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久久久字幕|亚洲精品成人 在线|视频精品5区|韩国国产一区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wǎng),期刊支持:400-888-9411 訂閱咨詢:400-888-1571股權代碼(211862)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外比較文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2-09-26 01:10:03

序論:在您撰寫中外比較文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中外比較文學論文

第1篇

中外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理念特色對比

“媒介素養(yǎng)”概念在面對各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文化以及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時,發(fā)展出各不相同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目標、理念與模式。美國媒介素養(yǎng)研究中心認為,媒介素養(yǎng)“是人們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加拿大安大略教育部認為,媒介素養(yǎng)“是學生理解和運用大眾媒介方法,對大眾媒介本質、媒介常用的技巧和手段以及這些技巧和手段所產(chǎn)生的效應的認知力和判斷力”;與加拿大相似,澳大利亞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核心思想也是以文本解讀為中心的;英國的媒介教育則強調(diào)公民對媒介整體的理解。我國由于起步較晚,研究多是基于對國外著作翻譯,對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解讀有綜合之感,既包含了對大眾媒介信息的使用,也涵蓋了甄別媒介信息的能力。國內(nèi)學者基本認為,對大學生進行媒介素養(yǎng)教育,意在提高其媒介使用和甄別媒介信息的能力,使正確理解、積極有效地利用大眾媒介信息和文化資源,從而更好地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生活,了解社會,認識世界。

中外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教育方法、模式對比

選擇與使用怎樣的教育方法或模式來進行媒介素養(yǎng)教育,國內(nèi)外學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獨到的觀點。英國的媒介教育專家萊恩•馬斯特曼(LenMasterman)提出:媒介素養(yǎng)教育是一種牽涉整體的教學過程。理想的媒介教育意味著以最佳的配合整合學生與父母、媒介從業(yè)者及教師的雙邊關系。國外主要的教育模式設置媒介素養(yǎng)教育獨立學科或者將其滲透到其它學科中;此外,家庭是孩子的第二個學校,“整合學生與父母”也是必要的教育聯(lián)合模式,加拿大媒介素養(yǎng)教育模式正是采用獨立學科與滲透其它學科和社會家庭相輔助的教學模式;再者,我們生活在社會大環(huán)境中,因此不論是英國還是中國香港都提出了社會教育模式,鼓勵大學生參與社會活動,讓學生了解媒介、信息及媒介環(huán)境以及利用媒介來表達心聲。而目前在國內(nèi),既沒有規(guī)定將其納入學科課程,也沒有多少社會團體或機構與學校聯(lián)合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國內(nèi)研究者探討后提出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模式,其實基本上與英國的教育模式大相徑庭。

中外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課程設置、內(nèi)容體系對比

1989年英國教育部將媒介素養(yǎng)教育納入正式教學體系中,到1997年,有將近2/3的學校開設進階式媒介研究課程。美國媒介素養(yǎng)教育課程并非國家教育體系中的獨立課程,其開發(fā)推廣工作也主要由個別教師或民間組織來完成,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并不直接干預。臺灣媒介素養(yǎng)教育及其研究起步大約與香港同時,“媒介素養(yǎng)”相關科目目前在政大、臺大、世新等校開設,屬選修科目。在國內(nèi),目前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復旦大學、安徽師范大學等高校已經(jīng)開設“媒介素養(yǎng)”課程。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例,該校2004年9月在媒介與設計學院開設“傳媒素養(yǎng)”課程,著重從媒介的特征,傳媒與社會的互動關系,傳媒信息的選擇、理解能力、質疑、評估能力、創(chuàng)造制作能力等方面進行系統(tǒng)講授。雖然相關課程已相繼在一些高校開展,部分教材中包含了一些相關媒介的知識和應用方法,但總體而言,還缺乏系統(tǒng)的教育和指導,大多數(shù)人對媒介的理性認識有所欠缺,受眾的媒介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第2篇

Claire Kramsch 在《語言教學的環(huán)境與文化》一書中提出:“理解目的語文化需要與自己的母語文化相比較……以跨文化為導向的文化教學不僅是信息傳遞,它還包括對目的語文化及母語文化的深思?!庇纱丝梢姡浑H本身既有外國文化的參與,又需要母語文化的參與,它是一個雙向的過程。

目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花在學習外語的時間和精力很多,但是花在學習中國文化典籍和提升母語素養(yǎng)的時間精力就遠遠不夠。這樣造成的局面就是很多外語學習者知道圣誕節(jié)的來歷,喜歡情人節(jié)的浪漫,熟悉復活節(jié)的典故,卻不知端午節(jié)的來歷和清明節(jié)的神圣肅穆。甚至有學生在翻譯“Milky Way”時翻譯為“牛奶路”而非“銀河”。南京外國語學院教授從叢把這鐘現(xiàn)象稱為“中國文化失語癥”。

二、 非英語專業(yè)母語文化知識的調(diào)查

筆者于2014年對我校非英語專業(yè)二年級學生進行了調(diào)查,接受問卷調(diào)查的學生共計807人,來自10個不同的專業(yè),分別是軟件工程、統(tǒng)計學、生醫(yī)工、工程力學、教育、計算機、歷史、文學和土木工程專業(yè)。使用了陸魁秋先生設計中國文化常識問卷, 其問卷涉及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交際規(guī)范以及民族和信仰諸多方面, 共30小題,每題100分, 滿分為3000分。接受調(diào)查的807名學生中,其中5人放棄,共收集802份問卷,人均總分為895分(大約相當于百分制的30分)。調(diào)查的結果反映出非英語專業(yè)英語學習者對母語文化知識相對匱乏現(xiàn)象嚴重。

三、 原因分析

首先,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重點教授外國文化知識,這樣致使學生在課外花大量時間學習外國文化,從而使我們自己的母語文化在教學過程中受到冷落。在筆者所教的2014級四個專業(yè)的學院中,開設與中國文化知識有關的課時只51節(jié),共計3學分,占其選修總課時的(705課時)的7%,這是一個相當?shù)偷谋壤梢钥闯?,母語文化根本沒有課時的保證,因此學生如果自己不能在課外自覺學習中國文化的情況下,是根本無法在課堂上學習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的。

其次,從目前我國廣泛使用的各種英語教材來看, 中國文化的課文篇章甚少。而以英語國家為背景的物質文化、制度習俗和精神層面的內(nèi)容幾乎比比皆是。這一現(xiàn)象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國內(nèi)英語學習者即使主觀的想通過教材來彌補母語文化的缺憾,但是客觀情況卻不允許。

再次,我們英語教學的目標是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真正意義上的“雙語人”,首先需要英語教師成為真正意義的“雙語人”。但是對于我國龐大的師資隊伍來說,除了具備好的性格和良好的基本功,廣博的語言學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和良好的教學方法外,過硬的文化修養(yǎng)和素質還需加強。

最后,外語教學中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的薄弱。外語教學目標的三個層次分別是語言能力、交際能力和社會文化能力。其中母語文化在實現(xiàn)“社會文化能力” 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社會文化能力又包含理解能力、評價能力和整合與積淀能力。在語言能力層面,如果一個人母語學不好,很難真正學好一門外語,在語用能力層面,同樣要求對母語文化的理解;而評價能力又是建立在分別對母語和目的語了解的基礎上展開的,學習者需要通過本人對于語言承載的文化在理解和評價的基礎上進行內(nèi)化,最終積淀成自己的價值觀,審美觀。

