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久久久字幕|亚洲精品成人 在线|视频精品5区|韩国国产一区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wǎng),期刊支持:400-888-9411 訂閱咨詢:400-888-1571股權代碼(211862)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育本土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7 18:06:52

序論:在您撰寫教育本土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教育本土化論文

第1篇

景德鎮(zhèn)陶藝教育本土化的實現(xiàn)途徑

陶藝教育本土化的實現(xiàn)有兩方面的內容,分別是理論上的本土化和實踐上的本土化。首先,在理論上,要實現(xiàn)陶藝教育的本土化,最重要的是把景德鎮(zhèn)悠久的陶瓷歷史文化作為陶藝教學內容的基礎。作為生長在瓷都的學生,他們有責任和義務了解陶瓷歷史、傳承陶瓷文化,這對于開拓和發(fā)展景德鎮(zhèn)陶瓷的未來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在教育的功效性來說,只有了解了歷史才能全面理解陶瓷文化,否則,僅憑在模式化的陶藝課程中捏捏泥巴,卻對中國的陶瓷文化知之甚少,那么陶藝教育就無法擔當起提高素質教育的角色。其次,在實踐方面,景德鎮(zhèn)良好的陶瓷制作環(huán)境為陶藝教育的本土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在具體的實現(xiàn)途徑上包括擴大教學場所、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師素養(yǎng)三個方面。

1擴大教學場所

一般情況下,陶藝課主要在各地的陶藝中心進行,但是由于陶藝中心場地有限,而學生數(shù)量眾多,給每一位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較少,客觀上造成陶藝教育不能真正深入開展,達到預期的目標。陶藝教育的本土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教學場所的擴大。學陶藝陶冶身心不一定非要在教室中進行,在任何具備陶瓷制作條件的地方都可以進行陶藝教學。在景德鎮(zhèn)作坊遍布全城,商店林林總總,種類齊全,能夠很直觀地教給學生陶瓷制作的不同分工。另外,像陶藝中心無法提供給所有學生實踐用的設備,如窯、爐、陶瓷模制法以及貼花工藝流程等等,都可以在教室之外進行。再者,一年一度的中國國際陶瓷節(jié)的舉辦地,免費開放的陶瓷歷史博物館和古代陶瓷遺址都是陶藝教育本土化實踐的理想場所。

2豐富教學內容

模式化的陶藝教育課程內容的設置通常都是讓學生得到一團瓷泥,在基本的技法演示和圖片展示之后完全由學生自主發(fā)揮完成作品。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條件的限制,在一些非產瓷區(qū)的城市,要獲得瓷泥是很不容易的,更談不上彩繪、燒成等工藝。然而,陶瓷是水、土、火三者的藝術,如果陶藝課的內容僅限于捏泥巴,那與上手工課捏橡皮泥沒有本質的區(qū)別。景德鎮(zhèn)是全國著名的產瓷區(qū),為陶藝教育本土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教學內容的豐富是指傳授的內容從玩泥擴大到各種類的彩繪、釉料的使用以及燒成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對瓷都千年來形成的制瓷流程有一個全面而清晰的認識。當然,這一類知識具有很強的專業(yè)性,不是一個普通的陶藝教師可能全面具備的。必要的情況下,陶藝教師可以充當一個引導者或者介紹者的角色,具備良好專業(yè)技能的陶瓷藝人成為演示者,就像陶藝課常用的多媒體課件一樣,這樣的演示是活生生的,可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所調整。以新彩為例,新彩能適合所有對繪畫有興趣的對象,無論有無繪畫功底,在專業(yè)教師的悉習指導下,拿起畫筆,蘸上色料,在瓷板或瓷盤上都能作畫,至于畫的效果如何,還是一句老話:熟能生巧。但好在一點,它最容易見效果,在瓷板或瓷盤上畫成什么樣燒成后多半也就是什么樣,很直觀。在景德鎮(zhèn),新彩的色料比較便宜且易掌握,從這個角度說,陶藝教育本土化的實現(xiàn)不必付出大的成本,容易實現(xiàn)。除新彩外,還有很多可以作為教學內容的對象,如釉下青花是一次燒成的,學生在完成自己作品后就可以把設計好的圖案畫上去,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整體考慮問題的能力,這正是素質教育的目標所在。

3陶藝教師素養(yǎng)的提高

陶藝教師是陶藝教育課程的終端執(zhí)行者、陶藝知識的傳播者、學生陶藝學習的引導者,他們在陶藝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陶藝教師的素養(yǎng)高低與陶藝教育的效果有直接的關系。在模式化的陶藝教育中,由于場所和時間的限制,加上陶藝材料和設備有限,陶藝教師只要具備陶瓷制作的一般知識就足夠完成陶藝教學任務。然而,陶藝教育的本土化實際上對陶藝教師的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基本陶藝知識外,還要掌握景德鎮(zhèn)傳統(tǒng)制瓷工藝技術和文化內涵。只有陶藝教師具有深刻的本土陶瓷文化意識,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景德鎮(zhèn)陶藝教育本土化的意義

1陶藝教育的本土化,有利于繼承和發(fā)揚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使景德鎮(zhèn)陶瓷文化得以傳承

景德鎮(zhèn)自古就是中國的瓷都,要發(fā)揚瓷都文化,必須從根本上做起,在中小學美術課中開設陶藝教學。近幾年,景德鎮(zhèn)各個中小學逐漸認識到陶藝教育本土化的重要性,并有了具體的措施,如參觀陶瓷歷史博物館和中國國際陶瓷節(jié)。雖然這些活動目前僅限于美術專業(yè)的學生,但卻是陶藝教育本土化跨出的可喜的一步。它有利于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使民間工藝代代相傳并發(fā)揚光大。

