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久久久字幕|亚洲精品成人 在线|视频精品5区|韩国国产一区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期刊支持:400-888-9411 訂閱咨詢:400-888-1571股權代碼(211862)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聲樂教育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4 15:15:45

序論:在您撰寫聲樂教育教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聲樂教育教學論文

第1篇

當前,在絕大多數人的概念和意識中,多元化的藝術教育理念和思想是一種標準的外來文化,但正如前文已經提及的,我國的現代民族聲樂藝術,民族聲樂教育從誕生、發(fā)展之初就具有鮮明的多元化特質,可以說多元化是我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與教育發(fā)展的肇端,但因為種種原因,我們在新的世紀,新的時期將這種思想和理念一直堅持繼續(xù)秉承和發(fā)揚??傮w來講,我國現代民族聲樂的發(fā)展與形成主要分為四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四五十年代。這一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我國的民族聲樂學科教育與建設還沒有完全走上正軌,這時的民族聲樂無論在教學和演唱上都受到傳統(tǒng)民族聲樂的深入影響,無論是在演唱方法還是作品藝術風格層面,如郭蘭英演唱的《一條大河》、郭松演唱的《烏蘇里船歌》、王昆演唱的《秋收》《南泥灣》等等。這時的民族聲樂作品或改編自少數民族或地方性民歌,或源自戲曲曲藝的曲調,在演唱的處理與表現上也帶有鮮明的傳統(tǒng)民族聲樂的唱腔和韻味。第二階段是20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這一時期對于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來講是一個較為特殊的時期。這一時期因為很多特殊的原因我國的社會十分封閉,動蕩不斷,一切藝術都陷入停滯甚至倒退,但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卻仍在夾縫中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和發(fā)展。由于極端的思想影響,在我們的學術界出現了一種否定外來文化的思想,武斷的否認一切外來文化的作用和價值,而一批早年有過歐美留學經驗的聲樂教育家則堅決的抵制這種思想,并與其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主張我國現代民族聲樂的發(fā)展必須走一條“土洋結合”的道路,這便是我國現代民族聲樂發(fā)展史中非常著名的“土洋之爭”。而隨著我國社會動蕩的結束,改革開放的開始,我國開始再次走上正常發(fā)展的軌道,而爭論的結果自然是“土洋結合”道路的勝利。而這次爭論的積極意義則在于從此明確了我國現代民族聲樂的發(fā)展理念與發(fā)展防線,使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和教育重新走上了正常發(fā)展的軌道。第三個階段是改革開放開始至20世紀末。這一時期我國各項事業(yè)蓬勃發(fā)展,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也重新開始發(fā)展和完善,民族聲樂也正式作為一種藝術學科進入了我國高等教育體系。因為我國的高等音樂教育一直完整的沿用西方音樂教育體制,因此,這時“土樣結合”的音樂教育理念與思想在我國的民族聲樂教育教學過程中得到了進一步的貫徹和發(fā)展。通過以中國音樂學院、沈陽音樂學院為代表的一批聲樂教育家不懈探索和努力,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在科學性、系統(tǒng)性。規(guī)范性上都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和進步。培養(yǎng)出了大量優(yōu)秀的具有較高藝術水準和演唱水平的民族聲樂教育家與歌唱家,如、閻維文、宋祖英、等等,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和繁榮。而大量具有新時代氣息的專業(yè)化聲樂作品也大批的出現,這些作品同這時的民族聲樂演唱方法和風格一樣,鮮明的帶有歐洲古典音樂的藝術特征,無論是在音樂形式還是在音樂風格上??梢哉f這一時期堪稱是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發(fā)展的黃金時期,無論是在演出市場的繁榮程度還是在教育教學的學科建設上。而當我們回顧這段歷史,我們不難發(fā)現,這時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這時我國的高等民族聲樂教育完全起到了民族聲樂藝術進步發(fā)動機的作用,在借鑒和吸收外來聲樂文化,尤其是歐洲美聲唱法上完全做到了多元化的理念和思維,在堅持本民族藝術特征與審美特質的前提和基礎上最大限度的做到了開放性與包容性,兼收并蓄,才使得我國現代民族聲樂的藝術形態(tài)最終確立。第四個階段是21世紀初至今。這一時期我國的社會的各個層面都進步、發(fā)展和轉型。伴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實際需求的變化,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演出市場和舞臺上出現了很多新鮮的元素。

