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8 15:04:14
序論:在您撰寫青少年心理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摘要:我國當前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論文為青少年呈現了一個多元的社會。開放與多元,在使得他們的視野更為開闊的同時,也讓他們陷入了較難適應的境地之中。開放社會環(huán)境的雙重作用要求全社會通過強化認知、加強管理、加強教育來關心青少年的成長,幫助青少年順利的完成社會化的過程,發(fā)展他們的健康人格。
關鍵詞:社會環(huán)境;青少年;心理發(fā)展
一、我國當前的社會環(huán)境
我國經過20余年的改革開放,社會發(fā)展呈現出全新的面貌,我們的社會由單一、保守走向了多元、開放,這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在政治方面,我國進入了一種從“總體性社會”向“多元社會”過渡的轉型期[1]。
在經濟方面,我國從供給型經濟轉向需求型經濟,從封閉和半封閉的經濟轉為開放型的經濟,從溫飽型經濟轉為小康型經濟[2]。
在文化方面,改革開放使我國的文化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迅速與國際接軌,文化的功能、形式、內涵、傳播等由單一走向了多元。
二、青少年的心理發(fā)展
人的一生都處于發(fā)展變化之中,但在青少年時期(處于11、12歲到17、18歲的個體)[4],這種發(fā)展變化是暴風驟雨式的,個體的生理特征將會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個體的第二性征在這一時期出現顯著的變化),由此伴隨著明顯的心理發(fā)展。
(一)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表現
青少年時期的個體心理發(fā)展主要表現為隨著生理特征的劇變,個體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情緒情感也發(fā)生著顯著的變化。這決定著個體的社會化發(fā)展。[4]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個體的生理發(fā)展為社會化發(fā)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個體,最大的特點是生理上蓬勃發(fā)展、急劇變化。這一時期,個體的身體外形更具有自己的性別特征了,個體的體魄更加強??;內臟的機能健全了,大腦的發(fā)展已基本成熟,心臟等器官的功能加強,個體的精力更加旺盛;性的發(fā)育成熟使青少年開始意識到自己已向成熟過度,同時給個體帶來對性的好奇心和新穎感。[4]
2.認知能力的發(fā)展與社會化的發(fā)展
青少年時期個體的腦機能發(fā)展迅速,趨于成熟,大腦皮質的溝回組織已經完善,神經元完善化和復雜化,傳遞信息的神經纖維髓鞘化已完成,保證信息傳遞暢通,不相互干擾。[4]個體在大腦和神經系統(tǒng)上的一系列變化大大促進了個體心理的發(fā)展特別是邏輯抽象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個體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獨創(chuàng)性、批判性在青少年時期逐步發(fā)展起來,表現為隨著年齡的增加,他們在看待事物時漸漸地由表象深入到本質,開始喜歡探究事物的本質屬性,開展系統(tǒng)的理性活動,能變通思維方式,能用新異獨特的思維觀點解決他們所遇到的問題,能夠比較自覺地對待自己的思維活動,能夠有意識地調節(jié)、支配、檢查自己的思維過程。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使個體開始用全新的眼光審視自己,開始注重自己的社會形象,逐漸由自我為中心的個體轉變?yōu)樯鐣膫€體,開始學習調整自己的言行舉止,逐步適應社會的要求。
3.情感發(fā)展與社會化的發(fā)展
青少年時期的個體情緒情感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不穩(wěn)定性,易出現極端情緒。他們時而唯我獨尊,時而又沮喪萬分。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個體對這種不斷增加的需求時而感到滿足與認可,時而又否定,使得他們的情緒出現搖擺不定的狀態(tài)。
(二)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特點
青少年的心理發(fā)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心理發(fā)展表現出以下的特征。
1.過渡性青少年處于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獨立性與依賴性錯綜復雜的時期,充滿矛盾的時期。2.動蕩性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個體思維比較敏捷,他們的情緒發(fā)展更為激烈,容易受外部環(huán)境的感染與影響,因此在行為、情緒上表現得很不穩(wěn)定。3.閉鎖性青少年自我與社會的同一性仍處于發(fā)展之中,因此青少年只會向外界展示他認為的對他的社會化有利的內容,而將一些矛盾的、迷茫的心理困惑等他們認為對自己不利的心理特征隱藏起來,因此他們具有較多的心理問題,這會給他們帶來一些煩惱。4.社會性青少年的這些特征歸根到底是因為個體必須經歷由單個的人向社會的人的轉變過程,青少年發(fā)展中的危機能否得到有效的解決則是個體的自我成長與社會環(huán)境共同決定的。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對青少年心理發(fā)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對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影響
(一)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對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積極影響
1.經濟的蓬勃發(fā)展為青少年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好的條件
國家大力發(fā)展經濟,讓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改善,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促進了社會科技文化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大量先進的教學設備和教學儀器,這為青少年的學習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物質條件,提供了優(yōu)良的學習環(huán)境和豐富的學習資源。
2.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能夠促進青少年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在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中,社會各個方面的積極因素都被調動起來,多種思想都會在社會中交匯、碰撞;信息技術迅速發(fā)展讓青少年可以便捷地了解社會的方方面面。這些豐富的信息,對思維能力正處于發(fā)展中的青少年十分有利,可以開闊他們的視野,加深他們思維的深度,拓展他們思維的廣度,讓他們在看待問題時不易盲從與偏激。
3.先進的社會文化能夠激發(fā)青少年求知欲望和發(fā)展意識
青少年時期個體的社會性需要得到發(fā)展。在這一過程中他們探求外在事物的能力也會得到極大的發(fā)展。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滿足了他們的這一需求。大眾傳媒能及時地將社會發(fā)展的最新動態(tài)傳播給青少年,向青少年展現多元的文化現狀,豐富的知識、精彩的技藝能滿足青少年的求知欲,讓他們獲得發(fā)展的內在動力,提高學習的自主性。社會文化的多元發(fā)展也為這種自主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4.多元的社會文化能夠促進青少年社會化的進程
