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3 17:06:37
序論:在您撰寫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經過30多年的努力,奠定了相對獨立的學術地位,但該學科的一些基本概念還存在爭議。根據中國期刊網(CNKI)相關論文資料統(tǒng)計,從1983年到2013年30年間篇名包括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有33592篇,可見對“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問題的研究俯拾即是,本文主要從縱向向度和橫向向度來對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演進脈絡和研究維度進行疏理,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內涵的嬗變提出現代性啟示,為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學科的發(fā)展研究提供概念性基礎。
一、概念內涵的演進脈絡
從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概念的演變過程看,大致經歷了“施加論”、“轉化論”、“內化論”和“發(fā)展論”四種模式。首先,“施加論”模式,主要存在于改革開放之初到1984年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yè)正式設立這段時期。這一時期,學者們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主要參照加里寧對德育的界定,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遵循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fā)展規(guī)律,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憋@然,這種界定具有典型的意識形態(tài)性,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成外在性的“施加”,強調為政治、國家、社會服務,忽視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性。由于受“施加論”的影響,我國學界現在依然有許多思想政治工作者依然沒有擺脫“施加論”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模式。
“轉化論”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闡釋強調“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tǒng)的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憋@然,這種“轉化論”仍然是“施加論”的延續(xù),在強調“施加”的同時,有意突出“轉化”的思維,強調要取得實效還有一個由外向內和由內向外的轉化過程。盡管“轉化論”仍然沒有擺脫“施加論”的影響,但畢竟注意到了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和德育的有效性,毫無疑問具有進步意義。
20世紀90年代以后,許多學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的成果,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內化論”,強調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通過特定的教育活動,把特定社會的思想和道德規(guī)范內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過程?!边@一觀點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施加、轉化,而且更重要的是把外在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內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顯然,“內化論”比“轉化論”又前進了一步,它強調了思想政治教育由注重外在施加轉變?yōu)閮仍谡J可、接受,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但這種內化是片面的,它只是外在施加影響之后的內化,受教育者并沒有根據自己的發(fā)展需要作出獨立的判斷和選擇。
于是,一些學者提出“發(fā)展論”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規(guī)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覺積極參與的互動中,通過內化和外化,發(fā)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幾方面素質的系統(tǒng)活動過程?!边@種“發(fā)展論”的界定摒棄了外在施加性和被動接受性的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肯定了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強調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發(fā)展和個體德性提升的內在性需要。
自20世紀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成立以來,學界對“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概念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豐富和發(fā)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從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確立、發(fā)展過程中也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越來越重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也越來越重視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和理論的進一步發(fā)展,以及相關學科的理論發(fā)展,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不斷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也隨之更豐富、更系統(tǒng)、更科學。
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內涵的研究維度
以上主要是以實踐為線索從縱向這個向度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內涵,因此第二部分主要從橫向向度來探討學術界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內涵,學界主要有幾個研究維度:
第一個維度,從社會實踐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主要是解決“做什么”、“怎樣做”的問題。主要以張耀燦等學者為代表,他們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掌握的社會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與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發(fā)展狀況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貫穿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始終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這一基本矛盾為研究對象而開展的活動。矛盾要得到合理的緩解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環(huán)體和介體的相互作用。從這一角度來說,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實踐活動,以人為作用對象,目的在于幫助人們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主要幫助人們解決“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
第二個維度,從學科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主要解決“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學科,具有規(guī)律性、科學性、普適性的特點,能夠為盡可能多的受眾所接受,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主要以張耀燦等學者為代表,他們認為“把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對人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規(guī)律作為自己研究對象的?!睆慕逃黧w而言,該學科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規(guī)律,從教育客體來看,該學科學研究的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發(fā)展的規(guī)律,因此,可以說“一定社會、一定階級對人們思想品德的要求與人們的實際的思想品德水準之間的矛盾”,也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基本矛盾,這與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同點,但不同的是,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展開是動態(tài)性、過程性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矛盾的展開是靜態(tài)性、規(guī)律性的,它以科學認識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各種現象進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規(guī)律為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規(guī)律的科學。
第三個維度,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屬性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性,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內涵。楊生平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個階級或集團為了建立或鞏固其政治統(tǒng)治而進行的符合本階級或集團根本利益的、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學、道德、藝術和宗教思想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教育”,顯然這種觀念的目的是通過意識形態(tài)的控制和引導來維護特定的階級集團的利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階級性,強調構筑思想防線的價值意義,忽視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的客觀要求。張耀燦等人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念、道德規(guī)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不難看出,其內涵的闡述仍是強調其功能性和階級性,這些概念都難以逃脫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tài)的思維窠臼。盡管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有加強人文教育、重視素質教育內容的趨勢,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并沒有淡化,它還是為執(zhí)政黨服務的,依然承載著濃厚的政治性。
周茜蓉認為從政治性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存在著“重意識形態(tài)功能價值作用而輕科學性”的問題,因此有學者主張更改學科名稱的提議。黃釗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旨在突出“政治”為核心內容,是與階級斗爭為社會主要矛盾的情況相適應的,今天階級斗爭已不再是社會的主要矛盾,仍沿用傳統(tǒng)提法作為學科名稱,就難免有因循守舊和固步自封之嫌,因而改名為“思想教育”。王穎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內涵和政治特征一貫而又明顯,因此沒有改動的必要,但必須嚴格使用這個專有名詞”在這爭鋒過程中,謝祖鵬則從另一路徑說明思想政治教育內涵以解除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政治性強的尷尬,他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功能是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的根基”,這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做了最好的注腳,也為其科學性提供了理論的前提。
第四個維度,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來看,在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tài)性的爭鋒中,有學者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tài)性和科學性統(tǒng)一于內容的教育性,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鄭永廷教授提出的,他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學科堅持素質取向,即以形成、提高我國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和人的發(fā)展,遵循思想形成發(fā)展的規(guī)律,把理論、正確的價值觀念、道德原則轉化為對象的思想與行為,提高思想道德素養(yǎng)質,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學科的特殊本質,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及其學科的本質,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學科區(qū)別于其他的根本所在”。而張耀燦則從內容上來闡述思想政治教育是“受政治制約的思想教育和側重于思想理論方面的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理論教育、政治方向教育、法紀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含義上接近于思想政治工作”。周茜蓉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角度縱向切割為三個層面:一是從理論原理的層面圍繞人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與發(fā)展這個主題展開;二是從應用層面中圍繞教育對象成長和成才的認識、心理、發(fā)展過程展開;三是從實踐層面中圍繞當前社會和思想熱點、焦點和思想教育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展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求深入到具體的歷史境遇與時展之中,確立其科學性和意識形態(tài)屬性兩者之間合理的平衡和張力關系”。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層次勾勒清晰,而且首次把科學性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在概念的界定上已有很大的突破。在這當中,我們不難發(fā)現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側重于某種價值判斷而不是客觀事物的狀態(tài)描述,但其價值判斷必須建立在科學性基礎之上,因而“科學性”與“意識形態(tài)”是統(tǒng)一的。
