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久久久字幕|亚洲精品成人 在线|视频精品5区|韩国国产一区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期刊支持:400-888-9411 訂閱咨詢:400-888-1571股權代碼(211862)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三歷史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7 18:07:36

序論:在您撰寫高三歷史教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高三歷史教學論文

第1篇

高三歷史教學既要抓實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也要充分兼顧到學生的課外學習活動,在時間上運用各種間隙時間復習鞏固歷史學習內容,在方式上相互幫助,借助于互助學習活動增強歷史學習薄弱環(huán)節(jié)的突破以及拾遺補缺效果,還可以在學習技巧交流等方面進行探討,實現授人以漁的目標。

二、高三歷史立體化教學實施要點

1.構建立體化目標體系,滿足學生發(fā)展差異

進入高三階段之后,學生在每一門學科中的差異性已經較為顯著,歷史教師在組織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立足實際開展教學研究,不能再以“一刀切”的教學要求統(tǒng)領整個歷史教學活動,一定要以更為切合學生學習基礎與能力實際的目標組織開展教學,以保護學生的歷史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實現進步,更好地備戰(zhàn)高考。筆者在這一方面進行了教學目標的差異性處置,對基礎知識點的記憶以及理解方面,全體學生統(tǒng)一要求,但是在進一步發(fā)掘規(guī)律以及橫向、縱向比較方面,則體現對不同學習基礎學生的差異性要求。對優(yōu)秀生提高難度,對學困生降低學習要求,保證學生在歷史學習活動中能夠依靠自己的努力基本完成學習目標任務,這也是激發(fā)學生歷史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在差異性教學目標的引領下,筆者從教學的不同環(huán)節(jié)體現對學生的差異性兼顧,適應學生學習差異以及提高教學針對性成效。

2.打造立體化內容梯度,扎實推進教學深入

筆者在高三歷史教學中,堅持以歷史發(fā)展為主線,從宏觀上把握概念,從微觀方面引導掌握歷史事件與規(guī)律,實現前后連貫、逐層深入,從知識點的掌握、前后的聯系到規(guī)律的發(fā)掘,以立體化的教學內容優(yōu)化促進教學深入開展。具體實施過程中,歷史教學內容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層面屬于基礎教學,按照教材編寫的順序教學每一個章節(jié)與知識點,以“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立體理念去掌握知識、加深理解。教師結合教學內容以及教學需要,以歷史教學內容為依托,進行為立體化內容檢查,將常規(guī)的聯系轉變?yōu)槎鄬哟闻c角度的練習活動,既有助于學生的靈活掌握與形象記憶,同時也符合歷史教學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實現了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第二層面屬于分門別類教學,對立體概念中的知識點進行提煉、概括、分類。在對知識點進行提煉與分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整體方向靈活開展,如可以將中國古代史細分為政治制度、經濟發(fā)展、科學文化、民族關系以及著名戰(zhàn)役、農民戰(zhàn)爭等類別,每一個類別之中還可以進行進一步的細化,如可以將“經濟發(fā)展”細化為發(fā)展背景、農業(yè)發(fā)展、手工業(yè)進步、商業(yè)狀況、對外貿易等不同的線索,每一條線索都連串一系列的知識點,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構建了框架式的教學體系,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與復習都可以實現“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綜合目標。第三層面屬于內化與發(fā)掘范疇,指導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的發(fā)掘,以及開展橫向、縱向對比活動,為迎接高考進行實戰(zhàn)演習。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日本的明治維新、俄國的農奴制度改革等進行橫向對比分析,從中深刻理解、有效掌握。再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縱向進行第一次工業(yè)革命與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對比等等。在這一層面進行的教學活動屬于對原有知識點、理解內容上的融合與運用,對于學生歷史綜合能力培養(yǎng)具有積極的促進功能。