在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中,社會文化信息有助于青少年全面地認識和了解社會,正確地評價社會,學習到在社會生活中應該具備的社會文化規(guī)范;有助于激發(fā)個體的社會意識,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有助于個體正確的評價自我,幫助個體找準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不再盲目地樂觀或絕望。
開放、多元的社會能為個體提供更為優(yōu)越的成長環(huán)境,能有效地促進個體的社會化發(fā)展,對個體一生的發(fā)展都將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對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不良影響
1.良莠不齊的社會信息與青少年過渡性的心理發(fā)展特點
物質生活的豐富使得青少年不再為衣食擔憂,奢華的物質生活對于青少年存在極大的吸引力,容易使他們迷戀物質生活,使他們缺乏進取心。有些格調不高或不健康的文化內容會讓青少年意志消沉,耽于享樂,不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與健康的人格。
2.多元的社會文化與青少年動蕩性的心理發(fā)展特點
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個體心理發(fā)展呈現出動蕩性的特點,他們思維比較敏捷,對社會的看法容易極端與片面,容易受外部環(huán)境的感染與影響。在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中,各種價值觀、思想觀念都會通過大眾傳媒來爭奪市場,如果缺少必要的引導,相互矛盾、沖突的社會思想觀念就會給青少年帶來困惑或迷茫,容易造成認識上的混亂,這些對處于自我同一性形成時期的青少年有不良的影響。
3.虛擬的社會文化與青少年閉鎖性的心理發(fā)展特點
計算機網絡的發(fā)展為青少年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全、不用面對壓力的文化空間。在這種相對安全的文化空間里,社會被用高科技手段或多元的形式表現得唯美浪漫或黑暗恐怖。這種表現手法容易吸引逐漸將內心世界關閉起來的青少年,而沉迷于虛擬文化中的青少年會看不到真實的社會,失去對現實社會的感受力,失去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意識,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社會化進程,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四、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中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發(fā)展的措施
(一)教育工作者要加強對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特點的認識
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對人們的影響是巨大的,這種環(huán)境下的青少年所面臨的問題是前人所不曾遇到的,舊有的一些經驗對青少年的成長不一定是有幫助的。青少年時期是個體一生發(fā)展中的一個轉折點,這一發(fā)展的過程擁有獨特的規(guī)律,這需要教育工作者積極開展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研究工作,能夠了解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還需要教育者和家長積極與青少年一起了解社會環(huán)境,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感受問題,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二)教育工作者要加強社會文化的研究工作
教育工作者要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構建起抵御社會文化中負面影響的“防火墻”。這需要教育工作者積極地了解社會,對社會發(fā)展的本質規(guī)律,社會現象背后的真正原因認真地思考與探索,即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對青少年中可能出現的失范現象和經常出現的偏離行為進行預防性研究,做到未雨綢繆;社會、學校和家庭都要共同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尤其是學校教育,顯得格外重要。
(三)社會文化管理機構要加強對文化傳播的管理
加強文化傳播的管理,主要是實施文化管理的監(jiān)督職能、引導職能、規(guī)范職能、懲戒職能。同時要加強對社會文化的生產消費、傳播方式的研究,以及加強對社會文化傳播的倫理、道德的研究。對傳播文化中出現的偏離行為、一般性誤導行為進行合法跟蹤和監(jiān)管,對違規(guī)行為進行公開的處理。推進法制化進程,就是要對信息的生產、交換、傳遞、消費進行單獨立法,即使初始階段不很周全,但可以逐漸走向成熟。歷史經驗值得借鑒,貽誤了青少年就貽誤了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
參考文獻:
[1]沈立新,吳新葉.中國政治轉型的理論研究:綜述與評價[J].湘潭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4).
[2]李曙光.中國的經濟轉型:成乎?未成乎?[J].經濟戰(zhàn)略,2003(3).
[3]何少林.當代中國文化的轉型及發(fā)展趨勢[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4).
[4]林崇德.發(fā)展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62~374.
[5]續(xù)冰.網絡對青少年人格發(fā)展的影響[J].山西師大學報,2005(4).
[6]吳彩云.信息網絡對學生的影響及對策[J].青海教育,2005(7).
[論文摘要]當代青少年學生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逆反心理現象,常常使教師和家長表現出難以應對的困惑,以致使他們的教育熱情和積極性受到挫折和影響。因此。如何有效應對青少年學生逆反心理的問題,便值得我們正視和探討。本文闡明了逆反·心理的本質,指出了逆反心理在青少年學生身上的種種體現,論述了應對青少年學生逆反心理的對策。
在對青少年的施教中,老師和家長普遍感到當代青少年學生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逆反心理現象。逆反心理正使許多教師和家長的教育熱情和積極性受到挫折和影響。為此。揭示逆反心理的實質、分析其成因、尋求解決它的對策等問題便擺在我們面前。
一、逆反心理的本質
青少年期是自我意識發(fā)展的第二個飛躍期,突出的表現是內心世界更為豐富。他們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更多地進行反省,“我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我的特征是什么?”“別人是如何看待我的?”等等,這些有關“我”的問題常??M繞在他們的心頭。記日記是他們的明顯表現。到了高中,學生的自我意識基本穩(wěn)定。這一時期,青少年普遍存在著反抗心理。心理學上稱這一時期為“逆反心理”期。
關于逆反心理的本質是什么,目前人們的認識不盡相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中有一種說法比較一致:“逆反心理是客觀環(huán)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強烈的抵觸情緒”。簡言之,逆反心理是一種特殊的反對態(tài)度,是青少年在長期的社會化教育過程中形成的對認知信息的比較穩(wěn)定的一種心理傾向,其心理結構是由認知、情感、意向三種心理因素構成的。進一步分析,它具有以下特點:
(一)從結構來看,逆反心理是認知、情緒和行為傾向三者的有機統(tǒng)一。逆反心理的認知成分是指對逆反對象的知覺、理解及評價;情緒成分是指對逆反對象的抵觸情緒,即人們對逆反對象是反感或厭惡的;行為傾向是指對逆反對象意欲表現出來的行為,即逆反行為的準備狀態(tài)。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認知成分是基礎,如果不對客觀環(huán)境是否符合個體需要關系進行認識,是不可能有相應的情緒與行為傾向的。抵觸情緒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當逆反心理形成之后,只要逆反對象一出現,主體往往使認知、行為傾向服從它,從而維持整個態(tài)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
