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1 17:54:04
序論:在您撰寫兒童教育心理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范先佐在調(diào)查和訪談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留守生活對留守兒童心理和情感方面會產(chǎn)生諸多負面影響:柔弱無助,自卑閉鎖,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心理上寂寞空虛;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對父母充滿怨恨,少數(shù)孩子認為家里窮,父母無能耐,才會出去掙錢。[2]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留守孩子因缺少父母關愛,極容易出現(xiàn)性格缺陷,如變得憂郁、不自信、沒有安全感等,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他們的日常行為和價值判斷”[3]。筆者在調(diào)研中發(fā)現(xiàn),很多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務工后,心理上的煩惱和困惑找不到合適的對象訴說,要么變得沉默,要么變得暴躁。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心理咨詢師耐心的傾聽、友善的態(tài)度等可以讓留守兒童獲得安全感、尊重感,讓他們徹底打開心扉,把內(nèi)心的苦悶和煩惱等講出來。實際上,當留守兒童愿意敞開心扉向咨詢師講述自己的留守生活經(jīng)歷和體驗時,他們內(nèi)在的壓力、孤獨、寂寞等消極情緒在很大程度上會獲得合理的釋放,同時會感受到來自咨詢師傳遞給他們的理解、關愛和支持。
二、有助于留守兒童清楚認知真實處境
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心理咨詢師還要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客觀地幫助來訪者分析和澄清問題以使來訪者認識問題的本質。總之,心理咨詢師就是一面“鏡子”,來訪者通過這面“鏡子”,能夠看到自己當前真實的狀態(tài)。正如GeraldCorey認為,“在我看來,咨詢最核心的作用是幫助來訪者認識到他們自己的能力,發(fā)現(xiàn)是什么阻止他們使用他們的能力,澄清他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4]。德國教育哲學家博爾諾夫認為,兒童的生命發(fā)展是連續(xù)性與非連續(xù)性的統(tǒng)一,“在人類生命過程中非連續(xù)性成分具有根本性意義”[5]。他認為生命發(fā)展的非連續(xù)性形式包括危機、號召、告誡以及遭遇等,兒童只有在積極應對生命發(fā)展中的各種非連續(xù)性事件過程中才能成長為真正的自我。對于教育者來講,最為關鍵的是要讓兒童認清自己的真實處境并喚醒和激發(fā)他們內(nèi)在的具有本源性的道德意識,讓他們勇敢地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挑戰(zhàn)和困難。留守生活是留守兒童生命發(fā)展的非連續(xù)性形式,是留守兒童生命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既給他們帶來了消極影響,同時還意味著新的起點。[6]留守生活能夠促使留守兒童通過發(fā)揮自身的潛力來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難,成長為真正的自我。因此,在留守兒童教育中,教師首先要讓留守兒童清楚自己留守生活的真實處境,鼓勵他們積極應對留守生活中的困難,并戰(zhàn)勝它們。對于留守兒童來講,在心理咨詢過程中,通過和咨詢師的對話,他們能夠認清自己當前的留守生活處境,并能夠消除自己的一些不合理的認識,更為重要的是,他們能夠發(fā)現(xiàn)和體驗到自我的力量和能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和路徑。
三、有助于促進留守兒童自立自強地成長和發(fā)展
許多商場柜臺前常見的一幕又發(fā)生了,囡囡哭著要買糖果,硬是在柜臺前賴著不走,一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神情。旁邊不少顧客都被囡囡的哭聲吸引過來,等著看媽媽如何收場,是妥協(xié)、責罵還是不知所措呢?出乎意料,媽媽并沒有就囡囡哭泣的原因做出任何舉措或承諾,而是蹲在一旁看著她哭了一小會,然后指著囡囡滿臉的淚水說:“咦,囡囡,你的眼淚怎么會是甜的呢?”囡囡跟隨著媽媽的提問一下子轉移了注意力:“不是,是咸的啊!”媽媽做出不相信的表情:“才不呢,是甜的。”于是,兩個人為此展開了試驗和討論,邊談邊走,邊走邊談,囡囡非常自然地就把買糖果的事情忘到了九霄云外。
預設即防御,最早出現(xiàn)在軍事領域,是指對外來力量事先提防和抵御,比如城門、城墻、護城河等等。現(xiàn)在,這個詞越來越多地運用到了心理學和教育界,泛指人們內(nèi)心深處事先準備好的一種狀態(tài)。攻城如果能繞過火力集中點,避免硬戰(zhàn)是最好不過了,就像特洛伊戰(zhàn)爭中的木馬計;同樣,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若能避開對方預設的心理防線,出其不意尋找相對薄弱的地帶,就很容易進入其內(nèi)心世界,掌握溝通的主動權。
案例中囡囡媽所運用的就是一種跨越孩子預設心理的溝通方法,簡單地說,這種方法在上文案例中表現(xiàn)為“轉移注意力”:媽媽先讓孩子在其預設的狀態(tài)里呆了一會,兒童的耐受性非常有限,在她防御心理稍稍減弱時,抓住時機把孩子的注意焦點巧妙轉移到另一個話題上,以此作為突破口。當然,這個后續(xù)的新焦點要足夠奇特,能瞬間抓住孩子的心。一旦孩子對新話題產(chǎn)生興趣,原有的預設防備心自然就順利瓦解。
我們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事例,孩子吵著要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時,總是先撒嬌再哭鬧,最后獲得家長的妥協(xié)、瞞騙或打罵。許多家長都以為孩子會從中獲得滿足或成長,其實是無效的。
由于兒童思維發(fā)育的不成熟,他們對外物的興趣往往很沖動,大多數(shù)情況下并非真正喜歡,只是一時被物體的某種特點吸引,突如其來產(chǎn)生意念而已。當孩子一時之間把心思完全投入到某樣東西身上時,他的心理狀態(tài)就是一個預設,他會在剎那間想像這東西有多么好,拿回去能怎樣玩,還可能吸引其他不少小朋友……這個時候,如果家長硬是瞄準這一塊,想方設法、軟硬兼施地想要攻克,困難可想而知。家長越是尋找各種借口拒絕孩子的請求,從另一方面講,就越是強化了他想要得到的愿望。家長集中火力試圖攻破,孩子也會集中火力立誓奮戰(zhàn)到底。要破解僵局,何不動動腦筋,另辟蹊徑呢?
