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久久久字幕|亚洲精品成人 在线|视频精品5区|韩国国产一区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期刊支持:400-888-9411 訂閱咨詢:400-888-1571股權代碼(211862)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多元文化主義的概念范文

時間:2023-07-16 08:24:26

序論:在您撰寫多元文化主義的概念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多元文化主義的概念

第1篇

關鍵詞 加拿大 多元文化主義 族群權利 民族融合

加拿大自上世紀70年代領風氣之先、建立多元文化主義政策以來,在政治思想研究領域也產生了諸如威爾?金里卡(Will Kymlicka)、詹姆斯?塔利(James Tully)、查爾斯?泰勒(Charles Tylor)、馬格利特?穆爾(Magaret Moore)等一大批影響世界的多元文化主義思想家。隨著加拿大多元文化主義政治思想在世界上的傳播,國內學術界也展開了對加拿大多元文化主義政治思想的研究和討論。本文擬在對加拿大多元文化主義政治思想的基本內容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國內有的學者認為加拿大多元文化主義具有“超越時空”價值的觀點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

一、加拿大多元文化主義政治思想的基本內容

多元文化主義(multieulturalism)一詞最早出現在美國猶太人學者霍拉斯?卡倫(HoraceKallen)1915年發(fā)表的《民主對熔爐》(Democracy Versus the Melting―Pot)一文中。1924年,他在《美國的文化與民主》(Culture and Democ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一書中,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系統的闡述。在此前的1922年,帶有多元文化主義精神的“馬賽克”概念和“多元文化”概念也在加拿大出現。但由于當時整個西方世界處在帝國主義階段,這種剛剛出現的新思想并未得到人們的積極響應。二戰(zhàn)以后,隨著亞、非、拉國家民族獨立運動的發(fā)展和美國民權運動的展開,以及加拿大社會內部法裔民族和英裔民族之間矛盾的加深,多元文化主義重新成為熱門話題。在這一背景下,加拿大于1971年率先制定了多元文化主義政策。之后,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等國家紛紛仿效。更為重要的是,作為其理論成果,多元文化主義政治思想也在加拿大獲得了巨大發(fā)展,并在西方世界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什么是多元文化主義?加拿大學者克林?坎貝爾(C.Campell)認為:“多元文化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它認為加拿大是由許多種族和少數民族群體組成的,作為群體,他們在介入財富和富裕上都是平等的?!辈闋査?泰勒認為,多元文化主義就是一種“承認的政治”。吉托?博拉菲認為:“多元文化主義涉及到一個群體或具有不同文化經歷的社會群體的共存?!鄙鲜鰧W者對多元文化主義的含義各有不同的解釋,但就其共性而言,多元文化主義只不過是一種在自由主義框架內以尋求族群平等與共存為目標、以承認族群權利為核心的政治思潮與政策。

加拿大多元文化主義思想家把多元文化主義作為一種政治理論,以國家承認和維護族群權利作為其核心內容。在他們看來,近代自由主義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把個人作為終極的道德主題,個人權利具有優(yōu)先的地位。以此為基礎,自由主義主張每個人都具有平等的地位,應該受到平等的對待、平等的關懷和尊重。針對自由主義的這種以個人權利為本的“平等的關懷”理論,詹姆斯?塔利認為這只不過是想在充滿文化差異的現代國家建立一種“一致性帝國”;在這一帝國中,所有的公民都得到了平等的尊嚴,然而它又以“一致性”為借口,消滅了原住民和其他外來族群的自治權利和文化傳統。在威爾?金里卡看來,這種忽視族群文化差異與集體權利的認識,“是一個極大的不平等,這個問題不解決將成為最大的不正義”。因此,在現實的政治建構中,應改革自由主義這一傳統,在國家框架內增加對少數族群權利的保護。具體而言,一是國家“對不同的少數民族文化采取特別的措施”,給予少數民族“特殊地位”,也就是通過“不同的公民權來保護文化共同體免受不必要的解體”;另一方面就是賦予這些群體以權力,如金里卡所言:“只有當一種措施明確規(guī)定了某一社群自身可以行使確定的某些權力時,才可以把它視為一項群體的權利”。

顯然,加拿大多元文化主義實際上是在承認自由主義的個人權利的同時,賦予少數族群以一定的“集體自治權”,以協調自由主義的個人權利與多元文化主義所主張的“集體權利”之間的沖突。這種制度設計,既保護和承認了不同族裔的群體權利,又使這些群體中的每個成員依然具有公民歸屬感。

加拿大多元文化主義者對族群集體權利的強調是以族裔文化為基礎的。他們在闡述文化對族群的意義時,反思了近代自由主義在此問題上的局限性。在他們看來,近代自由主義不論是從“契約論”角度證明的個人的自然權利,還是從功利主義角度證明的個人幸福、自由,就其共同特征而言都是把個人及其所屬的文化共同體分離開;認為人是一個獨立、自由、平等的“原子”,是目的本身,具有終極價值。

第2篇

關鍵詞:多元文化主義 民族國家的建構 少數群體 民族主義

二戰(zhàn)后,西歐、北美的民族―國家(nation-state)之間很少出現沖突,而在這些民族―國家內部,族群(ethnic group)間的沖突卻層出不窮。這與由土著和外來移民構成的少數群體(minorities)開始要求增加自身的權利尤其是民族自治的權利息息相關。也就是說,這些國家中的少數群體不僅要求享有平等的公民權利,而且要求獲得自身作為一個少數群體而應該享有的特殊權利。在這些國家中,作為移民大國的美國,其內部存在著最為復雜的種族、族群關系,這使得美國社會和美國政府十分重視族群關系的研究,從而推動了該研究的發(fā)展。

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阿穆赫斯特分校(Amherst)的社會學教授戈登(Milton M.Gorden)在其1964年出版的《美國人生活中的同化》(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一書中,將美國族群關系的發(fā)展、演變大致分為同化(Conibrmity)、“熔爐”(Melting Pot)和文化多元主義(CulturalPluralism)三個階段。

同化階段也被稱為盎格魯化(Anglo-Conformity)階段。在此階段,外來移民要想成為美國公民,就必須接受同化。這就意味著外來移民必須放棄自己的習俗、語言、生活方式,調整自己的行為,以符合美國人的價值觀和標準,從而融入主流社會。

20世紀初,隨著大量的東南亞、東歐移民涌入美國,同化模式在美國失去了號召力。美國政府便轉而采取“熔爐”政策,即把所有的人混合在一起,產生一個新的、進化的文化類型。在此期間,美國從外部引入了不同文化和價值規(guī)范。在外來少數群體適應了更加廣闊的社會環(huán)境以后,美國社會內部的多樣性也由此產生。

多樣性的產生也導致了新的問題:被迫要求放棄本民族文化的少數族裔如不接受“美國化”,則被看成是“低等民族”,不配享有與被同化的族裔同等的權利。由于這種做法違背《獨立宣言》所宣示的平等精神,受到了少數族裔的指責。

20世紀70年代,在移民群體要求獲得平等權利的壓力之下,美國政府放棄了上述兩種模式,轉向了更為寬容的多元文化模式,即允許并在實際上支持少數群體保持自身的文化傳統,滿足他們的權利要求。

起初有人擔心,一旦滿足了少數群體的要求,這些群體就會漸漸疏離所在國家,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在多元文化主義滿足了少數群體的要求、賦予它們更多的權利后,少數群體并沒有如人們所預料的那樣脫離賦予他們權利的所在民族國家,而是與所在民族國家的關系更加緊密了。其原因何在?加拿大女王大學哲學教授威爾?金里卡(Will Kymlicka)的《少數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和公民》解答了這個問題。他從政治、體制、教育、語言等方面對西方民族主義做了系統的研究,在自由、公正、民主的自由主義價值體系內對少數群體的權利問題進行了闡述。

一、對“多元文化主義”概念的分析

“多元文化主義”(Muhieuhuralism)一詞來源于“文化多元”(Cultural Diversity)這一概念。“文化多元”概念最早是1915年由猶太裔美國哲學家霍勒斯?卡倫(Horace Kallen)在《民族》雜志上發(fā)表的《民主訴熔爐》一文中提出的。1924年,卡倫在將該文收入論文集時,首次使用了“文化多元主義”概念,以更加明確地說明美國內部移民和主體民族之間的關系。隨著20世紀50、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的興起以及黑人民族主義(Black Nationalism)思潮的出現,人們對20世紀初產生的“文化多元主義”進行了再思考,由此產生了“多元文化主義”的概念。

盡管對于“多元文化主義”的討論已經持續(xù)了多年,但學界對“多元文化主義”的定義仍沒有定論。金里卡在《多元文化的公民權》一文中認為“多元文化主義”是一個容易被混淆的詞匯?!岸嘣笨梢员焕斫鉃槎嘣褡?multination),這是先前劃分為不同的自治區(qū)、后來國家領土集中合并的結果;也可以理解為“多種族群”,這是跨國移民的結果,移民愿意將自己整合到新的社會中。

造成該詞混淆的另一個原因是對“文化”的定義含糊不清。金里卡認為文化作為一種習俗(customs),與文化作為一種文明(civilization)應該區(qū)分開來。對文化定義的混淆導致了“多元文化主義”含義的模糊不清。臺灣元智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王俐容在《當代多元文化主義的發(fā)展》一文中,就此問題綜合了各方對多元文化的不同解釋,對多元文化現象的產生及相關學術探討和經過探討而產生的一系列多元文化政策三個方面分別進行了闡述。

首先,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多元文化(muhicuhurel)是由于大規(guī)模人口流動而形成的。大規(guī)模人口流動造成了不同族群之間的混居,導致了多元文化社會(multicuhural society)的出現。這種現象便是“多元文化”的現象。在考察這一現象時,文化和種族都被納入了被考察的范圍之內。在這一語境中,“多元文化主義”只被用來指涉產生于文化差異下的社會現象。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而言,“多元文化”的現象已經成為現實。