“原生態(tài)”的抬頭“,跨界風”的盛行“,學院派”的堅守,等等。一批新生代民族歌手也相應而出,如融“民聲”與“美聲”為一體的吳碧霞,“民聲”與“通俗”無痕跨界的譚晶,“神曲制造者”龔琳娜等等。多種多樣的聲樂演唱方式、表演方式、聲音理念、審美理念紛至沓來,對我們高等民族聲樂教育提出了嚴峻和現實的拷問和鞭策。我們的高等民族聲樂教育在教育理念與思想、學科建設、課程設置等等層面上何去何從,是當前我們民族聲樂教育工作者們必須要正視和重視的一個重要課題。前文已有所提及,我國的現代民族聲樂藝術是在我國傳統(tǒng)民族聲樂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的,民族性是其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因此,要想使其在新時期進一步發(fā)展和進步,我們在實際的教育和教學過程中就一定不能忽視對于傳統(tǒng)的秉承和發(fā)揚。而民族性的保持本身就是多元化音樂教育理念與思想重要部分與明顯特質。重視傳統(tǒng)民族聲樂,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從傳統(tǒng)民族聲樂中發(fā)掘和提取藝術養(yǎng)分本身也是多元化思想更加全面和徹底的貫徹。“事實上如果我們對我國的戲曲藝術有一個較為全面深入的理解的話就會發(fā)現,幾乎我國每個地方和民族戲曲藝術都有著自己明確、鮮明的發(fā)聲理念和規(guī)范系統(tǒng)的發(fā)聲方法。例如我國的最大地方戲曲劇種京劇,其演唱發(fā)聲方法就極具系統(tǒng)性、規(guī)范性和科學性。與美聲唱法相比甚至在很多方面更為具體,要求更為嚴格,有很多專用的聲樂演唱學術名詞,如:真嗓、假嗓、左嗓、調嗓、喊嗓、丹田音、云遮月、塌中、腦后音、黃腔、冒調、走板、不搭調、氣口、換氣、偷氣、嘎調、長吭、雜夯等。每一個名詞都是一種十分具體的聲樂演唱要求或聲樂演唱標準,并且這些聲樂演唱術語與西洋美聲唱法中的學術名詞相比更加易于國人的理解和掌握,如果能夠在聲樂教學中適當的運用和融入諸如此類的一些聲樂名詞和聲樂演唱概念和要求對我們的民族聲樂演唱與教學都是大有裨益的。”誠然,科學性的聲音理念與意識對于我國民族聲樂發(fā)展的作用、價值和意義是不容否定的,這是高水準聲樂演唱聲音質量的最基本保證,但如果在演唱中一味片面的強調科學性,而忽視或者忽略了民族性的概念和意識,或者對民族聲樂作品本身沒有一個清晰全面的認知,那么無論如何完美的聲音也不能引起我國聽眾的情感與思想共鳴。因此,在我們的民族聲樂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將傳統(tǒng)民族民間音樂和聲樂藝術作為必修科目系統(tǒng)的納入我們的教學計劃,并有效的開展和實施,這樣才能使學生對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藝術本質與內涵有一個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認知和理解,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建立起牢固的民族意識,才能最終在演唱中完美的表現出來。另外,加強對于各地方,各民族的原生態(tài)民歌的學習、理解和掌握也是十分必要的,對于原生態(tài)民歌的概念,價值和意義我們已經有過很多研究,了解也比較詳細,無需過多贅言,但需要之處和強調的是,當前,從民族聲樂的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對于原生態(tài)民歌一定要避免矯枉過正的態(tài)度。我國原生態(tài)民歌眾多,類型多樣,舉不勝舉,每種原生態(tài)民歌的自身性質、類型、狀態(tài)也都不盡相同,我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要認識到,我們學習原生態(tài)民歌,最重要的是要從其中理解和掌握更多的核心審美特質,并將這些潛移默化的應用于我們的民族聲樂演唱,而不是淺顯的學習某些特殊的發(fā)音方式、民族語言、方言或曲調,或是將其生硬的套裝于課堂教學或者實踐舞臺、這樣才是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fā),尊重藝術發(fā)展的科學規(guī)律,切不要形而上學。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符合了多元化的藝術發(fā)展精神與思想,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我們民族聲樂教育教學的有效開展、進步與完善。