第3篇

關鍵詞: 語料庫 中外護理學 論文標題

1.引言

學術期刊論文是研究者們獲取最新研究動向和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徑,因此一個能恰當并且準確反映出作者的真實表達意圖的標題十分必要,它通常是吸引讀者停下腳步潛心閱讀的前提條件。好的標題能加速讀者的搜索定位時間,它在、閱讀和收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國內(nèi)學者們在汲取國外期刊的研究精華的同時,也將各自的發(fā)現(xiàn)用英文展現(xiàn)出來,期待傳播得更廣。但由于二語的緣故,會出現(xiàn)語法錯誤、結構不當、用語口語化等問題。很多論文的英文標題就是中文題目的直接翻譯。科學論文具有獨特的寫作體裁,其標題作為論文的縮影,更需要注意遵循它的寫作范式,而不能簡單地直譯。選取中外護理學論文的英文標題建立專門用途語料庫,比較分析標題的結構和話語功能,以期在英文標題的撰寫方面提供理論依據(jù)和參考。

2.論文標題的研究綜述

從事語篇體裁分析的國內(nèi)外研究者們對學術論文的摘要、引言、結論等部分都做過詳盡的比較分析,其中論文的標題也是討論的重點之一。研究者們拿不同學科的論文標題進行比較,分析集中在標題的長度、標題的語法結構和語用功能上。Haggan 區(qū)分了文學、語言學和自然科學三個領域的論文題目,他總結了標題的三種基本結構:完整句子結構、復合句結構及占大部分的名詞性短語結構。Soler選取生物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個學科的學術論文和綜述論對比,發(fā)現(xiàn)完整句子結構的標題最能體現(xiàn)生物科學學術論文的特性。Wang和Bai做的醫(yī)學類論文的研究表明名詞性短語結構的標題所占比重最大。龐繼賢和陳B對比分析了中外應用語言學標題結構差異,提議國內(nèi)論文作者少使用“研究”“初探”等詞,并深入探究作者的擬題策略所隱含的社會文化依據(jù)。有關醫(yī)學類的標題研究還有張曉枚等利用語料庫分析中醫(yī)藥類論文標題中介詞的分布特點及用法。而護理學的論文標題研究相對很少。本文試圖從這個角度入手,期望借助語料庫這個工具展現(xiàn)護理學論文標題的語言特點和語用功能。

3.研究方法

隨機選取2015至2016年間發(fā)表的護理學權威期刊的論文標題建立兩個語料庫:一個是國外期刊標題語料庫(IJT),來源于Oncology Nursing Forum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 ,American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共99條,形符數(shù)為1264;另一個是國內(nèi)期刊標題語料庫(CJT),來源于《護理學雜志》,《中國實用護理雜志》,《中華護理雜志》,共90條,形符數(shù)為1349。利用AntConc軟件比較兩個語料庫的高頻詞匯,同時細分標題的結構特點,分析該特點的語用功能。

4.研究結果

4.1標題的高頻詞匯

使用語料庫工具的詞表功能分別顯示兩個語料庫的詞表,發(fā)現(xiàn)IJT的高頻實詞和CJT的有差異,見表1(因兩個語料庫大小很接近,就沒有列出詞頻比率)。

表1 IJT和CJT的標題高頻實詞詞頻比較

表1中僅僅列出排名前六的高頻實詞。在IJT中,詞頻最高的是cancer,查看它的索引會發(fā)現(xiàn)這些標題都體現(xiàn)出一個主題,那就是癌癥,這說明IJT收錄的這些期刊對癌癥關注度很高。而在CJT中,排名第一的是patients,表明這些文章的出發(fā)點是病人本身而不是疾病。另外,analysis在CJT中使用頻率較高,反映出此論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比如meta分析。而在IJT中,analysis出現(xiàn)的概率很少,只有兩次。這個發(fā)現(xiàn)同龐繼賢、陳B的研究有重合的地方,即不要過多使用“分析”之類的詞語。

4.2標題的結構類型

參照Haggan和Soler的分類方法,可以將標題結構劃分為名詞短語結構、復合型結構和完整句子結構。名詞短語結構又可細分為:

4.2.1一個名詞短語,如Center of Excellence to Build Nursing Scholarship and Improve Health Care in Italy.

4.2.2多個名詞短語,如The prevalence and predictors of workplace violence against nurses in Harbin.

4.2.3分詞短語,如Using Photovoice to Explore Nigerian Immigrants, Eat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復合型結構是指通過冒號或破折號連接主標題和副標題,如Moral Distress Among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Report of an Institution-Wide Survey。完整句子結構出現(xiàn)頻率較少,如Narrative education cultivates caring ability of nursing students。表2從整體上顯示CJT和IJT標題類別所占的比重。

表2 CJT和IJT標題別

從表2可以發(fā)現(xiàn)CJT和IJT的標題都是以名詞短語結構為最多,其次是復合型結構,完整句子結構最少。這和Haggan的結論部分一致,即標題結構由名詞短語構成的比例最高。相對于IJT來說,CJT標題結構呈現(xiàn)出更明顯的對名詞短語結構的偏好,所占比例超過90%。而兩個語料庫都體現(xiàn)了完整句子結構標題出現(xiàn)概率很小,僅有一例。這說明不管是國內(nèi)期刊還是國外期刊都很少使用句子作為標題。表3將名詞短語結構標題進一步細化,分成一個名詞短語結構(NP),多個名詞短語結構(nNP)和分詞短語結構(PaP)。

表3 CJT和IJT標題中名詞短語結構類別

IJT的名詞短語標題結構類別分布比較均衡,分別為一個名詞短語結構(47.5%),多個名詞短語結構(33.8%),分詞短語結構(18.8%)。而CJT中超過半數(shù)是一個名詞短語結構(68.7%),分詞短語結構僅占2.4%,結構分布差異大。

4.3 標題的語用功能

從上述的語料庫統(tǒng)計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護理學標題采用的是名詞短語結構。通過檢索兩個語料庫的詞表,可以找到這兩個語料庫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單詞,見表4。

表4 CJT和IJT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單詞

綜合兩個語料庫,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介詞有and, of, in,the。介詞and用于連接兩個研究對象或研究內(nèi)容(Build Nursing Scholarship and Improve Health Care),of表示所屬關系(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Family Nursing Knowledge Into Clinical Practice),in指示研究范圍(in Italy,in the United States),the主要用于限定(the Relationship)。綜合以上的高頻詞所體現(xiàn)的功能,可以發(fā)現(xiàn)期刊論文標題的話語功能有:體現(xiàn)研究對象,體現(xiàn)研究范圍,體現(xiàn)研究方法,體現(xiàn)研究目的,體現(xiàn)研究問題,等等。

5.結語

通過對所收集的國內(nèi)外護理期刊標題的語言和結構特點的對比分析,可以得出國內(nèi)護理期刊標題同國外一樣,都是以名詞短語結構為主,但存在結構形式較單一的問題:名詞短語結構標題主要是單個名詞短語加后置修飾語形式,分詞短語結構較少;另外復合型結構標題也要少于國外期刊。這說明國內(nèi)護理學論文英文標題的撰寫和國外的主流習慣還有一定的差別。通過分析標題中的介詞總結出標題的語用功能。標題能表明文章的研究對象、研究范圍是什么,非常清楚明了,這進一步說明標題的重要性及寫好英文標題的必要性。

標題,作為學術論文的精髓,值得研究者們細細斟酌。本次研究僅僅是一個小型的初步探討,存在語料不夠多的問題,還有待后續(xù)進一步的深入分析。希望本研究能夠對研究者英文標題的撰寫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Haggan,M. Research paper titles in literature,linguistics and science: dimensions of attraction[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4.36(2):293-317.

