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久久久字幕|亚洲精品成人 在线|视频精品5区|韩国国产一区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wǎng),期刊支持:400-888-9411 訂閱咨詢:400-888-1571股權(quán)代碼(211862)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古代文學碩士論文范文

時間:2023-01-28 22:23:24

序論:在您撰寫古代文學碩士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第1篇

關鍵詞:創(chuàng)新;提高;信任;負責

我2006年秋進入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跟隨余恕誠先生攻讀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的碩士、博士學位,迄今已經(jīng)六年。恕誠師是著名的古典文學專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在學術界特別是在安徽省的文化教育界享有崇高聲譽。從教半個多世紀以來,桃李滿園。能夠忝列門墻,親承教訓,對我而言確為一種莫大的榮光與幸運。在侍學余門的六年里,我與老師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對老師的道德文章,也有了更加真切的體會,其中感受最深的,是他在研究生論文指導上的深入思考、大膽探索。

研究生階段的教學,學術論文的寫作處于中心環(huán)節(jié),是檢驗研究生培養(yǎng)質(zhì)量的最重要標尺。恕誠師作為后第一批研究生導師,在幾十年的研究生培養(yǎng)實踐中,一直高度重視對論文的指導。他反復強調(diào),研究生論文絕不能簡單當作獲取學位的敲門磚,而是要讓學生真正受到鍛煉、得到提高;強調(diào)研究生的論文寫作,導師必須切實擔負起指導之責。在論文指導中,恕誠師首先最重視的就是論文的選題。他多次嚴肅指出,現(xiàn)在少數(shù)導師給研究生設計的論文題目,就如同開采“雞窩煤”一樣,目光短視,缺乏應有的學術價值,無論是對學生個人發(fā)展,還是對推動學術進步,所起的作用都是有限甚至負面的。在恕誠師看來,一個真正好的論文選題,應當遵循三個原則:一要幫助學生打下厚實全面的專業(yè)基礎,使學生具備從事科學研究的基本知識與技能;二要能讓學生的科研能力獲得提高,學術視野得到拓寬,提高是根本,創(chuàng)新是關鍵;三要題目本身要具備深入鉆研的空間,要有后勁,要能可持續(xù)發(fā)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獲得長遠的學術能力。一句話,既要厚植根基,又要著眼未來。

既要厚植根基,又要著眼未來。這是恕誠師幾十年辛勤探索的思想結(jié)晶,也被他始終如一地貫穿于指導研究生論文寫作的全過程中。我自入學以來,親身經(jīng)歷了老師對自己所帶六屆博士、碩士研究生的論文指導工作。他所直接或參與指導的研究生論文,選題多圍繞著重要作家(如李白、王維、張籍、王建、元稹、溫庭筠);重要文學史現(xiàn)象(如中唐樂府詩、駢散文關系、民國唐詩學);或能體現(xiàn)古典文學當代價值的學術話題(如皖南地域詩歌史、唐代戲謔詩、唐代涉外詩歌)。這些選題本身無一不是老師在長期研究深入思考基礎上形成,全都瞄準學術研究的前沿或薄弱環(huán)節(jié)。有些選題,討論的對象或許并不新鮮,但是由于所取的往往是一個獨特的視角,因此就能獲得全新的學術意義。還有一些選題更是直接從他本人所正在從事的研究中派生出來。由于老師本身就是一位有著學養(yǎng)深厚的大學者,且一直密切關注學術動態(tài),經(jīng)他用心思考而得的論文選題,自然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老師多次講,給學生一個選題并不容易,因為這也考驗著導師的知識水平,如果導師自己都怠于學習、疏于思考,對于學術發(fā)展的敏感度不高,那么就很難想出什么有價值的選題來。他一直篤信這樣的道理:一個老師要想讓學生種好一分地,自己必須先具備種好一畝地的本領,否則就會誤人子弟。

論文題目確定下來以后,還面臨著一個交給什么樣的學生來研究的問題,這同樣不能率意而為。因為每一個學生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知識儲備,乃至于今后的職業(yè)選擇,都會千差萬別,好題目如果交錯了對象,同樣會損害題目的應有意義,也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提高。譬如老師所招收的第一屆博士研究生徐禮節(jié),由于已在高校任教,原先又并未接受系統(tǒng)的碩士課程學習,為了讓其進一步夯實基礎,老師給他設定了中唐詩人張籍、王建研究的選題。徐禮節(jié)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圍繞這一選題刻苦鉆研,不僅撰寫出高質(zhì)量的學位論文,并且在畢業(yè)以后仍與老師合作,全面整理了張籍的詩集,最終形成《張籍集系年校注》的成果,在中華書局出版。又如2005級博士研究生方錫球、2006級博士研究生莫山洪與鮑鵬山,入學之前在明代詩學、駢文與先秦諸子研究上已有相當基礎,老師則又量體裁衣,為三人選定了符合自身特點的論文選題,同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恕誠師作為著名的唐詩專家,又曾擔任安徽省政府參事、安徽省政協(xié)常委多年,樸素的赤子情懷與自覺的社會擔當,使其一直對傳承安徽地域文化高度關注,并且很希望能從自己專業(yè)角度為宣傳安徽地域文化、推動安徽文化發(fā)展盡一份心力。早在21世紀初,老師便與他最早兩屆研究生周嘯天、丁放兩位先生合作編著了《詩情畫意的安徽》一書,引起社會廣泛好評。2008年,任職于安徽省地方志辦公室的朱文根投考老師門下,攻讀博士學位。鑒于他的工作性質(zhì),恕誠師將研究魏晉至唐五代一段的皖南詩歌史的任務交由他來做。與此同時,又命2008級的碩士研究生朱少山著手撰寫北宋一段皖南詩歌史。如今,經(jīng)由二人的工作,南宋以前的皖南詩歌發(fā)展脈絡已經(jīng)得到初步梳理。曾經(jīng)不止一次聽老師談起,一個學者應該要有人文關懷,要能承擔自己的文化責任,學術研究也要能夠盡量做到立足現(xiàn)實、關注當下,具有當代意義。有關斷代皖南詩歌史的撰寫,便突出體現(xiàn)了老師這方面的鮮明意識。老師的確是一個對社會熱點抱有濃厚興趣的學者,可舉一例為證。以我這些年的觀察,老師至少常年訂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報》《人民政協(xié)報》四份報紙。這不僅能使老師能緊密把握時代脈搏,且往往會從中獲得重要啟發(fā)。在這個信息發(fā)達的時代,片面地強調(diào)兩耳不聞窗外事,可能真的是一種故步自封,對學術研究絕非幸事。