二、在堅持民族與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性多元實踐探索與嘗試。

近年來,譚晶、龔琳娜、吳碧霞等“跨界民族歌手”的不斷出現,以宋祖英為代表的學院派歌手與其他類型歌手“混搭”取得成功效果,都不停的沖擊著人們的視聽感受,同時也在極大程度逐漸突破了人們以往對于民族聲樂概念的認知和理解。但從嚴格的聲樂學科種類劃分的角度來看,這些看似不同類型的歌手都屬于民族聲樂的范疇,但又各自具有鮮明的特色,吳碧霞本身具有深厚的傳統(tǒng)民族聲樂功底,她在藝校期間學習的是湖南花鼓,進入大學后正式開始學習民族聲樂專業(yè),而在研究生階段卻轉而攻讀美聲專業(yè),這種中西合璧的學習經歷極大的拓展了她的藝術道路,展現出更強的藝術感染力與表現力。但如果我們對整體聲樂藝術或者聲樂理論有一個較高的認知水平就不難發(fā)現,如果單單從演唱的專業(yè)性與規(guī)范性來講,吳碧霞的美聲演唱只具其形,不具其實,是較為業(yè)余的,其根本性質上是一名非常標準的民族歌手,但即使她的美聲演唱較為業(yè)余,只表現出一些皮毛,但這也極大的豐富了她的歌唱藝術層次,增強了她的藝術規(guī)格。再比如“民俗”唱法為代表的民族歌手譚晶,雖然她的民族與通俗唱法結合只是簡單用民族聲樂的演唱方法演唱流行性質的歌曲,在聲音的運用于表現層面上并沒有突破民族聲樂的范疇,但至少為我們實際的教育教學和演出實踐上拓展和豐富了曲目的選擇。再比如憑一首神曲《忐忑》,以奇葩形象出現在人們視線里的龔琳娜,則以民族聲樂為基點,開創(chuàng)了一條極為獨特的蹊徑,樹立起自己鮮明的風格。如果我們深入的分析它的演唱風格,不難發(fā)現其實她無論從聲音的運用還是表現的方式上人屬于民族聲樂的范圍,首先,她的聲音具有明顯的非常正統(tǒng)和規(guī)范學院派特征,但在具體的藝術處理和表現上融入了非常多元的藝術風格。比如《忐忑》、《金箍棒》因為編曲和配器上完全由她的德國音樂家丈夫操刀,所以表面上帶有一定的后現代風格,但究其實質,她此類型的聲樂作品則運用了我國傳統(tǒng)戲曲音樂的元素,也正是這種民族與現代結合所產生的非常獨特的,甚至有些怪異的、令人啼笑皆非的藝術效果才給人耳目一新的視聽沖擊,使人們在最短的時間內認識了這位其實成名已久的民族唱法的歌手。同時,無論你對她的這種演唱風格是喜愛還是厭惡,認同或者唾棄,我們都無法否認其對于我國民族聲樂演唱風格豐富和多元化產生的積極作用和意義。上述事例說明,首先,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多元化的基點是民族性為基礎與科學唱法相結合,而民族聲樂多元化的方向一方面是繼續(xù)深入挖掘傳統(tǒng)民族民間音樂中的藝術元素、精神與氣質,同時要繼續(xù)秉承包容性與開放性,兼收并蓄的吸收外來音樂的藝術元素,從藝術處理與表現上不斷的豐富和拓展自己,而現有的成功經驗也為我們的民族聲樂教育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因此,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要進一步更加徹底和完善的貫徹多元化的理念和思想,我們主要應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在堅持民族性的基礎上繼續(xù)加強學生聲樂演唱的科學性、專業(yè)性與規(guī)范性,緊跟國際上美聲聲樂藝術發(fā)展的潮流,吸收先進的聲樂演唱理念,另一方面還要在演唱的藝術處理、曲目選擇、演唱實施上大膽的探索、創(chuàng)新和嘗試,鼓勵學生在合理的藝術范疇內,在教師的指導下最大限度的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展開多元的聲樂演唱實踐。我國民族聲樂藝術與美聲唱法的借鑒和融合對我們來說已經是一個非常熟悉的概念和課題,這本身也是我國民族聲樂發(fā)展多元化的最根本體現,但需要指出的是,美聲唱法本身也是多元化的,也是在不斷發(fā)展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受到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我國對于美聲唱法的概念、意識都源自俄羅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對于美聲唱法的理解和認知才真正與國際接軌,20世紀八九十年代,可以說意大利的聲音理念占據主流,而21世紀初,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意大利的美聲藝術發(fā)展逐漸陷入停滯,但在德奧地區(qū)美聲聲樂藝術則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和發(fā)展,這時德奧的美聲聲樂理念與風格獨占鰲頭,而近年來,隨著我國與法國之間交流的廣泛和深入,我們發(fā)現法國的美聲聲樂藝術風格與我們的亦有很多契合和相融之處,所以,可以說,我們對于美聲聲樂藝術的借鑒與應用要具有發(fā)展性和國際性的眼光和視角,這樣才能使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更具普世性,才能更好地走向國際聲樂舞臺。同時,我們要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的市場意識。作為新時期的民族聲樂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對當前社會的藝術發(fā)展形勢與藝術市場需求有一個清晰、全面的了解與認知,并從社會實際需求的角度出發(fā),在教學中不斷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我們必須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我們的高等教育不是空中樓閣,我們的學生在大學期間除了學習“高大上”的基本聲樂演唱技能以外更要面對畢業(yè)后殘酷的職業(yè)競爭,因此,在大學期間僅僅具有專業(yè)的歌唱技能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應該在保證學生專業(yè)演唱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拓展學生的藝術表現力。首先要不斷的拓展教學曲目,傳統(tǒng)的教學曲目固然很多是必須要學習的,但音樂是社會生活的實際表現,必須要積極鼓勵學生演唱更多的新創(chuàng)作的曲目,而在選擇類型上也不應拘泥于固有思維,無論是傳統(tǒng)的民族聲樂曲目還是新創(chuàng)作的曲目,無論是流行歌曲還是音樂劇選曲,只要是符合民族聲樂演唱的風格與特質就可以為我所選,為我所用。而在演唱的表演形式上也要盡量的拓展,鼓勵學生在課堂、考試和實踐演出中選用對唱、重唱,甚至可以與流行唱法、美聲唱法、民族樂器、西洋管弦樂器進行組合,然后教師要對其進行規(guī)范和指導,這樣不但能夠極大的拓展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同時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培養(yǎng)學生多元化的、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藝術思維和意識,在“授人以魚”的同時“授人以漁”,使學生在走進社會后真正適應多元文化為主導的社會實際需要,成為具有較高實踐能力、適應能力和社會競爭力的民族聲樂專業(yè)人才,同時這也能夠最大限度的杜絕教育資源的浪費。