第五個維度,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來看,豐富的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屬性。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學界從實踐性、意識形態(tài)性、科學性等角度做過豐富有價值的探討,然而學者沈壯海認為我們忽視了從文化性來探討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一種社會精神文化或寓于社會精神文化之中。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關懷教育和人際交往教育等多個方面,政治文化、政治行為、道德文化等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交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之間的融合、滲透,呈現出社會文化性。再次,提高人的文化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之一,也是社會文化發(fā)展傳承的目標之一。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脫離社會整體的文化環(huán)境,而只能在社會整體文化發(fā)展的格局中實現自身獨特的價值與使命。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與價值往往在社會整體文化中得到體現和檢驗。
三、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內涵嬗變的現代啟示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現代演變與發(fā)展,離不開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和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時代特點。雖然這一概念的發(fā)展充分體現現世的特點,但并不意味著忘掉過去,拋棄傳統(tǒng)。因為傳統(tǒng)并不等同于過去,盡管在習慣上常常把傳統(tǒng)視為過去的東西,但事實上傳統(tǒng)總是現在存在的、現實的,如果僅僅是“過去的東西”,那它就沒有現實性了。傳統(tǒng)是“活”在現實中的,是在人們的社會行為和社會事物中發(fā)生作用的。
因此,從人們在探求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發(fā)展的基本歷程中,側重反映現代人自覺提高生活質量和追求生命意義的內在發(fā)展成為未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內涵演變的一個重要向度。從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邏輯內涵嬗變過程中,反映出個體主體依據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合理確定自身生存方式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人的現代特性在生活世界逐步生成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提升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的實踐活動,要“引導現實的人的內在生命自覺,激發(fā)起對思想政治教育所傳播內容的理解、認同和接受,避免知易行難。不僅要突破知識體系的說教,而且要通過所傳播的價值理念引導人的行為活動并逐步把它轉變成人的思想道德品質?!币虼?,不難看出,未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內涵的發(fā)展,應體現現代人的生命關懷意識、生活質量意識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意識的自覺培養(yǎng)過程,進而在人與自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中尋求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科學定位。
參考文獻
[1] 孫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3:290.
[2] 魯潔,王逢賢.德育新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128.
[3] 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
[4] 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
[5] 楊生平.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解問題[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1998(6):16-20.
[6] 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關重要范疇的概念辨析[J].思想理論教育,2003(7).
[7] 周茜蓉.在科學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之間――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二重屬性關系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05(4):16-18.
[8] 黃釗.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學學科名稱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3(10):27-28.
[9] 王穎.思想政治教育學學科名稱爭論之于學科發(fā)展的價值意蘊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2003(9):36-40.
[10] 謝祖鵬.思想調節(jié)論[J].江漢大學學報,1995(5):06-09.
[11] 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fā)展的歷史與現狀[J].思想教育研究,2002(6):09-11.
【關鍵詞】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定義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定義
在《關于思想政治工作問題》中指出,“我們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要解決人們的思想、觀點和政治立場問題,動員廣大干部和群眾為實現當前和長遠的革命目標努力奮斗。”張蔚萍教授2009年11月19日在河海大學所做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歷史回顧”學術報告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門治黨治國的科學,是對干部群眾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鼻G惠民主編的《思想政治工作概論》中認為,“一般而言,思想政治工作,是專指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進行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為引導和促進人們認同、掌握的思想理論、政治取向、政策主張而進行的宣傳、動員、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及其科學理論?!痹Y周主編的《思想政治工作學理論基礎》中給出的定義是:“思想政治工作是用無產階級的政治思想、政治理論、政治觀點,教育人民群眾,解決人們的政治思想、政治觀點和政治行為問題,提高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為當前和長遠的目標而奮斗的社會實踐活動?!睂O其昂教授在《思想政治工作學概論》中是這樣定義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定政黨或社會團體要求,有目的、有組織地采用多種手段對人民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培育新人,動員大家為當前和長遠目標而奮斗的社會實踐活動。”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定義
邱偉光主編的《思想政治教育學概論》給出的定義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yǎng)、塑造一定社會新人思想道德素質的教育實踐活動,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制約和影響,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這個觀點更多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和教育內容。王禮湛主編的《思想政治教育學》中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有組織地定向引導人們形成符合特定社會和時代以及人類自身發(fā)展要求的思想政治觀點和行為品格的教育工程?!标憫c壬老師在他主編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階級或政治集團,為實現一定的政治目標,有目的地對人們施加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以期轉變人們的思想,進而指導指導人們行動的社會行為。”陳秉公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學》是這樣定義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階級或政治集團,為了實現其政治目標和任務而進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為核心和重點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綜合教育實踐?!睆堃珷N老師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中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定義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边@一定義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特性以及社會的需求,特性主要是目的性、計劃性、組織性和實踐性。王勤老師在《思想政治教育學新論》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階級或政治集團,為實現一定的政治目的,有目的地對人們施加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以期轉變人們的思想,塑造人們的品德,進而指導指導人們行為的社會實踐活動?!鼻卦跂|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論》中是這樣定義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社會政治集團或政治組織機構,為實現其特定的政治目標,通過一定的精神方式和相應的物質載體,對所轄區(qū)域內的民眾施加有計劃和有組織的意識形態(tài)影響,使之具備較高思想政治素質的社會教育活動?!睏钌嚼蠋熢凇蛾P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解問題》一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個階級或集團為了建立或鞏固其政治統(tǒng)治而進行的符合本階級或本集團根本利益的,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學、道德、藝術和宗教思想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教育?!编嵱劳⒔淌谠谡撐闹兄赋觯骸拔覀兛梢詫λ枷胝谓逃男再|作如下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性、具有超越性的實踐活動,這種實踐活動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的主體性的增強,其作用越來越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生活中是一種多屬性、多因素的特殊活動?!边@個觀點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變性、多屬性、實踐性和社會功能的重要性,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涉及不深。蘇振芳老師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可定義為:一定的階級或政治集團,為實現一定的政治目標,有目的地對人們施加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以期轉變人們的思想,進行指導人們行動的社會行為?!边@個觀點與張耀燦教授的定義比較接近,但強調了更多的政治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定義的特點
綜上所述,專家學者對“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概念都給出了自己的定義,雖然在表述上有所差異,但是也有共鳴之處。權威觀點存在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大部分學者普遍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袁禮周、孫其昂、張耀燦、鄭永廷、陳秉公、王勤、秦在東和邱偉光等學者都直接指明這一特點,而陸慶壬和蘇振芳老師則用了“社會行為”一詞,二者大體相差無幾;第二,以內容解釋概念的傾向,以陳秉公和邱偉光老師為代表,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的具體內容;第三,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重特性,張耀燦和鄭永廷老師都指出了這一特點。
近年來關于實踐思想政治工作的稱謂逐漸統(tǒng)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也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概念的研究會一直繼續(xù)下去,就目前的一些研究成果來看,在定義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時,學術界仍然存在一些分歧,需要研究者進一步探討和磋商;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觀點也有著相通之處,學者專家已經達成了基本的共識。
【參考文獻】
[1]孫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7-28.
