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久久久字幕|亚洲精品成人 在线|视频精品5区|韩国国产一区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期刊支持:400-888-9411 訂閱咨詢:400-888-1571股權代碼(211862)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柏拉圖哲學思想論文范文

時間:2022-11-07 02:12:41

序論:在您撰寫柏拉圖哲學思想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柏拉圖哲學思想論文

第1篇

    論文摘要:柏拉圖是古代、中古和近現代哲學家中最有影響的人名副其實。柏拉圖思想中最有影響的恐怕是其哲學思想,同時他還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其流芳后世的《國家篇》和《法律篇》中,他關于幼兒的教育、女子的教育、音樂文藝的教育、體育及軍事的教育等思想對古希臘及后世的教育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關于兒童文學教育內容的規(guī)定,我們可以從柏拉圖這些名著中的思想里發(fā)現一些有價值的認識。 

    柏拉圖是西方首先提出學前教育的人。柏拉圖重視兒童的游戲在教育中的作用,重視給兒童講故事及精選故事材料。 

柏拉圖認為游戲對政治有著影響,認為兒童的游戲與邦國的政治與法律是有關系的。如果給兒童安排同樣的游戲,用同一種游戲方法,使兒童喜歡同一種玩具,那么國家的政治制度就會穩(wěn)定、持久而堅持下去,就不會被破壞。因為,這樣培養(yǎng)的兒童認為事物是不變的,構成事物的秩序也是不變的,這樣有利于國家的穩(wěn)定;可是如果不用同樣的游戲,并且經常變換游戲方法,那么游戲就會被破壞,兒童就會對不同的玩具感興趣,產生好奇,即會喜新厭舊的。這樣,每個兒童都有不一樣的想法,都有不一樣的興趣,經常變化,求新,求變。那么,一個國家也就有危機了。因為,改變游戲實際上是在潛移默化地改變兒童的生活方式,就會對他們思想和心靈產生影響,讓他們以為事物是可以變化的,事物的秩序也會變化,這樣慢慢發(fā)展到以后,就會不尊重古道和原有的固定的社會秩序和社會制度,如果每個兒童都這樣,那么一個國家的政治就危機了。所以,他堅持要給兒童安排同樣的游戲,使用同樣的游戲方法,安排同樣的兒童文學內容。以利于形成統(tǒng)一的思想,穩(wěn)固而持久的思想。以利于國家的政治穩(wěn)定和政權的鞏固。 

可見,柏拉圖很重視游戲在兒童教育中的作用,甚至把游戲放在很高的位置上。柏拉圖形成這樣的教育思想其實是與他的哲學思想有密切關系的。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奠基人。他認為存在兩個世界,一個是物質世界,一個是理念世界。物質世界是虛幻的,常變的、不可靠的;而理念世界是恒定的、不變的、可靠的。物質世界是對理念世界的模仿。在柏拉圖的心中理念世界是完善的,是恒定的,不變的。所以,他希望社會的制度、社會的秩序等也是恒定的,不變的,這樣國家才會穩(wěn)定,才會穩(wěn)固,才會持久下去。那么這就需要統(tǒng)一的,同樣的游戲內容,同樣的文學教育內容。 

柏拉圖還重視給兒童講故事,并且要精選故事材料。通過講故事發(fā)展兒童的想象力。柏拉圖認為有一些故事是不能,也不宜給兒童講的。比如希臘神話中,馬拉諾斯、克羅諾斯和宙斯這些天神彼此陰謀陷害的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神們的自相殘殺,神門的不好的,甚至是丑陋的一面。他認為這些故事會對兒童會造成不好的印象,而且這些不好的印象會在兒童發(fā)展的早期留下很深的印象。這不利于他們的以后的發(fā)展,不利于國家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而應該講那些反映神門正面的、光明的、正直的、善良的、真誠的光輝的一面的故事,這樣的故事會陶冶兒童的心靈,有益于他們的成長?!皯摫M量使孩子們開始聽到的一些故事必定是有道德影響的最好的一課”。他甚至認為,通過精選出來的故事對兒童進行教育,遠遠勝過用雙手去矯正他們的身體。而且還提出對那些編寫故事的人進行審查,審查通過了的故事才可以講給兒童。 

我們說柏拉圖《國家篇》等中的關于兒童文學教育內容的規(guī)定的教育思想具有一些積極的因素。在游戲中培養(yǎng)兒童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有利于國家的穩(wěn)固;給兒童講故事可以發(fā)展兒童的想象力;精選那些反映神的光輝的、光明的品質與道德的故事有利于培養(yǎng)兒童的良好的純正的思想與品質;另外,就是提倡音樂可以陶冶兒童的心靈。但是,他在游戲中過于強調一致性,統(tǒng)一性,而忽視變革,忽視求新,求變。這不利于兒童的個性發(fā)展。應該注意到兒童的興趣、愛好、個性的不同,尊重兒童的個性發(fā)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求新思維;同時,我們也不難看出,柏拉圖的教育思想是有階級性的。把游戲放到了很高的位置,把游戲與國家的政治與法律等緊密的聯(lián)系起來。為了培養(yǎng)有利于國家穩(wěn)定的人,為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地位,為維護政治統(tǒng)治的穩(wěn)固而嚴格育內容。無疑不利于兒童的個性發(fā)展。這是柏拉圖的教育思想里的具有局限性的一面。 

 

 參考文獻: 

第2篇

論文摘要:柏拉圖是古代、中古和近現代哲學家中最有影響的人名副其實。柏拉圖思想中最有影響的恐怕是其哲學思想,同時他還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其流芳后世的《國家篇》和《法律篇》中,他關于幼兒的教育、女子的教育、音樂文藝的教育、體育及軍事的教育等思想對古希臘及后世的教育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關于兒童文學教育內容的規(guī)定,我們可以從柏拉圖這些名著中的思想里發(fā)現一些有價值的認識。

柏拉圖是西方首先提出學前教育的人。柏拉圖重視兒童的游戲在教育中的作用,重視給兒童講故事及精選故事材料。

柏拉圖認為游戲對政治有著影響,認為兒童的游戲與邦國的政治與法律是有關系的。如果給兒童安排同樣的游戲,用同一種游戲方法,使兒童喜歡同一種玩具,那么國家的政治制度就會穩(wěn)定、持久而堅持下去,就不會被破壞。因為,這樣培養(yǎng)的兒童認為事物是不變的,構成事物的秩序也是不變的,這樣有利于國家的穩(wěn)定;可是如果不用同樣的游戲,并且經常變換游戲方法,那么游戲就會被破壞,兒童就會對不同的玩具感興趣,產生好奇,即會喜新厭舊的。這樣,每個兒童都有不一樣的想法,都有不一樣的興趣,經常變化,求新,求變。那么,一個國家也就有危機了。因為,改變游戲實際上是在潛移默化地改變兒童的生活方式,就會對他們思想和心靈產生影響,讓他們以為事物是可以變化的,事物的秩序也會變化,這樣慢慢發(fā)展到以后,就會不尊重古道和原有的固定的社會秩序和社會制度,如果每個兒童都這樣,那么一個國家的政治就危機了。所以,他堅持要給兒童安排同樣的游戲,使用同樣的游戲方法,安排同樣的兒童文學內容。以利于形成統(tǒng)一的思想,穩(wěn)固而持久的思想。以利于國家的政治穩(wěn)定和政權的鞏固。

可見,柏拉圖很重視游戲在兒童教育中的作用,甚至把游戲放在很高的位置上。柏拉圖形成這樣的教育思想其實是與他的哲學思想有密切關系的。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奠基人。他認為存在兩個世界,一個是物質世界,一個是理念世界。物質世界是虛幻的,常變的、不可靠的;而理念世界是恒定的、不變的、可靠的。物質世界是對理念世界的模仿。在柏拉圖的心中理念世界是完善的,是恒定的,不變的。所以,他希望社會的制度、社會的秩序等也是恒定的,不變的,這樣國家才會穩(wěn)定,才會穩(wěn)固,才會持久下去。那么這就需要統(tǒng)一的,同樣的游戲內容,同樣的文學教育內容。

柏拉圖還重視給兒童講故事,并且要精選故事材料。通過講故事發(fā)展兒童的想象力。柏拉圖認為有一些故事是不能,也不宜給兒童講的。比如希臘神話中,馬拉諾斯、克羅諾斯和宙斯這些天神彼此陰謀陷害的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神們的自相殘殺,神門的不好的,甚至是丑陋的一面。他認為這些故事會對兒童會造成不好的印象,而且這些不好的印象會在兒童發(fā)展的早期留下很深的印象。這不利于他們的以后的發(fā)展,不利于國家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而應該講那些反映神門正面的、光明的、正直的、善良的、真誠的光輝的一面的故事,這樣的故事會陶冶兒童的心靈,有益于他們的成長?!皯摫M量使孩子們開始聽到的一些故事必定是有道德影響的最好的一課”。他甚至認為,通過精選出來的故事對兒童進行教育,遠遠勝過用雙手去矯正他們的身體。而且還提出對那些編寫故事的人進行審查,審查通過了的故事才可以講給兒童。

我們說柏拉圖《國家篇》等中的關于兒童文學教育內容的規(guī)定的教育思想具有一些積極的因素。在游戲中培養(yǎng)兒童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有利于國家的穩(wěn)固;給兒童講故事可以發(fā)展兒童的想象力;精選那些反映神的光輝的、光明的品質與道德的故事有利于培養(yǎng)兒童的良好的純正的思想與品質;另外,就是提倡音樂可以陶冶兒童的心靈。但是,他在游戲中過于強調一致性,統(tǒng)一性,而忽視變革,忽視求新,求變。這不利于兒童的個性發(fā)展。應該注意到兒童的興趣、愛好、個性的不同,尊重兒童的個性發(fā)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求新思維;同時,我們也不難看出,柏拉圖的教育思想是有階級性的。把游戲放到了很高的位置,把游戲與國家的政治與法律等緊密的聯(lián)系起來。為了培養(yǎng)有利于國家穩(wěn)定的人,為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地位,為維護政治統(tǒng)治的穩(wěn)固而嚴格育內容。無疑不利于兒童的個性發(fā)展。這是柏拉圖的教育思想里的具有局限性的一面。