論文關鍵詞:小學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nèi)容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師運用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的有關理論,根據(jù)小學教育的特點和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通過課堂教育教學、游戲、活動、輔導等各種教育途徑,幫助小學生獲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認知,喚起小學生自我認識、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識,并對已經(jīng)出現(xiàn)心理偏異或形成障礙的學生提供一些簡易有效的心理服務,以促進小學生身心正常發(fā)展,提高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動。它主要包括認知與學習心理、心理品質、人際關系三個方面內(nèi)容。
(一)認知與學習心理
一般而言認知與學習心理主要包括觀察、記憶、思維、創(chuàng)造、學習環(huán)節(jié)和方法、思維方法、社會認知。研究表明,加強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導,可以使小學生按學習規(guī)律去學習,講究學習方法和用腦衛(wèi)生,注意勞逸結合,消除學習中的被動狀態(tài),從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記憶、觀察、思維規(guī)律,學會學習。
(二)心理品質
一般而言心理品質主要包括認識自我、自信、興趣、動機、能力、性格、氣質、情緒、意志、戰(zhàn)勝挫折等。學習這部分內(nèi)容,有助于讓學生學會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與自我監(jiān)督,從而學會做人。因為任何教育都必須通過學生自身的努力內(nèi)化為自己的認知、情意結構,而內(nèi)化的程度將取決于他們自身的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因此,心理品質教育是小學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是重頭戲。
(三)人際關系
一般而言人際關系主要包括社會交往,善待他人,正確處理與同學、家長、教師與集體的關系。通過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學生提高交往能力,學會調(diào)整人際關系無論現(xiàn)在和將來都能在和諧、安逸、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工作和生活。
二、小學生不良心理現(xiàn)象的表現(xiàn)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學生不良心理現(xiàn)象的表現(xiàn)形式
當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整體來說是好的,但確有少數(shù)同學存在心理障礙。從類別上講,心理障礙有認識障礙、情感障礙、行為障礙、個性障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xiàn):
第一,厭學。小學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對當時所學知識內(nèi)容不能及時理解進而失去興趣,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yè)敷衍了事,學習效率低下,對學習失去信心,對學校班級集體生活失去興趣,產(chǎn)生厭倦情緒,不愿接受老師的教育,甚至與任課老師頂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離異、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響,而使少數(shù)學生心理畸形發(fā)展,與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態(tài)度,對老師的教育感到厭煩,對家長的勸導進行頂撞,同學之間因常發(fā)生矛盾導致關系緊張。在受到一般或輕微的刺激時,情緒易產(chǎn)生較大的波動,如,生氣、急躁、發(fā)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學生不愛與人交往,在情緒上通常表現(xiàn)為悲傷孤獨、消極頹廢,認為自己什么都不如別的同學,對學習缺乏信心,小小年齡就對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極態(tài)度,他們喜歡用不信任的態(tài)度對待周圍的人和事,稍有不順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對同學的善意幫助持懷疑態(tài)度,對老師的教育懷戒備心理,在人際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尷尬、笨拙等異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學生看到自己的學習成績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別人就心懷怨恨,不但不學習他人的長處,反而進行挖苦諷刺,甚至對其他同學懷有敵意。少數(shù)學生私欲強烈,看到別人有好的東西就想占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為發(fā)生。早退甚至曠課,打架斗狠現(xiàn)象在小學校園中時有發(fā)生。
(二)小學生不良心理現(xiàn)象的誘因
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加強愛心教育與學生做朋友
摘 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本文通過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nèi)容進行論述的基礎上,就當前小學生不良心理現(xiàn)象的表現(xiàn)形式和原因進行了分析,就如何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些意見。
論文關鍵詞:小學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nèi)容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師運用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的有關理論,根據(jù)小學教育的特點和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通過課堂教育教學、游戲、活動、輔導等各種教育途徑,幫助小學生獲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認知,喚起小學生自我認識、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識,并對已經(jīng)出現(xiàn)心理偏異或形成障礙的學生提供一些簡易有效的心理服務,以促進小學生身心正常發(fā)展,提高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動。它主要包括認知與學習心理、心理品質、人際關系三個方面內(nèi)容。
(一)認知與學習心理
