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7 14:53:06
序論:在您撰寫德育的文化功能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一、校園文化的種類及其作用
校園文化就是指校園各種文化及其活動的總稱,它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活動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群體文化。校園文化的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它們分為兩大種:即,校園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
1. 校園的物質文化,分為設施類和環(huán)境類。
(1)設施類。校園內的各種設施不僅是開展教學活動的物質基礎,而且也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沒有一定的設施,校園文化活動就難以得到順利的進行,此類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思想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2)環(huán)境類。這里主要是指顯性的校園環(huán)境,也是一種特殊的校園文化,其主要包括墻報、宣傳欄、教室裝飾、宿舍布置、校園環(huán)境的凈化、美化、綠化等等,此類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產生熏陶和感染作用,真可謂“道是無聲卻有聲”。
2. 校園的精神文化,分為認知類、娛樂類、規(guī)范類、傳統(tǒng)類、時政類。
(1)認知類。小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望,教師在課堂上講的知識,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我們應采用學生樂意接受的方式,拓寬學生知識面、啟迪學生思維方法、提高認識、轉變思想。認知類的校園文化活動,包括專題講座、報告會、讀書活動辯論會、影視評論、知識競賽等等。
(2)娛樂類。此類文化活動倍受學生的青睞。小學生好玩、好動、好樂是他們的天性,學校應想方設法為他們創(chuàng)造條件,使其有適當形式和健康內容的娛樂場所,讓學生在娛樂中受到教育,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娛樂類的校園文化活動包括看影視、音樂欣賞、舞蹈、琴、棋、球類,文娛晚會、游園活動、藝術節(jié)等等。
(3)規(guī)范類。此類文化是學校對學生的行為起著規(guī)范和制約的作用,是學校進行正常辦學活動的需要,又是學生學習、生活、工作的需要,也是培養(yǎng)學生紀律觀念和良好作風的需要。規(guī)范類的校園文化活動包括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校規(guī)校紀、校服?;铡嗉壒s、《守則》、《規(guī)范》等等。
(4)作風類。此類的校園文化既是顯性內容,又有似乎看不見、摸不著,只能心領神會的隱性內容,但卻能產生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指導和制約學生的言行。作風類包括校風、教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等等。
(5)時政類?!皟啥宦劥巴馐?,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時代早已過去了,我們要有意識地引導小學生關心時局的發(fā)展,關心國內外大事,組織各種時政類的文化活動,能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養(yǎng)愛國主義的思想情感。時政類的校園文化活動包括讀報活動,時政討論會、時事知識競賽等等。
二、校園文化的教育功能
從以上校園文化的種類及作用的簡要分析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意識到校園文化具有極其顯著的德育功能。其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提高認知的功能。校園文化能極大地提高學生思想認識的能力。它有強烈的感染力、滲透力,它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品德、觀念和生活方式,它滲透著社會文化和民族文化,學生通過參加校園文化活動,認識世界,了解國情,面對現(xiàn)實,繼承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學習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提高思想認識水平,有助于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2. 具備導向的功能。健康的積極的校園文化,能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前進,它有一股奮發(fā)向上的精神,摧人奮進的力量。一場好電影,一場生動的報告會,一次有意義的活動,能給學生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引導學生正確對待人生,對待現(xiàn)實,對待別人,引發(fā)高昂熱情,向文化科學進軍,向文學藝術的圣殿進發(fā)。
3. 優(yōu)化環(huán)境的功能。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特別是設施類和環(huán)境類的校園文化建設,對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能夠給學生以美的熏陶,陶冶學生道德情操,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4. 培養(yǎng)能力的功能。開展校園文化的各種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鍛煉,得到磨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控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組織能力、說話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適應當前社會需要的社交能力、應變能力、競爭能力等等。
三、努力發(fā)揮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
充分地發(fā)揮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提高德育實效,是我們德育工作者必須共同關注的問題。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中,我們深切地認識到發(fā)揮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優(yōu)化校園育人環(huán)境。學校是一種按科學規(guī)律對學生實施教育影響的特殊環(huán)境,這種特殊環(huán)境的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如何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是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和解決的課題。
近年來,我校十分注意抓好優(yōu)化校園育人環(huán)境的工作,我們采取“兩手抓”的辦法:一手抓顯性的校園環(huán)境文化建設;一手抓隱性的校園環(huán)境文化建設。
(1)顯性的校園文化建設。主要是指校園“四化”,即凈化、綠化、美化、教育化。要完全達到“四化”要求,需要花費相當?shù)馁Y金。當前,教育經(jīng)費十分緊缺,我們要根據(jù)現(xiàn)有財力量力而行,以提高校園特殊育人環(huán)境的“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力和滲透力,至少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內容:一訓:即校訓;二圖:即中國地圖、世界地圖;三規(guī):即《中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四有:即有升旗設施、宣傳欄、有圖書閱覽室、有校史展覽館;五旗:即國旗、黨旗、軍旗、團旗、隊旗。
(2)隱性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建設。主要指“三風”:即校風、學風、教風的培養(yǎng)?!叭L”是由學校師生思想觀念、行為表現(xiàn)、人際關系、精神面貌等所構成的整體狀態(tài),對絕大多數(shù)師生的言行起著制約和調節(jié)作用,是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我們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建設,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注意培養(yǎng),才能形成優(yōu)化的育人環(huán)境。
2. 開展各種生動活潑的校園文化活動。我們以創(chuàng)建區(qū)級“校園文化建設先進校”為契機,加強校本課程建設,積極培育市級“乒乓球傳統(tǒng)項目”、“書香校園”辦學特色,成立各種藝術團、文社、書畫院及各種興趣小組等,精心組織各類校園文化活動,并為其提供必要的條件;安排適當?shù)牡攸c,投入必要的資金,保證活動的時間,使學生通過活動得到快樂,受到教育,身心獲得健康的成長。
3. 重視加強班級文化建設。班級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基礎,班級文化建設與校園文化建設關系密切,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努力發(fā)揮其德育功能,對抓好學校德育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具體的做法是:
