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久久久字幕|亚洲精品成人 在线|视频精品5区|韩国国产一区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期刊支持:400-888-9411 訂閱咨詢:400-888-1571股權代碼(211862)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小學國學教育范文

時間:2023-05-31 15:07:48

序論:在您撰寫中小學國學教育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中小學國學教育

第1篇

國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通稱,諸子百家、儒釋道、地域文化等都是國學的重要內容。儒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但并不是國學的全部,我們不能把這兩者等同起來。傳統(tǒng)中國社會的歷史文化是流動與變化著的,儒家文化傳統(tǒng)也是流動與變化著并與其他文化傳統(tǒng)相交織的。但兩千五百多年來,儒學滲透到全社會上下,適應、調節(jié)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并指引人們的生活,落實在政治制度、社會風習、教育過程以及私人修養(yǎng)與性情陶冶之中,乃至到了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地步,極具草根性。儒學實際是我國走上現代化的基礎與鋪墊,它在未來社會的發(fā)展中將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儒釋道是互補的,經學、儒學是國學中最重要的內容。我們不必把國學講成儒學,以儒學取代國學,但也不必排斥、貶低儒學,一定要認識到傳統(tǒng)社會在一定意義上是儒家型的社會。

我認為可以從四個層面來理解國學:第一是常識層面,即國家、民族、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識內容。第二是學術與技藝層面,即傳統(tǒng)文化各門類各方面,尤其是地方文化、民間技藝、學術傳統(tǒng)之傳承。要通過微觀精細的研究,搶救、整理與繼承絕學,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第三是道德價值與人生意義層面。按梁啟超的說法,《論語》《孟子》是兩千年國人思想的總源泉,支配著中國人的內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全社會形成共同意識,我們既做這社會的一分子,總要徹底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識生隔閡。今天我們提倡國學,有助于克服工具理性的片面膨脹所導致的人文精神的萎縮或失落,塑造國民的理想人格。第四是民族精神或國魂與族魂的層面。提倡國學與吸納西學并不矛盾。對于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理念、生存智慧、治國方略,我們體認得越深,發(fā)掘得越深,我們擁有的價值資源越豐厚,就越能吸納外來文化的精華,越能學得西方文化之真,這才能真正使中西或中外文化的精華在現時代的要求下相融合,構建新的中華文明。世界上任何成功的現代化,都不是失去民族性的現代化。換句話說,世界上還沒有脫離本土文化傳統(tǒng)的成功現代化的范例。

學習國學更重要的是把握中華人文精神與價值理念,了解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融會的過程,以及其可大可久的所以然,堂堂正正地做一個中國人??鬃犹岢姇Y樂之教。他講:“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保ā墩撜Z·述而》)又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保ā墩撜Z·泰伯》)讓弟子優(yōu)游、涵養(yǎng)、陶冶于詩書禮樂教化之中,養(yǎng)成健全的人格。國文、國學中有很多內容及教育方式,屬于博雅教育及君子人格培育的范疇,中國傳統(tǒng)文人很看重個體人格的生存品味與質量,很重視人文的熏陶和修養(yǎng)。

當前,對國家民族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了解,已成為國人的普遍需求。實際上,任何民族、國家的成員對自己的文化或宗教傳統(tǒng)都有了解的義務,同時這也是一種權利。反過來我們可以說,任何民族、國家的文化或宗教傳統(tǒng)是自家走向現代化的基礎。“五四”以來,特別是“”以來,我國一些知識人不加分析地把自己的祖宗文明全部作為負面的糟粕、批判的對象,認為傳統(tǒng)文化都是現代化的障礙,因此,體制內的教育中不僅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很少,而且還灌輸了很多片面的、似是而非的、矮化或妖魔化中國文化的看法,使之成為幾代人的“共識”。這很危險,其危險性是使我們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身份的自我認同、社會倫理的基本共識及終極信念與關懷。我們的大中小學教育中,知性教育偏勝,德性教育不足。人性、性情的教育應重于知識教育,兩者應結合起來。政治教育不能代替道德教育、生命教育與性情教育,也代替不了。

國學教育是有神圣性的,雖然可以且應當采取寓教于樂的方式,但是國民需要通過莊嚴的學習,理解自己的文化精神傳統(tǒng)。中小學教育乃至高等學校的通識教育對一代代國民基本素養(yǎng)的形成與提高最為關鍵。我國傳統(tǒng)的教育,自蒙學階段開始,特別重視培育孩子的健康良好的心態(tài)、性格、情感與品行,使其擁有一定的文化教養(yǎng)。古人說的“蒙以養(yǎng)正”,或“正蒙”,即開蒙的時候一定要端正。這是說,由有德的家長與教師對兒童發(fā)蒙,教他立志做一個正直的人,有理想情操的人。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有膾炙人口、傳之久遠的蒙學讀物及一些家訓、家禮、家書等讀物,剔除其時代局限與糟粕,可以作為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教材。

國學經典中不乏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與故事,教育我們如何立志有恒,如何做一個對民族、對人類有用的人,可以作為中學乃至大學階段的傳統(tǒng)文化教材。毫無疑問,就取得全社會普遍的文化認同、倫理共識與終極關懷而言,就和諧社會的建構與可持續(xù)發(fā)展而言,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當掌握好母語(漢語、方言,各族群語言),具有中國歷史文化的基本常識。

