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久久久字幕|亚洲精品成人 在线|视频精品5区|韩国国产一区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期刊支持:400-888-9411 訂閱咨詢:400-888-1571股權代碼(211862)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哲學思想對人生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12-18 10:04:54

序論:在您撰寫哲學思想對人生的意義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哲學思想對人生的意義

第1篇

近些年大學生就業(yè)問題已經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為了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許多高校都開設了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幫助學生明確職業(yè)目標、規(guī)劃職業(yè)路徑,以提高大學生的就業(yè)能力。雖然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在實踐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本文主要從筆者所從教的高職院校的現(xiàn)狀出發(fā),針對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現(xiàn)狀進行分析,并通過將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引入教學課堂來試圖解決這些問題,以促進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的建設和完善,使學生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活動真正的落到實處。

一、高職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的困境分析

針對高職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的現(xiàn)狀,我主要從高職生思想狀況、課程體系結構和教師的專業(yè)素質這三方面進行分析:

(一)高職生普遍缺乏“目的意識”

由于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多開設于大一年級,大一新生都是剛經歷過高中時期高強度的學習,對大學的課程往往產生怠惰的心理,而且畢業(yè)相對于剛走進大學校園的大一新生而言也有點太過遙遠,這些因素都導致學生對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部分學生仍抱著修學分的心態(tài)來上這門課程。再加上獲取信息渠道的多樣化,學生往往會對課本上的內容產生懷疑和不信任的態(tài)度,結果課堂上學習不主動,課下對實踐內容又敷衍了事,導致嚴重的“知行不一”;從另一方面說,高職新生往往是經歷過高考失利而懷著自卑心理走進高職院校的,對新的學習的環(huán)境和新的學習方法都不熟悉,找不到奮斗的目標,容易對人生和生活產生悲觀失望的情絮,很難樹立正確的職業(yè)價值觀;同時因為高考失利的原因,許多高職生并不是真正喜歡所學的專業(yè),再加上近年來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壓力本文由收集整理

越來越大,也使得在校大學生容易產生焦躁心理,甚至極端的產生“學習無用論”,消極的應對未來。

心理上對課程的不重視,再加上一些其他因素的影響,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高職生自身進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目的意識比較單薄,缺乏對未來職業(yè)的正確認知,既不知道為什么要進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也不會積極主動的去進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

(二)課程體系結構的局限

今年來高職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得到廣泛關注,但是在實際的教學操作上仍存在許多漏洞,筆者以自己的教學經驗總結出如下幾點:

1.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缺乏體系性,重理論而輕實踐,導致一個學期的課上完后,學生往往被處于不聞不問的境地。同時后續(xù)的跟蹤服務跟不上,缺失對學生設計好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后期執(zhí)行監(jiān)督,學生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

2.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缺乏針對性,按照教學計劃按部就班的進行授課,極少關注學生的喜好和特點,難免流于形式。這也體現(xiàn)在教材的選取上,所有學生不論賢愚都只有一套最基礎的教材,相關的課外資料和具有針對性的講座少之有少,再加上學生的懶惰心理,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效果不顯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教師缺乏相關素質

教師相關素質的缺失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教師缺失相關的專業(yè)素質。因為師資緊缺,許多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的代課教師并不十分了解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不具備專業(yè)的知識和能力;二是教師缺乏必備的基本素質,責任心不強,僅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授課,對于課堂效果和課后跟蹤服務做的遠遠不夠。教師應轉變觀念,樹立高度的責任心,不再只是為了上課而上課,而是切實的為了提高學生的能力來上課,真正的以學生為本,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fā)展,使學生能夠通過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的學習,真正的了解自我,掌握一些職業(yè)的基本知識、技能,具備一定的職業(yè)規(guī)劃能力,對學生未來順利進入職場奠定基礎。

縱觀其上,高職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并沒有真正的達到其課程目標,可以說學生并沒有充分認識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重要性,也沒有樹立正確的職業(yè)價值觀,形成相應的職業(yè)能力,仍需要我們進一步完善和提高教育教學的實際效果。

二、中國哲學思想里的職業(yè)觀導向

中國哲學重視人的生命及其意義的實現(xiàn),認為人生便是不斷追求和實現(xiàn)人生目標的過程,如此才能實現(xiàn)人生的意義。而開設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的目的也是為了幫助學生真正了解自己,準確定位自己,啟發(fā)學生的生涯意識,積極的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實現(xiàn)人生的意義。中國哲學思想里的許多精華都對現(xiàn)今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有著極大的幫助作用,譬如知行合一、內圣外王、自強不息、剛健有為、持之以恒等精神對完善當代大學生的人格修養(yǎng)、樹立遠大的理想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目的意識的滲透,樹立正確的職業(yè)價值觀

在當代中國哲學家馮友蘭先生的《新原人》中,開宗明義的提出人生的意義問題:“我們常聽見有些人問:人生究竟有沒有意義?如其有之,其意義是什么?有些人覺得這是一個很嚴重底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能得到確切底答案,他們即覺得人生是不值得生底。”①并進一步分析到:“一件事必須對于他所可達到的目的方可說是有意義或無意義。若就一件事的本身說,我們不能說他是有意義或無意義。” ②可見,人生的意義在于為自己所設的目標,在不斷追尋和實現(xiàn)目標的過程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可以簡單的說人生有目的就有意義,無目的便無意義,目的便是意義。

具體到職業(yè)指導課程,首先應該指導學生樹立目標意識,制定自己的職業(yè)目標,這是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的根本。只有抓住這一根本才能使職業(yè)指導課程真正發(fā)揮實效。只有當學生確定了職業(yè)目標,學生工作才會有努力方向,效率才會大大提高。顯而易見,只要有了明確的職業(yè)目標,我們便會積極主動的利用各種有利資源,實現(xiàn)目標的可能性也將大大提高。

其次,在學生確立目標的過程中,應滲透儒家“內圣外王”的價值取向。使學生從更高的角度來認識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意義——制定職業(yè)目標并非僅僅是為了一己之私,而是在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同時,將自我置于社會當中,實現(xiàn)作為存在的社會價值,造福社會。儒家哲學的進路是社會哲學的,對現(xiàn)實世界的關懷是儒家思想的出發(fā)點。各個時代的儒者都為了構建和實現(xiàn)一個理想的人類社會而努力?!洞髮W》八條目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起始點在修身,落腳點是平天下,從而成為歷代儒者所追求的典范。作為社會主義未來的建設者,大學生也應注意培養(yǎng)自己的愛國之情及心系社會的儒者情懷。

轉貼于

(二)認識自我,對自我進行審視和重構

正確的自我認知是進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第一步,老子說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除了對自我的認識之外,我們更需要做的是對自我的完善和重構。對于即將走上社會的大學生而言,對自我的審視和進一步完善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美好夢想,可是要實現(xiàn)這個夢想,首先便需要完成對自己的定位,通過自我學習、自我反省來不斷的進行自我的修正,形成正確而強大的自我,只有這樣才能最終攀登上事業(yè)的高峰。而關于如何進行自我修養(yǎng)這個問題,最好的答案便是向中國古典哲學回歸,因為中國哲學里包涵著對自我人格修養(yǎng)的無窮無盡的智慧。

中國哲學向來注重對人的內心的修養(yǎng),儒者多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進路,孔子提出“仁”的學說,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孟子則進一步提出“養(yǎng)浩然之氣”、“求放心”、“盡心”的功夫論;后來的儒者更是豐富了孔孟的學說,提出了自強不息、剛健有為、持之以恒等概念;同時道家學說注重自然、清凈的內心修養(yǎng)論;佛家境界則是看透世事后的大徹大悟。各派各家的學說對心性尚不成熟的大學生逗有著極其重要的塑造靈魂的作用。國人只有汲取古典精華,才能真正的尋找到“立身處事”的智慧。

三、中國哲學思想運用到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中的途徑探索

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不能是理論知識的灌輸,而應是能使學生真正得到益處的課程,學生在這門課堂中可以樹立正確的職業(yè)價值觀,真正的認識自我,提高相關的職業(yè)能力。從這些方面來考慮,將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引入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是非常有用的,對于融入的途徑,我們課題的相關研究人員也進行了一系列的嘗試。

(一)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為了豐富課堂內容,進一步加強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教育的實效性,我們在課堂內容的設置上加入了“每課一句”環(huán)節(jié),選取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中的經典語句進行講解,使學生在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之時,同時塑造良好的自我。

例如,為了使學生了解自我修養(yǎng)的重要性,第一節(jié)課的“每課一句”便設置為“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讓學生意識到學習并不是最終的目的,重要的是完善自身的修養(yǎng)。只有使自身成為一個有德行的人,能夠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謹言慎行、誠實守信、平等博愛之后,才去學一些文化知識。在學生認識到德性的重要性之后,便引入“專業(yè)”這個詞匯,“凡事皆貴在專,求師不專,則受益也不入;求友不專,則博愛而不親。心有所專宗,而博觀他途以擴其識,亦無不可;無所專宗,而見異思遷,此眩彼奪,則大不可。——曾文公”,講解“專”的重要性,進而切入到學業(yè)上來,使學生明白“術業(yè)有專攻”的深刻含義??傊?,隨著主題教育的內容,相應設置相關的中國哲學經典語句,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

