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23 14:55:14
序論:在您撰寫談談對社會心理學的認識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一、網絡人際關系的概述
(一)什么是網絡人際關系
在社會心理學中,人際關系是在人們物質交往與精神交往中發(fā)生、發(fā)展和建立起來的人與人之間的直接的心理關系。那么對于網絡人際關系是進入新世紀后才出現的新型人際交往方式,到目前為止也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說法,有的說網絡人際關系就是以計算機、網絡和數字符號為媒介,從而在超文本和多媒體中建立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這種關系都是基于網絡才能夠實現和建立的。因此在我看來,網絡人際關系就是利用網絡技術建立的一種有別于以往的新型人際關系。
(二)網絡人?H關系的特點
說起網絡人際關系,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和區(qū)別它與現實人際關系的異同,同樣都包含著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心理因素,網絡人際關新的建立也是通過先認知對方,然后依靠情感的帶動建立網絡交往。按照其規(guī)律一般都具有以下特點:
(1)虛擬性。在網絡人際交往過程中給,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為都是建立在網絡世界中,交往的個體都是用網名的方式出現,利用網絡語言交流,在不暴露自身隱私的前提下和對方進行交往,這些都使得交往過程有很大的虛擬性。
(2)約束力差。由于網絡環(huán)境交往,彼此不見面,關于身份、性格都無法面對面判斷,那么就可以跨越心中最真實的想法,僅靠語言表達來詮釋想展現的性格,造成網絡中與現實中的人物性格有很大的差異。由于這種不完整性,讓人產生懷疑和不信任,導致網絡關系不穩(wěn)定。
(3)平等性。網絡交往中由于沒有身份以及階層的標準,大家通過網絡這個平臺聚在一起,僅憑情感來選擇親疏遠近,克服了現實交往中人與人之間的門第、空間、地位等一系列影響交往的外界差異,獲取更加廣泛的交友體驗,讓交往變得純粹而又平等。
二、網絡人際關系的雙重影響
如今網絡已覆蓋全球,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就達7.31億人,這樣巨大的數字讓我們清醒的認識到,網絡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人際交往中,它既有積極又有消極的一面。
(一)網絡讓人際交往更加頻繁
利用互聯(lián)網可以迅速突破地域的限制,將遙遠兩端的人瞬間聯(lián)系在一起,構建地球村,從而進一步拓展交往空間。而傳統(tǒng)的面對面交往往往會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讓生活和朋友圈變得狹小。例如:我們可以通過網絡和世界各地的朋友聯(lián)系,無需了解對方的年齡、性別和真實姓名卻因為愛好相同或者個性相似,甚至是在論壇或者qq上對同一問題感興趣,就可以成為朋友。但這在現實中,有可能在我們完全了解一個人的情況下,很難與其結成朋友。因此網絡讓我們即建立了人際關系,又享受了單純的安全感。
(二)網絡可以增強交往的信心
在網絡交往中,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單元,處在一個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下進行的,無需察言觀色,就可以真實而又信任的表達最真實的自我,彌補了現實中不敢接觸陌生人的現狀,這是網絡的距離感帶給我們的好處,在網絡中表達一些平時不會用的活潑的網絡用語,可以增強與他人接觸的自信心,在潛移默化中調整自己在現實中的步調,提高自己與人交往的能力。
(三)網絡造成人際關系的隔閡
【中圖分類號】 B8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4244(2014)06-180-1
高校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對于高校來說,是高校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高校改革的重要戰(zhàn)略任務。目前高校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效果有待提高,為此,高校需要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構建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新理念、新體系,努力培養(yǎng)一批適應學校和社會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人才。
一、高校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研究意義
創(chuàng)新是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基本特征。“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為提高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許多國家都把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擺在戰(zhàn)略的高度加以重視,許多知名大學都建立了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體系。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關系到高校的生存和發(fā)展。高校培養(yǎng)的學生需要注重其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高校培養(yǎng)的畢業(yè)生不僅僅要求學生學習成績好,更要求學生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具有較高的創(chuàng)新能力。這樣,才能受到社會的青睞。因此,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關系到高校的生存和發(fā)展,高校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意義重大而深遠。
二、社會建構論心理學的建構思維
(一)社會建構論心理學概述
社會建構論心理學(social constructionist psychology)是社會建構論作為一種新的研究范式在心理學中的反映。格根1985年發(fā)表于《美國心理學家》(American Psychologist)雜志上的《現代心理學中的社會建構論運動》一文被視為社會建構論心理學正式開始的標志,也是社會建構論心理學的宣言書。在該文中,格根將社會建構論心理學的基本立場從元理論層面概括為四個基本假設,這四個假設在格根此后的許多論文和著作中不斷復現,可視為社會建構論心理學的基本綱領。
(二)社會建構論心理學的建構思維
第一,社會建構論主要闡釋人類(如何)描述、解釋、說明他們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包括他們自己)的過程。