二、中小學的國學教育

近來,浙江古籍出版社出了一套中小學“國學基本教材”,邀請我做總顧問。本套教材的書目有:《弟子規(guī)》《三字經》《千字文》《千家詩選讀》《幼學瓊林》《詩詞格律》《唐詩選讀》《宋詞選讀》《論語(上、下)》《孟子(上、下)》《大學中庸》《詩經選讀》《左傳選讀》《史記選讀(上、下)》《諸子文選(上、下)》《顏氏家訓》《漢魏六朝文選》《唐宋文選》《禮記選讀》《楚辭選讀》等。每冊有指導性的概述,有經典原文,有對原文的注釋與新譯(賞析),并配上文史鏈接(延伸閱讀)、思考討論等,圖文并茂,準確生動,具有可讀性與系統(tǒng)性。這是現行中小學選修的一套國學讀本。目前中小學國學教育仍處于自發(fā)的狀態(tài),體制不順,相當困難,各類教材也良莠不齊。

如前所述,我認為國學教育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信念、價值觀念與人格情操。“四書”等表達的是以“仁愛”為中心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四維八德(孝悌忠信、禮義亷恥)等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系統(tǒng),是中國古代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道,人們就是按此信念而生活的。我建議學習臺灣地區(qū)的經驗,在高中階段增設一門必修課《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內容就是“四書”)。這門課是中國文化課,不同于政治課、思想品德課,也不同于語文課??箲?zhàn)勝利后至今,臺灣地區(qū)的這門課程對中華文化認同與民眾的文明教養(yǎng)起了重大的作用。大陸旅游者發(fā)現,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是稟性善良、有人情味、懂禮讓、講友善的人。這與民間小傳統(tǒng)的文化宗教的活力及作用,與代代相傳的家教家風,與不中斷的國學教育,特別與中學必修“四書”有密切關系。

中國文化的大傳統(tǒng)與小傳統(tǒng)是打通了的。國學具有平民化與草根性的特點。我國民間流傳著的諺語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這些來自中國經典的精神,透過《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弟子規(guī)》等蒙學讀物及家訓、族規(guī)、鄉(xiāng)約、譜牒、善書,通過大眾口耳相傳的韻語故事、俚曲戲文、常言俗話,成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言行軌范。

南宋以后在我國與東亞的民間社會流傳甚廣、深入人心的朱熹《家訓》說:“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乎信也。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有德者,年雖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雖高于我,我必遠之?!薄叭擞行∵^,含容而忍之;人有大過,以理而諭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庇终f:“勿損人而利己,勿妒賢而嫉能。勿稱忿而報橫逆,勿非禮而害物命。見不義之財勿取,遇合理之事則從……子孫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難不可不扶。”朱子說此乃日用常行之道,人不可一日無也。應當說,這些內容來源于詩書禮樂之教、孔孟之道,又十分貼近民間大眾。其中蘊含著個人與社會的道德,長期以來成為老百姓的生活哲學。

王應麟的《三字經》開宗明義:“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边@就把孔子、孟子、荀子關于人性的看法以簡化的方式表達了出來。儒家強調性善,又強調人性的養(yǎng)育與訓練。

清代李毓秀《弟子規(guī)》的總序說:“弟子規(guī),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其內容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等幾部分。這些綱目都來自《論語》?!兜茏右?guī)》中對孩童舉止方面的一些要求,如要求孩童站立時昂首挺胸,雙腿站直,見到長輩主動行禮問好,開門關門輕手輕腳,不用力甩門等。這些規(guī)范都是文明人起碼應有的,是尊重他人而又自尊的體現。又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薄坝萌宋?,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后有急,借不難?!边@都有助于文明社會的建構,是文明人的生活習慣,也是今天社會公德的基礎。

南開中學的前身天津私立中學堂成立于1904年10月,老校長嚴范孫親筆寫下“容止格言”:“面必凈,發(fā)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莊?!边@四十字箴言來自蒙學,又是該校對學生的容貌、行止的基本要求。該校設整容鏡,師生進校時都要照鏡正容色。后來張伯苓先生治校,堅持了這些做法。

先生在留德期間撰寫的《中學修身教科書》,商務印書館于1912年至1921年間共印行了十六版,他還為赴法華工寫了《華工學校講義》,兩書在民國間影響甚大,今人合為《國民修養(yǎng)二種》一書。蔡先生在民國初年為中學生與赴法勞工寫教科書,重視社會基層的公民教育。蔡先生的用心頗值得我們重視,他從孝敬父母談起,創(chuàng)造性地轉化本土的文化資源,特別是儒家道德資源來為近代轉型的中國社會的公德建設與公民教育服務。

現今南京夫子廟小學的校訓是:親仁、尚禮、志學、善藝。我認為這是非常好的。對孩童、少年的教育,首先是培養(yǎng)健康的心性情才,從日常生活習慣,從待人接物開始,學會自重與尊重別人。

我們今天強調成人教育,因為僅有成才教育是不夠的,成才教育忽略了我們作為完整的人、健康的人所必需的一些素養(yǎng),在人格養(yǎng)成方面幾乎是空白。這不是大學教育才有的問題,而是幼兒園、中小學教育就該關注的。

國學當中有很多修身成德、培養(yǎng)君子人格的內容。中國古典的教育,其實就是博雅教育。傳統(tǒng)的教育并不是道德說教,不是填鴨式滿堂灌的教育,而是春風化雨似的,讓學生在點滴中有所收獲并自己體驗,如詩教、禮教、樂教等。我覺得應該讓孩子們處在良好的文化氛圍中。家長、教師要端正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這對孩子影響很大。家長、教師要培養(yǎng)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多在性情教育上下功夫,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多與孩子交流,洞察他們的情感,并作正確的引導。

廣大青少年要趁著現在記性好,多讀些經典,最好能背誦一些,其中的意思以后可以慢慢領悟。南宋思想家陳亮說:“童子以記誦為能,少壯以學識為本,老成以德業(yè)為重?!示又?,不以其已能者為足,而嘗以其未能者為歉,一日課一日之功,月異而歲不同,孜孜矻矻,死而后已?!边@即是為己之學,是終身自我教育。