第2篇

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崇洋已成為中國的主流。認為說英語、吃西餐是一種時髦,聽音樂會是一種高雅的表現(xiàn)。中國人越來越多的去學習西方文化,這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有一個巨大的沖擊作用。而老師在教學中只停留在英語教材上的知識,忽略了英語教育方面的實際運用,忽略了英語教育本土化的重要性,忽略了英語與我國文化相融合。

二、英語教育本土化的必要性

什么是“本土化”?就是一個地區(qū)或一個民族又或者一個國家所具有自己獨有的語言、文化、民族習俗、地域風貌。所以,若到了一個地方,首先要學習他們的語言、文化、民族習俗,觀察他們的地域風貌,只有這樣才能融入其中。所以要想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的運用,就得把我們的文化融入到英語當中,這也是英語教育融合本土化的一個必然。更要把西方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我認為文化有一種很強的融合性。從我國歷史就可以看出,在朝代交替過中,傳承文化的同時也不斷有新的文化,又與以前文化相互碰撞,直到相互融合。而今天的西方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也是這樣的一種過程,直至達到互相融合的一種平衡狀態(tài)。

三、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教育

(一)觀念本土化

學習英語的目的,就是運用它來學習西方文化和先進技術,同時要傳播弘揚中國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缥幕浑H是指來自不同地區(qū)的人們,所進行的文化交流。影響跨文化交際的原因,往往就是對自己本國文化知識的不了解,導致的。因此要樹立英語教育本土化的觀念,不斷在教學中與學生互動,培養(yǎng)學生對本國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自主學習本國文化,并可以用英語表達出來,這才是實際教學中的目的[2]。英語教育本土化的過程就是學習西方語言文化,同時要傳播弘揚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過程并與時俱進的過程。

(二)編寫具有本土化的英語教材

英語教材作為教學的基礎,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方式,現(xiàn)在我國英語教材是知識難還有涉及的內容比較老舊,缺少本土文化方面的英語教材,會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單方面了解學習西方文化,沒有主動去傳播弘揚中國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诮滩膶τ⒄Z教學的重要性,就必須要編寫具有本土化的英語教材。也可以融入一些其他國家的文化不要僅限在西方,這對學生文化培養(yǎng)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教學理論本土化

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改變方式,不再是老師講、學生聽。更要讓學生參與,比如,老師可以提前把一周的學習計劃布置好,以提高同學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穿插一些中西方知識,文化的載體是語言,而學習的內容是文化。而只局限在教科書上的內容作為課堂教學,是有些乏味枯燥了,現(xiàn)在科技發(fā)達,信息更新速度快,而只學習在書本中知識,就有些落后于當代社會[5]。

四、結論

第3篇

摘要 全球化帶來了世界文化的頻繁交流和對話。作為全球化的對立面“本土化”以獨特的生

引言

現(xiàn)今隨著經(jīng)濟的頻繁往來和信息通訊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以及一系列全球問題的產生使人們越來越密不可分。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角度也變得全球化了?!叭蚧弊鳛槟壳白盍餍械男g語廣泛運用于各個領域。世界文化在全球化進程中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性。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征,文化的交流也成為各國際關系的重要方面。西方學者羅蘭·羅伯森“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概念的提出正是作為一種文化上的對策和設想,認為“全球范圍的思想和產品都必須適應當?shù)丨h(huán)境的方式”,全球文化是以多樣性和差異性為標志。作為全球化的對立面“本土化”以獨特的生命力與之抗衡,世界文化將是全球化與本土化的互動和對話。音樂在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使之也深受全球化的洗禮。“全球本土化”也給予音樂教育以重要啟示。要深入理解音樂教育的“全球本土化”須從對全球化的認識開始。

一、全球化與本土化的互動和對話

全球化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涉及到不同的學科和領域。鄔志輝教授在《教育全球化——中國的視點與問題》中歸納了五種界定模式(傳播學的界定模式、經(jīng)濟學的界定模式、文化學的界定模式、生態(tài)學的界定模式、政治學的界定模式),認為“全球化是一個多緯度的發(fā)展過程,各緯度在表現(xiàn)上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全球化是一個不平衡的發(fā)展過程,對不同國家來說,全球化的意義可能是不一樣的:全球化是一個矛盾性的發(fā)展過程,單一與多樣、特殊與普遍等矛盾和悖論都同時并存與全球化的結構當中?!币魳方逃龑儆谖幕懂?,所以在這里重點看看文化學的界定模式:“就文化的全球化而言,它不是一個日趨同質化(homogenization)和一體化(unification)的過程。相反,它是一個全球化和逆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文化多樣性與文化普遍性、全球化和地方化之間矛盾公生并在全球背景下凸顯強化的過程?!笨梢娙蚧谖幕I域更多的是一種全球與本土文化的交流和對話,沒有差異就沒有交流的必要,沒有交流就不會與進步,因此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是世界文化發(fā)展的動力和源泉?!皬挠^念上,全球化并不是一個同質化過程。至少對現(xiàn)在來說,那種認為非西方世界最終將因循一個單一發(fā)展模式的合流觀念是過于簡單化的。他沒有考慮到各種全球化趨勢中的復雜性因素。……因此,當今世界成為這樣一個競技場,全球化和它的對立物——本土化——各擅勝場,正在同時對個體和群體產生巨大的壓力?!?杜維明《對話與創(chuàng)新》)著名文化理論家野健一郎也認為在經(jīng)濟全球化形勢下“各種文化之間的接觸越頻繁,文化越趨多樣化”。世界文化的多樣化發(fā)展同樣也促進了各本土文化之間的交流,可以說沒有全球文化只有本土文化,各本土文化構成了世界文化,未來世界文化朝著“全球本土化”發(fā)展。

