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久久久字幕|亚洲精品成人 在线|视频精品5区|韩国国产一区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wǎng),期刊支持:400-888-9411 訂閱咨詢:400-888-1571股權代碼(211862)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文化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6 16:30:09

序論:在您撰寫文化教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文化教學論文

第1篇

當代社會的競爭日益加劇,更加突出地強調(diào)著未來人才的心理素質(zhì)要求,高學歷并不代表高素質(zhì),真正的人才不僅要有真才實學,還要有過硬的心理素質(zhì)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所以,對小學生及時有效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現(xiàn)代基礎教育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人才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

作為小學生在校時間呆得最長的地方——教室,無疑又是所有校園文化環(huán)境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小學生的學習、生活都離不開群體,離不開學校環(huán)境,也離不開教室環(huán)境,從某種意義上說,與教室環(huán)境關系更為密切。教室文化,是小學校園中獨特的風景,是時尚、社會心態(tài)和時代精神的體現(xiàn)和反映,是小學生文明的窗口。因此,筆者認為教室文化對小學生心理素質(zhì)的影響尤為重要。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心理斷乳期和自我意識萌發(fā)階段,小學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快速發(fā)育和發(fā)展的時期,可能會產(chǎn)生各種心理問題。在此階段,外界的引導和影響對其心理素質(zhì)的形成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室作為學生最主要的學習場所,其文化環(huán)境是以學生為主體創(chuàng)造出來的,又反過來決定和影響學生的成長。

1. 教室文化有助于小學生道德情操的陶冶

第一,提高審美水平。 教室文化體現(xiàn)的是教室這>:請記住我站域名/

第二,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小學生是一群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群體。教室作為一群生龍活虎的小學生的聚集地,必然呈現(xiàn)出一派活躍、生動、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氛圍。圍繞教室文化建設,學生課余生活色彩斑斕,文體活動和各項知識競賽豐富多彩。諸如教室聯(lián)誼制度的建立,“教室杯”各類球賽,文娛比賽,知識競賽,科技成果展等等,使學生精神飽滿,熱情洋溢,處處顯示青春氣息。生動活潑的氛圍使學生不墨守成規(guī),勇于創(chuàng)新,激勵小學生奮發(fā)進取,有助于培養(yǎng)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熱情。

第三,激勵學生奮發(fā)進取。學生是以學習為主的人,教室文化在發(fā)揮以上功能的同時,也發(fā)揮著熏陶、感染和鞭策學生求學上進的作用。筆者在調(diào)查問卷中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看到教室里張貼的‘比比誰最棒’的公示欄,你得到的星星最少,你會怎么辦?”,有67.14%的學生選擇“努力表現(xiàn),認真學習,爭取得到更多星星”,這表明教室文化有助于培養(yǎng)小學生追求學問、爭取進步的意識。

2. 教室文化有助于小學生協(xié)作、競爭意識的培養(yǎng)

教室成員朝夕相處,除了要受共同遵守的校紀校規(guī)、教室管理制度等的約束外,相互之間也形成一系列約定俗成不成文的互動規(guī)則,如語言習慣、消費結構、作息時間、教室及其成員的外觀形象,也即教室成員的行為趨于一致的成分。既然是約定俗成,就具有相當大的制約力。如果違反規(guī)則,就會被同學排斥,視為異端。這有助于形成一種和諧一致的教室氛圍,這種氛圍有助于培養(yǎng)小學生與人協(xié)作、合作精神。同一教室學生在相互協(xié)作、共同進步的同時,相互之間也存在著競爭。由于小學生之間的競爭最集中地表現(xiàn)在學習技能的競爭上,帶有功利色彩的因素較少,因此他們之間的競爭是一種良性競爭,表現(xiàn)為積極向上,爭取優(yōu)異成績,獲得三好學生、優(yōu)秀少先隊員等榮譽稱號。這種競爭是主流,往往成為推動全體成員追求進步的巨大動力,有利于小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奮發(fā)成才,是值得提倡和肯定的。