(1)創(chuàng)造優(yōu)美的班級文化環(huán)境。開展“美在教室”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勞動,創(chuàng)造出美的環(huán)境,使學生產生一種創(chuàng)造美的愉悅、自豪的心態(tài)。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熱愛班集體的情感,達到培養(yǎng)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培養(yǎng)文明的班級文化心理。主要是指同學間和睦的人際關系,奮發(fā)向上的班風,端正鮮明的班級輿論導向等。培養(yǎng)文明的班級文化心理,能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感染力、戰(zhàn)斗力。
(3)開展豐富的班級文化活動。班級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fā)揮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徑,是寓德育于活動之中的良好形式。因此,我們對班級文化活動要精心設計,精心安排,精心實施,以便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4. 加強校園文化活動的橫向聯(lián)系。開展校園文化活動還得加強橫向聯(lián)系,借以展示校園文化建設的成果,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同時,通過橫向聯(lián)系還能提高校園文化的層次和開闊學生的視野。校園文化的橫向聯(lián)系可以從三個方面展開:
(1)與社會文化的橫向聯(lián)系。在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交流過程中,學生有更好的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能,讓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增長見識,適應社會,同時還能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為今后投身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2)與兄弟學校校園文化的橫向聯(lián)系。通過與兄弟學校校園文化的聯(lián)系交流,不但增強兄弟學校的友誼,而且,通過多種競賽活動,增強學生集體榮譽感,樹立集體主義精神。
德育工作是培養(yǎng)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性工作,其向上的精神和文化氛圍的形成,對德育工作的開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對學校而言,教學生學會做人即立德樹人是德育工作的目標所在,德育工作滲透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其德育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1.教育的導向功能
校園文化能借助精神紐帶和心理熏陶、吸引、團結校內所有成員,通過激發(fā)每個人對學校的真摯感情而把校園和人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培養(yǎng)他們的群體意識和團隊精神,在校園內建立起高度和諧、信任、理解、包容的群體氛圍。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與活動,使校園文化成為開展思想教育且深受廣大學生歡迎的新載體,并從而引導他們在成長與成才的道路上努力拼搏。這種教育的導向功能主要表現(xiàn)為潛移默化、耳濡目染和暗示滲透。
2.行為的約束功能
校園文化的約束功能通過兩種方式來實現(xiàn),一是制度的直接約束,即學校各級各類組織的管理和各項規(guī)章制度的規(guī)范;二是校園文化氛圍的間接約束,即通過校園風氣和輿論而形成的潛在規(guī)則,是學校實現(xiàn)科學管理的前提。通過創(chuàng)造一致的精神氣候和融洽的文化氛圍,以消除從心理和情緒上的自擾和相互摩擦,減少內耗,協(xié)調人際關系,使個體的潛能得到進一步的發(fā)揮。
3.實踐的促進功能
校園文化活動能將學生課堂內的學習與課外學習結合起來,相互作用、相互滲透,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在參與各種校園文化活動中,創(chuàng)新能力、組織能力、宣傳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各種實際工作能力都會得到鍛煉和提高,為今后走向社會勝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4.情感的陶冶功能
整潔優(yōu)美的校容校貌、現(xiàn)代先進的設施裝備、井井有條的校園秩序、品高業(yè)精的師表形象、求實進取的敬業(yè)精神、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和諧融洽的人際交往、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等,無時不在感染著學生,使之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激勵他們更加熱愛學校、熱愛生活。我們不僅要重視教育的結果,更要重視教育的過程。只有真正貼近學生的生命需要和現(xiàn)實生活,真正引導學習者去經(jīng)歷、體驗、感悟和反思,讓學生快樂成長的教育,才是良好的教育。這些熏陶雖然是隱性的,潛移默化的,但它也是深刻的沁人心脾的教育,具有滴水穿石的功效,其教育功能是難以替代的。
校園文化雖然有多種多樣的德育功能,但這些德育功能的發(fā)揮需要我們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設計、營造、調控。只有這樣,才能使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達到有機統(tǒng)一,形成強大的合力,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1)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同時,突出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同時要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良好校園精神文化,有利于濃厚的教育、學習氛圍的形成,也能在教育直接難以達到或不能充分發(fā)揮效用的地方產生影響,成為教育的向導和有益的補充。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主體精神社會化的過程和縮影,能通過其特有的精神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使校園內的每個人在潛移默化之中,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各個方面,實現(xiàn)對人的精神、心靈、性格的塑造。因此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同時,也要大力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
(2)加強制度文化建設,注重校園文化建設的創(chuàng)新性,突出校園文化建設的個性化、特色化。學校在制訂規(guī)章制度中,應突出價值觀念、素質要求、態(tài)度作風等,給制度以靈魂、強調人的理想信念、奮斗方向、做人準則,把精神要求與具體規(guī)定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既能起強制作用,又能發(fā)揮激勵規(guī)范的作用。
(3)加強校園文化活動建設,突出師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作用。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載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育人主要通過學生的活動展開,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特點,寓教育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中,讓學生在活動中求真、求知、求樂,使他們在參與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發(fā)展。根據(jù)不同年段的學生的認識結構、興趣特點、能力水平和心理、生理特性,設計和采取多樣活動內容和活動形式。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的興趣,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學生的才干。
(4)加強精神文化建設,要以育人為目的,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的教育功能。精神形態(tài)的校園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面,這一層面表現(xiàn)在:一是學校目標,全體員工一致努力、為之奮斗,逐步成為全體成員的共識,成為學校工作的凝聚點;二是價值觀念,應通過各種途徑,采取各種方式,樹立全新的價值觀念,使之成為全體師生共同享有的學校內評價人與事的價值,評價成功與失敗,成績與缺點的觀念和標準;三是精神作風,學??赏ㄟ^各種方式不斷同化、培育師生員工的這種精神作風,來推廣學校的行為規(guī)范,發(fā)揮精神形態(tài)的校園文化的規(guī)范功能;四是校園禮儀,在學校目標、價值觀念和精神作風的指導下,形成學校文化傳統(tǒng)形式是禮節(jié)、儀式化的價值觀念。比如:互致問候、升旗儀式,、頒獎儀式、穿校服、戴?;盏?,都能激發(fā)和強化師生的文化意識,使大家受到濃烈的情感熏陶,產生歸屬感和自我約束力。
【關鍵詞】宿舍文化、德育功能、途徑
宿舍文化作為高校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一定影響,在新世紀人才培養(yǎng)工作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宿舍文化建設的好與壞,直接關系到宿舍――這個學生第二課堂育人功能是否充分發(fā)揮,直接影響到校園精神文明建設,越來越受德育工作者的重視,探討宿舍文化建設的德育功能,成為新時期加強高校德育工作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大學生宿舍文化的內涵及構成
