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7 14:52:43
序論:在您撰寫德育教育在語文教學的滲透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德育意識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應該注重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最終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币虼?,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語文這門學科的優(yōu)勢,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提升學生的思想修養(yǎng),樹立其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德育是當今學校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它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覷。首先,小學生正處于由兒童向青少年過渡的關鍵時期,其道德思想正處于形成階段,此時的德育教育會對小學生以后的發(fā)展起巨大的推動作用。其次,小學階段的語文教育屬于基礎教育,和其他學科相比,語文學科的任務則更具特殊性。最后,小學語文新課標明確強調德育滲透的重要性。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存在的不足
(一)德育滲透意識淡薄
部分小學語文教師過多地關注學生對“雙基”知識的掌握,忽視其個性和思想品德的發(fā)展。智育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但是德育在小學生的發(fā)展中也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如果小學教師過于重視智育而忽略德育,易影響小學生品德的健康發(fā)展。但部分小學語文教師的德育滲透意識淡薄。
(二)知識傳授與育人方法相割裂
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德育教育時忽略學生的接受情況,致使德育滲透成為教師的個人教學行為,德育效果不佳。在小學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如果僅僅是講述大道理,不注重與生活實踐的聯(lián)系,不僅不會產生良好的德育效果,反而還會加大教學難度。
(三)育人內容
“假、大、空”在一些語文課堂教學中,雖然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多種多樣,教學氣氛活躍,但實際上教學內容卻脫離現(xiàn)實生活,不具備可行性,教育活動成為浮于表面的表演。一些教師為了實現(xiàn)德育滲透,選取了與教學內容不符的德育內容,這不僅不利于學生情感的升華,而且也不利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對策
(一)轉變教師觀念,加強德育意識
《教師法》中明確規(guī)定教師要以身作則,教書育人,并且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對學生進行思想和行為進行教育,從而促進學生全面而和諧地發(fā)展。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重,轉換教學觀念,充分認識到德育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性,以及兩者之間的有機結合對促進小學生的和諧發(fā)展的重要性。
(二)選擇恰當?shù)牡掠椒?/p>
小學語文教師要根據(jù)本班學生的具體特點來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如果教學方法選擇不得當,就無法很好地將德育和教學聯(lián)系起來,進而直接影響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德育功能的發(fā)揮。而如果方法運用得當,學生就會很好地接受德育內容。
(三)提高語文教師的德育教育能力
小學語文教師提高自身德育教育能力的基礎是準確解讀新課標中的德育要求,并根據(jù)語文這門學科的獨特特點,以及學生自身的特點加以實施。1.在教材內容解讀上進行德育滲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要做到與知識講解、情感傳遞緊密結合。如學習《我的戰(zhàn)友》時,教師需要積極引導學生樹立集體意識并運用于日常生活中,進而提升學生團結奮斗的道德品質。總而言之,為了使小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教師可以通過鉆研教材、發(fā)掘教材內涵,做到全面理解教材,進而充分展現(xiàn)教材中的德育成分。2.在朗讀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朗讀是小學生最初的閱讀活動。但是,朗讀并非簡單地將課文讀出來,而是通過把握整篇課文的感情基調來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進而用自己所領悟的情感將文章賦予感情并朗讀出來。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文章不同的感情基調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3.在寫作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寫作的思路與內容主要來源于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小學生感受和領悟生活,引導他們去體會生活中各式各樣的情感所帶來的不同感受,使他們能夠仔細地觀察生活。但不容忽視的是,小學生的認識能力還很淺顯,這就需要教師的點撥、指導,教師需要正確引導小學生觀察生活、體會不同的情感。
