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久久久字幕|亚洲精品成人 在线|视频精品5区|韩国国产一区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期刊支持:400-888-9411 訂閱咨詢:400-888-1571股權代碼(211862)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文學作品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6 18:46:50

序論:在您撰寫文學作品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文學作品論文

第1篇

一《金鎖記》與“曹七巧”對讀者期待視野的突破

沃爾夫岡•伊瑟爾提出的微觀接受理論給出了“否定性”的概念,這種概念也被稱之為文學接受中的“不確定性”,意指文學本文在內容上對讀者原有意識造成的沖擊,在形式上對讀者閱讀“前意向”(pre-jntentions)給予突破與轉化,促進閱讀興趣。否定與空白、空缺共同構成所謂的復疊的“否定性”,這是“文學交流中的基本力量”。換言之,優(yōu)秀的文學文本不僅需要滿足讀者的期待視野,同時需要對讀者的心理定式和欣賞趨勢做出否定與突破。當文學作品與讀者的期待視野出現完全一致的情況,那么讀者就會產生文學作品內容欠缺新意的感覺,從而失去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興趣。張愛玲通過《金鎖記》所塑造的曹七巧形象就體現出了這種“否定性”,即不僅適應了讀者的期待視野,同時也打破了讀者的期待視野。從曹七巧的形象來看,曹七巧謀求婚姻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物質生活,她是物質社會中能夠用金錢進行交換的事物。顯然,曹七巧與封建社會中用三從四德來嚴格要求的女性具有很大出入。曹七巧對自身婚姻的不滿導致了其產生了過多的積怨,這種積怨不僅體現為對姜家的恨意,同時體現在對年家人的抱怨中,甚至逐漸延伸到對子女的控制、畸愛和虐待方面。太多解不開的心結使曹七巧對金錢產生了強烈的欲望,并為了金錢而實現了從受害者到害人者的轉變。20世紀初期的文學家受到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而重視描寫新女性,突出新女性所具有的女性意識,雖然這些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在得到解放之后并沒有找到出路,但是也確實具有著一定的進步意義,并且給當時的文學受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對于這些文學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而言,曹七巧這一欠缺道德感、不貞靜、不賢淑且相當潑悍的形象對于當時的文學受眾是陌生的,她缺乏時代氣息下應當具有的躁動與憧憬,而僅僅具有被封建社會壓榨下的絕望與哀傷。她壓抑著自身的欲望,為了金錢放棄了愛情與信任,在痛苦與怨恨中度過一生的她,甚至給自己的兒女帶來了不幸。曹七巧雖然能夠為兒女提供金錢,但是卻剝奪了他們的主見與思想,并對他們進行隨意的操縱。在此過程中,曹七巧要女兒長安按照自己的要求將自身所承受的不幸都要女兒繼續(xù)承擔,雖然她相信兒子,但是卻表現出了對兒媳婦的極度折磨上,并希望將兒媳婦變得不幸。這種畸形的心態(tài)同時也是一種逃避的心理,而這種權威主義最終使他人逐漸疏遠了自己。在此過程中,黃金枷鎖不僅禁錮了曹七巧,并且在曹七巧的操縱下也禁錮了自己的子女。這種被物欲所支配的情感已經失去了家庭中所應當具有的利益與感情,同時也展現出了人性與道德的墮落。在這種變態(tài)心理的刻畫中,張愛玲并沒有使用殘忍與放縱來體現,而是像魯迅一樣展現了一個“人吃人”的社會,同時也對傳統(tǒng)家長制中存在的“母性”進行了否定。與魯迅的《狂人日記》一樣,曹七巧同樣是使用癲狂之人的視角來審慎周圍的事物,其中所做出的事情也讓讀者目瞪口呆。如果說《狂人日記》意在對封建社會中“人吃人”的本質做出控訴,那么《金鎖記》則是通過曹七巧這一具有泯滅人性、扭曲靈魂和變態(tài)心理的形象對人性本質所具有的弱點進行了解釋。從接受美學來看,《金鎖記》的高明之處在于對曹七巧這一形象的塑造并非僅僅是一個封建社會與封建制度的犧牲品,同時也展現了曹七巧從令人同情的被害者向令人憎惡的害人者的轉變過程,這一過程彰顯出更加強烈的悲劇力量。例如,小說的最后,張愛玲對曹七巧做出了這樣的描繪“:她摸索著腕上的翠玉鐲子,徐徐將那鐲子順著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輕的時候有過滾圓的胳膊。就連出了嫁幾年之后,鐲子里也只塞得進一條洋縐手帕?!边@不僅是曹七巧對自身青春年華已逝所做出的感嘆與惋惜,同時也是對自身一生所做出的否定,其中所夾雜的苦痛與無奈會讓讀者產生心酸與震動。由此可見,張愛玲在塑造曹七巧這一形象的過程中,已經對讀者所具有的期待視野進行了打破和超越,并在此基礎上讓讀者能夠獲得新的感受與刺激,從而使讀者從新的角度對人生以及世界作出思考,在此過程中,《金鎖記》以及曹七巧的形象對于讀者而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而這種對讀者期待視野的突破也正是《金鎖記》與曹七巧這一人物形象的魅力所在。

二結語

綜上所述,曹七巧是讓讀者同情的,同時也是讓讀者厭惡的,她是悲劇的承受者,同時也是悲劇的制造者。但是無論如何,她都是一個被原欲、金錢、封建制度徹底擊垮的失敗者。張愛玲通過《金鎖記》所塑造的曹七巧這一形象既使讀者所具有的期待視野獲得了滿足,同時也對讀者所具有的期待視野進行了突破,由此可見,從接受美學角度來看,《金鎖記》的創(chuàng)作與曹七巧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無疑都是十分成功的。