參考文獻

第3篇

論文摘要:希臘哲學家、教育家柏拉圖的名著《理想國》蘊含著豐富的、迄今仍熠熠發(fā)光的教育思想。柏拉圖以“人性論”為前提,倡導建立一個等級分明、民主和諧的政治制度。他大力提倡教育,認為獲得正義及善的美德是教育的首要目標,但教育是直接為所構建的國家服務的。柏拉圖認為,統(tǒng)治者最需要抓好的大事只有一個,那就是教育,通過音樂和體育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公民。培養(yǎng)公民的教育只是初等教育,而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集智慧與權力于一身的城邦統(tǒng)治者——哲學王?!栋乩瓐D》中追求美好生活,凈化人的心靈,培養(yǎng)德性的教育思想,在當今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

論文關鍵詞:柏拉圖;人性論;教育思想

《理想國》又譯作《國家篇》、《共和國》,是古希臘哲學家、思想家柏拉圖(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的著作,是以蘇格拉底為主角用對話體寫成,全書共分十卷,它探討了哲學、政治、倫理道德、教育、文藝等各方面的問題。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該書的核心思想是哲學王應該為國家的統(tǒng)治者,倡導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在《理想國》中柏拉圖以“正義”為主題,發(fā)展了蘇格拉底關于人性中的德性思想,開啟了西方史上人性“知、情、意”和價值“真、善、美”三分的先河,休謨和康德的哲學理論皆以此展開。在柏拉圖的眼中,只有通過教育才能使理想國得以實現。因此盧梭認為《理想國》“不是一部關于政治的論著,而是迄今為止關于教育的最好論文”。

一、柏拉圖的哲學思想對《理想國》人性和教育思考的影響

1.社會基礎

柏拉圖所處的時代正是雅典盛極而衰之時。為爭奪希臘霸權,古希臘城邦國家雅典和斯巴達進行了長達30年的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戰(zhàn)爭不但使雅典喪失了希臘霸權,而且使雅典的各種社會矛盾一觸即發(fā)。戰(zhàn)爭使雅典的經濟遭受巨大打擊,失去了希臘世界的領導地位,國內民主制度遭到挑戰(zhàn),政權逐漸落到貴族手中,倫理道德觀念也受到了人們的質疑,走向衰敗。這使得蘇格拉底、柏拉圖等對城邦懷著極大責任感的思想家開始思考雅典的前途,他們設想組織一個理想的城邦,這個城邦是正義的、和諧的。

2.哲學基礎

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其哲學體系博大精深,對其教學思想影響尤甚。

(1)理念論。柏拉圖把蘇格拉底的辯證法與巴門尼德的“存在論”結合起來,提出了“理念”論。他認為“理念”的知識是人的靈魂先天具有的真正知識,可知的理念是可感事物的根據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理念的派生物。一類事物有一個理念,各式各樣的事物有各式各樣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們的理念所組成的總體就是柏拉圖所謂的理念世界。在他看來,前者是可感世界,后者是可知世界。柏拉圖曾經通過一系列的比喻來論證兩個世界的學說,其中最著名的是“日喻說”。柏拉圖把可見世界和可感世界的關系比作太陽與大地生物的關系,認為:“太陽不僅使看見的對象能被看見,并且還使它們產生、成長和得到營養(yǎng),雖然太陽本身不是產生?!?/p>

(2)辯證法。黑格爾曾明確指出:“在古代,柏拉圖被稱為辯證法的發(fā)明者。就其指在柏拉圖哲學中,辯證法第一次以自由的科學的形式,亦即以客觀的形式出現而言,這話的確是對的?!卑乩瓐D認為辯證法是指通過談話展示思想之間的矛盾,然后加以分析和綜合,進而求得真理的方法,這是一種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辯證法不是詭辯術,它是論證理念的重要手段。從《理想國》中蘇格拉底與他人的對話可以看出辯證法是最高等級認識知識的方法,也是一種很好的教育和訓練方法,通過辯證促使探索理念之間的關系、學會建構理念體系的方法,提升邏輯思維及想象能力。

(3)認識論。認識論是柏拉圖獲取理念的方法。柏拉圖的認識論包含三層含義:第一,理念不能依賴于人的直覺。他認為世界上的萬物都有一個在理念世界存在的本體,即“相”。“相”是溝通理念世界和現實世界的橋梁。第二,認識論要經歷三個階段。柏拉圖認為最低等級的認識,它的心靈狀態(tài)是想象,所以認識過程尚需繼續(xù)深化,最后才能以理性思考獲得善的理念。第三,認識理念是為了認識自己。柏拉圖認為只有通過對外部世界及理念的認識才能使思想上升到一定高度。理念是先天的,即每個人天生就是擁有理念的,所以他認為,人們對理念的認識不是一種后天的積累的學習,而是對已經存有的理念的回憶,這個回憶的過程就是對外部世界認知的過程。所以柏拉圖的認識論是一種先驗的認識論,通過回憶,進而認識自己,尋求善的理念。

正如波普爾所言,柏拉圖的國家哲學最終“可以擴大為關于‘萬物’的普遍哲學”。柏拉圖的哲學思想從倫理道德出發(fā),以追求善的理念為目標,追求人性和靈魂的完善。國家哲學的根本問題是人的問題,沒有對人及人性的深刻分析,政治便失去了正確的邏輯起點,因為社會是人構成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主體,對人類社會的哲學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就不可避免地要追溯到人性問題上。

二、《理想國》中的人性觀點

在《理想國》中蘇格拉底通過與他人的對話,探討“什么是正義”及其柏拉圖對“靈魂”的認識和反思?!办`魂”的解讀和“正義”的剖析也是對“人性”詮釋和展望。正如R. Waterfield 所言“柏拉圖提請我們,在讀這本書時,應當將他所建構的城邦的諸多特征作為理解我們自己內在心靈的地圖或鑰匙”,“個體內在的心靈世界是本書的關切之點?!?/p>

1.人的靈魂

古希臘的奧爾菲斯教派與畢達哥拉斯早已涉及到靈魂的問題,提出了靈魂不死與轉世的思想,在《理想國》中柏拉圖繼承與發(fā)揮了這一學說,在他看來靈魂是不能加以分解的,它是有生命的和自發(fā)性的,同時也是精神世界的、理性的、純粹的,因它有追求世界的欲望,而墮落到地上并被圈入于肉體中,因此注定要經過一個凈化的過程,同時靈魂是會輪回轉世的。靈魂的凈化需要教育,柏拉圖對靈魂進行了三重區(qū)分,稱其為靈魂的三個等級,即理性、激情和欲望。在人的靈魂中,理性是是靈魂的本性,也是靈魂的最高原則,它與理念相通;激情是理性的天然同盟,是合乎理性的情感;欲望則指肉體欲望,既可服從理性也可背離理性?!办`魂脫離肉體,沉思美好的理念世界,乃是人生的終極目的?!比绻胱屇愕撵`魂免于遭受俗世中那些欲望打擾,那么唯一的辦法就是擺正你的思想、你的立場,用美德來克服欲望,凈化你的心靈。柏拉圖關于靈魂的觀點實質上是關于人的本性的理論探討,是人們對自我精神世界的一種追求和探索。他強調理性對激情、欲望的控制和指導作用,并把這種作用作為德性形成的基礎,從而確立了以理性靈魂為核心的人性論思想路線。靈魂的狀況仍是國家的超政治基礎。靈魂塑造著勇敢、智慧、節(jié)制、正義等一切美德。柏拉圖的靈魂說使人類對美德的獲得尋找到了一條可行之路,他試圖先通過達到對美德最本質的認識,以至于達到真善美的境界。靈魂說強調對人德性的教化,倡導人向善,希望通過改造人的靈魂的教育,使公民擁有理性的靈魂,教育培養(yǎng)合格的公民,進而完成政治上的抱負,實現和諧的理想王國。 轉貼于

2.正義

“正義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別人的事”在《理想國》中闡述了三種正義觀,一是以色拉徐馬庫斯為代表的功利主義正義觀,他指出:強權就是正義,擁有權力的人就代表正義。不正義為善,正義為惡;不正義的人比正義的人更有利、快樂,最不正義的人是最快樂的人。二是克法洛斯開始認為“正義”即“講真話”和“歸還所應歸還的債務”,但是到最后就不再堅持這個觀點。三是蘇格拉底對色拉徐馬庫斯和克法洛斯觀點的反駁,認為正義是一種美德,是善的理念的體現,是人性追求的極致。

正義分為城邦的正義與個人的正義,兩者間是一種相互維系的關系。一個城邦由統(tǒng)治者、武士、勞動者三部分構成,統(tǒng)治者應該具備的德性是智慧,他們負責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分配,武士的德性是勇敢,他們保護城邦不被侵犯,維護城邦內部的秩序,勞動者的德性是節(jié)制,他們應懂得控制欲望,辛勤勞動,提供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三個等級的人各司其職、各盡其力,這個城邦就能實現正義。而個人的正義是指公民自身的品質,是智慧、勇敢、節(jié)制等德性的和諧統(tǒng)一。人們只有通過后天的學習,通過人性的教化,進行德育、智育、體育方面的鍛煉才能獲得知識,從而擁有德性,這是實現個人的正義的過程。在人性修養(yǎng)中,只有達到個人正義才能實現城邦的正義。正義是一個人、一個國家所應具有的品質和美德。當時的雅典處于連年混戰(zhàn)之中,柏拉圖希望通過教育使公民學習正義,這樣才能維護國家的安邦,實現一個安定和諧的王國。

三、基于人性假設前提下的教育使命

從教育學的視角探討人性問題,人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產物,教育對人性具有定向、引導、控制和改變的積極作用。教育的目的是凈化公民的靈魂,養(yǎng)成正義的美德,引導他們獲得知識,形成完善的人格和德性。

1.教育回歸人性

柏拉圖的教育是古典的自由教育,尊重人的自然本性、靈魂特性,以社會屬性為本。柏拉圖認為教育應適應天性,過度教育是有害的。尊重人的天賦稟性的教育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平等教育。當今教育在學生選擇專業(yè)上依舊以“物化”為標準,忽視了學生的興趣和稟性,這種重功利的為學理念與柏拉圖旨在發(fā)展人的理性、達到心靈和諧的理念相悖。因此,強調回歸人性的教育是才是我們應當追求的目標。知名教育學者科爾指出:“教育本身就是一種人性的活動,它應當通過激發(fā)人的人性方式來培養(yǎng)人?!睂W校教育要認識到學生的個性,不同類型、不同天分的人所接受的教育不同,在追求向善的路徑中也表現出不同的效果。人性的完善既是學校教育的永恒產物,同時也是一切教育的出發(fā)點。

