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久久久字幕|亚洲精品成人 在线|视频精品5区|韩国国产一区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期刊支持:400-888-9411 訂閱咨詢:400-888-1571股權代碼(211862)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學生數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2-10-11 05:07:39

序論:在您撰寫小學生數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小學生數學論文

第1篇

論文關鍵詞:論小學生數學預習的重要性

 

預習是最傳統的學習方式,一直深受教育界的廣泛重視。那么為什么要組織學生預習?怎樣組織學生預習呢?其實預習是學生自己摸索,自己動腦,自己理解的過程,也就是自學的過程。經過預習,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了鍛煉,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正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同時,預習是數學教學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之一,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一、預習是組織教學中的必要組成部分,其意義在于:

1、預習給學生一個自由探索的活動空間。預習從形式上看也就是在沒有教師的具體指導下學生感受、學習新知識的過程,能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獨立性。預習時學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興趣與能力進行活動,有選擇地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如在預習“認識乘法”時,基礎不同的學生選擇方法也就不同,基礎好的學生很快就能明白書中的意思,直接就用乘法算式做題,而基礎不好的學生剛開始肯定是運用加法慢慢過渡到乘法,導致做題的方法也就大不一樣,但通過預習讓學生都能認識了乘法。預習新知識時學生是作為活動的獨立主體小學數學論文,自由地探索新內容。使學生學會邊看書邊思考,并把自學的發(fā)現用語言表述出來。

2、預習給學生一個鍛煉自學能力的舞臺。預習從功能上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小學數學教材編寫具有簡煉性、概括性、邏輯性強的特點。如在預習“認識多邊形”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前讓學生先找一找各種不同的圖形,找一找日常的生活用品中都有哪些圖形,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概念,然后學生試著用語句來概括不同的圖形,增強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又能深層次了解數學的概括性,而不同圖形之間實質上也有一定的相同之處,這些知識學生在預習時都會搜集,都會去理解、分析,這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鍛煉。對于大多數的學生來說,經常預習的學生自學的能力明顯增強,學習主動高效。

3、預習是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的前奏。學生預習過后,對要學的

摘要細心講解,預習過程中常??吹綄W生思維的碰撞,創(chuàng)造的火花。課堂教學充滿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活力。

二、培養(yǎng)良好的預習習慣是一個長期復雜過程。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預習能力呢?

第一、能正常開設好預習指導課

老師在每節(jié)課上都選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內容,創(chuàng)設在家里預習的情境,一步一步地指導學生預習。例如:小學數學第六冊“年、月、日”一課時,我是讓學生從以下四個步驟由淺入深預習這一內容:

1、初讀課本內容后,了解其主要內容。再讀課本內容,理解每句話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句子劃上線。

2、想一想,新知識新在什么地方?與舊知識有什么關系?

3、試一試,課本上的練習會不會做,這樣做的道理是什么?先留20分鐘給學生自學論文參考文獻格式。

學生預習完后,教師必需及時組織集體交流每一步預習的結果:

(1)、主要內容是關于時間單位年、月、日的知識和相互之間的聯系。細讀課本內容,教師帶領學生一句一句邊讀邊理解

關鍵詞語。如“常用的時間單位,除了時、分、秒以外,還有年、月、日。”中的“除了……以外,還有……”;“二月,平年是28天,閏年是29天。”中的“平年”、閏年”;“通常每4年里有3個平年,1個閏年。”中的“通常”;“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一般都是閏年。”中的“公歷年份”、“一般”;“1993年是平年,所以1993年二月有28天。”師:1993年是平年怎么判斷的?你能不能判斷任意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嗎?

(2)、思考新舊知識的聯系:年、月、日是較大的時間單位。

(3)、集體訂正學生完成的練習,教師及時的給予評價。

第二、教師注重評價,激發(fā)學生的預習興趣

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對學生積極閱讀、主動思考的表現及時給予評價。檢查“疑問”的數量與質量小學數學論文,了解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與掌握,觀察學生課堂發(fā)言的積極性與流暢性,從而對學生的預習作出評價。如在預習“位置也方向”這部分內容時,不同的學生預習的效果就截然不同,有同學提出的問題就很有針對性,試著問自己在教室中的座位,也有些同學問自己的家在鎮(zhèn)政府的哪個方位,像這樣的問題提出時讓預習就顯得尤為重要,對于這些學生我們應該很好表揚,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要試著讓學生說說問這些問題時的想法,讓其他同學也去借鑒借鑒,對沒有認真預習的學生及時與家長聯系,了解情況,共同幫助每一位孩子,讓他們都養(yǎng)成勤于預習的習慣。