[2]Nwogu,K. N. The medical research paper:structure and function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1997.16(2):119-138.

[3]Soler,V. riting titles in science: An exploratory study[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2007.26(1):90-102.

[4]Yang, R.& Allison,D.Research article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Moving from results to conclusion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2003.22: 365-385.

[5]Wang,Y.& Bai,Y.A corpus-based syntactic study of medical research article titles[J].System,2007.35(3):388-399.

[6]曹睿趙碩.科技論文標題的結構和語言特征――以Science和Nature為例[J].外語教學,2014.35(2):35-39.

[7]梁茂成,李文中,徐家金.語料庫應用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76-80.

[8]龐繼賢,陳B.中外應用語言學類期刊論文英語題目對比分[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45(1):189-200.

[9]姚克勤, 姜亞軍.應用語言學學術論文標題的歷時研究[J].外語研究, 2010(3):36-39.

第4篇

關鍵詞:外語教育;傳統(tǒng)文化;跨文化

在擔任外語教師的職業(yè)生涯中,我們一直在思考,高校外語院系是否存在著有別于社會外語培訓機構的獨特價值?誠然,在師資質量、教學環(huán)境、國際交流、研究氛圍等方面,高校具有社會培訓機構難以企及的優(yōu)勢。但是,大學擴招、家長與學生乃至社會都關注就業(yè)率的現(xiàn)實,使高校外語院系淪落為高級的、過渡性質的培訓機構。大學生或者希望從這里獲得通過研究生入學外語考試的秘笈,或者希望通過四年或更長時間的學習掌握一門或兩門外語以順利找到工作,或者希望大學階段的外語學習能夠幫助他們?nèi)〉美硐氲难潘?、托福等出國留學語言測試的高分。事實上,教育與培訓也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培訓意味著通過學習掌握技能,而教育則是通過教與學來達到擴增心智的目的。

在西方,大學被認為是西方或民族文化的守護者甚至是守門人。那么我國高等教育中的外語教學,在承載傳統(tǒng)文化、綜合培養(yǎng)學生能力方面,又擔當了什么角色呢?聯(lián)系我國外語教育的歷史和現(xiàn)狀,可以看出,無論是從學生個人發(fā)展,還是從高校人才培養(yǎng)、國家文化安全的角度,在高校外語教學中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已經(jīng)迫在眉睫。

一、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有利于學生面對西方文化擁有健康的心態(tài)

大學之道,在于“育人”,而非“制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當中,固然存在著糟粕,但更多的則是讓我們民族生生不息的智慧結晶。眾多的人口生活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歷經(jīng)幾千年的發(fā)展,積累了正反兩方面的經(jīng)驗,值得后人學習借鑒?!洞髮W》開篇講了八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梁漱溟先生總結道,“在儒家的領導之下,兩千年間,中國人養(yǎng)成了一種社會風尚,或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分析言之,約有兩點:一為向上之心強,一為相與之情厚。”在高校外語教學中增添中國文化相關課程,不但可以讓學生學習古人智慧、提高人格修養(yǎng)、奠定清明安和向上的心態(tài),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與自信心。“為人之道,修身為本”,通過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學生在“格物、致知”的同時不忘“誠意、正心、修身”,將來實現(xiàn)“平天下”的愿望,利用外語工具,充當中外交流使者。文化一詞來源于拉丁字Cultura,意為耕作、培養(yǎng)、教育、發(fā)展、尊重,最初是指人對自然界有目的影響以及人自身的培養(yǎng)和訓練。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B.泰勒(Edward B. Tylor)在《原始文化》中對文化下了定義,“文化是一個復合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在其綿長的壽命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包容吸收多種文化,放射影響周邊地區(qū)。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nèi)容外,我國傳統(tǒng)文化還有其他豐富的內(nèi)容,例如:墨家主張打破血統(tǒng)論和宿命論,只問是非曲直、賢愚勤惰;道家注重本體論與辯證法,“道法自然”,強調(diào)事物的自生自化;佛教強調(diào)因果報應、三種輪回的思想;范縝發(fā)表《神滅論》批判佛教教義的理論基礎“神不滅論”;明代李贄著《藏書》68卷,公開反孔非儒,稱《六經(jīng)》、《論語》、《孟子》“乃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藪也”……這些思想從不同角度理解世界,彼此交鋒碰撞。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不是被動地全盤接受某一種思想,而是對不同文化內(nèi)容進行對比思考,尋找自己的答案,從而找尋自己的價值追求和人生目標。這對外語院系的學生尤其重要,能夠避免學生在深入學習西方語言文化的時候對傳統(tǒng)文明視而不見、走向全盤西化的誤區(qū)。

二、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有利于高校培養(yǎng)跨文化優(yōu)質人才

歷史上,張元濟先生曾評價洋務派設立的同文館、廣方言館、船政學堂、水陸師學堂,一針見血地指出“泰西教育之法,莫不就其本國之民質、俗尚、教宗、政體以為之基礎,各有其獨立之道而不可以強同。一切教授規(guī)則皆受成于部。凡所損益,一以國民精神為主,故學成之輩,無不知愛其國、衛(wèi)其種”,建議“勿標講求西學之名”。京師大學堂則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辦學方針,強調(diào)“中西并重”,務使二者“會通”,缺一不可。在這樣的培養(yǎng)體制下,學生力求精通母語和目的語,靈活應用語言,在不同語言間自由轉換。老一代翻譯界的大師,如傅雷、戈寶全、錢鐘書、葉君健、朱生豪等人,他們學貫中西,外文精湛,國文功底深厚,其翻譯作品不僅實現(xiàn)了“信、達”,還能達到“雅”的高度,久經(jīng)時間考驗。在外語院系遍地開花的今天,教育部對高校開設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課程持鼓勵態(tài)度。以2000年《英語教學大綱》為例,大綱建議為英語專業(yè)學生開設《中國文化概論》等課程,在附錄中推薦十幾本關于中國文化的參考書目。學生只有在掌握語言的基礎上深入學習中外文化,才能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做到游刃有余。然而目前對高校外語專業(yè)學生的培養(yǎng),往往缺失跟傳統(tǒng)文化有關的知識講授,這是巨大的損失。高校對學生外語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體現(xiàn)在聽、說、讀、寫、譯具體語言能力的提高上,還體現(xiàn)在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訓練上。目前我國高校外語院系開設了大量西方文化課程,例如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英美文學導論、西方文明史專題等等。然而,在強調(diào)目的語文化輸入的同時,卻忽視了教學過程中母語文化的滲透。例如,我們的學生可以流利地用英語講述圣誕節(jié)的來歷,卻難以用英語介紹端午節(jié)的傳說和習俗,甚至有學生在被詢問中國節(jié)日的細節(jié)的時候,理直氣壯地說:“西方很多節(jié)日都是跟宗教歷史有關的,我們很多節(jié)日是跟吃有關的?!边@種想法竟然受到了不少同學的贊同。誠然,宗教問題是中西文化的分水嶺。但中國以道德代替宗教,以倫理組織社會,又怎么是簡單的“節(jié)日跟吃有關”能解釋的?如果外語院系學生本人都不深入理解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又怎么可能向其他人介紹中國文化呢?《20世紀的社會轉型》作者阿蘭·圖雷納提出,“現(xiàn)代性并不是一筆勾銷往昔,而是要把盡可能多的往昔納入到盡可能多的未來。”只有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才能保留中華民族自己的文化和特點,培養(yǎng)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