2.教育要引導心靈的轉向

教育引領心靈趨善在《理想國》中表現得十分明確。只有理智才可以指導靈魂,只有德性才可以教化心靈,它們相互協(xié)調才可以形成正義。在心靈和身體的教育方面要注意愛智和激情這兩者的和諧與平衡。只重心靈的教育會使人過度軟弱,只重身體的教育又會使人過度粗暴。

教育指引人們選擇善的知識以及懂得將善運用于對大眾的教化,用善的理念加強對公民的引導,使他們由此獲得賦有正義、理性的美德。現在社會學校教育中,道德教育功能的喪失,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化的失敗,并由此致使民眾對至善的背離,追逐利益和權欲。教化本質的揭示就是引導心靈的轉向。教育的本性在于使人的靈魂變得完整,使人格得到完善,擺脫罪惡走向善。“正義是心靈的德性,邪惡是心靈的缺陷?!苯逃恢皇墙虝藗冎R,最主要的是讓人們獲得精神上的啟示,引導靈魂走向理性,將人內在的“善”引導出來,獲得美德。

第4篇

關鍵詞:柏拉圖;人性論;教育思想

作者簡介:范嵐(1987-),女,陜西漢中人,中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碩士研究生。(湖南?長沙?410083)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28-0006-02

《理想國》又譯作《國家篇》、《共和國》,是古希臘哲學家、思想家柏拉圖(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的著作,是以蘇格拉底為主角用對話體寫成,全書共分十卷,它探討了哲學、政治、倫理道德、教育、文藝等各方面的問題。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該書的核心思想是哲學王應該為國家的統(tǒng)治者,倡導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在《理想國》中柏拉圖以“正義”為主題,發(fā)展了蘇格拉底關于人性中的德性思想,開啟了西方史上人性“知、情、意”和價值“真、善、美”三分的先河,休謨和康德的哲學理論皆以此展開。在柏拉圖的眼中,只有通過教育才能使理想國得以實現。因此盧梭認為《理想國》“不是一部關于政治的論著,而是迄今為止關于教育的最好論文”。[1]

一、柏拉圖的哲學思想對《理想國》人性和教育思考的影響

1.社會基礎

柏拉圖所處的時代正是雅典盛極而衰之時。為爭奪希臘霸權,古希臘城邦國家雅典和斯巴達進行了長達30年的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戰(zhàn)爭不但使雅典喪失了希臘霸權,而且使雅典的各種社會矛盾一觸即發(fā)。戰(zhàn)爭使雅典的經濟遭受巨大打擊,失去了希臘世界的領導地位,國內民主制度遭到挑戰(zhàn),政權逐漸落到貴族手中,倫理道德觀念也受到了人們的質疑,走向衰敗。這使得蘇格拉底、柏拉圖等對城邦懷著極大責任感的思想家開始思考雅典的前途,他們設想組織一個理想的城邦,這個城邦是正義的、和諧的。

2.哲學基礎

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其哲學體系博大精深,對其教學思想影響尤甚。

(1)理念論。柏拉圖把蘇格拉底的辯證法與巴門尼德的“存在論”結合起來,提出了“理念”論。他認為“理念”的知識是人的靈魂先天具有的真正知識,可知的理念是可感事物的根據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理念的派生物。一類事物有一個理念,各式各樣的事物有各式各樣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們的理念所組成的總體就是柏拉圖所謂的理念世界。在他看來,前者是可感世界,后者是可知世界。柏拉圖曾經通過一系列的比喻來論證兩個世界的學說,其中最著名的是“日喻說”。柏拉圖把可見世界和可感世界的關系比作太陽與大地生物的關系,認為:“太陽不僅使看見的對象能被看見,并且還使它們產生、成長和得到營養(yǎng),雖然太陽本身不是產生。”[2]

(2)辯證法。黑格爾曾明確指出:“在古代,柏拉圖被稱為辯證法的發(fā)明者。就其指在柏拉圖哲學中,辯證法第一次以自由的科學的形式,亦即以客觀的形式出現而言,這話的確是對的?!盵3]柏拉圖認為辯證法是指通過談話展示思想之間的矛盾,然后加以分析和綜合,進而求得真理的方法,這是一種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辯證法不是詭辯術,它是論證理念的重要手段。從《理想國》中蘇格拉底與他人的對話可以看出辯證法是最高等級認識知識的方法,也是一種很好的教育和訓練方法,通過辯證促使探索理念之間的關系、學會建構理念體系的方法,提升邏輯思維及想象能力。

(3)認識論。認識論是柏拉圖獲取理念的方法。柏拉圖的認識論包含三層含義:第一,理念不能依賴于人的直覺。他認為世界上的萬物都有一個在理念世界存在的本體,即“相”?!跋唷笔菧贤ɡ砟钍澜绾同F實世界的橋梁。第二,認識論要經歷三個階段。柏拉圖認為最低等級的認識,它的心靈狀態(tài)是想象,所以認識過程尚需繼續(xù)深化,最后才能以理性思考獲得善的理念。第三,認識理念是為了認識自己。柏拉圖認為只有通過對外部世界及理念的認識才能使思想上升到一定高度。理念是先天的,即每個人天生就是擁有理念的,所以他認為,人們對理念的認識不是一種后天的積累的學習,而是對已經存有的理念的回憶,這個回憶的過程就是對外部世界認知的過程。所以柏拉圖的認識論是一種先驗的認識論,通過回憶,進而認識自己,尋求善的理念。

正如波普爾所言,柏拉圖的國家哲學最終“可以擴大為關于‘萬物’的普遍哲學”。[4]柏拉圖的哲學思想從倫理道德出發(fā),以追求善的理念為目標,追求人性和靈魂的完善。國家哲學的根本問題是人的問題,沒有對人及人性的深刻分析,政治便失去了正確的邏輯起點,因為社會是人構成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主體,對人類社會的哲學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就不可避免地要追溯到人性問題上。

二、《理想國》中的人性觀點

在《理想國》中蘇格拉底通過與他人的對話,探討“什么是正義”及其柏拉圖對“靈魂”的認識和反思?!办`魂”的解讀和“正義”的剖析也是對“人性”詮釋和展望。正如R. Waterfield 所言“柏拉圖提請我們,在讀這本書時,應當將他所建構的城邦的諸多特征作為理解我們自己內在心靈的地圖或鑰匙”,“個體內在的心靈世界是本書的關切之點?!盵5]

第5篇

柏拉圖是古希臘屈指可數、名聞遐邇的大哲學家,他既是蘇格拉底的直接繼承者,又是另一位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思想的重要影響者.他在哲學、政治學、倫理學、邏輯學等領域均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近現代的幾乎所有學術思想均可在柏拉圖的思想中找到源頭,因此,說柏拉圖是古代、中古和近現代哲學家中最有影響的人實不為過.柏拉圖思想中最有影響的恐怕是其哲學思想,同時他還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其流芳后世的《國家篇》和《法律篇》中,他關于幼兒教育、女子教育、音樂文藝教育、體育及軍事教育等思想對古希臘及后世的教育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一、早期教育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圖第一個提出學前教育思想.他認為對兒童的教育開始得越早越好.“凡事開頭最重要,特別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階段,最容易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國家篇》377B)他甚至主張?zhí)ソ?“我們同時應該甚至在孩子出生以前就著手這一工作:待產的婦女必須接受為了有利于未出生的孩子所需要的那種訓練.”(《法律篇》789D)他認為,孩子出生后,必須確保護士甚至在他能走路之前給他有益的運動和空氣,尤其不許他由于過早走路而傷害自己(《法律篇》789E).嬰孩應盡可能接近于仿佛他一直在大海上那樣生活;應該把他上下擺動,給他唱歌,以本論文由整理提供便使他免受驚嚇(《法律篇》790C—E).這是為發(fā)展勇敢和堅定性格的首要的準備工作.當孩子3歲或更大一點,我們可以開始審慎地糾正他,讓他開始玩游戲,最好讓孩子發(fā)明自己的游戲;在6歲時,就要認真開始授課,隨之把女孩和男孩隔離開來,應當教他們騎、射、投、擲,應該注意把孩子們訓練成左右手并用(《法律篇》793D—794D).現代腦科學表明,兒童的大腦具有極強的可塑性,柏拉圖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認識到小孩的肉體和精神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因而提出了早期教育的思想,我們不得不為柏拉圖的睿智所折服.

二、音樂及體育教育

柏拉圖特別重視對兒童的音樂文藝教育和體育教育.他認為“教育就是用體操來訓練身體,用音樂來陶冶心靈,教育要先教音樂后教體操,將故事包括在音樂里.”(《國家篇》376E)古代希臘重要的文化生活是聽民間藝人彈著豎琴演說史詩故事,故“音樂”一詞包括音樂、文學等義,相當于現在的“文化”一詞.

他認為兒童階段的文藝教育至關重要.“一個兒童從小受了好的教育,節(jié)奏與和諧浸入了他的心靈深處,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會變得溫文有禮;如果受了壞的教育,結果就會相反.”(《國家篇》401)他認為,一切種類的音樂、詩歌和藝術的教育目的都在于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培養(yǎng)人的道德品格,音樂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達到對美的愛.(《國家篇》403c)因為音樂詩歌由于其潛移默化的作用,自幼便會把真、善、美同假、惡、丑的區(qū)別注入人心,使兒童“從童年時就和優(yōu)美、理智融合為一.”(《國家篇》401D)正因為他對兒童的音樂文藝教育非常重視,柏拉圖主張對音樂文藝教育的內容應嚴加審定.“先入為主,早年接受的見解總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因此我們應特別注意,為了培養(yǎng)美德,兒童們最初聽到的應該是最優(yōu)美高尚的故事.”(《國家篇》378E)因此,“我們首先要審查故事的編者,接受他們編得好的故事,而拒絕那些編得壞的故事.”(《國家篇》377C)他提出要制定一個限制音樂、詩歌的法律,規(guī)定哪些內容的音樂、詩歌可以提倡,哪些內容的音樂、詩歌必須取締,以“鼓勵母親和保姆給孩子講那些已經審定的故事,用這些故事鑄造他們的靈.”(《國家篇》379C)柏拉圖認為音樂教育之后,年輕人應該接受體育鍛煉,“體育方面,我們的護衛(wèi)者也必須從童年起就接受嚴格的訓練以至一生.”(《國家篇》403D)他認為,體育訓練的目的是使護衛(wèi)者的身體狀況能適應護衛(wèi)者的工作,“他們有必要像終宵不眠的警犬;他們在戰(zhàn)斗的生活中,各種飲水和各種食物都能下咽;烈日驕陽狂風暴雨都能處之若泰.”(《國家篇》404B)因此,他要求護衛(wèi)者必須戒除酗酒,食物應當簡樸,不能嗜睡.