同時,向學生推薦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相關讀物,采取激勵表揚和定期檢查等多種方式,盡量使學生形成每月讀一本好書的良好習慣。除此之外,我們將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核心內容編入到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的校本教材當中,搜集相關的傳統(tǒng)勵志故事,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提高課堂授學的趣味性。

(二)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法

中國哲學思想中擁有豐富的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教學相長、言傳身教等思想對現(xiàn)今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都有著重要的意義。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要想真正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切實提高學生自身的能力,就必須借鑒古代優(yōu)秀的教育思想。使傳統(tǒng)意義上的灌輸式教學轉化為學生主動學習,再進一步演化為自學,最終達到自覺學習的目的。只有使學生真正產生了學習興趣,掌握了學習方法,才可能從根本達到教學的效果,學生也才會結合自身來規(guī)劃自己的職業(yè)發(fā)展方向。

例如,在實踐教學中,為了達到“循序漸進”的教學效果,我們參照多本教材和課題組成員的意見,結合高職生的認知規(guī)律,將課程劃分總結為九個主題,首先解讀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接著引導學生了解自我,了解自己的專業(yè),分析未來從事的職業(yè)環(huán)境,然后進行自己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設計,之后為了幫助學生付諸實施,又進行時間管理、學習管理、健康管理、計劃管理等一系列自我管理訓練。這九個主題由淺入深,步步緊扣的向學生展現(xiàn)了全部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

第三,開展課外實踐活動

為了鍛煉學生的能力,我們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加入了有關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相關板塊。例如,為了使學生理解德性在職業(yè)生涯當中的重要性,我們組織了“企業(yè)用人德為先或企業(yè)用人才為先”的辯論活動;為了鼓勵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明白理想的重要性,開展了學習先賢哲人的專題讀書會。除此之外,我們積極組織學生參觀文化圣地、觀看相關的影視作品等。在豐富學生課外文化的同時,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思想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

第2篇

關鍵詞:生涯發(fā)展;人生哲學;職業(yè)指導

“生涯”一詞很早就有,如《莊子?養(yǎng)生主》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南朝沈炯《獨酌謠》“生涯本漫漫,神理暫超超”等,這些文獻中的“生涯”主要指生命、人生、生活等?,F(xiàn)在,“生涯”則是指從事某種活動或職業(yè),又稱職業(yè)生涯?;蛘哒f“生涯”就是植入職業(yè)元素的人生,生涯發(fā)展則是指人通過職業(yè)活動獲得的成長和進步,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積累、豐富,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

中國自古就關注人生問題,人生哲學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和思想精髓。不同的思想流派,如道家、儒家、釋家等,有著不同的思想方法,并從不同的視角探討人生價值、人與外界的關系、人的生存、人的發(fā)展,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關于人的生涯發(fā)展的問題。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的思想體系長期指導著人的成長和發(fā)展,并對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我國古代關于生涯發(fā)展的思想資源是極其豐富的,因此我們要進行充分的挖掘和整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它們運用到職業(yè)發(fā)展教育和職業(yè)指導當中,以建立符合我國文化背景、能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生涯發(fā)展思想體系、理論體系和技術手段。

一、《周易》是生涯發(fā)展哲學思想的源頭

《周易》被認為是生涯發(fā)展哲學思想的源頭?!吨芤住氛軐W的中心是人生論,它把對宇宙本體及其屬性的形上體察作為人類安身立命的最高依據,在宇宙與人生的密切關系中確立人類的精神家園,關于生涯發(fā)展思想最精辟的概括是人天關系中的天人合一。

《周易》認為處世有三大法寶:第一是“守正”,就是天地萬物各有其位,人也不例外,不能無視個體的社會屬性,每個人都應在世界上找準自己的位置;第二是“中孚”,就是對他人的誠信要發(fā)自內心;第三是“和”,就是與他人的關系要保持和諧、順暢?!吨芤住愤€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人要把自己的命運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要豁達地面對人生,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力求達到目的。其“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君子居易使命,與時偕行”等思想至今仍是人們的座右銘。

《周易》以人生必變、所變、不變的規(guī)律,闡明人生知變、應變、適變的法則,并以此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指導人們的成長和進步,可謂生涯發(fā)展的圣典。

二、儒家人生思想長期處于主導地位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儒家繼承、發(fā)展和完善了《周易》的人生哲學思想,在關于生涯發(fā)展思想方面長期處于主導地位。儒家關于生涯發(fā)展的思想有兩個方面。

1.正名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闭褪墙⒁环N倫理道德的人際關系,也就是“仁”。仁的意義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首先是獨善其身,其次是在個人修身完成具備道德力量以利大眾時,開始群體生活的人際關系,達到自己的完善,成為兼濟天下的圣人,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順應天命

同其他先哲一樣,孔子也感嘆人生苦短,因此他認為在人生發(fā)展的整個過程中都要順時應天,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在《論語?為政篇》中他自稱:“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边@就是對人生過程深刻的闡釋,是最早關于人生發(fā)展階段的理論??鬃右宰约旱慕洑v告誡后人,人在二十歲以前應該好學,學思結合,學以致用,從而為實現(xiàn)個體人向社會人的轉變作好準備;三十歲追求內在的獨立,建立心靈內在的自信;四十歲不再為是非公平所困擾,淡定從容;五十歲不怨天,不尤人;六十歲能悲天憫人,真正地理解和包容別人的所思所為;七十歲建立內心的價值體系,將人生的種種壓力轉化,瀟灑自如地應對世間所有的事情,以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儒家還非常注重對人生志趣的追求和探討,對人生立志問題的認識極其深刻,《論語》中對“志”有多處論述,專談立志問題的至少有十一章,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篇》)??鬃舆€強調人要有高尚的情操,要嚴格要求自己,對高貴應“不為茍得”,對生死應“無求生以害仁”。他提倡頑強的奮斗精神,不計較生活的好壞和環(huán)境的優(yōu)劣,要努力奮斗、絕不灰心,堅韌地“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篇》。另外,“志于道”(《論語?述而篇》)、“博學而篤志”(《論語?子張篇》)等論述,也都是積極人生觀的體現(xiàn)。

孟子更主張積極入世的人生觀,有一種“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軒昂霸氣,這比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钡臒o可奈何更為堅毅和充滿斗爭意志。孟子相信即使暫時遇到挫折和困難,也不過是一些必經的考驗,人要想成功,就必須經風雨、見世面。他認為,人只有在逆境中奮斗,才能具有強烈的進取精神,所謂“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說的就是人只有在憂患中才能生存,貪圖安樂就必然會導致滅亡。在面對困境時,孟子主張“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以實現(xiàn)自我人生價值。

三、主張自我發(fā)展的道家的生涯發(fā)展思想備受推崇

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其所著的《道德經》雖寥寥數千言,卻深刻精辟,其中的人生法則對人生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道家提出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的主體性原則是從自我中找到人生的真諦。老子認為,一個人生存于天和地之間的獨立性問題才是解決人生問題的根源,人生面對的最大挑戰(zhàn)不在于社會的混亂、失序,甚至也不在于人際關系的疏離,而在于人與自己的疏離。也就是說,外在世界的一切如功名利祿、榮華富貴,雖會引誘人墮落,但導致墮落的真正原因還是自己定力不夠,沒有把握住自己的內心,不能止息它對外界的欲望。所以,人要達到一種崇高的境界,即“天人合一”,最重要的就是開啟心靈,也就是首先使自己和諧,進而使人與自然和諧?!兜赖陆洝返谌轮姓f:“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老子認為,人不僅要知人、勝人,而且要自知、自勝。也就是說,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要靠自己發(fā)揮,如果不能全面正確地理解自己,不能發(fā)揚優(yōu)點、克服缺點,就不能很好地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因而也就不能取得很好的成就;人若能自勝,就能以全部的精力使生命豐富和充實。自勝要求自我修煉,使自己具備理智地控制情感的能力以及主觀對客觀的應變能力。自勝的人能時時清醒地掌握自己,在生活中既恬靜又積極主動;能理智地認識環(huán)境,使自己的行為不至于受到不應有的誘惑和干擾。自己對眼前的物質享受必須有所知足,若終日過分追求物質享受,則會欲壑難填。人只有在“知足”的前提下,才能成為強者,才能知難而進、鍥而不舍。

道家的無為思想并不是無所為,而是效法“道”的順應自然,不刻意做作,以平常心來對待所有的事情?!暗馈钡谋举|是無,“道”的作為是無為,而無為的成果和功能卻是有為。因此,無為絕不等于無所事事,而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調整心態(tài),抑制,拒絕誘惑,使自己不受塵世利欲的熏染,從而進入人生的最高境界。以“道”為基礎的人生哲學要求人們善化心靈,約束心性,實現(xiàn)無為到無所不為的飛躍,這對現(xiàn)代人排除各種急功近利的思想從而完善自我有借鑒作用。

