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久久久字幕|亚洲精品成人 在线|视频精品5区|韩国国产一区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期刊支持:400-888-9411 訂閱咨詢:400-888-1571股權代碼(211862)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生命科學前沿研究范文

時間:2023-07-03 15:50:20

序論:在您撰寫生命科學前沿研究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生命科學前沿研究

第1篇

關鍵詞:學前兒童;生命教育課程;課程特性

近年來,社會上暴力、吸毒等問題頻頻發(fā)生,生命教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學校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將生命教育的實施交由學校來承擔無疑是一個再明智不過的選擇了。然而,學前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部分及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重要開端,在人一生的發(fā)展中起著基礎性作用,必然肩負著實施生命教育的義務,課程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實施途徑,因此,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迫在眉睫。

1生命教育課程提出的背景

1.1生命教育課程提出的歷史背景

生命教育最早是起源于在20世紀初興起于西方的死亡學,后來被發(fā)展成為死亡教育、生死教育。美國人詹姆斯•唐納•華特士是最早明確提出生命教育的人,并在其1968年于美國加州創(chuàng)建的阿南達學校提出并實施了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及其生命教育理念。隨后,他還出版了《生命教育》一書,其中主要探討了將關注人的生長發(fā)育和生命健康作為教育的真諦。華特士生命教育課程的目標是試圖通過為學生指出通向成熟的道路,而并非是給出成熟,而是給予學生能夠終身受用的思維的財富,使其可以不斷發(fā)現(xiàn)世界上美好的事物,自身持續(xù)發(fā)展直至終老。[1]其最終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在知、情、行、意各個方面都表現(xiàn)出成熟的個性特征,最終獲得真正的幸福和快樂。

1.2我國生命教育課程興起的現(xiàn)實背景

首先,生命教育課程的出現(xiàn)是對社會需求的呼應。近年,我國經濟實力日益發(fā)展,科學技術水平突飛猛進,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日漸提高,隨之而來的負面影響有人際關系日漸淡薄、生活壓力不斷增加、盲目追求功利物欲及人性部分扭曲等等,進而導致濫用、暴力及自殺事件的頻頻發(fā)生,正如德國著名的哲學家海德格爾說的“物質的過分擴張就會使人性匱乏及生存危機”,所以,必須找出一個辦法將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平衡起來,也就是需要人們真正認識自我,了解自我,而實現(xiàn)這種平衡最有效的辦法之一,就是生命教育。其次,生命教育課程的提出是對學校教育的補充。目前,為我們所熟知的學校教育的目的大多是為了迎合社會和家長的需要和期望,將學生培養(yǎng)為能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才,而恰恰忽視了其如何對生死和自我的生命意義進行了解和詮釋,這樣極端化的學校教育目的嚴重忽視了生命教育的重要作用。追根溯源,生命教育課程本應是學校教育的組成部分,只是在日趨物欲的年代里,變成了一個被大眾所遺忘的盲點,所以,為了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生命教育課程在學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最后,生命教育課程是國家政策的要求?!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重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國防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這是國家首次在教育改革文件中直接引用“生命教育”的內容,可見,“生命教育”作為一個舶來品已經引起了國家的重視,獲取了國家直接頒布的通行證,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這不僅體現(xiàn)了國家政策的要求,也為各級各類的學校實施生命教育課程提供了政策保障。[2]

2生命教育課程的內涵

關于生命教育的定義一直是學術界探討的熱點,然而學者們見仁見智。其中,上海師范大學教授燕國材認為生命教育就是指在生命活動中、通過生命活動以及為了生命而進行的教育。[3]而南京師范大學的馮建軍教授定義生命教育是在個體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中,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生命意識的熏陶、生存能力的培養(yǎng)和生命價值的升華,最終使其生命價值充分展現(xiàn)的活動過程。[4]也有研究者將生命教育定義為依據個體生命的特征,遵循個體生命的發(fā)展的原則,以學生自身潛在的生命特質為基礎,通過選擇最為契合的教育方式,喚醒生命意識,開發(fā)生命潛能,提升生命質量,關注個體生命的整體發(fā)展,使學生成為充滿活力充沛、人格健全、個性鮮明和極具生命創(chuàng)造力的人。生命教育課程,顧名思義,就是以生命教育理念為核心思想,旨在培養(yǎng)學生認識生命、了解生命、感悟生命和保護生命的能力和意識,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成為具有鮮明個性、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才智過人的青年。華特士將生命教育課程與傳統(tǒng)學科課程內容結合,創(chuàng)設了“我們的地球-我們的宇宙”、“個人發(fā)展”、“自我表現(xiàn)和交流”、“理解人類”、“合作”及“完整性等六個自課程,其中包含了自我與萬物的融合,自我身心的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自我與他人的交流、合作等等內容,目的就是使個體的生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成熟”。

3學前教育階段生命教育課程的特性

在近幾年,生命教育課程話題一直是國內專家、學者研究探討的熱點,當然,對生命教育課程的關注,除了體現(xiàn)在理論上的研究,還表現(xiàn)于實際的工作中,我國遼寧、湖南等多個省市教育部門已經頒布了生命教育的指導性文件,并在各地的中小學及大學進行大規(guī)模的實施。然而在學前教育這一領域生命教育課程確實極少提及的。相對于中小學生、大學生來說,學前兒童更需要接受生命教育的熏陶,因為學前兒童正處于性格、思維、習慣等的發(fā)展關鍵期,其知識經驗相對薄弱、自制力較差、情緒外顯不穩(wěn)定等等身心發(fā)展的水平,都決定了學前教育課程必定有別于普通的課程。根據生命教育課程在我國中小學實施的情況及學齡前兒童獨特的身心發(fā)展特征,總結出生命教育課程在學前教育階段的幾個特性。

3.1生命教育課程目標的針對性

生命教育課程的提出是針對社會中出現(xiàn)的生命異化現(xiàn)象,如對他人(他物)的肆意傷害,對自我生命的傷害甚至是自殺行為以及學校教育中存在著的漠視生命、“教育無人”等現(xiàn)象。也就是說把生命教育課程提出來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所以說,生命教育課程目標具有較強的針對性。然而對于學前教育階段來說這個針對性應更為顯著,因為這個階段是一個人多種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個性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學到的知識、做過的事情、懂得的道理對其一生都有深遠影響。所以,在學前階段實施生命教育課程要著重培養(yǎng)學齡前兒童良好的個性和價值判斷力,進而形成端正的生命觀,最終目標使其成為不僅擁有超群的能力、健康的人格還要兼具高尚道德的人才。