將北宋皖南詩歌史這樣的“大題目”,交由一個剛剛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的人來做,在很多人看來,或許過于冒險。但恕誠師卻敢于放手,且最終完成任務,這固然離不開他對研究生本人各方面條件的充分考察與評估,但這更是他這幾年在碩士生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中主動試驗的結(jié)果。一直以來,基于對碩士生尚處于儲備知識階段的基本判斷,一般不主張碩士生涉及大題目。這種意見有其合理的成分,但是也帶來明顯流弊,碩士生的論文選題基本上局限在三流四流的作家作品或一些過于冷僻的小問題中,以至于造成一個碩士生即便是獲得學位,也基本沒有什么科研能力可言,甚至專業(yè)素養(yǎng)還不如本科生完備。這誠然有違研究生培養(yǎng)的初衷,也會嚴重損害知識體系的傳承。恕誠師常常引用《易經(jīng)》中“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擔憂。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狀,他在自己指導的碩士生身上開展試驗,鼓勵他們敢于觸碰大題目(老師曾有“放野馬”的形象比喻,看似信馬由韁,不管不顧,殊不知,馬兒只有在原野上奔騰起來,才能真正鍛煉本領、砥礪意志。一味圈養(yǎng),雖然草食無憂,但終將品種退化),哪怕失敗了也沒有關系。這一思路從我所在的2006級唐宋文學方向的碩士生中即得到充分體現(xiàn)。唐宋文學方向自1978年開始招收研究生以來,就一直延續(xù)著集體指導與個人分工負責相結(jié)合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我們這一屆總共是11人,最后論文指導時,陳有斌、鄭傳銳、胡玉蘭和我四人安排由恕誠師負責。我們四人個性不同,知識結(jié)構(gòu)與主客觀條件也有很大差異,但恕誠師給我們四人確定的選題卻無一陷于瑣碎。在此基礎上,考慮到陳有斌對于作品較熟、又年紀稍長、且畢業(yè)后將要從事中學語文教學,恕誠師給他設計了《李白與唐代詩歌》的題目。鄭傳銳韌性較強,長于材料搜集整理,他的題目就被確定為《唐代涉外詩歌匯考與研究》。胡玉蘭是女生,根據(jù)她的情況,老師建議她做《李商隱的愛情詩研究》。通過這些題目的撰寫,同學們大都進一步地夯實了基礎、開拓了眼界、培養(yǎng)了能力、提高了品味,對于個人今后的發(fā)展是大有益處的。

給學生設計好論文選題,只是指導研究生論文寫作的第一步。接下來還有更為繁重的工作要做,這就是學生論文寫作中,要密切跟蹤關注,隨時引導修改。但凡是研究生,無論是攻讀碩士學位還是博士學位,自身的知識儲備與學術經(jīng)驗,都還有這樣那樣的欠缺,因而很容易出現(xiàn)偏差。如果不及時匡正,就會事倍功半。恕誠師雖然從戰(zhàn)略規(guī)劃上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敢闖敢試,但具體到實際的戰(zhàn)術指導上,則是慎之又慎、精益求精的。幾乎每一位學生的論文,從開始撰寫到最后成型,都經(jīng)過恕誠師多次修改。凡是由他指導的學生,論文寫作中推倒重來的事情時有發(fā)生,程序上無疑是繁復周折了一些,但是那無疑是為了保證論文的質(zhì)量。如果輕易蒙混過去,將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也是為師者的失職,更是對學術尊嚴的一種不尊重,恕誠師一直這樣“固執(zhí)”地認為。

作為僅有的幾位碩士、博士階段學習都由恕誠師直接指導并且未有間斷的學生之一,我本人這六年來的學習與成長,似乎更是對恕誠師培養(yǎng)指導研究生理念的生動詮釋。由于性格家庭的原因,我自幼較為喜愛文學與歷史,上大學讀中文系之后,又有幸獲得相對正規(guī)全面的專業(yè)訓練,尤其是在古代文學與古典文獻學兩方面下了一定功夫。所以2006年秋,我以相對靠前的成績考入安徽師范大學。但是在最初的一段時間里,對于研究生階段如何組織學習,對于學術論文如何撰寫,我是不甚了解的,連續(xù)交上去幾篇作業(yè),都很不理想。這反映了我的基礎仍然比較薄弱。2007年6月中旬,導師組召集我們開會,詢問我們的論文設想,我大著膽子提出一個題目,恕誠師當時并未表態(tài)。事后,他專門打電話給我,向我提出他的意見,認為那個題目雖然有一定價值,但更多屬于文學研究,不利于發(fā)展與提高。接著他又問我是否知道《兩都賦》與《二京賦》,我說知道(但直至當時,我對這兩篇賦的作者歸屬,都十分模糊,只是大學本科在文學史課上接觸過相關名詞)。于是他說,今年春天《光明日報》上面搞了一個“百城賦”,是寫城市的賦作,與《兩都賦》與《二京賦》淵源很深,問我能不能做一個歷代都邑賦的研究。當時聽著老師平靜的敘述,我整個人都懵了,因為我是唐宋文學的研究生,竟然讓我面對賦這種毫不熟悉并且一般被當做兩漢文學代表的文體,并且還要研究一個通代的發(fā)展史,這的確是我沒有料到的。電話那頭,老師可能也感覺到我的猶豫,于是讓我暑假回家之前去他那里一趟。2007年7月13日,我懷著忐忑的心情去面見老師。坐定之后,老師拿出了他早已準備好的從當年三月開始收集的“百城賦”剪報,厚厚一疊,交到我手中。又讓我利用假期時間,先閱讀《文選》與馬積高的《賦史》,熟悉熟悉賦這種文體以及都邑賦題材的基本特點,然后再看看自己能不能把這個題目做下來。我就這樣“暈暈乎乎”地接過了老師的剪報,也接過了老師的囑托與期待,開始了一段在當時并不能確知未來的旅程。

事后知道,老師之所以想到這個題目,一是由于他在進行自己所申報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唐詩與其他文體關系”的研究中,認識到賦這種文體的確有其特色,對文學史的正面推動作用也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二是從《光明日報》當年所開辟的“百城賦”專欄并獲得轟動的現(xiàn)象中受到啟發(fā),覺察到賦這一久遇冷眼的古典文體,即便是在當代社會仍有很強的適應性,仍擁有廣大的受眾,因此若就中國古代都邑賦的發(fā)展歷程作一梳理,將會很有意義。而老師最終決定把這個題目交由我來做,也同樣是出于替我補課,打牢基本功的初衷,經(jīng)過慎重考量之后做出的。此后的兩年時間,我認真按照老師的指示,一頭扎進圖書館內(nèi),一邊閱讀大量原始文獻與研究專著,一邊積極深入進行理論思考。最終于2009年7月交出了《都邑賦史論》的學位論文,順利通過答辯。通過這篇論文的撰寫,我等于再一次復習鞏固了古典文學的基礎知識,并且有重點有方向,受到了很好鍛煉。這篇論文后來連續(xù)獲得安徽師范大學首屆優(yōu)秀碩士論文獎、安徽省第三屆優(yōu)秀碩士論文獎。2012年3月,我又獲得了安徽省首屆高校古籍整理優(yōu)秀研究生獎,這篇論文同樣起到了重要作用。

回過頭來想一想,如果當時不是恕誠師為我在研一快結(jié)束時較早確定論文選題,那么我可能仍會繼續(xù)迷茫,不知方向。人其實與生俱來就有一種惰性,一旦徘徊得久了,覺得希望渺茫,原先還可能存在的豪情壯志自然就會衰退,也就會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自甘沉淪、百無聊賴的境地中。此時如果能有一位伯樂及時指點迷津,那么局面就可能會完全改觀。這篇論文最后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完全是老師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的結(jié)果。在開始時,恕誠師并未對我提出過高的要求,甚至只是讓我簡單描述一下即可,消除了我的顧慮,給我以充分的空間。而等到真正進入論文寫作中,恕誠師卻又在旁全程指導,屢屢糾正我的錯誤,多次給我提供意見與材料,使我不敢有絲毫懈怠之心,自我加壓。論文中的《走出俳優(yōu)――論〈兩都賦〉的賦史意義》《論古代都邑賦的現(xiàn)代價值》《“賦代志乘”說評議――以都邑賦為中心》等章節(jié)均曾以單篇論文形式刊發(fā)于國內(nèi)有影響的學術刊物上?!蹲叱鲑絻?yōu)》一文還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全文轉(zhuǎn)載。試想如果我抱著在付過去的態(tài)度,就不會對諸多理論問題進行深入思考,也就不會形成上述這些具有一定價值的研究成果。