四、正確對待釋家出世和入世的人生觀

釋家是佛教的別稱。釋家人生思想的核心是教育人們通過在生活實踐中的修學準確地認識自我、認識世界,進而從容于世界,最終使“真我”實現(xiàn)完全徹底的自在圓融無礙。在人生態(tài)度方面,釋家非常重視修行,重視“出世”和“入世”。釋家“出世”的一面是要人們遠離社會現(xiàn)實,而“入世”則是要人們服務社會,二者的結合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yè)。釋家提倡的“自利利他,普度眾生,要求凈化自己,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主要回答了“如何做人”和“做一個什么樣的人”的問題。

在人生價值方面,釋家的主要思想體現(xiàn)是人生是否有價值、如何看待人生價值、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是什么等。釋家認為,人生是痛苦的,苦是人的命運,安于忍受世間的一切痛苦是每個人的義務,也是人的價值所在。在對待“苦”的問題上,釋家提倡于己要消滅欲望,要“慈悲為懷”“悲天憫人”,因此人生的意義在于修行。

在人生目的和人生理想方面,釋家認為,人生的目的是“超凡入圣”“普度眾生”。釋家從“人生是痛苦的”這一價值判斷出發(fā),主張個人出家修行,以便成佛,進入涅境界?!澳笔轻尲宜枷胫凶罡叩睦硐?到了這個階段也就真正斷除了欲望,超越了生死。雖然釋家人生理想中的有些具體內容不可取,但這種追求精神境界的思想和方法在生涯發(fā)展中還是有借鑒意義的。

五、中國古代生涯發(fā)展哲學思想對今人的啟示

中國古代生涯發(fā)展哲學思想是東方文明的偉大成果,是先人留給后人的巨大精神財富。這些思想的核心都是人生價值觀,終極關懷則是人的成長和發(fā)展。雖然他們所提倡的人生價值的具體內容并不都是可取的,但關于奮發(fā)圖強、樹立遠大理想、重視道德與人格修養(yǎng)、建功立業(yè)、奉獻社會、輕物質追求而重精神境界的思想,卻是符合社會發(fā)展主流的,并且值得永遠繼承和發(fā)揚,在今天物質生活普遍提高的情況下尤其具有特殊意義。關于生涯發(fā)展的思想體系,我國很早就已出現(xiàn)和形成,現(xiàn)在我們要認真進行挖掘、整理、充實和完善,將科學的、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生涯發(fā)展思想運用到具體的職業(yè)實踐當中,以指導我們的工作,促進人的職業(yè)發(fā)展。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環(huán)境下,職業(yè)發(fā)展教育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越來越受到重視。但目前我們的職業(yè)指導過分依賴西方的理論和技術,性格測試、心理測評、職業(yè)測評等手段被盲目運用,更為嚴重的是,很多時候我們將西方國家人的價值體系嫁接到我國,片面提倡自我發(fā)展,這就很容易導致自我膨脹,使職業(yè)發(fā)展教育脫離中國的文化背景,與構建和諧社會相背離。因此,我們要積極發(fā)掘我國古代生涯發(fā)展的智慧資源,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中西合璧,這樣才能構建更加完善的職業(yè)生涯發(fā)展思想體系、理論體系和技術手段,從而保證職業(yè)發(fā)展教育起到應有的積極作用。

實踐告訴我們,人的生涯問題很多是思想上和認識上的,不一定非要用西方的理論和測量方法去解決不可,我國古代生涯發(fā)展哲學思想及方法完全能夠使問題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羅移山.《周易》的人生價值論與當代國民人格塑造[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

[2]林之滿.周易全書[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

[3]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4](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2007.

[5]鄔昆如.人生哲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第3篇

關鍵詞:莊子;世界觀;人生觀

一、莊子人生哲學思想的理論基礎

莊子,姓莊,名周,今河南商丘東北人。莊子是戰(zhàn)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是道家的著名代表人物。莊子創(chuàng)建了我國哲學史上重要的哲學思想,他是在老子之后,道家學說的重要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的哲學是道家學派的首創(chuàng)人,是在我國的哲學史中能和儒家和佛家相提并論的重要思想。它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發(fā)展史上占有不可小覷的地位。

莊子的人生哲學是其哲學的主要內容。莊子認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是同于大道。世界上的所有形式“存在”都溶解于大道之中?!暗馈本拖袷恰昂诙础币粯樱笄澜缍及谄渲?。

莊子和老子是有一定的差別的。老子主要看重在事物對立面之間追求平衡。老總塑造了對立面之間在運動中的彼此轉化關系?!暗馈奔热f事萬物相對立面存在的根本,同時還是事物相對立面運動產生的主因,事物對立面運動的最后結果都同歸于“道”?!暗馈钡谋举|一方面是領導者;另一方面也是決裁者。并且道就好比是事物相對立面之間的第三方化作一個統(tǒng)一體。世間的多有事物經過“道”的轉變形成自己規(guī)律的運動模式?!暗馈蓖瑫r也能轉化事物本身與它內部對立面的存在。因此,“道”包含了一切。

莊子的哲學思想觀,繼承和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但是不完全和老子的思想一致。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看作是世間萬物的根源。莊子說:“道之真以修身,其緒余以為國家,其土苴以為天下?!贝蟾诺囊馑际牵蟮赖恼嬲?、精華是用來修身齊神身;它的余緒是用來治理國家事務的;它的糟粕用來教化天下人民。莊子還說說:“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友其真?!彼囊馑际钦f不能因為人的欲望去破壞了大自然天然的事物,不能因為人情世故而損害他人的利益,不能為了自身的貪欲陷入名利之中。認真謹慎的遵守天道不背離,才是發(fā)璞歸真的處事態(tài)度。

莊子認為“道”本身是沒有限制的,是無邊無際的,而且他人為“道”也是無所不在的?!暗馈敝貜娬{事物的自身生長和自身的轉化。提出“通天下一氣耳”和“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他的這個思想包含著樸素辨證法因素。

莊子覺得所有的事物是處于“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中。這樣,他就忽略了事物的穩(wěn)定和差別這兩種性質。莊子認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意思是萬物皆為相對辯證,只在于角度不同。天下可以只限于秋毫之大,泰山也有看起來很小的時候;早夭的人可以視為長壽,而彭祖也能被說成短命。一切都是參照而言。

他認為,天人之間、物我之間、生死之間以至萬物,只存在著無條件的同一,即絕對的“齊”;

我如萬物,萬物如我,可以理解為自尊、愛人;要對”是“與”非“有等同的態(tài)度,不厚此薄彼。莊子的思想內涵深厚,他的思想是跨時代的,即使是在我們今天這個社會繁雜的大時代中,也具有無比重要的社會意義。莊子的人生哲學思想包括很多東西,萬事萬物歸于其中,然而卻并不能感受它的存在,這就正式莊子“道”的博大精深之處。

二、莊子人生哲學思想的基礎

我國古代很多的哲學觀思想,大多都是圍繞現(xiàn)實政治展開的。在先秦時期,雖然產生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儒、墨、道、法、名、兵、雜等思想的各放異彩,但是各家思想所討論的問題仍然集中在現(xiàn)實政治層面。儒家講仁和禮,墨家講兼愛、非攻、尚賢,法家強調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重大意義,陰陽家用五德轉移解釋王朝的更替,縱橫家致力于合縱連橫,兵家研究軍事作戰(zhàn)策略,雜家博采各家之說。他們把思想的鋒芒對準倫理道德和封建統(tǒng)治,對于個人的生存問題,卻談之甚少。與之不同,莊子思考的重點不是社會,不是倫理,不是道德,更不是統(tǒng)治,而是人的生存問題。恰恰是由于單個個體生存存在著太多的困難,莊子以莫大的悲憫之情,希望人能從困難中解脫出來,才產生了莊子的人生哲學。莊子人生哲學思想就是逾越生存困境,獲得逍遙自在的人生。可以說,是人的生存困境,催生了莊子的人生哲學思想。生存困境,是每個時代每個人都會面臨的人生問題,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生存困境的表現(xiàn)形式不同,但是它的本質內容是相似的。韓林合指出:人作為經驗主體都會面臨許多根本的人生問題。首先,人們在經驗世界里找不到絕對的價值;其次,經驗世界對于個人來說是給定的,是他不能不接受的,世界意志獨立于經驗主體的意志;再次,經驗主體本質上必然是依賴于世界意志的;第四,經驗主體必有一死。這四個方面的問題,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人們不可避免地要去面對的。在莊子的時代如此,在現(xiàn)代也是如此。也就是說,莊子在兩千年前面臨的那些根本性的人生問題,如今依然存在,并且繼續(xù)困擾著人們。這也決定了,產生于戰(zhàn)國時期的莊子的人生哲學,在當下仍然有價值、有意義。

莊子的生死觀,是在他所處時代的生死困境的觸發(fā)下,在他企圖超越死生之困的努力中形成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棍戰(zhàn)、社會動亂、哀鴻遍野、民不聊生,對于普通百姓而言,死亡隨時都有可能降臨。此時,對死亡的恐懼折磨著這些無法掌握生殺大權的人們,他們惶惶而不可終日。這幅悲慘的社會圖景,觸發(fā)了莊子的反思,從而形成了他的企圖超越死生之困的獨具特色的生死觀。經過在認識層面上的將生死齊同看待,到現(xiàn)實人生層面上的生不如死,再到人生境界層面上的不知生、不知死,莊子最終實現(xiàn)了對死生之困的超越。

