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久久久字幕|亚洲精品成人 在线|视频精品5区|韩国国产一区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期刊支持:400-888-9411 訂閱咨詢:400-888-1571股權代碼(211862)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社會學概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2 17:41:52

序論:在您撰寫社會學概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社會學概論論文

第1篇

隨著高新科技的迅速發(fā)展,提高生產率或效率的技術、方法還會繼續(xù)增多和更新,現代IE的內容也會隨之不斷充實、變化。正是由于IE學科在目標層次上的穩(wěn)定性和技術創(chuàng)新層次上的可創(chuàng)新性,保證了這一綜合性應用工程強大的生命力和越來越廣泛的實踐指導意義。

1.IE的研究對象是生產性系統(tǒng)。但是,這種生產性系統(tǒng)越來越不局限于制造類企業(yè)或物質生產部門,還涉及服務性的運作系統(tǒng),也就是說IE從研究工廠活動逐步擴展為一般性的運營組織活動,進而有可能擴展、研究更廣泛的人文社會活動。例如,人機工程在工業(yè)設計中的拓展中,其研究對象出現新的內涵,認為人機工程學是研究人在設計、制造和使用人造物過程中所發(fā)生的全部人機關系[7];此外,針對人機工程的教育問題出現了“人機工程教育學(Educationalergonomics)”的理論,針對人機工程學方法和原則如何有效應用于實際的課題,則產生了“參與式人機工程學”(ParticipatoryErgonomics)的理論與方法[8]。

2.IE的目標是提高運作效率。盡管現代生產運營系統(tǒng)越來越強調對市場應變能力(效力)的研究,但提高效率仍然是經濟活動基礎性的永恒主題,IE正是在關注不同的效力問題的基礎上研究相應的效率提高課題,從而形成諸多的發(fā)展主題和方向,并得到持續(xù)地發(fā)展動力。對于人文社會系統(tǒng)及其實踐過程,社會性活動效率的持續(xù)改進和效力的設計以及適時跨越也是其關鍵議題,效力問題將更被關注。

3.IE的本質是持續(xù)改進,強調不斷挖掘潛力、堅信“最好”的工作方法和關注最大整體效益。永不滿足的精神在更廣泛社會活動的推廣,將有利于有益人文活動的保持和改善以及效力系統(tǒng)深入的、持續(xù)的創(chuàng)新。

4.IE提供了一套規(guī)范性很強的專用圖表工具,能夠幫助工業(yè)工程師記錄和分析要研究的事實提供了標準的表達形式和語言基礎,這是IE得以廣泛應用的重要原因。在社會行動領域有必要構建類似的、但適應自身特點的圖表表達和模型工具,除了對社會問題的描述和分析之外,更應該成為對龐雜社會科學知識進行調用的創(chuàng)新機制。

二、工業(yè)工程傳統(tǒng)在社會領域的拓展

工業(yè)工程關注的主要是生產性活動,這些活動是涉及人的社會性活動的特例,并具有某些類似的特點,但相對于單純的生產性系統(tǒng),社會人文活動呈現更為復雜的特點?;谝陨系姆治觯I(yè)工程的研究和應用傳統(tǒng)有可能進行社會科學領域的拓展,在借鑒其某些研究的框架的同時,還具有自身的特點。對人類社會人文活動或者稱為社會交際行動的應用性研究,類似地會涉及人-技術-環(huán)境的分析框架,見圖2。當然,研究的目標、重點以及涉及的領域知識、工具方法的發(fā)展等,具有很大的區(qū)別。圖2影響社會活動效果的因素首先,相對于生產性運作活動的研究,一般社會往活動的研究除了關注活動的效率,更強調社會交際活動的效用/效力,所以,需要將社會性活動研究的目標定義為社會活動的有效性,包含活動效率和效力優(yōu)化的雙重目標。在積極引入工業(yè)工程的圖表表達和模型工具的基礎上,發(fā)展對活動效用的描述、測量和分析的工具,會成為研究的重要方向。

對行動效用的關注,使得社會交際活動的研究更傾向于問題驅動型的分析思維,即首先分析面對什么樣的問題,然后在已有的知識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區(qū)別于IE工具單純的對所需解決問題的描述和分析,社會人文活動的研究工具更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工具,既是問題分析工具,還是有關問題解決的知識庫,包括對各類專門知識的積累、總結和簡化,以及還是一個知識的搜索和確認機制。文獻[9]就嘗試將人因工程學的專門知識納入到TRIZ(發(fā)明問題解決理論)的沖突問題解決機制中,提高了人因工程學的運用性,有關研究具有很強的拓展價值。發(fā)展這樣的問題分析和解決工具對于解決持續(xù)涌現的、紛繁復雜的社會人文和交際問題具有啟發(fā)性,并有利于運用龐雜的社會科學知識。借鑒創(chuàng)新方法的理論,利用這樣的工具解決社會性問題的過程可以概括為見圖3。此外,在社會性活動的研究中,技術因素具有更廣泛的涵義,或者可以稱之為器物因素。這類因素不僅指一般意義上的工程技術因素,還包括社會性技術因素,例如,經濟機制、政治平衡機制、文化傳遞機制、沖突博弈機制、系統(tǒng)涌現機制等等。并且器物因素的分析具有相對的意義,也就是說某一因素屬于器物因素還是屬于人(參與者)或者環(huán)境因素的分析,需要視具體的情況而定。如果有關分析只局限于參與者行為分析的范圍,則屬于人的因素;如果涉及到交際促進機制的研究,則需要歸于器物的因素;如果牽扯到有關環(huán)境和氛圍的分析,則屬于環(huán)境因素的分析。這樣,在社會交際環(huán)境/氛圍的研究中,既包括硬性的環(huán)境、機器和工作研究,更包括軟性的社會機制、氛圍的研究。而且,社會性活動效果的研究所涉及的有關知識,既包括科學、技術工程的知識,更涉及到各門類社會科學專門知識的運用,特別是在社會交往機制的設置研究上。

