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久久久字幕|亚洲精品成人 在线|视频精品5区|韩国国产一区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wǎng),期刊支持:400-888-9411 訂閱咨詢:400-888-1571股權代碼(211862)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勞動教育概念界定范文

時間:2023-08-11 16:56:30

序論:在您撰寫勞動教育概念界定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勞動教育概念界定

第1篇

關鍵詞:德育;構建;和諧教育;三位一體

所謂和諧德育,指的是德育以滿足社會發(fā)展需要和受教育者個體發(fā)展需要的統(tǒng)一為出發(fā)點,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調控構成德育體系諸要素之間的關系,使之發(fā)生和諧共振效應,從而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全面而和諧發(fā)展的一種德育模式。

1.和諧教育的特征

1.1和諧教育具有智育與他育相結合的特性。教育把促進學生的智力發(fā)展作為重要的目的之一在推進素質教育過程中,教育部重申了教育方針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要求,也體現(xiàn)了和諧發(fā)展的思想。在學生全面發(fā)展方面,德育是保障,智育是基礎,體育是條件,心育是關鍵。然而在現(xiàn)實工作中,我們有不少的學校是只抓智育而忽略其他的。抓好智育是學校的基本任務之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學校的根本任務。抓好智育就要認真研究智育規(guī)律,遵循智育規(guī)律,要通過科學的方法和途徑,促進各類層次學生智慧水平的提高。此外,學校還應當抓好德育、體育、心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等。要通過教育使得學生積極向上、身心健康、能辨真假、能知善惡、能鑒美丑、熱愛勞動,成為社會需要的有用之才。

1.2和諧教育是科學與人文相統(tǒng)一的過程。教育是使學生獲得科學和人文素養(yǎng)的過程。科學加人文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我們現(xiàn)在教育存在的問題是,科學素養(yǎng)教育尚還做得不夠,人文教育也亟待需要加強。和諧教育中,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結合或整合才能使得我們的教育更為完整和完善。

1.3和諧教育是方法和藝術的統(tǒng)一。教育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我們在教育實施過程中應講求藝術,藝術地進行教育,才能煥發(fā)師生的熱情、師生的感受力、師生的創(chuàng)造力。單純地講求方法會走到技術至上的羊腸小道上去,單純地講求藝術會撇離科學育人的軌道,只有堅持方法加藝術,以方法為基礎,藝術地實施教育,才能有教育機智、教育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方法加藝術使教育不僅成為一門奧妙無窮的科學,更使教育成為一種魅力無窮的創(chuàng)造。這也是和諧教育美之所在。

1.4和諧教育是共性與個性共存的多元化格局。教育是一種復雜的社會實踐活動,既有共性要求,又有個性要求。受教育個體除了遵循社會要求之外,又由于其在氣質、性格、智力、意志、情感、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發(fā)展要求和趨向。尊重這種要求和趨向是現(xiàn)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和諧教育是共性和個性的統(tǒng)一,即是社會本位和個體本位的統(tǒng)一。

2.在德育工作中構建和諧教育美

人的全面發(fā)展是一個理想目的,只有通過“和諧發(fā)展”才能逐步達到每個人的“全面發(fā)展”。教育應當通過適應自然、適應社會、適應思維,將知識、能力、人格最大效率地轉化給受教育者。和諧教育是重視整體性的教育,要做到和諧,應當堅持:①學校本位;②師生主體;③辦學民主。具體來說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層次:①師生協(xié)同,生動主動;②整體優(yōu)化,重視創(chuàng)新;③發(fā)展個性,五育并重;④三位一體,持續(xù)發(fā)展。其中如何有效提高教師素質,是實施“和諧教育”的關鍵。

2.1建立協(xié)同民主融合的師生觀。師生關系是學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不僅是有效進行教育活動、完成教育任務的重要條件,也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力量。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在良好、健康的人際環(huán)境中耳濡目染,逐漸養(yǎng)成的。德育過程主要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元互動過程,其互動的效果決定了學生思想品德發(fā)展的水平,而師生互動的效果則是由師生關系和諧程度決定的。在德育活動中,教師與學生如果能夠平等相處,誠懇相待,學生人格就會得到尊重,個性潛能就能得以展示;教師的高尚道德情操、優(yōu)良個性品質就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感染學生。

2.2在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尋找和諧教育美。處理好教育中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關系十分重要。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是注重了繼承,忽視了創(chuàng)新,或者是注重了創(chuàng)新,而忽視了繼承。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一說反對“應試教育”,有的學校干脆把嚴格的學業(yè)考核也統(tǒng)統(tǒng)看作是“應試教育”了,因而取消了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考核評價,致使系統(tǒng)的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yǎng)被大為弱化,考核評價的導向功能、激勵功能、診斷功能沒有了,教師和學生無所適從,課堂開始混亂,學校管理開始混亂。這其實是忽視了繼承,而創(chuàng)新思路也不正確。因此,在和諧教育中必須做到繼承和創(chuàng)新二者的結合。

2.3注重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倡導德智體美勞“五育”和諧。學生個體的發(fā)展層次是存在差異性的,這就決定了教師在德育工作中不應該存在一刀切的工作思想和作風,必須針對每一個學生采取有效的差異化的教育方式,否則既容易對孩子身心造成傷害,也不利于教育工作的開展。人的全面發(fā)展是人的勞動能力、社會生活能力、精神生活能力與個性自由發(fā)展辯證統(tǒng)一的過程。全面發(fā)展的教育質量觀其實質在于從人的全面發(fā)展出發(f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和諧德育就是要正確處理“五育”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強調德育首要地位,充分發(fā)揮德育對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導向、動力和保證作用;另一方面使德育寓于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之中,充分發(fā)揮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對德育的傳輸、內化和鞏固功能?!拔逵毕嗷ソ豢棥⑾嗷B透、相互融合。

第2篇

關鍵詞 職業(yè)技能 導游業(yè)務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Guide Service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HUANG Guoq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This article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guide vocational skills concept and constitute , mainly discussed the problems exist in college "guide service"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and further proposed specific measures of "business guid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vocational skill; guide service; teaching reform

1 導游服務技能的概念及構成

1.1 導游服務技能的概念

在國家旅游局人事勞動教育司編寫的導游業(yè)務教材中界定的導游服務技能是指,“導游人員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和經(jīng)驗為游客服務的方式和能力”。①姚雪瑩認為,導游服務技能是導游在已有旅游理論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根據(jù)導游工作服務的特點,通過練習而形成的穩(wěn)固的導游服務方式。②綜合上述作者的研究,我們不難看出,導游服務技能的概念主要強調了以下幾個方面:(1)導游人員的綜合能力和職業(yè)素養(yǎng)是為游客提供服務的前提。(2)導游人員自身知識和經(jīng)驗的積累是服務技能提升的基礎。(3)根據(jù)導游工作的不同特點,提供專項是導游業(yè)務能力增強的關鍵。結合導游業(yè)界實踐,筆者認為,導游服務職業(yè)技能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

1.2 導游服務技能的構成

1.2.1 帶團技能

帶團技能是導游職業(yè)技能的核心,是指導游在帶團期間為了滿足游客需要、保證旅游活動順利完成,所熟練運用的各種帶團方式、方法的能力。掌握不同團隊的基本服務程序和操作技能,是帶好旅游團的前提。

1.2.2 講解技能

講解技能是衡量一位導游職業(yè)技能的重要指標,它具體包含口頭講解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和態(tài)勢語言能力三方面的內容。要求導游人員在為游客提供沿途風光講解、景點導游講解、平時應變溝通中能綜合運用語言技巧,傳播目的地文化和進行思想情感的交流,是導游的立身之本。

