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久久久字幕|亚洲精品成人 在线|视频精品5区|韩国国产一区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期刊支持:400-888-9411 訂閱咨詢:400-888-1571股權代碼(211862)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心理學的性質范文

時間:2024-02-20 14:47:06

序論:在您撰寫心理學的性質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心理學的性質

第1篇

關鍵詞:公共課;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個體發(fā)展需求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12-0122-03

一、對高師公共課《心理學》的性質和目標再探析的背景

《心理學》課程長期以來都被列為師范專業(yè)的必修基礎課程。自1978年高師院校恢復心理學教學至今,心理學一直是構成師范專業(yè)課程體系中的基礎課,也是體現(xiàn)高等師范教育師范性的特色課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此課程卻存在著種種問題,教學方法與手段簡單落后、教學模式與課程目標不甚搭配、考核形式與方法呆板單一等。上世紀90年代以后,為了進一步提高高等師范教育的成效,國家教育部啟動了高等師范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計劃。取得了相當?shù)某晒?。關于高師公共課心理學的教材也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xiàn)出來。但是在課程體系、知識選擇與編排、教學模式改革方面基本上沒有大的突破和質的改變。筆者認為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們對此課程的性質和目標還沒有深入理解和準確定性、定位所致。在此背景下,我們試圖對心理學的課程性質和目標進行深入探索。之所以從課程性質和目標的角度進行研究,是由其獨特地位所決定的。課程性質是對課程的基本屬性的界定及在課程系列中位置的確定,是一門課程區(qū)別于其它課程的根本屬性,它體現(xiàn)了一門課程獨立存在的價值所在。是課程性質所界定的課程存在的獨特價值的具體描述,同時也是一門課程及其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所以,課程性質和課程目標是課程理論建設和實踐研究的首要問題??梢哉f,不同價值取向的課程性質和目標直接決定了課程設計的方向,影響著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編排、教學實踐的模式和方法。所以,明確一門課程的性質和目標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二、確定課程性質和課程目標的主要依據(jù)分析

既然課程性質是對課程存在的獨特價值的界定,課程目標是課程價值的具體體現(xiàn),那么找到課程獨立存在的獨特價值,也就明確了課程的性質和目標。一般認為,課程的價值無外乎對以下三方面需求的滿足。第一,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需求。這是指個體所在的社區(qū)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人類的發(fā)展需求,它不僅指社會當下的現(xiàn)實需要,更重要的是社會生活的變遷趨勢和未來需求。如當前人類進入國際化、信息化時代,就要求課程要體現(xiàn)這些特點。這一需求常常具體化為職業(yè)的要求和對個體素質的要求,如教育職業(yè)的需求和現(xiàn)代國民素質的要求。當一門課程主要以滿足當代社會需求、以維持或改造社會生活為直接目的的時候,這種課程就是社會中心或社會本位的課程。這樣的課程在開發(fā)和建設時以社會需求的滿足為出發(fā)點,強調課程對個體適應社會的促進作用,強調培養(yǎng)社會發(fā)展所需要人才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技能。第二,個體存在和發(fā)展的需求。是指個體期望成為成熟、健康、完整的人的身心發(fā)展的需要。當課程以滿足學習者的需要、促進其修改發(fā)展為直接目的、強調學習者的需要的優(yōu)先性的時候,這種課程就是學習者本位或學習者中心的課程。這樣的課程在開發(fā)和建設時以學習者的需要為出發(fā)點,優(yōu)先考慮課程對學習者當前和以后健康、卓越發(fā)展的需求的滿足,強調培養(yǎng)完整的人、健康的人。第三,學科存在和發(fā)展的需求。是一門學科繼續(xù)探索自然和社會規(guī)律、發(fā)展充實自身內容的需求。當一門課程將學科發(fā)展作為直接目的、課程開發(fā)以發(fā)展學科知識為出發(fā)點時,這門課程就是學科中心或學科本位的課程。這種課程優(yōu)先考慮學科的建設和發(fā)展,強調培養(yǎng)能夠促進學科發(fā)展的專業(yè)人才,即主要培養(yǎng)科學或學科專家。當然,由于個體、社會和知識都是復雜的,這三個方面又不可能完全分離,三者的需要也有一致統(tǒng)一的時候,所以一種課程在滿足一種價值訴求的同時也會兼顧其它一種或兩種價值訴求。因此在確定課程性質和目標時要重點考慮該課程必須優(yōu)先、主要滿足哪個方面的需要。

三、高師公共課心理學的性質再探析

目前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高師公共心理學是體現(xiàn)師范特色的專業(yè)基礎課程”。其實不然,這只是這門課程開設的初衷。心理學之所以被列為高師專業(yè)的一門重要的必修課程,體現(xiàn)師范特性的課程,之所以被教育界看得如此重要而開設,最初是因為教育專家們認為,教育教學活動是一個與人打交道、發(fā)展人的職業(yè),教育對象的心理特點、教師自己的心理狀況和建立在對個體及群體的心理正確深入認識基礎上的教育教學措施方法的取舍都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活動的效率。以此而論,高師公共課心理學主要是優(yōu)先滿足以后職業(yè)的需求,課程開發(fā)和建設是以社會需求的滿足為基點,是為了培養(yǎng)從事教育的職業(yè)人才。這是典型的社會中心課程。然而,心理學課程存在的獨特價值不僅僅在此,它還有更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國際競爭的日益激烈和教育的研究變革,各個國家都強調培養(yǎng)高素質的國民,強調教育對培養(yǎng)智力和人格協(xié)調發(fā)展的健康的完整的人的作用,其次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復雜、中國經濟水平的快速提升和當前社會的劇變使當前大學生迫切需要用心理學的知識來理解自己和他人、提升心理素質和健康水平、理解和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改進自己的學習和人際關系。這種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和自身提升的期望使大學生對心理學學習的期望很高。然而,目前的心理學課程僅僅是以介紹心理學的概念體系為主,僅有很少的事實性知識來幫助他們理解一些也許沒有那么重要或面向未來教育的心理學現(xiàn)象,至于教他們怎么去做的程序性知識更是少得可憐,而且大多也是面向遙遠的未來職業(yè)的,與他們當前迫切的需求幾乎沒有什么關系,當然不能夠滿足他們的迫切需要。當他們一旦意識到他們所學的心理學未能滿足他們當前的需求后,對心理學的失望也就更大,心理學無用感也就更強。他們也就不會真正努力去學習心理學,而僅僅是應付科目考試而已。這樣以來,他們也就沒有真正學到應用于教育活動的心理學知識,期望以后促進教育活動更是一個泡影。如果心理學能夠迎合大學生的強烈期望,在介紹基本概念的基礎上初步滿足他們緊迫的當前需求,那么不僅初步解決了他們當前生活中的問題,而且也會使他們感受到心理學確實是一門非常實用的課程,這樣他們不僅有興趣也有信心更有決心去繼續(xù)學習心理學,進一步學習以后職業(yè)中需要的心理學知識。如果是這樣,也就同時達到了師范生開設心理學課程的初衷。由此看來,心理學課程要首先滿足大學生自身發(fā)展的需求,然后再滿足社會需求得其它方面的需求。因此應該將心理學定位于學習者本位的課程。這樣的話,它就是一門大學生素質課程而不是一門僅僅面向未來職業(yè)的師范專業(yè)必修課程。并且,不管是滿足學習者生活需求,還是滿足以后職業(yè)的需求,它都是面向應用的而不是面向學科發(fā)展的,所以它也應該是一門應用性課程。這樣的課程要首先著眼于學習者素質的提升和實際需求的滿足,提供大量可以用于生活和職業(yè)實踐的程序性知識,并做一些初步的應用訓練,而不能僅僅以心理學科內在邏輯為體系來介紹心理學的事實性知識。因此當前大多數(shù)師范公共心理學課程主要講述一般性知識的做法是也與心理學的定位和性質相背離的。這也是深入探析心理學性質的一個主要目的。