一般而言認知與學習心理主要包括觀察、記憶、思維、創(chuàng)造、學習環(huán)節(jié)和方法、思維方法、社會認知。研究表明,加強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導,可以使小學生按學習規(guī)律去學習,講究學習方法和用腦衛(wèi)生,注意勞逸結合,消除學習中的被動狀態(tài),從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記憶、觀察、思維規(guī)律,學會學習。
(二)心理品質
一般而言心理品質主要包括認識自我、自信、興趣、動機、能力、性格、氣質、情緒、意志、戰(zhàn)勝挫折等。學習這部分內(nèi)容,有助于讓學生學會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與自我監(jiān)督,從而學會做人。因為任何教育都必須通過學生自身的努力內(nèi)化為自己的認知、情意結構,而內(nèi)化的程度將取決于他們自身的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因此,心理品質教育是小學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是重頭戲。
(三)人際關系
一般而言人際關系主要包括社會交往,善待他人,正確處理與同學、家長、教師與集體的關系。通過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學生提高交往能力,學會調(diào)整人際關系無論現(xiàn)在和將來都能在和諧、安逸、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工作和生活。
二、小學生不良心理現(xiàn)象的表現(xiàn)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學生不良心理現(xiàn)象的表現(xiàn)形式
當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整體來說是好的,但確有少數(shù)同學存在心理障礙。從類別上講,心理障礙有認識障礙、情感障礙、行為障礙、個性障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xiàn):
第一,厭學。小學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對當時所學知識內(nèi)容不能及時理解進而失去興趣,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yè)敷衍了事,學習效率低下,對學習失去信心,對學校班級集體生活失去興趣,產(chǎn)生厭倦情緒,不愿接受老師的教育,甚至與任課老師頂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離異、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響,而使少數(shù)學生心理畸形發(fā)展,與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態(tài)度,對老師的教育感到厭煩,對家長的勸導進行頂撞,同學之間因常發(fā)生矛盾導致關系緊張。在受到一般或輕微的刺激時,情緒易產(chǎn)生較大的波動,如,生氣、急躁、發(fā)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學生不愛與人交往,在情緒上通常表現(xiàn)為悲傷孤獨、消極頹廢,認為自己什么都不如別的同學,對學習缺乏信心,小小年齡就對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極態(tài)度,他們喜歡用不信任的態(tài)度對待周圍的人和事,稍有不順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對同學的善意幫助持懷疑態(tài)度,對老師的教育懷戒備心理,在人際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尷尬、笨拙等異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學生看到自己的學習成績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別人就心懷怨恨,不但不學習他人的長處,反而進行挖苦諷刺,甚至對其他同學懷有敵意。少數(shù)學生私欲強烈,看到別人有好的東西就想占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為發(fā)生。早退甚至曠課,打架斗狠現(xiàn)象在小學校園中時有發(fā)生。
(二)小學生不良心理現(xiàn)象的誘因
現(xiàn)代社會生活日新月異的發(fā)生變化,小學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劇地變化,他們在社會中不斷成長,周圍世界發(fā)生的變化都對他們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總體而言造成小學生不良心理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會,學校和學生自己心理等四個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家長的經(jīng)濟地位、政治態(tài)度、思想傾向、文化教養(yǎng)、人際關系乃至家庭氛圍都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面對生活壓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養(yǎng)孩子的責任轉移給祖父母輩,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責任。祖輩疼愛第三代,往往比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顧,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顧太多,這些小學生的能力得不到發(fā)展,在自主、自立、受壓能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明顯不足。
第二,社會因素。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質量,獨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在孩子們中也開始流行起來,孩子生日講排場,對孩子物質要求有求必應,孩子們之間相互攀比,將艱苦樸素等優(yōu)良作風拋之腦后。
第三,學生心理因素。新時期的學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較高,受新思想影響較大,這些學生能力普遍較強,自我表現(xiàn)欲過強,希望得到周圍人群的肯定,往往會采取一些極端的形式表現(xiàn)自己。如有些學生希望老師注意他,讓老師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課堂上講話、吵鬧。
第四,教育因素。小學階段是人一生發(fā)展的奠基時期,他們在學校接受什么樣的教育,將影響他們一輩子。小學教育中過分強調(diào)對小學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學生作為人的成長教育。有些老師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質不高、教育方法不當,給小學生造成了超負荷的心理壓力,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三、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養(yǎng)21世紀人才的需要,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關注和努力。一個真正的老師不應只是傳授知識的教書匠,而且應該成為學生的保健醫(yī)生,學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為育人的藝術家。
(一)加強交流,了解學生
