中文久久久字幕|亚洲精品成人 在线|视频精品5区|韩国国产一区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期刊支持:400-888-9411 訂閱咨詢:400-888-1571股權代碼(211862)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稅收收入論文范文

時間:2022-03-28 22:11:33

序論:在您撰寫稅收收入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稅收收入論文

第1篇

論文摘要:稅收收入計劃管理作為我國稅收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時調動各級稅務部門組織收入的積極性,促進征管水平的提高,確保國家財政收入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稅收收入的大幅增長以及客觀環(huán)境的發(fā)展變化,稅收收入計劃管理中的弊端也日益顯現。本文通過對我國現階段稅收收入計劃管理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

稅收收人計劃管理是稅務機關為保證稅收收人計劃的實現,對稅收收人計劃的編制、分配落實、執(zhí)行情況的分析檢查和考核、收人統(tǒng)計預測以及經濟稅源調查、稅源監(jiān)控等一系列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活動所進行的綜合管理,是稅收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稅收收人計劃管理工作,充分發(fā)揮其職能作用,對于加強組織收人工作,更好地完成稅收任務,推動整個稅收工作的開展,具有重大意義。就我國目前而言,由干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完善,人們法治觀念尚待加強,稅收執(zhí)法環(huán)境欠佳,稅法不完善,征管體制弊端及稅務人員自身素質等原因,取消稅收收人計劃顯然不切實際。我國應在稅收收人預測和監(jiān)控的基礎上建立涵蓋經濟、稅制、征管等多方面的稅收收人管理體系。稅收收人計劃要制定得科學合理,才是明智之舉。

一、我國目前稅收收入計劃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編制方法不科學

從稅務機關內部計劃的編制來看,過去很長時期內稅收收人計劃編制一直采用基數加因素的方法(即上年基數乘增長系數加減特殊因素)。這種方法比較簡便,確定的計劃指標也具有較好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其缺點主要是由于基數與依照稅法可能取得的稅收收人不完全吻合,系數主要考慮增加稅收收人的要求,未充分考慮經濟總量與結構的變化,特殊因素考慮的不全面、不準確,使得所確定的計劃指標與根據經濟發(fā)展水平依法征稅的結果存在較大差距,造成實際稅收制度對法定稅收制度的背離,扭曲了稅收政策,也造成了稅收管理的畸形發(fā)展。

從稅收收人總量的編制來看,自1994年“利改稅”以來,我國每年稅收收人計劃的安排一直是財政預算的重要內容。預算的安排主要是由財政部制定,考慮的主要因素是一定經濟增長和財政支出的需要。由于缺少納稅人方面的基礎資料,未充分考慮各地稅源現狀,稅收收人計劃與實際稅源相差較大。

(二)稅收收入計劃考核缺乏科學性

長期以來對稅收收人計劃執(zhí)行情況的考核以是否完成稅收收人任務作為惟一標準。這種方法對干確保稅收收人,保證財政預算雖然有積極意義,但是由于稅收收人計劃本身在編制方法和計算依據等方面存在著不科學、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僅用稅收收人計劃完成情況這一指標作為衡量標準,難以準確考核各級稅務機關組織收人工作的情況,甚至會帶來負面影響,不利于提高征管工作質量。另外現行的稅收計劃考核辦法不能正確引導人們認真分析研究稅收征管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不能更好地鼓勵人們向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細型管理轉變,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主要依靠法律手段轉變的工作方式進行積極探索。

(三)稅收收入計劃管理未能有效地與依法治稅相結合

依法治稅是稅收工作的立足點和靈魂,稅收計劃與依法治稅本質上并不矛盾。但在現實中由干存在對稅收計劃認識的偏差,在稅源充裕之年稅務機關考慮來年稅收計劃的完成,壓減當年的稅收基數,有利于為來年稅收任務打造一個較低的平臺;而在稅源較緊的情況下,少數征收單位往往通過征收“過頭稅”來完成稅收任務。這樣就使稅收收人計劃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這種方法使基層稅務部門在工作中要么淡化了“依法治稅”的治稅理念,要么弱化了稅收任務的剛性。

二、改革和完善稅收收入計劃管理體系的幾點設想

(一)改革稅收收入計劃的編制方法

1.優(yōu)化稅收收人計劃的編制方法。根據經濟稅源的實際情況采取“綜合因素法”,即以上年基數參考GDP增長比例,同時認真考慮稅源變化、稅收政策調整、產業(yè)結構變化、地方稅種增長特點、GDP增長、市場變化、稅收虛增及不可預測等因素綜合考慮確定稅收收人計劃??梢猿浞掷孟冗M的計算機技術,研制各種稅收收人計劃編制方法的操作軟件,并賦予各綜合因素或各編制方法以不同比例的權數再加以調整,得出切實可行的稅收收人計劃并且此計劃為彈性計劃而非指令性計劃。在執(zhí)行過程中遇有上述因素的突變可隨時調整,使稅收收人計劃建立在科學、可靠的稅源基礎之上,與依法治稅最大限度的吻合。2.實行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分別核算的稅收收人計劃管理體制。我國稅收計劃管理可實行財、稅分別核算。財政部可根據所掌握的稅源情況及財政支出需要,參考稅務機關意見編制預算。國家稅務總局首先接受財政部預算方案,努力確保完成。同時根據各地稅源狀況、征管水平編制出分地區(qū)稅收計劃,匯總得出全國稅收計劃,并按自身制定的計劃考核各地完成情況,逐月與財政部預算中的稅收收人完成進度進行比較分析。若存在差異,查找出原因報財政部。若因經濟中客觀原因而非稅務機關征管造成財政預算與稅收計劃差別較大,財政部可將預算調整方案報人大常委會進行審核,決定是否修改。由此產生的財政支出缺口應通過緊縮支出、發(fā)行國債或其他途徑解決,而不是將組織收人任務強加于稅務機關。此種方法可以避免因支出需要而追加稅收收入計劃產生的負面效應,保證稅務機關依法征稅的獨立性,做到依法行政、依率計征。

(二)建立以考核稅收征管質量為主的工作考核制度

改革稅收收人計劃考核制度的目標,應由考核稅收年度計劃任務完成情況轉移定位到依法治稅、應收盡收上來。上級考核驗收工作時,要把嚴格稅收執(zhí)法、嚴格執(zhí)法程序放在首位,既要考慮稅收收入計劃的完成情況,更要考核執(zhí)行政策和征管質量情況。按國家稅務總局提出的“七率”(《稅收征管質量考核辦法》中規(guī)定考核的指標為登記率、申報率、人庫率、滯納金加收率、欠稅增減率、申報準確率和處罰率,簡稱“七率”。)嚴格考核征管質量,以科學合理的稅收收人計劃促進依法治稅和征管質量的提高。另外,還應改革稅收收人計劃考核制度的主要內容、基本條件和方法,及考核制度的預期效果。

(三)完善稅法體系,加大稅法宣傳力度,增強公民納稅意識。不斷提高征管水平,為依法治枕創(chuàng)造技術條件

第2篇

關鍵詞:WTO;稅收政策;稅收制度;稅收收入

一、加入WTO對我國稅收收入的影響

世界貿易組織(WTO)是世界上唯一處理國與國之間貿易關系的具有法人資格的國際性組織。WTO于1995年成立,其前身是1948年正式開始生效的關貿總協定(GATT)。WTO是當今規(guī)范國際經貿規(guī)則的多邊經濟組織,其宗旨是通過實施非歧視原則,削減貿易壁壘,促進貿易自由化,以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世界資源,擴大商品的生產和交換。

GATT和WTO在戰(zhàn)后擴大國際貿易、解決國際貿易爭端、吸收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參與多邊貿易、促進世界經濟發(fā)展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目前,WTO擁有135個成員方,還有30個積極申請加入的國家和地區(qū),其貿易投資占到了全球的97%以上,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并稱為世界經濟的“三大支柱”。

加入WTO將在相當大程度上拆除掉原來橫隔在中國市場和國際市場間的各種關稅與非關稅壁壘,這必然促進經濟資源在更大范圍內的流動。一方面,中國產品可以自由進入其他國家的市場,出口渠道將大為拓寬;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向其他國家的產品和資本開放自己的市場,從而加劇市場的競爭,這必將對我國目前的經濟規(guī)模和經濟結構帶來全面的影響,在一定的稅制下,稅源規(guī)模和結構的變化必然會導致稅收收入的增減變化。可以預見,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企業(yè)受“入世”沖擊影響較大,稅收收入增幅將減緩;從事加工貿易的私營和民營企業(yè)將因“入世”而獲益,稅收收入可能會小幅增加;外資企業(yè)稅收收入所占比重將會大幅提高。