四、高師公共課心理學的目標再探析

說到高師公共課心理學的目標問題,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是為了以后的教育教學服務的。然而這些只是心理學課程的遠期目標,鑒于學生對心理學的強烈期望,只有遠期目標顯然不足以激發(fā)學生當前學習心理學的動機。通過對學生的諸多調查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對心理學的學習興趣更多在于滿足當前學生心理發(fā)展和學習生活的需要。他們希望通過學習,能夠提高對個體心理特點和規(guī)律的理解把握能力,有助于解決當前遇到的諸多問題。如果學生發(fā)現(xiàn)心理學的學習不能解決自己當前的問題,他們就很容易喪失學習心理學的興趣。實際上我們也看到傳統(tǒng)目標和內容下的教學效果相當差,學生缺乏興趣,應付學習,僅僅為了科目考試而學習等現(xiàn)象較為普遍。因此,我們認為,學生的需求應該被確定為心理學課程的首要目標。其次,我們剛剛把心理學定性為大學生素質課程、應用性課程,也是從心理學性質上來確定了心理學課程的首要目標就是滿足學生的現(xiàn)實需求。其實,在心理學課程目標的確定上,蔡笑岳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三類目標:一是職業(yè)發(fā)展目標,心理學課程的開設的首要目標是為學生將來的職業(yè)活動服務的,是一個指向學生未來發(fā)展的課程目標。這也是社會對師范生學習心理學期望的目標,是必須要實現(xiàn)的目標。二是現(xiàn)實指導目標,這是指向現(xiàn)實的最迫切的課程目標,基本決定了學生當前學習的動力。第三類目標是人類自我認識目標。這是心理學的理論價值和目標。心理學首先應能夠滿足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需求,其次才是滿足遠期的職業(yè)需求和認識需求。由此重新審視《心理學》課程,我們把高師心理學課程的目標確定為有順序的三類:現(xiàn)實指導目標、職業(yè)發(fā)展目標和人類自我認識目標。當然確定心理學的性質和目標僅僅是第一步,確定性質和目標的現(xiàn)實意義在于為心理學內容體系的編排和教學實踐指明方向和確定標準?!缎睦韺W》的內容體系安排的標準問題,是知識本位,還是個體本位?是關注人,還是關注知識?當明確了心理學的課程性質和目標以后,上述問題就很容易得到回答。我們認為,心理學顯然應該關注人,是學生發(fā)展本位的課程,所以應該從個體發(fā)展出發(fā),圍繞生活實際問題的解決去組織心理學的內容體系?;谶@些理念,心理學的課程功能、教材編寫、教學方式、考試評價等一些列問題都要做相應的梳理和更新、變革。對于這些問題,我們會在以后專文討論。

參考文獻:

[1]楊寶山,孫福萬.21世紀課程目標:向后現(xiàn)代教育過渡[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4):32-38.

[2]傅巖.關于課程目標來源問題的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3,(3):56-59.

[3]涂錦紅,徐林祥.六十年來課文課程性質研究之回顧與反思[J].課程教材教法,2010,(6):97-102.

[4]蔡笑岳,劉百里,向祖強.高等院校公共心理學課程目標與改革[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58-62.

[5]黃希庭,陳傳鋒,陳紅.高師公共課心理學的教學改革[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6):99-103.

[6]周寧之.對近代中國教師教育課程目標的確立問題的思考[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157-161.

[7]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29-237.

[8]鐘啟泉,汪霞,王文靜.課程與教學概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14-121.

[9]張旭東.高師公共心理學教學的價值取向探討[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4):35-39.

第2篇

關鍵詞 學科性質 教育社會心理學 多學科的視角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81

Resolve Disciplinary Nature of Education Social Psychology

from the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LI J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Abstract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as a new discipline is only 40 years of history, yet perfect discipline system.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social psychology carding status quo, based on the proposed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study and reflection.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form independent discipl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ple disciplines to resolve the ownership of the Nature of Psychology education community.

Key words disciplinary nature; education social psychology;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0 前言

教育社會心理學是上世紀70年代在美國逐步興起并日益影響深遠的年輕學科,傳入國內并發(fā)展至今已逾40年。其中,“教育社會心理學”這一概念首先出現(xiàn)在Getzels(1969)編撰的《社會心理學手冊》中,這預示著該學科的產生。國內研究始于1983年,以張世富撰寫的《課堂中的教育社會心理學》和由章志光翻譯林格倫的《課堂教育心理學》為起點。①隨后,時蓉華(1989)撰寫的《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第十八章提及“教育社會心理學”,并將此學科看作社會心理學的分支,更為關注的是社會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在教育社會心理學中的重要性。②由于教育社會心理學整合了教育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等多門學科的研究內容和方法,所以關于其學科性質的界定問題,仍是不同學科研究者探討的焦點。本文擬從多學科的角度出發(fā),梳理教育社會心理學在國內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就該學科的學科性質歸屬問題作出分析。

1 教育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與反思

我國教育社會心理學發(fā)展的時間較短,學科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v觀國內有關教育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研究者不難發(fā)現(xiàn)存在以下幾點問題:(1)20世紀90年代是國內學者研究教育社會心理學的一個高峰期,出現(xiàn)了很多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奠定了我國教育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基礎。但近十年了,國內關于該學科領域研究的文獻資料依然很少,無論是在理論建構,還是應用研究方面并無新的突破。(2)盡管有很多學者努力建立教育社會心理學的學科體系,出版相關專著,但其體系仍較多依賴國外教材的框架,或是搬照社會心理學的理論體系,在教育社會心理學學科體系的建構上無獨特之處。(3)研究領域龐雜,缺乏有針對性的、突出的研究課題,研究的角度與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不免有相似之處、重合之處。③(4)自教育社會心理學誕生以來,教育心理學家、社會心理學家以及社會學家和教育學家都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入到該領域。但研究者根據(jù)各自研究的目的,從不同的角度對教育社會心理學的學科性質進行定向,帶有很強的主觀隨意性。這不僅不利于其學科本身的發(fā)展,反而使教育社會心理學的學科性質更加含糊。

因此,解決以上問題,明確教育社會心理學的學科性質應是首要探討的課題。學科性質決定著學科體系的建構,決定著研究者改用什么樣的方法研究什么樣的問題,從而造出是什么東西的問題。總結國內多數(shù)學者的觀點,認為教育社會心理學是一門介于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教育社會學之間的邊緣學科。它是應用社會心理學的基本觀點和方法,研究教育系統(tǒng)、教育過程中個體和集體由于人際交往而發(fā)生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現(xiàn)象,并探索它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的學科。④這一觀點對教育社會心理學的學科性質進行了定向,被后來的研究者普遍接受并引用。但是不禁引發(fā)新的思考:首先,既然已有了明確的學科定向,為何在教育社會心理學發(fā)展的過程中,還會出現(xiàn)諸多混亂的局面,研究中存在的不確定與爭論,是促進了還是阻礙了學科本身的進步。其次,形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由于教育社會心理學的學科性質定向不完善造成的,還是研究者根據(jù)各自的研究需要,對其學科性質定向的主觀隨意性造成的呢?

鑒于我國的教育社會心理學仍處于創(chuàng)建階段,本文認為有必要進一步探討教育社會心理學學科性質的歸屬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些共識。在此之前,明確一門新興學科形成的要旨是什么尤為重要。

2 學科性質劃分的標準

判斷一門學科是否具備形成獨立學科的必要條件其標準很多,一些研究者已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在社會科學學科性質的劃分中,研究者提出了一些特征:(1)內容的專門性;(2)對象的成熟性;(3)研究方法的科學性;(4)從理論形態(tài)上去把握認識。⑤從以上研究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人們是一門學科的認識,其最根本的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對象與方法兩個方面。除此,則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理論體系。當然,關于學科還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第一,在應用中形成的學科并不妨礙其形成真正的學科,只要它有對象有方法,也可自成體系。第二,方法有“專利”,但并非專用。沒有獨特的方法也并不妨礙一門學科成為真正的學科。第三,實踐指標也是評判一門學科形成的重要標準。歸納起來,評判一門新學科是否具備成熟條件,主要從兩個方面看:一是學科理論方面的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二是實踐方面的,是否有代表的人物、著作、學術組織和學術期刊。

針對于后者,國內學者在研究教育社會心理學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已經梳理出了相當清晰的脈絡,不存在過多的爭議。因而,另一重要的學科特征量――對象與方法,便成了研究者討論的焦點,這也是本文對教育社會心理學學科性質進行探討的起點和落腳點。

3 教育社會心理學學科性質的探討

3.1 學科性質諸論

教育社會心理學起初主要是運用社會心理學的理論觀點研究和解釋某些教育現(xiàn)象,例如課堂中的人際關系和人際互動等問題。隨著其學科體系的不斷發(fā)展,研究的問題逐漸廣泛并產生了分歧。而這一分歧主要是由于研究者對教育社會心理學學科性質的看法不同所導致。主要表象為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教育社會心理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它是社會心理學和教育學兩個領域的結合,并且它具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理論體系和研究內容。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教育社會心理學僅僅是社會心理學在教育中的應用,它并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國內著名學者張志學的觀點認為,教育社會心理學是運用基本的社會心理學觀點和研究方法,來考察學校系統(tǒng)中,集體或個體由于人與人間的相互作用而發(fā)生的心理現(xiàn)象,進而探討它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

3.2 學科性質的分析

總的來看,無論如何界定教育社會心理學這門學科的性質,研究者學者都一直強調社會心理學在教育中的應用。這并不妨礙教育社會心理學發(fā)展成一門獨立的學科。教育社會心理學一經脫離社會心理學的,便會在研究對象與方法上尋求自己獨特的方向。但同時研究者還是要反思:教育社會心理學發(fā)展至今真的尋找到了有別于其他學科的獨特的研究對象和專門化的研究方法了嗎?