三、語文教學中的國學教育

在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系統(tǒng)工程中,對中小學生加強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尤其重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是鞏固國本的需要,對于提升國家軟實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國學教育需要家庭、社會、學校共同擔當。在中小學加強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本身也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不能只靠語文教育,但語文教育仍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語文教育都是影響深遠的。語文教育不僅僅只具有工具性,還具有人文性,承載著引導價值觀的責任。

南懷瑾先生說過,小學語文課,一、二年級主要學《千字文》,三、四年級主要學《幼學瓊林》,五、六年級主要學《古文觀止》,整個小學應穿插學習、背誦《弟子規(guī)》《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詩經》等。初中語文主要學四書五經、諸子百家,重在《論語》《老子》。南先生此說,值得借鑒。

現在湖北省統(tǒng)一使用的鄂版語文教材,小學每冊約8首古詩,16條古今中外名言,沒有古文。初中每冊約10至12首古詩,8篇左右古文(寓言故事或唐宋家短篇等)。現行鄂版教材較之過去,有了許多優(yōu)點,但仍然偏于政治思想教育,作文訓練散亂不成系統(tǒng),課后習題也尚待改善,較之人教社和東北的語文教材要遜色一點。但以上無論哪一家的語文教材,在如下方面都嫌不足:沒有充分自覺地重視、強調學生對母語及母語的代表——經典文獻的學習,對古漢語的語言及其反映的思維特征的把握,對經典中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的道德價值觀、安身立命的精神信念及民族智慧傳承的重要性。當然,這是以高標準來要求的。另外,現行語文課文中現代散文較多,歐化式的漢語較多。我們的孩子從社會與學校學習的主要是西方或泛西方化的語言、思維方式與價值觀。語文教育應當有中國文化的自覺與自信!從目前的情況看,這種自覺與自信嚴重不足。

第2篇

但是,學術界和教育界往往將國學經典教育與中小學素質教育當做兩碼事。一方面,國學經典教育只是國學熱的一個側面反映,學校和家長只是將經典教育作為學生課余的學業(yè)補充或興趣愛好;另一方面,中小學素質教育往往只是將重點放在減輕學生負擔,進行新課程標準改革,提高學生各種才能等,鮮有將二者聯系起來進行研究的論文、論著。如何研究素質教育情境下國學經典的弘揚和傳承,如何促進國學經典誦讀中的學生素質提高,如何將二者緊密結合起來,是擺在各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學教師面前的當務之急。

一、中小學素質教育的內涵和主要內容

1.中小學素質教育的內涵和實質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并頒布《關于深化教育改革進而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稕Q定》指出,素質教育就是“通過人的左右腦的開發(fā)和塑造,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培養(yǎng)科學精神品質和人文精神品質相統(tǒng)一的人,以實現個體的發(fā)展與社會的和諧一致的人的素質”。

當前,我國中小學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要由應試教育轉到全面提高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其實質就是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教育,即《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所提出的“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學質量”要求,從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出發(fā),以全面培養(yǎng)高尚的文化情操、豐富科學的文化知識、較強的實踐和動手能力以及健康的個性為宗旨,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全面增長能力,成長成才成人。

2.中小學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

中小學素質教育是一種廣泛而全面的促進中小學生全面成長的博雅教育即通識教育。通過開展素質教育,應當讓中小學生在道德品質與公民素養(yǎng)、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五個方面都有顯著提高。其具體目標要求為:思想道德素質,如熱愛祖國、孝敬父母、保護環(huán)境、勤儉節(jié)約、關心和尊重他人等;科學文化素質,如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說普通話,寫規(guī)范字,掌握各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身體心理素質,要掌握兩項基本體育鍛煉技能,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鍛煉和衛(wèi)生習慣,具有自尊、自信、合作和承受挫折等品質,不斷正確認識自我,有一定的自我教育、適應環(huán)境和社會生活的能力;藝術審美素質,學生藝術興趣愛好廣泛,有健康的審美情趣,掌握一項藝術特長等。

二、制約當前中小學素質教育實施的瓶頸分析

1.智力教育的擠壓

當前,很多家長都將孩子的智力發(fā)展放在首位,為了將來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社會的佼佼者,一味地在繁重的學業(yè)中不斷加壓。于是,中國人幾千年的國學經典被丟棄了,人和人之間的“情”淡薄了。家長以及學生都過度重視“分數”的高低,很多“奧數班”、“英語班”、“作文班”應運而生且長盛不衰,多數的同學都主動參加或被動參加過各種各樣的培訓班,這不僅加重了中小學生的學習負擔,扭曲了中小學生的心靈,而且異化了教育的本質。

從中小學校角度看,國家教育主管部門雖然一再強調減輕中小學生的學業(yè)負擔,但由于學校間、班級間還存在著成績的攀比以及升學的壓力,應試教育即智力教育一直被許多中小學校當作教育的重點甚至全部。不可否認,智力教育是人類最重要的教育之一,也是中小學校素質教育的應有之義。但是,當前很多中小學校的教育存在著“重智育,輕德育,輕體育”的傾向,很多中小學校對“三好學生”的評定簡單地以成績的高低來衡量,甚至成績好的就被稱為“好學生”,成績差的就被稱為“壞學生”。

誠然,科學、理性等智力活動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也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生命的質量,人類應該積極推行智力教育以發(fā)達人的理性思維、完善人的科學知識結構。但是,近代以來的科學、理性主義教育顯出了過度擴張之勢。純粹的智力知識教育是談不上“素質”的提升的,不能造就“完全之人物”。它“由于忽視、舍棄甚至排斥犧牲個體的獨特性、偶然性、豐富性,而使‘人為物役’,成了各種機器的奴隸?!?/p>