3.2生命教育課程內容的契合性

目前我國的學前教育為了迎合社會以及大多家長的期望和要求,在設置課程內容時,忽略了學前兒童的身心發(fā)展水平,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一些問題,缺乏實效性和可行性。我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教育必須依據兒童的心理才能行之得當,如若不明兒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么教育必定沒有成效可言?!笨梢?,在學前教育階段開設生命教育課程時,需要汲取以往的這些經驗教訓,在選擇課程內容時,必須考慮學前兒童的這個階段心理、智力發(fā)展水平及其適應的學習方式,使生命教育課程內容的材料源于學前兒童的熟知的環(huán)境,使其易于進行自我理解和消化,進而真正實現(xiàn)課程設置的目的。學前兒童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的階段,他們只能通過觀察、模仿或向成人問問題的方式來獲得知識。由于年齡限制,他們接觸的人、事、物還比較有限,相對來說知識經驗比較薄弱,他們無法直接接受與其生活距離太遙遠的事物。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在柏拉圖和夸美紐斯的教育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要素教育”理論,其主要包含直觀和由近及遠兩個原則。這兩個原則其實就是強調課程內容的安排應從學前兒童身邊最近的體驗開始,再逐漸擴展到新的事物和更遙遠的情境。[5]

3.3生命教育課程實施的多元性

學前兒童通常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和自控力,而且他們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敏感時期,還沒有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個性、心理特征,因此,他們并不適合傳統(tǒng)的死板的生命教育課程實施模式。對于學前兒童來說,生命教育似乎更應該是生命化的教育,就是把對兒童的理解、關愛、尊重、信任、成全,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6]出于對學前兒童好動、好奇、好模仿的身心發(fā)展呈現(xiàn)的特點,對其生命教育課程實施就要至少包括游戲、觀察、討論、講解、表演等等的環(huán)節(jié),其中不僅要重視課程實施中,師生的交流互動,更要重視學前兒童的親身參與,意大利著名的幼兒教育家瑪莉亞•蒙臺梭利曾用“我聽見了,隨后就忘記了;我看見了,也就記得了;我做過了,也就理解了”這句話來闡釋幼兒學習效率最好的方式就是親身參與,親自體驗。那么,在學前教育階段生命教育課程實施最好的方式就是對學生開放,使其身在其中。生命教育課程的實施方式設計包括滲透課程、單一課程兩種,滲透課程是將生命教育的基本內容融入到各門課程中,通過各門課程的教學活動來開展生命教育,如華特士的生命教育課程;而單一課程是將生命教育的基本內容編制為專門的課程,例如:死亡教育課程及挫折教育課程等等。[7]而對于學前兒童來說,把生命教育融入到多個學科中的滲透式生命教育課程似乎對學前兒童是更開放的,也更有利于學前兒童體驗到一個更完整的且更系統(tǒng)的生命教育理念,以便于其形成完整的正確的生命觀。

3.4生命教育課程評價的內省性

最早生命教育課程的提出和實施的直接目的是為了遏制由于社會進步、經濟發(fā)展而帶來的資源枯竭、社會暴力及人與自然關系失衡等不文明現(xiàn)象。而這些問題歸根結底是每個人自身的問題,簡單來說,由于人們的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水平導致了精神生活的匱乏,導致人性扭曲以及行為不當的后果。所以,生命教育課程最重要的意義是培養(yǎng)人對生命的認識,其中強調的是個人認識層面的發(fā)展變化,尤其對于正處于發(fā)展關鍵期的學前兒童來說,更應強調兒童自我認識、自我成長。由此看來,在日常教學中,被廣大教育工作者所推崇并慣用的結果性評價并不適用于此。然而學前教育階段生命教育課程評價方式應以學前兒童的自我評價為主,以便他們及時進行自我反思并隨時修正自我的生命觀,進而使其更加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最終實現(xiàn)生命的真正價值。

參考文獻

[1]J.DonaldWalters.SpiritualEducation[J].ClarityMagazine,1993:32-33.

[2]周長鳳.中小學生命教育課程設計研究[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4(10).

[3]燕國材.值得倡導與實踐的生命教育[J].中學教育,2003(8).

[4]馮建軍.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J].思想理論教育,2006(11).

[5]學前教育課程[M].黃瑾,裴小倩,柳倩,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8.

[6]張文質.生命教育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31.

第2篇

隨著《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及《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的頒布,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越來越廣闊的范圍展開,給傳統(tǒng)的中國基礎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新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評價、教學建議等方面都有了較大變化,同時在教學的內容要求上也有了較大的突破,新課改的理念之一就是“注意學科滲透,關心科技發(fā)展”,新增內容的教學要求雖不高,卻有助于彌補生物教學長期存在的不足。

我國新一輪課改也適當加大了前沿生物知識的比重,在確?;A性的前提下,對教學內容進行了一定的揚棄。如何讓生命科學前沿知識更好的服務高中生物教學,如何把握前沿知識和基礎知識的過渡和銜接,如何通過前沿知識向學生傳達生物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更好的服務基礎知識的教學,是每個生物教師都在思考的問題。

以下是本人在三年的新課改背景下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摸索出的幾點心得和體會:

一、了解當代生物科學的發(fā)展方向,化繁為簡,幫助學生構建生物學科學習的脈絡

當代生物科學在朝著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向縱深發(fā)展。在微觀方面,主要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過程和現(xiàn)象;在宏觀方面,主要是生態(tài)學的研究,特別是生物多樣性的研究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正如鄒承魯院士《生物學走向21世紀》一文所言,“當前凡是研究生命現(xiàn)象的學科,不可避免地要深入到分子水平去進行本質規(guī)律的探討,這使分子生物學很快就滲入生物學的各個領域,改變了整個生物學的面貌;同時也對醫(yī)學和農業(yè)科學及其應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生物學的全新面貌最突出地表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一系列新的分支學科,如分子遺傳學,分子細胞學,分子分類學,分子神經解剖學,分子藥理學、分子病理學,分子流行病學等等,影響到生命科學的所有領域,即使生態(tài)學、古生物學和分類學也不例外?!鳛樯w基本單位的細胞,和作為生命活動最高形式的神經活動是現(xiàn)代生物學研究的最活躍的領域,但是今天,這兩門學科由于采用了分子生物學的新的研究思想和新的研究手段而獲得新的生命力,研究步伐大大加快,與分子生物學一起發(fā)展成為當代生物學研究的三大熱點?!保ā睹嫦?1世紀生命科學發(fā)展前沿》,廣東科技出版社,1996,p.20)。