第二,社會建構論心理學主張放棄對個體內在心理結構或心理過程的研究,轉向人與人之間溝通、互動、對話、協(xié)商、沖突、修辭等社會性過程。
第三,社會建構論認為,被人們作為反映工具使用的語言,其意義受社會、文化、歷史的制約。正因為此,一切用語言表述出來的都是建構的。
三、社會建構論心理學建構思維對高校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實踐探索
(一)大學生自身創(chuàng)新意識的實踐探索
第一,構建創(chuàng)新愿景
高校大學生要想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首先需要的是在他們生活的世界中構建創(chuàng)新愿景。高校大學生一般年齡在17-23歲之間,處于思維活躍、精力旺盛、容易接受新事物的階段,具有創(chuàng)新潛力,有一定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敢于打破定勢思維。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高校大學生若是能夠具有創(chuàng)新的強烈欲望,能夠在頭腦中構建美好的創(chuàng)新愿景,將對高校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社會建構論心理學強調創(chuàng)新知識主要在于學生自身與外界互動中主動建構而生成,學習是一種主動的知識建構的過程。在社會建構論心理學指導下的高校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強調學生對于創(chuàng)新知識的主動建構,強調個人在創(chuàng)新中的作用,要主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在創(chuàng)新意識不斷豐富的前提下,不斷提高創(chuàng)新素養(yǎng)。
(二)高校創(chuàng)新環(huán)境的實踐探索
第一,營造創(chuàng)新氛圍,促進團隊優(yōu)勢互補,培養(yǎng)高校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
知識結構是指一個人經過專門學習培訓后所擁有的知識體系的構成情況與結合方式。能力結構,指一個人所具備的能力類型及各類能力的有機組合。
在社會建構論心理學的理論指導下,高校營造濃郁的創(chuàng)新氛圍,促進團隊間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互補,幫助大學生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提高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水平。
第二,通過資源共享,達到團隊協(xié)作共贏,培養(yǎng)高校學生的個性品質。
在心理學中,個性是指個人區(qū)別于他人的、穩(wěn)定的、獨特的、整體的特性。人們常把那些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出來的積極向上的心理持征稱作良好的個性品質。社會建構論心理學正是要建構資源共享的氛圍中重點培養(yǎng)高校大學生合作、共贏的個性品質。
(三)社會創(chuàng)新環(huán)境的實踐探索
關鍵詞:社會心理學;課程思政;教學策略
思政課程貫穿于學生的所有課程當中,并且能夠融入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向學生不斷的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思政課程能夠達到目前學校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因此如何挖掘專業(yè)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教學元素,并將其有效地銜接在一起,我們目前還在探索當中,我們將以社會心理學課程作為案例,為思政課程的有效實施提供一定的借鑒。
1社會心理學課程融入思政教學的優(yōu)勢
1.1二者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當代大學生面臨著較大的學業(yè)壓力和就業(yè)壓力,時常遇到學業(yè)、生活、情感方面的挫折,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成為大學生成長和成才道路上的陰影,因此當前大部分高校都開始積極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將其納人了思政教育的體系之中。而社會心理學中的很多內容都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在學習社會心理學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用社會心理學的專業(yè)知識來分析自己和他人在社會中的一些心理和行為,正確的看待自我。社會心理學教師可以挖掘出社會心理學課程中蘊含的很多的德育元素,例如正確的溝通方式、合作能力、價值觀的培養(yǎng)、自制力的培養(yǎng)等,這樣能夠有效的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對學生的綜合心理素質發(fā)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從而達到思政教育的目標。
1.2思政元素可以滲透進社學心理學中
課程思政是要在專業(yè)課程中融入思政內容,這就需要找到二者的契合點,而社會心理學與思政教育之間具有非常多的契合點,二者可以實現自然的融合,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是人在社會中所表現出的行為模式以及其內在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而這些都是發(fā)生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的,這個背景就包括政治制度、經濟發(fā)展程度以及文化背景,可以說這些因素都會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巨大的影響,也是社會心理學的重要研究內容,而這些都與思政教育內容有著廣泛的聯(lián)系。因此,社會心理學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例如教師在講解社會政治制度、角色規(guī)范等內容時,都可以適時的引入思政內容,引導學生對我國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規(guī)等進行了解與思考。
2社會心理學的思政教學策略
2.1精準提煉社會心理學中的思政元素
在社會心理學課程當中不斷的挖掘其所存在的思政元素,教師還要在傳授專業(yè)知識的同時,還要找準思政元素的契合點,不斷的將社會心理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入到一起,在挖掘思政教育元素的同時,還要在不影響專業(yè)課程的情況下限制課時。教師還應當研究人們在社會傳言中所在的心理狀況以及行為規(guī)律,并結合專業(yè)進行學習,精準的提煉社會心理學當中的思政元素,使得社會心理學和思政教育不斷的融會貫通,也不會受到專業(yè)教學的沖擊。