1.2.3 應變技能

應變技能是導游職業(yè)技能的關鍵,是指在旅游途中,面對不可控因素和突發(fā)事件的發(fā)生,導游能夠運用自身豐富經(jīng)驗,靈活、理智地處理后續(xù)事宜,盡量減少游客利益的損失。導游員在突發(fā)事件處理上的得體、機智與靈活,是游客滿意度的評價的重要參考因素,也是維護旅行社聲譽的有效途徑。

1.2.4 專項技能

專項技能是指服務于各種旅游形式所需的專門能力。隨著游客旅游經(jīng)歷的日益豐富,會議旅游、休學旅游、工業(yè)旅游、新婚蜜月旅游等形式豐富、類型多樣的旅游產品對導游服務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導游人員在熟練掌握常規(guī)服務技能的同時,還要補充專項旅游服務所需的專業(yè)技能,提升旅游服務的層次。

2 高校導游業(yè)務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 教學內容理論化偏重

高校導游業(yè)務的教材,在教學內容上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xiàn)象,對于概念、程序、原則、方法的內容闡述多,而質量高、代表性強的經(jīng)典案例和實訓項目訓練較少,對于行業(yè)的前沿信息、新知識和新理念的介紹缺乏,導致課程內容陳舊、滯后行業(yè)的發(fā)展,實踐指導性差,因而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2.2 實踐技能訓練項目單一,局限于導游講解

導游業(yè)務實踐技能訓練的項目應該包括服務準備、迎接服務、入住酒店、核對游覽項目、參觀游覽服務、送客服務等六個實訓環(huán)節(jié)。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往往偏重于導游講解,將講解服務作為導游業(yè)務教學中的重點,而忽略了導游帶團是流程式操作。

2.3 “雙證”師資缺乏,教學效果欠佳

實踐性教學是上好導游業(yè)務課程的基礎和支撐,需要同時擁有教師資格證和導游證的“雙證”教師充實教學隊伍。而現(xiàn)實情況是,現(xiàn)在很多高校從事導游業(yè)務課程教學的老師盡管有豐富的理論教學素養(yǎng),但是缺乏必要的業(yè)界實踐經(jīng)驗的積累,在教學中只能就理論深挖知識點,照本宣科,不能通過鮮活的案例和親身經(jīng)歷,情景再現(xiàn)式地與學生(下轉第96頁)(上接第92頁)分享帶團過程的注意事項和操作流程,因而缺乏針對性和吸引力,教學效果欠佳。

2.4 教學評價單一

對于實踐技能性操作課程的考核,不能僅僅通過課程考試這唯一的手段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這會導致學生為了獲得高分而應付考試,知識不能內化為技能,轉化為一種職業(yè)素養(yǎng),這是在導游業(yè)務教學評價中必須引起重視的一個問題。

3 基于職業(yè)技能培養(yǎng)視角的導游業(yè)務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3.1 以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為目標設計教學內容

導游業(yè)務課程教學的基本目標是要求學生了解導游學的相關基礎知識,熟練掌握導游服務程序,靈活運用專業(yè)職業(yè)技能處理旅游接待中的一些主要問題,為培養(yǎng)專業(yè)導游奠定基礎。為實現(xiàn)上述目標,導游業(yè)務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應打破常規(guī)套路,以實踐能力培養(yǎng)為主線,進行模塊化教學,將全書分為導游概述模塊,導游必修技能模塊和導游專項技能模塊三個部分。其中導游概述部分重點講述導游學基礎知識,必修技能和專項技能模塊注重實踐技能的強化和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上團操作、導游講解、突發(fā)事件處理等綜合能力的提升。

3.2 豐富實踐技能訓練的項目

按照上述構想,在實踐技能兩個模塊的教學中,每一模塊在教學內容的編排形式設計為學習目標、學習方法、案例導入、正文、課堂小結、案例延伸討論、課后思考題七個項目。在了解本章學習重難點、學習方法的基礎上,以案例導入的方式進入課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其探討的興趣,帶著問題進入正文的學習,具有針對性。在課堂小結部分將新課內容和案例導入有機結合,再次強調學習的重難點。案例的延伸討論可以結合業(yè)界經(jīng)典案例,嘗試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通過情景再現(xiàn)的方式鍛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后思考則進一步促使學生的反思和能力提升,有利于學生導游職業(yè)技能的進一步形成。

3.3 完善教學師資結構,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為了彌補教師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照本宣科的弊端,強化師資建設,兼顧理論和專業(yè)技能的均衡發(fā)展,是提高導游業(yè)務教學效果的基礎。具體而言,學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教學師資結構:(1)提高“雙證”教師的持證比例。鼓勵教師報考導游資格證,從事導游業(yè)界實踐,積累帶團操作經(jīng)驗,豐富一手教學素材。(2)聘請旅行社優(yōu)秀的海外領隊、星級導游到學校開設專題講座,讓學生直接與業(yè)界進行接觸。(3)鼓勵一線教師深入到旅游企業(yè)頂崗鍛煉,參與經(jīng)營管理,增強教師的業(yè)務實戰(zhàn)能力,同時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實踐機會。

3.4 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

實踐技能性課程的考核應制定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針對導游業(yè)務而言,學生的考核應分為基礎理論考核、實踐教學考核、平時課堂提問三部分,分別按照30%、50%、20%的比例計入總成績。其中實踐教學考核的形式可以多樣化,打破傳統(tǒng)的試卷考核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

4 結語

本文從職業(yè)技能培養(yǎng)的視角探討導游課程的教學改革,以期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導游服務水平、導游講解技能和突發(fā)事件的應對能力,為業(yè)界輸送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

本文系西南大學教改項目(2012JY036):《導游業(yè)務》課程教學改革研究——基于職業(yè)技能培養(yǎng)的視角研究的階段成果

注釋

第3篇

【關鍵詞】體育教師;責任意識

前言:課程意識影響著教師對整個教育活動體系的認識與理解,也影響著教師對整個課程系統(tǒng)的認識、理解與處理方式。具有課程意識的體育教師往往以整合的理念和策略對待體育教育活動體系中的各個子系統(tǒng)和教育要素,不會僅僅把課程視為教學內容。如美國課程理論家平納和格魯梅特就認為,課程是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是個體“履歷經(jīng)驗”的重組,是學生生活世界獨有的東西。他主張不要從設計、教材、學程等角度來談論課程,而要從學生過去經(jīng)驗和未來精神解放的角度來討論課程。

一、體育課程的概念及內涵

(一)體育課程是一門學科

我國學者吳志超等人認為:“體育課程是以發(fā)展學生體能,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為主的一種特殊的教學課程,它與德育課程、智育課程、美育課程、勞動教育課程相配合,共同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fā)展,是整個學校教育的一個方面的課程?!敝艿歉叩热苏J為:“體育課程是指與實現(xiàn)學校教育目標,配合德智美全面發(fā)展,并以發(fā)展學生體能,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為主的特殊課程?!彼谠u論說,“這一界定比較強調學習體育運動的知識與技能,但對學生的活動與體驗關注不夠。

(二)體育課程是活動

我國一些學者認為,體育課程主要是相關體育教育活動的組合,如于小霞認為:“體育課程是納入學校教育計劃的體育方面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泵衩鹘淌诘热苏J為:“體育課程是在學校指導下,為了使學生能在身體、運動認知、運動技能、情感和社會方面和諧發(fā)展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他在評論時說:“這一界定主要是強調了有計劃、有組織的體育活動,而對學生的體驗與經(jīng)驗關注不夠?!?/p>

