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久久久字幕|亚洲精品成人 在线|视频精品5区|韩国国产一区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期刊支持:400-888-9411 訂閱咨詢:400-888-1571股權代碼(211862)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勞動課程教學方法范文

時間:2023-08-15 16:55:05

序論:在您撰寫勞動課程教學方法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勞動課程教學方法

第1篇

關鍵詞:初中;勞動技術課程;教學方法

一、重視初中勞動技術課程和其他課程之間的相互聯系

在課程的選擇中,要密切重視勞動技術課程和其他課程之間的關系,在課程之間實現互補,提高教學效率。在課程的選擇上,要注重貼近社會生活,合理融入生活化、勞動的元素。勞動技術課程,要將教學部門所規(guī)定的項目與學生自身的發(fā)展和能力結合起來,要緊緊圍繞課程標準,符合學生的發(fā)展要求,制訂計劃,加強實踐教學,加快發(fā)展。為了真正達到教學目的,在課程的選擇上,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意愿和發(fā)展特點,讓學生能夠自主選擇所要學習的課程。這樣,學生才會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自覺融入教學中去。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實際來合理選擇所要學習的課程,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參與能力,另一方面能夠提高自己的興趣。

另外,初中勞動技術課程教學要在學生主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和培養(yǎng),這樣,更能夠體現出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初中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二、重視在初中勞動技術課程教學中引入德育

在初中勞動技術教學中,總是充滿著許多問題。這顯得在勞動技術教學中滲透德育變得非常重要。學生德育的培養(yǎng),能夠幫助學生擁有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掌握學習的技能和方法,從而能夠更好地進行課程學習培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此外,加強德育,能夠讓學生重視勞動課程,培養(yǎng)動手能力,從而樹立遠大的抱負以及培養(yǎng)為國奉獻的精神。

在勞動技術教學中,要根據教學的特點,因材施教,進行道德教育。在教室中講勞動技術知識時,教師可以結合我們日常的手工制作,融合愛國的道德情懷,加強對學生的心理進行道德熏陶。

三、加強創(chuàng)新,將鼓勵運用到勞動技術課程中

1.從授知識到授方法。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我們總是將書本中顯而易見的知識灌輸到學生的腦中,學生也是僅僅接受固有的知識,不去更進一步地思考和創(chuàng)新。這明顯與我們的素質教育不符。因此,我們在教學思想上,首先要改變這種傳授知識的方法,繼而以教授新的學習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教學中,學生勢必會親自動手進行制作,這在實踐中,需要我們冷靜的頭腦和靈活的技巧來應對。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就要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道德素質,防止在動手實踐過程中缺乏一定的素養(yǎng)和能力。

3.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適當鼓勵,是進行勞動技術課程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運用鼓勵學生的教學方法,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更好地投入到勞動技術課程教學中。

四、教學方式實際化,加強實踐教學

任何事情離不開實踐。當然,在學習中也不例外。勞動技術課程教學,要求學生深入到課程教學之外,親身體驗勞動的難易,從實踐中總結經驗,收獲知識的真諦。學生從中可以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學會將學習知識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在心靈深處進行深化,最后改造成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方式。

初中勞動技術課程教學,是學生素質全面發(fā)展必修的內容。在教學中引入勞動技術課程可以讓學習和實踐緊密結合,以促進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養(yǎng)成。在教學中,我們要著眼于教學方式的改進,加強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為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促進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第2篇

關鍵詞:法學本科教育;勞動法;比較教學法

一、介紹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勞動爭議處理制度,引導學生較為全面地了解國外勞動爭議處理的制度模式及特點