(一)加入WTO對我國稅收收入的不利影響

1.來自農業(yè)方面的稅收和對農業(yè)依賴性大的企業(yè)的稅收將會減少。由于我國農業(yè)生產率較低,農產品大多具有質次價高的特點,國內市場糧食價格往往比國外同類產品的到岸價格還要高許多,由此嚴懲影響了我國糧食的出口競爭力;另外,我國主要農產品(尤其是糧食)生產成本近年來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遞增。由此造成目前我國的一些主要農產品的市場價格要比國際市場價格高20%-40%,且高質量產品的比例不高。加入WTO后,中國農產品向國外開放,國家對農產品的各種措施一旦取消,我國農產品市場必將受到國外物美價廉農產品的強烈沖擊,這樣來自農業(yè)方面的稅收和對農業(yè)有較強依賴性的企業(yè)的稅收必將受到較大影響。

2.停產破產企業(yè)增加將直接減少來自企業(yè)的稅收收入。以汽車工業(yè)為例,汽車工業(yè)在我國是一個高關稅保護下的幼稚產業(yè),但在加入WTO的談判中,我國已承諾對汽車工業(yè)的關稅將逐步下調,且幅度很大,這是出于加入WTO的需要,同時也是對我國汽車工業(yè)的一次大考驗。目前我國中小型客車市場上進口份額已占到60%左右,盡管目前國產轎車的價格普遍低于同類進口車型,但這主要是依靠高關稅的保護,并不具備實質價格優(yōu)勢。加入WTO后,我國汽車業(yè)將逐步失去高關稅保護、非關稅貿易保護和投資保護,這樣,原來的價格優(yōu)勢將蕩然無存,其生存也將步履維艱。其他諸如高新技術產業(yè)、化工制藥業(yè)、機械工業(yè)、通信設備制造業(yè)、石化工業(yè)、金融業(yè)及一些中小企業(yè)也將會受到強烈沖擊。另外,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加強,也會使一些長期侵權或缺乏創(chuàng)新能力,依靠仿制生存的企業(yè)難以為繼。停產破產企業(yè)的增加勢必會減少來自企業(yè)的稅收收入。

3.關稅收入將減少或相對減少。依據GATT的基本要求和我國恢復在GATT中地位的承諾條件,我國于1992年1月降低了225種商品的進口稅率后又于同年12月31日降低了3371個稅目的進口稅率;1993年12月31日,我國又大幅度下調了2898個稅號的商品進口稅率;1994年,我國又對重要機電產品的零部件等共234種商品在規(guī)定的優(yōu)惠稅率基礎上進一步降低關稅稅率;1995年又陸續(xù)對246個稅號的進口商品按比現行稅率低的暫行稅率征收關稅??梢哉f,我國在降低稅率進程中步子邁得很大。盡管目前海關稅收大幅增長,究其原因主要是罰沒走私品收入增加和減免進口環(huán)節(jié)稅收數量減少所致。在關稅平均稅率下降的情況下,進口額的增長將會導致稅收收入的相對減少。同時由于關稅是海關代征“兩稅”計稅價格的組成部分,組成計稅價格的下降會導致海關代征“兩稅”收入的絕對減少。

(二)加入WTO對我國稅收收入的有利影響

1.出口的增長將帶動財源的增加。目前,我國的農副產品、工藝產品、紡織服裝和家用電器等在國際上是有一定競爭力的。但目前,我國農副產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日本、韓國,銷售市場狹窄;紡織服裝、工藝產品的出口則要受到各種配額的限制,規(guī)模受到極大制約。由于我國不是WTO成員國,當發(fā)達國家濫用岐視性的數量限制和不合理的反傾銷補貼措施限制我國的出口時,我們的談判地位十分不利。加入WTO后,我國對這些國家的出口就可以獲得無條件的最惠國待遇,同時也有利于我國出口市場的多元化進程,這將成為稅源建設新的增長點。另外,加入WTO有利于激發(fā)我國企業(yè)的競爭意識,競爭的壓力會促使國有企業(yè)加快經濟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的步伐,加速改制、重組、聯合、兼并的進程。同時進口原材料價格的降低會降低企業(yè)制造產品的成本,提高其市場競爭能力。

2.外資涌入將直接增加企業(yè)稅收??傮w來看,我國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都十分豐富,加入WTO后,對國外投資的種種限制將逐步取消,國外豐富的資本利益驅動將增加對我國的投資。幾年來,外商在我國直接投資仍穩(wěn)居發(fā)展中國家首位,1999年全年批準外商投資項目16918個,合同外資額412.2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額403.2億美元。這些三資企業(yè)的興起必將為我國帶來滾滾稅源。據有關資料介紹,在有些地區(qū)特別是沿海開發(fā)地區(qū),其外資稅收已成為當財政收入的重要支柱。

3.個人所得稅有望得到較大幅度增長。由于外資企業(yè)的大量涌入,在為當地提供大量就業(yè)機會的同時也會大幅度拉動當地工資水平,從而為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增長開辟廣闊的空間。

二、目前我國稅制在應對WTO挑戰(zhàn)方面尚存儲多不足

中國為取得過入WTO的入場券,雖然在雙邊協議的談判中爭取到了“發(fā)展中國家”的入世地位,但根據WTO的有關協議,中國將在關稅方面做出重大調整,另外,在其他稅種方面也存在諸多缺陷,稅制改革任重道遠。

1.關稅。目前,WTO發(fā)達成員方的加權平均進口關稅已從45年前的40%下降到目前的3.8%左右,發(fā)展中成員方也下降到11%左右。而中國由于種種原因,目前,平均稅率仍高于發(fā)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自1992年以來,中國已5次大規(guī)模降低關稅,使平均進口關稅水平從42.5%降到17%,降幅達60%.主席還莊嚴承諾,中國到2005年將使工業(yè)品平均進口關稅降到10%.目前,我國關稅結構不合理,減免制度過于煩瑣,實際稅負參差不齊,既不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企業(yè)的公平競爭,又嚴重侵蝕了稅基。

2.主體稅種(增值稅)設置不符合國際通行作法。1994年,我國進行了以生產型增稅為核心的稅制改革,基本上形成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稅制框架,但作為主體稅種的增值稅從一誕生就“先天不足”。除了稅率設置分檔、納稅人分類、稅基狹窄、抵扣憑證不一外,還存在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生產型增值稅本身帶來的重復課稅問題(縱觀目前世界100多個實行增值稅的國家,僅有包括中國在內的5個國家實行生產型增值稅)。即使在實行17%的出口退稅政策下,也不能完全退掉固定資產所含稅款。另外,在工業(yè)和商業(yè)環(huán)節(jié)以外的流轉稅由于目前增值稅稅基未涵蓋,也無法退還這部分稅款。這使國內產品在與國外同類產品的競爭中處于劣勢。在實行消費型增值稅的國家里,其國內產品在出國后能徹底退稅,當這部分產品進入我國境內,海關對其加征增值稅,由于其稅基小于同樣情況下的國內產品稅基,致使對國外產品征稅不足,導致國內產品在國內市場競爭中也同樣處于不利地位。這種劣勢在中國加入WTO,關稅全面下調,外國產品大舉入關的情況下將更為突出。一旦價格優(yōu)勢不存在,質量和服務再跟不上的話,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國內企業(yè)蕭條,稅源萎縮,稅收收入下跌。

3.涉外稅收優(yōu)惠過多,內外資企業(yè)稅負不一,不利于經濟的發(fā)展。加入WTO后,可以預見國外投資者將會加大對我國的投資,內外資企業(yè)之間的競爭將會日益激烈。競爭必然要求社會提供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然而我們看到,我國現行稅收優(yōu)惠政策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現行涉外稅收政策優(yōu)惠層次過多?,F行政策是根據對外開放發(fā)展形勢需要的開放地區(qū)的先后順序,分別在不同時期根據不同情況制定的。包括對經濟特區(qū)、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高新技術開發(fā)區(qū)、特定工業(yè)園區(qū)、國家旅游度假區(qū)、保稅區(qū)以及專門針對臺商投資地區(qū)的稅收優(yōu)惠政策,存在著層次過多、內容復雜、互相交叉且不規(guī)范的問題,不利于正確引導外商投資方向,也造成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

其次,現行稅收政策優(yōu)惠方式單一。目前,主要側重于降低稅率和直接的定期、定額減免所得稅方式,缺乏必要的靈活性。

再次,一些地方政府從本地利益出發(fā),還單獨制定了一些區(qū)域性的稅收優(yōu)惠政策,亂設地方開發(fā)區(qū),亂開減免稅的口子,給統(tǒng)一的涉外稅收優(yōu)惠政策造成很大混亂,損害了稅法的尊嚴,是對外商投資環(huán)境的極大破壞。