其次,作為一種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多元文化主義的產生,是由于政治意識形態(tài)對傳統的民族國家思想和價值體系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這種多元文化主義不是單一的教條,也不是一種單純的政治策略或政治事務的處理方法,它反映了政治策略的多重性以及政治事務處理過程的不完整性。因此,每個不同的多元文化社會都有不同的多元文化主義。

而英國的哲學家、政治思想家以賽亞?伯林(Isaiah Berlin)對價值多元論的探討,使對多元文化主義思想的研究真正得以深入。正如自由主義法學家拉茲(Joseph Raz)所言:“多元文化主義”的核心正是價值多元論。在柏林的自由多元主義論述中,人們漸漸認識到現代性所面對的多元價值沖突這一核心的困境。人們在認可多元價值的同時,多元價值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會導致沖突的出現。意識形態(tài)領域里的多元文化主義在來自不同領域的不同團體所進行的有效的政治動員中,成為共同的價值目標,甚至成為一種社會運動的方式。

第三,將“多元文化主義”作為一種公共政策,是1971年加拿大政府為解決國內種族、民 族矛盾而首先提出來的。其后,“多元文化主義”政策被瑞典、澳大利亞、美國、英國等多個西方國家相繼采納并延續(xù)至今,同時批評之聲亦不絕于耳。20世紀90年代,對于多元文化主義的批評更是明顯增多,各種意見針鋒相對。各國因國情不同,所采取的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大相徑庭,使得人們對“多元文化主義”的理解各執(zhí)一詞。加之作為一種公共政策的多元文化主義在不同的時期會以不同的政策形式表現出來,其易于改變的特點模糊了人們對多元文化主義本質的認識。本文將根據金里卡在書中展開的有關多元文化主義的理論討論,對理論上的多元文化主義和實踐中的多元文化主義進行探討。

二、關于多元文化主義的理論爭論

(一)與自由主義相對立的多元文化主義

金里卡在談及有關早期對多元文化主義的探討時提到,人們把多元文化主義看作自由主義的對立面或社群主義的“替身”。早期爭論的重點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爭論本質上是圍繞著個人自由的優(yōu)先權展開的。自由主義者堅持個人有權自主決定自己的幸福觀,贊成把個人從任何既定的或與生俱來的狀態(tài)中解放出來,個人在精神上優(yōu)于集體。而社群主義者認為,人置身于一定的社會角色和社會關系中,這樣的自我不會形成或改變他們自己的幸福觀念;相反,他們繼承了一種生活方式,這一生活方式為他們規(guī)定了什么是幸福。

由于上述爭論中雙方處于不同的立場而導致了第二個爭論重點的出現:堅持個人自律的自由主義者反對少數群體的權利,認為對個人的強調是適當的,少數群體偏離這一點是不必要的和危險的。社群主義者則認為少數群體的權利可以保護集體免受堅持個人自律的自由主義者的腐蝕、侵害,是對集體價值的確認。

早期討論的結果是:維護少數群體的權利需要認可社群主義對自由主義的批判,并把少數群體的權利看作維護和諧及有集體意識的少數群體用以對抗自由主義者侵害的武器。由此可見,人們對文化多元主義的立場是依據或緣于他們在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之辯中的立場,對少數群體權利的態(tài)度是這一階段爭論的焦點。

金里卡《少數的權利》一書的核心內容便是對少數群體權利問題的探討,即:西方的那些少數群體的權利是否與自由主義傳統的基本價值觀和原則相一致?在人們的心目中,自由主義的西方與社群主義的東方真的是二元對立的嗎?答案是否定的。金里卡通過考察族群之間的關系,特別是主體族裔群體和少數群體之間的關系來解釋這個問題。同時,他為少數民族的自治權進行辯護,認為西方世界應當接受少數民族自治的權利要求,這才是最公平、最穩(wěn)妥的解決少數民族問題的方法。

從《少數的權利》一書的核心內容看,可以說,金里卡把所有的討論都集中到了多元文化主義、少數群體的權利和民族國家的建構之間的關系上。

究竟什么是少數群體的權利?什么是民族國家的建構?在金里卡看來,少數群體一般包括移民、少數民族、土著、在一國內居少數的種族群體及種族―宗教群體(ethno-religiousgroups)。盡管這些群體在自身的權利要求上各有不同,但有兩個共性:其一,要求公民個人所擁有的一系列共同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而這些權利在所有的自由民主國家中都是受到保護的;其二,這些要求指向同一個目標,即要使種族文化群體的獨特身份和需要得到承認與包容。這種要求被概括為“多元文化主義”或者稱之為“少數群體的權利”。

而所謂民族國家的建構指的是那些旨在傳播共同的民族認同、民族文化和民族語言的政策。它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即民族(nation)層面的建構和國家(state)層面的建構。兩者的結合,即采取諸如公民資格政策、語言法規(guī)、教育政策、公務員錄用政策、兵役制度、國家媒體宣傳、國家象征、國家假日、國家集權等措施,使得國家建構出一個政治共同體,以獲得公民對國家的認同,促進民族國家內部的穩(wěn)定。

(二)自由主義框架內的多元文化主義

有學者曾一度假設自由主義和社群主義之間存在無法調和的矛盾,實踐經驗表明,“社群主義者對哲學自由主義的攻擊與‘少數群體’權利的感念有著驚人的相似”的說法已經站不住腳。這是因為少數群體的權利是由群體主張的,并因不同群體而異,它們通常被稱為“集體權利”。于是,多數群體尋求“個人”權利,而少數群體尋求“群體”權利,這一現象就被當作一種證據,證明少數群體在某種程度上比多數群體更像“集體主義者”。

這個推論是有缺陷的。實際上,并非所有針對特定少數群體的權利都是“集體主義”權利;即使在那些某一方面符合這一字眼意義的“集體”權利,也不見得就是“集體主義”的證據。在威爾?金里卡看來,簡單地把多元文化主義看作社群主義的“替身”是不合理的;少數群體在追求自己的權利的過程中,很好地體現了包括個人自律重要性在內的基本自由民主原則。這樣,關于多元文化主義的討論進入了第二階段:自由主義框架內的多元文化主義。

不難發(fā)現,這一階段的探討和伯林在考慮多元價值沖突的過程中引入自由主義的積極作用有頗多相似之處。柏林的弟子、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哲學教授耶爾?塔米爾(Yael Tamir)用自由主義的民族主義理論對多元價值沖突問題做了一個極好的解答,即通過滿足少數群體的不同層面的權利需要,讓少數群體放棄一部分政治權利,政府用其他方面的權利對此進行補償,使得少數群體獲得足夠的生存空間和生存資源。

對此問題,金里卡也進行了解釋:多元文化國家失去了單一血緣、單一種族的民族―國家建構的條件,國家便試圖通過民族理想來強化社會團結?;谶@個目的而形成的政治共同體中的人民,成為了“的承擔者、效忠的對象以及集體團結的基礎”。而人民獲得的民族身份(national identity)為各個階層的人民提供了尊嚴的源泉。由此,公民們會履行自己的義務,也就是為那些和自己并無血緣、種族聯系但同屬于一個政治共同體的人民服務,使得民族國家的疆域和民族身份得以重合,各個民族也就團結在了民族―國家之中。

綜上所述,討論的結果使少數群體的權利問題變成了自由主義理論內部的問題,證明了群體的主張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由主義的價值。但這部分的討論仍然存在問題:盡管它更好地理解了大多數族裔文化群體的本質和他們對自由主義國家提出的要求,但它錯誤地闡釋了自由主義國家的本質及其對少數群體提出的要求。

(三)“多元文化主義”和“民族―國家”的建構

塔米爾所定義的“自由主義的民族主義”之實踐便是民族建構。民族建構是民族國家建構的重要方面,通常采取的具體措施有:建構共同的歷史感、共同的疆域、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公共制度。

有人認為,這種民族建構不需要采取促進某一特定優(yōu)良生活觀的形式,共同的民族身份的基礎可能只是一種孱弱而寬泛的感覺:人們屬于某個代代相傳的社會,享有共同的疆域并擁有共同的過去和未來。而在“自由主義的民族主義”國家內,國家把對相互競爭的優(yōu)良生活觀的評價作為公民社會中的個人事務,讓他們自行選擇。國家的任務僅是試圖發(fā)展和維系公民 們在一個倫理共同體中的共同歸屬感,由此人民就更可能履行對于自己同胞公民的義務,使少數群體的權利得到滿足,而“自由主義的民族主義”在此過程中取得的成功,成為通向社會團結的、獨特的自由主義方法。

而少數群體的權利所面對的核心問題是,致力于民族國家建構的多數群體是否公正地對待了少數群體?少數群體的權利是否有助于抵抗這些不公正?