人只是宇宙萬物的一份子,面對著龐大的自然和社會,個體的人顯得十分小和羸弱。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人們有太多的不得已,有太多的無奈。面對著席卷而來的命運大潮,莊子講“安命”。莊子的安命,指的是自我主動地順應大道,安然地接受命運為我安排的一切遭際,不以之為悲,也不以之為喜,不拒絕我該承受的,也不過多的奢求。在一切的命運安排之中,見道之真謫,并順應它,便能夠實現(xiàn)最高的人生境界——與道同而為一。莊子的安命,是對最高人生境界的追求,并不是消極地避世,而是積極地自我救贖,對人生是有益的。

三、莊子人生哲學思想的內容

(一)反對物役,追求人格獨立

在莊子生活的時代,戰(zhàn)火紛爭,他深刻意識到當時社會的百姓深處水深火熱之中。社會的黑暗造成了很多的不公,強者欺壓弱者,人們受到外在事物的奴役。莊子認為人們已經不再是清心寡欲的狀態(tài),很多人受到外界事物的誘惑,使其欲望越來越強烈,不斷的發(fā)展膨脹不滿現(xiàn)狀。同時受利益的驅使,追求名利和地位,窮極一生,被外物牽絆奴役,最終成為了名和利的奴隸。這些人就好比“以侯之珠,彈千仞之雀”莊子認為這些人猶如“以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他們花費了作為人最本真的東西,即人的性格。他們不惜扭曲人性來獲得那些十分卑微的功名利祿,這對于人來說,是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的。莊子認為人最富足的狀態(tài)是其精神的滿足與享受,并不是對外界財富的追求和擁有。莊子的主張是追求一種真人的理想富足的精神境界。他對至人、圣人、真人、和神人都是倍加推崇的,在本質上尋求一種恬淡、舒適、豁達的一種人生態(tài)度。莊子告誡人們,生活在戰(zhàn)爭紛亂的時代,人的欲望泛濫不休。首先,要成為一個有理想,對社會有價值的人。其次,要保證人格的獨立,有尊嚴的生活。最后,人生要追求質樸的安靜生活,要做到返璞歸真,做到無欲無求,超越一切外物的束縛和制約,在廣大的宇宙間自在的遨游,只有做到這些,才能夠成為一個有品有尊嚴,人格獨立,精神自由的人。這也正是莊子一生所追求的人生價值和意義。

(二)順應自然,崇尚天人合一

“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是莊子所主張的精神境界。“天”既指自然,“天地與我并生”就是說化自然于無為之中,順應天命,不要刻意去追求“我”的欲求,而破壞自然之道。“萬物與我為一”就是讓我免除了物我之別,大小之分,體驗“無往而非我之妙”。“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講的是順應自然,免除物我之別而融于天地萬物之間。

莊子認為人從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天性,而且莊子認為人的天性是一樣的,沒有差別的。如果人想要做到保持自身純真的本性,擁有樸實的生活,就要做到無知無欲無求。莊子在談到真人時說:“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边@里所說的真人應該具有常理、常情、常態(tài)。要回歸自然原有的純真,保持獨立自然的姿態(tài)。莊子認為人在自然中其靈魂可以接受自然的凈化,這樣人的思想能夠得到升華和充實。人本質上是屬于大自然的,要學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得到自然的凈化才能使人自身感受到幸??鞓贰?/p>

莊子所追求的理想的生活方式和狀態(tài)是人和自然達到天人合一,自然和諧。莊子認為人自身的生命是歸屬于宇宙中,是和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是互通互惠的。在人與自然的相處中要以自然為主,要適應自然界的天性,同時不斷的發(fā)展自我充實自我。但是,人不能夠不加限制隨心所欲的胡作非為,這樣會受到自然的懲罰,最終受苦的還是自己。莊子天人合一的思想可貴之處就在于它是精神上的一道明光,它將人的精神境界從世俗的水平提高到了“道”和“天”的崇高境界,至此才能夠表現(xiàn)出人生的積極向上,樂觀豁達,安逸恬靜的態(tài)度。

(三)超越現(xiàn)實,追求人生境界

莊子人生哲學思想的最高境界是“逍遙”,同時也是莊子道家學說的思想核心?!板羞b”是基于莊子對現(xiàn)實的社會黑暗的不滿和憤恨提出的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狀態(tài)。莊子主張生活早自然社會中要做到沒有約束,超然物外,自由自在。莊子認為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不是簡簡單平淡淡的生活,要擺脫庸俗逍遙自在地神游。這些精神的遨游是絕對自由的。在莊子的理想世界中,自由是一種狀態(tài),是一種境界,是超越一切外物的絕對自由。莊子最大的理想是自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逍遙游》)。能夠達到這種的境界的人莊子稱之為至人、神人、或真人。

顯而易見,這種真人、至人的自由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夠達到的。莊子的自由有獨特的特征,是與眾不同的,這也正式轉子自由的魅力之處。這種魅力讓人們心甘情愿的去追求。莊子認為,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生而自由,每個人都可以修養(yǎng)自己。心齋和坐忘是修養(yǎng)的兩張方式,可以從人的內心深處將利害觀念和心智活動排除之外,達到無欲、不爭、無己的人生狀態(tài),努力成為理想中的真人,進而可以體會到真人的境界,即自由帶來的灑脫豪放和豁達的韻味。

總而言之,關心單個個體的存在問題是莊子人生哲學思想的實質。他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在于幫助人們精神解放和自由,擺脫人生的迷惑不解,主張人性人格的獨立自由,追求人的內心的恬靜和精神的超越。要做到真正的人格自由、獨立和完善,就要超越物質對我們的吸附和誘惑,不要因為人生的飛黃騰達而改變了人性的高遠志向,更不能因為自身條件的缺失生活落魄而成為庸俗的人。莊子的人生觀哲學透漏著對人生和人性的態(tài)度。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是值得探討和思索的,從莊子的人生哲學思想可以看出莊子對于人文精神的關注和追求。

四、莊子人生哲學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和意義

在當代這個飛速發(fā)展的時代,人們的物質文明有了很大的提高和進步,同時精神文明也取得了極大的提高。但是,不同時代,不同社會還是會存在一些棘手的問題。社會在進步發(fā)展,處于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就要有不同的適應方法,尋找新的突破口來平衡新的處境,進而適應社會達到物質和精神的雙重超越。

莊子用自己的人生去踐行真人的境界,他給了我們一個令人向往的清心寡欲、無欲無爭的隱士形象。莊子對逍遙境界的不懈追求,對個人精神世界的不斷探索以及對人性本真,人性自由的研究為我們開辟了一個新的歸宿。通過研究莊子人生哲學,我們應該學會正視欲望的存在,對于人生中的困惑和坎坷的境遇,要學會自我在精神上進行救贖。

莊子雖然主張無欲,但是他并沒有倡導禁止欲望主義。他一方面肯定了人性對正常欲望的渴望,一方面提倡人們要克制欲望的自生,在利益誘惑面前要堅守自我,積極參與但是不能越過人性本身欲望的界限,追求物質精神的雙重理想人生且不會迷失自我。人們需要的是超越眼前利益,避免狹溢的功利觀。能達到這種境界就要求我們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建立起一道堅固的城堡來抵御各種利益誘惑的突破。強大的心理防線,是不會被外界事物所誘惑。我們遵循自然的生存準則,就要做到自然無為,人和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統(tǒng)一狀態(tài)。莊子主張的“無用”,并不是沒有用處,不等于無所作為、沒有價值和意義的。恰恰相反,無用與于社會,就能從世俗社會中脫離,使心靈精神得以解放。用這樣一種消極超越的方式就形成了人的“逍遙”的積極條件了。莊子告誡世人不要爭強好勝,應該過一種無目的、沒有人為摻雜成分的自然生活這種人生價值觀的建立對于當今社會精神文明的缺失有著重要的補充作用。

莊子提倡“無心”“無欲”是對現(xiàn)實社會以一種超越眼前利益的豁達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莊子告訴我們一切事物要順其自然,不可以更改強求,將自己的心靈放大,不斷開闊視野,這樣就不會讓自己陷入迷惑的漩渦不能自拔。我們應領悟莊子的忘我內涵,從自我中走出來,掙脫“爭名于朝,爭利于市”的生活,擺脫為物役、為物累的生活狀態(tài),達到淡薄名利逍遙于時間的境界。莊子“安命處順”卻不失己的生活態(tài)度為那些面對紛擾卻不愿走入其中的人們提供了另類生活方式。當今社會是一個多變的大舞臺,我們所有人都自愿或被迫地加入其中,面對瞬息萬變的人生世事,有很多人選擇了隨機應變不斷的更換著自已的角色,但每次都會是一個很大人生轉變,難免對人生產生重大影響;有人選擇一成不變最后發(fā)現(xiàn)融入不了其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最終會被淘汰;還有一些人他們既想堅守原則又怕被社會淘汰,找不到適合自己利人利己的生存道路。莊子“外化而不內化”的主張對他們恰好是對癥良藥,為他們選擇一個隨機應變與一成不變之間的角色——以不變應萬變,從而實現(xiàn)了他們既緊跟時代又保持自己清高的獨立人格的愿望。莊子的精神自由追求的是虛靜的境界,而虛靜明顯要求在行為上與世無爭,順應世化。這樣一來“自由”就陷入了逃避現(xiàn)實、自我安慰的牢籠,行動上的遲緩與精神上的超越兩者聯(lián)系到一起,這讓人覺得莊子的人生哲學是自身的矛盾。但實際上,莊子首先就把精神自由作為了歸宿,是用精神自由的理論來約束行為、審視行為,所有的行為都以精神自由為目的,成為了一種自覺,而非盲目。這樣一種有意識的行為,即使是委屈順從,也是有目的的順從,在順從中有著超凡的追求。在精神自由的指導下,順其自然的行為非但不是消極退步,反而被賦予了以退為進的色彩。

