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久久久字幕|亚洲精品成人 在线|视频精品5区|韩国国产一区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期刊支持:400-888-9411 訂閱咨詢:400-888-1571股權代碼(211862)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網絡暴力相關案例范文

時間:2023-06-15 17:11:17

序論:在您撰寫網絡暴力相關案例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網絡暴力相關案例

第1篇

關鍵詞:網絡暴力;中學生;問卷調查;影響

中圖分類號:G636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5)20-0090-04

引言

網絡在人們生活中已不可或缺,“網絡暴力”現(xiàn)象也因其廣泛的社會效應而成為輿論焦點。對于中學生群體而言,網絡暴力對其的負面影響和危害較其他群體更為嚴重。[1]本文選用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調研網絡暴力對該群體在性格培養(yǎng)、心理健康、思想觀念等方面的影響程度,并就如何減輕網絡暴力的負面影響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中學生對網絡暴力認知程度調查與分析

1.問卷調查

為掌握中學生對網絡暴力認知程度的第一手資料,筆者擬定了7個方面的問卷調查內容:①是否了解網絡暴力;②是否使用網絡暴力語言及使用頻率;③怎樣看待網絡暴力語言;④怎樣看待人肉搜索行為;⑤是否參與過人肉搜索;⑥是否受到網絡暴力傷害;⑦是否同意倡導拒絕網絡暴力等。并從某市第八中學和第一中學的初、高中學生中各隨機抽取60名學生展開了問卷調查。共發(fā)放調查問卷120份,回收有效問卷119份。

2.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本次參與問卷調查的男生有68人,女生有51人。對是否了解網絡暴力問題的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數(shù)據(jù)表明,了解網絡暴力的中學生達78.8%,而非個別。對是否使用網絡暴力語言及使用頻率的調查結果如圖2所示。數(shù)據(jù)表明,中學生使用網絡暴力語言的比例高達90.3%。

對怎樣看待網絡暴力語言的調查結果顯示,高達76.4%的中學生對網絡暴力語言的使用態(tài)度較為模糊。認為網絡暴力語言過于粗劣、傷人,應當禁止使用的僅占13.9%。甚至有9.7%的中學生認為使用網絡暴力語言是一種正常行為。

對怎樣看待人肉搜索行為的調查結果顯示,認為人肉搜索不應被禁止的占68.2%??梢姡袑W生對人肉搜索行為是否違法界定不清,對是非對錯的判斷模糊。

對是否參與人肉搜索的調查結果顯示,有1~2次人肉搜索行為的占2.6%;2次以上的占1.3%,有96.1%的中學生從未參與過人肉搜索。

對是否受到網絡暴力的傷害的調查結果顯示,有43.6%的中學生表示受到過網絡暴力的傷害,其中多為來自網絡語言暴力傷害??梢?,中學生受網絡暴力傷害的面較廣,盡管傷害較輕,但影響較大。

對是否同意倡導拒絕網絡暴力的調查結果顯示,78.7%的中學生同意倡導拒絕網絡暴力,認為沒有必要的學生占21.3%。

3.結果分析

通過本次問卷調查了解到,網絡暴力正不斷侵蝕著中學生的心靈。中學生對網絡暴力的了解尚不明確,對其危害性處于知與不知的邊緣;中學生普遍會講一些帶有侮辱性的網絡暴力詞匯,這反映出中學生易怒、浮躁的性格特點;多數(shù)中學生不認同“人肉搜索”行為,認為其侵犯了隱私,用于正當行為尚可,但不應濫用,這說明中學生已初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但對網絡暴力的法律界限并不明晰,仍處于徘徊不定的狀態(tài)。值得關注的是有近五成的中學生受到過網絡暴力傷害,雖然只是受到語言的攻擊,但仍可能對他們的心靈以及價值觀帶來深遠影響。

網絡暴力對中學生的負面影響

中學生是一個身處和諧校園的特殊群體,心智尚處于發(fā)展階段,敏感、脆弱、易接受新鮮事物是他們的特點,這意味著他們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下面筆者通過4個網絡報道的典型事例分析網絡暴力對中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

1.案例分析

(1)網絡暴力對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產生影響

案例1:2015年5月3日,成都一女司機在駕車途中,因行駛變道被男司機張某駕車逼停,隨后被毆打致傷,警方公布的視頻記錄顯示:被打女司機曾兩次突然變道險些造成事故。該事件在網上引起強烈關注,眾多網民紛紛指責女司機,發(fā)出“被打活該”“往死里打”等暴戾語言。[2]更有甚者對女司機展開人肉搜索,不僅其以往的開車不良記錄被曝光,就連其開房記錄也未能幸免。

據(jù)互聯(lián)網調查,譴責女司機的網民占71.7%,其中16.8%為中學生。對人肉搜索女司機的行為,近五成的網民表示贊成,認為“就是要教訓教訓她”。該事件法院已有定論,但對男司機將女司機毆打致傷、網民人肉搜索其隱私、對其進行網絡謾罵等行為持贊同態(tài)度的網民數(shù)量之多確實令人心寒。這無疑也透露出一些錯誤的理念,而這種錯誤的理念將直接影響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

(2)網絡暴力對中學生個人心理與性格塑造產生影響

案例2:2015年高考語文全國卷作文題目提供的素材為:一司機在高速公路上邊開車邊打電話,親人勸阻但司機不聽,司機女兒向警方舉報,警方依照相關規(guī)定對司機進行處理。請考生依據(jù)該素材給司機或者警方或者女兒寫一封信。未曾想到,該事情讓眾多高三學生“氣急敗壞”,居然把作文題目“寫給父親一封信”的原型人物人肉搜索出來,并在她的微博上留了4萬余條評論謾罵。其后,記者從高速交警方面證實,網民罵錯了人。

案例源自高考作文,91.6%的參與者為中學生。該案例反映出中學生易怒、言辭激烈、斷章取義、性格急躁、對事物缺少系統(tǒng)認知等特點。長此以往,必將影響中學生的性格塑造。

(3)網絡暴力對中學生道德法制觀念產生影響

案例3:2015年6月22日,網絡上出現(xiàn)“永新一群女初中生毆打一女生”的視頻。事因:被毆女生為學生會干部,與參與毆打的2位女生為同一學校的初中學生,在平時的管理過程中產生過矛盾。該視頻隨即引爆網絡,并持續(xù)升級惡化。事件中主要人員的詳細資料被人肉搜索出來后,本人及其家人、親友的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報復行為,甚至一度出現(xiàn)了不雅視頻。

人們在憤怒之余,開始了各種形式的網絡暴力行為,卻很少關注警方行為。這在無形中給中學生灌輸了一種“出了事情不通過法律途徑而是通過網絡暴力解決”的錯誤觀念,導致中學生步入了道德法制誤區(qū)。

(4)網絡暴力對中學生造成傷害

案例4:2013年8月,14歲女孩潘某在網上發(fā)了條“權志龍的一場演唱會夠C羅踢一輩子足球”的微博,被網民謾罵和人肉。網民不僅在網上展開口水戰(zhàn),還不斷給潘某及其家人、學校打電話咒罵,并到她家門口圍堵。最終,潘母心臟病發(fā),潘某被其父趕出家門,并被學校勒令退學,身心受到嚴重創(chuàng)傷。

中學生心智尚未成熟,社會閱歷尚淺,承受能力很差,未形成正確的法制觀念。他們極其敏感,又相對脆弱。一旦被推上網絡暴力的風口浪尖,產生的后果難以想象。

2.案例總結

據(jù)2014年度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6.49億,其中,中學生群體所占比例高達23.8%,他們在校園里接受書本知識熏陶的同時,也受到網絡信息的影響,網絡暴力的負面影響尤為突出。[3]網絡暴力不僅影響中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更影響中學生塑造健康的性格,甚至還會對其造成人身傷害。

建議與措施

如何才能讓中學生減輕或免于網絡暴力的傷害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層面努力。

1.社會、家庭環(huán)境

(1)教師及家長言傳身教,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

中學生的活動場所主要集中在學校和家庭,教師及家長的言傳身教舉足輕重。遇到網絡暴力事件時,教師及家長應謹慎做到:①和孩子一起認真分析事件真實性,全面、客觀表達對事件的觀點,提出正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盡量不參與網絡評價;②發(fā)現(xiàn)網絡暴力時,和孩子一起,耐心分析網絡暴力帶給他人的傷害及可能觸及到的法律問題,明確態(tài)度,不能以暴制暴,更不能不加分析地跟風和轉發(fā)網絡暴力;③關心孩子,關注孩子在社交網絡上的言論,睿智、豁達、細心、寬容、認真地對待孩子提出的問題,誠懇地與孩子交流,傳遞正能量。

(2)公眾人物應潔身自好,做好表率

“追星”是中學生的一大特征。公眾人物背后都有數(shù)量眾多的粉絲,當粉絲們因意見不合在各網絡平臺上出現(xiàn)網絡暴力行為時,公眾人物的言行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公眾人物能正確引導粉絲們理智對待、寬以待人,并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他們,不僅能減少這類網絡暴力的發(fā)生,讓中學生免受其害,還給他們傳遞了正能量。