(二)從特性來看,逆反心理是社會依存性與相對獨立性的有機統(tǒng)一。逆反心理與其它社會心理一樣,具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賴于它所反映的對象,即社會存在;另一方面對所反映的對象又具有相對獨立性。逆反心理受社會存在的制約,它產生于客觀存在不符合主體需要之時,并不是無緣無故的。當需要得到滿足時,則不會產生。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們對社會存在簡單被動的反應,而是經過加工改造的能動反映。
(三)從作用來看,逆反心理有積極與消極之分。現在有一種傾向,提到逆反心理,不是認為它是好的,就是認為它是壞的,甚至認為它是一種變態(tài)心理。把逆反心理說成是一種變態(tài)心理顯然是錯誤的,因為逆反心理是人腦對一部分客觀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個正常的社會成員都可能產生。至于評價逆反心理的好與壞,一定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其判斷標準是看某一逆反心理能否對客觀事物進行正確反映。因此抽象地談論它的積極與消極是不正確的。
(四)從存在來看,逆反心理是相對穩(wěn)定性與可變性的統(tǒng)一。某種逆反心理一經形成,將持續(xù)較長時間而不易改變。每當對象一出現,就以相同態(tài)度待之,從而表現出一定的穩(wěn)定性。但是,逆反心理又是一種可變的社會態(tài)度,在導致逆反對象的條件根本變化后,原有的逆反心理也會逐漸淡化。直至消失。
二、青少年學生逆反心理的表現
青少年學生逆反心理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以下四種:
(一)對正面宣傳作反面思考。有的青少年對學校、領導、教師的宣傳,表現出一種不認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們往往以社會上個別不公正的事實來以偏概全地全盤否定正面宣傳。同樣,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從全局出發(fā),從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現實,片面地夸大社會主義制度的某些不完善之處和資本主義制度的某些可取之處,有時甚至進行有意無意的反面宣傳。
(二)對榜樣及先進人物的無端否定。在教育過程中,許多教師和家長都希望通過先進人物的感人事跡來教育感染青少年,喚起他們的熱情,以期達到激勵后進的目的。但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一些先進人物被說成是沽名釣譽的“投機家”或“傻子”,無端懷疑這些先進人物的動機,進而否定他們的先進事跡。對于身邊的榜樣,則冠以“拍馬屁”給予排斥和嘲笑。
(三)對不良傾向產生情感認同。在一些青少年當中,打架斗毆被看作是有膽量;與老師、領導公開對抗被視為有本事;哥們義氣等不良的行為傾向卻贏得了很多人的認同。而對于樂于助人、愛護集體、愛護公物、遵守校規(guī)校紀的青少年則被肆意諷刺、挖苦,造成在集體氛圍里出現好人好事無人夸,不良傾向有市場,正不壓邪的局面。
(四)對思想教育、遵章守紀要求的消極抵抗。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現實生活。因此,對思想政治教育采取應付、抵制、消極對抗的態(tài)度。
三、應對青少年學生逆反心理的對策
(一)影響青少年逆反心理產生的因素
逆反心理作為一種心理狀態(tài),是由主觀和客觀兩種因素的影響制約而形成的:
1.主觀因素
(1)學生心理發(fā)展的客觀變化的影響
由于青少年正處在一個急劇變化及相當敏感的特殊時期,因此,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漸增強,他們迫切希望當家作主,從而擺脫成人自居而急于表現自己的非凡與成熟,因而對任何人、任何事物都采取挑剔的態(tài)度。也正是由于青少年感到或擔心自己的所作所為無法為成人們所重視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所以才在對待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上采取了極端的各種手段和方法,形成與外界對峙的局面,從而確立了自我存在的價值。
(2)學生認知水平的偏差影響
青少年在認知發(fā)展過程中,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雖有一定程度的發(fā)展,但還很不成熟,加之經驗不足,不懂得用歷史的和辯證的眼光看問題,認知的偏差度較大,認識上容易產生片面性,看問題易偏激,喜歡鉆牛角尖,固持己見,走極端。這些學生自尊心強,但有時又不能正確地維護自己的尊嚴,尤其當他們屢遭挫折、失敗后可能一蹶不振,自暴自棄,顯得意志薄弱;對老師、同學的幫助置之不理,甚至把教育者的勸說、告誡看成是“管、卡、壓”,看成是吹毛求疵,是嘲弄自己,是對自己自尊心的傷害,因而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對立面,繼而產生逆反心理。
(3)學生主體內部的綜合心理因素的影響
這里所說的綜合心理因素主要指青少年的獨立意識過強,過分強調自我,受好奇心的驅使,偏激片面地看問題等。這是產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隨著知識經驗的增加,認知方式的發(fā)展,特別是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的發(fā)展。獨立意識不斷增強。他們開始對社會生活中出現和書本上遇到的各種問題獨立地用自己的知識觀點來衡量是非,用自己的智慧才能來判斷曲直,對老師家長的教導,常常喜歡用批判的眼光來審視一番,對書本上的一些定論也會提出疑問。加上他們較少保守思想,富于想象,往往在學習中提出一些與師長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設想和看法,并親于嘗試一些在教育者看來是不可能或不必要的新做法。他們具有較強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對于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觸的東西,越想接觸。尤其是對那些封閉禁錮的事物,向往之情更為迫切,以至于產生你越不讓我知道,我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
2.客觀因素
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觀因素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學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誤
第一,教育者的要求脫離了學生原有的需要。人的各種行動都是以滿足個人(社會)的某種需要為前提的。在學生還沒有產生一定的需要以前,我們應該積極培養(yǎng)他們的需要,否則勢必為他們接受教師的要求造成困難。此外,當學生產生一定需要以后,對他們提出的過高過急的要求也是難于被接受的。
第二,對學生提出要求時采取了強制或觸犯學生個性的方式。學生對這個問題非常敏感,他們強烈地要求受到社會的承認和尊重。我們對這個問題決不能掉以輕tb。有人認為只要出于好心,要求又合情合理,那么不論怎樣向學生提出,他們總是應該而且也是能接受的。但是結果卻常常適得其反。不尊重學生是造成師生關系不融洽和對立的常見原因。
第三,教育者處理問題不當,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教育者對問題的不同處理,表明了對學生實際行為的肯定或否定。如果在處理問題時不從實際出發(fā),堅持統(tǒng)一標準,碰到問題只憑主觀臆測就作處理,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公正的態(tài)度,甚至未經深思熟慮,不問青紅皂白,采取過激的措施,這很容易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導致逆反心理的產生。
第四,教育者的教學方法不合理。教師不能因材施教,搞滿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往往導致基礎差的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從而使學生降低或喪失學習信心,感到自己無論如何努力,也不可能獲得良好成績,消極情緒占了上風,在這種情況下,如不加以引導,也容易產生逆反情緒。