3.整合立體化教學資源,增強學生掌握效果

第2篇

一、高中歷史教學課堂應該包容、鼓勵學生角度獨特的思考

發(fā)散式教學的重要特點是鼓勵學生從個性化的角度出發(fā),以個性化思維為前提,對同一歷史問題或者現象進行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的思考,并據此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意見。該教學方法中,教師是引路人,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教師負責講解基本知識,如歷史背景、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內容、形式等,然后鼓勵學生就該歷史事件的意義或者比較有爭議性并且有意義的話題展開討論,讓學生親自參與到思考過程中,發(fā)揮主體作用。例如:講解《工業(yè)革命》這一課時,在將課文內容和相關的歷史事件講解完后,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當時中國社會處于何種狀態(tài)?為什么處于這種狀態(tài)?處于這種狀態(tài)的根源是什么?英國爆發(fā)工業(yè)革命的根源是什么?為什么中國無法產生工業(yè)革命?讓學生就一系列相關問題進行獨立思考,教師要引導學生勇于發(fā)表見解。這樣既能夠讓學生真正地將歷史串聯起來,深入了解歷史知識,又能培養(yǎng)發(fā)散性思維。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設身處地”的深入思考

發(fā)散性思維的一個重要條件是需要學生深入思考。通常在高中歷史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問題來引導學生進入歷史情境,但是有一些歷史事件,學生單靠文字和教師的講述是無法真正理解和展開深入思考的。教師可以利用圖片、音頻、視頻等創(chuàng)造情境,并留給學生必要的思考時間,從而促使學生想象、推測、思考。例如:《》這一課,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一段有關的視頻,然后提問:“該怎么定義的‘成功’與‘失敗’,為什么?”通過這樣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讓學生結合視頻和爭議現象進行個性化思考,提出獨立的見解,而不是背誦課標或者教師規(guī)定的標準答案,從而培養(yǎng)發(fā)散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形成自己個性化的思維方式。

三、構建歷史知識體系結構

發(fā)散性思維的前提是學生已經擁有比較扎實、完善的知識儲備和體系。教材的編寫側重邏輯性和科學性,忽視對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引導。因此,在尊重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二次整合,既是必要的步驟,也是對教師的重大考驗。整理可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進行:橫向是不同國家、不同區(qū)域或者不同民族在相同的時間段中所進行的活動或者改革等的不同;縱向是同一個國家或者區(qū)域等按照時間順序發(fā)生的大事年表。體系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有所變化。例如:具有相似特點的朝代或者歷史事件可以放在一起講解;具有聯系性的事件可以穿插講述,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了解事件發(fā)生的原因。總之,完善的歷史知識體系能夠讓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有理可依”,并且從本質上促進學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模式和能力的形成。

第3篇

    如何走出這一地理教學的誤區(qū)呢?根本的辦法是端正教育思想,改變陳腐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變應試教育為 素質教育,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在地理教學中,實行設疑、解疑和留疑這種“三 疑”式教學法,也能使學生將地理知識學懂學會和熟悉掌握,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進行知識的橫向聯系,提 高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葉圣陶有句名言,“教是為了不教”。地理教學中采取三疑式教學就能促進學生的積 極思維,從而逐步達到新教學大綱中提出的培養(yǎng)學生“獨立吸取新知識的能力”。

    那么,地理課如何設疑、解疑和留疑呢?

    設疑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有以下八種:

    1.擬問設疑:是老師自問自答,宛如和學生進行娓娓動聽的談話,使學生在思考中聽課。如講地球的形狀 時,老師邊講邊問:“地理的形狀像什么?”“怎樣才能看清地球的形狀呢?”通過學生回答后,開展討論式 教學。

    2.推理設疑:老師在講課或學生在聽課過程中通過對掌握的知識進行分析理解和推理提出問題。如講外流 河汛期時,先講明外流河的水量變化主要受降水的影響,然后請學生回憶我國東部雨帶推移規(guī)律并提問,各地 區(qū)河流的汛期分別都在幾月份;根據推理,學生很快就能自己發(fā)現和掌握這些新知識。