(3)學校增設網絡素質課程,加強教育引導

學校在中學階段應該增設網絡素質教育課程,加強對中學生使用網絡及鑒別能力的培養(yǎng),進行正面引導,促使中學生自覺抵制網絡暴力,提高其抗風險能力。

2.中學生自身

(1)選擇健康的減壓方式,加強體育鍛煉

中學生學習壓力大,網絡的開放性、匿名性等特征,讓他們似乎找到了可以釋放壓力的“平臺”。尤其是一些網絡事件(如案例3)與他們產生共鳴時,他們便不假思索地參與到網絡暴力中。

可見,減少網絡暴力給中學生造成的影響,減輕其學習壓力是關鍵。中學生應選擇健康的減壓方式,加強體育鍛煉,建立起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避免沉溺于網絡。

(2)培養(yǎng)高雅素質,拒絕低級趣味

中學生利用網絡的初始目的是學習,而網絡內容良莠不齊,因此中學生在通過網絡學習時,應有意識地選擇健康內容,拒絕瀏覽低級趣味、庸俗的內容,因為低級、庸俗的內容往往有悖于道德倫理和法制,往往是網絡暴力泛濫之源頭。

(3)謹慎交友,防微杜漸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中學生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們在行為舉止和興趣愛好方面受同學和朋友的影響特別大。當前,低年齡段的刑事案件中大多數(shù)是群體犯罪的現(xiàn)象說明,中學生交友的選擇十分重要,案例3就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良師益友往往能帶領自己天天進步,步步向上;而選擇沉溺于網絡的朋友,時間長了,免不了也受到網絡暴力語言和行為的影響。

3.網絡管理

(1)立法規(guī)范網絡行為

網絡具有開放性、匿名性等特點,若無法律規(guī)范,勢必造成網絡暴力。要想從根本上遏制網絡暴力,需通過立法來規(guī)范網絡。

目前,我國已出臺與網絡暴力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但需要從法律的角度對網絡暴力進行更詳細的界定[4],只有讓中學生清楚地了解到人肉搜索、網絡謾罵、透露他人隱私等網絡暴力行為是違法行為,才能讓其遠離網絡暴力。

專家建議,言論自由既不能突破法律規(guī)定,也不能超越道德底線,更不等于豁免社會責任,因此應對個人信息圈定“保護網”,對“人肉搜索”制定法律紅線。

(2)實行網絡實名制度

網絡匿名有著零風險和零成本的特點,是導致網絡暴力發(fā)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推行網絡實名制。在網絡實名制下,任何用戶在網上的言行舉止均會受到監(jiān)控,這對欲實施網絡暴力者具有強大的震懾作用。一旦出現(xiàn)網絡暴力,可以很快得到查處,從而有效減少網絡暴力,減輕其對中學生的影響。

(3)加大網絡服務者的審查、監(jiān)管力度

不少網絡暴力的發(fā)生是網絡服務者審查、監(jiān)管力度不強所導致的。如果網絡服務者能對新聞信息進行取舍,嚴格把關,將避免諸多網絡暴力的發(fā)生。這方面,國外對網絡暴力管理的經驗可以借鑒。

結語

中學生作為網民群體里的生力軍,身處校園,涉世未深,缺乏社會經驗,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叛逆、敏感而又脆弱,思想觀念尚未完善,極易受到網絡暴力的負面影響。為了避免該影響,網絡管理者、教師、家長、學生及社會各界需要共同努力,還網絡一個健康、純凈的虛擬世界,只有這樣中學生才能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姜方炳.“網絡暴力”:概念、根源及其應對――基于風險社會的分析視角[J].浙江學刊,2011(6).

[2]張松超.女司機被打事件背后的網絡暴力[N].湖北日報,2015-5-6.

第2篇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中國傳媒業(yè)的發(fā)展,新媒體帶來的便利我們有目共睹,但是,也帶來了社會與法制建設之間的沖突。于媒體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其中,傳媒與法律的關系改變是現(xiàn)在我們最應關注的問題。特別是網絡的隱蔽性為規(guī)范網絡環(huán)境增加了難度。這幾年,顯示出了矛盾升級的跡象??萍几淖兞松睿憷私涣?,人們可以不分地域、場合、時間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通訊APP的大量研發(fā)和普及,如QQ、微博、論壇等,讓任何人成為信息的傳播者成為可能。在道德難以規(guī)范人們行為時,法律必須站上制高點。正如吉登斯所言,“社會關系從彼此互動的地域性關聯(lián)中,從通過對不確定的時間的無限穿越而被重構的關聯(lián)中‘脫離出來’”。

關鍵字:

傳媒;法律;媒介融合

一、基本概念

媒介融合是新時代的詞匯,它是大歷史發(fā)展趨勢的總結。傳媒業(yè)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之下,兼顧法律的配合,無形中增加了概念之間的復雜性。我們必須對涉及到的重要概念以及術語作出闡釋,并進行分析。

1.傳媒

傳媒,就是信息傳播的載體,相對于傳統(tǒng)的人際傳播,傳媒更加注重傳播的內容,是事實或者意見。與傳統(tǒng)人際傳播不同的是它必須依靠響應的介質,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平臺。媒介融合是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的雜糅與競爭。紙媒在新型媒體的沖擊下,被迫加入新時代的元素,而新媒體的發(fā)展是基于對傳統(tǒng)媒體長盛不衰元素的吸取。媒介融合涉及到的國家政策以及法律是任何國家都要面對的挑戰(zhàn)。處理得當將實現(xiàn)大飛躍。

2.媒介融合與三網融合

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讓原本隔離的傳統(tǒng)信息領域和傳媒領域開始打破阻隔融合在一起,新事物的碰撞引發(fā)了沖突,體現(xiàn)在社會層面就是沖突。沖突出現(xiàn)在市場,渠道,終端以及各種業(yè)務上,為了抑制如此分布廣闊的沖突,產生了相對于的制度,政策以及法律的制定。因此,媒介融合,是在整個文化產業(yè),整個信息流通領域,整個傳媒業(yè)的背景下發(fā)生的。媒介融合不僅僅是媒介之間的融合,它還涉及到了傳者之間的融合,受眾之間的融合,以及傳受兩者之間的互動。換一種說法就是,媒介融合打破了大眾傳播構建的傳媒格局。新事物的出現(xiàn)必將引領一波相關因素的改變,三網融合就是新事物的產生的連帶反應。不僅是傳媒業(yè)自我發(fā)展的選擇,也是我國政府一定時期下推行的公共政策。我們通常所說的三網就是指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以及互聯(lián)網??梢哉f,人類的生活已經被三網全面覆蓋,這也是“手機人”的概念出現(xiàn)的原因。無論是技術層面還是業(yè)務范圍都在向趨同的方向上前進。例如,傳統(tǒng)媒體開始借助新媒體的終端,信息,占領市場。新媒體開始更加注重傳統(tǒng)媒體的強項吸取,用最純粹的文字或者圖片來打動受眾,是一種“返祖”,也是一種進步,是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3.傳媒政策與傳媒法律

傳媒政策與法律應該是相輔相成且齊頭并進的,政策影響法律,法律輔助政策的實施。傳媒政策是國家以及相關負責部門為了做到服務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按照一定標準制定的準則。可以說是涵蓋了國家總方針,總策略的政策。傳媒法律是專業(yè)規(guī)范網民行為的法律條例,目的是凈化網絡環(huán)境,維護社會穩(wěn)定,保障人民生活安定團結。就如同知識產權法,經濟法一樣,制約著人們的行為。當社會上某一個產業(yè)和法律相關聯(lián)時,就代表著它與政府,與公民利益等產生了聯(lián)系。

二、具體事件分析

最容易將傳媒與法律相想關聯(lián)在一起的是網絡暴力事件。網絡是新媒體,而暴力的程度決定了是否需要法律的介入,接下來,會選取幾個非常典型的案例進行分析。

1.案例概述

美國發(fā)生了一起事件,佛羅里達州的女孩,名叫瑞貝卡,她是一個個普普通通的女孩,和同齡人無多大差別。但是,在網絡的世界里,她卻成了網絡暴力的目標。“你怎么長得這么丑”“你去死吧,不要活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喜歡你”這樣惡毒的言語竟然是來自和她一起生活和學習的伙伴,每次瀏覽自己的社交網頁,充斥著的污言穢語讓她得了抑郁癥,最終,選擇以自殺的方式離開讓她傷心的世界??v觀國內的微博,同樣是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稍有爭議的明星微博下的留言,凈是詛咒、辱罵之詞。網絡暴民幾乎天天都在上演著花式損人?;氐桨讣?,女孩自殺之后,警察調查出事情原委,將網絡上供給瑞貝卡的女孩帶到了警局,當時由于未成年,在拘留了21天之后,被釋放。很多人表示不滿,殺人于無形的孩子也是罪犯,當?shù)鼐奖硎緵]有與網絡暴力相關的法律,也沒有相對應的處罰條例。之后,記者對兩名“施暴者”女孩進行采訪,她們竟然毫無悔意。

2.案例評析

據(jù)筆者搜集到的資料,美國有將近四分之一的未成年人曾經也有類似被網絡暴力的經歷?!笆┍┱摺钡牟焙涂裢诰W絡世界中被放大。有人認為,這是缺乏法律條例的強制約束,確實,如若有法律,這樣的慘劇會減少許多。美國的律師和法律界人士稱,網絡上的留言很難界定,主觀意識太強,你認為是暴力,別人則反對。曾經美國超過半數(shù)的州都試過制定相關條例,量刑也相對較為嚴格,但是由于過于籠統(tǒng),依然未解決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我們應該呼吁相關部門將條例進行細化,媒體要督促相關法律的頒布,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量刑,減少網絡暴力的發(fā)生頻次,凈化網絡環(huán)境。