正是因為有了撰寫碩士論文所受到的學術訓練以及表現(xiàn)出了一定的學術潛力,2009年上半年我又順利通過了安徽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的博士生入學考試,并有幸繼續(xù)跟隨恕誠師攻讀博士學位。在接下來的三年中,我與老師一直保持十分頻繁密切的聯(lián)系,從老師那里也得到了更為嚴格系統(tǒng)的指導。

博士階段的學習仍以論文為中心,早在入學之初,恕誠師便為我設定了《唐代有關吐蕃詩歌》的論文選題。這一選題的淵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已故程千帆先生在與老師的通信中所提出的唐代外患在文學上的反映問題。后來老師雖然因事務繁忙,未能專門就這一問題進行系統(tǒng)研究,但內(nèi)心卻從來沒有放下。經(jīng)過長期思考,老師認為在紛紛復雜的唐代外患之中,吐蕃問題最為關鍵,唐詩中有關吐蕃詩歌也占到全部民族題材詩歌的主體。抓住吐蕃問題進行深入解剖,實際上即可將其他一切相關民族聯(lián)系起來,并且還可以有效避免研究對象過于零散的弊端,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2008年早春,在自治區(qū)首府拉薩市以及青海、甘肅兩省藏區(qū),發(fā)生了嚴重的暴力犯罪事件。一年多以后,烏魯木齊等地的民族分裂分子、宗教極端分子與又在各地制造混亂,給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jié)與社會穩(wěn)定帶來嚴重威脅。恕誠師一直密切關注事態(tài)發(fā)展以及黨和政府對事件的處置,并以其向來的敏銳眼光,意識到如果能將包括漢藏兩大民族在內(nèi)的中華民族大家庭交流融合的歷史進程梳理出來,論證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fā)展的歷史必然性,則將會有力回擊境內(nèi)外敵對勢力所編造的各種謠言。這是人文學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此時,這一選題又超出了單純的學術研究范疇,而具有了鮮明的當代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2011年年初,恕誠師以“唐代有關吐蕃詩歌研究”為題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在課題論證中詳細申述了選題的多方面意義。當年5月,選題獲批,這本身就說明選題得到了業(yè)內(nèi)專家的高度認可。

第2篇

寫詩致謝引關注

師兄碩士畢設(畢業(yè)設計的簡稱)的致謝,工科男的自我修養(yǎng)就在這個時候顯現(xiàn)出來。在這句簡介之后,便是192字的四言小詩:鐘山新翠,玄武流光。六朝松下,名曰三江。梧桐巍巍,松柏蒼蒼。吾有良師,授業(yè)進香。師所擅者,定位導航。萬里星空,盡收于囊。星羅棋布,北斗天罡

這首小詩很快引起了網(wǎng)友的關注,有的力挺,有的拍磚研究生畢業(yè)論文致謝寫成四言古詩精選3篇研究生畢業(yè)論文致謝寫成四言古詩精選3篇。

還有的網(wǎng)友似乎看出了其中的玄機,為什么發(fā)在征友版,難道是變相征友帖?

實習期有感而發(fā)

小楊說,師兄是個感情很內(nèi)斂的人,到現(xiàn)在也沒有女朋友,熱心的他想替師兄張羅一下意中人,于是把致謝詞發(fā)到征友版。遺憾的是,到現(xiàn)在還沒有人聯(lián)系他。

昨天,記者見到了小楊的師兄、東大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專業(yè)研三男生小夏。高高瘦瘦的他,戴著一副眼鏡,文質(zhì)彬彬。

說起這首小詩,小夏有些害羞地自嘲:說好聽點我是性情中人,說難聽點我就是悶騷。

XX年底,小夏到上海實習,實習期間,有時碰到難寫的代碼,小夏就會打電話到南京,請教師兄。電話那端,師兄會翻著書幫他逐一解決,這讓他覺得很溫暖。

慢慢的,小夏醞釀著打腹稿,最終寫成這首小詩,同窗情誼也被他寫到詩中詠嘆,昨才聚首,今又別傷。情深意重,是我同窗。安?;フ?,甘苦共嘗。

只是為記錄心情

小夏畢業(yè)那年,因為對東大很有感情,所以決定考東大的研究生。那時租了一個房子,每天挑燈夜戰(zhàn),就盼望著能考入東大

碩士畢業(yè)論文致謝寫成四言古詩精選3篇論文。最終,小夏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東大,在致謝詞中,他不忘師恩,蒙先生不棄,得入高門。

小夏對文學的愛好由來已久,平時,他喜歡看古代文學著作,也喜歡寫一些小詩發(fā)在空間里,但會有人說我是在賣弄或者附庸風雅,而事實上,這只是我記錄自己心情的一種方式,純粹是一種愛好。

此次致謝詞的走紅,也讓小夏措手不及。他說,最初并不知道被發(fā)到網(wǎng)上了,后來看了網(wǎng)友留言,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毀譽參半。對此,小夏說,他只是想以自己喜歡的方式,給難忘的研究生生活做一筆記錄。

碩士畢業(yè)論文致謝寫成四言古詩精選2篇

寫詩致謝引關注

師兄碩士畢設(畢業(yè)設計的簡稱)的致謝,工科男的自我修養(yǎng)就在這個時候顯現(xiàn)出來。在這句簡介之后,便是192字的四言小詩:鐘山新翠,玄武流光。六朝松下,名曰三江。梧桐巍巍,松柏蒼蒼。吾有良師,授業(yè)進香。師所擅者,定位導航。萬里星空,盡收于囊。星羅棋布,北斗天罡

這首小詩很快引起了網(wǎng)友的關注,有的力挺,有的拍磚。

還有的網(wǎng)友似乎看出了其中的玄機,為什么發(fā)在征友版,難道是變相征友帖?

實習期有感而發(fā)

小楊說,師兄是個感情很內(nèi)斂的人,到現(xiàn)在也沒有女朋友,熱心的他想替師兄張羅一下意中人,于是把致謝詞發(fā)到征友版。遺憾的是,到現(xiàn)在還沒有人聯(lián)系他。

昨天,記者見到了小楊的師兄、東大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專業(yè)研三男生小夏。高高瘦瘦的他,戴著一副眼鏡,文質(zhì)彬彬。

說起這首小詩,小夏有些害羞地自嘲:說好聽點我是性情中人,說難聽點我就是悶騷。

XX年底,小夏到上海實習,實習期間,有時碰到難寫的代碼,小夏就會打電話到南京,請教師兄。電話那端,師兄會翻著書幫他逐一解決,這讓他覺得很溫暖。

慢慢的,小夏醞釀著打腹稿,最終寫成這首小詩,同窗情誼也被他寫到詩中詠嘆,昨才聚首,今又別傷。情深意重,是我同窗。安?;フ?,甘苦共嘗。

只是為記錄心情

小夏畢業(yè)那年,因為對東大很有感情,所以決定考東大的研究生。那時租了一個房子,每天挑燈夜戰(zhàn),就盼望著能考入東大。最終,小夏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東大,在致謝詞中,他不忘師恩,蒙先生不棄,得入高門。

小夏對文學的愛好由來已久,平時,他喜歡看古代文學著作,也喜歡寫一些小詩發(fā)在空間里,但會有人說我是在賣弄或者附庸風雅,而事實上,這只是我記錄自己心情的一種方式,純粹是一種愛好。

此次致謝詞的走紅,也讓小夏措手不及。他說,最初并不知道被發(fā)到網(wǎng)上了,后來看了網(wǎng)友留言,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毀譽參半。對此,小夏說,他只是想以自己喜歡的方式,給難忘的研究生生活做一筆記錄。

碩士畢業(yè)論文致謝寫成四言古詩精選3篇

本論文是在導師XX副教授的悉心指導之下完成的。三年來,導師淵博的專業(yè)知識,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誨人不倦的高尚師德,樸實無華、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對我影響深遠研究生畢業(yè)論文致謝寫成四言古詩精選3篇論文

導師不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雖歷時三載,卻賦予我終生受益無窮之道。本論文從選題到完成,幾易其稿,每一步都是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的,傾注了導師大量的心血,在此我向我的導師李霞副教授表示深切的謝意與祝福!