三、結語

第2篇

社會體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定位不夠清晰,培養(yǎng)規(guī)格對知識和技能水平要求不明確,具有明顯的滯后性。趙立(2005年)認為辦學理念、辦學目標、辦學特色、辦學規(guī)格、專業(yè)概念、課程設置、教材選擇、教學實踐、教育資源、學生就業(yè)等是社會體育專業(yè)建設中需要重視的主要問題。楊小永等(2009年)針對我國高等體育專業(yè)教育中存在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單一、層次趨高、類型模糊、核心課程相同等同質化問題,建議社會體育專業(yè)明確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優(yōu)化課程設置、突出專業(yè)特色。二是對區(qū)域性社會體育專業(yè)辦學實踐進行分析和總結。邱亞君(2004年)、林向陽(2003年)、王樹宏(2005年)、王曉林(2005年)、王燕(2007年)、常智(2006年)等一批學者分別對浙江省、福建省、山西省、山東省、河南省、貴州省社會體育專業(yè)的辦學現狀和辦學水平進行了針對性研究,提出了提高高校社會體育專業(yè)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改革的措施與途徑。三是對社會體育專業(yè)的課程體系進行重點探索。陳章玉(2006年)通過對68所普通高校社會體育專業(yè)的教學計劃進行比較分析,提出應根據社會經濟現狀和人才市場需求實現細化專業(yè)方向、更新培養(yǎng)目標、優(yōu)化課程設置的改革建議。汪元榜(2006年)根據社會體育人才市場需求的實際情況,認為要通過加強專業(yè)目標建設、課程體系建設、教學場地設施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社會實踐基地建設等手段強化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四是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和其他研究。劉善云等人(2006年)在分析20個院校社會體育專業(yè)教學計劃的基礎上,指出社會體育專業(yè)人才方案改革要以實現綜合素質為基礎,專業(yè)素質為主干的通識教育。李顯國等人(2003年)通過對培養(yǎng)社會體育指導員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提出了高等院校培養(yǎng)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課程體系模式。呂樹庭等學者(1996年)通過研究認為,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群眾體育無論在組織管理、運作方式、活動空間,還是在活動內容、參與形式上都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迫切需要更恰當的概念以反映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文化的需要,由此確立社會體育在我國應用前景和學科定位。我國許多理論工作者對高校社會體育專業(yè)的發(fā)展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提高社會體育專業(yè)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的思路與建議,為促進我國社會體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規(guī)模發(fā)展和質量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人才需求結構的變化,需要對我國高校社會體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進行不斷深入研究,推動我國高等院校社會體育專業(yè)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國外高校社會體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啟示

人才培養(yǎng)目標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全面發(fā)展學生的專業(yè)素質和社會活動能力國外高等教育管理體制與我國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有明顯的區(qū)別,他們在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上一般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定,而是由高校根據社會經濟對社會體育專業(yè)人才需求的變化和本校的學科優(yōu)勢進行規(guī)劃和調整。例如日本體育大學在其大學課程概要中明確指出:“以培養(yǎng)學校體育指導員為使命,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一使命也在發(fā)生變化,調整專業(yè)設置,進行課程改革,培養(yǎng)在各行各業(yè)都能出色工作且具有實力的畢業(yè)生是我們當前的教育目標”。事實上日本體育專業(yè)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分布變化也與他們的培養(yǎng)目標是相適應的。統(tǒng)計數據表明,日本國立大學體育專業(yè)畢業(yè)生從事教師職業(yè)人數比例由1980年的60%到1987年40.3%,下降了33%,而到企業(yè)和其它行業(yè)就業(yè)人數比例同期上升33%。[4]美國高校的體育與健身管理專業(yè)主要培養(yǎng)各種健身俱樂部的經理和公共娛樂部門的管理人員。英國著名曼徹斯特大學娛樂管理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就業(yè)方向是藝術、文娛、運動休閑中心、旅游部門從事計劃、管理、營銷、咨詢等工作。課程設置重點圍繞人才培養(yǎng)目標,體現專業(yè)要求與素質培養(yǎng)相結合課程設置的主要內容是指一定學校選定的各類各種課程的設立和安排,是一定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在一定學校課程計劃中的集中表現。課程設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合理的課程結構指各門課程之間的配合和組織,包括開設的課程數量、課程開設的先后順序、各課程之間銜接有序,促使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與訓練,獲得某一專業(yè)所具備的知識與能力。合理的課程內容指課程的內容安排符合知識論的規(guī)律,課程的內容能夠反映學科的主要知識、主要的方法論及時展的要求與前沿。例如日本體育院系根據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規(guī)劃,對課程設置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方面加強專業(yè)基礎理論課程的學習,另一方面大幅提高專業(yè)選修課的比例,促使學生專業(yè)學習特長與將來就業(yè)方向相適應。美國高校社會體育專業(yè)的課程設置非常重視公共基礎課的學習,課程門類涉及到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領域,推動社會體育與相關學科的聯系與融合,不僅可以為社會體育專業(yè)畢業(yè)生提供更多的就業(yè)機會,而且為高校社會體育專業(yè)注入了可持續(xù)發(fā)展動力。英國高校社會體育專業(yè)課程設置的特點是把休閑、娛樂、旅游等內容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確保所培養(yǎng)的學生適應社會經濟發(fā)展對體育人才的需要。以社會發(fā)展為改革內容,重視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建設長期以來,日本的體育一直是以學校體育、企業(yè)體育為重點,鼓勵人們積極參與體育健身活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環(huán)境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人口高齡化和青少年體質下降等問題日益嚴重,迫切需要對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改革,使社會體育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與將來從事體育指導的管理相適應。從2005年10月1日開始實施新的“公認體育指導員制度”,改革的重點內容是由過去8種領域的體育指導員變?yōu)?大類14種資格。[5]第一類為教練員工作人員;第二類為從事醫(yī)學調整師工作人員;第三類為從事經營管理工作人員。新制度明確了體育指導員等級,建立了新的體育指導員培養(yǎng)體系,規(guī)定了各類體育指導員的作用、資格認定與活動地點,適應社會各類群體對體育活動輔導的需求,推動了體育指導員在組織大眾體育、終身體育活動過程中發(fā)揮其人性化、社會化、社區(qū)化、生活化作用。德國的體育指導員分為志愿體育指導員、有償體育指導員和職業(yè)體育指導員三大類,這三類體育指導員分別在不同類型的體育俱樂部工作,分別承擔培養(yǎng)青少年、增進大眾健康、援助學校體育工作等社會任務。