2.家庭教育的缺位

當我們感嘆優(yōu)生優(yōu)育給祖國未來創(chuàng)造了無限希望時,也不得不直面青少年國學經典教育內容貧瘠、手段單一、方式簡單甚至缺失等諸多問題。特別是當前大多數家庭都是一個孩子,“小皇帝”“小公主”成為家庭、社會的核心,青少年一代多被溺愛。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不去也不會感受、珍視他人的感情。傳統(tǒng)的國學經典就在這種溺愛中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而對于農村里的中小學生來說,家庭教育的缺位現象更加嚴重。很多家長常年在外地打工,很少或不能與自己的孩子進行有效的交流,起不到應有的家庭教育的作用,造成學生不知道學什么、怎么學,內心空虛,成績下降,素質教育無法推進到家庭中去。

3.社會教育的異化

隨著社會經濟和互聯網絡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有了自己的手機、QQ、網絡互動平臺,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將課余時間放在了手機游戲、網絡聊天、網絡虛擬游戲等上面,變成了“宅男”“宅女”一族。中小學生過早地接觸了社會上(主要是網絡上)的負面內容,加上學校、家長對中小學生的關心、監(jiān)管不夠,很多中小學生了解“艷照門”“獸獸門”等網絡不良信息,對歌星、影星等耳熟能詳。但是,他們卻對那些對社會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作家、思想家等所知甚少,對中國的傳統(tǒng)國學經典認知、了解不夠。

三、國學經典教育與中小學素質教育的內在聯系

1.國學經典教育是中小學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小學素質教育離不開國學經典教育。因為國學經典教育能夠“把人類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huán)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yǎng),成為人的相對穩(wěn)定的內在品質”。其要旨在于培養(yǎng)人文精神,引導中小學生從小就能夠求真、從善、愛美,洞察人生的目的與意義,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

“經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它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道德理念,是歷代仁人志士千錘百煉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傳承經典,不僅關系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揚光大、關系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也關系到當代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與成才。一個文明必須借助于它的“經典”來承載其核心價值。著名學者楊叔子說:“民族的概念主要是人文文化概念而非遺傳基因的概念。基因只能決定是什么種族,不能決定是什么民族;沒有自己的人文文化,就沒有這個民族?!睆闹行W階段開始推行國學經典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學生傳承文化命脈,增強民族自信心;有助于他們感受古人情懷,培植愛國情操;有助于他們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有助于他們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文化素養(yǎng)。尤其是國學經典中的人格風范能夠提升中小學生的人格品位,提高審美情趣;國學經典中的“和合”思想有利于培養(yǎng)和諧發(fā)展的人;國學經典中的榮辱觀具有立人導行的功能。

2.中小學素質教育是國學經典教育的必然歸宿

中國國學經典是我們的祖先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流傳下來的,代表某一時期精髓的思想、理念以及相關的作品,是我們祖先在發(fā)展過程中所積累的精神財富,是歷史的活化石。世界上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國學經典。無論通過口耳傳誦抑或是其他方式,國學經典都是需要代代相傳的。而中小學階段是接觸國學經典的初始階段,是引導中小學生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最重要時期。當前如火如荼開展的中小學素質教育,摒棄了應試教育的填鴨式教學和逼迫式學習,為國學經典教育創(chuàng)設了平臺,提供了載體。從當前各地各中小學校轟轟烈烈開展的國學經典誦讀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小學素質教育成了國學經典教育的必然歸宿。

3.在中小學開展國學經典教育的理論依據與現實意義

我國雖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但在當今社會上確實存在著不容忽視的文化信仰失落與危機問題。由此導致的是社會和國家凝聚的危機。魯迅先生說:“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fā)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倍鴤鞒形幕},對于增強民族自信心,促進全民族的進步,應該說是起著關鍵的作用的。

對于個人來說,從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學習了解學國學經典,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利于全面提高文化素養(yǎng),增強民族責任感;可以促進學生對古代哲學、歷史及其他文化知識的了解,啟迪思維,增長智慧;可以繼承和發(fā)揚古代先賢那種嚴謹踏實和勤奮不已的治學精神,提高人文學術創(chuàng)造力;可以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懂得社會倫理道德,學會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培養(yǎng)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先人后己的處世態(tài)度。對個人成長和事業(yè)成功都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在中小學開展國學經典教育是人生修養(yǎng)應當追求的一種境界。

四、以國學經典教育促進中小學生素質教育

中小學校開展國學經典教育是推行素質教育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為中小學素質教育提供了一個平臺。在這方面,漯河市得風氣之先。

早在2003年,漯河市商業(yè)幼兒園率先開展了中華文化經典誦讀活動,對孩子們開展基礎的倫理道德教育,讓孩子們誦讀《弟子規(guī)》《三字經》《論語》等經典;2004年,漯河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等部門聯合下發(fā)了《關于在全市少年兒童中開展“誦讀中華文化經典”活動的通知》,在全市中小學、幼兒園掀起了誦讀中華文化經典的熱潮;2006年,漯河市進一步深化經典誦讀活動,把經典誦讀從校園推向了社會;2010年,漯河市委宣傳部、文明辦等六部門又聯合下發(fā)了《關于在全市深入開展“讀、識繁體、解漢字”活動的通知》。這一通知盡管不是專門針對中小學生的,但是,讓國學經典進校園、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從中小學生抓起,用祖國優(yōu)秀的國學經典吸引學生、引導學生、熏陶學生、教育學生、塑造學生,不啻為中小學素質教育的一項嘗試。對于漯河市的這一舉措,《光明日報》給予了高度的肯定。漯河市這一遠見卓識的做法,將國學經典教育與中小學素質教育結合起來,相輔相成,并行不悖,收效顯著。

1.用優(yōu)秀的國學經典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公民意識

漯河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謝安順同志指出:“經典是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著作,國學經典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蘊涵著無窮的力量。……在未成年人中開展國學經典教育,能夠開發(fā)他們的智力潛能,培養(yǎng)記憶能力,提高文化素質,增強人文修養(yǎng),陶冶道德情操,從而達到‘以文載道’、‘文德并重’的效果?!笨梢?,用優(yōu)秀的國學經典對中小學生進行素質教育,進而增強中小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公民意識,是素質教育的應有之義。