第3篇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英雄,是楚漢之爭中叱咤風云的西楚霸王。他勇猛善戰(zhàn),顯赫一時,在滅秦過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績。項羽一生充滿了傳奇性色彩,從巨鹿之戰(zhàn)中勇冠諸侯到建立西楚,再到分封諸侯,楚漢之爭兵敗最終自刎鳥江,無論是對其功績的推崇,還是對其失敗的惋惜,他所創(chuàng)造的輝煌和不同尋常的人生經(jīng)歷為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經(jīng)典素材。從史籍《史記》中項羽的原始形象,再到文學體裁唐宋詩歌、宋元戲曲和平話小說中的項羽形象,最后進入到現(xiàn)代傳播視域中,項羽形象不盡相同,隨著時間的推移,項羽的人物形象不斷發(fā)生著變化,其形象內(nèi)涵也在不斷豐富和發(fā)展。目前有關項羽這一人物形象的文學研究多集中于《史記》、戲曲、詩歌中的單一體裁中的研究,在已有的有關項羽人物形象的碩博士論文中,缺少綜合性和整體性的研究與考察,對于項羽這個人物形象缺乏從古到今的縱向梳理及其在網(wǎng)絡傳播中相關情況的分析。因此本文試圖系統(tǒng)性地對項羽這一人物的文學書寫加以梳理,結(jié)合不同時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的背景特點及作家的個體差異性,探究項羽人物形象文學書寫的演進規(guī)律及其魅力??傊?,進一步完善對項羽的人物形象的研究,對以往研究的遺漏和不足之處進行補充,對已有的淺析問題進行深化,對其中對比鮮明的矛盾進行剖析,對于認識和把握項羽人物形象經(jīng)久不衰的原因具有重要意義。

二、研究現(xiàn)狀與趨勢

近三十年來,學者們對于項羽這一人物的研究成果相當豐富,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當代研究中,以1953一2016年3月中國學術期刊數(shù)據(jù)庫中檢索的論文為參考依據(jù),采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粗略統(tǒng)計,以項羽為題名的論文共有500多篇,主題為項羽的論文共有2400多篇,學界關于項羽這一人物形象的研究比較集中,在內(nèi)容上比較豐富,呈現(xiàn)由點到面的趨勢,縱觀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至今的相關論文,對項羽的整體研究情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史學方面的研究

第一類從特定事件研究項羽形象。這一類的研究主要將項羽放在特定的環(huán)境和事件中研究項羽形象,從而在矛盾沖突中彰顯出項羽的性格優(yōu)劣。李張召的《從該下之圍談項羽》。從四面楚歌再到霸王別姬,最后潰圍、斬將、自刎鳥江,展示了項羽的勇猛英姿,呈現(xiàn)出一位真英雄形象。連波《論鴻門宴上的項羽一一說霸王并不沽名與其他》是將項羽置于鴻門宴的背景、過程和結(jié)局中,深刻分析了項羽在其中所暴露的性格缺陷和決策失誤,雖然項羽最終結(jié)局失敗了,但是他是實至名歸的一位不“沽名”的失意英雄。此外還有張華真、郝富安的《試論<鴻門宴>中項羽的形象特征》、徐李平的《試論<鴻門宴>人物形象的塑造》等論文。

第二類是人物對比研究。這一類研究把項羽和其他《史記》人物進行比較研究,在這些研究中,絕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將“楚漢之爭”對峙兩方項羽和劉邦進行比較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胡一華、畢英春的《劉邦和項羽》、鄧翠萍的《<史記>中項羽、劉邦形象比較》、李營的《<史記>中項羽、劉邦形象比較談》、王聯(lián)斌的《劉邦項羽武德人格比較》。除此之外,還有項羽與其他《史記》人物的比較研究,如羅鑒晨的《悲劇英雄陳勝與項羽的比較分析》等論文。

第三類是《史記》中人物寫作的藝術手法研究。這一類的研究主要著眼于通過司馬遷在塑造項羽形象時所用的藝術手法和表現(xiàn)藝術,彰顯出項羽人物形象的鮮活性。主要研究成果有李林軍的《烘云托月法的完美運用一一試述<鴻門宴>中項羽形象的刻畫》、黃巖的((<史記·項羽本紀>中人物語言的特點》“、魏佳的《<史記>中項羽結(jié)局的描寫藝術》、張興彥的《<項羽本紀>的寫作特色》、楊丁友的《司馬遷的敘述特色與項羽形象》等論文。

(二)各類文學體裁中的項羽形象研究

這一類的作品主要考察某一體裁中項羽形象的發(fā)展演變情況,從而豐富了《史記》之外項羽形象的研究。任榮的《霸王戲演變考述》一文中將有關項羽的“霸王戲”的發(fā)生和演變共經(jīng)歷五個階段,對其產(chǎn)生、發(fā)展、成熟、達到頂峰進行了細致的考證和敘述,并且指出明代《千金記》對于霸王戲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為學界梳理了霸王戲演變的基本脈絡。馬寶記的《歷代項羽詩頌及其精神意蘊》。系統(tǒng)論述了兩千多年來文人墨客通過詩歌這種形式對項羽自刎鳥江表達的情感,使我們從歷代詩人的詩作中可以明顯感受到項羽之死給人們帶來的各種復雜情感,以及這種情感所透露出來的不同價值觀念。此外還有林怡的《論“霸王戲”的擅變》,將霸王戲發(fā)展的古代、近代、現(xiàn)代三個階段的變化和特點進行了初步的探析。張雅潔、馬帥的《項羽題材在詩歌中的擅變》深刻剖析了進入唐代以后項羽這一文學題材的完整發(fā)展道路,論證了這一時期出現(xiàn)的項羽題材詩歌主要以“借古言志,渴望中興”為感情基調(diào)進行創(chuàng)作與發(fā)展,對后世詩人評述項羽得失爭論項羽是否該東渡鳥江的詩歌創(chuàng)作起到了開啟性的作用,并影響了后世的創(chuàng)作觀點。

 (三)多學科交叉研究

從傳播學、音樂、美學、社會歷史學等交叉學科角度研究項羽形象論文有很多。美學方面的文章有趙伯飛、閏嵐、郝府元、閏強的《由項羽這一典型人物形象淺析藝術美》、薛從軍的《論項羽的悲壯與崇高一<項羽本紀>的美學價值》、傳播學方面有岳慧的《影視作品中的項羽形象及其意蘊淺析》、社會歷史學方面有楊寧寧的《項羽文化的理論建構(gòu)與內(nèi)涵闡釋》、王艷麗的《從<史記>中項羽形象的建立論“文史結(jié)合”的完美》,音樂方面的有徐文正的《歌劇<楚霸王>的音樂及戲劇呈現(xiàn)》。