首先,教育社會心理學的實踐基礎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其自身發(fā)展的局限。社會的需要對教育問題提出新的改革要求,迫切需要新的教育理論來指導,局限于教育心理學學科的理論基礎和研究傳統(tǒng),僅僅依靠教育心理學已經不能承擔起教育改革的重任。這促使了研究者對教育心理學學科體系的反思,從而促發(fā)了教育社會心理學的萌芽。如果說教育社會心理學在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上有區(qū)別于教育心理學的獨特之處的話,那便是教育社會心理學開始變換角度看待教育問題,開始關注學校教育環(huán)境中所隱含的微型的社會關系。它試圖從社會社會學的視角去描述、分析、解釋和解決學校教育中的問題,深化對學校教育問題的理解。⑥

其次,社會心理學的發(fā)展為教育社會心理學的形成提供了理論基礎與方法指導。教育社會心理學并不是機械地套用應用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問題,而是經過吸收將其融入到整個教育體系中。把研究課題落實到教育系統(tǒng)內特有的研究對象和研究現(xiàn)象之中,從而其形成緊密的聯(lián)系。在過程中便形成了教育社會心理學獨特的理論和方法體系。所謂獨特的理論體系指的是以社會心理學中成熟的理論觀點為基礎,將其轉化的學校情境中進行研究。⑦因此,教育社會心理學的理論體系應該建立在這種轉化的關系上,并且由于研究情境和研究對象的變化形成了有別于社會心理學的新的理論體系。同時教育社會心理學所形成的獨特的方法體系,這種方法體系的獨特之處就體現(xiàn)在它必須借助于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融合各種方法于一體。所謂方法有專利,并非專用,所以這并不影響教育社會心理學發(fā)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最后,教育社會心理學與教育社會學也是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區(qū)別。教育社會學研究的是特殊教育現(xiàn)象,教育社會心理學在研究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對個體教育的影響和個體社會化進程方面,與教育社會學存在聯(lián)系,但又因其強調從微觀的視角考察社會文化和群體心理影響而與教育社會學相區(qū)別。⑧

4 結論

綜上所述,教育社會心理學與相鄰的學科在研究內容、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理論架構方面,既從上有交叉又相互區(qū)別,它已經具備了發(fā)展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條件。但如果將其學科性質簡單地歸屬于一門交叉的邊緣學科,與其說是合理科學的,不如說是受限于當前的研究水平所致。因為,作為教育社會心理學母體學科的教育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他們的學科性質歸屬也并非明確。例如,社會心理學的發(fā)展歷程中一直就存在兩種觀點,即心理學家眼中的社會心理學和社會學家的教育心理學,其學科性質的模糊性顯而易見。所以對教育社會心理學學科性質的定向,依然是一個困難和漫長的過程,而這也正說明了教育社會心理學的學科體系還未正真形成,對于一些基本問題的分歧還有待解決。這無疑也驗證了學科發(fā)展的軌跡:在混亂中爭論,在爭論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達到共識。

注釋

① 覃曉燕.淺析教育社會心理學的邏輯起點[J].教育理論與研究,2003(3):41-45.

② 時蓉華.教育社會心理學[M].世界圖書出版社,1993.

③ 張志學.談教育社會心理學[J].教育研究,1991(4):11-16.

④ 章志光.建立我國教育社會心理學當議[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85(2):52-56.

⑤ 張世富.教育社會心理學的發(fā)展與應用[J].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1998(5):29-34.

⑥ 覃曉燕.教育社會心理學學科體系的構建[D].山西大學,2001.

第3篇

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天人論 同質性 整體主義

一、中國心理學的主要思想

(一)弘大進取,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儒家心理學思想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仁首先體現(xiàn)了人與人的血緣倫常,把個人限定在血緣群體之內?!胺t問仁,子曰愛人”子貢問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采取由己推人,由近及遠的方式,使仁獲得了寬泛的內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實際上,禮是“仁”的外在規(guī)定,只有用禮規(guī)范自己,才能達到仁的境界。成“仁”的境界,除了“立于禮”,還要“興于德”,“成于樂”,這是人之所以弘大剛毅而具有內在美必不可少的根據(jù),因為德可言志,樂可中和,二者能夠凈化人的靈魂陶冶人的性情,塑造人的內心世界。總之:以“仁”為核心,以“禮”為規(guī)范,既是人之成“仁”的升華,又是人的本質的顯現(xiàn),這種人的本質是善的,入世的,進取的和自強不息的。

(二)自然無為,逍遙灑脫的道家心理學思想

與強調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儒家相比,道家強調人類自然天真的原始美德,認為這種原始美德是人主體性規(guī)定的基礎,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只有在這種原始的本真狀態(tài)下,才能體認出道來,這就是“天道自然”,所以道家反對儒家的仁義禮智,認為正是這種人為原則的出現(xiàn),才導致了人類原始美德的喪失,人類自然本性的破壞,于是喪失了人立人為的規(guī)范性。老莊考察和反思現(xiàn)實人生推崇的原始美德,主張絕圣棄智,見素抱樸,來追回人類的原始美德,實現(xiàn)人性的自我復歸,使人的價值尊嚴和自由意志得到重新肯定,其方式就是“損”(減法)《老子·四十八》指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這里“為學”是指經驗知識的積累,為道則是人生境界的提升。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币虼?,為仁就是為道。

總之,道家主張只有達到天與人,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生的合一,才能進入至善之美的境界,正如莊子在《齊物倫》指出:“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三)無相無色,反本歸真的佛家心理學思想

佛法出于印度,人稱出世法,因為引導眾生脫離苦海達到解脫,是佛教的根本義,所以出世法,還需在世間來理解。佛法自西漢末年傳入中國,出世法便漸變?yōu)槭篱g法,即佛教教義根本仍在人生,眾生的解脫,成佛是理想的人生境界,要達到此目的,就要息意去欲,識心達本,即返本歸真,真即真如,二者同義。

真如源于印度梵文,意為“本天”,即人的原始狀態(tài),是人之本體。眾生體悟真如,即為返本歸真,所以能返樸歸本,因眾生皆有佛性,如何以佛法解釋世間,當人人自相,實相,自相即“言說之構想,染相之相著,業(yè)惑三系傅。”實相即世間自相本寂,換言之,實相是佛家宇宙本體,本體為空寂,自相則分有實相,演化為人欲橫流,眼花繚亂之世間萬物,但因實相本性為空寂,故自相分有后盡管五光十色,其實后也是空幻,這即是佛語“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認識到世間萬物本為空寂,則人生在世則為受苦,佛家“四諦”說:苦、集、負、道,即人生來就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多種欲望,要想得以解脫,就要消滅欲望,進行修行,才成得道,返歸真如,那么如何反本歸真呢?是謂三學“戒,定,慧”,《大乘起信論》中三大義為:體大示真如無所不之真理性,相大示真如有無量無漏妙功德,用大示真如妙用無窮至善普施。若要達三大境界,必修三學,戒,強令其修德,戒便轉化為善的規(guī)范,定即定心,消除欲望,慧即悟道,從而回歸真如,后禪親融合儒道,提出“心即佛”命題,使佛性心性化,人性化,《壇經》云:“人性本凈,由妾念蓋復真如,但無妾念,性自清凈”。六祖慧能直接把人性與佛性視為一物,不可以開人生而另外求佛,向真如復歸。

通過對中國傳統(tǒng)心理學思想及其理論支點的考察,我們認為:天人倫,人貴論,性善論,相互循環(huán),貫通最終形成一個整體的觀念,即“天人合一”觀,并固化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中堅思想和核心理念,并與中國人的心理生活和行為緊密的契合在一起。這種密不可分文化契合性也說明了中國傳統(tǒng)心理學是整體主義(holism)而不是還原主義(reductionism),是絕對不可以單純的,片面的,割裂的認識。