2.2積極應用網絡平臺,適時引入思政內容
在社會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積極利用網絡平臺,適時的引入思政內容。當前網絡信息技術非常發(fā)達,網絡為師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流平臺,社會心理學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獲得更多的教學資源。例如教師在講授“自我意識”這部分教學內容之后,可以在網絡平臺上發(fā)起一個小詞論,讓學生談談什么是“我”,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學生的發(fā)言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適時的進行教育,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自我,特別是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理想的自我,以及現在的我與理想的我有哪些差距,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和價值觀,并引入一些革命先烈和當代奮斗者的事跡,鼓勵學生勇于追求自我,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融為一體,實現自我的價值。
2.3創(chuàng)新社會心理學課程評價機制
在教學過程當中,通過評價活動本身的效果保證目標能夠順利的進行并完成,因此這個過程一般我們將其稱之為過程性的評價。在社會心理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多使用過程性評價方式,將其作為結果性評價的重要補充,注重學生在專業(y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學習動機、學習態(tài)度。在設置社會心理學考試時也要加入一定的思政內容,通過這種方式提高學生對思政內容的重視。
2.4教師要加強自我綜合素質的提升
如果想要讓學生的心理健康健康完善的發(fā)展,教師就應當對自身的行為進行約束,并不斷地提升自我的綜合素質。教師要不斷的調整是自我的心態(tài)意識,并且完善自身職業(yè)道德水平的建設。教師每天以樂觀的態(tài)度,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斷地感染學生,對學生的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社會心理學教師要用自己高尚的師德、正確的價值取向、飽滿的教學熱情對學生產生影響,實現顯性思政教育與隱性思政教育的融合。
3結語
我國目前對于思政課程的研究還處于摸索階段,就目前情況來看,社會心理學的課程思政還是有著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文通過對社會心理學專業(yè)課程思政教育的初步優(yōu)勢進行探索,不斷的挖掘教材當中所原有的思政元素,將其和專業(yè)知識融入到一起,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不斷的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促使教師完成專業(yè)教學任務的情況下,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參考文獻
[1]劉海鷹,劉聽.社會心理學課程思政教學分析與設計[J].大學教育,2020(04):25-28.
關鍵詞: 社會心理學 高中物理教學 教學方法
高中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由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規(guī)律和理論組成體系,嚴謹精密定量的科學,這就決定了物理是比較難學的基礎學科之一。面對學生的困惑,結合物理學科的特點,跨世紀的教育工作者迎難而上,從教育角度進行了積極而有效的思考與探索。那么,能否另辟蹊徑,從社會心理的角度借助社會心理規(guī)律這個“交通工具”研究物理教學呢?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與過去任何時候相比,我們現在更加重視人的社會性。中學生是社會的人,所進行的學習生活當然就是一種社會活動。社會心理是指集體的習慣,不成文的規(guī)定、智力、體力水平、愿望、興趣愛好及學習態(tài)度等。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甚至決定了人在社會活動中的行為。由此可見,如果在物理教學過程中了解中學生的社會心理活動,充分運用社會心理方法展開教育教學工作,則對于調動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那么,怎樣才能成功地把抽象的社會心理規(guī)律應用到物理的教學實踐中呢?下面我就根據自己在教學第一線的體會談談見解。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作為教育改革具體實踐者和教育效果直接見證者,教師首先應明確社會心理知識對物理學習的重要意義。教師在認真鉆研本身業(yè)務的同時還應熟練掌握社會心理學知識,并用好這一種武器,使自身的綜合素質能得到全面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對癥下藥”,取得顯著效果。
二、按照社會心理活動的重要規(guī)律――動機、行為規(guī)律、強化學生的學習目標,營造學習物理的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確定一個目標,也就確立了一個努力方向,讓學生在目標的指引下,奮發(fā)向上。但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動機、目標等的確立不都是由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關系(教育者、學校)所決定的,而且受學生直接學習和生活的具體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一方面要提高對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非常有必要創(chuàng)設物理學習情境。物理學習的情境和氛圍不要僅局限于教室、學校,還要擴大到整個社會這樣一個廣闊的天地。在日常生活中沒有一處不蘊含物理規(guī)律或物理知識,要鼓勵學生多從社會生活中發(fā)現物理,多運用物理,把物理與生活密切地聯(lián)系起來。另外,還可以充分利用課題研究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做到人人都參與,個個有課題,努力探索物理世界的奧秘。《從電冰箱到臭氧層》、《ABS與車輪防抱系統(tǒng)》、《菜刀上的學問》等課題的研究有的是跨學科的,有的需要用到高科技的知識,還有的與實踐密切聯(lián)系。所有課題的研究的評價,我們注重的是整個研究努力的過程而不是重視學生研究的結論。這樣,就能使全體學生都學物理、愛物理、用物理,形成良好的學習物理的氛圍,從而更有助于物理教學。這樣的良性循環(huán)一旦形成,學好物理就不再是一句空話。