(三)體育課程是諸課程的整合

根據(jù)他對上面體育課程含義總結和評說,他認為:“體育課程是整個學校教育課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體育課程’了一般的科學文化知識課程比較具有鮮明的運動認知性、生活教育、情意性等課程特點,它是綜合性課程?!北砻髁梭w育課程內涵的復雜性、區(qū)域性或情境性、辯證性和尊重不可一言喻性等后現(xiàn)代的課程特點。

二、課程意識概念及內涵

課程意識本質上是一種主體價值張揚的意識,是師生創(chuàng)造力彰顯的意識?!薄皬囊欢ㄒ饬x上來說,課程意識主要是指向教師教學觀念的,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的內在力量,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思路和行為方式,從而決定著教學的價值取向。因此,強化課程意識,把教學作為師生互動的過程、課程創(chuàng)生的過程,成為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共同關注的課題。”課程意識關注教學的價值問題,即關注人本身,關注教學究竟是為了什么的問題。人們的教育行為總是受一定教育思想或觀念支配,不同的教育行為,反映出不同的教育思想或觀念。不同的課程意識和課程觀念都會反映在每一個教師的具體教學行為之中。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校和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質量和水平。同時,教師對課程系統(tǒng)的理解與把握乃至創(chuàng)造的程度,反映了教師的課程意識狀況和課程建設能力水平。

三、體育課程實施的忠實取向觀對體育課程意識影響

衡量課程實施成功與否的基本標準是課程實施過程實現(xiàn)預定課程計劃的程度。實現(xiàn)程度高,則成功,否則就是失敗。因此,量化研究成了主要方法,甚至是惟一方法。開發(fā)各類具有一定信效度的科學評價方法。因為,他們相信越是開發(fā)和利用在技術上高度復雜的方法,就越能準確測量課程實施的程度。課程變革的計劃的制定者與計劃的實施者之間是單向線性過程,強調課程變革的決策者和計劃制定者對課程實施者的控制。教師對課程知識的創(chuàng)造和選擇沒有真正的發(fā)言權。

四、學科觀念對體育教師課程資源開發(fā)影響

以前對課程的理解就是學科,而且是文本形式的,這種對課程的理解就導致了嚴格規(guī)范教學內容的準則,規(guī)范的是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實際要學生學到什么。并且,按照學科組織內容,各學科之間具有明顯的界線。在教學上,按照學科分門別類地進行教學。這些,忽視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導致體育教師與其他學科的教師之間,與班主任之間,以及與學生家長之間的聯(lián)系較少,有的甚至不聯(lián)系現(xiàn)象。忽視學生的發(fā)展和培養(yǎng)需要以整體的教育思想,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相互協(xié)作,而是各自為政的浪費資源現(xiàn)象。

五、結語

體育教師要加強學習先進的課程理念,提高思想認識,把課程改革看作是一個自我發(fā)展的過程。通過學習,認識到課程不僅僅是文本、計劃,還有教師和學生在課程中創(chuàng)造的一個個鮮活的事件,而這正是體現(xiàn)教師和學生主體性解放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展示,這才是課程的靈魂。認識到課程的價值負載和體育健康課程的有機整體性、生成性,以便更好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藝。

參考文獻:

[1]季瀏主編,體育(與健康)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2-4

第4篇

所謂全面素質并非單指個體心理生理的先天特征,而應包含后天培養(yǎng)練所得的文化因素。素質包含了個體與群體先天素質和后天素養(yǎng)之所得,應包括:(1)身體素質:指體質、體能、體魄以及身體力量運動的諸多特征;(2)心理素質:指認識、意志、情感、機能品質及特征;(3)知識經(jīng)驗(科學、文化、專業(yè));(4)價值觀念;(5)實踐操作;(6)人際交往。可見素質教育涉及和指向的是個體和群體全面素質的培養(yǎng)、提高和發(fā)展。實現(xiàn)這樣的素質教育,必須全面貫徹和執(zhí)行社會主義教育方針,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勞幾方面得到全面協(xié)調的發(fā)展。毫無疑問,藝術教育在實現(xiàn)和落實素質教育的實踐過程中,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

把包括繪畫藝術在內的藝術教育標舉到今天的高度,絕非空穴來風。為適應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到來,許多教育家、社會學家們認為,自然科學知識、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藝術素養(yǎng)這三個文化疆域知識的融合貫通是新世紀全面型文化素質的基本內涵。人們曾以挑剔的眼光審視藝術教育這“匹”“馬”是否能夠同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教育并駕齊驅,現(xiàn)在終于認定這絕非一匹“駑馬”。

1.何謂“繪畫藝術教育”

繪畫藝術教育這個概念從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模糊不清,無論是學校還是社會,繪畫藝術教育方興未艾,但大部分陷入各種誤區(qū)??疾旃沤裰袊L畫藝術教育的理念與實踐,用一種現(xiàn)代的眼光和開放的視野對此進行探究。

我國古代繪畫藝術教育的觀念和實踐大體上是注重教化、審美、實用三大價值取向。最最記載于《左傳》的倫理教化的繪畫藝術教育;記于《考工記》中的實用繪畫技能藝術及魏晉南北朝的審美藝術等都是很有思想的,值得我們學習。如那時人們注重整體素養(yǎng)的提高,古人論畫不盯技法,而將畫品視為人品――道德境界、文化修養(yǎng)、生活閱歷的綜合反映。因此,繪畫藝術教育決不僅限于技能而是要全面學習。明代董其昌曾指出:學畫必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邱壑內營,成立甄鄂,隨手寫生,皆為山水傳神矣?!弊怨懦珎鲙煿湃?,師造化,師心源。

近代以來的繪畫藝術教育是指1840年以來160年的繪畫藝術教育。前100年突出特點是片面強調實用意義,到解放后,特別是近20年來,從開放的視野出發(fā),提出全面分析繪畫藝術教育,從更廣泛的意義上理解美術教育,繪畫藝術的概念似乎不言自明。其實不然,以往人們對其理解往往各執(zhí)一端,或者強調繪畫本身,或者著眼于教育功能,認為就是通過繪畫達到通過德育智育的目標,這些看法是比較片面的。繪畫藝術教育是一個“繪畫”、“藝術”、“教育”多元整合的結構元素。重視“繪畫性”即繪畫操作和創(chuàng)作,使繪畫藝術教育過程成為一種活生生的操作、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重視“教育性”至力于發(fā)掘和發(fā)揮繪畫藝術教育的多種教育功能和效應,實現(xiàn)它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方面所具有的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視“藝術性”使整個繪畫藝術教育始終沐浴在審美的洗禮之中,在藝術美的熏陶、感發(fā)中潛移默化。如果用一句話來界定繪畫藝術教育的含義,表述為:“它是以繪畫為媒介和載體,施受雙方共同參與操作,并通過藝術的體驗和領悟從而達到人的全面素質協(xié)調發(fā)展的教育活動。”它具有動作上的簡易性、自由性,效應上的非強迫性和融洽統(tǒng)一性的長處。

2.繪畫藝術教育的性質、特點

從總體上講,學校的繪畫藝術教育是對學生進行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素質教育這一性質決定了學校繪畫藝術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將繪畫藝術教育作為對學生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向他們普及美術文化,而不是注目于少數(shù)美術尖子。全體性是保證繪畫藝術教育不背離素質教育的根本屬性,是普及性和基礎性的。在保證全體學生具備基本的美術文化素質的基礎上再謀求包括繪畫藝術教育在內的綜合素質的提高。

