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久久久字幕|亚洲精品成人 在线|视频精品5区|韩国国产一区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wǎng),期刊支持:400-888-9411 訂閱咨詢:400-888-1571股權代碼(211862)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古典文學常識范文

時間:2024-03-21 10:24:47

序論:在您撰寫古典文學常識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古典文學常識

第1篇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研究

現(xiàn)行語文教材中,編排了許多經(jīng)典的古詩文,它們不但是我國博大文化的濃縮,同時也是歷代人民生活的真實反映。古詩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本文將根據(jù)小學語文教學實際,結合小學生身心發(fā)育特點,在理論研究教育的基礎上,針對小學階段的經(jīng)典古詩文進行教學分析。

一、創(chuàng)設相關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敝挥袑W習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中,興趣是求知的向導,也是學習的動力,學生的學習興趣越濃,其積極性才會越高,所學到的知識就會越牢固。因此,教師一定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鐵杵成針》時,其篇幅較長,理解起來也比較困難,因此教師可以根據(jù)詩文內(nèi)容設置相應的教學情境,通過講故事或情景表演的方式,化難為簡,讓學生深刻理解詩文內(nèi)容。再如在教學《尋隱者不遇》一詩時,我們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幅云霧濃重厚密,山林高大幽深的圖景,并伴以婉約動聽的古箏曲,將學生帶進詩人尋訪隱者時的山林環(huán)境中,體悟到隱者隱居世外的高潔性格和詩人對隱者的仰慕之情。學生就會興趣盎然,爭相表達自己的感受,此時再結合書中的插圖,讓學生以形象的語言述詩意、悟詩境,就能得到水到渠成之效。對于大多數(shù)文言文,只需要學生了解其中的意義即可,而通過一些生動、有趣的課堂活動,則可以有效地達到這一目的。當學生理解詩文的基本意義之后,可以鼓勵學生將這個故事講出來,如:組織學生進行故事比賽等,不但趣味性較強,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有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二、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意境美

古人在吟誦詩詞時,往往都帶有強烈的感彩,讀到時,一般都會心潮澎湃、手舞足蹈,可見,一首好的詩詞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能夠引人入勝,使人感覺身臨其境。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古詩時,應注重加強對學生的朗讀訓練,使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意境、感悟主旨。

1.初步吟讀,感受詩文的韻律美

首先讓學生用之前所學過的方法自由誦讀,要求做到吐字清晰、讀音準確、表達流利,以消除所有的語言障礙。

2.品讀結合,充分體會詩文的意境美

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詩文中的關鍵詞,并在誦讀過程中對這些詞加重語氣、拖長聲音。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的“綠和何時”,就應在誦讀時加重語氣。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范讀、比賽誦讀等方式,加強對學生的古詩文朗讀訓練。

三、加強聯(lián)想能力,使學生在想象中入境悟情

想象實際上是根據(jù)過去經(jīng)驗和原有記憶進行深加工,最終所形成的新的意向和觀念。語文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尤其是閱讀古詩文時,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聯(lián)想能力,沒有想象就沒有審美,沒有審美就沒有藝術。因此,在古詩文教學中,只有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來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才能促使他們展開想象、由此及彼。例如,在教學《示兒》時,應抓住其中的一個“悲”字,引導學生思考:詩人為何而悲?你看到了怎樣的“悲”的畫面?讓學生通過思考進行想象,想象到詩人面對國家的衰亡,老淚縱橫,用顫抖的手寫下了這首悲涼的詩,體現(xiàn)了詩人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當枯燥的詩句文字轉化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時,學生才能真切地投入其中,真正地體會詩人的思想,想起所想、感其所感、樂其所樂、悲其所悲。可見,詩文所包含的內(nèi)在意蘊,能在“想象”的引領下噴涌而出。吟詩作對的目的是通過意境來反映生活、表達情感,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所以,誦讀古詩文首先要“入情入境”,通過詩中描繪與作者達到思想交融的境界。只有真正領悟詩人的內(nèi)在情感,才能體會古詩詞的豐富內(nèi)涵。比如《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詩通過母親為遠行在外的孩子縫衣服這件小事,深情地歌頌了偉大的母愛,并采用比喻手法作為結尾,既展現(xiàn)了優(yōu)美的意境,又體現(xiàn)了深刻的內(nèi)涵。

第2篇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

古詩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國古典文學的精髓。學習好古詩詞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學的學習興趣和對語言文字的敏銳度,還可以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可以說古詩詞猶如一條延綿不絕的河流,容納百川,滋補著炎黃子孫;又如一棵參天大樹,成為了民族文化發(fā)展的支柱。作為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把提高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作為重點,積極探索,有效的達到新課程下對小學語文教學所設定的指標。

一、運用故事情節(jié)進行烘托,加強渲染力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更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及領悟到詩詞中所包含的意思,教師應該對作詞者的個人簡歷及詩詞寫作的背景充分了解。比如教師在講述《贈汪倫》這首詩時,就可以巧妙的利用故事來拋磚引玉,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激情。教師在講解此詩時就可以這樣開頭:從前有個詩人名叫汪倫,汪倫的性格十分的豪爽,喜歡廣交朋友。在當時,李白在詩壇上名滿天下,被人們稱為“詩仙”,而汪倫此時只是一個無名小卒,那么他如何才能結交這位偉大的詩人李白呢?然而在接下來,汪倫等到了一個絕妙的時機,因為他聽到李白將要去安徽游歷的消息,所以汪倫下定決心給李白寫信,誠摯的邀請他。李白這個人有兩大嗜好:第一,好酒;第二,好游。只要具備美酒和美景,那么李白肯定會赴約。因此,汪倫在寫信的時候完全滿足了李白的兩大條件,他這樣寫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先生好飲乎?此地有?!崩畎自诳吹竭@封信的時候非常高興,于是他接受了汪倫的邀請,在汪倫那里停留好了好幾天,與汪倫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在李白要離開時,汪倫在家里設了宴給李白送行。在李白登上一艘小船,船將要出發(fā)時,傳來了一陣歌聲。李白一回頭,看到了令自己大為吃驚的一幕,自己的好朋友汪倫和一群村民,正在演奏著歌曲,給自己送行,這讓李白非常感動。這時他立刻提筆,寫下這首《贈汪倫》,成為了歌頌友誼的名詩,流傳百世。因此,通過以故事的情節(jié)進行渲染,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親切感,使學生從情感上完全融入在這首詩詞里,從而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讓學習詩詞的課堂也變得活潑起來,同時也為學生將來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運用朗誦代替講解