總之,新時代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落實好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思想修養(yǎng)也能得到提升,為社會輸送品德優(yōu)良的建設者。
作者:杜方方 單位:天水師范學院政法學院
參考文獻:
[1]李鎮(zhèn)西.教育是心靈的藝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柳麗娜.我國中小學德育目標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思路[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7(2):7-8.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是一種十分常見的教育手段,而課外閱讀也是一種有效的德育教育措施。教師通過積極的引導學生閱讀各種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課外讀物,不僅可以有效的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學生開拓視野,還可以有效的鍛煉學生的意志力,使學生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但是,書也有“好”、“壞”之分,教師就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讀“好”書,才能夠使學生真正的通過課外閱讀獲得進步。這就需要教師能夠結合學生的思想特點、興趣愛好以及年齡特征等實際情況,積極的為學生推薦各種優(yōu)秀的讀物,豐富學生的業(yè)余生活。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使學生能夠一直保持課外閱讀的興趣,特別是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讀書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1]。例如,有些學生喜歡閱讀一些談情說愛的書籍,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閱讀和學習有關文藝理論的書籍,提高學生的閱讀品鑒能力,從而使學生能夠充分的感受相關書籍中人物的悲歡離合。同時,教師要讓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閱讀習慣,避免一味的閱讀情節(jié)曲折的書籍,而是要能夠閱讀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書籍,讓學生能夠通過閱讀,獲得有益的感染,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并且,教師還要積極的鼓勵學生訂閱各種報紙、雜志,促使學生能夠擴大自己的視野,增強自身的思想覺悟。
二.鼓勵學生積累名言警句,利用名言警句滲透德育教育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存在著十分豐富的名言警句,這些名言警句有著很強的教育意義,其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思想內容,對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很大的幫助,特別是在高中語文教材內容中,有很多的課文的中心思想,都可以通過一段言簡意賅的話語進行概括。所以,高中語文教師就要抓住這些內容,對其進行重點的分析和講解,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并且,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將這些名言警句進行記錄,并時常進行閱讀,幫助學生牢牢的進行鞏固[2]。例如,教師可以在每天正式上課之前,引導學生共同朗讀一句名言警句,然后讓學生初步的了解其中的含義,并將其進行記錄,還可以將其寫到黑板的角落上,幫助學生進行鞏固。同時,教師還可以在黑板報的醒目位置,每天寫下一條名言警句,讓學生進行學習,并鼓勵學生對其含義進行討論和分析,豐富學生的積累,從而更好的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并且,教師還可以利用校園廣播,每天為全校的師生播放一條名言警句,營造一種良好的德育氛圍,通過環(huán)境對學生產生影響。
關鍵詞: 德育教育 小學語文 教學 滲透
小學語文對學生來說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教材上的很多內容都具有思想性與情感性,在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將德育教育滲透其中,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的雛形。語文教材中課文所涉及的內容非常豐富,有的講的是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有的是古人高貴的道德品質,還有富有教育意義的傳說,等等,這些內容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提高思想道德品質,為其塑造健康的人格打下堅實基礎。
一、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的作用
1.促進學生的德育發(fā)展