“人人都是藝術家,”“沒有單純的畫家,只有把繪畫作為自己多種活動中的一項活動的人們?!边@是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的理想描述。其實在人類早期社會,藝術與生活就是溶為一體的,從人的天性講,包括繪畫在內的藝術屬于全體人民,它被體現(xiàn)為全民的一種素質。由于社會分工,雖然涌現(xiàn)出個別藝術家,但廣大群眾卻成了“藝盲”,以廣大民眾的無藝術換取個別的高藝術,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可以說是藝之哀。藝術教育的關鍵是要把培養(yǎng)學生基本素質和繪畫藝術知識技能有機的結合,要游于藝,但又不專于藝,使繪畫知識技能成構建人的基本素質的積極因素。著名藝術教育家羅思非德指出:“在藝術教育里,藝術只是一種達到目標的方法,而不是一個目標;藝術教育的目標是使人在創(chuàng)造過程中變得更富于創(chuàng)造力,而不管這種創(chuàng)造力將施于何處?!?/p>

藝術并非高不可攀,它也具有自我實現(xiàn)的性質,因為繪畫藝術本身展示的正是人的豐富性。用繪畫作為自我表現(xiàn)的方式有促于消除學生表現(xiàn)欲上的壓抑感,讓學生更積極地表現(xiàn)自我,在繪畫活動中即使表達的方式不成熟,表達的意圖模糊也仍然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學生總把別人難以介入的自由價值作為目標,這種沒有壓抑的自我表現(xiàn)若得到呵護而穩(wěn)定的發(fā)展,就催進自我實現(xiàn)的萌芽發(fā)展。

繪畫藝術教育鼓勵個體差異。在學校教育中,似乎只有繪畫藝術教育竟評鼓勵學生個人特質充分自由發(fā)展,沒有標準答案,沒有統(tǒng)一要求。學習過程是激動自己心靈,張揚個性的過程。作為素質教育,它是一種情趣的過程,繪畫教育目的不在于受教育者能否為家,甚至不在于其作品的結果如何,而是讓學生專注過程,體會從中的樂趣。沛西.能講過一句很有啟發(fā)的話,他說:“解決教育上極大多數(shù)實際問題的鑰匙在于了解游戲。”這正是繪畫藝術教育不同于一般科學理性教育以及影視,文學等其它門類藝術教育特性所在。

3.繪畫藝術教育對發(fā)展全面素質教育的功能價值

3.1 繪畫藝術教育的文化建設價值。

作為素質教育的繪畫藝術教育,雖然不以培養(yǎng)專業(yè)畫家為目的,但是培養(yǎng)和造就無數(shù)懂得繪畫,有能力用繪畫語言表述其情思意趣的美術文化建設者,拓展了繪畫空間,促進以繪畫為中心的美術文化建設。因為繪畫所有的價值功能都是靠創(chuàng)造繪畫作品和從事繪畫活動來實現(xiàn),而不論它是原創(chuàng).摹仿.精品還是平凡之作都是不同層次,不同程度性質的繪畫藝術教育成果。形式多樣的繪畫作品為大多數(shù)群眾提供精神糧食,同時也為自己拓寬了發(fā)展的空間。

3.2 繪畫藝術教育能促進審美教育功能發(fā)展。

審美教育是人類社會教育系統(tǒ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養(yǎng)塑造一鐘感性情感,按中國傳統(tǒng)美學說法,也就是陶冶性情?!蓖ㄟ^性情的陶冶,最終達到精神境界的提升和生命感受的豐富與完善。從這個意義上講可以說繪畫藝術教育是審美教育,它能夠有效改變人的視覺態(tài)度.培養(yǎng)人的視象感受力,從而培養(yǎng)出審美視知覺。在生活中大多數(shù)人是用實際的生活目的眼光來看待事物,他們總難超越實用的目的,所以視象感受能力弱,而功利主義分辨力強。一般的人,包括那些受過良好高等教育的人形象直觀力.聯(lián)想力幾乎喪失,造成藝術趣味底下.審美能力缺乏。由此若要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和藝術趣味,首先要改變人的視覺態(tài)度,培養(yǎng)人的感受能力,提高他們對形式美感的把握,同時以直接方式陶冶人的生命情感,樹立一種超越的自由態(tài)度,和諧有趣的行為方式。繪畫藝術在這方面作用無疑是其他藝術教育門類所不可替代的,受教育者得到了一種高雅的生活趣味,充實閑暇的活動,以高品位的情感取代低級庸俗的行為,從而全面提高了人生活的審美素養(yǎng)。

3.3 繪畫藝術教育能促進人的健康心理發(fā)展。

心理教育在當今社會,特別是在學校教育中日益受到關注,這是因為在社會高快發(fā)展中,快節(jié)奏的生活,超負荷的學習.工作,讓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各種心理障礙。有人把依賴.脆弱.焦慮.孤獨和固執(zhí)稱為當代青少年五大不良心理,因此,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健康心理.治療和糾正不良心理,使人的各種心理功能趨于和諧,各種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各種潛力得到和諧發(fā)展和有效開發(fā)的心理教育,就成為現(xiàn)代素質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從某種意義上說,繪畫是作畫者心理現(xiàn)實的展示,所以,它有著豐富深刻的心理內容,繪畫中蘊涵的心理內容和繪畫過程本身所具有的心理效應在心理教育方面有獨特的價值。

在學生學習中,作為普通繪畫藝術教育雖不以創(chuàng)作為教育目的,但必要的.經(jīng)常性繪畫作業(yè).習作仍是教育內容之一。從心理教育角度來看,繪畫作業(yè)完成的整個過程,正好是一種心理磨練的過程,這是繪畫作業(yè)本身的特性所決定,它恰好對學生心理素質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繪畫過程是高度自主.不帶任何強制性,是高度個性化,不設任何統(tǒng)一的條框,受教育者完全可以自由發(fā)揮.主宰,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認識自我,久而久之養(yǎng)成自知.自尊.自信.自強以及獨創(chuàng).革新等良好的自我心理,使盲從.依賴.自卑等心理得到矯正。其次繪畫要專心安靜,具有嚴謹?shù)臈l理性,對浮躁.焦慮.粗心等不良心理的消除,糾正具有很好效果。完成作業(yè)的成就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強自信心理。各種課外活動開展(畫展.校園畫刊.手工角)都可增強學生之間交流協(xié)調合作機會,對克服和矯正孤獨.封閉.自卑心理都有很大助益。

3.4 繪畫藝術教育促進道德教育的發(fā)展。

魯迅在談到美術的德育功能時指出:“美術之目的,雖與道德不盡符,然其力足以淵邃人之性情,崇高之人好尚,亦可輔道德以為治?!濒斞高@段話道出了繪畫教育能輔翼道德教育,促進道德內化,催化道德形為走向自由。如欣賞羅中立的《父親》,畫面在大屏幕上巨幅畫像沖擊視覺時,學生目簦口呆,來自農村的學生若有所思。課后,不少學生改了鋪張浪費的毛病,說畫上的“父親”就是自己那在農村勞作.節(jié)衣縮食供自己上學的父親??梢娨环鶅?yōu)秀的繪畫作品,有時真能發(fā)揮預想不到的道德教育作用。