語文教學是一個耳濡目染、循序漸進的一個過程,對古詩的教學更是這樣的過程。隨著新課程的逐漸改革,對古詩的教學也有了新的要求及目標。新課程要求學生要通過對詩詞的充足閱讀,逐漸累積,親身感觸,學以致用,逐漸提高學生的審美標準及欣賞層次。因此,教師就沒有必要針對一首詩教學問題上錙銖必較,教師應該在如何營造一種古詩學習氛圍上多下功夫,讓學生在潛移默化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詩詞素養(yǎng)。比如,在學習《憶江南》這首詞時,教師可以借助樂器,給學生伴奏,讓學生跟著優(yōu)美的音樂開始朗讀。除此之外還可以設定場景來輔助學生閱讀等多種渠道。與此同時,也為學生學習其他古詩詞打下了基礎。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把學習古詩詞當成了一種享受,一種樂趣,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三、善于運用詩詞來對詩詞進行講解

所謂借詩解詩就是借助學生熟悉的一首詩來對此詩加以理解。比如:教師在對王翰的《涼州詞》進行講解時,就可以讓學生聯(lián)想其他的邊塞詩來學習這首詞。學生可以想到“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或者“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等豪情壯志,報效國家的偉大情懷,更好的去理解、感悟《涼州詞》中“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的情懷,深刻的理解此地的“醉”代表的真正含義,不是為了感悟生命更不是一種消極心態(tài),而是一種報效國家、建功立業(yè)的雄偉壯志,更是一種臨危不懼的豪邁氣魄。

四、善于用詩組詩

新課程改革下,對教學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學生對教材的理解,懂得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懂得如何更好的利用教材,多挖掘課外資料,采用活學活用的教學措施。所以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更不能就詩教詩,應該搭建一個開放式的活躍的詩詞學習平臺,使學生充分的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及創(chuàng)造力。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古詩的學習對學生的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國外,流傳著許多赫赫有名的古代經(jīng)典的建筑或家喻戶曉的雕塑,作為其他國家的顯著代表。而中國歷經(jīng)滄桑,許多文化古跡都被歷史所湮滅,只有一種經(jīng)典尚且完好,那就是古詩詞。這是我國古典文化的精髓,引領者我國古代文化和現(xiàn)代文化發(fā)展的步伐。所以,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一定要對現(xiàn)實生活充滿一種新鮮感,從而更有力的促進學生對未知知識的探索和對生命價值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繼承和發(fā)展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古文化,才能確保古詩詞的魅力永垂不朽。因此,指引學生走進詩詞的天地,去感悟、欣賞詩詞中的美,學會享受這份情感,是最成功的古詩教學。

參考文獻:

[1]王保蘭.小學語文古詩詞課堂教學探討[J].文學教育(中),2014,(10)

第3篇

古詩詞教學小學語文教學嘗試古詩詞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精華。在傳統(tǒng)的古詩教學中,教師就是力求做到講白講深講透,以致課堂氣氛沉悶,而且使得詩歌應有的豐富意蘊窄化甚至單一了,無形中就剝奪了學生在詩歌教學過程中感受體驗和想象的權利,極不利于學生對詩歌的體味。古詩翻譯只是幫助學生感受詩情、領略詩意、品嘗詩味的一個途徑,不應該是小學古詩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更不是我們追求的終極目標。因此,為了脫離古詩教學的老的套路,就必須要改變小學古詩教學設計思路,體現(xiàn)素質教育的思想。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在傳統(tǒng)教學的基礎上,改變了古詩教學的設計思路,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注意激發(fā)學生的誦讀欲望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語文教學的傳統(tǒng)經(jīng)驗中,“讀”是第一大法,而小學古詩詞的教學更要注意激發(fā)學生誦讀的興趣,扎扎實實地引導學生誦讀。激發(fā)學生誦讀興趣的方法很多,如表演讀,配樂讀,想象畫面讀等,可根據(jù)實際情況加以運用。為了讓學生通過詩文的聲調、節(jié)奏等體會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我經(jīng)常采用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那就是讓學生手腳并用,打著拍子來讀。因為《毛詩序》中說了:“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天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奔热辉娙嗽凇坝栏柚蛔恪睍r,猶須“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那么在指導學生誦讀時,為什么不可以讓他們也一邊讀一邊“手舞足蹈”呢?當那種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jié)奏美和著拍子從學生們的口中流溢出來時,你一定會被深深地感染的。這種誦讀法,跟讓他們正襟危坐、面目嚴肅地“念經(jīng)”比起來,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1.自學時間充分。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學,對課前先學的情況進行反饋。學生能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寫寫畫畫,動手查查字典,同桌的還可以商量商量,學生學得主動,的確有所收獲。同時滲透了學習古詩的方法,潛移默化培養(yǎng)自學能力。

2.質疑環(huán)節(jié)落實。在匯報了讀懂內(nèi)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而且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很有水平。如,“出”是“出現(xiàn)”的意思,為什么這里不用“像”為什么“生紫煙”的“生”不用升起的“升”,張老師并不急于解答這些問題,而轉向全班學生:“誰幫他解決”“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大家怎么想”很巧妙地把“球”又傳給了學生。