加快我國高校社會體育專業(yè)建設與發(fā)展的主要措施

第3篇

【關鍵詞】人文通識課 社會學概論

一、兩難中的人文通識課

高等教育中的專業(yè)分化日趨精細,其弊端也日漸顯露,對此,已有眾多討論。人文通識課便是作為補救方案最先在美國高校中被提出。在專業(yè)教育仍穩(wěn)居主流地位的背景下,人文通識課也出乎意料的在國內外高等教育中被廣泛認同。但理念上的認同與現實有較遠距離,最明顯的便是在所有的課程體系中,人文通識課無疑處于一個邊緣的地位。而我們卻希望人文通識課以其邊緣地位的角色,完成打開學生全面知識視野,塑造其完整心智的目的。這是任何一位學人都希望達到的境界,也是自有教育以來,古今中外的任何一位教育家都孜孜以求的夢想,但哪怕盡其一生也只有極少數人能達到此水平,妄論一人文通識課!

(一)尋根溯源 無力回天

既然人文通識課兩難處境的根源在于其地位和期望之間的不一致,其解決方案也就唯有兩途:提高地位或降低期望,以使其地位與期望一致。所謂提高地位,意味著改變現有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舍棄其專業(yè)教育為主導的模式,而替之以人文通識教育。在這個層面上,人文通識教育與博雅教育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回歸博雅教育。我國古代和西方中世紀的大學教育,不管是儒家的禮、樂、射、御、書、數還是西方的語法、修辭、邏輯、數學、幾何、音樂、天文這七種自由藝術,都幾乎囊括了當時所有的知識領域,提供的實際上就是一種博雅教育,雖然中世紀的大學與宗教是分不開的。牛津大學可謂博雅教育的典范,自建立之日起其理念便是讓受教育者了解自然、社會和人生。尤其是自大學擺脫了教會的仕女和附庸的地位后,大學培養(yǎng)的人不再是宗教界人士,而是改變社會風氣的有知識、有教養(yǎng)的紳士。約翰·紐曼在其1853年出版的《大學的理念》一書中闡述了英國大學數百年的博雅教育傳統(tǒng)。他認為,大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或造就有智慧、有哲理、有修養(yǎng)的紳士;大學的職責就是提供智能、理性和思考的練習。這是對英國博雅教育的系統(tǒng)總結,這一傳統(tǒng)至今仍在一些大學延續(xù),但已經不在高等教育中占據主流地位。現今的人文通識課可以回憶祖先的輝煌,卻無力回天,因為高等教育的現實條件已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想提高人文通識課的地位,直至回歸博雅教育,至今仍只能是教育家心中的“桃花源”:美好卻尋之不得。

(二)斗轉星移 認清形勢

18-19世紀出現的新型大學對博雅教育理念提出挑戰(zhàn),這類大學最先出現在德國。隨著資本主義的興起和技術進步的影響,要求大學為社會培養(yǎng)高水平實用型人才。對這一新的大學理念進行系統(tǒng)論述并產生關鍵影響的是洪堡,他提出了著名的“洪堡五原則”,強調大學的知識傳授與知識創(chuàng)新雙重功能。1810年正式建立的柏林大學在他的帶領下首先改制,對大學新功能進行探索。在洪堡大學理念的指導下,德國建立的新型大學既是已有知識的保護場所,也是新知識的發(fā)源地。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德國新大學逐漸在科學發(fā)展與高水平人才培養(yǎng)上走在世界前列,德國大學也因此成為世界大學的楷模。

二次大戰(zhàn)后,美國大學的發(fā)展與其國力交相輝映,發(fā)展尤為突出。美國大學一方面繼承德國大學重研究的傳統(tǒng);另一方面也繼承了英國大學重教學的傳統(tǒng)。有規(guī)模的美國大學的研究院與大學本科的二重結構,就是美國采擇德、英模式而結合設計的,這個設計也已成為當代世界各國大學的模式。要深入理解當代大學,前加州大學校長克爾于1964年出版的《大學的功用》一書,不可不讀??藸柺紫戎赋霎敶髮W應面對新的“角色”,大學必須嚴肅地審察它所身處的新的“現實”,這個新的現實就是一個普通的共識,即“新知識是經濟與社會成長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大學不可見的產品——知識,可能是我們文化中最有力的單一因素,它足以影響到職業(yè),甚至社會階級、區(qū)域、國家的升沉”??藸栒J為,今天的大學已不僅局限在“教學”與“研究”,并已擴及到“服務”。他認為,早期大學的目的是有局限的,今天大學的目的則是多元的,今天的大學已成為一個多功能多面向的多元性組織體,克爾為它取了一個新名詞,就是multiversity(一般譯為“綜合型大學”)。當代社會對大學知識生產的要求是前所未有的,大學也因而成為“知識工業(yè)”的重地,成為社會主要的服務中心。今天我們講“知識經濟”和“知識社會”,它們的主要資源都必然來自大學,可以說,就因為這個現實,大學的角色與理念都有了變化。

第4篇

體育,作為一項全民參與、全球參與的活動,是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人的身心全面健康發(fā)展,養(yǎng)成終身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將是未來體育運動發(fā)展的目標。一是體育發(fā)展國際化。隨著奧運會的發(fā)展,體育運動也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標志之一,同時各國間的體育合作、綜合開發(fā)等項目紛紛落地,也加劇了體育全球化的進程。二是體育發(fā)展社會化。體育運動,人人參與,體育不是“競技”的代名詞。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體育運動中,通過運動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體育將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全社會將更加廣泛地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三是體育人才的復合化。在未來社會的發(fā)展中,人們追求生活質量的提高。不但需要精通體育專業(yè)的人才對人們進行引導,更需要大量掌握體育運動學、心理學、社會學等方面的復合型人才對人們的體育運動進行策劃,指導人們參與體育鍛煉。