另外,對于內資企業(yè)普遍征收的城市維護建設稅、耕地占有稅、教育費附加等稅目對外資企業(yè)均免于征收;在流轉稅和其他稅方面也存在優(yōu)于內資企業(yè)的稅收優(yōu)惠。

4.科技稅收政策滯后,不利于利用稅收政策促進知識經濟的形成與發(fā)展。未來的競爭將是高科技的競爭,加入WTO后,中國的科技產業(yè)能否在世界高科技領域真正占有一席之地,尚無定論。這其中,良好的科技政策將加快高科技產業(yè)的發(fā)展。在高科技方面,我國已經落后發(fā)達國家不少,目前的科技稅收政策隨著中國入世,其不足將日益顯現。(1)我國的科技優(yōu)惠的受益多偏向于科技成果的使用者(如對新技術企業(yè)的優(yōu)惠)和新產品的生產,而對技術研究開發(fā)(R&D)本身及其工作者則較少優(yōu)惠。且改革之后,高新技術企業(yè)增值稅稅負不降反升。原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和國家稅務總局的聯合調查表明,以新產品開發(fā)和生產為主的企業(yè),其流轉稅名義負擔率比改革前上升了1.09個百分點,實際負擔率上升了3.53個百分點。(2)在軟件業(yè),同屬發(fā)展中國家的印度,1997年軟件出口額竟達16.6億美元,相當于我國當年的軟件市場總規(guī)模,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軟件出口國,其所以有此成績很大程度得益于政府的支持。早在1986年,印度政府就制定了包括稅收在內的各項優(yōu)惠政策。(3)隨著因特網的飛速發(fā)展,電子貿易正在全面世界范圍內迅速推進。據預測,全球因特網用戶到2005年將上升到7.65億,全球通過門戶網站達成的貿易額到2002年將達到5萬億美元??梢灶A見,將有越來越多的用戶通過網絡交易各取所需,而我國在這一方面還沒有制定出切實有效的稅收政策。

5.個人所得稅設計不合理,存在實際的稅負不公?,F行個人所得稅實行的是分類所得稅模式,雖有利于源泉扣繳和征收管理,但不利于體現公平稅負原則。在費用扣除方面,未考慮納稅人婚姻狀況、家庭總收入多少、贍(撫)養(yǎng)人口多少等情況,一律實行個人定額(定率)扣除,造成事實的不公。在扣除額上,國內公民偏低,不適應現行工資水平和生活狀況。

三、改革和完善現行稅收制度,積極應對“入世”挑戰(zhàn)

我國目前稅制框架和內容基本上是1994年基于“統(tǒng)一稅法、公平稅負、簡化稅制、合理分權”的指導原則建立起來的。從七年的運行情況來看,現行稅制結構基本上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體現了中國特色,應對其持肯定態(tài)度。從前述分析我們也能看到在應對WTO挑戰(zhàn)上,應當稅制確實也存在某些不足。但這些不足不是根本性的,可以通過一定程度的改革完善來達到適應WTO的規(guī)則要求。我們不能因為外部條件的某些改變,就要求中國稅制全盤向西方稅靠攏,這是不明智的,也是極其有害的。從根本上說,調整完善當前稅制只能依據中國國情。

1.按WTO規(guī)則要求進一步降低關稅稅率水平的同時調整關稅政策,更好地發(fā)揮關稅的保護作用。我們應當認識到,關稅水平的降低并不代表著關稅對國內產業(yè)保護功能的喪失,相反,在當前情況下應更好地調整關稅政策,建立起利用保護結構實現調整產業(yè)結構的基本機構。(1)關稅的減免稅政策應當充分考慮到鼓勵發(fā)展高科技產業(yè)、促進科技進步、促進企業(yè)開發(fā)新產品的減免稅需要。(2)要充分利用WTO規(guī)則中關于允許保護國內幼稚產業(yè)的例外條款,形成一種從投入品、中間產品到制成品的梯級關稅稅率結構。(3)清理、取消一部分既不符合國家產業(yè)政府、又有悖于《關貿總協定》國民待遇原則的關稅減免項目,使稅基擴大與稅率降低的幅度同步起來。(4)注意靈活采用應對措施,利用反傾銷稅、反補貼稅等特別附加關稅維護我國經濟安全,保護國內產業(yè)。我國從1997年至今,僅3次運用該手段,而經終裁,確認征收反傾銷稅的只有新聞紙一案。這種情況應值得重視。

2.改革完善增值稅,充分發(fā)揮增值稅的優(yōu)勢。鑒于我國目前的增值稅類型所導致的種種弊端以及減少改革成本和改革阻力的考慮,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一種逐步過渡的改革措施。第一步,在資本有機構成相對較高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yè)先實行消費型增值稅。這樣做有如下好處:首先,可以鼓勵國內這些原本稅收負擔較重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yè)(如機械制造、汽車、化工等)獲得較快發(fā)展;其次可以吸引外國資本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yè)的直接投資,達到產業(yè)結構調整繁榮昌盛級的目的;再次,可以相對減少大量進口產品由于實際稅負低形成對國內同類產品的價格優(yōu)勢;另外,可以考慮對于投資于西部的固定資本允許抵扣增值稅,徹底根除“東稅西負”,制約西部投資積極性的不良因素。與此相適應,可以考慮擴大增值稅的覆蓋面,將當前適用營業(yè)稅的交通運輸業(yè)、建筑業(yè)納入增值稅征稅范圍。這一過程大約需3-5年;第二步,視其情況決定是否實行徹底的消費型增值稅。

3.調整我國內外有別的稅收優(yōu)惠政策,合并內外資企業(yè)所得稅法。對外資的特殊優(yōu)惠政策在改革開放的初級階段是必要的,起到了吸引外資、推動改革開放、促進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抑制國內產業(yè)發(fā)展和稅收流失等負面效應。由于外資享受較多稅收優(yōu)惠,其投資回報率明顯高于內資,這使得內地在招商引資過程中更傾向于利用外資??v觀“八五”、“九五”時期,從宏觀上看,內資明顯利用不足。中國經過二十多年的調整增長,積累了一定的資本,如何引導這部分資本合理流動,調動民間資本的投資積極性,有一個因素必須要考慮,那就是投資回報率。導致內外投資回報率差異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內外有別的稅收優(yōu)惠。因此,我國加入WTO必須逐步調整直到廢止這種內外有別的優(yōu)惠政策,合并內外資兩套所得稅法,代之以基本一致的稅收優(yōu)惠政策。當然,調整稅收優(yōu)惠政策必然會引起外資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時期的減少,但從中長期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考慮,這種“減少”作為提高國內產品競爭力、換取公平競爭環(huán)境的一種“改革成本”也是值得的。

第3篇

論文關鍵詞:煤炭企業(yè)稅收管理經濟發(fā)展

晉城市地處沁水煤田腹地,無煙煤分布廣、儲量大,全市含煤面積4654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積的49%,總資源儲量459億噸。煤炭是晉城的基礎能源,煤炭工業(yè)能否持續(xù)、協調發(fā)展,對實現晉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zhàn)略目標關系極大。近幾年來該市煤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的提高,煤炭經濟運行形勢的好轉,推動了煤炭工業(yè)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全市經濟運行整體呈現出良好態(tài)勢,為稅收收入的增長奠定了基礎,特別是該市企業(yè)調產改革效應的不斷顯現,交通大格局的逐漸形成,城市建設步伐的日益加快,使全市經濟實力不斷提升。據有關資料顯示,2004年全市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企業(yè)完成工業(yè)增加值97、42億元,比同期增長24.12%;尤其是原煤產量達到5087萬噸,同比增長25.1%;洗煤產量1082萬噸,同比增長22%;為稅收收入的增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煤炭行業(yè)是稅收收入高幅增長的主要支柱

20年來晉城市通過發(fā)展深加工,延伸產業(yè)鏈,做強做大煤、鐵、電、化四大支柱產業(y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扶持鄉(xiāng)鎮(zhèn)、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化資源優(yōu)勢為經濟優(yōu)勢,實現了國民經濟的持續(xù)快速健康發(fā)展,經濟總量高速擴張,2004年全市實現地區(qū)生產總值244.4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1985年增長了6.2倍,年均遞增10.9%;經濟質量明顯改善,2004年實現稅收42,13億元,比1985年增長了36,5倍,年均遞增21.02%,每百元GDP實現稅收17.24元,稅收實現能力比1985年增加1.36倍,增加9.93元。稅收來源于經濟,經濟總量的擴張和經濟質量的改善為稅收的持續(xù)快速增長帶來了不竭的動力。