新課改分為必修本和選修本,構成知識涉及到生物學知識的方方面面,在學習開始之初就向學生介紹生命科學前沿的方向,除了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更好的幫助學生構建學習脈絡。而生物學科學習的方向可結合生命系統(tǒng)板塊的教學展開,即緊貼課本有拓展知識范圍。

二、關注生物科學的發(fā)展對課程理論的影響,使學生熟悉生物科學的研究方法

生物科學對課程理論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思想方法上,并且正處于日益彰顯的過程中。課本的設置也體現(xiàn)這樣的亮點,模型構建、歸納演繹法、假說推理法、數理統(tǒng)計、原來大學甚至是研究生階段才能接觸到的研究方法、思維方式紛紛引入中學課本。

前沿知識紛紛引入中學課本,課堂上接觸的是讓學生眼前一亮的高科技、新發(fā)展,學生不僅能了解這些前沿知識,還能了解這些新知識的來龍去脈,發(fā)現(xiàn)歷程和研究方法,知道真理在被無限接近,不斷修正,自然學習起來興趣高漲。

三、讓生物課程反映生物科學的發(fā)展,讓學生了解生物科學的前沿

(一)讓學生了解生物科學的前沿發(fā)展,全面提高科學素質

關于什么是科學素質,國內外學者提出了不少大同小異的定義?!睹绹鴩铱茖W教育標準》認為,“所謂有科學素養(yǎng)是指了解和深諳進行個人決策、參與公民事務和文化事務、從事經濟生產所需的科學概念和科學過程。有科學素養(yǎng)還包括一些特定門類的能力?!眹鴥炔簧賹W者提出更為簡明的定義,即科學素質包括科學知識、科學的過程和方法、科學態(tài)度、科學精神、科學價值觀、科學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根據前面的論述可以看出,生物科學前沿知識不僅在自然科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提升,而且在認識論、方法論和世界觀等方面都具有獨特的價值,因此,生物科學前沿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質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

(二)了解課程內容中基礎知識的更新和生物科學前沿知識發(fā)展的關系,更好的把握教學

第3篇

教學內容的與時俱進和不斷更新是“概論”課程生命力的體現(xiàn)。每學期都要開設的“概論”課,一方面建立起相對穩(wěn)定的教學大綱,是保證穩(wěn)定教學質量的要求;另一方面,課程的教學內容卻是需要“流動”的,不斷有所增減。這是因為無論從學科的發(fā)展還是從課程的屬性來看,都要求課程在教學過程中與時俱進地更新教學內容。(一)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飛速發(fā)展日新月異的必然要求日本學者伊東光在20世紀曾經預言:生命科學在20世紀90年代會取得創(chuàng)造性的突破,21世紀將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如今這個預言應驗了。從20世紀50年代到最近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可以看出,這個公認的最高科學獎項越來越青睞于生命科學領域。即便是化學獎的獲得者,許多也是因為選擇了與生命活動相關的研究對象或研究領域,才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4]進入21世紀以來,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發(fā)展進入了黃金時代,給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依靠生命科學的新興研究領域特別是分子生物學、系統(tǒng)生物學,以及合成生物學而發(fā)展起來的認識生命、改變自然生物為人工生物的高技術方法,正越來越顯著地提高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隨著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現(xiàn)有的教材及教學大綱的知識點已難以跟上科技發(fā)展的腳步,這也對該課程的教學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5,6](二)體現(xiàn)選修課傳播先進科學技術和最新科學成果的必然要求高校開設選修課的目的之一,是介紹先進科學技術和最新科學成果,以培養(yǎng)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并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這就要求“概論”在教學中必須緊跟學科發(fā)展前沿,密切關注學科領域發(fā)展的前沿技術和研究成果,及時地將其更新到教學內容中,這樣才能體現(xiàn)選修課的課程屬性,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優(yōu)化其知識結構,培養(yǎng)復合型的人才。