第2篇

顯性的數(shù)學教學文化濃郁厚重,比較直觀、直接,容易使學生振奮;隱性的數(shù)學教學文化淡雅,講究委婉、逐漸滲入,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兩種數(shù)學教學文化相輔相成,變換運用則能使得數(shù)學教學文化有內(nèi)容、有內(nèi)涵,從而達到理想的效果。如在教學《勾股定理》一課時,可以利用顯性文化,給學生講解勾股定理的發(fā)展歷史,讓學生從中品味其厚重而悠久的歷史傳承與發(fā)展:從中國周代商高的“勾廣三,股修四,徑隅五”到古希臘畢達哥拉斯的“勾股樹”;從三國時代趙爽的“勾股弦方圖”到西方歐幾里得的演繹推理;從清代的梅文鼎證明到美國總統(tǒng)加菲爾德的“構造法”證明,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幅勾股定理發(fā)生、發(fā)展及不斷豐富的歷史文化圖景,使其深深感受到其中濃郁而厚重的數(shù)學文化氣息。又如在教學“一次函數(shù)圖形平移”這一知識點時,先重點教授學生以坐標軸為參照系平移直線圖像,然后把原來的參照系移動,讓學生思考直線函數(shù)關系的變化。在動與不動的矛盾中,學生發(fā)現(xiàn):圖像向左(右)移相當于y軸向右(左)平移,圖像向上(下)平移相當于x軸向下(上)移,實際上它們的相對位置并沒有改變。這進一步鞏固了學生對“運動的相對性”的理解,加深了其對“辯證意識”“數(shù)形結合”等思想的認知。這種認識文化的培養(yǎng)是隱性的,潤物無聲般浸潤著學生的心靈。這樣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持續(xù)滲透,對學生數(shù)學素養(yǎng)的形成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二、培養(yǎng)通透的數(shù)學教學文化感悟,讓學生體驗其美

數(shù)學是理性思維和想象的結合,其本身就是一種美的體現(xiàn),體現(xiàn)在對稱性、簡潔性等諸多方面。如在研究三角形、函數(shù)時,會更加關注等腰三角形、二次函數(shù)的軸對稱性,這體現(xiàn)了軸對稱的美;在研究四邊形時,會更加關注平行四邊形的中心對稱性,這體現(xiàn)了中心對稱之美;對于最完美的圖形———圓來說,我們則更加關注垂徑定理……這種對稱之美讓學生感受到學數(shù)學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而是一種美的享受和體驗。數(shù)學的簡潔美最直接地表現(xiàn)在數(shù)學符號上,它是全世界的通用語言,每個人都能從簡單的表達式中讀出其確切的含義。比如一些常見的數(shù)學符號及公式定理:圓周率π,三角函數(shù)sin,三角形的面積公式S=12ah,勾股定理a2+b2=c2等。這些符號公式言簡意賅,學生可以從簡潔的符號語言中明白其中的道理,體驗到數(shù)學的簡潔之美。數(shù)學之美包羅萬象,不同的問題從不同的角度體現(xiàn)出一定的數(shù)學之美。比如列方程解決問題,要從復雜的問題中抽象出一個簡單的等式,這既有抽象之美,又有簡潔之美,還有邏輯之美。教師應著重引導學生去體驗和感受這些美。