勞動爭議是發(fā)生在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權利及利益爭議。當勞動關系雙方發(fā)生糾紛且雙方無法通過協(xié)商一致解決糾紛的情況下,往往國家就不得不界入糾紛的處理,通過特定機構、運用特定程序去解決糾紛,避免勞動關系的緊張與惡化。由此產生的勞動爭議處理規(guī)則和程序,即是勞動爭議的處理機制。世界上多數國家都建立了勞動爭議處理機制,這種機制因勞動關系的特殊性,而往往有別于其他普通民事糾紛處理模式、商事糾紛處理模式。各國對于勞動爭議處理模式的設計與選擇,也往往與其政治體制、法律傳統(tǒng)、歷史文化、經濟發(fā)展水平等有密切聯系,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勞動爭議處理模式,具有不同的特點,筆者在教學中,注意較為全面地向學生講述世界上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的模式,歸納不同模式的特點,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講授勞動爭議產生的根源,向學生介紹世界上勞動爭議處理制度主要模式及其特點: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的產生與發(fā)展,是勞動關系,特別是資本與勞動之間矛盾關系發(fā)展的必然產物。只要存在資本的逐利性與勞動者靠出賣自身勞動力維持本人及其家人的有保障的生產,勞動關系的對立性就不會消除,勞動爭議的產生也不可避免。但是如果采用適合各自國家國情,特別是勞動關系狀況的勞動爭議處理制度及機制,則可以通過較為妥善地處理好勞動爭議,緩和勞動關系雙方的矛盾。世界上建立了勞動法律制度的國家及地區(qū),基本上都充分認識勞動爭議處理機制的功能與作用,建立并不斷完善各自的勞動爭議處理機制。這些勞動爭議處理機制,盡管制度目、價值取向不盡相同,但也可以根據共性特點作一些分類:1.以國家分類,有四種典型模式。(1)美國制度模式。特點是分散性、任意性、民間性,側重于通過仲裁機構的仲裁解決糾紛。(2)德國制度模式。特點是程序多元化,對于勞動者一方提供的法律救濟比較到位。(3)瑞士制度模式。特點是強調絕對和平主義,盡最大可能通過協(xié)商解決勞資糾紛。(4)日本制度模式。特點是程序單軌但階段最多,力求不激化矛盾。2.以國家在勞動爭議處理中的介入程度分類,可以分為三類,即自主放任模式、引導調協(xié)模式和國家主導模式。(1)自主放任模式。以英國、美國為代表,對于發(fā)生的勞動爭議,政府往往并不主動介入與干涉,而是積極倡導勞資雙方協(xié)商處理,同時提供仲裁、政府調停、民間組織調解等多種非官方途徑和方式解決紛爭。勞動仲裁是國家力推的解決勞動爭議的主要方式。(2)引導協(xié)調模式。以德國和法國為代表。這種模式下,國家及政府對于勞動爭議采取一種輕度介入的方式,以爭議雙方通過協(xié)商解決紛爭為主要處理方式,在雙方陷入僵局的情況下,國家以中間人身份平衡雙方地位和力量。其中,法國的工會力量十分強大,國家也助推工會采取罷工等必要的手段與雇主方力量進行對抗與制衡,而德國,國家推進勞動者參與企業(yè)經營管理等方式來制衡資本家對企業(yè)的控制權。(3)國家主導模式。以日本、瑞典等國家為代表。國家在處理勞動爭議中處于主導地位,強調行政與司法機關對于勞動爭議處理的介入。即使是調解階段,國家也設立專門的勞動調解機構(如日本勞動委員會、瑞典勞動調解委員會等)與調解程序,參與并主持調解,盡可能促成雙方的調解,調解結果一經官方確認,雙方必須執(zhí)行。3.以行政機關與司法機關在解決勞動爭議中的地位與作用分類,可分為四類:行政主導模式、司法主導模式、準司法模式以及行政司法并重模式。4.以勞動調解是否是勞動爭議處理的必經程序分類,可以將勞動爭議處理模式分為:調解前置模式、調解優(yōu)先模式與調解自由選擇模式。5.以勞動仲裁與勞動審判程序的銜接關系分類,可以將勞動爭議處理模式分為先裁后審模式、或裁或審、只裁不審、只審不裁等模式。我國采用的是“一調一裁二審的”處理模式,有別于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模式,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勞動爭議處理機制創(chuàng)造。通過對上述模式的劃分,引導學生認識到:世界各國對于勞動爭議處理模式作出的不同設計,雖然各不相同,但是模式的劃分只是相對的,不同模式間的界限不是絕對的,而且也都在不斷的總結、完善,甚至相互學習,共同融通之中。要緩和勞動關系雙方矛盾,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上,各國的目標是趨同的。隨著經濟全球化,勞動關系也呈現出外向性、國際化的趨勢,勞動爭議處理制度和機制也面臨趨同性的要求,總結各國勞動爭議處理制度中的共性的、成功的經驗和做法,可以成為應對這種挑戰(zhàn)的基礎。

二、通過分組討論、專題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國外勞動爭議處理機制的共性特征

在對勞動爭議處理制度域外的典型模式進行講授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對于國外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的共性特點進行專題討論。為此,一是安排課后準備。將班級40名同學分為八個組,每組5名學生,分別負責收集整理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瑞典、日本、新加坡、韓國8個國家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的特點。二是用兩個課時組織課堂專題發(fā)言,分別由各個組推舉的一名同學匯報各組的研究成果。三是用兩個課時組織課堂討論,對世界其他國家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的共性特點進行討論和歸納。經過學生共同的努力,總結出世界其他國家勞動爭議處理制度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點及發(fā)展趨勢:

(一)對于勞資爭議是社會基本矛盾的認同

各國由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和法律文化傳統(tǒng)等的不同,對于勞動爭議的性質和發(fā)生原因等的認識并不統(tǒng)一。認為,在資本主義國家,勞資關系實質上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這兩大階級之間的關系。勞資爭議發(fā)生的原因在于資本對勞動力的剝削,他們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主流思想文化竭力否認和掩蓋勞動爭議所體現的階級矛盾,盡管如此,各國也都普遍認識到,勞動者與資本家之間的沖突不利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穩(wěn)定和經濟的發(fā)展,是國家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必須要努力克服的首要問題。勞資沖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沖突也具有社會整合功能,可以通過解決沖突促進社會進步,因此,勞資沖突也是可以促進社會進步和經濟發(fā)展的。建立有效地勞動爭議處理制度,通過對勞資雙方合法權利的救濟,抑制沖突的負面效應,減少沖突的發(fā)生和防止惡化,從而引導勞資關系向和諧穩(wěn)定的方向發(fā)展。因此,各國勞動法勞動及勞動爭議處理制度都明確把化解勞資矛盾,避免和減少勞資關系惡化影響社會穩(wěn)定和經濟發(fā)展作為立法的指導思想。雖然西方各國回避了勞資爭議的性質和發(fā)生的根源,但是認識到勞資爭議是社會的基本矛盾和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對于各國重視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無疑是具有積極意義的。這也是勞動爭議制度得以逐步發(fā)展的基礎和條件。

(二)建立有效運行的勞動爭議處理機制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保障

勞動者與資本所有者雙方作為利益對立的兩方,當他們的利益發(fā)生沖突,意見難以一致的時候,就可能發(fā)展為對抗。運用法律手段來規(guī)范勞動爭議的處理,使勞動爭議發(fā)生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保護勞資雙方的合法權益,是西方各國處理勞動爭議的一項基本政策。二次大戰(zhàn)后,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加強勞動法,包括勞動爭議處理法等法律制度的建設,如前所述,大多數國家都先后制定勞動關系調整法、工會法、勞動爭議處理法等涉及勞動爭議處理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在法律制度的建立中,不少國家能夠尊重和體現“勞資力量平衡”“三方協(xié)商”和“集體談判”等基本原則和處理方法,傾斜保護勞工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勞動爭議能夠以穩(wěn)妥和平的方式解決。同時,各國紛紛建立相應的官方、半官方的勞動爭議處理機構,及時處理勞資雙方的申訴,爭議組織調解和仲裁,監(jiān)督勞動法律的實施,較為有效地化解了大量勞動爭議。