 (四)國外同類人物比較研究

這類的研究主要著眼于將項羽和外國文學作品中的相似人物進行比較,從而在性格和悲劇性上探究出他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周文婷的《從項羽與阿喀琉斯的英雄性格比較看<史記>的悲劇藝術》。)將中外兩部著作從人物的性格上進行了深刻分析,使作品中人物的悲劇命運有了比較合理的解釋,最終得出他們的性格是造成悲劇命運的根本原因。李秀的《英雄末路的悲哀一一科里奧蘭納斯與項羽之比較》將《史記》中和莎士比亞筆下的兩個悲劇結(jié)局的人物進行了多方面的比較,認為項羽和科里奧蘭納斯他們的結(jié)局是無奈的,但是英雄的精神卻光輝動人。此外類似的中外人物比較還有田凡玉的《中西方英雄人物的悲劇人生一一霸王項羽與力士參孫的比較研究》、羅燕玲的《項羽與阿喀琉斯的異同分析》。這些研究都從內(nèi)容和形式上極大豐富了中西方文學比較研究,突破了對于項羽形象的研究集中于國內(nèi)作品的局限性。

綜上所述,近年來對項羽形象的研究者不斷增多,研究內(nèi)容也不斷深化,研究的成果也越來越豐富,在未來一段時間內(nèi),對項羽形象的研究仍然是一個關注的重點。目前在已有的研究中沒有將項羽形象從古代傳播演變和現(xiàn)代傳播串聯(lián)起來考察,對其形象演變進行全面的梳理、研究的論文和專著,王亞聽的碩士論文《中國古代文學中項羽形象尋繹》則是以古代文學中的書寫為主分析項羽形象??v觀幾十年來項羽形象的研究現(xiàn)狀,在研究方法和角度上不斷有所創(chuàng)新,但是在研究仍然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第一,對項羽形象研究大多停留在史學研究,對文學研究尤其是古代文學視野下的縱向研究不夠充分。

第二,缺乏系統(tǒng)梳理項羽形象的論文,研究成果系統(tǒng)性有待加強。

第三,對電影電視劇和網(wǎng)絡等現(xiàn)代傳播方式下的項羽形象演變?nèi)狈﹃P注,缺少專門性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思路與方法

本論文力圖從歷史和文學兩個方面探索項羽形象的演變規(guī)律,在研究思路上,試圖分三個章節(jié)展開:

 (一)歷史敘事中的項羽形象生成與傳播一以《史記》到《資治通鑒》項羽的原始形象為線索這一章節(jié)主要立足于史籍中的項羽形象,重點關注《史記》、《漢書》以及《資治通鑒》中所記載的項羽的歷史形象和特點,同時也梳理出不同朝代的史書對于項羽形象書寫存在的差異性。

 (二)項羽形象在古代文學視野下的縱向傳播

本章的研究重點是探究項羽形象在文學視野下的傳播和演變過程,分為“唐宋詩歌中的項羽形象”、“宋元戲曲舞臺上的項羽形象”和“元明小說中項羽形象的精心描繪”三個小節(jié)。在第一節(jié)中重點探討唐宋詩歌中項羽形象所蘊含的的文化意蘊,把握由歷史敘事進入到文學敘事領域中項羽形象變化的特征。宋元戲曲舞臺上的項羽形象則主要關注這一形象的負面化及其原因。最后一節(jié)中主要研究在平話及歷史演義小說中項羽形象的塑造。

 (三)現(xiàn)代傳播方式下項羽形象的傳播

探析在現(xiàn)代傳播方式中項羽形象傳播的新特點,包括以楚漢爭雄為題材的電影和電視劇作品、網(wǎng)絡游戲中的項羽形象,通過與歷史演義小說《西漢演義》中項羽形象的對比,歸納出在新的傳播媒介下項羽形象傳播的新的內(nèi)涵和趨勢,理解當下對項羽形象的改編和傳播對于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帶來的積極意義。

縱觀以上的研究思路,本文擬采用以下方法來展開研究:

 (1)文本細讀法。精讀《史記》《漢書》《資治通鑒》《全唐詩》《全宋詩》《全元戲曲》《西漢演義》等文本,著重關注其中對項羽形象的描寫并探究分析每部著作中對項羽形象的塑造特點。

 (2)文獻梳理法。項羽形象在《史記》產(chǎn)生后各個時代都有對項羽形象進行書寫的文學作品,因此探究項羽形象的演變,搜集、梳理相關的文獻資料是一個必要的步驟。在此基礎上,掌握學界相關的研究動態(tài)及進展。

第4篇

關鍵詞:文化視野 口號 意象分類

口號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多種多樣的意象,從最初的古詩詞標題用語到一種詩歌、作口號詩、打油詩、順口溜、暗號、外號等等。站在文化的視野下研究口號的意象分類,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詩歌體裁

口號本為古詩詞標題用語,表示隨口吟成之詩,始見于南朝梁簡文帝 《仰和衛(wèi)尉新渝侯巡城口號》詩。這種用法為歷來的詩人沿用,作了很多類似的詩,如唐李白有《口號吳王美人半醉》, 杜甫有《晚行口號》,宋舒有《減字木蘭花?蔣園口號》,直到清朝秋瑾還有《風雨口號》、《春暮口號》等。后來多用口號表示口號詩,如:

(1)私成口號,誦示裴迪。

(唐?王維 《凝碧池?詩題》)

(2)文忠公親作口號,有‘金馬玉堂三學士,清風明月兩人’之句,天下傳之。

(宋?王之 《澠水燕談錄?高逸》)

二、頌詩

口號是頌詩的一種,多是獻給皇帝的?!端问?樂志十七》:“每春秋圣節(jié)三大宴:其第一、皇帝升坐,宰相進酒……第六、樂工致辭,繼以詩一章,謂之‘口號’,皆述德美及中外蹈詠之情?!边@一意義在宋朝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屢次出現(xiàn)。

(1)伴射得捷,京師市井兒遮路爭獻[口號],觀者如堵。

(2)參軍色作語問隊,杖子頭者進[口號],且舞且唱。

(3)第四盞如上儀舞畢,發(fā)譚子,參軍色執(zhí)竹竿拂子,念致語[口號],諸雜劇色打和,再作語,勾合大曲舞。

《東京夢華錄》所記大多是北宋都城東京開封的情況,其中有兩章是專門描述朝廷朝會、郊祭大典的,因而口號作為獻給皇帝的頌詩在這一文獻中是很常見的。

口號除了是獻給皇帝的頌詩外,也可以是寫給身份地位高貴之人的頌詩,宋朝彭乘的《墨客揮犀》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時呂晦叔以金華學士知潁州,啟宴以招二公。于是歐共自為優(yōu)人,致語及[口號]。高誼清才,紳以為美談。”這里的口號應該是歐陽修贈予呂晦叔的。

三、隨口作詩

在表示某種詩歌的基礎上,口號慢慢用作動詞,表示隨口作出的詩句,相當于口占。但結(jié)合語料庫所檢索出的語料看,這一意義主要用于明清。比如:

(1)李即席[口號]曰:“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p>

(明?馮夢龍 《情史》)

(2)薛如卞[口號]一首詩道:孔門三千徒弟,誰如狄姓希陳?染鼻溺尿拔橛,專一侮弄西賓。

(明? 西周生 《醒世姻緣傳》)

(3)雨村此時已有七八分酒意,狂興不禁,乃對月寓懷,[口號]一絕云:“時逢三五便團圓,滿把晴光護玉欄。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p>

(清?曹雪芹 《紅樓夢》)