第4篇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現(xiàn)時代的人正面臨著一系列的生命問題。文章擬以現(xiàn)時代的生命問題為出發(fā)點,通過尼采的“生命本能”思想為現(xiàn)時代的生命追求尋找到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關鍵詞:生命問題;尼采;生命本能;

一、現(xiàn)時代的生命追求

(一)現(xiàn)時代生命追求的內涵

人的生命是特殊的存在,具有特殊存在的價值。作為現(xiàn)時代的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具有唯一性與不可替代性。生命乃生存之基,追求乃生命之形。筆者認為現(xiàn)時代的生命追求的基本內涵是肯定生命,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及敬畏生命。

(二)現(xiàn)時代存在的生命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宗教逐步淡出人們的生活世界,快速、多元的現(xiàn)代社會給現(xiàn)時代的人帶來高質量物質生活享受的同時,也給現(xiàn)時代的人尤其是當代大學生帶來許多生命問題:

1.肯定生命與認識生命的缺失

由于中國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學課程由公共課和專業(yè)課組成,而公共課教育是為了加強外語水平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忽視了對大學生的生命觀教育,最終導致大學生生命觀的缺失―主要體現(xiàn)在認識不到生命存在的價值,否定生命與褻瀆生命。繼馬加爵之后有藥家鑫、李天一……,無論是自殺和他殺行為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對自我生命的輕視與他人生命的漠視,沒有認識到自我及他人生命存在的價值及對生命的肯定。

2.熱愛生命與敬畏生命的缺失

肯定生命,認識生命是對生命的最基層把握;熱愛、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則是對生命的最高體現(xiàn)。然而隨著社會進步、科技興旺,現(xiàn)代生活越加優(yōu)渥的同時,現(xiàn)時代的人容易出現(xiàn)“生命困頓”現(xiàn)象。人對自我生命本體、生命價值及人生意義充滿困頓,對未來充滿迷惘,生活的渾渾噩噩,缺乏斗志,灰心失意,生命空虛,沒有夢想與信仰,沉溺于網絡、游戲之中,思想頹廢、不思進取等一系列不斷浪費寶貴生命的現(xiàn)象日益凸顯。

總之,社會經濟的市場化與國際化使現(xiàn)時代的人深受重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重工具而輕價值,重“現(xiàn)實”追求而輕理想追求等忽視生命追求的價值觀念的影響,以至于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生命追求的理解產生偏離,從而失去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二、解讀“生命?本能”

尼采的生命觀在一定程度上受叔本華思想的影響,他認為縱然人生沒有意義,我們也要賦予它一種意義,生命的意義是“我們”自己注入我們的世界的,生命的意義并不是生物學上的意義,而是一種境界,一個流程;他批判叔本華否定和滅絕生命意義的悲觀主義精神,肯定創(chuàng)造、奮斗、熱愛生活的樂觀主義精神。尼采認為“對生命的最高肯定來自旺盛的生命力;這種肯定是毫無保留的,它是對痛苦的肯定,對罪惡的肯定,不顧一切的肯定,它是最高級的本能,最深刻的本能,已經被真理和科學所證實和維護”。[1]尼采強調生命是自我超越的過程――永遠不滿足自身,高于自身,不斷向上去尋求強大的永不枯竭的生命力;他肯定自我生命的權力意志,人生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與存在,主張自我超越,享受人生,在痛苦中尋求歡樂,在死亡中尋求生存的積極、健康的人生態(tài)度;他維護并追求強盛、豐盈的生命力及強健、狂放、自由、增長、創(chuàng)造、超越的生命本能。

簡言之,尼采的“生命?本能”指肯定生命,促進生命,超越生命,高揚強健、豐盈的生命力,否定頹廢、虛弱的生命力。

三、尼采的生命哲學思想對現(xiàn)時代生命追求的意義

在國際化背景下,現(xiàn)時代的人深受多種價值觀念、各種社會思潮以及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容易發(fā)生偏離。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如何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接受正確的信息,選擇正確的價值觀念促進生命健康成長;如何使人的生命價值真正得到實現(xiàn)?尼采的哲學思想對當今人類社會來說無疑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他用批判理性的思維哲學來闡釋人生的意義,肯定生命的價值與存在,給人們的生活提供理論的指導意義與現(xiàn)實依據,其權力意志、“超人”學說、生命觀和非道德主義觀對后世的影響尤為突出。

(一)肯定生命,健全本能

尼采肯定生命,認為生命的基本形式就是自我肯定。每個獨立的個體在生命過程中都應該認識到自我生命與他人生命的重要性,從而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敬畏生命。人是集理性與感性、生物性與精神性于一體的高級動物,惟有理性與感性、生物性與精神性皆發(fā)育良好,擁有健康的本能和高貴的靈魂,才是優(yōu)秀健康的人。尼采強調健全的生命本能是以遵循人的生命規(guī)律來實現(xiàn)生命的要求,清除生命道路上的阻礙和敵對力量,而一切不利于生命健康成長的都是反生命、反自然、違背生命規(guī)律的。在提倡素質教育,德智體美勞和創(chuàng)新教育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的今天,一個健全的生命個體,不僅要擁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健康的體魄和心理,高貴的靈魂,健全的生命本能也尤為重要――健全的生命本能是獲得生命價值的前提,為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提供可能。

(二)追求“欲望”,轉變意志

尼采認為:“人是‘有病’的動物”。[2]在他看來,世界本無意義,但是“我們”給世界注入了“意義”,他指出:“世界就是:一種巨大無比的力量,無始無終,一種常駐不變的力量,……,千古不移的狀態(tài)中肯定自己,祝福自己永遠必定回來的東西,是一種永不滿足,不知厭倦,不知疲勞的遷化――也就是我的這個永遠在自我創(chuàng)造……”。[3]生命本能意志是自由無意義的,但是人們應當從自己的生命意志中給無意義的世界賦予意義。因此,他把人生比喻成一個奔騰泛濫的、具有強大力量的海洋,需永不知滿足、不知厭倦、不知疲勞的無窮盡地一次又一次在回旋流淌里超越;他認為人總是需要不斷地自我追問,自我征服、自我更新與創(chuàng)造,追求權力欲望的實現(xiàn)。正是因為欲望,因為人對生命的自我保護和自我拯救本能地使人不斷地實現(xiàn)自我內心的渴求,渴望權力意志的實現(xiàn),不斷地成為自己的主人,從而推動人逐步的發(fā)展。而且,對于現(xiàn)時代的人來說,人需要一個人生目標,不管此目標的生命長度如何,都需要它來給人的生命賦予意義,給人的存在賦予價值。因此,尼采認為:“推動人類前進的最強大的潮流是對權力感的需求”。[4]此權力、欲望、意志并不是爭權奪利之義,而是對自我人生的積極創(chuàng)造、肯定、勇于競爭與敢于挑戰(zhàn),對人的價值與人性的解放的重視,對生命本體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量的關注,對人生意義與生命本能的自我肯定。

(三)建構信仰,擁抱人生

科學正確的信仰給人以動力,是人生路上的一盞明燈,指引著人們通向成功。有一位西方哲人曾說過:“信仰給人以滿足”。在信仰的世界里,人們可以享受幸福與滿足。人,作為追求自由自覺本性,永遠處于不斷超越性狀態(tài)的動物,不會持續(xù)滿足于所謂的“幸?!?,而會不停止的追問生命的意義和尋找生命的信仰??茖W的信仰是肯定生命的價值與存在,給前行的人生以動力和方向。尼采把“超人”比喻成大地和大海。他借“超人”的形象告訴人們要像大地和大海一樣開闊,要具有批判精神,要打破陳舊腐朽的價值觀念的束縛和壓抑,勇于批判權威和防止盲目崇拜,要用一顆寬廣的胸襟去包容一切,擁有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積極勇敢進取的品質去迎接未來和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1]尼采著.黃中晶譯.尼采自傳[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9.

[2]尼采著.黃中晶譯.尼采自傳[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9.