第三、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合理利用學生的預習成果

現在的課堂教學過程就作如下的變革:(1)學生提出問題,師生集體討論,從點入手。(2)教師穿針引線,師生共同討論,以點帶面。(3)師生共同小結,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引深提高。(4)鞏固練習,教師個別輔導(時間不少于20分鐘)?,F在評價一節(jié)課好壞的標準也隨之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教育界有成功人士曾這樣評價一節(jié)課:看一節(jié)課是不是真正的好課主要就是看老師講有沒有超過五分鐘,這也就是說現在的課堂是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這樣高標準的課堂更是?粗不易,這就更需要學生課前能認真的預習,熟悉所要講的內容,能讓預習時的問題貫穿整節(jié)課堂,這樣教υ誑翁蒙喜拍芮崴傻慕行引導,這也就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三個方面的特點:讓學生多說,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Γ蝗醚生多交流,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能Γ蝗醚生多體驗,培養(yǎng)學生感知的能Α?

第四、自主學習,集中攻克課本中的思考題

自主學習是現在教學大力倡導的小學數學論文,而預習思考題也集中反映了學習內容的重點和難點,有利于提高學生預習的針對性和目的性。可以有效地防止預習中“走馬觀花”、“信馬游韁”的傾向。如:預習筆算“乘數是三位數的乘法”時,讓學生思考:(1)乘數是二位數的乘法法則是怎樣的?先讓學生回憶計算的方法,達到溫故而知新,并比較一下與乘數是三位數的乘法法則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2)你認為怎樣才能比較準確地計算乘數是三位數的乘法?還試著讓學生寫一寫你能列出幾種方法來?

第五、鼓勵課外閱讀,拓展學生知識面

學習不能只局限于課內知識,其實課內外知識是相輔相成的。比如在預習“厘米和米”時,學生可參考的課外知識就很多,而真正書本上的卻很少,課外各種測量工具多少是書本上都沒見過的,這樣對學生真正認識長度單位有很大幫助,而且學生在遇到疑問時,不急于提示,幫助釋疑,而是指導學生看書,自己嘗試解決。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預習能力是很有益處的。

事實證明預習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在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減輕學習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方面有著重要作用。也只有讓學生從小養(yǎng)成自覺、主動預習的良好學習習慣,才能讓每一位學生真正地學會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第2篇

論文關鍵詞:發(fā)展,學生,數學語言

 

語言是思維的過程,也是思維的結果。對小學生來說,由于信息量攝入少,不少小孩子能“做數學”,但不會“說數學”,缺乏數學語言。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做到有計劃、有目的、有序地進行訓練。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用完整、準確、科學的數學語言表述思維的過程,提高他們的數學語言表述能力,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潛能。

一、玩中說,培養(yǎng)表述興趣

數學知識在教材上的表述總是比較抽象、中規(guī)中矩、嚴密精確。長期以來小學數學論文,教師又偏差地對待和處理教材,使數學語言變的枯燥、乏味、單調。其實數學知識也有很多趣味可以挖掘。如“快樂數學”,“趣味數學”,新理念提倡“玩中學,學中玩”,變“苦學為樂學”,“學會為會學”。我們可以通過“玩”來調節(jié)學生的身心活動,讓學生體驗,感悟數學的趣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我在設計“求平均數應用題”教學時,讓學生進行“投骰子、抽紙牌、跳繩、拍皮球、猜拳”等自選活動,利用這一游戲活動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合作、交流、探究學習,注意搜集數學信息,用數與形來描述數學事實,匯報活動情況。使學生的數學語言表述能力在充滿歡樂的游戲中得到鍛煉,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學中說,發(fā)展表述技能

通過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引導學生運用數學語言表述數學的本質、算理、思路、操作過程、特征等知識,開拓思維的發(fā)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1、說概念本質

在概念學習中進行數學語言表達技能的訓練能增強思維的邏輯性,是數學知識由直觀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的橋梁。各種定義、定理、公式、法則和性質等都是通過數學語言表述的小論文。離開了數學語言,數學知識就成了“水中月,鏡中花”。如果學生對概念本質說不清楚小學數學論文,詞不達意,在以后的學習中就不能很好的合作交流表達意見。因此,概念教學必須重視學生說出概念的本質,讓學生不但能說出概念的具體內容,更要說出關鍵詞句,還會用不同的方法敘述,并說出它們的內在聯系和混淆之處。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要求學生運用“性質”語言邊算邊說[……同時……相同的數(零除外)……]運用性質的過程,這樣,不但豐富了數學語言的表述,而且對性質的理解、歸納、總結、記憶,就成了水到渠成印象深刻。