作者:賴巧琳單位:河南工業(yè)貿易職業(yè)學院講師

第2篇

一、重視激發(fā)動機,調動主體積極性

學習動機是影響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心理因素。葉克斯--多德森(YerkersDodson)律向人們揭示了,在一定范圍內,動機增強,學習效率也隨之增加,動機過弱不能激起學習的積極性。目前,相當一部分中學生不大重視語文學習,認為字會識,書會讀,少上幾課沒關系。有的學習只為應付升學考試而學。在經商潮的影響下,他們認為當作家那是愚人的事,當語文教師那是實現不了自身價值的事,搞文獻研究那是老學者的事。學習動機不強是影響當前中學生語文學習的效果的重要原因。我們應從外部和內部兩方面來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動機,以推動中學語文教學。從學習的效果來看,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習動機是提高語文學習效果的手段,但從長遠的教育目標來看,由于穩(wěn)定的動機特征是構成個人的人格特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良好的學習動機的形成又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

基于這種認識,我曾組織學生開展《學習獲得知識的主要渠道是課堂還是社會實踐》的辯論。辯論中正反雙方各執(zhí)一辭,據理力爭。一些學生持之有據,可就是辭不達意,結結巴巴。甚至有個別學生表達不出,只得旁觀,心急如火。會后大家深感語言能力確實是參加社會活動的第一重要的能力。我抓住機遇,深入引導,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當代社會的信息越來越密集,人際交往越來越廣泛,只有較好地掌握語言這個工具,具備較高的語言素質,才有可能在更廣闊的領域里完善自己,發(fā)展自己,為國家、為社會作出更多的貢獻。在語文教學中,模擬是一種值得重視的實踐活動,它讓學生在扮演某一角色中體驗深刻的道理,模擬不僅能增強語文學習的興趣與內在動機,而且還增進了情感學習,比之抽象空洞的說教,更適合當代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參與意識和獨立批判性大為增強的現實。為了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動機,我在教《一面》時,抓住作者對魯迅外貌由遠及近的三次描寫,講述人物肖像描寫的作用及方法,并迅即引導學生訓練,要他們寫身邊熟悉的人物,可以粗線條勾勒,也可以特寫細描。大家積極動腦,寫得各有特色,有的寥寥幾筆勾出《雨中師生情》、《克盡職守的老門衛(wèi)》,也有的細細寫出《漫不經心的營業(yè)員》,《令人捧腹的小調皮》等。緊接著,我又把較為成功的習作作為第二范文講評,作者們聽到老師介紹自己的“成功之作”,心里甜滋滋的,既消除了范文不可攀的神秘心理,又鼓動起大家學習語文的欲望和熱情。許多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讓學生及時仿作,及時了解自己學習的結果,會產生相當大的激勵作用。因為學生及時知道自己學習的成效,在實踐中應用知識的成效,可以激起進一步學好的愿望。同時,通過反饋作用又可以及時看到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及時改正,激發(fā)起學好語文的上進心。正確的評價,適當的表揚,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活動進行肯定的強化,能鞏固和發(fā)展正確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樹立起學好語文的信心和勇氣。

二、強調自主意識,克服依賴性

自主性是指人們凡事力求自己思考,自己判斷,并自己尋求解決的行為方式。語文學習效率不高的另一原因是學生自主精神欠缺,沒有形成“人自為學”的生動局面。教什么,就學什么,布置什么作業(yè),就完成什么作業(yè),不懂得自己應是學習的主體。布魯納認為: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除了盡可能使學生學到科學知識以外,“還應當盡可能使學生成為自主而自動的思想家”。誘導學生發(fā)揚自主精神,從課內到課外,從校內到校外,從教本到多媒體影視文化學習語文,正是我們語文教師的一項重要工作。

首先要適時鼓勵,定向誘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例如筆者在漢字規(guī)范化教學中,針對社會上錯別字多、繁體字濫的現象,要求學生留心觀察,認真收集,加以訂正。學生積極性很高,學生主動參與的結果比教者單方面講解羅列好得多。教說明文時,為了讓學生學習說明書的寫法,我要學生各自找一份新產品說明書,然后交流,歸納寫法,在此基礎上再練習寫作,效果頗佳。同樣,教學通訊,我就組織采訪;教學新聞,就讓學生先看電視,讀報紙,聽廣播。久而久之,學生“自主而自動”的意識就增強了,“要自學,靠自己學”的風氣開始形成。

其次,要授之以“法”,學生的自主精神才能持久。強調自主,并非否定教師的引導,尤其在學生“自主而自動”,遇到困難或挫折時,適時授之以法就顯得更為重要。如能通過教者的“導”,讓學生不斷“悟”出學習語文的方法,那么學生的“主體”作用就會發(fā)揮得更好,也就會少走彎路,自學的效率也就更高。我在實踐中,注意引導學生不斷探尋學習語文的方法,曾先后和學生一起歸納出“預習法”、“不同文體分析法”、“課堂筆記法”、“復習法”,“作文素材積累法”等多種方法。實踐證明,指導學生探尋科學的方法,能大大增強他們自主學好語文的信心。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種種法則”。我特別重視推廣學生中好的學習方法,學生對“土生土長”的方法,倍感親切,用起來也得心應手。我還適時組織交流,促使他們成為學習中的“勝利者”,學習的主人。學習能“自為研索,自求解決”,學會“自得”的本領,那么學生的依賴性就能真正得到克服,他們就會逐步邁入語文學習的“自由王國”。