[2].關于思想政治工作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
[3]邱偉光.思想政治教育學概論[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1.
[4]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M].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2.
[5]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關鍵詞: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技術;概念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1-1297(2013)03-0079-01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 教育技術(05定義)是通過創(chuàng)造、使用、管理適當的技術性的過程和資源,以促進學習和提高績效的研究與符合倫理道德的實踐。
從上面的概念可以看出,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還是教育技術,兩者都是一項社會實踐活動。值得探討的是,目前國內對這兩項社會實踐活動沒有一個系統(tǒng)的概括,這就更加談不上兩者之間的理論關系了。本文通過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技術的概念的研究,對教育技術學、思想政治教育學這兩大學科的知識理論進行系統(tǒng)建構,希望對教育技術學或思想政治教育學有一個小小的幫助。本文得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技術的概念主要從以下3方面來進行研究:
一 從教育學、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教育技術學是以它的基本理論為基礎,通過分析教學過程的基本特點、要求及其規(guī)律,利用技術與科學、教學系統(tǒng)設計與科學決策方法,通過創(chuàng)造、使用、管理和評價適當的技術性的過程和資源,以實現教學最優(yōu)化、效能(或績效)最大化的研究與符合倫理道德的理論與實踐。
從教育技術學的發(fā)展史我們可以清晰地知道,教育技術學在發(fā)展過程中要不斷地從教育學、心理學、傳播學、系統(tǒng)科學等有關的研究成果中尋求理論依據,并且依據各學科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于一個有機整體之中,使它們作為自身進一步發(fā)展的指導理論。同時,教育技術學在自己的實際研究領域中,一定要根據客觀實際的需要出發(fā),總結出、建構出、發(fā)展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技術理論,并將該理論有效地應用于本專業(yè)的符合倫理道德的實踐。而思想政治教育學和政治學、教育學、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法學、美學、傳播學、行為科學、系統(tǒng)科學、管理學、人才學以及文學、藝術等學科都有聯系。具體來講,思想政治教育學是理論下一個的二級學科,它與該一級學科中的其他二級學科有著同根同源的關系,而且它們的研究對象、學科性質有很多相似之處。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不是一門孤立的學科,它的理論與實踐必須依靠政治學、教育學等學科的支撐,從中吸取、借鑒其他學科的理論知識,以發(fā)展本學科的內容。
依據上述,我們大體可以知道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技術在一定意義上是屬于教育學的范疇,也就是說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技術是一種教育活動。自從教育這一活動一產生,人類的思想活動、政治活動、教育活動以及技術活動就會產生,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技術。
二 從教育技術、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對象來看
教育技術05定義的研究對象是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學習過程是指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通過與教師、同學以及教學信息的相互作用獲得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的過程。學習資源是指支持學習的資源,包括教學材料、支持系統(tǒng)、學習環(huán)境。
通過學習教育技術學導論,我們清楚地知道,教育技術的研究是圍繞學習者的學習進行的,學習是教育研究的出發(fā)點。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有多種,在這里筆者認為它的研究對象是:研究普遍聯系、錯綜復雜的社會因素與教育對象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發(fā)展的關系,揭示、探索如何調節(jié)社會環(huán)境對教育對象的交叉立體作用,以及教育對象在受環(huán)境影響時的能動作用。通過學習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問題,筆者認為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對人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規(guī)律,并且通過改造人的思想規(guī)范人的個體行為。
上述關于兩者的研究對象,在本質上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技術的研究對象是人。對人而言,從一出生就開始接收教育,而實現教育活動的過程和資源就是教育技術,另外,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接受各種各樣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因此,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技術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技術實踐活動。
三 從教育技術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性質來看
教育技術學從本質上說是運用了自然科學(如物理學、數學等)、社會科學(如哲學、社會學等)等學科的基本理論來促進教育教學的。它既具有自然科學屬性,也具有社會科學屬性。也就是說,教育技術學既不是傳統(tǒng)的理科,也不是傳統(tǒng)的文科,而是融合兩者于一體的具有方法論的應用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特點是具有階級性、實踐性、綜合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性質,內容的變化,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評價都真正體現了該學科的性質。其實該學科的學科性質一直都蘊藏于、表現于而且作用于實際的社會實踐活動中。
那么,不管是教育技術學還是思想政治教育學,這兩個學科的性質都具有很強應用性、綜合性以及方法論。因此,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技術是一項目的性很強的實踐活動。換句話說,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技術實際上就具有社會性、綜合性和廣泛性的特點,它本身就是一項社會活動、技術活動以及教育活動。
綜上所述,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技術的概念實際上就是: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學中,在理論指導下,遵循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運用現代教育思想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通過創(chuàng)造、使用、管理和評價適當的技術性的過程和資源,以實現教學最優(yōu)化、效能(或績效)最大化的研究與符合倫理道德的理論與實踐。它是依據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運用教學系統(tǒng)設計,通過對各種思想政治教育具體方法、現代教育媒體等進行系統(tǒng)整合而形成的綜合性技術體系。
參考文獻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生態(tài)價值; 生態(tài)環(huán)境教育
中圖分類號: G 6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1)01-0042-04
近年來,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的研究,國內已有不少學者展開了系統(tǒng)研究并漸成熱點,其間最為大家所關注和闡釋的問題之一,便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概念的準確界定和科學解讀。對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的概念界定和內涵理解是否全面、準確、深刻,不但關涉我們?yōu)槭裁匆P注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以及如何面對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等問題,還關系到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創(chuàng)新和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方向問題。
圍繞“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的概念”相關問題的研究,筆者通過對CNKI期刊數據庫,對搜索到部分文獻進行了仔細研讀,有以下一些思考和體會。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概念研究現狀
1.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的定義
張花花、王墨菊、楊亞萍等人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tài)價值,是指運用生態(tài)學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問題,積極開展生態(tài)環(huán)境教育和生態(tài)倫理教育,告訴人們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應遵守的思想政治道德觀念和準則,從而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生態(tài)意識和生態(tài)道德觀念,養(yǎng)成熱愛環(huán)境、保護環(huán)境、建設環(huán)境的思想政治品德,并進而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而馬萬賓、杜文玲、肖春雷等則認為,生態(tài)價值的字面含義有兩層意思:一是生態(tài)的價值,即指生態(tài)所具有的價值,是就人與生態(tài)的主客體關系而言,指生態(tài)對于人的需要的意義;二是生態(tài)性價值或對于生態(tài)的價值,即人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等活動來滿足生態(tài)的價值。這種意義關系表現為正價值、負價值。并進而推論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就是建立在生態(tài)的價值之上,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來改變人的思想和行為,調節(jié)人與生態(tài)的關系,這種調節(jié)作用,不但體現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對于生態(tài)的意義關系,也體現為生態(tài)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人的有意義關系。
從以上定義中可以發(fā)現,國內學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的定義,明顯有別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tài)價值”,換句話說,“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不但應包含“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生態(tài)價值”,也應包含“生態(tài)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主體的價值”。