3.案例總結

網絡暴力幾乎隱藏在生活中各個角落,如同病毒,無形但發(fā)展迅速。擁有電子設備的人都可以成為暴利源。不容忽視的是,現(xiàn)如今國民素質普遍較低,對于事件沒有自我分析和判斷的能力,稍加煽動,便會形成不可小覷的網絡洪流。不法分析利用網民特點,一次次挑戰(zhàn)社會規(guī)則、挑戰(zhàn)道德底線,形成了極壞的影響,沒有制約就沒有自覺。以上案例就是最好的證明。不得不引起重視。

三、傳媒與法律

在案例中,凸顯出傳媒與法律的息息相關。三網融合之下的網絡時代,對于法治建設來說,有利有弊。交流的便利,信息的快捷讓傳遞變得飛速,科技進步、生活水平的提升都離不開它。但是,告訴的發(fā)展帶來的是失衡的可能。當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者,且隨時隨地都可以傳達信息時,虛假新聞成為了新的隱患。網絡謠言也可謂是“異軍突起”。我們面臨著信息的大量沖擊,易失去理性。如被某些人利用以謀取私利將造成不可估量的傷害。在面對政府的時候,我們始終處于弱勢地位,進而尋求傳媒的幫助,讓問題成為社會的問題,引發(fā)關注。網絡平臺為手中提供了表達的平臺,在報道時媒體自身的喜好以及觀點會影響對時間的審判,同時不自覺的反應在對時間的報道中,失去中立性。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傳媒審判”。在媒體行使第三權利的過程中,應在表達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兼顧公平,維護雙方的話語權,站在辯證的角度去報道事件,給觀眾自己認識和看待事件的視角,這樣才能維護自身業(yè)界權威,又可以收獲忠實受眾,起到輿論

四、結語

如今探討的問題是媒介融合下,傳媒業(yè)的發(fā)展與法律法規(guī)之間的配合。中國的法律觸角還沒有延伸到網絡這一塊。網絡的凈化關系到整個社會秩序的安定,而法律所規(guī)范的社會也不是單一力量作用的,法制的現(xiàn)代化是整個社會走向現(xiàn)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與傳媒聯(lián)結的出現(xiàn)絕非偶然,況且二者的進行的如此有規(guī)律,就是因為彼此不能單獨出現(xiàn)??创齻髅脚c法律的關系,是個大綜合的問題,第一,應該將問題放置于整個人類發(fā)展史上,整個歷史大背景之下,是人類發(fā)展綜合因素的作用,第二,將傳媒業(yè)的發(fā)展和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統(tǒng)籌結合起來,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與生態(tài)。只有如此,中國當代社會才能經受住新時代力量的沖擊,才能夠經受住挑戰(zhàn),將產業(yè)與法律的發(fā)展共進步,才能實現(xiàn)所倡導的中國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美]海倫•托馬斯.《民主的看門狗?華盛頓新聞界的沒落及其如何使公眾失望》,夏蓓、蒂娜•舒譯,南方日報出版社2009年版。

[2][德]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guī)范之間》,童世駿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年版。

[3][英]安東尼•吉登斯:《現(xiàn)代性的后果》,田禾譯,譯林出版社2000年版。

[4][美]桑斯坦.《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黃維明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王啟梁.《網絡時代的民意與法律應有之品性——從“躲貓貓”事件切入》,載《法商研究》2009年第4期。

[6]栗崢.《傳媒與司法的偏差——以2009年十大影響性訴訟案例為例》,載《政法論壇》2010年第5期。

第3篇

網絡輿論監(jiān)督與網絡暴力之間的距離近在咫尺。如何找到一個平衡點,讓網絡有效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的作用而不至于產生網絡暴力呢?

首先,傳統(tǒng)媒體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網絡媒體由于缺乏把關人,其公信力顯然不能和傳統(tǒng)媒體相提并論。作為黨和人民喉舌的傳統(tǒng)媒體如果在事件發(fā)生之后能迅速地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調查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并及時準確地對該事件進行相關的追蹤報道,就能確保網絡媒體信息來源的可靠性,也能利用自己的公信力正確地引導輿論向有利于事情解決、有利于社會發(fā)展穩(wěn)定的方向發(fā)展。

其次,必須加強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建設。

第4篇

關鍵詞:網絡安全;網絡維護;網絡設置;網絡組建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1引言

隨著網絡的迅速發(fā)展,網絡安全與維護技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關注,而網絡安全與維護職業(yè)也日漸受到人們的青睞。學習好網絡安全與維護相關技術,能為今后就業(yè)打下堅實的基礎。實際上網絡安全與網絡維護息息相關,網絡維護的目標是網絡安全,網絡安全需要網絡維護來加以保障。本文是我們在從事“網絡安全與維護”教學過程中的一點思考,供同仁們參考。我們在從事該門課程教學時,希望學生有個整體的思維框架:即先有網絡組建,然后是網絡設置,最后才是網絡維護。

2 “網絡安全與維護”課程的重要性

(1) 信息社會出現(xiàn)的新問題

國家和商業(yè)機密保護及電子信息對抗的需求;

存儲信息系統(tǒng)面臨極大的安全威脅;

潛在的網絡、系統(tǒng)缺陷危及系統(tǒng)的安全;

傳統(tǒng)的安全保密技術不能確保系統(tǒng)的安全。

(2) 信息系統(tǒng)的安全問題

操作系統(tǒng)的脆弱性;

計算機網絡的資源開放、信息共享以及網絡復雜性增大了系統(tǒng)的不安全性;

數(shù)據(jù)庫管理系統(tǒng)等應用系統(tǒng)設計中存在的安全性缺陷;

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

(3) 網絡安全與維護的重要性

信息產業(yè)部副部長奚國華在第38屆“世界電信日”暨首屆“世界信息社會日”紀念大會上說,系統(tǒng)安全漏洞和低級庸俗內容使中國網絡與信息安全面臨嚴峻形勢,監(jiān)管部門將以技術手段完善網絡信息安全監(jiān)控體系。中國將健全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大力提高公眾網絡安全意識,建立主動、開放、有效的網絡安全保障機制,加強信息安全風險評估工作,重視應急和災難備份系統(tǒng)建設,完善網絡信息安全監(jiān)控和技術保障體系。

3現(xiàn)有的網絡安全與維護課程體系

3.1現(xiàn)有教材體系

現(xiàn)有的教材體系,主要有萬振凱等主編《網絡安全與維護》,其主要內容包括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漏洞、網絡入侵、網絡攻擊和防火墻技術;劉永華主編《網絡安全與維護》,其主要內容包括網絡安全概述、操作系統(tǒng)安全、數(shù)字加密與認證、防火墻技術、入侵檢測系統(tǒng)、網絡病毒的防治、網絡維護;韓最姣等主編的《網絡維護與安全技術教程與實訓》,其內容包括計算機網絡技術基礎、網絡管理和維護管理工具、網絡設備管理、網絡安全概述、Windows Server 2003網絡安全、防火墻技術、網絡黑客攻防技術、入侵檢測系統(tǒng)(IDS)及應用、計算機病毒與安全。

3.2網絡安全與維護課程體系

從信息安全的歷史來看,信息安全的發(fā)展分為了三個階段:計算機安全階段(主要包括:計算機安全學、密碼與加解密、操作系統(tǒng)安全、實體安全、數(shù)據(jù)庫安全、計算機病毒等);網絡安全階段(主要包括:網絡設備安全、網絡協(xié)議安全、網管系統(tǒng)(軟件)安全、Web(門戶)安全、VPN、Firewall、IDS/IPS、NetScan、Wireless等);信息安全階段。

我校在課程設置時,開設了三門與網絡安全相關的課程:“計算機安全”課程主要講授計算機安全概述、計算機密碼學、計算機病毒、實體安全、數(shù)據(jù)庫安全、操作系統(tǒng)安全等;“網絡安全與監(jiān)察”課程主要講授網絡攻防技術、計算機取證、電子證據(jù)獲取、網絡偵查等;“網絡安全與維護”課程主要講授網絡組建及綜合布線技術、網絡系統(tǒng)相關設置、網絡維護等。

4 “網絡安全與維護”課程教學探討

4.1網絡組建

建立一個健全、穩(wěn)定的網絡是網絡安全的基礎。若網絡組建布局得不合理,將會影響后期的網絡安全。為此,課程首先介紹網絡的組建策略、方法和相關技術規(guī)范。通過郵局實例來模擬、剖析、講解OSI的七層協(xié)議。通過講解綜合布線的工程設計、布線工程施工技術、布線系統(tǒng)的測試與驗收來掌握網絡組建、綜合布線技術。

4.2網絡設置

網絡建好后,必須根據(jù)子網數(shù)進行網絡IP地址、子網掩碼、網關、域名系統(tǒng)、動態(tài)主機配置協(xié)議等的設置。網絡中遭受黑客攻擊或病毒、木馬的入侵,主要是源于網絡操作系統(tǒng)存在相關弱點和漏洞,主要由操作系統(tǒng)設置不當引起。所以,在網絡設置部分除了要設置IP地址、子網掩碼、網關、域名系統(tǒng)DNS、DHCP設置外,還要對操作系統(tǒng)進行設置,包括賬號和密碼的設置等。黑客攻擊時的主要步驟是:隱藏IP――踩點掃描――獲得系統(tǒng)或管理員權限――種植后門――在網絡中隱身。在掃描到有漏洞后,就進行權限的提升,破解相關密碼,建立遠程連接,進行遠程攻擊。所以,設置不正確的系統(tǒng)比較脆弱,容易導致黑客的入侵與攻擊,防范攻擊的一個有效方法是正確設置用戶帳戶和密碼。