柏拉圖認為應將音樂教育與體育鍛煉有機地結合起來,因為“專搞體育鍛煉的人往往變得過度粗暴,專搞音樂文藝的人又不免過度軟弱”(《國家篇》410D),因而應使音樂和體育良好地配合,使“音樂和體育服務于人的兩部分——愛智部分和激情部分.”(《國家篇》412)

三、女子教育

柏拉圖的教育思想中不僅非常重視對男子的教育,而且提倡給女子以同樣的教育,他是西方第一位主張“男女平等”的思想家,他用動物作比方,以此來證明男女應受同等教育.“我們除了把母的警犬看做較弱者,公的看做較強者以外,應當一切工作大家同干.”(《國家篇》451E)“那么,如果我們不分彼此地使用女子,照使用男子那樣,我們一定先要給女子以同樣的教育.”(《國家篇》452)他提出應該同樣用音樂和體操來教育女子,并且還要給她們軍事教育.他認為兩性之間惟一的區(qū)別不過是生理上的區(qū)別,在一些方面如織布、烹飪、做糕點等,女人比男人更擅長,在諸如行軍作戰(zhàn)方面男人比女人更擅長,因此,沒有任何一項管理國家的工作因為女人在干而專屬于女性,或者因為男人在干而專屬于男性.女人男人可以有同樣的才能和稟賦適宜于擔任國家保衛(wèi)者的職務,分別只在于女人弱些男人強些罷了.

四、城邦護衛(wèi)者的教育

柏拉圖的教育思想是直接為其所構建的理想國服務的.他認為,統(tǒng)治者最需要抓好的大事只有一個,就是教育,即通過音樂和體育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公民.良好的教育和培養(yǎng)造成良好的身體素質,良好的身體素質再接受良好的教育,產生出比前代更好的體質,這除了有利于別的目的外,也有利于人種的進步.在這里,柏拉圖充分認識到了教育對于富國強民的重大意義和作用.他認為本論文由整理提供,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具有最高知識的真正的善良的城邦護衛(wèi)者,這一目的進一步體現了他的教育為國家政治服務的思想.

關于護衛(wèi)者的學習內容,柏拉圖認為應先學習五門預備性學科:數學、平面幾何學、立體幾何學、天文學和音樂理論.他認為,治國者之所以應學習這些知識,是因為它們不僅在軍事作戰(zhàn)上有用,更重要的是能鍛煉人的心靈,發(fā)展抽象思維的能力.這些知識的對象都是不能用感覺來觸摸的,“只能用理性去把握,別的任何方法都不行.”(《國家篇》526A)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將治國者的靈魂“從變化世界轉向‘真理和實在’,最終達到最高知識——‘善’”的理念.他認為,所有這些預備性科目應趁護衛(wèi)者年輕時教給他們,不能用強迫的方式進行傳授.

柏拉圖認為,在學完預備性學科之后,要想達到“善”的境界,還必須接受“辯證法”的訓練.對于為什么要學習“辯證法”,他用著名的“洞穴的比喻”加以詳細的闡述.他把洞穴內的世界稱為“可見世界”,把洞穴外的世界稱為“可知世界”.在洞內看到洞壁上木偶的形象,相當于認識的“猜測”階段,轉身看到木偶的實物相當于認識的“相信”階段,及至走出洞穴到光天化日之下,認識便進入“理念世界”(“知識”的階段).而洞穴外的太陽則喻作理念世界中最高的“善”的理念.他指出,正像整個身體不改變方向就無法離開黑暗轉向光明一樣,我們必須“有一種靈魂轉向的技巧”,使學習的器官——整個靈魂(它類似看物的眼睛)轉離變化世界的個別事物,正面觀看實在世界的理念.這種“靈魂”轉向的技巧或學問就是他所說的“辯證法”.

關于學習前面提到的課程的對象,柏拉圖認為必須挑選出最堅定,最勇敢,在可能范圍內也最有風度的人,此外,他們不僅要性格高貴嚴肅而且應具有適合這類教育的天賦,如必須刻苦學習,強于記憶等.

柏拉圖不僅對護衛(wèi)者的教育目的、內容作了明確規(guī)定,還就教育的時間安排及人才選拔作了詳細論述.他將護衛(wèi)者教育的時間安排分為六個階段:(1)童年——青少年時期.護衛(wèi)者自幼接受音樂和體育教育,目的是照看心靈,培養(yǎng)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他們的學習和哲學功課應適合兒童的接受能力.(2)十七八歲——二十歲.這一階段主要是進行必要的體育訓練,為哲學研究準備體力條件.(3)二十歲——三十歲.進行第一項選拔,把那些在“勞苦的身體鍛煉、學習和戰(zhàn)爭恐怖中總是表現得最能干的孩子挑選出來”(《國家篇》537A),對他們施以數學、幾何、天文、音樂等“辯證法”預備性學科的教育.(4)三十歲——三十五歲.進行第二次選拔,“選出其中最富這些天賦條件的青年,在他們年滿三十的時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候,給以更高的榮譽,并且用辯證法考試他們.”(《國家篇》537D)凡經過考試的,可讓他們“用六年或者四年”(后“定為五年”)時間“專心致志地學習辯證法”(《國家篇》539DE).(5)三十五歲——五十歲.用十五年時間到實際工作中鍛煉,“強迫他們負責指揮戰(zhàn)爭或其他適合青年人干的公務”,目的是“讓他們在實際經驗方面不低于別人”(《國家篇》539E),同時還可以在公務中繼續(xù)考驗他們的素質.(6)五十歲以后——去世.他們必須接受最后考驗,使他們最終達到“善”本身,管理好國家、公民個人及他們自己.在剩下的歲月里用大部分時間研究哲學,在培養(yǎng)出國家的繼承人后他們便可辭去職務,進入樂土,并安居下來.

五、柏拉圖的學園

為了把自己的教育理想付諸實施,柏拉圖在雅典的阿卡得穆建立了自己的學園.關于學園建立的確切日期無從查考.“從建園的綱領和柏拉圖說起曾在40歲那年訪問意大利和西西里時確立的信念之間的明顯聯(lián)系來看,我們自然應該設想建園大概是在這個時期(公元前388—387年).”[1]學園的活動以“講學”為主,學習和研究幾何學在學園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學園入口處懸掛的“不懂幾何學者,請勿入我門”的名言充分說明了柏拉圖對于幾何學的重視.除幾何學外,柏拉圖學園對生物學、地理學、天文學、宇宙學等學科也開展了廣泛的學習與研究.學園除重視文、理科學習之外,最重要的,凌駕于一切學科之上的課程當屬柏拉圖的哲學,他將哲學之前的各門具體學科稱為“預備性學科”,而將學習哲學作為通向最高知識的“善”的理念的惟一途徑.阿卡得穆學園作為教育科學中心雖然以教學和科研為主,但它并不是與世隔絕的象牙塔.柏拉圖創(chuàng)辦學園的目的,就是要實現哲學和政治的新的結合,培養(yǎng)一批既精通哲學、自然科學又善于治國的政治人才,為他心目中的理想國服務.

二柏拉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提出系統(tǒng)教育理論的人,其教育思想涵蓋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所有階段,其關于教育的許多主張與思想至今仍熠熠生輝.但其教育思想如同其他思想一樣,也或多或少帶有時代的局限性和保守性.

柏拉圖非常重視教育的政治意義和作用,其教育思想是為其烏托邦式的國家政權服務的,其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經世致用的治國人才——城邦護衛(wèi)者,因而其教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育活動具有明顯的社會功利性,過分注重教育的政治功能,而且他這種培養(yǎng)護衛(wèi)者的教育只能是極少數人享有的教育.柏拉圖重視早期教育,提倡公共學前教育,重視女子教育,主張男女平等,提倡德、智、體、美和諧發(fā)展,但他認為對兒童的游戲故事,唱歌的內容必須加以選擇,進行嚴格審查,原則是必須符合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忽視了兒童的個性和獨立人格的發(fā)展,他關于婦女兒童社會公有的思想更是有悖于社會倫理道德而應加以批判的.超級秘書網

柏拉圖的教育思想與他的人性論思想是密切結合的.他認為,上帝造人分為三等,即金質、銀質和鐵質.他認為,“一個人屬于哪一種,他所生下來的子女就屬于哪一種.”[2]其遺傳決定論的觀點實質是論證奴隸社會階級統(tǒng)治的合理性.

柏拉圖的教育旨在與智者教育對城邦所造成的離心力相抗衡.對柏拉圖來說,教育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在孩子們身上培養(yǎng)音樂的機敏與身體的靈巧,也不是通過在神話和詩歌中所反映的人類生活來培養(yǎng)政治的和實踐的智慧,真正說來,它是一個人靈魂的內在和諧的塑造,即內在于人的不和諧因素的協(xié)調一致.教育是人身上難以調和的東西--野獸性與天使性--的統(tǒng)一.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形成這種統(tǒng)一,使人既不變成一頭馴順的綿羊(奴隸),也不變成一頭貪婪的狼(僭主).[3]人變成一個政治存在的潛能依賴在他之中這種哲學本性與尚武本性的統(tǒng)一.因此,教育并不是對某種技能的培養(yǎng),而是要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形成權力與愛知識的統(tǒng)一.