“宿舍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宿舍為主要活動空間,以課余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該文化使宿舍成為學生美化生活、優(yōu)化環(huán)境、獨立價格的成長的搖籃?!?[1]
“宿舍文化是學生宿舍內的一種精神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是以大學生為主要對象,在思想特征、價值取向、行為趨勢、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獨特屬性和功能的文化類型”。 [2]一般來說,宿舍文化基本上可劃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個方面。
宿舍物質文化指的是學生宿舍內的物質環(huán)境。它包括宿舍的整體布局及硬件設施。比如宿舍各種學習、生活、床上用品、生活用品擺放習慣、宿舍整體的裝飾布置、宿舍衛(wèi)生的定期清掃和保持等。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去向,體現(xiàn)了觀察美、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是宿舍其他文化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展現(xiàn)了宿舍的外在形象。
宿舍精神文化指的是宿舍成員的精神面貌、生活方式及思想意識形態(tài)。它包括舍友們在活動中彼此開成的言語及非言語的溝通、宿舍藝術活動及其成果及認知方式、創(chuàng)造能力、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等方面。
宿舍制度文化指的是宿舍成員在日常學習、生活的交往過程中開成的社會關系及調控這些關系的規(guī)范體系。
二、大學生宿舍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功能
良好的舍風可以促進校風、學風的形成,進而有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宿舍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形態(tài),具有陶冶、激勵、規(guī)范、輻射、凝聚等作用,歸根結底就是育人功能。因此,大學生宿舍文化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與功能,其德育功能具體有以下幾點:
(一)引導功能
宿舍文化作為一個特殊的文化載體,同校園其他文化一 樣,對宿舍成員的行為具有導向和同化功能,對大學生的價值取向、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有著深刻的影響。
眾所周知,大學時期是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個人的觀念意識尚未完全定型,道德^念尚不完善,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宿舍文化對大學生三觀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導向和同化作用,它就像一根無形紐帶聯(lián)結著每一個成員,影響著他們的思想品行、道德觀念、行為規(guī)范和生活方式的選擇。其中,積極健康的宿舍文化能營造出優(yōu)美的宿舍環(huán)境 、濃厚的文化氛圍,激勵和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道德和生活情操。
(二)心理調適功能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是自然、社會和心理三者活動的統(tǒng)一體,人的任何一種活動都會伴有心理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大學生思想方面的問題,有很多與心理因素有關。人的心理是需要調節(jié)的,尤其是當代大學生,來自學校和社會各方面的競爭壓力 ,心理較為脆弱,更加需要調節(jié)。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圍有助于調節(jié)大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 ,有利于大學生人格的完善 ,有利于宿舍成員間建立和諧愉悅的關系。
(三)規(guī)范約束功能
宿舍文化對學生的行為有著一定的規(guī)范作用和約束力.這種規(guī)范既是一種硬性約束又是一種軟約束。宿舍的明文規(guī)章在一定程度上規(guī)范了學生的日常行為 ,它不僅影響全體成員的感覺、認識、情緒、心理機制和心理過程,而且從整體上影響全體成員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取向。
(四)激勵功能
宿舍文化具有激勵功能,良好的宿舍文化對學生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和激勵,能促使宿舍成員積極奮進、克服困難、開拓創(chuàng)新。特別是當宿舍成員遇到困難時,宿舍文化會成為學生追求理想與發(fā)展的力量源泉 , 給學生以信念的支撐。同時.在宿舍中形成的共同需要與目標對每個宿舍成員都有很強的激勵作用,從而使宿舍每個人都把內在潛力和創(chuàng)造力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來。
三、創(chuàng)建良好大學生宿舍文化的有效途徑
第一 ,制定和完善宿舍項規(guī)章制度
俗話說“不依規(guī)矩,無以成方圓?!币?guī)章制度是管理工作的依據(jù),一套健全完善且行之有效的宿舍規(guī)章制度,會促進宿舍管理的科學化和規(guī)范化,保證學生有一個良好有序的生活環(huán)境,促進大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宿舍文化朝著健康文明、規(guī)范的方向發(fā)展,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第二,打造良好宿舍環(huán)境
宿舍環(huán)境是宿舍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良好的宿舍環(huán)境會促進宿舍成員身心健康。心理學研究表明,當環(huán)境作用于人的大腦時 ,會產生相關的感覺 、知覺 、表象 、思維 、需要 、意志等 ,從而影響著人的活動。當良好的環(huán)境作用于學生時,學生可以在思想上得以感化,情操上得以陶冶,精神上得以升華。
第三,營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圍
精神文化指的是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文化素養(yǎng)、價值觀等方面的內容,是宿舍德育功能的核心,須著重培養(yǎng)。首先要大力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大學生戒奢節(jié)儉、誠實篤信、勤勞勇敢的優(yōu)良品格。其次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形成自強不息、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良好心態(tài)。最后要構建和諧的宿舍人際關系。因為宿舍是大學生思想交流、情感傳遞和生活休息的重要場所,也是矛盾易發(fā)的集中地。積極引導大學生 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相互包容和理解,營造和諧的生活氛圍。
關鍵詞:文化傳統(tǒng);校園文化;德育功能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7-0044-02
一、文化根性的意蘊
(一)文化根性的界定
“根性”一般是指事物的本質和本性,具有最穩(wěn)定、最持久、最顯著的特征,因此在詞源層面上講,文化根性即文化的本質和本性。以歷史演進的角度為切口,本文的論證基點“文化根性”是指中國文化傳統(tǒng)倫理精神的價值取向和“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
(二)文化根性――文化傳統(tǒng)的價值再發(fā)現(xiàn)
文化傳統(tǒng)是中華民族得以延續(xù)、發(fā)展乃至繁榮的精神源泉。文化傳統(tǒng)不僅僅具有歷史價值,它同樣具有現(xiàn)實意義與實踐品格。然而,在當今這個“唯經(jīng)濟至上”的時代,它的價值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道德危機是當今時代的“產物”,亦是人類自身發(fā)展的“攔路虎”。因此,探索合理有效的途徑,解決道德困境勢在必行。面對現(xiàn)實問題僅僅從當下這一單純的維度思考,所形成的對策難免具有片面性與狹隘性。筆者認為,基于現(xiàn)實亦能超越當下是解決當前困境的一種視角。此處“超越”具有兩層深意:其一為“重視傳統(tǒng)”,其二為“展望未來”。其中“重視傳統(tǒng)”是其根基,亦是本文探討的重點。正確地理解文化傳統(tǒng)是挖掘其價值的前提。既為傳統(tǒng),在于其橫跨古今的強大生命力,又得名于其輻射世界的強大影響力。因此文化傳統(tǒng)對于人類的價值意義不容忽視。談及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必然繞不開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精髓。據(jù)宋志明老師的見解,可將中國哲學的精神概括為:自強不息;實事求是;以人為本;辯證思維;內在超越;有容乃大。這樣一種精神是滲透于中華文化“血脈”之中的,促使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形成。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倫理精神,濃厚的倫理精神貫穿中國文化幾千年,特別是“倫理本位的文化精神直接導致了重義輕利的社會價值取向,植根于傳統(tǒng)文化倫理精神,所以歷史上中國人在基本的價值觀上強調先義后利,義貴于利,義高于利,一切追求都放在倫理道德的標尺下衡量。”中國文化傳統(tǒng)重視“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中國文化“以人為本”的傳統(tǒng)在先秦時期就已經(jīng)開始形成了。儒家文化提倡“仁者愛人”的人本主義。《大學》在開篇寫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弊髡咴谶@里以簡明的語句點明了“以民為本”的觀念。道家強調“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人生哲學。當然,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具有兩面性,因此采用“揚棄”的態(tài)度與方法尤為重要。任何文化傳統(tǒng)都需要經(jīng)過現(xiàn)代性的洗禮,這是一種文明發(fā)展的必然。因此,“重義輕利”的社會價值取向在當今社會應體現(xiàn)為弱化工具價值,凸顯本體價值;抑制功利主義,彰顯道德情懷?!耙匀藶楸尽钡娜宋那閼言诋敶鷳w現(xiàn)在把人當做目的而非手段,以人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二、校園文化內隱德育價值