三、孕育嚴謹?shù)臄?shù)學教學文化精神,讓學生改革其新

數(shù)學教學文化具有理性思考、客觀認知、不斷追求的精神,而這種精神的孕育就是在課堂上、在師生雙邊的教學活動中。在教學《三角形的內(nèi)角和》一課時,筆者先設計了“量一量”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利用量角器測量一個三角形的三個內(nèi)角度數(shù)。通過測量學生發(fā)現(xiàn),三角形三個內(nèi)角之和大致在180°左右,這使得學生初步認識到三角形的內(nèi)角和可能是一個定值,但是還難以達成一致。筆者接著讓學生進行“拼一拼”:將三角形的三個內(nèi)角按照順序拼在一起。學生經(jīng)過“拼一拼”就會發(fā)現(xiàn)三個內(nèi)角組成一個平角,這使得學生在活動中鞏固了對“三角形內(nèi)角和為180°”的認識。但這樣同樣具有局限性,于是,筆者順勢引導學生進行推理證明:過一個頂點做對邊的平行線,利用內(nèi)錯角互補的原理,將另外兩個內(nèi)角等量轉(zhuǎn)換出來,使得三個內(nèi)角成為一個平角。“拼一拼”“量一量”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三角形的內(nèi)角和為180°,同時也讓學生對此操作的局限性有一定的認識:操作的粗糙性,測量和拼圖總會存在一定的誤差,嚴密性不足;操作的特殊性,測量和拼出某一個三角形的內(nèi)角和180°這一結論難以推至其他三角形,普遍性不足。因此,適時恰當?shù)耐评碜C明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改革創(chuàng)新的精神及思維的嚴謹性,并使這些逐步內(nèi)化為學生的能力和習慣。

四、提高數(shù)學文化的素養(yǎng),使學生內(nèi)化于心

第3篇

一、在多樣化的數(shù)學活動中滲透數(shù)學文化

為了更好地在數(shù)學教學中滲透數(shù)學文化,教師可以開展多樣化的數(shù)學文化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加深對數(shù)學文化的理解,提高數(shù)學素養(yǎng)。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數(shù)學技能比賽、數(shù)學創(chuàng)意展示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對數(shù)學文化有進一步的了解,從中領會數(shù)學文化的內(nèi)涵。比如,教師可以結合“七巧板“”找次品”等活動開展數(shù)學游戲。以開展“七巧板”游戲為例,教師可以先講解七巧板的由來,然后組織學生開展七巧板拼圖競技活動,讓學生在操作中探索七巧板的奧妙,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并在動手活動中將學生引入有趣的數(shù)學世界。在玩七巧板游戲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玩五子棋、魔方等游戲,將這些有策略性的數(shù)學游戲活動與數(shù)學文化融合起來,有利于學生進一步感受數(shù)學的文化價值。再如,在學習分數(shù)演變史、加減符號演變史、除號演變史等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將“符號的演變史”作為主要內(nèi)容,同時制作一份小報紙。在制作小報紙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各種方式搜集與符號演變史相關的材料,從而對數(shù)學符號的由來和歷史都有明確的認知,并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數(shù)學知識,還能夠有效地滲透數(shù)學文化。

二、在解決數(shù)學問題中滲透數(shù)學文化

在數(shù)學教學中,解題是一個重要的學習內(nèi)容,它是對數(shù)學知識以及數(shù)學方法進行有效運用的過程。因此,教師可以在解題過程中有意識地滲透數(shù)學文化,讓學生獲得正確解題的方法和技能,意識到其中蘊含著的數(shù)學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數(shù)學文化的熏陶。以解答題目“12+14+……+1128”為例,假如用通分的辦法計算,過程會非常復雜,計算結果也未必正確。此時,教師可以用圖形來表示,這樣就能夠快速地解決問題了。將一個正方形看作單位“1”,連續(xù)對這個正方形進行平分,計算結果用陰影表示。學生在畫圖時就會發(fā)現(xiàn),用加法運算的話,后面的加數(shù)分別是前面加數(shù)的一半,計算結果就是在第一個加數(shù)的基礎上乘以2,然后再減去后一個加數(shù)。運用數(shù)形相結合的辦法進行計算,復雜的問題立刻變得簡單,而學生也能夠掌握計算規(guī)律,更好地把握數(shù)學的本質(zhì)。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引導學生用圖形代替計算,無形中將數(shù)學解題技巧及數(shù)學思想滲透到解題過程中,使學生輕易找出了解題的辦法,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挖掘了數(shù)學知識中蘊含的數(shù)學思想。