在音樂的“全球本土化”中,印度小提琴音樂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例子。小提琴是歐洲音樂的重要樂器之一,大約在兩百年前傳入南印度宮廷,現(xiàn)在南印度音樂會幾乎離不開小提琴了。從音樂風格到演奏方式,印度小提琴音樂與西方小提琴音樂都有著極大的不同。相信也聽過印度小提琴演奏的人肯定會為它們完全不同的音色留下深刻的印象。為適應印度音樂的要求,印度人把小提琴改為c、g、c、g定音,席地而坐演奏,把琴放在胸前和右腳之間。風格模仿印度的歌唱,演奏多滑音。他們采用自己的方式改進小提琴。使小提琴成為了印度人自己的樂器?,F(xiàn)在印度小提琴音樂受到了世界各國的熱烈歡迎。印度傳統(tǒng)音樂做到了真正的“全球化”,在現(xiàn)代世界中保持了自身的整體性和獨立性,成為音樂的“全球本土化”的典范。

二、音樂教育的“全球本土化”

在全球化進程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這一時代背景又向教育提出了挑戰(zhàn)。我國音樂教育領域對全球化問題的反應慢一拍。缺少音樂教育基本理論的全球性思考。當看到音樂教育全球化這一概念時難免會誤解為全球音樂教育的趨同,甚至是全球音樂教育的西化。這顯然是對全球化這一概念的片面或不深刻的理解。由此引入音樂教育的全球本土化以更好的理解全球化語境下的音樂教育。音樂教育的全球本土化是指所有全球共同認可的音樂教育思想和制度都必須適應本土的音樂教育環(huán)境,以體現(xiàn)本土人民的主體性:所有有建樹的音樂教育思想和制度總是有地域性的,總是產生于特殊、具體的音樂教育環(huán)境.總是由解決具體音樂教育問題的人創(chuàng)造的,而后才具有了一般性并被全球的“他者”廣為借鑒、學習和再創(chuàng)。音樂教育的全球本土化包括以下特征:

1、音樂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tǒng)一。音樂教育的普遍性體現(xiàn)為各國、各民族和各種不同文明體系之間在音樂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上的某種趨同。如音樂的終身學習和把音樂視為文化,理解不同民族和國家的音樂等觀念正被世界各國所接納:對話式教學正取代灌輸式教學已成為全球音樂教學認可的方法等等。音樂教育的特殊性體現(xiàn)在雖然各國音樂的終身學習等觀念已被接納,但各國的接受程度、范圍各有不同:各國的教學方法也各有不同的運用。

2、音樂教育的一體化和分裂化的統(tǒng)一。音樂教育的一體化體現(xiàn)在國際性音樂教育組織的建立,如1953年成立的國際音樂教育學會(ISME)等。這些國際組織在全世界、在國家之間乃至在地區(qū)之間發(fā)揮的作用日益增大。如ISME在半個世紀來糾正了全球普遍存在的歐洲文化中心論,正式提出了世界音樂(WordMusics)教育的概念?!岸嘣幕逃薄ⅰ笆澜缫魳贰?、“全球觀點”等成為學術界討論的焦點。就在全球音樂教育一體化的同時,各國、各民族、各地方的獨立性不斷加強,珍視民族優(yōu)秀音樂文化傳統(tǒng)以及保護和促進音樂文化多樣性的努力,不僅是各民族國家,也是國際性音樂教育組織的一種追求。國際性音樂教育組織的成果正是各國、各民族乃至各地方共同努力的結果。

3、音樂教育的國際化與地方化的統(tǒng)一。為了便于交流、溝通和比較,國際社會越來越采用為世界各國所共同接納與共同遵守的標準與規(guī)范。但音樂教育的國際化并不是絕對的和單一的對應。如在一些術語概念上,由于語言文化和理解方式的不同則應慎重的理解和運用。

三、音樂教育全球本土化的幾點建議

1、重視世界音樂的教育

全球化語境下人類利用先進的通訊技術、交通工具克服了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各地區(qū)、民族和國際組織的相互聯(lián)系乃至相互依賴增大,使全球范圍內的自由交往更頻繁:世界經(jīng)濟市場化使資源得到全球性配置,促使地區(qū)乃至國家經(jīng)濟的依賴增大,經(jīng)濟往來密切:全球化帶來的全球問題如生態(tài)失衡、環(huán)境污染、資源問題、人口問題等也把世界人民緊緊的聯(lián)系在了一起。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人與人緊密聯(lián)系密不可分,都是組成這個世界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文化的角度看,經(jīng)濟的密切往來必將促進文化的交流、依賴。作為人類文化不可或缺的音樂文化也是人類相互理解的紐帶。 音樂教育“全球本土化”話語中的世界音樂指的是世界各國本土的音樂,是為了增強世界各國的相互理解為目的,這就要打破歐洲音樂中心論的舊有觀念,理解并學習世界各國、各地、各民族的音樂,它們是組成世界音樂文化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樂從屬于文化,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文化千差萬別、種類繁多,每一種音樂文化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音樂教育全球本土化就是要求人們去理解、學習不同的音樂文化以促進世界的理解和交流。我國的音樂教育長期受西方音樂中心論的影響。分不清西方和世界,教育內容中世界音樂所占比重幾乎為零。西方音樂只是滄海一粟,是世界音樂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成功也正是在于它的特殊性。世界音樂給了我們更廣闊是視野,使我們可以從更多角度認識到自身的獨特性,在保持自身獨立性和整體性的情況下獲得新的發(fā)展。