3.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古詩?;凇讹嫼铣跚绾笥辍窚\顯易學的特點,學習這首古詩時,我宣布:“對于這首古詩,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能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著說一說;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地讀一讀;擅長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還有什么別的方法都可以試一試?!边@樣的安排徹底放開了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最喜歡的方式學習,真正體現(xiàn)出對學生的尊重,體現(xiàn)出教為學服務的思想,課堂氣氛熱烈。

三、運用故事強烈的感染力,幫助學生理解古詩深刻的意境

故事是經(jīng)講解人加工過的藝術品,講解人把自己對故事的理解通過聲音化妝,包括對語調、速度、重音、停頓等的藝術處理,使故事像潤物的春雨,滴滴滋潤了孩子們的心田。它不僅藝術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孩子們從中知道了善與惡,懂得學習了什么,揚棄了什么。與此同時,又獲得了各方面的知識,對學生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我們在教學中常會發(fā)現(xiàn),許多上課不專心聽講的學生,聽故事卻聽得聚精會神、津津有味,惟恐自己少聽一句。足可見故事對學生影響之大、感染力之強。在教學古詩前,可以把詩人的心態(tài)、所處的時代背景、古詩中的科學知識、古詩意境編成一個趣味盎然的故事,用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叩響學生求知的心靈大門,以故事導入式來學古詩。如教學古詩《草》時,利用草與石頭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到小草頑強的生命力。這樣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不知不覺之中又把學生引入了詩的意境中,起了一箭雙雕的作效果。

四、重感悟,融入學生獨特的體驗

莎士比亞說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一首古詩,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也會有不同的體會。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完全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小學生學習古詩應該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不管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只要是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啟發(fā)和誘導之下說出對詩句的理解,不必要求學生逐字逐句的深入理解。如在學習《春日》的過程中,教師可設置以下環(huán)節(jié):讀著這首詩,我們仿佛來到了美麗的泗水河邊,春天似乎已來到我們的眼前,融入我們的心田,同學們,春天是否到過你的家鄉(xiāng)?到過你每天經(jīng)過的小路旁、小河邊、田野上……是否也來到了我們學校?同學們。拿起筆,畫畫你心中的春天吧!這樣的環(huán)節(jié)設置,必定調動起了學生的積極性,由課堂內(nèi)延伸到了課堂外,讓學生調動了自己的生活積累,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

五、注重優(yōu)化隨詩練筆的效果

第4篇

學生一到初三,有一種普遍現(xiàn)象,就是上課沉默寡言。你不指名,他們絕不會自動站起來提問或回答問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教學的角度來看,上課搞一言堂,限制了他們表現(xiàn)的機會;缺乏啟發(fā)性和有針對性的提問,很難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為此,我改變了過去的做法,大膽放手,為他們創(chuàng)造表現(xiàn)的機會。具體做法是:指定四位同學成立備課小組,通過找資料、翻閱工具書、互相討論等形式充分備好課,準備同學提問。其他同學也要在課前做認真預習,摘抄出疑難點,以便提問。上課之前,我抽樣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情況,看了他們的預習筆記,翻閱了書中的點畫批注情況。并且抽查了一下課文里有注釋的重要實詞虛詞的掌握情況。認為預習差不多了才開始提問和討論。其他同學把預習中碰到的自己一時難以解決的疑難問題按一定的順序依次向備課小組提問、質疑,由備課小組逐個回答,備課小組不能解答的問題,交給全班或老師解決。

在此基礎上,學生開始就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寫作方法等進行提問、答辯。提問基本循著由淺入深、由局部到整體的原則。從提問的質量和小組答辯的質量來看,因為準備充分,所以大部分問題他們都能自如解答,有些提問比較難,待他們商量一番后,也能很快作出反映。但有時也有答不全面、答不準確或有分歧。教師就隨時做好糾錯、點評、補充、歸納、引導的工作。只有在教師時時的引導中,討論才得以圍繞中心,步步深入地進行;才能使同學們鑒別結論的真?zhèn)蝺?yōu)劣,使答辯討論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教師要掌握討論的氣氛,處理好主要問題和枝節(jié)問題的關系,使討論能夠重點突出,環(huán)環(huán)相扣。討論的每一個階段,都要口譯這段古文,討論結束后,教師要作小結,并請備課小組課外將本文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典型句子翻譯出來,教師過目,貼于專欄上,便于學生日后對照。

由于正處于嘗試階段,整個環(huán)節(jié)還有很多不夠縝密需要完善之處。但總體效果還是明顯的,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

改進教學法以后,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課堂變成了學堂,他們暢所欲言相互提問、答辯、切磋,氣氛熱烈。一方步步緊逼,另一方層層設答,都處于緊張的戰(zhàn)斗狀態(tài)。提問越來越深入,回答越來越縝密,思維都處于最佳狀態(tài)。帶有思辨色彩的探討具有實際意義和一定深度,并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聰明才智和特長,這是學生最樂意做的事情。事實確是如此,我進行了一次民意測驗,大家對這種做法反映強烈,全班大部分同學歡迎這種教法,有些同學在肯定這種教法的同時提出了改進意見。如有一位同學寫道:“我班采用的這種教法新穎獨特,別具一格,它使大家注意力都很集中,課堂氣氛很活躍,特別是當同學們提問時,我們的腦子在急速地思考,回答也是爭先恐后。像這種形式的教學我讀書以來第一次經(jīng)歷。它有助于提高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改變了過去那種‘填鴨式’‘滿堂灌’的做法?!?/p>