[1]〔英〕A•E•泰勒著,謝隨知等譯.柏拉圖--生平及其著作[M].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10(1):14-15

第6篇

在西洋哲學史中,柏拉圖是一位舉足輕重的大哲學家。在他龐大而完整的哲學體系中,他處理了自然哲學、人生哲學、存在論(理型論)、宇宙論、知識論、政治論、道德論、靈魂論、藝術論、范疇論、辯證法、幾何學、修辭學等等的問題;而他所提出的很多哲學概念如理型(idea),回憶說(recollection)及哲學王(PhilosopherKing)等等,對整個西方哲學的發(fā)展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二千多年來仍不斷引發(fā)哲學上的討論,可以說西洋哲學的問題很多是源自柏拉圖的。無怪乎現代哲學家懷海德(Whitehead)說:「兩千五百年的西方哲學只不過是柏拉圖哲學的一系列腳注而已。[1]正由于柏拉圖在西洋哲學史中有那么重要地位,故此便選擇了柏拉圖作為這篇論文的研究對象。那么,為甚么要討論柏拉圖的人生哲學呢?因為一般學者較為集中研究柏拉圖的存在論(特別是理型論)、政治哲學、知識論及道德論,至于人生哲學的問答卻相對地較少深入而系統(tǒng)的研究。另外,人生哲學的問題亦非完全可以獨立于其它哲學范疇之外而作單獨的研究,當中亦涉及宇宙論、理型論、道德論、靈魂論及自然哲學等等內容的討論,所以在內容上比較豐富。決定了論文的研究范圍之后,要交代一下論文的研究方法。其實,一般學者在闡述柏拉圖的哲學思想時主要采用兩種方式,一是對原典逐篇解讀,一是將其思想作為一個系統(tǒng)來加以概略式的描述。筆者現在會將兩者結合,先以生死這些概念作為柏拉圖人生哲學的切入點,然后以三世的時間框架配合人生三大問題來建構起一個簡單的分析架構,然后再將柏拉圖五篇對話錄[2]中相關的材料套入這個分析架構中加以分析討論,務求能整理出柏拉圖較具系統(tǒng)性的人生哲學思想。最后以佛家有關人生哲學,特別是生死輪回的思想與柏拉圖的系統(tǒng)作一比較,藉此對柏拉圖的人生哲學作出一個客觀而合理的評價。

至于這個分析架構究竟是怎樣的?亦要在此作一簡單的交代。首先,「人生究竟是指甚么呢?一般來說,人生是指一個人「從生到死的一段生命歷程,而在這段生命歷程之人人總會有大大小小、程度不同的吉兇禍福,當中如何處理?如何面對?如何活出人的意義?如何確立自己存在的價值?這些全是人生哲學所要面對及處理的問題。既然說是人生哲學,當然以作為存在主體的人作為問題討論的中心,以人作為問題的起點。于是我們便會先問「我是誰?的問題,要對自己存在的身份及地位作出界定。當我們問「我是誰的時候必定會涉及到前世問題,正如佛家所提出的疑問:「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3]既然問及前生,亦必會再追問來世的問題,于是乎便會出現人生存在的時間三向度:前世、現世、來世。關于人生存在時間三向度的問題,科學不能夠回答,因為科學建基于經驗,對三世問題無法肯定,當然亦沒法否定,那么只有哲學中的道德進路及宗教進路可以處理。針對人生存在三向度的問題,引發(fā)出三大問題,就是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今生當若何?第一個問題是問「生的問題?第二問題是問「死的問題?第三個問題是問如何在現世活出生命意義及價值追求的問題,這涉及愛、欲的問題?;旧?,人存在的時間三向度就是本論文的主要分析架構。只要我們知道自己從何而來,界定清楚自己的身分和地位,知道自己死后的去向之后,就可以為現世確立正確的人生方向,確立安身立命之所,然后突破人生的局限,展現生命存在的價值。

二)柏拉圖對「生、「死問題的看法

1.有關「生問題的探討

在人生哲學中,有關「生問題的討論亦即是處理「人從何而來的問題。在處理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處理了人的結構是怎樣及構成人的元素是甚么這兩個問題。

柏拉圖在《蒂邁歐篇》借蒂邁歐之口,十分詳盡及有系統(tǒng)地論述了整個宇宙(包括人在內)的形成過程及其結構的問題。柏拉圖指出整個宇宙是由宇宙創(chuàng)造者德謨革(Demiurgos)有目的地創(chuàng)造出來的,創(chuàng)造神依照永恒不變、自我同一的模型,配合水、火、氣、土這四種元素(材料)及場所(空間)創(chuàng)造出整個宇宙?;旧希瑒?chuàng)造神是先創(chuàng)造出世界靈魂作為推動宇宙運作的力量,再按幾何結構來創(chuàng)造出天體,然后再創(chuàng)造時間,使可感世界的一切都能發(fā)生在時間之中??梢哉f,創(chuàng)造神是先創(chuàng)造出世界靈魂,然后再創(chuàng)造出世界的形體。[4]接著,創(chuàng)造神又創(chuàng)造了各種動物,包括天上諸神的族類,飛翔在天上的鳥類、水族類及陸地上行走的生物。[5]創(chuàng)造神在最后階段才創(chuàng)造出人。在造人的過程之中,亦是先做出人的靈魂,然后再造出人的肉體??梢哉f,人跟宇宙的構造一樣,是由靈魂與肉體這兩部分構成,而在構造的過程中,神是先創(chuàng)造精神性的靈魂,然后再創(chuàng)造物質性的肉體。至于構成人的元素,亦是水、火、氣、土這四大元素。[6]談到這里,我們已處理了人的結構(靈魂與肉體的組合)及構成人的元素(肉體由火、水、氣、土四大元素組成,靈魂是諸神摹仿創(chuàng)造者制造的,當中有不朽的理性及可朽的情緒、欲望和感覺)是甚么的問題。解答了這兩個問題之后,「生從何而來的答案已不言而喻:人就是由神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不過,有一點要交代清楚的是柏拉圖在《蒂邁歐篇》中所講的創(chuàng)世紀并不是基督宗教所講的那一套,當然其中有些觀點是基督宗教繼承柏拉圖的。再者,柏拉圖所講的創(chuàng)造神亦非基督宗教所講的上帝,因為柏拉圖所講的神是哲學上、邏輯學上的神而非人格神,況且柏拉圖的神不是全知、全能的,它亦需要借助永恒的理念、模型及四大元素及空間才能創(chuàng)造宇宙。

2.有關「死問題的探討

a.死后往何處去

有生必有死,柏拉圖處理了「生從何處來的問題之后,接著就要處理「死往何處去的問題?!杆朗侨巳硕家鎸Φ膯栴},沒有人可以避免,故此有「生是否一定會「死這個問題是沒有討論意義的;但是人死之后往何處去這問題卻不同,不同的哲學家及宗教都會提供不同的答案,甚至有人更會認為人死如燈滅,「人一死甚么都沒有,又何需處理死后往何處去這問題呢?珍惜當下,及時行樂就夠面對死亡問題,柏拉圖有他自己的一套看法。

上文曾提及人是由靈魂及肉體這兩部份組合而成的,而神在創(chuàng)造人的時候是先創(chuàng)造出人的靈魂,然后再造人的肉體,所以靈魂的存在是先于肉體的,而且柏拉圖更認為靈魂與肉體根本就是兩個不同世界存在的東西,靈魂先驗地是理型界的存在,肉體是現象界的存在,所以人死后靈魂未必一定會落入輪回之中,如果能夠行善積福,遏制欲望、凈化靈魂的話,靈魂就可以永遠脫離肉體的束縛,再返超越的理型界之中,可以說,在柏拉圖的思想之中,理型才是永恒存在的世界。所以,柏拉圖認為死亡并不可怕,它并非一件苦事反而是一件樂事,因為死亡正是代表靈魂可以從肉體的枷鎖之中釋放出來,雖然靈魂的可朽部份會跟肉體一同死亡,但是不朽的、純潔的部份卻會重獲自由。柏拉圖在《斐多篇》(Phaedo)中說:「死亡只不過是靈魂從身體中解脫出來,對嗎?死亡無非就是肉體本身與靈魂脫離之后所處的分離狀態(tài),和靈魂從身體中解脫出來以后所處的分離狀態(tài),對嗎?除此之外,死亡還能是別的甚么嗎?[7]雖柏拉圖認為死亡只不過是靈魂從身體中解脫出來的分離狀態(tài),但是靈魂解放出來之后是否一定會返回永恒的理型世界呢?答案是不一定的。如果靈魂從肉體中解脫出來時已被肉體的欲望(如、物欲、性生活享受)、仇視、畏懼等不良因素所污染了的話,靈魂不會超升而返回理型界,反而要落入不斷的生死輪回之中。[8]有關靈魂如何輪回的情況,留待下文詳作論述。相反地,如果靈魂從肉體中解脫出來的時候是純潔的,沒有帶著肉體給它造成的污垢的話,靈魂就可以不需接受輪回之苦,返到理型界或比這個世界可能更加美好、更加昌盛的世界。[9]

至于我們要怎樣做才可以凈化我們的靈魂呢?柏拉圖說要訓練自己從容面對死亡,訓練的工具就是追求哲學,透過哲學的追求就可凈化靈魂??梢哉f,實踐哲學可以令我們禁止一切身體的欲望,不受欲望操控,這樣靈魂就可以得到凈化。[10]至于如何實踐哲學,如何凈化靈魂,柏拉圖在《會飲篇》(Symposium)中有詳盡的論述,故不在此贅述。

b.靈魂不朽的論證>由于人的死亡只代表靈魂與肉身的分離,并不代表靈魂必定是從肉體的牢獄中獲得釋放,重新進入永恒的理型世界。柏拉圖為了令靈魂重返理型界有可能及使人的行為必定具有善惡因果的價值一致性,所以一定要說靈魂不朽,在這個問題上,柏拉圖提出了六個論證。

一)生成是對立物的不斷循環(huán)[11]

柏拉圖說:「凡有對立而存在之處,對立的事物產生對立的事物,例如美是丑的對立面,正確是錯誤的對立面,還有無數其它事例?!@是否為一條必然的法則,凡有對立面的事物必定從其對立面中產生,而不會從其它來源中產。既然生與死是對立的事物,所以兩者理應交互生成,從生有死,從死有生,生生死死,不斷循環(huán)。由于生死交互生成,不斷循環(huán),所以靈魂再生,不朽存在就成為可能。