2、重視本土音樂的教育

正像前面指出的音樂是文化的一部分。各地都有自己獨特的音樂文化,本土的音樂文化傳統(tǒng)就是組成世界音樂文化的一部分。近年來“本土知識”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學術界也開始了廣泛的研究。石中英在《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中將“本土知識”定義為:“由本土人民在自己的長期生活和發(fā)展過程中所自主生產、享用和傳遞的知識體系,與本土人民的生存和發(fā)展環(huán)境(既包括自然環(huán)境也包括社會和人文環(huán)境)及其歷史密不可分,是本土人民的共同精神財富。是一度被忽略或壓迫的本土人民實現(xiàn)獨立自主和持續(xù)發(fā)展的智力基礎和力量源泉?!辈⑶宜€詳細論述了“本土知識”在內在發(fā)展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由于本土知識與本土生活方式密切結合,深深扎根本民族文化,包含著真正的生存智慧,對于解決本土問題是一種真正有效的知識,也是他者所不能給予的。

音樂教育全球本土化要求我們重新認識本土音樂在世界音樂文化中的地位,增強他們對本土音樂的認同和歸屬感,徹底擺脫西方音樂中心論的控制,探尋適合本土音樂教育環(huán)境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等,并為世界音樂教育之林貢獻力量,以達到“對話”的最高境界。外來文化要在本土得到發(fā)展必須適應當?shù)丨h(huán)境和各種條件,也是本土文化對外來文化再創(chuàng)造的過,成功的本土化成果又可以作為“他者”推向世界。音樂教育必須有這樣的視野才能使更多的人們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用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進一步把自己音樂文化發(fā)揚光大。

3、讓音樂教育回歸生活

當代哲學大師胡塞爾從現(xiàn)象學的角度指出了歐洲“科學世界”的危機,并提出走向“生活世界”的超驗現(xiàn)象學,為我們理解“生活世界”與“音樂教育世界”的關系奠定了基礎。生活世界是一切教育世界的根基與源泉.教育的有效性與意義最終要回到生活世界。而我們的音樂教育世界漸漸淡忘了這一源泉,處在一個所謂西方科學的音樂技術和理性符號覆蓋的異化了的生活世界。學校音樂教育成了純粹知識的灌輸,遠離了生活世界得以課堂、教材為、教師為中心的封閉式教育。音樂本身就源自于生活,也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音樂教育全球本土化要求我們擺脫原有的教育模式.重建音樂教育的觀念,在生活中交流、學習和理解音樂,最終走向生活。生活中存在多種多樣的音樂?!胺鹆_里達州奧蘭多的迪斯尼樂園中的世界民族村。圍繞著中央大湖.依次有墨西哥、挪威、中國、德國、意大利、美國、日本、摩洛哥、法國、英國、加拿大、以色列等十二個村,其中不少都有音樂歌舞表演?!氖澜缪不厮囆g團、印度古典音樂協(xié)會、皇家非洲協(xié)會、亞洲音樂巡回演出團和倫敦共同體學院藝術系常在那兒舉行演出或舉辦綜合藝術節(jié),如1995年舉辦過印度、巴基斯坦、加勒比和西非等藝術節(jié)?!寤ò碎T的街頭廣場音樂是西方城市一景,也融入了世界音樂。如舊金山魚市碼頭前。秘魯流浪藝人的排簫與吉它二重奏?!?湯亞汀《走向現(xiàn)實生活的世界音樂》)這些音樂都是來自本土源于生活。并讓人們在生活中感受音樂、學習音樂、理解音樂,看到本土音樂的獨特性,看到世界音樂的異彩紛程。

第4篇

1.英語教學強調標準化

在我國的英語教學中,長期采用英國標準,在講授課程中,主要介紹英國的文化和英語形式。近幾年隨著全球化的不斷加深,美國文化與美國英語逐漸走入我們的視野。我國的英語教學主要采用語音、詞匯、語法為主要教學方式,強調英語知識的單向傳播和對英語的生硬模仿。在我國的語音教學中,很大一部分教師和學生主要以英美英語的發(fā)音為標準,還有甚者干脆認為語音音調就是英語口語的唯一標準,卻忽視了話語者的文化背景等因素。我國的英語學習,大多數(shù)是在10歲左右開始,在英語的教學中始終強調對英美英語語音的模仿,這種過分強調模仿的形式使我國的英語教學又回到了教條主義的框架中,也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

2.中國文化輸出力度不夠

從清朝開始,我國學習西方的語言,其根本就是為了強國富民,遵循“洋為中用”的原則,很多人認為,學習西方的語言就是在向西方學習,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固定思維。而近代以來,西方國家的工業(yè)社會的迅速發(fā)展,使國人認識到語言更是作為一個生產工具在學習,扭曲了語言的學習的目的性,淡化了文化的教育。英語教學的局限性,在我國的英語教學中由來已久。大家都十分清楚,語言的輸入和輸出是第二語言學習中必不可少的現(xiàn)象,換句話說,沒有輸入就沒有輸出。教材是教師教學的重要工具,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來源,本土化的語言資源的缺少,就會使一些英語的學習在文化的熏陶中變成單向的,單向的了解英美文化,沒有主動的意識。只有積極的輸出我國本土的優(yōu)秀文化,才能在世界發(fā)展中站得穩(wěn)、立得遠。

二、轉變我國英語教育模式的針對性建議

1.轉變文化觀念

在很長時間內,我國的外語學界對跨文化的雙向性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誤解,認為母語和母語文化是英語教育的難點,所以很多教師在教學中輕母語、輕本土文化。這就在某種程度上對國際跨文化的誤讀。而現(xiàn)實中,跨文化的交際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有很多時候,影響成功交際的原因就是由于對本土文化認識不夠,掌握不深,而并不是缺少外語的知識。就拿我國的大學生來說,經(jīng)過多年的英語學習的積累,對于英語的聽、說、讀、寫已基本掌握,但與外國人交流時,我國的優(yōu)秀文化依然不能成為就談的中心。因此在以后的英語教育中要轉變教育觀念。