三、啟發(fā)生疑,引導積極思維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薄吧伞?、“質疑”、“釋疑”就是積極思維的過程。在語文教學中,教者要積極啟發(fā)學生生疑,引導他們思維,培養(yǎng)學生善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素質。

筆者在應用文《電報》的教學中,為了講清電文的基本要求,向學生介紹了一個因電文歧義引起的案例:河南某公司向廣州某公司訂購一批貨,要求春節(jié)前運達河南,后因貨物未能及時運到,而銷售旺季已過,造成貨物嚴重積壓。于是河南一方即想退貨,打電報征求廣州方面的意見,廣州方面立即回電:“不要退貨”。河南方面接到電報后很滿意,迅速將貨退回廣州,而廣州一方拒絕接收退貨,引起了一場官司。結果廣州一方敗訴。案例介紹完,學生產生疑問:廣州因何敗訴?教者立即啟發(fā)質疑:法院判廣州敗訴是不公正的:人家不是明明電告“不要退貨”嘛?同學們紛紛參加爭論。經爭論不難看出:按電文不加標點的要求,河南一方的理解“不要退貨”是正確的,廣州當然敗訴。如廣州回電為“不能退貨”就不會出現歧義了。經過爭辯,大家意見趨于一致,且對電文不加標點這一基本要求留下了深刻印象。當時,我又提出兩個問題(1)廣州方面敗訴,是僅僅因為電文擬得不當嗎?(2)河南方面退貨的原因也僅僅是因為利用電文的歧義嗎?要大家深入進行分析思考。當時同學們的思維更活躍了。有同學說:“購物肯定有合同,廣州一方貨未及時到,造成貨物嚴重積壓,責任本來就該由廣州一方承擔,這才是廣州敗訴的根本原因?!币灿型瑢W說:“經商也要機智,河南一方就是利用了電文的歧義,進一步贏得了主動權。”質疑討論把學生從課堂引入“商界”,教者由課本知識的傳授到實踐知識的介紹,使學生不僅懂得了應用文語言準確明白等基本要求,還懂得了商業(yè)經濟合同上條款“一字千金”,要運用知識和智慧來維護自身利益。如此啟發(fā)生疑,幫助學生釋疑,有起有伏,就使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積極狀態(tài),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鼓勵求異,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

學習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創(chuàng)新是學習的目的。我們教學的對象是跨世紀的一代新人,他們有責任感,有上進心。教學中我們要倍加愛護,積極引導,尤其要發(fā)揚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為此,我鼓勵他們探索,發(fā)展學生的求異性思維。

筆者在教小說《項鏈》,分析主人公路瓦栽夫人性格特點時,學生都不難歸納出主人公愛慕虛榮,追求享受等等,可是有位同學卻舉手補充說:“小說的第四部分寫道:‘路瓦栽夫人懂得窮人的艱難生活了,她一下子顯出了英雄氣概,毅然決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償還這筆可怕的債務,她就設法償還。她辭退了女仆,遷移了住所,租賃了一個小閣樓住下?!@段文字反映了主人公能面對現實,有克服困難的勇氣?!蔽也粌H肯定其讀書認真,善于思考,并且表揚他勇于發(fā)表獨到見解的創(chuàng)新精神,號召大家向他學習。試想如果根據參考資料提供的答案,去否定該生新的獨特的見解,那么,學生的自尊心就會受挫,剛點燃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就會在瞬間熄滅。

第3篇

關鍵詞:史學;文學;以詩證史;歷史維度;時代風貌

何謂史學?即是研究如何研究歷史的學問,它的職責在于對歷史研究的方法和方式加以批判和反思。而文學作品作為史料的一種,在某些方面有著其他史料難以比擬的特殊價值,值得引起歷史研究者們的注意。

“以詩證史”是陳寅恪先生提出來的史學研究方法,從孔子的“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钡健对姶笮颉返摹肮收檬В瑒犹斓?,感鬼神,莫近于詩?!弊⒅匚膶W的現實作用、致用意義是中國古代文學一直以來的傳統(tǒng),這里就可以看出其對于史學研究的價值來。史書中記載漢代民眾服兵役的年齡是從二十歲至五十六歲,但是我們卻在一組漢樂府《紫騮馬歌辭》中發(fā)現了“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這么一句,詩中的老人足足服了五十六年的兵役,可見這兵役項制度在詩歌創(chuàng)作的年代早已名存實亡。杜甫的詩歌號稱“詩史”,其旬日“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本椭庇^生動的反映出開元時期唐王朝經濟的富裕,而他的《兵車行》《三吏》《三別》等作品都對當時唐王朝用兵吐蕃、安史之亂等重大歷史有著忠實的記錄,皆可以反映當時戰(zhàn)爭的頻繁以及給社會各階層造成的苦難。

梁啟超說:“二十四史,不過是為帝王將相作家譜?!?,以二十四史為代表的傳統(tǒng)史書,其作者皆為史官、士大夫之流,作者身份階層的單一就必然導致其創(chuàng)作眼光與內容的局限,而那些由社會各階層人民所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所反映出的社會廣闊圖景,就是二十四史很好的補充。比如《詩經》就是一部生活之歌,勞動之曲,其中對當時底層勞動人民的作息,飲食,居住有著詳細的描繪,這些都是《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這些史書所不能反映出來的。正如巴爾扎克所說,“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除了詩歌,《金瓶梅》《三言二拍》等古典小說也對當時的世俗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極其詳細精微的描寫,而《紅樓夢》更是號稱“中國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書中很詳細描寫了明清時代從貴族到市井百姓的生活狀態(tài),把各個階層的各種現實的狀態(tài)很原始而生動的展現給讀者,是現代人了解當時風土人情社會習俗的重要資料,其對當時社會的解構和分析也達到了相當的廣度和深度。