(4)鄒東瀛道:“大刀王五的名聲,我時常聽人說過。譚嗣同就義時候,[口號]的那首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兩昆侖’就是指康有為和王五。

(民國?不肖生《留東外史續(xù)集》)

四、打油詩和順口溜

由于口號開始時就是隨口作的詩,隨著口語的日益發(fā)展,創(chuàng)作口號的人越來越多,其性質(zhì)也由原來的高雅、正式而漸漸通俗化。因而發(fā)展到明時,口號的詩漸漸變?yōu)榇蛴驮姟㈨樋诹?。有一些口號具有一定的深意,就成了俗諺。這一意義在明代的文獻中極為普遍,主要出現(xiàn)在“三言二拍”、《今古奇觀》等小說中。

(1)棗陽縣中,人人稱羨,造出四句[口號],道是∶天下婦人多,王家美色寡。有人娶 著他,勝似為駙馬。 (明?馮夢龍 《喻世明言?蔣興哥重會珍珠衫》)

(2)嘉靖間,吾郡城縉紳有遭大禍,及窮窘挫辱者,里中士人為[口號]誚之,反古語以示意曰:“書中自有千鐘粟,湯通判家中啜薄粥?!?/p>

(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

(3)后來崔生出仕,討了前妻封誥,遺命三人合葬。曾有四句[口號],道著這本話文:大姊精靈,小姨身體。到得圓成,無此無彼。

(明?凌初《二刻拍案驚奇》)

五、暗號和口令

口號后來也被用于特定的群體,表示“暗號、口令”之義。表示這一意義出現(xiàn)于明,清文獻用例較多。

(1)正沉吟間,夏侯入帳,稟請夜間[口號]。操隨口曰:“雞肋!雞肋!”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2)時城內(nèi)猶于西街演戲。有奸人為內(nèi)應,打[口號]三聲,賊遂攻入。

(清?三余氏《南明野史》)

(3)預定以紅帶為號,[口號]是‘除暴安良’四字。

(清?曾樸《孽?;ā罚?/p>

六、外號和諢號

明清時期我國的小說題材進一步增多,而表示外號這一意義的口號一詞主要用于一些俠義小說中,如:

(1)話說兩山之人,善于貨殖,八方四路,去為商為賈。所以江湖上有個[口號],叫做“鉆天洞庭”。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

(2)笑說道:“你可是龐三夾?如今咱老子替你改個[口號],叫做龐一刀罷!”提起斧來,一斧砍為兩段。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

此外在《野叟曝言》中“飛娘道:‘此二人本領,雖不能深知;而江湖[口號],豪杰評論,大約介乎白兄、舍弟之間。’”這里的“口號”大約和“評論”同義。

在清小說《楊家將》有“二人戰(zhàn)上數(shù)合,天神佯敗遲走,引杜夫人追來,作起妖法,念幾句[口號],忽天昏地暗,狂風怒起,空中四十九個黑煞魔君,各執(zhí)利刃飛下。”這里的“口號”應是我們現(xiàn)在說的“咒語”。

參考文獻:

[1]龔琰:《審美視野下的意象研究》,新疆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2]朱全福著:《“三言”、“二拍”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

第5篇

論《木蘭辭》的影視改編

一、課題任務與目的

論文題目:論《木蘭辭》的影視改編

主要任務:本文主要分析對樂府民歌《木蘭辭》的影視改編,選取其中具有代表性、影響較大的兩部作品,即:美國迪士尼公司的動畫片《花木蘭》(1998)以及由馬楚成導演的《花木蘭》(2019)。本文將通過對兩部不同版本的影視作品的情節(jié)改編、主人公形象塑造、設置配角形象以及主題設置上反映出改編者各自不同的民族烙印這四個方面進行詳細對比分析。

研究目的:通過對兩部《花木蘭》的影視改編作品的對比分析,來研究中西方不同改編者究竟有何審美傾向及價值取向。

二、調(diào)研資料情況

1.謝孟,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415-417

2.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00-101

3. 李婉,穿比基尼的“花木蘭”——從敘事學角度看迪斯尼影片《木蘭》對中國《木蘭詩》的改編,《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4)

4. 李曉慶,試論中西合璧的動畫《花木蘭》,《文學教育(上)》, 2019(1)

5. 孫連琦,漫談《木蘭詩》[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0(1)

6. 楊開達,談《木蘭詩》的修辭藝術,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5)

7. 秦志希、翟晶,從迪斯尼《花木蘭》看全球化語境下的跨文化傳播,《當代傳播》,2019(2)

8. 梁靜璧,意識形態(tài)對迪士尼電影《花木蘭》字幕翻譯中歸化策略的操縱[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19年

9.畢耕、李冬青,《花木蘭》:迪斯尼演繹的東方傳奇,《中州大學學報》,2019(2)

10. 陳韜文,《文化轉(zhuǎn)換:中國花木蘭傳奇的迪斯尼化與全球化 》[A],第六屆全國傳播學會議論文[C],1999年

11. 塞繆爾亨廷頓,張立平譯,《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M], 新華出版社,2019

12.宣菁,從女權(quán)主義視角解讀“中國文化”[D],碩士論文,西北大學,2019,中國期刊網(wǎng)

13.李希光,新媒體挑戰(zhàn)舊宣傳——劉康、李希光對談錄 [J].國際新聞界,2019(2), 第5--10頁.

三、實施方案

主要從對原作品的改編的四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這四個方面均采用:“先總述概況進行對比然后再舉具體的例子”的方法進行分析說明:

一、情節(jié)改編的異同

同:1、愛情友情一個都不能少;

2、都在戰(zhàn)爭未結(jié)束時就發(fā)現(xiàn)了木蘭女兒身的秘密

異:中:對戰(zhàn)爭的思考,上升到國家的層面;

西:對中國文化的想象;沒有上升到國家的層面上

二、木蘭作為主人公形象塑造的異同異:

異:1、娛樂化的角度:中:女人在戰(zhàn)爭中的形象,娛樂化程度不高;

西:加入幽默的元素,形象設置夸張;娛樂化程度高,沖淡了戰(zhàn)爭的嚴肅性;

2、對女性的解讀:中:人物中綜合了猶豫、婦人之仁、愛情、理智等,將木蘭的形象立體化,符合現(xiàn)代社會對女性的解讀;

西:突出一個普通女孩的個性形象,突出強調(diào)個人主義和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帶有西方的色彩,強調(diào)女性的獨立,自由;

三、配角形象設置的異同:

同:都成功設置了“配角”形象;

異:中:以戰(zhàn)爭中的真實存在的人物為配角,表現(xiàn)了兄弟間的感情;

西:西方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影片中加入了“中國龍”作為配角,認為“龍”是中國的象征,是吉祥物;

四、主題設置上的不同,反映出改編者各自的民族烙印的異同:

異:中:中國文化的典型代表:將人性放在國家利益面前進行拷問;宣揚集體主義的愛國精神;

西:西方文化的烙?。簭娬{(diào)個人主義,宣揚女性的自由、獨立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

四、預期結(jié)果

課題任務: 論文選取對詩歌《木蘭辭》的典型改編影片,通過對兩部影片中的“情節(jié)改編、主人公形象塑造、設置配角形象以及主題設置上反映出改編者各自不同的民族烙印”這四個方面進行詳細對比分析,反映出東西方文化的差別。

預期結(jié)果:通過對兩部《花木蘭》改編影片的詳細分析研究,來揭示出中西方不同的審美傾向以及價值取向。

結(jié)果形式:以不少于8000字的畢業(yè)論文完成。

五、進度計劃(請依照學校要求的當期論文進度填充)