二)從知識的回憶說來推論出靈魂不朽[12]

柏拉圖認為我們對于理型界的知識客觀而真確,而這些知識的獲得與感性經驗及現象界無關,而現在寄寓于肉體之中的靈魂絕不可能認到這些真確而具客觀性的真理。故此,這些關于理型界的知識必定是靈魂在前世已經有,只是現世通過回憶作用把這些前世已有的知識重新召回來。故此,有關理型界知識的成立就足以證明靈魂曾于前世存在,甚至之前幾世存在過。根據此理,現在世亦將會成為未來的過去世,現在的知識將來亦會成為來世回憶的對象,由此可以明靈魂是不朽的。

三)從靈魂的神性導出靈魂不朽[13]

柏拉圖將存在的事物分為兩類:一類是神圣的、不朽的、理智的、統(tǒng)一的、不可分解的、永遠保持自身一致的、單一的;另一類是凡人的、可朽的、不統(tǒng)一的、無理智的、可分解的、從來都不可能保持自身一致的。靈魂與肉體相比起來,柏拉圖認為靈魂與前一類事物最為相似,肉體卻與后一類事物相似。既然現在靈魂跟第一類事物同樣具有不朽的、統(tǒng)一的、單一的、不可分解的屬性,故此靈魂就不可能有任何變化、也不可能被毀滅,所以它必然是不死和永恒的存在。

四)從語意分析證明靈魂不朽[14]

柏拉圖認為靈魂是生命原理,生命既然是靈魂的生命原理(本質屬性),故此應該是不朽的,否則生命原理與靈魂在語意上會出現矛盾,因為如果靈魂是可朽、是死滅的話,就會與生命構成矛盾。

五)從道德倫理角度證明靈魂不朽[15]

柏拉圖認為任何存在物的壞滅衰亡,必定由內在而固有的惡因所造成。靈魂之中雖有惡的成份,如無知、怯懦、放縱等,但是靈魂卻不會被這些惡的成份影響而滅亡。可以說,無論是內在還是外在于靈魂的惡都不能使靈魂壞滅衰亡,靈魂仍是永恒地存在著。故此,靈魂一定是不朽的。

六)從靈魂的自動性來證明靈魂不朽[16]

柏拉圖說:「一切靈魂都是不朽的,因為凡是永遠處在運動之中的事物都是不朽的。那些要由其它事物來推動的事物會停止運動,因此也會停止生命;而只有那些自身運動的事物只要不放棄自身的性質就絕不會停止運動。還有,這個自動者是其它被推動的事物的源泉和運動的第一原則。由于靈魂是一種自動的存在,亦是推動其它事物的源泉及第一原則,故它無生滅可言,一定是不朽的。

c.對靈魂不死論證的批評

柏拉圖要設法論證靈魂不死,但是我們是否真的可以透過理性的方法去證立靈魂不死呢?。如果以康德批判哲學的立場來看的話,靈魂根本是超越經驗范疇的形上存在,我們對它根本沒有任何的感性經驗,如果我們強行以理性范疇去證立超驗的靈魂存在的話,這就是理論理性的誤用,最后只會變成獨斷論(Dogmatists)。柏拉圖對靈魂的論證亦一樣,因為我們對靈魂缺乏經驗,所以同樣地可以其它理由來證立「靈魂可朽的命題。事實上,柏拉圖這六個論證亦存在著缺失的。例如第一個論證:生成是對立物的不斷循環(huán)。對立的概念我們可以說是互相相對地交互生成,如有「生的概念時就預設了有「滅的概念,有「滅的概念時亦預設了有生與之相對,這只是概念上的相對互生,但是在經驗上是否真的有生就一定有滅,有滅就一定有生呢?這是存疑的,生死問題亦是同一情況。再者,生死是互相交互生成,亦是一種循環(huán)論證,因為生證明了死,死再證明生,然后生又再反過來證明死。這不是循環(huán)論證嗎?又如第六個論證:從靈魂的自動性來證明靈魂不朽。雖然柏拉圖說「凡是永遠處在運動之中的事物都是不朽,并以此作為論證靈魂不朽的大前提,但是我們如何建立「靈魂是自動的這個小前提呢?所以最后亦是推不出靈魂不朽的必然結論。其它的論證亦存在著不同的缺失,但我們沒有必要將之逐一指出。

另一方面,柏拉圖雖然要證立靈魂不朽,但是他自己所說的不朽卻并非指所有的靈魂,而只是指靈魂的理性部分?;旧?,柏拉圖將人存在的靈魂區(qū)分為三類,分別為理性、激情及欲望。其實,如果柏拉圖將靈魂不朽作為宗教上的信仰或道德上的設準來看待的話,就可避免以理性范疇去論證靈魂不朽而引致的缺失。但無論如何,柏拉圖的靈魂不朽說為現實人生的生命超升及道德行為的因果價值統(tǒng)一性提供了必然的保證。

三)柏拉圖對「愛、「欲問題的看法

當我們處理了「生從何處來及「死往何處去這兩個問題之后,就要處理「今生當若何的問題,究竟在現世存在,我的責任和使命是甚么?我完成了這些責任沒有?如何生活才可以提升生命的質素活出生命的意義?

1.與生死輪回的關系

柏拉圖要我們過著公義的生活,只有這樣才可提升生命的質素,否則就會沉淪下墮。而人生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追求真、善、美。真與美、與善是有等同的價值,但只存在于理型界之中,人生追求真善美的過程就是哲學。那么追求真、善、美的動力是甚么呢?就是愛(Eros),愛的本質就是要追求美、善,而智慧是最美的東西,所以追求美、善亦即追求真善美??梢哉f,對真善美的追求亦是欲望(desire)的一種,不過這種向著美、善進發(fā)的欲求是正面的,層層超升的,是由最低層次的肉體上的「愛超升到追求精神上的「愛,追求真、善、美的絕對統(tǒng)一。這樣,透過哲學對真善美的追求,人的靈魂就可以凈化,死亡時就可以擺脫肉體的束縛,直接到理型世界之中。相反地,如果人只沉淪于肉體上的愛物質生活的享受及過著不正義的生活的話,欲望只會使人不斷向外索求,最終只會沉淪于各種欲望之中而不能自拔,亦需要在生死之間不斷輪回,直至靈魂得到凈化為止。

2.貫通三世的生死輪回觀

柏拉圖雖然說「死亡是靈魂從肉體中解脫出來的狀態(tài),但是靈魂從肉體解放出來時未必一定是完全純凈的,不是純凈的靈魂是不可以立即重返永恒存在的理型界,反而要在生死之中不斷輪回,直至靈魂完全凈化為止。以下將對作為個體生命存在的「人的輪回情況作一介紹。

a.輪回的原因

柏拉圖在《斐德羅篇》中講了一個神話,他說:「純潔的靈魂若不能跟隨神,甚么真理都看不見,而只是碰到不幸,受到健忘和罪惡的拖累,并由于重負損傷了它的羽翼而墮落地面,那么它就會遵循這樣一種法則沉淪。可見,如果人不追求真理、追求智慧,最后只會受到罪惡的拖累,沉淪于欲望之中而不能自拔,生命質素不斷地下降。[17]柏拉圖亦說如果人「轉向一種比較卑賤的、非哲學的生活方式、渴慕虛榮,那么當靈魂不謹慎或醉酒之時,兩顆靈魂中的劣馬(激情及欲望)就很有可能乘其不備把他們帶到某個地方,做那些大多數凡人以為是快樂的事來充分滿足欲望。做了一回,他們以后就不斷地做。[18]可見當人追求非哲學的生活方式、渴慕虛榮及耽于逸樂時,就會失去智慧,并會為滿足欲望而要于生與死之間不斷輪回。

b.不同形態(tài)的輪回

柏拉圖指出人依據自己所做的不同行為而投生到不同的肉體?!改切┎蝗ヅΡ苊舛且呀涴B(yǎng)成貪吃、自私、酗酒習慣的人,極有可能會投胎成為驢子或其它墮落的動物。至于「那些自愿過一種不負責任的生活,無法無天、使用暴力的人,會變成狼、鷹、鳶。而那些「養(yǎng)成了普通公民的善的人……通過習慣和實踐來獲得,而無需哲學和理性的幫助,……可能會進入某種過著社會生活,受紀律約束的動物體內,比如蜜蜂、黃蜂、螞蟻,甚至可能再次投胎于人。[19]而那些第一次再生的靈魂,柏拉圖說他們不會投生于任何獸類之中而只會投生為人,不過他們會因應自己看見真實存在的程度多少而投胎成九類不同的人??吹酱蠖鄶嫡鎸嵈嬖诘娜藭蔀橹腔刍蛎赖淖非笳撸吹阶钌僬鎸嵈嬖诘娜藭蔀橘灾鳌,F將這九類靈魂投生為人的情況表列如下:[20]

類別靈魂所投胎成的人對真實存在的認識

第一類智慧或美的追求者最多

第二類守法的國王或勇士和統(tǒng)治者少些

第三類政治家、商人或生意人少些

第四類運動員、教練或醫(yī)生少些

第五類預言家或秘儀祭司少些

第六類詩人或其它模仿性的藝術家少些

第七類匠人或農人少些

第八類蠱惑民眾的政客少些

第九類僭主最少

柏拉圖又在《斐德羅篇》249A中指出,所有投生于肉體的靈魂,如果是依照正義而生活的話就可以獲得較好的命運,若不依正義而生活的話,命運就會較差。換言之,人若依正義而行事的話,生命質素必定可以得以超升。那么要多久才可以脫離生死輪回呢?柏拉圖說是要一萬年,不過如果人能用來追求智慧的話,只要三千年就能得到解脫(恢復羽翼、高飛而去)而返理型界中。

3.如何透過愛來凈化靈魂

其實,柏拉圖探討「生從何而來及「死往何處去這兩個問題,最終的目的都是要確立現世的意義,要為現實人生找尋安身立命之歸宿。正正因為認識到自己的前世、今生及來世的生命走向,亦意識到自己靈魂的不死,于是人生就有希望,人才能夠有意義地生活下去,才能夠選擇自己應該要做的事情去做,逃避自己認為不應該的事情,逐步逐步提升自己生命存在的質素及價值。