二、“概論”課程教學內容與時俱進的探索與實踐

(一)密切關注學科發(fā)展前沿目前,生命科學已經成為世界科學前沿最活躍的學科,也是代表科學發(fā)展方向的學科之一。隨著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不斷涌現(xiàn),“概論”課程的設置及內容顯著落后于科學發(fā)展的速度,許多前沿知識難以及時走進課堂,學生缺乏對“高、新、尖”科技知識及發(fā)展歷程的基本了解,缺乏對該領域發(fā)展對社會進步影響的認識,從而影響了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和科學價值觀的形成。這種局面對“概論”課程的講授內容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诖?,在遵循教學大綱的基礎上,有選擇性地穿插講授部分與大綱內容相關的前沿技術,一方面能夠加深學生對講授知識點的理解,同時也使最新的科技進展進入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促進他們修讀該課程的學習熱情。例如,在講授“克隆技術”這一知識點時,我們一方面按照教學大綱內容,講授“多利羊”的克隆過程及其中涉及的相關生物學原理;與此同時,結合最近剛剛興起的合成生物學技術,選擇其標志性事件作為講授素材:即2010年,美國科學家克雷格·文特爾(Craig Venter)在其實驗室用化學合成的基因組成功構建了一個細菌細胞,命名為“辛西婭”,從此宣告“人造生命”成為可能。[7]針對這一最新的生命科學前沿事件,講授其誕生背景,相關技術水平,應用前景及輿論評價等方面的最新進展。在此基礎上,采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提出疑問。即:以“多利羊”誕生為代表的克隆技術和以“辛西婭”誕生為代表的合成生物技術有何區(qū)別與聯(lián)系?通過讓學生課后查閱資料及后續(xù)課程的及時跟進,我們將這一問題的答案貫穿在整個課程涉及克隆技術的內容中,使學生們深刻體會這二者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這二者的效果是類似的,均是通過無性繁殖的手段獲得目標性狀的生物個體;但克隆技術獲得的“多利羊”只是一個母體的復制,也就是說它的遺傳物質是來至于自然復制,而采用合成生物學人工合成的生命“辛西婭”的遺傳物質來源于人工化學合成,這是二者的不同之處。(二)積極反映科技最新動態(tài)及時展示相關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是選修課程的基本屬性之一,這就要求“概論”在講授過程中,要突破傳統(tǒng)按照教學大綱的思路,及時地補充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的科技最新動態(tài),全面提高學生修讀該課程的學習興趣并拓寬其知識面。如每年10月份諾貝爾獎評選結果公布,每年年底世界主流媒體評出當年科技十大進展之際,我們通常會把其中反映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最新進展的內容及時移植到教學中去。非典和禽流感的到來,威脅人們健康,引起了全社會關注。于是,有關病毒、細菌等病原物及流行疾病的新內容被拿到“概論”課堂上來了,這些“時尚”的新內容很受學生歡迎。學生從中感受到熱點前沿貼近自己,學習到對科研成果的評價,也更理解科技進展的人文涵義。例如,在講授生命起源這一知識點時,針對“生命起源于地球之外的宇宙”這一假設,課堂內容中引入了最新的科技報道:火星上曾有生命?“藍莓”狀物質成為有力證據(2012年9月17日中國日報網)!學生在感受有關生命起源探索是在不斷進行的同時,獲悉了最新的科技進展。再比如,講授“微生物基礎”章節(jié)中關于“病毒”的知識點時,我們結合當時在我國長三角地區(qū)爆發(fā)的H7N9禽流感疫情,詳細講解禽流感病毒的不同亞型,以及H7N9亞型病毒的演變歷程與其生物學特點、致病力、傳播力;據此,再進一步詳細介紹禽流感流感病毒的表面結構特征,以及其不同亞型的分類依據;并結合其不耐高溫的屬性,介紹在平時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防治,以及我國科學家如何及時進行針對性的研究,加快防治該病毒的疫苗研制的進展。(三)聚焦產業(yè)最新研究進展隨著生命科學逐漸成為世界科學前沿最活躍的部分,作為與人類健康和自身發(fā)展密切相關的領域,在世界范圍內,人們逐漸形成了這樣一個認識:生物技術所主導的BT產業(yè),與計算機技術所主導的IT產業(yè)一起,將成為21世紀主導社會發(fā)展的支柱產業(yè)。這意味著生物產業(yè)已成為全球各國關注的焦點。講授“生物技術實踐”這一章節(jié)時,我們向學生們解讀我國基于對生物產業(yè)研發(fā)重視而頒布的《促進生物產業(yè)加快發(fā)展的若干政策》和《“十二五”生物技術發(fā)展專項規(guī)劃》等最新規(guī)劃文件,使學生們及時地了解到我國在該領域的戰(zhàn)略部署。及時地跟進產業(yè)的最新研究進展,有望使學生們在領悟中學習,在實踐中求知。每年6月份公布的美國總統(tǒng)綠色化學挑戰(zhàn)獎中都會有涉及生物技術應用于綠色化學過程的實例。這些應用實例的穿插講授,不僅可以使學生們領悟到生物技術的強大功能,而且可以使他們切身感受到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其實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再比如,講授“生物能源”這一知識點時,在介紹最新的第二代燃料乙醇研發(fā)進展和產業(yè)化動態(tài)的同時,我們結合南京工業(yè)大學在另一種重要的生物能源———生物甲烷方面形成的研究方向和標志性成果進行講解,包括主持的兩項與生物甲烷相關的國家973項目“新一代生物催化與生物轉化的科學基礎”和“生物甲烷系統(tǒng)中若干過程高效轉化的基礎研究”,以及面向電動汽車的甲烷燃料電池的研發(fā)新進展。[8]通過這些內容的介紹,學生們在領悟到生物甲烷的優(yōu)越性及其生產流程,以及其中亟須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的同時,可以獲得這樣一種體驗:其實生物能源研究就在我們周圍。在此基礎上,我們進一步以南京工業(yè)大學的生物甲烷示范工程項目作為講授素材,詳細講解生物甲烷的生產流程及其廣泛應用和對節(jié)能減排的貢獻。

三、教學改革的效果

第4篇

關鍵詞:科研選題;生命科學;熱點;文獻調研;設計方案

進入21世紀以來,生命科學延續(xù)了自上個世紀中葉以來的迅猛發(fā)展勢頭。近年來,生命科學與材料科學、化學、醫(yī)藥、醫(yī)學等學科交叉形成的許多新興研究領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以我國為例,在本世紀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中,生命科學分別占總資助比例的27.1%和35.08%,遠高于其它6個領域的資助比例[1]。高等學校生物類背景學生的考研率連年維持在60%以上,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國對高層次生物研究類人才的需求。筆者在生命科學專業(yè)科研選題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根據專業(yè)特點、大三學生的知識掌握及能力具備的實際情況,結合本人的科研經歷,探索了積極高效的教學策略:注重激發(fā)學生對生命科學熱點的興趣,引導學生把握專業(yè)熱點的視角,訓練學生篩選高質量文獻的技能,培養(yǎng)學生理解高質量文獻精髓的能力,指導學生初步學會在學習借鑒的基礎上,從關注的專業(yè)熱點中確定科研選題,將他人的高水平的科研方法初步運用到自己的實驗設計中。實踐證明,此課程按此策略組織教學,可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和主觀能動性,為學生今后從事科學研究打下理論和實踐基礎。

1教學策略概述

本探索以16人的小班教學為例。教學對象為生物技術專業(yè)三年級本科生,有考研意向的13人,其中跨專業(yè)考研1人,保研1人。學生已學完生命科學的大部分專業(yè)基礎課程,掌握了專業(yè)基礎知識,對科研有濃厚興趣。課程前期積極引導學生討論生命科學的熱點問題。以關系到人類健康方面的生物醫(yī)學為例,可給出下列關鍵詞:癌癥治療、中樞神經疾病、免疫療法等,每個關鍵詞可引入相應研究方向的前沿熱點。學生根據個人的研究興趣,4人分為一個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查閱相關中、英文文獻,以小組討論和課堂匯報的形式確定選題內容,引導學生自己設計方案,最后教師結合自己的科研課題,組織學生進入課題實驗室、動手實踐,大致內容如圖1所示。