(一)文化與德育同源共流
1.文化與德育指向一致。文化的內涵具有復雜性,古今中外對它的界定可謂眾說紛紜。不同的學派、不同的學科對它的界說也不相同。本文主要從文化的精髓來看,精神價值追求是文化的核心,德育是指向人孕耘嘌的教育。事實上,教育理論界對于德育的內涵與外延存在著不同的觀點和看法。檀傳寶的《學校道德教育原理》認為:“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組織適合德育對象品德成長的價值環(huán)境,促進他們在道德價值的理解和實踐能力等方面不斷結構和提升的教育活動。”[1]班華主編的《現(xiàn)代德育論》認為:“德育即育德,也就是有意識地實現(xiàn)社會思想道德的個體內化,或者有目的地促進個體思想品德社會化。”[2]盡管學者們賦予德育不同的界定,但不難看出德育的核心取向是“促進個體道德自主建構的價值引導活動。”[3]由此可見,文化與德育具有一致的核心價值取向。
2.文化與德育雙向互動。文化與德育內核一致,文化與德育不是一種不證自明的單向關系,而是一種相輔相成、雙向互動的辯證關系。一方面,文化蘊含德育功能。具體來說,文化具有價值導向功能,通過各種文化因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等。另一方面,德育具有文化屬性。德育是文化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因此德育天然具有文化屬性,并且利于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三、學校德育困境召喚優(yōu)秀校園文化
學校教育的功利價值取向導致手段與目的的倒置,學生成為學習的“機器”,為分數(shù)所奴役。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在這種功利環(huán)境中,學校德育當然找不到它的“安生立命”之處,因為德育與升學無關,與指標評價無關,一切都為考試科目讓步,致使學校德育在夾縫中生存。即便學校開設了德育課程,諸多問題也滲透其中。德育與文化是雙向互動的辯證關系。文化蘊含德育功能,德育具有文化屬性。因此,學校德育在困境之中理喚優(yōu)秀文化,需要文化因子來潤澤,故作為隱性德育課程的校園文化的價值應得到重視。
四、汲取根性力量,建構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
道德教育的終極追求就是引領人建構一種有目的、有理想的美好生活。人首先是生活在現(xiàn)實中的人,其成長離不開生活環(huán)境的滋養(yǎng)。作為學生,校園就是他們每天生活的大環(huán)境,校園文化就是他們每天“呼吸”的“人文氣”,因此借鑒文化傳統(tǒng)之精髓建構校園文化,利于為學生更好地生活創(chuàng)造生長點。
(一)汲取文化傳統(tǒng)精髓定位校園文化建構理念
理念決定方向。校園文化的營造需要諸多的實踐行動去實現(xiàn),但如何做,如何營造,需要理念的支撐和思路的設計。理念是內隱建構者價值傾向,理想追求的精神產物。建構者所持有的價值追求不同,實際營造的過程就不同,結果自然千差萬別。這是“實是求事”思想的體現(xiàn)。校園文化的特色是歷史與現(xiàn)實結合的產物,是學校生命力的彰顯,是該學校成為該學校的“安身立命”之本。不同類型、級別的學校應該營造不同的校園文化,自己的才是最具特色的,最具特色的才是具有創(chuàng)造力,最具創(chuàng)造力的文化才能更好地“滋養(yǎng)”學生。因此,校園文化的建構首先立足本學校實際情況,也就是文化傳統(tǒng)中彰顯的“實事求是”。教育是“成人”的事業(yè)。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教育環(huán)境,其營造的價值應該是為校園里的“人”服務的?!耙匀藶楸尽钡娜宋木駪撌切@文化建構的核心價值追求。此處的“人”不僅是教育者,學習者還有管理者、乃至物業(yè)人員,因為文化終歸是“人”的文化,各方通力配合是營造最佳文化氛圍的必要條件。把每個人當作人來對待是基本的尊重,也是激發(fā)每個人潛力的基礎,亦是實現(xiàn)每個人意義的保障?!皩嵤虑笫恰笔前l(fā)揮校園文化育人功能的基礎;“以人為本”是實現(xiàn)校園文化德育價值的靈魂。秉承二者,引領校園文化建構的方向,益于建構促進學生德性養(yǎng)成的文化環(huán)境。
(二)實現(xiàn)內在超越,引導校園空間文化改造。
校園是師生成長、發(fā)展的重要場域。如何讓教師、學生以及所有相關人員愿意走進校園,需要讓校園煥發(fā)內在魅力。內在魅力的煥發(fā)需要理性審視,自我超越。正如中國文化傳統(tǒng)倡導的“內在超越”即引導超于現(xiàn)狀的方向,不斷超越自我。校園空間文化的營造主要體現(xiàn)在校園整體布局、建筑設計風格、教室設置等方面。傳統(tǒng)的空間設計更多地體現(xiàn)整齊劃一,莊重威嚴,教師權威等特點,缺乏一定的靈活性與個性,難以讓身處其中的人特別是學生實現(xiàn)心靈自由地徜徉。校園整體布局、建筑風格開放、大氣是其具有神秘吸引力的前提。師生都向往自由開闊的氛圍,一個大氣的校園布局是師生神往的,益于孕育寧靜致遠的“氣息”,利于師生寬廣胸襟的修煉?!盎顒印薄ⅰ办`便”的教室、自由組合的桌椅,是營造師生平等、自主、積極性、創(chuàng)造力的條件。校園空間文化的德育功能較為隱晦,但卻實實在在對師生的認知、情感、態(tài)度發(fā)揮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值得予以應有的重視與改造。
校園文化的營造,不僅立足當下,亦需回到文化傳統(tǒng)中汲取益于當展的價值精髓。只有兩者結合,才能在一定價值高度上建設優(yōu)秀的校園文化,使校園文化發(fā)揮其獨特的德育價值,最終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德性,過有意義的生活。
參考文獻:
[1]孫峰.現(xiàn)代德育原理[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
[2]石中英.教育學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286-298.
關鍵詞:文化素質 文化素質教育 德育 德育功能
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已在我國漸成趨勢,而我們的這種在一兩年之間便擴大幾倍招生規(guī)模的教育并不是在一種漸進式的發(fā)展進程中實現(xiàn)的,而是在國家政策的規(guī)劃下實施的,這使得高校的教育工作量空前加大,而高校德育也在此中,原本德育在高校中就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使得原本就以抓襟見肘的德育工作更是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和挑戰(zhàn)。而高校德育是社會道德教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社會生活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高校德育更需要強化,而有效的強化方法第一就是要充分利用好各種有利條件來完善德育工作,補充原有的單純的德育模式,因為我國高校德育的有效性卻不高,其關鍵癥結就在于我們一直以來沒有積極有效地依托文化傳統(tǒng),充分利用和發(fā)揮文化傳統(tǒng)的德育的功能,所以我們要充分發(fā)揮文化素質教育的德育功能。
雖然高校文化素質教育與德育在目標取向上是有所差別的,即前者強調人的必備的社會所要求的文化素質的培養(yǎng)而后者則是主要強調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的教育和培養(yǎng)問題;同時在實際的教育內容上也存有諸多的不同,即文化素質教育設計諸多的不同領域的思想文化內容,這里有音樂的文學的哲學的歷史的等等方面的知識,文化素質教育是一項綜合性教育,而德育往往只涉及與人的思想道德相關的文化內容的教育,因而它在教育內容方面具有極強的單項性。
但是,這不能決定文化素質教育與德育之間就不存在著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恰好相反,兩者之間存在著諸多的相關性,在新形勢下高校德育的有效性是需要文化素質教育的幫助來實現(xiàn)的,高校文化素質教育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文化素質教育對德育的有效實施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高校文化素質教育的德育功能具體體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文化素質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德育,其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種更具效用的隱性教育模式。任何文化都是包涵著一定的思想觀念。而之所以存在積極的健康的文化,就是因為積極的進步的思想觀念被包涵在這些文化之中,是這些文化所包含的思想的性質決定了文化的性質,而不包含思想的文化也是不存在的,只有包含著好的或不好的思想的文化,而卻沒有不包含思想的文化。所以任何文化素質的教育在實質上都將是一定的思想教育,都是在傳達一定思想、觀念和態(tài)度給一定對象,使這些對象在思想觀念上達到一定的素質,形成一定的態(tài)度或行為模式。所以,在一定意義上講,文化素質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甚至是一種更為無形但卻更為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此,我們不能簡單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僅僅理解為單一的德育模式,它是各種實現(xiàn)這思想傳達的思想教育的總和),它是以更為隱形的載體即文化來實施德育的。