2、說計算算理

加強計算算理教學,重視說的過程,既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計算方法,又能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計算教學中必須重視數學語言的培養(yǎng),讓學生說計算算理,介紹多種算法。同時對計算中的錯誤,還要說出錯誤的原因及看法。計算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計算法則。學生對計算算理聽聽似乎明白,真正理解與否,還要看他能否清楚地表達出來。如教學:38+24= 學生通過操作學具,討論分析后口述算理:先算個位上8加4得12,個位滿十向十位進1,個位寫2;再算十位上3加2再加1得6,所以38加24得62。通過口述算理小學數學論文,學生能準確進行計算,掌握兩位數計算法則:1、相同數位對齊,2、從個位加起,3、個位滿十向十位進1。通過口述算理,還能幫助學生檢查計算過程中的錯誤,提高計算能力。經過訓練,學生清晰而又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數學語言的表述技巧得到了深化和提煉。

3、說解題思路

應用題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語言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應用題的結構,便于分析數量關系,促進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在學習應用題時,有些學生會解題,卻不能用語言有序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這就要從語言表述訓練入手,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學生第一次接觸的“圖畫應用題”。讓學生觀察小雞圖,再說出圖意:原來有4只小雞,又來了3只小雞,求一共有幾只小雞。通過反復的口頭數學語言表達練習,學生在頭腦中有了一個大體的數量關系:要把原來有4只小雞,又添上3只。用什么方法?為什么用加法?(因為要求一共有幾只雞,要把原來的4只小雞和又來的3只小雞合并起來。)通過表述想法,在頭腦中逐步建立了數量關系: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雞,要把已知的兩部分合并起來,最后讓學生列出算式,并說出“4、3、7”各表示什么意思。這樣幫助學生理清數量關系小學數學論文,分析解答方法。學生通過這樣有條理的分析數量關系和數學語言表述的訓練,把分析過程用一段連貫而完整的話表達出來。形成表達流利、準確、科學的習慣,提高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說操作過程

通過操作等活動來引導學生運用數學語言表述,不僅可以訓練語言的條理性和準確性,同時進一步把形象思維轉化為抽象思維。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這節(jié)課時,首先布置操作活動,課前自制學具:等底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等高不等底的圓柱和圓錐;不等底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課中放手讓學生自主去實驗,去發(fā)現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然后把操作過程中的看與說、想與說、做與說有機的結合起來進行小組匯報小論文。強化數學語言表述的嚴密、簡潔、準確的特征。

5、說幾何特征

幾何形體的學習重在說其特征及聯系,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學習《圓柱的認識》時,我出示圓柱模型及圓柱形實物,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同桌相互說一說初步感受,再讓學生閉上眼睛,在腦子里想像出一個圓柱體的形狀,采用小組合作,動手操作,討論說出圓柱體的特征。上下底同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圓,有一個面是側面,側面展開是個長方形。學生通過自己說、同桌說、小組說、能得到“說”的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說”的教學過程中。

三、用中說,提高表述能力

數學的學習目的在于應用。指導學生用中表述,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系小學數學論文,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價值魅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如四年級實踐活動課解決生活數學問題的教學:“六·一”兒童節(jié)到了,學校組織四年級師生共216人準備乘車去旅游,可租的車有兩種:大客車可坐40人,每輛每天500元;大巴車可坐20人,每輛每天300元。你能設計出幾種租車方案?你最喜歡哪種方案?(1)看到此問題后,你首先聯想到哪些相關的數學知識,又是根據什么引發(fā)這一聯想的;(2)聯想到的知識在問題中能直接用得上嗎?(3)你是否找到了解題方法?得出了怎樣的答案?請說明具體的思考過程。通過一系列問題的啟發(fā)引導,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融入了探索知識的情境中,對每個問題能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在對問題表述的同時學生理清了思路、深化認識、體驗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提高了數學語言的表述能力。

總之,美國語言學家布龍非爾德說過:“數學不過是語言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加強學生數學語言表述能力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的不同而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訓練。使學生獲得數學學習的交流機會,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交往。提高學生語言的表達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最終到達能力和智力的雙向發(fā)展。

第3篇

1.借助別具一格的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

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正處于趨向成熟的階段,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和新鮮感。教師若能抓住學生這一特點,在課前導入上下一番功夫,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六年級上冊“認識圓”這一章,我是這樣導入的:首先,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的圓圖形,有的學生說到足球,有的說到太陽,還有的說汽車輪胎在這樣的課堂氣氛內,我讓學生把自己說到的圖形畫出來,有的學生拿出了硬幣,有的利用三角板中心的圓形然后我讓學生把畫出的圖形對折打開,再換個方向對折,再打開,反復折幾次,告訴學生所折的折痕即為圓心,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就是半徑,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這樣的導入,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接受起知識來也就容易多了。