小學教育是學生的啟蒙教育,學生后期人格的形成與小學教育有很大關系,德育是每個人都應該具有的品質。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是當前的教育理念,德育教育應該擺在第一位。與知識掌握能力相比,學生的思想素質更重要,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該明白,在教會學生課本上的一些知識之前,應該先教會他們如何做人。因此,在課堂學習中,需要融入德育教育,語文課堂是非常好的媒介。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競爭壓力也在不斷增大,小學語文課堂融入德育教育,雖然還不能讓學生明確形成科學的價值觀,但是對其以后有很大影響,對促進學生德育的發(fā)展有很大幫助。
2.提升語文課堂的有效性
語文課堂是多元化的,在教育中寓教于樂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語文課堂上,教師有非常重要的任務,第一,語文是我們的母語,教師要使學生有效掌握語文基礎知識,讓他們培養(yǎng)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良好地運用專業(yè)語文技能進行人際交往;第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健全的心理環(huán)境、樂觀向上的情感;第三,就是要努力幫助學生開啟自己的智慧,讓學生除了專業(yè)知識外,還掌握良好的學習能力等。要實現(xiàn)這些目標,需要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德育教育的融入可以實現(xiàn)“寓教于樂”,為學生營造一個幸福、快樂、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二、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存在的問題
德育教育是為了學生的終身發(fā)展,但是在小學教育中,很多教師都過度重視階段性的教學質量,而所謂的教學質量,是以學生的考試成績衡量的。隨著近些年就業(yè)等方面的壓力,很多學校幾乎將所有精力都放在對學生文化知識等的教學上。新課改一直強調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很多學校還是重智育。這種現(xiàn)象,加大了德育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的難度,即使是一些有經驗的教師,為了達到學校設立的升學指標,也不得不將教學重點轉移到課本知識上。另外,對于重視德育教育的學校,有的教師又會過分重視德育教育的地位,在語文課堂上,將語文課上成了思政課,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三、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的有效策略
1.結合教材進行德育教學
教材是專業(yè)人士根據(jù)不同年紀學生的特點編制的,要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首先教師要掌握好教材中課本內容的真諦,語文教材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當講到歌頌古人英雄事跡的課文時,教師先要讓學生自主閱讀,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主旨,讓他們了解歷史,體驗古人優(yōu)秀的品質。德育的培養(yǎng)與生活息息相關,小學語文教材中不乏一些贊美大自然的課文,教師要通過這些課文的講解,讓學生了解大自然的美好,讓他們意識到保護大自然的重要性。只有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才能有效將德育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
2.在教學中融入實踐活動
德育教育與社會有緊密聯(lián)系,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適當融入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社會,從身邊的一些小事做起,將課堂與生活結合起來,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閱歷,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語文教學過程應該是豐富多變的、活潑的,德育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可以更好地豐富語文教學形式,有效增強學生的素質。對小學生來說,其課余時間比較多,教師可以將這些課余時間有效利用起來,組織學生參加一些實踐活動,例如:去圖書館做課外閱讀,豐富自己的知識;開展一些與語文有關的比賽,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結合某一課文的主題做手抄報等活動,豐富學生的語文專業(yè)技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在這些活動的熏陶下,思想道德品質也能得到一定提高。
3.運用多媒體輔助德育教學
隨著科技的進步,多媒體在課堂上被廣泛使用,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不僅充裕了課堂教學時間,而且將一些文字、課本上的小故事以畫面、視頻等形式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讓學生更為真切地感受課文所營造的氛圍,感受課文中描繪的主人公的性格,學生潛意識里對這些美好的事物、人物的美好品質會產生追求愿望,自然而然地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秀的思想品格。此外,充滿情趣和活力的語文課堂可以幫助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四、結語