(三)勞動爭議處理機制上的三方性原則成為妥善解

決勞動爭議的一項基本原則和處理規(guī)則勞動爭議的當事人雙方是雇主、雇主團體和雇員、雇員團體,雙方的利益是對立的,這就需要一個代表公共利益的參與者,居中引導、調和他們的矛盾,以有利于縮小利益差距,達到利益平衡。國際勞工組織對于處理勞動爭議提出了組織機構上的三方參與原則,要求處理勞動爭議的機構要由雇主組織代表、工人組織代表和政府三方組成,致力于通過當事雙方的溝通、協(xié)商和調解解決爭議。隨后,各國勞動關系立法中均引進了這一原則,并成為本國勞動關系調整的基本機制。如美國的仲裁機構作為處理勞動爭議的主要機構,其仲裁庭的組成,不管是常設機構還是臨時仲裁庭,都由三方代表組成。法國的一審法院、上訴法院和最高法院設立的勞工法庭,均由職業(yè)法官和工會、雇主組織各自推薦的兼職法官組成。

(四)調解、調停工作貫穿于勞動爭議處理的全過程

西方國家在勞動爭議的處理過程中,非常重視并強調運用調解、調停等手段促成勞資爭議雙方過成一致,解決爭議。一些國家甚至把調解作為仲裁、訴訟的前置程序或者作為仲裁、訴訟開始后的必經程序。在英國,調解是處理個體勞動爭議的主要形式,個體爭議發(fā)生后必須首先由國家特別設立的勞動調解機構———勞動咨詢調解仲裁委員會組織爭議雙方進行調解,調解最終達成的協(xié)議具有法律效力和約束力,雙方必須履行。對案件調解不成的,當事人一方才可以提起訴訟。在美國,勞動爭議發(fā)生后,聯邦調停調解局(FMCS)及其地區(qū)辦公室不僅應雙方的同意參與企業(yè)內部勞動爭議的調解,而且開展預防性調解,即在勞資雙方集體談判過程中提前介入,協(xié)助雙方達成協(xié)議;或者在雙方出現爭端時應邀介入調解,促成爭議化解。對于郵政和鐵路、航空等大型行業(yè)發(fā)生的勞動爭議,美國國會專門制訂單項法規(guī),規(guī)定調解是前置程序。法國在全國和各省設立勞動調解委員會,對于發(fā)生的集體勞動爭議,由調解委員會組織調停。對于個體勞動爭議,德國、瑞典等不少國家專門設立勞動調解機構或在勞動爭議法律中專門設立了調解程序。

(五)加強勞動立法,建立專門的勞動爭議處理機構是及時化解勞動爭議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勞動關系雙方利益具有對立性,當他們的利益發(fā)生沖突,矛盾難以化解的時候,就可能發(fā)展為對抗。運用法律手段來規(guī)范勞動爭議的處理,使勞動爭議發(fā)生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保護勞資雙方的合法權益,是西方各國處理勞動爭議的一項基本政策。二次大戰(zhàn)后,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加強勞動法,包括勞動爭議處理法等法律制度的建設,如前所述,大多數國家都先后制定勞動關系調整法、工會法、勞動爭議處理法等涉及勞動爭議處理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同時,各國紛紛建立相應的官方、半官方的勞動爭議處理機構,及時處理勞資雙方的申訴,爭議組織調解和仲裁,監(jiān)督勞動法律的實施。

第3篇

關鍵詞: 《勞動法》課程教學考試考核方法存在問題策略

一、引言

目前,高校自主組織的《勞動法》課程考試一方面給學生帶來了壓力,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智力發(fā)展,使得人們對它的作用提出了質疑,有人甚至提出了取消《勞動法》課程考試,用其他合適的辦法來檢測教與學。我國各高等院校雖然開始重視對學生學業(yè)成績的測定與評價問題的研究,但是研究的主題多集中在學生的問題上,很少研究管理者及教師的問題;過多地強調從嚴管理,而忽視人性化管理;把考試違紀現象歸因于學生的道德品質,從而引發(fā)一系列考試訴訟案,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處于對立的位置。為扭轉這一局面,對《勞動法》課程考試進行規(guī)范化管理勢在必行。

二、《勞動法》課程教學與考試考核方法存在的問題

(一)管理目標錯位。

高校教學管理目標是《勞動法》課程考試管理目標確立的依據。當前《勞動法》課程考試的管理明顯存在“為管理而管理”的目標取向??荚嚬芾砟繕伺c教學管理目標分離。從理論上來講,考試是教學的一部分,應該為教學服務,引導師生努力實現教學管理目標。調查結果顯示,100%的教師認為組織《勞動法》課程考試的目的不在于證明學生的學習能力,而在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考試態(tài)度,并改進教學與管理。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情況卻并非如此。大部分學生認為考試的目的在于區(qū)分學生的優(yōu)劣,考試管理的目的是限制學生。其次,考試管理的目標往往與實際狀況脫節(jié)。有些學校的《勞動法》課程考試不是根據本校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精心設計內容,慎重選擇測試方法和內容,而是沿用舊的試卷。