2.利用數學的美,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領域中并不缺少美,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發(fā)現數學中的美,例如對稱美在生活中的體現、黃金分割在舞臺上的運用等。利用生活中的數學美,讓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和廣泛性,從而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3.從生活入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例如分數、折率的計算等。根據學生學到的知識,我為他們布置這些方面的作業(yè)——到超市搜集折率方面的內容并做出計算;組織學生到公園,讓小學生自己算出買團體票和買個人票的差異讓學生通過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通過讓學生動手、動腦解決數學問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1.通過動手實踐解決數學問題

數學中的很多問題離不開動手、動腦,尤其是一些抽象得難以理解的數學問題,這時教師就應鼓勵學生利用直觀的表格來理解問題的含義。例如雞兔同籠的問題:籠子里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8個頭;從下面數,有26只腳,問雞和兔各有幾只?面對這樣的問題,學生雖饒有興趣,但卻不知道如何下手。為了幫助學生理清頭緒,我讓學生動手制出表格,按順序去尋找問題的結果。待學生明白以后,再鼓勵或引導學生通過其他方法解決類似問題。這樣他們在對問題產生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再發(fā)展、上升為理性認識,找出答案就容易多了。

2.通過啟迪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興趣

教師要想方設法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動腦的過程中,找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并鼓勵學生尋找問題的突破點,運用多種方法,探討不同的解題思路,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在互相交流、勇于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收獲了知識,學習興趣得以激發(fā)。

三、通過數學家的故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4篇

一、學會閱讀數學,從中感悟數學語言

數學語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數學閱讀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學會有關的數學術語和符號,正確依據數學原理分析邏輯關系,才能達到對書本的本真理解。同時數學有它的精確性,每個數學概念、符號、術語都有其精確的含義,沒有含糊不清或易產生歧義的詞匯,結論錯對分明,因此數學閱讀要求認真細致,同時必須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學好數學,使數學素質教育的目標得到落實,使數學不再感到難學,我覺得必須重視數學閱讀,這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書看得多的人,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對比看得少的要好。同時這樣也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主”教學思想。

二、在教師的潛移默化中形成數學語言

數學教師的語言應該是學生的表率。因為兒童具有很強的模仿力,教師的數學語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數學語言。所以教師的語言力求用詞準確、簡明扼要、條理清楚、前后連貫、邏輯性強。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語言素養(yǎng),通過教師語言的示范作用,對學生的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響。

比如:在教學《現代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的乘法運算定律的簡便運算時:44×25=?我教給學生的一種算理:44×25=11×(4×25)是根據三年級學過的把一個數分解為兩個數的乘積,再運用乘法結合律。我講述后,又請幾名學生復述這種算理并且出了幾題類似的題目讓學生自己說。接著再問,還有比其它的解題方法呢?既讓學生鞏固這種算理,又再次給學生提供語言訓練的機會,轉為學生講,老師聽的輕松氛圍而且還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還可以用乘法分配律:(40+4)×25)。

三、采取各種形式,讓學生發(fā)展數學語言

1、小組討論

小組討論是課堂中常用的一種方式。在每個小組中選出小組長、記錄員等,當學習中有疑難時,便可請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討論后請一名代表交流。這樣做,可以使每一個學生都有發(fā)言的機會,也有聽別人說的機會;既有面對幾個人發(fā)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又有面對全班同學說的機會。學生為了表達本組的意見,更加主動地思考、傾聽、組織,靈活運用新舊知識,使全身心都處于主動學習的興奮中,同時也增加了課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發(fā)表見解、培養(yǎng)語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別是新授課時,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語言及時地總結。如名數之間的化法:2米6厘米=()厘米,可讓學生敘述:2米就是200厘米,200厘米加上6厘米等于206厘米。簡單的兩句話,通過同桌間的互相交流,使學生掌握思路,并能舉一反三,靈活運用。而班級中的學習困難生,也可在同桌的帶動下,逐步學會敘述,正確地解答。

3、讓學生小結

小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小結能提高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憶出本課的要點。小學生雖然表達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確引導,學生便能正確地概括。如在學習了小數的大小比較之后,課堂小結時,我問學生:“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學生在回憶整理之后,紛紛舉手發(fā)言,而且連平時不愛說話的和一些后進生也很積極。有些學生話雖簡潔,卻抓住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也發(fā)展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經常進行有目的的課堂小結,可以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分類等邏輯思維能力,達到智能并進,全面育人的目的。