毋庸置疑,幾乎所有的少數族裔文化群體都希望融入現代社會。而要想做到這一點,可以選擇融合,或者選擇尋求建立和維持自己的現代機構所必需的自治權。當面臨這一選擇時,各族裔文化群體做出了不同的反應。對于這些不同的反應,民族國家的建構也給出了相應的解決之道。

就此問題,金里卡提出了對五類少數群體的權利要求以及政府為滿足這些要求而采取的措施的基本內容,這五類群體分別是:少數民族群體、移民群體、種族―宗教群體、非公民定居者和非洲裔美國人。

概括地說,他們的權利要求主要涉及公民資格、公民權利、公民義務和對國家的認同等方面。這些看似為了滿足少數群體的利益要求、幫助少數群體自我發(fā)展的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實質的目的乃是促進民族國家內部的整合。簡言之,金里卡向我們展示了以朝向多元文化主義的公民權(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來解決少數群體的權利需求問題的思路,從而實現民族國家建構的目的。

三、“多元文化主義”的實踐

下面將通過幾個典型移民國家所采取的多元文化主義政策的實踐,來考察多元文化主義政策究竟給這些民族國家?guī)砹耸裁础?/p>

(一)澳大利亞:爭取平等權利的新移民

二戰(zhàn)后,澳大利亞為了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實施了“恐怕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所無法比擬的”大規(guī)模、有管理的移民計劃,從非英語國家和地區(qū)廣泛招募移民,使得澳大利亞的人口結構發(fā)生了巨大改變。

以英國移民為主體的“白色澳洲”(whites-only)不復存在,代之以多種族共存的澳大利亞。1972年,澳大利亞工黨政府執(zhí)政后,正式廢除了“白澳”政策。次年,移民部長艾爾?格拉斯比出訪加拿大,歸國后他發(fā)表了題為《民族大家庭》的演講和《一個未來的多元文化社會》的聲明,首次正式引入“多元文化主義”的概念,標志著澳大利亞多元文化政策的產生。1977年,在澳大利亞民族事務委員會(AEAC)主席朱伯勒斯的主持下,討論并通過了《作為一個多元文化社會的澳大利亞》的報告,確立了建立多元文化社會的三條原則,即社會和諧、平等和文化認同。同年,澳大利亞政府還建立了移民計劃與服務評論委員會,在格爾貝勒主席的主持下于次年發(fā)表了《移民服務與計劃》的報告。上述兩個報告成為澳大利亞多元文化政策正式形成的標志。

簡言之,澳大利亞的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就是讓所有澳大利亞人都擁有發(fā)展他們的文化和語言的權利。通過確認他們保持其祖先的文化并將其傳給子孫的權利,多元文化政策會使他們更容易把忠誠獻給澳大利亞。然而,澳大利亞的多元文化政策是有限度的,這一限度就是一定要把澳大利亞白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完成國家的民族建構。這一局限性必然使一些移民難以理解和無法接受多元文化主義的政策,進而對其產生發(fā)自內心的仇恨。

(二)加拿大:爭取文化生存權的法裔移民

作為世界上最早實施多元文化主義政策的國家,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義是針對早期的“二元文化”而產生的。歷史上,英、法兩國的文化對于加拿大的影響都非常深遠。在19世紀80年代英國開始推行英裔種族聯合的帝國聯邦計劃,這種帶有明顯種族主義色彩的計劃讓加拿大政府擔心會引起國內法裔加拿大人的強烈反對,因而該國一直是反對建立聯邦的領軍者。這種選擇使得加拿大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二元文化”的格局。

同樣是因為二戰(zhàn)以后大量非白人移民的進入,使得加拿大傳統的“二元文化”格局無法維系,該國越發(fā)成為一個多種族的國度。由于法裔加拿大人長期要求文化權利,尤其是法語的使用,使得后來加拿大頒布的多元文化主義政策更多地關注文化問題。1971年10月8日,時任加拿大總理的特魯多在眾議院宣布了一項新的國家政策――多元文化主義。他明確指出,基于對民族多樣性及其重要性的認識,加拿大聯邦政府必須具有統一的民族文化政策;在過去很長的時期里,加拿大政府的公共文化投入主要是給予英語藝術和文化,現在需要發(fā)生積極的變化;由于皇家調查委員會的建議,加拿大政府改變了對法語及其文化的偏見,有意識地支持和鼓勵法語機構和文化,并采取多項措施發(fā)展土著居民的文化、教育事業(yè);國家的統一和團結所需要的共同文化政策,只能是多元文化主義政策。

1988年加拿大正式頒布了《加拿大多元文化法》。該法聲明:加拿大政府承認族裔與文化多樣化之合法性,視多元文化為加拿大民族的基本特征與寶貴資源,保障所有公民保存和分享民族文化遺產的權利,鼓勵他們?yōu)槊褡逦幕姆睒s做出應有的貢獻。

不難看出,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義政策更加注重的是民族文化的保留和發(fā)展,以此讓少數群體甚至是人數不少的法裔群體保持對國家的認同,以獲得族裔之問的均衡狀態(tài)。也就是說,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在邏輯上要求在機會平等和個人權利的憲法原則的限度內包容多樣性。

(三)美國:爭取教育權的黑人移民

美國的多元文化主義政策的產生與黑人的民權運動有很大的聯系。最早踏上美國土地的外來者是英國的清教徒,隨之而來的是他們通過海外貿易得到的黑人奴隸。作為被莊園主壓榨的勞力群體,黑人自到達美洲那天起便陷入弱勢地位。

為了緩和黑人與白人之間的矛盾,約翰遜政府在1965年頒布了“肯定性行動”(Affirmative Action)行政法令,以秉持美國憲法反對區(qū)別對待的精神來解決種族歧視的問題,這便是美國反對種族歧視立法的開端,也是認可黑人群體權利的開端。

而作為美國文化新思潮的發(fā)源地,美國的高校在20世紀90年代吹響了“多元文化主義”的號角,向主流文化宣戰(zhàn)。通過破除歐洲中心主義的思想并開設具有多元文化色彩的課程,使得少數族裔的文化、歷史傳統和優(yōu)秀思想成果受到重視,得到發(fā)揚。對于黑人學生而言,美國的多元文化主義政策旨在減少“黑人”這一身份中的規(guī)定性、隔離性和污蔑性因素,從而使黑人身份可以像美國的其他族裔身份一樣,具有開放性、自愿性和動態(tài)性。

“肯定性行動”著力最多的教育領域,一直以來都在對少數族裔接受教育的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21世紀初,美國最高法院經過長期爭論后,最終同意重新審理“肯定性行動”,旨在對大學中人數比例較低的非洲裔、西班牙語裔和印第安原住民學生提供教育上的優(yōu)惠,以增加這些族裔的學生人學的機會。但對其他人數較多的少數族裔來說,這一政策顯然是有偏頗的。因此,美國的各級法院接到大量有關訴訟,抗議該政策所造成的“變相歧視”(reversediscrimination)行為。由此看來,美國的黑人爭取到了自己的權益,卻讓其他的少數族裔群體 陷入了對自身權利被剝奪的恐懼之中。

(四)英國:爭取經濟平等權的弱勢群體

作為老牌殖民帝國的英國在二戰(zhàn)后陷入了外來移民(immigration)的困擾之中。由于這些移民中絕大多數人的文化水平較低,他們來到英國后一般從事被白人視為低賤的工作,并常與當地的白人發(fā)生沖突。加之英國社會中固有的、強烈的種族主義情緒,使得這些移民在英國普遍受到歧視,以致他們在就業(yè)、受教育、住房等方面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為了緩解對移民的歧視和向移民提供較好的生活條件以及更多的就業(yè)機會,1965年4月、1968年和1976年,英國先后三次制定和頒布了《種族關系法》,并成立“種族關系委員會”。該法規(guī)定在住房、就業(yè)、保險和其他社會服務方面禁止種族歧視,給移民創(chuàng)造一個較好的生存環(huán)境;同時賦予“種族關系委員會”以調查歧視案件的權力,在法律上確立了移民在受教育、就業(yè)、住房、社區(qū)服務等方面的平等地位。盡管如此,英國國內的種族騷亂仍然沒有消除。并且,移民在經濟上的弱勢地位也長期未能改變。

英國政府的這一旨在給予移民平等就業(yè)權利、經濟權利的愿望,隨著時間的推移,涉及的領域更加廣泛??梢哉f,英國1976年的《種族關系法》(Race Relations Act 1976)僅僅針對以種族、少數族裔、原始國籍為借口的歧視。而2003年的“平等法”[Employment Equality(Religion and Belief)Regulations 2003]則是對少數群體權利的進一步擴充和認可,并對直接歧視、間接歧視、騷擾和迫害做出了明確的定義。近年來,大量相關機構如“平等直接會”(Equality Direct)、“種族與平等咨詢服務處”(Race and Equality Advisory Service)、“平等機會委員會”(Equal Opportunities Commission)等的出現,目的是緩解因失業(yè)而引起的少數群體與政府間的緊張關系。但隨著2005年夏天倫敦地鐵爆炸案的發(fā)生,人們似乎又開始懷疑英國的“平等法案”是否真有其效。

四、結語

通過以上所述可以看到,少數群體的權利確實在多元文化主義的名義下得到了實現。但在獲得權利以后,少數群體的權利問題并沒有一勞永逸地解決。與此同時,少數群體在獲得自身的權利以后,并沒有向主流社會的權威發(fā)出太多有力的挑戰(zhàn)。在多數情況下,他們滿足于既得利益,依然生活在民族國家的體系之中,民族國家的分崩離析也就不可能發(fā)生。

金里卡通過對多元文化主義的討論,從作為自由主義對立面的多元文化主義,到自由主義框架下的多元文化主義,以及現階段作為對民族國家建構之回應的多元文化主義,在向我們闡釋了何為少數群體之權利的同時,也論證了少數群體的權利作為民族國家建構框架內整合少數群體的方式具有良好的效果。而民族國家的建構作為各國的首要任務,得以在多元文化的語境下展現其持久的生命力,也是和多元文化主義對少數群體之權利的回應密切關聯的。這種回應本身展示了多元文化主義的內質:由于多元文化主義滿足了各個少數群體的不同需求,使得它們繼續(xù)依附于民族國家的框架下生活,并且試圖成為多數群體的一部分。所以,多元文化主義對少數群體之權利的滿足,本身是為了達到社會整合的目的,并不會使民族國家走向碎片化。

第3篇

【關鍵詞】多元文化主義 理論旅行 影響

一 多元文化主義的概念起源

何謂多元文化主義?由于該詞被用得太多、太泛、太濫,直到目前為止,即使從社會歷史學的角度來看也尚未有一個界定分明、公認的飽滿定義。

泛泛來講,“多元文化主義”可以指任何意指的東西,也可以什么都不指代;情況完全取決于使用該詞的人在談論什么,在什么語境下談論有關的具體問題。所以,使用該詞時,必須說明該詞具體指涉什么;要不然,不同的受眾對多元文化主義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導致分歧出現。根據側重點不同,多元文化主義可以細分為保守多元文化主義、自由多元文化主義、多樣化多元文化主義等諸多類型。但從具體內容范疇來說,多元文化主義涉及政治理論、種族理論、女性主義、民族主義等諸多學科,它本身就是從社會綜合及交融中分解出來的產物。