2.通過國學經典誦讀加強中小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教育

提高人的素質,離不開本國傳統(tǒng)的國學經典的教育、滋養(yǎng)、啟迪與熏陶。通過國學經典誦讀,讓中小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使命“任重而道遠”,培養(yǎng)高度的責任感;讓中小學生學會“自強不息”,磨礪堅強的個人品格;讓中小學生懂得“厚德載物”,建立和諧的社會關系的重要性。國學經典的誦讀與傳播、接受,有利于中小學生道德完善、人格的健康發(fā)展;有利于中小學生養(yǎng)成尊重他人、講求合作的良好品格;有利于中小學生講信義、重信譽、言行一致的品行的養(yǎng)成,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取信于人。國學經典中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敬業(yè)精神,有利于中小學生養(yǎng)成執(zhí)著追求真理、獻身事業(yè)的高尚品德。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渴望建功立業(yè)的人生價值觀念,有利于中小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自信心的樹立,有利于中小學生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tài)的形成。其他諸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剛直不阿的正直人格,寬容大度、團結協(xié)作、顧全大局“和為貴”的處事理念,“將相和”的君子風范,忍辱負重、逆境成才的良好心理素質等等,都是中小學生思想道德和品格形成的精神養(yǎng)料,它可以激勵中小學生積極追求真善美,鞭撻假丑惡,自覺地樹立高遠的志向,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養(yǎng)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學好專業(yè)知識和技能,以適應21世紀的競爭需要。

參考文獻

[1] 李澤厚.世紀新夢.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

[2] 楊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談人文教育的基礎地位.高等教育研究,2001,4(2).

[3] 魯迅.吶喊?自序.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第3篇

關鍵詞:國學教育;中小學;思考;探索

國學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它已經深深植根于每個中國人的血液與骨髓,其綿延不絕的文化張力直到21世紀的今天依舊滋潤著人類的心靈。從80年代“文化熱”到90年代開始的“國學熱”,中國文化復蘇的波瀾不斷涌起。我們將國學引入中小學校園,力圖將中華文化的源頭介紹給孩子們,實在是高瞻遠矚的決策。

一、中小學推廣國學教育的實際意義

(一)道德價值的層面。國學經典中蘊涵的傳統(tǒng)美德,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孩子們的人格,提升著孩子們的素養(yǎng)。如孝親敬長,誠實守信,謙恭有禮等。同時,燦爛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對祖國更有感情,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培養(yǎng)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識、經世致用的下一代。比如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中要尊師重教,尊老愛幼,要知道怎樣做人做事,等等,這些好的傳統(tǒng)如果失去了,那我們的道德秩序就容易混亂。國學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如《論語》《孟子》,按梁啟超的說法,“是兩千年國人思想的總源泉,支配著中國人的內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們全社會形成共同意識,中小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只有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識生隔閡。一個人辨別是非的能力應該從小就開始,過了青春期,道德觀、世界觀就已經基本形成了,這時候才開始進行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教育就太晚了。中小學尤其是小學可操作空間比較大,年齡段合適,考試的壓力也相對小一些,因此是國學教育的最佳r間。

(二)人生意義的層面。有人說,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其目的大致有四個層次,即個人道德素質的全面養(yǎng)成、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其核心是崇尚“和諧”。這既是一種哲學原則,也是一種社會秩序和理想,是和當代社會追求個人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家庭幸福、國家安定、世界和平相一致的。國學提倡理想人格的追求,這與西方功利主義、拜金主義是截然相反的。中國人的精神文化,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傳承而來,這些需要從對孩子的教育開始,他們是我們的未來,也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未來。國學對克服工具理性的片面膨脹所導致的人文精神的萎縮或失落,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三)國學師生和諧關系。國學可以啟迪孩子的天性,亦作用于成人。國學,教給了老師和孩子們更多的寬容和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由儒、釋、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學合構而成。在這種傳統(tǒng)文化基礎上孕育出來的傳統(tǒng)人文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順自然而以人為本;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循人倫而以和為本;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上,重體驗而以樂為本。處于這種精神熏陶之下的中國古代知識分子,逐漸形成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使命意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憂患意識,“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濟世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路向和“天人合一”的終極理想。同時,古代知識分子十分注重以“內省”來提高道德修養(yǎng),并且主張通過自身的體驗而體驗到快樂。也正是因為此,“順自然而以人為本,循人倫而以和為本,重體驗而以樂為本”成為傳統(tǒng)人文精神的體現,對建立和諧師生關系有指導作用。

二、如何在中小學推廣國學教育

(一)國學課程進課堂。目前,國學的內容其實在正規(guī)教育中存在得很少,語文課有一些,歷史課有一些,更多的是側重于現代科技內容。把傳統(tǒng)文化經典教育正式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尚需時日,因此推廣國學教育,首先要解決課程的設置的問題。

在課程設置上,應根據孩子們的年齡特點,選擇適合他們的經典書篇來誦讀,在1-6年級作為單獨的課程列出來,而7-9年級則滲透在語文的教學中。另外通過開設國學興趣課,包括書法、武術、民族舞蹈、象棋、古箏、國畫、剪紙等,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一門課程進行學習。同時,在校園文化建設、學生活動、教師活動、學校發(fā)展等都應圍繞國學展開。有必要建立學生成長的評價體系,要求孩子們做“仁義禮智信,勇勤儉廉潔”的君子,讓每個孩子都能“積跬步,致千里”。