4.3網絡維護

經過前面兩個階段,在網絡維護這部分,我們也是從三個方面要求學生去掌握:目前有哪些網絡維護工具;這些網絡維護工具如何使用;具體在面對一個網絡故障問題時知道選用哪個工具去進行處理,從而使問題得以解決。在講解網絡維護工具原理時,我們先通過實例教會學生如何來使用這個網絡維護工具,之后再闡述其相關原理和設計思想。

我們將其總結為“333”教學模式:即:總體上,按“網絡組建――網絡設置――網絡維護”的思路進行;在講解時,按照:“實例――設計思想――原理和關鍵技術”;網絡維護中:“有哪些網絡維護工具――怎樣使用這些工具――在案例分析時如何選用這些工具”。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從網絡維護常用命令、數(shù)據(jù)恢復工具(FINALDATA)、密碼破解、防火墻的配置規(guī)則等。

4.3.1網絡維護常用命令及使用

(1) 測試路由路徑的tracert命令

在網絡管理過程中,網絡管理員在利用ping命令測試遠程主機210.40.211.197的連通性時,發(fā)現(xiàn)其返回結果為不通,返回“reguest time out”。但是該遠程主機確實在正常工作且沒有防火墻將ICMP數(shù)據(jù)包攔截。很明顯,網絡管理員所處的網絡位置到該遠程主機之間的網絡出現(xiàn)了故障,由于二者之間經過了多個路由器對數(shù)據(jù)包進行轉發(fā),為了快速的定位故障點所在,網絡管理員使用tracert命令進行路由跟蹤。

(2) 分析MAC地址的ARP命令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協(xié)議)是一個位于TCP/IP協(xié)議棧中的低層協(xié)議,負責將某個IP地址解析成對應的MAC地址。在以太網中,一個主機要和另一個主機進行直接通信,必須要知道目標主機的MAC地址。但這個目標MAC地址是如何獲得的呢?它就是通過地址解析協(xié)議將目標IP地址轉換成目標MAC而獲得的。ARP協(xié)議的基本功能就是通過目標設備的IP地址,查詢目標設備的MAC地址,以保證通信的順利進行。

有時候,網絡突然掉線或不通,可能是受病毒等的侵入而導致無法找到正確的MAC地址,通過命令ARP Ca后找到正確的MAC地址而解決了網絡的連通性。

(3) 查看本機路由表的route命令

網絡管理員常常需要對路由器的路由信息進行準確的把握,這些信息存儲在路由表中,每個主機和每個路由器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路由表。大多數(shù)路由器使用專門的路由協(xié)議來交換和動態(tài)更新路由器之間的路由表。但有些情況下,必須手動將項目添加到路由器和主機上的路由表中。route就是用來顯示、手動添加和修改路由表項目的。

(4) 連接TCP/UDP信息的netstat命令

netstat指令顯示活動的連接、計算機監(jiān)聽的端口、以太網統(tǒng)計信息、IP路由表、IPv4統(tǒng)計信息(IP、ICMP、TCP和UDP協(xié)議)。

使用“netstatCan”命令可以查看目前活動的連接和開放的端口,是網絡管理員查看網絡是否被入侵的最簡單方法。

(5) 進行網絡操作的net指令

利用“net user 用戶名密碼”給某用戶修改密碼;只要擁有某主機的用戶名和密碼,就可以用“IPC$(Internet Protocol Control)”建立信任連接,建立完信任連接后,可以在命令行下完全控制對方計算機。

比如得到IP為172.18.25.110計算機的管理員密碼為123456,可以利用指令“net use \\172.18.25.110\ipc$ 123456 /user:administrator”。

(6) 進行定時器操作的at指令

和對方建立信任連接后,用于創(chuàng)建定時器。網絡犯罪里的邏輯炸彈的思想源于此。指令舉例如下:

at \\172.18.25.110 19:45 calc.exe

4.3.2基于FinalData工具的數(shù)據(jù)恢復

數(shù)據(jù)恢復的主要工具有FinalData、EasyRecovery等,通過介紹數(shù)據(jù)恢復工具FinalData的使用,討論數(shù)據(jù)恢復的相關原理。

(1)FinalData簡介和軟件安裝

FinalData的主要功能是回收在Windows95/98/ME/ 2000/XP中被誤刪的文件。還可以恢復數(shù)據(jù),主引導記錄(MBR),引導扇區(qū)等。

如果希望被刪除文件的可恢復幾率,可以在軟件安裝完成后安裝“文件刪除管理器”。

如果只是用來恢復已丟失的數(shù)據(jù),可以選擇不安裝“文件刪除管理器”,防止安裝該功能時生成的日志文件將已丟失的數(shù)據(jù)覆蓋掉。

注意:絕對不要將軟件安裝在等待恢復數(shù)據(jù)的硬盤分區(qū)上。

(2) 數(shù)據(jù)恢復實例

FinalData軟件主要用來恢復被丟失或被誤刪除的數(shù)據(jù),特別是在硬盤引導區(qū)損壞或中了病毒無法啟動系統(tǒng)的時候,只需要在另一個正常系統(tǒng)上掛上雙硬盤運行軟件就可恢復和轉移壞硬盤上的數(shù)據(jù)。

在FinalData軟件的運作界面中點擊“文件打開(O)...”或者點擊工具欄最左邊的 按鈕,彈出如圖1所示的窗口。

在圖1所示的“邏輯驅動器”選項卡中選擇待恢復的文件所在的分區(qū)盤符,點擊確定,軟件就會開始掃描,稍等片刻,就會出現(xiàn)圖2所示的界面。

這時直接點擊取消,就會在軟件界面列出快速掃描的結果,大多數(shù)情況下用這種方法就可以恢復剛被誤刪且未被覆蓋的文件。如果磁盤被誤格式化,甚至格式化前后磁盤的分區(qū)格式都不相同,那么就有必要點擊上圖的確定,進行深度掃描,如果深度掃描都不能恢復,那么基本上可以判定你的數(shù)據(jù)已被覆蓋或丟失。如果已知快速掃描不會有什么結果而要直接進行深度掃描,可以在選中分區(qū)盤符后直接點擊“查找格式”,就會直接跳到上圖。

(3) 數(shù)據(jù)恢復原理

在Windows中,如果我們用常規(guī)的辦法刪除一個文件,文件本身并未被真正清除。Windows所謂的刪除實際只是把文件名稱的第一個字母改成一個特殊字符,然后把該文件占用的族標記為空閑狀態(tài),但文件包含的數(shù)據(jù)仍在磁盤,下次將新的文件保存到磁盤時,這些族可能被新的文件使用,從而覆蓋原來的數(shù)據(jù)。因此,只要不保存新的文件,被刪除文件的數(shù)據(jù)實際是仍舊完整無缺地保存在磁盤上。所以我們可以用FinalData這樣的工具軟件繞過操作系統(tǒng),直接操作磁盤,恢復被刪除的文件。如果不小心刪除了某個重要文件,想要恢復,這時千萬不要覆蓋它。立即停用計算機,不要再向磁盤保存任何文件,包括不要把恢復工具安裝到已經刪除文件所在的磁盤,因為任何寫入磁盤的內容都有可能覆蓋已刪除文件釋放的磁盤族。如果必須安裝恢復工具,則安裝到其他硬盤分區(qū),或者干脆拆下硬盤到另一臺機器上去恢復。

4.3.3基于Advanced Office Password Recovery的密碼破解

先通過實例演示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等密碼是如何破解的,讓學生獲得一個感性認識,隨后介紹Advanced Office Password Recovery密碼破解工具的功能,最后再介紹密碼破解的種類:字典破解、掩碼式暴力破解和暴力破解等。

(1) 破解設置

① 字典破解

首先對密碼的設置字符進行猜測和孤寂;如果密碼可能由英文單詞、人名等構成,就應該選中的“字典破解(推薦)”。AOPR只帶了一個密碼字典文件,該字典文件在預備破解時已經使用,因此,要進行字典破解需要選擇其他密碼字典文件。在“字典”選項卡,單擊“獲取字典”,在打開的AOPR官方網站可以郵購密碼字典光盤。另外,字典文件也可以由專業(yè)的字典工具生成,比較常用的有“易優(yōu)字典生成器”,該工具功能全面,可以生成生日字典,可以定義特殊位,能生成電話號碼字典等。

② 掩碼式暴力破解

如果你知道密碼中的若干字符,可以選中“掩碼式暴力破解”。使用掩碼式暴力破解比使用純粹的暴力破解更節(jié)約時間。使用這種破解方法時,要打開“暴力”選項卡,在“掩碼/掩碼字符”框中輸入密碼包含的字符;另外,為了盡量減少嘗試的組合數(shù),仍然要設置密碼的長度和密碼中其它字符所在的字符集。