多元文化主義在二戰(zhàn)以后,尤其是在后現代時代作為文化倫理思想,迅速地在不少國家,尤其是在若干英語國家成為文化理念。仿佛多元文化主義是時代的先進文化象征,是一個國家民主、自由、進步的象征和對外張揚其文化發(fā)達程度的載體。如今,它給人感覺已經成為時代的先進文化符號,是國家制度優(yōu)越性的文化的必要表述。

二 多元文化主義是社會演進的競爭化產物

多元文化主義是近二十多年來活躍于西方、教育界、知識界和政治界的一種政治和社會理論。它對傳統信條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引起兩種價值觀的激烈交鋒和對峙。首先,世俗觀念認為,個人潛能的最大化實現是人活在世界上的終極目標;多元文化主義針鋒相對地提出:人類不應把個人成就看成是人生的最終目標,而應以集體福祉作為人類共同追求的價值指南,個人的自我實現不應成為衡量社會進步和經濟發(fā)展的必然標尺。其次,自由社會里,政府的職能只是制定必要的法律和政策,動用世俗資源創(chuàng)造一個機會平等的環(huán)境。在行為方面不應對任何個人或團體有所偏倚,多元文化主義對應反駁說,政府的職責在于構建社會的公正和公民的多重平等,當一些社會受眾因受歧視和排擠等社會原因而無法享受平等時,政府才進行干涉,讓所有社會成員,尤其是弱勢群體享受起碼的平等權利資源。

三 多元文化主義的跨界影響

多元文化主義政策一旦在一個國家確立,則必然會形成帶有濃郁宗主國價值色彩的國家多元文化主義,尤其是有實力的大國會對其包裝,不遺余力地連同有形產品和服務共同向海外輸出。這樣的國家文化主義肯定會包含宗主國所認同的價值觀和文化倫理原則,如平等主義、自由主義等。相關國家會有意地向海外輸出利己的國家文化主義,把它包裝成唯一的先進文化價值模式,耐心地在海外培植認同群體和受眾。

坦率地說,這樣的國家文化主義的輸出,勢必與其他相關國家的文化傳統以及文化、價值倫理體系發(fā)生碰撞和摩擦,甚至會產生激烈的沖突。在一些宗教氣息濃郁的國度,會進一步加劇雙方固有矛盾的升級。國家文化主義如今呈現出新的輸出特點,不再是昔日式的暴戾的姿態(tài)和面目,它巧妙地寄宿于文化宗主國的先進產品及服務之中,在其他國家民眾使用和享受這些產品和服務的過程中潛移默化般地成功嫁接和被心里暗示,這樣的文化倫理輸出更具有隱蔽性、殺傷力和摧毀力。

四 多元文化遭遇的時代阻擊

倫敦爆炸的煙霧尚未散去,歷來安定祥和的挪威傳出的激烈的爆炸聲和槍擊聲猶如一記響亮而殘忍的丑惡耳光抽向了多元文化主義。盡管這樣的暴戾的行徑盡受譴責和唾棄,但是事件本身傳遞的聲音和信號卻強烈和耐人尋味。正如襲擊者布雷維克所言,他本人并不痛恨某種的人群,他真正反感的是多元文化主義及其鼓吹者。他必須從肉體上消滅這樣的理論鼓吹者以及他們的接班人。實際上布雷維克并不是張揚的光頭黨式的標簽化的激進。對于多元文化的阻擊,現如今在許多地方表現為極端化、系統化、國際化。他們阻擊起來多元文化沒有絲毫的心理壓力;相反他們相當從容,感覺他們就是強勢價值觀的天然的倫理和文化衛(wèi)道士,在血腥阻擊多元文化中有巨大的成就感。

我們相信,在反擊和阻擊多元文化方面,各種勢力會自然糾合在一起來共同發(fā)力。世界范圍內各種力量正在積極組合把壓制和阻擊多元文化主義當作多年前當年般的神圣事業(yè)來進行。

五 結束語

多元文化主義自誕生以來,在世界各地似乎越來越有市場,一直影響著相關國家的文化,甚至外交政策;但過度的多元文化主義政策也會是把可怕的雙刃劍;作為成熟的文化產品,它也會被宗主國輸出到海外各地,影響和改變著各個地區(qū)固有的文化政策,使它們朝著利己的方向發(fā)展。作為任何一個國家,都要能夠以成熟的心態(tài)對待這樣的文化倫理輸入,而不是受制于它,甚至聽任所謂的多元文化主義來恣意的制造民族分裂,破壞國家的完整。

我們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多元文化主義。我們堅信未來的世界是一種理性、包容、和諧的多元文化世界。也許這個過程對于大家來說尚處于初級階段,更有可能出現負面反復,見證和遭遇血腥阻擊,這都不應該成為人類走回頭路的理由和借口。遺憾的是,多元文化還不是建立在人類真正共性的基礎上,而是依舊糾纏在政治利益的層面上,表現在普遍的趨利欲望中。

參考文獻

[1]〔英〕沃特森.葉興譯多元文化主義.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

[2]王輯實.文明與國際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王學風.典型的美國人.多言文化背景下的新探索《江淮論壇,2007(1)

[4]哈貝馬斯.交往與社會進化[C].重慶:重慶出版社,1995

[5]李慎之.二十一世紀的憂思.北京:讀書,1996(5)

[6]楊元.參考消息.北京,2011(7)

第4篇

(一)范式、多元文化主義研究范式“范式”(paradigm)一詞最早出現在庫恩(ThomasS.Kuhn)1957年寫成的《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發(fā)展中的行星天文學》里,而后在其《科學革命的結構》中被大量提及和詳細論述,并初步形成了科學發(fā)展的范式理論,掀起一股探討“范式”之風。在庫恩看來,“范式”一詞無論在實際上還是在邏輯上,都很接近于“科學共同體”這個詞??茖W共同體即一個具有共同信念、共同價值、共同規(guī)范的科學家在科學活動中通過相對穩(wěn)定的聯系而結成的關系性共同體。一種范式是、也僅僅是一個科學共同體成員所共有的東西。反過來說,也正是由于他們掌握了共有的范式才組成了這個科學共同體,盡管這些成員在其他方面并無任何共同之處。①可見,范式具有哲學層面的意蘊,研究范式不同,則對相同事物的解釋也不同,其背后體現出來的是研究者的共同語言及所持哲學價值觀的差異。比較教育的研究范式,就是用來解釋比較教育研究中公認的信念、技術、程序、方式、方法以及研究過程中所遵循的必然邏輯等問題的集合體。②

多元文化主義研究范式的核心即多元文化主義?!岸嘣幕髁x首先是一種文化觀———它認為沒有任何一種文化比其他文化更為優(yōu)秀,也不存在一種超然的標準可以證明這樣一種正當性,可以把自己的標準強加于其他文化;它的核心是承認文化的多樣性,承認文化之間的平等和相互影響?!雹鄞送?多元文化主義倡導尊重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加強國際文化交流與國際理解,其目的是要通過溝通和理解達到人類世界的共同進步和發(fā)展。因此,比較教育的多元文化主義研究范式,指在比較教育研究中,秉持世界多元、文化平等理念,強調研究者的立場,以跨文化理解為核心來認識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現象的一種研究方式。它認為,教育是文化的產物,文化之間不存在優(yōu)劣之分,不同立場下的理解與解釋會造成不同的認知,研究者必須盡力克服由于理解偏差帶來的誤讀,既要尊重理解差異,又要承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存在共同性。多元文化主義研究范式某種程度上是對普遍主義和相對主義的批判發(fā)展,它促使比較教育研究朝向更為客觀的方向前進。鑒于此,有學者推測,多元文化主義是世界和平發(fā)展的內在需求,多元文化主義研究范式將成為比較教育研究范式的主流。①

(二)多元文化主義研究范式的理論基礎從多元文化主義研究范式的哲學基礎來看,它是現代哲學和后現代哲學思潮的混合體,既繼承了現代哲學對真理的認識與追求,又吸收了后現代哲學思想的知識觀,肯定文化在個體知識建構中的作用。從其自身發(fā)展來看,多元文化主義整合了普遍主義和相對主義。

普遍主義有一個理論假設,即世界是可知的,存在適用于各個時代、各個國家的絕對真理,并試圖確立一套統一的價值準則。承認世界的可知性,會鼓勵人們不斷地追求真理,尋求解決共同問題的途徑。但是,標準化價值體系的追求使得持這種理論的偏激者很容易從自身出發(fā),將本國文化視為人類文明的最優(yōu)模版,不承認、不接受差異,而是依賴自己的價值判斷去評價、規(guī)范他者,拒絕、漠視甚至壓制他文化。最終的走向只是固步自封或者文化殖民,事實上造成文化之間更深刻的對立與鴻溝,與普遍主義追求的一致性相背離。在比較教育研究中,由于西方文化發(fā)展的充分,長期處于強勢地位,普遍主義表現為西方中心主義的風格。

與此相反,相對主義是作為普遍主義的對立面相伴而生的,它拒絕確定性,認為信念和推理會因時代和社會群體的不同而具有多樣化,不存在終極的、確定的價值原則。

文化相對主義研究范式最初見于人類學。它強調每一種文化都會產生自己的價值體系,主張對任何一種行為,只能用它本身所從屬的價值體系來評價,適用于一切社會的絕對價值標準是不存在的。②比較教育中的文化相對主義指的是以客文化的價值觀和認知方式為參照系統來認識客文化的教育現象的一種研究范式。③這種研究范式消除了文化的優(yōu)劣、等級偏見,注重各種文化的平等和獨特價值的肯定與保存。但是,這種尊重也會導致盲目崇拜,強調人類歷史不存在共同的規(guī)律性和統一性,各文化價值之間沒有達到共識的可能,拒絕異文化的啟發(fā)、借鑒,自我封閉、停滯不前。在當今時代,許多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各方面的協調,共同努力,這種觀念顯然有違歷史發(fā)展的趨勢。