二、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面臨的問題

隨著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體育教學不斷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終身體育思想進入到教學日程中,營造出良好的體育教學氛圍。但由于受傳統(tǒng)體育教育指導思想的影響,理論上確立了“健康第一”的教學宗旨,而實際上仍以運動技術的教學為主線,未能真正達到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目標。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升學主義”思想根深蒂固。

受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我國教育從小學開始,始終追求的首要目標是升學,而素質教育的發(fā)展未能全面推動起來,這造成了“重智育,輕體育”的局面,使得體育課程處于尷尬的副科境地。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必須要轉變思想和觀念,從高校體育教育的目標出發(fā),進一步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素質教育為指引,以終身體育為主線,將“健康第一”思想、素質教育思想和“終身體育”思想結合起來,在高校體育教育中扎實開展理論課程和實踐相結合的工作。

(二)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培養(yǎng)鍛煉習慣。

體育課程雖然一直貫穿著一個人的整個學校生活,陪伴著所有的學生從小學到大學畢業(yè),但是在走上工作崗位后,迫于工作的緊張節(jié)奏和沉重壓力,鮮有人堅持體育鍛煉,從而沒能真正實現“終身體育”的目標。大多數高校體育課程都是按照同一個模式進行,即“教師講解、示范,學生練習、防止與糾正錯誤、鞏固與提高”的模式,傳統(tǒng)的注入式的體育教學使得學生被動的學習知識,在每周僅有的90分鐘內進行簡單的體育項目的學習,這樣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過于機械化,不利于學生掌握運動技能,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阻礙了積極性的培養(yǎng),從而失去了體育鍛煉的興趣。

(三)體育教材不實用,教學內容脫離學生實際。

綜觀高校體育教材,較大的篇幅多以技術動作描述為主,對學生學習進度,學習要求,運動處方、運動損傷處理及學生心理健康等方面較少介紹,不利于學生全面掌握體育運動技能。在教學內容上多以籃球、排球、足球為主的三大球類項目,而健身性、時尚性較強的健美操、瑜伽、武術、游泳、網球、跆拳道等項目,雖然不少高校也開設了相應的課程,但由于缺乏必要的運動設施和師資匱乏,學生選課往往會出現部分項目人滿為患,而部分項目無人選擇的局面,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性增加了難度。

(四)單一的評價標準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長久以來,我國教育都是以成績作為評價教學水平的幾乎唯一的評價方法,考試成績說明一切。而體育課程的考試,主要以運動能力的高低、運動技術的優(yōu)劣作為考評依據,以統(tǒng)一的標準衡量所有的學生,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造成學生在體育課堂上一心以通過考試為學習目標,部分學生甚至對體育學習形成心理負擔,體驗不到體育鍛煉帶來的樂趣,更無法對自身的其它非考核項目的體育優(yōu)勢有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從而亦談不上個性發(fā)展,體育教學也就偏離了“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方向,失去了體育教學的真實意義。

(五)高校體育設施和場館條件不足。

體育設施和場館是保障體育教學能順利開展的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不少高校的體育設施無法滿足體育運動的需要,有的高校體育設施設備老化嚴重,更新不及時,甚至還存在著安全隱患;隨著高校多年來的擴招,學生人數大幅度增加,而各高校的體育設施和運動場館的建設速度遠遠跟不上學生人數劇增的步伐,這嚴重影響了體育教學及校園體育運動的開展。

(六)課外體育活動開展不夠。

體育鍛煉,不應該僅局限在每周一次(90分鐘)的體育課上,課外體育活動也是大學生課余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現“終身體育”教育思想的一個方面。但正是由于這是發(fā)生在課堂之外的原因,學生僅憑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體育運動,沒有統(tǒng)一的組織和管理,缺少教師的指導,活動中容易形成惰性以至最終放棄;另一方面,當今的大學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yè)形勢,學生更愿意把課余時間花在提高個人就業(yè)技能上,從而忽視了課外體育鍛煉。

三、對策分析

(一)實現體育教學目標終身化。

體育教學的目標,絕不是為了通過某一項技能的考試,更不是為了在某一個體育項目上得冠軍拿金牌,而是以培養(yǎng)鍛煉習慣為方向,以樹立“終身體育”思想為最終目標。面對高速發(fā)展的信息時代的新要求,新時代的人才除了具有聰穎的智慧,更要有強健的體魄和健康的身心,所以,在體育教學中,教師的引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以終身體育鍛煉取代傳統(tǒng)的課堂體育教學觀念,引導學生養(yǎng)成積極鍛煉的好習慣,并終身堅持這一習慣,為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做好準備。

(二)實現體育教學方法人性化。

高校的體育教學要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更加貼近學生生活,突破單一的“講解—示范—練習—考核”模式,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以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為首要考慮方面,用利于學生學習的方式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用有效的宣傳手段,了解學生的身心需求,在課堂內、外,全方位地為學生進行傳授、指導,使學生把“要我鍛煉”轉變成“我要鍛煉”的思想意識,從而真正達到體育教學的目標。

(三)實現體育教學內容生活化。

除了基礎課,體育課教學內容的選擇應根據授課對象的興趣愛好等實際情況而定,應多增加一些學生感興趣的、難度較低的體育項目,把課程內容安排得更豐富多樣,把娛樂性和健身性有機的結合起來。健身性項目如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健美操、瑜伽、體育舞蹈等,難度小,易掌握,課堂氣氛較活躍,健身、樂心的效果好,同時能滿足大學生的心理需求而大受歡迎。這一類課程應該堅持長期開展,教師也要不斷完善自身技能,努力提高業(yè)務水平及教學能力,才能勝任各項體育項目的教學工作。

(四)實現體育教學評價多元化。

對于學生體育成績的評價,不能僅僅以體育基礎項目的掌握程度和技能性為依據,要建立一個合理的、科學的、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對于一些不可量化的內容,如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情意表現、合作精神、健康行為、進步幅度等,也應納入評價的范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視學生的具體表現而給出評價,這在一定程度上能消除學生的負擔心理,不再害怕體育考試,使學生在愉悅寬松的體育課程中不僅能鍛煉身體,更能體驗體育課帶來的樂趣。