2019年11月16日—11月30日:聯(lián)系指導教師查閱資料,擬定選題

2019年12月1日—12月31日:確定選題

2019年1月1日—1月15日:在教師指導下撰寫開題報告

2019年1月16日:參加開題報告答辯會

2019年1月17日 —2月28日:在教師指導下修改開題報告,擬定論文大綱

2019年3月1日—3月31日:在教師指導下撰寫論文初稿

2019年4月1日—4月9日:中期檢查,修改初稿,形成二稿

第6篇

林小發(fā)1968年生于瑞士比爾,曾在中國生活超過25年,2004年畢業(yè)于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專業(yè),導師是樓含松教授。

翻譯了17年,被認為像《魔戒》

引起更多中國讀者關注的是,譯林出版社的編輯王蕾將德語版《西游記》的開頭部分回譯成現(xiàn)代漢語,發(fā)在微博上:“有一首詩說:太初混沌不分/天地晦暗地混淆在一起/萬物模糊,橫無際涯/誰都沒有見過那時的景象……”

中文版《西游記》的原文是“詩曰: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p>

“不小心當了網(wǎng)紅”,王蕾說,微博里的這篇回譯之作,瀏覽量高得不同尋常。很多讀者看回譯,覺得是類似《魔戒》的史詩。

王蕾認為,回譯的《西游記》,有些像《魔戒》作者托爾金的作品《精靈寶鉆》。

學者李天飛也被王蕾的回譯觸動。在他眼中,《西游記》本有市井小說的特征,帶著戲謔。德譯,再回譯,文本帶有了西方文學的壯美和悲劇感。

中國讀者的反應,林小發(fā)根本沒料到,“但現(xiàn)在想想當然也不奇怪”。

林小發(fā)翻譯這部中國古典名著,足足花了17年。對她來說,漫長翻譯過程中的成長與挫折,恰恰應和了《西游記》的主題――取經(jīng)。

在自述中,林小發(fā)寫道,她在翻譯過程中盡量讀了一些構(gòu)成明代文人常識的經(jīng)典,包括四書五經(jīng)、佛經(jīng),還有與《西游記》相關的一些道教經(jīng)典,如此一邊閱讀一邊調(diào)查研究,“翻譯過程也就成為了一個獨特的‘取真經(jīng)’的過程?!?/p>

她還到處走訪寺廟、道觀,向大德高僧請教書中一些深層涵義的解釋;大量閱讀18和19世紀的德國文學,從歌德等人的詩歌中感悟修辭技巧。

“與其說犧牲了長達17年的時間,不如說是在不知不覺地挖掘一個莫大的寶藏,一個不朽的精神世界?!绷中“l(fā)寫道,“譯本出版了之后,我從許多讀者的反饋得知,小說在這些方面的寓意得到了有效的傳達,對此我深感欣慰?!?/p>

在浙江大學的碩士論文寫的是《西游記》

林小發(fā)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來得很突然。1983年,中國廣西的一個雜技團訪問比爾,林小發(fā)被介紹冊上的中國字迷住,開始自學中文。

有網(wǎng)友激動地認出了她:“這是我讀研究生時的老師呀,瑞士人,年她是坐著火車哐哧哐哧穿越歐亞大陸來到中國。讀的是中國美院版畫系。特別淳樸,特別不物質(zhì),我們經(jīng)??此T著那種后座帶娃的二輪上下班,眼神特別干凈。”

上世紀90年代,林小發(fā)來到中國,在中國美院書法系和版畫系學習。偶然的機會,她在上海古籍書店讀到了《西游記》,其中蘊含的中國古代世界觀深深吸引了她。

1999年,讀過原著和兩種德文譯本的林小發(fā)自己動手翻譯《西游記》。

翻譯越深入,林小發(fā)越察覺自己的不足。她特地去浙江大學學習中國古典文學,碩士論文主題是《西游記》的“正路”思想。

林小發(fā)在浙大的導師樓含松說,林小發(fā)其實還有一個中文名,叫林觀殊:“她讀研究生的目的也是很強的,就是為了做好《西游記》的翻譯工作?!?/p>

因為樓含松寫過《西游記》的研究文章,林小發(fā)拜他為師。樓含松回憶,林小發(fā)的中文水平很好,完全稱得上是中國通?!拔也欢挛?,跟她都是漢語交流,我們討論《西游記》多一點。她畢業(yè)論文探討《西游記》的主題,碩士論文答辯的時候,老師們對她評價都蠻高的?!?/p>

“她終于完成了這項艱巨的工作,真的非常了不起!我為她感到高興和驕傲!”樓含松說。

林小發(fā)非常低調(diào),對獲獎之事不愿多說。對于《西游記》又翻回中文一事,遠在瑞士的林小發(fā)表示:“若能激起中國人重讀原版興趣的話,我很開心。譯回中文有趣,能讀原著是福!”

在德語國家文壇,《西游記》原來是不存在的

因為不懂德文,樓含松還沒看過《西游記》的德文版。

德語世界原來有《西游記》的兩種譯本。一種是1962年翻譯出版的《西方朝圣》,依據(jù)是中文原版及一百回俄文譯本,但采取總結(jié)性的翻譯方式,諸多的詩詞、回目、對話等均被刪除。另一種轉(zhuǎn)譯自1942年出版的英文節(jié)譯本《猴子:中國民間小說》?!逗镒印酚捎鴿h學家阿瑟?韋理英譯,作序,翻譯了原書100回中的30回。英譯本主角名叫“猴子”,沒有回目,也未翻譯詩詞。

因此,在去年的法蘭克福書展上,林小發(fā)曾對媒體說,“我所翻譯的是完全未刪減的,因此可以算是第一本完整的德譯本。我用的中文原版是中華書局出版的《西游記》,這個版本以清代的《西游證道書》為底本。相對于更常見的明版本,這個版本經(jīng)過了一些文筆潤色,也刪掉了一些描述性的詩歌。比如,師徒三人取經(jīng)路上遇到一座山,這座山怎樣怎樣。如果把這種描述性的詩全都翻譯成德語,會占很大的篇幅,而且也不太符合德國讀者的閱讀習慣?!?/p>

在亞馬遜上,林小發(fā)譯的《西游記》定價88歐元。據(jù)悉,德國圖書普遍在20多歐元。

“在德國,知道《西游記》的人非常少。練氣功,學太極拳,對中醫(yī)感興趣的人可能聽說過《西游記》的一些片段?!绷中“l(fā)說,“但是,作為文學作品卻鮮為人知。對于這么偉大的一部文學作品來說,實在是非??上??!?/p>

所以,在林小發(fā)的印象里,“在德語國家的文壇,這本書原來是不存在的。”

書里的神仙鬼怪有了德文名字

《西游記》人物繁多,同一人物還可能有別名。主角孫悟空,就另有美猴王、齊天大圣和行者等諸多稱謂。林小發(fā)的處理是:孫悟空音譯,其余意譯。

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的畢業(yè)生告訴記者,在林小發(fā)翻譯的《西游記》里,行者、悟空、大圣間隔出現(xiàn)。而書中出現(xiàn)的南海觀音,是用梵語里的菩薩概念+中文拼音(Guanyin)翻譯的。

“唐僧”怎樣譯,林小發(fā)猶豫好久,先用漢語拼音“Tangseng”,后來改譯為“來自中國的高僧”。原文里的“唐”,她翻譯成“China”,這樣讀者很容易聯(lián)想到古代中國。