三、結語

第2篇

1聲樂教育現狀分析

從現狀分析,聲樂教育已經成為高校藝術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隨著高校人數的不斷遞增,聲樂教育面臨著極大的挑戰(zhàn),這不僅體現在教師的儲備上,還表現在教學器材的應用上,更重要的是學生水平能力有著很大的差異性,這在某種層面上給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從而導致高校聲樂教育面臨極大的挑戰(zhàn),針對這種現狀,高校聲樂教育必須尋求改革,以期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從而促進學生藝術氣質得以提升。

2優(yōu)化高校聲樂教育的具體策略

2.1改進教學理念

近些年來,我國高校教育教學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這不見體現在文化課的建設上,而表現在藝術教育層面上,從而促使學生綜合素養(yǎng)得以改善,聲樂作為藝術教育的一部分已經引起高校的關注,并在教學理念上得以創(chuàng)新。很多高校開始重視聲樂課程教學,并且將全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這使得高校聲樂教育迎來新的發(fā)展階段,在豐富學生業(yè)余生活的同時,促使學生藝術修養(yǎng)得以改善,從而健全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除此之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借鑒其他國家的教學理念及方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促進聲樂教育課程實效性的實現,從整體角度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

2.2強化作品內涵理解

高校聲樂教育改革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他們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深入挖掘作品本身的獨特性,從而明確作品的情感基調。對于作曲者來說,他們處于不同的時代背景,且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不同,所以他們的情感基調有著加大的差異性。這需要教師花費更多的時間去理解與領悟,并且思考如何向學生傳遞思想感情,讓學生了解作品本身需要傳遞的情感,而且彰顯作品風格,從而幫助學生能夠了解作品本身的風格,這對于聲樂知識的掌握是非常有利的一面。只有這樣,聲樂教育才能真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且彰顯作品真實性與完整性,學生能夠輕松自如的駕馭作品,同時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具有震撼力。從整體角度分析,教師的教學觀念非常重要,這在某種層面上決定了教學的走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真正體現出學生主人翁的地位。

2.3增加學生興趣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興趣推動教學活動必然會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以往的教學主要是以填鴨式為主,而基于興趣層面的教學必然會使課堂教學氛圍較為融洽,對于教師而言需要不斷完善教學內容,并且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抓住學生好奇心,從而激發(fā)學生內心的求知欲,掌握新的技能。興趣教育在實施過程中會面臨極大的挑戰(zhàn),基本樂理部分相對來說比較容易,但是相對復雜的音樂鑒賞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篩選與學生生活聯系密切的內容作為教學部分,“接地氣”的內容往往能夠達到最佳的效果,并搭建起學生與教師溝通的橋梁,增強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讓聲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充滿“人情味”,這也有助于教學獲得最好的效果。

2.4加入實踐教學內容

實踐教學內容的增加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有極大的幫助作用,強化學生表演的欲望,每位學生都具有自身的獨特性,且表揚模式大相徑庭,教師應該對學生的閃光點給予重視及發(fā)掘,在教學設計過程中,盡量篩選適合學生個性的教學模式,增加實踐教學內容,這對于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也是有極大的幫助,并且考驗教師的教學技能,使其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儲備及教學經驗。高校聲樂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增強藝術修養(yǎng),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也是益處多多,因而聲樂教育應當重視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采取相應的措施去優(yōu)化教學活動,比如學分制、獎勵措施等,從而促使學生對聲樂教育的興趣不斷遞增,并且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寬闊的舞臺進行表演,讓他們感受到聲樂教育帶給他們的快樂,享受成功的喜悅,由此可以看出實踐活動的展開對聲樂教育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舉措,豐富的舞臺表演經驗,與此同時對學生性格的形成也有極大的幫助,由此可以看出,舞臺表演實踐的推行是非常必要的,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具體情況采取恰當的表現形式,這樣不僅能夠增強聲樂教學的實際效果,更能讓學生從中收獲掌聲與成功,這正是聲樂教育帶給學生的真實的體驗過程。所以教師在聲樂教學中應該為學生提供展現自我的舞臺,并且為學生給予有效的教學建議,優(yōu)化教學活動。