③ 暴力破解

如果密碼由字母、數(shù)字等隨機構成,就應該選中“暴力破解”。暴力破解是對所有字符(英文字母、數(shù)字和符號等)的組合依次進行嘗試的一種破解方法??赡艿慕M合數(shù)越多,破解的時間越長,而組合數(shù)的多少,與密碼的長度和密碼使用的字符集直接相關,因此,為了減少可能的組合數(shù),在破解前應該估計一下密碼的構成特點,然后打開“暴力”選項卡,在“密碼長度”下選擇密碼的最小和最大長度,把已知或估計的密碼長度包括進去即可;如果密碼是由小寫英文字母和數(shù)字構成,就要選中“字符集”下面的“A-Z”和“0-9”,否則應當按構成密碼的字符集選中相應的選項。

如果我們對密碼的構成情況一無所知,就應當打開“選項”選項卡,將“預備暴力破解”、“預備字典破解”和“密碼緩存預備破解”全部選中,一旦破解失敗,就要回到“暴力”選項卡中修改原來的破解設置,例如增加密碼的最小和最大長度的范圍,同時選中“A-Z”等更多種類的字符集。

(2) 密碼破解結果

一旦AOPR找到了正確的文檔密碼,就會自動彈出“Word密碼恢復”對話框,我們只須單擊顯示了密碼的行右端的按鈕,就可以把破解得到的密碼復制到剪貼板進行密碼破解。

4.3.4基于IE瀏覽器的防火墻技術及規(guī)則配置

微軟公司在它的瀏覽器IE中加入了“內容”管理功能,讓用戶在客戶端能夠對有關的接收內容進行過濾的選擇,RSACi分級制是默認的過濾標準選擇。在微軟下一代瀏覽器中,將計劃加入一個更加通用的“Internet內容選擇平臺讀取器”,使得瀏覽器幾乎能夠采用任何一家標簽制作機構的服務。

(1) 在IE瀏覽器中關于內容選擇的設置

① 用鼠標左鍵單擊菜單欄中的“查看”菜單,在彈出的下拉菜單中選擇“Intemet選項”。

② 選擇“內容”頁,左鍵單擊“分級審查”欄中的“啟用”按鈕,輸入控制密碼,并再次輸入確認。

③ 在“分級”頁中,左鍵單擊“類別”欄中的“RASCi”名錄下“暴力、、性、語言”任何一個欄目;此時顯示一“等級”欄目,移動滑塊設定出現(xiàn)等級,在下面的“說明”欄中有相應的說明。

④ 左鍵單擊“分級審查”窗口頂部的“常規(guī)”頁,在此可以修改密碼,可以設定“用戶選項”。

⑤ 左鍵單擊“分級審查”窗口頂部的“高級”頁,左鍵單擊“分級系統(tǒng)”欄中的“分級系統(tǒng)”按鈕,可以添加或刪除各種分級系統(tǒng)。

⑥ 根據(jù)提示,左鍵單擊“確定”按鈕數(shù)次,退出設置。

(2) 在IE瀏覽器中關于個人信息過濾的設置

① 用鼠標左鍵單擊菜單欄中的“查看”菜單,在彈出的下拉菜單中選擇“Internet選項”。

② 選擇“內容”頁,左鍵單擊“個人信息”欄“地址管理”按鈕,輸入需要保護的地址,左鍵單擊“關閉”確認。根據(jù)提示,左鍵單擊各類“確定”鍵退出。

③ 選擇“內容”頁,左鍵單擊“個人信息”欄“付費管理”按鈕,根據(jù)提示輸入信用卡類別與號碼、密碼等信息,根據(jù)提示進行各種過濾設定。

也可以左鍵雙擊“我的電腦”圖標,選擇“控制面板”中的“Intenet選項”;或是左鍵單擊屏幕左下角的“開始”按鈕,選擇“設置”中的“控制面板”中的“Internct”選項,同樣可以完成以上設置。

通過受限制站點和可信任站點的設置,讓學生知道,在防火墻規(guī)則的設置時,可通過設置相應的IP地址來確定防火墻過濾的主要依據(jù)。從而,將IP地址作為防火墻規(guī)則設置的一部分。此外通過某些端口的設置來確定開放某些端口,而關閉某些端口。防火墻的動作是設置好IP地址和端口號后,是允許信息通過,還是拒絕信息通過。為此,防火墻規(guī)則的配置主要是三個方面:IP地址(源IP和目的IP)、端口號(源端口號和目的端口號)、動作(允許,還是拒絕)。這樣,先通過實例的講解,再講解其配置規(guī)則,并通過上機實踐,學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且興趣很高,激發(fā)其學習激情。

5結束語

本文從網絡組建、網絡設置到網絡維護的分析和討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網絡安全與維護的框架,我們認為,網絡維護的目標是網絡安全;網絡安全要通過網絡維護手段或工具來維持。為此,首先應該組建一個科學、合理的網絡;然后進行相關設置,以減少漏洞的產生,避免不必要的攻擊;最后,給出了我們在網絡維護工作中常用的網絡維護案例,通過案例,來闡述相關原理和技術。目前,按這一思路來編寫的相關教材很少,我們希望按照這一思路來組織相關教材,并將我們在教學工作中的相關實例和經驗體會融入其中。

參考文獻:

[1] 韓最姣,李偉. 網絡維護與安全技術教程與實訓[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 石志國,薛為民,尹浩. 計算機網絡安全教程[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3] 薛琴. 基于FinalData的數(shù)據(jù)恢復技術在計算機取證中的應用[J]. 警察技術,2008(4).

[4] 曹鵬. 企業(yè)網絡安全維護案例精粹[M]. 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8:313-314.

[5] 黃曉斌. 網絡信息過濾原理與應用[M].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131-132.

[6] 萬振凱,蘇華,韓清. 網絡安全與維護[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The Research of the Course Teaching Based on the Network Security and Maintenance

WU Shao-bi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Yunnan Police Officer Academy, Kunming 650223, China)

第5篇

關鍵詞:媒介暴力;大眾傳播;校園暴力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9-0032-02

一、媒介暴力

格伯納將暴力定義為“有意傷害或殺害的公然武力表現(xiàn)”。在該定義中,暴力的發(fā)生是以雙方肢體接觸為前提,由此將暴力的定義局限在行為上。隨著人際交往的日益密切,暴力的表述方式變得多樣化,包括了財產暴力、家庭暴力、校園暴力、媒介暴力等。

大眾傳播中的媒介暴力,可從兩方面進行解釋:一方面,媒介暴力是指媒介內容暴力。指在電視、廣播、電影、報刊等大眾媒介內容傳播過程中暗含暴力情節(jié),并對受眾的現(xiàn)實交往產生影響的一種現(xiàn)象;另一方面,媒介暴力指媒介本身,這種暴力體現(xiàn)在大眾媒介利用其特有的話語權對涉及相關媒介事件的雙方當事人實施的一種“暴力”行為。

二、校園暴力

校園暴力的概念,理論界目前并沒給出明確定義,可以查證的相關文獻中,大致可從“校園”和“師生”兩個主體進行解釋。因此,“校園暴力宜界定為發(fā)生在中小學幼兒園及其合理輻射地域,學生、教師或校外侵入人員故意侵害師生人身以及學校和師生財產,破壞學校教學管理秩序的行為”[1]。

上述概念主要從暴力行為發(fā)生的結果的角度來理解。一方面,被害人或施暴者既包括老師也包括學生,暴力行為的區(qū)域擴大到了學校周邊區(qū)域;另一方面,校園暴力也包括施暴者或受害人對學校的管理秩序和制度的暴力行為。由于筆者在本文中所要分析的校園暴力事件是以學生或學生勾結校外人員組成的群體為主體對在校學生所實施的暴力行為。因此,筆者將媒介暴力定義為:在校園內或周邊輻射地域,所發(fā)生的行為人個人或勾結社會人員主觀故意,客觀上造成他人心理或生理傷害或受到威脅的行為。

三、校園暴力事件特征分類及原因分析

根據(jù)樂思網絡輿情檢測中心對2015年上半年媒體曝光的校園事件數(shù)量進行檢測,僅互聯(lián)網等新興媒體的曝光就有42起。筆者從階段分類、男女生參與比例和施暴者人數(shù)三方面,對42起事件進行分類匯總,對媒介暴力事件特征進行梳理并得出如下結論。

1.校園暴力低齡化

微博視頻的曝光以及各類媒體的報道中,施暴一方為初中生的占所有事件的69%,目前的校園暴力事件主要集中在中小學校園內或周邊地區(qū),主體多為中小學生。

這一時期的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社會閱歷淺、學習能力強,對社會有著強烈的好奇并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響。伯格納的涵化理論認為,接觸電視較多者比接觸較少者更容易認同電視所描繪的世界。媒介產品中暗含的暴力內容對青少年有誘導和培養(yǎng)的作用,甚至影響他們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對待社會的方式。

2.校園暴力女性化

社會對女性的角色定位是溫婉、知性、善良等,在日常認知中也常被當做是校園暴力的受害者。但是近年來,女性成為施暴者的案例數(shù)量卻在上升,根據(jù)數(shù)據(jù)顯示,女性暴力逐漸成為目前校園暴力的主要形式。

女性校園暴力相比于男性,形式更加多樣化。女性自身生理上處于弱勢,因此與男性單一化暴力解決方式不同,女性暴力一般會從心理和生理兩方面結合進行。生理方面多與性相關聯(lián):拍、被扒光衣服毆打……上傳受害人視頻或照片,給其心理造成嚴重的傷害則是與心理方面有關。