德育教育對學生的發(fā)展非常重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要采用合理的教學方式,將德育教育滲透到語文課堂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中,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式,為學生營造一個健康歡快的學習氛圍,以培養(yǎng)其“德智”的雙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小梅,宋麗霞.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新課程(小學),2015(01).
關鍵詞: 德育教育 語文教學 教育理念 情感體驗
一、德育教育對小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重要性
1.有助于小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德育教育在每一個學生的求學生涯中都占到相當大的比例,從小學的思想品德課到大學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每一個階段都受到教育主體高度重視。德育要從小抓起,讓小學生從最初思維形成之時就受到德育教育,對其未來心理狀態(tài)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小學階段是最容易接受外來教育的時期,最容易培養(yǎng)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
2.有利于培養(yǎng)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人才的發(fā)展要適應社會的發(fā)展,才能真正做到雙向進步,教育的職責除了教會學生基本的理論及應用知識外,還要按照社會的發(fā)展培養(yǎng)相應素質的人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fā)展時期,教育主體制定符合這個制度發(fā)展的人才培養(yǎng)戰(zhàn)略,從小學時期就加大德育教育的培養(yǎng)力度,宣傳社會主義國家制度,有利于培養(yǎng)適應本社會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
3.有利于培養(yǎng)小學生辨別是非能力。在小學階段,孩子們由于受到年齡的限制,往往對很多是非曲直辨別不清,他們無法站在多種立場思考及解決問題。對于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他們日常和父母及祖父母的接觸更多一些,思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長的影響自然更多一些。在小學語文課程中滲透德育教育,用不同于思想品德課程的教育手段引導學生,在對錯判斷上培養(yǎng)其理性主觀的辨別思維,能夠更好地孩子的辨別是非能力。
二、在小學生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存在的不足
1.語文教育者在教學中常常忽略以身作則。師者最關鍵的教育手段是以自身的榜樣作用影響學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從事教育活動,從而使學生更加信服教育者,使傳授知識及經驗的過程更加順利。小學生是最具有模仿意識的,他們在日常行為及思維模式上,習慣于跟隨老師及家長,語文教育者對自身的行為規(guī)范,是給學生在生活及學習態(tài)度上的一種無形的引導,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產生作用,并對孩子未來朝著正確方向發(fā)展打下根基。
2.語文教育者在備課階段德育部分準備不夠充分。德是立人之本,在小學課程中,語文課程在所有科目中與德育教育關系最緊密,教育者可以通過語文教學向受教育者傳授德育思想。然而,語文教育者在平時根據(jù)課程要求備課時,往往只重視課內內容的準備,習慣性地將課本上的內容全部講授,為了謀求效率,在備課過程中很少將有關課本知識的德育經驗滲透在教案里。在當前的應試教育模式下,很難激發(fā)教師自發(fā)地關注課本之外的德育教育。
3.語文的課程教育與德育延伸的手法不夠完善。除了上述的語文教育者在備課時很少涉及德育知識外,課堂上將語文課程與德育教育的鏈接手法不夠完善,不能讓學生很好地吸收理解。孩子們在小學階段思維模式還不能完全穩(wěn)定,所有接收的知識及經驗都靠教育者形象生動地講解,才能很好地吸收并記憶。現(xiàn)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育者有很少一部分能夠做到這一點,將語文課程與德育教育完美結合需要自身有深厚的知識功底,并加上嚴格的職業(yè)培訓,在這些方面,很多小學并沒有真正落實到位。
三、在小學生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渠道
1.借用德育典故使學生們深入理解。小學語文教材在內容的選取過程中,往往都是以愛國、有愛、明理、誠信、尊師、重道為題材的,教育者根據(jù)這些內容,借用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的典故,使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了解自己應該怎樣遵守日常的行為規(guī)范及做出怎樣的價值判斷。在一般教育手法中,典故教育是最能深入學生內心的,將語文課程與典故事例較好地結合,給小學生單純的思維模式打下深刻的烙印,有助于他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好地發(fā)展。
