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久久久字幕|亚洲精品成人 在线|视频精品5区|韩国国产一区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wǎng),期刊支持:400-888-9411 訂閱咨詢:400-888-1571股權代碼(211862)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語言理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6 16:27:38

序論:在您撰寫語言理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語言理論論文

第1篇

為了吸取歷史經(jīng)驗,適應當前社會生活對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的實際需要,語文課應當按照如下一些原則,加強課文的語言練習。

第一,從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出發(fā),加強課文在讀寫聽說方面的語言練習。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學性和知識性。在教學過程中,讀寫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也就是語言教學是它的基本任務,思想教育是它的重要任務,文學教學是它的特有任務,知識教學是它的必要任務。對課文練習來說,必須體現(xiàn)這些方面的任務,它的基本要求就是進行語言練習,同時在學習語言的基礎上,還要從練習中學習思想、文學和知識。明確了課文練習的基本要求以及與其他方面要求的關系,整套課本的練習就應當牢牢掌握住這個基本要求,切實加強語言訓練,著重培養(yǎng)學生實際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這是決定練習質(zhì)量和效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則。

第二,以語言練習為主要線索,組成整套課本在課文方面的練習體系。語言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的基礎,也是帶動其他方面教學的核心。整個語文教學需要建立一個以語言教學為主要線索的教學體系,才能保證有效地完成基本任務和其他任務。課文的練習是整個語文教學體系的組成部分,因此它也必須以語言練習為主要線索,并帶動其他方面的練習,組成一個比較科學而且切合實際的練習體系,才能從練習方面有效地完成基本任務和其他任務。

怎樣組成課文的練習體系,是個復雜的研究課題,需要對整套課本的語言練習內(nèi)容作全面而細致的安排。為了便于討論,試以初中階段的語言練習為例,大致設想為三個層次,從語言的基礎到語言的應用再進展到語言的提高。第一個層次是語言的基礎,主要學習系統(tǒng)的基礎語言,從寫字、用詞、造句、組段到成篇,并學習簡單的實用語法。這個層次特別要學會語言的通順,從用詞準確,句子完整,句意明確,句子與句子在結構、語意和語氣上連貫,段落層次清楚,最后歸結到思路清晰。第二個層次是語言的應用,主要是學習文章的各種表達方式語言,從記敘性語言、說明性語言、抒情性語言到議論性語言,并學習比較復雜的實用語法和簡易的實用邏輯。這個層次繼續(xù)要求學會語言的通順,并在通順的基礎上逐步求得簡潔。第三個層次是語言的提高,主要學習文學語言,從散文語言、小說語言、戲劇語言到詩歌語言,并學習實用修辭。這個層次進一步要求學會語言的流暢生動。綜合這三個層次的語言練習,就為組成比較科學而且切合實際的語言練習體系提供了一個可供考慮的線索。

第三,語言練習的要求和內(nèi)容,必須與課文的語言文字緊密聯(lián)系。前邊列舉的脫離課文的語言文字的幾種練習題,無論要求和內(nèi)容涉及課文的思想意義、藝術形象或者科學知識,總的說來都是架空的,都不能完成語言練習的基本要求,也難以真正完成其他方面的要求。所謂聯(lián)系課文的語言文字,主要可以從兩方面考慮:一方面是從課文的語言文字出發(fā),提出練習的要求和內(nèi)容;另一方面是從思想意義、藝術形象或者科學知識的角度,聯(lián)系課文的語言文字,提出練習的要求和內(nèi)容。二者共同的基本點是,都要落實到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上,都必須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語言文字。思想意義不聯(lián)系課文的語言文字,就成為單純的思想題;藝術形象不聯(lián)系課文的語言文字,就成為單純的內(nèi)容分析題;科學知識不聯(lián)系課文的語言文字,就成為單純的知識題。這些架空的練習題,都不符合語言練習體系的要求。

下邊舉幾個例子。

[例一]孔乙己是個怎樣的人物?作者對這個人物持什么態(tài)度?(《孔乙己》)

[例二]地下印刷所是怎樣修建的?怎樣被敵人查出來破壞?革命勝利后又怎樣重建?(《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

[例三]揣摩一下對雪地捕鳥的描述。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這個句子總共不到70個字,連用幾個動詞,把雪地捕鳥的系列活動生動而有序地表現(xiàn)出來。每個分句都寫得實實在在,沒有可有可無的字。試寫一個游戲,表現(xiàn)系列動作,注意動詞用得準確,不超過100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例一是單純的思想題,例二是單純的內(nèi)容分析題,例三能從課文的語言文字出發(fā),加以扼要分析,并提出寫作要求,是很好的語言練習題。

第四,語言練習題力求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性、創(chuàng)造性和趣味性。課文的語言文字是豐富多采的,練習的方式方法也應當活潑多樣,能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積極性。好的練習題應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性、創(chuàng)造性和趣味性。啟發(fā)性是指練習題引而不發(fā),能引起學生對課文的語言文字進行積極的思維,或深入理解,或細心體會,或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創(chuàng)造性是指練習題活而不死,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求得新的領悟和好的發(fā)揮,也就是能進一步作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趣味性是指練習題學而不厭,能使學生在復雜的思維中感到有意思、有興趣、有收獲,樂意花費時間和精力。這三者往往聯(lián)系在一起,有啟發(fā)性的練習題,就容易產(chǎn)生創(chuàng)造性或趣味性。練習題具備這些條件,就算是有好的質(zhì)量,并且會有好的效果,也就是能真正起到練習語言的作用。

試比較下邊的兩個練習題。

[例一]認真閱讀課文,在下列句子的括號里分別填上一個恰當?shù)脑~。

⒈誰如果要()我國的園林,蘇州園林就不該錯過。

⒉—⒊(略)(《蘇州園林》)

[例二]填寫下邊的空白,看誰填得準確、生動。先自己獨立思考,填好了,參考一下課文。看看哪些填對了,哪些填錯了;哪些雖然與課文不同,但也是對的。

⒈小蟲觸在蛛網(wǎng)上,正在掙扎,蜘蛛____趕到,把它捉住,咬在嘴里,____我們咬一片面包或餅干____,不費力氣。

⒉—⒋(略)(《蜘蛛》)

例一引用了課文的句子,學生讀了課文,就可不費思索地填寫空白,因此起不了促進思維的作用,而且會感到枯燥乏味。例二也引用課文的句子,同樣是填空題,但對填空的要求明顯不同。開頭以“看誰填得準確、生動”相激發(fā);接著讓學生先獨立思考,按照句子的需要和自己的理解填寫;然后要求學生參考課文,看填得合適不合適。值得指出的是,要求參考課文而不是完全按照課文,如果與課文不同,只要填得合適,也算是對的,這個要求提得好。整個練習題,可以說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性、創(chuàng)造性和趣味性。

第五,聯(lián)系社會生活實際,適當加強語言練習的實用性。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以及由它帶動的社會生活發(fā)展的需要,語文課在課文的語言練習方面,應當聯(lián)系社會生活實際,適當加強練習的實用性。

一般的語言練習題,凡是可以結合實際應用的,都應當盡量結合。此外,還需要指導學生學會寫各種實用文。就前邊講過的語言練習三個層次來說,結合基礎語言的練習,可以學習寫一些生活上常用的實用文如書信、日記等;結合文章的各種表達方式語言的練習,可以學習寫各種表達方式語言的實用文,記敘性實用文如新聞、通訊等,說明性實用文如廣告、說明書等,抒情性實用文如祝詞等,議論性實用文如總結、答辯狀等;結合文學語言的練習,可以學習寫一些講究表現(xiàn)手法的導游詞、影評、劇評等。練習中還可以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學習寫訪問記、調(diào)查報告之類的實用文。