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一些學生難得向老師白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這就要求每一個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要經(jīng)常深人班級,利用適當?shù)臋C會和場所,讓學生自由自在地表達思想情感,從中了解學生的心理現(xiàn)狀,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學中布置《寫給老師的話》等題目,使一些較內(nèi)向的學生或有“難言之隱” 的學生通過書面形式與老師交流思想。老師則應該對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針對不同性格的學生區(qū)分具體情況,選用適當?shù)男问綄W生進行個別幫助。另外,與學生談心,是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過個別談心,可以發(fā)現(xiàn)、掌握某些同學的不健康心理,再“對癥下藥”,通過耐心細致的工作,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調(diào)節(jié),幫助他們克服缺點,促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心理素質。要使個別談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學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學生的信任,學生才能將自己的煩悶向老師傾訴。當一些學生在學習上遇有困難,家庭生活受挫折時,他們心情苦悶,情緒失衡時,老師要及時幫助他們,安慰他們,開展談心活動,老師應以誠懇的態(tài)度耐心傾聽他們的訴說,讓他們把心里的積郁情緒渲泄出來,擺脫不良情緒的困擾。
(二)尊重學生,關愛學生
作為教師,應時刻牢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盡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應該在保證教學工作正常進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該生是否尊重師長”是班主任評定一個學生品行的首要條件, 而作為班主任是否問過自己“我尊重學生了嗎?”尊重學生包括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勞動,尊重學生的成績,尊重學生的隱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礙的學生,他們常常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這些學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師不尊重他,他也感覺不到自尊,對那些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要堅持正面教育引導,盡量不要當眾批評。實踐表明,只有從尊重出發(fā),學生才能打開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多樣教育
為了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規(guī)教育外,還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這主要有賴于學生所處班級心理環(huán)境的狀況。老師在教學實踐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積極向上、平和開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積極開展班級文體活動,使學生們的過激情緒在文體活動中得到釋放,幫助一些學生克服自卑、焦慮情緒。對于他們在各種活動中取得成績,那怕是一點點進步,老師都要大力鼓勵,充分調(diào)動他們學習積極性。小學生以鼓勵為主,好孩子是夸出來的,營造一個充滿信心積極向上的氛圍,激發(fā)他們看到自己的成績; 長處,繼續(xù)努力,更加勤奮,力爭全面發(fā)展的上進心。經(jīng)常開展集體主義的教育, 讓學生樹立愛學校班級的集體榮譽感,發(fā)揚團結友愛的精神,良好的班級集體融洽師生、同學關系,對學生個體能產(chǎn)生巨大的吸引力,使離群獨處的學生感到集體的溫暖,幫助其矯正不健康的異常心理。開展立大志創(chuàng)大業(yè)主題班會,消除一些人的虛榮驕傲狂妄心理等情緒,通過開展一系列活動, 增進人際交往,提高心理素質, 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2年8月頒布。
[2]肖漢仕著:《學校心理教育研究》,論文科學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林建華主編:《小學生心理教育原理與教程》,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田學嶺:《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5]李慧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新探》,《課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
[6]曹建平:《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關系之審視》,《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
[7]覃奇芳:《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初探》,《廣西教育》2005年第1期
[8]周覺偉:《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個途徑》,《黑龍江教育》2011年第4期
一、作為家長應努力為幼兒創(chuàng)設一個健康的心理環(huán)境
1.父母良好的教養(yǎng)態(tài)度是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關鍵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父母的教養(yǎng)態(tài)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和心理,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是父母教育的結果。在專橫的舊式家庭環(huán)境中,教育強調(diào)絕對服從父母的意志,稍有不聽從就以懲罰。在這類父母過分嚴厲的教養(yǎng)態(tài)度下,孩子自身缺少自,缺乏自信和獨立性,會形成暴戾、橫蠻、撒謊、逆反心理強的個性特征,并往往會在捉弄別人,尋找報復中得到心理上的補償和平衡。
2.在生活中給孩子建設性的關懷,讓幼兒在正確的關愛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現(xiàn)代的生活日漸富裕,孩子也越來越少,每家可能只有一個“寶”,此“寶”自然變成了家人的中心,事事包辦,盲從的父母、祖父母等數(shù)不勝數(shù),可事實證明這樣的關懷方式給我們帶來的只是一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皇帝”,并未為孩子的成長給予良好的幫助。我們提倡關心愛護孩子,與溺愛孩子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建設性的關懷意味著為孩子的提供良好的情感環(huán)境,從一個孩子能承受接受的方式支持他,這種開放式的關懷需要父母積極參與到孩子情感生活中去,和孩子一起玩,每天堅持花20分鐘的時間參與幼兒游戲、活動,在活動中表揚孩子合適的行為,說出您的感受等,讓孩子們感受到肯定性的關懷,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尤為重要。