第五,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教師把社會道德行為準則教給學生。就其本身來說有兩條途徑:一是口頭講解或勸導;二是展示自己的實際行動。這兩個方面都是需要的,但在發(fā)生矛盾的情況下,自己說的是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就很難發(fā)揮教育作用。這種矛盾會大大降低教育者的威信,也會使學生反感,對一些正面宣傳教育的信息產生逆反心理。
(2)家庭和社會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
學生產生逆反心理不僅僅局限在學校范圍內,社會上和家庭中的一些逆反現象都會直接或問接影響著他們,尤其是一些后進生更容易接受那些不利的因素的影響。比如,家庭破裂會給子女造成心理創(chuàng)傷和失落感;學生在家庭中得不到應有的溫暖和鼓勵,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產生自卑的逆反心理;家長對子女要求過高,方法簡單粗暴,會導致子女過大tb理壓力,也容易出現逆反心理。社會影響因素更加廣泛復雜,內容、形式、渠道也多種多樣,但影響較普遍的是社會輿論、社會風氣和人們的社會逆反心態(tài)。比如當今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包括不正之風,都可能影響敏感的學生,以致腐蝕他們的心靈,導致極端的逆反心態(tài)的產生。總之,外界的種種不良因素的影響,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產生一種逆反心理定勢,這也同樣是教育學生所不可忽視的。
(3)同輩群體不良因素的影響。同輩群體是指同齡或相近年齡組成的群體。在眾多同輩群體中,青少年受同輩群體的影響最突出的是對同輩群體的依賴。這是因為在青少年同輩中,青少年們不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愛好、興趣和共同的行為傾向,它們之問相互容易認同,最能達到或造成相互轉化與感染。其中,青少年同輩群體中積極的價值觀念及行為傾向與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目的大體一致,置身其中的個體青少年的心理就較為正常、合理;而青少年同輩群體中不良的價值觀和行為傾向則對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產生不良影響。比如在青少年學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觀、出風頭、唱反調等,就使一些本來正常的青少年心理被潛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穩(wěn)定和模仿性,也容易使其逆反心理的形成。為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輩群體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二)應對青少年學生逆反心理的具體措施
1.了解學生,正確對待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時期自我意識、獨立意識增強的一種正常表現,是青少年中的一種普遍行為。這一時期,教師應“對癥下藥”,不應盲目作為。了解學生這一時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正確對待其逆反心理行為,與他們做朋友,是應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前提。一方面,教師可利用上下課時間,對有逆反心理行為的學生進行觀察,通過多種正規(guī)的方式了解其tb理變化;另一方面,教師可找個別學生聊天,通過聊天發(fā)現其反常行為的根本原因,從而做到“對癥下藥”,切忌盲目指責、批評學生或不尊重學生。
2.以情動情,消除疑慮
心理學理論、教育學理論以及大量的社會現象都說明,感情在無形中推動著人們的行為傾向與做法。而對于生理、心理均不成熟且又正處于“反抗”時期的青少年更是需要教師對感情的傾注。要淡化或消除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我們的教師不能采取簡單和偏激的行為,而應做到以情動情,以心換心。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懷和愛,從而對教師消除疑慮,真正從內心接納教師、與他們做朋友并分享自身的憂與愁,這將有利于改變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3.創(chuàng)造條件,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
家庭和社會有關方面要共同重視學生逆反心理問題。要認識一致,互通信息,改變不適當的教育方法,控制消極因素的刺激。家庭中,父母要努力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創(chuàng)造學習型家庭;學??赏ㄟ^開展多彩的教育活動等,為我們青少年提供展現自我的舞臺;社會要竭力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讓青少年處處感到是溫暖、處處感到是關心。從而嚴格警惕自己言行的出格,力求規(guī)范化,以此來克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4.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重視心理疏導
我國有關機構近年來所進行的一系列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表明,心理疾患的高發(fā)病率已經成為當前危害我國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大突出問題。據有關統(tǒng)計資料表明,我國青少年中約有35%左右的人存在著障礙性心理表現。因此,應當普遍倡導和廣泛開展心理訓練,幫助青少年不斷完善自我內在機制,緩解心理沖突,消除心理疾患,增進其心理平衡和人格系統(tǒng)的健康發(fā)展。
人的一生的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特定的困惑和修身養(yǎng)性的要求,“通過自我沖突,達到自我完善可列為人的一種欲望,即列為在實際上是潛在的一種趨勢,人應該成為自我完善的人,也可以成為自我完善的人”。例如,怎樣提高學習效率,怎樣使自己有開朗的性格和社交能力,怎樣使自己出類拔萃、怎樣才能使自己走出困境、走出“誤區(qū)”,怎樣才能使自己多些歡快幸福,少些煩惱憂愁,等等,這些都是人們時時面臨而又必須經常解決的問題。青少年正處于人生的十字路口,處于選擇和抉擇人生道路的關鍵時期,可能困惑更多,更迫切需要不斷解決面臨的“心理糾葛”,了解和掌握自我心理控制與訓練的方法及策略。通過持之以恒地開展心理訓練,引導學生有意識、有目的地對自己的自發(fā)加以限制和調控,主動熱情地開展有意義和有益的活動,最大限度地減少無意義和有害的行為,長此以往,就能使他們的心理素質不斷地發(fā)展和完善起來。
心理訓練主要是通過接受師長指導和通過心理狀態(tài)與行為方式的自我調控進行某一特定的心理素養(yǎng)方面的訓練,通過改變自身的生理狀態(tài)和心理狀態(tài),解決自己在認識、情感、人格、社交等方面的心理問題。具體地講,對現代青少年進行心理訓練主要是為了解決:l心理成長問題
通過有目的的全面訓練,掌握正確的日常行為策略,以促進自身人格系統(tǒng)全面、健康地發(fā)展,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潛能,促使其沿著正確的目標和方向健康成長。2心理缺陷問題
個體已知自己在情緒反應和人格系統(tǒng)方面存有某些缺陷,并且對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已有比較迫切的要求,從而有意識地采用某些相應的正確行為策略和矯正方式,以糾正自己不正確的觀念、情緒和行為。3心理障礙問題
個體整個人格系統(tǒng)或某一重要的心理活動側面發(fā)生危機,不能自主地控制自己的行為,無法與外界開展正常的接觸、交流,甚至有心理變態(tài)傾向。針對這種情況,通過接受專家的指導性訓練或逐步開展自我訓練,逐步糾正其心理狀況與外部人際及社會環(huán)境關系的不恰當的觀念和行為反應方式,通過調整其心理結構和心理狀態(tài),達到心理平衡和其心理對外界的和諧適應。4挖掘心理潛力問題
潛能是人類最大的寶藏。然而,由于情境上的限制以及個體長期以來缺乏潛能意識,未予充分挖掘。人的一生訓練越多,自我活動越活躍,則所接受的刺激越豐富;自身能量釋放得越充分,則本體訓練的強度就越充分,潛能被開發(fā)的也就越多。因此,經常進行心理訓練,
是有效地自我開發(fā)潛能的重要手段。