(二)考試設計環(huán)節(jié)不科學因素。

1.考試內容片面。考試的內容十分重要,因為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考試內容著重于零星事實和條文公式的復述,就一定會使學生形成死記硬背忽視理解的教條主義的學習方法。如果教師出題目專從教材中不重要或生僻的部分著眼,就自然容易導致學生形成注意細節(jié)、碰機會、靠運氣,猜題目種種不好的學習態(tài)度。但高校《勞動法》課程考試大多偏重對知識記憶的考察,局限于教材、課堂筆記、教師劃定的范圍和指定的重點,缺乏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能力的評價,形成“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后全忘記,學完全忘記”的教育模式。

2.考試形式單一??荚囆问绞且环N在直接意義上指向《勞動法》課程目標并間接指向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教學活動方式之一,這是教育教學目標、《勞動法》課程與考試之間的“應然”關系。科學合理的考試形式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實現和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單一或不恰當的考試形式則妨礙學校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就要求我們在特定教育教學目標和《勞動法》課程目標的視野下,理解、思考與設計考試方式??荚嚨男问揭颉秳趧臃ā氛n程性質而異,采用多種考核結合,盡量避免采用單一的期末一錘定音的考核方式。

(三)評分標準不一。

《勞動法》課程考試大部分采用標準答案,似乎采用的是統(tǒng)一的標準,其實在閱卷過程中,往往存在著很多人為的因素:不論是集體閱卷還是個人閱卷,教師都有一定程度的疲勞感,很少有閱卷老師能夠在整個閱卷過程中自始至終地理性地看待每個學生的試卷。據調查,閱卷過程存在很大的主觀性和隨意性,導致評分標準不一,寬嚴不當,打印象分等影響考試成績真實性的不良后果。另外,有些教師還忙于教學以外的其他事務,根本無暇顧及教學,甚至請學生代為評卷,從而進一步增強評分標準的多重性。

三、《勞動法》課程教學與考試考核方法的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是指運用現代管理理論、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教育管理理論、心理學理論等作為充分的科學依據,使其具有可靠性、可信度,并采用科學的考試管理方法、成熟的管理經驗,使考試管理活動行之有效,有利于實現預期的管理目標。

(二)公正原則。

考試管理的公正關系到考試的權威性,反映的是校風考風的建設程度。而且,考試直接關系到被試者的切身利益,直接影響到被試者的心理,影響到個體對社會的態(tài)度。因此,我們要積極地創(chuàng)造條件,使考試盡量公正。

四、《勞動法》課程教學與考試考核方法的策略

(一)實施科學的教考分離。

1.積極修訂教學大綱,為《勞動法》課程實施教考分離建立前提條件。多年來,不少高校的《勞動法》課程大綱建設一直滯后,很多《勞動法》課程的大綱二十年不變,不能適應時代的變化;還有很多《勞動法》課程就沒有大綱。原因是在以前教考合一制度下,《勞動法》課程缺少大綱的矛盾暴露得并不明顯,教考分離制度將教與考分為兩條線,但沒有《勞動法》課程大綱則無法組織有效的教學,更無法組織有效的考試。因此,高校應積極組織力量修訂、制定《勞動法》課程大綱,為《勞動法》課程實施教考分離創(chuàng)造前提條件。

2.建立高質量的題庫,使教考分離更科學化。實行教考分離的重要途徑是建立科學的題庫??茖W的題庫可以提供各種規(guī)格、各種層次及科目的試題。采用試卷庫的試卷可以克服由于教師命題隨意性帶來的信度和效度差的弊端??荚嚥捎迷嚲韼斓脑嚲聿⑶矣伤捷^高的非授課教師參加閱卷,這在一定程度上能預防和杜絕授課教師在考試環(huán)節(jié)中參與作弊的現象。學校內部考試通過這方面的改進,可提高校內考試的質量與權威性。但建設科學的題庫、卷庫并非一蹴而就,它既是一項階段性的、多方人員合力攻堅的綜合技術工程,又是一項長期的,由專業(yè)技術人員不斷充實、革新、完善的系統(tǒng)工程。高校因學科、專業(yè)的多樣性,試題要注意學科性、專業(yè)性,而且要適應學生能力、教學水平變化的需要。

(二)考試方式多樣化。

高校應鼓勵教師根據本門《勞動法》課程性質選擇靈活多樣的考試方式,突出《勞動法》課程的考核重點。對于外國高校校內考試所有形式和方法,我們不可能也沒必要照搬,但其指導思想卻可以借鑒。根據我國高校的實際情況,高?;究荚囆问娇刹捎靡韵滤姆N:

1.閉卷考試。指考試中不允許攜帶和查看任何資料的一種用筆答卷的考試方式。

2.開卷考試。指考試中允許攜帶和查看資料的一種用筆答卷的考試方式。該方法根據允許攜帶和查看資料的限制情況,可分為全開卷考試和有限開卷考試或一頁紙開卷考試。全開卷考試指考試中允許攜帶和查看任何資料;有限開卷考試或一頁紙開卷考試是指考試中允許攜帶和查看規(guī)定資料或寫有學生自己總結和歸納《勞動法》課程內容的一頁紙。

3.口試。指應試者通過口頭語言來回答問題的一種考核方法(含答辯考核),是面試中常用的一種。

4.成果試(如設計、論文、報告、制品等)。指應試者就某個具體問題或任務、項目通過查閱資料、計算、繪圖和制作等環(huán)節(jié),用規(guī)范的方式做出書面表達或形成實物作品的一種考核方法。

五、結語

考試是學校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衡量教學效果的重要尺度,抓考試就是抓教學質量。筆者通過對高?!秳趧臃ā氛n程考試過程管理中存在問題的研究與分析,推進考試觀念的深層次轉變;建立考試中心,完善考試管理規(guī)章制度;培養(yǎng)和建設高素質的考試管理隊伍;實施科學的教考分離;考試方式多樣化;重視平時考試;實行全程管理,以提高考試活動的效率,實現檢測教師《勞動法》教學質量,發(fā)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充分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創(chuàng)造能力。

參考文獻:

[1]方蕓.勞動法案例教學模式的反思與探索.技術與市場,2009.01.