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第5篇

【摘 要】:中國是歷史悠久的古國,文化博大精深,且古詩詞是中國古代燦爛文化的精髓所在,在世界文學的浩瀚海洋中中國素有“詩國”的美譽。古詩詞作品是先人智慧的積淀,其以優(yōu)美工整的形式、和諧動聽的韻律、豐滿凝煉的語言和深沉真摯的情感傳唱不衰,成為我國文學藝術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但是由于古詩詞年代久遠,學生在學習中存在諸多困難,因此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才能收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初中語文 古詩詞 教學

古典詩歌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熠熠閃光的瑰寶。千百年來,古詩由于語言生動凝煉,意境清新深遠,音韻優(yōu)美和諧而膾炙人口,從古至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長。古典詩歌對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養(yǎng)青少年的審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奮發(fā)有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選入初中教材的古詩,都是歷經(jīng)錘煉的名篇佳作。在教學實踐和探討中,我們認為根據(jù)具體詩文,有時可以靈活采用這樣的教學結構模式: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入詩境悟詩情這樣的順序來學習的。本文主要從幾方面談談初中古詩教學方法。

一、解讀詩題。

詩題往往點出了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寫作對象和場景。解讀詩題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從多個角度了解詩歌。舉例如下:

1、《泊秦淮》:詩人杜牧什么時候停船靠在秦淮河岸?(夜泊)當時環(huán)境怎樣?(夜色迷茫,“籠”)詩人的情緒是怎樣的,歡快還是憂愁?為什么?

2、《春望》:詩人杜甫在什么季節(jié)眺望哪里?那里的景色是繁華還是荒蕪?為什么?(詩人在春天眺望長安城,而當時長安城被安史之亂的叛軍占領,一片荒蕪景象,這就是戰(zhàn)亂中的唐朝首都)。

二、了解詩人。

我們常說“詩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從側面了解其詩。孟子也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詩人是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內(nèi)容,體會詩人創(chuàng)作時豐富情感的重要一環(huán),它可以使學生對詩歌及詩人有個初步感知,為理解詩歌作好鋪墊。了解詩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介紹詩人的詩風。如先引導學生復習小學古詩《望廬山瀑布》,有了感性體驗后接著板書“李白—豪放飄逸”,再教學《望天門山》。這樣,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認識過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對詩人、詩歌的感知在不斷深化。

2、介紹詩人的評價。如講孟浩然,可以從其他詩人或詩論入手來介紹:孟浩然是唐朝第一個大量寫山水的詩人,寫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他的詩,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贊揚。大詩人李白在《贈孟浩然》這首詩中,不同尋常地寫到:“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還發(fā)出“高山安可仰”的長嘆。杜甫也稱贊他:“清詩句句盡堪傳”。想一想,能得到李杜高度贊揚的詩人,可見其詩歌是多么的不同凡響。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過故人莊》。

3、介紹詩人的創(chuàng)作背景。如教學杜牧的《泊秦誰》,先有感情地介紹時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時代,當時唐朝已呈衰落跡象,風雨飄搖,然而當朝的達官貴人卻不顧國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夢死,有家不歸,有案不辦。杜牧是一個有正義感和遠見的詩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這個場面后,感到非常悲憤:那些向歌女點歌的達官貴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國之痛呢?奢華不除,大唐必亡!

三、理解詩句。

初中所選古詩詞都是名篇佳作,語言凝煉,音韻優(yōu)美,含義深刻。由于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用典現(xiàn)象和押韻的關系,能否準確、生動地釋詞解句直接影響到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和意象的領悟。理解詩句,通常有釋、補、調、想、品五法。

1、釋 。如:(1)商女:以賣唱為生的女子,歌伎。(2)宦游人:出門求官之人。(3)兒女共沾巾:分手時的少男少女。

2、補。如:(1)君問(我)歸期(我)未有期(2)泊(于,在)秦淮(3)與君離別意(都是相同的),(因為我們現(xiàn)在)同是宦游人。

3、調。(1)風煙望五津(望五津風煙):遙望您去蜀州時將經(jīng)過的五個渡口,那里關山重重,煙霧迷蒙,我實在為你擔心。(2)無限河山淚(河山無限淚):為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我的眼淚無窮無盡。(3)煙籠寒水月籠沙(互文):淡淡的煙霧和朦朧的月光,籠罩著寒冷的江水和沙灘。

4、想。海日生殘夜:黑夜尚未散盡,一輪紅日就從大海中冉冉升起。[先譯后聯(lián)想]黑暗之中孕育著光明,光明與黑暗同時存在于一個畫面當中,最后光明沖破了黑暗,放出萬道霞光。這是多么令人驚奇多么令人鼓舞的一幅畫呀!

5、品。如:(1)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品一個“潛”字,寫出了春雨滋潤萬物而又默默無聞的美好品格,從中也折射出詩人杜甫關心天下蒼生疾苦的善良情懷。(2)山光悅鳥性,譚影空人心。不說山光使詩人心情寧靜愉悅,而寫山光使飛鳥怡然自樂,這就是含蓄不露,這就是詩味。鳥的怡然自樂,正是詩人淡泊寧靜的反映。這就是借物境寫心境,用光和影營造了一種幽靜清寂的境界。

四、品味意境。

古詩的教學,一定要將學生領入詩的意境,引導學生借助詩人的豐富聯(lián)想,展開想象,領略詩人的情懷。我們要詩情畫意地教古詩,學生能詩情畫意地再現(xiàn)意境是關鍵。要想真正品味出詩的意境,還必須從文本出發(fā),通過對一系列意象的理解、聯(lián)想和想像,來探求和再現(xiàn)古詩文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展開想象的翅膀,再現(xiàn)詩歌描繪的藝術畫面,從而品味古詩文的意境。如教學《天凈沙·秋思》:

先請學生找出詩人攝入古詩中的意象。詩人選擇“夕陽西下”的時刻,攝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個意象,賦予他們以獨特的情趣:枯、老、昏、小、古、西、瘦等。閱讀中,首先要引導學生感知這些意象,才能通過有形的自然之物,體會那無形的 “斷腸”之情。