2.教育者在傳授過程中要把握好學生心理。語文教育者在傳授知識及經驗的過程中,要時刻注意觀察孩子行為模式及心理狀態(tài)。小學生并沒有穩(wěn)定的性格,他們情緒和心理上的波動都比較明顯,貪玩、好動、天真、可塑是這個時期的特點,教育者需要時時觀察,掌握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及心理異常反應,能在教育過程中采用合適的方式方法幫助其解決心理問題。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們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消除逆反心理作用,還能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心理。
3.德育教育在語文教學中要抓準時間點。任何教育過程,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升華時都要把握好時間點才能達到預期效果。同樣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德育的滲透也需要抓好時間點給予適當?shù)纳A,才能在孩子的心靈中形成一定深刻的影響,為他們樹立好人生信標。以往的語文教學中往往只是告訴孩子們應該怎么做,而忽視了教育孩子們?yōu)槭裁催@樣做出抉擇。形象生動的德育授課模式會讓孩子們了解到自己做出抉擇的原因動機,幫助學生在以后的人生抉擇中做出正確的判斷。
4.在滲透德育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與學生的情感體驗相結合。小學生的認知多以感性為出發(fā)點,小學的語文課程多含有豐富的情感設計,目的是幫助學生以孩子的角度理解世界。教育者在日常的授課過程中如果結合感性素材,就會更加深刻地觸動學生的內心世界,幫助他們從根源上理解德育的意義并貫徹于自身活動中。教學中的情感體驗會帶動課上氛圍,感染效果更好,比起單純的說教灌輸模式,這樣的教學方法更能深入孩子內心,讓他們更容易接受。
小學時期是每個學生培養(yǎng)良好德育觀念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心性善良,能夠主動接受外界傳播給他們的東西,教育者在這個時期將語文教學與德育教學很好地結合,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所學的知識及經驗的重要性,并且培養(yǎng)他們主動學習的意愿,幫助他們學會如何正確判斷是非,如何在自身塑造過程中使自己更加完善。德育是一個國家教育的根基,在小學時期滲透德育教育能夠為教學過程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關鍵詞】德育教育 中職語文教學 滲透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9-0080-02
德育教育是中職學校教育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德育教育的成果不僅體現(xiàn)在學生個人素質方面,還體現(xiàn)在中職學生就業(yè)軟實力的發(fā)展方面。因此,中職學校有必要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加大力度。進行德育教育的方式有很多,但是滲透式教育被認為是最容易實現(xiàn),并且教育效果最好的。在中職學校教育的各個科目中,語文教學本身具有進行德育滲透教育得天獨厚的條件,探討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值得每個中職語文教師思考。
一 中職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滲透的必要性
1.中職德育教育需要語文教學的彌補
中職德育教育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和學校的日常德育工作來進行,但是,中職學生群體存在一個集體特征,就是他們在初中都存在學業(yè)問題,個別學生甚至存在品行問題。他們進入中職學習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掌握一門職業(yè)技能,對個人素質發(fā)展的重視度不夠。一旦學生整體對自身德育水平發(fā)展存在重視不足的問題,那么整個中職德育教育的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而語文教學能夠從日常教育的過程中加強學生對自身德育教育的重視,使日常德育教育的效果提升。
2.語文教學本身具有德育教育的優(yōu)勢
中職學校語文教材兼顧了學生文化知識水平教育和德育教育兩方面的需要,雖然教材的主體是以學生文化教育為主的,但是語文教材內容本身蘊含著許多能夠開展文化教育的內容,例如中國古代詩詞和美文中所抒發(fā)的各種愛國、親情等美好的情感,都是德育教育的適用教材;另外,語文教學所重視的閱讀和言語表達等內容,為學生開拓了學習視野和空間,通過語文教學,學生能夠接觸到中國文化,這實際上為德育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更充足的資源。
3.德育教育滲透是語文教學發(fā)展的方向
對學生進行文化素養(yǎng)教育和個人素質發(fā)展教育,是學校教育對個人發(fā)展的最根本的影響,這其中就包含了德育教育。我國各級教育都在加強德育教育的力度,學校各個科目也都在要求對德育教育進行滲透,而中職語文教學在德育教育中的價值還沒有完全體現(xiàn)出來,德育教育滲透已然成為中職語文教學未來的發(fā)展方向,也是語文教師教學水平提高的方向之一。
二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1.拓展語文教學的內容