[2]劉瑛.《勞動法》案例教學的實踐與探索.北京勞動保障職業(yè)學院學報,2008.03.

第4篇

關鍵詞: 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 案例教學 方法改進 限制條件克服措施

“案例教學法”(Case method),又稱“蘇格拉底式教學法”(Socratic method),由哈佛法學院前院長克里斯托弗·哥倫布·郎得爾(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于1870年前后最早使用于哈佛大學的法學教育之中。案例教學法能夠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迅速被推廣到法學及其他學科的教學實踐中。隨著人力資源管理的專業(yè)化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技能要求也隨之漸高。勞動關系管理實踐中,最主要的就是關于勞動法知識的應用。作為該專業(yè)的主干課程,勞動關系與勞動法的教學效果也突出反映在案例教學方面。

一、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案例教學的必要性。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具有專業(yè)化程度高、實踐應用性強的特點,同時,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內容涉及的很多是勞動法律法規(guī)的硬性規(guī)定,其適用要求具備精準、唯一且具有底限性的特征,因而凸顯了案例教學在鞏固課程知識方面的重要性。

(一)勞動關系與勞動法案例教學效果分析

案例教學法作為首創(chuàng)并應用于法學教育的教學方法,深受學生的歡迎。但是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的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并非一門專業(yè)的法學課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案例教學方法必須不同于法學專業(yè)的勞動法學,而應該將管理學元素與法學元素結合起來應用到案例教學中方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下表是筆者教授的三個年級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學生的章節(jié)測驗成績統(tǒng)計結果,學生關于勞動合同管理的章節(jié)內容的平均成績是最高的,究其原因,是勞動合同的內容教師應用的案例教學內容是最豐富的,由此可見,案例教學確實是迅速增強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

備注:1.教學方法分理論教學(L)和實踐教學(S)兩種,案例教學包含在實踐教學中;2.教學手段分傳統(tǒng)教學(C)和多媒體教學(D)兩種。

(二)勞動關系與勞動法案例教學的作用分析

案例教學是連接實踐和理論的橋梁。在勞動關系與勞動法教學過程中,案例教學之所以能夠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是因為案例教學在教學實踐中所起的作用。

1.對案例的應用模擬可以實現鞏固理論知識的目的。單一的理論教學手段使學生對有關知識的理解過于抽象,輔助多種形式的案例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將抽象知識形象化,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從而達到鞏固理論知識的目的。

2.對案例的排比分析有助于梳理理論知識體系。在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的勞動關系與勞動法案例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案例選取的典型性與關聯性。教師通過對關聯案例的比較、綜合案例的分析,建立案例庫,可以幫助學生樹立理論知識體系,快速地提升其綜合應用學科知識的能力。

3.對案例的理論分析有助于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勞動關系與勞動法在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中是一門極其重要的主干課程,對學生將來從事本專業(yè)工作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因此,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非常關注此門課程的教學實踐應用效果。案例教學本身就是一種源于理論、用于理論的教學手段,之所以深受學生歡迎,就是因為這種教學手段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4.對案例的價值導向分析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屬于應用型專業(yè),專業(yè)學習導向并非基礎理論研究。因此,在開展教學過程中,豐富的案例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應用,能夠使學生感知到本課程的應用價值。借鑒馬克思的商品使用價值理論的精髓,當一門課程的應用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就能迅速激發(fā)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熱情。勞動關系與勞動法的案例教學正是起到這樣的作用。

二、人力資源管理的專業(yè)性對勞動關系與勞動法案例教學方法的要求。

(一)案例選取要有典型性。

根據人力資源管理應用性專業(yè)的特點,教師在進行勞動關系與勞動法案例教學時要注重選取的案例具有典型性的特征。

1.針對勞動糾紛的多發(fā)點選取案例。比如對工資制度的案例教學應該結合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展開。除此之外,勞動關系與勞動法案例教學中可以重點分析的現實問題還有:勞動合同管理中關于勞動合同形式、試用期、勞動合同必備條款、勞動合同期限等?;诖?,教師在開展教學前,首先要深入企業(yè)和勞動行政管理部門展開調研,梳理出問題多發(fā)點,選擇性地摘取案例分析點,最終結合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展開針對性分析。

2.結合學生的就業(yè)實踐選取案例。所有的高校畢業(yè)生最終都將面臨就業(yè)問題,在如今就業(yè)壓力較大的形勢下,要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大學生就業(yè)過程中實際遇到的問題選取案例,這樣更容易引起學生關注。因此,教師要及時掌握學生就業(yè)動態(tài),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就業(yè)信息反饋機制。比較可取的辦法是與學生保持網絡聯系或通訊聯系、與學生就業(yè)管理部門保持密切聯系。

3.學會從社會熱點話題中選取案例。這一類問題比較容易截取,比如針對規(guī)避勞動合同法的華為解雇風波,河南農民張海超的“開胸驗肺”事件,富士康的員工跳樓事件,還有當下熱門的“蘿卜招”等社會熱點話題都可以作為選取案例的依據。此類問題由于社會關注度高,容易引起學生討論的興趣,在研討式和辯論式案例教學過程中應用度很高。