(五)實現體育設施建設投入有效化。

為適應新的體育教學模式帶來的挑戰(zhàn),增開一些學生感興趣的體育項目,高校的體育設施和場館的建設必須要跟上步伐。有條件的要充分利用,不讓體育設施成為荒廢的擺設;條件不充分的要盡快加以改進;沒有條件的要創(chuàng)造條件。學校領導和體育部門領導要大力支持學校的體育設施建設,帶頭推動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營造濃厚的體育鍛煉氛圍,提高精神文明建設,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加強身體素質的鍛煉。

(六)實現體育課外活動組織化

高校的課外體育活動,應有統(tǒng)一的組織和管理,由學生在活動和競賽中擔任組織、服務、裁判等不同的角色,不僅能使課外活動有效地開展,也增加了學生自我學習和自我鍛煉的機會,有利于培養(yǎng)體育骨干,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培養(yǎng)服務精神。每一次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無論成敗,都應有一定的收獲。汲取成功的經驗,期許朝著更高的標準發(fā)展;改進活動中出現的不足,避免在以后的活動中再次出現失誤。這樣才能促使高校課外體育活動越辦越精彩,學生才會越來越熱愛體育運動。

四、結語

第5篇

實驗課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觀察與分析社會心理現象能力,提高學生邏輯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實驗教學的設計運用了知識可視化理論和探究性學習理論的研究成果,利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場景設計成現場實驗,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示實驗內容,使學生直觀地了解心理學實驗的操作過程和實驗結果,這種方式能夠精準地傳遞信息,使心理學理論具現化,并能激發(fā)學生探索日常生活中社會心理現象的興趣。實驗教學的課程安排是按照循序漸進、分段目標原則,構建出三個層次的實驗教學課程體系,依次為基礎實驗、提高實驗和創(chuàng)新實驗,分別對應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素養(yǎng)、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和綜合運用能力。實踐課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整合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能力,提高社會心理學專業(yè)學生服務社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教學的設計為避免人文社科實踐類課程缺乏監(jiān)管考核,流于形式的不足,采用了課堂實踐和課后實踐等多種教學形式,并納入最后的成績考核中。課堂實踐教學依據項目式教學理論,安排學生有序進行項目選題、制定項目計劃、開展項目研究、進行項目成果交流和項目評價與考核等步驟來完成整個實踐教學內容;課后實踐是指社會觀摩和社會實踐,例如到監(jiān)獄、戒毒機構、醫(yī)院、社區(qū)、中小學進行社會調研和社會義工實踐,提高學生利用心理學知識和技術服務社會的能力。

二、借鑒國內外先進教學理論

1.知識可視化理論。

知識可視化于2004年由國外學者EplerMJ和BurkardRA提出,是指抽象復雜知識或程序性知識(如,技能學習)的構建和傳達可以采用圖形、圖像等可視性手段達成。知識可視化的直觀性、發(fā)散性等特點,不僅能幫助他人正確地重構、記憶和應用知識,而且對培養(yǎng)學生的視覺素養(yǎng)、學習興趣以及創(chuàng)造性思維都有很大幫助。知識可視化的方法有很多,如幼兒看圖學數字、高中幾何畫的草稿圖、地理中的色彩表示法、多媒體教學、思維導圖等等,都是知識可視化的表現形式。

2.探究性學習理論。

1909年杜威在美國科學進步聯合會的發(fā)言中,提出探究性學習觀點,指出教育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學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習科學研究的過程或方法。探究性學習的基本步驟為體驗情境、產生問題、提出假設、作出推論、試驗并驗證。美國著名教育家施瓦布建議,在介紹正規(guī)的科學概念和原理之前應該先讓學生到實驗室里做實驗,用實驗的證據來解釋和深化教材中的內容,而不是在教室里照本宣科地教授知識。為了使探究性學習有更好的學習效果,老師要搭建共同交流的平臺,使學生進行充分而深入的探究交流和知識共享,還要讓學生得到權威(專家教師或者書籍資料)必要的指導。

3.項目式教學(PBL)理論。

項目式教學(Project-BasedLearning,簡稱PBL),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項目為中心、以實踐為主線的教育模式,要求學生圍繞某一個具體的學習項目組成小組,通過他人(同伴或教師)的協助或指導,利用廣泛的學習資源,在實踐中體驗、在探索中創(chuàng)新,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從而獲得必要的知識和技能。項目式教學一般可分為選擇項目主題、制定項目計劃、開展項目研究、進行項目成果交流、項目評價與反思等幾個階段。從這幾個階段看,每一個階段都需要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需要自主完成。因此,PBL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與合作創(chuàng)新精神。

三、雙實教學模式的實踐應用

管靜、萬義平在對財務管理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探討中,提出了“一個目標、兩個保證、三個結合、四個層次”實踐教學體系方案。“一個目標”是培養(yǎng)財務管理應用能力。“兩個保證”一是實踐計劃保證,二是實踐教材保證。“三個結合”是能力培養(yǎng)與素質教育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產學研相結合。科學建構雙實教學體系,就要提出針對性的雙實教學目標,科學設計雙實教學計劃,策略落實雙實教學安排,多渠道提供教學效果評價與反饋。

1.雙實教學目標。

教學總體目標是科學系統(tǒng)地構建實驗實踐教學模式,培養(yǎng)復合型、應用型、創(chuàng)新型心理學人才;教學子目標是促進理論教學與實驗和實踐的整合;促進觀察與分析社會心理問題實際能力的提高;提高心理專業(yè)學生服務社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將子目標細化明確,我們編制了具體的社會心理學課程技能項目清單。在設計編寫該實驗實踐類技能項目清單時,遵循了“兩性一論”原則,“兩性”是指一方面要掌握研究社會心理學理論的技能和方法,另一方面還要掌握將社會心理學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技能,“一論”是指技能條目的設計要以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方法論為基礎。