第六,語言練習應當保持適當分量,講求實際效果。課文的語言練習,原則上應當多練。所謂多練,主要指練習的次數(shù)需要多一些,特別是重要的讀寫聽說知識和技能,以及學生容易發(fā)生錯誤的語言文字,更需要進行反復的練習。次數(shù)多了,練習的方式方法容易多樣化,還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每篇課文的練習題也不宜太多,根據(jù)以往編輯課本和實際教學的經(jīng)驗,一般以保持五題左右較為合適。切不可為了應付各種考試,在課本里已有練習題之外,增加很多補充題;或者采用課外的各種練習冊。這樣做反會影響練習效果,徒然增加學生負擔??傊?,語言練習應當保持適當分量,講求實效,但不宜盲目追求分量越多越好。

上述幾個原則,需要教師在指導學生練習時努力體現(xiàn)在教學中,這樣才能真正加強課文的語言練習,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下邊再談談指導語言練習的一些具體方法。

⒈語文課的備課,不但要備課文,還要備練習。備課文應當著重備語言,備練習也要著重備語言練習。備練習主要研究課文的練習題怎樣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怎樣表明了語言練習的基本要求,怎樣安排了語言練習的重點。如果要求不夠明確,安排尚欠妥當,那就應當作必要的補充和調(diào)整。其次研究這些練習題是否緊密聯(lián)系課文的語言文字,如果缺少聯(lián)系,那就應當把練習題引向課文的語言文字,加強應有的聯(lián)系。還要研究這些練習題如何在學好語言文字的基礎上,同時也能學好思想、文學或者知識。還要考慮為了幫助學生做好這些練習題,有什么重點需要引導,有什么難點需要提示,也應當有所準備。備好了上述這些,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掌握。

⒉每篇課文都應當有語言練習重點,每節(jié)課也都應當有語言練習環(huán)節(jié)。從整個語言練習體系出發(fā),具體到每冊課本和每篇課文都應當各有重點。每篇課文的練習題往往就體現(xiàn)了課文的練習重點。這些練習題可以在教完課文以后要求學生完成,也可以分散到各節(jié)課里結合課文教學來完成。但無論采用哪種方式,每節(jié)課都必須有語言練習環(huán)節(jié)。教師應當圍繞著這些練習重點,對每節(jié)課的練習環(huán)節(jié)作出恰當安排,使整個語言練習體系得以具體落實。應當強調(diào)的是,如果整節(jié)課教師只講思想意義、藝術形象或者科學知識,而不從課文的語言文字出發(fā),也不歸結到語言文字的學習,這不是真正的語文課;如果教師講了課文的語言文字,而不要求學生進行語言練習,這也不是完整的語文課。

⒊語言練習必須引導學生研究課文的語言文字,并要求他們緊密結合課文的語言文字答題。所謂研究,主要就是根據(jù)練習題提出的問題,具體分析課文的語言文字,并從語言文字的理解中求得問題的確切答案。如果不研究課文的語言文字甚至不看課文就能答題,這只能說明練習題在語言文字方面的要求不明確,或者學生對語言練習題的基本要求認識不清。學生答題,不能架空講一些思想意義、藝術形象或者科學知識,必須講清這些思想意義、藝術形象或者科學知識是用怎樣的語言文字來表達的,才能算是完整的答案。

⒋加強段的讀寫練習,對學習課文的語言文字和練習寫文章都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在讀的方面,課文是進行語言教學的主要材料,選在課本里的文章,一般都在語言文字方面有特色,有些篇還具有一定的典范性。但每篇課文的語言文字特色,往往突出表現(xiàn)在某一段或者幾個段里。這些段能用精練的語言文字表達深邃的含義,富有感人的表現(xiàn)力,成為全篇的精華段,可以作為學習語言文字的范例。因此,選取這些精華段作為語言練習的重點,容易收到學習語言文字的較好效果。在寫的方面,聯(lián)系課文的寫作練習,一般稱為小作文,也可以采用段的方式進行。段包含詞和句,一段寫通了,往往也能進一步寫通全篇;一段寫好了,往往也能進一步寫好全篇。因此,加強段的寫作練習,也是學習寫文章的切實可行而且易于見效的好辦法。

⒌在語言練習中應當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和推敲語言的能力。在讀和聽中,一個詞、一句話,有的人看了或者聽了,很快就能領會它的含義,識別它的優(yōu)劣,并能引起各種思考、聯(lián)想和想象;有的人即使看了或者聽了幾遍,仍然一知半解,甚至茫無所知。在寫和說中,需要表達一個概念、一層意思,有的人很快就想到恰當?shù)脑~句,而且能充分發(fā)揮這些詞句的表達作用;有的人即使想了又想,仍然想不妥當,表達不好。讀寫聽說對語言的這些不同反應,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各人表現(xiàn)的語感有所不同。語感就是對語言的敏感性和領悟力,是實際運用語言文字的一種基本功。因此,在語言練習中應當重視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與語感相聯(lián)系的是推敲語言文字的能力。在讀和聽中,一個詞、一句話,什么含義,什么作用,特別是佳句名言,有什么新意,有什么特色,都要經(jīng)常加以揣摩,從中吸取有益的知識。在寫和說中,用一個詞,造一個句子,也要一字不茍,反復斟酌,選用表達最恰當?shù)脑~句。這種推敲語言文字的能力,也同語感一樣,應當在語言練習中經(jīng)常培養(yǎng)。

第2篇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二語與外語克拉申理論習得與學得

現(xiàn)階段英語教學涉及面很廣,反映在外語學習或教學上就存在著許多看法和觀點。由于語言的習得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語言習得的機制對于我們顯得既異常又熟悉,同時又是那么陌生。因此,作為一名英語教學工作者,本人一直希望能探索一條適合國人學習英語的捷徑,但又始終有不盡人意之處。究其原因現(xiàn)階段的英語教學,就自然會出現(xiàn)不同的著重點。本文就英語教學現(xiàn)階段的語言“習得”和“學得”展開一些探討。

一、現(xiàn)階段英語教學是外語教學

現(xiàn)階段的英語教學究竟是二語還是外語,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二者的差異問題。目前大家對此的看法比較一致(Stern,1999:16)?!岸Z”常常指兩種情況:第一,任何一門晚于母語而被習得的語言;第二,從掌握語言水平的角度看,指的是一個人所講的‘弱式’語言和“次要”語言。所以“二語”指的是在本國內(nèi),人們學習并使用的某個非自己母語的語言;第二語言一般指在本國與母語有著同等地位的一種通用語。“外語”指本國語言以外的語言,自己國家以外的某個言語社區(qū)所講的、非自己母語的語言。因此,英語在我國不是第二語言,而是外語。在我國環(huán)境里進行的不是第二語言習得而是外語學習。或者說,中國的英語教學至少在目前仍屬外語教學。

二、語言“習得”和“學得”理論

“習得”和“學得”是外語教學理論研究中的兩個重要概念。20世紀80年代初Krashen提出的第二語言習得監(jiān)控模式,是目前大家引用最多且建樹最大的第二語言習得模式。大家引用“習得”和“學得”時,其內(nèi)在含義大多是按照Krashen對兩術語的界定標準。但是由于Krashen的理論由五部分組成,人們對其理論或假說往往也有側重,對其理論有不同的叫法?!傲暤谩敝笇W習者在自然語言環(huán)境中,無意識地將隱性知識內(nèi)化。他認為,在習得的過程中,學習者不注意話語的形式,只注意他們所要表達或理解的意義。“習得”是一個下意識的過程。“學得”是指(通常是在正式的教室環(huán)境中)有意識的學習語言規(guī)則的過程。這種學習是系統(tǒng)的、正規(guī)的。學習者通過教師的講解或自己對語法書的閱讀而了解到一些語法規(guī)則,并且能感悟和談論這些規(guī)則。有意識學得的知識只能起到“監(jiān)察”作用,即在說或寫的前后監(jiān)察言語輸出是否合乎語法。他認為,只有潛意識“習得”的知識(隱性知識)才能使言語的輸入和輸出達到自動化,即能自然地運用語言;在使用第二語言時,“習得”看上去要比“學得”更重要。而“學得”的顯性規(guī)則(語法知識)的作用不大。也就是說,一個已經(jīng)習得語言的人在交際時,他可以對書本上的語法知識一無所知,但卻能毫無障礙地進行交際。