3.5 繪畫藝術教育促進智育教育。

作為素質教育的普通繪畫藝術教育,主要不是灌輸繪畫知識和技法練習,而是培養(yǎng)視象感知和視覺思維的能力,進而培養(yǎng)藝術情趣.陶冶情操。這就不同于一般的智力教育總是舍棄感性而形成一種普遍的理性思維模式,認知邏輯結構在教育過程和方式上,一般的智力教育總是以某種符號.文字表達概念.定理.公式等嚴密的理性知識灌輸給受教育者,具有嚴格的規(guī)范性和強制性,而繪畫藝術教育正如前所說,是具有形象直觀性,情意自由性,兩者性質不同但又具有和目的的互補性。繪畫教育能提高認知的強度和統(tǒng)攝性。如羅思非德所言:“在我們的教育制度中感覺的開拓和成長都被忽略,如果沒有藝術教育的話,兒童幾乎不會注意到感覺的意義和性質?!痹谡麄€教育中繪畫教育在訓練人的視知覺形象興趣,增強視覺捕捉信息的靈敏度,提高對事物基本圖形的識別力,提高視覺圖象的記憶力等,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無疑將直接促進智力發(fā)展。

3.6 繪畫藝術教育促進勞動技術教育的發(fā)展。

繪畫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技術性,它對操作系統(tǒng)的訓練,能使受教育者獲得最佳的技術操作程序和技術發(fā)展意識。在人生的孩提時代,繪畫活動當是他們接觸并實施最早的操作活動之一。從小學到工作,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非藝術專業(yè)的學生簡直就沒有多少技術操作性的訓練,所以在學生中廣泛開展繪畫藝術教育活動,使學生通過對繪畫的學習與訓練,獲得一種技術意識就可能為他們將來從事技術性的工作提供一般的模式,使他們能夠迅速的進入技術過程,實現(xiàn)心眼手等的快速協(xié)調。

如果說在過去,人們是“將就的”生活著,那么現(xiàn)代和將來則是“講究的”生活。生活質量的提高要求生活的主人具有創(chuàng)造生活美的能力,品位生活美的情懷。普通繪畫藝術通過以上證明正是培養(yǎng)這種能力.陶冶這種情懷,因此繪畫藝術教育不僅僅是審美教育,還是能提高全面素質的教育。

參考文獻

[1]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2] 羅思非德:《創(chuàng)造與心智的成長》

第5篇

關鍵詞:成人;休閑教育;休閑體育;分析策略

一、休閑與休閑教育概念理清及界定

休閑教育問題的提出,是以人們生活中休閑時間的增多為前提的,是源于人們對自身的再認識。歷史上,休閑教育作為一個術語和概念一直有多種不同的含義,不同領域的人對休閑教育的原理和目標的認識迥然各異。

對現(xiàn)代意義上的休閑教育,國際上已形成了較為一致的認識:“休閑教育旨在讓學習者通過利用休閑時間而獲得某種變化,這些變化會體現(xiàn)在信念、情感、知識、技能和行為方面,并且通常發(fā)生在兒童、青年和成人的正式與非正式的教育環(huán)境中或娛樂環(huán)境中?!蓖ㄋ椎卣f,就是告訴人們如何有價值地、明智地利用休閑,促進人們在休閑中形成自我決斷意識和自我決斷的能力??梢?休閑教育不等于娛樂教育,不能把它僅僅看作是“娛樂或娛樂服務的一個新名稱”,或僅僅“傳授進行娛樂活動的各種技能”,也絕不是占有甚至剝奪人的休閑時間,而是通過休閑教育,培養(yǎng)人們科學的休閑價值觀,培養(yǎng)正確的休閑道德觀,培養(yǎng)高效而有價值地利用休閑時間的各種能力。休閑教育與其他類型的教育,如勞動教育、職業(yè)教育、生活教育等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各自關注的價值目標重點不同。

休閑教育注重的是培養(yǎng)人們科學的休閑價值觀,以充實人的精神需要和提高人的休閑生活為重點,它關注的是人在空閑狀態(tài)時的生活質量,通過教育造就的是占有自由時間的主體;勞動教育、職業(yè)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提高人們從事勞動、選擇職業(yè)的能力,造就占有工作時間的主體;生活教育不僅關注人在休閑時的教育,它還關注生活的其他領域。當然,休閑教育過程的最終結果是幫助人們提高自己休閑生活的質量,促進人們個性的發(fā)展和精神的充實。若把這種結果解釋為休閑教育最終的目的和隨之形成的概念模式,休閑教育就不僅僅局限于提供有關娛樂機會的信息,不只是進行各類休閑活動技能的培訓,也不局限于告訴人們如何“有價值地”利用休閑。以筆者對休閑教育的理解,它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一個層面的休閑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進行從事休閑服務的技能與技藝的培訓,它廣泛用于對休閑服務行業(yè)從業(yè)人員的教育中。歐美一些學校相繼開設的休閑教育課程也包括此種類型。另一個層面的休閑教育指通過一定的教育手段,依托一些休閑活動,對受教育者進行休閑意識、休閑價值觀、鑒賞力、創(chuàng)造力等的培養(yǎng),引導其形成自律、崇尚自由的秉性,為個體的發(fā)展開拓更廣闊的空間并在與社會的和諧共存中完善自我。

什么是成人休閑教育?它是在成人休閑時間里進行的,就是引導成人樹立科學的休閑價值觀,形成和掌握有價值的利用休閑時間的知識、習慣、技能和技巧,在塑造完整的人,彌補精神失范現(xiàn)象,從而提高生活質量,并使精神境界得以充實提高的一種連續(xù)的教育。成人休閑教育不同于成人職業(yè)教育,根本的區(qū)別在于,前者是為了適應休閑,后者是為了適應工作。

二、成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與傳統(tǒng)體育課的弊端

從生理上。成人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各個器官和感知覺有下降的趨勢,身體各部位僵硬。那些大運動量、高難的技術動作,對那些大齡人來說不是增強體質,而是對身體的摧殘,對他們來說上體育課是非常頭痛的事情。心理上。他們的記憶力開始減退,但思維判斷性、深刻理解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意志堅韌和有較強自制能力。由于年齡的不斷增長,不愿意運動的心理占據(jù)上風。

個人思想上。成人學生來上學時都抱有為了晉升、得到高學歷、提高某方面的專業(yè)知識等不同目的。表現(xiàn)出單一的學習實用性,目的是提高某方面知識技能,能順利拿到畢業(yè)證是關鍵,其他好像都不重要。

教學課程安排上。傳統(tǒng)的體育課教學模式,不分男女生、不管你學過沒有、不論你的年齡大小,統(tǒng)一授課內容,不但得不到鍛煉身體的目的,而且對部分學生身體是有害處的,這就容易引起學生對體育課的生畏,甚至討厭上體育課。教學計劃上。由于體育課教學模式單一和固定化,使學生想學的內容教師不上,不想學的重復上,學生得不到自己想要學的東西,形成體育課學生逃避的現(xiàn)象非常嚴重。

三、成人休閑體育教育模式探討

(一)俱樂部活動式的體育教學模式

教務處和體育部制定俱樂部的規(guī)章、教練員的管理、學生的管理等制度和體育教學的活動安排,便于俱樂部開展體育活動。體育俱樂部活動教學模式是打破了傳統(tǒng)的課時安排計劃,在正常的教學時間不開體育課,學生也不用上體育課,而是以體育俱樂部活動的形式代替體育課。

體育俱樂部的活動由俱樂部教練員根據(jù)教務處、體育部的計劃、單元、場地等,合理安排活動時間。教練員確定活動計劃、參加人數(shù),并報體育部和教務處備案,體育部不干涉俱樂部的事務,只是在宏觀上作調控。