2.雙實教學安排。

國外大學對學生的實踐活動都在時間上有明確規(guī)定。比如英國社會工作專業(yè)訓練的實習占全部課時的50%;美國社會工作碩士生兩年課程中每周有三天到機構實習、兩天在校內上課,實習時間超過50%。我國教育部規(guī)定大學本科生四年期間實踐與實習時間不少于一年,多數學校人文社科專業(yè)實踐教學占總學時的比例為1/3左右,個別專業(yè)比如藝術類專業(yè)可以達50%。借鑒國內外實踐教學經驗,雙實教學時間大概占整個課程教學時間的50%,考核占40%。教學安排如下圖,按照問題導入—理論探討—心理實驗、社會實踐的模式進行教學。問題導入部分是讓學生在開課階段初期集中地提出并在其后隨時提出有關社會心理的實際問題,結合于講授教材的有關章節(jié),準備相關案例分析。正式上課時,結合案例以及近期新聞和社會熱點,作為引入。并在學生討論后,對案例和事件進行深入評論,將實際聯系到本堂課程的知識理論。通過這種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從學生中來又回到學生中去的做法,達到有的放矢解決學生學習問題,增強學習興趣。理論探討部分以教師講授展示為主,向學生系統(tǒng)傳授經典的社會心理概念、實驗、理論和前沿進展,為全員參與的形式;采用課前社會心理學前沿報告、小組討論促使學生通過相互討論和深入分析,豐富相關知識的支架,加深理解,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習的理論解釋現實話題,促進社會心理學知識向學生個人知識體系的轉化,并且能夠形成社會心理學的思維方式和應用能力。同時,雙實教學改革還豐富了教學手段,引入課前社會新聞心理評析、小組討論、社會心理學實驗和社會調查、社會實踐、觀摩學習、自我分析報告等多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其中,前三種方法針對課程實驗,側重對理論知識的系統(tǒng)和深入理解;后四種方法應用于社會實踐,側重于社會心理學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與自我心態(tài)的調節(jié)。

3.雙實教學模式的評價反饋。

第6篇

一 、 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活動采用抽樣問卷調查的方法,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

1、 調查對象

本次問卷調查采用了隨機抽樣的方法,隨機選擇了山東建筑大學校內的學生。,此次調查問卷共發(fā)放120份,回收116份,無效問卷10份,有效問卷106份

2、 調查問卷

本次所用的調查問卷采用以固定答題為主,有關大學生共同追求并與之相關的內容包括:一部分是圍繞專業(yè)是怎么確定的,大學的主要目標,現在的在校狀況,旨在了解被調查者的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現狀;另一部分是圍繞大學生的共同追求與追求的認識的問題,了解學生對共同追求的理解和關注;最后一部分是關于影響大學生共同追求的因素,了解是什么影響了大學生的共同追求。

二、 調查結果與分析以及基本經驗

(一)關于大學的學習生活現狀

1.在上大學,填報志愿專業(yè)時,你是如何選擇的( )

a、自己選擇的理想專業(yè) b、別人幫你選的

c、自己隨便選的 d、服從學校安排的

調查數據顯示:20%選a,13%選b,27%選c ,40%選d

調查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數據,入學即對專業(yè)的選擇上大家只有20%的人是自己選擇的理想專業(yè),80%的人對自己的事情根本沒有自主權;

2.你認為你上大學的最主要的目的是( )

a、好好學習 b、混個文憑 c、交朋友 d、其他

調查數據顯示:60%選a,14.5%選b,15.5%選c ,10%選d

調查分析:我們還沒有忘記自己的職責,應使警鐘長鳴。

3.你覺得目前你是哪一類大學生( )

a、有理想,有抱負,積極為自己的目標努力著,抱著樂觀的態(tài)度

b、不小心把日子混過去了,失去的追不回來,就干脆混到底

c、知道未來形勢嚴峻,但現在很茫然,沒有找到想干的事

d、對自己的前途很悲觀,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e、其他

調查數據顯示:41%選a,19.5%選b,20%選c ,15.5%選d,4%選e

調查分析:一個似是而非的問題,有的人迷茫了,但是說出了真實的自己。

4.你的大學生活現狀是( )

a、非常忙碌,過得很充實,很精彩,自己很滿意

b、雖忙,但不知道忙些什么

c、整日無所事事或沉迷網絡世界等,非常頹廢,感覺只要混過大學就好

d、雖很休閑,但生活很令自己滿意,就是自己要的大學生活

e、其他

調查數據顯示:30%選a,29.5%選b,18%選c ,15%選d,7.5%選e

調查分析:大學是一個人生十字路口,在這里難免會出現各類現象,只想對那些苦苦掙扎的人說,你的人生方向錯了。

成因分析:

經過高考前長時間的備戰(zhàn)和高考場上的緊張應考,在進入大學之前,我們的腦子里就有,大學就是個來玩的地方,我們瞬間從天天有人監(jiān)管的環(huán)境進入到大學這個十分自由的環(huán)境中,我們變得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干什么,于是我們就開始墮落,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狀況變成了我們的習慣。

(二)大學生的共同追求

5、接受高等教育主要是為了什么?()

a、就業(yè)謀生 b、自身塑造 c、建設社稷 d沒有想過

調查數據顯示:42%選a,40%選b,10%選c,8%選d

調查分析:人都有私心的,當今社會人們?yōu)樽约旱目紤]的很多,為國家為社會考慮的少。

6.你是否有明確的人生追求( )

a、有,且很明確 b、有,但不明確 c、沒有

調查數據顯示:32%選a,56%選b,12%選c

調查分析:多數人有目標,但有明確目標的人是較少 。

7.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你會( )

a、被親友的態(tài)度影響 b、遇到困難想退縮

c、堅定信念勇往直前 d、其他

調查數據顯示:21%選a,23.5%選b,48.5%選c ,7%選d

調查分析: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大多數人都有信念,但不知這個信念能讓人堅持多久?