多種形式的訓練,使每一個學生都有發(fā)言的機會,同時,學生把思維說出來,會有一種愉悅的感覺,也是自我表現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

四、在操作中強化學生的數學語言

操作是學生動手和動腦的協同活動,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手段,而語言是思維的外化,是思維的物質形式,知識的內化與相應的智力活動都必須在伴隨著語言表述的過程而內化,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動手操作。在指導學生動手操作時,要注意多讓學生用數學語言有條理地敘述操作過程,表述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把動手操作、動腦理解、動口表達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促進感知有效地轉化為內部的智力活動,達到深化理解知識的目的。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為了使學生透徹理解分數的概念和意義,可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折、看、涂、想、說”進行。折:讓學生用一張紙折成均勻的四份;看:引導學生觀察①多種不同的分法;②一共分成幾份?③每一份的大小怎樣?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出示涂色的紙,思考怎樣用分數表示?說: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自己想的過程?分數的意義是怎樣表述的?等等。這樣,通過動手操作引發(fā)思維和用數學語言表達,不僅加深了對分數的意義的理解,還可以檢查學生掌握新知識的情況,同時也培養(yǎng)發(fā)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第5篇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實踐活動;適應性障礙;應對措施

一、小學生數學實踐活動適應性障礙的成因

小學數學是一門重思維、重實踐的學科,對學生的思維與認知能力要求較高,所以學習起來比較困難。特別是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由于缺乏足夠的數學知識積累和學習經驗,在參與數學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就非常容易出現適應性障礙。實際上,小學生數學實踐活動適應障礙本質上屬于一種情緒障礙,嚴重者可能會誘發(fā)生理功能或行為方面的障礙。如果無法及時解決這些適應性障礙問題,就非常容易導致小學生出現嫉妒、焦慮、孤僻、退縮、畏學或厭學等心理,影響他們的學習質量。歸納起來,小學生數學實踐活動適應性障礙的成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學生的數學基礎薄弱,邏輯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不足。其二,學生缺乏足夠的實踐活動經驗,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常常會表現出緊張或畏懼等不良心理。其三,學生個體因素。有些學生性格比較內向,平時不喜歡與人溝通,這也會影響他們正常參與數學實踐活動。

二、小學生數學實踐活動適應性障礙的應對措施

數學實踐活動適應性障礙是學生在學習中非常容易遇到的一類障礙,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對此,教師就要積極地創(chuàng)新數學實踐活動教學方法,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豐富活動形式,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興趣是決定學生能否積極參與數學實踐活動的關鍵要素,但是單一的數學實踐活動形式非常容易使學生感到厭煩。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組織數學實踐活動過程中就要注意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形式,具體需要注意以下問題:其一,開展觀察類實踐活動。比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部分知識期間,教師在課下就可以帶領學生觀察花園中的蝴蝶、天上的風箏或飛機等,在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些事物的基礎上,讓學生說一說自己觀察后的感受。其二,開展測量類實踐活動。比如,教學“面積測量”部分知識期間,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測量校園的面積,使學生可以明確測量的方法以及計算方法。其三,調查類實踐活動。比如,教學完“年、月、日”部分知識,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布置調查任務:調查你家一天能夠節(jié)約多少升水?一年呢?全班學生家庭一年能夠節(jié)約多少升水?這些貼合學生生活實際的調查任務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其四,探究類活動。教學完“簡單統計”部分知識,教師可以為學生留置“統計班級學生身高和體重”的實踐活動,學生在對相關數據進行收集、整理的過程中就可以掌握一些簡單的數據統計方法,提升了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

第6篇

論文關鍵詞:數學課,課前準備

 

培根曾說:“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好的習慣如同在江河中游泳兒童隨身攜帶的救生圈,可以協助兒童從知識的此岸游向知識的彼岸。而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學生的課前準備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否則將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無法完成和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怎樣培養(yǎng)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良好課前準備的習慣呢?下面談談我在這方面的一些小做法:

一、讓學生明確課前準備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課前準備的意識。

如何讓學生做好課前準備?我認為首先要讓他們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只有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做課前準備才會成為他們的愿望和追求在心中生根發(fā)芽,也才會產生內在的動力支配行為。所以,教師可以播放課堂上的同學們因準備不足而影響學習的課堂錄像,讓學生看到錄像上的學生沒有好的課前準備,數學課和語文課分不清,文具盒歪歪斜斜地躺在在課桌上,學習用品滿桌子都是,最令人心煩的是――課上到一半,突然一聲巨響,哦,原來是一個小朋友的文具盒掉地上了,這時,老師講課的思路被打亂了,學生學習的環(huán)境也亂了;老師讓學生做練習,有學生還在到處找練習本,等找到練習本再來做練習時已經浪費了很多的學習時間;上課的鈴聲響了,還有好多小朋友轉來轉去,習以為常地笑著,有的還在嘰嘰喳喳說著什么。哎,反正是一團糟小學數學論文小學數學論文,一堂課不僅浪費了時間,很多人還沒有學到知識。學生看到這樣的事例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由此反思自己的行為,從而逐漸認識到課前準備的重要性。隨后展開討論:怎樣才能讓我們的課堂避免類似事情的發(fā)生呢?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做好課前準備能提高學習效率,否則課堂效果肯定大打折扣。從而認識到要想課外少吃苦,少補救,那就首先抓住課堂!要想抓住課堂,首先從做好課前準備開始!

二、讓學生明確課前準備的內容,規(guī)范學生課前準備的行為。

只認識到課前準備的重要性是遠遠不夠的,明確細致地給孩子們提出做好課前準備的具體要求很重要,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懂得如何去做,進而養(yǎng)成習慣。我向學生提出每節(jié)課下課之后第一件事是,收好這節(jié)課的學習用品,看課程表,明確下節(jié)課上的科目,找到下節(jié)課要用的學習用品,如書本、學具、練習本、作業(yè)本等,在桌上一一擺放,左邊的同學把它們放在課桌的左上角,坐右邊的同學把它們放在課桌的右上角,擺放整齊。其他所有與上課無關的東西必須放進抽屜或者收入書包,使桌面保持干凈、整潔。課間活動時要記得喝水,上洗手間,不能到離教室較遠的地方玩耍,以免聽到鈴聲不能及時趕回教室上課。上課鈴聲響了以后,要趕快回到課桌邊坐好,雙手放在課桌上,靜候老師來上課。

三、對學生加強課前準備的行為訓練,形成課前準備的習慣。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要養(yǎng)成一種習慣,必須經過反復的歷練。”學生自控力差,單憑老師的一句簡單的“做好課前準備”絕對不行,必須通過實際演練,學生才能摸到門道,才能按規(guī)則去做,進而養(yǎng)成習慣。在教學中我創(chuàng)設一種情景如:現在下課了,下一節(jié)課是數學課,可能要數數,要準備些什么文具?……一系列問題,在如同游戲的訓練中,學生明白了什么是“課前準備”論文怎么寫論文開題報告范文。然后進行實際操作,反復演練,讓學生做到又快又好。

但學生并不是人人都這么聽話,老師講一遍就都能乖乖地去做的,就有那么一些學生“沒耳朵”,總有那么些個學生不長記性。怎么辦?練唄!除了練還有其他方法嗎,做為老師,我也在反思我的行為,學生沒有養(yǎng)成習慣,是我們老師的功夫還不到家!因此首先要加強提醒、督促。剛開始的幾天,我每節(jié)課前都特地來到教室,提醒學生下一節(jié)是什么課,幫助他們做好課前準備。慢慢地讓他們自己看課程表做好課前準備。我還讓學生輪流管理、督促,下課后安排專人逐一檢查,看同學們是否已準備好課堂上需要的學習用品,而且是否已擺放整齊;如發(fā)現未準備妥善者,則去提醒他。其實小學數學論文小學數學論文,每一次的提醒別人也是強化自己的言行。

四、根據實際制定行之有效獎罰制度,激勵學生養(yǎng)成課前準備的習慣。

我們都知道“好學生是夸出來的”。獎勵是一種積極的強化手段,良好行為的強化物,是一種有利的教育方法,對學生要堅持表揚為主。我把課前準備與班里的評星、爭章結合起來。為了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剛開始,我在當天能全部做好課前準備的孩子的書上畫一朵小紅花,而后換成獎章貼在爭章欄上。漸漸地,大部分學生的行為已得到強化,于是,我讓管理的學生按小組在評比欄上打上五角星。為了防止個別學生不放心上,老要別人提醒,我還可以和學生共同制定班規(guī):每一節(jié)上課前都必須做好課前準備,否則本節(jié)課后將要向老師說明理由,以示懲罰,讓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讓班規(guī)來約束他,而不是老師、同學要懲罰他。班規(guī)是必須人人遵守,無一例外的,包括老師,大家共同監(jiān)督執(zhí)行。這樣所有學生會行動起來,繃緊課前準備這一根繩。現在,做好課前準備已成了我們班大部分孩子的自覺行為。