三、根據社會心理學的需要理論,滿足學生的多種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果我們滿足了學生的這種需要,同學間的相互協(xié)作、相互幫助,關系和諧發(fā)展,對學生物理的學習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教育工作者有責任也有義務發(fā)展中學生這方面的需要,并給予積極的支持引導,這些表面上看似與教學無關的需要,一旦得到滿足,有時往往就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利用被社會認同的規(guī)律。
在許多情況下,中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對自己所學的學科重要性的認識及對集體的熱愛等從根本上說比物質性的刺激對他們的影響大得多。因此,中學生在學習物理時,渴望同學、老師、學校、社會的認同。我們可以開展物理競賽活動,并舉行隆重的授獎儀式,使學生有機會獲得社會的認同。同時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使學生能認識到物理這一學科的重要性及學習物理的重要意義,從而形成一種群體心理定勢,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物理。
五、從社會心理學的視角看,教師威信是教育教學有效開展的前提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本很實際、很基礎的心理學入門書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學最根本的知識,看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里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yè)內容。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于大學生心理書籍讀后感,請您閱讀。
大學生心理書籍讀后感1近來看了一本心理學的書,最有感觸的一句話就是:把“要我做”變成“我要做”。
“要我做”就是一個人在工作的時候缺乏主動性,總是在生活所迫或者別人的催促下不得不做自己的工作。如果一個人缺乏對生活的熱情和主動,就會被動的接受一切,在生活和工作沒有目標,看不到前途,物質和精神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人的懶惰的本性就會被激發(fā)起來,就會處處“要我做”,如果在一個單位人人都處于這樣的狀態(tài),開展一項工作就會變得很困難,個人和集體的發(fā)展就會受到嚴重制約。那么,如何才能把“要我做”變成“我要做”呢?《心理學》這本書給我們開出了一劑溫良的治病藥方。
心理學在人的激勵方面分析的很詳細,就是如何激發(fā)個人的積極性,首先就是確定正確的目標。人活著要有理想,有奮斗目標,不然就會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成功:簡單的說,就是目標加上進取心,有人安于現狀,只想維持現狀,采取“守”的態(tài)度,時間久了就會變陳消極的態(tài)度,失去積極的動力,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必須要設置向前看的目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卓越,追求更好,時時努力超越現在的自己,才能不斷進步,才能離成功更近一些。
心里學家馬斯洛指出,人類的基本需要可以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自我實現的需要建立在其他需要的前提之下,在工作能夠體現自我價值,變成了一種興趣的時候,人就會以工作為樂,而不是以工作為負擔,一旦工作變成了一種興趣,就會變被動為主動,“要我做”也就順其自然成了“我要做”。
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tài),讓自己時時擁有快樂的感覺,凡事不斤斤計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學會感激,只要健康和活著,就是上天最大的恩賜,就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應有的一切。
在現實社會和工作中,一個人滿足了基本需要以后,就要給自己定目標,思考和理解自己生活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意義如何體現,怎樣讓自己的心情快樂和輕松,怎樣用積極的心態(tài)去對待挑戰(zhàn)和麻煩,在反思的過程中,“要我做”也就逐步轉化為“我要做”。
大學生心理書籍讀后感2心理學,一個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詞。一直以來我都對心理學充滿了好奇與興趣,但卻很少有機會接觸與之相關的知識,這次有幸拜讀了《心理學與生活》。
拿到它時我抱著懷疑的態(tài)度,畢竟自己是個心理學的“門外漢”,但讓人欣慰的是,對于一個對心理學感興趣,但是又沒有系統(tǒng)地學習過心理學的人來說,這本教材是非常合適的一本入門書籍。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本很實際、很基礎的心理學入門書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學最根本的知識,看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里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yè)內容。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看了這本書,讓我發(fā)現原來生活真的到處都有心理學,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學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它就是一本心理學最根本的書,但是卻很全面。這本書有十八章,主要介紹了生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習與行為分析、智力與智力測驗、理解人類人格、心理障礙、心理治療、社會過程與關系、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等內容。書中還包含了由600余條詞匯及解釋構成的“專業(yè)術語表”、20_余條“參考文獻”以及近1000條“人名和主題索引”,對教學、研究和學習都極具參考價值。
我很喜歡書別設置的一些專欄,比如“我們如何知曉”這個專欄,它介紹了200多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讓你知道心理學的一些結論是如何得出的,而這些結論通常加深了我們對人性的理解。
還有“生活中的心理學”這個專欄,把心理學和我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很多。看看這些題目吧:“幸福感的遺傳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覺和知覺組織的分離”“清醒夢境的試驗事實”“你無法忽視數字的“意義””“在“瘋狂“的地方做個正常的人”———原來,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學!