2.教材融入本土化

目前的中國,英語作為主要的外語,在中國的教育中已存在多年,英語教材是學生獲得英語知識的主要來源。我國的英語教材大多數(shù)以英美的文化為背景進行設計,很少涉及國外其他國家,更不用說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了。我們應該明確,英語雖然起源于與英美,但全球化的今天,已經(jīng)成為世界通用的語言,所以我國的英語教材要吸收一些其他國家文化背景下的英語,更多的要加入我國大量的優(yōu)秀文化融入到教材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學習中體驗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

3.教學融入本土化

第5篇

1.1基于實踐與研究,提出兒童游戲與教育的關系

張宗麟認為“社會是因為有孩子而成立,孩子決不是因為社會才能生長”,認為兒童應該有自己的社會,倡導在幼兒園開展社會教育,構建幼稚園社會課程。認為“幼兒是富有游戲性的,兒童生活大半在游戲中”,社會生活中處處蘊藏著游戲的契機與形式。作為幼兒主要生活內容的游戲,是與社會生活相互融合的。符合幼兒社會生活的游戲既能滿足幼兒獲得愉悅的動機,也能幫助幼兒通過游戲了解社會(如“拉小黃包車”等)、融入生活。因此,張宗麟認為,幼稚園的教育應該是富有游戲性的,在張宗麟為南京市鼓樓幼兒園制訂的課程中,游戲不僅是一項獨立的課程內容,而且還貫穿于各項活動之中,并認為“此科包含最廣,舉凡幼稚生活動,倘屬自發(fā)者皆屬之”,閱讀、表演、歌唱、圖畫等活動都可以采用游戲的方式,游戲是對幼兒進行教育的最佳方法。此外,由于幼兒的社會生活知識并不是靠傳授的,而是“自己找得的”。教育工作者應該注重指導幼兒獲得這類知識的方法,而“幼稚生的獲得知識完全在工作中、游戲中得來,那么指導幼稚生的工作、游戲也就是指導其怎樣獲得知識”。因此,游戲與社會相結合的方式,是幼兒獲取社會知識最好的方式。

1.2基于國情民性,置辦富于童趣的游戲設備

張宗麟認為,教育不能與社會實際情形分離,幼兒園的設備和玩具也應符合兒童需要,適應當?shù)厍樾?。在設備配置上,鋼琴、自行車、唱機、跳舞是西洋人人皆會的,所以幼稚園采納這些為必須設備;然而在中國,如果也設置此種設備,必不能充分發(fā)揮其功用,唯有鐘、鼓、蕭琴之類皆可采為幼稚園常用設備。在玩具取材上,張宗麟一方面認為“利用日常用品以制成者,兒童必愛之”,如火柴桿、肥皂、蘿卜、棉花等物品不僅獲得容易,而且兒童非常熟悉,取之可以教各種常識,做成玩具時,可教圖畫手工;另一方面,認為“利用廢物制成者,既省錢,又可愛”。在玩具的制作上,張宗麟認為“無論何物能經(jīng)過師生合作而成者,愈有意味”,幼兒因為各種能力的原因,不能做成精美的物品,然而可以從旁協(xié)助教師,例如由木匠制成的玩具,師生可以合作用油漆裝飾它。不管是由幼兒自制的玩具還是師幼合作制成的玩具,均能引起幼兒參與和創(chuàng)造的興趣,更加富有意義。在玩具的玩法上,在教師的指導之外,還“應該讓兒童自己發(fā)明玩的方法”,不僅可以為幼兒在游戲中、發(fā)揮想象力、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提供空間,也是對幼兒作為獨立個體的尊重。

1.3依據(jù)社會習俗,選擇適宜的民間游戲

張宗麟十分重視民間游戲的作用,不僅大量收集兒童喜愛的民間游戲,而且在教育實踐中采用相當數(shù)量具有教育價值的民間游戲。他認為幼兒在學校所學的游戲,“到了家里就不會去做的,同時,他們整天玩他們愿意玩的東西。這些玩意兒,或者就可稱為民間兒童游戲?!泵耖g游戲源于當?shù)厣鐣彤數(shù)孛袼?,廣泛流傳于民間,游戲的材料和內容簡便易得,且與幼兒的社會生活緊密相連,具有民眾性、娛樂性與歷史傳承性的特點。因此,相對于其他游戲而言,民間游戲更貼近特定地區(qū)幼兒的社會生活習俗,便于幼兒從中理解并內化相應的社會習俗,且深受幼兒的喜愛,是對幼兒進行社會生活教育的較好形式。

2張宗麟本土化游戲思想對我國幼兒教育的啟示

2.1幼兒教育應堅持全球化與本土化相結合的路徑

張宗麟在進行幼稚教育本土化探索的過程中,時刻保持著對世界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高度敏感,在充分吸收外來文化精華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幼稚教育的現(xiàn)實情況,從國情出發(fā)改造中國的幼稚教育,以本土化的思路解決幼稚園兒童游戲發(fā)展中的問題與困境。21世紀,是知識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各國文化交流高度頻繁、交流范圍及其寬廣,全球化己成為時代必然。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中國幼兒教育要實現(xiàn)科學發(fā)展,客觀上要求幼教工作者樹立全球化的意識,在引進和借鑒西方發(fā)達國家成功經(jīng)驗的同時必須警惕模仿移植的旋窩。張宗麟及老一輩教育家的實踐經(jīng)驗警惕我們不能只停留在引進和借鑒外來文化,要基于中國國情將外來文化與民族傳統(tǒng)文化融合貫通,使其更具有本土性,從而對中國幼兒教育發(fā)揮重要的作用。曾有學者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的幼兒教育必須“走得出去,又回得來”?!白叩某鋈ァ?,就是要向相鄰學科乃至于全部的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學習,要向國外先進的學前教育理論學習;“又回得來”,就是要將所學的這一切消化吸收,為我所用,成為學前教育觀念不斷成長的營養(yǎng)成分。