因為我們?nèi)绻肒rashen的觀點,那么我們也應該知道其他相應的條件背景,做到前后一致,不歪曲別人,不能給別人的術語增添一些你自己強加的內(nèi)容。但這并不是說,別人的理論和學說就不能進一步的發(fā)展。學術討論必須有一個前提,你所用的術語是你自己創(chuàng)造的?還是引用他人的?如果使用某個術語時,加入了新的內(nèi)容,就應該有所說明,或改換一種稱呼。三、討論與啟發(fā)

根據(jù)以上的討論,我們就我國國情下大學生對英語學得和習得過程的理解談以下幾點。

1.Krashen的習得或學得理論是在美國的教育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的

應該吸收其中的合理且能適合中國特色的外語教育的那部分,不能照搬照抄。但也不能用中國的標準對其理論狂轟亂炸。比如,不少學者對Krashen的習得/學得區(qū)分學持批評態(tài)度,稱他的這一區(qū)分缺乏科學依據(jù)。但如果我們按照Krashen思路理解其思想的話,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如“語言習得過程和兒童習得L1和L2時的過程相似”(Krashen,1981:1);“正式的學習環(huán)境對書面測試最好……有的研究顯示非正式環(huán)境對促進真實語言的使用有優(yōu)勢,對習得有用?!边@一點我相信有不少人都有體會。但Krashen還說,“正式環(huán)境既對習得又對學得有促進的潛勢”等(Krashen,1981:6)。那么我們的問題是,如何促進那種潛勢?如何解決外語習得中的“僵化現(xiàn)象”或“高原現(xiàn)象”?這些都是我國外語教學中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2.Krashen語言習得經(jīng)驗遷移到外語教學活動中,改良大學英語教學的模式

(1)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形成以任務為基礎的教學模式。盡管母語已足以幫他們解決在一般社會活動中所謂遇到的種種困難。但隨著社會活動空間的擴大,異族文化的交流,學生有學習第二語言或外語的需要。由此,我們外語教學的目的應該是幫助學生掌握運用外語做事的能力。

(2)建立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在課堂上,教師在言語、表情。姿態(tài)等方面都應表現(xiàn)出關懷、欣賞、肯定、鼓勵學生,幫助他們樹立學習信心,減少學習壓力,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3)模擬真實的語言情景。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基礎階段的外語學習往往遠離現(xiàn)實生活,難以創(chuàng)造真實的生活情景。但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并不是沒有真實性情景可依。一切與教學活動有關的因素都是體現(xiàn)真實情景的語料庫??墒牵@個“語境庫”畢竟有極大的局限性。教師必須在“真實性”,與“無真實性”之間作出選擇,模擬真實程度不一的情況情景,這樣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上述“語境庫”的局限性,形成多層次情景。

(4)運用綜合的信息源和媒體。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往往是單一媒體傳遞單源信息,結果學生難以提高各種語用能力,獲得真正的語言能力。隨著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發(fā)展,各種語言軟件的開發(fā),我們完全有條件為學生創(chuàng)立一個多媒體,多信息源的教學體系,使學生在仿真的語言習得環(huán)境中學習外語。

(5)提高語言的接觸頻率。外語學習同母語習得一樣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它不但需要真實程度很高的活動空間,也需要一定量的活動時間。從某種角度來說,外語學習活動經(jīng)歷三個階段:理解語言材料(信息輸入);豐富語言認知結構(知識積累);運用語言實踐(加工輸出)。外語教學的成功與否是以前兩階段為基礎,以學生語用能力的形成或提高為標準。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保證信息輸入的密度、語言操練的密度、實踐活動的密度。

本文從“學得”和“習得”兩個方面探討了外語教學的中心應放在學生如何學方面,教師的“教”也要以學生如何學為基礎,充分利用學生的自身優(yōu)勢,提高語言刺激質(zhì)量,避免語言僵化。我國的英語教學不是Krashen式的二語習得,中國沒有二語習得的環(huán)境。所以,我國的外語教學不能完全照搬外國的第二語言習得/學得理論,而應該在借鑒的基礎上逐步摸索一條適合我國特點的大學英語教學路子和習得模式。

參考文獻:

[1]Hawkins,R.SecondLanguageSyntax:agenerativeintroduction[M].Blackwell.

[2]Skehan,P.ACognitiveApproachtoLanguageLearning[M].OUP,1998.

第3篇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共選入180例患兒,其均是在2012年4月1日~2014年4月1日期間來我院接受診斷,所有納入研究對象均已簽署知情協(xié)議書。在180例患兒中,共有98例男性患兒,82例女性患兒。所有患者的年齡均在1歲至14歲之間,其平均年齡為(6±1.5)歲。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其中觀察組和對照組各有90例患兒,對這兩組的患兒進行比較后發(fā)現(xiàn)二者之間并無明顯差異,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對照組

患兒中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根據(jù)醫(yī)生的囑咐對患兒實施相對應的護理,如打針、換藥等。觀察組患兒中除了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還要利用肢體語言,主要表現(xiàn)在醫(yī)護人員在對患兒開展護理工作時,要注重面部表情,面帶微笑,對其充滿關切之情;要充分利用肢體語言與其溝通,做出善意的舉動,注意患兒的心理變化,做好心理安慰工作;要定期為患兒進行檢查,在打針或是換藥的時候,可以撫摸患兒的額頭、臉龐,以消除其心中的畏懼,利用一些肢體來轉移患兒的注意力。

1.3療效判斷標準

在對患兒進行接受度調(diào)查的時候,可以利用4級標準來評分。根據(jù)患兒的配合程度,可將護理效果的評判標準分為完全接受、部分接受、完全抵觸和部分抵觸。完全接受:患兒十分愿意接受醫(yī)護人員的診斷和鼓勵,其能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的工作,按時打針吃藥;部分接受:患兒基本能聽取醫(yī)護人員的囑咐,可接受部分的護理和治療,較為配合醫(yī)務人員的工作,但對某些護理內(nèi)容具有抵觸情緒。不過在護理人員的心理安慰和鼓勵下最終仍能接受;完全抵觸:患兒對醫(yī)護人員的護理工作反映強大,十分反感,對其具有害怕之情,完全無法接受和配合醫(yī)護人員的工作;部分抵觸:患兒難以主動地配合醫(yī)護人員的工作,其內(nèi)心十分不愿接受治療,具有抵觸情緒,但又被強迫的必須接受。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所述數(shù)據(jù),利2用t檢驗分析計量數(shù)據(jù),X分析計數(shù)數(shù)據(jù)。若P<0.05則視為具有顯著性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通過對所選入的180例患兒進行分組比較,可得出:觀察組中的患兒對醫(yī)護人員護理的總接受率為94.45%,而對照組對醫(yī)護人員護理的總接受率則為71.11%。據(jù)此,觀察組和對照組患兒聽從醫(yī)生囑咐的狀況具有明顯的差異(P<0.05),

3討論

第4篇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選入高中語文第三冊的宗璞同志的散文《西湖漫筆》,文筆清麗典雅,語言優(yōu)美凝煉,值得教者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咀嚼玩味一番。