該市采礦業(yè)10年來在四個行業(yè)中的稅收比重均在50%以上,而在采礦業(yè)中,煤炭占據的比重為99.95%。如果把煤炭運銷也算上,1996年煤炭行業(yè)稅收比重為66.48%,1997年煤炭稅收比重曾達到了72.21%的最高值,2004年煤炭行業(yè)稅收比重為65.33%。隨著全市煤炭行業(yè)的生產集中度和裝備水平明顯提高、煤炭價格的高位運行和煤炭行業(yè)稅收征管措施的到位,使得煤炭行業(yè)稅收高幅增長:2004年煤炭行業(yè)完成稅收收入69732萬元,占整個稅收收入的54%,同比增長126.56%,絕對額增收38954萬元,拉動整個稅收收入增長47.21個百分點,煤炭企業(yè)所得稅完成51346萬元,占整個所得稅的79.91%,是稅收收入高幅增長的主要支柱。

煤炭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是:

1.國家政策的調整,使煤炭整體價格保持高位運行。2004年國家實施了一系列政策調整,在發(fā)電用煤價格的上調、燃煤機組上網電價的提高、鐵路貨運價格的上調以及煤炭運力緊張的制約和優(yōu)質煤炭價格不斷攀升的帶動下,煤炭整體價格保持高位運行。據有關資料統(tǒng)計:2004年全市公路外銷煤炭平均售價為289元/Ⅱ電,比上年238年/Ⅱ電的平均售價提高51元/Ⅱ電,鐵路外銷煤炭平均售價為303元/Ⅱ電,比上年197元/Ⅱ電的平均售價提高了106元/Ⅱ電。

2.政府宏觀調控,對煤炭企業(yè)整頓關停,使煤炭量少價揚。據有關報告:山西每挖一噸煤將損失2、48噸的水資源,據此測算,晉城平均每年要損失水資源1億噸左右。20多年煤礦大規(guī)模的開采,造成該市部分礦區(qū)土地塌陷,地表振動、崩塌、泥石流等嚴重地質災害。到2004年底該市由于煤炭開采累計造成地面塌陷30.2萬畝,使全市資源枯竭和職工轉產再就業(yè)壓力加大,區(qū)域產業(yè)結構矛盾突出,發(fā)展機會成本代價增大。為此,晉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關小改中建大、加工轉化增效”這一提升煤炭傳統(tǒng)產業(yè)的發(fā)展思路,對全市煤礦進行停產整頓,徹底關閉小型煤礦,截止2004年底,累計關閉小煤窯517座,地方煤礦的總數由1054座銳減為537座,每年減少煤炭產量1500萬噸,煤炭產量的減少,貨源相對緊張,供需矛盾突出,造成煤炭價格一路上揚。

3.石油價格上漲導致煤價高位運行。在國際石油價不斷上漲的帶動下,2004年8月25日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員會下發(fā)了《關于調整成品油價格的通知》,大幅上調了國內汽、柴油出廠價和零售中準價,成品油價格上揚,刺激了煤炭需求增加,加大了煤炭運銷成本,直接拉動煤價上揚,提升了煤炭價格。煤炭相關行業(yè)發(fā)展迅速,對煤炭的需求量增大。電力、冶金、建材、化工等行業(yè)經濟的持續(xù)增長使煤炭需求繼續(xù)保持旺盛勢頭。

二、晉城市中小煤礦經濟運行狀況

建市初期,對煤炭資源的開發(fā)實行“有水快流”、“大中小一起上”、“鼓勵國家和個人一起辦礦”等政策,在這一政策的指引下,該市鄉(xiāng)鎮(zhèn)小煤礦數量迅速增長,生產規(guī)模迅速擴張,到1997年底,鄉(xiāng)鎮(zhèn)煤礦數量占全市礦井總數96%,產量占全市產量的50%。截止2004年底,全市共有中心煤礦537戶,分經濟類型看,其中國有企業(yè)20戶、集體企業(yè)488戶、聯營企業(yè)4戶、有限責任公司15戶,2004年底,年產量3076.99萬噸,銷售量3087.91萬噸,實現銷售收入752953.07萬元,利潤總額146568.45萬元,繳納企業(yè)所得稅38231.95萬元,占該市2004年所得稅的56.37%,占煤炭企業(yè)所得稅的74。47%。從數字上看,中小煤礦實現的企業(yè)所得稅占到了該市企業(yè)所得稅的大頭。

三、晉城中小煤炭企業(yè)存在的矛盾和問題

長期以來,在放寬了煤礦的辦礦標準和缺乏規(guī)范化管理的條件下,小煤礦得以快速發(fā)展。小煤礦對解決該市煤炭供不應求的突出矛盾和發(fā)展地方經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暴露出許多問題:

1.煤礦數量多、生產集中度低、經營方式單一、產業(yè)結構不合理。該市中小煤礦經濟結構單一,受國家產業(yè)政策影響較大,致使民營經濟發(fā)展后勁不足。全市中小煤礦的經營形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承包經營。即一些村鎮(zhèn)要與承包人簽訂承包合同、承包合同約定、承包期限、承包利潤、經營方法、雙方權利責任、企業(yè)的性質、法律責任等,對承包經營的煤礦企業(yè)的性質不變,煤礦的所有權及相關證件為出租方所有,由于煤礦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法人,所以煤礦在承包期間,承包人出任法人代表,煤礦實現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對外承擔相關法律責任,承包人在承包期間,所需的資金、設備、人員管理、經營管理由承包方負責。二是承租經營。承租經營的基本內容與承經營相同,不同的是承租經營的承租人不是煤礦的法人代表,雖然承租合同上承租人實行獨立核算,對外承擔相關法律責任,但承租人在對外經營中,是以煤礦相關的法人代表的名義進行的,實際上是由出租人承擔相關法律責任的。

眾所周知,山西省民營經濟大都是依托當地的煤鐵資源優(yōu)勢發(fā)展起來的,以煤炭采掘、冶煉制造業(yè)為主的單一經濟結構,已無法適應市場和國家產業(yè)政策的變化。眾多小煤礦裝備差、用人多、效率低,生產技術結構矛盾十分突出,煤炭產品單一,附加值低。隨著國家對煤礦企業(yè)“關小改中建大”資源整合政策的推行,對100立方米以下小高爐的關閉,將對這種單一經濟結構造成較大的影啊。

2.煤炭資源破壞嚴重,資源利用率低。當前,中小煤礦開采中“吃肥丟瘦”、“采厚棄薄”現象比較普遍。礦井回采率反映的是生產量與動用的儲量的比例關系,回采率越高,動用儲量越少,資源利用率越高。晉城市鄉(xiāng)鎮(zhèn)煤礦礦井回采率分別為30%~10%之間,個別的在10%以下。有的對7~8米或更厚的煤層只掏心采中間的2米,殘留大量的頂板和底板煤,對1.3米左右的可采煤層尋找種種借口棄而不采。

3.安全生產狀況不好。據有關報道:“帶血的煤”使得安全代價沉重,從1980年到2004年25年間,山西省煤礦在安全事故中有17286人死亡,百萬噸死亡率平均為2.66%,小煤礦百萬噸的安全事故是正規(guī)國有煤礦的4—5倍,而該市中小煤礦大都設備簡陋,管理落后,給煤礦安全生產帶來極大的隱患。

4.煤炭生產經營秩序混亂。全市中小煤礦中國營、二輕以及國營二輕與其它聯營煤礦大部分鄉(xiāng)(鎮(zhèn))、村辦煤礦財務核算健全,能正確核算成本利潤,存在突出的問題是部分村辦煤礦特別是承包、承租煤礦,財務核算不健全,實行真假兩套賬,大量的現金交易,為隱瞞收入提供了條件,目前稅務機關無法準確掌握這些煤礦的銷售量,使計稅依據難以準確確定,核定征收不到位,使這些煤礦成為稅收流失的“黑洞”。

四、加強對中小煤礦稅收管理的對策

1.加強稅務登記管理,強化日常監(jiān)管。稅務機關要主動清理和檢查煤炭企業(yè)辦理稅務登記的情況,強化對煤炭企業(yè)分支機構和小型煤炭企業(yè)的日常監(jiān)管。基層稅務機關要認真核對本轄區(qū)內的煤炭企業(yè)情況,稅收管理員要按照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要求,深入了解煤炭企業(yè)的特點、生產銷售等情況以及稅控裝置運行、發(fā)票開具等情況,及時發(fā)現和糾正稅收違法行。