4.注重點面結合地選取案例。對于單元學習而言,選取一些足以說明對應的知識點的小型案例實施教學進度控制。此外,教師要適時地選取一些綜合性案例展開分析,以便于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鏈。綜合性案例由于涉及的知識點較多,宜采用研討式、情境式、辯論式的教學方法。

第5篇

 

特殊教育學校的主體是身體有一定缺陷或者心理有缺陷的兒童,特殊教育是當前我國教育系統(tǒng)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對特殊學校的認識也有一定較深,使得那些有缺陷的兒童也能有更好的接受教育的條件。在特殊學校,勞動課程是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的重要課程,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能夠從勞動課中發(fā)覺更多的樂趣,從而更好地融入到其他課程中。在進行勞動課程教育的過程中,應該要做到以學生為本,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一、特殊學校開設勞動課程的意義

 

在特殊學校教育過程中不斷拓展課程范圍,可以使得學生接受到更多的知識。一方面,可以激發(fā)特殊學校學生的興趣愛好,使得學生在勞動課上以游戲玩樂的方式學習到一些基礎的手工知識,另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在進行勞動課的各種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加強勞動技能的提升。勞動課與其他類型的課程不相同,其趣味性更高,理論性不高,因此可以讓學生很好地集中注意力。

 

開設勞動課程,可以很好地化解學生心中的不良情緒,特殊學校勞動課教學過程的易行性和娛樂性可以讓學生放下心中的戒備,真正融入到勞動課程中來。另外,勞動課程還可以加強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能力。勞動課程往往是要求以分組的方式進行,每個學生都成為一個小團體的組成部分,在特殊學校勞動課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加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鍛煉特殊學校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

 

特殊學校勞動課程教學策略

 

特殊學校勞動課教學過程中,趣味性較強,受到很多學生的喜歡。在特殊學校勞動課教學中,應該要掌握學生的心理特征,根據他們的特點進行量身定制的教學方法,使得特殊學校生在游戲教學法的過程中愛上勞動課。

 

(一)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

 

特殊學校勞動課程教育是提高學生的勞動能力的重要途徑,在當前的教育過程中,由于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導致教學效率不高。在特殊學校勞動課程教育過程中,應該要積極加強對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的改革,從而為學生的學習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加強對素質教育以及以學生文本的教育理念的應用,教師要明確自己的身份角色,明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明確自己作為榜樣的角色定位。并且要對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解,從而能夠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引導,積極發(fā)揮學生在勞動課程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讓學生能夠真正愛上勞動課程。

 

(二)加強教學情境的設置

 

在勞動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新媒體等加強勞動課程課堂教學情境的設置,將學生引入到相應的勞動課程環(huán)境中,也可以設置一些表演場景,并且盡量結合生活設置場景,讓學生能夠從熟悉的場景中更好地融入到勞動課教學過程中。比如可以設置相應的表演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根據情景進行表演,在學生已掌握相應的勞動技能基礎上,勞動課上可以創(chuàng)設《模擬超市》、《模擬家庭》、《模擬餐廳》等場景,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參與各種勞動。

 

(三)加強小組合作學習法的應用

 

在勞動課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該要被分成不同的小組,小組內成員要加強合作,才能共同完成任務,因此勞動課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在小組教學法的應用過程中,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分組,使得學生能夠在小組內都得到鍛煉,能夠在小組內發(fā)揮出積極性和自主性。在學生群體中成立學習小組,首先應該要做到對小組成員的合理分配,要對全班的學生進行合理地分配,從而使得各個小組的能力均衡,各個小組中的成員都能夠發(fā)揮作用。

 

首先是在小組的人數上要進行合理地分配,一個小組的人數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一般5個人左右為宜,要根據班級的實際人數對小組人數進行確定。在對小組的成員進行確定的時候,教師應該要對學生進行充分的了解,明白學生的優(yōu)勢和弱勢所在,從而能夠進行合理地搭配,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組合在一起,防止小組內出現水平嚴重不均衡現象,盡量讓興趣相似的同學容聚集在一起,使得小組成員之間可以相互幫助,相互促進,幫助學生能夠對具體的教學進行完成。

 

其次,要加強合理的勞動任務的設計。勞動任務設計是小組合作教學法的基礎和前提,勞動任務應該要包括各種專業(yè)基礎知識以及各種基本的勞動技能,要借助各種勞動任務,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愛好,使得學生在勞動任務的完成過程中能夠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提高團隊協(xié)作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布置作業(yè),讓學生利用積木做一個帆船模型,但是學生手中沒有材料,通過對學生進行分組,小組內成員分工合作,找到材料、研究、制作等過程,最終各個小組會交出自己的作品。在這個過程中,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機會較多,也能極大地鍛煉到學生的動手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

 

(四)加強課后實踐教育

 

課堂上的時間有限,為了給學生更多實踐練習的機會,應該要將勞動課程應用到課后,在課后加強勞動課教育,可以讓學生更加放松、自在。比如在課后教師可以設置固定的時間,開展勞動課實踐,使得學生在課后也能有機會提高自己的勞動技能,尤其是對于一些智障兒童,通過課后的各種循序漸進的操作活動,可以對人體的手、腦等進行鍛煉,使得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有效地學習,減少學習的障礙,并且還能挖掘出他們的內在潛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課后的活動開展過程中,也要融入一些游戲成分,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興趣進行游戲的選擇,而且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安排游戲,在游戲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觀察和評價,從而能夠積極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對整個班級的學生的勞動水平有一定了解,才能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調整教學方向,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勞動技能進行培訓,對學生比較薄弱的部分進行加強,提高學生的勞動課實踐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教育過程中,特殊學校教育受到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勞動課是特殊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對學生的操作能力、動手能力、動腦能力等進行鍛煉,從而使得在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學生可以對自己的綜合實踐水平進行提升,并且加強學生之間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水平。