1.抓住“綠”字,潑墨如水。文章通過對西子湖畔秀麗山水的描繪,熱情謳歌我們祖國的偉大、可愛。作者緊緊抓住了西湖美景的主要特征——“綠”,不惜濃墨重彩、潑墨如水,為讀者展示了“一幅青綠山水”畫,使讀者置身于“綠”的海洋之中。請看,那林海是“綠沉沉”的;在靈隱一下車,“只覺得綠意撲眼而來”;道旁的古樹“蒼翠欲滴,似乎飄著的雨絲兒也都是綠的”;那飛來峰上的層層疊疊樹木,“有的綠得發(fā)黑”,“有的綠得發(fā)藍”;峰下蜿蜓的小徑,“布滿青苔,直綠到石頭縫里”;甚至連那溪水“也是碧澄澄的”。即便是同一個綠色,也各有不同:“黃龍洞綠得幽,屏風山綠得野,九曲十八澗綠得閑”。那蘇堤上的樹木,遠看時似乎覺得“從樹梢一直綠到了地下”;近看時才發(fā)現(xiàn)“原來樹身上布滿了綠茸茸的青苔……使得綠蔭蔭的蘇堤更加綠了幾分”。在花港,“看到了又一種綠”:“滿池的新荷,圓圓的綠葉”,“加了好幾處綠草坪”。就這樣,全文一共用了二十多個“綠”字,可讀者一點不覺得重復多余。正是這二十多個“綠”字,淋漓酣暢地揭示出祖國山水的青春與活力,使讀者透過那“活潑的綠色”領略到: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生機勃勃,欣欣向榮,前程似錦,有著茁壯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作者為此著力于寫西子湖畔之“綠”,委實可以同朱自清先生的《綠》比美。

2.單雙音節(jié),配合得當。漢語的詞匯以雙音節(jié)為主、單音節(jié)為次。但單、雙音節(jié)配合得當,就能產(chǎn)生語言節(jié)拍的長短,就產(chǎn)生了音樂感、旋律美。如本文劈頭一句:“平生最喜游山逛水?!币艄?jié)搭配是“平生/最/喜/游山/逛水”,即“雙—單—單—雙—雙”。這樣,讀起來就使人覺得流暢順口,富有節(jié)奏感。如果改成全用雙音節(jié):“平生/最最/喜歡/游山/逛水”,讀起來就顯得單調(diào)、呆板,缺乏音樂感了。我國清代古文家劉大kuí@①在《論文偶記》里強調(diào):“文章最要節(jié)奏,譬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聲窈渺處?!边@個見解是很精辟的。這里所說的“節(jié)奏”,就是指“音節(jié)”??梢娨艄?jié)乃是構成文章語言音樂美的基本因素。

3.平仄相間,瑯瑯上口。古人作詩為文非常講究聲律。所謂聲律,就是平仄的格律。今人寫文章雖無需講究平仄格律,但平仄的一般規(guī)律也應予以注意。因為平仄相間可以形成聲調(diào)的有規(guī)律的高低強弱;而聲調(diào)的高低強弱有了規(guī)律,語言就會有明快的節(jié)奏,讀起來就瑯瑯上口。因此寫現(xiàn)代文章一般也要注意在句子的末尾或句中各詞(字)的搭配上交錯地安排平聲和仄聲,借以創(chuàng)造語言的音樂美。宗璞同志正是這樣做的,她在運用排比句式時尤其注意了這一點。

黃龍洞綠得幽,屏風山綠得野,九曲十八澗綠得閑。

這個排比句中三個分句的落腳字為:平—仄—平。

有的青苔,形狀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樹木,如云霞。

此句四個排比分句的后一個詞是: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六月,并不是好時候,沒有花,沒有雪,沒有春光,也沒有秋意。

此句中四個排比分句的末一個字是:平—仄—平—仄。

以上三句中對應位置上的字詞的平仄相間,形成了聲調(diào)的時高時低,音響的時強時弱,讀起來十分順口,聽起來非常舒適。如果一平到底,或一仄到底,或平仄雜亂,則不但不好聽,而且也拗口難讀。(按:第三個例子摘自作者的原文。中學課本的編者將此句改為“……沒有春光,沒有雪,沒有秋意”。這樣,落腳的字就變成:平—仄—仄,就破壞了這一句的韻律美了。因此我認為還是不改為好。)

4.長短句式,交相互用。長短句式交替使用、合理搭配,誦讀起來就抑揚頓挫、富有變化,時而如涓涓流水,時而如急風驟雨,具有極強的音樂感染力。如:“亭旁溪水錚cōng@②,說是溪水,其實表達不出那奔流的氣勢,平穩(wěn)處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飛濺,如飛珠滾玉一般,在這一片綠色的影中顯得分外好看?!边@段話一共有八個小句(分句),這八句的字數(shù)分別是"6-4-12-9-4-4-7-15",這是一個地道的“散句”,它由八個格式不同、結構各異、長短不一的句子錯綜地排列在一起,具有此起彼伏,靈活多變的特點,能避免單調(diào)、死板,取得明快、生動、活潑、和諧的修辭效果。

5.排比、對稱,氣勢有力。排比、對稱句式都屬于“整句”。整句的修辭效果是形式整齊,聲音和諧,氣勢有力,語意鮮明。本文中的排比、對稱句式比比皆是,這里略舉數(shù)例:

黃龍洞綠得幽,屏風山綠得野,九曲十八澗綠得閑……

作者抓住了西湖風景的總特點——“綠”,一口氣把三處地方不同的“綠”勾勒在讀者的面前,真是觀察精細,感受入微。

那五百里滇池粼粼的水波,那興安嶺上起伏不斷的綠沉沉的林海,那開滿了各色無名的花的廣闊的呼倫貝爾草原,以及那舉手可以接天的險峻的華山……曾給人多少有趣的思想,曾激發(fā)起多少變幻的感情。

這段話前四句是排比,后兩句是對稱(只有兩項,類似對偶,但不是對偶),集中地描繪了祖國山川的壯麗多姿和雄偉氣勢,傾注了作者無比熱愛祖國大自然的熾烈感情,字里行間充滿了作者的自豪感。

還有如“那溫柔的微笑,那嘴角的線條,那手的表情……”,“……如耕牛,如牧人,如樹木,如云霞”,“變得快,變得好,變得神奇”,“論秀媚,西湖比不上長湖,天真自然,楚楚有致;論宏偉,比不上太湖,煙霞萬頃,氣象萬千”,“……有的綠得發(fā)黑,深極了,濃極了;有的綠得發(fā)藍,淺極了,亮極了”,“……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轉靠在水面……”,“兩三人尋幽訪韻固然好,許多人暢談暢游也極佳”等等,排列勻稱,氣勢貫通,節(jié)奏明朗,音律激昂,給人一種強烈的音樂美感。

6.比喻、比擬,熨貼傳神。這篇散文大量地運用了比喻和比擬手法。先看比喻:

亭旁溪水錚cōng@②……流得急了,水花飛濺,如飛珠滾玉一般,在這一片綠色的影中顯得分外好看。

把水花飛濺的情景比作“飛珠滾玉”,多么熨貼自然,生動形象,既寫出了流水的速度之快,又寫出了溪水的光彩色澤,給人以動態(tài)的美感。“珠”和“玉”都是人們心目中“美”的象征,用它們作比,作者對祖國大自然的贊美之情就頓時溢于言表!

有的青苔,形狀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樹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來,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綠山水。

如果說前一例是一般的明喻,那么,這一例是特殊的明喻——博喻+明喻的連用。此例以分號為界,可分為兩層:先是用四個喻體從不同角度來比喻一個本體,即“博喻”;然后又用另一個喻體來比喻另一個本體,這是暗喻的連用。這種接二連三的反復設喻,加強了語意,增添了氣勢,多角度、多層次地刻畫了青苔的形象、色彩之優(yōu)美、有趣,使人讀了仿佛置身于美不勝收的畫廊之中,流連忘返。(按:此例中的最后一個分句有語病。“山水”顯然是不能用數(shù)量“一幅”來限制的。作者的意圖是要把有關西湖的美景比作一幅青綠山水畫,可是掉了一個“畫”字,“青綠山水”不但跟“一幅”搭配不攏,而且也不成其為“喻體”了。)

再看比擬例:

這次卻見變得開展了,加了好幾處綠草坪……頓覺天地廣闊了許多,豐富了許多。那在新鮮的活水中游來游去的金魚,一定會知道得更清楚罷。

這里是寫“花港”之變。作者在上文說過:“和全國任何地方一樣,隔些時候去,總會看到變化,變得快,變得好,變得神奇?!庇腥さ氖?,作者讓“金魚”做見證人,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真是神來之筆!