“21世紀的心理學”這個專欄也很好,介紹的是心理學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課題,把有興趣的學生引向心理學的新領域。在那里他們將開疆辟壤,施展抱負,為人類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貢獻。
要學習一種知識,就象是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著別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對錯;也可以自己摸索著走,看看運氣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張地圖,讓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這個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條路,然后你選擇你喜歡的道路走下去。這本書就是心理學世界的地圖,它沒有把所有的知識給你,但是,它給了你全貌,給了你路徑,要了解心理學,這本書足夠了,要想要深入,這本書也告訴你該如何尋找道路。
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想多點了解一些關于心理學的專業(yè)知識,深入學習現代心理學,了解心理學的發(fā)展史,學習一些團體活動的知識,通過在參加活動課的過程中體會人生的知識。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學方法,認識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和幫助他人的能力。希望老師能在心理學與生活的課程中多講一些關于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知識。當今社會,在物質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如何讓自己浮躁的心態(tài),歸于平靜,如何放松自己,尋找心理的健康與和諧,已成為現代社會重要的新課題。
大學生心理書籍讀后感3《讀懂心靈》是一本以各種小故事構成的心理書籍。書中分有八個小主題,其中最讓我感觸最多的就是第三小主題一一在失意與缺憾中修復自己,其中的一句話很是令人深思:
不要預支明天的煩惱,過旱地為未來擔憂,那僅僅是徒勞,不于事無補,還會讓自己活得更加疲意。
生活不在昨天,也不在明天,它只是踏踏實實的今天。生活中往往就是這樣,我們常常會好高騖遠,內心幻想這美好的未來,卻從未努力去靠近它。與其迷茫未來自己該做什么,不如踏踏實實過好現在,沒有人會一生下來就明白自己的人生該是做什么的,未來都是掌握在現在一點一點努力的自己的手上。
好多同學可能都和我一樣,進入大學,對自己的未來都是無知迷茫的,很多人在這種迷茫中慢慢松懈自己,沒有目標的過著每一天,看著宿舍其他的同學積極的參加著各種組織或者協(xié)會,每天都很充實,心里是羨慕的,比起每天懶在宿舍的自己,雖然會聽到舍友說:“好累,好羨慕你什么都沒參加啊!”但其實自己心里是難受的,雖然也有為自己的未來考慮過許多,但每次定下的小目標,第二天就會被扼殺在了被子中,就如書中說得:生活不是在昨天,也不是在明天,它只是踏踏實實的今天。與其每天后悔昨天不努力的自己,然后再對明天設下目標,不如好好充實過好今天,不后悔昨天,不多慮明天,相信在一天天充實的生活和學習中,會慢慢的找到符合自己未來的目標,并一步步靠近它。
大學生活說久也不久,說短也不短,足夠你思考自己的未來,但希望在畢業(yè)之時,別還是停留在思考中,而一點也未付出行動。
大學生心理書籍讀后感4情緒轉移
先簡單來介紹一下情緒平衡的作用,然后我會列出本書的目錄,它簡明概括了每章節(jié)的內容。
借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的格式:“看或不看,它都在那里,不離不棄;學或不學,選擇權在你,不著不急。”如果,對你有所幫助,你不用謝我,謝謝你自己吧,因為是你自己想改變;如果你有經驗想跟大家分享,那就說出來吧,用你的方式去向更多的人推薦(是PUSH,不是PULL,就是僅僅宣傳,但不要強迫別人來學);如果,你感覺沒什么用,那就當個“打醬油的”吧!
不同心情
“病由心生,境隨心轉”,每種情緒會對心情造成不同的影響,還會對對應的心、肝、脾、肺等器官造成直接的影響。而情緒平衡,就是通過一種情緒平衡技巧(腹式深呼吸療法+中醫(yī)經絡穴道敲擊或按壓+自我肯定陳述等)來釋放各種不好的情緒,諸如仇恨、憎惡、痛苦、罪惡感與羞恥感等具有毀滅性的情緒;還有恐懼、憤怒、創(chuàng)傷、擔憂、哀傷、壓力、過度興奮等程度較輕的情緒,從而預防由這些情緒造成的不適,或治療由這些情緒造成的生理上的疾病。
保持身、心、靈的健康,追求內心的愛、喜悅、和平。這種情緒平衡技巧可以靠自己來進行,不需要別人的協(xié)助。你在任何地點都可以運用它。使用它,你將發(fā)現自己在哪里受了傷以及該如何治療自己。你不需要心理分析,你的潛意識心知道如何治愈你的創(chuàng)傷(不用擔心秘密會泄露)。本書無意取代專業(yè)治療,只是教你一種方法,學習化解痛苦。
寶貴
書的主要意圖在于教人們學會情緒平衡的方法。這樣一本書,對于一個剛剛走出校門,步入社會的自己來說是相當有用的。情緒的誘因是內心世界的反映:不愉快的反映是來自潛意識的線索和信號,提醒我們尚有未解決的情緒問題。如果,我們忽略它,或許會失去解決生活中重大問題的寶貴機會,對我們的生活,甚至是我們身邊人的生活都有重大影響。因此,我們要學會自我排拒和自我接納來管理內心的亂流…平衡情緒的重點就是要認清所有重要的事情都來自于內在,這是通往內心和諧的第一個線索。
同樣我們也需要接納自己,接納生命是艱苦的,接納人生中將會有重大的阻礙,接納我們將會犯下許多錯誤,以及接納許多人會認為我們就是他們苦難的源泉。只有接受,才能談到去解決它。
大學生心理書籍讀后感5社會心理學現代心理學的支柱之一,它與人格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一起構成了心理學的基本框架。其研究領域設計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學科生命力寓于全社會不同個人和由這些人組成的不同群體的需要和應用中。研究社會心理學不僅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也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所以,當我閱讀完《社會心理學》后,第一個感受就是不僅要吸收其中包含的理論意義,更要實踐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讀了這本書,也讓我對窗口的服務工作有了一些更深的認識,下面我就談談在窗口服務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在現今新的醫(yī)學模式下,針對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下應履行的醫(yī)師職責,“醫(yī)學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模式、授課形式與教學方法都值得我們去探析。醫(yī)學院校培養(yǎng)的學生是未來醫(yī)學事業(yè)的繼承者與開拓者,其社會角色是救死扶傷的白衣戰(zhàn)士,面對的是患病的群體。身為醫(yī)者是要治‘‘患病的人”還是去治“人患的病”?醫(yī)學模式的轉變、預防疾病戰(zhàn)略的轉變、臨床醫(yī)療工作的需要、改善醫(yī)患關系的需要等因素決定了醫(yī)學心理學已經成為當代醫(yī)學科學的三大理論支柱之一。這樣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生為對象的教學模式就面臨著與心理學理論相矛盾的巨大挑戰(zhàn)“醫(yī)學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成為醫(yī)學院校課程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1.重新修訂教學大綱