中職學生對語文學習中的大部分內容采用的還是傳統(tǒng)的知識記憶方法,古語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加強學生對語文內容的熟讀,也能夠幫助他們深刻了解語文學習中蘊含的德育內容。因此,通過日常的學習行為促進學生德育發(fā)展是滲透德育教育的一種有效方式。語文課本中的內容有些并非十分朗朗上口,但是,教師可以對語文教學內容進行拓展,例如,將國學經典當做早讀課本。在《尚書》《左傳》和《論語》等經典中包含了與國家和個人發(fā)展相關內容,如“足國之道,節(jié)用裕民而善臧其余。節(jié)用以禮,裕民以政”(《荀子?富國》)講述了節(jié)儉興邦的傳統(tǒng)文化,這樣的誦讀內容,能夠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民族文化意識,為他們繼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美德奠定基礎;《三字經》中講“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學生理解了這部分內容之后,自然會領悟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對自身的“打磨”意義,也會認同學習行為本身的重要性;另外,國學經典誦讀講求從熟讀到理解、從理解到踐行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比較漫長的,需要學生付出努力,并且要求行為的主動性,一旦學生能夠對國學經典有所應用,就說明他們已經掌握了主動發(fā)展的能力,對個人素質發(fā)展的主觀意識更強,對高尚的品行、堅強的意志的認可度也就更高。
2.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方法
中職語文教材本身就是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范本教材,關鍵是語文教師要如何將教材內容中與德育教育相關的內容離析出來,使學生對課本中包含的傳統(tǒng)文化內容形成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以古詩文的背誦為例,很多學生只是對古詩文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不但記憶效果不好,學生也不能理解其中的文化含義,久而久之,還容易對背誦產生反感。我在進行古詩文教學的時候采用“圖畫展現(xiàn)”和“編故事”的方法,一邊教學生新的記憶方法,一邊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滲透。例如,在進行孟浩然《過故人莊》的教學時,使用多媒體設備,將整首詩以flas的方式一一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配以田園風情十足的音樂,請學生欣賞完動畫之后,用自己的語言將詩文內容進行“編故事”式的再造,這實際上就是學生深入詩文作品,理解其中“山水情懷”、“重陽賞菊”等傳統(tǒng)文化含義的過程,而通過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學生對古詩的記憶也更加深刻。一節(jié)課結束之后,幾乎所有學生都能夠一邊回憶動畫和自己編的故事,一邊背誦完成的古詩,而他們在背誦的過程中,無一不沉浸在詩文描繪的人文風情和對古人踐行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的向往之中。
3.營造德育教育氣氛
語文的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師生交流、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從教師身上學習到與個人行為和品行發(fā)展相關的內容,教師也應該在交流當中觀察到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需要所在,并進行有目標的教育。因此,將德育教育滲透到中職語文教學之中,就要在教學當中營造德育教育氣氛,以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并作為德育教育的基礎;同時,和諧的師生關系能夠使語文課堂氣氛更加輕松、愉快,學生在對教師充滿信任和信心的基礎上進行學習,更容易使他們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就感,能夠形成對語文學習的良性的情感發(fā)展模式,能夠更認同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內容,也能夠更加主動地重視個人素養(yǎng)和心理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遠離講臺,站在學生中間,以融入學生學習的姿態(tài)進行教學,使學生對教師的情感認知從高高在上的授課者轉為共同成長的朋友;在課下,教師也要重視和學生進行情感交流,觀察學生的情緒變化,并提供主動幫助。久而久之,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度就會提高,老師對他們來說是一個親切的、值得信任的朋友,上語文課成為讓他們覺得愉快的事情,在語文學習中,學生也更加重視自己在課堂上的一言一行。這實際上就是真實的他們。
三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價值
1.豐富中職語文教學的內容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滲透的方法還有很多,但無論使用哪種方法,德育教育都能夠起到豐富中職語文教學內容的作用。雖然中職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還是在教材范圍內,但是,教師對教材中德育內容的發(fā)掘與拓展,無疑是使原本固定的教材更加豐富,使學生能夠從教材中獲得更多知識的過程。
2.優(yōu)化中職語文教學
中職語文教學中的主要問題――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認知不足,也能夠通過德育教育的滲透而得到解決。為了在教學中展示德育教育內容,教師必然要追求更多樣的教學方法,語文教學也從簡單的知識教學升華成為對學生個人修養(yǎng)、思想的教育,這正是中職語文教學優(yōu)化的過程,也是優(yōu)化的結果之表現(xiàn)。
四 結束語