第4篇

關鍵詞: 文學作品 風格翻譯 《傲慢與偏見》 中譯本 比較

1.導言

風格翻譯是翻譯者,尤其是文學翻譯者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盡管對于風格能否翻譯還存在很多爭論,但是,現在人們更多地關注風格能夠如何翻譯,以及能夠或者應該這樣翻譯的原因何在。

筆者旨在通過對《傲慢與偏見》兩個中譯本進行對比研究,更好地理解風格翻譯。筆者選取了兩個譯本的前三章作為樣本,比較兩位譯者在翻譯原作風格方面的努力,同時,借助風格翻譯相關理論,判斷哪位譯者更為成功地翻譯了原作風格。

其中一個中譯本的譯者是孫致禮,該譯本是他1999年對其原譯本的修訂本,另一個譯本的譯者是雷立美,譯本出版于2003年。

2.風格翻譯理論

閱讀文學評論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讀到類似“該小說的特征是兼具幽默和感傷”(張伯香、馬建軍,1998:270),“他的作品以語言優(yōu)美著稱”(張伯香、馬建軍,1998:299),這些都是對某作家或者某部作品風格的評論。利奇和肖特在《小說文體論》中提出,總體意義包括概念意義和風格價值,也就是說,風格價值應該也必須被視作意義的一部分(劉宓慶,1999:46)。因此,在實質是“雙語間意義的對應轉換”的翻譯活動中,譯者必須努力再現原作風格(劉宓慶,1999:41)。

為了體現翻譯風格,或者說再現原作的風格價值,譯者必須首先充分理解原作的風格。然而,風格不同于概念或者情節(jié),風格通常隱藏于字里行間,無法直接感知。所幸,隨著文學研究和語言學的發(fā)展,現在有一系列的風格分析方法,其中,劉宓慶在《當代翻譯理論》提出的風格的符號體系便是相當全面而且操作性強的方法。

根據劉宓慶的體系,我們可以通過風格標記來認識作品風格。風格標記分為形式標記和非形式標記兩類,形式標記包括音系標記、語域標記、句法標記、詞語標記、章法標記和修辭標記,而非形式標記則包括表現法、作品包括思想和感情兩個方面的內在素質、作者的精神氣質和作品接受者因素。(劉宓慶,1999:218-236)

認識作品的風格價值是翻譯的準備工作,如何用目的語再現其價值則更具挑戰(zhàn)性。劉宓慶在《當代翻譯理論》中提出了三種再現風格的方法,包括對應式換碼、重構式換碼及淡化式換碼(劉宓慶,1999:238-242)。譯者根據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再現原作風格。

3.《傲慢與偏見》兩個中譯本第一至第三章的比較

《傲慢與偏見》是簡?奧斯汀的主要作品之一。該小說以愛情故事為主要情節(jié),生動地展現了十八世紀晚期到十九世紀早期英國鄉(xiāng)村的生活、人們的觀念和想法,同時,也表達了奧斯汀對婚姻的看法。盡管許多讀者對這部小說的情節(jié)和奧斯汀對婚姻的看法更感興趣,但是,奧斯汀獨特的寫作風格也是成就小說的重要因素。奧斯汀用清晰簡潔的表達和適如其分的對話,生動地展現了故事,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兩個中譯本的譯者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再現了原作風格。下面筆者將從敘述的翻譯,對話的翻譯,以及翻譯腔三個方面,對兩個譯本進行比較。

(1)敘述的翻譯

正如前文所述,清晰和簡潔是奧斯汀作品的重要語言特征,而《傲慢與偏見》充分體現了這一特征。因此,譯者應該用同樣清晰簡潔的語言進行翻譯,再現原作風格。

原文:However little known the feelings or views of such a man may be on his first entering a neighbourhood,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the minds of the surrounding families, that he is considered as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 (第一章) (Austen, 2004:1)

孫譯本:這條真理還真夠深入人心的,每逢這樣的單身漢新搬到一個地方,四鄰八舍的人家盡管對他的心思想法一無所知,卻把他視為自己某一個女兒的合法財產。

雷譯本:這條真理在四鄰八舍各家各戶人們的頭腦中是如此根深蒂固,這樣一個單身漢新搬入一個地方時,不管人們對他的思想感情、觀點見解知道得多么少,他們也會把他當做自己某個女兒的合法財產。

雷的譯文有85個漢字,明顯長于孫的67個漢字。譯文長度存在區(qū)別是譯員的擇詞造成的。

孫譯本

還真夠深入人心的

四鄰八舍的人家

(對他的)心思想法一無所知

雷譯本

在……人們的頭腦中是如此根深蒂固

四鄰八舍各家各戶

(對他的)思想感情、觀點見解知道得多么少

雷譯本明顯比孫譯本累贅,而原作是清晰簡短的故事開場,很快地將讀者帶到故事里。根據劉宓慶風格翻譯理論,在三種風格符號換碼模式中,對應式換碼是最切實可行的。對應式換碼在翻譯《傲慢與偏見》敘述部分的意味是,用同樣清晰簡潔的語言進行翻譯。從以上譯文對比可見,孫譯本比雷譯本清晰簡潔得多。因此,孫譯本更好地展現了原作風格。