2.2幼兒園應創(chuàng)設符合國情與童趣的游戲設備

合乎國民性,是張宗麟設定玩具的標準之一,要求幼兒園的玩具應摒棄單純從外國進口等奢侈風氣,從本民族特性出發(fā),配備符合國情與童性的游戲設備。張宗麟依據(jù)國情指出,“吾國社會雖惡,然而可以采為幼稚園之教具者甚多甚多,靜心而求之,各地皆有最優(yōu)美之材料,寶藏無窮,采用不盡,且不必乞靈與舶來品也”。[6]因此,借鑒張宗麟先生余萍張宗麟本土化游戲思想對我國幼兒教育的啟示兒童游戲本土化的探索經(jīng)驗,幼兒園也應在充分發(fā)掘中國傳統(tǒng)玩具(如秋千、竹劍、木馬等)的同時,鼓勵幼兒園教師與幼兒一起節(jié)約資源,帶動家長將家中廢棄物品放入幼兒園以供師幼一起變廢為寶,制作幼兒熟悉且有價值的玩具設備。

2.3幼兒園應重視民間游戲的開發(fā)與運用

第6篇

論文關鍵詞:合作學習,本土化,問題,對策

 

一、引言

合作學習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的古典教育名著《學記》中“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倡導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要互相切磋,彼此交流學習經(jīng)驗,以增加學習的效率。自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我國也出現(xiàn)了合作學習的研究與實驗,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合作學習在國外已有著幾十年研究與實踐的歷史,在我國仍停留在理論層面。目前,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新課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中小學的課堂上。在多次到基層聽課觀察之后,筆者發(fā)現(xiàn),有些教師雖然經(jīng)過了相應的培訓教育學論文,對“合作學習”這一學習方式仍然理解不透徹,研究不深入,使合作學習流于形式,存在為合作而合作的傾向。那么能否有效地在我國實施合作學習,便成了每一位關注合作學習的教師和研究者要面對的問題。筆者通過分析國內教師運用合作學習的問題,試圖提出合作學習本土化問題的對策。

二、問題

合作學習理論的產生,出于對傳統(tǒng)教學組織形式改革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需要。我國的合作學習理論主要是對國外相對成熟理論的引進和借鑒,在運用合作學習時常常以課堂教學為主,以知識建構為主,以通過各種測試為主。這便造成了無論是實現(xiàn)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協(xié)調發(fā)展,還是促進學生主體性品質的培養(yǎng),都是通過課堂教學改革以期達到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的,而忽略了合作學習在課堂外的延展和作用。

對于合作學習目標意義的定位,我國的合作學習研究者非常關注合作學習在發(fā)展學生主體性及培養(yǎng)學生社會適應性方面的重要性。對這一問題的論述,主要是以一定的哲學理論為基礎的闡述。雖然這種闡述,也是建立在對課堂實踐長期觀察的基礎上,但就總體而言,少有實證性數(shù)據(jù)的論證。導致一線教師在采用合作學習模式的過程中出現(xiàn)問題或困惑時,無法找到有力的實效證據(jù)來支持自己繼續(xù)運用合作學習的決心,半途而廢的情況屢屢發(fā)生。

我國的合作學習,雖然也有大量一線教師關于如何開展合作活動的程序性思考,但形成模式化步驟的少之又少。在我國的合作學習研究者看來,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即用“對象性活動”的尺度來審視學生的合作學習活動;將合作學習建立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獨立面對困惑;合作學習過程是學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主張通過活動和交往,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和主體性發(fā)展;重視學生主體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交往過程的發(fā)生,在合作過程中教育學論文,通過學生思維的沖突和碰撞,實現(xiàn)主體意義世界的建構[1]。這些策略,只是從理論層面指導著教師合作學習的課堂組織。具體方法策略的缺失,使得國內教師們只能生搬硬套國外的模式,而沒有充分考慮到國內教學背景、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對象的差異。以至于我們常??梢栽诤献鲗W習的課堂上看到,由于教師對于合作學習的理解有偏差,不能真正領會合作學習的意義,在組織合作學習的時候產生很多問題。

在教學組織形式上,我國強調將集體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和個別輔導相結合,集體教學仍然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在小組建構上,教師們傾向于以學習任務為導向,確定分組原則。對于學科內容的學習,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壓力下不愿花費大量的教學時間,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學習教學內容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能力,相反更強調學生對系統(tǒng)知識的掌握。知識任務,仍然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取向。因此,在我國的合作學習課堂上,教師們更關注的是教學的實效性問題。

我國合作學習的課堂實施,教師主要關注的是如何通過合作學習,實現(xiàn)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以此來促進學生知識的掌握和主體性的發(fā)展。雖然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合作技能的重要性,但在課堂教學的具體實施中,由于繁重的教學壓力,教師們很少拿出專門的時間進行合作技能的訓練,更談不上開設專門的合作技能課程。有的教師也試圖對學生進行合作技能的培養(yǎng),將國外合作技能訓練的方法直接運用于自己的課堂,為小組中每個學生安排固定的角色教育學論文,卻發(fā)現(xiàn):這種嘗試不僅沒能提高合作學習的效果,反而使自己的課堂合作流于形式。由此可見,在我國的合作學習課堂實施中,對于學生規(guī)則意識和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還是比較欠缺的。

三、對策

根據(jù)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盲目的套用國外經(jīng)驗便會產生一系列問題,認識到這些,才能基于我國的背景,建構和完善本土化的合作學習理論與實踐。筆者將從研究者和一線教師的角度提出合作學習本土化中問題的對策。

1、對合作學習本土化研究者

教學理論有著很強的文化制約性,作為教學認識活動主體的教學理論家一開始就處于既定的文化環(huán)境之中,在國外合作學習理論中的前提性條件,在我國卻不一定適用;而在我國被認為是順理成章的因素卻又沒有得到相應的關注[2]。因此,我國的合作學習研究也必然要在更大的文化情境中把握住基本方向后,才能在具體的實施情境中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