3結語

總體來說,高校聲樂教育面臨極大的教學弊端必須予以及時的改善,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及環(huán)境,從而推進教學活動取得更理想的效果,提升學生藝術修養(yǎng)。本文中簡要概述了當前高校聲樂教育存在的弊端,并提出優(yōu)化的教學策略以提升高校聲樂教育質量。

作者:趙妍 單位:河南科技學院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淺談關于高校聲樂教育教學的改進[J].音樂時空,2015(18).

[2]毛亞雄.關于改進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聲樂教學的幾點探討[J].音樂時空,2014(02).

[3]初冠楠.淺談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聲樂教學改革[J].大眾文藝,2014(17).

第3篇

目前音樂教育的專業(yè)課程可分為公共(通識)課程、專業(yè)課程、教師教育課程幾個部分,除了基礎的教育學、心理學之外,與學生教學實踐能力息息相關的音樂教育類課程主要集中在專業(yè)基礎(必修)課程或教師教育課程中,大多在本科三、四年級開設,大部分高校目前只開設了一門必修的音樂教育課程。隨著基礎音樂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將越來越意識到音樂教育課程的重要性,增加音樂教育課程必將成為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改革的趨勢。然而怎樣科學地調整課程結構,增加適用的音樂教育課程呢?筆者認為以下幾點是值得思索的:一是音樂教育課程在音樂教育專業(yè)各類課程中是否真正占有核心地位,各音樂教育課程開設的時間是否貫穿于本專業(yè)大學四年的始終,該類課程是否真正受到教學管理人員、教師、學生的一致重視;二是音樂教育課程是否真正貫徹了“以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為核心”的觀念,如果開設的音樂教育類課程僅僅是數的增加,那只是增加了學生的負擔。筆者建議可開設中小學音樂教材教法、中小學音樂課堂樂器演奏、中小學音樂課課例鑒賞等實用性課程;三是音樂教育課程是否能夠立足于本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目前許多音樂教育類課程主要借鑒了國外一些知名的音樂教育思想(如奧爾夫、達爾克羅茲、柯達伊等),然而基于本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教學方法卻幾乎沒有,學生只能運用國外的音樂教學法對我國民間音樂素材的音樂作品進行教學設計,有時候未免牽強附會,因此筆者認為應該開設基于民族音樂文化的音樂教育課程。

二、改變教學模式,注重課程融合

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開設的專業(yè)課程大致可分為音樂技能類課程、音樂理論類課程、音樂教育類課程,每一類課程對于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建構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這些課程各自為政、互不融合,那么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這些課程只有協(xié)同作戰(zhàn),才能達到1+1>2的效果。對于音樂技能課程來說,首先要使學生明白學習音樂技能課程的目的,是以舞臺表演為目的還是以當教師為目的,這個問題必須搞清楚。其次應培養(yǎng)學生的教師角色意識。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學習了技能技巧,還會主動思考如何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教學規(guī)律,如何解決學習過程中的難題,如何將學習所得運用于中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實踐。另外應開設一些與中小學音樂教學結合緊密的技能性課程,如自彈自唱、即興配奏、小型課堂樂器演奏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學生的專業(yè)技能轉化為中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能力。對于音樂理論課程來說,大部分學生都不夠重視,認為理論學習枯燥無味,然而不僅音樂技能技巧的學習有賴于音樂理論的學習,而且從音樂教師需要的綜合素養(yǎng)來看,對音樂本體的分析還是對音樂相關文化的掌握,無不需要扎實的音樂理論根底,因此,首先要增加學生對理論學習的興趣,筆者建議可改變僅由教師講授的單一的教學方式,將理論課程學習中一些簡單的內容交由學生講解,教師加以引導和補充,這樣既能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對于音樂教育類課程來說,要提高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絕不可能單打獨斗,要和音樂技能課程、音樂理論課程協(xié)同作戰(zhàn),要使學生認識到,只有將所學的音樂知識、音樂技能與音樂教育理論教學技巧聯系起來,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學實踐能力。此外音樂教育課程應改變教師單一說教的模式,開發(fā)各種實踐形式,如課例鑒賞、教案寫作、中小學音樂課情境模擬、微格教學、說課實踐等,只有讓學生親身體驗中小學音樂教學,才能提高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