2教學實踐

2.1引導學生關注生命科學前沿方向

“改變學生的被動學習方式,倡導學生的自主思考”是目前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本課堂的主要目標。根據生命學科的特點,結合筆者留學英國時參與的開放型課堂的經歷,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通過傳播媒體、生活實際、社會熱點等不同渠道,介紹科技前沿工作,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的意識和能力。2.1.1多種渠道關注與生命科學相關的社會熱點與社會問題在課堂教學中,首先強調了生命學科不僅與生活實際有著廣泛聯(lián)系,還與許多社會事件、社會問題密切相關,如:在我國及世界范圍內,老齡化的加劇帶來的健康問題,其中以中樞神經系統(tǒng)類為主的疾病將在今后很長的時期內成為困擾各國的一個社會問題,也是生命科學面臨的一個難題[2],在此引導學生討論有哪些具體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類疾病,并結合神經生物學的基礎知識探討其潛在的機制,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再如:癌癥已經成了當今社會危害人類身體健康的嚴重疾病,自1997年以來,癌癥成為世界人口的第一死因[3],而近幾年興起的免疫療法被確認為一種針對癌癥的高效療法。介紹目前存在的諸多爭議,包括高昂的治療價格及潛在的排斥性,引導學生課余搜集更多的相關信息。為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特定的課題并提高課堂的參與性,所有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分成4個小組,選擇本小組的熱點問題:分別為癌癥(Can-cer)、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CNSDisease)、藥物運輸(DrugDelivery)和免疫療法(ImmunoTherapy),讓學生參與開放性討論。比如,在問題為“癌癥”的小組內,教師會提出以下問題:(1)癌癥的成因及其社會危害性;(2)癌癥現(xiàn)有的療法及其局限性;(3)你所知道的關于抗癌療法的前沿知識以及這些方法的局限性。顯然,在不借助互聯(lián)網和查閱文獻的情況下,學生對問題了解的深度有限,具體表現(xiàn)為對分子和細胞機制的概念不清楚,對前沿知識了解偏少等。通過開放型討論,使學生認識到自己對生命科學熱點問題的理解膚淺、掌握的信息滯后等不足,從而激發(fā)學生對該領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以后的文獻查閱打下主觀基礎。2.1.2參與科技講座,激發(fā)對前沿科學的興趣學術前沿講座是高校教育中一項人才培養(yǎng)新途徑,在幫助學生了解所在學科的前沿知識、掌握研究方法、樹立跨學科意識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其中,前沿講座最重要的作用是促使學生了解所在學科或相關學科領域的前沿知識,掌握最新的研究動態(tài)。聘請國、內外專家,創(chuàng)造機會使學生能夠近距離地與專家進行學術交流和探討,從而使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學科前沿,并在學術交流和學術碰撞中拓展視野、產生靈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雖然這種授課方式在本科教學中很少采用而多用于研究生教育,但是更容易激發(fā)本科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本課程,積極促使全班學生與我校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一起參加瑞典林雪平大學KajsaUvdal教授題為“Multifunctionalnanoparticleswithtarget-ingandimagingcapabilities”的學術報告,在報告中,學生詳細了解了KajsaUvdal教授的課題組如何利用多功能納米顆粒進行腫瘤的核磁成像和熒光成像,對這些書本上接觸不到的前沿知識表現(xiàn)了濃厚的興趣。在報告會結束后,安排了該班學生與KajsaUvdal教授單獨進行了30分鐘的交流。Kajsa教授為本班學生準備了名為“Howtomanageyourresearchplanforundergraduate”(如何做好本科生的研究計劃)。李自玉、耿前等同學用英語向Kajsa教授提問了一系列關于“功能性納米顆粒性質”的問題;另外,還提出了“如何規(guī)劃未來的學術生涯”、“如何處理科研工作和家庭的關系”、“女性如何做好科研工作”等問題,Kajsa教授均一一耐心詳細解答。在本次與世界知名大學教授的面對面交流中,學生表示收獲頗豐,不僅開闊了視野,了解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而且理解了生命科學與其它學科交叉合作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該次交流激發(fā)了同學們對前沿學科的興趣,更有本班數名同學主動與Kasja教授電子郵件聯(lián)系,請教今后前往瑞典深造的可能性,可見此次交流對學生積極性和求知欲起到的推動作用。

2.2指導學生閱讀前沿文獻

2.2.1文獻閱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學中,我們注重引導學生認識文獻閱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當代生命科學的研究早已不同于達爾文時代,從零建立科學大廈的可能性基本為零,尤其對于生命科學的基礎研究只能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如果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必須有文獻閱讀的積累。另一方面,通過文獻閱讀,可以充分了解研究熱點方向的發(fā)展歷史和前沿動態(tài),可根據現(xiàn)有的經費和儀器條件,制定出初步的研究方案。再者,科研選題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相關文獻的調研。從科學基礎研究的特點出發(fā),每一項基礎研究都應該是創(chuàng)新的。因此,只有在文獻調研的基礎上,才能避免重復選題、重復研究。對于三年級本科生而言,文獻閱讀的最直接作用是模仿學習,在閱讀中仔細體會高水平論文的行文思路,既包括語言文字、句式的組織,也包括論文邏輯結構的組織表達。此外,對于還未接觸實質性科學研究的本科生來說,文獻閱讀可以體會如何提煉科學問題及如何解決科學問題等,在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等各個方面都能得到最直接的訓練,為今后的學習和深造做好預先訓練,打好基礎。2.2.2引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本科生對(中、英文)文獻認知和閱讀能力與技巧的掌握非常有限。針對這些問題,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主要從“讀什么”和“怎么讀”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對科技文獻的認知和提高閱讀能力。首先,向學生介紹什么是科學引文索引(SCI)類論文以及SCI論文的自身屬性,包括引用量、影響因子及歸屬數據庫等。其中著重介紹影響因子(impactfactor,IF),以此作為判定論文優(yōu)劣的一個主要標準[4]。結合生命學科期刊的實例,討論不同期刊影響因子的差異。在課堂詳細介紹了英國的《自然》(Nature)期刊及其生命學科下的子刊,如《自然-細胞生物學》、《自然-生物技術》、《自然-醫(yī)學》等等。并結合本校生命科學學院在以上期刊的發(fā)文量,說明在此類期刊的難度,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在進一步介紹“讀什么”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利用互聯(lián)網平臺(谷歌學術和百度學術)、高校圖書館數據庫(ScienceDirect、Weily等)以及文獻管理軟件(Endnote)高效地進行文獻查閱和管理。學生對此類事物均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興趣和較好的接受能力。據統(tǒng)計,課后有半數以上的同學在私人電腦上嘗試使用了谷歌學術及ScienceDirect數據庫,下載并安裝了Endnote軟件進行文獻下載和管理。在教授“怎么讀”的過程中,針對本科生的英語及專業(yè)基礎較薄弱的特點,筆者總結了“四個結合”和“四個注意事項”。“四個結合”是指泛讀和精讀相結合、文獻數據庫和搜索引擎相結合、雜志論文和學位論文相結合、研究論文和專利論文相結合?!八膫€注意事項”是注意盡快完成從中文文獻到英文文獻的過渡,更多閱讀國際高水平的研究論文;注意精讀高影響因子的期刊論文,擴展視野的深度與廣度;注意最新文獻與實際實驗有1-2年的滯后性,及時關注最新研究進展;注意重點文獻的分類保存,做好總結和記錄。