作為合作學習本土化研究者,應該認識到影響合作學習實施的因素是動態(tài)的。例如:學校教學規(guī)劃的中斷對于教師而言就很難按計劃組織合作學習,同樣也會影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學習。所以,要在一個整體的背景中去認識并分析合作學習,它在不同的理論背景下,在不同的教學情境中、在不同的教師理念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同時,影響合作學習的因素是多維的。教師自身的教育理念、做教師前的教育經(jīng)歷、特定的文化背景以及他們受教育的方式都會影響到他們怎樣教學生;性別、宗教信仰與文化等因素也是影響教師與學生發(fā)展的諸多因素[3]。學校的文化氛圍、學校領導的支持、整體的文化背景、學生離開學校后合作品質的延續(xù)也是應該被關注的問題。因此,不僅是從理論的角度闡述合作學習的內涵,更應該讓教師在一個動態(tài)、多維的情境中了解并理解合作學習。

2、對組織課堂合作學習的一線教師

合作學習理論的倡導者認為,教育教學活動不僅是一種個體活動,更是一種團隊活動,強調師生合作和互動,教學相長,形成學習共同體教育學論文,相互交流,共同發(fā)展[4]。當今的課堂,教師和學生的地位和角色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活動中能動的角色和要素,共同介入對課程知識的探索和體驗之中。

因此,教師首先要有正確的學生觀,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學生,創(chuàng)造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與人的交往中能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情感體驗,充分發(fā)揮能動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

在合作學習內容的選擇上要注意結合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教學外在環(huán)境的限制。在教學中,并非所有內容都適合運用合作學習,也不是每節(jié)課都固定采用合作學習的某一方法,而是根據(jù)實際教學內容,將傳統(tǒng)教學形式與合作學習形式交叉進行,靈活運用,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長,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教學中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意識和技巧。學習需要講合作,生活更需要講合作,教師的任務不只是教會學生知識,與此同時,要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意識和合作的技能。所以有步驟、有計劃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在備課時要考慮到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思想上的變化,有針對性地安排一系列教學活動。有一小部分學生習慣了原有的教學形式,即“教師講授,個人學習”。所以在合作初期,存在種種的誤解和不適是正常的教育學論文,教師應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多種評價方法相結合。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在不同的階段對自己小組的合作狀況進行評價,這樣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團體意識和人際調節(jié)的能力。小組評價時,應方法多樣,要將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最后總結有益的經(jīng)驗進行小組間交流,同時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找出相關的原因,從而明確發(fā)展的目標和方向。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對自己和小組的行為進行反思,與教師期望的目標進行比較,進而修正自己的行為,從自發(fā)向自覺發(fā)展。所以這一環(huán)節(jié)是非常重要,不可忽視的。

合作學習教學對任課教師的要求較高,教師要有很強的組織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教師在課程設計上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做好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啟發(fā)者、引導者和組織者。雖然這無形中增加了教師教學的難度,卻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

四、結束語

合作學習理論在中國的發(fā)展并適應教學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相信經(jīng)過廣大教育理論研究者和一線教師的不懈努力,合作學習本土化理論的構建將碩果累累。

參考文獻:

[1]周林,主體合作學習:教學影響方式的結構性改變[Z],全國主體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第八屆年會四川研究成果集,2005.3.

[2][3]劉玉靜,合作學習的倫理審思[C].山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4]石佳,大學英語教學中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10).

第7篇

論文關鍵詞:合作學習,本土化,問題,對策

 

一、引言

合作學習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的古典教育名著《學記》中“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倡導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要互相切磋,彼此交流學習經(jīng)驗,以增加學習的效率。自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我國也出現(xiàn)了合作學習的研究與實驗,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合作學習在國外已有著幾十年研究與實踐的歷史,在我國仍停留在理論層面。目前,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新課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中小學的課堂上。在多次到基層聽課觀察之后,筆者發(fā)現(xiàn),有些教師雖然經(jīng)過了相應的培訓教育教學論文,對“合作學習”這一學習方式仍然理解不透徹,研究不深入,使合作學習流于形式,存在為合作而合作的傾向。那么能否有效地在我國實施合作學習,便成了每一位關注合作學習的教師和研究者要面對的問題。筆者通過分析國內教師運用合作學習的問題,試圖提出合作學習本土化問題的對策。

二、問題

合作學習理論的產生,出于對傳統(tǒng)教學組織形式改革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需要。我國的合作學習理論主要是對國外相對成熟理論的引進和借鑒,在運用合作學習時常常以課堂教學為主,以知識建構為主,以通過各種測試為主。這便造成了無論是實現(xiàn)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協(xié)調發(fā)展,還是促進學生主體性品質的培養(yǎng),都是通過課堂教學改革以期達到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的,而忽略了合作學習在課堂外的延展和作用。

對于合作學習目標意義的定位,我國的合作學習研究者非常關注合作學習在發(fā)展學生主體性及培養(yǎng)學生社會適應性方面的重要性。對這一問題的論述,主要是以一定的哲學理論為基礎的闡述。雖然這種闡述,也是建立在對課堂實踐長期觀察的基礎上,但就總體而言,少有實證性數(shù)據(jù)的論證。導致一線教師在采用合作學習模式的過程中出現(xiàn)問題或困惑時,無法找到有力的實效證據(jù)來支持自己繼續(xù)運用合作學習的決心,半途而廢的情況屢屢發(fā)生。