第4篇

一、把握整體概貌,學生循序漸進

在幾千年的發(fā)展進程中,國學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因為任何雜亂的、零散的或者管中窺豹式的學習都是不合理的,也不利于學生對國學的進一步了解。要想讓兒童比較全面準確地了解祖先創(chuàng)造的燦爛文化、精深智慧和博大精神,就必須對他們施之以相對系統(tǒng)健全的國學教育,必須從整體上把握國學概貌。從橫向上,就是要體現國學的整體概貌,精選那些最有利于學生成長、相對易懂的文學、文藝類知識和道德修養(yǎng)等國學內容。如王財貴教授就把經典分為四個層次:最高層次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第二層次是《易經》、《詩經》、《老子》、《莊子》;第三層次是古文、唐詩、宋詞、元曲;第四層次是《三字經》、《千字文》、《千家詩》等。這就體現了其整體性。從縱向上,就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理解能力建構起一定的教育梯度,體現了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蒙學”與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相聯系,“蒙學”大多以朗朗上口的音節(jié)、淺顯明白的語言去介紹闡釋做人道理及文學歷史常識,且使用的多是簡單易懂的常用字,易于低年級學生接受,可以與課堂識字教學進行一體化操作,背誦與認讀雙管齊下,短時間內迅速擴展識字量,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這樣通過縱橫兩個維度以此達成既健全又系統(tǒng),既重點突出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育。

二、呈現原始文本,學生理性思辨

從國學的形成過程來看,國學典籍產生于一定的歷史時期,承載著歷史和文化的遺跡。刪減經典,割裂了原始文本的內在聯系,殘缺的片段無法或者不能很好地反映其歷史原貌,造成誤解也就不可避免,這樣不利于我們理解歷史和傳承文化。從國學的發(fā)展過程來看,國學所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是人類活動的產物,它既代表人類的美德,也反映人類的劣性。我們學習國學經典,不是因為它盡善盡美,而是它與我們的生活中有著一種血脈的聯系。內容的善惡美丑,它所反映的是社會現實。之所以呈現原始文本,就是要讓學生敢于質疑,就是要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理性思辨、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利于增強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尋找最佳解決方案的能力,能夠讓學生的思想在精神心靈深處勃發(fā)。

三、學習方式靈動,學生成為主人

當前的國學教育大多以“灌輸式”的教育方式,是不利于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我們認為只有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主動地、獨立地去學習,把“要我學”的觀念轉變?yōu)椤拔乙獙W”的思想,這樣我們才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適應當代社會的需要。要實現這樣的國學教育思想,應該把國學課程定位為建立學生大文化視野的通識課程,它不是語文課程的補充,也不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輔助教材,應該把培養(yǎng)目標鎖定為:親近母語,文化播種與德性培育。為此需要在中小學國學教育領域實現國學研究、教育科學研究和中小學語文教學多領域多學科的互動與整合,要打破其“讀經”“背經”的單一化模式,挖掘出其中更多更廣可資借鑒的內涵和方法,實現國學學習方式的靈動,同時要突出對策方法的可操作性、應用性,使其好用實用,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梢圆捎昧晳T養(yǎng)成法,親子共讀、小手牽大手法,古詩文情境設置、多媒體展現法,師生共背、評比鼓勵法,還可以組織學生寫讀后感、出墻報、演講、表演,舉辦經典誦讀主題班會等。

四、人本興趣為先,激發(fā)學習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強大的內部推動力。但興趣不是天生就有的,它產生的前提是兒童對一切事物的好奇心,而兒童對事物的好奇心通常是很短暫的,任何強迫式的做法都可能把它扼殺于萌芽當中。所以我們應該建立健全硬評價與軟評價相結合的指標體系,探索一條有形評價與無形激勵相結合的評價方式,讓學生感到成功的喜悅。如可以對學生進行“量化記載”考核評價,每生一張檔案卡,用于記錄學生已背過的古詩文內容,和背誦時間、熟練程度等。這樣教師不僅可以了解學生的誦讀狀況,另一方面還讓學生不斷享受成功的喜悅,并不斷地挑戰(zhàn)自我,超越自我。還可以讓學生寫心得體會,了解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否做到“有所感”、“有所樂”、“有所知”、“有所為”。 這樣才能激起他們的好奇心,引導他們的興趣,才能激發(fā)他們對國學的求知欲,才能向學生展現國學魅力,展示我們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

五、營造育人環(huán)境,讓經典教育“潤物無聲”

校園環(huán)境是特色學校的外顯形式,體現在學校的校容、校貌、校園建筑及各種設施布局等,是特色學校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我們要努力賦予校園環(huán)境以文化的特質和教育意識。它能使學生、家長、教師受到潛移默化地感染、熏陶和積極的暗示,是學校特色的隱形環(huán)境,讓人一走進校園就像打開一部立體、多彩、會說話的教科書,就能感受到學校鮮明的主題特色。

第5篇

【關鍵詞】中小學;推廣;國學教育

作者:郭春光

一、中小學推廣國學教育的實際意義

(一)道德價值的層面

國學經典中蘊涵的傳統(tǒng)美德,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孩子們的人格,提升著孩子們的素養(yǎng)。如孝親敬長,誠實守信,謙恭有禮等。同時,燦爛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對祖國更有感情,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培養(yǎng)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識、經世致用的下一代。比如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中要尊師重教,尊老愛幼,要知道怎樣做人做事,等等,這些好的傳統(tǒng)如果失去了,那我們的道德秩序就容易混亂。國學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例如《論語》、《孟子》,按梁啟超的說法,“是兩千年國人思想的總源泉,支配著中國人的內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們全社會形成共同意識,中小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只有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識生隔閡。一個人辨別是非的能力應該從小就開始,過了青春期,道德觀、世界觀就已經基本形成了,這時候才開始進行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教育就太晚了。中小學尤其是小學可操作空間比較大,年齡段合適,考試的壓力也相對小一些,因此是國學教育的最佳時間。