二、傳統(tǒng)文化同質性的心理學分析

儒釋道三家思想文化具有同質性。對于儒家而言,是通過尊卑貴賤的等級秩序和親屬關系的道德為途徑,體現(xiàn)為儒家的“三綱五常”,義禮之道是儒家理論的根基,它體現(xiàn)在人際關系的倫常之中。雖然儒家思想經歷了千年的發(fā)展,但其思想精髓仍是以“禮”、“仁”為核心,這對于穩(wěn)定古代中國社會、塑造古代中國人的精神和性格起著最根本、最廣泛的作用。道家的道德性相比較而言雖不像儒家那么明顯,但仍是其主導性質。道家的“無為”之“無”便是“道”,所謂“得道為德”。道家正是從“道”、“天道”推出“德”。道更是道家最基本的觀念,是萬事萬物的根。佛教傳入中國重構后,禪宗可以說是中國化佛教的核心代表。而禪宗的“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顯示出人人可以成佛,而“成”則成了關鍵,這即是說道德意志——可以“成”佛的意志的地位和作用增強了,這與儒家肯定人人有圣賢性,可以成圣成賢的道德理想更接近了。佛家所追求的統(tǒng)一性,不是虛幻世界的因果輪回,而是體認真如,擺脫輪回,顯示真實的內心佛性,總的來說:在中國人看來,天道即是人的心理精神生活的創(chuàng)生者,又是人的多種心理生活和行為活動的終極歸宿,天道即是人道的起點,又是終點。因此,要成為圣人,真人,佛陀,就必須超越個人的追求,通過不斷的精神修養(yǎng)實現(xiàn)人性的盡善,盡美,與天道合一。

參考文獻:

[1]高覺敷.中國心理學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第4篇

關鍵詞:公安民警;心理行為訓練;心理素質;團隊精神;積極意義

中圖分類號:G642.0;B6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1-0118-02

一、公安民警心理健康與心理行為訓練

(一)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現(xiàn)狀

公安民警的工作性質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心理承受壓力比一般社會群體都要巨大。根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公安干警的心理壓力指數(shù)位居所有職業(yè)之首,長期的工作壓力,導致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不容樂觀。

(二)心理行為訓練定義

在職民警培訓的心理行為訓練就是利用心理行為訓練的理論基礎,結合公安工作的特點,對公安民警的心理,意志及團隊意識進行正面的訓練和引導,對于民警的心理壓力過大,存在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進行糾正和引導。在職民警培訓的訓練采用“心理行為訓練模式中的體驗式學習”,從被培訓者的工作經驗,生活經歷出發(fā),讓被公安民警體驗到認知/情感/行為,激發(fā)其潛能,達到心靈的認同和共鳴,有效的把心理學的知識轉化為民警能接納的感受,緩解壓力,釋放不良情緒,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

二、在職民警培訓心理行為訓練

(一)在職民警培訓心理行為訓練的原則

心理行為訓練有很多種方式和方法,其中有室內和室外訓練等,在職民警培訓的心理行為訓練因為受訓人員的特點,受訓人員工作的特殊性,在心理行為訓練上不同于普通的訓練,必須根據(jù)受訓人員的心理特點及其從事工作的特殊性,建立訓練過程中的相關原則。

1.團隊合作和個人個性相結合。心理行為訓練中,團隊合作訓練是極其重要的一種訓練方式,團隊合作訓練對于增加團隊凝聚力有積極作用。但是也必須考慮在心理行為訓練中,對受訓者心理健康的治療和心理壓力的釋放作用,團隊的合作需要每個個體的緊密配合,但是每個民警由于個性差異的存在,心理行為訓練在訓練過程中應該考慮不同的受訓對象的個性,從事警種的不同,根據(jù)不同的情況設計不同的心理行為訓練內容。因此在心理行為訓練的安排中,堅持團隊合作和個人個性相結合的原則。

2.理論和實訓相結合。心理行為訓練是根據(jù)堅實的心理學基礎理論基礎發(fā)展起來的,特別是針對特殊工作的人有積極作用。目前比較廣泛地運用于對于警察隊伍和部隊隊伍的訓練。因此具有理論基礎較為扎實和實訓創(chuàng)新的特點。

基礎心理學對于心理行為訓練來說,是堅實的理論基礎,心理行為訓練是一種通過行為的訓練來提高被訓者心理素質的訓練方式,心理行為訓練在基礎理論的基礎上,以心理教育和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為主要目的。公安民警心理素質的提高是,通過“心理行為訓練”的時間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性的引入模擬情景活動,通過模擬行為訓練的活動,暴露民警的心理若弱點和不足,感受實訓中的主觀體現(xiàn),堅強現(xiàn)實感受,增強公安民警心理承受能力,釋放壓力,能夠積極面對心理挫折。

3.基礎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針對在職民警培訓心理行為訓練,基于心理學的基礎理論,可以創(chuàng)新性地剔出一些訓練,創(chuàng)新類訓練可以超越心理學的基礎訓練,引入思維創(chuàng)新訓練,要求參與培訓的民警在進行思維創(chuàng)新類訓練時,充分開拓思維,發(fā)揮想象力,不拘于固有的工作思路,敢于想,敢于做,共同完成創(chuàng)新類的訓練,思維創(chuàng)新類訓練。在訓練過程中,鍛煉了領導的個人魅力和執(zhí)行力,也增強了團隊合作意識和凝聚力,釋放了個人壓力,突破了個人心理障礙、挑戰(zhàn)自我,使團隊成功與個人價值和諧統(tǒng)一。

(二)在職民警培訓心理行為訓練的組成

1.個人心理行為訓練。個人心理行為訓練,由心理基礎訓練和心理挑戰(zhàn)訓練組成目前,我們設計心理挑戰(zhàn)訓練和心理基礎訓練組成。心理基礎訓練,可以通過現(xiàn)代化的平臺,在計算機網絡的幫助下,涉及實景模擬訓練,可以針對個人進行心理評測和心理行為的利用計算機評估,通過網絡上傳數(shù)據(jù),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實現(xiàn)個人心理基礎的訓練和評估,有效地對在職民警培訓的心理狀況有一個掌握,并對心理壓力特別突出的民警,進行特別的心理指導和提醒。每期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檔案可以存入計算機進行記錄,建立個人的心理健康檔案,并進行跟蹤調查,以達到良好的個人心理行為的效果。心理挑戰(zhàn)訓練,根據(jù)心理學原理,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通過設定具有挑戰(zhàn)性的訓練項目,以此來挖掘在職民警的潛力,以這種心理訓練來釋放心理壓力,克服恐懼和懼怕逃避的心理個人心理行為訓練中設計具有空間高度,讓個人帶來心理上畏懼感的空中項目――“空中斷橋”、“空中抓杠”、“懸崖斷壁”、“云中漫步”、“叢林穿越”等項目,通過這些具有挑戰(zhàn)性、冒險性,難度較高的項目完善自我,挑戰(zhàn)自我,在民警自己的勇氣和決心下,順利完成個人心理行為訓練。

2.團體心理行為訓練。團隊心理行為訓練,針對在職民警,心理行為訓練設計為團隊輔導和團隊拓展項目。團隊輔導,根據(jù)在職民警提出問題的共同點,組成不通的課題小組,有“情緒緩解”、“親子教育”、“人際溝通”、“壓力調適”、“家庭關系”等小組。根據(jù)這些不同小組的組成,成員之間通過談心、交流等方式釋放壓力,學會情緒調控,在適當?shù)臅r候有由相應的心理學導師進行情緒疏導和指導,進行身心反饋專業(yè)訓練,進而在心理困惑得到了一定指導,認識了自我,改善了自我,提高了人際交流的能力,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團隊拓展項目,一般在戶外進行,重點培養(yǎng)戰(zhàn)斗精神,鍛煉意志,增強集體榮譽感,強化集體意識。通過這樣的團隊項目,緩解了壓力,磨練了意志,達到了心理行為訓練的目的。

三、在職民警心理行為訓練的現(xiàn)狀及緊迫性

(一)在職民警培訓心理行為訓練教學的現(xiàn)狀

云南警官學院心理健身教研中心暨云南公安民警身心健康研究中心在學院黨委的強力支持下于2012年3月建立,依托云南公安民警綜合訓練基地,倡導“生命在于運動,運動講究科學的健身理念”,提供科學個性化的健身指導。中心探索研究民警身心健康訓練體系和模式,通過身心測評與訓練,提升健康水平。以豐富的教學、培訓資源,結合科學有效的心理訓練、身體訓練,為在職民警、警務碩士提供有效的身心健康教育、訓練與咨詢服務。該中心教師在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和學緣結構等方面形成了合理的布局。其中,7名教師具有心理學專業(yè)背景,4名教師獲得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證書。另有一名教授是云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保證了在職民警培訓心理行為訓練教學的科學有序地開展。