另一重要風格特征是語域。根據劉宓慶的風格符號體系,作者用詞的語域是其作品風格意義的重要體現,譯者在譯文的用詞上,應該用相同或相近的語域,以再現原作風格?!栋谅c偏見》描繪了十八世紀晚期到十九世紀早期英國鄉(xiāng)村的生活,奧斯汀所用的語言是帶標記的,足以讓現代讀者聯想到那個年代和那種生活。相應的,譯者應該采用相同或相近的語域來再現那種生活。在這方面,孫譯本同樣勝過雷譯本。

原文:...her mind was less difficult to develop....When she was disconcerted, she fancied herself nervous. The business of her life was to get her daughters married; its solace was visiting and news. (第一章) (Austen, 2004:3)

孫譯本:……這位太太的腦子就不那么難以捉摸了?!慌龅讲环Q心的時候,就自以為神經架不住。她的人生大事,是把女兒們嫁出去;她人生的快慰,是訪親拜友和打聽消息。

雷譯本:……她的思想淺薄,比較容易暴露。……她一不滿意,就自以為患上了神經緊張癥。她的人生使命就是嫁女兒;她的生活慰藉就是探親訪友和打聽新聞。

雷譯本中的“容易暴露”、“神經緊張癥”、“人生使命”、“新聞”都是相當正式的用語,甚至帶點學術味,屬于中國現代城市人的詞匯,因此,這樣的譯本,很容易讓讀者感覺讀到的并非十九世紀英國鄉(xiāng)村的生活。相反,孫譯本中的“不那么難以捉摸”、“神經架不住”、“人生大事”、“消息”,都是簡單通俗的口語,所以,更符合原作風格。

(2)對話的翻譯

奧斯汀是對話設計大師。《傲慢與偏見》里的人物說話的方式各異,但是都極具人物特色,很好地展現了這些人物的興趣、思維方式、個性等個人特征。因此,適如其分的對話被視作該小說的重要表現手段之一。根據劉宓慶的風格符號體系,詞語和修辭標記是風格意義的重要體現,而詞語和修辭又是《傲慢與偏見》中對語的重要因素,是對話的表現力的來源之一,因此,譯者如何對詞語和修辭進行處理,是評價其風格翻譯是否到位的重要標準。

下面分析兩個譯本對班尼特太太語言的翻譯,看看哪個譯本更好地再現了班納特太太的人物特征。

班納特太太是“智力貧乏、不學無術、喜怒無常的女人”(筆者譯,Austen,2004:3)。在《英國文學教程》中,編者指出班納特太太“非常虛榮、無知而且在富人面前則一臉卑微”,而且“勢利、不懂禮儀、粗俗”(張伯香、馬建軍,1998:237)。小說中,班納特太太的語言缺乏連貫性、結構簡單松散、詞匯匱乏,而且講話不懂修辭,很好地體現了她的性格特征(彭開明,1995:30-34)。因此,譯者必須通過語言,盡力在譯文中再現這個人物的個性。

文本分析表明,孫譯本比雷譯本更好地再現了班納特太太的語言風格,因為,雷譯本中,班納特太太說話所用的句子相對復雜,而且使用了相當數量的漢語成語,與原作風格相距甚遠。以下是例子。

例1:“Oh,single,my dear,to be sure! ... What a fine thing for our girls!”(第一章) (Austen,2004:1)

孫譯本:“哦!單身,親愛的,千真萬確!……真是女兒們的好福氣!”

雷譯本:“哦!是個單身漢,親愛的,千真萬確!……這對我們的女兒們來說,是樁多么美好的親事呀!”

這段話的最后一句話,雷用了相當復雜的句子結構,而且“美好”是相對正式的詞語,而孫的譯文更為直接、簡單、通俗,更符合班納特太太智力貧乏、無知、粗俗的特征。

例2:“My dear, you flatter me. I certainly have had my share of beauty, ... she ought to give over thinking of her own beauty.”(第一章) (Austen,2004:1)

孫譯本:“親愛的,你太抬舉我啦。我以前確實有過美貌的時候,……就不該對自己的美貌再轉什么念頭了?!?/p>

雷譯本:“親愛的,你太過獎了。從前我的確也是有過花容月貌的,……就應該不要再考慮自己的美貌了?!?/p>

雷譯本中的“花容月貌”是成語,而“應該不要再考慮自己的美貌了”則是比較正式的句子,不像出自班納特太太之口。而孫譯本則更能表現班納特太太將諷刺視作贊美、試圖顯得謙虛的愚蠢。

例3:“Don’t be coughing so, ... Have a little compassion on my nerves. You tear them to pieces.”(第二章) (Austen,2004:4)

孫譯本:“別老是咳個不停,……稍微體諒一下我的神經吧。你咳得我的神經快脹裂啦?!?/p>

雷譯本:“看在老天爺的分上,……稍許體恤體恤我這可憐的神經緊張的毛病吧。你簡直快要把我的神經撕碎了?!?/p>

雷譯本的“稍許”和“體恤”都是比較正式的詞語,不如孫譯本的“稍微”和“體諒”合適。雷譯本最后一句的“簡直”也顯得過于書面化。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筆者不再一一贅述??偠灾?,孫譯本在再現班納特太太說話風格方面比雷譯本成功,更好地再現了人物的特征。

3.翻譯體

劉宓慶認為,翻譯體的顯著特點是“不顧雙語的差異,將翻譯看做語言表層的機械對應式轉換”(劉宓慶,1999:245)。雷譯本經常出現翻譯體,如以下幾個例子。

例1:“一個家財萬貫的單身漢,必定需要一位太太,這是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雷立美,1)