就學校教育而言,怎樣切實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心理訓練呢?一般來講,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教育和引導學生一分為二地看待自己。揚長避短,長善救失。找準了自己的優(yōu)點和特長,就能選擇突破口,推動自身整體心理功能趨向最優(yōu)化的目標;找準了弱點和不足,才能掌握自身前進的主要內在障礙,從攻克“自我”著手,重點進行訓練和“再造”,以完善和發(fā)展自己。這里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深刻剖析自我,找到自我心理訓練的“起點”。
其次,要教育和指導學生學會努力自我創(chuàng)造“氛圍圈”。心理訓練要高度重視環(huán)境的作用,要努力自我創(chuàng)造良好的工作、學習、生活環(huán)境與人際關系,最大可能地發(fā)揮外界對自己的塑造功能和影響力,借助客觀力量以推動自身心理狀態(tài)、心理素養(yǎng)的發(fā)展與提高。為此,心理訓練者必須注重從人際關系與環(huán)境氛圍方面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為進行有效的心理訓練提供良好背景條件。
人總是在一定的環(huán)境氛圍中生活,而不同的環(huán)境氛圍對人的精神、心理與情緒所產生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因此,為了使自己始終保持振奮的精神、寧靜的心理與飽滿的情緒,每個人都應自覺地、主動地去努力創(chuàng)造一種美好的環(huán)境氛圍,這也是自我心理訓練、自我心理調控的重要方面。
第三,要增強學生優(yōu)良素質的自我建構意識,激勵學生自我完善。心理訓練需要具備強烈的自我建施意識。只有具備了自我建構良好素質的要求和愿望,并主動尋找自身心理素養(yǎng)中的弱點,積極探索有效方法去攻克這些弱點,教師的教育與指導才能卓有成效。因此,要使學生懂得優(yōu)良的心理素質是個體主動建構的結果,從而增強積極開展心理訓練的自覺性與主動性。
心理訓練的過程是個體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的過程,這種交換過程越充分,越主動,自身的存在和發(fā)展就越完善。
四,進行心理訓練的具體方法和操作技巧是多種多樣、靈活多變的。隨著現代物理學、化學、生物學、信息科學等學科的高度發(fā)展,也帶來了心理學方法,包括心理訓練方法的更新?,F代心理學十分注重運用和移植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心理學移植其他不同學科而形成的心理訓練方法主要有:1物理一心理法
這一方法強調運用物理學的語言和方法來研究心理學,強調物理量與心理量之間的函數關系,強調環(huán)境以及環(huán)境調控對人的影響作用。為了增強心理訓練的效果,訓練活動中,個體應自覺遵循心理物理學的原理,注意調控環(huán)境力度與自身心理承受力之間的對應關系,主動地投入周圍客觀環(huán)境之中,注重主動接受和承受環(huán)境的影響,從而增強自己的思維、感知和行為方式等素養(yǎng)朝著“優(yōu)化”的方向發(fā)展。2生物一心理法
這一方法重在從心理現象的生理機制揭示心理及其發(fā)展的生物機理,在身心統(tǒng)一不可分的原理指導下,致力于改變自身的生理狀態(tài)、生理素質,進而達到改變和改善人的心理素質。這是現代心理訓練中應高度重視和積極采取的策略和方法?,F代社會生活中,人們高度重視科學進食、體育鍛煉,以及食物治療、藥物治療等等,都是自我改變生理狀態(tài),強化生理功能,進而優(yōu)化心理素質的體現。實踐證明,這些自我活動,如果能遵循科學原理,講究科學的方式方法,將具有顯著的“激發(fā)性”,不僅是引起積極活動的原因,而且是引起行為抑制的原因。不斷地訓練和強化,能夠顯著地增強人的心理功能,使人的某些優(yōu)良心理素質得到穩(wěn)固的提高與發(fā)展,不良心理品質得以逐步“淡化”和消除。3信息加工方法
傳統(tǒng)心理學秉承因果診斷治療模式,過多考慮個案消極方面,未能從整體生態(tài)的角度探討個人與環(huán)境互動與發(fā)展對個體復原的作用。這也導致了長期以來,在心理健康研究領域,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對人類心理問題、心理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即把研究的焦點放在人類的失敗上,而很少關注健康、勇氣和愛,從一個人正向、積極的能力與特質,從增加個人與環(huán)境的互動動力過程給個人帶來的能量方面來研究。由于傳統(tǒng)心理學研究對人類積極品質缺乏探究,因而不能從實質上解決個體心理問題。事實上,創(chuàng)傷后心理健康研究應該更多思考人性的積極面,重點在于幫助公眾更健康、更美好地生活。積極心理學就是在這一指導思想影響下應運而生。積極心理學從積極心態(tài)出發(fā)要求人們解讀心理現象和心理問題,每個人都有積極力量和品質,我們目的就是協助他們發(fā)揮這些品質的作用,達到改善創(chuàng)傷后生存狀態(tài)和心理困擾,實現幸福生活與快樂心態(tài)。已有研究表明,擁有積極觀念的人,其社會適應能力更好,他們能更輕松地面對壓力、不順心以及各種喪失,即使面臨最不利的社會環(huán)境,他們也能應付自如。從應用視角看,積極心理學就是強調用一種積極的眼光和方式看待問題、困難和挫折。面對現代生活中諸多不如意的現象,我們不能一味的埋怨,我們必須想辦法改變這種不如意,那么我們首先必須要做的就是用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來面對、接受這種不如意。我們都在說一句話:“態(tài)度決定命運?!狈e極的心態(tài)必定會給我們的生活(而無論是正常、平凡的生活,還是經歷過變故和災難的生活)帶來希望和改變。
二、創(chuàng)傷中的心理復原力
(一)復原力的產生與實質
如上所述,傳統(tǒng)心理學一直認為,消極的經歷一定會導致消極的發(fā)展結果。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發(fā)現面對同樣重大壓力事件,青少年及成人產生反應和后果并非完全相同。即“有些人不會出現明顯的身心狀況甚或崩潰的現象,而有些人即使在微弱的壓力情況下則出現情緒困擾”。甚至“有些人在出現壓力癥狀反應前,其人格特質已有某種程度的異?!薄_@種發(fā)現提示我們:個人對環(huán)境的知覺、建構與反應的差異在哪里?這個差異又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心理建康和行為反應的表達層次?早在20世紀70年代,個體面對創(chuàng)傷事件所表現出系列心理反應的這種差異,引起研究者對人類應對創(chuàng)傷能力的高度關注。復原力(resilience)的定義因強調的側面不同而不同。我們認為,復原力是指個人具有或學習到的某些特質,這些特質或行為會因個人與環(huán)境的互動而保護個人不受壓力或挫折情境的影響,使個人重新獲得自我控制的能力并因之發(fā)展出健康的應對行為。心理復原力是一種在困境中迅速崛起的能力,它是一種能幫助人們克服壓力和挫折,充分發(fā)揮自身潛能、求得自我發(fā)展的能力。而且,這一能力并非一成不變,是可以根據后天的訓練加以鞏固和提高的。當遭遇創(chuàng)傷性事件時,一個擁有復原力的人,不但能緩解壓力而且能從壓力中學習,使自己更加堅強。復原力一直存在于人的心底深處,平時不大會注意它,但是一旦面臨壓力和挫折,復原力將幫助人們減輕痛苦。近年來,復原力在許多學科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它強調在理解個人成長和發(fā)展時要多關注優(yōu)勢而不是劣勢,重點是健康而不是疾病,強調要充分發(fā)揮個體積極能動性,要著重關注人達到最佳狀態(tài)的條件和過程。
(二)復原力的內在保護因子
復原力的內在保護因子是指個體本身具備的具有保護因子作用的心理能力和人格特質。其主要功能在于提供個體安全、情感支持、溝通、認同、解決問題等保護作用,使個體修正對危機情境的反應。個體在危機中擁有越多的保護因子就越能促進復原。心理學家Konrad整理出以下幾種復原力保護因子:與父母維持良好的關系;有自我價值感;能與他人合作;有非正式的社會支持網絡;能信任他人;有內控性人格;有問題解決能力;有思考的能力;具有幽默感。臺灣學者蕭文教授認為復原力的內在保護因子有7種:(1)具有幽默感并能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件;(2)雖置身挫折情境,卻能將自我與情境做適度分離;(3)能自我認同,并具有獨立控制環(huán)境的能力;(4)對自我和生活具有目的性和未來導向的特質;(5)具有向環(huán)境或壓力挑戰(zhàn)的能力;(6)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技巧;(7)較少強調個人的不幸、挫折與無價值感或無力感。(三)復原力的外在保護因子復原力的外在保護因子是指在個體以外的環(huán)境中,能促進個體成功調適,并改善適應不良結果之因素。因此,復原力的外在保護因子就是指家庭、學校和社區(qū)環(huán)境中所擁有能促進個體復原的因素。家庭是影響個人面對困境復原的重要因素。家庭提供和諧的氣氛有利于個體復原力的提高。和家庭有關的保護因子有:父母有愛心的家庭觀;對孩子足夠重視;家庭凝聚力;家人與朋友的非正式和多代間的感情親密程度;壓力較少的成長環(huán)境;家庭成員具有堅強的信念以及控制生活的能力;對不同活動都建立或維持常規(guī)。學校和社區(qū)的保護因子主要是在學校環(huán)境中積累成功積極的經驗,發(fā)展與教師的良好關系,與同學有成功的社會關系。與周圍的人相處和睦。在外在保護因子中,情感的連接是重要的,而關懷和支持是情感連接的重要因素。