接著老師適當?shù)剡M行引導:“斷腸人”騎著一匹瘦馬(為什么瘦?),走在古道上(是一個人嗎?),任西風吹打(神色如何?),見到枯藤,老樹,昏鴉(心情怎樣?),小橋,流水,人家(會引起什么思緒?),夕陽(又有什么特殊含義?)。這樣就能讓學生把簡單的意象重組成一幅悲涼的秋景圖,勾勒出一個流浪天涯的寂寞旅人,從而加深對文章的主旨及作者感情的感受。

最后提問:“斷腸人在天涯”,這“斷腸人”為什么不回家?他是在離家的路上還是回家的的途中?這“天涯”又在何方?教師要引導學生于有盡文字處體會無盡之意,去體會那想還鄉(xiāng)而不能的苦悶,淡淡的表現(xiàn)蘊含了濃濃的哀愁。

詩歌欣賞離不開想象,通過感知、重組、想象,由淺入深,展開藝術的畫面,才能品味詩的意境。這樣,讓學生用自己的觀點去想象,大大增強了閱讀興趣,既學習了文言知識,增強學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及寫作能力,真是一舉多得。

五、感悟詩情。

古典詩詞表達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較為含蓄的手法。詩人往往將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寫中。

1、結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窺測詩詞的情感。

2、分析詩眼,透視詩詞的情感?!短靸羯城锼肌分械摹皵嗄c”二字,可以表達出詩人的情感,那便是詞人思念家鄉(xiāng)寂寞悲苦的情感!

3、解讀意象,挖掘詩詞的情感?!安晃犯≡普谕邸睘槭裁床挥冒自?、孤云,而用浮云呢?因為浮云可以暗指困難、挫折、障礙等??梢酝ㄟ^理解這個意象,知曉詩人艱難險阻的精神。

4、借助典故,探尋詩詞的情感。

六、指導朗讀。

通過富有藝術感染力的朗讀,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更能體會詩歌所表達的強烈真摯的情感,更能引起他們的共嗚,從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1、朗讀教學時,要防止三種不良傾向。一是為讀而讀,對學生的朗讀不加以指導和評點,走過場而已。二是只放錄音帶而不親自示范朗讀。由于朗讀帶一般由藝術表演家錄制而成,其閱歷和感悟與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接受能力有相當大的差距。如果不顧城鄉(xiāng)學生的差別,不因材施教,不考慮教學對象和教學條件,硬要機械模仿,無異于拔苗助長。我們主張最好老師當面范讀,同時配合面部表情、動作等體態(tài)語,因材施教,在師生之間架起一座溝通情感的橋梁,起到錄音帶無法替代的作用。錄音帶的作用適合于詩歌欣賞,提高審美鑒賞能力,一般不適用于范讀。三是朗讀前缺乏感情理解的基礎和忽視感情積累、醞釀的過程。

2、古詩朗讀要講究節(jié)奏,這樣才能瑯瑯上口,音韻優(yōu)美。一般來說,按表音節(jié)奏劃分多,按表意節(jié)奏劃分少。四言為“二二”節(jié)奏,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拜筝?蒼蒼,白露/為霜”。五言有“二二一”節(jié)奏,也有“二一二”節(jié)奏,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晨興/理/荒穢,帶有/荷鋤/歸”。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節(jié)奏,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另外還有“二二一二”節(jié)奏,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同時,韻腳要讀得響亮而稍長,讀出詩歌的韻味。

3、古詩的讀法有三種類型:朗讀、朗誦和長吟,這三種對節(jié)奏的處理要求有所不同,應當分清類型。另外,師生對朗讀的要求也不一樣,應該有所區(qū)別。

4、古詩詞朗讀還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調,如壯志難酬、蒼涼悲愴的《漁家傲》,豪邁奔放、想象瑰麗的《望天門山》,氣壯山河、慷慨悲壯的《過零丁洋》,委婉含蓄、纏綿緋惻的情詩《無題》,與世無爭、清新自然的《歸園田居》,憂國憂民、沉郁頓挫的《春望》。

總之,在古詩詞教學上,我們既要繼承前人好的教學方法,又要運用一些靈活、實用、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結合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使語文古代詩詞教學充滿生機,情趣盎然,讓學生真正喜歡古代詩詞,以確實提高學生對古代詩詞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王德昌 《中國古典精粹文庫》,春風文藝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2、蔣孔陽 朱立元 《美學原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第6篇

[關鍵詞] 概念整合理論;心智空間;網(wǎng)絡;映射

[中圖分類號] H0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6639(2012)02—0063—04

一、引言

美國語言學家??履嵋?985年提出“心智空間”[1]這一概念,此后他進一步提出“概念整合理論”[2]。這一理論在語言學、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等領域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對詩詞解讀更是具有獨特的闡釋力。目前,概念整合理論在詩詞領域的研究大都從詩歌意象、詩喻等層面展開分析,較少從讀者心智空間層面探究詩詞情感及主題意旨。概念整合理論對詩詞的宏觀研究已經(jīng)有所成果,但運用其闡釋陸游的《釵頭鳳》(以下簡稱陸詞)仍有研究空間。本文旨在通過概念整合理論的整合網(wǎng)絡、模型構建等,驗證其對《釵頭鳳》的分析能提供具有較強解釋力的理論框架。