作者:李偉群 單位: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zhèn)菊城小學

第4篇

我在教學《矛和盾集合》一課時,我板書標題后,我問學生:“由課題你會想到了哪個成語?”有學生說:“自相矛盾。”我板書在黑板上,又問:“誰知道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有名學生說得不夠清楚,我借機對學生們說:“希望同學們課下尋找資料弄明白這個成語的意思。”激發(fā)了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復習完本課的詞語,開始講讀課文時,我借助弟子規(guī)中說的“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教育學生在讀書時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都要實實在在地做到。教學《孔子拜師》時,我先出示孔子的名言:“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讓學生讀,然后我說:“孔子為什么能說出這么有哲理的名言,是因為他虛心好學?!比缓髮W習課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教學效果較好。教學《和時間賽跑》時,積累了關于珍惜時間的名言“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睂W唱了《明日歌》。教育學生懂得珍惜時間,努力學習。

二、利用故事熏陶學生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

這是他們的共性。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經(jīng)典的國學故事,如成語故事《揠苗助長》、《守株待兔》、《三顧茅廬》、《聞雞起舞》等,三字經(jīng)中的《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鐵杵成針》等等。在課堂中開展以故事為主要內(nèi)容的聽、說、讀、寫、記、演等形式的綜合性語文訓練活動,能有效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和文化素養(yǎng)。所以我每天利用課前幾分鐘的時間,由學生輪流講故事,目的是讓學生感到國學故事的無限精彩,對成語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然后,讓學生說一說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從而為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打下基礎。最后,由學生合作表演故事,他們積極性很高,表演欲望強烈。表演的過程正是理解的過程,這樣不但展示了學生的表演能力,而且鍛煉了其合作能力。

三、結合學校活動學習傳統(tǒng)文化

第5篇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語言是隨著民族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語言是社會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會風俗又都在該民族的語言中表現(xiàn)出來。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依靠語言,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當然離不開文化教育。 

一、為什么進行文化教育 

1.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現(xiàn)代化的進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質(zhì)產(chǎn)品的流通,將各個民族納入到一個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際成為每個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jīng)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 

2.文化教育是實現(xiàn)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關鍵 

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并不意味著具備了交際能力。越來越多的人已達成共識,即交際能力應包括五個方面:四種技能(聽、說、讀、寫)加上社會能力。但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比較重視語言的語法結構,而忽視了語言的社會環(huán)境,即語言中的文化教育,致使學生難以知道什么場合該說什么話。在此,語言的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作為一個重要問題被提了出來。 

二、文化教育的內(nèi)容 

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文化差異及其對學生帶來的干擾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介紹 

在教材中"What's your name?”出現(xiàn)的頻率相當高,但對于它在何種情況下使用卻鮮有解釋。實際上,英語國家的人在談話時一般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如“I am..."對方自然會即刻說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寫表格、面談等場合需要問及姓名時,一般也只說“ 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們將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  

2.打招呼 

中國人日常打招呼習慣于問:"你吃飯了嗎?"(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說,他們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興趣愛好為話題如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等等。 

3.稱呼語 

例如“comrade"是社會主義國家所特有的稱呼,在英語國家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們和英語國家的人以comrade相稱,他們將會感到莫明其妙。 

我們在教材出現(xiàn)稱呼一位工人為"Uncle Wang"的情況,這也是中文思維套用英語的現(xiàn)象。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常用于非親屬之間: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們對母語是英語的長輩稱"Uncle Smith"、"Aunt Brown",對方聽了會覺得不太順耳。 

又如學生知道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也就相應地把"王老師"稱為Teacher Wang。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yè);漢語有尊師的傳統(tǒng),"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yè),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王老師=Teacher Wang。同樣還把漢語中習慣上稱呼的"張醫(yī)生"、"王護士"稱為Doctor Zhang, Nurse Wang,英語國家的人聽起來感覺不可思議。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4.感謝 