而多元文化主義基本觀點的形成則是對普遍主義及相對主義思想的揚棄。它肯定了普遍主義對真理存在的認同,認為世界是可知的,客觀真理并不因為人們認識的局限性而陷入虛無。但是,由于各文化對人類價值觀存在不同標準,因此認識是可以多元存在的,并不由某一尊統率。多元文化主義肯定了相對主義對異文化的尊重,但同時堅持通過闡明自己的立足點,任何人可以發(fā)表自己對異文化及其價值的評價,并且人類有對共同關心的問題達到共識的可能。④

(三)多元文化主義研究范式的基本觀點

1·以跨文化理解為核心

在多元文化主義研究范式中,對文化的理解是其核心觀點。理解是解釋學的基本問題,也是解釋學的核心概念。在其視野中,理解的內涵有“復原說”和“意義創(chuàng)造說”兩種,前者指消除成見,解釋文本的原意;后者則追求解釋者視域與文本視域達到和諧統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所提交的報告中所言,“教育有一個使命,就是幫助人們不把外國人當作抽象的人,而把他們看作具體的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理性,有他們自己的苦痛,也有他們自己的快樂;教育的使命就是幫助人們在各個不同的民族中找出共同的人性”⑤??梢?理解既貫穿解釋的始終,又是最終目的。在面對不同文化時,通過“理解———解釋”,力求達到對研究對象的精確把握,不僅揭示出其真實面目,還應形成共鳴。石中英在《教育學的文化性格》中指出:“教育活動的‘文化解釋’就是要跳出以前種種的‘從教育學認識教育學’或‘從某一哲學派別認識教育學’,把教育學看成是一組孤立的,利用概念、實驗技術等進行的認識過程的老路?!雹僖觥翱茖W”的老路,在比較教育研究中就是不應始終為科學哲學方法論禁錮,而應將視野擴展到教育現象背后的文化傳統中去,對其做出更為恰當的理解。

2·堅持開放的解釋觀與跨學科研究

與普遍主義以“絕對真理”為準繩和文化相對主義對不同價值判斷的回避態(tài)度不同,多元文化主義研究范式在研究的闡釋上持開放觀點。它主張基于一定的立足點會得出一定的結論,對于同一現象,文化參與者、外來研究者會有不同的解釋;從本文化、異文化、全球化視角得出的解釋又會有巨大的差別。

人生來就處于某一文化當中,再加上不同的文化經歷、角度視野,自然會產生相異的理解,因而對事物的任何解釋都不可避免地會帶有主觀的色彩。比較教育研究的多元文化主義研究范式主張明確研究者所作闡釋的立場,在提出自己觀點的同時,還應明示這一解釋源于自身的某一視角,不排除其他角度的理解。角度的差異存在各自的局限,但是,開放的解釋系統從一定程度上也消解了這一不可回避的缺陷。

誠如莫頓關于局內人和局外人的論述:“先是齊美爾,隨后是韋伯,反復而明確地采納了這個令人難忘的格言:‘要理解愷撒,你并不一定非得成為愷撒。’他們提出這種主張,就是拒絕了極端的局內人信條,這種極端的信條實際上斷言,要理解愷撒,你就必須得成為愷撒。同樣,他們也拒絕了極端的局外人信條,即要理解愷撒,你就決不能成為愷撒?!雹诒臼兰o以來,整體化和綜合化已成了世界潮流和總趨勢,各種學科之間交叉滲透,多學科相互結合成為解決人類面臨緊迫問題的途徑,跨學科研究也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比較教育研究是一門涉及文化學、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教育學等的交叉學科,那么比較教育的研究就當是集各學科研究方法為一體的跨學科研究。多元文化主義研究范式主張運用多種學科解決教育問題,以適應多元文化的世界需求。

3·提倡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Education)始為西方國家民族教育的一種價值取向,旨在于多民族的多種文化共存的國家社會背景之下,允許和保障各民族的文化平等發(fā)展,以豐富整個國家文化的教育。這個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社會對抗時期的產物,現已逐漸成為一場存在于歐洲大陸的各個國家和美國、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亞的國際運動。”③受全球化背景的影響,多元文化教育已經成為教育領域內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在比較教育研究中,有關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逐漸增多,探討多元文化教育與比較教育研究相互關系的文章與專著開始出現。世界上在大學中最早開設比較教育課程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于2000年出版的《師范學院記錄》(TeacherCol-legeRecord)雜志上特辟兩期??懻摿擞嘘P多元文化教育的一系列理論與實踐問題。在我國高校的比較教育學課程或專題研究中,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教育也開始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多元文化主義研究范式對我國比較教育研究的啟示與自身困擾

(一)多元文化主義研究范式對我國比較教育研究的啟示

1·建立本土化的比較教育研究話語體系

多元文化主義研究范式的核心是承認文化平等和相互影響,并期望通過某些努力確保平等發(fā)展?,F代中國教育學的發(fā)展僅一百余年的歷史,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必然要借鑒西方經驗。作為一種“比較文化”,比較教育學更似乎從誕生之日起就帶有中介性。雖然近年來我國比較教育的論文與出版物數量激增,但其理論、話語體系總體沿襲西方,處于從屬地位。這種從屬致使我國比較教育研究成果難以適應本國實際,偏離為本國教育服務的宗旨。事實上,作為多元文化之一緯,中國亟需建立自己的比較教育話語體系。

2.拓展研究領域

受國家主義和文化中心主義影響,比較教育學長期以來盛行以國家為單位的比較。由于現代教育制度的發(fā)展,學校教育又成為比較教育研究框架內的主要對象。多元文化主義研究范式以承認文化多樣性為前提,它不僅關注發(fā)達國家、制度化教育,還將研究視野進一步擴大。文化傳統、種族群體等即使在一國之內也存在明顯差異;同時,在學校教育之外存在多種多樣的非制度化教育形式。我們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因此比較教育學研究絕不能單純局限于歐美文化和學校教育,而應結合我國實際,深入拓展,將研究領域擴大至區(qū)域教育、民族教育、習俗教育等等。

3.重視跨文化教育的推進

跨文化教育已經成為全球化時代不可避免的潮流,我國比較教育研究必須直面挑戰(zhàn)。關于多元文化教育與比較教育研究的關系,研究者杜鋼指出:“一方面,比較教育研究自身領域內許多概念與問題的界定與澄清脫離不開文化、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提供給它的必不可少的原料、素材與證明的幫助;另一方面,比較教育對文化、多元文化及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日益深化,也必定會大大推動這些領域自身發(fā)展合理性與有效性的不斷增強?!雹?/p>

(二)多元文化主義研究范式的困擾

1·跨文化理解中的“先見”與“誤讀”

任何個人都存在于一定的文化之中,那么,任何人的理解都不可能從白紙開始,他必然受到所處文化、個人經歷的影響,伽達默爾稱之為“先見”?!跋纫姟卑ㄈ说睦硇?、直覺、情感以及下意識在“理解”前就已經接受的一切,人們只能從某個特定的視角來進行理解活動,它為人們提供了思想和行動的起點,也只有通過它,才能達到真正的“視域融合”。那么,在比較教育中,所有的理解與解釋都是帶有“先見”的。在這個過程中,誤讀就不可避免了,特別是一些從文本出發(fā)的解釋。由于缺乏真正的體驗和文化經歷,自身的思維方式往往造成理解偏差。

比較教育的多元文化主義研究范式十分倚重理解與解釋,但片面追求人文主義的解釋,就有可能把理解推向極端,理解代替了一切,使人們錯誤地以為,個體的認識來自于主體的精神活動,而非社會存在,混亂的誤讀最終導致社會本身喪失規(guī)范、無規(guī)律可言的極端相對主義的錯誤。

2·文化多元與強、弱勢文化的價值判斷模糊

文化多元并不是現代社會特有的現象,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共存于同一國度,古已有之。而多元文化主義則要求不僅要指出不同文化的差異,還要平等對待它們。它的一大預設是,人類社會中的各種族、各民族、各群體迥異,但本質上只存在差異,無優(yōu)劣之分。教育本質上就是一種文化現象,“文化”一詞則有意地用來表示代代相傳的創(chuàng)造性成就、目標和觀念。②然而,由于歷史原因,多種文化之間,并未能同時同步同等程度地得到發(fā)展,而教育也必然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教育,不存在絕對的中立,那么特定國家或民族在選擇教育內容時,就必然存在價值判斷的問題。比較教育產生于西方社會,其研究所使用的話語體系也屬于西方社會。相比于西方文化,本土文化往往處于弱勢,多元文化所倡導的平等,在文化輸入和輸出上就會造成實質上的不平等。

3·多元文化教育中借鑒與反思比例失衡

比較教育自誕生之日起,借鑒就是其首要目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描述———借鑒”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當今對比較教育的要求。多元文化主義研究范式提倡多元文化教育,它對弱勢文化群體的價值關懷為其發(fā)展提供了空間,也為我們了解他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打開了一扇窗。但同時,我們必須注意,一方面,在多元文化教育的旗幟下,如果不加以謹慎地思考與選擇,魚龍混雜,終將致使多元文化教育弊端彰顯,而所謂的多元文化美好圖景也隨之破滅。另一方面,在我們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里,如何處理多元與一體的關系,一直是個難題,盲目推崇多元文化主義顯然不利于此。就現階段我國比較教育研究的發(fā)展而言,借鑒與反思比例嚴重失調,大量的比較教育研究更側重于借鑒,甚至是介紹,這種脫離了本土政治、經濟、文化傳統的引進并不是真正的比較研究。

三、多元文化主義研究范式的選擇

在全球化、本土化和后現代哲學浪潮的推動下,比較教育研究的多元文化主義范式需要重新審視和調整自己,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內外環(huán)境。