“有錢的單身漢總要娶位太太,這是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孫致禮,1)

例2:“這樣說來,一個女人并不是常有許多美貌好考慮嘍”。(雷立美,2)

“這么說來,女人家對自己的美貌也轉不了多久的念頭啦?!?孫致禮,4)

例3:無論他在德比郡有多大的家產,都無法使他免于看上去有種令人望而生畏和討厭的神情,也無法使他免于與他的朋友比較起來顯得微不足道。(雷立美,6)

這樣一來,縱使他在德比郡的財產再多,也無濟于事,他那副面孔總是那樣討人嫌,那樣惹人厭,他壓根兒比不上他的朋友。(孫致禮,10)

以上雷譯本中的劃線部分都是機械的對應式轉換,造成了無意義甚至是破壞性的重復和累贅,給讀者理解帶來了

困難。而孫譯本則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翻譯體,是可讀性更強的譯本。

4.結語

本文集中分析了《傲慢與偏見》兩個中譯本對風格翻譯的處理。借助風格翻譯的相關理論,通過文本分析,筆者發(fā)現,孫譯本比雷譯本更好地再現了奧斯汀清晰和簡潔的語言風格,更好地保留了小說人物對話的藝術精華,也更好地避免了翻譯體,因此,孫譯本比雷譯本更好地再現了原作的風格。

通過對比研究,希望可以給文學翻譯工作者帶來一點啟示,那就是,文學作品的翻譯遠遠超出了普通的意義翻譯,由于風格是文學作品總體意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文學翻譯工作者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認識和理解原作品的風格價值,繼而在譯作中,通過合適的策略和方法,再現原作的風格。

然而,本文只選取了一部文學作品的三個章節(jié)進行對比,因此,收獲十分有限。筆者將擴大文本的范圍,對更多的文學翻譯語料進行分析,從而取得對風格翻譯更進一步的理解。

參考文獻:

[1]Austen,Jane.Pride and Prejudice. 2nd ed.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Ltd,2004.

[2]簡?奧斯汀著.雷立美譯.傲慢與偏見(第二版).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3]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4]彭開明.語言與人物刻劃――班納特太太語言特點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2):30-34.

第5篇

提問在美術教學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傳統(tǒng)的美術課堂上設置課堂提問的過程往往許多教師的提問過程都突出了教學過程中的重點與難點,將學生的思想全部集中到一個角度上,雖然,沒有將學生的思想引入到一個誤區(qū)當中,但是卻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無法使學生能夠張揚出他們的個性,無法起到對學生進行個性思維培養(yǎng)的作用。全新的教學理念對于學生在美術課堂上的提問的過程可以極大地促進學生發(fā)散思維,使學生能夠張揚出自己的個性,是培養(yǎng)學生個性化思維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在進行美術課堂上的設問的過程提出的問題應該具有穿透性的意義,不能只對于表面上表現出來的淺層意義進行設問,要深入到作品的內在意義中去,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以及問題的探討。只有這樣的提問才能夠對學生起到啟發(fā)性的意義,美術教師應該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著手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學會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通過每個作品的所處的時代以及歷史時期的不同對學生進行提問,找到現實生活中的現實意義與美術作品相關的問題進行提問,這樣將學生對于美術的學習引入到生活當中才能讓學生更好的把握問題的思考的角度,通過自己對生活的不同見解表達出對美術作品的理解,表現出他們的個性。

二.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張揚個性的繪畫空間

學生對于不同的美術作品的獨特的見解往往可以表現出學生的的性格特征。而學生在美術課堂上只能通過課堂繪畫以及日常的師生之間的表現出來他們的個性以及性格特征。所以,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要改變傳統(tǒng)美術課堂上的“統(tǒng)一思想”的弊端。要想使得學生能夠不斷升華他們的美術情感提高他們對美術藝術作品的鑒賞能力就需要給學生在美術課堂美術課堂上創(chuàng)造更多的空間。具體來講,要想讓學生能真實的表達出來他們思想以及內心想法,沒有經過思想表達出來的想法往往只是起到了回答的作用,沒有現實意義的表達出學生的真實情感,更不會體現一個人對不同藝術作品的見解。只有學生在教師正確的引導下找到一條符合學生能夠表達出內心情感對藝術作品的出路,才能在以后的美術課堂上形成每個學生所特有的作品以及藝術風格,這也需要教師能夠在學生進行作品創(chuàng)作時給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的相對穩(wěn)定張揚自己個性的創(chuàng)作空間,讓學生能夠通過美術課堂陶冶自己的情操。學生通過對每個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時都可以從中表現出來每個學生的性格與個性。但是,在以往的美術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都對學生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時規(guī)定了比較“死板”的創(chuàng)作要求,沒有讓學生發(fā)揮出自己的能力,學生往往在進行繪畫的過程中并沒有真正進行繪畫的創(chuàng)作只是簡單地進行了描繪。所以,要想真正意義上讓學生對繪畫發(fā)揮自身的個性買就需要對學生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而不是對某一個角度對學生進行指導繪圖,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切入點出發(fā),沒有一個硬性的規(guī)定規(guī)定學生應該從哪個角度出發(fā)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這樣更有利于學生進行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只有這樣的美術創(chuàng)造才能真正的體現出學生的個性特征,這樣學生創(chuàng)作出來的美術作品才真正意義上體現了學生的思想,創(chuàng)作出來繪畫作品才具有學生自己獨特的思想,整個繪畫畫面才更具有吸引力。