德育教育與中職語文教學的結合,不僅滿足了學校進行德育教育的要求,還使語文教學的意義得以延展。從教學的角度講,語文是在教學生如何運用語言知識;但從教育的角度講,語文是在教學生如何認識一個國家、民族的精神,學習使用哪種方式去傳承這種民族精神、如何進行個人素質的培養(yǎng)。有了德育教育的加入,學生能夠在語文學習之后,感受到中華文化中對“德”的闡釋,也能夠對個人素質有更深刻的理解,他們在中職階段所獲得的能力,能夠對他們未來的人格發(fā)展起到指引作用。相信通過中職語文教師的不斷努力,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必將為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提高和個人素質發(fā)展帶來幫助。
參考文獻
[1]羅靜.如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5):115~116
[2]沙春菊.探尋德育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途徑[J].考試周刊,2014(A2):120~121
[3]吳麗霞.淺談德育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科技視界,2013(33):125~126
現(xiàn)在再說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準確地說,“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這個說法是不科學的,本文之所以用了這樣一個題目,是因為這是被大家規(guī)定了的校本教研課題,所以不得不用。為什么說這個說法不科學呢?這就又得談談“語文”是什么東西了。
我們中小學語文教學中說的“語文”,是用語文課本體現(xiàn)的,它的最本質特征是“語言文學”。如果說小學一、二年級的語文課本還主要是“語言文字”的話,那么,隨著年級的不斷升高,學生手中的語文課本就越來越成為一本“語言文學”了,它所展現(xiàn)給學生的課文,文學作品的比例越來越大。我們所謂要“滲透德育教育”的課文,正是針對這部分文學作品而言的。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明白了為什么說“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說法是不科學的了。
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為文傳統(tǒng)是“文以載道”,這個原則一直是被我們的祖先所推崇和維護的,正是在這個原則指導下,當初寫文章的人的目的就是明確地用它來“載道”的,這個“道”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德”。而我們今天雖然已經習慣了消遣文學、搞笑文學、泡沫文學充斥媒體的景況,但我們的中小學生語文課本中所選的課文,還沒有這些東西。所以我們所說的語文教學中的“德育”,不是我們今天在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才要往進去“滲”的,是當初的文章的作者已經把它“滲”進去了,我們今天要做的工作,如果一定要選擇一個說法的話,只能說是“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把課文中的‘德’提煉出來”,而不是“滲透”?;蛘哒f,“滲透”的說法是指在語文教學中把課文之外的“德”的東西滲進課文中去,那么,這種說法就更錯誤了,因為它從根本上取消了語文教學的本質。
那么,把上面的說法表述成“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把課文中的‘德’的內容提煉出來進行德育教育”行不行呢?不行。先不說這個表述好不好的問題,就它所表達的內容來說,也仍然不科學。因為它不符合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
“語文”的靈魂雖然是“德”,但它的肉體卻是“語言文字”“語言文學”。靈魂與肉體是不能分開的。我們要被一個人的靈魂所感化,無論如何都只能是通過接觸他的肉體才能實現(xiàn),從現(xiàn)象上看,我們始終都是在和他的肉體的存在打交道,只是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受到了他的靈魂的感染;而且,只要我們不斷地和他的肉體的存在打交道,我們就無論如何都會受到他的靈魂的感染,這是避免不了的。這里說的“始終和他肉體的存在打交道”,其最佳方式就是和“他”長期“生活”在一起,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生活”二字,只有在這種方式中,我們所得到的感染才是“德育”,如果不是“生活”的方式,而是由某人介紹說“他”的靈魂如何如何,我們也許可能會感動,但得不到“感染”,我們也許知道了什么是“德”,但我們并沒有得到“育”,因為這里沒有“育”的過程。語文學習、語文教學的道理也正就是這樣,只要我們讓學生長時間地“生活”在語言文字里,學生的接受德育教育是必然的,我們再用不著“滲透”或者“提煉”,如果我們特別地把“語文”里的“德”的東西挖出來交給學生,其結果是語文死了,我們給學生的是一些政治的、道德的說教,這種情況只能叫“教”,不能叫“育”。
“生活”在語文里,就是在語言文字、語言文學的原作品中長時間地沉浸、優(yōu)游、感悟、品味,是《學記》中說的“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比如,學習一首古詩,在反反復復的誦讀、默讀、沉思之中,那語言越來越熟悉,那形象、意境越來越明晰,接著,那情味、理趣、美感就不斷地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這時候,我們就說學習者得到了德育教育,而且是真正的語文的德育教育。它就是前文說的“善良、敦厚、真誠、守信、正直、溫和、謙恭、勤儉、樸實、高尚、純粹”等字眼所體現(xiàn)的更基本、更普世、更有價值,因而是更能夠體現(xiàn)一個人作為“人”的“質”的東西的“德”,而不僅僅是單調的政治說教。說這是語文的德育教育,是說這里進行著“教”的行為的是語文,進行著“育”的行為的也是語文,而不是語文之外的“人”。