俱樂部實行教練員責任制。他是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進行輔導、答疑、解惑。根據(jù)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需求,派出助理教練員負責管理工作。輔助教練員進行組織、輔導和陪練,并對場地、器材進行合理管理,提高場地和器材的利用率。學生參與俱樂部活動的雙選擇。(l)選擇教練員。學生可以自由地選擇任何的教練員,學生通過查閱體育教師的資料,教練員專項是什么,在哪方面是特長,了解他的責任心、教學能力、教學方法和手段等等以后,選擇自己喜愛的教練員。(2)選擇訓練項目。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愛好、強弱項、特長等因素選擇訓練內容,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不足,為了提高某方面體育成績而選項,也可以為了體育達標而選項。

因為學生是根據(jù)自己的需要而選擇的項目,這就保證了學生的積極性。體育俱樂部活動的教學評價標準。(l)制定不同項目的難易程度的標準。制定出對學生的修分,修分標準一般分為優(yōu)秀、良好、合格及重修4個等級。使學生在清晰地了解教學內容、技術標準的基礎之上,并且明白訓練到什么程度可以達到及格和優(yōu)秀。學生是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有目的選擇訓練項目、訓練的時間長短和修分的標準。(2)學生在體育俱樂部的考試評價。學生只要參與了俱樂部組織的訓練、競賽等活動,就可以得到修分。是否達到合格以上,就要看學生在俱樂部活動的次數(shù)、所訓練的項目、進步的程度而確定修分等級和是否重修。(3)對教練員的評定。教務處和體育部主要看其工作量、責任心、技術能力等方面。從學生角度還要看學生參與其訓練的人數(shù)、訓練的成績水平及學生的滿意率等進行綜合評價,從而促使教練員保持工作熱情和高度責任感。

(二)俱樂部式體育教學的效果

1.培養(yǎng)了學生鍛煉身體的愛好。學生自己選擇了喜愛的教練員和運動項目,在心情上愿意參加體育鍛煉,這就可以發(fā)揮學生的最大潛能,提高了參與運動的興趣。俱樂部活動形式不僅可以使競技運動愛好者發(fā)展起興趣和特長,也使無力從事競技體育的學生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去,使他們在體育鍛煉中得到喜悅,使學生的不同層次體育運動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提高了學生的交往能力。學生選擇了共同的愛好,使不同年級、不同班級的學生走到了一起,增加了學生的交往機會。

3.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體育俱樂部的體育訓練,避免了應試教學中的“一刀切”,不管學生愿意不愿意都得學的現(xiàn)象,而是尊重學生的選擇,這就有利于個性的發(fā)展。

4.培養(yǎng)了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學生的愛好使其參與體育活動率得以提高,這就影響著學生身體素質的保持和提高。學生在俱樂部學習后,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術和鍛煉的方法,就會對某一項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他們這些興趣相同的人一起經(jīng)常參加體育鍛煉,會自覺地養(yǎng)成一種良好的鍛煉習慣。

5.“雙主”積極性得到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他們選擇了自己喜愛的項目和教練員,在思想上沒有抵觸情緒,加上學生技能基礎一樣,又是熱愛這個項目,渴望學到一些知識和技能,就會虛心請教;教練員的主導性發(fā)揮,學生有強烈的渴望求知欲,高漲的訓練熱情,就會提高教練員的積極性,全身心地投入到體育指導中去。體育俱樂部的教學模式,是以人為本,注重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強化了特長,培植了興趣,有效地克服了傳統(tǒng)教育的不足,從而解決“競技”與“健身”全民參與、終身鍛煉的問題。使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品嘗到運動的樂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體育意識,也體現(xiàn)出了現(xiàn)代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觀。

參考文獻:

第6篇

關鍵詞:精英教育;競技體育;關系;詮釋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808(2013)01―0031―04

盡管目前學界對精英教育的定義與發(fā)展趨勢莫衷一是,但不可否認的是它至始至終都是教育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人類漫長的教育發(fā)展史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就是一部精英教育史。怎樣培育精英?這是個問題;競技體育發(fā)展到今天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異化現(xiàn)象頻出,究竟未來的路在何方?這也是個問題。但這兩個問題并非是沒有交集的平行線,原因在于可以通過競技體育來培養(yǎng)精英,同時,競技體育也可以在此過程中尋回失落已久的價值和意義。因此,文章試圖通過追溯精英教育與競技體育二者之間關系的歷史變遷從而厘清這一關系的發(fā)展歷程,通過議古論今實現(xiàn)研究的旨意。

1 概念界定

1.1精英教育

“精英”是“精英教育”的核心詞,因此要對“精英教育”進行界定,首先要明確“精英”的涵義。“精英”最初主要指一個特定的、在政治或經(jīng)濟上有某些特權的階層,而這個階層通常是世襲的,多由其成員的出身所決定。當“精英”作為社會科學領域一個專門的概念之后,不同的具體學科、不同的理論對其的定義也略有偏差,但卻不乏共識,即“精英意味著特定社會單位中的最高層次部分,而不論這種社會單位是一個階級還是整個社會,也不論是按人們所選擇的什么樣的標準所排列的,精英是由經(jīng)過了某種挑選程序的少數(shù)優(yōu)秀者組成?!庇纱丝磥?,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精英”的含義:一方面“精英”指的是那些在社會中擁有特權的人,在有些社會形態(tài)中,人們通常會選擇這些有特權的人去領導和管理其他階層。另一方面,“精英”也包含了托馬斯?杰斐遜所指的“天才貴族”(aris-tocracy of talent),即他們天生極具才華,無論出生于何種社會背景中,他們都擁有一種在其所從事的職業(yè)中脫穎而出的個性品質和領導他人的能力。對應“精英”的理解,“精英教育”也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即對精英開展的教育和用來培養(yǎng)精英的教育。文章所指的精英教育指的就是后者。

1.2競技體育的功能

目前,學界對競技體育功能的界定龐雜,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研究角度對競技體育的內涵取舍也不盡相同。文章主要側重的是競技體育的教育功能,即通過身體競賽的形式或手段,提高個體的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個體的社會化進程,加強個體的競爭、進取、協(xié)同觀念及效率意識和法律精神的培養(yǎng)。需要特別提出文章強調的是競技體育而非普通的學校體育,是因為二者在教學實踐中所達到的目的不同,盡管學校體育也有教育功能,競技體育也有健身功能,但是學校體育把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作為首要任務,而競技體育則是通過激烈的身體對抗把促進學生在某些精神方面的發(fā)展作為主要目的。

2 競技體育與精英教育關系的歷史考察

2.1非形式化階段:精英教育與競技體育的直接同一

自人類社會誕生以來,與之相生相伴的教育經(jīng)歷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在階級出現(xiàn)以前,教育和人類的社會生產活動是混合在一起的,沒有從中分離出來?!吧顩]有高度發(fā)展的文化形式的復雜性,構成個體教育目標的那種一般的生活概念中的要素在性質上是簡單的,在數(shù)量上是很少的。用來幫助或強制個體服從普遍要求的復雜手段,絕大部分是無意識地對個體施加影響的,而這些普遍要求是個體為了能同他周圍的人共處所必須履行的條件。間接地用作生活指導基礎的大量知識或學習科目尚未組織起來?!边@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主要是由于當時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類自我意識還處于混沌狀態(tài),主客體尚未完全分化。人類的生存能力低弱,生命隨時都可能受到外界威脅,因此,“教育”的唯一目的只能是傳授與生存密切相關的技能、習俗等等。當時階級還沒有出現(xiàn),所以也沒有后來到階級社會才出現(xiàn)的精英教育。競技體育也沒出現(xiàn),但是它的本源“游戲”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所以,“在原始社會,一個人是通過與別人共同生活的過程來教育自己的,而不是‘被人所教育的’,家庭生活或氏族生活、勞動或游戲、儀式或慶典等都是‘每天遇到的學習機會’。”每個氏族的成員,只要參加游戲就是在接受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也是教育。但是在當時生產力極不發(fā)達的條件下,成年人沒有太多的時間與兒童進行游戲,所以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要照顧自己,由于這時的兒童還沒有真正的目的,未能完全掌握模仿成人活動的技術,也不具備當時的成人已達到的成熟的覺悟程度,并主動承擔成人的任務,因而“兒童早期參加勞動只能是一種類似游戲的行為。在這里游戲和勞動是不可分的……”??梢?,融于生活的、非形式化的教育總是同游戲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種狀況在我國現(xiàn)存的還處于原始社會的少數(shù)民族中的教育中仍可得到驗證。