我們是正處于文化變遷之中,現在的孩子生活在高度信息化的社會,更多的是在流行網絡語言,確實存在如何在當前的教育體系中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問題。國學的精粹成為學生們可以享用一生的精神財富,真正學會如何做人。

(二)人生意義的層面

有人說,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其目的大致有四個層次,即個人道德素質的全面養(yǎng)成、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其核心是崇尚“和諧”。這既是一種哲學原則,也是一種社會秩序和理想,是和當代社會追求個人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家庭幸福、國家安定、世界和平相一致的。國學提倡理想人格的追求,這與西方功利主義、拜金主義是截然相反的。中國人的精神文化,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傳承而來,這些需要從對孩子的教育開始,他們是我們的未來,也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未來。國學對克服工具理性的片面膨脹所導致的人文精神的萎縮或失落,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三)國學師生和諧關系

國學可以啟迪孩子的天性,亦作用于成人。國學,教給了老師和孩子們更多的寬容和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由儒、釋、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學合構而成。在這種傳統(tǒng)文化基礎上孕育出來的傳統(tǒng)人文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順自然而以人為本;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循人倫而以和為本;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上,重體驗而以樂為本。處于這種精神熏陶之下的中國古代知識分子,逐漸形成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使命意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憂患意識,“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濟世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路向和“天人合一”的終極理想。同時,古代知識分子十分注重以“內省”來提高道德修養(yǎng),并且主張通過自身的體驗而體驗到快樂。也正是因為此,“順自然而以人為本,循人倫而以和為本,重體驗而以樂為本”成為傳統(tǒng)人文精神的體現,對建立和諧師生關系有指導作用。

二、如何在中小學推廣國學教育

(一)國學課程進課堂

目前,國學的內容其實在正規(guī)教育中存在得很少,語文課有一些,歷史課有一些,更多地是側重于現代科技內容。把傳統(tǒng)文化經典教育正式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尚須時日,因此推廣國學教育,首先要解決課程的設置的問題。

在課程設置上,應根據孩子們的年齡特點,選擇適合他們的經典書篇來誦讀,在1-6年級作為單獨的課程列出來,而7-9年級則滲透在語文的教學中。另外通過開設國學興趣課,包括書法、武術、民族舞蹈、象棋、古箏、國畫、剪紙等,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一門課程進行學習。同時,在校園文化建設、學生活動、教師活動、學校發(fā)展等都應圍繞國學展開。有必要建立學生成長的評價體系,要求孩子們做“仁義禮智信,勇勤儉廉潔”的君子,讓每個孩子都能“積跬步,致千里”。

(二)重視校本教研,加大教師培訓力度

眾所周知,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離不開校本教研,國學教育成功與否和教師有很大關系。學校開展以國學教育為主題的校本研究,教師須先行一步。只有教師比學生先學一步,多讀一點、多背一點,懂鑒賞方法,教學中才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也才能給學生正確的引導。學校應該用科研促教研的方式不斷的探索出科學化、專業(yè)化的國學研究道路,提高教師的研究能力和國學教育的水平。全體而言,可從教師進行培訓――骨干教師上引路課――全員教師推進課――教師的集體研討等環(huán)節(jié)入手,反復實驗,最終形成了自己的授課模式,只有這樣,才能為學校的國學教育不斷地注入底蘊,爭取使國學教育在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軌道上不斷前行,真正的達到枝繁葉茂。

(三)國學教育必須注入現代元素

如何擺脫枯燥、晦澀的學習方式,讓孩子們領略國學的精華?我認為,必須給國學教育注入現代元素。如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在學習的過程中伴有古樂,并輔以動畫片演繹,既有古代寓言,也有外國故事,讓孩子們在逼真的環(huán)境里追思古人,陶冶性情。此次培訓,北京二中課間播放世界名曲的做法令人印象深刻,每次課間播放一首世界名曲,一天下來,就有六七首,一星期一輪換。一學期下來,學生能聽數百首世界名曲。這一做法值得國學實驗學校借鑒,如在校園音樂中每天播放古典曲目,讓學生在音樂中接受傳統(tǒng)文化熏陶。

(四)采取較靈活的體制,多方協(xié)作

第6篇

    論文摘要:作者針對中小學語文中國學系統(tǒng)化教育做了一些理論和實踐的探討,包括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實加強國學教育的必要性,并對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實現國學教育的系統(tǒng)化提出了建議。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學,它是這個國家國民生存、生活、思維方式的抽象與概括,是該國家國民智慧的結晶。作為華夏子孫,研究國學、提倡國學,是責無旁貸的事。而要普及國學,就必須振興發(fā)展國學教育。今天,“國學熱”漸起,讓人們開始關注國學的同時,卻也暴露了許多巫待解決的問題。為有效解決這些問題,以保證我國國學教育的持續(xù)發(fā)展,我認為,應當讓今天的國學教育系統(tǒng)化,尤其要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得到落實加強[1]。

    1、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實加強國學教育的必要性

    中小學階段歷時長,包括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個階段,學生從6、7歲娃娃長成一個個健壯的青少年。所以說,中小學階段是學生身體發(fā)育、接受知識教育、性格養(yǎng)成、人格塑造的重要階段。“性格決定命運”,說明這個階段的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個體一生的發(fā)展,是他人生當中很重要的一個階段。而國學教育可以很好地引導他們了解并熱愛祖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學習古代圣賢的先進思想,并受之熏陶,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培養(yǎng)良好品格,以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中小學階段是我國的九年義務制教育階段的主要過程,這種強制性規(guī)定就決定了這種教育的最大普遍性;它的歷時長,就使得接受教育者在數量上占絕對優(yōu)勢。所以說,中小學階段的教育對于提高國民素質發(fā)揮其他階段無與倫比的重要作用。國學教育要大規(guī)模推廣,實現全民國民教育,那就必須緊緊地抓住這個主要的受教育群體,并加強落實。