第5篇

關鍵詞:道家;社會;人生境界;生命健康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18-0001-02

長期以來,國內外對儒、釋、道三家主流思想的研究是極不平衡的,儒學研究已形成熱潮,而且有專門的研究機構,佛教研究早有基礎,相比之下,道家及道教文化的研究就顯得相形見絀。自20世紀以來,“儒熱道冷”的局面有所改變,在民族文化尋根傾向的影響下,由尋根意識引發(fā)的“國學熱”為各類傳統(tǒng)文化經典開啟了“眾妙之門”,而不再僅僅是儒家的“獨弦而歌”,道家的思想精髓開始對現(xiàn)代社會、經濟、科學和生命健康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一、道家哲學對社會的影響

道家深刻的哲學意義經過不斷的傳承與發(fā)展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當今社會的方方面面的問題,我們依然能從道家的思想中找到一些解決之道。

(一)道家思想對現(xiàn)代社會的意義

隨著工業(yè)革命的大潮,科學的進步給人類帶來了極大地物質滿足,然而,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由于人類對自然資源一種掠奪式的開發(fā),生態(tài)平衡遭到破壞,引發(fā)諸如全球面暖,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F(xiàn)在,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已成為重中之重,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這與道家思想不謀而合,早在兩千多年前,老子《道德經》中就有“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論述,“天人合一”,這也是道家思想在對待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問題上的基本出發(fā)點。它從這個基本思想出發(fā),提出了“天、地、人,本同一元氣,分為三體”認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強調“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違”,而現(xiàn)代生態(tài)學理論中有一條“在沒有人類行為強烈干預的情況下,自然界通常都能夠以它的最佳狀態(tài)存在著,發(fā)揮出最大的能量和最高的效率,保持著最合理的發(fā)展速度和最長久的持續(xù)性?!雹僖蚨藨攼圩o自然,保持與大自然協(xié)調相處的和諧關系,人的活動必然影響到環(huán)境,也必將通過環(huán)境反作用于我們自己,所以我們必須順應大自然的客觀規(guī)律辦事,才能做到“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二)道家思想對現(xiàn)代科學的意義

安徽大學史向前教授針指出“(道家思想)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重要的思想基礎。道家哲學的自然本體論和宇宙生成論比其它任何古代哲學都可能更接近于現(xiàn)代物理學的微觀和宏觀領域中揭示出來的科學真理,道家所提倡的懷疑精神與直覺認識也是現(xiàn)代自然科學研究中的重要的致思方法之一,被譽為最具魅力和自由創(chuàng)造力的現(xiàn)代思維方式?!雹陔S著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人類將自然規(guī)律加以合理的利用,轉化成為生產力,提高了我們的生活品質,并推動了我們繼續(xù)研究自然規(guī)律的熱情,這一點,在道家思想里我們也能體會到古代道家的熱愛自然,比如現(xiàn)在的生命科學也都是在到家的氣功、養(yǎng)生、醫(yī)藥等基礎上發(fā)展演變而來的,現(xiàn)代人也追求科學的養(yǎng)生之道,就是遵循自然規(guī)律,道家思想中,“清靜無為”、“返樸歸真”、“順應自然”、“貴柔”等主張對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有很大影響和促進正是這一思想的體現(xiàn)。它所提倡的形神兼養(yǎng),正好符合現(xiàn)代醫(yī)學上對于健康的定義,即身心健康,由此可見,道家思想具有科學性,有利于啟示科學的研究。一直到今天,仍然作為一種重要的哲學思想延續(xù)至今,當代人們對它的研究,有利于社會科學特別是哲學的進一步發(fā)展,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家思想也推動了科學的發(fā)展。

(三)道家思想對現(xiàn)代經濟的意義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無為”,道德經中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論述,這里就體現(xiàn)出一種“無為”的哲學思想,“自然無為”即順應事物本來的發(fā)展規(guī)律,不要強制去干涉、改變事物的發(fā)展進程,這對于市場經濟下的為政者無疑是一種重要的啟示,在經濟活動中,為政者不能過度的去干涉一些正常的經濟活動,能夠讓經濟體在市場中合理的競爭,以求得生存與發(fā)展,從而避免擾亂經濟活動的規(guī)律,促進經濟的繁榮。有人指出從企業(yè)管理的角度看老子的《道德經》也是一部管理書,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管理學的經典著作之一,很多企業(yè)家都把它奉為管理學經典,對于企業(yè)來說,“無為”的思想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管理模式――“軟性管理”,這對企業(yè)的長期發(fā)展是十分有利的。另一方面,道家提倡“為而不爭”、“少私寡利”等思想,對這些思想的領會,有利于在市場經濟下各種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弊病的防治。這對于當前市場經濟下的道德建設有借鑒意義。

二、道家哲學對生命健康的啟迪

追求生命健康包含兩大方面,一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能夠為生命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二是身體健康,強健的體魄能夠真正體驗生命的過程。道家思想的深刻之處體現(xiàn)它對人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都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

(一)道家思想對現(xiàn)代人們心理健康的重要啟示

道家將體悟大道視為人生的最高價值目標,而道的特性是“樸”,“道常無名,樸”(《老子》第三十二章),故抱樸守真乃成為道家價值觀的核心內容?!罢妗薄ⅰ皹恪奔次唇浀耔彽淖匀粻顟B(tài),也即事物自身所具有的本質和規(guī)定性。從這一價值目標出發(fā),道家強調人各有性,因性而為,各盡其宜:“大小修短各得其所宜”(《淮南子主術訓》),“性之所能,不得不為也;性所不能,不得強為”(郭象:《莊子外物注》)。在道家看來,世俗的尊卑貴賤并不足介懷,每一個人只要認識并發(fā)揮了自己的“真性”,根據自己的本性和才能來做事,盡自己之職分,也就獲得了人生的意義。這乃是人性在更高層次上的復歸,是“自己與自己的融合”(黑格爾)。道家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在社會普遍的“熙熙皆為利來,攘攘都為利往”的激烈的競爭中,在物欲橫流、人為物役的現(xiàn)實世界之外為人們尋找到了一個寧靜的心靈港灣,這無疑為當今社會那些“爭名于朝,爭利于市”的人們,開辟了一個比現(xiàn)實世界美好得多的精神世界,也給人們物質之外的心靈滿足,為人們從現(xiàn)實社會的種種束縛中解放出來指明了方向。道家思想的不爭、不有、貴柔、守靜等價值追求是對生命最深邃的洞察,蘊涵著豐富的哲理。在充滿欲望的社會里,能夠保持一份獨有的心緒寧靜,保持一份自信、樂觀,最終達到“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的超越境界。另外,莊子逍遙游的思想對世俗觀念的大膽批判,不僅有助于人們開闊胸懷,拓寬視野,從而打破精神枷鎖,從傳統(tǒng)觀念和世俗困擾中超脫出來,而且還為人們提供了一條消融苦悶,在逆境中求得心理平衡,從而形成逆境中的穩(wěn)定心態(tài)的途徑。莊子對逍遙境界的熱烈執(zhí)著追求,更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寧靜的心靈港灣,給人們一種物質以外的精神安慰。這無疑有利于培養(yǎng)人們的開闊胸襟,拓展視野,在順境和逆境中都能保持良好心態(tài),從而更好地安身立命,安心立命。只要擁有一顆平常心,擁有坦蕩的胸懷,就能在任何情況下從容自如,處亂不驚,臨危不懼;就不會為榮辱所困擾,被禍福所左右。這樣,人們就能瀟灑一生,成為獨立不移、品格高潔的現(xiàn)代人。

(二)道家的養(yǎng)生觀和休閑觀對當代人們身體健康的啟示

在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問題面前,中國古代的休閑觀和養(yǎng)生觀,對健康的啟示是不容忽視的。道家擁有一整套養(yǎng)生的思想、理論和方法體系,有力地推動和促進了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文化的發(fā)展,它為中華養(yǎng)生學更為醫(yī)養(yǎng)奠定了理論基礎。道家所崇尚的養(yǎng)生一是通過精神修煉,通過摒去利欲,收心習靜等,做到處物而心不染。二是通過呼吸修煉。三是形體修煉,包括按摩、導引、拳術等內容,強調吐納在前,屈伸在后,使呼吸運動和軀干運動密切聯(lián)系起來。四是內丹,修內丹能將人體內的精、氣、神凝聚起來,使人耳目清明,手腳輕捷,益壽延年。③老子提出“清凈無為”、“反樸歸真”以靜養(yǎng)生的理念;莊子提出“恬淡虛無”、“任其自然”,并編制了“熊經孚申”的導引、吐納等方法。其流傳的導引術,可謂五花八門,現(xiàn)在流傳的八段錦、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等等,都與道家的導引之術密切相關。道家的一個重要思想是崇尚自然,正如陶淵明“置身于田園”,這種走入自然的行為恰恰是最理想的休閑。道家所提出的親近自然、貼近山水,是一種在更高層次上向自然的回歸。這種回歸,是人們從人性的角度對自然的體悟和認同,借助“自然”對“自我”的醫(yī)治和拯救,成為人們養(yǎng)生休閑的一種手段。作為一種休閑理論,道家思想其最主要的貢獻是它提出了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與人生理想,“以養(yǎng)氣守神等健身方法為輔的良好的生理狀態(tài)三者共同構成的人生哲學,既是一種長生方法又是一種人生境界”④。這種人生哲學實則早已成為中國人休閑觀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事實上,現(xiàn)代“休閑”講求的也是這樣一種情趣和心境,或稱之為生存理想境界。應該說,中國人所擁有的休閑思想資源和超然脫俗的休閑境界,與道家的養(yǎng)生理論和對休閑姿態(tài)的追求是分不開的。道家的休閑哲學從一個側面展示了中國人的精神追求和審美情調。