8.對于給自己樹立追求目標,你的看法是( )

a、沒必要,走一步算一步 b、應該樹立,但還沒樹立

c、已經樹立 d、以后要有,但現在還沒有

調查數據顯示:10.5%選a,25%選b,48.5%選c ,16%選d

調查分析:多數大學生都樹立了目標,但讓人驚訝的是,還有為數不少的人目標不明確。

9.確立追求目標,你會( )

a、充分考慮后決定 b、仍在思考未決定

c、一時想到而決定 d、從沒想過這回事

調查數據顯示:40%選a,22%選b,24%選c ,14%選d

調查分析:這說明大學生還是有一定的理性的,但是也有不少學生處在迷茫之中。

10.對你追求自己人生目標時,你覺得誰對你影響最大( )

a、父親 b、母親 c、老師

d、朋友 e、祖父母 f、其他

調查數據顯示:35%選a,20%選b,20%選c ,8%選d,8%選e,9%選f

調查分析:主要是父母和老師影響了我們的追求。

11.同時作為人生追求的方面,你更愿意得到金錢的滿足還是精神上自我實現的滿足( )

a、前者 b、后者 c、金錢和精神上尋求某種平衡 d、不清楚

調查數據顯示:30%選a,18%選b,45%選c ,7%選d

調查分析:在“魚與熊掌”的問題面前,更多的人偏向了金錢,讓人深思。二十一世紀的大學生是盲目的,大學校園里依舊有純潔的點點痕跡,但是更多的是浮躁中的浮躁。市場化元素悄悄侵入大學校園,社會的個性化亦被學生帶入學校。當代大學生面對自己的人生追求時,受到上述因素的影響,陷入了矛盾的抉擇過程。

12.想過將自己的人生追求與國家的發(fā)展聯系起來( )

a、從來沒有,也覺得兩者之間沒多大聯系

b、想過一點,偶爾會關注國家各方面的發(fā)展情況,但是不會主動將自己的前途與國家前途聯系起來

c、很認真的想過,密切了解國家發(fā)展動向,以便更好的投身到國家的建設中

d、其他

調查數據顯示:18%選a,32%選b,30%選c ,20%選d

調查分析:在這個問題面前,太多的人犯難了,也許是國家的概念并沒有時時出現在我們生活中,但長期的傳統(tǒng)教育讓我們做出了選擇。人并不是時時都能知道真理的。在一些大學生看來,提倡集體主義就是泯滅個性、否定自我,強調集體利益就是否認個人利益。要幫助當代大學生正確認識集體主義、轉變思想,首先就要實事求是地分析過去幾十年對集體主義的宣傳和解釋上的偏頗之處,讓大學生正確認識集體與個人的辯證關系。

成因分析:從此類問卷中不難看出很多大學生還是處于一種盲目的狀態(tài),沒有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在社會競爭日益殘酷的今日,大學生的人生追求已經不在滿足于單純的精神追求了,對優(yōu)越的物質生活的向往占據了他們?yōu)樯疃x的大部分空間,在大學中經常聽到有人在說生活很無聊,而比起上個世紀甚至更早的大學生來,這一代大學生的生活水平要高出很多,他們的業(yè)余生活也是相當的豐富,可是以前的大學生在物質貧乏的年代卻能感到生活的很充實,主要原因是那時的人們想的很單純,他們對精神的追求要高于物質,一個人可以為了一個無法觸摸的理想不息奮斗,而我們的大學校園中還有多少這樣的人呢?

然而時下,一些大學生價值觀念呈現功利化,有的甚至認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錢就圖。盲目消費,攀比消費,趕潮流消費等負債消費現象比較普遍。有些大學生經常借助撲克牌、星座為自己算命,戀愛要算、工作要算、前程要算……”熱衷程度令人吃驚。理想信念是“總開關”,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奮斗目標上的體現。失去了理想和信念,就失去了根,失去了本,也就失去了奮斗目標。當代大學生應自覺增強愛國意識,樹立國家利益至上的思想,自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為引領,砥礪品質,修身養(yǎng)德,特別要注意培養(yǎng)無私奉獻、艱苦奮斗、誠實守信、勤儉節(jié)約、遵紀守法等優(yōu)良品德,努力創(chuàng)造亮麗的青春年華。

(三)哪些因素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追求

13.你目前最想做的事情是( )

a、好好學習 b、多交朋友 c、戀愛

d、打工 e、尋找信仰 f、發(fā)展興趣

調查數據顯示:46%選a,18%選b,8%選c ,2.5%選d,3%選e,22.5%選f

調查分析:大家最想做的事情各部相同,但還是以學習為主,還是很令人欣慰的。

14.你覺得下列哪些事最讓你消沉( )

a、感情受挫,來自戀人的傷害 b、空虛,無所寄托,沒有人生目標

c、人情冷淡,孤獨,不被人理解 d、沒有成就事業(yè)受挫

調查數據顯示:18%選a,45%選b,29%選c ,8%選d

調查分析:“空虛,無所寄托,沒有人生目標 ”竟成了本該拼搏努力學習的大學生的致死因素,實在出乎人的意料,這還不算那些隱藏起來的不安分因素。

15.處于低谷的時候,你會怎么做( )

a、聽天由命,希望神的庇護 b、重新振作,再接再厲

c、一蹶不振 d、其他

調查數據顯示:5%選a,40%選b,12%選c ,43%選d

調查分析:在面對這個問題是時,多數大學生不再不知所措,令人擔憂。

16.最能激勵你奮斗的原因是( )

a、過上幸福的生活 b、父母不容易,盡早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

c、為錢 d、超越自我,實現人生價值

e、為國家的發(fā)展 f、為人民大眾的利益

調查數據顯示:25%選a,30%選b,16%選c ,13%選d,11%選e,5%選f

調查分析:人情還是我們最難以放下的東西,作為大學生我們還是該具備自己的理想、追求。

17.你認同下面那些觀點( )

a、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 b、但盡人事,人憑天命

c、走自己的路,讓別說去吧 d、只要努力過,就應該坦然面對一切得失

e、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f、其他

調查數據顯示:35%選a,9%選b,20%選c ,20%選d,8%選e,8%選f

調查分析:我們都知道面對困難時該做什么,但真正遇到困難時我們又是怎么做的呢?