三、增加實踐形式,拓寬實踐渠道

傳統(tǒng)的音樂教育專業(yè)實踐主要包括藝術實踐與教育實習,藝術實踐主要是對學生音樂技能方面的展示,教育實習主要包括中小學教學實習與實作,一般安排在音樂教育專業(yè)的第四學年,無論從實踐的形式還是渠道來看,對于培養(yǎng)學生音樂教學的實踐能力來說都遠遠不夠。筆者認為要拓寬學生的實踐渠道,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增加學生課堂實踐的機會,這主要是指學生在專業(yè)課程的課堂中進行模仿式教學。以筆者長期執(zhí)教的音樂教學論課程為例,筆者不僅講授中小學音樂教學的理論知識,更開拓空間讓學生在課堂上模仿中小學音樂課進行教學,從教材分析到教案寫作再到課堂實踐,學生從模擬的環(huán)境中會使教學實踐能力得到提高。再如,基本樂理、和聲、曲式、中外音史等音樂理論類課程,每門課程都是中小學音樂教學所需要的知識,在這些課程的教學中,我們同樣可以讓學生進行課堂教學實踐,截取其中較為簡單的內容,讓學生通過自行預習上網收集資料PPT課件展示的方式將教學內容講授給大家,教師進行引導與補充,這樣可以鍛煉學生的文字歸納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理解教材的能力等,從另一個層面來說也是提高了學生的音樂教學實踐能力。而音樂技能類課程,如果適當開設一些技能類的大課,我們就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課堂實踐的機會,讓高年級同學在初始入學的大課中輔助教師進行教學,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無疑會得到提高。二是提供綜合性的藝術實踐活動。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的藝術實踐活動多是單一的音樂技能的展示,如鋼琴、聲樂或其他器樂音樂會,筆者認為可以開展綜合性的藝術實踐活動,如自彈自唱、即興配奏、合唱指揮等,這些都是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必備技能,將有利于學生中小學音樂教學能力的提高。三是建設教學實習基地。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的教育實習一般在大四進行,當前的情況是集中實習少,分散實習多,實習時間短,不便于教師指導。筆者建議高??梢院彤數氐闹行W進行長期合作,建立教學實習基地,將一至四年級的實習目的與任務分階段細化,學生可以分不同的階段在實習基地進行見習、實習,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同時也可以加強高校與中小學的聯系,實現雙方互贏。

四、結語

第4篇

針對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yè)聲樂教學與學生實際應用存在學用脫節(jié)、課堂所學無法有效指導入園實際工作等問題。要進一步轉變教學模式,拓寬學生實踐教學渠道,通過社會化運作模式,深度推進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組織學生入園開展實際工作,采取邊學邊做、以做促學、以做驗學的方式,促進“學”與“用”的有機結合,實現聲樂理論與實際應用的無縫對接。要采取高職院校附屬幼兒園、聯合辦學,合作建立實訓基地等途徑,建設一批適合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訓練聲樂技能的實踐場所,搭建好技能訓練平臺。同時,定期組織專業(yè)教師和學生深入幼兒園,進行聽課、看課、教學研討和模擬授課等活動,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帶領學生到幼兒園觀摩主題特色課程和日常歌唱教學,幫助學生了解學前兒童音樂教學等方面技能,有效檢驗課堂所學知識,掌握科學的學前兒童音樂教學方法,提高實際工作能力,讓學生從聲樂專業(yè)角度深刻理解開展幼兒園音樂教學的價值,自覺運用所學理論指導實際工作。

二突出“練”字,在強化學生技能上求提升

實踐出真知。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yè)要強化學生的日常聲樂技能訓練,必須緊密結合學前兒童的教學和活動,在實際應用上下功夫,使學生的學習路徑由“教”向“學”轉變,由“接受知識”向“解決問題”轉變。一是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聯合幼兒園定期開展聲樂練習實踐活動,由學生組織學前兒童編排和演練活動,設計一些小合唱、表演唱、獨唱、二重唱等節(jié)目,學生也可以進行范唱和展示,不斷提高學生的舞臺表演能力。二是加強學生日常聲樂技能訓練,建立和完善專業(yè)技能考核體系,將學生聲樂實踐技能納入考核內容,每學期定期舉辦專業(yè)技能競賽、聲樂匯報演出,著力打造一批聲樂技能訓練的精品活動和品牌活動。建立和完善競賽的組織和考核制度,逐步實現學前教育聲樂專業(yè)技能競賽的常態(tài)化、綜合化和制度化,通過競賽活動的互相比學,為學生搭建學促交流平臺,不斷提高學生藝術技能整體水平。三是注重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組織和指導學生參與幼兒歌曲、音樂節(jié)目的創(chuàng)作、編排和演練,開展相應的展演活動,切實提高專業(yè)學生的綜合技能和專業(yè)本領。