對于現世(生),柏拉圖提出了「愛(Eros)的學說,「愛的問題在《會飲篇》中討論的最多。基本上,人是有追求美善的天性,于是乎便產生了「愛?!笎凼巧膭恿Γ嗍俏覀儚氖抡軐W研究的動力。有了「愛,人可以依恃著它去過合乎正義的生活,去認識真理,去追求人生的美善?!笎圩鳛橐环N欲求(desire),可有兩方面的發(fā)展方向,如果追求美善的話生命就會超升,靈魂就會得到凈化,如果追求逸樂、沉迷于逸樂的話,生命必定會向下墮,當中的關鍵全在人自己自由意志的抉擇。

《會飲篇》中所提及的愛可有精神上及肉體上的分別。精神上的愛是指對真、善、美的渴求。肉體上的愛亦即是,之中又有男女之間的異及男男之間、女女之間的同。其中同比異更為高尚,因為異只是為了性的滿足及繁殖下一代,但是同卻以精神上的智慧和美德作為自己渴求的目標。當然,柏拉圖并非只停留在同之上就滿足,還要再作突破,從肉體上的追求層層突破至精神上的追求,即從肉體上的生育求不朽,升華至精神上的生育,追求智慧和美德的不朽,直接把握真、善、美的理型。在《會飲篇》中,柏拉圖提出了一種名為「向上引導(epagoge)的方法來認識「理型,即從具體事物開始,層層向上轉化,最后達到「理型界。這個對「理型的認識及轉化過程,可表述如下:

步驟層層超升、突破的情況

第五步突然跳躍而到達最后的目的,直接把握美善的理型。(AbsolutebeautyandtheGood)

第四步再由對美的靈魂的追求,進一步轉向追求美的制度和學問(TheStudyofScienceandKnowledge)

第三步突破對某一殊別的美的形體的追求,認識到掌握靈魂的美是高于肉體的美。

(Fromthephysicalbodytothespiritual)

第二步從美的形體認識了美的道理,認識到各個美的形體都共有的美的形式。

(Generalbeautifulbody)

第一步人開始愛一個殊別的、具體的美的形體。

(Particularbeautiful,physicalbody)

總之,最初我們是認識美的形體,然后是美的靈魂、美的制度、美的學問、美的智慧,最后直接把握美的自身,即美的理型。透過這種層層超升的方法,我們的靈魂就可以得到凈化,就可以突破生命之中的種種局限。直接達到理型界的存在。而這種凈化靈魂的過程,亦是哲學的學習過程??梢哉f,透過哲學的訓練就可以將生命轉向,獲取真實的知識、智能,直達理型界。因此,柏拉圖認為人應該學習哲學,社會亦應以「哲學王來統(tǒng)治,提升自己及別人的靈魂,發(fā)揮其中的圣潔本質。這亦即是柏拉圖所講「洞窟之喻的精神。[21]

四)柏拉圖人生哲學與佛家哲學的比較

柏拉圖的人生哲學主要是從「生、「死這兩方面確定了生死輪回是人存在無可避免的必然處境,而人之所以要墮入生死輪回之中完全是基于自己對欲望的渴求及沉淪,不愿過合乎正義的道德生活,故此現實人生的意義就在于學習哲學、追求真善美、由肉體上的「愛開始層層超升突破,轉化為對精神上的愛,追求真、善、美的理型。這樣去作哲學的實踐,凈化自己的靈魂的話,死后必定能夠脫離肉體的束縛返回理型的真實世界之中,獲得最終的解脫。這種由現實人生要面對生死輪回的處境而追求生死解脫,超越生死輪回的思想跟佛教同出一轍。以下嘗試以表列的方式將佛教的輪回思想跟柏拉圖的思想作一簡單的比較。

佛教(原始佛教)柏拉圖備注

1.「人作為存在主體的構造人是由四大(地水火風)及五蘊(色受想行識)所組合而成。當中有物質性的元素(四大及色蘊),亦有精神性的元素(受想行識四蘊)人由靈魂及肉身這兩部份組成,靈魂是精神性,肉身是物質性的。而人的肉身是由火、水、氣、土這四大元素所組合而成。兩者均認為人是由精神性及物質性的元素組合而成,佛教的四大跟柏拉圖的四大,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2.人之所以

要輪回的原因被貪、嗔、癡等無明煩惱障蔽,不斷起惑造業(yè),這便要償付錯誤行為的代價:生死輪回。被欲望、罪惡拖累、渴慕虛榮、耽于逸樂,甘于過比較卑賤及非哲學的生活方式。兩者都是以自己生命中的不良因素作為輪回原因,大家都是自作自受的。

3.貫通三世

的輪回主

體原始佛教說無我,只是以業(yè)作為貫通三世的媒介,后來瑜伽行派吸收部派的思想而安立阿賴耶識(ālayavijñāna)作為輪回主體。以精神性的靈魂作為貫通三世的輪回主體。佛教是無我的輪回思想,柏拉圖是有我(靈魂實我)的輪回思想。

4.輪回的界

域佛教認為眾生是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六道(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之中輪回轉生歸檔:哲學論文推薦度:收藏本文日期:2006-5-291:13:02柏拉圖人生哲學之初探字體大小:小大柏拉圖人生哲學之初探

的。認為人會在畜生、昆蟲及人這幾類個體生命存在的形態(tài)中投胎,在人這界域中分為九等高低不同的投胎。在輪回的界域上,佛教比較豐富,基本上,柏拉圖只劃分出人及畜生二趣。

5.超越生死

輪回的方

法消極方面:受持五戒、十善。不犯錯,不作惡因。

積極方面:修八正道、積習善因、以求解脫。學習哲學、以「愛去追求真、善、美藉以凈化靈魂。

兩者的方法雖有差異,但目的都是一致的。

6.解脫的境

界超出六道、斷除生死,證入涅盤境界。靈魂脫離肉體的束縛進入理型界的真實存在。彼此的目的地雖有不同,但是同樣有超越生死輪回的要求。

從上表的比較可見柏拉圖的輪回思想跟佛教所講的十分相似,尤其是在精神上大家是完全一樣的,都是認為人自己行為上(生命中的惡及煩惱影響)的偏失引至到生死輪回,最終的理想都是要在現實人生上好好修行,突破自己生命的局限,最終脫離生死輪回的束縛。不過,在某些地方,如輪回的原因、輪回主體的具體運作及輪回的界域這幾方面,佛教的論述是較柏拉圖的要精密。佛陀所處的年代比柏拉圖要早二、三百年,當時柏拉圖有否機會吸收到佛教的輪回思想呢?[22]這有待歷史學家去作進一步的考證。雖然,柏拉圖的輪回思想跟佛教的相比是較為遜色,但是柏拉圖不竟是哲學而非宗教家,所以他的不足是可以理解的。柏拉圖能夠以哲學的角度去探討前世今生的問題,并為現實人生確立方向、價值和意義,這已是柏拉圖哲學的一大成就,這亦是他的人生哲學的價值所在───起了指導人生、安頓人心、確立人生超升方向的宗教意義。

五)結論

柏拉圖的人生哲學可以放在過、現、未三世的時間框架中以生死作為切入點來加以分析討論。三世其實是處理三個主要的問題,在生死的交互循環(huán)之中引發(fā)了「生從何處來及「死往何處去這兩個問題。前者是生命的起源問題,后者是終極歸向,終極關懷的問題。對于生命的起源,柏拉圖提出了創(chuàng)造神創(chuàng)造之說,指出神不單創(chuàng)造人的肉體,還創(chuàng)造了人不朽的靈魂,亦對人的結構加以分析。對于生命的終極歸向問題,柏拉圖提出了靈魂脫離肉體束縛而重返理型界永久實存的主張。在處理了生死及輪回的問題之后,便可安立現實的人生,突破生命的局限而展現自己存在的價值,活出有意義的人生,在現實人生中,柏提圖提出「愛與「欲這一對概念,提出人人皆有欲望,如果沉淪于物質享受及欲望之中,生命必定會下墮并沉淪于生死輪回之中,相反地,如果人能夠遏制肉體上的欲望、突破肉體的愛而將之升華為精神上的愛,透過哲學的追尋而獲得智慧,把握真、善、美的埋型的話,生命必定能突破局限,層層升進,待靈魂完全得到凈化后便可擺脫肉體的束縛而與永恒真實存在的理型界相契相入,進入另一個更美好的世界。雖然柏拉圖有關生死輪及超越解脫的思想沒有佛家那么精密,但柏拉圖不竟是一位哲學家而非宗教家,所以他的學說較佛教遜色是可以理解的。不過,柏拉圖學說作為一種哲學思考而能起著指導人生,安頓人心的宗教功能,這是柏拉圖人生哲學成功及值得被肯定的地方。

參考書目

1.柏拉圖著、王曉朝譯《柏拉圖全集》卷一、二左岸文化2003年4月初版

2.柏拉圖著、王曉朝譯《柏拉圖全集》卷三左岸文化2003年7月初版

3.柏拉圖著、王太慶譯《柏拉圖對話集》商務印書館2004年1月初版

4.柏拉圖等著、劉小楓等譯《柏拉圖的會飲》華夏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5.程石泉著《柏拉圖三論》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6月版

6.曾仰如著《柏拉圖的哲學》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4月2版2次印刷

7.汪子嵩等著《希臘哲學史》第二冊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1版第2次印刷

8.傅偉勛著《西洋哲學史》三民書局2004年3月二版

9.張志偉主編《西方哲學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版

10.鄔昆如著《西洋哲學史話》三民書局2004年1月增訂二版

11.段德智著《死亡哲學》洪葉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1994年8月初版一刷

12.馮滬祥著《中西生死哲學》博揚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2001年2月初版

13.楊紹南著《人生哲學概論》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3月初版第七次印刷

14.AlexanderNehamas&PaulWoodruff,“Plato’sSymposium”,HackettPublishingCompany,1989.

15.BrianProffitt,“Platowithinyourgrasp”,WileyPublishing,Inc,2004.