2.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的內涵
國內學者馬萬賓、肖春雷等認為,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tài)價值,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理解: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是建立在“生態(tài)的價值”基礎之上,其主體是人,是作為類主體的人;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的實現,依賴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同時也強調生態(tài)對于人這個主體的意義關系;四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表現為思想政治教育“對于生態(tài)的價值”,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對生態(tài)的價值,即生態(tài)是價值作用的對象,這個價值直接作用于生態(tài)。此時價值可表現為正價值、負價值。
3.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的分類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的分類,國內學者的已有研究還未細致并且觀點大致統(tǒng)一,馬萬賓、肖春雷等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可以從不同角度劃分為不同價值。從主體角度一般都劃分為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社會價值又被化分為經濟價值、政治價值、文化價值和生態(tài)價值。其中,生態(tài)價值還可以細分為生態(tài)的資源價值、認識價值、審美價值、經濟價值、生命維持價值、社會政治價值等。
4.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提出的意義
綜合汪倩倩、杜文玲、肖春雷、楊亞萍等學者的觀點,生態(tài)價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新的價值形態(tài),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tài)價值是一種發(fā)展性價值,是隨著近年來生態(tài)危機的出現,生態(tài)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后才出現。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的提出轉變了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維模式,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空間,開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視野,是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的變革與創(chuàng)新,標志著人類本質的回歸與主體境界的提高。因而,只有完整、準確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tài)價值內涵,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的價值,才能逐步緩解生態(tài)危機。
二、對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概念的再思考
1.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定義的再思考
要對“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進行科學定義,首先必須了解與之相關的幾個概念:一是“生態(tài)”。狹義上,“生態(tài)”通常指生物在自然環(huán)境中的生存和發(fā)展狀態(tài),也指生物的生理特征和生活習性;廣義上,“生態(tài)”可以泛指一切生命體在自然環(huán)境下按照其自身規(guī)律生存和發(fā)展的狀態(tài)。現在,“生態(tài)”一詞也被引申為泛指一切美好的、合乎其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的事物,如自然的、原生的、和諧的、美好的、鮮活的、健康的事物等。二是“價值”。其原意是“對人有維護、保護作用”。后來被用于政治經濟學,意指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價值在哲學上的意義被進一步擴張,意為客體對主體需要的效用。三是“生態(tài)價值”。既包括人和社會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客體滿足人類主體生存和發(fā)展需要的關系判斷,也包括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作為獨立于人類主體而獨立存在的自然功能(系統(tǒng)功能)判斷。生態(tài)價值的表現形式:包括生態(tài)的個體價值、生態(tài)的群體價值和生態(tài)的自然(功能)價值三個方面。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是指“人和社會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認識活動中建立起來的,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發(fā)展規(guī)律為尺度的一種客觀的主客體關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質是否與人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適應、相接近的關系。這種關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動和社會關系中合乎人的發(fā)展(尤其是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和人類社會進步(尤其是精神文明的進步)的目的而呈現出的一種肯定的意義關系?!?/p>
從以上與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相關的幾個概念可以發(fā)現,隨著人類認識與活動范圍的擴大,人類對于自身及其所處自然環(huán)境的認識也在廣度與深度上不斷擴大。只有超越 “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態(tài)價值”的“本代中心主義”狹隘價值觀,才能對“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有一個全新的看法。
從國內學者已經做出的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的定義來看,均有不足之處,一是把人和人的需要置于一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中心地位;二是把人視為生態(tài)環(huán)境無可辯駁的主宰者和改造者;三是只重視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對于生態(tài)的意義,或者是生態(tài)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主體的意義,而忽略了生態(tài)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之外其他要素的意義;四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局限于現實社會的人和人類社會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
與其他學者的定義不同,筆者試圖對“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進行如下定義: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及構成要素,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及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和意義。這種關系,不但包含個體、群體及其命運共同體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現實關系,也包含他們之間的代際關系。這種意義,不但體現為思想政治教育對于生態(tài)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意義,也體現為生態(tài)環(huán)境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意義。具體地說,是指以追求人類及其命運共同體永續(xù)的生態(tài)價值為目標,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在從事生態(tài)實踐及其相關活動的過程中,不斷地調整自身的思想和行為,或者為這種調整改變創(chuàng)設條件,或者對已有的調整作出解釋,或者為未來的調整作出準備;同時,生態(tài)環(huán)境及其運行規(guī)律也會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自身和其他要素發(fā)生廣泛和深遠的影響。
2.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內涵的再思考
以上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的定義,包括以下幾層含義:
第一,現實生活中的人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至高無上甚至是唯一的主體,人類還可以通過其他自己所創(chuàng)制或擬制的教育主體及其相關教育資源,對現實生活中的人開展思想政治生態(tài)價值教育,從而使他們可以更有效地向自然、歷史和災難學習,此時,他們更多地將直接或間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客體。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對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義,也包括“生態(tài)環(huán)境”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意義。前者又有不同分類,從作用性質上可以分為形態(tài)價值和功能價值,從作用途徑上可以分為開發(fā)價值、利用價值和保護價值,從作用方式上可以分為直接價值、間接價值,從表現形式上可以分為顯性價值和隱性價值,從作用效果上可以分為正(積極)價值、零(中性)價值和負(消極)價值,從作用時間上可以分為歷史價值、現實價值和未來價值;反之,一旦人類對于生態(tài)規(guī)律有了新的認識與把握,或者生態(tài)環(huán)境自身發(fā)生任何新的變化,它們也會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及其構成要素發(fā)生影響。第三,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不但不能局限為狹隘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甚至也不能局限為人為創(chuàng)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和人為創(chuàng)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一樣,所有自然規(guī)律、歷史經驗和生態(tài)災難,都會對人的內在思想和外在行為產生教育作用,如任何親歷或間接目睹過切爾諾貝利核泄露、“5.12汶川地震”等人為和自然生態(tài)災難的人,都可能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有意識或潛意識地發(fā)生深刻改變,而這種改變,至少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來看,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目標,其結果也與人為創(chuàng)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第四,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不能從傳統(tǒng)的以人為中心的視角出發(fā),僅僅理解為“教育者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對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這樣的過程和結果。從生態(tài)視角出發(fā),“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也應該包括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辟的新途徑,或者是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的新資源,或者是為教育主客體的思想和行為發(fā)生變化創(chuàng)造的新契機,以及讓受教育者形成良好思想品德探索的新方法等等。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首先需要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教育者才能完成,而生態(tài)視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則只需要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受教育者就可以完成。第五,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態(tài)實踐”活動,既包括當代人,也包括前人和后來者。圍繞對生態(tài)價值的追求,前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態(tài)實踐活動已經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而我們的思想和行為也會對子孫后代造成深遠影響。