三.張揚個性的美術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

第6篇

關鍵詞:北雁南飛;意象;意義

      北雁南飛本是一種自然想象,在文人墨客的筆下,但它已經擁有了自己特殊的意義。在孟浩然《秋登萬山寄張五》中,作者將北雁南飛作為一種離別的意象使用。在王實甫的《西廂記》中,作者更將這種意象所代表的離別之情渲染的恰如其分,將“北雁南飛”的動態(tài)意象與“碧云天,黃花地”等靜態(tài)意象組合在一起,不但將張生與崔鶯鶯離別時的悲傷渲染地淋漓盡致,更將“北雁南飛”這一意象所代表的離別之情充分表達出來,達到震撼的效果。民國時期著名作家張恨水進一步運用北雁南飛這種意象,將自己的一部小說起名為《北雁南飛》,透過表象,將北雁南飛作為一種象征,暗示小說的結局,寓意小說主題是分別。

      北雁南飛是一種自然現象。百度百科對大雁南飛這種習性這樣解釋道:大雁每年春分后飛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飛往南方越冬。往往千百成群,夜宿時,有雁在周圍專司警戒,如果遇到襲擊,就鳴叫報警。群雁飛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人們稱之為“雁字”,因為行陣整齊,稱之為“雁陣”。當古人看到“北雁南飛”這一自然現象后,不自覺地用特有的“東方認知文化”[1]對其進行闡釋,不斷地對“北雁南飛”這一意象進行感悟,最終形成震撼人心的千古名句——“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首先,在唐代孟浩然《秋登萬山寄張五》中,作者便寫出“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天。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fā)”。全詩發(fā)端即緣物起興,用縈繞山巒的悠悠白云襯托隱者(詩人自己)起然物外、怡然自得的情懷。接著筆鋒一轉,由相望引出等高又由心逐飛雁引出綿綿情思,表達詩人‘怡悅“中猶有淡愁對友人熱切的盼望和無盡的思念。而且一顆驛動的心也早已追隨飛雁到了友人身邊。然而無論詩人如何馳目遠望都無法看到友人的身影,就連鴻雁亦消失得無影無蹤。[2]詩人以“心隨雁飛天”寫自己由于望不到友人,站在高山處,心似乎也隨鴻雁飛去,消逝在遙遠的天際。作者登高望遠,又感傷友人與自己分離,看到大雁從北向南飛去,從表象上自然感悟到離別的憂傷,自然的將“北雁南飛”作為一種離別的象征提出,以抒發(fā)自己的離別悲傷之情。

      其次,“北雁南飛”作為一種動態(tài)的意象,如果沒有“碧云天,黃花地”等靜態(tài)意象對離別氣氛的渲染,很難將其所代表的離別悲傷充分表達出來,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宋代范仲淹《蘇幕遮》中寫道:“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逼渲性~人用“碧云天,黃花地”來描繪當時的景色:碧藍的天空飄著縷縷白云,金黃的樹葉鋪滿大地。恰逢這是一首描寫羈旅鄉(xiāng)愁的詞。碧藍的天空下,枯黃的樹葉落滿大地,一片衰敗之景,更將詞人心中的鄉(xiāng)愁牽引而出,使作者的愁緒一發(fā)不可收拾。后三句層層遞進,“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寫自己思鄉(xiāng)的情懷黯然凄愴,羈旅的愁緒重相續(xù)。“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寫自己想要消除這種愁緒,安枕入眠,必須夜夜都是好夢?!懊髟聵歉咝莳氁?,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寫夜間因思旅愁而不能眠,盡管月光皎潔,高樓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觀賞,因為一個人倚欄眺望,更會增添惆悵之情。只能借酒消愁,但酒一入愁腸,都化作了相思之淚,欲遣相思反而更增添相思之苦了。寫到這里,郁積的鄉(xiāng)思旅愁在外物觸發(fā)下發(fā)展到最,詞到此黯然而至。

      王實甫在《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中,正是巧妙的運用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將“北雁南飛”意象所代表的離別表現的恰到好處。作者首先化用范仲淹《蘇幕遮》中“碧云天,黃葉地”為“碧云天,黃花地”,不但將“葉”改為“花”,使之符合元曲韻律,更適合歌唱。同時將“碧云天,黃花地”愁苦凄涼、衰敗的景象來渲染張生與崔鶯鶯離別的環(huán)境,最后點睛之筆,將“北雁南飛”這種自然現象來象征張生與崔鶯鶯像大雁秋天必須飛往南方過冬,必須離別。動態(tài)的北雁南飛意象與靜態(tài)的“碧云天,黃花地”完美的結合,將離別的悲涼之情渲染到極致?!氨淘铺?,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3]也因此成為千古名句,對后世產生很大影響?!都t樓夢》第二十三回題目便為“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艷曲驚芳心”,講的便是寶玉在大觀園桃花樹下偷看西廂記,被黛玉撞見,就將《會真記》即《西廂記》推薦給她,黛玉果然非常喜歡。寶玉順口用《西廂記》里的句子同黛玉開玩笑,兩人小鬧了一場。黛玉葬花歸來后聽到戲班演唱的《牡丹亭》唱詞,回想起剛剛讀到的《西廂記》許多妙句,不由心生感慨,黯然落淚?!氨毖隳巷w”同“水流花謝”、“斷井頹垣”等悲涼意象讓黛玉心靈受到了震撼,驚警芳心。這段文字也是描寫藝術欣賞達到共鳴境界的絕妙文字。