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在家庭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很怪,或相互關系上有了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 you."幾乎用于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準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 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聲"Thank 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jié)。 

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么時(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們通常習慣于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辭,說聲"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說"No, thanks."就行了。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人含蓄和英語國家人坦蕩直率的不同風格。 

5.稱贊 

在英語國家,贊美也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贊美的內(nèi)容主要有個人的外貌、外表、新買的東西、個人財物、個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稱贊別人的外表時只稱贊她努力(打扮)的結果,而不是她的天生麗質(zhì)。對別人的贊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 

A:Your coat looks nice. 

B:Thank you. 

6.隱私 

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婚姻、收入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人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如在JEFCBook 1 Lesson 16中有這樣的對話:"How old are you, Mrs Read? ""Ah, it's a secret!"為什么Mrs Read不肯說出自己的年齡呢?因為英語國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國人表示關心的"你去哪兒?"(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語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監(jiān)視別人的話語而不受歡迎。 

第6篇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育;文化教學

當前,大學英語教育中要注重開展文化教學,引導學生多閱讀一些英語名著,全面了解文化差異,充分認識到西方文化的魅力,也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英語視頻、英語電影,呈現(xiàn)出生動形象的英語文化,實現(xiàn)滲透文化教學的目的,使學生深入理解英語文化的含義,明確英語知識的文化背景,擴展學生文化知識面,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一大學英語教育中開展文化教學的重要性

在以往的大學英語教育中教師過于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忽視滲透文化教育,一味地傳授英語知識,不注重開展文化教學活動,致使學生對西方文化知識不了解,不清楚英語知識的文化背景,導致學生對文化知識不感興趣,不愿意主動學習文化知識。為此,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依據(jù)新課改的要求,創(chuàng)新和改革教學理念,積極深入講解文化知識,多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文化的熱情,也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西方的民俗習慣和文化傳統(tǒng),使學生全面了解西方文化,并感受西方文化的獨特魅力,不斷提高學生理解文化知識的能力,充分體現(xiàn)滲透文化教學的重要性。與此同時,引導學生多閱讀英語名著,使學生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靈活運用英語知識,使學生文化交際能力有所提高,從根本上解決存在的教學問題,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大學英語教育中開展文化教學分析