我國的合作學習,雖然也有大量一線教師關于如何開展合作活動的程序性思考,但形成模式化步驟的少之又少。在我國的合作學習研究者看來,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即用“對象性活動”的尺度來審視學生的合作學習活動;將合作學習建立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獨立面對困惑;合作學習過程是學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主張通過活動和交往,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和主體性發(fā)展;重視學生主體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交往過程的發(fā)生,在合作過程中教育教學論文,通過學生思維的沖突和碰撞,實現(xiàn)主體意義世界的建構[1]。這些策略,只是從理論層面指導著教師合作學習的課堂組織。具體方法策略的缺失,使得國內教師們只能生搬硬套國外的模式,而沒有充分考慮到國內教學背景、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對象的差異。以至于我們常??梢栽诤献鲗W習的課堂上看到,由于教師對于合作學習的理解有偏差,不能真正領會合作學習的意義,在組織合作學習的時候產生很多問題。

在教學組織形式上,我國強調將集體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和個別輔導相結合,集體教學仍然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在小組建構上,教師們傾向于以學習任務為導向,確定分組原則。對于學科內容的學習,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壓力下不愿花費大量的教學時間,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學習教學內容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能力,相反更強調學生對系統(tǒng)知識的掌握。知識任務,仍然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取向。因此,在我國的合作學習課堂上,教師們更關注的是教學的實效性問題。

我國合作學習的課堂實施,教師主要關注的是如何通過合作學習,實現(xiàn)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以此來促進學生知識的掌握和主體性的發(fā)展。雖然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合作技能的重要性,但在課堂教學的具體實施中,由于繁重的教學壓力,教師們很少拿出專門的時間進行合作技能的訓練,更談不上開設專門的合作技能課程。有的教師也試圖對學生進行合作技能的培養(yǎng),將國外合作技能訓練的方法直接運用于自己的課堂,為小組中每個學生安排固定的角色教育教學論文,卻發(fā)現(xiàn):這種嘗試不僅沒能提高合作學習的效果,反而使自己的課堂合作流于形式。由此可見,在我國的合作學習課堂實施中,對于學生規(guī)則意識和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還是比較欠缺的。

三、對策

根據(jù)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盲目的套用國外經(jīng)驗便會產生一系列問題,認識到這些,才能基于我國的背景,建構和完善本土化的合作學習理論與實踐。筆者將從研究者和一線教師的角度提出合作學習本土化中問題的對策。

1.對合作學習本土化研究者

教學理論有著很強的文化制約性,作為教學認識活動主體的教學理論家一開始就處于既定的文化環(huán)境之中,在國外合作學習理論中的前提性條件,在我國卻不一定適用;而在我國被認為是順理成章的因素卻又沒有得到相應的關注[2]。因此,我國的合作學習研究也必然要在更大的文化情境中把握住基本方向后,才能在具體的實施情境中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

作為合作學習本土化研究者,應該認識到影響合作學習實施的因素是動態(tài)的。例如:學校教學規(guī)劃的中斷對于教師而言就很難按計劃組織合作學習,同樣也會影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學習。所以,要在一個整體的背景中去認識并分析合作學習,它在不同的理論背景下,在不同的教學情境中、在不同的教師理念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同時,影響合作學習的因素是多維的。教師自身的教育理念、做教師前的教育經(jīng)歷、特定的文化背景以及他們受教育的方式都會影響到他們怎樣教學生;性別、宗教信仰與文化等因素也是影響教師與學生發(fā)展的諸多因素[3]。學校的文化氛圍、學校領導的支持、整體的文化背景、學生離開學校后合作品質的延續(xù)也是應該被關注的問題。因此,不僅是從理論的角度闡述合作學習的內涵,更應該讓教師在一個動態(tài)、多維的情境中了解并理解合作學習。

2.對組織課堂合作學習的一線教師

合作學習理論的倡導者認為,教育教學活動不僅是一種個體活動,更是一種團隊活動,強調師生合作和互動,教學相長,形成學習共同體教育教學論文,相互交流,共同發(fā)展[4]。當今的課堂,教師和學生的地位和角色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活動中能動的角色和要素,共同介入對課程知識的探索和體驗之中。

因此,教師首先要有正確的學生觀,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學生,創(chuàng)造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與人的交往中能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情感體驗,充分發(fā)揮能動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

在合作學習內容的選擇上要注意結合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教學外在環(huán)境的限制。在教學中,并非所有內容都適合運用合作學習,也不是每節(jié)課都固定采用合作學習的某一方法,而是根據(jù)實際教學內容,將傳統(tǒng)教學形式與合作學習形式交叉進行,靈活運用,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長,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教學中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意識和技巧。學習需要講合作,生活更需要講合作,教師的任務不只是教會學生知識,與此同時,要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意識和合作的技能。所以有步驟、有計劃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在備課時要考慮到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思想上的變化,有針對性地安排一系列教學活動。有一小部分學生習慣了原有的教學形式,即“教師講授,個人學習”。所以在合作初期,存在種種的誤解和不適是正常的教育教學論文,教師應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多種評價方法相結合。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在不同的階段對自己小組的合作狀況進行評價,這樣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團體意識和人際調節(jié)的能力。小組評價時,應方法多樣,要將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最后總結有益的經(jīng)驗進行小組間交流,同時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找出相關的原因,從而明確發(fā)展的目標和方向。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對自己和小組的行為進行反思,與教師期望的目標進行比較,進而修正自己的行為,從自發(fā)向自覺發(fā)展。所以這一環(huán)節(jié)是非常重要,不可忽視的。

合作學習教學對任課教師的要求較高,教師要有很強的組織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教師在課程設計上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做好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啟發(fā)者、引導者和組織者。雖然這無形中增加了教師教學的難度,卻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

四、結束語

合作學習理論在中國的發(fā)展并適應教學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相信經(jīng)過廣大教育理論研究者和一線教師的不懈努力,合作學習本土化理論的構建將碩果累累。

[參考文獻]

[1]周林.主體合作學習:教學影響方式的結構性改變[Z]. 全國主體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第八屆年會四川研究成果集,2005.

[2][3]劉玉靜.合作學習的倫理審思[C]. 山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4]石佳.大學英語教學中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