2014年心理健身教研中心配合警察教育訓練處和外警教研中心,完成在職民警培訓、外警培訓51批次計2100余人次,接待國內外參觀嘉賓37批近千人次,向警界內外展示了學院內涵式發(fā)展及創(chuàng)新辦學成果。

(二)在職民警培訓心理行為訓練教學的緊迫性

當前,我國治安問題日趨復雜、嚴峻。公安工作也日益繁重,警力雖有增加,但不能滿足社會現(xiàn)實的需要,民警超負荷的工作,工作環(huán)境常在高壓之下,壓力增大,致使工作積極性受到影響,而且,群眾對于公安工作和民警的看法、理解也隨著一些不良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而顯得不全面,不理智;同時還存在期望值過高的情況,有事找警察,警察就是應該有求必應,假如警察不能完成其期許,就對警察怨聲載道。這些情況,使警察處于極度疲勞和高度緊張的高壓環(huán)境之中。當前社會需要,對民警的心理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有目的的進行心理行為訓練對在職民警緩解心理壓力具有積極作用,系統(tǒng)的,進一步的加強警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于提高警察的心理素質顯得更為重要,更為緊迫。

在職民警從事的工作具有“高風險、高刺激、高負荷”的特點,因為警察是我國社會中的一個特殊群體,警察職業(yè)具有工作危險性高,工作壓力大、工作環(huán)境惡劣的客觀因素,在職民警精神長期高度緊張,心理壓力非常大,如果不及時緩解,勢必影響公安干警的健康,也會影響公安工作的開展。因此進行心理行為訓練是很有意義,很有必要的。因此,進一步加強警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警察的心理素質也顯得尤為重要。

隨著現(xiàn)代治安問題的日益復雜化和治安任務的日益繁重、警務工作的超負荷、工作對象的危險性,工作時間的不穩(wěn)定性,使警察處于極度疲勞和高度緊張的高壓環(huán)境之中。這對民警的心理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而,公安民警除了應具備一般人所應具備的心理素質外,還應具備一些特殊的心理素質,如不怕流血犧牲、自信、勇敢、寬容、頑強等。同時要有調節(jié)和控制自身情緒的能力,而且要學會用自己的鎮(zhèn)定情緒去感染他人,從而緩和緊張的局面。自信是成功的源泉,有自信才能充滿活力地進行工作,合理有效的運用自信,不僅能正確引導警察的自我發(fā)展,使警察樹立正確的自信心,而且能有效地調動全警的積極性。作為一名警察,你可以沒有優(yōu)雅的氣質,也可以不具備完美的性格,但是,你不能沒有堅定的生活信念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因為它們是你戰(zhàn)勝挫折、超越自我、沖破心理障礙的永不折斷的翅膀。

參考文獻:

[1]周楊,施霽珂,等.成都市某地在崗警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四川精神衛(wèi)生,2014,(02).

[2]楊威.警察心理壓力問卷調查分析[J].遼寧警專學報,2015,(1).

[3]姜勇,馮紅新.將心理訓練納入公安院校警務實戰(zhàn)課程教學體系探析[J].江蘇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3).

第5篇

關鍵詞 心理學 導向性 職業(yè)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全面,要求層次越來越高,不僅需要掌握豐富的專業(yè)知識、過硬的職業(yè)技能,還應具備全面的崗位素養(yǎng)能力和職業(yè)道德。社會競爭的不斷加劇,給學生成長帶來更多挑戰(zhàn),對學生發(fā)展影響越大越來,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多。高校教育需要開展系統(tǒng)的心理學教育,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心理疏導,為他們提供及時全面的心理咨詢,幫助學生健康學習生活和成長,同時也應把心理學教育與他們的職業(yè)發(fā)展有機結合,體現(xiàn)一定的職業(yè)導向性,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也服務學生未來的就業(yè)發(fā)展,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進步。因此,高職院校心理學開展基于職業(yè)導向性教育改革,強化學生 職業(yè)素質和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高素質職業(yè)技能人才。

1高等職業(yè)教育特點與高職學生心理需求職業(yè)化傾向分析

高等職業(yè)教育具有非常突出的職業(yè)化傾向,人才培養(yǎng)的定位非常明確,教學目標極為清晰,高職教育就是針對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所需的一線生產、服務以及管理人才,以適應社會需要為人才培養(yǎng)的根本目標,以提升專業(yè)應用技能為基本教育方針,重視學生專業(yè)知識教育和職業(yè)能力提升。畢業(yè)生必須掌握相關行業(yè)發(fā)展的所需的基本知識理論,必須做到職業(yè)素養(yǎng)過硬,專業(yè)技能突出,具有較好的崗位素質。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安排中突出應用能力,人才培養(yǎng)以訓練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為核心,對學生綜合實踐實訓教學,不斷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讓學生能夠盡早熟悉工作環(huán)境,掌握工作流程,提高熟練操作程度,把所學知識在生產中應用鍛煉,并結合社會發(fā)展及時學習新的技術。為了從整體上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綜合素養(yǎng),高職學生進行心理教育也應與職業(yè)教育相結合,確保學生心理需求職業(yè)化得到滿足。

為此,高職院校心理教育把握好幾個方面的特點:首先,進行心理教育的時間安排以及內容選擇都應突出明確的職業(yè)性,其次,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活動訓練需要體現(xiàn)職業(yè)緊迫感以及行業(yè)的競爭性;再次,在進行智力教育和訓練能力技能時需要和行業(yè)發(fā)展相聯(lián)系,體現(xiàn)鮮明的職業(yè)化特點;最后,引導學生根據(jù)專業(yè)教育和行業(yè)發(fā)展需要,進行自我職業(yè)生涯發(fā)展規(guī)劃,幫助學生學會做到自我調節(jié)和自我控制。在現(xiàn)實教育中,也應該清楚地看到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也表現(xiàn)出一定的反職業(yè)化傾向,首先是不少學生學力熱情不高,缺乏專業(yè)學習興趣;其次,職業(yè)化教育讓很多的學生一切都為了就業(yè)和發(fā)展,過分地強調造成不少學生生理疲勞、心理疲勞,學習方法單一;再次,職業(yè)化會使不少學生漸漸造成主動性記憶減退,產生焦慮甚至抑郁等;最后,單一追求職業(yè)化,很多學生學習內容、方式、目標都集中到一點,容易產生一種排異心理,不能建立持久的心理興奮灶,造成專業(yè)興趣降低。

2高職心理學教育的職業(yè)差異性分析

(1)我國的高等教育主要是普通本科教育和高等職教育,這也是全球主要的高等教育分類。高等職業(yè)教育有著特殊的職業(yè)性,必然影響心理學課程設置和教學組織形式,首先,高職院校需要把心理健康課程作為必修課程,要求不同專業(yè)的學生都必須修夠一定的學分,達到合格甚至優(yōu)良。其次,心理學教學需要與專業(yè)學習和職業(yè)發(fā)展需要相結合,針對不同專業(yè)需要開設與之相適應的心理學課程,比如,管理專業(yè)的學生需要開設與之相關的《管理心理學》,市場營銷專業(yè)的學生需要開設《消費心理學》等。高職院校培養(yǎng)社會發(fā)展所需的專業(yè)技能人才, 學生不僅需要掌握一定的專業(yè)知識,熟練的操作技能,還應具有極強的社會適應能力,能夠在社會發(fā)展中更好滿足企業(yè)用人要求,適應工作崗位性質,具備相應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和能力,并且能夠具有學習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能夠跟上社會和時展,做到與時俱進。高職院校根據(jù)學生發(fā)展需要建立理論知識培養(yǎng)體系和應用實踐實習訓練體系,做到職業(yè)能力訓練模塊化,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強化他們的專業(yè)技術應用能力,加強實踐技能操作實踐能力培養(yǎng),豐富學生綜合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