三、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有利于國家維護文化安全、增強國際競爭力

20世紀90年代初,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首創(chuàng)“軟實力”概念,認為在信息時代,軟實力的重要性變得比以往更突出。文化是軟實力的重要要素之一,同志指出:“一個沒有文化底蘊的民族,一個不能進行文化創(chuàng)新的民族,是很難發(fā)展起來的,是很難自立于民族之林的?!蔽幕J同不是一個中性的活動,而是帶有價值觀選擇的、有喜惡傾向的活動。在全球化的今天,西方國家越來越注重運用文化力量來獲取國家利益,為其戰(zhàn)略目標服務。美國一直致力于將美國的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擴展到全球,用美國的方式“改造世界”,最終實現(xiàn)全球霸權。面對這一現(xiàn)實,在十七大報告中,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建設已經(jīng)被提高到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在高校外語教育中加強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與傳播,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與自豪感,以應對文化殖民主義的威脅。先生認為,“語言是文化整體的一部分,但是它并不是一個工具的體系,而是一套發(fā)音的風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占主導地位的語言,會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影響我們對世界的觀察和思考。如今,英語在國際上處于主導地位。根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1999年3月公布的統(tǒng)計:全世界每年出版的翻譯著作大約有2.4萬種,其中從英文翻譯成其他文字的占60%,而美國的英語著作又占其中的80%;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發(fā)展中國家用本民族文字寫的作品,能夠被翻譯成英語、法語等語言出版的,只占這2.4萬種翻譯著作的5%。中國作家的作品想要在西方獲得認同,往往需要迎合西方人的口味,與中國的實際情況脫節(jié)。在中外雙向的文化交流中,我們需要認識自己的文化,才能同世界其他民族分享中華文明的結晶,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為此,黨和國家提出了“走出去”的戰(zhàn)略,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擴大文化貿(mào)易。然而,沒有精通傳統(tǒng)文化的高素質外語人才,“走出去”戰(zhàn)略只是紙上談兵。

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一直在向前發(fā)展,腐朽落后的被淘汰掉,精華的則被保留和發(fā)揚。無論是為了學生人格的健全發(fā)展,還是為了高校培養(yǎng)跨文化優(yōu)秀人才、國家提高綜合實力,在高校外語院系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讓學生在掌握外語能力的同時深入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希望高校能給學生的,不僅僅是一張通往工作的門票;高校能給社會的,不僅僅是有文憑的工人。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既不能夜郎自大,也不能自暴自棄。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分享幾千年文明結晶,充當傳統(tǒng)文化的守門人,恰恰應當是高校外語院系和社會語言培訓機構的區(qū)別之一。

參考文獻:

[1]顧建新.跨國教育的發(fā)展現(xiàn)狀與政策建議[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7,(Z1).

[2]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材編審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3]汪清松,查昌國,張國定.楊叔子院士文化素質教育演講錄[M].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7.

[4]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5]張元濟,著.教育救國論[M].侯且岸,選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7]錢民輝.教育社會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8]馬廣利.文化霸權:后殖民主義批評策略[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

第5篇

(東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京 210096)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0096,China)

摘要: 本研究以中國學生和英語母語學生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論文中的四詞詞塊為調(diào)查對象,從結構和功能角度對比分析了中外大學生在英語學術寫作中的詞塊使用情況。研究發(fā)現(xiàn),與英語母語學生相比,中國學生使用了更多數(shù)量和更多種類的四詞詞塊,更偏愛使用被動結構的詞塊,較少使用介詞短語詞塊,但對“參與者主導的詞塊”的使用明顯不足。

Abstract: This study has surveyed the use of 4-word lexical bundles in Master’s theses by Chinese and English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discipline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 comparative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s reveals that Chinese students employ a larger number and a larger variety of 4-word lexical bundles than their English counterparts and show more reliance on lexical bundles of Passive V+(complement) structure. However, Chinese students use lexical bundles of prepositional phrase structure less frequently and use participant-oriented lexical bundles inadequately.

關鍵詞 : 詞塊;英語學術寫作;語料庫語言學

Key words: lexical bundles;academic English writing;corpus linguistics

中圖分類號:H310.43/.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02-0252-03

0 引言

美國心理學家Miller和Selfridge于20世紀50年代最早提出了“組塊”(chunking)的概念,用以闡釋單個信息集結成塊的過程[1]。這個“組塊”的概念后來被語言學家移植到語言學領域,就有了“詞塊”的概念[2][3]。詞塊(或稱預制語塊、詞塊、組塊等)是由連續(xù)或非連續(xù)的兩個或多個詞組合而成的、有一定心理現(xiàn)實性的(即使用時可以整存整取而不經(jīng)過語法生成或分析)預制語言單位[4]。詞塊整存整取的特征,大大提高了交際時語言表達的地道性、連貫性和生動性。詞塊的學習能夠減少大腦處理信息時的負擔,有利于自動識別和提取,有助于提高表達的流利性和理解的速度,語塊習得逐漸成為二語習得研究領域的一大熱點。

國外語言學界對詞塊現(xiàn)象進行了較為深刻的理論探討及實證研究,國內(nèi)對詞塊的研究始于本世紀初,對詞塊在二語習得或教學中的作用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探索[5]。經(jīng)筆者綜合檢索,發(fā)現(xiàn)國內(nèi)關于詞塊研究的文章數(shù)量穩(wěn)步增長,2009年至今,研究文獻迅速增加。國內(nèi)過去十年左右時間里對詞塊的研究囊括了詞塊的定義、分類、識別,詞塊與語言水平(聽、說、讀、寫)的相關性研究,二語學習者詞塊(口語、筆語詞塊)使用特點,詞塊教學的成效性等多方面的內(nèi)容。上述各類研究中的研究方法既有理論探究又包含基于語料庫或語料庫驅動,基于教學實踐的實證研究。數(shù)十年的詞塊研究打破了結構主義語言學詞匯語法二分法的觀點,提出了以詞匯語法為其一,以詞塊為另一內(nèi)容的語言習得二重模式,這是語言學研究的重大進步。

然而,綜觀國內(nèi)外學術語篇中詞塊的相關研究,很多都是對比研究二語學者和本族語學者使用詞塊的差異,鮮有中國學生與英語本族語學生詞塊使用的對比研究。針對該研究空缺,本研究自建語料庫,通過對比分析2011-2013年中國學生和英語本族語學生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論文中的四詞詞塊,探討中外學生詞塊使用的異同。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基于語料庫的研究方法首先自建了兩個總字數(shù)約100萬的學習者語料庫,分別命名為語料庫A和語料庫B。前者由2011至2013年中國英語學習者所撰寫的30篇碩士論文組成,后者則由2011至2013年英語本族語者所寫的30篇碩士論文構成。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為避免體裁和學科差異造成的詞塊使用方面的差異,自建的兩個小型語料庫中的文章均為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領域的英語碩士學位論文。接著,用AntConc 3.3.5w軟件提取符合條件的四詞詞塊。本研究選擇Cortes[6]較保守的20次/每百萬詞的提取頻點,并要求所提取詞塊至少分布在5個文本中。最后,根據(jù)Hyland[7][8]的四詞詞塊結構及功能分類(分別見表1和表2)對兩個語料庫中的目標詞塊進行分類,對比分析中國學生與本族語者學術寫作中四詞詞塊使用的異同點。