總之,良好課前準備習慣的養(yǎng)成并非一朝一夕的,需要我們不斷地關注、反復訓練才可以,不能想起來就抓,想不起來就不抓。培養(yǎng)習慣堅持是非常重要的,正如著名教育家恩曼所說:“習慣仿佛像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她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她就會變得牢不可破。”課前準備的習慣也是如此。

第7篇

論文關鍵詞: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意識

 

“學貴有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質疑是發(fā)現的設想,探究的動力,創(chuàng)新的前提。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探究者所具有的良好的質疑意識無疑是探究活動的催化劑。從一定程度上說,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意識比培養(yǎng)學生的解疑能力更為重要。然而,目前科學教學中學生的質疑意識卻普遍不足,其主要表現為:一是不敢或不愿質疑。這類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質疑意識,但沒有表現出來,呈潛在狀態(tài)。二是較少或者沒有質疑意識。主要是學生不善思考,不肯思考,不能質疑或是不善于質疑。造成學生質疑意識不強的原因,一是受制于學生的心理因素,即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情緒體驗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學習意愿不強烈。二是受制于學生的認知因素,即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不夠。三是教師只按自己的預設思路進行教學,剝奪了學生主動質疑、自主探究的權利,使課堂缺少質疑的氛圍等等。

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意識,我認為應該從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動機入手,輔以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方法的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把“質疑”強加給學生,而是應通過啟發(fā)引導,精心設置質疑情境,讓他們自己產生強烈的質疑意識,進而主動進行質疑。

1.激發(fā)學習興趣,使學生愿意質疑。

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最現實的因素。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沒有興趣,我們的一切探索計劃就會落空”。學生的思想要積極主動地展開,就得讓學生自身具備強烈的求知欲。要激發(fā)學生,讓學生產生好奇心,這樣學生就會帶著疑問去尋求答案。很多學生或因為對科學課不感興趣,或因為重語、數、英而輕其它學科,抱著對科學課無所謂的態(tài)度。因為對學習不感興趣,就必然懶得思考,也就很難提出質疑。所以在平時教學活動中,我十分重視采用趣味實驗、模型、投影、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去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學《淀粉的蹤跡》時,首先以小魔術的形式演示“白紙顯字”的小實驗,教學《混合身邊的物質》部分時,演示“清水變牛奶”的小實驗等等小學數學論文,使學生感到十分新奇,紛紛質疑“怎么回事”,個別學生甚至懷疑有假。我則趁勢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進而引導學生對自己產生的疑問展開探究。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增,自然而然地也就產生了質疑意向。教學中,我還充分利用課本上的小資料、“閱讀與拓展”材料等,適當結合進一些課外資料,引導學生了解科學家敏銳的質疑意識對推動科學發(fā)展的重要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幫助他們認識到培養(yǎng)自己質疑意識的重要性,增加他們學習探究科學的興趣。如介紹富蘭克林探索雷電的故事、海爾蒙的實驗等。另外,對課本中的一些“觀察報告”、“調查報告” 等范例,我也積極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我們的觀察、調查報告往往寫不到點子上,或者寫不到范例上那樣具體全面。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到質疑意識對正確開展科學探究的重要性。

2.突破思維禁錮,使學生敢于質疑。

從創(chuàng)造主體的心理素質來看,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往往突出地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他人(尤其是權威)已有知識的迷信;二是對自己已有知識的迷信。這種迷信嚴重阻礙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當然也就沒有質疑了期刊網。因迷信教師、書本而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或因害怕自己的質疑會遭到老師同學的批評或恥笑,造成教學中經常出現教師一問學生一答,或只有教師的問而無學生的答,甚至整堂課沒有一次學生的質疑的現象并不鮮見。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信奉著名語文特級教師寧鴻彬鼓勵學生的“三不迷信”、“三懷疑”、“三允許”,即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教師;歡迎上課質疑、歡迎發(fā)表對教材的不同見解、歡迎發(fā)表與老師不同意見;允許說錯、允許改正錯誤、允許保留意見。因而經常教育學生不唯書、不唯師,要敢于對書本知識和老師的觀點進行質疑。同時自己也認真做到勇于接受學生的質疑,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的質疑空間,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鼓勵他們勇于質疑。如在《動物和植物》一課中探討“植物是否能夠運動”時,有一些學生就植物不會運動的觀點向教師質疑:“向日葵不是會轉動嗎?” “有些植物還會吃動物呢!”“太陽花不是會見了太陽就開花,太陽落山就閉攏嗎?”還找來了有關的書本資料給我看。對這種情況,我沒有含糊應對,而是在充分查找了相關資料后,向學生認真解釋了有關植物的這些現象,并進一步拿動物的運動器官與之對比,才消釋了學生的疑問。對于這些敢于向老師質疑的學生,我充分肯定了他們的精神。