3.給予孩子積極的約束,我們在讓孩子得到正確的關愛的同時,也要讓孩子明白到紀律約束性的必要性曾有個孩子,因為下午放學的時候說好媽媽來接,媽媽還答應孩子下午接的時候會帶玩具來,但下午來的卻是爺爺,媽媽臨時有事來不了了,爺爺沒有帶玩具,孩子馬上就不高興了,推爺爺回家,叫媽媽來,爺爺勸孩子不能這樣,但說了幾句也沒什么效果。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家長們都在犯著同樣的錯誤,認為總是應該勸孩子,給他們機會,即使他們行為已超出了社會現(xiàn)有接受的標準。其實,正如一名國外作家所說:“所有孩子都需要接受紀律的約束,這既是積極性的,也是限制性的?!?/p>
二、作為教師應努力為幼兒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
1.教師要有正確的教學觀念教師要尊重理解幼兒學習興趣,創(chuàng)造主動學習氣氛,讓幼兒在輕松、愉快、沒有壓力的環(huán)境下完成任務,達到能力的提高。
2.教師應該注意自己的教學語言和教學行為,創(chuàng)設一個文明、健康、溫馨的心理環(huán)境,保護幼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與生俱來的,但是許多大人卻在一次又一次的無意中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令他們愈來愈沒有自信,最后成為孤獨自卑的人。為了訓練孩子們的口語表達能力,開學回來我要求每個孩子都要講一個故事。未料,能力薄弱的孩子居然把講故事當成接受懲罰的方式,緊張到哭了。那一刻我發(fā)現(xiàn),自己給部分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這種方式確實能鍛煉到部分孩子,但并不代表全部孩子都能接受。
3.組織豐富多彩的生活讓幼兒積極愉快地參加活動現(xiàn)在的幼兒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中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在對待集體和他人態(tài)度上往往表現(xiàn)出自私和任性,以自我為中心。這就要求教師通過集體活動,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堅持“著眼高”(即從小培養(yǎng)幼兒愛祖國,愛人民,將來為祖國做貢獻),“起點低”(即教育從幼兒身邊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創(chuàng)設幼兒喜聞樂見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學內(nèi)容)等原則,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個性及道德品質。例如:針對部分家長一味的溺愛和包辦,忽視對幼兒勞動習慣的培養(yǎng)這一現(xiàn)象,可以設計“看誰穿得快”“自己的事自己做”“誰最能干”等有趣的活動,如拾落葉、拔草、種花等,到社會實踐中去接觸,了解一粒麥子,一顆螺絲釘,一分錢,一張紙來之不易,使之從小養(yǎng)成艱苦樸素,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珍惜勞動成果等良好品質。
4.還應給孩子充足的活動空間和時間孩子的本性就是好動,但因為大人過多的去約束孩子,使孩子得不到應有的體能發(fā)揮,導致孩子在該動的時候不敢動,不該動的時候卻控制不住自己。班上的老師告訴我有一個孩子,天性比別的孩子好動,但因為家人怕他到外面后控制不住自己,到處亂跑,所以很少帶他出去玩,以為把孩子控制在較小的空間里,那樣他會有所改進,但得到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心理健康與心理環(huán)境是息息相關的,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能讓孩子在輕松、愉快、自由的氣氛中學習和生活。不良的心理環(huán)境,不僅對孩子的性情行為有所影響,甚至于會歪曲、破壞孩子的一生。
三、社會傳媒對幼兒道德品質培養(yǎng)的影響不可低估
關鍵詞:陶行知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找優(yōu)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0-0225-02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學生有個性,喜歡標新立異,與眾不同,喜歡和老師“搞潛伏”、常常讓我束手無策。當班主任老師的每一天里,我總是提心吊膽、生怕學生出什么意外,加上電視新聞、網(wǎng)絡媒體也經(jīng)常報道學生的一些心理安全事故,家長們都把責任推給學校,安全教育就困擾著學校,也給班主任老師增加了更大的心理壓力?;诜N種跡象,怎樣打開學生心里的結、讓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營造師生親切溝通、和諧相處、促進學生快樂成長的氛圍就成為了班主任老師們探究的重要問題。
1 找優(yōu)方法
十幾年的班主任工作實踐,使我逐漸摸索出了運用找優(yōu)法給學生找優(yōu)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心理健康的一些方法:
2.1自我接納法
自我接納法就是學生的自我陶醉,建立自信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認真的剖析自我、了解自我、挖掘自我、給自己找優(yōu)點,發(fā)現(xiàn)自己內(nèi)在的美,并學會用這些美來激勵自己、美化自己,在他人面前處處體現(xiàn)優(yōu)越感,使自己內(nèi)心坦蕩、生活坦然,全方位得到自己的賞識。學生小琴是我所帶學生中印象比較深刻的,因為她是流動兒童,父母有燒窯手藝,這半年在這個窯廠,那半年可能就搬走了,她是秋天的時候到我班的,經(jīng)過十來天的接觸,我發(fā)現(xiàn)這孩子還是特別愛學習的,只是每天都獨來獨往,很少說話,默默地來,默默地走,顯得和她的年齡很不相稱。于是我經(jīng)常找她聊天,聊聊她曾經(jīng)去過哪些學校讀書,老師們對她好嗎,她這才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地講起來。以后一有空我就找她說話。別的學生認為我對她格外好,也紛紛找她玩。我看到她越來越開朗,對學習也非常認真,對班級事物也越來越熱心。不久就和班集體融為一體。現(xiàn)在我每每再和她聊天,發(fā)現(xiàn)她語氣里全是自信,那種我行我能的自我陶醉感,自我滿足感。
2.2強加優(yōu)點法
就是在學生沒有突出的特點和優(yōu)點時,我們把優(yōu)點強加給他,并在公共場合大力宣傳,使其找到一種滿足感,用我們地方方言叫“趕鴨子上架”。學生“不優(yōu)”也只有“學優(yōu)”了。這一點吻合了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善于鼓勵學生是教育中最寶貴的經(jīng)驗?!?/p>
2.3心理暗示法
心理暗示是一種特殊的信息傳遞方式,它是指在無對抗情緒的條件下,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人的認知、情感、意志以及行為產(chǎn)生影響的心理活動過程。
心理暗示的關鍵是“示”,即對學生的發(fā)展目標給予方向性的引導和啟迪,促其領悟,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當然,做到這些并不容易,需要掌握心理暗示的技巧。
2.3.1心理暗示的語言要含蓄性
暗示性語言最大的特點是含蓄、幽默,用好的語言暗示,必須做到兩點:一是對學生要有深刻的了解,否則暗示就沒有針對性。二是要掌握語言暗示的技巧,用于暗示的語言,應當是一種高度藝術化的具有特定含義的語言,或含蓄幽默、或一語雙關、或“顧左右而言他”