更何況西湖連性情也變得活潑熱鬧了,星期天,游人泛舟湖上,真是滿湖的笑,滿湖的歌!西湖的度量,原也是容得了活潑熱鬧的。

如果說前一例是比擬中的擬人,那么,這一例既有擬人,又有擬物。此例生動地描繪了人們游覽西湖的活潑熱鬧的景象。在我們社會主義的祖國,人們在工余之暇,來調(diào)養(yǎng)身心,享受祖國的山水之美,這種活潑熱鬧的場面,確是意味深長的,作者看了,怎能抑制得住內(nèi)心的激動呢!這種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寫,與成功地運用比擬手法是分不開的。

還有如“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柳枝兒一擺,似乎蹬著腳告訴你,春天來了”,“葉面上的水珠兒滴溜溜滾著,簡直好象滿池的荷葉都要裙袂飛揚,翩翩起舞了”,“遠水如煙”,“遠山……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等等,都是極形象傳神的比擬和比喻,把敘述的對象說得十分鮮明生動,充分抒發(fā)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7.對比、引用,深化主題。文章中兩處用了對比手法:

都錦生織錦廠在我印象中,是一個窄狹的舊式廠。這次去,走進一個花木蔥籠的大院子,我還以為找錯了地方。

最初到花港時,印象中只是個小巧曲折的園子,四周是一片荒蕪。這次卻見變得開展了,加了好幾處綠草坪,種了許多叫不上名來的花和樹,頓覺天地廣闊了許多,豐富了許多。

以上兩例寫西湖風景的另一個特色——變。這個“變”字點染了時代的特色:50年代的西湖,如同我們偉大的祖國一樣,日新月異地變化著、發(fā)展著。作者雖然只寫了“都錦生織錦廠”和“花港”的發(fā)展變化,卻能使人窺一斑而知全貌,看到了整個祖國飛躍前進的身影。這樣就大大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文章中的引用,也有兩處。一處是寫六月雨天,沒有春光,不是觀賞西湖的好時光。但不要灰心,有坡的詩句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保ā讹嫼希跚绾笥辍罚┳髡吒嬖V我們:水光之好,山色之奇,須仔細觀賞、領略才是,千萬不能性急,因為蘇公是最解西湖的人。讀了這兩句詩,我們就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心中充滿了信心,并初步了解到了西湖景色之奇特奧妙。

另一處是在描寫人們游覽西湖的活躍熱鬧的場面時引用了坡的詞《江城子·密州出獵》中的一句:“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碧K詞所寫,是形容他任密州太守時出獵的景象,那時的所謂“傾城隨太守”,實是夸張之詞。城里的勞動者哪有閑情逸致去看達官顯宦們射獵取樂呢?跟隨的無非是一些游手好閑者而已。然而,今天人們游西湖卻不同,那是勞動人民為調(diào)節(jié)生活節(jié)奏,消除工作疲勞來領略山水之美,以便用更充沛的精力投入來日的勞動建設中去。時代不同了,這種“熱鬧”的意義也迥然不同。這樣,對深化作品的主題就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8.量詞變換,表意確切。文章中“數(shù)詞+量詞+名詞(或帶定語)”的語言結構很多,光是用數(shù)詞“一”跟量詞、名詞組成的結構就有十多處。如“一種奇怪的力量”、“一句好話”、“一片迷蒙”、“一片綠色”、“一層銀灰的顏色”、“一種莽莽蒼蒼的感覺”、“一幅青綠山”、“一種蓬勃的生機”、“一段云霞”、“一條歡蹦亂跳的大鯉魚”、“一個窄狹的舊式的廠”、“一個花木蔥蘢的大院子”、“一處觀賞地”、“一首《江城子》”、“一個鞋匠”等等。這十多個量詞分別用于十六處,除少數(shù)相同外,其余都各盡各責,互不重復,表意十分確切,不好隨便調(diào)換。這也同樣表明作家運用語言技巧之嫻熟,值得我們學習。

9.重詞迭字,鏗鏘悅耳。我們把間隔出現(xiàn)的詞稱為“重詞”,接連出現(xiàn)的字稱為“迭字”。本文中這方面的例子俯拾皆是,上面例句中已出現(xiàn)了一部分,這里不妨再舉出一些(加“?!钡臑橹卦~,加“.”的為迭字):

匆匆地來,又匆匆地去。

層層疊疊的樹木……

平穩(wěn)處也是碧澄澄的……

一棵棵樹身雖然離得較遠,卻給人一種莽莽蒼蒼的感覺……

樹身上布滿了綠茸茸的青苔,那樣鮮嫩,那樣可愛,使得綠蔭蔭的蘇堤,更加綠了幾分

白茫茫的湖水……

真是滿湖的笑,滿湖的歌!

這些重詞迭字遍布于整篇文章之中,不僅使行文從容不迫,舒緩流暢,而且節(jié)奏鮮明,音韻和諧,讀來丁當有聲、鏗鏘悅耳,使語言產(chǎn)生了“玲玲如振玉,累累似貫珠”的音響效果,讀來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字庫未存字注釋:

第5篇

1.該理論認為語言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

語言技能的學習不應該被分割成聽、說、讀、寫,孤立地學習。教學應該從整體出發(fā),使聽、說、讀、寫技能同時發(fā)展,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語言需要在整體的背景中進行學習,語言學習是一個從整體到局部然后再回到整體的學習過程。整體語言環(huán)境的學習是有意義的學習。整體語言教學重意義、重整體、重綜合技能。對于EGAP教學而言,教學可采用語篇教學的方法,通過語篇學習,了解語篇結構和內(nèi)容,熟悉學術語篇的構成方法。通過語篇的組織,熟悉和掌握學術語篇的宣講技能。在這樣一種有意義的學習中,學術語言和技能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得以同時發(fā)展。

2.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為交際目的而存在的社會現(xiàn)象。

語言知識不等于語言運用。不應人為地將知識和技能分割開來,孤立地培養(yǎng),而應當通過真實自然的語言環(huán)境加以培養(yǎng)。有鑒于此,EGAP教學應努力使學生置身于學術交流活動的真實環(huán)境,提供學術講座音頻和視頻材料,鼓勵學生撰寫學術報告并進行宣講,組織學術討論。通過這樣一種模擬的真實的環(huán)境,使學生更加容易地掌握學術英語交流中的語言知識和交流技能。

3.整體語言教學主張教學以學生為中心

考慮和尊重學生的需求、興趣和特長,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地、有意義地、持久地學習。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中,教師不僅是知識技能的傳授者,而且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和促進者。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團隊合作和同學間的交際互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在EGAP教學中可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專業(yè)特長設計教學活動,布置學習任務,及時與學生溝通和協(xié)商,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確保學習任務的按時完成和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組織學生自評和互評學習效果,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中促進學生的學習進而提高學生的學術英語交流能力。

二、整體語言理論的具體應用

整體語言教學理論強調(diào)語言教學的整體性、語言運用的社會性和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觀點,為非英語專業(yè)碩士生學術講座聽力、學術報告寫作以及學術報告宣講等學術英語教學的開展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學術報告宣講是國際學術會議中主要的交流形式,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熟悉和體驗學術宣講過程,掌握學術宣講語言和技能,筆者在教學中以整體語言教學理論為理據(jù),進行教學實踐并取得初步效果。

(一)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

1.理論指導(TheoreticalInstruction)。

開課之初,教師將對分散在教材各個單元的學術宣講話語、宣講技巧和方法進行整合,補充和豐富有關內(nèi)容,按照撰寫和宣講學術報告的流程,完整介紹學術宣講的語言和策略,強調(diào)要點,布置理論自學,為學生撰寫和宣講學術報告提供前期的理論指導。