三突出“優(yōu)”字,在優(yōu)化教師配置上求實效

第5篇

1.重視技術訓練練聲是聲樂課上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練聲曲可根據學生的自身條件和能力的具體情況,合理選擇練聲曲并把握音域范圍,或者從每次課上所學的歌曲中提取素材,改編適合發(fā)聲訓練的練聲曲。突出朗誦重要性在聲樂藝術里,歌詞本身傳達的情感需要學生有具體細致的了解,而且只有真正將歌詞用氣息支撐的感覺朗誦出來,才能增強聲音的穿透力和感染力。教師要有意識突出聲樂朗誦的重要性,強調呼吸、音量、咬字、共鳴的訓練,通過朗誦幫助學生體會生理機能和心理機能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協(xié)調運動,獲得氣與聲的統(tǒng)一,使每一個字的發(fā)音都做到清晰精準,銜接緊密,轉換自如。要注意及時發(fā)現學生在發(fā)音過程中的不規(guī)范動作,并及時給予糾正和指導。通過朗誦能力的培養(yǎng),不但可以避免隨意換氣或氣息不合理現象,而且為深刻理解歌曲內涵、抒發(fā)音樂情緒打下良好的基礎。

2.選曲要廣泛學前教育專業(yè)聲樂課的選曲應兼顧“幼兒歌曲”與“藝術歌曲”兩種。首先要明確我們所培養(yǎng)的對象是幼兒教師,那么幼兒歌曲教材里有什么作品,我們就得學什么作品,要讓每一個學生所了解和掌握幼兒歌曲的演唱方法和音樂風格。幼兒歌曲就其總的音樂風格來說是單純天真,充滿情趣的。從音域角度來看,通常在一個八度內,真聲較多,音色明亮,音區(qū)統(tǒng)一。比如《采蘑菇的小姑娘》十六分音符處應唱的靈活連貫,用氣息把聲音連起來,保持喉部的穩(wěn)定,注意腰部肌肉的力度和對氣息的控制。再有學習藝術歌曲有助于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嗓音特點發(fā)揮聲樂演唱的潛力,不斷提高音樂素養(yǎng)。例如《桑塔露琪亞》詩一首意大利民歌,應注意三拍子的強弱關系,唱出船歌的特點,還要注意聲音整體的統(tǒng)一,以音色的變化和聲音的張力來表現各種不同的音樂情緒。前四句聲音柔美舒展,托出星夜寧靜的意境,后四句聲音飽滿明亮,表達出人們熱愛生活,歌唱大自然的情感。

3.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聲樂是一門表演藝術,如果沒有充分的實踐鍛煉,不但會影響歌唱的正常發(fā)揮,甚至會影響學生將來的幼兒教學過程,影響其一生的發(fā)展。成功完美的聲樂必須是技巧訓練與情感體驗的充分結合,而要取得這樣的效果,教師就一定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歌唱觀,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展現自身的表演魅力。啟發(fā)學生克服緊張的心理障礙,實現自我調節(jié),達到最佳的演唱效果,讓學生在演唱中能夠達到放松、自由的境界。運用多媒體進行聲樂教學在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等現代化輔助教學手段日益豐富的今天,教師應該把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運用到聲樂教學中去。將視聽教學和音樂鑒賞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受豐富多彩的聽覺刺激,刺激學生的生理感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自身審美能力,提高聲樂教學效率。

二、從社會發(fā)展需要角度出發(fā)

第6篇

(一)因材施教原則運用的出發(fā)點又基于身心發(fā)展的差異

表現在遺傳因素,所處過的環(huán)境、所受過的教育以及學唱者的個人主觀能動性。身心的發(fā)展是以上全部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學生的個性常受父母或與他從小生活在一起的人的影響,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學校環(huán)境、接觸的親屬、同學、朋友對他(她)的各方面無不產生影響,學生所受的教育,孔孟之道,儒家之道,社會主義思想,或是西方文化的影響,這些對其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有著深刻的影響,這些構成了學生在性格,興趣,智力,才能方面的差異。智力的差異又表現在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諸方面。學生本身存在的主觀能動性的積極、消極、懶散的差異決定著內在因素的作用。因此,在聲樂教學中依據以學唱者得種種方面的差異,因材施教,對癥下藥,方可獲得成效。一位聲帶短而薄得女聲,如要求她唱出寬厚的聲音,這是對其嗓音的摧殘。有這么一位女學生因此聲帶拼合不好,一度歌唱不能持久,嗓子極易疲勞。因為聲樂訓練中違背了她聲帶的生理現象。