第7篇

關鍵詞:國學 國學教育 存在問題 對策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 (2017) 04-0187-02

引言

我國的國學是中華民族幾千年華夏文明優(yōu)秀智慧的結晶,學習并發(fā)揚國學是我們責無旁貸的必然使命。當前,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fā)展,國門的不斷開放,民眾的傳統(tǒng)價值觀正遭受沖擊,拜金思想、未富先奢、人情冷漠等一系列的社會現象強烈沖擊著人們的道德底線。在這種文化變遷的背景下,國學的教化意義被人們重新認知,在目前的教育體系中加強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顯得尤為必要,新課改以來,國學教育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但中小學國學教育中,卻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因此針對目前中小學國學教育之現狀,對中小學國學教育采取行之有效之舉措顯得尤為必要。

一、什么是國學

隨著當前 “國學熱” 的日漸興起,冷靜、客觀認識自己的傳統(tǒng),準確定位國學概念尤為重要。章太炎于上世紀初給“國學”下的定義是“國學即國故,就是本國固有學術的意思”[1]。張岱年也提出了類似的“國學”定義。“國學是中國學術的總稱??偲饋碚f,中國傳統(tǒng)學術包括哲學、經學、文學、史學、政治學、軍事學、自然科學以及宗教、藝術等等”[2]。當前納入我國基礎教育體系的國學教育,就是指與上述闡釋之國學相關的一切教育活動,包括民族精神的發(fā)揚光大、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發(fā)揚和民族技藝的傳承發(fā)展。

二、我國中小學國學教育存在問題分析

近年來,國學教育日益受到重視,力圖用國學經典來重塑中小學學生的人格,繼承和發(fā)揚中華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這是一種正確的抉擇,但當下中小學的國學教育之亂象,暴露出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

1.課程選材不盡合理,課程內容安排隨意性強目前的教育體系尚未正式納入國學教育,課程選材帶有很大的隨意性。比如有的學校直接把《三字經》、《百家姓》、《論語》等經典原文直接拿來作為教材使用,這種零散化、隨意性地實施國學教育的方式很難使學生形成穩(wěn)定的傳統(tǒng)價值觀。此外,從學理的角度出發(fā),國學教育不僅應包括傳統(tǒng)經典閱讀,還應該包括更為豐富的中華民族的民粹類內容。但調查發(fā)現,不少學校在課程安排和內容的選擇上比較隨機、隨意,由語文教師在教學進度允許的條件下對學生進行一些簡單的介紹,國學課程資源就是“儒家經典”,于丹講述《論語》,學生就跟風賞《論語》,易中天《品三國》,學生就被安排讀三國,這些存在的現實問題映射出了中小學國學教育的弊端,指出了其癥結所在。2.對國學教育的當代價值認識不足,沒有將文句誦讀與精神移植結合起來國學到底該教什么,該如何教,這不僅僅是教學層面的問題,還關乎人們對國學所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的根本看法,也就是傳統(tǒng)之于當下和未來意義何在[3]。對于這些問題學生及其家長,老師和校長們并不能給出一個明確的回答。因此,制約我國中小學國學教育發(fā)展的首要問題是社會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對國學教育的價值與作用認識不足。將傳統(tǒng)的文化和精神盡可能烙印在學生心靈深處,熔鑄于日常行為之中,這是國學教育的目的之所在。但部分學校僅僅讓學生咿咿呀呀誦讀文句,忽視對文句的精神實質進行適當點撥和教化,忽視將國學的內蘊要求與學生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相融合,最終沒能將文句誦讀與精神移植結合起來。

3.師資水平限制發(fā)展,沒有細分國學中的精華與糟粕就當前中小學國學教育實際情況而言,有相當一部分教師自身對于國學經典內容沒有一個深入精辟的理解,有的教師甚至將國學中的精華和糟粕混為一體,比如有的學校把《三字經》、《弟子規(guī)》等的大段文字,不加分析和篩選就讓學生去誦讀,結果里面的一些宣揚君君臣臣、因果報應、命運天定的東西也成天讓學生掛在嘴邊;也有一些教師自己對國學經典內容相當熟悉,卻不知該如何向學生傳授,這 樣的師資力量一定意義上就限制了國學教育的發(fā)展,而師資是小學國學教育的主導因素,直接關系到教育的質量和成敗。

4.對國學經典的曲解或附會解釋導致失去本真國學教育能否很好的施行,國學的注解是否合理顯得尤為重要。由于部分國學經典因缺乏相關資料,教育者對一些似是而非的內容往往缺乏必要的深入考究,經常從自身的經驗出發(fā)對材料做出解釋,而這樣往往導致文章被曲解或附會。如《論語?里仁》有,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有必有方”。有很多人僅按前半句理解為“父母健在,不出遠門”。正確完整的意思是“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告知去處和理由”[4]。這里表明孔子既強調子女應奉養(yǎng)并孝順父母(遠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奮斗。還有“床前明月光”里的“床”,并非指睡覺的床,而是井欄;“天子呼來不上船”,船指“衣襟”,上船就是見駕前系好衣襟。

5.對國學教育缺乏深入研究及政策支持,教育主體之間未形成教育合力

國學教育要收到良好成效,有賴于良好的學校教育,但也與家庭教育和社會環(huán)境分不開。目前的國學教育有關部門在原則上是提倡支持的,但卻無相應的制度措施,各部門或學習各自為戰(zhàn),由此造成中小學國學教育在人力、財力的重復和浪費。家庭對國學教育是持贊成態(tài)度的,但是家長們鮮有對國學經典內容進行深入精辟理解的,更不用談如何能向孩子們講述清楚、塑造孩子們的人格,從而是成中小學國學教育主體之間不能形成教育合力,造成國學教育的單向化傾向。

三、我中小學國學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之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