2.講前準備(ReportPreparation)。

經(jīng)過理論學習,學生對于如何撰寫和宣講學術報告有了初步的了解。他們將結合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研究興趣確定報告的主題,收集資料,根據(jù)撰寫和宣講學術報告的理論知識,組織和完成學術報告的發(fā)言稿和PPT。教學班學生來自學校農(nóng)學、植物保護、資源與環(huán)境管理、園藝、食品科學、動物科學、動物醫(yī)學、生命科學等多個學科專業(yè),學術報告主題豐富。教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將與學生充分協(xié)商報告主題,幫助學生完善報告內(nèi)容,確保教學后續(xù)環(huán)節(jié)的順利進行。

3.學術宣講(AcademicPresentation)。

學術報告宣講人將按照事先約定的時間,在課堂上宣講報告。報告的主題和點評的要點將提前交給學生聽眾。報告宣講中,學生聽眾不僅要聽取報告內(nèi)容而且要留意報告語言和技巧的運用。報告宣講后,學生聽眾與宣講人先就報告的內(nèi)容進行目的語的口頭交流,然后進入講后點評環(huán)節(jié)。

4.講后點評(AudienceEvaluation)。

澳大利亞課程中心主任DavidNunan認為講后點評不僅包括評價本身(Assessment),還包括了對評價結果的理解和依據(jù)該評價結果應該采取的行動。因此,我們采用講后點評法,組織和引導學生對宣講報告的開場、結尾、結構話語的使用、PPT的輔助效果、圖片圖表的解釋、聲音的運用和體勢語的使用等進行討論和評價,直觀地幫助學生掌握和運用學術宣講的語言和技能。

(二)教學結果與討論

收集資料,撰寫、宣講和點評報告的實踐過程既鍛煉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用英語進行學術宣講的技能。在宣講報告的準備階段,學生通過報告內(nèi)容的組織以及宏觀表達(Macro-structureSignals)和微觀表達(Micro-structureSignals)的實際應用,加強了寫作的邏輯性、連貫性和一致性。宏觀表達和微觀表達的學習和使用不僅幫助學生了解了這些表達的不同作用,較好地掌握了學術宣講語言,而且?guī)椭麄兘⒘诵问綀D式,使他們在學術講座中得以更好地把握講座內(nèi)容的整體結構。教師在這一階段針對學生報告中核心內(nèi)容比例失當以及報告內(nèi)容一致性不夠的問題,運用美國專業(yè)演講者Morgan和Whitener的組稿方法,指導學生從核心問題出發(fā),向外擴展來組織講稿,刪除了報告中不必要的細節(jié),進而突出了報告的要點,完善了報告的內(nèi)容。點評和討論宣講報告讓學生明確了理論學習階段的模糊認識,改進了報告宣講階段的不足,真正掌握了學術宣講話語和基本技能。正如美國應用語言學專家MichaelRost在論及學術講座研究方法時所指出的那樣,讓聽眾來評價學術講座的效果,尤其是講座中的不足,是一種有效的學術講座研究方法。通過點評,學生明白了怎樣簡化PPT演示文稿、如何確定幻燈片的數(shù)量以及演示文稿與宣講的配合問題。宣講人對自己的表達速度有了更好的掌控,更加注意自己的體態(tài)語言。對圖片圖表解說的點評和討論,發(fā)現(xiàn)并解決了宣講人圖表解釋前不提示、圖表中解釋部分不明示以及講解與聽眾理解不同步等問題,幫助學生熟練了圖表解說的基本方法。

三、結語

第6篇

“游戲”一詞是現(xiàn)代語言哲學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很多哲學家及語言學家都常常用它來闡述自己的觀點,而在這之中,維特根斯坦是最有影響力的一位。他是語言哲學的奠基人,在西方乃至整個世界的哲學史上都占據(jù)著無可替代的位置。他的“語言游戲論”是現(xiàn)代西方哲學、語言轉向的代表性理論,以其注重實踐性、多樣性和規(guī)律性的語言觀對外語教學有著深刻的啟示和廣泛的意義,更為改善小學英語教學提供了深層的語言哲學依據(jù)。語言游戲[Sprachspiel]這個概念是他在《藍皮書》里提出來的,是他在考察語言的復雜現(xiàn)象時用的主要分析方法。“語言游戲”是一種把語言比作游戲的隱喻:人們在語言中用詞語進行游戲,詞語的意義在語言游戲中體現(xiàn)出來,也就是在詞語的具體使用中體現(xiàn)出來。維特根斯坦把語言游戲定義為:“把語言和活動———那些和語言編織成一片的活動———所組成的整體”。在他看來,語言是生活的一部分,語言只有作為生活的一部分才能被理解,像一種普通游戲是一種社會活動那樣,語言游戲也是社會活動的一部分,語言總是跟人的活動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語言游戲是“語言的原始形式”或“原始語言”。

二、小學英語教學中實施語言游戲的意義

面對好奇心強烈的小學生,面對靈活的英語教學,面對豐富多彩的小學英語教材,面對獨特的英語文化背景,我們?yōu)楹尾怀浞掷眯W生與生俱來的對“游戲”最普遍、最濃厚的興趣呢?英語課堂,尤其是小學英語課堂應該是多元化、多功能、多層次的教學活動,因此課堂的教學活動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所謂“教育有法,教無定法”就是這個道理。然而,一直以來,我們的英語課堂一直處于中規(guī)中矩的套路,拿到教材讀單詞、讀句子、講解課文、翻譯,然后背誦,整個程序根本體現(xiàn)不出英語課堂的任何特色,小學生對于本身就比較陌生的英語早早地失去了興趣。即使存在一些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穿插游戲教學,也只是依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進行,并沒有完善的理論作指導,收效甚微。因此,在語言游戲論視野下研究小學英語教學是很有必要的。

1.語言游戲是提高小學英語教學質(zhì)量的有效途徑。

對英語感興趣是學生學好英語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沒有興趣就沒有智力的發(fā)展,興趣是注意和理解的先決條件,激發(fā)生命有機體朝著適合自己的方向發(fā)展,最自然的方式就是快樂,快樂是激發(fā)生命力的一種正常而健康的方式。將游戲有效地實施到小學英語教學中,可以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游戲中能夠感受到快樂,以快樂的感受引導學生愛上英語,愛上英語課堂。要讓學生能夠大膽地說英語,積極參與到會話練習中,且能夠促進學生主動參加表演,提高改編對話的能力。所有的游戲教師都必須根據(jù)語言游戲理論精心設計,游戲的內(nèi)容是學生未知的,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學生在持續(xù)的游戲中反復練習語言,實現(xiàn)知識的內(nèi)化,比單純強調(diào)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更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xiàn)有效教學。在課堂上,一些活動性較強的游戲,可以在促進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動手操作能力和交際能力;一些開放性的游戲,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開拓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一些創(chuàng)造性的游戲,可以鍛煉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充分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潛能。從數(shù)量上來說,游戲使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游戲教學中來,使參與課堂教學的學生數(shù)量達到最大值。從質(zhì)量上來說,游戲能夠使學生有效參與其中,獨立思考能力達到最大值。在英語課上,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夠達到教學目標。

2.語言游戲是促進小學英語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重要手段。

在我國很多地方,尤其是比較落后的農(nóng)村地區(qū),小學英語老師依然沿用陳舊的英語教學方法教學生,他們長期形成的一些習慣工作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礙著教師智慧的形成,以及教師專業(yè)化的發(fā)展。這些習慣方式主要表現(xiàn)為兩類:一類是“搬運工”,即把所要教的知識內(nèi)容從教科書、教參搬到教案上,然后再把教案搬到課堂里告訴學生,一個教學流程就算完成了;另一類是“捆綁式”教學,即對學生的思考、問題解答、整個思維活動進行人為控制、牽制。這兩種教師習慣的教學方式降低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即使在一些較好的學校有老師避免了以上這兩種習慣方式,創(chuàng)造性地在自己的教學中實施游戲教學,但也只是停留在經(jīng)驗層面上,理論認識上的不足直接導致實踐中課堂教學仍然呈現(xiàn)機械、僵化的局面,并沒有充分發(fā)揮游戲在英語課堂上的作用。教師在語言游戲理論指導下進行課堂游戲的設計和指導,能夠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豐富教師的教學法知識,從而使教師在設計、實施并指導游戲的過程中,不斷提高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并提高教師的英語專業(yè)化水平。