3.創(chuàng)設質疑情境,使學生能夠質疑。

質疑的產生應源于學生對某一事物的觀察和感知。怎樣才能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感知活動中去呢?我的做法是認真研究教材,精心設計教學步驟,利用探究式教學模式,巧設疑問,以趣激疑、以問設疑、以疑導思,誘發(fā)學生質疑、解疑。

首先,從誘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開始,用實驗、故事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創(chuàng)設質疑情境。如《了解空氣》一課,我首先演示了“紙的奇遇”實驗,當學生看到燒杯中的紙團被壓到水下卻并沒有如他們預期中的被浸濕時,頓時被激起了求知欲,這時我又適時提問:“是誰保護了杯中的紙團不被浸濕呢?”學生根據實驗事實,初步推斷出可能與空氣有關,那么究竟是不是空氣呢,由于課堂一開頭就引起了學生的探究興趣,自然也就產生了如我們怎樣才能看到空氣、摸到空氣等等一連串的疑問。

其次,質疑情境的好壞還在于刺激情境到疑問解決的過程,即這個“解答距”的難度是否妥當。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認知能力、思維水平的差異,分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來質疑。例如,在探究小蘇打和醋的混合現象時,先讓學生做混合實驗并觀察現象,然后再讓學生用燃燒的火柴做混合產生氣體與普通空氣的對比實驗,再鼓勵學生根據實驗現象進行質疑。于是,學生紛紛質疑:小蘇打和醋混合杯中的火柴為什么熄滅?空氣杯中的火柴為什么不熄滅?兩個杯中的氣體是不是不一樣?混合杯中的氣體為什么和空杯中的氣體不一樣?是不是小蘇打和醋混合后產生了新的氣體?再讓各層次的學生分別思考解疑,使得各類學生都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尋找答案,有利于各層次學生質疑意識的培養(yǎng)。

另外,質疑情境的創(chuàng)設更可以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教師的活動是要使學生在真實而未知的情境中去探知真知,親自去解決綜合問題,使他切身體會學習實驗技能的方法,體驗科學知識的價值和對周圍未知的發(fā)現,并養(yǎng)成動手的習慣,不斷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愿望,形成強烈的質疑意識。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我盡量創(chuàng)設機會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盡量把實驗的機會讓給學生來操作,讓學生在自己動手過程中自覺產生新的疑問。

4.強化課后延伸,使學生善于質疑。

質疑是教學的開始,質疑是教學的主線,教學的最終結果絕不應當是用所傳授的知識完全消滅疑問小學數學論文,而應當是在初步解決已有疑問的基礎上引發(fā)更多、更廣泛的新疑問。在課外,我經常讓學生自制學具,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經常有意識地布置一些課外探究活動,鼓勵學生在課外動手動腦。往往,學生在探究中會有一些意外的發(fā)現并進行質疑,進而會尋求教師的幫助解決,這時,只要適當地加以引導,就能讓學生在操作、觀摩、思考中逐步增強質疑意識。如在鳳仙花苗的生長變化觀察中,一位學生觀察到子葉與第一對真葉的不同,跑來問我,為讓這剛剛萌發(fā)的好奇心長大,我沒有直接解答,也沒告訴他下一節(jié)課中就要解決這個問題,而是鼓勵他繼續(xù)仔細觀察,并讓他自己去查資料解決,結果這位同學在下一節(jié)課上很詳細地向其他同學介紹了自己的發(fā)現和找到的答案。

把課堂讓給學生,讓學生帶著質疑走進教室,帶著更多的質疑走出教室。這些新疑問出現的意義,不僅在于它能夠使教學活動無止境地進行下去,而且更重要的還在于它能最終把學生引上創(chuàng)造之路,進而成為創(chuàng)造者。

要求學生愿意質疑、敢于質疑、能夠質疑、善于質疑,教師自身也要具備質疑意識,把課堂讓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教師要以參與者的身份而不是權威者的身份,與學生共同參與探究活動。教師自己也要做善于質疑者,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在課堂中,教師應少些直接提問,多些指導誘問;少些批評斥責,多些鼓勵表揚;少些權威專制,多些民主平等;少些直接告訴結果或答案,多些讓學生質疑嘗試。此外,教師還應不斷學習更新知識,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廣博的知識面,不僅不怕學生質疑,而且為能被學生質疑倒而高興,這樣才說明我們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意識取得成功了。

探究性學習倡導學生提出質疑,但并非質疑越多越好,一堂課時間有限,而小學生的思維又非常發(fā)散,容易提出許多與所要研究

摘要問題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