三、總結

道家的思想哲學觀對于促進社會的和諧,促進人與人相互關系的和諧,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提高個人的思想、文化和健康素質,提升個人的人生境界是有積極意義的。當然,作為一種理論哲學,道家思想也無法超越時代的局限,無法沖破唯心主義體系的束縛,其人生觀有凌空蹈虛的一面。尤其是莊子所描繪的逍遙境界不過是幻化之境;他所追求的絕對自由不是現(xiàn)實中人的自由,而是純粹精神上的抽象自由;他所設定的理想人格也只是停留在人的主觀精神領域,玄妙神秘,遙不可及。離開現(xiàn)實的客觀條件和社會實踐,主張對身外世界的無所作為,這種理論只能使人們在虛幻的世界獲得精神上的自我安慰,自我滿足,無助于人們積極進取。在日新月異的現(xiàn)代社會,古人的智慧不可能真正拯救現(xiàn)代人生。因此,我們應該從道家的人生哲學中吸取精華,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以蓬勃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面對現(xiàn)實的人生,在現(xiàn)代文明的進程中創(chuàng)造更新更高的人生境界。

注釋:

①何家霖,張建設.道法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②史向前.道家思想文化的現(xiàn)代意義研究概述.大學圖書情報學刊,1996年第1期.

③楊建華.道家健康養(yǎng)生文化以及對休閑體育的現(xiàn)實意義. 體育與科學第31卷第1期(總第182期).2010年1月.

④趙永紅.論道家休閑觀的當代啟示.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參考文獻:

[1]孫慧,倪膿克.傳統(tǒng)養(yǎng)生文化與壩代休閑理意的契合.

[2]梁艷麗.道家養(yǎng)生文化及其現(xiàn)代意義.文化論苑,2006年.

[3]陳延慶.“困境”與“逍遙”――論莊子的人生哲學及其現(xiàn)代意義.青島化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年第4期(總第55期).

[4]鄧元珍.莊子的逍遙境界及其現(xiàn)實意義.重慶商學院學報,2001年第 5期,2001年9 月出版.

[5]老子.道德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6]劉紹瑾,石了英.道家美學的現(xiàn)代價值與世界意義.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9 月,第27卷第5 期.

[7]龔群.道家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現(xiàn)代哲學,1998年第1期.

第6篇

【關鍵詞】 老子;辯證法思想;現(xiàn)實價值

“辯證法”一詞,是德國大哲學家萊布尼茲為陰陽五行八卦起的一個洋名字。他接觸了早年傳入歐洲的《道德經》后,被書中的思想深深吸引,繼承并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梢姡钣趦汕甓嗄昵暗睦献硬攀钦嬲霓q證法之父。

一、道家之祖老子及其思想來源

老子是我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那么我們不禁會問:“老子為何人也?”。據太史公的《史記》記載:“老子者,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今河南省鹿邑太清宮鎮(zhèn),也有另一種說法是安徽渦陽)。老子自幼聰敏善思,后入周求學,學問日漸加深,名氣日漸遠播,慕名拜訪的仁絡繹不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儒家大師孔子,孔子曾專門到周都拜訪老子,兩人討論了很多做人、為官的道理。孔子回到魯國后,弟子們問他此次拜訪有何收獲時,孔子稱贊老子“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老子生活在春秋大變革的時代,社會正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農業(yè)生產上,經濟有了巨大發(fā)展,封建的社會生產關系逐漸萌芽,商業(yè)也日趨活躍。政治上,王權衰微,諸侯混戰(zhàn)不斷,新型的地主階級取得了政權。老子通過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深入觀察和認真反思,結合前人的理論成果,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獨特的理論體系,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哲學中的重要瑰寶,給我們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的辯證法思想深邃,內涵豐富,傳世巨著《道德經》更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是老子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我國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二、何為老子之“道”?

老子的“道”主要體現(xiàn)在其關于事物的運動和變化的思想,《道德經》第一章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敝钡浇裉?,這句話還常被人們用來營造一種玄幻、奇妙的氣氛。那么,何為老子之“道”?

“道”本意是指人走的道路,后引申具有規(guī)律之意。古代人們常用它來表示自然天象的運行規(guī)律,以及人類社會的行為準則,如“天道”“人道”等。老子把“道”的作為其哲學的中心觀念,他的整個哲學體系都是由他所預設的“道”而展開的?!独献印窌兴霈F(xiàn)的“道”字,在不同的章節(jié),不同的文句中“道”的含義也不盡相同。老子在解釋“道”這一名字時的來源時說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在現(xiàn)實存在中,道既是“無”,又是“虛”,“虛”、“無”蘊含了豐富的辯證法涵義。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正是老子學說的精華?!兜赖陆洝返谒氖略疲骸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边@里,“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是孕育了世間萬物的祖。陳鼓應先生的根據老子“道”的不同含義進行分類,主要歸為三類:一是實存意義的“道”;二是規(guī)律性的“道”;三是人生準則的“道”。

老子對人之“道”的哲學思想在當今社會對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們,在豐富多樣的物質世界中逐漸被人與人、人與物的各種關系所迷失自我,人的價值觀被不斷物化,人被物所異化的趨勢不斷加強。我們在不斷拷問和思考“人生價值是什么?”“人生的意義是什么?”等這些終結問題時,人們的心境總是不能保持平和,情緒不斷復雜,我們自己常被種種莫名的憂傷和傷感所左右。老子的“道”可以給我們的心靈提供了一種洗滌浮躁后的內心平靜,迷茫后的一絲慰藉。老子的“道”可以理解為人們對精神自由的一種向往和追求,一種人們由此岸到達彼岸的橋梁和紐帶。這里的自由,就是我們在現(xiàn)實中心靈不受羈絆,無欲無求,天地的本性就是我的本性,萬物是我的朋友,我與天地萬物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真正達到上善若水的心靈境界。正是從這樣的世界觀出發(fā),宋代大思想家張載發(fā)出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人生價值觀的宏愿。當然,我們也可以把老子的“道”簡單理解為一種人們行為規(guī)范、價值取向的追求。

三、老子辯證法思想之矛盾觀

1、矛盾普遍存在的思想

在老子看來,世間萬物都包含由彼此對立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相互聯(lián)系,互相依存?,F(xiàn)實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相對存在的:有無、難易、美丑、高下、長短、禍福、勝敗、強弱、榮辱、先后、大小、輕重等等,都是以相對的狀態(tài)而存在的,是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老子在《道德經》第二章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意思是美和丑、善與惡都是對立存在的,一方的存在以對方的存在為前提。

然而,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由于人們不了解矛盾的雙方的關系,往往只看到矛盾一方的作用,而忽視矛盾另一方的作用。貪大求全、短期行為、急躁冒進等詞匯都是這一種錯誤思維的表現(xiàn)形式。人們在現(xiàn)實急功近利,唯利是圖的功利思想日趨盛行,而忽視“無”的作用,這里的“無”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聽之任之,消極適應。這里的“無”是要求我們做到“去甚、去奢、去泰”。要拋棄那些極端、奢侈、過度的措施。老子關于正確認識事物對立面的作用,發(fā)揮兩方面的積極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2、矛盾對立轉化的思想

老子的辯證法思想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關于矛盾轉化的思想,他認為事物矛盾p方轉化是絕對的,一切事物都會朝著它的對立面轉化。事物只有在其相互否定的這種運動狀態(tài)下才會發(fā)展、質變。這都是因為任何事物不可避免要向其潛在的對立面轉化。老子的“反者道之動”的命題,指出了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轉化是一種合乎規(guī)律的運動。他概括了許多當時的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能向著他的對立面轉化,老子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曲則全,枉則直”“物壯則老”具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老子關于“物極必反”的觀點對于我們今天正確把握發(fā)展的度,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具有指導意義。直到現(xiàn)在,仍然極少有部分人還盲目追求經濟指數增長,不顧一切的生產和開發(fā),竭澤而漁,毀林造田,最后導致生態(tài)環(huán)境嚴重破壞,人類受到大自然的懲罰。透過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我們既要了解事物的規(guī)律性,也要知道事物自身所應有的限度,并限制和禁止自己的行為,防止事物向反的方向發(fā)展,只有人類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社會才能夠持續(xù)發(fā)展。而這種觀念和意識,兩千多年前的老子就已經提出,這足以說明其超凡的智慧。

3、對事物生長規(guī)律的辯證思維

老子在認識到矛盾相互轉化的同時,還推測到矛盾轉化中的某些變化的過程,如老子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說明了事物變化的過程中不僅有數量的變化,還包含著一個逐漸的質變過程,做大事、難事要從小事做起注重量的變化。老子的這些看法都包含著相當合理的因素。

【參考文獻】

[1] 老子.道德經[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2] 張岱年.中國哲學史[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4.