2 結果及討論

本小節(jié)將通過考察語料庫A和B中四詞詞塊的結構及功能分布,對比中國學生和英語本族語者的詞塊使用情況。根據(jù)統(tǒng)計,語料庫A共有字數(shù)約521,330,其中滿足提取條件的四詞詞塊類符總數(shù)為222,形符總數(shù)為4,325;語料庫B共有字數(shù)約528,344,其中滿足提取條件的四詞詞塊類符總數(shù)為177,形符總數(shù)為3,550。由此可見,中國學生比英語本族語者在碩士學位論文中使用了更多類型和更多數(shù)量的四詞詞塊,對詞塊依賴程度更大。

表1顯示了兩個語料庫各結構分類中四詞詞塊的種類數(shù)以及占詞塊總的種類數(shù)的比例。根據(jù)表1,在兩個語料庫中,結構為“名詞短語+of短語片段”、“介詞短語+嵌帶of短語片段”和“其他形式”的四詞詞塊使用較多,其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是“名詞短語+of短語片段”結構的詞塊種類,在語料庫B中占22.6%,在語料庫A中則多達26.1%。該研究發(fā)現(xiàn)支持了前人的研究結論。如Hyland[7]發(fā)現(xiàn),碩士論文前50個高頻四詞詞塊中,“名詞短語+of短語片段”結構的詞塊最常見。相比之下,本族語學生更偏好介詞短語詞塊。在語料庫B中,介詞短語詞塊種類數(shù)的比例(“介詞短語+嵌帶of短語片段”與“其他介詞短語片段”比例之和)高達31.7%,而在語料庫A中僅為20.7%。值得注意的是,屬于“其他介詞短語片段”類型的詞塊“on the other hand”在兩個語料庫中都是最高頻的詞塊,在語料庫A、B中的標準頻次分別為205、214次/每百萬詞,說明英語本族語學生和中國學生一樣,對“on the other hand”詞塊依賴性很大。

表1顯示,中國學生碩士論文中“被動動詞+短語片段”結構的四詞詞塊明顯多于英語本族語者碩士論文。具體而言,語料庫A中被動結構的四詞詞塊種類占9.9%,語料庫B中該比例為6.2%。這一現(xiàn)象似乎說明中國學生比本族語學生更偏愛使用被動結構。Wei & Lei[9]也曾指出,同專家作者相比,中國高級英語學習者明顯使用了更多的“被動動詞+短語片段”詞塊。由表1可以看出,在兩個語料庫中,“先行詞it+動詞短語/形容詞短語片段”詞塊在語料庫A中占到3.6%,在語料庫B中稍微高一點,占到4.5%。Wei & Lei[9]發(fā)現(xiàn)學習者對“先行詞it+動詞短語/形容詞短語片段”結構使用的頻率明顯低于學者型作家,因而學習者,尤其是中國學生對于該結構詞塊的使用能力有待發(fā)展?!跋刃性~it+動詞短語/形容詞短語片段”結構性詞塊雖然數(shù)量和類型較少,但是此類詞塊可以為作者表達必要性、重要性、可能性等態(tài)度提供很好的話語資源。

從總體上看,語料庫A和B中短語類詞塊(主要包括“名詞短語+of短語片段”、“其他名詞短語片段”、“介詞短語+嵌帶of短語片段”和“其他介詞短語片段”)的種類都比句子片段類詞塊的種類多,該特點進一步支持了前人的研究結論,即學術英語詞塊更偏短語化[9][10]。

表2顯示了兩個語料庫各功能分類中四詞詞塊的種類數(shù)及占詞塊總的種類數(shù)的比例。根據(jù)表2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兩個語料庫中四詞詞塊的種類數(shù)及比例從“研究主導的詞塊”到“文本主導的詞塊”再到“參與者主導的詞塊”呈遞減的態(tài)勢。這一現(xiàn)象與Hyland[7]及Wei & Lei[9]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一致,說明學術寫作中的新手作者想通過對于研究材料、研究過程等的清晰表達而非通過話語資源來證實自己的學術能力。同時,本研究中選取的應用語言學學科中的論文大多是基于實證數(shù)據(jù)的,從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研究主導的詞塊”的高頻使用。根據(jù)Hyland[7]的研究,“文本主導”和“參與者主導”詞塊從碩士到博士再到專家學者,其使用比例越來越高,該結果似乎表明“文本主導”和“參與者主導”詞塊的使用頻率隨著語言水平的提高而顯著增加。據(jù)此,中國學習者及英語本族語者都應當提高本文意識,同時注重讓讀者更好地融入文章。表2顯示,中國學生對于“參與者主導的詞塊”的使用同本族語者相比更加不足,只有11.7%,低了4.1%。

在“研究主導的詞塊”的五個小分類中,語料庫A和B都使用了很多類型的“描述詞塊”,該類四詞詞塊種類數(shù)在語料庫A中占到22.7%,在語料庫B中占到19.8%,遠高于“時間、地點詞塊”、“過程詞塊”、“量化詞塊”及“和研究話題有關的詞塊”的比例。這說明中國學生和本族語學生在學術寫作中都特別注重描述研究方法、材料、設備、環(huán)境等信息,體現(xiàn)自己研究的客觀性。相比而言,中國學生比本族語學生更加注重該類詞塊的使用。語料庫A和B中“文本主導的詞塊”比例差不多,分別是22.5%和21.5%,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每個小類的數(shù)量和比例上。例如,仔細觀察可以看出,本族語學生“限制詞塊”使用最多,而中國學生比較偏愛“結果詞塊”。但是中國學生“參與者主導的詞塊”種類數(shù)明顯低于英語母語學生,而這種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對“觀點、態(tài)度詞塊”的使用上。這說明,英語本族語者使用了更豐富的詞塊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評價。

3 結束語

基于以上研究結果可以得知:中國學生2011-2013年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論文比同時期的英語本族語者碩士學位論文使用了更多數(shù)量和更多種類的四詞詞塊。同英語本族語者相比,中國學生2011-2013年碩士學位論文中較少使用介詞短語詞塊,但是“被動動詞+短語片段”結構的詞塊明顯較多,說明中國學生比本族語學生更偏愛使用被動結構。中國學生和本族語學生一樣,對“先行詞it+動詞短語/形容詞短語片段”結構使用不足,能力有待加強。中國學生對于“參與者主導的詞塊”的使用同本族語者相比更加不足,主要表現(xiàn)為:中國學生較少使用“觀點、態(tài)度詞塊”明確自己的立場、凸顯自己的研究身份。在詞塊功能小類上,中國學生比本族語學生更加注重“描述詞塊”的運用,來描述研究方法、材料、設備、環(huán)境等信息,強調(diào)自己研究的客觀性。本族語學生“限制詞塊”使用較多,而中國學生比較偏愛“結果詞塊”。

中國學生在詞塊使用方面,和英語本族語者還存在一定差距,因而建議外語教師使用基于語料庫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更好地認識和使用詞塊。

注釋:

①結構類別8是本研究加進去的。

參考文獻:

[1]戚焱.英語專業(yè)學生口語中詞塊使用情況的跟蹤研究[J].外語界,2010(5):34-41.

[2]蔣宇紅.詞塊教學促進英語學習者口語交際的實證研究[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8(3):86-90.