2.3.2心理暗示的環(huán)境要有熏陶性
小學生好奇心強,容易被各種新鮮事物所吸引,接受能力強,容易吸收新知識,可塑性強,容易按照各種模式進行塑造。
如果能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物化環(huán)境的陶冶下和寬松和諧的心理環(huán)境的感化下生活,久而久之,必然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2 找優(yōu)法的原則
找優(yōu)不是無休止的找,要有原則,找優(yōu)有下列原則:
2.1目標性原則
當學生有問題時,我們找優(yōu),就要有目的性,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言行,并能及時的改正。
陶行知先生四塊糖的故事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
陶行知先生在擔任小學的校長時,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塊砸班上的同學,當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學時到校長室去。
放學后,陶行知先生來到校長室,王友已經(jīng)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陶行知先生沒有批評他,卻送了一塊糖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而我卻遲到了?!?/p>
王友驚疑地接過了糖果。
接著,陶行知先生又從口袋里掏出一塊糖給王友,說:“這塊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你?!?/p>
王友迷惑不解地接過了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說:“我調(diào)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游戲規(guī)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壞人斗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 甭牭竭@里,王友感動極了,他流著眼淚后悔地說:“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p>
陶行知校長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遞給王友:“為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贝跤呀舆^糖,陶行知校長說:“我的糖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完了吧?!?/p>
2.2可塑性原則
不管是自己找優(yōu)或是他人找優(yōu),我們用到的必須是有發(fā)展?jié)摿Φ膬?yōu)點,才能帶動學生全方面的發(fā)展,從而遏制不良習性的產(chǎn)生。
3 找優(yōu)法的作用
(1)使學生對自己有信心,有優(yōu)越感、會理解他人,讓學生擁有一個寬容、博愛的胸懷。(2)幫助學生克服焦慮心理,幫助學生走出憂郁的陰影。(3)讓學生在激勵中快樂成長,克服嫉妒心理,抑制學生的攀比心理,克服交往障礙,學會享受快樂,在快樂中成長。(4)培養(yǎng)學生樂觀、豁達、耐心、富有同情心的思想情操。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說:“一個好的班主任應該是一個出色的心理學家?!钡聡逃业谒苟嗷菡f:“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钡拇_,作為班主任,要真正了解學生、真正有效地做好班主任工作,首先就一定要懂心理學。一定要了解學生的心理,有效利用陶行知兒童教育找優(yōu)法思想,這樣才能成為班主任工作的真正能手。
參考文獻:
[1]喬建中.情緒研究:理論與方法[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關鍵詞: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自閉癥兒童
針對我國當前病理式的自閉癥兒童教育模式現(xiàn)狀而言,我國自閉癥兒童教育亟須改變當前視角,站在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視角下為幫助自閉癥兒童提供切實可行的辦法。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將自閉癥兒童看作與正常兒童一樣,不要將他們身上的自閉癥癥狀無限放大,影響兒童的正常心理發(fā)育,從而為自閉癥兒童提供一個充滿尊嚴的社會環(huán)境。
一、積極接受自閉癥兒童
自閉癥兒童的癥狀不太容易被家長發(fā)覺,即使家長發(fā)現(xiàn)些許異常表現(xiàn),也很少會向自閉癥方面考慮,因為家長都不會認為自己的孩子會是自閉癥患者,家長對于自閉癥兒童不正確的看待方法可能導致家長無法在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孩子的自閉癥狀,因而錯過了最佳治愈時期。所以,要想對自閉癥兒童進行有效的幫助教育,首先應該在全社會形成對自閉癥兒童的平等的看法,不要將這一癥狀看得過重,這樣對自閉癥兒童和家長來說都是一種輿論的傷害。
二、積極發(fā)現(xiàn)自閉癥兒童的自身發(fā)展優(yōu)勢,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潛能
對自閉癥兒童的教育不能僅僅關注他們的自身缺陷,而將教育重心放到缺陷恢復上面,忽視了孩子其他潛能的發(fā)掘和培育,這對于自閉癥兒童來說不僅不利于他們的自身發(fā)展,或許還會因為外界對其發(fā)展缺陷的過多關注而使自閉癥兒童更加缺乏信心,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康復。
三、為自閉癥兒童提供一個安全、自由且充滿尊嚴的社會環(huán)境
自閉癥兒童大多會做出一些不得體的行為,進而遭到公眾的指責,從而對自閉癥兒童產(chǎn)生偏見,認為自閉癥兒童應該遠離公共場所,這對于自閉癥兒童和家長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傷害。我們社會應該為自閉癥兒童提供一個安全、自由的社會環(huán)境,用包容心對待自閉癥兒童和家長,給他們最基本的尊嚴。
我國的自閉癥兒童教育應該從自閉癥兒童的內(nèi)心需要出發(fā),為他們提供一個健康成長的社會環(huán)境,充分挖掘自閉癥兒童的發(fā)展?jié)撃?,而不是將視角放到兒童存在的發(fā)育缺陷上,從而將孩子的健康發(fā)展之路阻塞。對自閉癥兒童的教育不要用力過猛,也不要予以詬病,最好抱以平常心態(tài),這樣才不致使自閉癥兒童缺乏康復信心,這對于自閉癥兒童的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方俊明.特殊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96-306.
〔關鍵詞〕自閉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3)12-0004-03
一、引言
自閉癥(autism)又稱孤獨癥,是一種兒童發(fā)展疾病,由于其大腦神經(jīng)組織受損,造成大多數(shù)患者出現(xiàn)社會交往、語言發(fā)展障礙,同時伴有一定的刻板行為、興趣狹窄等特征。目前自閉癥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已經(jīng)是我國幼兒殘疾發(fā)病率的第二大源頭,僅次于弱智。據(jù)聯(lián)合國統(tǒng)計,全球自閉癥患者已達到了3500萬人,而我國自閉癥患者人數(shù)在700萬以上。2012年深圳自閉癥兒童“被退學”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巨大反響。無論是數(shù)據(jù)還是事實都表明:自閉癥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任重而道遠。