二、概念整合的理論基礎

概念整合理論是美國語言學家??履嵋吞丶{在心智空間理論的基礎上共同提出來的。概念整合是一系列的認知活動,是將不同空間的輸入信息進行彼此映射的最優(yōu)化選擇,提取各自最契合的意義整合起來而成為一個新概念結構。??履嵋吞丶{提出了四空間論,這四個空間為概念整合的場所,即類屬空間、輸入空間Ⅰ、輸入空間Ⅱ和整合空間。四個空間是通過組合、完善和擴展三個運作方式銜接起來的層創(chuàng)結構。結構整合、心智空間都包含著映象意念,是投射鏈將表征、所指空間輸入、超字面意義整合空間、心智空間連接在一起的一系列認知活動[3]。語言都存在于一定的語境中,所以概念整合具有一定的背景區(qū)。“背景區(qū)”是由言語事件、言語事件參與者及周圍環(huán)境構成的。每個意義表達都不同程度地體現(xiàn)出背景動因,之所以發(fā)話者起碼能朦朧地知道如何對待概念中的角色作用,是背景區(qū)發(fā)揮的作用[4]。概念整合涉及兩個或多個輸入空間的映射及第三空間的信息整合,當一個輸入空間的信息同其他信息明顯不同時,這時的概念整合便會產(chǎn)生新創(chuàng)意義。空間關系可用圖1加以描述:

概念整合理論認為意義成因涉及共有空間、呈現(xiàn)輸入空間、所指輸入空間及整合空間,編碼意義整合模式及新的概念模式的產(chǎn)生都在這四個空間中進行[5]。

三、概念整合理論對陸詞詞語的認知闡釋

《釵頭鳳》是南宋詩人陸游為抒發(fā)自己對唐婉的愛情眷戀而作,述說著失去愛情后的傷感、內(nèi)疚、悔恨和嘆惜之情。運用概念整合理論對陸詞進行認知分析,對其藝術語言的賞析能提升至更高的境界。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6]!

空間是概念整合的基本理念。詞中的每一個事物都是一個獨立的意義空間,事物所包含的所有意義可以組成一個概念包,經(jīng)過人的心智空間對詩詞整篇解讀,進行輸入信息概念的選擇加工整合,而此加工過程就是對輸入信息的認知處理過程。概念整合是在一系列心智空間的概念整合網(wǎng)絡中進行的。詞匯的構成不是簡單的形式上的合并,其構成時往往被賦予人類的感彩,詞匯意義隨人類感情而遷移,遷移的過程就是概念整合的過程,詞素由于移就而失去原來的意義?!皾M城春色宮墻柳”一句中“春色”,春天的顏色,這里是囊括了春天所有的景物。春天本來是沒有顏色的,“色”的客觀存在的自然義是色彩,但是它和“春”組合在一起之后,通過人的感情遷移而賦予的意義,“色”非色,而是景物?!按骸迸c“色”合并、完善、整合的新創(chuàng)意義就生成了“春天里的景物”。這個詞的意義生成過程經(jīng)歷了概念化的歷程(如圖2)。 “景物”的意義不是“色”本身意義,而是帶有人的體驗的認知意義。

任何一個短語、搭配形式的形成都是在線的、動態(tài)的意義的整合,短語的意義是在整合中生成的。詩中描述的自然客觀事物為源域,詩人的感情為目標域,以“物”或“景”寄托詩人情感的表達形式體現(xiàn)了人的“情”與“景”的概念整合思維,并由此產(chǎn)生了新創(chuàng)意義。意象可以是“客觀的”,感情攫取了某個外部場景或動作,并把它帶進頭腦里,這個漩渦把其他東西全部清除掉,只留下那些基本的、主要的或鮮明的特質,最后以類似外界的原型的形式而出現(xiàn)[7]。“東風”是客觀事物,而“惡”是人類的感情,東風是指客觀存在于自然界的春風,春風本應是和煦的,可是由“惡”來修飾,就顛覆了其原本溫暖柔和的情感,在概念整合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矛盾,由此衍生出新創(chuàng)意義,表達了詩人對封建禮教的憤懣。

比喻字面語涉及所指物是對虛像存在體而言,而不是對真實的存在體而言,真實的意義指的是同環(huán)境世界的關系,而虛像存在體涉及與真實界面不同的虛像成分的結構[8]。隱喻語言中虛像成員常常要經(jīng)歷整合空間運動的謂語表征而具人性化?!吧矫恕?,山一樣的盟誓,在整合空間整合而產(chǎn)生的實際意義的比喻機理如圖3:

“山盟”字面語涉及物是對“盟”而言,而不是“山”。 具有高連通性者,總是被優(yōu)先映射和理解[9]?!吧健本哂袡M亙不變、巍峨堅固等特征,而“誓言”具有虛無空洞、堅定長久等特征?!懊恕笨臻g映射到“山”的意義空間,并在此空間尋求最優(yōu)選擇成員,通過心智整合映射到高連通性的“橫亙不變”、“堅定長久”的空間成員,得到新創(chuàng)意義即盟誓像山一樣堅定,亙古不變。

四、概念整合理論對陸詞小句的認知闡釋

概念整合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人的心智空間映射,所以映射是表征同所指成員之間存在的關系通道,這樣心智空間才得以對真實信息和表征信息加以區(qū)別。如: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與“東風惡,歡情薄,一杯愁緒,幾年離索”之間是類推映射關系。當輸入的“手”、“酒”、“柳”與“惡”、“愁”、“離”被映射在心智空間并連通起來時,便激活了讀者心智空間中的認知圖式,從一個空間概念去指另一個空間概念成員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概念整合意義:手還是那樣紅潤,酒還是那樣甘醇,柳樹依舊碧綠,可是這時的詩人心里滿是難以言狀的凄楚和愁怨。滿園春色,卻毫絲不能減輕他的離情別恨,使人對“手”、“酒”、“柳”后隱藏的意義多有猜測。衍生出的整合意義是以樂景反襯哀景,加深渲染哀景的凄涼孤寂之情,突出對封建婚姻的抨擊。