通觀全國醫(yī)學院校,目前醫(yī)學心理學教材仍沿用傳統(tǒng)結構模式,即:以基礎心理學為主干,結合了變態(tài)心理學、臨床心理學、護理心理學等心理學分支學科理論,其中基礎部分占總學時的1/4,使得與醫(yī)學生密切相關的臨床心理學、醫(yī)患關系、心理干預等因為課時太緊只能草草帶過。內蒙古醫(yī)科大學所有專業(yè)學生使用的《醫(yī)學心理學》(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第二版)分12個章節(jié),要求在24個學時之內講完,內容涉及面很廣,給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掌握都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由于大多數醫(yī)學生畢業(yè)后不可能進入精神科或從事心理工作,這樣的課程安排使未來的臨床醫(yī)生既不重視課堂學習,又不能在實踐中加以應用,失去了學校課程設置的意義。
醫(yī)學心理學具有自然學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雙重屬性具有實驗科學和理論科學的雙重屬性同時也具有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的雙重屬性。這種雙重性給該課程的教學提出了雙重的要求。醫(yī)學心理學研宄的范圍主要是與醫(yī)學領域有關的心理學課題,普通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及社會心理學不包括在內,但是作為一門課程它必須考慮到授課對象的知識結構和一門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銜接關系。醫(yī)學心理學的臨近學科有臨床心理學、行為醫(yī)學、變態(tài)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和護理心理學等,這幾個學科的研究對象和側重點是不同的。醫(yī)學心理學側重研究心理因素在軀體障礙中的作用與機制臨床心理學的研究重點是心理測驗和心理治療行為醫(yī)學主要采用行為主義的研究方法研究健康和疾病的問題變態(tài)心理學側重于探討各種精神障礙的心理原因和機制健康心理學側重于研究各種維持和提高心理健康的措施而護理心理學側重研究各種心理護理的原理與方法。可以看出醫(yī)學心理學與這些臨近學科既是相互包容又是相互獨立的,因為它們都有各自的研究對象和側重點。拓展醫(yī)學心理學學科外延,建立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體系是課程改革的當務之急。目前大多數醫(yī)學院校臨床醫(yī)學等專業(yè)開設的醫(yī)學心理學課程仍是將諸多醫(yī)學心理學分支學科內容合并為一??梢愿鶕W校具體情況選擇開設合適的選修課如心理學概論、心理測量學、神經心理學、心理診斷學、生理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咨詢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康復心理學、異常心理學等。作為教學這些知識對醫(yī)學生都是必修的但又不可能給醫(yī)學生開設6門心理學課程,隨著教學改革,醫(yī)學院校逐漸開設了臨床心理學、醫(yī)患溝通等選修課,給醫(yī)學心理學的授課帶來挑戰(zhàn),現實的做法就是在醫(yī)學心理學的講授中兼容并蓄,同時講授其他幾個學科的內容但又要同時兼顧已選修過這幾門課程的學生。
在開設課程時間安排上目前部分醫(yī)學院校將醫(yī)學心理學課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學年,但此時才學習醫(yī)學心理學概論、心理學基礎知識部分,顯得太遲不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yǎng),與教學要求形成脫節(jié)現象,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學年課程中有關醫(yī)學心理學的內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詢與治療、病人心理、異常心理等與醫(yī)學專業(yè)課程緊密相關而本階段學生內外婦兒、診斷學等課程尚未開設學生常常感到難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據心理學的知識從基礎到分支學科從理論到臨床實踐合理安排課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安排在第一學年,醫(yī)學心理學課程安排在第三學年,臨床心理學課程安排在第四學年。
英國心理學家J.韋曼博士曾把醫(yī)學心理學研究的具體領域歸納為5個方面:(1)伴隨著老齡化、精神性疾病及神經學損害等因素的行為改變;(2)心理因素在醫(yī)學問題發(fā)生中的作用;(3)醫(yī)生-病人關系(4)病人對疾患和治療的反應;(5)治療的心理學方法。根據韋曼博士的歸類,我們認為醫(yī)學心理學的主要內容應分為:基礎心理學理論、異常心理、心身疾病、醫(yī)患關系、心理干預和心理健康6個方面。醫(yī)學心理學的教學時數會隨著各校的重視、師資力量的充實而有所增加,就目前的學時而言必須進行教學大綱修改重新分配教學內容,逐步縮小目前的基礎部分的知識而逐步擴大臨床部分的知識內容學時才比較適宜。就我們學校而言現在醫(yī)學心理學為限選課,24學時,在不增加學生負擔基礎上,結合目前一年級有心理健康教育課,二年級有社會心理學,四年級有臨床心理學、醫(yī)患溝通選修課,重新制定醫(yī)學心理學教學大綱,使之與前后知識呼應,又體現醫(yī)學心理學的特點,我們認為理論授課分18個學時進行,另外6個學時用于觀看影片、討論、辯論和考試等需要。學時上重新安排如下:講授醫(yī)學心理知識在開始先簡單回顧心理學的基礎知識,用2學時時間,異常心理、心身疾病、心理干預各占4學時,而醫(yī)患關系、心理健康2個內容各占2學時。這樣醫(yī)學心理學的課程圍繞一條主線展開,學生學習有章可循,教師授課主次分明。