(2)高職院校培養(yǎng)的是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所需的高級技能人才,尤其是隨著我國產業(yè)結構升級不斷加快,圍繞國家工業(yè)4.0規(guī)劃,高級人才需求更加旺盛,高級人才的技能要求更高。與之相應的心理學教育也必須面向行業(yè)發(fā)展,提高職業(yè)導向性,突出行業(yè)針對性。不同專業(yè)的心理學教材應突出行業(yè)指向,需要做好情境定位,體現(xiàn)專業(yè)的差異性和行業(yè)的導向性。但是,現(xiàn)行的高職心理學教材在分化方面不夠細致,不能完全根據(jù)崗位要求、職業(yè)定位以及行業(yè)發(fā)展進行合理安排,比如,文秘專業(yè)、物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需要開設與之相應的《管理心理學》,但是,不同專業(yè)對應的行業(yè)在人才定位方面具有很大差異性,需要在心理學教育方面有所體現(xiàn)。例如,人力資源管理涉及勞動關系管理、績效管理、人員配置、人才招聘、薪酬管理等方面,這就要求在管理心理學教學中注重心理學教學的個體心理、激勵理論以及情緒管理等方面的心理學教學內容。心理學教學需要結合學的專業(yè)和成長需要,充分了解他們的專業(yè)特點、行業(yè)性質和年齡特點,做好針對性指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進步,提高專業(yè)技能,優(yōu)化心理結構,培養(yǎng)良好的職業(yè)心理和健康性格。

3高職心理學教學需要緊扣職業(yè)化導向選擇教學手段

3.1在高職心理職業(yè)導向性教學中積極推廣微格教學

微的意思就是微型,就是選取片段,注重小步推進,而格的意思就是探究、變革。微格教學的教學理論依據(jù)是教育目標分類學、教學控制論以及教育評價學等,運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借助先進的視聽設備以及信息化教學手段,更好地訓練學生的綜合技能。高職心理學教學推廣微格教學方法能夠很好地訓練學生的認知能力,幫助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獲取信息,學會自我評價,做好自我規(guī)劃,強化自我管理,能夠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自我心理調節(jié),能夠把心理學的知識與自己的應用實踐相結合,更好地在實踐中感知,能夠自己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把專業(yè)學習和自我發(fā)展統(tǒng)一起來。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熱情,能夠把專業(yè)學習和行業(yè)發(fā)展有機結合,根據(jù)職業(yè)發(fā)展需要進行自我教育和提升,根據(jù)工作行業(yè)性質培養(yǎng)自己的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全自己的性格,培養(yǎng)良好的品格,尤其能夠結合崗位需要進行自我心理品質評價,找出自己的不足,培養(yǎng)良好的情感,逐步改善素質,成為一個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職業(yè)技能人才。

3.2做好團體心理學教育咨詢指導的推廣應用

以團體心理輔導為方式和技術手段成為當前心理學教育發(fā)展的最新方向,以團體輔導來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重視學生心理品質培養(yǎng)。心理教育需要一定的氛圍,在團隊情境下進行相關指導,選用適宜的方法與策略,有利于學生的團體互動,強化學生的相互影響,在具體交往過程中引導他們學習和體驗,不斷學會自我認識、自我探究的意識,學會調整自我,學會調整人際關系。尤其是模擬各種職場環(huán)境,既能夠激活課堂氛圍,又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夠突出職業(yè)化導向??梢詫W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學生能夠敞開胸懷,相互交流,大膽實踐,真正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職業(yè)素質。

總之,心理學教育是高職必修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更好地生活、成長和發(fā)展的重要保障,立足職業(yè)院校的辦學特色,圍繞學生專業(yè)發(fā)展,突出心理學教育的職業(yè)導向性,幫助學生更好地學好自我調節(jié)、自我控制、自我規(guī)劃、自我發(fā)展,培養(yǎng)社會發(fā)展所需的高素質職業(yè)人才。

參考文獻

第6篇

學分制前提下的課堂常規(guī)教學一般都是以課程的具體內容為主,難以從學科體系架構的角度以及理論實踐應用的角度出發(fā),幫助學生建立更高水平的識解,導致學生對專業(yè)的學習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導師制式的教學則是以問題、目的為導向,將課程內容作為工具或手段,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綜合運用各方面知識方法和實踐經驗,通過一定的途徑和方式更好地提出、發(fā)現(xiàn)和解決某個具體問題(包括學生自己確定的問題或者老師指定的問題)。相對于課程教學的具體內容來說,導師制式的教學屬于更高水平的建構,可以使學生從更高的角度認識和學習心理學,提高專業(yè)學習效果,更符合心理學本科培養(yǎng)方案中心理工作專門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另外從學科內容的更新上,信息時代的發(fā)展使得知識的更新速度非??欤芟抻谂囵B(yǎng)方案制定、課程規(guī)劃、人員安排的滯后性,單純以課程教學的方式很難迅速跟上心理學研究中理論、觀點、技術等時展變化,以及方法、工具、范式等技術手段的更新。由于教學科研等方面的需要,心理學教師往往需要及時跟蹤和學習各種較新的心理學研究理論和方法,通過本科教學導師制的建立將教師所學的新知識及時傳遞并應用于指導教學中,有效解決知識更新速度與時效的問題。

二、從學生學習效果角度

從學生專業(yè)興趣培養(yǎng)上,由于高中階段生涯規(guī)劃教育的缺位,很多大學生對自己的專業(yè)缺乏了解,對于心理學專業(yè)來說,這種情況可能更為嚴重。剛進入心理學殿堂的學生中有相當多的一部分是由于受到影視作品、媒體宣傳等影響,更多的是從個體案例或具體應用角度,對心理學產生一種玄妙神奇的印象進而產生興趣,對于心理學到底是什么存有一定的誤解。而在學科教學的課程安排上,大部分院校心理學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都是首先進行專業(yè)基礎課的學習,后期才安排與實踐聯(lián)系密切的模塊課程。但是專業(yè)基礎課理論性較強,相對比較抽象與枯燥,往往又與學生(尤其是新生)原有的對心理學的認知有一定差距。這種個體的認識偏差與課程安排的特點容易導致學生對專業(yè)學習產生距離感,由于與自己的主觀感受相差太遠,難以理解和體會學科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對學習失去興趣,影響學習的動力和效果(筆者曾隨機調查n年新入學的學生,認為心理學很神秘的比例約占78.6%,而認為心理學是科學的不到20%,認為自己目前所學的課程與自己的預期一致的僅有33%,不一致的達54%)。如果通過導師制,教師與學生之間就會出現(xiàn)一個獨立于課程之外的新的平臺,老師可以讓學生更早地接觸到專業(yè)中實踐性、應用性、科學性較強的內容,而學生通過老師的指導,也能夠在實踐活動和科研活動中對專業(yè)學習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認知,可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從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上,高中階段的學習主要是規(guī)定性內容的學習,學習目標十分清晰明確,而大學階段是要培養(yǎng)有獨立思考精神的人才,主要是指導性內容的學習,個人的積極主動性更為重要。但是從已經習慣了的高中的被動式學習,到大學的主動學習需要一個適應轉變的過程,尤其是對剛入學的學生來說,自覺性稍差,迷茫期的長短將影響今后的學習心理狀態(tài)。由于心理學研究對象、內容、方法等比較特殊,心理學專業(yè)的學生即使有較強的積極學習意愿,也難以立即在專業(yè)上找到合適的目標,最后專業(yè)學習的積極意愿可能逐漸減弱,或者被其他的興趣所吸引。而專業(yè)導師一般都具有較為明確的研究領域和專業(yè)方向,甚至還會有相應的課題,如果通過專業(yè)導師制,可以學生自己已有的或有興趣的項目為支撐,專業(yè)導師結合自己的研究領域和經驗對學生加以有效引導,挖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其能夠綜合地運用各門專業(yè)知識,有目的地進行專業(yè)學習,從而加強學習的動力和效果。筆者曾在工作中有意識地以導師制方式指導部分學生參與專業(yè)研究和實踐、參加挑戰(zhàn)杯課題等,從經驗感受上,隨著參與的逐漸深入,學生對專業(yè)學習的認識明顯加深,相關課程的學習效果加強,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科研作品獲獎、等)。王麗萍、楊博涵等提到導師制的良好效果。筆者的經驗感受與其實證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這說明,從學生學習和成長角度來說,實行心理學本科教學導師制是有一定必要性的。