總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應該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tài)價值”、“生態(tài)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主體的價值”、“生態(tài)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以及“生態(tài)視角的思想政治教育”乃至“生態(tài)的思想政治教育”等多重含義。
3.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分類的再思考
從思想政治教育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二者之間的關系來看,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可以從作用主體、作用途徑、作用方式、作用時間、作用表現等方面來進行不同的分類。就目前國內學界的普遍觀點來看,以從主體角度的分類比較常見。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論,喜歡單純從有且只有現實的個人或相關群體才能成為教育者(或教育主體)的角度,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劃分為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并進而從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論觀點出發(f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tài)價值劃分為生態(tài)個人價值、生態(tài)社會價值,而且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tài)個人價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tài)社會價值的具體所指也缺乏深入研究。
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以上觀點值得商榷。其一,這樣的分類方法,顯然是“人類中心主義”思維的又一佐證。沒有考慮到人類的祖先、人類的子孫,乃至其他與人類處于同伴地位的動植物在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應有的地位與作用。從目前科學技新發(fā)展的啟示看,人不僅僅應該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也應該是生態(tài)關系的總和。與其他有機體最大的不同,人也只能是可以能動地適應社會、適應環(huán)境。也就是說,在人與社會和生態(tài)的所有關系中,人不但是無法主宰社會的,也是無法主宰生態(tài)的。其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tài)個體(個人)價值和生態(tài)群體(社會)價值,往往是已經全部或部分被某些特定的人與社會所認知的生態(tài)價值。但人對自然的認識和實踐,總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和遠未停止的過程,即生態(tài)對于人與社會而言,迄今為止,都還有著人類社會目前還難以全面認識甚至毫無所知的效用和意義,但它又無時無刻不在對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命體甚至宇宙萬物發(fā)揮著作用。其三,從人類發(fā)展歷史看,除了某一特定人類主體所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還有一類可以改變人類乃至宇宙萬物行為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那就是不以人類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guī)律、社會規(guī)律、歷史記憶等對于人類思想的教育和行為的塑造。它們是不同于一般客觀物質世界的精神世界的教育主體,是在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漫長過程中,被人為創(chuàng)制或擬制出來的教育主體,他們不是一種可以為自然萬物直接感知的形象物,而是客觀上隱藏于自然萬物及其相互關系之中,主觀上表現為人類所創(chuàng)制的超人類教育主體,如天與上帝、耶穌救世主、真主、宗教先知、佛祖佛陀、菩薩神靈、天神地祗,以及被神化的帝王將相、名人賢達等等。正因如此,宋朝理學派大儒朱熹才指出,“天”、“帝”、“道”、“理”其實都是對同一本體的不同稱呼。不過,和朱熹一樣,人世間任何某一特定的個體或群體教育者,如圣賢人物、名鴻大儒、革命偉人、科學泰斗、國術宗師、學術聞人、教學名師,都只能是其不完美甚至不合格的代言人。在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現世中的人類個體和群體,永遠都只能是學習主體之一(自我教育過程中,同時也可以是教育主體),所謂的“向自然學習”、“向前人學習”、“向災難學習”,就是對這種被人類所創(chuàng)制的教育主體的認可和尊重。也正是從這個角度,我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tài)價值還應該包含生態(tài)自然價值。
因此,與其他學者分類觀點不同,筆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tài)價值應該劃分為生態(tài)個體(而非“個人”)價值、生態(tài)群體(而非“社會”)價值和生態(tài)自然價值(也稱“生態(tài)功能價值”)。
所謂生態(tài)個體價值,是從人類個體與生態(tài)之間的關系而言,是指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對于以個體形式存在的人的身心發(fā)展的全面的、現實的、穩(wěn)定的、終身的效用和意義。所謂生態(tài)群體價值,是從人類群體與生態(tài)之間的關系而言,是指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對于以群體形式存在的人的人生價值的實現的全面的、現實的、穩(wěn)定的、持久的效用和意義。所謂生態(tài)自然價值,是從人類的命運共同體與其所依存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而言,是指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可能超越時空的、穩(wěn)定的效用和意義。生態(tài)自然價值是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作為獨立于人類主體而獨立存在的系統(tǒng)功能判斷。這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既包括生活在現世的人類,也包括他們的祖先與子孫;既包括人類,也包括人類之外的其他生命體;既包括現實社會的人與社會,也包括人類所改造和創(chuàng)造的智慧生命體;既包括與人類現實社會發(fā)展直接相關的生命體,也包括與之間接相關甚至史前或人類后時代的一切生命體。這里的“可能超越時空”可以這樣理解: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不但可以直接與人類互動,而且可以通過其他媒介與人類間接互動;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不但可以在現實中與人類互動,也可以超越現實在虛擬世界中與人類互動(如“雄、奇、秀、險”的長江三峽風光影像資料);人類對歷史上曾經擁有過的良好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回憶,也會對現實世界民眾的生態(tài)情感與生態(tài)行為發(fā)生影響;已經被破壞的良好生態(tài)環(huán)境,一旦被恢復后又可能蔭及子孫等。所謂“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等正是對生態(tài)自然價值的真實寫照。
生態(tài)個體價值和生態(tài)群體價值都是社會性與自然性的統(tǒng)一,是人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客體滿足人類主體生存和發(fā)展需要的關系判斷。這些價值的存在和發(fā)生作用,必須依賴人類自身的主觀感知和理性應對,一旦人類或人類的理性消亡,它們也就會跟著消亡。而生態(tài)自然價值卻可以相對獨立地存在,而且迄今也無法被人類所完全認知,從人類誕生前的史前時期,到人類可能消亡后的后人類時期,無論人類個體或種群的存續(xù)興亡狀況如何,其他高等級的生命體甚至和人類一樣具有智慧的生命體的存在也不無可能,在這樣的情況下,生態(tài)自然價值都是永恒存在的。
4.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提出意義的再思考
筆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是一種歷史性、發(fā)展性和多元性價值。生態(tài)價值本身就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內的古今德育工作所固有的一種的價值形態(tài),其自身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但其效用和意義的具體表現,會伴隨著人類的認識水平和人與生態(tài)關系的變化而變化。近年來,人類生態(tài)危機的出現和加劇,使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重新被人們所認知和重視,科學的生態(tài)教育開始被納入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的提出,顛覆了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傳統(tǒng),突破了主體決定論的思維定勢,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創(chuàng)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開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視野,是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的變革與創(chuàng)新,標志著人類本質的回歸與主體境界的提高。因而,完整、準確、深刻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tài)價值內涵,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實現過程中的共同作用,不但可以更好地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的價值,逐步緩解生態(tài)危機,還可以充分發(fā)揮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生態(tài)規(guī)律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構成要素的重大作用,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和時效性,最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冷雪嶺.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的思考[J].環(huán)境教育,2004(1):26-27.