3.語言游戲是推進英語課程改革的客觀需要。

傳統(tǒng)英語課堂一味重視語法的講解和詞匯的傳授,忽略了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忽略了趣味性對于英語學習的重要性,更忽視了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在課堂中實施游戲教學,其實就是要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強調(diào)學習英語要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倡導實踐、體驗、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性的教學途徑,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使學習英語的過程變成一種愉快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思考、大膽實踐。游戲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學生最感興趣的游戲作為英語學習最有利的工具和方法,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語言、感知語言,在參與和合作中發(fā)展學生的綜合運用語言能力。因此,在語言游戲視野下推進游戲教學非常符合英語課程改革的要求,對于促進小學英語教學的發(fā)展有重要意義。

三、“語言游戲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實施游戲教學具有如此重大的意義,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根據(jù)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理論來設置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游戲呢?如何才能最大地發(fā)揮游戲的功用呢?

1.教學中一定要有游戲規(guī)則,且每個學生都要嚴格遵守。

維特根斯坦語言游戲理論的第一個重要觀點就是“遵守規(guī)則”的相關性。維特根斯坦在他的著作《哲學研究》中說:“遵從一條規(guī)則類似于服從一道命令,我們通過訓練學會服從命令,以一種特定的方式做出反應……共同的人類行為方式是我們借以對自己解釋一種未知語言的參照系。”維特根斯坦之所以將語言活動與游戲作比,其目的之一正在于讓人們關注兩者在“遵守規(guī)則”這一點上的相似性,都要有一個“依之行事的規(guī)則”。進行任何一種游戲都必須遵守一定的規(guī)則,“語言游戲”的進行也不例外。維特根斯坦關于語言游戲遵守規(guī)則性的論述有兩點值得注意:(1)遵守規(guī)則的過程是不進行選擇的,是“盲目的”,是無需引導的行為。(2)維特根斯坦還堅持認為,遵守規(guī)則是一種習慣———“遵守規(guī)則,作報告,下命令,下棋都是習慣(習俗,制度)”。語言游戲之所以是一種游戲,不接受游戲參與者的活動是任意的而必須有所規(guī)定,語言游戲的參與者必須要遵守這個規(guī)定,否則兒童對語詞的學習是任意的,因為語詞與所指關系是任意的。以上分析可知,語言活動本身作為一種游戲,它就擁有自己的規(guī)則。而且處于生長期的小學生,他們的自控能力很弱,多動現(xiàn)象比較普遍,如果不在英語游戲教學過程中設置一定的規(guī)則來約束學生的行為,那課堂就會過分混亂而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因而,我們在英語課堂上設置游戲時就更應該設置好游戲的規(guī)則,老師和學生都要嚴格遵守。而且在游戲過程中,老師如果發(fā)現(xiàn)游戲的進行與當初設想有出入,有不妥當之處,可以邊玩邊進行修改,以使游戲的規(guī)則能夠達到讓學生盡可能多地使用英語的目的,從而達到游戲教學效率最優(yōu)化。

2.教學中游戲的設定要盡量與生活形式緊密聯(lián)系。

語言游戲理論的第二個觀點就是與“生活形式”的不可分離性。語言作為人類交流的普遍形式,與人們的生活形式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此,語言游戲應該與生活形式密不可分。維特根斯坦指出:“想象一種語言就意味著想象一種生活形式。”他提出“語言游戲”的概念,完全不是把語言看作一種靜態(tài)固定的東西而將之與“游戲”簡單相加,而是在于要突出“語言的述說是一種生活形式的一部分”。“語言游戲”與“生活形式”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生活形式”包含了“語言游戲”,又不僅限于“語言游戲”;而“語言游戲”是人們生活形式的一部分,有時甚至是最重要的部分。語言游戲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當中。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孩子不是空著腦袋進課堂的,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已經(jīng)形成了一定的知識經(jīng)驗。因此,這就要求教師要有一定的敏感度,注意觀察我們的生活,將周邊最容易見到的元素加入到游戲當中。本著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原則去設計和實施游戲,讓孩子們在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基礎上更容易理解游戲,更簡單地參與到游戲中去,從而獲得更大的快樂和收獲。比如,在設計對話時要注意情景的設置:和父母去超市購物、和好朋友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和同學周末去露營等等。要把人物、地點、場景都清晰地安排成孩子們熟悉而又喜愛的,孩子們都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這些場景,自然很容易地就能融入到老師設計的情景中;而且整個課堂的氛圍肯定是相當輕松而又愉悅的。

3.教學中游戲的設定要注意多樣性、娛樂性和競爭性。

第7篇

(一)結構主義的思想基礎

亞氏認為,真實的環(huán)境世界本身是復雜和多樣化的,但復雜混沌背后的空間組織方式又是有章可循的,局部環(huán)境之所以能夠恰如其分地存在于特定的時空中,與其所在的整體環(huán)境的組織關系密切。雖然環(huán)境由眾多層級和不同尺度的要素構成,但當我們提煉出要素“原子”和“分子”的組織經(jīng)驗時,曾經(jīng)發(fā)生在不同尺度中的美好環(huán)境才有可能再度出現(xiàn)。歷經(jīng)多年,在基于大量環(huán)境行為的調(diào)查研究后,亞力山大在《一種模式語言》一書中提出了從城鎮(zhèn)、社區(qū)、鄰里、建筑直至細部構造的253條模式,這些模式一直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相伴,代表著有活力的、自下而上的、適度合理的環(huán)境單元,并用通俗易通的圖解和文字加以表達。同時,每一模式也可看作構成環(huán)境語言系統(tǒng)中的語匯,語匯之間可以依據(jù)設計條件有機地組織在一起,每一模式在尺度上都有助于完善它前面的“較大的”模式,同時也為后面“較小的”模式所補充,從而有助于設計者利用這些模式及其組織關系,在模式語言的語構網(wǎng)絡中重構美好環(huán)境,實現(xiàn)建筑的“永恒之道”。不過,相比亞歷山大早期的《形式綜合論》和《環(huán)境結構的原子》等偏重數(shù)理分析的論著而言,模式語言理論除了延續(xù)結構主義思想外,也重視從現(xiàn)象學的真實體驗中把握環(huán)境的意義,以達到“結構—人文”合一的理想研究范式。

(二)重視臨場體驗、回歸質(zhì)樸本真

作為模式語言思想的基礎,《建筑的永恒之道》不但在源頭上奠定了《一種模式語言》及其后來學術論著的思想基礎,更重要地是指出了人們認知和踐行“精神家園”的思考方式,那就是重拾曾經(jīng)淡忘的現(xiàn)場感受、地方建造過程以及根植于場地和內(nèi)心的歷史情懷。在亞歷山大看來,工業(yè)文明之前的城市環(huán)境似乎具有更多的“精神特質(zhì)”,人們自發(fā)地、循序漸進地、相互協(xié)作地建造著他們的家園,為物質(zhì)環(huán)境注入歸屬感和親和力。而現(xiàn)代主義則倡導設計分工、圖紙?zhí)娲F(xiàn)場、技術精英主宰設計,導致設計者與使用者、環(huán)境與用戶、物質(zhì)環(huán)境與精神家園割裂。亞氏也在其所著《住宅制造》一書中揭示了現(xiàn)代主義生產(chǎn)體系下產(chǎn)生這些隔閡的必然性,并認為,只有對現(xiàn)行生產(chǎn)方式進行根本變革,才能重歸自古以來便存在的設計“永恒之道”。之后,亞歷山大強調(diào)設計應始終立足于現(xiàn)場感悟,分析及日常建造經(jīng)驗的積累,擯棄學院派的抽象說教和功能主義的金科玉律。雖說這些理念在當下看似烏托邦,但其間蘊含的人性關懷,對環(huán)境存在本真意義的追求都是難能可貴的。