青少年在生理與心理上逐漸成熟,進入叛逆期的他們開始追求標新立異,樹立自己的榜樣,力求使自己與理想的榜樣相結合。大量反映女性英雄主義或女性暴力題材的影視作品進入他們的視野,很多女性便受其影響,將自己代入到影視作品角色中。在這一類影視作品中,施暴者的角色充滿著正義色彩,暴力行為的產生只為正義之事,因此,這類影片忽略了對施暴者行為懲罰以及受害中在暴力事件中疼痛感的描述,再這樣的氣氛渲染之下,青少年女性群體更容易將自己的暴力行為與電影中的女性英雄主義相結合,從而產生暴力行為。

3.校園暴力群體化

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為主體的校園暴力事件中,施暴方在人數(shù)上都存在絕對的優(yōu)勢,而受害方通常勢單力薄。對2015年上半年所曝光的校園暴力事件分析發(fā)現(xiàn):施暴者一般會采用輪流暴力攻擊受害者或者一人主導的暴力方式,其余人員全程拍攝其暴力行為并于網絡,成為暴力旁觀者。

“許多時候,一群人最終考慮和做的事情是群體的成員在單獨的情況下絕不會考慮和做的,當人們身處由持相同觀點的人組成的群體當中的時候,信息的交流佐證并加強了彼此的觀點,他們因而更有可能走極端”[2]。在校園暴力中,施暴方的群體化使個人的理性思考被淹沒,加之青少年在網絡中與游戲伙伴協(xié)同作戰(zhàn)進行暴力攻擊,使得他們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暴力行為表現(xiàn)得更加殘忍和難以理解。

4.校園暴力網絡化

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15年6月底,網民中初中學歷占比為36.5%,高中/中專/技校學歷占比為30.5%,網民繼續(xù)向低學歷人群擴散,網民數(shù)量也在逐年增加,使得校園暴力網絡化成為可能[3]。校園暴力網絡化指的是,施暴者本人或群體其他成員將含有施暴內容的視頻上傳于網絡,給受害人造成二次傷害的行為。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一書中指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覺和感官的擴展或延伸,”因此,對于施暴者來說,拍攝視頻上傳到網絡是對他們暴力行為的延續(xù),依靠人們的獵奇心理對受害者產生二次傷害。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網絡游戲成為青少年娛樂消遣的新方式。網絡暴力游戲場景設計逼真,代入感極強,青少年在虛擬世界的破壞與虐殺中體驗,使真實社會和網絡游戲中的社會混淆,在現(xiàn)實社會中表現(xiàn)的更為暴躁,稍有不順心,就會選擇暴力的方式來解決,

此外,大眾媒介的議程設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集中報道優(yōu)勢。媒體對各地的校園暴力事件進行披露,微博中的知名大V和反校園暴力的一些自發(fā)性組織在自己的微博對暴力視頻進行數(shù)次轉載,校園暴力話題一時間成為媒體頭條。作為傳播者,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呼吁相關部門嚴懲施暴者,但卻使得青少年群體認為校園暴力具有普遍性,并對類似事件的發(fā)生產生麻木感。另外,對于事件的細節(jié)性披露也會造成其他青少年的模仿,從而產生新的校園暴力事件。

四、從校園暴力中看媒介暴力現(xiàn)象的啟示

1.媒介對策

(1)媒介從業(yè)人員恪守“把關人”職責。新媒體時代中,受者與傳者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打破傳統(tǒng)意義上傳播者的限制。新媒體以較強的時效性,吸引了大批受眾,很多傳統(tǒng)媒體也在一定程度上對網絡信息加以簡單修改便形成自己的新聞報道。但網絡信息門檻較低,加之匿名性的特征,使大量的虛假信息在網絡中泛濫。這時,就需要信息的加工者以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作為基礎來對信息的真?zhèn)芜M行辨認,恪守“把關人”的職責,防止虛假信息的產生造成受眾的恐慌和不必要的社會矛盾。

在影視作品制作方面,媒介相關人員應加強對影視作品劇本的篩選,在以受眾是青少年為主的作品中,應在文本內容上加強對青少年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使其對社會有更客觀的認識。

(2)傳統(tǒng)媒介與新興媒介的合作發(fā)展。在新聞報道方面,傳統(tǒng)媒體更注重新聞的真實性,報道題材以深度報道為主;新興媒介更注重新聞的時效性,多以短消息為主。在媒介融合的發(fā)展趨勢下,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必須在競爭中合作,才能形成互利共贏的格局,才能更全面的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防止因信息的不全面導致更嚴重的人肉搜索行為給受害者造成二次傷害。

2.政府對策

除了媒體行業(yè)自律之外,政府方面更應該完善現(xiàn)有的媒介管理制度,來對大眾媒介中的媒介暴力現(xiàn)象進行預防。

首先,政府部門應該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來對大眾媒介所傳播的內容進行審查,將一些暴力內容細節(jié)嚴重披露的報道以及暴力情節(jié)嚴重的影視作品排除在大眾傳播的范圍之外。其次,對暴力畫面過于血腥的網絡游戲加強管理,甚至限制其在市場的準入。最后,政府應完善與互聯(lián)網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形成行業(yè)規(guī)范,限制不良媒體在互聯(lián)網中進行信息的;建立后臺審核機制,對在互聯(lián)網中要的信息做好媒介的把關作用,防止不良視頻在互聯(lián)網中的擴散。

3.受眾對策

由于本文中所探討的媒介暴力現(xiàn)象是從媒介暴力角度出發(fā)的,因此在受眾對策中,僅以青少年受眾作為受眾主體給出建議。一方面,青少年應合理使用大眾媒介,防止媒介依存現(xiàn)象的產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與父母、老師和同學進行交流,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提高對現(xiàn)實社會的認知能力;學會利用媒介促進自身的發(fā)展和進步,運用媒介的優(yōu)勢完善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青少年應加強媒介素養(yǎng)。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加強對媒介的認識,對新聞內容的制作有初步的了解;提高自身文化水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媒介所營造的擬態(tài)環(huán)境中提高自己的辨別能力,多方位多渠道地接觸媒介信息,做到不以偏概全。

參考文獻:

[1] 姚建龍.校園暴力:一個概念的界定[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0(4).

[2] 凱斯?R?桑斯坦.極端的人群-群體行為的心理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5.

[3] 前瞻數(shù)據(jù)-中國宏觀_行業(yè)產銷_行業(yè)經濟_全球宏觀數(shù)據(jù)庫 - 前瞻網[EB/OL].http:///.

[4] 王玲寧.社會學視野下的媒介暴力效果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

[5] 范紅霞.基于性別視角的媒介暴力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2013.

[6] 林秀娟.從涵化理論的視角分析媒介暴力對青少年的影響[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

第6篇

論文關鍵詞 人肉搜索 網絡暴力 公民人格權 救贖

一、“人肉搜索”概述

“人肉搜索”是“貓撲(mop)”網首創(chuàng)的一種搜索方式,它是一種以提問回答方式搜集相關信息的網站。這一點和百度、谷歌等單純利用計算機搜索技術搜索信息的模式存在本質區(qū)別。“人肉搜索”其實就是有人發(fā)帖提問,并用“貓撲”網上的虛擬貨幣(MP,“貓皮”)來獎勵提供信息者的信息搜索方式。具體而言,就是在一個社區(qū)里面提出一個問題,由人工參與解答而非搜索引擎通過機器自動算法獲得結果的搜索機制。通俗來說就是通過廣聚五湖四海的網友力量,每個遇到困難的人提出問題,而有這方面知識或者線索的人就對其解答、分析,可以說是一種問答式搜索,是信息時代的“網絡人民戰(zhàn)爭”。

“人肉搜索”屬于多個主體實施的復合行為。一般情況下,“人肉搜索”的參與者包括搜索引擎提供者、跟帖者以及信息數(shù)據(jù)處理者。在“人肉搜索”過程中,各個主體都實施了獨立行為。首先,發(fā)起人通過提問啟動“人肉搜索”,把被搜索對象的某些線索公布于網絡上并發(fā)動廣大網民進行搜索以及提供相關線索;其次,廣大網民參與搜索以及提供線索、分析整理相關線索,確定被搜索對象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實身份以及相關信息;再次,網民把搜索結果公布于網絡;最后,廣大的網民對被搜索對象在網絡上進行評論、譴責甚至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進行騷擾、謾罵、恐嚇以及人身攻擊。作為網絡服務提供商,或是為了追逐經濟利益,主動整理、收集、“人肉搜索”相關信息,對“人肉搜索”行為大開方便之門;或是怠于履行自身的信息監(jiān)督、過濾義務,致使被搜索對象的個人隱私在網絡上被肆意公開和傳播。

二、“人肉搜索”折射出的法律問題

“公民人格權”主要是指民事主體基于其法律人格而享有的、以人格利益為客體、為維護其獨立人格所必需的權利。此處,因“人肉搜索”侵犯的公民人格權主要包括公民的隱私權和名譽權。