      《名家圖說林黛玉》中也有一段描寫:行酒令時,她(林黛玉)隨口說出了《西廂記》《牡丹亭》等詞艷曲里的句子,失于檢點,以至于受到寶釵的蔑視?!都t樓夢》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寶釵笑道‘你還裝憨兒呢?昨兒行酒令,你說的是什么?我竟不知是那里來的’黛玉一想,方想起昨兒失檢點,把那《牡丹亭》、《西廂記》說了兩句,不覺紅了臉?!盵4] 由此推出曹雪芹筆下林黛玉也是喜歡《西廂記》中詞曲。民國時期著名作家張恨水也取這句中“北雁南飛”這一意象作為小說的書名。小說意象所取亦是悲涼意義,其人物之間可望不可及的悲劇命運,構成了小說扣人心弦的力量。

      “北雁南飛”作為一種自然現象,經過文人的不斷加工,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文學現象,同時被廣泛的運用到文學創(chuàng)作中。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學影響。《西廂記》中“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也作為千古名句被人傳頌,不斷積累、運用最終造就了這個特殊而有著深厚內涵的意象。

(本文指導教師系陜西理工學院文學院教師宮臻祥)

      參考文獻:

      [1] 鄭克魯.外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21.

第7篇

那么如何發(fā)揮文學作品的優(yōu)勢來提高學生的審美教育呢?《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了這樣的教學建議:“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他們當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p>

一、披文——形象思維帶動學生感受美

人類對美的追求,總是從具體形象的感知開始的,美的形象印入大腦就會使人產生愉悅的心理體驗,進而產生審美心理效應。所以教師在教學文學作品時就要通過各種途徑直觀呈現作品所描繪的形象、意境,引領學生從具體的形象中感受自然美、生活美、人文美和藝術美。

文學作品種類繁多,應根據作品特點直觀呈現形象和意境。如學習《濟南的冬天》,教師就要帶動學生通過頌讀、描繪、聯想、想象,使作品所描繪的山、水、雪景、水藻、垂柳等各種景物直觀呈現在學生的眼前,使學生感受到濟南冬天的溫情美、舒適美,漸入意境而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學習魯迅先生的《社戲》就要帶動學生聯系生活經歷,調動學生形象思維,在大腦中形象再現小伙伴們搖船的畫面、看戲的場景、偷豆吃的情景。

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和意境具有完整性的特點。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學習時決不能采取逐句講解、逐段分析的方法,而要在解決難點的前提下引導學生整體感受文本再現的形象美,教師要用自己豐富的美學知識和審美感受喚醒學生相關的經歷和感受,帶動他們張開想象的翅膀,融入作品的美境,豐富深化其審美感受。

教學文學作品對教師有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有廣博的知識、豐富的思想感情和高尚的心靈,教師還要加強自身的語言修養(yǎng)和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如果教師的語言貧乏,聯想力和想象力不豐富,作品中的形象、意境在自己的頭腦中都模糊不清,就無法使形象和意境在學生頭腦中活起來。

二、入情——情感熏陶引導學生體驗美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感情是人類追求真理的原動力,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最好的辦法莫過于以情感染。文學作品中“一切景語皆情語”,人物、場景、情節(jié)之中都蘊含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要使學生受到作品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教師就要帶著感情去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深入體驗作品的美,縮小作品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教師和作者三者的感情實現溝通。

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表達思想感情的方式不同,教師要根據作品的特點,采取相應的方法去引導學生體驗感受作品之美。如小說教學,教師要在學生了解故事情節(jié)的基礎上,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品味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活動,走進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把握典型環(huán)境下的典型人物形象。主人公的形象在學生心中清晰了,學生才能對小說的思想感情有深刻的體驗。再如詩歌教學,詩歌是用精煉、形象、富有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的語言創(chuàng)造意境,表達感情的,但不同類型的詩歌表達感情的方式又不一樣,要區(qū)別處理。抒情詩側重于直接抒發(fā)感情,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抓住思想感情線索體驗感悟;敘事詩有較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jié),就要引導學生從場景、人物、情節(jié)入手,逐步體會作品表達的感情;說理詩則要琢磨詩句所包含的深刻哲理,體會詩句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把握作品的感情。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在學生心中引起共鳴,學生就有了個性化的體驗,審美情趣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提升。

三、入理——理性分析啟發(fā)學生鑒賞美

感受了形象美,體驗了感情美,這還是審美的基礎階段,還要啟發(fā)學生入理。缺乏理性的感情是不穩(wěn)定的,只有升華到理性,學生的情感才會趨向穩(wěn)定,才能正確地鑒別真善美、假惡丑?!墩Z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這就要求學生要對文學作品有理性的認識,完成由情到理的過渡,提高鑒賞美的能力。

以學習莫泊桑的短篇小說《我的叔叔于勒》為例,學生如果只限于對小說曲折故事情節(jié)的了解,對菲利普夫婦的自私、冷酷、貪婪、勢利、虛榮、惟利是圖的丑惡嘴臉厭惡痛恨,對于勒的悲慘遭遇同情可憐,那未免太膚淺了。教師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探討金錢能夠影響到人與人的關系,這不僅在國外在過去,即使現在在我們的周圍也是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探討人性的弱點;探討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嘗試了這樣深層次的理性賞析,學生就會對作品豐富深刻的內涵理解更深更透徹,對小說所表現的那個時代、那個社會、那種人性的丑惡都會有新的深刻的認識。有了這樣深層次的鑒賞,對提高學生的審美理解能力必然大有裨益。

四、拓展——實踐運用激發(fā)學生表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