[2]汪倩倩.淺論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tài)價值[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2):89-91.
[3]張花花.論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tài)價值及對策[J].理論觀察,2009(5):21-23.
[4]王墨菊.淺談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tài)價值[J].黑龍江史志,2009(6):136-137.
[5]馬萬賓.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初探[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9(11):93-95.
[6]杜文玲.論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tài)價值[J].經濟研究導刊,2009(35):249-250.
[7]楊亞萍.論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tài)價值[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2):78-79.
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的概念
隨著網絡的高速發(fā)展,有關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概念的界定,學者們有著諸多見解?!毒W絡思想政治教育論》的作者楊立英認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有廣、狹義之分,廣義是指現實社會中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的一切要素,包括“網絡虛擬環(huán)境”;狹義是指存在“網絡虛擬環(huán)境”中并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產生重大影響的一切具體因素。她認為,現實社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包括圍繞于思想政治教育這一系統(tǒng)周圍并影響該系統(tǒng)存在和發(fā)展的一切要素的總和。我們認為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就是指影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對這個概念,我們必須把握兩點:第一,這個概念的中心項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這就要求我們討論環(huán)境的時候一定要圍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這個主題而進行。第二,環(huán)境是發(fā)展、變化的,這就要求我們要以發(fā)展的眼光來探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環(huán)境問題,切不可用單一的、一成不變的思維方式來思考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環(huán)境。
二、網絡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沖擊及帶來的挑戰(zhàn)
不可否認,網絡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日益結合,為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廣闊的新天地,網絡必然會充實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網絡的發(fā)展大大提高了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為網民思想政治教育做得更深入提供了新手段,這是較為積極的一面,但也不可忽略的是,網絡帶給人們的負面影響同樣不容小視:說謊率的急速上升,不良信息的侵蝕度、網上娛樂的迷戀度持續(xù)升溫等。在網絡虛擬社會里,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多重挑戰(zhàn),諸如:思想政治教育還未能完全占領網絡主陣地;網絡信息混亂,容易誤導網民的思想和行為;網絡的虛擬特征,對網民交往活動產生不良影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硬件、軟件投入不到位。因此,在網絡化的虛擬環(huán)境中,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消極性和積極性共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正視和回應網絡虛擬社會存在的這些挑戰(zhàn),就不能很好的把握機遇。這樣,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虛擬社會中也就將失去其極大的政治優(yōu)勢和教育導向作用。
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的優(yōu)化
1.管理措施的優(yōu)化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的制度保障。互聯網是一把眾所周知的“雙刃劍”,它的高速發(fā)展和全面普及,既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視野和手段,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和渠道,又必然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最終引起部分網民思想混亂,甚至導致其犯罪。因此建立健全的網絡管理制度是極其重要和迫在眉梢的。首先,建立健全的管理體制,包括網絡管理、檢查、篩選、值班、匯報和崗位責任制等,使整個網絡行為能有章可循、有條不紊地進行。其次,加大制度的宣傳教育力度。使網民懂得何為有所為,何為有所不為,以增強其上網自律意識。再次,組建“網上監(jiān)察隊”。網上監(jiān)察隊應注意加強網絡監(jiān)督,處理那些不良的信息,對于網民在網上暴露的各種問題,應引導性信息,免于網民誤入歧途。
2.網絡倫理教育的優(yōu)化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的道德保障。在網絡犯罪日益猖獗的情況下,社會首先想到的就是采取刑罰的手段,對犯罪分子予以嚴厲的打擊,從而保護網絡的和諧秩序。但從本質上講,法律不可能真正阻止網民的犯法行為。要想減少網絡犯罪,應以人為本,加強網民網絡倫理教育。首先,確定網絡道德規(guī)范。網絡道德規(guī)范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倡導性規(guī)范和限制性規(guī)范。比如說網上已經提及的“十不”規(guī)范,就是限制性規(guī)范的內容。其次,應加大宣傳力度,引導網民形成積極正確的網德觀。再次,開展一些專題教育,潛移默化地影響網民網絡倫理道德觀念。
3.網民消極心理的優(yōu)化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的心理保障。據專家分析,消極的心理是導致網民網絡犯罪的原因之一。因此,我們應該教育和引導網民以積極正確的心態(tài)接受網絡,使之保持正確的認知水平,提高其對網絡的認識、評判能力。首先,要引導網民正確的看待計算機網絡;其次,要引導網民克服盲目仿效的心理;再次,要培養(yǎng)網民正確的上網心態(tài);最后,要引導網民以正確的心態(tài)、方式來與人交往??傊?,只有利用這種理性的心態(tài)來看待網絡,才能使網民以開放的思維,來吸收網絡中的合理成分,減少不良文化信息的負面影響,使之在虛擬網絡環(huán)境中真誠地與人交往。
4.教育隊伍的優(yōu)化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的人才保障。培養(yǎng)網絡教育人才,造就一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當務之急。首先,要不斷提高網絡思想政治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業(yè)務能力。網絡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具有較高的政治覺悟,才能引導他人抵制不良網絡文化的侵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要適應網絡信息時代,不斷更新觀念,廣泛研究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組織行為學、大眾傳播學等理論,加強自身理論建設,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熟練掌握基本的網絡知識和技能。如果一個思想政治工作者有了較好的信息素質,也有較強的理論知識做后備,卻不懂得怎樣使用互聯網絡,這樣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也不能稱之為一個真正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掌握了足夠的網絡知識技能,才可以通過網絡,深入把握網民的思想狀況,使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更加有的放矢。
論文關鍵詞:經濟學;思想政治教育;成本;投入;供給
在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實效性不斷受到質疑的今天,理論視角的轉換、問題域的擴展、實踐運作方式的變革,將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發(fā)展的突破點現代經濟學對社會經濟現象和人類行為的精細剖析,為我們從經濟學的視角研究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勞動價值缺乏共識,要求準確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勞動性質及其價值