[3]董麗云.語言哲學視域下語塊對二語學習的成效性反思[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4):17-22.

[4]Wray, A. 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5]李繼民.國內(nèi)外語塊研究述評[J].山東外語教學,2011(5):17-23.

[6]Cortes, V. Lexical bundles in published and student disciplinary writing: Examples from history and biology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4,23(4): 397-423.

[7]Hyland, K. Academic clusters: Text patterning in published and postgraduate writing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8a, 18(1): 41-62.

[8]Hyland, K. As can be seen: Lexical bundles and disciplinary variation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8b, 27(1): 4-21.

第6篇

【關鍵詞】大學英語老師 引導 跨文化交際 避免 跨文化沖突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1-0089-02

一、總述

英國民族學和人類學創(chuàng)始人泰勒(E.B.Tylor)在其著名的《原始文化》(The Primitive Culture)一書中提出了:“文化或文明是一種復合物,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習慣。”可見,不管是東、西方文化都涉及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而這種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進行的思想、行為、語言、非語言等方面的交往稱為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在實際交際中,人們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語言、信仰、生活習慣、價值觀念、行為規(guī)范、道德標準及文化心理都有著極大的差別。中國學生由于對英漢民族文化習俗了解不多,導致在跨文化交際中產(chǎn)生誤解,造成交際障礙,交際就會顯得別扭,“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往往發(fā)生。

所謂“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國人類學家奧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來的一個概念,是指一個人進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環(huán)境時,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會交流的符號與手段而產(chǎn)生的一種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懼的感覺。“休克”本來是指人體重要功能的喪失,如身體失血過多,呼吸循環(huán)功能衰竭等。但是,當一個長期生活于自己母國文化的人突然來到另一種完全相異的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時,其在一段時間內(nèi)常常會出現(xiàn)這種文化休克的現(xiàn)象。

語言學家艾奇(Edge)曾經(jīng)說過:“人們通常并不介意外國人所犯的語法錯誤,但對于在社交場合所犯的錯誤(social mistakes)卻無法諒解。”可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跨文化交際,盡量避免中外跨文化沖突或是跨文化語用失誤就顯得迫在眉睫了。

二、大學英語老師引導學生了解、理解和掌握西方國家的價值理念、基本習俗是避免跨文化沖突的基石

在跨文化交際中,每個國家、民族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造就了其特有的民族性格。美國人不拘禮節(jié)、歐洲人重視稱謂、德國人喜歡直截了當,英國人性格相對保守并且講究禮儀,澳大利亞人在一定程度上兼有英國人的性格但是更趨于開放。因此,在與其交往的過程中應該采取具體交往對象具體對待的原則。但前提是必須了解他國的基本習俗,否則在跨文化交際中就會出現(xiàn)“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處處出錯的尷尬局面。

(一)東西方價值理念的不同。西方社會主要受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哲學影響,相信世界是直線的(a line)和可控的(controllable),因此西方人非常崇尚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人們推崇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實現(xiàn)個人利益,并且認為個人利益至高無上。而東方主要受到孔子(Confucius)學說的影響,認為世界是個圓(a circle)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constantly changing),所以中國社會一直推崇集體主義(collectivism),追求個人的發(fā)展被視為嚴重的個人主義,必然受到社會的譴責。因此,大學英語老師要引導學生在遇到文化差異時,首先要充分考慮到東西方國家不同的價值理念,參照他國的理念與其進行不卑不亢的交往。

(二)西方各種不同的習俗都是源于其不同的價值觀念。民族習俗是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社會心理和道德傳統(tǒng)的反映和體現(xiàn),它具有陶冶情操、規(guī)范行為、維系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功能。它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問候習俗、介紹習俗、送禮習俗、拜訪習俗、宴客習俗、隱私習俗及禁忌習俗等等。

1.社交習俗:首次見面握手是一個很自然的動作,而歐美人更習慣擁抱。講話時眼睛看著對方,在英美被認為誠懇、誠實;而眼睛到處亂看,會被認為是狡猾、不誠實。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 in the eye.而黑人則略有不同,他們說話時眼睛盯著對方,聽話時卻東張西望?!癘K”的手勢在美國是表示“成功”而在巴西是“”的替代語,向某人做這一手勢是指某人作風不檢點。

2.隱私習俗:如果你對一位英國朋友說:Are you married? How much is your salary?你就不要指望英國朋友有什么友好的回應,因為在他看來,對你這種毫無禮貌地打探個人隱私的人是不必理睬的。

3.宗教、飲食習俗:在接待外賓中,要根據(jù)被接待的民族特性、等來配菜。如來者是伊斯蘭教徒你千萬不要上豬肉,是印度教徒你一定不要上牛肉。很多英語國家的人們忌吃各種動物的頭、腳、內(nèi)臟,忌吃狗肉、蛇肉等。不要試圖勸說對方多吃,更不能給對方夾菜,而是以賓客自主為益(Help yourself…)。

4.送禮習俗:送花忌送雙數(shù),忌送白色,因為他們被看作是厄運的征兆或死亡的象征。日本人不喜歡荷花,意大利人討厭。

5.顏色習俗:紅色在西方的反面含義是專橫、暴躁和傲慢;在美國黃色有期待、懷念和思慕遠方親人歸來的意思;藍色的反面含義在一些國家是抑郁、悲哀、空虛陰冷的意思;綠色是穆斯林教徒最偏愛的顏色因為它象征生命、青春、活力和希望。

另外還有稱謂習俗、數(shù)字習俗、動植物習俗等等??傊莆崭鱾€國家的民族習俗,對避免跨文化沖突起到了直接的基石作用。

三、大學英語老師要引導學生總結詞句、短語及習語等在西方國家的不同用法以避免尷尬的境地

大學英語老師在英語教學中對詞句的介紹,一般就只講其基本用法,有時講了一詞的多種用法,可是學生沒有具體的語境練習,久而久之便拋于腦后了,然而這樣的一詞多意在跨文化交際的中卻屢屢出現(xiàn)。筆者在公派去澳洲留學之前對澳洲文化也不是特別了解,所以在寫給澳洲很多大學的自我介紹中用了一個詞“naughty”來描述自己有時有點“頑皮的、童心未泯的”性格。結果到了澳洲才知道這個詞的意思并不只是詞典里“頑皮的、淘氣的”,而是“性感的、不聽話的、不守規(guī)矩的”。怪不得筆者給澳洲各大學發(fā)了那么多的申請信都石沉大海,估計人家還以為她生活作風不檢點、道德品德有問題,在試圖“勾引”他們呢!筆者曾在澳洲遇到了很多詞同義不同的尷尬局面。大家都知道“pink”在英語中是“粉紅色的”意思,但是卻被澳洲用在公共廁所里,表示女性月經(jīng)期所用的衛(wèi)生巾及部分人注射用的針管等必須丟在指定的箱子里。筆者非常困惑,于是向其男性導師討教,最后造成自己當面想鉆地洞的難堪局面。筆者有一次想對導師說“It’s my honor.”(是我的榮幸)但由于口誤說成了“I’m a honor.”(我是一個處女。)以至于導師大笑,筆者還癡癡的全然不知道導師在笑什么。