[3] 張智彥.老子與中國文化[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

[4] 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作者簡介】

第7篇

關鍵詞:哲學;教育理念;新教學探索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5-0282-02

哲學是智慧之學,探索的是人生在世的大問題。哲學作為對自然界,對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領域里面最普遍和最一般規(guī)律的最高概括,是以前哲學的超越,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哲學是把科學與個人價值結合在一起,它既強調世界觀的科學性,重視客觀規(guī)律,又考慮到人的自身要求和發(fā)展,強調人的價值,以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目的。所以學習哲學對現(xiàn)時代大學生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樹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當前哲學教育的現(xiàn)狀

現(xiàn)今我國高校的哲學教學是包含在基本原理課的教學內容中的?;驹碚n是高等教育的必修課程,從國家到高校都一直非常重視這門學科的發(fā)展和建設。從事哲學教學和研究的專家、學者、教師和致力于哲學研究和學習的學生,都從各個不同的視角和著重點探索著哲學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可行途徑。應該說,以往這些關于哲學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研究對于我們認清哲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有幫助的,他們在哲學教學實踐中所作的種種嘗試也是有意義的,并且在某些方面和環(huán)節(jié)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從總體上看,我國哲學教學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和效果。

二、“教學理念”存在的問題及新教學理念的探索

國內關于哲學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研究的文獻、論文和專著很多。專家學者和教師學生都從自己的關注方向和考察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原因分析和對策研究。

(一)目前教學理念方面存在的問題

1.把哲學等同于政治教育?,F(xiàn)在大學普遍進行的哲學教育往往只等同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學,并沒有把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智慧和西方優(yōu)秀的哲學思想包含進去,而是把哲學等同于政治,等同于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部分。這樣哲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通過培養(yǎng)學生來實現(xiàn)意識形態(tài)的再生產。由此導致的后果就是教師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循規(guī)蹈矩,被一些僵化的教條所束縛,不能激發(fā)活躍的思考和創(chuàng)新的活力。

2.把哲學教學當作一種知識的傳授。哲學是思想的力量,是一種理論的邏輯力量,是說服力量和批判力量,所以哲學教學決不應該只是一種知識傳授,僅僅為了讓學生掌握哲學的知識體系。知識化的傾向就違背了哲學的本性,容易形成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哲學教育就是要使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就是使學生深刻地理解和自覺地認同哲學所表達的崇高價值理想,并將這種價值理想作為自己思想和行為的最高價值取向。

3.哲學教育理念的功利化。當自然科學技術取得了巨大的發(fā)展和突破,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當人們帶著急切的功利期望來衡量哲學教育可兌現(xiàn)的現(xiàn)實價值和實用性時,功利化的思想必然要導致哲學課的冷門和人們對哲學學習的疏遠,以及對哲學作為一種特殊人文學科的特性、功能和價值的錯誤認識。若使學生對哲學形成一種與哲學本性不相適應的期望,就會把他們引向一條逐漸遠離哲學精神的道路。更突出的問題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的目標被嚴重地市場化?!白鋈恕钡慕逃缓鲆暳?,人們強調是知識的教育和專業(yè)化的教育,培養(yǎng)人的技能和謀生手段成為教育的主導思想,人的個體性和獨特性根本沒有弘揚和顯現(xiàn)的機會。

(二)對新的教學理念的探索

1.以真正哲學的方式從事哲學教育和教學。哲學與政治有關系,但是其本性卻是思想,所以決不能從庸俗的實用觀點和狹隘的政治觀點來對待哲學教學。哲學教學應當注重激發(fā)學生的理論興趣,拓寬學生的理論視野,撞擊學生的理論思維和提升學生的理論境界,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批判力,推進學生的主體意識、反思態(tài)度和創(chuàng)造精神。

2.復歸學生在哲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哲學課的主要功能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哲學。哲學教育實質是一種宏觀的思維方法教育,是一種啟迪智慧的自我教育,最終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樹立起自覺的哲學意識和哲學思維方式。正如哲學大師康德告訴我們“我并不教你們哲學,只是教你們哲學地思考”,這才是哲學教育的真諦。學生的個體意識在教學過程中要得到充分張揚,要復歸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教育觀念的真正轉變必須來自于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所產生的主動的思考和需求,來自于學生在遇到問題時進行的積極思維和尋求解決同題的辦法時所采取的行動。所以,在教學中要突出學生個體主動探究問題的能力,恢復其自身的超越本性,培養(yǎng)其問題意識[1]。

3.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的。教育要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的,其核心必然是以哲學教育為主導的人文教育,因為人文教育能培養(yǎng)人格修養(yǎng),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格調品味,明了人生的意義和目的。哲學始終貫穿和體現(xiàn)著人文關懷和人文精神。要使哲學教育最終成為每個人的自我教育,就要強調個體自立,個人自由和創(chuàng)造力,在根本上達到人的自我實現(xiàn)。

三、“教學內容”上存在的問題及教學方法的新探索

(一)目前存在的問題

1.教材方面的不足。在教材的體系方面存在的問題是只述不論,史論脫節(jié),缺乏思想的交鋒和對時代的反思。既不能引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精神,訓練學生的抽象思維,更不能激發(fā)學生探求真理的熱情和對的熱愛與信仰[2]。

2.教學內容和授課方式的單一。哲學教學把教材當成“現(xiàn)成結論”和“標準答案”,把講課當成“講解條文”,不能突出哲學應有的深厚的歷史感、強烈的現(xiàn)實性和巨大的邏輯感,使哲學教學失去了它的豐富性、生動性和深刻性。授課方式無非是老師講、學生記。受考試和教材內容的限制,老師很少有獨特的思想表達,學生也沒有探索知識的主動性。內容基本上是對馬克思的基本觀點和理論的機械闡釋,對于西方的理論成果,涉及很少。其實,要想真正地理解馬克思,就應該回到馬克思,因為脫離了西方的歷史文化語境根本無法對馬克思進行客觀解讀,也不可能真正理解馬克思。

3.考評方式。現(xiàn)在的理論課的考評主要是閉卷的書面考試,考試的范圍都在書本上。學生們可以平時不看書不思考,到考試前突擊背書,只要記性好就可以得到高分??荚噧H僅是成為了判斷學生的記憶水平和復述能力的形式。而這樣的考評方式只能進一步使哲學成為教條。

(二)對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探索

1.教學內容的重構。教材要以哲學為主線,同時包含中國和西方哲學史的內容,也要關注現(xiàn)代西方哲學。同時哲學教材要走向“世界化”,與時代問題緊密聯(lián)系,探索和回答科學技術發(fā)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新挑戰(zhàn)和新問題。當今世界是一體化的世界,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如全球問題、發(fā)展問題等,都應該在教材中涉及到。因為前沿理論始終都是與人的發(fā)展息息相關的,都是學生關心和關注的話題。

2.建立起教師與學生的新型關系。教師與學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進行討論式或啟發(fā)式教學,以哲學原著文本為基礎,結合現(xiàn)實問題,進行直接的思想對話。教師也可以適當地以專題講解的方式來豐富課堂內容,讓學生有機會了解當前哲學發(fā)展的前沿理論問題,包括對某些問題的論爭。當然,這要以教師淵博的知識背景為前提。其次,在教學手段上,教師可以應用適合的多媒體技術,不搞單純的教案式課件、板書式課件,使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成為幫助教師充分發(fā)揮教學能力的有力工具。哲學教學的目的就是訓練人們對人生終極關切的思考,體驗人類智慧的深度,喚起學生對日常生活的反思和省察,最后恢復和建立健全的更加智慧的生活[3]。

3.靈活實效的教學考評方式。學習哲學主要學習的是思想,教學考評方式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理論興趣,拓寬學生的理論視野,撞擊學生的理論思維和激發(fā)學生個性的自由發(fā)展為目的。所以我們要逐漸改變目前較為單一、刻板的考評方式,走向多樣化??荚u的方式可以是學生的一次專題演講,問題辯論,或是調查報告和實證論文,把全面考察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反思批判精神和綜合素質,作為考核的中心目標[4]。

學者們對目前大學生哲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的表述比較全面透徹,切中要害。在對策研究方面,大家從各自的關注點著眼,探索不同的改革創(chuàng)新路徑。但是問題就在于:怎樣才能把這些創(chuàng)新理念和改革方法具體地、切實可行地運用到實際的教學中去呢?武才娃在《探索哲學教育的新方法》一文中記述了教學新方法在教學實踐中具體運用的一個詳細案例,從文中不難看出這個教改的實現(xiàn)需要老師和學生付出更大的努力。這也是為什么進行理論探索的文章遠比有關具體改革實踐的論述多的原因。畢竟哲學教學改革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是個自上而下的體制問題。創(chuàng)新實踐本身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在短時期里徹底轉變,那么哲學教學理念的創(chuàng)新如何在實際的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中成功運用就成了今后哲學教育研究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姜立紅,李慶霞.哲學:人性化教育的生長點[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12).

[2]蘇平富.哲學課程整合、教材建設和教學改革初探[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