有的時候,我們把德育單純地理解為是由專門機構和人員所專門進行的思想道德觀念的傳達活動,這就使得整個社會性的德育陷于一種孤立無援的境地,其效用也會因為缺少其它事物的支撐和幫助而弱化。但是德育卻是全社會的,對社會進行德育是不可能在孤立的情況下進行,也是不可能有一種單一的德育模式來完成的,在有的時候,其它模式的效用也是不能忽視的,而為了實現(xiàn)對整個社會的思想教育我們有必要利用各種模式,在這些模式中文化素質教育就是具有持久效用的德育模式,它可以達到專業(yè)化的德育所達不到的教育效果,從而對社會的整個德育的實施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二,文化素質教育可以傳遞社會道德文化,這為德育的實施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文化是民族的甚至是整個人類在歷史長河中積淀下的積極的進步的體現(xiàn)著人的本質的精神觀念,人之成人的過程就是一定的社會文化內化為人自身屬性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文化就是作為可以影響乃至是決定文化的接受主體如何為人的社會精神,而當這種文化成為了文化接受主體的作為完全意義上的人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時,文化所達到的程度就是文化素質,文化素質是有層次的,社會群體為了社會的發(fā)展與存在都必然要對其成員進行文化素質的要求,因為一定程度的文化素質是人之為人所必需的,文化素質教育是有關于人之能夠成為一個合格與健全的社會之人所必需的基本性的人文知識傳達給人的教育方式。由于文化本身是一種由多文化元素構成的系統(tǒng)性的觀念體系,文化素質教育不能是一種單項知識或技術知識的教育模式,所以它必然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模式,文化素質教育是傳承文化的重要方式。無論是現(xiàn)代社會還是古代社會,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社會、國家的穩(wěn)定與健康發(fā)展都有賴于社會文化體系的運作的持續(xù)與有效。因此,任何社會的主導力量都必然要把體現(xiàn)著自己利益與意志的文化作為社會的主導文化在社會中加以實施,這使得任何社會生活都不可能在沒有文化背景的情況下存在。而德育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因此是根本不可能單獨地構筑起整個社會所需的文化背景,同時,它本身的存在和作用的發(fā)揮也是需要社會文化的支撐的,在沒有與之相適應的同質的文化環(huán)境的存在,德育所分配的思想道德觀念將不會被社會群體所認同,將會到處受到各種各樣的亞文化的排斥,因此,社會主義德育的有效實施必要有與之同質的社會文化作為背景,作為思想接受的心理基礎。而文化素質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此,即通過教育的形式把社會主導性文化灌輸給青年人,從而為德育有效實施和目標實現(xiàn)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第三,文化素質教育可以創(chuàng)造同質道德的接受心理,對德育的實施起著先導作用。任何社會的德育都是一種文化教育,之所以這樣說,原因在于任何德育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進行的。我們都清楚地知道,每個國家的德育都是針對這個國家各個民族、各個階層的,而這些德育的對象都是一定民族、一定階級的成員,這些成員從其出生之時起便生活在該空間的民族的社會的文化背景之中,這些文化因子往往深植于社會成員的骨子里,因而這些文化成分對社會的成員具有不可無視的影響,它們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這些成員對其它思想、觀念的態(tài)度,甚至會決定他們是否接受這些思想,如果這些思想觀念與他們日常所熟悉并已經(jīng)內化為他們的行為取向相沖突時,這些文化觀念必然會排斥外來的德育所傳達的思想和觀念,這將會使德育很難有效地發(fā)揮作用,也必然影響其預期效果的實現(xiàn),這樣德育的有效性必將無從談起。在這種情況下,德育如果不考慮克服這種文化的沖突性而影星地持續(xù)這種教育,不但會無功而返,而且還會強化這些控制著教育對象的文化觀念中不良成分的生存能力,強化對德育所傳達的思想道德觀念的排斥作用,這樣下去如果不能有效地克服教育對象的這種文化固執(zhí),德育將無法實施,所以要教育必要先驅除教育對象的所有的不良觀念和文化對其的控制。這一點的實現(xiàn)很難由德育自身來完成,因為它與這些文化觀念對立太明顯,太容易為人所覺察,也就太容易引起教育對象的反感,在此,必須有文化素質的教育從心里、從情感以及從道德等方面來克服原有文化對教育對象的控制與支配,是與德育所要傳達的思想觀念相近的文化素質教育為德育的有效實施起到文化先導的作用,而這一點是德育本身所無法單獨完成的工作,這需要文化素質教育的作用發(fā)揮。
第四,文化素質教育可以促成人的健康的道德情感素質的生成,這可以幫助德育有效地實施更高層次的情感教育。文化素質教育不是一種單項的教育活動,而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模式,它是通過比較集中的方式來提高人的文化素質和水平,是人的社會化的綜合形態(tài),也是這種人成為社會指人的最為簡便的形式,它是人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而學習有關人的文化知識所采用的方式。它包括很多內容和知識,它是幫助人們形成人之為人的基本素質的活動,因此,它所教育的內容對人來說都是些基本性的知識、觀念和情感道德,但是這些基本素質對一個人來說卻是必要的,是人進一步學習更為深化、更為抽象的知識、形成更為深刻與持久的人格、道德與情感的基礎條件,因為學習的過程就是以原有知識同化和激活新知識的并是新知識內化為人的自身屬性的過程,就是以原有的道德情感來理解新的更為高尚的道德情感以使之內化為人的新的更為高尚的道德情感從而促進人的進一步的發(fā)展與完善的過程。文化素質教育中有很多的有關于人性的、道德的、情感的教育內容。例如通過對社會歷史以及國家的歷史教育,可以提高教育對象對本民族、自己的祖國的了解,使之不斷地強化對民族和國家的情感,逐漸地形成對民族與國家的認同,生成積極的愛國情感。而這將有助于德育實施的更為深刻的也更為抽象的愛國主義教育。而單純地對教育對象實施這些思想觀念的灌輸既不是自然的,也將會因為缺少必要的知識情感的基礎而效果甚微。但是,如果在進行這些層次更高的思想、情感和道德知識教育之前,很有必要進行與德育所要灌輸?shù)倪@些內容有關的基礎性的知識與情感,從而使德育中的道德情感內容具有一定的接收基礎,以便有效地實現(xiàn)德育有關與此方面內容的教育效果。
摘要: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資源的有機組成部分,對青少年學生品德健康發(fā)展具有規(guī)范、導向、促進和激勵的功能,是學生成長的基本教育因素。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優(yōu)化校園物質文化環(huán)境,強化學校德育功能折射出優(yōu)秀的校園文化。
關鍵詞:德育功能校園文化 情感陶冶校風
校園文化是一個特定性的區(qū)域性文化,是學校長期形成并為全體師生員工所認同的校園精神、校園制度和校園的文化氛圍,以及承載這些精神、制度、文化氛圍的活動形式和物質形態(tài)。校園文化是學校生存和發(fā)展的動力和成功的關鍵。因此,了解校園文化的層次、結構和功能,把握校園文化的特點,強化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顯得格外必要和迫切。同時體現(xiàn)一個學校的校風風貌。
一、德育功能在校園文化中的作用
校園文化作為學校教育中的隱性課程,具有暗示性和滲透性的特點。校園文化對學生品德形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一種無聲的命令,無言的教育,是感化學生的熔爐,對學生成長和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它與顯性課程相配合,成為學校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手段,也是學生實踐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陣地。德育功能是教育者根據(jù)一定社會的需要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規(guī)律,采用言傳、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幾方面素質的系統(tǒng)活動過程,是一種改造人的主觀世界的行為實踐活動,通過實踐能夠培養(yǎng)人的思想品德,完善人的主體人格。校園文化所具有的德育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引導認知功能,校園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社區(qū)文化,具有鮮明的精神文明和德育特性。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廣泛而有益的興趣愛好,追求高雅新美的文化品位,塑造活潑開朗的個性品質,養(yǎng)成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健康成長。
(二)規(guī)范行為功能,校園文化是由校內師生自發(fā)組織創(chuàng)造和享有的精神文明和文化氛圍。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內師生的道德風尚、精神面貌、行為方式以及文娛活動的水平。一方面校內師生在校園文化當中生活,必然受到有形的或無形的、有明文規(guī)定的或無明文規(guī)定的等各種規(guī)范的要求和制約。另一方面,受群體效應和從眾心理的影響,他會不斷調控自己的行為,逐步融入到群體之中,最終成為群體中的一員。