三、從教師教學和科研角度

1.從教師教學角度由于高校教學管理的特點,大多數(shù)專業(yè)教師以課堂教學作為主要教學手段,與學生的交流也以課堂上的“教”為主。而實際上,“教學相長”是重要的教育理念,作為專業(yè)教師,除了要掌握好“教”的內容和技巧,還需要了解學生“學”的特點和反饋的問題,及時對“教”進行調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價值觀念的變化,新一代的學生普遍體現(xiàn)出頭腦靈活、主體性強、敢于挑戰(zhàn)權威等特點。因此灌輸式的“教”可能未必完全適合新一代學生的特點,而導師制的“導”則可能是一種更為有效的補充。通過導師制,可以根據(jù)個性化培養(yǎng)理念因材施教,幫助和指導學生制訂個人發(fā)展目標和修業(yè)方案,同時也可以增加師生間的溝通渠道,在“導”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和改進“教”與“學”中存在的問題,促進“教學相長”。另外,大學一般都是以完成畢業(yè)論文作為教學實踐等的總體考核,在大四時由老師和學生分別列出論文選題,雙方雙向選擇確定論文指導老師,學生在老師指導下最終以完成嚴謹?shù)膶W術論文的形式作為整個大學學習的總結。筆者在指導學生完成畢業(yè)論文過程中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并不清楚究竟該怎樣完成論文而一時難以入手,或者因為平時缺乏綜合的訓練而導致“書到用時方恨少”,在短時間內要彌補大量之前欠缺的知識,這些都會影響到畢業(yè)論文的完成質量,進而影響教學效果的檢驗。筆者認為,選擇畢業(yè)論文指導老師的過程其實就是實行導師制的雛形,完全可以提前到第二或第三學期而不必等到完成畢業(yè)論文的時候。這樣可以保證教師指導的長期性、連續(xù)性和針對性,又可以讓學生盡早進入研究狀態(tài),有助于提升畢業(yè)論文的質量。同時,在實施導師制前提下的師生互選和更換的機制也是促進教師提高自身素質的有效激勵,有助于促進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和興趣出發(fā),以學生為本,拉近師生關系。

2.從教師科研角度高校教師一般都會有自己的學術領域和研究專長,高校的學科建設和發(fā)展也要求教師承擔一定的科研任務。無論是承擔課題還是都需要大量的前期工作,僅憑教師的一己之力完成全部工作可能會導致科研效率的下降,這時學生就可以成為教師科研的得力助手。首先,科研工作要求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能夠把握學科前沿,提出適當?shù)念}目。新一代的學生,個性突出,思維活躍,往往會有很多創(chuàng)新性的想法,而教師對于學科前沿具有較為深入和準確的把握,二者充分結合有助于促進新觀點、新命題的產生,促進心理學科研的發(fā)展。其次,心理學科研工作的具體內容有不同層次,有一些是屬于基礎性的、重復性的或技術性的工作,比如,資料的查找、被試的聯(lián)系和組織、調查的實施、數(shù)據(jù)的收集整理等,還有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實驗程序的設計、實驗設備和軟件的操作使用等,這些是屬于研究上“術”的問題,而研究的選題、目的、意義以及思路、方法等是研究“道”的問題。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科研需要,將學生按年級組成導師團隊,根據(jù)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給他們安排適合的具體任務。比如低年級以發(fā)現(xiàn)問題為主,給予基礎性的工作任務,如實施調查、數(shù)據(jù)錄入、信息篩查等,而中高年級以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為主,可以要求其學習和應用心理學研究設備、軟件等,解決“術”的問題,或者結合學生興趣給予適當?shù)木唧w的研究題目,解決“道”的問題。盡管本科教育不以研究為主,但心理學本科畢業(yè)生需要具備一定的研究思維和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而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會成為教師得力的科研助手,還能鍛煉學生發(fā)現(xiàn)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科研產生興趣,逐步提高專業(yè)和科研方面的綜合素質。

四、結語

綜上,根據(jù)心理學學科性質以及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教學科研工作的特點,高校心理學專業(yè)的本科教學有必要實行導師制,通過心理學本科教學導師制的實施,可以有效彌補當前學分制教育中的一些問題,充分發(fā)揮學生和老師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教學和科研效果的增長,為促進心理學學科的應用和發(fā)展作出貢獻。當前,一些以科研為主或教學科研并重的重點院校早已廣泛開展本科學術導師制,如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而從心理學專業(yè)特點的角度,非科研重點型院校的心理學專業(yè)也有必要實行心理學本科教學導師制。當然以上論述均是從必要性角度論證實行心理學本科教學導師制的問題,而在具體實行上還會有許多實際的問題,如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修訂、制度保障的到位、資源配置的整合與優(yōu)化、師生互選的機制和方法、導師的定位與考核辦法等。

第7篇

[關鍵詞]電信詐騙;客觀要件;行為認定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迅速進入爆炸式的信息社會,一種新型的詐騙形態(tài)———電信詐騙犯罪也如影隨形,接踵而至。電信詐騙犯罪不但給人民群眾的財產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和損失,也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危性不安定因素之一。所謂電信詐騙罪,一般是指以非法占有財物為目的,使用電信通訊設備設施,通過計算機網絡、偽基站等渠道,在虛擬空間中傳播虛假和混亂的信息,使受害者陷入誤解并自愿處置個人動產的行為。與普通詐騙罪相比,電信詐騙罪在客觀行為構造上包括犯罪的工具、手段、方式和對象等方面有著顯著的不同。由于電信詐騙行為是在犯罪人內在心理支配下,對不同的外部環(huán)境刺激所做出的表面反應。因此,從心理學比如犯罪決策、人格因素、社會建構因素等視角,對電信詐騙罪的客觀行為認定進行分析,對于準確界定此罪與彼罪,正確適用法律,有效地打擊日益蔓延的電信詐騙犯罪,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電信詐騙罪的客觀行為認定

目前,我國從立法上尚未對電信詐騙罪做出規(guī)定。在司法實踐中,常見的適用罪名有:詐騙罪、招搖撞騙罪、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等。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lián)合了《關于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然而,現(xiàn)有刑法與司法解釋對于電信詐騙罪客觀方面的實行行為規(guī)定過于籠統(tǒng)、模糊,從而增加了司法認定的困難。因此,有必要對此進行剖析和探討。(一)對于詐騙載體的認定。在電信詐騙罪中,所謂電信的意思是“使用有線電、無線電、光或其他電磁系統(tǒng)的通信?!边@也是電信詐騙與普通詐騙罪之間最為重要的區(qū)別。電信詐騙犯是一種發(fā)生于信息空間中的超遠距離、非接觸性的詐騙形式。行為人從犯罪預備行為開始,到虛假性、蠱惑性的信息,直至誤導、誘使被害人心甘情愿或情非得已的處分自己的個人動產,而不會像普通詐騙犯罪那樣,需要在現(xiàn)實空間中進行一對一、面對面的接觸,方能實施詐騙行為。(二)對于詐騙對象的認定。由于信息空間的高開放性、高覆蓋性,所以,絕大多數(shù)的詐騙對象都是不特定人群,既有年長者、也有年少者;既有高學歷者,也有低學歷者。一言以蔽之,各行各業(yè)、三教九流都有可能成為被詐騙對象。而普通詐騙犯罪則不同,他們必須通過某種特定的關聯(lián)性、對接性關系,進行直接或間接的財物詐騙。同時,傳統(tǒng)詐騙犯罪在實施詐騙行為時,往往只能局限或固定于某個特殊的物理空間。而信息世界則具有虛擬性、超時空性,因此,行為人實施犯罪不會受現(xiàn)實地域的制約和影響,特別是跨境跨國犯罪尤其如此,他們的詐騙活動有的是從境內到境外形成一個詐騙鏈條,有的是從境外到境內形成一個詐騙鏈條,更多是境內外相互勾結、連鎖作案,因而隱蔽性極強。(三)對于行為對象的認定。鑒于電信詐騙罪行為載體的特殊性,因此,其行為對象絕大多數(shù)都是動產,被害人只能通過銀行的支付系統(tǒng)進行財產處分。因此電信詐騙犯罪具有轉移贓款快、追回贓款難,并可增加銀行資金流動風險等特點。而普通詐騙犯罪的行為對象即包括動產,又包括不動產,財物的轉移方式也多種多樣,不受任何限制。(四)對于詐騙手段的認定。電信詐騙手段一般可分為兩類,一是通訊類詐騙,此類詐騙主要是通過微信、QQ、電話、電子郵件等方式,向被害人主動發(fā)送虛假、蠱惑信息,與之進行交流、溝通,使被害人陷入錯誤認知,處分自己的動產(金錢)。像各類中獎詐騙、冒充公檢法工作人員詐騙、退費退稅詐騙等等都是如此。二是網絡交易類詐騙。這類詐騙通常是行為人通過被動的建立網站、QQ群等或者利用第三方交易平臺等虛假商品交易信息,利用被害人缺乏交易規(guī)則常識以及第三方監(jiān)管漏洞等,進行假買假賣,牟取暴利。盡管以上這些詐騙行為手法各異,形式不同,但都是依靠電訊、網絡作為詐騙手段,來實施詐騙行為的。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電信網絡技術的迅速發(fā)展,電信詐騙的科技含量也愈來愈高,加之行為人又能緊跟時尚潮流,充分把握民眾的獵奇心理、麻痹心理。所以,其詐騙方式日新月異、花樣百出,讓人防不勝防。(五)對于團伙形態(tài)的認定。普通詐騙犯罪有時只靠一人或幾人就可以實施。而電信詐騙犯罪一般卻不是單個人或幾個人所能完成的,而是通過團伙化作案方式進行,且具有境內外相勾結的特點。例如,2018年5月,在公安部統(tǒng)一組織和指揮下,天津市公安機關打擊電信網絡詐騙工作組赴印尼與當?shù)鼐介_展執(zhí)法合作。一舉成功摧毀了印度尼西亞巴厘島的三個電信網絡詐騙窩點,并成功逮捕了105名中國籍嫌疑人,查獲了大量涉及計算機、語音網關、手機、電話、銀行卡、詐騙腳本等的犯罪工具和物品。因此,大多數(shù)電信詐騙犯罪團伙內部的分工極其細致明確、層級嚴密,且各層級人員又大都采取單線聯(lián)系方式,從而最大限度地確保了犯罪團伙的安全性。