這樣的尷尬例子在異國實在是舉不勝舉,筆者無法在這有限的空間內(nèi)向大家展示太多的由于跨文化交際導致的同詞不同意的用法,只是想用這些例子提醒廣大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不要片面地只學詞的個別意思,而應該多查閱課外資料,多形式多渠道學習英語;同時,大學生也要充分利用英語原聲電影、收聽外語新聞、報刊雜志、英文歌曲、英文原著、賞析地道的英語廣告、各種地道的英文標語等,并盡量參加有外籍教師主持的英語角等切實有效的途徑來學習英語,尤其是涉及到的跨文化,以避免不同的尷尬局面,在跨文化交際中如魚得水。

四、大學英語老師要引導學生掌握、處理西方國家的禁忌,并學會用委婉語來緩沖跨文化交際的沖突

禁忌語(Taboos)發(fā)源于波利尼亞湯加語,意思是“需要極端注意的事情”,也可以被寫作tabu或者是tapu。禁忌語主要使用在宗教或者是由于某些原因而不能直接說出來的場合。

很多動物在跨文化交際中都屬于禁忌的范疇,如:bat(賤婦,丑女、),chicken(見面熟的年輕女人),hen(愛管閑事或嘴碎的中年婦女),cat(惡婦、包藏禍心的女人)等。英國人也不要自以為是地恭維某位中國人是gay dog(快樂的人)、lucky dog(幸運的人)或old dog(老手),因為中國人誰也不會高興自己是一條“狗”(dog)。因此人們在說話的時候都會盡量避諱運用這些詞。

委婉語(Euphemism)一詞發(fā)源于希臘語,意思是說好聽的話,古希臘人在祭祀時,都得講吉利話,即使用委婉語。禁忌語和委婉語常常有緊密聯(lián)系、相互水融的。不能說禁忌的東西自然就有了委婉語來替代。例如:

人們忌用skinny(瘦骨嶙峋)而說slim 或slender(身材苗條)。說plain?鄄looking(長相一般)而不用ugly(丑陋、難看),忌說crippled(瘸子)、blind(瞎子)、deaf(聾子)、dumb(啞巴)等而統(tǒng)稱為the handicapped or disabled(殘疾人),在美國,沒有了poor people(窮人)而只有l(wèi)ow?鄄income group(低收入階層),沒有了prostitute()而出現(xiàn)了woman of the street, street walker, fancy woman, girl, girlie, call girl, joy girl, working girl, lady of pleasure等等避諱的稱呼,由此可見,隨著人類社會向更文明的社會的進步,各國人們觀念的更新,具有時代性、民族性的禁忌語、委婉語也在更新,解決的唯一途徑就是:“入境問禁,入鄉(xiāng)問俗,入門問諱?!?/p>

五、大學英語老師在跨文化交際教學中應如何引導學生及應該注意的問題

大學英語教師針對大學生特有的特性,對其可以采取漸進式、啟發(fā)式、交流式、示范式、比較法、融合法、注解法、實踐法、專門講解法、文化講座法、利用圖片展示法、布置學生查找法等進行正面引導。

(一) 教師自己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以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觀點來對待文化內(nèi)容,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充分認識到跨文化交際教學的重要性并把其放在一定置;與此同時,教師自身要博覽各種有關跨文化交際的資料,力求做到文化教學的實用性、系統(tǒng)性與全面性。

(二)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注意個人的儀容儀表、言談舉止、眼神表情等形象,盡量做到“入境問禁,入鄉(xiāng)問俗,入門問諱”,尊重隱私,,信守約定,熱情適度,謙虛適度,不卑不亢,愛護環(huán)境。

(三) 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非言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注意示范和糾正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不規(guī)范的面部表情、視線接觸、站姿坐姿、舉手投足、服飾打扮等等。拓展學生的跨文化知識、提升學生的跨文化素養(yǎng),從而獲得跨文化的敏感性。

廣大英語教師在面臨繁重教學任務的嚴峻考驗的同時,要擠出寶貴的時間來向學生們傳授跨文化交際的“額外知識”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然而作為現(xiàn)代語言教育者,我們的使命就是最大限度地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而現(xiàn)代語言學家把交際能力概括為“什么人,在什么場合,在什么條件下,對誰,說什么,怎樣說”。 這歸根到底還是一個文化問題。美國語言學家Saplr則把文化定義為“一個社會的所為所想……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

因此,大學英語老師要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積極引導學生學習英語跨文化交際,盡量避免中外跨文化沖突,從而達到跨文化交際中的泛文化培訓(culture?鄄generaltraining)和定文化培訓(culture?鄄specific training)。

參考文獻:

[1]淺談商務英語學習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http:///language/2011/0322/w201103221653593934.ht

[2]王美瑜 淺談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http:///?i93910

第7篇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比較文學;教學改革

中文是我國普通高等教育中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學科。由于其厚重的專業(yè)基礎、廣泛的就業(yè)面以及相對固定的社會需求量,成為地方性院校普遍開設的專業(yè)。然而,隨著許多地方性本科院校開始放棄傳統(tǒng)的精英大學發(fā)展目標,選擇了多學科性、應用型大學發(fā)展之路,傳統(tǒng)中文專業(yè)課程教學亟待進行改革,以使中文教育為社會服務,為實踐服務,培養(yǎng)中文應用型人才。面對地方本科院校當今的轉型發(fā)展之路,如何在教學中將必可不少的理論與時代需求相結合,就成為中文專業(yè)教師普遍面臨的困境和迫切解決的任務。

一、比較文學本科課程教學現(xiàn)狀與反思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比較文學正式作為一門課程進入我國高等教育的課堂??v觀現(xiàn)今比較文學的本科課程,無論是教學目標還是教學內(nèi)容,都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征。正如陳惇所言:“隨著比較文學研究的深入發(fā)展,各校開設的課程也與以往不同。除了講比較文學原理的課程之外,還有作家作品的比較研究、文學類型的比較研究、文學思潮的比較研究、比較詩學、中外文學關系史、跨學科研究等,確實比以前豐富多了?!保?]造成比較文學在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等方面多樣化發(fā)展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取決于各學校在具體培養(yǎng)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進度、教學大綱等的制定上具有一定的自。這種多樣化又是沿著三個方向在演變:一個方向是繼續(xù)講比較文學的基本原理;第二個方向是比較文學理論體系中的某一個方面的拓展和深化,如中外文學關系史、比較詩學、跨學科研究等,它們本來屬于比較文學理論體系的一個部分,現(xiàn)在把它們單獨分離出來,自成一個專題,進行深入的探討;第三個方向是把比較文學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或者說是有意識地運用比較文學的觀念和方法去研究另一種學科的某個專題。[1]而對比較文學本科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學界有多種看法。有學者認為“高校中文系或外文系比較文學本科課程的最好形態(tài),是將中國文學史,特別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與外國文學史的內(nèi)容,與現(xiàn)有的比較文學相關理論探討與方法講解結合起來,以文學史上的作家作品為主的種種現(xiàn)象方面的內(nèi)容來充實現(xiàn)有的比較文學教材與課堂,讓比較文學課程教學內(nèi)容更加多樣化、綜合化、‘文學史化’”。[2]還有學者認為“比較文學本科課程要輕概論,而重在講具體案例”[3]。持后一種看法的不只一位學者。有學者因為在本科階段進行的比較文學課程教學實踐中,“教學的實際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學生在學完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后,仍然不清楚什么是比較文學,學習本學科有什么用,比較文學的論文應該怎么寫”,所以主張比較文學“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重點就不再是對純學科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在于具體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學習,包括比較文學的基本類型和研究方法,文學范圍內(nèi)比較研究的領域,以及每一種研究方法應該怎樣去操作等”[4]。針對上述教學目標演變的三個方向課程安排各有特點與優(yōu)勢,但都有不足。全面講授學科原理的課程易失于枯燥晦澀,專題研究的如中外文化史、比較詩學等課程雖長于專精,但有失廣博與系統(tǒng),與其他學科結合的課程如“西方現(xiàn)代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主義”“魯迅與中外文化”“俄國文學與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中西戲劇比較”等課程針對性強,但也因為專精,容易失卻比較文學的學科特色。