之后,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剩余產品,在此基礎上私有制度產生,人類也就從原始社會步入了階級社會,形式化的教育應運而生。教育從此獨立于生活和游戲,這種“分化意味著活動的專門化、經(jīng)驗的積累和才智的發(fā)展,對于當時社會發(fā)展而言,是利大于弊的”。正是由于教育從生活和游戲中分化出來,才使得各自都有了發(fā)展的機會和動力。

2.2形式化階段:精英教育與競技體育逐步分化

在原始社會,教育與游戲和生活都是相互融合的,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是同一的。但是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fā)展以及社會分工開始出現(xiàn),社會中有一部分人從生產勞動中獨立出來,專門從事知識的生產和傳遞,自此,為教育的獨立發(fā)展提供了前提條件,于是,出現(xiàn)了教師,產生了教育實體和由兩者組成的形式化的教育。“這一分化也同時促進了人類主體地位的提升和主體意識的覺醒”。但是,通過下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人類付出了昂貴的代價才成就了教育的每一個前進的腳步。在形式化階段,精英教育與競技體育的融合和分化大致經(jīng)歷了以下三個時期。

2.2.1古希臘傳統(tǒng)影響下的精英教育與競技體育的融合與逐步分化古希臘的歷史和文明因其復雜的結構而讓人眼花繚亂,因此,要詳細考證“競技體育”和“精英教育”在這段時期的各自發(fā)展歷程及二者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可以從古希臘的文學巨作《荷馬史詩》中尋找到相關的線索。在這部偉大的史詩中,盲人荷馬塑造了大批英雄人物,“他們可謂是古希臘完人教育理念的最初起源與標準樣板”,“永遠爭取第一,爭取超過別人”的著名理想,也成為了西方競技體育觀的核心。古希臘的最初時期是精英教育與競技體育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結合的最緊密的時期,這除了要得益于古希臘提倡的“完人理想”外,還得益于當時競技體育的兩大特性:一是非功利性,二是非職業(yè)化。只是古希臘競技體育在最初的發(fā)展階段,更多是貴族精英內部用來自娛自樂的,只有很少的平民階層的參與,這個時候,競技體育可以認為精英教育是為了所謂的完人教育而準備的。可以說,“古希臘競技體育的繁榮和昌盛是離不開希臘人對完人體育理想的無限追求的?!钡餐瑯右彩且驗椤巴耆私逃钡睦硐耄瑢е铝斯畔ED競技體育的衰落。

2.2.2羅馬時代精英教育與競技體育的進一步分化到了羅馬時代,重視政治生活成為精英教育最顯著的特征,反映在教育上就是以培養(yǎng)能說善變的演說家或政論家為目標。這種演說家或政論家“不是通過私人的辯論,而是通過自己在觀眾生活中的經(jīng)歷和成就,證實自己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政治家,正因如此,對他們來說,“教育既是眼睛的事,又是耳朵的事。通過對長者的觀察,年輕人學會了他們不久要做的事情,而且知道輪到他們教育后代時,他們該做些什么?”但是這種教育仍然是上層社會或有閑的統(tǒng)治階級的專利,勞動階級仍然因為社會與經(jīng)濟的原因與此類教育無緣。這種教育的目的就是對兒童天性的訓練和強化,因而,通過言語的教育被過分的強調和肯定,“身體運動”反倒受到忽視,或可有可無。游樂和體操也只是學習生活之余的一種補充,僅僅是一種娛樂或消遣而已。當兒童到了十一、二歲的時候就會進入文法學校學習,直到十六歲,就開始在教師的指導下練習演講術,類似于競技運動的活動在教育中所占的比例和出現(xiàn)的頻率則越來越少,古希臘思想中有關精英教育和身體運動的關系的理念在羅馬時期喪失了,二者進一步走向分化。

2.2.3基督教倫理引導下的精英教育與競技體育的對立公元5―6世紀的西方,基督教剛剛興起,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仍然較為低下,教育被統(tǒng)治階級壟斷,普通勞動者對于生活技能的獲取和掌握仍然是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因此不必要、也不可能、也沒有機會接受到真正的教育。傳教士和貴族作為這一時期主要的知識接受者、創(chuàng)造者和傳播者活躍在教育的舞臺上。教會“以一種精神價值作為它的主”。早期的基督教徒輕視人體,他們把擁有健美體形的運動員看作是異教徒,并認為古希臘通過競技運動來祭奠神靈,這樣的身體崇拜是太過看重世俗的東西,而忽視了精神世界的熏陶。這時,古希臘的“身體運動”的整個價值遭到否定和拋棄,人的最基本的權力和地位也被剝奪。身體活動被活生生地從教育中剝離,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2.3制度化階段:精英教育與競技體育的片面結合

2.3.1制度化教育萌芽時期,身體運動回歸受教育者的自然生活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步形成,資本主義社會由此形成,與此同時,“文藝復興運動的蓬勃發(fā)展,更是打破了長期以來占據(jù)了人們頭腦的封建思想禁錮”,“人”朦朦朧朧地開始顯身,“教育”與“身體運動”再次出現(xiàn)聯(lián)系。

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盧梭認為身和心是統(tǒng)一的,智力和體力同等重要,體力的增強不僅可以服務于智力,也可以促進心理品格的發(fā)展。他的這種自然教育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裴斯泰洛奇強調把體育看作是教育的要素、人和諧發(fā)展的一項重要內容,體育的任務就是要把所有潛藏在人身上的天賦和生理上的力量,全面發(fā)展出來,并主張體育要和勞動教育緊密結合。德國的古茲姆茲(GutsMuths)、楊(Jahn)和施皮斯(A.Spiess)是自然主義體育流派的三位代表人物,被人們稱為“體育之父”。盡管他們的自然體育思想異彩紛呈,但就本質而言都是強調按照人體的自然規(guī)律來鑄造人體。著名奧地利體育課程改革的奠基人高爾霍夫爾(Karl Gaulhofer)更是把這一理論吸收和深化,從生物學的價值和受教育者運動興趣來設計體育課程。另外,查爾斯?H?邁克羅伊也從生物學的角度認為應該以受教育者的身體特點為中心,用體育作用于身體,使身體發(fā)揮有效的生物促進作用。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學者們的觀點存在著相同點,那就是,身體活動要與教育結合起來促進人的全面的、和諧的發(fā)展。