第6篇

一年級勞技教學計劃 篇【1】

一、學期教學總體目標:

1、使學生掌握一些簡單的勞動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自立能力和耐心細致的高尚品質。

3、提高學生對勞動生活的學習態(tài)度和興趣。

4、培養(yǎng)學生愛科學,用科學的創(chuàng)新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冊勞動課共15課,內容包括“十字繡”、“種植”、“雕刻”、“飲食制作”,十字繡主要內容是十字繡的基本功和練習繡梅花;種植主要內容包括番茄的育苗、移植、管理保鮮與加工;雕刻主要包括果皮、蘿卜、肥皂的雕刻和橡皮印章的雕刻;飲食制作主要讓學生學會一些簡單的菜的制作方法。這些內容不僅注意適應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而且具有思想性、科學性、實踐性和趣味性。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三、四年級學生整體素質不錯。但思想較浮躁,大多數同學熱愛勞動,有部分來自農村,他們有一定的勞動技能,愛勞動,能積極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生產勞動和公益勞動,手工制作能力比較強。但部分學生勞動積極性不強,勞動技能不高,極個別學生勞動態(tài)度不端正,對他們應加強指導和教育。 四、主要措施:

1、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通過了解,班上的大多數同學都是獨生子女,過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壞習慣,面對這種情況,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好的思想教育,告訴他們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勞動是最光榮的,講一些熱愛勞動的小故事,來培養(yǎng)他們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2、認真鉆研學習《新課程標準》和《勞動教學大綱》,熟悉教材內容,備好每一節(jié)課。

3、積極進行勞動課的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效率。

勞動課的教學不僅要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學生掌握勞動技能和各

種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課堂上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掌握勞動方法,學會總結規(guī)律,在學生掌握了簡單勞動方法的同時,學會創(chuàng)新,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了技能,陶冶了品德。

4、改革勞動課的評價制度

改變過去單一的理論測試的評價制度。本學期要從三個方面評價學生的勞動。①平時的勞動(如值日、義務勞動)②對待勞動課的態(tài)度③家務勞動。即:一方面從學生平時的值日,義務勞動等情況,評出等級;第二方面從學生在勞動課各方面的表現評出等級;三從家長反映在家中的勞動情況評出等級,最后進行綜合評定,這樣全方位地調動了學生熱愛勞動的興趣。

5、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教師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熱愛勞動的興趣。

6、經常帶領學生參加適當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yǎng)他們大膽創(chuàng)新,勇于競爭的實踐能力。

總之,在本學期教學中,要以以上的總體計劃來完成勞動課的教學工作,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為社會培養(yǎng)出高素質人才。

一年級勞技教學計劃 篇【2】

一、指導思想

初中勞動技術教育是以學生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yǎng)為基本目標,以操作性學習為基本特征的教育。勞動技術課程的教學與實施要注重體現基本課程基本理念,體現“全體性、綜合性、科學性、實效性”原則。正確認識初中勞動技術課程的地位和作用,明確初中勞動技術課程是為與之銜接的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打基礎的必修課程,是以設計學習、操作學習為主要特征的基礎學習領域。課程實施中,要明確初中勞動技術課程具有為高中階段通用技術打基礎的通識教育意義,教學中應努力提高學生的基礎技術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和富有個性的發(fā)展。注重技術思想和方法以及符合時代需要并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學習,發(fā)展學生技術實踐能力。通過技術設計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探究、批判和創(chuàng)新意識,使學生創(chuàng)造潛能、批判性思維得到有效開發(fā),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和依據

以“形成良好技術素養(yǎng)”作為勞動技術課程基本目標,以九年義務教育《7~9年級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實施指南》為教學依據,以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標準作為參考。

勞動技術課程課時安排應依據北京市實施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的課程計劃(試行)來安排,滿足7到9年級勞動技術課程100課時的要求。以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勞動

技術》作為主要參考進行教學活動,同時在課程實施中要結合各校實際情況,選取適合的教學內容,突出學校特色。

三、教學要求

1. 認真學習研究《7~9年級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實施指南》和《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標準(實驗)》 ,理解初中階段勞動技術課程的課程目標和課程理念。明確初中階段勞動技術課程是以基礎的、寬泛的、與學生日常生活聯系緊密的技術內容為載體,以學生獲得積極的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yǎng)為基本目標。理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關系,三者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要注意融合與協(xié)調,努力實現三者的統(tǒng)一。注重學生在技術理解、技術實踐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學習經歷和基礎奠定。

2. 認真?zhèn)湔n,仔細研究和設計教學內容。圍繞教學目標,結合學校特點,選擇適合的技術學習內容。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親歷設計過程,重視技術思想和方法的指導,重視技術試驗的教學。

3. 選擇適當教學方法,倡導多元化學習方式。改變傳統(tǒng)的技術教學中單純的技能培訓模式,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創(chuàng)新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針對不同學習內容,考慮學生差異,選擇模仿、合作和研究等不同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在教學中加強與學生互動、謀求共同發(fā)展。

4. 遵循發(fā)展性評價理念。評價中要注重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

結合,發(fā)揮評價的激勵、診斷和發(fā)展功能。評價要體現本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評價時要關注學生的勞動態(tài)度與技術實踐能力。評價方法注重多樣化,將作品評價、訪談評價、書面測試、技術活動報告等多種方式結合,體現學生在評價中的參與程度,給學生提供自我評價的機會,通過評價促進學生反思。

5. 增強科研意識,開展課題研究。以“初中勞動技術教師技術素養(yǎng)提升策略的實踐研究”課題為契機,引領勞動技術教師從自身專業(yè)發(fā)展角度出發(fā),尋求提升技術素養(yǎng)的方法;以勞動技術學科課堂教學低效(無效)現象研究為核心,推動勞動技術學科課堂教學有效實施。