    3.課題設疑:把地理科研課題當成問題有選擇地給學生介紹,有助于提高學生立志獻身于地理事業(yè)做準備 ;如講長江水資源開發(fā)時,談長江能否變成第二條黃河,三峽工程的論證等。講地殼演化時,談恐龍滅絕,我 國第四紀冰川分布之謎等。

    4.故事設疑:講故事設疑,學生既能增長知識,又加深了對相關地理知識的印象和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期間,直布羅陀海峽兩岸都在英國軍隊控制之下,但德國潛艇卻能平安地通過海峽而不被英軍發(fā)現,到底用了 什么絕招呢?然后講解密度流的知識和直布羅陀海峽密度流的特點,最后揭開其中奧秘——德軍潛艇潛入淺水 中關閉發(fā)動機隨密度流通過海峽進入地中海。

    5.圖象設疑:利用課本插圖,圖表和各種圖片中所含各種地理信息進行設疑,不但能提高教學效果,而且 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筆者將六冊教材中的圖象系統(tǒng)都設計了各種練習題型,翻印后叫學生閱圖練習 ,效果很好。

    6.情景設疑:通過小品、詩歌、歌曲、錄像和實地考察等手段,制造一定的環(huán)境氛圍,再提出問題,引導 學生思考?!澳銖难┥街凶邅恚撼笔悄愕呢S采;你向未來奔去,驚濤是你的氣概……”在《長江之歌》那動 人旋律的回蕩聲中,再向學生提問長江發(fā)源在哪里?長江之水流向何方?長江源流有什么特點?

    7.假設設疑:提出某些不存在的地理現象啟發(fā)學生思考,如果這些現象存在的話會產生什么后果,從而培 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和相象能力。如講平流層中的臭氧時,結合環(huán)保知識向學生提出,假設臭氧層繼續(xù)遭到 破壞而消失,會產生什么后果?

    8.綜合設疑:在復習時,采用綜合設疑的方法,能使學生達到融會貫通、左右逢源的境界。如在夏至這一 天,我們假設全班同學做了一次周游世界的旅游,要求學生采用日記的形式,把世界各地夏至這一天具有明顯 特色的地理景觀都寫出來,這個題目涉及天文、氣候、自然帶河流、水文、洋流等多方面的知識,能使學生有 效地把握知識脈絡、理順思路,發(fā)展思維。

    設疑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必須重視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提出難易適度的問題。問題太簡單,學生不動腦筋。太玄,高深莫 測,學生會失去信心。因此,應力求學生跳一跳摘到為好。其次,設疑的問題要題意明白,有一定情趣。在講 非洲撒哈拉沙漠時,可先讓學生回顧一下我國降水量的分布規(guī)律: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似乎是“越近 海,降水越多”。然后指出“撒哈拉沙漠西起大西洋沿岸,東抵紅海。人站在大西洋岸邊,前邊是碧波蕩漾的 大海,背后卻是一望無際的大沙漠,這是為什么?有誰能解這個謎?”題意明確,富有詩意。既活躍課堂氣氛 ,促使學生積極思維,也能引導學生真正領會和掌握地理的基本原理,并運用這些原理對地理事項進行分析。

    最后,設疑要根據教材的重點、難點、關鍵以及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的障礙,設計和提問,不可面面俱 到。無計劃無目的設疑會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

    設疑之后,就要針對設疑進行解疑。古人對教師的作用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來概括。“解惑 ”也就是解疑。

    能否熟練的掌握解疑技巧,這是教師基本功扎實與否的具體表現。

    怎樣進行解疑呢?方法很多。下面簡介幾種供參考。

    1.教師自行設計有關信號、圖表,精講教材的基本原理;間接地進行解疑。

    例如關于“世界洋流的分布”,重點指導學生對照分析“地球上氣壓帶和風帶模式圖”與“世界洋流模式 圖”相關聯系。從而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規(guī)律的形成原因,若分析過程采用電教手段,效果會更好。