第4篇

關鍵詞:中國,稅收增長,理性認識

近一段時期以來,中國稅收收入的快速增長甚至“超速增長”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如果我們將研究的視野放寬,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建國以來中國稅收收入不管從絕對額、在財政收入中的比重還是占GDP的比重,總體上都在不斷增長,因此,近年來的快速增長作為這種長期增長趨勢的一種延續(xù)和集中體現,似乎也無可厚非并有其合理性。但是,隨著中國稅收比重步人“最佳”區(qū)間,對于其未來走向我們應當有理性的認識。

一、對中國稅收收入增長趨勢的歷史分析

(一)中國稅收收入的增長趨勢:絕對值角度

從表1和圖1不難看出,建國以來,中國稅收收入增長迅猛,從1950年的不足50億元增長到了2005年的30000多億元,增長了600多倍。盡管這一期間中國稅收收入的總趨勢是不斷增長的,但并不能說其增長過程是一帆風順的。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全國稅政實施要則》,規(guī)定全國共設14種稅收,為此后建國初期稅收收入的穩(wěn)步增長奠定了基礎。1958年,隨著國家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國簡化了工商稅制,僅設9個稅種,稅收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受到削弱,導致此后數年間稅收收入不增反降。“”期間,已經簡化的稅制仍被批判為“繁瑣哲學”。1973年,對工商稅制進行了進一步簡化,僅剩7種稅。這一時期盡管稅收收入仍有所增長,但顯然不能與國民經濟的發(fā)展相匹配。

改革開放之后,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稅收的作用得到進一步的重視和加強。1980年、1981年中國相繼公布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yè)所得稅法、個人所得稅法和外國企業(yè)所得稅法,初步建立了一套涉外稅收制度。從1983年開始,中國分兩步實行了利改稅改革,初步確立了企業(yè)所得稅和產品稅、增值稅等流轉稅制度,稅收收入增長平穩(wěn)。1994年中國實施了分稅制改革,初步建立了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公共財政體制,稅收收入呈現跨越式增長。

(二)中國稅收增長趨勢:相對值角度——在中國財政收入中的地位變化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國有經濟占了很大的比重,國有企業(yè)上繳的利潤在財政收入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從1953年開始實行“一五”計劃、經濟發(fā)展進入正常階段,到改革開放前的1978年,中國企業(yè)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平均達到51.44%;這一時期,稅收收入在財政收入中的比重平均不到50%,在1953~1975年間甚至低于“(國有)企業(yè)收入”。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財政收入經歷了由稅收與企業(yè)收入并重到以稅收為主的歷史演變過程,這一變化也是中國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反映。1954~1979年,稅收收入和企業(yè)收入在國家財政收入中的比重大約都在40%以上,企業(yè)收入的比重一度還要高于稅收收入。從1980年開始,企業(yè)收入的比重開始迅速下降;1985年的利改稅改革成為中國財政收入結構的分水嶺(見圖2),由此前的稅收收人與企業(yè)收人并重轉變?yōu)橐远愂帐杖霝橹鳎?985年企業(yè)收入比重下降到了1.74%,變成了微不足道的收入形式。從1994年開始,企業(yè)收入作為一種財政收入形式干脆就不存在了,稅收成為中國惟一的基本收入形式。

從稅收法治的角度來看,(國有)企業(yè)收入在政府財政收入中比重的下降也是必然的。為了防止政府利用政治權力獲取超額的財產收益,形成對一般市場主體的不公平競爭,需要對政府擁有的經營性財產進行嚴格的控制和監(jiān)督。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近代國家才被稱為“無產國家”,“無產國家”必然只能憑借政治權力取得收入,因此才形成了所謂的“稅收國家”,這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必然需要。

可見,中國稅收比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達到今天這一比重殊為不易,應當珍惜,但因此就否認稅收過快增長和過重稅負可能對國民經濟產生的不利影響也是不對的。

(三)中國稅收收入的增長趨勢:相對值角度——在中國GDP中的比重變化

由表2和圖3不難看出,改革開放之前的近30年間,中國稅收收人在GDP中的比重一般在10%-15%之間。這一時期中國稅收收入的比重不高,是因為當時中國處于計劃經濟時期,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除了稅收收入之外,還有國有企業(yè)收入,甚至后者的比重還要更高一些。因此,這一時期稅收收入比重不高,并不代表中國當時財政收入的比重不高,政府從國民經濟中的財政汲取能力差。1985年兩步利改稅改革之后,中國稅收收人迅猛提高,達到了22.8%。應該說,這一比重是中國此前計劃經濟時期政府財政汲取能力的真實體現。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中國在城市對國有企業(yè)實行了“放權讓利”的改革、改善企業(yè)職工的工資福利,在農村提高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增加農民收入,所有這些措施都減少了國家的財政收入,集中體現在國家主要財政收入形式——稅收收入比重的降低上。1996年,稅收收入比重最低降到了10.2%。應當說,這一時期稅收收入比重的下降是中國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重視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必然會帶來政府規(guī)模的縮小。然而,稅收收入比重過低勢必會削弱國家的財政實力、妨礙政府職能的實現,最終對市場經濟的平穩(wěn)運行產生不利影響。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中國國民經濟步人新的快速增長期,這時中國稅收體制不失時機地進行了分稅制改革,建立了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公共財政體制,稅收收入比重從1996年開始穩(wěn)步上升,2004年已經超過了18%。

稅收收入的增長要與經濟發(fā)展相適應,稅收收入增長過緩不利于國家籌集財政收入,相反,稅收收入增長過快,同樣會對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1996年以來,稅收收入的增速均快于GDP的增速(見表3),有些年份甚至接近GDP增速的3倍,特別是這一期間中國經濟一度處于通貨緊縮時期,經濟增長乏力,在這種經濟形勢下所形成的稅收收入的高速增長、甚至超速增長引起了社會各界的不解和非議。同時,考慮到中國除了稅收收入外,政府收入中還包括大量的其他財政收入、預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這就不得不使人擔心中國過快增長的宏觀稅負。當然,從長遠來看,隨著中國國民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稅收收入比重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但從短期來看,稅收收入的增長應當與國民經濟的發(fā)展相匹配,過快或者過慢都是不正常的。

二、對中國稅收收入增長趨勢的進一步認識

通過前文的分析我們發(fā)現,一般來講,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稅收收入呈不斷增長的趨勢。但是,這種增長并不是沒有限度的。換句話說,稅收規(guī)模過小固然不利于經濟的發(fā)展,而稅收規(guī)模過大同樣對經濟發(fā)展是不利的;類似地,稅收增長過緩無法滿足政府對稅收的需求,而稅收增長過快同樣會抑制經濟的增長潛力。

(一)基恩.馬斯頓的分析

早在1983年,前世界銀行工業(yè)部顧問基恩.馬斯頓(K.Marsden)選擇了21個國家,采用實證分析方法,通過比較分析揭示了稅負與經濟增長的基本關系。他得出的結論是:低稅國家人均GDP增長率高于高稅國家;低稅國家的公共消費與私人消費的增長幅度、投資增長率、出口增長率要高于高稅國家;低稅國家的社會就業(yè)與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幅度也要高于高稅國家。稅收占GDP的比重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率就會下降0.36個百分點。高稅負是以犧牲經濟增長為代價的,這幾乎成了一條普遍的規(guī)律。

那么,一國的最佳稅負水平是多少,或者說,稅收收入增長到什么程度就應當適可而止、有所收斂了呢?世界銀行1987年的一份調查資料顯示,一國稅負水平與該國人均GDP正相關,人均GDP260美元以下的低收入國家,最佳稅負水平為13%左右;人均GDP750美元左右的中低收入國家,最佳稅負水平在20%左右;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上的中等收入國家,最佳稅負水平為23%;人均GDPl0000美元以上的高收入國家,最佳稅負水平在30%左右??梢姡袊陙?9%的稅負已逼近中國的最佳稅負水平,接下來應當是穩(wěn)步增長,而不是繼續(xù)“高歌猛進”。

(二)布坎南:怪獸模型

此外,學術界還對政府稅收過快增長的合理性提出了置疑,有的學者甚至對此提出了尖銳的批判,認為現代政府稅權的擴張并不是完全因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內容和性質發(fā)生了變化,政府在稅收增長的過程中,為了自己的利益,通過自己作為社會經濟管理者的有利地位,攫取了不合理的稅收。尼斯凱南(NiskanenWilliamJr.)認為,政府是一個有很多個人組成的經濟實體,這些個人就是所謂的“官僚”?!肮倭拧痹谄淙纹趦茸非蟮哪繕司褪穷A算收入的最大化。這樣,作為“官僚”集合體的政府也總想盡量多的籌集收入、課征稅收,盡量多地支出??梢哉f,政府課征稅收和進行支出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