長期以來,在對思想政治教育勞動性質和價值的認識上,一直存在著模糊認識。一是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不參與生產,其勞動成果沒有使用價值,也不創(chuàng)造價值。二是在一些人看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更為看重的是物質利益,只有講物質利益、給錢給物,才是“實打實”,才能解決實際問題,而思想政治教育是“空對空”,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三是不能正確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認為軍事訓練可以從射擊的環(huán)數、投彈的米數來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效果是難以衡量的。顯然,澄清這些模糊認識,要求準確定位和辨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勞動性質和價值。
(一)準確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勞動性質。首先,要充分認識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是一種重要的精神性生產勞動。人類社會生產是由物質生產、人口生產和精神生產組成的。精神生產本質上是人類的主觀精神活動,是人們憑借自己的認識和思維器官——大腦,對直接或間接地來源于客觀世界的精神生產對象進行精神性加工、整理和制作而形成觀念形態(tài)的精神產品的過程。軍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影響人改造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運用精神生產資料,即運用人類社會傳承發(fā)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政治、思想、文化成果,尤其是理論對官兵的精神心理世界施加影響的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其勞動樣式可分為以文字符號系統(tǒng)為勞動對象的理論研究(初始生產勞動)和以官兵的思想、意識和精神領域為勞動對象的宣傳教育(再生產勞動)兩種形式,在性質上是一種腦體兼有的綜合性勞動,因而也是一種復雜性勞動,是一種重要的精神性勞動。
(二)合理廓清思想政治教育的產品形態(tài)。思想政治教育的產品形態(tài)是思想產品和增強的人力資本。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精神性生產勞動,其初始生產勞動生產出的是思想產品,即思想政治教育者創(chuàng)作、生產、使用的包含各種思想、觀點和理論的思想材料等,以文字符號為勞動對象,包括以實物形式存在的精神勞動成果,如講稿、材料、筆記、音像帶、光盤等物質載體,以及以非實物形式存在的思想勞動,如談心、談話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再生產勞動生產出的是增強的人力資本。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培養(yǎng)人的活動,生產出來的產品則是受教育者知識技能的增加和能力素質的提高,用教育經濟學的術語說,就是受教育者人力資本的增強。而軍隊思想政治教育所增強的人力資本,最終又表現為部隊戰(zhàn)斗力的提高和官兵的全面發(fā)展。
(三)正確認識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多樣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通過其生產的思想產品和增強的人力資本來體現,具體表現在政治價值、軍事價值、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等方面。如思想政治教育生產出來的思想產品因其政治和軍事需要特征,表現出政治價值和軍事價值,一定條件下思想產品還可以創(chuàng)造出一定的經濟效益,又表現出經濟價值。再如思想政治教育所增強的人力資本提高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增強了國防實力,為國家經濟發(fā)展提供穩(wěn)定的政治環(huán)境和安全保障,又間接地創(chuàng)造了社會財富,創(chuàng)造了經濟價值。和平穩(wěn)定的環(huán)境要靠強大的國防來維系和創(chuàng)造,而增強國防實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就是要提高部隊的戰(zhàn)斗力,提高部隊的戰(zhàn)斗力則又離不開強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說,市場上所流通的各種商品的價值,都包含著軍人的一份汗水,軍隊和軍人不只是消費者,也是間接的生產者。因此,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隱藏于社會經濟效益之中,只是這種價值不易察覺,但又是實實在在地存在的。
二、教育有效供給相對不足,要求加大供求調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給質量
在經濟學上,供給可分為有效供給與無效供給?!坝行Ч┙o是指供給的量、質、價等都能為需求者認可、所能接受的供給。無效供給則相反?!薄瓝丝梢哉J為,有效供給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供給中真正起作用的、真正能解決思想問題的并能為受教育者認可和接受的教育;不能解決思想問題的、在教育中起不到積極影響的或者不能為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育,是無效的供給或多余的供給。其中,有效與無效之別,不僅在質,還在于量。品質低劣,是無效供給;品質好,但超越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和需求量,超過的部分也是無效供給。從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況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有效供給不足導致的供不應求和有效需求不足導致的供大于求兩種情況,其實質則是有效供給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教育內容空泛、方法老套,適應不了受教育者的需求;二是不能針對受教育者的實際提供及時有效的教育引導和思想疏導,以致官兵想聽的聽不到或聽了不解渴,不想聽的卻大量灌輸;三是忽視或輕視心理問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在解決心理問題上的投入相對較少,滿足不了官兵的需求。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供不應求和供大于求的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必將制約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
(一)培養(yǎng)思想政治教育的市場意識。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關系是一種“特殊意義的市場關系”,即思想產品的“供給方”與“需求方”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者“愿意表達自己頭腦中形成的想法,這是供給;有人欣賞這種思想,這是需求。只有兩者同時存在,才可能形成思想產品。思想產品的交換活動的總和,就是思想市場。”思想政治教育是生產、傳播和應用思想產品的工作,既然是產品,就得面向市場。思想政治教育能為“銷售”的對象所接受、歡迎和信服,就有市場;接受的人數多,市場就大;接受的人數少,市場就??;沒有人接受,就沒有市場。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的市場是一個特殊的市場,在這個市場上始終進行著一場沒有硝煙的爭奪戰(zhàn),、無產階級思想不去占領,各種非、非無產階級思想就會去占領。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增強市場意識,重視市場、研究市場、推向市場,并牢牢占領思想市場的主陣地,才能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生命力。
(二)加大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供給調控。在物質生產領域,針對需求大力提高產品的生產質量,以適應市場需要。這種行為是自發(fā)的,也是市場機制力量的體現。我們不能把市場機制簡單地搬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但可以借鑒物質生產領域刺激生產積極性的方法來調控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給,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類精神產品在“思想市場”都有機會亮相登臺,由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的“精神產品”不一定具有穩(wěn)定的“壟斷”優(yōu)勢,因而要保證其精神產品的生命力和優(yōu)勢,應當加大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供給的調控力度,對那些生產出具有良好社會效益和軍事效益的精神產品者給予獎勵,激勵其生產出更多高質量的精神產品,以滿足廣大官兵的需求。
三、教育投入質量效益相對不高,要求增強成本意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收益
成本是經濟學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生產一種產品所需的全部費用。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精神性勞動,需要耗費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因而也必然涉及到成本問題。從我軍的實際情況看,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投人逐年加大,但投入產出不成比例的問題較為突出,有的單位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雖不斷加大,但質量效益卻不高,更有的不計成本,不講代價,盲目搞教育,造成投入多產出少、有投入無產出甚至出現負產出的現象。為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走出一條投入較少、效益較高的路子。