如果“人肉搜索”的對象鎖定為某一道德譴責事件的主角,那么網友們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對這一事件的主角了如指掌,其姓名、照片、地址、電話、身份證號碼、工作單位、甚至配偶或父母的電話或工作單位無一例外地被公布于眾,其信息的詳細程度往往令人詫異。傳統(tǒng)意義上的名譽權是公民在社會生活中被大眾賦予的一種社會評價。而公眾在評價他人之前會事先通過各種渠道了解被評價對象,通過掌握大量詳實的信息后給予相關客觀的評價。然而,“人肉搜索”情境下公眾對某個人的認知往往是來自單一的網絡媒體,其信息來源的單一性,評價群體的局限性,認知過程的盲目性等因素都會導致網絡暴力的產生。這樣的公眾評價往往是不客觀,不公正,不理智的,這實質上是對公民人格權的網絡施暴和踐踏。一些極端事件中甚至還出現(xiàn)了所謂的“網絡通緝令”,已經失去理智的網民們對當事人進行網上聲討和追捕,甚至脫離網絡虛擬世界波及到現(xiàn)實世界之中。以至于當事人懾于強大的心理壓力與社會壓力,給當事人正常的生活、工作、學習帶去破壞性的影響。這些被人肉搜索的主角,他們在原先的正常生活處于平靜的狀態(tài),就是因為其某一行為使得自身在網絡上成為名譽受“侵害”的對象。針對“網絡通緝令”首先我們就會質疑起合法性。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所見的司法通緝令都是公安機關通過必要的司法程序實施的,其手段的合法性是不容質疑的。相形之下,“網絡通緝令”則十分禁不住推敲。由于它是由網民發(fā)起的,其合法性并沒有相關的制度和程序予以保證。無論惡意或者過失的“人肉搜索”行為都可能因網絡道德審判造成相對人的社會評價降低。因此“人肉搜索”引發(fā)的網絡暴力經常會不可避免的侵害公民的名譽權。

事實上,在“人肉搜索”最終演變?yōu)榫W絡暴力以后,公民人格權與公眾知情權以及言論自由權展開了一場殊死搏斗。法律權利的邊界是他人的自由。當公眾知情權和言論自由權沖破了法律所容忍的界限,二者必然會引發(fā)對他人人格權,更確切地說是對他人隱私權和名譽權的侵犯。當人們徜徉于網絡世界時,其言論自由權和知悉真情權往往是缺少自控和他控的。正是由于網絡提供給人們這樣一個極度自由的虛擬空間,使人們可以獲得在現(xiàn)實世界無法得到的“隨心所欲”和“暢所欲言”,以至于公眾知情權和言論自由權被人們的好奇心和好勝心濫用,最終突破了法律的底線,侵害了其他公民的隱私權和名譽權。所以,在當下依靠法律的相關規(guī)定來合理地限制公眾知情權和言論自由權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我國現(xiàn)有法律對公民人格權的立法保護是事與愿違的,這集中體現(xiàn)在我國法律在保護的公民人格權方面缺少系統(tǒng)完整的法律體系,缺少高位階的法律依據(jù),缺少行之有效的具體規(guī)則。

三、“人肉搜索”的法律救贖

(一)完善《侵權責任法》條款,制定和頒布個人網絡信息保護的專門法律

我國現(xiàn)行法律并無明確規(guī)定隱私權的典型條款。盡管《關于貫徹執(zhí)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及《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均有所涉及,但條文僅就公布宣揚他人隱私,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雖然這些規(guī)定使隱私權初見于成文法律,但距離公眾預期的隱私權保護還有相當之遙。世界各國的司法實踐對隱私權的保護有兩種模式:一是直接保護方式,即對侵害隱私權的行為直接認定為侵害隱私權的侵權行為,責令侵權行為人承擔精神損害賠償?shù)呢熑巍6情g接保護方式,即對于侵害隱私權的行為不是直接定為侵害隱私權的侵權行為,而是認定為其他類似侵權行為承擔民事責任。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對名譽權做了擴張解釋,將隱私權納入名譽權的保護范疇。因而,我國對隱私權的保護屬于間接保護。本人認為,對“人肉搜索”中的隱私權應采取直接保護模式,即將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進行明確的保護。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規(guī)定:“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網絡服務提供者知道網絡用戶利用其網絡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比欢肚謾嘭熑畏ā肥欠衲茉诂F(xiàn)實網絡社會起到公眾預期的作用,有待商榷。本人認為,我國應單獨制定一系列規(guī)范網絡行為,防止網絡暴力的《個人信息保護法》《網絡侵權責任法》等單行法。

(二)對“人肉搜索”侵權主體的責任認定

進行“人肉搜索”的網民分為三類:第一類屬于主動的侵犯他人隱私權,侵害他人的私人信息、人格權、名譽權、肖像權等。在“人肉搜索的”案例中,這種人往往充當組織者身份,教唆或者挑起他人加入侵害他人人格權。因此在法院審判時,此類網民應該承擔主要責任。當一起案件由于參與的網民數(shù)量龐大、無法全部查明時,只要能夠找到這類網民的發(fā)起者,責令其承擔全部的侵權責任,對受害人的保護就能起到實質作用。第二類是被害人熟悉的人或者生活在被害人周圍的人。他們掌握著被害人的個人信息或者其他隱私。這些人未經被害人的同意和許可,把被害人的個人信息暴露在網上。法律應當責令此類網民承擔與其行為過錯相適應的侵權責任。第三類是行為人在網絡上看到了已經分散被公布的信息,他們從事整理工作。他們去各大網站,將點滴信息進行整理、總結和刪選,從而將得到的受害人個人信息和隱私等內容集中在“人肉搜索”網頁。雖然這類網民只是利用了網絡上已經公開的信息,但由于其行為具有侵害他人個人信息、隱私等人格權性質,同樣應當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我們不可以一刀切的否定“人肉搜索”的積極作用,也不能不分青紅皂白的否定所有“人肉搜索”參與者。法律最終要約束甚至是制裁的只能是那些非理性的參與者。正是這些人將“人肉搜索”演變?yōu)榫W絡暴力,通過網絡的巨大作用恣意侵犯公民的隱私權、名譽權等合法權益,最終造成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造成網絡暴力之殤。

(三)實行網絡實名制

在人肉搜索當中,當個人的隱私信息被人在網上披露后會出現(xiàn)很多跟帖的人,這里包括提供被搜索真實信息的人,提供虛假信息的人以及純粹跟帖看熱鬧發(fā)表自己意見的人。正是由于這些人的交叉存在,如何去管理規(guī)范發(fā)帖者變成了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

雖然當今是網絡信息時代,網絡社會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有充分發(fā)表自己意見的權利。但是,要適當限制公民在網絡社會的言論自由,不能發(fā)表一些毫無理論和事實依據(jù)的虛假信息或言論。每個人都享有言論自由,但自由是相對的,言論自由的邊界是他人的合法權益。同樣,在網絡上發(fā)表言論的底線就是不能侵犯他人合法權權益。

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互聯(lián)網基礎管理制度。具體表現(xiàn):第一,規(guī)范域名、IP地址和登記備案、接入服務管理。第二,建立互聯(lián)網信息服務準入退出機制。第三,積極探索網絡實名制。當前,網站電子公告服務用戶身份認證制度正在探索推進中。網絡實名制的實質是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網絡行為負責。通過網絡實名制要求人們減少不負責任、偏激狹隘、甚至是造謠生事的言論,進而維護網絡社會秩序,避免網絡暴力的出現(xiàn)。當然,現(xiàn)在實施網絡實名制的條件有待完善。網絡實名制發(fā)揮功用的前提是網絡社會相關配套設施、規(guī)章制度的完善程度足以保護實名制后的網民個人信息不被外泄。

第7篇

關鍵詞:公共道德;網絡道德;存在問題;網絡道德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6-0369-02

當下中國,洋溢著勃勃生機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一些道德滑坡和價值淪喪現(xiàn)象??焖侔l(fā)展的網絡,在未來的道德建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作為公共道德范疇的網絡道德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這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推動學雷鋒活動、學習宣傳道德模范常態(tài)化”……黨的十報告中關于道德建設的重要論述,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之所以十報告如此強調道德建設,這與我國的現(xiàn)階段發(fā)展現(xiàn)狀是分不開的。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讓我國的經濟總量和人均GDP突飛猛進,然而,經濟學研究顯示: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后,一般國家都會經歷“拐點時期”,此時的轉型,最大的挑戰(zhàn)常常來源于“精神內核”的裂變。

談網絡道德,必須明確網絡道德是屬于公共道德范疇的。首先很有必要在“何謂公共道德?”這一問題認識的基礎之上,對公共道德的內涵進行深入探討。當前學者們對“公共道德”的概念把握之上,還沒有形成比較深入和統(tǒng)一的“共識”。高湘澤教授的觀點認為:“如果把事關私人事務(private affairs)和私人生活(private life)領域的道德稱作‘私人道德’(privatemorality),那么,與之相對的公共道德(public morality)便應當可以被理解為事關公共事務(public affairs)和公共生活(public life)領域的道德。”顯然,公共道德最突出的特點是公共性,只有包含在公共生活領域當中的那些具有普遍含義的道德觀念,特別是關涉社會基本結構、社會生活及公共事務的道德觀念,才能成為公共道德[1]。

根據(jù)2013年1月15日,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5.64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為42.1%[2],面對互聯(lián)網如此迅猛的發(fā)展勢頭,網絡道德在公共道德中已經成為至關重要的一部分。網絡參與不僅包括普通民眾,還包括企業(yè)和政府,在這樣一個現(xiàn)實世界數(shù)字化的環(huán)境里,網絡行為的私人性和影響的社會性,更要求我們關注網絡發(fā)展過程中的網絡道德問題。

二、網絡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道德困境

網絡在方便人民生活、提高企業(yè)效率、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網絡的負能量卻也充斥其中,從以下幾個案例,我們分析網絡發(fā)展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道德困境。

案例一:“人肉搜索”是通過網絡維護正義還是多數(shù)人的暴力?