自閉癥兒童并不像感官殘疾和肢體殘疾兒童那樣有明顯的身體障礙,從身體發(fā)育和外表上來看,和正常孩子大致一樣[1]。加之自閉癥兒童大多對人和事表現(xiàn)冷淡,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對他們的教育一直被社會所忽視。輕度自閉癥兒童有機會進入普通學校進行隨班就讀,但普通學校教師缺少教育自閉癥兒童的信心和能力,結果“隨班就讀”成了“隨班坐讀”[2],這一問題同樣存在于特殊學校。這不僅不利于自閉癥兒童自身的身心發(fā)展,而且不利于開發(fā)其潛能,有礙自閉癥兒童的健康發(fā)展。
2008年,孟萬金教授創(chuàng)立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強調(diào)一切從“積極”出發(fā),從積極的視角發(fā)現(xiàn)積極的途徑,用積極的途徑培養(yǎng)積極的品質,用積極的品質塑造積極的思想,用積極的思想找出問題的積極因素,從而在積極的過程中提供積極的情感體驗,強化積極的效果,成就積極的幸福人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向我們展示了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積極心理教育理念不再強調(diào)就問題解決問題,找病源下對藥的傳統(tǒng)病理式教育,而是強調(diào)尋找兒童身上的各種積極因素(包括外顯和內(nèi)在的),重在培養(yǎng)他們的積極品質,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格為目標,創(chuàng)造幸福人生為終極目標[3,4,6,7]。積極心理教育以“積極”和“發(fā)展”理念為價值取向,為自閉癥兒童的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
二、當前自閉癥兒童教育的不足和局限性
(一)自閉癥兒童教育的缺陷取向,阻礙自閉癥兒童潛能開發(fā)
郭文斌、方俊明等人認為,我國近十年來針對自閉癥兒童教育主要關注的是學齡前兒童的早期診斷和干預,圍繞自閉癥兒童存在的發(fā)育障礙進行診斷治療和訓練;教育方式主要是缺陷補償?shù)慕逃委煼?,針對自閉癥兒童存在的行為障礙、語言障礙和社會交往障礙實施補救措施[8]。這種教育方式片面注重自閉癥兒童的身心障礙,不注重開發(fā)他們的潛能;過分關注自閉癥兒童的“缺陷”,忽視他們的“能力”,從而導致自閉癥兒童積極性越來越低,自信心下降,嚴重阻礙了自閉癥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二)我國自閉癥融合教育發(fā)展不足,無法滿足自閉癥兒童教育需要
學校教育是自閉癥兒童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國外全納教育的蓬勃發(fā)展,我國本土化的融合教育取得了較大進步?!胺礃擞洝焙汀俺B(tài)化”的教育思想使得部分輕度自閉癥兒童有機會進入普通學校[9],和普通孩子一起接受教育。然而,伴隨融合教育班教師的消極對待以及家長的積極反對,自閉癥兒童的這一有效的教育方式受到極大阻擾。改善自閉癥兒童社會交往困難,比起其他特殊兒童,他們更需要社會環(huán)境的包容和歷練。在學齡階段,進入普通學校與普通學生共同交往至關重要。但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我國大概只有18%的自閉癥兒童能夠接受融合教育,其他自閉癥兒童的這一教育需要不能得到滿足。
三、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對自閉癥兒童教育的意義
(一)有助于人們正確對待他們,促進其心理健康發(fā)展
自閉癥兒童由于發(fā)展障礙,在認知、情緒和行為方式等方面存在比較明顯的特點。積極心理健康理念倡導的用“積極”的心態(tài)看待事物,有助于我們從積極心理出發(fā),看待自閉癥兒童的這些特征,促進其心理健康發(fā)展。
在認知方面,研究表明(Osterling﹠Dawson,1994),自閉癥兒童缺乏必要的眼神交流;對周圍人的注意明顯不足,甚至更傾向于注意物體;但是有的自閉癥兒童在空間知覺、機械記憶、計數(shù)、藝術和操作等方面表現(xiàn)出超凡的能力[1]。教師或家長立足于積極的理念,引導自閉癥兒童加入與人的交流和嬉戲中來,強化他們的能力,幫助其建立生活和學習中的自信心,有利于他們追求幸福生活。
一般情況下,自閉癥兒童表現(xiàn)出明顯的情緒冷漠,對新奇的事物缺乏應有的興趣。但在遇到不順心或是看到討厭的東西時,又表現(xiàn)出不適宜的、異常、激烈的情感反應。實行積極心理健康理念教育下的自閉癥兒童教育要求人們在理解和寬容自閉癥兒童的基礎上,從自閉癥兒童的實際出發(fā),認真分析出現(xiàn)情緒問題的原因和接受程度,并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和相應的措施處理加以處理。
(二)有利于自閉癥兒童的去標簽化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倡導潛能開發(fā),減負增效。即倡導人們消除先入為主的觀念,任何人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我們需要積極開發(fā)其潛能,盡力降低其劣勢,使其優(yōu)勢最大化。
提到自閉癥兒童,人們會想到諸多不好的表現(xiàn),如大哭大鬧、攻擊性強、智力低下、不理會別人等。自閉癥兒童的標簽化,使得家長和教師對他們能夠接受教育的可能性提出了質疑。1938年特南鮑姆(Tennenbaum)提出的標簽理論表明,個體被貼上標簽后社會將對其另眼相看,個體的自我形象將加強,逐步使自身標簽行為合理化[10]。標簽效應的危害性顯而易見。因此,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下的自閉癥兒童教育,將從關注自閉癥兒童的“障礙”轉移到關注他們的“能力”,教育的目的不再僅僅局限于缺陷補償,而是更多關注他們潛能的開發(fā),由此把自閉癥兒童從“問題兒童”中分離出來,有助于他們回歸主流社會,積極發(fā)展其社會性。自閉癥兒童在音樂、畫畫、記憶力方面的才能,證明自閉癥兒童不僅具有接受教育的能力,而且在接受適合他們的教育的前提下,能夠獲得高質量的發(fā)展。將貼在自閉癥兒童身上的標簽去掉,努力挖掘其潛能,是實施自閉癥兒童有效教育和適合教育的前提。
四、基于積極心理教育理念對自閉癥兒童教育的反思和建議
自閉癥兒童作為社會的一個群體,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自身的價值。我們不僅要運用積極心理健康理念實行自閉癥兒童教育,還要根據(jù)自閉癥兒童自身的發(fā)展特點實施教育,其中需要教師、家長和社會對其采取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轉變觀念,拋棄社會偏見和比較心理,以創(chuàng)造幸福和諧的人生為終極目標。
(一)積極接受自閉癥兒童
研究表明,自閉癥兒童最好的教育干預時期是在三歲以前,此時干預能夠使其癥狀大大緩解。自閉癥兒童表面上不易被察覺,他們的安靜常使父母忽視問題的存在,即使父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察覺,但是常無法相信自己生了有障礙的孩子,耽誤了自閉癥兒童的早期治療。從目前的研究來看,早期教育的效果最為明顯,這一階段的耽誤,對自閉癥兒童來說是終身無法彌補的。家長在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下,首先應積極接受孩子的情況,耽誤時間就等于延誤孩子的生命質量。另外,父母對孩子的積極接受,能夠影響教師及身邊人群對自閉癥兒童的接受度。自閉癥兒童只有在被接受、平等的基礎上,才能夠正常地學習和交往。
對自閉癥兒童的接受,是人們心態(tài)放平衡的積極表現(xiàn),周圍人群的漠視、偏見減少,有助于自閉癥兒童積極融入社會這個大集體。
(二)積極發(fā)現(xiàn)自閉癥兒童的自身發(fā)展優(yōu)勢,最大限度挖掘其潛能