    2.要求學生獨立思考課前提出的問題,并引導學生根據所學原理尋找解題的方法和步驟。此時教師可穿梭 在學生中既能方便地為優(yōu)生提供高難度的“跳桿”,又有時間為差生指點迷津,以防“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的失誤。在聽、答、問巡視中及時收集反饋信息,并迅速處理,以便調控整個教學過程。

    3.師生共同探討研究,在相互啟發(fā)中開闊思路,促進正確答案的產生。如對“漂流瓶”是否過赤道逆流, 學生中可能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教師對這一分歧的點撥解疑可進一步揭示洋流分布規(guī)律與洋流形成之間 的內在聯系,使學生的思維出現一個,從而達到最佳狀態(tài)。

    4.通過評析總結,將學習狀態(tài)推進到更高層次。對于學生的解答,正確的或有獨創(chuàng)性的回答給予肯定和鼓 勵;對于回答欠妥的,甚至錯誤的要進行耐心細致地分析和講解,及時糾正,以免干擾聽課。這樣使學生的輸 入信息得到強化,把直接感受和強化后的信息轉化為理性認識,促進思維的深化。

    解疑時有幾個問題應引起注意。首先,對于一些難度較大,學生一時難以找到答案的問題,教師要恰當加 以揭示;或將提出的問題分解成幾個小問題,用小步子解決,便于學生各個擊破,攻克知識難點。例如,講地 形雨形成時,如果只讓學生看完示意圖后提問“地形雨是怎樣形成的?”學生可能對示意圖理解不透,只好照 本宣科了。若將這個問題分成幾個小題:(1)潮濕的氣流前進時遇到高山會怎樣運動?(2)氣流上坡后氣溫有何 變化?(3)氣溫變化后,空氣中的水汽如何變化?(4)水汽是迎風坡多還是背風坡多?這樣步步深入循序漸進, 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其次,在解疑時,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自悟,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和糾正答案中存在的問題 ,這比斷然否定要好得多。最后,在解疑時,對于學生回答問題出現的遺漏部分及時提出新的設疑,使學生掌 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如學習“世界氣溫水平分布時”,學生在讀圖后,對七月份20°-30°N沙漠地區(qū)成為世界 最熱的地方理由講得充分,而對赤道地區(qū)為什么不熱,卻只字不提。對此必須提出設疑,引導學生對赤道地區(qū) 氣溫狀況進行分析,使問題得到圓滿解決。

    在上完課后或某個問題解疑以后,教師不把眼光停留在現有知識水平上,而應進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索性 、趣味性問題,留給學生思考,即留給學生疑問,推進學習內容深化。學生有了疑,就會產生新的求知欲,激 發(fā)他們的思維,促使其到課本中或課外讀物中去尋找答案。這不僅鞏固了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而且通過自我探 索,往往能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學生在探索中得到了樂趣,樂趣又會誘導他們去進一步探索。

    留疑有兩種類型,一種留疑是為了讓學生消化課堂內容或為下一節(jié)課鋪墊,出發(fā)點是希望學生運用書本上 的基本觀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來解釋和解答一些現象和問題。這類留疑必須緊扣教材。上完北美洲概述的 地形部分之后,留給學生北美縱列地形對氣候造成的影響這一道題既起到復習的作用,又能引導學生從歐洲地 形對氣候的影響來推導北美洲地形對氣候的作用。從而為下一節(jié)課講述打下了基礎。

第4篇

一、吃透課程標準,準確把握四種史觀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物的本質,闡述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通觀課程標準可以發(fā)現其突出體現了文明史觀、全球史觀(整體史觀)、社會生活史觀和現代化史觀。因此,對課程標準的深刻領會,對新史觀的準確把握理解,既是新課程教學的前提,也是備戰(zhàn)高考的基礎。