(一)納入田野考察研究法

田野考察是“人類學家或民族學家在特定民族志區(qū)域或社區(qū)中進行的調查工作”①。它要求研究者親歷研究對象,通過觀察、傾聽、詢問、交流和體驗等方式搜集信息。在客觀、系統認識的基礎上,提煉研究結果進行理論歸納。②一門學科的形成與發(fā)展離不開對他學科研究方法的借鑒。如顧明遠所言:“進行文化研究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最好是采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到當地去生活一段較長的時間?!雹蹚睦_比較教育多元文化主義研究范式的基本問題來看,人類學方法論的主張確有幫助。一是研究立場的結合與轉換。多元文化主義研究范式以跨文化理解為核心,強調通過文化闡釋對教育現象做出客觀價值判斷。對“理解”價值追求的同時也就對研究者視角的相對性提出了要求,即研究者必須要處理好局內人與局外人立場的關系。研究者通過長期的田野工作,參與其中進行全面、細致、客觀的描述,可以有效消除對異文化的陌生、偏見,完成跨文化分析,實現比較教育的真正意義。二是田野考察有助于掌握研究對象的全貌。田野工作注重研究對象發(fā)生的背景以及發(fā)展過程,獲取全面深入的認識。這種投身真實情境的研究克服了純書齋式的冥想,將研究融入教育發(fā)生的大背景之中,通過了解當地文化傳統,學習當地語言,甚至參與當地生活以深入文化內里,可以更為深刻地把握研究主題,避免斷章取義、空泛引介。

(二)和諧共生的觀念

和諧共生,即異質主體在同一系統中諧調存在、交往、動態(tài)發(fā)展的狀態(tài)。世界是一個巨大的組織系統,必然存在形形的差異,而在這些區(qū)別背后又隱藏著對彼此的依存。西方文化之于我們是陌生的,因此學習它,能了解西方教育以及受西方教育的某種影響這是必要的;同時,對本民族文化的精妙,我們理當更為理解,但我們卻往往將其忽視,而習慣從西方文化的視角、西方的模式來研究西方教育,甚至是本國教育,缺乏跨文化的立場。

我國教育是世界教育的一部分,擁有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從屬于西方教育。我們擁有自己的歷史、傳統、實踐和思考能力,我國的問題具有自己的特點,單純的“拿來主義”實在不足以借鑒。我國學者從中國比較教育的世界化這一角度出發(fā),提出了結合中國傳統哲學進行“和而不同”的研究范式,“這種方式既重視實證研究,又能‘和而不同’,有分析地對待國外的教育思想、制度、政策和經驗,高屋建瓴地對教育現象做出深刻的剖析”④。因此,多元文化主義研究范式研究者需要把握自己的立足點,以和諧共生理念來確定研究指向與目的。

第5篇

關鍵詞:多元文化:全人教育:家庭教育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古代文明博大精深,封建文化源遠流長,封閉的地理環(huán)境和位置,傳統的手工業(yè)和農業(yè)經濟,中央高度集權體制,使我國幾千年來形成了一元化儒家文化的格局,制約著我國近現代化發(fā)展進程。近代戰(zhàn)爭、、和改革開放,打破了我國一元文化的格局,歐洲、美國、蘇聯等歐美文化以及日韓文化涌入中國,開啟了中國多元文化發(fā)展的新局面。隨著當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現代化格局的形成,多元文化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特征。中國和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初步形成,一方面顯示了多元文化的生命力和時代潮流,另一方面也顯示了一元文化的局限性。家庭教育作為一切教育的基礎和關鍵,作為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基礎,如何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多元文化發(fā)展和世界全人教育思潮,實現家庭教育由傳統向現代化的真正轉變,已成為我國政府和社會各界日益關注的重要課題。因此基于中國一元文化的歷史和世界全球化、多元化發(fā)展的格局,在多元文化的視野下,探討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

就多元文化文獻而言,國內有許多論文或著作探討與多元文化相關的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理論、民族教育、多元文化課程研究、學校教育以及民族文化傳承等問題。例如《美國多元化文化教育五十年:回顧與前瞻》一文偏重于美國多元文化教育五十年發(fā)展與展望,倡導種族平等和社會公平,重點探討多元文化教育問題。還有王俠的《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論的解釋》(2005),劉智力《美國多元文化教育研究》(2005),龍藜《中美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比較分析》(2006),陳艷宇《多元文化教育的歷史發(fā)展與價值取向(2006)》,陳月、明丹《多元文化教育視野下的校本課程研究》(2004)等。葛麗芳在《人品教育與多元文化》一書中將多元文化引入人品教育,總結公辦和民辦小學人品教育的成功經驗?!抖嘣幕尘跋录彝ソ逃c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問題》一文試圖從家庭教育中探尋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問題。齊阿娜爾《多元文化教育視野下少數民族地區(qū)課程改革的現狀研究》研究多元文化教育下的少數民族教育?!稖\談中國和美國、加拿大家庭教育的對比》一文間接探討多元文化下中國與發(fā)達國家的家庭教育,透視了中西文化和家庭教育的差異。但是在多元文化視野下專門研究家庭教育的論文很少,而這方面的研究在臺灣和韓國較多?!兜轮菔屑彝ビ變憾嘣幕逃膶嵶C研究》一文就家長對幼兒多元文化教育的態(tài)度以及家長的幼兒多元文化教育知識與技能進行調查發(fā)現:絕大多數的家長對兒童未來的生活環(huán)境有正確的認識,有84%(124人)的家長極同意或同意幼兒應接受多元文化教育,利用地方文化、傳統節(jié)日以及英語教育等進行多元文化教育,建議父母應端正態(tài)度、豐富知識、提高技能。2005年11月,由臺灣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承辦的第八屆(2005)兩岸家庭教育學術研討會重點研討了家庭教育與多元文化,2005年第八屆兩岸家庭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家庭、族群與多元文化:挑戰(zhàn)與機會》一文站在時代性和前瞻性的高度,將多元文化與家庭教育問題結合起來,在多元文化下探討家庭教育理論與實踐問題,面對挑戰(zhàn),審視現狀,尋找機遇與出路。這些研究要么基于多元文化進行民族文化研究和學校教育研究,要么基于直接或間接進行多元文化視野下的家庭教育探索,缺乏多元文化視野下家庭教育與世界全人教育思潮結合的時代特色。在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實踐方面,臺灣推行新移民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和多元文化家庭教育課程,韓國推行向多元文化家庭提供教育方案與咨詢、教育支援、醫(yī)療支援,這些教育實踐雖然具有現代家庭教育的多元文化教育特征,但仍缺乏知識經濟時代家庭教育與全人教育的統一,家庭教育與多元文化教育的統一,這對于現代家庭教育發(fā)展來說無疑是一大缺感。而且無論在網絡搜索,還是在研究文獻中,都無法找到這一方面的綜合研究,致使多元文化視野下家庭全人教育的探索處于空白研究領域。因此順應世界現代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潮流,借鑒多元文化理論以及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論,在多元文化的視野下探討家庭全人教育,科學構建現代家庭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這是本文研究價值所在,也是本文的問題研究所在。

二、探討多元文化理論和家庭全人教育的關系

1.多元文化理論

多元文化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卡蘭在1915年提出,是所謂的平等和自由的權利。1924年哲學家霍勒斯?卡倫所首創(chuàng)文化多元主義思想,導致多元文化主義直接興起。20世紀60、70年代美國出現黑人民權運動――“黑色旋風”,致使多元文化主義表現出反對民族歧視、要求平等和民權,要求重新認識少數民族文化、尊重民族獨立性和民族感情,實現社會多樣化和一體化等基本理念。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全球化和科學化、信息化的發(fā)展,在美國、加拿大、澳洲、歐洲等國家和地區(qū),多元文化主義在政治、教育、文藝等方面得到發(fā)展和應用,表現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多元文化主義教育、多元文化主義文學等。多元文化主義體現為多元文化的文化觀、歷史觀、教育理念和公共政策,其核心為文化的多樣性和良性互動。當前比較流行的多元文化概念,即多元文化是指在人類社會越來越復雜化,信息流通越來發(fā)達的情況下,文化的更新轉型也日益加快,各種文化的發(fā)展均面臨著不同的機遇和挑戰(zhàn),新的文化也將層出不窮。此概念蘊含著復雜社會結構和背景下文化具有多樣性、豐富性、發(fā)展性和平等性的特征以及多元化文化服務于全球化發(fā)展。由此可見,多元文化的概念不斷演變,并成為人們分析和解決現代社會問題的新視角和新的方法論。

多元文化理論作為在世界全球化浪潮的重要理論,是國際文化交流和合作頻繁發(fā)展的必然需要。它包含了多元文化主義理論、多元文化理論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論等豐富內容。多元文化主義理論包含多元文化主義的基本理念以及受其影響的多元文化的文化觀、歷史觀、教育理念和公共政策。多元文化理論包含多元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動力、多元文化與全球化、多元文化沖突與融合以及多元文化發(fā)展(即文化合作與交流)等。世界全球化、科技化和信息化是多元文化的動力和源泉,文化的民族性與多樣性、平等與發(fā)展是多元文化的基本特征。

多元文化教育理論適應了世界全球化和全人教育思潮的發(fā)展,是多元文化理論和多元文化主義在教育方面的理論運用。它的理論內容包含以下幾點:(1)權力分配不公導致文化差異;(2)文化差異是力量和價值之源;(3)教師和學生應接受和欣賞文化的多樣性;(4)社會歧視和偏見成為弱勢群體學生學習成績低的主要原因;(5)教師、家長、社會共同支持和創(chuàng)設多元文化教育環(huán)境;(6)學校教會弱勢群體學生獲得取得社會地位平等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它的核心是文化多元化和教育平等,是人類社會文化的尊重民主和共同發(fā)展。它的實踐理論包括多元文化整合類型理論和文化/組織類型理論。作為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詹姆斯?班克斯將多元文化教育定義為一種變革性教育運動,把種族、民族、階級、性別的觀點帶入各學科,以多樣化視角進行教學。他的多元文化整合類型理論提出四種多元文化課程改革方法,即貢獻法、添加法、轉化法和社會行動法,它們將文化構成內容、民族英雄、民族節(jié)日加到節(jié)日活動中;將有關概念、觀點、課題及內容加進課程中;改變課程結構和目標,使學生從不同文化、民族、種族及群體的角度,觀察各種社會事務和問題;使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掌握社會活動技能,影響所處的社區(qū)。斯里特總結了五種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方法:人類關系法、對特殊和不同文化背景學生的不同教學法、單一群體的學習法、多元文化教育(文化民主)法和多元文化及社會重構法,并認為后兩種是最為理想和有效的方法。以上這些理論為探討全人教育思潮下的家庭教育提供了新視野和方法論。