神靈和妖精名的譯法,需要想象力,比如,麒麟山小妖有來有去,譯為“又來又去的那個”。

“出現(xiàn)在回目和詩詞中的一些道教術語,如金公木母、嬰兒姹女等,直接字面翻譯成德語很容易,但這不是我的翻譯方式?!绷中認為,翻譯之前必須理解透徹,否則無法把真正含義傳達給讀者。

人名、習語之外,小說涉及的專有名詞,是貫穿整個翻譯過程的最大困難。

最初譯出了10回后,林小發(fā)曾把譯稿和小說簡介寄給幾家出版社,都遭婉拒。大約有10年,她都沒找到愿意出版德譯《西游記》的機構(gòu)。是否繼續(xù)翻譯,她也躊躇過,但終究沒有放棄。在林小發(fā)的印象里,除個別人略知一二,德國人與瑞士人對《西游記》幾乎一無所知。

去年的法蘭克福書展上,林小發(fā)譯《西游記》首發(fā),黃色封面,封面上美猴王手搭涼棚眺望。

小說有50多頁后記,其中18頁是詳細的神仙列表。林小發(fā)還介紹了神仙的世界、《西游記》故事的形成等。

Eva Lüdi Kong received Leipzig Book Fair Prize for Translation in 2016. Her translation in German was (Travel into the West). It is a complete translation of an at least 400 year old Chinese novel known as .

The translator’s honor was made widely known to Chinese people by a retranslation of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German book back to Chinese, done by Wang Lei, na editor with Yilin Books specialized in translated foreign literary books. The retranslation went virile in Chinese social media. Many commented that it read like by English author and scholar Tolkien. The original Chinese story, its authors unknown, entertained grassroots people living in cities across China during its slow evolution into a classical novel. It offers fun and satire. When it was translated back from the German version, the text offered a touch of magnificence of western classics and tragedies, commented Li Yunfei, a scholar specialized in the study of the Chinese masterpiece.

Eva Lüdi Kong wasn’t prepared for this kind of response from Chinese readers. But on second thought, she didn’t find it surprising.

It had taken her a good 17 years to translate the Chinese novel. The translating is somewhat aptly compared the journey of hardships and trials the four pilgrims takes in the novel.

In China, the translator is known as Lin Xiaofa, her Chinese name, with her real name largely unknown. Her Chinese name is easy to read and remember.

She is a citizen of Switzerland. She fell in love with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1983 when a troupe of Chinese acrobats from Guangxi, China visited her hometown. The Chinese words printed on a show program took her fancy. The 15-year-old girl began to study Chinese.

She has spent 25 years in China and a big part of the 25 years she spent in Hangzhou, the capital city of Zhejiang, a province south of Shanghai. In the 1990s, she studied calligraphy and printmaking at China Academy of Art in the city. She ran into in a bookstore in Shanghai. The ancient Chinese worldview as revealed in the novel fascinated her.

In 1999, she began to translate the book after reading the Chinese original and the two German translations. Pretty soon she ran into problems she wasn’t able to solve. She enrolled into a graduate course at Zhejiang University where she studied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he knew exactly what she wanted from the graduate course. She wanted to get her translation right,” recalls Lou Songhan, the graduate supervisor at the university. Her graduation paper was about the Chinese novel.

Lou recalls that Lin Xiaofa was pretty good at Chinese. “I don’t know a word of German. I communicated with her in Chinese. We mainly talked about . Teachers thought highly of her at her defense of the graduation paper,” remembers Lou. “I feel proud of her. She is great! The work she did was extremely challenging.”

Before Eva Lüdi Kong’s translation, there had been two abridged translations of the Chinese book in German. One was done in 1962 based on the Chinese original and a 100-chapter Russian version. The other was translated from a 1942 English translation by Arthur Waley (1889-1966). There are only 30 chapters in this English translation titled . Eva Lüdi Kong’s translation was based on a Chinese edition published by Zhonghua Book Company. This somewhat “sanitized” edition, based on a text of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is shorter than the most popular edition created in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with the deletion of some poems that describe landscape and with the removal of some vulgar words and expressions.

Before Eva Lüdi Kong’s translation, very few people in Germany knew about . In Germany, Chinese Qigong or Taiji enjoyed better popularity; those who took interes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y have heard of some excerpts from the novel. It was a pity that such a great literary masterpiece was so little known in the world of the German language, commented the translator.

第7篇

一滴滴,順著綻綠的樹葉落下,似一條通向過往的線,在空氣中將思念匯集。一條條,似腦海中縱橫交織的線,記錄我數(shù)十年的人生軌跡,細述著曾經(jīng)的經(jīng)歷與夢想。

2004年,大學畢業(yè)之際,面臨著工作和參加“西部計劃”的選擇,我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現(xiàn)在,整整十年。

十年是個有著琥珀色質(zhì)感的詞語,是一塊厚重的土地,我在上面走著,溫暖地成長著。

2004年7月,我以全國項目支教的身份被分配到昌吉州米泉市,滿心希望能發(fā)揮自己的特長,為米泉的教育事業(yè)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然而,現(xiàn)實往往與愿望相違,我沒有被安排到學校,而是被分配到市委辦公室從事秘書工作。

服從組織安排,我決定到市委辦公室報到。顧不上回味一路征途的風塵仆仆,顧不上流連與家鄉(xiāng)截然不同的山水風光,顧不上因氣候干燥、水土不服導致的身體不適,報到的第一天,我就投入到工作當中,將信念落實在行動上。

與此同時,我體悟到工作當中的累和辛苦遠遠小于想家的辛苦。為了打消米泉其他22名志愿者的因想家而產(chǎn)生的負面情緒,我組織了中秋餃子宴。也不知道那時小小的我哪來的那么大的力氣,一個人,一晚上和了50公斤的面粉,剁了牛肉,切了韭菜……天亮的時候我們一起學著包著并不完美的餃子,這成了我們那時最美好的記憶。

在米泉市團委的幫助下,我們成立了米泉市大學生志愿者“愛心超市”服務隊,每周六11點在東風超市門前為貧困戶發(fā)放救濟物品,風雨無阻。廣大群眾也紛紛慷慨解囊,積極捐獻物品,“愛心超市”有了更多的外援。看到那些生活在貧困下的人們有了更多人的關愛,我們感到由衷的高興。

這十年,我們已經(jīng)完全蛻去了學生模樣,變成了一個職業(yè)上說得過去的人,我們加班,我們開會,我們復制黏貼,我們寫總結(jié)匯報,寫著從小到大的各種文件,我們在成長中學會了工作,在工作中持續(xù)成長著。

2006年志愿服務期結(jié)束,我選擇留下來在這邊工作,但考慮到自己的學歷水平太低,為了提高自己,更好地開展工作,我報考了研究生。

2007年,我如愿成為溫州大學人文學院古代文學專業(yè)的研究生。在做好課業(yè)的同時,我也從多方面提高自己。在讀期間,我擔任溫州大學第四屆研究生會主席;溫州市學聯(lián)主席團副主席成員。多次獲得“感動溫大十大志愿者稱號”;溫州大學優(yōu)秀學生黨員;“優(yōu)秀研究生干部獎”;畢業(yè)獲得溫州大學優(yōu)秀畢業(yè)生榮譽稱號。

這些榮譽也好,成績也好,只是在說明我在努力地使自己成長,努力地提高自己,為以后的工作積蓄更多的能量。

2010年6月,我順利完成碩士論文答辯,取得碩士學位證書和畢業(yè)證書,這個時候,擺在我面前的又是選擇題。

一份博士錄取通知書,一份留校的工作,一個是三年前許下的“我還會回來新疆”的承諾,我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