(三)“徹底”的公眾參與

從制度上改良現(xiàn)行生產(chǎn)方式的有效途徑便是引入公眾參與,《俄勒岡實驗》和《林滋小吃店》等成果試圖從實踐上論證公眾參與對塑造有活力環(huán)境的重要性,影響了“社區(qū)建筑學”和“社區(qū)設計”理念的推廣,形成了“使用優(yōu)先”的設計方法和以建立設計導則為目標的“任務書設計”模式。而亞歷山大提出的253種模式正是以其通俗易懂的圖解語言,以設計導則的方式幫助民眾參與設計和建造。因此,以用戶和使用優(yōu)先為準則的參與機制不只停留在調(diào)研、分析和設計階段,更在于實地的建造階段,公眾參與的徹底性也并非排斥設計師的指導,而是強調(diào)公眾參與建造的全程性。唯有此,才有可能協(xié)調(diào)政府、開發(fā)商、設計單位和用戶的多方利益,才有可能保證模式語言思想付諸實施。

(四)具有應變性的模式

模式語言不是一些學者所理解的那樣,是僵化封閉的。253種模式在亞歷山大看來只是邁向“永恒之道”的開始,人們只是在開始時以設計導則的方式套用該模式,然后在實踐中逐漸體會并內(nèi)化為結構關聯(lián)、臨場經(jīng)驗和公眾參與等思想,模式語言指導下的“永恒之道”才能真正實現(xiàn)。此外,使用模式的系統(tǒng)就像使用語言一樣,有些語言根生于民間,即使是一般的公眾也可以運用自如,能否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并不僅僅在于人們掌握現(xiàn)有語言的多少和熟練程度,更在于是否能因地制宜地根據(jù)既有模式進行完善和變通。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經(jīng)濟發(fā)展階段的人們講出來可以千變?nèi)f化,這樣每個人運用這些模式都不一樣,可以產(chǎn)生無數(shù)不同的形式,就如同人類語言可以用來創(chuàng)造無窮無盡的句子一樣。一旦人們從初學語法的限制中走出來,根植于現(xiàn)實建造經(jīng)驗的既有模式便賦予了新的意義,如此隨反復,模式語言的適應性得到了延續(xù)。

二、模式語言的教學啟示

(一)結構主義思想促進教學內(nèi)容整合

面對環(huán)境設計的理性與感性、結構與人文、宏觀與微觀的專業(yè)特點,除了從上述某個側面建構各個院校的環(huán)境設計教育特色外,整體的、基礎性的、具有普適性的教學內(nèi)容仍有待于進一步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然而,整體性的過程是要將上述分立的專業(yè)特性統(tǒng)一在一定的結構框架內(nèi),以形成相應的教學體系。另外,學生習得的知識經(jīng)驗最終還要用于實踐,而企業(yè)(公司)的設計項目一般均具有整體性,各類知識被統(tǒng)一到一個完整的項目下運作。這樣,與學校按課程分解傳授知識的運作方式截然不同,造成了企業(yè)項目運作的整體性與學校課程知識分解性的博弈,對以項目制合作為基礎的校企合作影響較大。而在《一種模式語言》中,結構化的設計思想使作者十分看重規(guī)劃、建筑(含室內(nèi))、園林乃至細部構造等不同空間層次的整合問題,并借由結構化的理論模型融合了感性與理性的對立。從學科專業(yè)的發(fā)展現(xiàn)實來看,環(huán)境藝術設計多年來的跨界與融合已催生出專業(yè)發(fā)展的包容性,如果將模式語言的設計方法與教學內(nèi)容相結合,教學內(nèi)容將有自然獲得模式語言結構化“基因”的可能。概括起來,在學期項目制實踐教學中,教學內(nèi)容的整合可分為課程之間的整合和課程內(nèi)部知識模塊的整合。以居住區(qū)環(huán)境設計為例,授課內(nèi)容的編排可與模式語言的空間組織層級相對應,課程從小區(qū)詳細規(guī)劃開始,經(jīng)由園林設計、建筑及室內(nèi)設計,再到細部構造設計,我們稱這種一般框架為教學的“基本模型”,是描述和指導學期項目教學的基本結構。然而,基本模型結構并不意味著設計及教學過程時序的固化,相反,由于項目設計的整體性,不同空間層級的設計內(nèi)容是相互滲透和彼此制約的,完全分段式的教學安排顯然不能勝任。例如,設計流程末端的細部構造設計會影響甚至原有的方案設計,園林設計未能與住宅內(nèi)部需要優(yōu)質(zhì)景觀的房間相對應,均會導致上下游設計過程中出現(xiàn)負反饋的情況,而且,現(xiàn)實項目的運作過程可能比教學時的情況更為復雜、多變。因此,除遵循常規(guī)教學管理的“自上而下”的“基本模型”外,仍需補充“自下而上”的“修正模型”予以完善,修正模型的意義在于其自由度和靈活性,將來自各個課程的不同知識模塊(模式語言)進行跨時段組合,以靈活介入的方式適時“插入”基本模型之中,由學期項目教學總負責人組織調(diào)配,這對以往按部就班的教學管理方式提出了新挑戰(zhàn)。

(二)從模式借用到自主創(chuàng)造

設計創(chuàng)新更多是立足于既有成果的繼承、重組和模仿,并在長期的借鑒過程中逐步內(nèi)化為學生的思考方式和知識技能。模式語言為初學者提供了便于模仿的環(huán)境單元,這與大多數(shù)初學者經(jīng)由模仿再到創(chuàng)造的學習過程相似。因此,依照模式語言思想,教學的第一階段可強調(diào)借鑒和模仿,學生只需借用既有模式語言或對其稍加改動,便有可能設計出具有活力的環(huán)境場所;第二階段應突出學生思辨和重組各類模式語言的能力,以模式語言的評析和反思為主導,逐步替代第一階段的模仿,為創(chuàng)造性地改良既有模式奠定基礎;第三階段是形成設計思想的認識論階段,除了幫助學生運用模式語言理論組織環(huán)境系統(tǒng)外,形成模式語言的觀察和思考方式應比掌握既有的模式語言本身更為重要,這種觀察和思考方式就是重視臨場體驗,從真實的自然條件、社會文脈和行為事件中檢驗和創(chuàng)新原有模式語言。因此,經(jīng)過由模仿上升到設計方法論的過程,不僅是模式語言理論發(fā)展的內(nèi)在要求,同時也與學生認知發(fā)展的過程相吻合,理論研習與教學實踐的聯(lián)姻可藉此形成。

(三)重拾臨場體驗的設計研究方法

設計研究方法除了基于實證主義、人文社會科學的調(diào)查、統(tǒng)計分析方法外,個人主觀經(jīng)驗的積累和體驗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模式語言理論看來,基于個體經(jīng)驗和理解的現(xiàn)象學方法在強調(diào)身體作為環(huán)境感知中介的同時,也強調(diào)了身體作為設計和建造中介的重要性,而這一點恰恰是當前環(huán)境設計教育所日漸缺失的內(nèi)容。設計中介(工具)在適應現(xiàn)代生產(chǎn)方式的同時,也在簡化或弱化我們觀察、設計及建造的本能,完全借助圖紙或其它新媒介,設計和建造成了純粹的“人—圖”關系或“人—機”對話,潛藏于土地、空氣、山林、雨露和世俗生活的場所情態(tài)正被時髦的“設計理論”和工具所替代,最終可能導致作品遠離現(xiàn)實生活,僅存留其作為軀殼的外表形式。因此,從模式語言思想感悟設計教學的真諦在于重拾臨場體驗的設計方法,在適當借用現(xiàn)代設計中介(工具)的同時,在身體與場地、身體與材料、身體與現(xiàn)實建構的過程中回歸環(huán)境設計的“永恒之道”。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