2.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論與家庭全人教育的關系

全人教育思潮作為西方現代社會一整套教育思想,是一場全球性的全人教育改革運動。作為一種教育思潮,它注重在聯結、整體性和存在三個基本概念和原則的基礎上,強調人的整體發(fā)展、個體的多樣性以及經驗和個體之間的合作,不僅要實現個體在智力和職業(yè)能力方面的發(fā)展,而且要實現個體在生理、道德、倫理、社會、精神、創(chuàng)造性等各方面共同發(fā)展,重視教育過程中經驗、選擇和合作。全人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轉變教育培養(yǎng)目標,倡導教育要培養(yǎng)完整的人,教育使人在身體、知識、技能、道德、智力、精神、靈魂、創(chuàng)造性等方面都得到發(fā)展,使人成為一個真正有作為、具有尊嚴和價值的人。全人教育思潮是以促進人的整體發(fā)展為主要目的的世界性教育思潮,是對20世紀末全球化經濟體系和全球文化發(fā)展的反映,是一種對制度化教育危機和社會危機的反思,并試圖通過人本化教育手段解決教育和社會發(fā)展的問題。

全人教育理論是全人教育思潮的新發(fā)展和具體化,是適應中國社會轉型和教育轉型的現代教育理念,是對當今中國制度危機、社會危機和教育危機的反思,是將歐美現代教育理論、全人教育思潮與中國文化和教育理論的高度綜合,也是東西方社會文化融合和發(fā)展的多元化教育理論。此理論將個人本位教育和社會本位教育結合起來,以人性、人本和社會本位為基礎,以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科學發(fā)展為目標,遵循民主科學、合作實用、快樂自由以及人的社會化發(fā)展等基本原則,通過情商、智商、理商、德商、財商、社會商和習慣培養(yǎng)的全人教育模式,強調人的早期教育、全面教育和全面發(fā)展,使人成為人格健全、全面發(fā)展、適應社會的完整人。

家庭全人教育是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論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具體運用,涵蓋了全人教育理論和全人教育模式以及家庭教育現代化,是受全人教育思潮影響的全人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綜合。它是基于全人教育思潮和全人教育理論視野下的現代家庭教育,是將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論的精髓、全人教育模式和家庭教育的有機融合。家庭全人教育既體現了世界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世界全人教育的發(fā)展,又繼承了馬克思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的精髓,實現了家庭教育現代化和全人教育家庭化的有機結合。同時,家庭全人教育也是對傳統功利教育、灌輸教育、片面教育的反思,也是對中國家庭教育危機的思考,還為社會轉型時期儒家文化圈的家庭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促進我國家庭教育積極適應世界全人教育改革運動發(fā)展的潮流,推進我國家庭教育現代化發(fā)展。

3.多元文化理論和家庭全人教育的關系

多元文化理論和世界全人教育運動都適應了世界全球化和多元化發(fā)展的需要。多元文化理論是跨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論,適應了世界多元化的各種文化交流與合作的需要,也為現代教育提供新的研究視野,特別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方面。世界全人教育運動順應世界多元化的發(fā)展需要,為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綜合素質提高提供了途徑,不僅為學校教育提供了新的視覺,而且也為現代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視野。因此,家庭教育就成為多元文化教育和世界全人教育的結合點,家庭全人教育成為多元文化視野下的現代家庭教育新模式。

家庭全人教育作為現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模式,不僅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而且也是全人教育運動的重要形式。家庭全人教育作為多元文化教育和現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模式,既將多元文化教育理論和全人教育思潮與理論運用到家庭教育理論中去,又將多元文化教育實踐理論和全人教育模式運用到家庭教育實踐中去,實現了多元文化理論、全人教育理論和家庭教育理論的融合,推動多元文化教育、全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發(fā)展,加快了我國家庭教育現代化的進程。同時家庭全人教育重視兒童情商、智商、理商、德商、社會商等方面的全面教育和全面發(fā)展,重視兒童的多元社會文化教育,增長兒童的多元社會文化知識,提高兒童的多元文化的情感與技能和社會適應能力,既為21世紀我國家庭教育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又順應了世界現代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總趨勢。

三、探討多元文化理論在家庭全人教育中的運用

多元文化理論在家庭全人教育中的理論運用,不僅具有重要的家庭教育理論價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家庭教育實踐價值。多元文化理論主要包括多元文化理論、多元文化主義理論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論等。多元文化理論為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多元文化的科學認知,為實施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文化沖突與融合、合作與交流等社會文化互動的理論借鑒,通過家庭多元文化教育促進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文化發(fā)展,促進多元文化彰顯其民族性與多樣性、平等與發(fā)展的基本特征。多元文化教育理論適應了全球多元化和全人教育思潮的發(fā)展,通過家庭全人教育,使兒童獲得多元文化教育的知識和技能以及科學態(tài)度、文化情感,提高兒童的多元文化社會適應能力,使兒童獲得民族平等和文化平等的民主意識以及反對種族歧視與民族偏見的文化意識。多元文化主義理論為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以及文化觀念、歷史觀念、政治觀念和教育理念,同時要求家庭教育遵循多元文化主義的基本理念和教育理念,促進兒童從幼兒教育開始獲得多元文化主義的民族教育和文化教育、品格教育,促進兒童社會化發(fā)展。綜合三個多元文化理論在家庭全人教育方面的理論價值,可以發(fā)現:多元文化理論不僅對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而且對多元文化下的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在多元文化實踐價值方面,詹姆斯?班克斯提出的四種多元文化課程改革方法,對于家庭全人教育的社會商、德商、理商、情商和智商等方面具有方法論價值和教育實踐價值。例如臺灣的新移民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和多元文化家庭教育課程,就具有全人教育視野下多元文化家庭教育的實踐意義。斯里特提出了五種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方法。家庭全人教育通過使用這五種方法,使兒童獲得處理社會事務、社會問題的能力和社會活動技能,加速兒童社會適應和社會化發(fā)展。例如韓國的多元文化家庭教育方案與咨詢、援助、支持等,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實踐意義。綜合多元文化教育多方面的實踐價值,以上四種多元文化課程改革方法和五種多元文化教育方法,不僅對于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方法論價值,而且具有多元文化家庭教育的實踐價值。

四、構建多元文化下的現代家庭全人教育模式

1.科學認知多元文化理論和全人教育思想與理論,為現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構建提供理論基礎和理論支持。多元文化理論以及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論為構建現代家庭教育提供先進的教育理論,同時還要學習其它先進教育理論如民主教育、科學教育、合作教育、快樂教育、實用教育、早期教育以及全面發(fā)展等,借鑒家庭全人教育,為現代家庭教育模式提供豐富的教育理論。這些科學的教育理論成為現代家庭教育模式的理論指導,并為現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構建提供理論基礎和理論支持。

2.建立家校合作教育組織和制度規(guī)范,實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有機整合,為現代家庭教育模式提供組織框架和制度保證。建立家校合作教育組織和制度規(guī)范,是現代家庭教育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家庭、學校和社會三者合作教育的重要條件。家校合作教育組織如家長委員會、家長協會、家長教師聯合會、學校理事會、校務委員會以及兒童協會、母親協會等。這些合作教育組織的建立以及合作教育的制度規(guī)范,實現現代家校合作教育,一方面有助于保護家長和兒童接受教育的權益,規(guī)范家長教育行為,加強家長培訓,提高家長教育素質,提高家長對家庭教育和合作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另一方面有助于規(guī)范學校和教師的教育行為,傳播先進教育理念,有助于政府和社會對教育的監(jiān)督,保護學校和教師的合法權益,為現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構建提供組織保證和制度規(guī)范。

3.在教育內容方面,現代家庭教育不僅包含兒童全人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而且包含家長素質教育。現代家庭教育不僅重視兒童的多元文化教育、民族教育、歷史教育、品格教育等,而且重視兒童情商、智商、理商、德商、財商、社會商以及習慣培養(yǎng)等方面的全人教育,更重要的是重視兒童接受全面教育、得到全面發(fā)展以及家長教育素質的提高,強化家長在教育觀念、教育方式等方面的素質教育和社會教育,提高家長教育技能和教育素養(yǎng)?,F代家庭教育克服傳統功利教育、灌輸教育、片面智力教育的缺陷,促進家庭教育民主化、科學化和合作化。

4.在教育目標方面,現代家庭教育重視全人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培養(yǎng)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完整人和社會人?,F代家庭教育采用全人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不僅重視以人為本的教育,而且重視社會為本的教育,其目的在于為現代社會培養(yǎng)接受全面教育和獲得全面發(fā)展的完整的社會人,促進兒童社會化全面發(fā)展,旨在提高兒童未來的社會適應能力。傳統家庭教育以家長制教育為基本特征,忽視了以人為本和社會為本的全面教育,重視家長功利教育和灌輸教育,缺乏家長有效溝通和親子互動活動,忽視了兒童全面發(fā)展和多元文化教育,造成兒童未來社會化成熟程度低和社會適應能力低的不良現實。因此現代家庭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yǎng)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完整人和社會人。

第6篇

一、從種族角度看美國的多元文化主義

霍勒斯?卡倫是美國最早針對種族問題提出文化多元主義的人,在1924年發(fā)表的論文《美國的文化與民主:美國人群體心理研究》中提出,美國很難在短時間內實現民族的融合,即使有新的種族出現,原有的種族依然存在,成為新舊兩種種族并存的狀態(tài)。所以卡倫被認為是美國多元文化主義的真正發(fā)現與提出者。當時這種基于種族的文化多元觀點并沒有得到全民族的認可。在經歷了二戰(zhàn)以后,美國出臺的移民政策十分寬松,導致美國的種族不斷增加,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時這種基于種族的多元文化論形成最終的文化多元主義理論,并在當下占據流行主體地位。