三、從積極心理學視角解讀青少年創(chuàng)傷后心理干預
(一)培養(yǎng)青少年積極的情緒和體驗,傳達積極的生活理念———感謝命運,我們還活著,用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來面對災難,面對明天
創(chuàng)傷后,青少年看到的到處都是破敗的場景,有可能是倒塌的房屋,也有可能是殘缺的尸體,體驗到了大部分都是消極的情緒,悲傷、失落、焦慮、抑郁、恐懼等等。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怎么才能讓人們體驗到積極的情緒呢?這就需要一些小的、細微的東西了。比如說對地震中幸存的青少年進行的心理干預中,治療者和親友們在表達情感上的安慰與關心的同時,可以輕輕握住他們的手或保持其他的身體接觸,就這一個小小的動作,不僅可以使他們感受到他并非獨自面對不幸,而且可以幫助他們保持與現實狀態(tài)的聯系,不至于把全部的心思放在故去的親人上,這就是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再如,我們的總理,在汶川大地震的現場,面對一張驚慌失措的剛剛從廢墟里刨出來的小臉孔,他上前親吻了他,這個也很重要,第一時間把這種生存的信心,希望和鼓勵,最早時間給那個患者,使他有了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還有廢墟中刨出來的人,上擔架的時候,蓋上被子,適當給軀體以撫慰,公安干警翹起拇指,像我們的總書記脫了鞋坐到病人的床鋪上去,這些很多都是傳達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的具體方式。
(二)培養(yǎng)青少年積極的人格特征,塑造新的積極品質,努力尋求并培養(yǎng)青少年身上的積極品質,如樂觀、聰明、努力等等
記得一句話說:“忘記就是銘記?!蔽蚁脒@句話在這里可以這么說:“真正的治療不應該是克服失落、恐懼等等消極的情緒,而是建立一種更加積極、健康的品質?!蔽覀兛梢酝ㄟ^對創(chuàng)傷人群的積極教育,一方面對青少年創(chuàng)傷者各種積極品質的予以發(fā)掘,另一方面要在現實生活中培育這些積極品質,從而達到培養(yǎng)積極的人格特征,塑造新的積極品質。即創(chuàng)建一種積極主動的教學和學習環(huán)境,以便充分發(fā)揮每個人主動性、思考能力、熱情、勇氣、堅強等。同時,災后積極人格特征的建立還可以通過一些基本的方法進行干預,比如鼓勵、肯定培養(yǎng)愛的能力(愛自己以及愛身邊的每一個人)等等。這里要注意的一點,跟我們平時在生活中體會到的是同一個道理:贊揚的力量總多于批評。例如,如果我們長期贊揚一個人一些平時很正常的動作的時候,他就會變得越來越樂觀、自信。我們相信幸福與財富無關。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一個窮人也可以是很快樂的。積極狀態(tài)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樂和樂觀的。
(三)構建積極的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
【關鍵詞】逆反心理表現成因調適的措施
近來班上有一個學生小a的家長向我訴說,她的女兒最近一段時期特別不聽話,經常與家長對著干,總是反其道而行之。家長不能多管她,管她,她就嫌煩,父母對她是一籌莫展。雖然我從事教育的時間不是很長,但象女生這樣不順從,甚至是反抗父母和老師的現象,也接觸過不少。這種心理表現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逆反心理”,是困擾我們教育的一大難題。尤其對私立學校B層次的學生來說,若能找正確的方法來調適學生的“逆反心理”我們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所以對高部分學生“逆反心理”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今天我就在這淺談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其調適的措施,希望能夠給深受此問題困擾的同仁,包括我自己一點啟示: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危害性及其表現:
逆反心理是指客體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具有強烈抵觸情緒的社會態(tài)度。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危害和具體表現:逆反心理會導致青少年對人對事多疑、偏執(zhí)、冷漠逆反心理會導致青少年對人對事多疑、偏執(zhí)、冷漠、不合群等病態(tài)性格,使之信念動搖、理想泯滅、意志衰退、學習被動。逆反心理還容易造成感情失控,與家長、教師感情疏遠、關系僵化,甚至產生對立情緒,進一步發(fā)展還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態(tài)心理轉化。
然而當代中學生,主要有以下主要特點:1)見多識廣,接受信息渠道多。2)樂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有較強的平等意識、自我保護意識,而絕不隨聲附和,不再是老師講什幺、他們就聽什幺。3)興趣廣泛,尤其接觸網絡,更是豐富了他們的生活。
今年本人擔任高二四班班主任。高二四班是個理科B層次的班級,在教育過程中我可以明顯感受到的,這個班級幾乎都是獨生子女,而且是男生居多,受自我意識覺醒等因素的影響,他們思維異?;钴S,同時學生較大一部分的或多或少存在著“逆反心理”,只是有的還尚處于潛伏階段,而有的學生已經較為明顯地表現出來,如:
1.是對正面宣傳作反面思考。正面宣傳作反面思考,這在平時的班級的日常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我印象中較為深刻的是在一次班會課上,我想通過講述了《白貓與黑貓》的文章,以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與吃苦精神。文章大致內容是兩只小貓兄弟的成長過程,小黑貓雖遇到重重困難卻自立,自強,成為捕鼠高手:而小白貓一直依賴母貓,后來母貓死,小白貓也最終餓死了。而當我讓學生發(fā)表看法的時候,班上一些學生故意大談小白貓是多么聰明,活得瀟灑,反正最終誰都要死的,何必要那么累呢等觀點。居然還有一部分學生趁機應和著。雖然當時尷尬的局面是控制住??晌业男牟]有靜下來,事后我反復地思考:高二的學生不會不明白老師的用心良苦,而是他們所處的心理階段的叛逆和抵觸情緒所致。而現在還有相當數量的青少年對學校、領導、教師的宣傳,表現出一種不認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們往往以社會上某些個別的不公正的事實來以偏概全地全盤否定正面宣傳。
2.是對榜樣及先進人物的無端否定。在教育過程中,許多教育者和家長都希望通過先進人物的感人事跡來教育感染青少年,喚起他們的熱情,以期達到激勵后進的目的。但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一些先進人物被說成是沽名釣譽的“投機家”或“傻子”,無端懷疑這些先進人物的動機,進而否定他們的先進事跡。對于身邊的榜樣,則冠以“拍馬屁”給予排斥和嘲笑。
3.是對不良傾向產生情感認同。在一些青少年當中,打架斗毆被看作是有膽量;與老師、領導公開對抗被視為有本事;哥們義氣等不良的行為傾向卻贏得了很多人的認同。而對于樂于助人、愛護集體、愛護公物、遵守校規(guī)校紀的青少年則被肆意諷刺、挖苦,造成在集體“正氣無法上升”的局面。
4.是對思想教育、遵章守紀要求的消極抵抗。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現實生活。因此,對思想政治教育采取應付、抵制、消極對抗的態(tài)度。
5.更甚至學生公然頂撞老師的現象也時有發(fā)生。
以上種種表現正是我們甚為頭疼的問題,也是我們教育之所以蒼白無力,長期存在“隱患”的根源。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產生原因。