2.3選題及制定可行性方案

在上述熟悉專業(yè)熱點及科研文獻閱讀之后,指導學生在學習借鑒的基礎上,從關注的專業(yè)熱點中確定科研選題,然后將他人的高水平的科研方法初步運用到自己的實驗設計中。在課程后半程,該班同學通過篩選和閱讀文獻,并組織課堂討論和匯報后,初步確定了自己的選題。上述16名學生分成的4個小組的同學分別選擇了“免疫療法在巨噬細胞上的初步探索”、“癌細胞在順鉑類藥物下的遷移情況”、“鋅離子對星狀膠質細胞活性的影響”和“以衰老小鼠為老年癡呆模型觀察大腦神經元的分布”課題,并設計了課題的可行性方案。其中,Zealot小組的課題為“以衰老小鼠為老年癡呆模型觀察大腦神經元的分布”,其設計的課題可行性方案如圖2所示。

2.4實驗室實踐

“以衰老小鼠為老年癡呆模型觀察大腦神經元的分布”課題的可行性及具體方案順利通過了教師的評估。該組同學隨后進入教師課題組進行為期4周的實驗室實踐。期間,學生掌握了臼齒類小動物的麻醉及解剖、脊椎和腦組織的摘取、利用冷凍切片機進行腦組織切片,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激光共聚焦顯微鏡觀察了神經元的分布。

3結語

第5篇

[關鍵詞]現(xiàn)代生命科學理念 植物生產類專業(yè) 創(chuàng)新能力 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2)04-0157-03

一、植物生產類專業(yè)的特點及現(xiàn)狀

我國開設植物生產類專業(yè)的大專院校為54所,約占本科院校的7.3%。其中東北地區(qū)9所,華北地區(qū)8所,華東地區(qū)10所,華南地區(qū)5所,華中地區(qū)7所,西北地區(qū)9所,西南地區(qū)6所。高等院校植物生產類專業(yè)主要有農學、植保、種子科學與工程、園藝、園林、水土保持與荒漠化治理、植物科學與技術、草業(yè)科學等傳統(tǒng)專業(yè),在研究對象、領域和內容方面始終是我國普通高等農林院校的傳統(tǒng)優(yōu)勢專業(yè),具有師資力量強、實驗條件較其他專業(yè)優(yōu)越的特點。但是,在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人才培養(yǎng)模式、學科專業(yè)建設、教材建設、實踐教學、課程改革等方面“慣性”較強,形成了多年難以打破的思維方式和保守的辦學理念,不能適應當今全球化市場經濟快速發(fā)展的需要,學科的優(yōu)勢沒有充分發(fā)揮出來。一方面是專業(yè)設置過細,專業(yè)口徑過窄,視野不開闊,創(chuàng)新能力不強;另一方面是專業(yè)嚴重老化,仍然以傳統(tǒng)的農科專業(yè)為主,無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致使植物生產類專業(yè)教育教學、學科建設與社會服務相脫節(jié),不能滿足市場經濟條件下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農科專業(yè)在辦學特色、課程設置以及教學內容上的很多地方已經不符合時展的要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如果不盡快研究解決上述問題,植物生產類專業(yè)的傳統(tǒng)優(yōu)勢將難以為繼。

二、改革與創(chuàng)新傳統(tǒng)專業(yè)的教學體系和內容

(一)生命科學前沿教材的引入

面向植物生產類專業(yè)等非生物類專業(yè)學生開設生命科學公共選修課,目的在于使學生拓寬知識面,改善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以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在選課時,我們主要考慮了該學科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例如,我們在理論課體系中,從代表生命科學發(fā)展前沿的七大領域——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系統(tǒng)生物學、生物信息學、生物芯片、組織工程與干細胞、納米生物技術中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20門基礎課程對學生進行教授。學生通過對“生命科學導論”、“現(xiàn)代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基因克隆與DNA分析”(雙語教學)、“細胞生物學”(雙語教學)、“納米生物技術”、“蛋白質工程”和“生物信息學”等課程的學習,增加了他們對生命科學發(fā)展前沿領域的了解,激發(fā)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創(chuàng)新的意識。

(二)全新課程體系的構建

根據國家對本科教育“基礎扎實,知識面廣,動手能力強,素質高”的要求和植物生產類專業(yè)的特點,我們提出了培養(yǎng)“基礎實、口徑寬、大專業(yè)、多方向”的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并以此為基礎,全面修訂了植物生產類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按照現(xiàn)代生命科學理念構建了全新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按“3+1”模式,即由基礎課程平臺、專業(yè)課程平臺和素質拓展課程平臺加上課外實踐活動構成。(1)基礎課程平臺。設置外語、體育、計算機(非計算機專業(y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基本原理、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概論)、形勢與政策、軍事理論等課程。(2)專業(yè)課程平臺。包括專業(yè)基礎課、專業(yè)核心課和專業(yè)方向模塊課程(或專業(yè)課程群)三部分。其中專業(yè)方向模塊不得多于4個,專業(yè)核心課程設置一般為6-8門。專業(yè)方向模塊課程根據專業(yè)下設的專業(yè)方向或社會需求方向等設置,目的是為實現(xiàn)各專業(yè)的特色辦學、適應社會需求和人才個性化培養(yǎng)的需要,增強課程設置的彈性空間。我們在課程設置上,還新增了“生命科學導論”、“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操作技術”和“生物化學大實驗”等生命科學類前沿課程。(3)素質拓展課程平臺。包括自然科學類和人文社會科學類選修課程,學時為16、24或32(16學時為1學分)。設置此類課程內的目的在于向學生普及科普知識、拓展知識面,提高文化素質。

(三)專業(yè)課程設置的改革與實踐

我將專業(yè)課程設置與傳統(tǒng)農學專業(yè)課程設置相比較,主要有以下特點:(1)在基礎課中增加“生命科學導論”,將部分專業(yè)的“植物學”改為“基礎生物學”,以適應現(xiàn)代生命科學在農業(yè)的廣泛應用;(2)將專業(yè)的研究對象從“作物”拓寬到“生物”;(3)將專業(yè)課程從單純的“種植”拓寬到“種植+加工+經營管理”的“農工商管”一體化多學科交叉的專業(yè),以適應現(xiàn)代植物生產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4)設置了反映現(xiàn)代生命科學技術的課程,如“分子生物學”、“生命科學導論”等,以提升傳統(tǒng)農學專業(yè);(5)設置了面向縣域經濟的課程,如“農業(yè)推廣學”,以適應面向農村和面向農民的人才培養(yǎng);(6)開設了大量的相關選修課,以充分滿足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全面素質培養(yǎng)。