(二)循序漸進在教學中使得學生所學的知識技能得以鞏固的保證

由淺入深,由簡到難,依據學生的水平進行聲樂訓練,常使學唱者獲益匪淺,可使學生的歌唱基本功學得扎實,以利學生今后在工作中能較長時間運用它。教學的藝術大量地體現在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方法采用的適當,并能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教學方法,常獲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直觀的示范教學,易使學唱者得到直接的音響啟發(fā),發(fā)聲練習的不同對象的不同運用同樣能獲得舉一反三的客觀效果。針對學唱者方法運用形成的不同演唱方法選擇相應的聲樂教材,以利于歌唱者的發(fā)揮和演唱效果。反之,對學唱者發(fā)聲的不準確的判斷,以不適當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如錯劃聲部;過早發(fā)展高音;造成發(fā)聲上的毛??;帶來聲帶的疾病等。正確認識對待師生關系是教師的職責,忠誠于人民教育事業(yè)是教師的基本道德準則,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核心。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合作活動的一種形式,教師教,學生按教師所教的學,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出現的情況,又常使教師思考自己的教學,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地進行教學活動。一切均以實踐為前提,又以實踐效果為檢驗教學的效果。因此建立正常、協(xié)調的師生關系是使教學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

二、人在各種活動中,如工作、學習、娛樂都帶著心理的活動

第7篇

培養(yǎng)學生對聲樂藝術系統(tǒng)的認知和思維

教師要引導學生建立起對聲樂藝術的宏觀感知,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將自己對聲樂藝術的理解貫穿到教學的每個細節(jié)中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歌唱者演繹聲樂作品的過程,也是對聲樂作品二次創(chuàng)作的過程,歌唱者只有充分把握藝術作品的典型特點、獨特性,并灌注自己的生活情感體驗,才能引起聽眾的靈魂的觸動和心靈的共鳴。要想達到這個演繹層次,歌唱者就必須積累大量的生活體驗,不斷豐富對音樂作品的感知能力。要想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歌唱藝術家,就必須積極投入生活,用心觀察和體驗人們的情緒變化和心理變化;用心觀察大自然的美景,體會大自然對我們的饋贈;觀看不同的歌唱藝術家的表演時,用心感受共通的藝術美感,也要用心甄別各自的聲音韻味和藝術風格;閱讀文學作品、觀看電影、朗誦詩歌作品時,要全身關注,用心品味不同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心理,這樣就可以擁有情節(jié)中主人翁的情感體驗,從而提升藝術修養(yǎng)。

學無定法,依據學生自身條件尋找適合的發(fā)聲規(guī)律

不同人在演繹同一個聲樂作品時,也會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因為不同人的自然稟賦不同,發(fā)聲技巧也就不同。每個學生都要結合自身的特點,尋找適合自己的發(fā)聲技巧。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與眾不同的獨特嗓音,只要流暢自然地演繹音樂作品,只要真正用心去參透作品背后的藝術內涵,就可以發(fā)出最美的聲音。教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分析他們的聲音特點,在教學中充當起積極的引導者角色,幫助他們尋找切合實際的演唱方法,使其通過堅持不懈的練習最終形成自己的演唱風格。

創(chuàng)設新型有效的教學情境

(一)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藝術都是源于生活的,歌曲藝術亦不例外。聲樂藝術是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表演藝術,它通過創(chuàng)作者和演出者的情感演繹來感染聽眾。歌曲可以反映出生活的各個方面,可以表達不同人物的情感,這就要求演唱者能深刻體會不同角色人物的情感世界。要想做到這一點,演唱者就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要有一定的觀察和想象能力,還需要具備相當的文學修養(yǎng)和語言表現力。教師和學生的生活雖然有交集,但畢竟處于兩個不同的生活空間,教師要想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感悟能力,就要學會站在學生的立場去思考,了解和熟悉他們的生活實際,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情感世界,有針對性地調整學習模式。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增加上大課的頻率。傳統(tǒng)的小課,即一對一教學,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多人在一起上課,有助于活躍課堂教學氣氛,讓學生在交流中學習,在對比中成長。第二,教師要嘗試將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引入課堂。以往教師在介紹人聲樂器時,主要采用平面掛圖介紹,這樣的方式很難幫助學生建立起立體、動感的發(fā)聲狀態(tài)。如果條件允許,教師不妨帶領學生走進醫(yī)院,通過現代化的醫(yī)療設備學習發(fā)生機理,使得學生從源頭思考和理解發(fā)聲過程,掌握和揣摩發(fā)聲技巧。第三,要多為學生創(chuàng)設表演觀摩的機會。傳統(tǒng)教學一般一學期只有在期末考試時給學生提供觀摩的機會。因此教師應盡可能地多給學生創(chuàng)設觀摩的機會,從教師到音樂廣場,都可以成為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場所,調動廣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助于學生間的取長補短、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