全球史觀認為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過程是從分散向整體發(fā)展轉變的過程,因此,世界歷史絕不是所有國家、地區(qū)及民族和文化的總和?,F代化史觀指由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向現代工業(yè)社會的變遷過程。其內容包括經濟方面的市場化、工業(yè)化(現代化核心)、信息化,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觀念的理性化、多元化,社會城市化等。社會生活史觀認為人類歷史不僅僅是政治、經濟、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歷史,更是與平民百姓、蕓蕓眾生息息相關的小事件的歷史,包括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等。文明史觀認為人類歷史從本質上說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歷史。各時期的文明均是在物質、政治和精神三大領域的醞釀和體現,且因地域、民族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類型,在歷史的發(fā)展中相互交流、滲透和轉化。對待文明應堅持平等和開放的態(tài)度,努力構建各種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諧世界。

二、拓寬教學視野,用新史觀整合知識

高中新課改對學生歷史學習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教師應用新史觀對歷史知識進行梳理整合,讓學生扎實掌握主干知識,弄清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揭示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提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用文明史觀進行整合可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對同一地區(qū)不同時期文明進行縱向整合,如中國政治文明發(fā)展演進經歷了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的過程,可把相關史實加以整合,形成一個發(fā)展脈絡清晰的知識結構。二是對同一時期同一地區(qū)內部三種文明進行整合,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可整合為政治文明、經濟文明和文化文明三個領域的相關史實。三是對同一時期不同地區(qū)文明的比較整合。用現代化史觀進行整合有助于幫助學生加深對近代中國和世界歷史進程的準確把握理解,構建更加清晰扎實的知識體系。如對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發(fā)展史可按如下進行整合:產生—初步發(fā)展—短暫春天—較快發(fā)展—日益萎縮,瀕臨崩潰—退出歷史舞臺。社會生活史觀在高考中運用的分量越來越重,這就要求我們重視與社會生活相關的話題,如關注民生等。用全球史觀(整體史)進行整合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用全球視野去研究世界歷史。如對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可整合為:雛形出現—拓展擴大—初步形成—最終形成—深化發(fā)展(二戰(zhàn)后至今)。把相關史實整合在這一發(fā)展主線下,既有利于對主干知識的識記,也有利于對全球史觀的準確認識。

三、注意科學方法,正確處理相互關系

影響史學觀點的因素主要與以下幾個問題有關:研究者的立場不同,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史料的選取和運用上的差別,時代的局限性等。因此,我們絕不能簡單把我國學者提出的新史觀與西方相應的史觀畫等號。

四種史觀都著眼于生產力的發(fā)展變化,是相互聯系和包容的。文明史觀著眼于人類的整個發(fā)展過程,而現代化史觀和全球史觀主要著眼于近現代史,我們在運用新的史觀時應注意要有針對性。如對近現代史的把握應更多體現現代化史觀和全球史觀,而對中國古代史線索和整個人類歷史的把握則應著眼于文明史觀。社會生活問題也是史學的研究對象,如果說其他三種史觀側重于宏觀,社會生活史觀則側重于微觀。把四種史觀有機結合而不是對立,有利于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fā)展的多元性。同時,新課程下我們強調轉變史學觀念,摒棄以往那種僵化的“五種社會形態(tài)”理論,堅定不移地恪守歷史唯物史觀的指導地位,不要把新的史觀與歷史唯物史觀對立和割裂開來。

參考文獻

第5篇

    一、指導思想

      根據今年市教研室工作會議精神,以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加強教育、教學管理,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轉變觀念為主線,結合高考“3+1+1”模式,重點抓好學校教研教學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狠抓重點,常查環(huán)節(jié),努力完成學校制定的教學目標。