要想對青少年“逆反心理”進行及時的,我們必須先“尋得病因”,這樣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的開展調適和引導工作。影響青少年逆反心理產生的因素,概括起來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主觀因素。1.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產生首先和青少年時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緊密連在一起的。青少年時期由于大腦的發(fā)育成熟并趨于健全,腦機能越來越發(fā)達,思維的判斷、分析作用越來越明顯,思維范圍越來越廣泛和豐富。向著逆向思維、多向思維或發(fā)散思維等方面發(fā)展。尤其是在接觸社會文化和教育過程中青少年漸漸學會并掌握了逆向思維等方法。正是青少年思維的發(fā)展和逆向思維的形成、掌握,為逆反心理的產生提供了心理基礎和可能。
2、青少年時期青少年在各方面的發(fā)育逐漸成熟,進而形成漸趨強烈的個性意識、獨立意識、成人意識。正是這些意識的形成,使他們認為自己已長成大人,理應自己管理自己,決定自已。面對老師的教育,家長的指教,有意無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離。教師誨人不倦的施教、家長苦口婆心的相勸等等,早已被強烈的獨立意識和成人感意向驅散了。
3、青少年時期盡管生理和心理的發(fā)展有了極大的飛躍,但其發(fā)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這種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現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青少年由于閱歷和經驗的不足,造成其認識的不堅定性和易動搖性;他們的思維具有獨立性、批判性,導致他們認知事物和看問題時的偏差太大,從而出現認識上的片面、偏激、固執(zhí)和極端化。對老師的正常教育往往從對立面去思考,把老師的勸說、要求、批評,把家長的指點、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壓”,是和自己過不去,是對自己自尊心的傷害,進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對立面上。
第二、客觀因素。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觀因素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不良的家庭及學校因素。首先,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會培養(yǎng)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質和個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著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長教育方式的簡單粗暴或命令式、專斷式等慣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學習等方面期望值過高,要求過嚴等。再者,教育者對被教育者不了解、不尊重、不信任、不公平公正,或教育方法武斷粗暴,動輒指責批評、諷刺挖苦,或嘮嘮叨叨地說教等等。這些都無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種壓力,當這種壓力不斷積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時,孩子感覺自己一無是處、自卑而無助,便破罐子破摔,采取對立的態(tài)度,這產生了逆反心理。
2、不良的社會因素。一、大眾傳播及社會文化的影響。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及大眾傳播事業(yè)的發(fā)展,給青少年提供了學習、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徑,而一些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上也給青少年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二、同輩群體不良因素的影晌。少年同輩群體中不良的價值觀和行為傾向則對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產生不良影響。比如在青少年學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觀、出風頭、唱反調箏就使一些本來正常的青少年心理上被潛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穩(wěn)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
三、“求解藥---疏之,導之”——對于青少年逆反心理進行調適的措施。
因為“逆反心理”是人類意識深層的心理問題,決不是靠“堵、管、卡”等粗暴的方法可以解決的。所謂“川壅而潰”,水尚且如此,更何況人類的意識情緒呢?所以我們在了解逆反心理的“病因”的基礎上,要求得對中學生“逆反心理”進行調適的“解藥”———即要堅持疏導原則。
疏導是通過妥善的方法,引導學生走出認識的誤區(qū),進入廣闊的精神境界,調解消極的情緒、情感,使之適應社會的要求。堅持疏導原則,就是把堵移到導。因此,教師不要輕易責備學生不該這樣,不該那樣,而應引導學生去干這樣,去干那樣。教師要在深入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進行妥善的引導。
根據本人的觀察和實踐我們可以從多方面進行疏導;
1、“多一些微笑”
“微笑是溝通的橋梁”這句話不但適用于普通的人際關系,更適用于師生之間。在我的印象之中,讀書時自己最喜愛的那些老師大多都是一些和藹可親不容易發(fā)脾氣的人,而整天板著臉孔的那一些呢,上課固然是沒心思去聽的,下課了有問題也不敢去問。因為他們總給人一種拒人千里甚至很兇的感覺。對待學生,應該友好而親切,不要動輒訓斥。誠然學生犯錯讓人生氣,但是如果他們能夠真正懂得分辨對錯,并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話,他們也就無需我們的教導和指引。學生是我們的孩子和朋友而不是敵人。
“學生是我們的孩子和朋友而不是敵人”,已清楚地說明了情感教學的必要性,學生和我們一樣,都需要情感的交流。多一些微笑,能使大家都很愉快,都擁有快樂的學習和教學的心境,再調皮的、再桀傲不遜的學生,也會接受老師真誠的微笑的。
因此,“多一些微笑”能較好搭建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溝通的橋梁,從而才能避免正面沖突,進而會減少青少年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
2)與學生多一些思想交流
加強感情投入,密切關系是基礎。無論是心理學理論還是大量的社會現實都在說明,感情是一只無形的手,推動著人們的行為傾向和一些做法。有些事情并非順理成章,并非符合科學要求,但由于感情的因素,無形地左右著人們的某些行為,這就是情感魅力。對于生理、生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來說,在其行為意向和決策中,受感情因素影響很大,他們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好感與否、直接影響著他們的行為。有經驗的教育工作者們都有體會,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喜歡某個老師的結果。如果我們教育者在感情上與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親近,相信在青少年心理上就不會再有那種厭惡、背離、逆反心理自然就會淡化或消除了。
3)冷靜處理師生矛盾