那么,我們要不要語文之外的“人”――老師的“教”呢?當然要。我上文的說法,是針對提出本文題目者的心理前提說的,并不是一點都不要老師的“教”。我們在提出本文的題目時是有一個心理前提的,那就是基于我們在平時寫教案的時候,不論那門課程,都一定要寫明白“三維目標”,把德育教育要明明白白地寫出來,在教學中要把它作為一個特別需要強調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落實下去,這樣做的結果,其實質是把“德”的東西從教材中分離出來交給學生。就是基于這樣一種思想,我們才提出了如同本文題目這樣的論點。我上文的論述就是針對這種心理期待說的,與其在語文教學中搞這樣的德育教育,我的觀點是寧可不要。課堂上有多余的時間了,我們還是把它交給學生去讀書吧。
關鍵詞:閱讀教學;情感教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18-0168-5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8.035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教學過程之中。”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把德育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去,在潛移默化中完成這一宏偉計劃。為把德育教育更好地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去,本文就此淺談幾點做法。
一、在閱讀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一)分析人物形象,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人物傳記類作品中,塑造了眾多的優(yōu)秀人物。這些人物具有崇高的品質,有更高的心靈追求和思想境界。深刻透徹地剖析人物的內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調動起學生對善惡美丑的評價,在情感上達到共鳴。例如,《在愛中行走》中的德蘭姆姆用行動踐行著對窮人的愛。閱讀這些作品時,要從心靈上引導學生,使其身受陶冶。這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且可以讓學生在人物崇高的理想和精神品質的感召下,自覺地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在對人物事件的概括中進行德育的滲透
語文閱讀教學離不開清晰的結構脈絡,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中引導學生把握傳主,概括與傳主有關的重要事件。從概括的事件中去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挖掘人物內在的精神品質,有效地體會其隱含的內在品格,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情操得到陶冶,并使他們能更好地鑒賞作品中的動人細節(jié),領略人物的崇高品質,領會文章的主旨,提升學生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
(三)在提問啟發(fā)上進行德育的滲透
從提問啟發(fā)的角度,使學生認識文章中的作者對傳主的評價及觀點態(tài)度。同時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比如,《安安靜靜做大事》中,胡大白最終的成功是“性格”使然,還是“機遇”使然?這樣提問就可以把學生帶到精神層面上來,學生在對其性格的思考的過程中,也會將自己置身于其中,從而引發(fā)自問:自己是不是也要成為像胡大白這樣性格堅強的人?非常自然地就帶動起學生對美好精神的追求,實現(xiàn)德育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更好滲透。
二、在情感教育中進行德育的滲透
情感是語文教學中具有鮮明特色的個性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感情,讓學生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教會學生敢愛敢恨,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任務。情感教育讓語文教學充滿活力,它是語文教學的生命。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入真善美的文學藝術境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讓學生感受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人格魅力,了解他們堅忍不拔的意志和頑強進取的精神,使學生立志追隨前賢為國效力、為理想奮斗、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做出貢獻。只有通過情感教育,才能激發(fā)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深厚興趣,鼓勵學生透過文學作品審視自己、看待社會,在審美、創(chuàng)新、品格諸方面邁向全新的美好境界。
三、在實踐中滲透德育教育
(一)引導學生把道德與寫作結合起來
教育改革家魏書生每天都寫日記。我便引導學生多練筆,多觀察,多思考,把道德與寫作結合起來,實現(xiàn)教書育人的目的。
日常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學生寫作,這就要求學生必須觀察生活、捕捉形象,習作指導的過程就是指導學習運用馬列主義基本觀點的過程;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人生的過程。
(二)通過學生的作文體悟德育教育的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