第5篇

摘要:當前稅源管理工作中存在著企業(yè)轉制過程中稅務部門介入不夠、稅務部門內部分工管理不規(guī)范、稅源管理流于形式、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應用水平不高等問題。必須采取相應對策加強稅源管理,提高稅源監(jiān)控與管理水平。

關鍵詞:稅源管理;稅源監(jiān)控;重點稅源;稅源信息

新的稅收征管模式確立后,要求稅務部門做到稅前監(jiān)控、稅中征收、稅后稽查。經過幾年的運行,實踐證明,稅源管理尤為重要。只有抓住稅源,稅源才能穩(wěn)定,稅收收入才會增長。這幾年,經濟體制改革步伐快、力度大,原有的許多國有企業(yè)轉制為股份制企業(yè)、私營企業(yè)或破產拍賣,轉為個體工商戶,稅源結構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稅源監(jiān)控、培植、預測也相應地發(fā)生了變化,給稅收征管帶來了很大困難。

一、當前稅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yè)轉制過程中稅務部門介入不夠,導致稅款流失。目前,體制改革,企業(yè)轉制,使原國有企業(yè)的稅收比重越來越小,股份制私營企業(yè)、個體工商戶的稅收比重越來越大,給稅收征管帶來很多困難。在對破產倒閉管戶實行清算過程中,大多數納稅人能夠依法接受清算并清繳欠稅后辦理注銷登記,但也有少數納稅人在被稅務機關列為非正常戶后找不到法人或其他代表人,既不申報,也不申請辦理注銷手續(xù),導致部分稅款流失。對于改組的企業(yè),則由于稅務部門介入不夠或完全不能介入,原企業(yè)所欠稅款無人承擔,成為死欠,而稅務部門在這方面卻又顯得無能為力。還有某些企業(yè)不能按規(guī)定及時辦理稅款結清和發(fā)票繳銷手續(xù),導致更大的稅收流失。

(二)稅務機關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運用不合理,導致稅收征管職能弱化。由于內部分工管理不夠統(tǒng)一和規(guī)范,使得本應協調一致的工作時有脫節(jié)。主要是某些基層征收單位,雖成立了專門的稅源管理科,配備了專職人員,但是就戶籍管理來說,稅政管理科也有專門人員負責,這樣就造成了人員浪費,且責任不明確。

(三)稅務機關內部某些工作人員對稅源管理工作認識不足,導致稅源管理流于形式。尤其是對重點稅源的掌握與管理,通常分析比較膚淺被動,說明不了深層問題,沒有給予重點稅源足夠的支持,導致稅源流失。再者,從重點稅源企業(yè)的特點來看,由于企業(yè)規(guī)模大,分支機構多,核算頭緒多,納稅環(huán)節(jié)多,如果監(jiān)管不力,極易發(fā)生偷稅與逃稅行為。事實上,前些年對重點稅源的監(jiān)控,只是表面上了解企業(yè)的生產經營、稅款實現和繳納情況,實行的是粗放型控管,橫管不到邊,縱管不到底,沒有實現真正意義的控管,重點企業(yè)稅收流失嚴重。對于某些地區(qū)來說,其支柱稅源也沒有被給予足夠的重視。

(四)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應用水平不高,信息化程度不高,管理手段落后。就目前來說,盡管在微機化管理方面做了巨大努力,前進了一大步,在某些地區(qū),稅收征管方面的大軟件已經開始運行了,但是此類軟件通常都存在著問題,在運用時常造成錯誤,因此有時不得不另外搞一些人工處理程序,不僅增大了工作量,更增加了工作難度。而且如果不及時糾正錯誤,會帶來更多的錯誤,最終導致整個計算機系統(tǒng)失靈和不連貫。而稅務人員計算機應用水平普遍較低,不能將計算機做為管理稅源的有力工具,導致工作效率不高。

二、加強稅源管理的幾點建議

(一)稅務部門應在改制過程中積極主動地介入企業(yè),摸清稅源底數。按照有關法律的規(guī)定,稅務機關有對改制企業(yè)的納稅情況進行監(jiān)督管理的權利,雖然在此過程中可能會遇到許多阻力或其他不利因素的影響,但作為稅務部門,有權利也有義務防止國家稅收的流失。針對當前現狀,稅務部門應和當地體制改革辦公室、國資局、企業(yè)主管部門建立長期的聯系制度,做好企業(yè)轉制前的管理工作,保證稅款的清繳入庫,防止稅款流失;同時對轉制后的企業(yè)進行跟蹤調查,從新企業(yè)的辦證戶籍管理一直到稅源的預測、監(jiān)控,真正起到稅前監(jiān)控和稅源培植的作用,保證稅源的穩(wěn)定增長。稅務部門可以根據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結果認定改制企業(yè)的納稅情況,或者在必要時,派稅務稽查人員對其納稅情況進行全面檢查。征收部門的外勤人員對轉制后的企業(yè)要做到腿勤、嘴勤。要了解企業(yè)的生產工藝、流動資金的投入及存貨狀況。轉制后的企業(yè)看上去沒有原有的國有企業(yè)龐大,其實不然。原國有企業(yè)機構臃腫,人浮于事,轉制后的企業(yè)包袱輕、資金充足,上馬的項目新,有潛力、有后勁,運行效率高,生產規(guī)模和銷售情況較好。如果稅源管理和征收管理到位,稅收收入就會增加。

(二)重新劃分機構職能,建立和規(guī)范稅源監(jiān)控體系,是鞏固和完善新的征管模式的必然選擇。為真正體現“管為基礎,從源頭上控制”的原則,稅務部門應明確稅源監(jiān)控主要在于真正落實“管事”的問題,做到“管事”專門化,科學合理設置崗位,明確職責,流程銜接,監(jiān)督考核到位。具體做法如下:

1.建立事前稅源監(jiān)控體系

稅源監(jiān)控不能坐等納稅申報,要變被動為主動,跳出辦稅服務廳這個范圍監(jiān)控稅源。

(1)設立稅收公共關系機構(崗位),延伸稅收服務,分類指導辦稅。

稅收服務工作具體,納稅人掌握的稅收信息充分,主動申報納稅面就寬,申報質量就高,稅源主渠道就通暢。

(2)實行專業(yè)化日?;椋浞职l(fā)揮監(jiān)控稅源的主力作用。

日?;榻M織和辦稅服務廳通常是在一個行政負責人的統(tǒng)一指揮、協調之下,具有征管信息來源充沛,打擊偷逃騙稅及時主動,對屬地范圍熟悉等優(yōu)勢,所以應該充分發(fā)揮日?;閷Χ愒幢O(jiān)控的主力作用。實行專業(yè)化日?;?,則是發(fā)揮其職能作用最好的行政管理措施。一是設立納稅人戶籍稽查崗。盡量管住所有的納稅人和盡量減少非正常失蹤戶,實行稅源戶管專業(yè)化。二是分行業(yè)設立稽查崗。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市場體系日益完善,跨國跨區(qū)經營、財務管理信息化、關聯交易、電子商務等經營、結算方式日新月異,傳統(tǒng)稅務稽查賴以為憑的書面賬簿越來越多地被電子信息所取代,而且其真實性越來越容易受到交易方式、管理方式、結算方式的影響,稅務稽查面臨嚴峻挑戰(zhàn)。作為應對措施,對稅務稽查進行針對性的崗位設置十分必要。即在工商業(yè)稽查崗之外,設立網絡稽查、關聯調查等崗位,充實專門人才,探索稅務稽查新手段、新技術。

2.規(guī)范事中和事后稅源監(jiān)控體系

稅源數據借助納稅申報資料進入征管各環(huán)節(jié)后,各環(huán)節(jié)之間應該環(huán)環(huán)相扣,彼此制約,協調運轉。只有規(guī)范事中和事后稅源監(jiān)控體系,才能強化納稅評估、稅務執(zhí)行職能。規(guī)范處于不同征管環(huán)節(jié)的業(yè)務動作,同時輔以完善的稅收征管軟件,可以實現稅源的適時監(jiān)控。

(三)發(fā)揮納稅評估作用,搞好重點稅源監(jiān)控,通過對重點稅源的評估,帶動一般稅源的管理。通過實踐可以發(fā)現,管好了重點稅源企業(yè),也就牽住了稅收任務的“牛鼻子”,抓住了稅收工作的主要矛盾。因此,要把主要稅源企業(yè)列為重點評估對象,對其實施全面監(jiān)控。