2.3.2制度化教育形成時期,身體運動走向受教育者的“科學生活”現(xiàn)象學派創(chuàng)始人、德國哲學家胡塞爾(E.Edmund Husserl)認為,在19世紀后半葉,隨著實證科學的發(fā)展,現(xiàn)代人的整個世界觀逐漸被實證科學所支配,并在實證科學所造成的“繁榮”中不斷迷失,以至于類似于人生意義、生命價值之類的重要問題被忽視,取而代之的是事實的科學造成了只見事實的人。這些問題歸根結底涉及人在人和非人的周圍世界的相處中能否自由地自我決定的問題,涉及到人能否自由地在他的眾多可能性中理性地塑造自己和他的周圍世界的問題。以上種種皆說明了在西方近代社會實證科學對受教育者現(xiàn)實生活的遮蔽。

總的來說,在這個時期,人們未能自覺地、深入地認識和探討競技體育在精英教育中的多維價值。

2.3.3制度化教育完善時期,精英教育與競技運動全面結合的努力

制度化教育的完善帶來的負面影響是系統(tǒng)的封閉和統(tǒng)一,而這種已經(jīng)封閉的學校體系就會存在著選擇和競爭的傾向性(當然這種傾向能否實現(xiàn)還與現(xiàn)實中的諸多因素有關,諸如就業(yè)形勢與社會的價值取向等),對于傾向于培養(yǎng)精英的學校更是如此。

在“美國的進步教育之父”杜威的實用主義思想的巨大影響下,著名的體育家托馬斯?D?伍德(Thomas D Wood)開始以新思想來審視體育,并發(fā)起了“新體育”運動。

但是,“新體育”運動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也是巨大的。到了20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進步教育運動達到了,與之相對應的出現(xiàn)了極端的行為和做法,最終導致了美國學校體育教學質量的嚴重下降;威廉姆斯取締體操的思想也直接導致了學生們的體質下降。德國著名詩人海涅說過,“我播種的是龍種,而收獲的是跳蚤”,形象地描繪了當思想在傳播過程中,預期結果和實際所產生的結果大相徑庭的狀況,這句話也同樣適用于美國新體育運動的興與衰。

第7篇

關鍵詞:非智力因素、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 G449.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3-162-01

一、非智力因素概念的提出

3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亞歷山大不同意斯皮爾曼的“二因素論”和瑟斯頓的“多因素論”,并通過一系列的測試和實驗,發(fā)現(xiàn)在大量的智力測驗中有很多相關變量被忽視,這些相關變量即被試對作業(yè)的興趣、克服困難的堅持性及企圖成功的愿望等,對測驗成績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美國心理學家特爾曼對1500名智力超常兒童在長達30年的追蹤后提出結論說:智力與成就有一定關系,但不是完全的正相關,一些智力超常的兒童也有一些人沒有超出一般人的成就。美國另一位心理學家孟推從800名男性中,選出成果最多和最少的各160名進行了比較,發(fā)現(xiàn)二組最明顯的差別就是意志品質方面的差別。成就是多的一組堅持、信心、百折不撓等意志品質方面明顯大于另一組。德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彼得?塞拉維創(chuàng)立了情商理論,將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引向深入,其內容包括五個方向①認識自身的情緒;②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③自我激勵;④認識他人情緒;⑤人際關系的管理。

我國的非智力因素概念是如何提出來的呢?我國學者沈德立在60年代對非智力因素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作用進行試驗性研究。[1]燕國材教授于1983年初在國內公開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并把它引入教育領域。十多年來,由于在全國廣大教育理論與實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并逐漸形成一種理論,即智力因素(I)與非智力因素(N)結合論。[2]這對我國的教育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實施產生了重大的指導意義。

二、非智力因素的涵義

我國學術界對非智力因素概念的涵義,提出了種種不同的看法。其主要的代表觀點有:非智力因素是智力結構中的動力結構(吳福元,1983);非智力因素即人格因素(趙中天,1983);廣義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狹義的非智力因素是指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燕國材,1984);非智力因素就是不直接參與但卻制約整個智力或認識活動的心理因素(叢立新,1985);非智力因素是個性結構中除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龐靄梅,1988);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與決定智力活動效率的智力因素相互影響的心理因素構成的整體(申繼亮,1990);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與能力之外的又同智力活動效益發(fā)生交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林崇德,1992);非智力因素即性格(河毓英,1994)。[3]自1989年以來,沈德立等學者就中小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與教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認為在學習活動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制約著人的科學文化素質,其中非智力因素起決定性作用,非智力因素必須通過適當?shù)膶W習策略才能充分、有效地調動起智力資源,從而保證順利地完成智力活動或學習任務。學習策略是個體通過自我意識自覺形成的,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機結合的產物。他們認為,無論是德育、勞動教育、計算機操作教育,還是其它特殊才能教育,都應以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為前提,并應以發(fā)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為教育目標之一。[4]

三、非智力因素與高效率學習的實證研究

傅安球等研究發(fā)現(xiàn),針對學生的年級特點和非智力因素現(xiàn)狀,采取適當?shù)拇胧?提高他們的非智力因素發(fā)展水平,能夠促進他們的學習。一項研究以初中生和高中生為被試[5]。結果如下:對于不同年級的中學生來說,激發(fā)他們學習的動力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在其他教學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適當?shù)?、適時地滿足學生的期待對初中生學習效率的提高有較明顯的作用,而對高中學生則作用不明顯;對中學生進行自我強化的訓練,有助于高中生學習效率的提高,而對初中生學習效率的作用則不明顯。還有一項研究直接探討了改變學生的厭學心理對提高學習效率的作用[6]。研究發(fā)現(xiàn):心理咨詢能夠有效且明顯地改善厭學心理,但要完全消除厭學心理則還需要輔以其他手段;隨著學生厭學心理的改善,其學習效率也相應有了明顯的提高。另一項研究探討了在數(shù)學學習中非智力因素與智力的不同作用[7]。研究者以216名中小學生為被試,結果發(fā)現(xiàn):小學生的數(shù)學學業(yè)成就,不僅受其智力發(fā)展水平的影響,而且還受數(shù)學興趣發(fā)展水平的影響;小學生學習興趣結構中的個人興趣、情趣興趣、意義性、投入性,對其數(shù)學學業(yè)成就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并且在小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專業(yè)成就中,智力因素的影響顯著大于學習興趣因素的影響;中學生的數(shù)學學業(yè)成就,基本上不受智力發(fā)展水平的顯著影響,但要受數(shù)學學習態(tài)度發(fā)展水平以及數(shù)學學習態(tài)度結構中的數(shù)學樂趣、數(shù)學學習動機和對數(shù)學的恐懼等非智力因素的顯著影響。[8]

近年來關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著重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結合具體學科學習及各種培養(yǎng)非智力因素的措施的研究越來越多,研究越來越細化。在知識迅猛發(fā)展、日益更新的今天,時代的需要賦予了非智力因素教育的重要任務:對學生自我調控和優(yōu)化非智力因素能力的培養(yǎng),即在非智力因素教育中重視學生主體的自我反思和調控作用,對學生作策略性的指導。非智力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③

參考文獻:

[1]魯峰,王家云.論非智力因素及其界定[J];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4期;41-43

[2]燕國材.關于IN結合論的十對命題[J];心理科學.2001年第24卷第5期519-523

[3]閆寶星.非智力因素與學校教育[J];天中學刊;1998年S1期;97-98

[4]應湘.讀《非智力因素的理論與實踐》[J];教育導刊;1998年10期;52

[5]傅安球等.關于動力系統(tǒng)中自我強化和學生期待對學習效率影響的實驗研究.心理科學,2002,(4):383-387

[6]傅安球等.中學生厭學心理及其干預與學習效率的相關研究.心理科學,2002,(1):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