2.改進授課方式、手段
醫(yī)學心理學中的許多概念都十分抽象,例如:情緒、思維、意志、認知、人格、特質、自我、智力、潛意識、心理應激……。所以,傳統(tǒng)教學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在教學中必須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豐富課程內容和形式,聯(lián)系臨床實踐。醫(yī)學心理學的課本不只是教師的“教材”,也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學本”。包括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如材料閱讀、討論、練習、實驗、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內容提要、學習目標、案例問題。從臨床實際中編撰醫(yī)學心理學課中的一些思考問題和案例。
在教學方法的選用上,可以采用電影、動畫、討論、辯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啟發(fā)式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突破邏輯思維的框架。
借助于計算機技術生成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媒體,使單純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測驗、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心理學基本知識、技能能以準確、清晰、直觀、形象地場景再現出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境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而使得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2。問題討論法實施的關鍵在于選材和問題的設定以及課堂氣氛的營造和控制,時間的安排和掌握也很重要。
角色模擬法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設定情景分派角色組織開展教學模擬活動。其優(yōu)點是現場感應性強容易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熱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動手能力。
例如在講“心理應激”這一章時可以將“應激的心理反應”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緒反應”與“心理防御機制”結合起來用事件的形式加以講述??梢愿嬖V學生在每個個體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煩惱與困惑”也許還會遇到不同形式的“心理應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在一個較大的負性生活事件中如大學生“失戀”“親人遭受意外”等假若“我”就是事件中的人物作為個體的“我”該如何面對?積極應對消極等待還是回避或逃避?請學生按照心理活動的規(guī)律分析這幾種解決方法的優(yōu)劣。在教師引導和幫助下最后得出結論:當一個人面對應激時,如同身上背負著許多東西,單腿立地。這時會對自己說我實在堅持不住了,怎么辦呢/方法很簡單,把腿放下來就行了。
角色模擬法從現實出發(fā),聯(lián)系生活實際,運用所學知識點去解決每個個體都會或多或少面臨的難題(“應激源”),幫助學生體驗實情,找出癥結,研究問題,尋求對策,并在課后讓學生以論文的形式寫出來。這樣做既能鞏固所學知識又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專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
在實例教學中運用靈活機制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素質,醫(yī)學心理學課教師除在教學中應用心理學實驗儀器以及各種心理測試的模具和量表為學生開設示教實驗,還可以引導學生從事一些實驗和臨床研宄醫(yī)學心理學教學中加強實際案例教學的探索3,如發(fā)展心理學興趣小組,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性,使之在努力學習心理學基礎知識的同時,針對現實社會的大中專學生存在心理因素問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情況調查,并在教師指導下開設、組織心理咨詢講座以幫助他們解除心理障礙。
授課時既要通過簡單的課堂實驗和實驗室實驗這些實證的方法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人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及心理-生理的關系與機制,還要善于用描述的方法、思辯的方法從整體上講清人的心理結構、人格結構、醫(yī)患關系及心理的病理機制等;既要通過理論講授使之確定心身統(tǒng)一觀,從心身兩個方面認識人、觀察人、培養(yǎng)其人文精神,還要通過課堂練習使學生掌握簡單的心理課評定方法、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基本方法。
此外,更新課程內容、豐富課程資源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重要的一環(huán)。在課程中吸納醫(yī)學心理學最新的研究進展,在現有教材資源基礎上提供多種學習資源,如教材配套光盤、基本練習、實踐活動、參考文獻、推薦閱讀、相關網站等,根據學校實際狀況加強醫(yī)學心理學實驗室建設,建立網絡學習環(huán)境,供師生交流、合作、查閱信息等。建立醫(yī)學心理學課程網絡教學系統(tǒng)提供教學資源、相關鏈接、論壇、留言板、試題庫、郵件列表等欄目促進師生、學生之間進行網上交流、合作、討論、答疑以及傳送作業(yè)等。
3.改革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
教學評價作為檢驗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應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充分體現靈活性與全面性等特點,調動學生積極性,真實反映學生能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同時有效地考察教師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教學評價可兼顧課堂表現、結業(yè)考試、論文撰寫等形式。課堂表現包括學生出勤情況、參與課堂討論、提出創(chuàng)造性見解的情況,結業(yè)考試主要采取筆試不僅考查知識面也注重考查對基本概念、理論的理解和掌握,課程論文包括小組合作學習主題報告、自主閱讀的文獻筆記以及案例分析等內容。