二、影響電信詐騙罪客觀行為的心理學分析

(一)犯罪決策因素。所謂犯罪決策,是指電信詐騙行為人通過對電信詐騙的效益———成本進行比較分析,從而做出是否實施該種犯罪行為的決定。簡言之,如果行為人有了電信詐騙犯罪行為的選擇,則表示其做出了犯罪決策。首先,電信詐騙犯罪決策并不是完全的理性行為,而是一種有限的理性行為。西蒙認為,現(xiàn)實生活中,作為管理者或決策者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有限理性”的“管理人”?!肮芾砣恕钡膬r值取向和目標往往是多樣的,不僅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而且還處于變化甚至矛盾的狀態(tài)。在實際決策中,“有限理性”表現(xiàn)為:決策者無法找到所有方案,也無法完全預測所有方案的后果,也不具備明確且完全一致的偏好系統(tǒng)。這樣它就可以在各種決策環(huán)境中選擇最優(yōu)決策方案。其次,從犯罪心理的角度看,電信詐騙行為人對其個人行為并不具備完全清醒認識,雖然他們大都掌握嫻熟的電腦技術,在虛擬空間中,可以信馬由韁、任意馳騁,但卻明顯存在著個人的認知偏差,因而其對犯罪對象的價值以及對能達到目標的手段、方式、可能性的認識與法律規(guī)范之間會出現(xiàn)極大的反差;同時,由于受到自身的知識、信息、經驗和能力的限制,他們對犯罪目標的評估和行為風險的認知往往也會出現(xiàn)不一致,這就使之對成本與收益的比較會出現(xiàn)虛幻的感知,最常見的情況是,行為人把虛擬的網絡空間視為法外之地,認為虛擬空間一般人看不見,摸不著,來無蹤,去無影,而且虛擬空間存在很多漏洞,機會大,此時,他們往往高估自己的智慧和實力,認為憑借自身的能力,可以任其在虛擬世界中恣意妄為,為非作歹,從而把電信詐騙行為當作一種成本低———只需投資一點設備資金、就可以實施詐騙、也可說是“空手套白狼”;風險小———犯罪如同玩游戲、被詐騙者遠在千里之外,相對安全;來錢快———在短時間內,就可以詐騙來不菲的金錢、可以實現(xiàn)迅速暴富的夢想。還有重要的一點是,電信詐騙犯罪除去電話溝通者外,大多數(shù)人都是在電腦上的程序化操作,并不和被害人見面,缺少傳統(tǒng)犯罪的現(xiàn)場,不會產生恐懼、緊張、負罪的感覺,所以,他們大多存在著僥幸心理、冒險心理。(二)犯罪人格因素。所謂的犯罪人格也稱犯罪個性,是一種具有反社會傾向的人格。犯罪人格理論相對較為復雜,因而對其有各種不同的見解和分歧。但那些忽視犯罪人格社會性質的觀點,都是不足取的。首先是心理動力理論。心理動力理論直接源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尤其與其主要概念包括內部心理過程、童年經歷、性動力以及人格結構中的本我、自我、超我之間的沖突、生死本能等密切相關。弗洛伊德認為,人類的行為是由無意識決定的,而童年的痛苦經歷又會決定其一生的人格。也就是說,犯罪是一種異常人格結構的產物,它是由童年經歷中深層意識未解決的早期沖突而引發(fā)的結果。因此,排除其他因素外,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為什么電信詐騙犯罪主體多是青年行為人的緣由。因為在社會化過程中,青年人的自我和超我并不成熟,其人格結構并不完善,不能應對來自外界的社會壓力,他們無意識中的死亡本能會對其社會行為產生直接的影響,而電信詐騙這種新型的犯罪手段和方式,在行為人看來,可以摧毀禁錮自己生命的現(xiàn)有秩序,而要回到前生命的沖動狀態(tài),電信詐騙犯罪就成為他們不二的宣泄方式和窗口。其次是艾森克犯罪理論。艾森克認為,存在犯罪人格,即實施犯罪的一種傾向,一個人的道德觀念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是通過學習而獲得的。而學習過程是一種條件反射的建立。但是,人們基本上是生物性的個體,因此,人與生俱來攜帶著先天的特性或特質,在周圍環(huán)境刺激下,每個人都會映現(xiàn)出一些特定的反應。個體間的人格在與氣質相關的三個方面存在差異:一是神經質(Neuroticism,N)、二是精神質(Psychoti-cism,P)、三是外傾性(Estroversion,E)。以上三個因素形成了人格的三個獨立維度,人在這三個維度上表現(xiàn)出的不同程度和傾向,就構成了其不同的人格特征。因此,只要具備了以上三種人格傾向的青少年,往往會成為潛在的具有社會危害性的人。一般而言,在電信詐騙犯罪主體中,外傾性者的表現(xiàn)為:能在虛擬空間中侃侃而談,善于感知聽者的反應,不畏懼被拒絕,喜歡交流,喜歡在變化中應對富于挑戰(zhàn)性的被詐騙者,且能善于捕捉稍縱即逝的機會;同時,他們善于表現(xiàn)自己,急切的想得到犯罪同伙的認可和贊同,對于詐騙行為沒有絲毫的不安和愧疚。這種傾向的人在犯罪團伙中多為起骨干作用的從犯。神經質者的表現(xiàn)是:情緒化、非理性特征明顯,對事物相對較為敏感,有時對自己的詐騙行為表現(xiàn)出高焦慮性,常常憂心忡忡,睡眠不佳,因而會出現(xiàn)各種心理障礙,對于自己詐騙行為常常出現(xiàn)疑慮,不夠穩(wěn)定,對于團伙的制裁措施有過度反應,情緒不易平復,認知會受到情感的影響,在犯罪團伙看來,他們的行為不合常態(tài),易于做出脫離、告發(fā)的行為。在犯罪團伙中,這種傾向的人多為脅從犯或起輔助作用的從犯。精神質者的表現(xiàn)是:心理有明顯變態(tài)的傾向,會出現(xiàn)強烈的反社會行為,這種變態(tài)傾向的人是電信詐騙犯罪主體的主要組成部分。往往是電信詐騙犯罪的組織犯,是其具體犯罪的發(fā)起者,并領導組織犯罪計劃的實施。他們之所以選擇電信詐騙犯罪,是他們強烈的反社會的變態(tài)人格使然。在具體詐騙活動中,每每舊的電信詐騙方式遭遇瓶頸,他們就會絞盡腦汁,翻新出新的詐騙形式和花樣,因此,具有這種人格的電信詐騙犯罪團伙的主犯,往往是打擊的重點對象。(三)社會建構因素。根據(jù)社會建構理論,人格是人與環(huán)境互動過程中的一種自主建構,是一種臨時產生的動態(tài)結果。在不同的社交情境中,青年群體的行為會有所不同,扮演不同的角色,表現(xiàn)出不同的自我。在社會建構論角度看,電信詐騙罪的客觀行為是犯罪行為人“自我植入”的,不僅僅是一個個體過程,而是一系列人際關系的產物。正如格根所言,我們可以從關系的角度對青少年的冒險行為進行理解,這些行為是產生于各種關系之中的,不是一種個體過程。因此,以上所述的電信詐騙罪在客觀方面的行為表現(xiàn)是各種社會、家庭、學校、環(huán)境之間的矛盾、沖突、交融而建構起來的,具有社會性產物的屬性、特征和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