概念整合的本質是人的思維方法,常見的整合形式是糅合型整合。糅合型整合是兩個相似而不相關的概念整合[10]。糅合整合的基礎是相似性,它將兩個不相關的概念域中的相似成員性質整合在一起而產(chǎn)生新的概念意義。糅合是有層次的,可以分為首序糅合、二序糅合等。若將“紅酥手”看成概念圖示,“手”由“紅”和“酥”修飾,經(jīng)過心智空間的整合驗證是合理搭配,其合理性基于兩個圖示間的概念可整合性,我們可以把修飾與被修飾詞組看成是概念糅合型產(chǎn)物,如圖4:。

正如特納指出的那樣:“意義來自跨越一個以上心智空間的連接。語意并不是概念容器中的存放物,而是有生命的、活躍的,具有動態(tài)性與分布性?!盵11]意義不是限定在概念容器中的心理物品,而是投射、聯(lián)接將多個空間進行融合的復雜運算[12]。整合概念是通過新創(chuàng)結構實現(xiàn)的,新創(chuàng)結構的成因在于整合空間推理,跨域映射是新創(chuàng)結構產(chǎn)生的途徑,因此新創(chuàng)結構是概念整合的產(chǎn)物。詩歌的整合形式之一便是圖示整合。詩中感情的升華是人的心智網(wǎng)絡概念的整合,“情”與“景”交融整合也是詩的隱喻圖像連通所致?!垛O頭鳳》也是有“顏色”的?!凹t酥手,黃藤酒”和“東風惡,歡情薄”,“紅”、“黃”都是暖色調,而“惡”、“薄”是冷的感情,以暖色襯托冷調,突出了冷調的悲涼凄冷。詩中光色結合,明暗對比,冷暖平衡所產(chǎn)生的意境效果,都是詩歌隱喻圖像連通所致,讀者從詩中看到的“色”實質上應該說是顏色隱喻圖像連通性把所看到的景物與人的心智連通起來,也可以說是“顏色”規(guī)約了讀者所想象到的景物范疇,從而凸顯了詩人情感中的景物特征。因為各種的隱喻圖像連通映射可以激活人的心智空間相應的圖示域,為詩歌的理解提供解釋力。各種的隱喻圖像連通不只在詩的文本中,而且讀者的心智中,隱喻圖像連通引發(fā)了讀者與詩人的共鳴。

五、概念整合理論對陸詞語篇的認知闡釋

詩詞的隱喻和象似性是互動的,詩詞的映像象似性引領著詩詞的隱喻閱讀。三個主要映射連通著詩詞意義整合工作過程,這三個映射是:源域和目標域之間的隱喻映射,詩歌視覺文本對源域輸入空間的意象映射,整合空間對詩的視覺擬象映射[13]。這首詩的概念整合理解就是通過上述三個映射所實現(xiàn)的,因為詞語和詞語之間,即域與域之間發(fā)生關系才成為系統(tǒng),發(fā)生關系的動因是映射。此詞上闋中,“紅酥”與“手”、“黃藤”與“酒”、“東風”與“惡”、“歡情”與“薄”、“一懷”與“愁緒”都是映射連通使這些事物感情產(chǎn)生了關系。如以此詞上闋為本,可產(chǎn)生下圖認知模型結構圖:

概念整合理論者福柯尼耶和特納認為:整合產(chǎn)生了輸入中所沒有的新創(chuàng)結構。概念整合理論是理解認知推理的理據(jù),輸入空間不同成員被有選擇地映射到整合空間,使整合空間的新推理成為可能;這些新推理是自動的,所有的輸入空間都是嚴格的心智結構[14]。整合形成的新創(chuàng)意義是一種創(chuàng)新,是對輸入信息在整合框架中認知的結果。概念整合形成的新創(chuàng)意義不同于參與整合的各部分意義的簡單相加,也無法從后者直接推導出來。設定《釵頭鳳》的上闋是輸入空間Ⅰ,下闋是輸入空間Ⅱ,上闋中的所有事物及其被賦予的感情與下闋所描述的事物及其感情產(chǎn)生映射關系,經(jīng)過讀者心智空間網(wǎng)絡整合,結合詩人因封建禮教的束縛而被迫與相愛之人分離的背景語境,得出的新創(chuàng)意義就是對已逝的感情的無限嘆惋。由此可得,詩詞語篇的概念整合模型構建如下圖:

第7篇

關鍵詞:課程改革;古典文獻學;專題講座;符號學

從教十年,對于《中國古代文學》的課程改革一直在認真嘗試推進,面對全新的受眾與當今社會的實際需求,如何讓這一傳統(tǒng)學科再度煥發(fā)出迷人的光彩和與時俱進的生命力,近兩年來,我在原有教學實踐基礎上又完成了以下幾點創(chuàng)新與完善,現(xiàn)總結如下。

1、古典文獻學、考據(jù)與??被境WR的適當引入

古籍流傳既久,其間免不了有許多失真之處。李白《將進酒》明代刊本“天生我才必有用”句,清王琦??睍r已發(fā)現(xiàn)“天生我才必有開”等異文,敦煌唐人手抄殘本則作“天生吾徒有俊才”,如此膾炙人口的名言到底真?zhèn)稳绾畏直?,若不了解一些基本??背WR,往往會有立說不穩(wěn)的危險。此外,“窗前明月光”的“床”是指井欄還是胡床?賈島“僧推月下門”的典故是否僅是美麗故事下掩蓋的偽詩?崔顥《登黃鶴樓》的千古名作開篇究竟是“昔人已乘黃鶴去”還是“昔人已乘白云去”?……凡此種種,足以說明文獻考據(jù)的功用.在古代文學的課堂上,無論是作者思想探討、作品美感分析,還是文字結構、內(nèi)容意旨,都要仰仗精確的??薄T谀壳皩W界日趨浮淺、妄訓浪批的現(xiàn)狀下,篤實務本的風尚是糾正當今青年學生讀古文只求娛樂不求本源的當務之急,就像木匠做工需要鋸子、刨刀、斧子等等基本工具一樣,要想進入學術殿堂的門庭,目錄、版本、???、辨?zhèn)?、輯佚、文字、聲韻、訓詁等功夫缺一不可。在長期的傳統(tǒng)教學中,古典文獻校勘并非本科生能夠接觸的學科內(nèi)容,卻又是登堂入室的基石之一。為解決這一悖論,在我的教學實踐中,已將此板塊有機貫注于日常課堂中,通過化艱澀為簡易、變古老為今用、寓趣味于實例等多種方式讓學生掌握一些考據(jù)??钡幕境WR,以便幫助青年學子在古典文學的海洋遨游時,能腳踏一葉扁舟,氣定神閑。