1.運用多媒體滲透文化,開拓學生視野。目前,大學英語教育中教師要根據(jù)新課改的要求,積極滲透文化教學,運用多媒體傳授文化知識,使教學生動化、形象化,以便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文化知識,使學生對文化知識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文化的積極性,從而主動投入到文化教學中,并深刻感悟西方文化的魅力,深入理解東西方文化的含義,加深西方文化的印象。教師可以通過播放英語短片和視頻,增強學生對文化知識的記憶,豐富教學內(nèi)容,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文化知識以及教學資源,不斷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例如,以英國影片《哈利波特》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這部影片,這部電影闡述了英國的歷史文化等,是一部非常有教育意義的電影,能夠帶給學生啟示,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英語知識和西方文化,每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特點,代表了當時英國的發(fā)展情況,同時電影中有很多經(jīng)典的臺詞體現(xiàn)了英語句式的特點以及文化,如“Whenweinthefaceofdarknessanddeath,wefearthatisunknown,inaddition,noother”,要求學生用英語總結出這句話的含義,鍛煉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使學生記住西方文化,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從而提高英語教育效率。2.引導學生閱讀名著,提高文化素養(yǎng)。當前,大學英語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開展文化教學,引導學生多閱讀一些英語名著,使學生掌握豐富的文化知識,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yǎng)學生閱讀名著的習慣,逐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此外,教師應引導學生構建完整的文化知識體系,并學會融會貫通所學過的文化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做到靈活運用文化知識,使學生具備較強的文化素養(yǎng),促進學生更為長遠的發(fā)展。例如:在學習英國全稱“TheUnitedKingdomofGreatBritainandNorthern”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幾本著名的英國名著,組織學生針對英語學習進行閱讀,使學生學到英國單詞的具體含義,了解到英國由幾個島嶼組成以及西方文化的特點,要求學生用英語表述讀后感,既鍛煉了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又加深學生對西方文化知識的印象,進而更好地學習英語知識,從而提高對文化知識的認知水平。3.引用英語中的文化知識,全面理解文化差異。大學英語課堂上,教師引用英語中的文化知識,滲透英語文化知識,使學生全面理解文化差異,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處以及不同國家的發(fā)展趨勢。英語教材中蘊含著很多西方文化,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西方文化,調(diào)動學生學習文化的主動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理解更透徹,感悟到中西方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性。通過積極滲透文化知識,深入落實文化教學,使學生學會對比和分析中西方的文化,不斷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進而總結出在與西方人交朋友時,要注意避開一些錯誤的觀點,尊重和理解文化差異,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會西方國家的社交禮儀,在習俗和飲食方面全面理解文化差異,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意識,同時輕松學習英語知識,從而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4.開展文化教學活動,更好地滲透文化教學。大學英語課堂上教師可以依據(jù)英語文化內(nèi)容開展文化教學活動,進而更好地滲透文化知識,推動文化教學順利進行,精心設計新穎的文化活動主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文化教學活動,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首先,組織學生對文化進行探究和總結,使學生對文化知識有初步的了解,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教學活動,使學生有自信心完成文化活動任務,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能力。例如,在學習“Alllifeisagameofluck.”時,要求學生依據(jù)教材內(nèi)容,進行專題講座或是英語演講比賽,營造活躍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全身心融入文化教學中,靈活應用所學的英語文化知識,使學生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學生之間相互辯論、相互補充實現(xiàn)最佳的學習效果,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扎實牢記文化知識,符合英語教學的要求。學生在文化教學活動中充分展示自己所學的文化知識,突出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并認識到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的不同之處,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綜上所述,要想解決以往大學英語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必須要注重滲透文化教學,多開展一些文化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興趣,全面掌握文化知識的內(nèi)涵,使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有所提高,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作者:林青 單位:銅仁學院

參考文獻

[1]于華.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內(nèi)容的研究[D].燕山大學,2010

[2]孫軍.以文化為平臺的大學英語教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

第7篇

筆者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以民俗視角切入古代文學的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恰當滲透和運用民俗文化因素,在增強課堂趣味性,調(diào)動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的理解和掌握。更為重要的是學生知識面的拓展,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古代文學教學效果的提高和改善也隨之取得成效。筆者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對民俗視角的切入與運用貫穿于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大途徑:

(一)課堂教學中民俗文化因素的滲透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基本由文學史和作品選兩大部分組成,具有相對固定的特點。從先秦文學、秦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乃至唐宋元明清文學,這些文學歷史的脈絡基本不變,教學的內(nèi)容無非是文學史中重要的作家作品及文學流派等內(nèi)容。相對固定不變的教學內(nèi)容若要講出新意和變化,只能依賴于評價視角的轉(zhuǎn)換和改變。而民俗文化因素的滲透與運用就是一種新的評價視角和教學思路,不僅能揭示出古代文學的內(nèi)在文化含義,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從民風民俗視角切入教學,才能有效地消除學生的認知斷層,從真實的文化氛圍中領會作者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意圖,得到真知和教育。民俗文化的內(nèi)容豐富繁雜,需要教師結合古代文學授課內(nèi)容加以整理和挖掘,再配以課件、圖片、實物等教學手段,全方位展示。