師生之間難免有矛盾,關鍵是怎樣處理這些矛盾。若處理不得當,其后果不堪設想。我相信,絕大多數老師的教育初衷是好的,有時出于“恨鐵不成鋼”的心理,嚴厲批評學生或甚至發(fā)生過激行為,我曾有聞老師與學生爭執(zhí),甚至動手的現象發(fā)人深省,令人遺憾??催^這樣一則資料;一位老師因為教學上的一件小事與學生發(fā)生了不愉快,本來是有些誤會,遺憾的是,這位老師當時比較生氣,沖動下大聲說了那位學生,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由于事后沒有相互溝通,事隔一段時間以后,學生還在耿耿于懷,在同班同學中相互傳說,在本次期中學生座談中提及了此事,該班學生一致認為這位老師沒有修養(yǎng),而且語言十分偏激,而完全忘了自己的同學也有錯。相信如果當時這位老師稍微冷靜一下,事態(tài)就不會擴大了,學生也可能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師生之間產生摩擦、不愉快時,不管成因如何,老師都應保持冷靜,保持理智。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我們的教育對象大約都在18~19歲的青少年學生。從心理特點來看,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自尊心強,逆反心理也很強。他們對老師的態(tài)度極為敏感。往往是老師的一言一語都可能使他們激動或憤怒,當受到老師的信任和公正評價時,會感到精神上的滿足,會產生奮發(fā)向上的力量。相反,如果老師對學生不尊重,用簡單粗暴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逆反心理加重,可能會朝錯誤的方向發(fā)展,甚至引起學生的過激反映。這一點,相信老師們都會有同感的。
4)創(chuàng)設情境,探求多樣疏導方式。
A利用人際關系進行疏導。這是一種積極主動的辦法。任何群體都會對個體產生一種心理壓力,這種壓力或者說是一種生存、生長環(huán)境對人的壓力作用。積極的群體對個體的正常心理產生的則是一種動搖力量。為此當發(fā)現不良風氣,積極地正確利用群體力量進行的正面教育和疏導,做到盡早扭轉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習氣滋生、擴大,則是非常必要的。如讓學生信賴的親戚、朋友來做思想工作;班級班干帶頭造輿論。這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老師單純正面教育效果要好一些。
B要善于把消極的情感和欲望引導到社會認可方面去,因情而導,并使其升華。可以化自私自利為自尊自強,化嫉妒為進取向上,化成幫結伙的情感傾向為熱愛集體的精神,化哥們義氣為忠誠信義,化打仗斗毆為見義勇為等。教師要創(chuàng)造情境和氛圍,使他們體驗到升華后的情感愉悅和幸福。并使這種升華得以加強和鞏固。
C要引導學生學習點辯證法。青少年的思維尚不成熟,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程度較低,有時人云亦云,有時固執(zhí)己見或鉆牛角尖。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不夠,常常孤立片面地看問題,抓住一點不及其余。對此,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愿意議論時政,針貶時弊的興趣,引導他們去探討感興趣的社會問題。利用科學的辯證方法去觀察分析問題,讓他們在實踐中體驗唯物辯證法的科學勉力?!辈⒁源藖砑钏麄儗W點辯證法,使他們的思維逐漸成熟起來。
(1)自我心理。隨著心理的成熟,青少年在內心世界有許多復雜的事情要考慮,甚至操心。其中青少年最關心的是對“自我的認識”,即怎樣認清自己的行為、性格及心理上的表現。在日新月異、快速成長的過程中,覺得時時刻刻都要去摸索“自己心理上的肖像”,即去發(fā)覺自己的性格如何,自己在別人眼里的印象,自己的興趣及志向在何處,交來會成為一個什么機關報人等等。由于對成長變化的自我肖像常摸索不清而感到煩惱,同時也對別人的批語與反應甚為敏感,只要稍微被人批評就反應強烈,而且很難過。如何正確認識自己,并增強自己的信心,是青少年們常遇到的內心顧慮。
(2)性心理。隨著性生理的發(fā)育,青少年的性心理也隨之發(fā)展。隨著日益增長的性興趣與愿望,如何適應社會文化的要求而加以控制,是青少年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同時,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性別”。生理上的性別取決于人的解剖器官與生理現象,倡在心理及行為上,每個青少年要學習如何按生理性別角色去講話動作穿著;怎樣才能引起異性的好感與喜歡;如何與異性朋友結交相處等等,是青少年們必須去學習并且建立的“心理性別”。只有“生理性別”與“心理性別”相一致,才能完全定義為男性或女性。這些心理上的問題,也常是煩惱、壓力的來源。
(3)家庭關系。如何與父母親相處,是青少年們的心理負擔與困難之一。隨著思考方式的改變,年輕人改變了對父母的看法,開始批評父母的言行,甚至“看不起”父母,形成代際隔閡。假如父母處理不當,就有親子關系的沖突而不悅。再者,年輕人追求獨立自主,力求減少依賴父母,而有些父母卻不關心孩子的自主精神,造成親子爭吵、家庭不睦。
1.1造成青少年道德法律意識淡化
目前網絡文化造成不健康的網戀盛行,特別是在青少年當中已經習以為常,網絡上黃毒肆掠,宣傳暴力的思想也吸引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的注意,同時近年來網絡文化誘導的自殺也時有發(fā)生。一些違法網站也在宣傳封建的迷信思想,極大地沖擊了青少年的道德意識。
1.2造成青少年身體健康受到損害
連續(xù)長時間的上網會造成青少年視力下降、情緒低落,使其變得孤獨、敏感、憂郁、警覺、不服從社會規(guī)范,甚至出現精神障礙、自殺等情況,這些都對青少年的身體健康受到侵害。
1.3造成青少年思維力,注意力的下降
青少年的思維能力和注意力在經歷了自由散漫的網絡聊天和輕而易得的網絡購買之后開始逐漸下降。由于網絡的便捷以及網絡知識的豐富,處于學習階段的青少年遇見書本的難題時,他們不愿再花時間去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迅速求助于網絡,照搬別人的方式方法。這樣無形之中他們的潛意識就作祟,注意力開始不集中,思維能力也開始逐漸下降。
2應對網絡文化對策探討
2.1社會層面上
2.1.1要加強網絡文化管理,加大網絡文化立法力度,預防青少年網絡犯罪。同時相關法律部門應著力建立健全有關未成年保護法,以及網吧網絡的監(jiān)管法,同時要開發(fā)高端信息技術,有效地對網上的信息準入事項進行過濾與監(jiān)督,確保網絡文化的健康有序。我們還要呼吁社會給予青少年足夠的關懷和愛。
2.1.2加強青少年網絡文化宣傳教育工作,要使青少年明確認識到網絡文化是一把雙刃劍,過度使用會對身心產生不好的影響;教育青少年提高網絡信息的鑒別力,有選擇的采用、學習,培養(yǎng)健康的應對網絡文化心理,養(yǎng)成良好的上網習慣。
2.1.3加大行政執(zhí)法力度,對各種網絡文化犯罪進行打擊,凈化網絡文化環(huán)境,為青少年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網絡文化環(huán)境,促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從而促進青少年的成長。
2.2家庭層面上
2.2.1家長要懂得運用網絡的基本知識,能夠充分的認識網絡文化對青少年帶來的各種影響,進行健康的網絡交流與知識運用,給孩子做好表率。
2.2.2家長要和學校保持密切的聯系,時刻了解學生在心理上面的變化,做好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銜接工作,以便做好對孩子的網絡文化的教育工作。
2.2.3父母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和愛好。要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多參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動,提高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抵消網絡文化的侵蝕。
2.3學校層面上
2.3.1作為教育主陣地的學校,在對青少年教育方面必須發(fā)揮其作用。學校應積極推進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校園制度建設以及校園規(guī)范建設。從制度上加強對青少年接受網絡文化的監(jiān)管。
2.3.2學校應該積極開展有關健康網絡文化傳播的活動,利用活動向青少年宣傳健康的網絡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真正從思想上引導青少年正確利用網絡。讓青少年認識到上網的目的及其意義,認識到網絡文化存在的不良信息,從而提高對網絡文化的免疫力。
2.3.3教師最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因此教師在對青少年的引導方面很重要,作為與青少年學生合作伙伴關系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作為文化的傳承者,必須時刻保持敏捷的判斷能力與洞察能力,并且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的滲透與影響,從而使青少年青年擁有明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擁有遠大的理想,培養(yǎng)他們高尚的品德。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