(三)陶冶情感功能,情感陶冶是指自覺地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情操方面受到感染、熏陶。校園文化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是直接的理論輸入,而是通過創(chuàng)設各具特色的校園生活、和諧友愛的人際關系,以及各種生動活潑的文化藝術活動等形式潛移默化進行的。各具特色的校園文化生活,能夠使學生豐富的情感合理地釋放出來。通過墻報上的《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小報《雷鋒精神》、壁畫《錦繡山河》等形式把德育內容展示出來;通過組織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朗讀詩歌、聆聽音樂、欣賞畫展、觀看電影等,使他們在這些活動中不知不覺地被校園文化所展示的風采中鮮明的導向所感染,從而激發(fā)欲望、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娛樂精神、優(yōu)化素質,逐步成為一個在衣著服飾、言談舉止以及理想追求、心靈品格等方面都符合學校教育要求的合格學生。
(四)實踐鍛煉功能,學生是校園文化的主體,也是學校德育的主體。學生在校園中接受學校德育的同時,親身參與到校園文化活動的實踐中,使之具有了自我教育、自我鍛煉的功能。校園為學生提供了實踐鍛煉的大舞臺,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各種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他們從中可正確地認識自我,認識社會,找準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可以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自我組織管理、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以及獨立自主、自我調控的能力,能夠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內部潛能。
(五)凝聚激勵功能,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不僅體現(xiàn)在師生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和精神產品方面,更體現(xiàn)在師生參與和創(chuàng)造校園文化的交往活動過程之中。在校園文化的實際活動中,學校的好人好事、決定決議、時尚風尚以及社會新聞、時事政治等,都會通過校園中的廣播站、黑板報等形式迅速傳播開去,并在學生中產生共鳴,形成聯(lián)動效應。只要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占領了學校陣地,就能抵制各種不良的社會思潮對學校的滲透和影響,凈化育人環(huán)境。
(六)生態(tài)性功能,首先表現(xiàn)于它可以在受教育者思想上樹立一種嶄新的人生觀、自然觀、環(huán)境觀,二是規(guī)范人與自然的交往行為,合理調節(jié)人類自身的行為,改善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培養(yǎng)一代“大自然善良公民”,樹立全社會“熱愛大自然,保護環(huán)境”的新風。
在一定意義上講,學校德育功能創(chuàng)造的成果折射出優(yōu)秀的校園文化。也可以說,校園文化是在學校德育功能的引導下開展起來的,學校德育賦予它以核心內容和本質特性。校園文化活動可以促進學生的健康的心理素質、文明的行為習慣、良好的道德品質、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崇高的理想信念、堅定的政治方向、改善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等良好品質的形成和發(fā)展。因此,我們要充分發(fā)揮隱性課程的教育作用,切實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認識德育功能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將其潛在的功能盡可能地發(fā)掘出來。
二、學校德育功能折射出校園文化的幾點看法
目前校園文化建設中仍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如:一些學校教職工缺乏對校園文化重要性的認識,過分強調智育而忽視德育,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仍不完善,有些制度沒有得到實施;硬件設施建設不全面;有些學生對文學文藝活動缺乏自主性和參與性;有些學生心理負擔過重,但又得不到及時疏導;在個別學校甚至出現(xiàn)了健全人格培養(yǎng)方面的空白,致使學生違法犯罪案件屢有發(fā)生。本人對強化學校德育功能折射出校園文化談幾點粗略的看法:
(一)加強對校園文化的管理和引導,一個學校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狀況、校園精神和文化氛圍的形成,與學校領導的態(tài)度和導向有著極大的關系。怎樣強化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呢?首先要提高認識、積極引導,使之納入學校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其次,教職員工認真落實德育大綱精神,轉變教育觀念,切實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形成黨政領導齊抓共管的態(tài)勢,從體制上保證把德育工作落到實處。再次,加強對校園文化的管理和引導,把握校園文化的功能、層次、結構、趨勢,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從整體上優(yōu)化設計,充分考慮學校、教師、學生三個維度的整合效應。此外,要教育全體教職工都肩負起德育的責任,克服只教書不育人的現(xiàn)象。
(二)加強學校文化設施的建設和管理,優(yōu)化校園物質文化環(huán)境學校的各種建筑和設施,都應精心設計,合理布局,既要體現(xiàn)藝術性給人以美感,更要富有教育意義使人從中受到感染、教化和啟迪。同時,完善各種咨詢教育體系,包括學習咨詢、心理咨詢、發(fā)展咨詢等,使之成為學生健康發(fā)展和學校正常秩序的保障體系。蘇霍姆林斯基曾就校園環(huán)境建設說過這樣一段話:“無論是種植花木,還是懸掛圖片標語,或是利用校廣播,我們都將從審美的角度深入規(guī)劃,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終連學校的墻壁也在說話的遠在目標?!?/p>
(三)加強學校的精神文明建設,創(chuàng)造文明健康的校風,推動校園文化的良性發(fā)展校風是學校的精神面貌,是折射一個學校德育功能的面鏡子,是由全體師生長期努力、集體形成的一種穩(wěn)定的、隱性的精神狀態(tài),體現(xiàn)著一所學校的辦學特色和治學風尚。學校應當高揚主旋律,抓好校園政治性文化建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立場,從而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精神;通過嚴格的常規(guī)管理和紀律約束,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培育優(yōu)良校風。
(四)加強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的聯(lián)系,貫徹社會、家庭、學校三結合的思想,是我國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校園文化不是一種圍墻里的封閉文化,必須與社會文化、家庭文化密切結合,形成一股正向的“合力”,方能更好地發(fā)揮其德育功效,產生互動效應。具了解,諸如北大、清華等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高校,在雙休日、節(jié)假日已成為了父母們帶著孩子旅游的熱點。這恰好說明優(yōu)秀校園文化對社會的強大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同樣,社會文化對校園文化的影響也不可低估,各種社會思潮、各種時尚潮流都會在校園引起震蕩。因此,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就要加強它與社會文化的聯(lián)系,如邀請教學、藝術、政治、經(jīng)濟等領域卓有成就的人物(特別是從本校畢業(yè)的同學)為學生做報告,或是主動爭取文化部門的支持和幫助,開展一些活動,既為學校開展課余文化活動起示范和推動作用,又能讓學生了解圍墻外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
學校德育功能真正折射出的校園文化。它既是一種客觀現(xiàn)象,也是一個活動過程。以學生為主體,以德育為目標的校園文化,始終與學生優(yōu)良的思想道德品質的養(yǎng)成息息相關。校園文化既是學校德育實施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條件,也是不斷提高學校德育成效的大有潛力的教育資源。校園文化是折射學校德育極其重要的載體,依托這個載體,學校德育能夠更加實實在在和富有成效地開展起來;校園文化也是折射學校德育極其有效的一種途徑,通過這種途徑,學校德育能夠更好地拓寬教育渠道,使學生的德育生活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生動有效;校園文化還是折射學校德育極其重要的一個實踐條件,利用這個條件,學校德育更加符合知情意行發(fā)展的教育規(guī)律,真正收到教育人、塑造人的品德的功效。
[注釋]:
關鍵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活動;高校德育;隱性德育功能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現(xiàn)代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逐漸重視生活品質和幸福感,尤其是文化程度較高的大學生,對校園文化活動提出了高標準嚴要求。校園文化具有無限魅力,凝聚師生力量,影響高校生活中的一人一物、一草一木,校園文化建設與高校德育共生共存,不可分割,彼此促進,共同發(fā)展,為學生的道德發(fā)展保駕護航。
1德育內涵: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隱性德育功能