美國存在明顯的種族差別自然導致種族矛盾愈演愈烈,種族歧視一直是美國不爭的事實。作為多元文化主義的美國必須對種族歧視與種族矛盾高度重視,內森?格萊澤對美國的多元文化主義的實在性進行了研究分析,在他的觀點中,美國存在三種多元文化,第一種是性情上略顯溫和的多元文化主義,其更注重對美國主流文化與其他少數民族文化之間的矛盾沖突。第二種是轉變型的多元文化主義,其核心式對美國占據支配地位的人種所構成的全部的文化與歷史進行重塑。第三種是轉變的多元文化主義,其和諧呢是反對添加的多元文化追,希望在保持美國原有生態(tài)文化的基礎上增添少數民族的人物。這種文化多元性的解讀是基于美國文化橫切面進行的思考,可以說是對美國主流為文化的抨擊,基于種族、人種、性別等幾個方面研究美國文化的構成,預算著當前美國文化多元化研究的趨勢。

二、基于人種角度的美國多元主義文化研究

美國是典型的移民國家,其種族、人口多樣是既定的歷史與文化傳統,正是在移民的文化差異上才形成了美國的多元文化主義。常規(guī)下我們可以認為,白人、黑人與黃種人在文化傳統上有著明顯的區(qū)別。亞洲與印第安人往往是被迫離開家園來到美國這塊陌生的土地上生活,自然帶有一種被歧視的命運,使得美國的多元主義文化帶有強迫的性質,這種強迫性質的多元主義文化使得美國的文化多元色彩更突出。強迫性的多元主義文化主要有三種。印第安人所面對的是搶奪性的多元主義,當歐洲殖民者將他們手中的土地搶奪并對他們進行了殘忍的殺害時,他們的移民是被迫的,帶有明顯的強迫與悲劇色彩。非洲的黑人種族所造成的等級多原子主義。在美國黑人一直處于被壓迫的地位,歧視黑人的現象并沒有完全消除,其根源依然存在,美國白人與黑人各方面的鮮明對比使得美國的等級多元主義更加凸顯。由來自墨西哥等拉丁美洲地區(qū)及中國等亞洲國家的移民主導了寄居者多元主義文化。這些移民并不是土生土長的,其移民美國也兼帶不情愿的成分,經濟與政治上的限制使得他們來到美國生存與發(fā)展,導致寄居現象形成特有的寄居型多元主義。

三、基于移民的多元主義文化研究

美國的多元文化理論是針對美國的社會現實及既存的多元文化現象所產生的,一方面是白人在社會發(fā)展與民族生存中對其他民族或者種族的激烈排斥與歧視,另一方面是其他類型的文化對白人進行文化反抗所形成的。當代著名華裔學者畢洪興認為,多元文化的重要特點是美國長期存在兩種互相分離的文化思潮,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這兩種相互分離的文化思潮,一方面指的是美國的“本土主義”,另一方面指的是美國的“分離主義”,本土主義一直具有排外性,對各種移民文化進行排斥,從未停止。接受外來種族更多的是出于經濟發(fā)展與社會穩(wěn)定的既定原因。“分離主義”是美國種族與種族主義存在前提下所產生的多元文化,美國的有色人種主要是黃種人與黑種人。分離主義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從社會角度出發(fā)理解分離主義,人們希望自己居住的語言與文化環(huán)境能與自身保持相對一致性,滿足自己的舒服體驗,在后代中也能將這種文化的舒服體驗延續(xù)下去。另一方面是從意識與思想政治觀點方面來理解分離主義,主要是對某些階級與集團的既定社會制度不滿所產生的自動分離傾向,針對自己的不滿要求自己解決。

結束語:美國多元文化特征明顯,其多元主義文化理論涉及到種族、移民及人種等多個方面,對美國多元主義文化的分析研究關乎美國的多元社會認知。其實多元主義是全球性的問題,需要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針對多元主義文化中的消極因素,采取措施有效避免,對于其中的積極成分,不斷發(fā)揚光大,使得多元文化呈現出健康、蓬勃發(fā)展的態(tài)勢。

參考文獻:

[1] 董小川.美國多元文化主義理論再認識[J].東北師大學報,2005,02:5-14.

第7篇

作為一種社會與文化思潮,多元文化主義的產生有著它的社會歷史背景和理論基礎。就社會背景而言,多元文化主義與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民權運動和20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的新移民群體有密切的聯系。理論方面,哈貝馬斯強調關注社會條件和文化差異的民主思想,泰勒要求民主政體承認社會群體文化特性的觀點,以及解構主義有關社會強勢群體擁有政治和文化話語霸權的理論,為多元文化主義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多元文化主義作為一種政治理論,一種意識形態(tài),打破了傳統文化一元主義價值觀的束縛,不僅指出不同文化的共存,而且還要求承認不同文化的差異并平等對待它們。多元文化主義認為,社會中呈現的各種文化體系或價值觀,都應受到和主流價值觀相同尊重,這種強調"差異性"的價值以及"相互尊重"的理論的提出無疑具有積極的、進步的意義。多元文化主義的爭論也顯示了社會本身的進步,體現了各種文化融合的成功。

二、 多元文化主義的教育觀

作為對西方國家民族復興運動的反響而出現的多元文化教育,最初以種族和文化的差異來定義,目標是力圖通過學校教育的改革,使來自不同民族、種族、社會階層群體的學生可享受平等的教育機會,保持和發(fā)展各民族的文化。后經少數民族、女性主義者、文化不利者、低社會階層者等弱勢群體的支持,20世紀70年代以后多元文化教育內涵發(fā)生了演變,成為了一個歧義頗多的概念,其目標也有了不同的表述。比如,高尼克在二十世紀80年代初綜合各國學者的論述,提出了:1、促進文化多樣性的特性與價值;2、促進人權觀念和尊重個體之間的社會公平與機會均等;3、讓每個人都有不同生活選擇的機會;4、全人類的社會公平與機會均等;5、促進不同種族間權力分配的均等五個方面的目標。90年代初古特佛里森等又提出:1、使學生形成客觀、平行的歷史觀;2、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相適應;3、每個學生都享有公平的學習機會;4、通過教育系統向學生傳授多元文化理念;5、提高少數民族群體間的相互尊重和自尊。目前,多元文化教育除以上目標外又向發(fā)展文化意識、發(fā)展文化間能力、反抗種族主義和一切形式的偏見和歧視、提高全球意識、發(fā)展社會行動技能等方面演進。

多元文化的教育發(fā)展,不僅關系社會中個人"主體性"的建立,人格自由的發(fā)展;更關系社會的和諧、完整,以及文化的演化與創(chuàng)新。多元文化教育基于個人之文化認同、文化權及學習權,強調社會不同次文化群體,應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彼此肯定與包容等。因此,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目標,在提供人類經驗之真實的、有意義的闡述,如果課程著重在真實,則教育將是多元的;以其真實、多元觀點,呼應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學生需要,引導學生欣賞自己與他人的文化資產,同時也引導其糾正對于不同種族、文化、性別、宗教及階層的偏見,建立正向的相處態(tài)度,培養(yǎng)批判與分析能力,協助思考、選擇,決定社會行動.

三、多元文化主義對語文教育的啟示

當今的社會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社會,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精英文化與通俗文化、保守文化與前衛(wèi)文化、主流文化與亞文化之間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經歷著激烈的沖突。文化的多元共存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多元文化時代已經到來。新時期的語文教育,如果繼續(xù)停留在田園牧歌的傳統中,漠視文化多元時代的存在,就勢必造成與當前社會文化的割裂,無形當中喪失了它的生機,自然不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多元文化時代客觀上對當代語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較高的要求。新時期的語文教師必須站在多元文化主義的理論高度,重新審視當前的語文教育,并做出相應的革新。

那么,語文課程多元化教育的開展對學生有什么價值呢?簡而言之,有如下好處:(1)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情感。操千曲而后曉聲,識千劍而后曉器。見多才能識廣、有比較才有洞見。站在另外一種文化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原有的文化,也許會有更多的發(fā)現。多元文化教育會使學生對本國的生活方式、文學藝術、文化傳統產生極其深刻的印象,為自己的語言、文化、社會背景而感到驕傲和自豪,這已為許多亞洲國家的教育實踐所證明。(2)有益于培養(yǎng)學生理解他人、尊重別人的能力。教育實踐顯示,學生在接觸不同文化的過程中,敏感性、接受力會逐步增強,并意識到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學會尊重、寬容與自己文化不同的人。(3)有益于把學生培養(yǎng)成世界公民。美國等國家認為,多元文化教育能擴大學生地方性和全球性的視野,當學生"從各種多元文化觀點中學到有關自己國家和世界的知識時,他們就更有可能成為多元化國家和世界的公民"。

綜上所述,當代語文教育必須積極主動地貫徹實行多元文化主義教育。語文教育要實現上述目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語文課程的開發(fā)要多元整合

要在既有的課程脈絡下,強調教師與學生在課程開發(fā)中的作用,力圖充分開發(fā)學校各方面的課程資源,達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強調多元文化課程開發(fā)必須充分利用學校生活的各個方面,形成教育的整體情景。強調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顯性課程、隱性課程的規(guī)劃。強調教師在課程開發(fā)中的作用,視教師為研究者、開發(fā)者、新知識的整理者和創(chuàng)造者;強調學生、社區(qū)、家長在多元文化課程開發(fā)中的地位。

(二)教學過程的開放性

強調學生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的課程資源,教學要特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應該讓教師牽著鼻子走。詹姆斯?林奇認為,若"以開放性的教室持續(xù)地鼓勵孩子以自己的文化語匯參與,并將自己的文化帶入游戲之中,將有更多的可能使大多數的學生達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強調深層文化價值對不同種族學生的文化學習風格的影響,注重在有文化差異的社會中和多種文化相互依賴的世界中的教學和學習取向;強調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決策,社會參與、群體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