三、學生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面對市場經濟發(fā)展的新形勢,培養(yǎng)富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現(xiàn)代農業(yè)人才是生命科學理念的具體體現(xiàn),是當前高等農業(yè)院校教學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第6篇

[關鍵詞]生命科學學科 研究生國際化培養(yǎng)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3)03-0167-03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要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水平。因此,借鑒國外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發(fā)展經驗,提出可操作性的發(fā)展策略,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研究生國際化培養(yǎng)模式,對于提升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層次,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目前,生命科學已經成為世界科學前沿最活躍的學科,是代表科學發(fā)展方向的學科之一――在世界范圍內逐漸形成了這樣的共識:生物技術所主導的BT產業(yè)與計算機技術所主導的IT產業(yè),將成為21世紀主導社會發(fā)展的支柱產業(yè)。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一直以來十分重視高層次人才的培養(yǎng),在新形勢下把培養(yǎng)具有一定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還具備國際意識和國際競爭能力的高素質創(chuàng)新型人才作為研究生培養(yǎng)的目標,并在構建生命科學學科研究生國際化培養(yǎng)的新模式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嘗試。

一、建立研究生國際化培養(yǎng)管理機構

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是把大學的講授、學習、研究、服務和管理等活動置于世界教育和文化范圍之中進行建設和管理的一種理念、政策和各項實踐措施。國際化培養(yǎng)應深入到研究生培養(yǎng)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包括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體系、教師隊伍以及保障體系等方面。為保障學院研究生國際化培養(yǎng)的有效開展,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專門成立了“研究生國際化培養(yǎng)管理委員會”,由學科帶頭人、學術骨干以及高級引進人才組成。他們不僅具備多年國外工作或學習的經歷,而且長期從事國際交流與合作,能夠根據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制定研究生國際化培養(yǎng)的方案與管理制度。同時,成立了由從事研究生管理、教學管理和外事管理等人員組成的“國際化培養(yǎng)管理小組”,專門負責教學、教務以及外事活動的管理與實施,推進研究生國際化培養(yǎng)的開展。

二、制定國際化的研究生培養(yǎng)方案

構建國際化的研究生培養(yǎng)方案,將為提高研究生的國際競爭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通過借鑒國外高水平生命科學學科的課程體系,進一步優(yōu)化了課程結構,制定了符合自身特色的研究生國際化培養(yǎng)方案。

在課程體系中,首先設置了融入國際先進理論和科研成果的基礎課以及專業(yè)課,如《現(xiàn)代生物科學進展》、《細胞信號轉導與人類重大疾病》、《現(xiàn)代疫苗進展》等,以順應學科發(fā)展的進程。其次,開發(fā)1至2門涵蓋學科前沿、學科交叉內容的課程,如《計算機在生物學中的應用》等。第三,以“吉林大學研究生海外優(yōu)質課程引進計劃”為依托,利用海外優(yōu)質研究生教育資源,引進2至3門海外優(yōu)勢學科的高水平研究生課程,全面推進課程國際化。第四,專門開設了《中英文科技閱讀》課程,以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

在教材選用上,盡可能采用近年來出版的高水平英文原版教材,這不僅有利于及時補充先進的科研內容,還能提高學生的外語閱讀能力。由于生命科學學科發(fā)展速度較快,部分教師也選用國外前沿科研成果或高水平學術文獻自編講義或課件授課,彌補了“教材滯后”的缺陷。

在師資配備上,根據研究生國際化培養(yǎng)方案的要求,我們選聘了一批具有國外留學或工作經歷的高水平教師,擔任過學術帶頭人或課題負責人者優(yōu)先聘用。由這部分教師擔任主講教師,能夠通過借鑒國外高校的教學方法將先進的理念傳授給學生,并與科研相結合,將學院研究生培養(yǎng)的課堂教學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學院在“雙語教學”課程建設上投入較大。眾所周知,世界上大約70%左右的信息都是用英語傳播的,英語在全球化過程中起著獨特的媒介作用,已經成為事實上的世界語。因此,強化英語教學成為研究生國際化培養(yǎng)的一個重要內容。在研究生培養(yǎng)方案中,設置雙語教學課程并達到一定的比重,對于將專業(yè)知識與國際知識前沿相銜接,營造英語講授專業(yè)知識的教學環(huán)境,調動學生的潛力和積極性以及為學生搭建復合型的知識結構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研究生培養(yǎng)方案的必修課部分,我們建設了三門“雙語教學”課程,分別為《計算生物學》、《新型給藥系統(tǒng)》和《中英文科技閱讀》。教學中都采用中、英文授課,分別由具有國外工作經歷的高水平教師或教學團隊擔任主講。同時,吉林大學于2011年啟動了“研究生海外優(yōu)質課程引進計劃”項目,生命科學學院有《現(xiàn)代生物科學進展》和《現(xiàn)代生物學方法論》兩門課程人選,并聘請美國Oklahoma大學的李光樸教授和美國Tulane大學的董妍副教授分別擔任這兩門課程的主講教師。在該項目的優(yōu)勢上,2012年又增設了一門“海外引進課程”――《藥物代謝動力學》,聘請新西蘭Otago大學的J.Paul Fawcett副教授擔任主講教師,并采用全英文方式進行授課。通過這幾門課程的引進和開設,學生開始逐漸用外語的思維建立起自己的專業(yè)知識體系。“雙語教學”改革不僅使學生學到了國際前沿的專業(yè)知識,還使他們的專業(yè)外語水平大大提高。

三、開展多形式的學科前沿講座

開展國際化的學術交流對于推進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必不可少。根據學科發(fā)展的需要,學院有相當一部分教師與國外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共同開展科研合作與交流。學院充分利用了這一部分師資與智力資源,邀請國外高水平專家、學者來華工作或訪問,為學生開設各種形式的前沿講座和報告。幾年來,已安排來自美國、新西蘭、瑞典等國的多名外籍專家舉辦報告與研討會,內容多為所從事研究領域的前沿問題和先進科研成果。學生通過與外籍專家的近距離交流與討論,不僅收獲了耳目一新的專業(yè)知識,更能深刻體會到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讓學生不出國門就能感受到國際化的學術氛圍。