2、系列專題講座式授課的大膽引入

傳統(tǒng)古文課堂的講授方式是將文學史與作品選分離,分人分時段單獨進行講授,這種體系弊端較為明顯:單純以文學史的前后演進為線索,依次講述歷朝歷代文學發(fā)展現(xiàn)象,原本鮮活的審美藝術會僵死固化在歷史的框架中,文學獨立的靈性與價值被削弱;僅是逐篇講授經(jīng)典作品,又會因缺乏史之邏輯架構支撐,使學生對文學現(xiàn)象無法獲得系統(tǒng)性與整體宏觀的認知。為克服上述教學體系缺陷,我嘗試開發(fā)出“系列專題講座”的方式,將代表作家或經(jīng)典創(chuàng)作流派糅合成一個個專題,在此專題下,以文學創(chuàng)作者(人)為核心,有機統(tǒng)攝與之相關的各類文學與文化現(xiàn)象(事),使隸屬于同一專題下的各個小板塊參差互見,彼此補充――即效仿司馬遷《史記》打破編年體、國別體等舊有體例,以人為中心,通過人物生平活動來有機統(tǒng)攝歷史事件的“紀傳體”體例,取得了較顯著的效果。以蘇軾為例:作為宋代最杰出的文學大師和文化巨匠,蘇軾一人橫跨詩、詞、文、書法、繪畫、禪學等多個領域,按照傳統(tǒng)的講法,可能在講宋詩時提到他,講宋詞時提到他,講宋文時還會提到他,但多個板塊中提到的同一個人,在創(chuàng)作心態(tài)與特色成就上實有一脈貫通之處,這就造成了教學精力與時間的浪費,一分為三,也割裂了一個文人的整體性。故而我將與蘇軾相關的所有板塊都統(tǒng)攝于以他命名的一個大專題之下,這其中有他的愛情與婚姻、他在禪宗文化上的造詣、他的貶謫歷程、他清曠豁達、高風絕塵的人格魅力、他才華橫溢、機趣幽默的文化修為等內(nèi)容,通過上述“知人論世”的系統(tǒng)講述,再水到渠成將其詩、詞、文的創(chuàng)作成就有機嵌入生平經(jīng)歷的娓娓講述中,這樣在無形之中,學生已在趣味盎然的氛圍中,完整接受了他在文學與文化上的巨大成就,既不乏味又避免了割裂感。經(jīng)過多次實踐,這種教學的成效非常鮮活而成功,以此方式塑造的文人專題,其人其作之特色,學生都樂于接受,且印象深刻。在專題講座之外,亦保留傳統(tǒng)文學課程設置之所長,另有諸如分體文學史(縱向發(fā)展線索)等無法并入上述人物專題講座的內(nèi)容設置,正如司馬遷在紀傳體之外,又設“書”、“表”補充介紹政治、文化等專題一般,以求完成對傳統(tǒng)文學與文化經(jīng)緯交錯、立體交叉的全面邏輯架構。

3、西方符號學在古詩文鑒賞中的嘗試運用

就中國古典詩歌而言,在語義鑒賞研究中的很多問題,光靠傳統(tǒng)語言學、古典文論美學等工具已經(jīng)不夠全面,在當今邊緣學科、新興學科大量涌起的時代,大膽借用起源于西方結構主義的符號學,也許更有助于深刻理性地架構起歷來講究“妙處難與君說”的中國古典文學令人信服的新闡釋系統(tǒng)。試看,為何杜甫筆下“香稻啄余鸚鵡?!钡恼Z法倒裝就是絕妙佳句,而重新組句后“江南又綠春風岸”就讓人感覺啼笑皆非?再者,《周易?系辭上》“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的闡釋,從符號學的角度來審視,正是我們古人憑直覺領會到的文學作品符解符號具有無限衍義作用的特征表述。此外,古典詩論中 “煉字生佳句“、 “以樂景寫哀情”之修辭手法,都屬于符號學可以解釋的范疇。總之,很多在傳統(tǒng)課堂上無法用理性邏輯解析透徹,只能憑借直覺領悟、敏銳語感進行審美感知的古典文學鑒賞對象,在符號學的工具運用下,就多了一種有力的輔助理論支撐,故而在當今中國古代文學課堂上,有必要適度引入西方符號學的基本原理,對傳統(tǒng)教學方式進行與時俱進的,開創(chuàng)性的嘗試革新。

通過以上改革手段,可避免在傳統(tǒng)教學法中學生只能極端痛苦地死記硬背一肚子文學史理論又很快拋之腦后、兩手空空的尷尬,而是將古典文學血肉豐滿的生命力通以有溫度的方式化到學生心里,使之成為其離開學校后漫漫人生旅途中的一種素養(yǎng)、一種底蘊,滋養(yǎng)心靈、豐厚人生,從而真正實現(xiàn)這門課程在當今的開設目的。

參考文獻:

[1]孫欽善,《中國古文獻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2月版

[2]黃永武,《中國詩學?考據(jù)篇》,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