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動態(tài)載體,高校校園文化活動是學生學習生活的第二課堂,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隱性德育功能。校園文化活動基本可分為思想引領類活動、志愿服務類活動、社會實踐類活動、科技創(chuàng)新類活動、文明禮儀類活動、文體藝術類活動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既滿足了教師及學生對課余生活的需求,也能夠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凝聚思想,搭筑溝通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及學生與學生的橋梁,加強交流,構建和諧校園,產生積極的社會效益。從內隱學習理論角度分析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學生內隱的無意識的學習更能滿足其潛意識的學習需求。而品德的形成與發(fā)展更多則是無意識的內隱式過程,通過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和道德意志不斷發(fā)展。所以高校校園文化活動通過動態(tài)形式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道德發(fā)展、思想引導等產生了隱性影響,發(fā)揮其隱性德育功能。
1.1教育內化和思想引領功能
高校校園文化活動作為隱性教育的載體,其影響力和說服力遠大于課堂教育,更容易被學生認同和內化。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能夠促進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教育內化和需求滿足功能是指根據(jù)高校教育目標和學生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組織策劃校園文化活動,將教育內容合理融合在活動中,使學生樂于接受,真正將收獲體會內化為個人自身素質能力,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高校是一個社會文化組織機構,其中各種類型的活動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性。西方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分析了人不同層次的需要后說:“高級需要的滿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觀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寧靜感,以及內心生活的豐富感?!痹跐M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情感需求、生活需求、人際交往需求等基礎上,校園文化活動也就從主觀上滿足了其幸福感和內心世界的豐富感,達到了預期的主觀效果,即高級需要的滿足。學生能從中得到鍛煉,正確認識自我,準確定位,為終生教育奠定基礎[1]。
1.2品德塑造和價值引導功能
個體的思想品德結構主要包括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根據(jù)德育過程的規(guī)律,個體品德的形成是通過培養(yǎng)個人的知、情、意、行逐漸形成的[2]。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客觀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評價和看法。一方面表現(xiàn)為價值取向、價值追求,凝結為一定的價值目標;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價值尺度和準則,成為人們判斷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評價標準,價值觀具有穩(wěn)定性、持久性、歷史性、選擇性和主觀性。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品德塑造和價值導向功能是指通過活動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促進師生道德認知的發(fā)展,陶冶其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另外,榜樣示范作用和思想引領類教育活動將正確的價值觀念滲透到師生的思想和行動中,引導其價值取向,對師生進行合理性教化,從而塑造思想品德結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1.3榜樣示范與行為規(guī)范功能
校園文化建設在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下能夠形成很強的凝聚力,是學校發(fā)展前進的重要精神力量。校園文化活動的榜樣示范和行為規(guī)范功能是指,通過活動教師與學生能夠團結合作加強溝通,激發(fā)師生的興趣和熱情,使其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榮辱心、使命感、自豪感和責任心,發(fā)揮榜樣的示范作用,產生激勵力量,約束規(guī)范師生言語行為,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高校大學生處于思想的形成和穩(wěn)定期,校園文化活動尤其是思想引領類活動以參與者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實施,豐富多彩,發(fā)人深省,可以使參與者結合自身的實際體會和感悟將理論文化知識和思想哲理內化為自身的精神力量和個人信仰,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強大學生的愛校情結,一定程度上激發(fā)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高度的責任心激勵學生為個人、學校及社會的發(fā)展努力貢獻力量。另外,大學生正處在心理斷乳時期,面對一種全新的環(huán)境和生活,經(jīng)常難以適應這種急劇的變化,尤其是從高中繁忙的學習生活轉變?yōu)榇髮W寬松無人監(jiān)管的生活環(huán)境,他們很容易由對家長和中學教師的依賴,轉向對新群體中同伴的歸屬需求。大學生較強的從眾心理就是他們歸屬需求的一種突出表現(xiàn)。大學生極易受群體效應和從眾心理的影響,不斷調節(jié)控制自己的行為并使之盡快融入群體之中。這種規(guī)范作用,有助于學生按照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和文化活動中樹立的榜樣示范要求自己,在學習及參與文化活動的過程中,模仿優(yōu)秀榜樣或大學輔導員、專業(yè)教學教師、師兄姐或同輩群體來規(guī)范約束言行,從而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模式,善于逆向思考,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3]。
2道德審視: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存在的問題
2.1高校硬件條件相對薄弱,資金分配不合理,無法滿足學生需求
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但是高校的硬件條件仍然相當薄弱,區(qū)域分配及校際分配不均衡,加之學生基數(shù)大,盡管部分高校建起了現(xiàn)代化的綜合體育館、活動中心、禮堂音樂廳等組織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的場所,還是無法適應大眾化教育對校園文化建設的要求,也不能滿足學生對活動的需求。這從根本上限制了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實施,不利于校園文化建設。另一方面,校園文化活動的資金分配不合理,大部分的經(jīng)費用于學校的大型文化活動上,一般為文體藝術類活動,鋪張浪費現(xiàn)象嚴重,形式主義色彩濃厚,而忽視了富有教育意義的小型活動,例如學生自發(fā)組織的讀書活動或志愿援孤活動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組織參與該活動的積極主動性,不利于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和行為的規(guī)范,未能滿足學生自主學習和服務他人的需求。
2.2校園文化活動與教學活動嚴重脫節(jié),影響其功能的發(fā)揮
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實施者沒有真正找到校園文化活動與教學活動的結合點,總是把文化活動與課程教學截然分開,導致兩者嚴重脫節(jié),從而使校園文化活動失去了與教學活動相互補益的意義。高校目前的校園文化活動很多,但大部分屬于文體藝術類活動和志愿服務類活動,其中與專業(yè)結合緊密具有學科專業(yè)特色的理論研究、學術交流、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教學技能活動相對較少,學生覆蓋率較低。一些志愿服務活動科技含量不高,只是停留在體力勞動或者募捐方面;而社會實踐類活動也只是一些宣講或者體力勞動,無法真正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產生活工作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習到的理論脫離實際,幻化成為空殼。這不僅影響校園文化活動教育內化功能的發(fā)揮,同時也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2.3不同類型的校園文化活動吸引力與參與度的高低影響隱性德育功能的發(fā)揮
根據(jù)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的調查研究,文體藝術類活動對學生的吸引力最強,志愿服務類活動和社會實踐類活動對學生的吸引程度居中[4]??梢?,文體型、娛樂型活動較受學生歡迎,實踐實用型次之,知識型、學術型和科技創(chuàng)新型活動受歡迎程度一般。思想引領、學術講座等類型的活動形式較為枯燥無味,情操陶冶、科技創(chuàng)新類活動門檻較高,參與機會少,所以并未真正成為校園文化活動的重要支柱,一定程度上限制和約束了隱性德育功能的發(fā)揮。另外,校園文化活動形式設計單一,未和廣大學生進行交流,無法切實根據(jù)教師和學生的需要進行活動設計和策劃,繼承性過強,依賴原有的活動形式,缺乏特色和創(chuàng)新性,不能與時俱進,宣傳力度和廣度不夠,導致活動參與覆蓋面小,吸引力弱,喪失了活動預期的價值,不利于隱的發(fā)揮。