二、比較文學教學建議

(一)堅持理論與實例教學并進

在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原則之下,既要講授比較文學作為學科的相關理論知識,又要有研究方法、研究實例的介紹。學科的基本理論介紹既是必要的又是重要的。經(jīng)過一學期的學習,作為初學者,學生能掌握比較文學的學科性質、學科歷史、學科特征、學科研究范疇等具有完整性和體系性的知識。另一方面,從比較文學本科階段的培養(yǎng)目標來看,如果將學貫中西從事高級研究的人才培養(yǎng)作為比較文學本科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并不現(xiàn)實,因通過大學四年級一個學期幾十個課時的教學就能讓學生一躍成為比較文學的研究專家未免不切實際,而幾十個課時的教學讓學生對比較文學有大致的了解,形成初步的比較文學研究意識和較為開闊的比較視野則是有可能實現(xiàn)的。有學者主張“比較文學課的主要內(nèi)容則大致可分為三大塊:一是比較文學的概念原理和規(guī)律;二是比較文學的歷史,包括中外比較文學的發(fā)展史和目前的研究動態(tài);三是比較文學的研究策略和方法。這三塊內(nèi)容中,第一塊和第二塊是較固定的內(nèi)容,更多的屬學理知識,同時也因比較文學歷史較短而容量較小。第三塊既是學理性的,又具有操作實踐意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內(nèi)容的選擇往往受到教師科研方向和成果以及課時長短的影響,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和隨意性”[5]。筆者對此分類非常贊同。實際上,這三塊內(nèi)容較好地將理論講解與實踐操作結合在了一起,一并考慮了本科課程設置的規(guī)范性與高校教師授課的個性化特點,既有相關的概念原理、學科發(fā)展歷史的介紹,又有研究方法與研究實例的詮釋,精專與文博兼而有之。當然,在實際操作中,因為課時有限,內(nèi)容安排過多并不合適,以上三塊內(nèi)容還是應該擇其重點,合理分配比例。簡之,教學對象、教學目標的不同決定了教學內(nèi)容的不同。在設計與選擇比較文學本科階段的課程教學內(nèi)容時,一定要將其與研究生階段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區(qū)分,本科階段主要是為了普及比較文學的學科基礎知識,自然應當側重前兩塊內(nèi)容,而研究生階段則重在提高學術水平,可以進行一些專題性的介紹。

(二)堅持課堂講授與討論結合

要想真正有效地完成比較文學的本科課程教學,在教學方法上應堅持講授與討論相結合。因為教學方法一定程度上由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的來決定。比較文學本科課程堅持理論與實踐兼?zhèn)涞慕虒W內(nèi)容決定了教學方法中需同時采用講授與討論兩種方法。對于那些理論性強的名詞術語、概念、學派觀點應由教師進行細致分析與解釋,但是也不能任由教師一言堂、滿堂灌,教師應適時地舉些例證或者提出問題啟發(fā)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方法嘗試著進行分析,以期養(yǎng)成研究的習慣與思維方式。為了取得更好的討論效果,最好由教師提前布置好題目讓學生準備,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論之有效。比如在比較文學中關于“形象學研究”講授時,筆者發(fā)現(xiàn)同學們往往對“他者形象”特別是隱藏在“他者形象”背后的“自我形象”等概念理解有難度,為了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形象學的研究內(nèi)容和對象,在老師對相關概念進行講授之后,以討論的形式,組織學生們親自閱讀具有“他者形象”的代表性作品,并在課堂中分析討論“作者是如何塑造異國異族形象”“塑造異國異族形象的目的是什么”等問題,讓學生們在討論中體會和理解“形象學”的相關理論知識,讓學生在實踐中驗證理論,在理論中培養(yǎng)實踐能力。

(三)充分體現(xiàn)比較文學專業(yè)特點,做好跨界融合

比較文學是一門新興學科,“是超越一國范圍之外的文學研究,并且研究文學和其他知識及信仰領域之間的關系,例如藝術(如繪畫、雕塑、建筑、音樂)、哲學、歷史、社會科學(如政治、經(jīng)濟、社會學)、自然科學、宗教等等。換言之,比較文學是一國文學與另一國文學或多國文學的比較,是文學與人類其他表現(xiàn)領域的比較”[6]。因此,比較文學具有跨文化、跨學科的特點,所以,在進行本科課程教學時必須堅持其“跨”的特點,要跨越單一的文化背景和學科背景,達到真正的跨界融合。所謂跨界融合的第一層意思是跨對象之界的融合,即既要做好文學內(nèi)容的比較研究與講授,又要做好文化現(xiàn)象的比較研究與講授。當然,文學作為學科的出發(fā)點,其內(nèi)容所占比例應相對高于文化現(xiàn)象的講授比例。在文學類關于中西方詩歌異同的研究與講授中,除了要對詩歌這一文體在中西方的差異進行分析外,更重要的還需要引導學生從文化差異的角度來思考分析導致中西方詩歌差異的原因??缃缛诤系牡诙右馑际强鐚W科之界的融合。即既要與中國古代文學、外國文學、現(xiàn)當代文學等學科在研究對象、研究范圍、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區(qū)別,又要及時吸收這些學科的新理論、新觀念和新成果。一般來說,高校的比較文學課程的開設晚于中國文化概論、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現(xiàn)當代文學和外國文學等課程,此時的學生已有了較為系統(tǒng)的中國文學史知識和外國文學史知識,這樣在比較文學課程教學時教師既不是炒冷飯,重復介紹,又可以充分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比較研究??缃缛诤系牡谌龑右馑际强绲赜蛑绲娜诤?。即做好中國與外國的比較。中國的比較文學無論在研究還是教學方面都應該立足于本民族,從中國文學、中國文化出發(fā)進行中外文學、文化的比較研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形成中西文化的對話與溝通。也只有在對別國文學、文化的觀照中我們才能更好地了解本國的文學與文化。這一點正如學者嚴紹璗所說:“一旦把這種跨文化的立場變成自己的學術觀念和方法論基礎,我發(fā)覺自己對從前擁有的關于中國文學和東亞文學的各種知識產(chǎn)生了不少躁動不安的情緒,即時常懷疑自己已經(jīng)獲得的知識的真實性價值?!保?]

[參考文獻]

[1]陳惇.勢在必行———中文系怎樣開設比較文學課程[J].中國比較文學,2000(1):89-90.

[2]鄒建軍.論高校本科比較文學課程教學內(nèi)容的“文學史化”[J].世界文學評論,2007(1):235.

[3]梅啟波.中國比較文學課程與教學的困境與對策[J].語文知識,2010(3):62.

[4]袁盛財.關于普通高校比較文學教學的幾點思考[J].邵陽學院學報(社科版),2008(1):22-23.

[5]韋建國,吳孝成.試論比較文學教學中的具有實踐功能的可操作性———關于21世紀高校文學課教學改革的思考(之四)[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02(2):51-52.

[6]陳惇,劉象愚.比較文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