新的征管模式建立后,取消了專管員管戶制度,由于缺少科學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對納稅人申報真實性的監(jiān)控管理主要依靠稽查對大中型企業(yè)的管理,不能解決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造成監(jiān)控效率低,質量差,監(jiān)控管理沒有真正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加上實行新稅制后,有些重點稅源企業(yè)的財會人員對現行稅收政策理解不深,使各項稅收法規(guī)不能得到全面貫徹落實。通過納稅評估,可以促使企業(yè)財會人員全面掌握稅收法規(guī)正確核算稅金,從而減少稅款流失。把重點稅源評估管理落到實處,具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強化考核,搞好日常評估監(jiān)控,形成齊抓共管局面??梢愿鶕鞯刂攸c稅源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評估工作目標。圍繞這些目標,專門制定些相應的考核辦法,實行未達目標扣分制度,與個人工資系數、獎金發(fā)放掛鉤。對重點稅源的評估定人、定戶、定時間、定指標、定質量,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達不到評估指標和質量要求的,按責任追究到人。這樣就可以有效地調動稅務人員在評估工作中的主觀能動性,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

2.堅持評估工作的經常性,對重點稅源實現“即時監(jiān)控”。鑒于有的納稅人納稅意識較差,對評估調增的稅款又在其他環(huán)節(jié)進行調減影響評估效果的狀況,可以把對重點稅源的評估周期適度縮短,達到“即時監(jiān)控”的目的。同時,可以專門設立重點稅源評估執(zhí)行崗位,形成嚴密的監(jiān)控網絡,還可以設置《重點稅源評估情況一覽表》等。除此之外,還可以定期召開重點稅源分析會,各崗位匯報交流對重點稅源評估情況,總結經驗,分析成因,有針對性地改進評估措施,提高對重點稅源評估的效果和監(jiān)控力度。

3.實行駐廠管理,深化對重點企業(yè)的評估監(jiān)管。針對大企業(yè)分支機構多、納稅環(huán)節(jié)多、核算頭緒多、控管不深不細的狀況,應深入企業(yè),掌握第一手資料,摸清企業(yè)真正“家底”,并通過對各項會計指標進行評析,找出容易出現問題的環(huán)節(jié)和癥結。促進重點稅源企業(yè)的經營管理、財務核算、納稅行為實現規(guī)范化、程序化。

4.堅持評估與服務并舉,創(chuàng)造良好的評估工作環(huán)境。在評估過程中,應幫助企業(yè)加強成本核算,提高經濟效益。利用稅務部門接觸面廣,信息靈的特點,積極為企業(yè)提供經營信息及合理化建議。也可利用稅務部門的信譽,積極為企業(yè)融通資金,幫助企業(yè)催收貨款。還可為重點稅源企業(yè)專門設置稅務咨詢機構,隨時為納稅人提供咨詢服務,急企業(yè)所急,幫企業(yè)所需,以良好的服務贏得納稅人對評估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為評估工作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達到培養(yǎng)、擴大稅源的目的。

通過對重點稅源的納稅評估,可以督促企業(yè)加強分支機構的會計核算,理順各層次的納稅環(huán)節(jié),糾正某些納稅違規(guī)行為,使企業(yè)從會計核算到納稅行為都向制度化、規(guī)范化邁進,使各項稅收規(guī)定在重點企業(yè)得到全面的貫徹落實。也可以進一步摸清稅源底數,提高對重點稅源的監(jiān)控能力。由于在評估中要掌握納稅人的資料,對企業(yè)的經營、納稅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既掌握了重點稅源企業(yè)的“家底”,又能夠做到對企業(yè)的生產經營變動情況及時了解,迅速反映,對企業(yè)現有稅源和今后的發(fā)展情況能夠心中有數,為加強重點稅源控管,進行稅收決策,搞好稅款調度,全面落實稅收計劃提供有力保證。最終實現通過對重點稅源的評估,帶動一般稅源的管理。

(四)建設地方性稅源,發(fā)展支柱性稅源。建設地方性稅源,應以市場作導向,以效益為前提,適應分稅制和改革發(fā)展的要求,采取綜合手段,建立起適合地方特色的、合理的稅源體系。其主要方式有:

1.借助本地自然優(yōu)勢,培養(yǎng)地方固定收入財源,通過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吸附社會勞動力、技術和資金,促進資源開發(fā)的突破性發(fā)展,確保地方固定財源的快速發(fā)展。同時應該拓寬地方財源發(fā)展領域,大力發(fā)展非國有經濟,建設一批有前途、有活力的地方固定的收入來源。

2.建設效益性的地方支柱稅源

地方稅務部門在地方稅源建設中應把效益性稅源的建設作為重點,對本地區(qū)有代表性的稅收來源企業(yè)的經濟效益給予足夠的重視,通過挖潛改造,上檔次,上質量,從效益上要稅收收入。只有盤活現有的企業(yè),地方經濟才會穩(wěn)步發(fā)展,才會保證稅收來源的穩(wěn)定性。

第6篇

論文摘要:對組織稅收收入與依法治稅之間的現實矛質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解決兩者矛質的方法,指出依法治悅是組織收入的基礎和保障,只有堅持依法治枕才能閱滿地完成收入任務,促進經濟發(fā)展。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依法治稅成為我國當前稅收工作的基本原則和要求。但是,長期以來形成的指令性稅收計劃對稅收行政執(zhí)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稅收計劃與依法治稅的矛盾也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日益完善而日益顯現。如何嚴格堅持和推進依法治稅、如何處理好組織稅收收人與依法治稅兩者的關系成為一個值得深人研究、努力實踐的重大課題。

組織收入與依法治稅之間的現實矛盾

一.收人中心說”帶來的治稅觀念的誤區(qū)

在計劃經濟體制影響下,我國對稅收收人實行計劃管理,強調以組織收人為中心,以稅收計劃任務的完成情況來考核工作績效,在稅務部門形成了“唯收人論英雄、唯收人論成就”的觀念。稅務部門任務觀念很強,將主要精力放在平衡、調劑稅收收人,確保收人計劃完成上,相對而言,法制意識較為淡薄,不太注重自身征管質量的提高和執(zhí)法水平的規(guī)范。

二.稅收計劃制定的不科學性成為依法治稅的重要障礙

從理論上講,經濟決定稅收,稅收對經濟有調控作用,所以兩者的內在發(fā)展趨勢應是一致的。由于經濟的發(fā)展呈波浪型的規(guī)律,稅收收人計劃應根據經濟發(fā)展的規(guī)律來編制,但長期以來計劃經濟體制下編制稅收計劃的主要方法是“以支定收”“基數增長法”,其公式為:稅收計劃二基數x系數+特殊因紊,即每年國家下達稅收計劃任務是以國家和地方政府所需支出為基礎,以上年實際完成數為基數,確定一定的增長比例作為當年的稅收計劃任務分配數。這種方法具有明白直觀、簡便易行、連續(xù)性強、較為穩(wěn)定等特點,在一定程度上考慮了各地的客觀經濟狀況,對保證國家財政收人的穩(wěn)定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這種計劃分配方法的缺陷越來越明顯,主要表現為:第一,基數對計劃的影響程度較大,基數越大,稅收收人任務越重。即上年度完成收人越多,意味著下一年度的收人任務越重,實際上是一種“鞭打快?!钡淖龇?。一些地方的稅務部門為減輕以后年度的任務壓力.出現了有稅不收等現象。第二,基數與依照稅法有可能取得的稅收收人不完全吻合,不利于公平稅負和宏觀調控。在稅撅充裕的地方容易造成“藏富于民”,在稅撅不足的地方容易助長收“過頭稅”,導致“寅吃卯糧”。第三,系數的人為操作性大,不是建立在對稅源全面、科學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而是通過財政預算反推出來的,可依據性較差,只考慮財政支出的增長需求,而沒有充分考慮經濟總量與結構的變化,從而容易導致稅收什劃的增長偏離實際稅撅、稅收任務崎輕畸重等悄況,會給執(zhí)行稅收政策帶來一定的負面影晌。

三.過度強調組織收人導致了對征管質量的忽視

組織收人固然是稅務部門應盡的基本職能之一,但過度強調收人任務導致了稅務部門對征管質量的忽視,有悖依法治稅的原則和規(guī)范征管的要求。在個別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稅撅充足,稅務部門完成當年度稅收收人任務后,放松了對漏征漏管戶的清理,企業(yè)欠稅大幅度地增加,壓欠措施不到位,查處案件過程中隨意性較大,甚至個別地方政府常以發(fā)展地方經濟為借口,超越權限要求稅務部門特別是地稅部門違法實施稅收減免和制定片面的稅收優(yōu)惠政策。這種做法一方面助長了企業(yè)的欠稅、偷稅的風氣.助長了地方保護主義的蔓延,加劇了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稅務部門征管水平和征管質量的提高。而在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地方政府脫離稅源實際,片面迫求政績和地方收人規(guī)模的最大化,稅務部門在地方政府和收人計劃的雙重壓力下出現了征“過頭稅”“空轉稅”“以票引稅”等稅收違法現象,有的地方為完成“屠宰稅”“農業(yè)稅”等收入任務強行拉牛拉羊、甚至按人頭來計征屠宰稅,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更不用提征管質量的提高和執(zhí)法水平的規(guī)范了。