2007年12月,一位名為姜巖的31歲的女白領跳樓自殺身亡,她在博客中披露自殺原因在于其丈夫王菲在外發(fā)生不正常男女關系。網上立即發(fā)動了一場關于王菲的“人肉搜索”運動,將王菲和他的家人關于姓名、照片、住址以及身份證信息和工作單位等個人隱私信息全部披露。此后,追殺、圍攻、謾罵、威脅、恐嚇郵件、網上被通緝、被原單位辭退等等一直縈繞王菲生活之中。最終王菲毅然決定將大旗網等數(shù)家網絡經營者訴諸法院以要求損害賠償。由網絡事件而上升到司法程序的女白領“死亡博客”案,亦稱“人肉搜索第一案”,2008年12月18日在北京市朝陽法院宣判,最終,兩家網站被判侵權,王菲獲賠精神撫慰金8000元。而法院則向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發(fā)出司法建議,建議該部對“人肉搜索”等新生網絡事物進行引導。

從“人肉搜索第一案”,到之后的“銅須門”,以及“韓白之爭”、“死亡博客”等等,“人肉搜索”無時無刻不在互聯(lián)網上演。在人肉搜索之下,互聯(lián)網不僅是虛擬的,甚至可能是毫無隱私可言的。所以,網絡在促進民主進步和社會發(fā)展的同時,催生了大量網絡暴力。所謂法不責眾,個人融入群體,在心理上會產生一種安全感,這也使得參與人肉搜索的民眾敢于施行網絡暴力而不用擔心承擔相應責任。網上的民眾最終被定性為侵犯隱私的風險由于網絡生活的匿名制而大幅降低。一直以來傳統(tǒng)看法都是,互聯(lián)網絡應該作為一個最自由開放的場所而體現(xiàn)其存在價值,然而從連續(xù)發(fā)生的網絡暴力來看,所謂網絡自由空間卻一再發(fā)生多數(shù)民眾意見壓迫甚至無視少數(shù)民眾合理意見的情況,甚至發(fā)生人身攻擊。英國自由主義大師約翰?密爾也強調:“假定全體人類統(tǒng)一執(zhí)有一種意見,而僅僅一人執(zhí)有相反的意見,這時,人類要使那一人沉默并不比那一人要使人類沉默較為正當?!盵3]網絡暴力以道德鳥瞰的方式來裁奪他人表達權利,這無疑是一種“道德霸權”。

案例二:電商大戰(zhàn),是讓利消費者還是欺詐?

每逢節(jié)日,電商之間的價格廝殺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但2012年6月18日京東商城的店慶卻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國內知名電子商務平臺紛紛加入戰(zhàn)局。在本次戰(zhàn)局中,京東商城、蘇寧易購、天貓、國美庫巴網、當當網、卓越亞馬遜、一號店等一干電商巨頭參與其中。為了吸引消費者眼球,各家電商都放出巨資讓利促銷,正值店慶的京東商城更是號稱讓利10億元。然而令人唏噓不已的結果是,京東商城、蘇寧易購和國美電器攪動的“電商促銷大戰(zhàn)”原來是鬧劇一場。針對“8?15”電商價格大戰(zhàn),國家發(fā)改委價格監(jiān)督檢查與反壟斷局調查發(fā)現(xiàn),上述參與價格戰(zhàn)的三家廠商主要在三方面涉嫌價格欺詐:促銷價高于原價、未完全履行價格承諾、用獨家銷售的產品進行比價等。而一淘網也存在部分數(shù)據(jù)失實的問題。相關部門抽查京東的15種產品顯示,這些產品的毛利率最低達4%,最高達22.43%,即使促銷后最高的毛利率也達到10%。此外還存在的虛假現(xiàn)象是,有的電商承諾低價出售商品,但在網店上卻標明無貨,而調查結果顯示商家倉庫實際有存貨。另一個涉嫌虛假促銷的表現(xiàn)是,有的電商促銷的產品是獨家經營,其他商家根本沒有,因此也無從比較其此前承諾價格究竟是否為最低價。

“8?15”電商大戰(zhàn)是一場電商的全民鬧劇,京東、蘇寧、國美、一淘吸引了眼球,但卻犧牲了電商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信譽,微博營銷的過熱是否會導致整個行業(yè)的信譽坍塌?過度的宣傳是否會造成用戶的透支消費?企業(yè)為了贏利用盡了心思,挖空了頭腦,卻傷害了全國網購的消費者心,誠信的缺失,何嘗不是整個民族道德缺失的痛。

案例三:政府網站PS照片,是往臉上貼金還是自打耳光?

《人民日報》曾報道:目前100%的國務院組成部門和省級政府、95%以上的地市級地方政府、85%以上的區(qū)縣級地方政府建成了政府網站,然而,不少地方政府網站雖高調上線卻最終淪為擺設,內容更新緩慢,甚至整體處于休眠狀態(tài)。就在這樣近乎休眠的狀態(tài)下,一些官方的新聞照片中,PS技術似乎總是扮演了一個并不光彩的角色。此前,就有一些政府網站新聞圖片里出現(xiàn)過領導“到處亂飛”的照片,杭州某區(qū)政府網站、四川某縣政府網站的新聞中都出現(xiàn)過領導的懸浮照。政府網站本是對外展示政府形象的窗口,倘若淪為自欺欺人的擺設,勢必會給公眾造成一種負面影響,不僅破壞了“新聞的生命在于真實”這一根本原則,更是破壞了政府的公信力。為人民服務、實事求是則被人民看成一句句空洞洞的口號。為了面子工程,抑或是為了完成上級下達任務,政府部門如此做事,這又何嘗不是一種道德的缺失呢?

三、加強網絡道德建設,建設文化強國

文化大國并不能稱之為文化強國,力爭成為一個文化強國,就必須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準,而面對網絡如此迅速的發(fā)展,在社會生活中影響力的不斷擴大,網絡上道德問題的出現(xiàn)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如何加強網絡道德建設,關乎能否穩(wěn)步實現(xiàn)建設文化強國的目標。以上三個案例分別從人民群眾、企業(yè)、政府三個主體分析網絡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道德問題,應該從更深層次挖掘產生的根源,從而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1.所有社會問題歸根結底都是人的問題,所以加強網絡道德建設,首先要從人的教育開始,加強個體道德修養(yǎng)提高自律意識。如果不能通過教育提高全民的道德水準,即便是有再嚴密的法律,也會有人刻意或者無意中去破壞?,F(xiàn)階段,年齡在10―29歲的網民占網民總人數(shù)50%以上,青少年是上網的最大群體,是上網的主力軍。青少年的認知與道德成長基本上還處于模仿和模擬的層次。所以說在日常生活之中,成年人,尤其是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公共道德修養(yǎng)和成熟會產生直接和深遠的影響。到了互聯(lián)網時代,網上眾多民眾的不受傳統(tǒng)道德約束的行為,更容易給青少年造成許多非常惡劣的影響。因此,家庭、學校、社會都應當擔負起積極的教育作用,使新生代的網民從一開始就建立良好的道德自律。

2.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建立網絡里的行為規(guī)則。正所謂“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網絡不是虛無縹緲的世界,是各個主體參與的現(xiàn)實世界數(shù)字化,不僅每個個體要自覺增強自身修養(yǎng),同時也要從總體上規(guī)范網絡行為。旨在規(guī)范網絡行為的法律法規(guī)不僅要規(guī)范普通民眾的網絡行為,還要能夠有效地管理企業(yè)的網絡商業(yè)行為,有效地監(jiān)督政府的網絡行政行為。

3.加強網絡道德規(guī)范宣傳和監(jiān)控機制。根據(jù)《當代公民的網絡道德問題調查》顯示,在接受調查的網民中,僅有5.2%的受訪者了解“文明上網自律公約”,可見加強網絡道德規(guī)范的宣傳是十分必要的。我們還應該積極借鑒發(fā)達國家和組織,如美國計算機組織協(xié)會、加拿大的信息處理協(xié)會等制定的信息倫理準則,他們的網絡道德堅實的研究成果和先進經驗,對現(xiàn)階段我國加強網絡行為的道德約束將發(fā)揮正面影響。

綜上,信息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我們帶來諸多益處的同時,也帶來了較多的不符合倫理道德,甚至走向犯罪的諸多不利因素[4]。不管是普通網民,還是企業(yè)或是政府,在進行網絡活動時都應當遵從最基本的網絡行為規(guī)范。公民應該積極發(fā)揮網絡給自身帶來的積極影響,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利用廣博的網絡資源開闊視野,豐富知識;企業(yè)在利用網絡實現(xiàn)效益的同時應誠實守信,建立良好的社會責任感;政府部門在實現(xiàn)網絡辦公的過程中,應該堅持實事求是的作風,了解民情,傾聽民意,恪守道德底線。

參考文獻:

[1]黃永錄,李文中.淺述公民的公共道德責任意識[J].文教資料,2011(2).

[2]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第31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R].2013-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