四、拓寬研究生國際交流的渠道

在我國開展深化研究生國際化教育以來,國際學術交流是被最早應用的形式。國內很多高校根據自身特色以及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國際交流項目與培訓計劃,擴大了研究生接受國際化教育的范圍。迄今,國際交流與合作已成為創(chuàng)建國際一流大學的重要標志。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研究生培養(yǎng)過程中,積極為學生提供和創(chuàng)造國際交流的條件和機會。一方面,導師根據自身的科研方向,指導學生從事或參與國際合作的科研項目,并積極鼓勵優(yōu)秀的研究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另一方面,學院進一步拓寬研究生國際交流渠道,通過學校開展的“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聯(lián)合培養(yǎng)博士研究生”項目、“世界名校研修”項目、國外高校暑期研修項目、“亞洲校園”赴外留學項目、赴外暑期交流和夏令營以及導師根據課題需要安排學生赴外聯(lián)合培養(yǎng)等形式,提高學生的國際學術交流水平,培養(yǎng)其適應經濟全球化發(fā)展和國際競爭的能力。5年來,學院派送學生出國參加各種研修及聯(lián)合培養(yǎng)項目100余人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60余人次,面向美國、英國、法國、瑞典、日本、韓國、新加坡以及新西蘭等國家和地區(qū)。這不僅在研究生中掀起了出國交流的熱潮,開拓了學術視野,增長了見識與閱歷,還可以通過對先進科學技術與知識的學習,完善復合型的知識結構。

五、建設國際化的導師隊伍

導師隊伍的國際化在研究生國際化培養(yǎng)中占有重要的主體地位,導師的國際化程度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學院在這方面采取了相應的舉措。一方面,學院加大海外人才引進的力度,重點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力爭建設一支國際化的導師隊伍。幾年來,已從海外引進專兼職研究生導師十多人,他們已成為學院研究生國際化培養(yǎng)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學院也積極為這些研究生導師提供條件,通過學術會議、科研合作、訪問講學等形式帶動學生參與國際交流。另一方面,學院安排部分青年教師到國外進修或開展科研活動,學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為開展雙語教學、指導學生國際化培養(yǎng)做好師資準備。

六、實施研究生國際化培養(yǎng)質量保障措施

第7篇

我是復旦大學的一名退休教師。在20世紀80年代,我的老師談家楨先生推薦我參加《辭?!返墓ぷ?從此我與《辭海》結下了不解之緣,參加了第四版(1989年版)、第五版(1999年版)和第六版(2009年版)的工作并擔任了生物學科的主編。

第六版《辭?!返纳飳W部分共有5107條詞目,在刪除冷僻、很少使用的詞目和增加反映學科發(fā)展前沿的詞目外,對80%的條目內容進行了更新、修改和充實,比較全面地收錄了生物學科領域中的基本概念、學科發(fā)展歷程、著名人物等基本面貌。這是我們生物學科幾十位同仁不辭辛勞、通力合作的成果。特別要提到的是上海水產大學的伍漢霖先生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所的葉祥奎先生兩位耄耋長者,在國外探親或身患重病期間仍不忘為《辭海》收詞、審訂和校閱。

我是《辭?!返淖髡?又是《辭?!返淖x者,我的體會是《辭海》是適合于所有知識階層閱讀的綜合性工具書。有一種誤解認為專家只是《辭海》的作者而不是讀者。其實不然。我舉個例子。美國《科學》雜志編輯部在組織討論生命本質時曾提出一個問題:一只活貓和一只死貓有什么區(qū)別?生物學家可以從心臟搏動、血液循環(huán)、呼吸停止和神經反應等層面上指出兩者的差別??墒?物理學家說:活的貓是無序趨于有序,是負熵增加;死的貓則是有序趨于無序,是熵增加。熵是什么概念?恐怕不是每一位生物學專家都很清楚的。這時,就需要《辭海》了。

《辭海》給人另一個誤解,是收錄的詞目偏重于歷史。這是誤解,同時也是廣大讀者對《辭海》能更好、更多地反映當代科學發(fā)展的期待和需求。

生命科學是當展最為迅猛的自然科學。人們對生命本質的認識日益深入,并且在這個基礎上不斷發(fā)明新的技術來為提高人類生活水平和增進身體健康而服務。其中最突出的是近年來出現(xiàn)的“組學”研究,就是說,從研究一個基因、一種蛋白質或一個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和功能,逐步深入研究一個細胞里的所有基因、所有蛋白質和所有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和功能,以及這些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從研究單個分子到研究一組分子,從研究單個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到一組分子間的網絡式的調控,由此開辟了生命科學研究的新天地,大大地推進了對癌癥、衰老和許多種復雜疾病的病因研究和提出新的醫(yī)療措施。這種“組學”包括[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轉錄物組學]、[代謝物組學]、[糖組學]等。這些都是第六版《辭海》增添的反映科學前沿和發(fā)展趨向的詞目,反映了生物學條目的重大變化和新的面貌。

詞目的收錄總是落后于科學發(fā)展的步伐。在《辭?!?009年版出版之日,正是2019年版修訂起步之時。我感到,生物學已經有大量需要增添的詞目,比如,[生物學]和[生命科學]?,F(xiàn)在全國高校沒有一家設立生物學系,都改成生命科學學院或生物工程(技術)學院。生物學和生命科學的區(qū)別及定義需要詮釋說明。又比如,以前是生物化學、生物物理、生物數學等學科,現(xiàn)在則出現(xiàn)了化學生物學、物理生物學、數學生物學,需要詮釋這些學科的內涵與界定。舉個例子,BioNano生物納米是研究生命系統(tǒng)中處于納米量級的物質及其運動規(guī)律。而NanoBio納米生物學則是以納米技術為背景的生物學研究,探討納米技術能為生命科學研究提供哪些新思維和新技術。這說明,納米生物學、生物納米不是文字游戲而是各有實質內涵的科學名詞,需要我們作出詮釋和介紹。

干細胞研究是當代的一個熱點。2006年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弘把4個基因轉入小鼠皮膚細胞,使細胞“返老還童”,使即將衰老死亡的細胞重獲新生,具有分化發(fā)育成其他類型細胞的能力。2007年,以同樣的方法使36歲整容婦女的皮膚細胞和69歲男性的結締組織細胞也“返老還童”。2009年我國科學家把轉入了“重編程因子”基因的小鼠皮膚細胞經過處理后移植到小鼠的子宮里,結果正常發(fā)育生下了小鼠。這說明皮膚細胞還原成為胚胎細胞。 這有非常誘人的醫(yī)學應用前景。比如,可將皮膚細胞改變成多種臟器,為病人提供來源于自身皮膚細胞的器官,可以不產生免疫排異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