(1)正確處理好組織收入與依法治稅的關系

依法治稅是組織收人的基礎和保障,組織收人是衡量依法治稅水平和力度的重要結果,依法治稅貫穿于組織收入始終。只有堅持依法治稅才能圓滿地完成收人任務,促進地方經濟發(fā)展。要正確處理好組織收人與依法治稅兩者的關系,緩解、解決兩者矛盾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強化稅收法定原則,克服單純追求收人的觀點。在“依法治國”已成為憲法基本原則的今天,應重新對“依法治稅”與“稅收收人計劃”進行定位。從理論上講,稅收計劃是由財政機關和稅務部門制定的,是稅務部門內部的工作計劃,不具有強制的約束力,而稅法是由國家的立法機關及最高行政機關制定的,具有普遍的法律約束力,違反稅法就應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孰輕孰重顯而易見。再者,從當前形勢上講,雖說組織收人是稅收的基本職能,卻不是唯一職能,特別是我國加人WTO后,稅收更注重的是體現一種“公平”和“中性”的原則,與國際接軌,“依法治稅”顯得尤為重要。這里的“法”就是“稅法”,“稅法”才是全部稅收工作的依據,而不是“稅收收人計劃”。組織收人應在稅法規(guī)定的范圍內進行,做到依法征收、應收盡收、應退盡退。而所謂依法治稅,其內涵就是“應收盡收”,就是按照稅收法律、法規(guī)和稅收規(guī)范性文件的要求,通過規(guī)范的稅收行政執(zhí)法行為對經濟活動中產生的稅款解繳人庫,實現稅款從納稅人到國家的財產利益轉移,既不能有稅不收,也不能因盲目追求完成稅收收人任務收“過頭稅”。由此可見,“依法治稅”與“稅收收人計劃”兩者的定位是:在遵循依法治稅這一基本原則的前提下來完成稅收收人計劃。

(2)改變現行不盡科學合理的稅收計劃制定方法。稅收與經濟是木與本、水與源的關系,不能脫離經濟去追求稅收增長,更不能超越經濟發(fā)展水平侈談什么稅收增長。所以,稅收計劃的制定應逐步改變現行的“基數增長法”,要以市場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為原則,以經濟發(fā)展狀況為依據,特別是根據稅收收入的增長與CDP增長存在著密切的正相關關系,可以考慮運用GDP來編制稅收收人,主要有彈性系數法(稅收彈性系數是指稅收收人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之比)和稅收負擔率法(稅收負擔率是指稅收收人占GDP的比重)兩種方法。

(3)改變稅收工作考核辦法。在當前市場經濟體制和新的征管格局形勢下,各級地方政府、上級主管部門對稅務部門工作業(yè)績的考核標準應多樣化,稅收收人計劃任務完成情況不應當成為考察和評價稅收工作的唯一標準。能否完成稅收計劃任務主要取決于經濟的發(fā)展情況,所以在稅收計劃執(zhí)行階段,應當將稅收計劃作為預側性、規(guī)劃性、指導性計劃,而不是強制性、必須完成的指令性計劃,對稅收工作的評價應該既有量的要求.也要有質的要求。沒有質的量是沒有意義的,應當適當弱化稅收計劃任務的考核,強化依法治稅工作的考核,由稅收計劃的數量考核逐步轉變?yōu)槎愂照鞴苜|量的考核,將重點放在考核稅收管理的有效性上,具體包括稅務登記率、納稅申報率、申報真實率、催報催繳率、稅款人庫率、滯納金加收率、違法行為處罰率、涉稅復議變更撤銷率等指標。衡量稅收工作的優(yōu)劣,不應單純看收人總童的多少,關鍵是看是否堅持依法治稅,依率計征,縮小應征與實征的差額。

(4)切實改革政府的財政預算管理體制。

稅收計劃是財政預算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要改革現行的稅收計劃,在財政預算上必須堅持“量人為出”的原則,徹底改變當前財政支出制約稅收收人的做法。如果財政預算與稅收計劃差別較大,由此產生的財政支出缺口,應通過緊縮支出、發(fā)行國債或者其他途徑解決,而不是將組織收人任務強加于稅務部門,這樣可以避免因支出需要而迫加稅收計劃產生的負面效應,保證稅務部門依法治稅的獨立性,做到依法行政、依率計征。

(5)建立重點稅源戶管理制度,把組織收人任務落實到具體的稅源上,有的放矢。

經濟的發(fā)展才是稅收增長的堅實基礎。要制定科學的稅收計劃必須掌握經濟稅源情況,稅源監(jiān)控管理已成為新的征管模式中不可忽視的環(huán)節(jié),是稽查和征收的前提和基礎。加強稅源管理,將收人任務分解落實到具體的稅源上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科學地確立稅源監(jiān)控對象。納稅人成千上萬,稅務部門不可能對每個納稅人都進行稅源監(jiān)控,只能采用分類、重點式管理,即建立起重點稅源戶管理制度,將本轄區(qū)內稅源大、行業(yè)特殊或稅源增量較大的納稅人列為稅源監(jiān)控的重點對象。二是加速稅源管理的電子化進程。各級稅務部門要加快稅收的信息化建設,在條件成熟的地方可建立以稅務為中心,企業(yè)、銀行、工商、海關、財政等相關部門聯網的信息數據處理中心,為實現經濟信息數據的共享創(chuàng)造外部條件;同時開發(fā)切實可用的稅源分析管理軟件,通過軟件迅速、準確地進行各項稅收經濟指標和企業(yè)財務指標的分析考核工作,提高稅源監(jiān)控水平和效率。

第7篇

現代國家都強調“稅收法定”,法律因素直接影響著稅收收入的形成。因此,引入和加強對稅收收入的法律分析甚為必要。對于稅收收入的法律分析可以體現為多方面,其中合法性分析是一個重要維度,它同稅收收入的真實性、可持續(xù)性等都有密切的關聯。從合法性的角度進行分析,可以考察已經取得的稅收收入的質與量,即在質上有多少是有瑕疵的,在量上有多少是應收未收的、有多少是不應征收的等等。同時,它也可以用于對未來的稅收收入的事前分析。稅收收入的合法性分析,從狹義上說是要分析稅收收入的取得是否合乎稅法(包括稅收實體法和稅收程序法)。從廣義上說,還要分析稅收收入的取得是否合乎憲法以及其他相關法律,乃至稅收收入的取得是否符合、法治的基本精神,以及保障人權的基本精神?;谥T多原因,目前非常重要的是從狹義上來對稅收收入進行合法性分析,可以把稅收收入分為兩類:一類是合法的稅收收入,一類是非合法的稅收收入。上述分類,至少有助于在經濟分析中引入制度因素的考慮。

二、影響稅收收入合法性的具體要素

事實上,稅率、稅基、稅收優(yōu)惠、納稅期間、納稅地點等具體要素都會直接影響到稅收收入的合法性,透過這些要素可以發(fā)現稅收收入增減變易的諸多問題。

稅率方面。在全部稅收收入中依率計征的比例有多大?征管實踐中對稅率的改變并不鮮見。哪些改變是合法的?對收入的增減會有多大影響?此外,在某些情況下征管機關可以依法行使適度的裁量權(如裁量性減免),從而也會對收入的增減產生實質性影響。目前,對于上述方面的分析還較為欠缺。

稅基方面。在稅收收入的形成過程中有多少是依法扣除的?有多少應扣未扣并由此產生了收入增加的?有多少由于多扣而導致了稅收收入減少的等等。從總體上說,當稅率的剛性日益被尊重和承認時,稅基調整上的可行性和合法性問題是征納雙方都很關注的。只有盡量確保稅基確定上的合法性,才有助于最大限度地確保稅收收入在總體上的合法性。

納稅期限方面。納稅期限直接影響到征納雙方的權益(如超過納稅期限而不納稅就會產生欠稅問題),如果納稅人大量地超過納稅期限而沒有納稅,或者征稅機關逾期沒能有效地征到稅款,都會具體地、現實地影響到稅收收入的數額。這方面的影響也很值得分析。

納稅地點方面。由于納稅地點直接影響到稅收管轄并與稅收管轄權的國內沖突(包括區(qū)際沖突)、國際沖突直接相關,因而也會在局部或整體上影響到稅收收入的數額。這在進行稅收收入分析時也是值得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