    二、具體工作安排

    本學期工作的重點是加大課程改革、教學改革力度,全面提高歷史教學及教研質量;加強高考研究,重視信息交流,不斷提高我校歷史學科高考水平;配合學校三星級高中評審,做好各方面工作。

    1、制定落實教研活動計劃

      明確學期工作重點,集中精力抓好高中歷史教學,特別是高高三的歷史教學,針對學校制定的高三教學目標,配合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注重課堂即時效率,同時落實細節(jié):

    ①、完善備課組工作,每周一次,常交流、多研究, 特別是對高考信息的采集、研究分析。

    ②、結合學校月考制度,做好平時測試工作,高三兩周一次常規(guī)考試,認真、及時批改,重點同學要面批;分析、總結,找出學生學習的薄弱點,查漏補缺。

    ③、認真完成聽課計劃,能夠每周聽一節(jié)課。教研組長、備課組長每學期不少于20節(jié)。

     2、加強備課組活動,提高教學質量

    利用集體備課,豐富課堂教學,是本學期教研活動的一個重要工作。對高三的復習,認真組織備課,分解教學過程,從細節(jié)處入手,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精選資料,精選試題。認真做好提前備好一周課,由教研組長簽字才能進課堂的工作。

3、抓好課堂教學,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

      本學期將緊緊圍繞素質教育,結合學校青藍工程,以高考改革為契機,著重提高課堂即時效率。在活動中,將根據教研組實際情況,采取開設研究課與隨堂聽課等形式,從“嚴、精、活、實、高”五方面來優(yōu)化教學過程,使學生堂堂有收獲,節(jié)節(jié)見成效。

    ①、開設高三歷史復習研討課。從能力角度出發(fā),將基礎知識與能力培養(yǎng)相結合,著重培養(yǎng)運用生產力標準、實事求是、宏觀與微觀、人類文明演進四個理論尺度。

    ②、在高一的歷史課中認真抓好素質教育,結合高考改革形勢,在抓基礎知識同時以培養(yǎng)綜合能力為主。

③、三月份的學校教師課展示活動中,將集中教研組智慧,認真組織,充分展示學校課題研究成果。

4、展開課題研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針對學校提出的總課題,教研組將展開對“歷史教學結構的優(yōu)化與素質化教育”子課題的深層次研究。在實際教學中將對“問題式教學”進一步進行探討,同時落實細節(jié),明確各人分工,分階段按計劃實施。在過程將對階段性研究進行總結,發(fā)現問題,及時研究并解決,適當調整研究計劃。學期中或結束時,針對課題研究進行經驗交流總結。在這一學期中,準備將“問題式教學”模式基本定型,嚴格教學中的師生互動,進一步深化模式理念,完善研究的各項工作。

    5、、落實月考制度,做好成績分析

      作為階段教學檢測的一種方式,能夠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反饋教學成效。在成績分析時一定要細,明察秋毫。

    ①、認真出好每一份試卷。備課組集體研究,精選試題,突出重點,難易適度。

    ②、認真批改、認真分析、認真評講,做好成績統(tǒng)計。找出學生學習的薄弱之處,完善課堂教學。

  ③、密切注意差生、優(yōu)生的流向。通過測試發(fā)現差生,重點進行原因分析、方法指導。

6、抓好初中課改工作,落實校本課程研究

第6篇

關鍵詞:思維僵化;聯想法;兩極分化;因材施教;科學規(guī)劃

高三的歷史復習量大任務重,如何適應新高考模式,在短期內迅速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成為每個高三歷史教師思考的問題。在經過多年的高三教學實踐,針對學生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我進行了以下反思。

一、學生思維僵化,前后知識斷鏈現象嚴重

一般而言,文科班女生偏多,紀律較好,但學習往往容易停留于表面。在教學中,我發(fā)現如果單純地讓學生背誦某一節(jié)內容,效果肯定很好,但如果是綜合考核幾章甚至幾本書的內容,或者換一種問題提問時,效果就不太理想。