1.對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民俗文化因素的還原揭示講授者能否對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民俗文化因素進行準確還原和揭示,首先關系到對作品的正確解讀。尤其對于古代詩歌來講,其蘊含的民俗文化因素往往不著痕跡,講授者若昧于當時的風俗民情,難免有郢書燕說之失。如唐代詩人蘇味道《正月十五日夜》中的名句“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講授者若不了解“星橋”為古代元宵節(jié)期間令人觀賞的燈的名稱,就會想當然地認為是被燈裝飾的河橋,其實星橋即是一種燈的名稱?!对颇细尽吩疲骸霸p燈張樂,列星橋火樹于道。次夕長幼挾游,爆竹插香于其處,相傳以為祛病?!薄锻鹌娇h志》也云:“元宵前后,金吾弛禁,賞燈夜飲,火樹銀花,星橋鐵鎖,殆古之遺風云?!笨芍@兩句就是描寫元宵節(jié)燈火的盛況,與真正的河橋無關。由此看來,古代文學教學應關注民俗資料,這樣才能保證講授知識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其次,對古代文學作品中民俗文化因素的還原和揭示還關系到對作品的深刻理解。古代送別詩詞中“楊柳”意象的解讀和分析,講授者通常也會提及古人因“柳”“留”諧音而折柳贈別這一風俗習慣并解讀出該意象所蘊含的留念、惜別涵義,但僅僅停留在此就忽略了“楊柳”意象的其他文化內(nèi)涵,從而也失去了對作品進行深層次理解的機會。筆者并不滿足于“折柳贈別”這一民俗行為的介紹,而是通過引用各種文獻資料進一步挖掘這一意象的深層文化內(nèi)涵。如賈思勰《齊民要術》有記載:“正月旦,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代段成式《酉陽雜俎》也談到“三月三日,賜侍臣細柳圈,言帶之免至毒”;體現(xiàn)佛教教義的《灌頂經(jīng)》中述及禪拉比丘曾以柳枝咒龍,觀音佛以柳枝沾水救助眾生。受此影響,中國民間稱柳樹為“鬼怖木”,認為它有驅(qū)邪保平安的功能。尤其在唐代,圍繞“柳”展開的民俗活動已經(jīng)非常豐富,如在門首屋檐插掛柳枝,頭上身上佩戴柳枝以及折柳枝送別等等。正是民間社會賦予“楊柳”的特殊文化功能及各種與楊柳相關的民俗活動,使這一意象不僅蘊含留念、惜別的含義,更蘊含著“驅(qū)兇求吉”的文化含義,積淀著深層的民族文化心理,從而成為送別詩詞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一大意象。再如講解李白《子夜吳歌》中的“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或杜甫《秋興八首》中的“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可以適時地對詩句中的“搗衣”民俗進行還原:“搗衣”既不是捶衣,也不是縫衣,更不是洗衣,而是古代的一種生產(chǎn)民俗,具體來講就是衣服縫制前的一種特殊勞作,把衣料放置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搗使之平軟便于縫制。同時運用多媒體播放唐代畫家張萱的《搗練圖》,其畫面展現(xiàn)的唐代婦女搗衣情景和搗衣工具形制會讓學生對搗衣民俗有更直觀的印象。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搗衣多是民間女子為征人備置寒衣,常與政局動蕩、戰(zhàn)爭頻繁息息相關。戰(zhàn)爭越頻繁,征夫越多,需為征夫制作寒衣而“搗衣”的現(xiàn)象越普遍,從而出現(xiàn)詩句中描寫的“萬戶搗衣聲”“寒衣處處催刀尺”的典型情景。在此情況下,學生自然會深刻理解作品所隱含的征人思婦的思念之情、盼歸愿望以及對社會動蕩、戰(zhàn)爭頻仍厭惡的復雜情感內(nèi)涵??偠灾?,這種對作品中民俗文化因素的還原與揭示,不僅能有效消除學生的認知斷層,開拓知識視野,更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闡釋文學現(xiàn)象,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2.從民俗文化視角對古代文學史相關問題的闡釋解讀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內(nèi)容除了歷代重要作家作品的解讀外,還包括各個時期文體樣式、文學思潮、重要流派、文學傳播及接受等相關問題的闡釋與分析,這是文學史部分的重要內(nèi)容。許多講授者在講授文學觀點時容易流于單調(diào)、教條,使之枯燥、空洞,極易導致學生學習倦怠。如果能從民俗文化視角對相關問題進行闡釋和解讀,講授效果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比如講解元雜劇這一文體時,都會提到其情節(jié)結構的大團圓模式,但多數(shù)講授者在此并沒有深入挖掘這一情節(jié)模式形成的深層原因和蘊含的文化意蘊,學生也只是機械性地記住了這個觀點而已,對此并沒有很深的體會。倘若對大團圓模式的成因能從中華民族崇尚圓滿的世俗心理、講究因果報應的民間信仰等角度進行闡釋解讀,講授效果會得到很大的提高。這樣從民俗文化視角所做的闡釋和解讀,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文學史基本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同時對拓展學生思維空間,開闊視野,實現(xiàn)學習廣度與深度的有機結合也不無意義。