注釋:

[1]轉引自段德智著《死亡哲學》,頁70。

[2]這五篇對話錄分別為:《斐多篇》(Phaedo)、《斐德羅篇》(Phaedrus)、《會飲篇》(Symposium)、《國家篇》(Republic)及《蒂邁歐篇》(Timaeus)。

[3]見《順治皇帝歸出詞》。

[4]參閱《蒂邁歐篇》,27C-36D。

[5]參閱《蒂邁歐篇》,40A。

[6]有關神造人的具體過程,可參閱《蒂邁歐篇》,44D-46C。

[7]引自王曉朝譯《斐多篇》,64C。

[8]詳見《斐多篇》,81B。

[9]詳見《斐多篇》,80E-81A。

[10]詳見《斐多篇》,82C。

[11]詳見《斐多篇》,70E-72D。

[12]詳見《斐多篇》,72E-77D。

[13]詳見《斐多篇》,78C-80C。

[14]詳見《斐多篇》,102A-107B。

[15]詳見《國家篇》,611A-611C。

[16]詳見《斐德羅篇》,245C-D。

[17]引自王曉朝譯《斐德羅篇》,248D。

[18]引自王曉朝譯《斐德羅篇》,256C。

[19]引自王曉朝譯《斐多篇》,82A-B。

[20]詳見王曉朝譯《斐德羅篇》,248D-E。

[21]即突破自己的局限,從感覺經驗開始層層突破,最后直接把握理型的真實。并且當自己的生命超升了之后,還返回洞窟救度其它人,教他們認識理型的真實世界。

第7篇

論文柏拉圖的《理想國》和《法律篇》不僅蘊涵著深刻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而且其中的經濟思想已引起眾多學者的注意。文章從倫理的角度對社會分工觀、財富觀、貿易觀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并分別指出了三者對當代經濟的影響和啟示。

柏拉圖是古希臘唯心主義思想家,他的經濟倫理思想主要體現在其著作《理想國》和《法律篇》中。這些著作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歷史的變遷,書中的一些觀點在我們現在看來無疑是錯誤的,但這并不能否認柏拉圖的經濟倫理思想帶給了我們深刻的影響和有益的啟示。

一、社會分工觀

(一)主要內容

1.社會分工和國家的產生。柏拉圖首先意識到人具有物質性,人的生存離不開衣、食、住、行等問題,任何一個人也不可能生產出滿足自己需要的全部物質生產資料。所以他指出:“在我看來,之所以要建立一個城邦,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不能單靠自己達到自足?!币虼?,“我們每個人為了各種需要,招來各種各樣的人。由于需要許多東西,我們邀請許多人住在一起……這個公共住宅區(qū),我們叫它作城邦??梢?,在柏拉圖看來,城邦的產生源于社會分工,社會分工是城邦產生的原因和動力。

2.社會分工提高了生產效率。在《理想國》中,柏拉圖指出“我們大家并不是生來都是一樣的,各人性格不同,適合于不同的工作?!薄爸灰總€人在適當的時候干適合他性格的工作,放棄其他的事情,專搞一行,這樣就會每種東西都生產得又多又好?!憋@然柏拉圖是根據每個人不同的天賦和才能來進行分工的。每個人只從事一件最適合自己的工作,這樣一方面使個人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產品數量,提高了產品質量。

3.社會分工構建正義城邦。在天賦差異和社會分工的基礎上,柏拉圖將城邦人員分成三個階層:(1)生產階層。這是由農民、牧人、工匠及其商人等構成的階層,由于他們的先天察賦比較低,這就使得他們處于城邦的最低階層,為整個社會提供生活資料,從根本上維護社會的正常運轉;(2)護衛(wèi)者階層。他們的先天察賦比較高,形成了城邦的第二等級。他們的主要職責是保衛(wèi)城邦,充當統(tǒng)治者的輔助者;(3)統(tǒng)治者階層。這是由具有高超智慧的少數哲學家組成的階層,他們是由第二階層的人員中精心挑選和培養(yǎng)出來的,執(zhí)掌國權、管理國家的統(tǒng)治者。

這樣,經過嚴格的社會分工,城邦中形成了有序的社會結構。三個階層在其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各盡其才,各得其所。而且“當生意人、輔助者和護國者這三種人在國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相互干擾時,便有了正義,從而也就使國家成為了正義的國家了?!?/p>

(二)社會分工觀對我們的啟示

對許多組織而言,才華橫溢的員工往往是其競爭優(yōu)勢的基礎,如下圖所示:

但這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同樣優(yōu)秀的能力,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人的個性,例如:性別、能力、努力、個性、背景及文化的差異。這些都是人的個性特征,而且這些個性特征相對而言比較穩(wěn)定。所以每一個成功的企業(yè)必須有好的人力資源管理,即能夠確保大多數人高效地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從而能夠順利地實現公司目標。人力資源管理的一個最明確的思想是由密西根學派提出的。他們認為:人力資源系統(tǒng)與企業(yè)組織結構應同企業(yè)戰(zhàn)略一致。其中“適配管理模式”是由四個程序組成:顫選、評價、獎勵和開發(fā)。其中最基礎的工作就是顫選。而顫選的最終目的就是配置,或者說要安排合適的人到合適的崗位,并進行適當的崗位培訓。但良好的培訓不能彌補失敗的顫選。這說明如果具有適當能力的人沒有被挑選到,雇主今后就很難對那些能力有差距的人進行培訓。

二、財富觀

(一)主要內容

1.財富和德行。蘇格拉底的哲學是強調人們行為倫理性質的哲學。柏拉圖繼承了蘇格拉底的傳統(tǒng),在其財富觀中帶有極強的倫理性質。他將財富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是精神財富,如知識、克制以及其他各種德行;第二等是肉體財富,如健康之類;第三等就是一般我們所講的物質財富。同時,柏拉圖認為:“富有的人不可能同時是有德之人。對財富的關心應該被列于第三位乃至最后一位—位于對心靈和身體的關懷之后?!笨梢娫谄湄敻挥^中,柏拉圖將道德放在首位,認為有德行遠遠重于對物質的享受。但這并不是說柏拉圖排斥物質財富。他認為追求物質財富時應具有節(jié)制的美德“個人財富不得低于某個最小量—不可缺少的家庭財產—也不可超過某個最大量,即家庭必需財物與其他財產之和不得超過最小擁有量價值的4倍。如此以來,極端的貧困與富裕得以避免,公眾將免于因商業(yè)化而導致的****的危害?!?/p>

2.財富與社會。柏拉圖主張在理想國中除了從事經濟活動的自由民階層可以擁有私有財產和家庭以為,戰(zhàn)士和哲學家都不應該擁有私有財產。而且主張在統(tǒng)治階層中實現共妻共子,消滅家庭,建立公共食堂。這樣的所有制結構是因為柏拉圖認為:“統(tǒng)治階級如果嗜好金錢與財產,他們必將****。而生產階級成員就其本性而言必然有如此嗜好,將不會急于篡奪統(tǒng)治者的位置,因為這會妨礙他們積累財產?!笨梢?,柏拉圖所要求的公有制是在統(tǒng)治者階層實現的一種集體制度。這種制度的實施一方面在生產階層實現私有制,刺激且方便他們生產,同時又保證了統(tǒng)治者的地位;另一方面,在統(tǒng)治階級實現公有制,由于統(tǒng)治階級的消費資料全部來自國家的賦稅,這樣他們就在國家中形成一個特殊的利益團體,要求他們必須具備整體意識,集中精力管理國家事務。只有龜甲的安全、穩(wěn)定、富有,才能使他們的物質利益和社會地位得到保證和提高。柏拉圖這樣制定所有制的根本目的是在一國之內,在各階級之間,各階級內部都達到協(xié)調一致,形成有序的社會結構,使社會處于一種和諧的關系之中。否則“如果一個人天生是一個手藝人或者一個生意人,但是由于有財富、或者能夠控制選舉、或者身強力壯、或者與其他這類的有利條件而又受到鼓惑慫恿,企圖爬上軍人等級,或者一個軍人企圖爬上他們不配的立法者和護國者等級,或者這幾種人相互交換工具和地位,或者同一個人同時執(zhí)行所這些職務,我看你也會覺得這種交換和干涉會意味著國家的毀滅吧?”

(二)財富觀對我們的啟示

社會屬性是人的本質屬性,是人區(qū)別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屬性。在人的社會性中,德行是其中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人的德行的好壞是對人評價的首要也是重要標準,同時德行的好壞也極大地影響了人的發(fā)展,包括其財產的增長。

“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痹谶@里,馬克思強調了人生命的重要意義。如果沒有生命,也就沒有社會可言,更不用說財富的存在有何意義。特別是在現代這樣一個快節(jié)奏、重壓力的社會環(huán)境中,人對身體健康的關注尤其應注意。

三、貿易觀

(一)主要內容

1.貿易觀。在對待商業(yè)貿易的態(tài)度上,大多數的先哲們都持輕視和批判的態(tài)度。柏拉圖也是如此,這主要體現在他把商人和農夫、工匠等歸于社會第三等級,認為他們是用銅、鐵制成的,“在管理有方的城邦里,這是些身體最弱不能干其他工作的人干的?!边@種對商人的輕蔑和批判是與其“金錢為邪惡”的觀點一脈相承的。他認為商業(yè)貿易的最終目的是收斂錢財,而“世俗的金錢是罪惡之源,心靈深處的金銀是純潔無暇的至寶。但柏拉圖在論及國家起源時,肯定了商業(yè)貿易的合理性?!霸诔前顑炔?,我們是如何彼此交換個人所制造的東西呢?須知這種交換產品正是我們合作建立城邦的本來目的呀?!蓖瑫r柏拉圖也肯定了對外貿易的作用,“把城邦建立在不需要進口貨物的地方;這是實際上不可能的。但對對外貿易,柏拉圖要求城邦實行嚴格的控制,“如同外貿一樣,商品的價格和質量由公共當局控制,只有必需品方可進口,不需之物方可出口。”

2.貨幣觀。由于為了保證貿易的順利進行,柏拉圖肯定了城邦對貨幣的需求。柏拉圖認為“公民不得持有金銀,但可持有貨幣。他們不得以足值貨幣的形式去積累財富。可見柏拉圖認識到貨幣對于交換的便利性,肯定了貨幣具有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職能。但為了在公民中出現極端富有、極端貧困的現象出現,而給國家的安全和穩(wěn)定帶來災難。柏拉圖提出了貨幣作為交換手段只是一個符號,只需有法定的償付能力,而不需具有真實的價值,從而在這里否定了貨幣的儲藏功能。

(二)貿易觀對我們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