據(jù)廣州市最大的自閉癥兒童就讀學?!⒃叫銌⒅菍W校的校長陳凱鳴介紹,學校就讀的自閉癥兒童中,有些六七歲大的孩子能把廣州自來水管的走向摸得一清二楚;有的對美國白宮研究非常透徹,知道總統(tǒng)住哪間房子,警察和保鏢的住處在哪里……自閉癥兒童雖然存在興趣狹窄的不足,但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注意力范圍小,造就了他們對事物的高度關注,擁有比常人更好的記憶力。天才的一個必要共性就是高度的專注力,“牛頓煮懷表”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證。
自閉癥兒童確實存在社會交往困難、刻板行為等缺陷,但這并不妨礙其發(fā)展某一特長的可能性。臺灣大型紀錄片《遙遠星球的孩子》中的自閉癥患者莊天岳,具有極高的音樂天賦。父母教他穿衣服可能要花好幾天甚至是用月、年來計算的時間,但只要是他聽過的音樂,他就能完整地將其彈出來。在鋼琴演奏舞臺上,他就是鋼琴家,沒有人能夠看出他是個自閉癥患者。
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告訴我們,人類的智力至少可以分成七個范疇:語言智力、數(shù)理邏輯智力、空間智力、身體—運動智力、音樂智力、人際智力和內(nèi)省智力等?,F(xiàn)階段我國教育評價中過分注重語言和數(shù)理邏輯智力,有失偏頗,且不利于全面評價一個學生的整體智力水平,誤導其片面發(fā)展。這樣的評價體系對自閉癥兒童更是不公平。一般來講,自閉癥兒童比正常兒童智力偏低,但有的自閉癥兒童在空間知覺、機械記憶、計數(shù)、藝術和操作等方面具有超凡的能力。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應當正確看待自閉癥兒童語文、數(shù)學等學科知識的學習能力,學會從積極的角度出發(fā),深度挖掘自閉癥兒童的個人潛能,幫助其健康成長。
(三)為自閉癥兒童提供一個安全、自由且充滿尊嚴的社會環(huán)境
自閉癥兒童有時在公共場所表現(xiàn)出極不適宜的行為,如看到自己喜歡的人就去摸;看到討厭的東西就要摔了等,更糟糕的是自閉癥兒童有時伴有打人、咬人等攻擊,使得大眾對自閉癥兒童表現(xiàn)出“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這種外在的表現(xiàn),導致社會公眾對自閉癥兒童的認識帶有明顯偏見,甚至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是缺少家教的表現(xiàn)。部分父母在這種言論的壓力下,選擇盡量少帶孩子外出,使其遠離人群。這樣教養(yǎng)的方式不僅剝奪了自閉癥兒童的自由,還將加重自閉癥兒童社會交往恐懼癥狀。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和諧的關系,通過全方位、全過程的全員參與實來現(xiàn)教育目的。因此,在自閉癥兒童教育過程中,提供一個安全、自由且充滿尊嚴的社會環(huán)境很重要。一方面,家長應盡可能地為自閉癥兒童營造和諧幸福的家庭環(huán)境;另一方面,社會大眾應正確看待自閉癥兒童,給予他們適當?shù)年P注,為他們提供一個可以自由活動的社會環(huán)境;最后,我們教育工作者需要認識自閉癥兒童的發(fā)展特點,尊重他們的意愿和權利,為其提供適合他們的教育。自閉癥兒童是兒童的一個組成部分,需要社會的公平對待。
(四)構建自閉癥融合教育支持體系,積極發(fā)展自閉癥融合教育
在國際上,對自閉癥兒童進行融合教育已成為主流。相關研究表明,融合教育對自閉癥兒童具有積極的影響。自1988年公布的《中國殘疾人事業(yè)五年工作綱要》中首次正式提出隨班就讀(融合教育)這一概念以來,融合教育在我國取了快速發(fā)展。但由于學校、教師和其他正常兒童家長的不支持,我國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發(fā)展舉步維艱。
在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下,呼吁我們普通學校、教師及家長,能夠正確地對待自閉癥兒童,關注自閉癥兒童的能力而不是缺陷,積極實施融合教育,使自閉癥兒童能夠很好地融入社會。
目前我國自閉癥融合教育的對象十分狹窄,這與世界“全納教育”理念是不符的。自閉癥融合教育的發(fā)展急需構建自閉癥融合教育支持體系,為自閉癥融合教育提供保障措施。這方面我國的經(jīng)驗還較少,但是不妨借鑒國外發(fā)達國家的經(jīng)驗,比如澳大利亞的融合教育支持體系,其模式是針對整個特殊兒童的融合教育,但其中的“自閉癥融合支持計劃(ISP)”是為自閉癥兒童更好地進入普通學校而設立的。該計劃要求普通學校中具有自閉癥專業(yè)知識的教師作為項目負責人,校長和其他教師與負責人一起為建設融合校園努力。另外,澳大利亞融合教育支持體系中建立了一項在線教學支持計劃——“以能力為基礎的學習和教育支持計劃(ABLES)”[11],這項計劃的鮮明特色就在于把學生作為學習過程的中心,確保評估過程基于學生的“能力”,而不是“缺陷”。這樣的教育理念對自閉癥兒童潛能和能力的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同時體現(xiàn)了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核心價值觀,值得我國自閉癥融合教育借鑒和學習。
參考文獻:
[1]方俊明主編.特殊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96-306.
[2] 高健.孤獨癥兒童在普通小學現(xiàn)狀的探究[J].現(xiàn)代特殊教育,2005,137(2):33-34.
[3]孟萬金.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奠基幸福有成人生[J].中國特殊教育,2010(11):3-8.
[4]孟萬金.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奏響幸福主旋律——先讓學校幸福起來[J].中國特殊教育,2011(9):5-7.
[5]孟萬金.支持特殊教育 共創(chuàng)幸福美好未來——學習貫徹黨的十精神 開創(chuàng)特教新局面[J].中國特殊教育,2013(1):3-6.
[6]王新波.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顧與展望——孟萬金教授“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進程述評[J].中國特殊教育,2009(10):92-96.
[7]孟萬金.和諧社會呼吁特殊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學習領會“十七大”報告精神,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創(chuàng)新[J].中國特殊教育,2008(4):7-10.
[8]郭文斌,方俊明,陳秋珠. 基于關鍵詞共詞分析的我國自閉癥熱點研究[J].西北師大學報,2012(1):128-132.
[9]吳重光. 當今特殊兒童教育思潮概述[J].學前教育研究,1996(6):14-16.
[10]馮維,王飛飛.國外學習障礙兒童的非標簽化教育取向[J].中國特殊教育,2005(6):46-50.
[11]劉鯤,楊廣學.澳大利亞的融合教育支持體系——維多利亞的模式[J].中國特殊教育,2012(9):13-17.
[12]魏軼兵,盧珺等.改善孤獨癥兒童隨班就讀狀況的個案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6(7):37-41.
[13]連福鑫,賀慧中.美國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研究綜述及啟示[J].中國特殊教育,2011(4):30-36.
[14]雷秀雅,楊振,劉愫.父母教養(yǎng)效能感對自閉癥兒童康復的影響[J].中國特殊教育,2010(4):33-36.
[15]甄俊,袁愛玲.幼兒自閉癥的教育治療[J].研究與探索,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