(二)實踐教學中民俗文化因素的應用一直以來,古代文學課程偏于理論教學,疏于實踐教學的狀況已經(jīng)成為影響和制約該門課程教學效果提升的瓶頸。在此背景下,如何增強古代文學課程的實踐性,更好地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就顯得刻不容緩。筆者在該門課程的實踐教學中,也嘗試從民俗文化角度進行切入,注重民俗文化因素的應用,不僅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更有效提升了實踐教學的效果。

1.開展課外興趣小組活動眾所周知,興趣既是學習的動力和內(nèi)驅(qū)力,又是激發(fā)學習者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催化劑。故而課外興趣小組活動常常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成為課程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文學課程的實踐教學也常常采用這一形式,只是如何運用該形式并取得相應成效需要教師提供視角和思路并精心組織。長期以來,筆者從民俗文化視角切入,圍繞“古代文學與民俗文化關系”之思路,有組織、有目的、有秩序地開展了相關課外興趣小組活動,取得了一定成效:“有組織”指的是在筆者帶領和指導下利用qq群成立“古代文學與民俗文化”群,學生自愿加入,建立興趣小組;“有目的”指的是群中話題討論和活動開展都是圍繞“古代文學和民俗文化”相關問題進行,如讓群中學生利用網(wǎng)絡資源分門別類收集整理與古代文學作品相關的民俗文獻、民俗圖片等古代民俗資料或描寫反映民俗文化生活的古代文學作品;“有秩序”是從收集整理到分享再到問題討論,有條不紊進行。時至今日,在qq群空間已經(jīng)了興趣小組所收集整理的與古代文學作品相關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日常飲食、文房四寶、工藝器用、花卉草木、歲時節(jié)日、游藝娛樂、巫卜信仰等古代民俗資料和民俗圖片,以及古代民俗詩詞若干首。這些活動的開展,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而且對拓展古代文學的學習空間以及提高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實踐能力也不無意義。

2.進行科研活動訓練一定程度的科研訓練,不僅有益于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更有利于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所以大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和活動,進行科研訓練已成為高校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基本要求和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的必要途徑。鑒于此,筆者在古代文學課程的實踐教學中非常注重對學生進行科研活動訓練,可以說是上一階段活動的自然延伸和拓展。在經(jīng)歷了一系列“古代文學與民俗文化”興趣小組活動之后,學生在產(chǎn)生濃厚興趣的同時必然會對相關問題有進一步探究的愿望。這時筆者就會圍繞他們提出的問題與之商討選題,提煉角度,開展研究,并進行論文寫作。經(jīng)過這些科研活動的訓練之后,學生已先后寫出《唐詩中的冬至節(jié)民俗描寫》《唐代婚戀民俗詩代表作品舉隅》《古代節(jié)令民俗詩詞在當代生活中的價值和意義》等選題較小而不乏新穎、且適合本科生寫作的小論文。更為重要的是,這是學生真實參與體驗的科研活動訓練,再沒有其他活動形式能比這種真刀實槍的訓練過程帶給學生的獲益大。

二、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