考試是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荚嚥粌H要考核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核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4。目前學生考試內容死記硬背的多,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邏輯性思維的少,學生為了獲得好的學習成績,就必須背講義,教條地套教師的標準答案。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可以采用一些靈活的方式補充考試的不足。平時課堂要求學生以理解為主,多提問或讓學生提出問題由全班進行討論;對于大家普遍感興趣的問題,可以組織集體辯論,把辯論內容整理成文,酌情給學生加分,作為平時成績。此外,可以布置一些可供發(fā)揮思維的作業(yè)題。如:學習了人格一章后,要求學生通過簡單的人格(包括能力、氣質、性格)測驗,了解自己的人格特點,根據自己的成長過程,分析影響自己人格形成的因素和機制,并制定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案。考試可以放一些經典影片和心理學錄像,讓學生針對其中的人物或情節(jié)給出心理分析,說明這些人物存在什么樣的心理問題,或采用了什么樣的心理防御機制,并且可以結合自身經歷談談體會。通過多種考核形式的進行,把單純考察學生死記硬背知識的水平,轉向側重考察學生的分析問題、理解問題、鑒別問題和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方面來,真正發(fā)揮出考試的驗收作用,達到考試應有的督促、提高、檢查、評價的目的。
[關鍵詞]心理學效應;政治教學;運用;實效性
“水性自云靜,石中本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毙睦韺W和教育學這兩門學科就像韋應物在《聽嘉陵江水聲寄深上人》中描述的水、石一樣:水、石本來是安靜的,可是兩者一激蕩,發(fā)出了驚雷一樣的巨響。心理學和教育學在多年的發(fā)展中相互助力,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被廣泛運用于教育學中,突破了教育過程中的許多困境,提升了教育的實效性。
下面筆者僅選取部分心理學效應,談談對將其運用于政治教學中的思考。
一、牢記超限效應,避免無效重復
超限效應來源于馬克?吐溫聽演講的故事。馬克?吐溫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鐘后,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他決定不捐了;最終演講結束募捐時,過于氣憤的他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梢姵扌侵复碳み^多、作用時間過久,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現象。政治課程中,有部分內容對于高中生而言比較陌生、枯燥,但往往正是這些內容,更需要教師細致地講解,不斷地重復,然而重復會讓學生失去興趣,難以消化知識,錯誤率提高,于是教師必須再次重復,從此陷入惡性循環(huán)。此時的學生猶如馬克?吐溫一樣,對教師的教學極不耐煩,教學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牢記超限效應,做到詳略得當,切忌無效重復。例如文化生活的最后兩課――《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化建設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這兩課的內容非常多,難以記憶,但與時代相關,是教學的重點。對此,我們可以化繁為簡,將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加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科學文化修養(yǎng)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以框架圖的形式表現出來。讓學生對照框架圖自己完善細節(jié)知識,避免了由教師重復講解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效果得到了提升。
二、運用空白效應,增加課堂參與
空白效應最初是運用于藝術作品審美欣賞的概念,指的是作品留給讀者想象和再創(chuàng)造的空間,讀者可以憑借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展開思維,從而獲得對作品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把握。畫中不著色彩的空白、詩歌跳躍的語言、電影的空鏡頭,甚至是文學作品的省略號都能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感染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善于“留白”,留給學生鍛煉和實踐的機會,讓學生能夠參與到課堂中來。例如經濟生活第六課《投資理財的選擇》,這課的主要內容是認識并區(qū)分儲蓄、股票、債券、保險等投資理財方式之間的差異,并且在此基礎上理解投資理財的原則。筆者在課堂上教授了四種投資理財方式的區(qū)別后,請每個學生給自己的家庭做一份理財方案,并談談原因。每個家庭都有自身的特點,每個學生做出來的理財方案必定不相同,這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投資理財的原則性與變通性。通過這種留白的方式,提高了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同時又鍛煉了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課堂上教師的“無聲”換來的效果要遠遠大于滿堂的“有聲”。
三、巧用門檻效應,突破教學難點
心理學家認為,一般人們都不愿接受較高的要求,因為它難以成功,相反樂于接受較易完成的要求,在實現了較小的要求后,人們才慢慢地接受較大的要求,這就是“門檻效應”對人的影響。這個效應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與夫雷瑟在1966年做的“無壓力的屈從――登門坎的技術”的現場試驗中提出的。洪自誠也在《菜根譚》中說:“攻人之惡勿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當使人可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