針對這種情況,我認為通過聯想法強化思維訓練,效果很好。比如,我們在學習“三省六部制”時,單純地死記硬背那六部,很困難。但是,如果采用聯想記憶法,效果立竿見影。首先我們把六部進行諧音,如下:“吏”“獵”,“戶”“工”“禮”和“兵”不變,“刑”“行”;其次,我們再把它們進行串聯并增減字,變?yōu)椤矮C戶(遇見)工兵(要)行禮”,最后將這句話聯想成“獵戶向工兵行禮”的情景儲存大腦即可。而六部的職能也可以通過聯想法記住,如“吏”與“官吏的考核管理”掛鉤,“工”與“重大工程建設”掛鉤,“兵”與“軍事管理”掛鉤,“戶”與“戶籍管理、賦稅征收”掛鉤,“刑”與“刑事案件的審理”掛鉤,“禮”與“禮儀制度和科舉考試”掛鉤,再將它們變成圖像儲存大腦即可。另外,聯想學習法還能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從而把大量分散的、相對孤立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和歷史結論納入完整的學科體系之中,形成歷史知識的綜合性和整體性。

二、學生兩極分化比較嚴重

進入高三下學期,特別是二輪復習期間,許多自認為學習無指望的學生基本就放棄了學習;而少部分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為了考個好點的大學,學習更努力了。面對這種狀況,如果教師仍然因循守舊,繼續(xù)采用同一個模式教學,學生學習狀況不但不會改進,反而會更糟糕。針對這種情況,我認為應該實行因材施教。

首先要把班級的整體狀況和學生的個人狀況向學生分析清楚,讓他們有清醒的認識,從而確立自己的目標。其次,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進行區(qū)別對待。另外,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授課方式。我們不妨進行這樣的設計:(1)準備好不同的教學方案;(2)按不同層次把一個班級分成甲乙兩組,按不同的能力要求和方案輪流上課,各上20分鐘;(3)輪空的班級明確任務;(4)在最后五分鐘時間里,老師給予解答疑問或個別輔導。這樣就能夠解決學生因認知水平的差異和基礎等方面的不同而帶來的問題,從而做到因材施教。

三、學生不太重視“+2”科目的學習

由于高考錄取依據發(fā)生了變化,“+2”科目不計入總分,只是作為“等級”進行參考,所以許多明知無望考上本科的學生,更是對“+2”科目不重視。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教學中應該科學規(guī)劃,強化感情投入。

(1)抓兩頭保中間,即保證優(yōu)等生人數,減少后進生人數,提高中等生人數。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最重要的是中間這一塊。優(yōu)等生人數現在基本定型,后進生和中等生仍有變化的余地。在剩余時間里,作為歷史科任教師要盡可能地給中等生和后進生以指導和幫助,以情動人,以理服人,讓其真正想學、愿學。

(2)復習中要提倡經世致用的思想。經過若干次考試后,學生很容易疲勞、厭煩。這個時候,歷史教師有必要談一些歷史小常識、小故事,并聯系生活中的一些事例進行闡述。通過組織這樣的活動,不但不會耽誤復習工作,反而會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學習,并激發(fā)其歷史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了其搜集歷史資料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正如俗話所講“磨刀不誤砍柴工”。

(3)以歷史教師的才學去感染學生,以歷史名人去教育學生。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中提出治史要有三種長處:一是史才,二是史學,三是史識。另外,教師還應通過講述歷史名人,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引導他們進一步明確目標,燃起斗志,乘風破浪。

總之,在二輪復習中我們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我認為在明確目標的情況下,通過合理規(guī)劃,積極利用好聯想教學和因材施教等手段,能夠在短期內提高歷史復習的效率。

參考文獻:

第7篇

本學期計劃活動九次,實際活動九次。在教研活動中,得到了學校教務處、教科處及校行政領導的關心和支持,在全組教師的團結協(xié)作和不斷努力下,圓滿地完成了本學期各項教學工作要求,保證了我校史地教學的順利進行。在教研活動及集體備課中,本組教師都能按學校教科處及教務處的要求嚴格要求自己,按時參加組上組織的各項活動及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并以積極認真的態(tài)度完成學校及教研組交給的各項教學任務,不斷摸索教學經驗,努力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一、加強教師責任意識,開展“三生教育”活動

根據校行政的相關要求,認真進行加強師德師風及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學習,要求教師強化責任意識、競爭意識和憂患意識,特別是通過學習《云南省減輕中小學課業(yè)負擔,增強青少年體質的規(guī)定》的通知及《切實減輕中小學負擔,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辦法》等文件精神,樹立減負不減質的理念,抓好課堂教學基本環(huán)節(jié),提高教師的業(yè)務素質和思想素養(yǎng),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不斷提高認識,做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樂于奉獻,增強教師的事業(yè)心,關心、愛護、尊重學生,爭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其次,認真組織學習《生命、生存、生活》“三生教育”的重要內容,讓教師領會和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掌握生存能力和生活技能,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通過學習后,本組于2009年3月26日開展了一次野外生存能力的實踐活動,使全組教師的生活能力、生存能力都得到了一次體驗和鍛煉,加強了對“三生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二、認真進行質量分析,積累教學經驗

根據學校教科處的要求,認真對上學期期末考試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教師們從歷史、地理試題的題型、題量、難度、存在的問題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從學生學情方面、教師教學方面找出了存在的問題,從主觀、客觀方面尋找各自在教學及復習中存在的不足之處,虛心向成績好的教師請教和學習,為自己今后的教學,特別是今后的各類考試及備考提供借鑒,并制定出今后改進的措施。

三、認真抓好各項教學常規(guī)的檢查督促工作

按學校教科處的要求,組織本組教師于每星期的星期一早上八點半到十一點進行集體備課活動(本學期共備課17次),每次集體備課和教研活動都實行簽到制,每次備課都有活動主題,由本組教師集體參與和交流說課等等。

另外,長期堅持每個月月底對全組教師的各項教學常規(guī)檢查。主要包括按期檢查老師的的教案完成情況,聽課記錄情況,作業(yè)布置及批改情況,以及其他各項教研要求,并及時上交學校教科處驗收,本組教師都能按時、規(guī)范地完成各項教學任務。

四、積極進行高考及會考研討

搞好高考史地復習備考和高一年級史地會考工作是本學期本組教研工作的重點。首先根據本屆高三學生的實際,特別是根據兩次云南省統(tǒng)測及云南師大附中的模擬題測試的成績,進行認真分析,依據考綱及各級研討會的相關信息,調整高考復習備考的戰(zhàn)略,并由組內有經驗的史地老師進行交流指導,制定出比較實際的備考復習計劃,注重抓好高考后期專題復習及模擬測試的各項工作,為提高史地高考的成績獻計獻策。

其次,認真進行高一會考復習研討,學進度,盡早完成教學內容,以云南省高中會考考試說明為依托,認真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復習,并讓學生熟悉會考題型,進行測試和訓練,而且向學生印發(fā)了高中會考復習材料,經過詳細復習后對學生進行會考模擬訓練,把近幾年的會考題進行測試并認真分析和講解,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會考備考工作。

五、認真組織高一年級史地知識競賽

為了增強高一學生的會考知識,搞好會考復習工作,提高學生學習歷史地理的積極性和興趣,本組與高一年級組團結協(xié)作,相互配合,于2009年6月3日進行了高一史地知識競賽活動。本次競賽共有6支代表隊參賽,經過廣大師生和參賽選手的共同努力,以級校教務處、教科處的大力支持,評出了一等獎一名,二等獎二名,三等獎三名,同學們在活動中積極踴躍參與,氣氛熱烈,達到了競賽的目的。

六、搞好教學科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