18.你認為以下哪種人生才算是幸福的( )

a、家庭美滿 b、事業(yè)成功 c、腰纏萬貫

d、不求聞達,只求奉獻于社會 e、其他

調查數據顯示:28%選a,33%選b,20%選c ,9%選d,10%選e

調查分析:我們不能否定別人的選擇,在利益面前我們還是失敗者。

成因分析:從調查資料的分析中可見,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積極方面突出表現為:有明確的自我觀念,獨立意識性及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已有了較高程度的發(fā)展,他們表現用自己的眼光去看社會并解釋問題,不愿受他人的干涉;自我評價趨于成熟,并意識到自己應該承擔一定的社會義務和責任,應將所學的知識貢獻給社會的發(fā)展。

三 、 存在的基本問題

本次調查圍繞當代大學生的共同追求的問題,針對當代在校大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與分析。

結果表明,當代在校大學生的追求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并且出現了總體性的和根本性的危機。在這場追求危機中,追求呈現混亂和無目標無計劃的狀態(tài)。大多數的學生知道要樹立目標,但是還沒有很多人沒有明確的打算。

當前,處于社會急劇轉型時期的大學生,在學業(yè)、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困惑與困難已經超過了從前傳統(tǒng)意義上的學習觀、愛情觀等。面對日益復雜多元化的社會,大學生如何選擇自己的道路,如何應對人生的抉擇。

人們面對現實生活中“人究竟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的選擇的困惑。原因是社會中多元化文化的存在,給社會生活中各個領域同時樹立多種價值標準,造成人們無法判斷現象的對錯。比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律領域內的唯一標準,然而,由于權利關系和親情關系,甚至金錢關系的干擾,這一價值標準卻失去規(guī)范力,遭到扭曲,以至于權、情、法關系仍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熱點問題,大學生對這種誘惑的選擇導致大學生追求出現危機。

大學生的就業(yè)其實是關系到世界上最大的大學生群體和他們背后的家庭的重要問題,對于整個社會來說也具有高度的意義。它不僅僅牽涉大學生自身的生活狀態(tài),而且也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和中國的平穩(wěn)持續(xù)發(fā)展,從這個角度來看也會影響到全球經濟的供應鏈。中國大學生的就業(yè)問題既和全球所面臨的經濟的挑戰(zhàn)和問題息息相關,有和世界各國現在面臨的就業(yè)問題相一致的特點,也有中國社會和大學生的自身的獨特的問題。

既要讓社會關心每一個大學生的未來,也應該聽到社會對于今天大學生能力和水準的抱怨;既要讓大學生感受到社會的關愛和期望,也要讓他們現實地看到就業(yè)市場和經濟環(huán)境的變化;既要讓他們有必要的保障,也要讓他們在全球的競爭之中更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能力。

四 、 今后應該采取的措施

我們就在身邊的同齡人身上深深地感受到來自社會的種種氣息:有清新的,有偏激的,也有其他的……但是不管怎樣,我們都認為不應悲觀地看待當代大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和價值觀的狀況。畢竟,他們是渴求發(fā)展渴求進步并努力迎合社會的一群,在這一次的調查當中,大部分大學生的共同追求是科學的合理的,他們以一種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來看待這個世界,來對待周圍的人和事。幾乎全部的大學生都將“一種有活力的,豐富多彩的生活”作為最重要的價值觀,從這里可以看到他們朝陽般的氣息和生命力,的確社會需要這種生機勃勃的干勁和理想才得以不停的往前發(fā)展。這種不甘平庸,積極創(chuàng)造的精神特質也是現代大學生身上非??少F的品質。但不容忽視的是,有近30%的人追求上存在問題,需要特別的關注和加以正確的引導。

針對高校大學生的共同追求,高校應不斷加強對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教育,使學生們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1.要加強唯物論、無神論和科學精神的教育。

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在校園文化活動中貫穿理想信念教育。

第7篇

新課改理念下,初中社會教學應該更好地體現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立足于社會生活實際,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不斷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結合相關社會現象了解社會知識,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生活,感悟社會,培養(yǎng)學生的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譬如,面對危機,面對南海危機以及菲律賓越南等國的挑釁,中國政府應該如何來應對,中國政府所作出的決策體現了中國睦鄰友好的態(tài)度,同時也表明國家神圣不可侵犯,維護國家和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搜集更多的中國古代、近代、現代的科技和現代化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自然就會了解中國的偉大,中國人民的偉大創(chuàng)造,中國人對社會的貢獻,不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導學生橫向相比,中國在計算機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國也有世界上最先進的輕武器,超級計算機已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中國的高鐵從無到有到,成為世界上最成熟的、發(fā)展速度最快的高鐵。還有很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這些都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去感知中國的社會發(fā)展,不斷地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主動學習過程中獲得巨大的成就感,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學組合

教無定法,用先進的教學方法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夠真正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得到很好地培養(yǎng)。尤其是在新課改的理念下,更加注重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更好的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重視多種教學方法的穿插運用,防止學生產生審美疲勞。同時,學無定法,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基礎,相互借鑒,相互交流,取長補短。比如在通過主持人法、放風箏法、捉迷藏法、參賽法等具體學習方法,不斷增強學生的感受能力,增強學生探究合作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四、靈活組織教學形式,提高其課堂教學效率初中社會教學過程中應該打破單一、循規(guī)蹈矩的教學模式,完全可以打破傳統(tǒng)的章節(jié)編寫和年級進度,也可以打破傳統(tǒng)的課堂授課制以及班級授課制,引導學生結合社會生活現實,通過社會實踐和調研,不斷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分組教學的方式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結合基礎逐步提升能力,同時針對學生的個性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學習“當代社會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huán)境、糧食等問題”這一章,就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現實生活,從一些身邊的瑣事談起,幫助學生在辯論中更好地加深認識社會,通過社會實踐和調研的形式夠更好地去從社會中認識知識,走出教室,走向社會,讓社會成為課堂,讓群眾成為老師。不僅能夠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同時讓學生的綜合理論得到很好的鍛煉,也讓學生成為我們社會主義良好風氣的宣傳大使。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