(一)機會成本:正確選擇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機和內容。經濟學中的機會成本,是指將稀缺資源用于某一用途時所放棄的其他可供選擇的用途的價值,即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放棄的其他東西。比如,休閑時間內有聽音樂、看電影、打乒乓球等各種選擇,選擇了聽音樂,那么就享受不到看電影和打乒乓球的快樂,選擇聽音樂的機會成本就是看電影或打乒乓球的收益。機會成本是一種觀念上的成本,是因放棄其他選擇預計可能喪失的最大收益。機會成本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在于:一是增強時機意識。思想政治教育要講求時機,抓住時機展開思想疏導和教育引導工作,特別是在國家和軍隊改革發(fā)展、政策制度調整、國際國內有重大事件發(fā)生、軍隊階段性工作轉換等對官兵思想容易造成沖擊的時段和時間,要開展及時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盡可能地減少因錯過時機造成的教育機會成本的損失。二是精準地選擇教育內容。機會成本發(fā)生在多種選擇之間。不同的教育內容對相同的教育對象會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因而選擇什么樣的教育內容也存在一個機會成本問題。這就是說,教育者選擇不同的教育內容在教育效果上會付出相應的機會成本。為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中,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任務的牽引下,正確把握教育對象的內在精神需要,科學地選擇教育內容,努力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前瞻性,盡力減少因教育內容選擇不當而損失的機會成本。
(二)無形成本: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無形投入質量。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在形態(tài)上可分為有形成本和無形成本。有形成本主要指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形投入,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質基礎;無形成本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的時間、精力、思維勞動、自身氣質形象、人格魅力等看不見摸不著的投入,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正如經驗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戴爾所說,在管理中“無形因素始終起著作用”。無形成本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效果的決定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僅靠有形成本的投入不會產生高效益,而低質量或劣質的無形成本投入只會產生低效益甚至負效益,高質量的無形成本投入是取得思想政治教育高效益的必由之路。新的歷史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重視無形成本,努力提高無形成本的投入質量。
【關鍵詞】高職 思想政治教學 “大思政教育”理念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4-0064-01
目前,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很多問題,學生普遍不重視思想政治學習,思想政治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面臨著很大的問題和挑戰(zhàn),所以,進行課堂改革就成為高職思政教育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在新形勢下,高職思想政治教學要能夠適應形勢需要,不斷拓展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打破教學常規(guī),踐行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才能獲得有效發(fā)展。
一 構建高素養(yǎng)的施教主體是踐行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關鍵
高職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正處于形成和發(fā)展時期,他們的思想很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如何通過教師的引導使他們成功成才,促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是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作為高職思想政治教師,要能夠積極樹立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能夠從教師型轉向導師型,要對學生的成長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就目前而言,高職思想政治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師不能積極實現身份轉型,教師課堂教學中依然做知識的傳播者,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式教學,對學生的啟發(fā)有限,引導不足,課堂教學質量很難得到有效提高。
另外,高職思想政治教師的隊伍建設要得到重視要積極構建專兼職結合,人員立交式流動的科學化模式。要通過創(chuàng)新施教主體的方式促進教學的發(fā)展,在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要能夠對學生中的黨員、學生干部和學生骨干分子進行有效培養(yǎng),使之能夠成為教師的得力助手,通過這些學生了解全班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
二 教學要能夠引進教育典型事例,通過實例啟發(fā)學生智慧促進教育功能的提升
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學中要能夠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凡是可以促進學生思想健康成長的素材都可以作為教學內容引進教學中,加強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有所思、有所想?,F在社會競爭力和壓力很大,很多高職學生都擔心自己的前途,怕畢業(yè)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因此,在開展高職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要明白學生的心理,對學生進行有效激勵和引導,給學生鼓勁,消除學生的后顧之憂,使學生能夠輕裝上陣。在教學中,教師要能夠根據教學內容需要,設置適當的教學情境,向學生介紹一些具有思想教育價值的教育典型事例,使事例人物的典型品質、職業(yè)操守、個人修養(yǎng)、業(yè)務能力等被學生感受到,促使學生思考、借鑒,發(fā)揮典型事例的內在影響力,獲得教學質量的顯著提升。如教師可以將主流媒體推出的先進人物與思想內容結合,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也可以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先進人物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學生能夠聆聽他們的感人事跡,感受他們的高尚品格,這種作用比單純的教師講解教學內容,傳授一些理論知識效果要好得多。另外,教師可以請校友中的成功人士到學校來現身說法,用他們的創(chuàng)業(yè)事跡和人生經驗來感化學生,鼓勵學生不斷銳意進取,鼓勵學生不斷追求人生的真善美,追求人生價值和意義,這對學生的影響作用會更大。因此,高職教學要勇于突破,利用一切條件,創(chuàng)造典型事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不斷體驗成功人士的崇高與偉大,為學生樹立生活中的榜樣,使學生能夠不斷努力追求成功。
三 積極拓展,創(chuàng)新高職思想政治教學模式
在政治課堂教學中,要立足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就需要教師能夠面對形勢需要,研究學生特點,能夠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多種模式教學中獲得學習潛能的發(fā)展和認知水平的提高。教師要敢于打破傳統(tǒng)模式,積極探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促進高職思想政治教學的發(fā)展。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教師要能夠變單向教學為師生的互動教學,變靜態(tài)教學為動態(tài)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模擬教學情境,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總之,高職思想政治教學要積極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認識到創(chuàng)新才能促發(fā)展的道理,努力開拓教學創(chuàng)新途徑,力圖促進學生成功成才,進行有效教學探索,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王雪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