6. 積極開展校本教研活動,促進課程資源的開發(fā)。立足教學中的具體問題,通過研討、聽評課、課題研究、專題講座、技能培訓等各種形式,加強本課程教學研究和教學資源的開發(fā)整合。加強校際之間勞動技術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分享經驗,提高教學能力。

7. 固化教學成果。重視經驗、成果、案例等積累,將課堂教學或實踐活動進行總結、提煉,匯總成教學設計、活動案例、論文、研究報告等,同時將學生和教師作品進行整理。

四、教研活動

1. 研讀本學期教學計劃和要求。

2. 組織教材教法分析、研究課、專題講座活動。

3. 組織木工、電子傳統(tǒng)工藝技能培訓。

4. 組織青年教師說課基本功交流與研討。

5. 開展課題研究,提升勞動技術教師研究意識。

第7篇

    在形式和操作內涵上高度重視,編寫課程指導書、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以便教師(特別是新教師和對專業(yè)不熟悉的教師)和學生明確整個課程的要求和內容,增強教與學的知情權和透明度。要求教師按2~4學時編寫教學日歷和教案,任課教師按照作物從種到收整個環(huán)節(jié)安排課程的理論和實踐教學,如播前土地準備技術、種子處理技術、播期選擇、精量播種技術、田間管理、標本制作等,以便加強課程理論和實踐教學的計劃性。

    (二)規(guī)范教學內容

    規(guī)范課程教學內容是為了保證教師易于教,學生易于學。主要包括對作物新品種、栽培新技術、新型農具、新型灌溉技術及農業(yè)信息新技術等講授和參觀學習,提高學生對現代農業(yè)的感性認知,培養(yǎng)學生對專業(yè)的認知感;適應新疆現代農業(yè)要求的作物播前準備工作,如規(guī)?;a下的工程性整地技術、精量播種下的作物種子包衣技術、作物GPS導航精量播種技術等;結合專業(yè)勞動課和農學實踐基礎課程,把作物形態(tài)學觀察納入到農事操作環(huán)節(jié)中,創(chuàng)新“農事操作”環(huán)節(jié),這樣,在專業(yè)核心課程《作物栽培學》課程實驗中,均安排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性和創(chuàng)新性實驗,而不像現在《作物栽培學》課程實驗中50%的學時為作物形態(tài)觀察類的驗證性實驗;建立“作物形態(tài)學觀察實驗室”,有計劃地進行農作物生產實踐的“啟蒙教育”(如包括作物形態(tài)辨識,種植主要作物高產田等),使學生對主要農作物有個大致了解,使學生能結合一年級植物學綜合實習所掌握的技能,對作物的形態(tài)學進行系統(tǒng)了解,實現實踐教學從植物學到作物學的科學對接;在實驗田種植大面積難以見到的一些小作物,制做作物標本,使同學們對農作物有一定的感性了解,增強同學們對農作物的興趣,確保學生專業(yè)能力和專業(yè)興趣的同步提高。

    (三)以學生為中心,著力推行自主式學習方法

    以分析、研究和解決農業(yè)生產中實際問題的過程為平臺,以師生互動和同學合作為形式,將學習知識與研究問題相結合,推行研究性學習方法。面向教師采用直觀教學法。利用掛圖與實物有機結合認識作物形態(tài)器官、解剖結構;利用多媒體課件對主要實驗內容、記載標準、操作過程等進行詳細說明;利用教學片直觀動態(tài)介紹生長發(fā)育、演示操作過程;教師充分準備教學材料,使學生通過講述與觀察,掌握作物特征特性與動態(tài);教師演示后,學生現場實地動手實際操作,并進行觀察與記載,學生通過全過程的操作,系統(tǒng)掌握研究方法及操作技能,并鞏固課堂所學理論知識,面向學生采用自主式學習。按興趣和能力組成科研訓練小組、高產創(chuàng)建小組、標本制作小組等,要求學生以案例形式完成一次大作業(yè)或討論課。讓學生依據教師提供的題目結合自己的興趣選擇問題,再通過和組員協(xié)調完成從資料收集、內容組合、幻燈制作及內容的講解等過程。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即是聽眾又是點評者,通過這種形式,學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認識這些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基本途徑和方法,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為學生提供了一次極為有益的實戰(zhàn)鍛煉機會。

    (四)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考核辦法

    農學實踐基礎課由于其上課時間長、持續(xù)的周期也長(4~8月),上課的環(huán)節(jié)多、實踐形式多樣化,而且多數是在實驗站進行。因此,在實踐教學中普遍存在學生考核評價指標含糊,成績評定隨意等問題,不能反映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水平,直接影響學生實踐積極性,限制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建立完善的課程考核標準,不僅有助于引起學生對實踐教學的重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同時使學生更容易掌握實踐技能的操作要點,便于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發(fā)現自己的長處和存在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實踐技能。農學實踐基礎考核方式應包括4部分:(1)平時成績。根據出勤、勞動態(tài)度、勞動技能及作物生產情況進行評定,占總成績的20%。(2)作物營養(yǎng)器官或生殖器官標本制作,占總成績的20%。(3)田間管理要點總結。學生對自己種植的小區(qū)作物生長發(fā)育特點及管理措施進行總結,占總成績的20%。(4)年終生產實踐總結。占總成績的20%。在作物收獲、測產、銷售后,結合所記錄的數據資料,對自己作物種植管理情況進行系統(tǒng)的總結,提交課程論文,避免了以閉卷考試確定學生成績的片面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