3德育路徑:強化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隱性德育功能
審視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現(xiàn)狀,我們發(fā)現(xiàn),種種壁壘影響了其隱性德育功能的發(fā)揮,活動規(guī)模具有局限性,活動方式單一化,活動內容形式化,活動缺乏創(chuàng)新性和吸引力,無法滿足學生的內在需求。因此,應從高校管理者、組織實施者、參與者、活動媒介等各個角度,尋求正確的德育路徑,強化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隱性德育功能。
3.1加強教育部門及高校的重視程度,保障硬件,合理分配活動物資
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教育部門及高校應加強對校園文化活動的重視程度,充分認識到校園文化活動在隱性德育功能方面的重要性,保證物資配備,不能以缺少資金為由減少削弱校園文化活動的物質投入。完善校園基礎設施建設,合理科學規(guī)劃校園環(huán)境,為校園文化活動提供優(yōu)美的環(huán)境,符合美學要求,體現(xiàn)校園特色和人文精神;完備齊全的教學科研設備和活動設施,健全的文化體育活動設施,是高校校園文化活動順利開展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禮堂音樂廳、多功能報告廳、會議室、體育場所及學生活動中心,學生工作辦公區(qū)等,有利于開展學術科技文化活動和文體藝術類活動,提高活動質量[5]。另外,要合理分配活動物資,根據(jù)活動的重要性和隱分配活動物資,加大對科技創(chuàng)新類活動和社會實踐類活動的資金投入,在原有基礎上相應減少對文體藝術類重形式輕內涵活動的投入比例,重視校園文化活動對師生的凝聚激勵和行為規(guī)范功能及品德塑造和價值導向功能,側重對具備該功能的活動的物資支持,通過對活動物資的分配達到引導和協(xié)調各類活動全面均衡發(fā)展、強化高校校園文化活動隱性德育功能的目的。
3.2尋求校園文化活動和教學活動的結合點,將理論與實踐高度融合
校園文化活動和教學活動相輔相成,緊密相關,兩者在形式、內容、手段、途徑等方面存在差異,但卻有絕對的相關性即教育目標一致,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和成長。校園文化活動是高校的第二課堂,是教學活動的延伸和補充,學生通過教學活動間接地獲得文化理論知識,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而校園文化活動則以文化活動形態(tài)的擴張力來消解教學活動面臨的障礙,將所學知識立體化、飽滿化,鞏固深化教學活動成果,為教學活動的進一步拓展提供動力保障和實踐支持。在知識的立體建構上,文化活動可以促使學生將自己已經(jīng)掌握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之中,使自己的知識結構得到檢驗和完善,從而獲得新知[6]。所以,校園文化活動必須結合專業(yè)特色組織開展,例如心理學專業(yè)學生深入軍隊、監(jiān)獄、醫(yī)院、太陽村或災區(qū)進行團體或個人心理咨詢,既將所學理論知識靈活運用于時間過程,也塑造了助人為樂、傳遞幸福、為人民服務的人格品質,規(guī)范自我行為,引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另外,校園文化活動還可彌補教學活動的不足,通過豐富多彩的人文教育活動激發(fā)理科學生的學習興趣,反之亦然。
3.3提升活動組織實施者的綜合能力,打造校園文化活動品牌
首先完善師德建設,加大教師參與、指導校園文化活動的力度,使校園文化活動成為凝聚師生的橋梁。加強完善師德建設,使教師群體樹立全面科學的育人觀,發(fā)揮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注重言傳身教;教師應積極參與和指導校園文化活動,既可以豐富教師的課余生活,又能為學生的發(fā)展成長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幫助,還能凝聚師生力量,構建和諧校園;另外,教師應將科研學術貫徹到文化活動中,樹立教學活動和文化活動相結合的觀念,使學生靈活學習,培養(yǎng)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其次加強學生會、學生社團等學生組織及團支部、班委會等基層組織的管理,使學生充分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尤其是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學生是校園文化活動的主體,應負責活動的組織策劃、實施等環(huán)節(jié),突出活動的思想教育意義,減小形式性,注重活動的創(chuàng)新性,與時俱進,結合時事政事開展相關活動,使參與者及時了解和認識社會現(xiàn)狀,保證活動質量。同時學生黨員及骨干要發(fā)揮模范帶頭作用,注重個人素質的提升和完善,其榜樣示范作用在潛移默化中也發(fā)揮著隱,影響他人的行為和思想動態(tài)。
3.4挖掘參與者的內在需求,激發(fā)高校大學生的學習動機
首先,校園文化活動不能流于形式,要挖掘參與者的內在需求,知道參與者喜歡什么,想要什么,能夠接受什么,從而以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組織實施活動,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滿足其內在需求,使參與者能夠主動將所聞所見真正入耳入心,進行思考并內化成個人道德認知,激起道德情感的認同,并在模仿的實踐過程中形成個人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真正發(fā)揮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德育功能;其次提升參與者組織參與活動的層次。參與者不能僅僅局限于鍛煉能力、擴大人際交往、增強個人競爭力等參與動機,還要以塑造品德和價值觀、規(guī)范行為、凝聚思想等為目標參與到活動中,善于思考和總結,真正適應并融入社會,既能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達成育人的顯,鍛煉組織者和參與者的組織協(xié)調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同時也能強化德育隱的發(fā)揮和落實,滿足教師和學生的顯性及隱性的雙重需求。
3.5重視利用網(wǎng)絡平臺擴大活動宣傳力度
要充分發(fā)揮校園網(wǎng)絡、校級報刊、校園廣播站、校園電視臺、校園宣傳欄的作用。首先對高校校園文化活動進行前期宣傳和后期匯報總結,擴大活動的宣傳力度,使師生能夠了解活動,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使更多的人受到活動的影響,最大程度上發(fā)揮活動的隱,使隱顯性化,激發(fā)師生參與活動的熱情,還可以對學校及品牌活動進行宣傳,擴大影響力和美譽度,將活動的作用輻射到社會層面;其次利用齊全的媒體設備提高活動質量和層次,將媒體設備運用到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增強活動效果,多角度、全方位、形象化、直觀化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的隱性德育教育,使媒體成為校園文化活動的另一種載體,發(fā)揮活動的各類功能;再次充分利用網(wǎng)絡平臺,尤其是新媒體,加強網(wǎng)絡管理,拓寬校園文化活動的渠道。高校應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交互性、開放性和適時性等特點,利用網(wǎng)絡平臺開設、組織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師生之間進行互問互答,釋疑解惑,平等交流,把網(wǎng)上的虛擬與客觀的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使網(wǎng)絡真正融入師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起到凝聚人心和傳播文明的作用[7]??傊?,高校是文化組織和學術場地,高校校園文化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塑造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園文化活動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引導力,塑造師生人格品質,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認識觀和價值觀,能夠習得規(guī)范的行為方式,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和溝通協(xié)調能力。同時,參與者能夠陶冶情操,增強審美能力,提高生活品質和幸福感,將精神力量輻射至社會中。所以,強化校園文化活動的隱性德育功能刻不容緩,希望各高校高度重視,能夠真正做到寓教于境、寓教于樂、寓教于理、寓教于心,促進校園文化活動的全面科學發(fā)展,構建和諧校園,培育適應社會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楊林玉.高校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強化對策探析[J].南方論刊,2011(7):65-67.
[2]肖玲.論大學校園文化與德育滲透的幾個問題[J].咸寧學院學報,2007,27(4):151-153.
[3]黃向陽.德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王繼強,李華濤,賈斌,等.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吸引力現(xiàn)狀與對策分析———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為例[J].中國電力教育,2012(02):138-139.
[5]鄒志強,陳錦秀.高校校園文化的內涵和載體淺析[J].高教研究,2006(2):46-47.
[6]彭巧胤,謝相勛.再論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的關系[J].學校黨建和思想教育,2011(05):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