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久久久字幕|亚洲精品成人 在线|视频精品5区|韩国国产一区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期刊支持:400-888-9411 訂閱咨詢:400-888-1571股權代碼(211862)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學生新穎德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2-10-15 20:44:05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生新穎德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大學生新穎德育論文

第1篇

大學新生大部分是來自天南海北的異地學生,且多數為第一次離開父母,當初進高校的新鮮感不再后,隨之而來的是對環(huán)境、生活等方面的諸多不適應問題,能否在適應期內盡快完成角色轉變,調整好心態(tài)投入到新環(huán)境中,對于今后的大學生活至關重要。

在大學新生適應期,首先表現(xiàn)出的是對生活環(huán)境的不適應。進入大學,就意味著遠離過去習慣的家庭生活,開始集體生活。而這個集體暫時還是陌生的,這需要一定的時間與積極的心態(tài)去共同適應。95后的大學生,大多表現(xiàn)為自我意識強、缺乏集體認同感。自我意識過渡強烈,容易導致忽略他人感受、不懂得換位思考、不能容忍其他人的缺點甚至是不同點,長此以往會造成自我的孤立與封閉,而與其他同學的格格不入,不能融入集體后,會對集體生活喪失信心,進一步會影響今后的大學生活。這種情況多表現(xiàn)為在寢室生活中作息時間上的沖突、生活習慣上的差異等。

其次,大學新生適應期內還表現(xiàn)為學習環(huán)境的不適應。進入大學,首先課表上排課就與中學不同,為了迎接高考,中學的課表安排得很滿,而大學課表會有一些時間沒有安排教學,這就要求學生要學會自己安排學習時間;再者,大學很多知識是需要學生自己去學習,而不像高中的基礎教學那么細致,因此學生要培養(yǎng)自學的習慣和能力。如果新生無法適應這種自主學習的模式,那么在今后的四年中將會逐步喪失學習興趣,甚至是學習能力。

最后,大學新生適應期內還有一個突出的表現(xiàn)是心理上的不適應。這種心理上的不適感包含了多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現(xiàn)為一方面是自尊心強,而另一方面是心理抗壓能力弱。當一個班集體中聚集著幾十上百個來自不同地域、不同中學畢業(yè)的學生時,一般會出現(xiàn)這么兩種自尊心和心理抗壓上的考驗:一是貧富上的巨大差異,給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自尊心上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再一個是大家進校前都是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而進入高校后,會發(fā)現(xiàn)一山比一山高,這也會給眾多新生的優(yōu)越感上沉重一擊,遇到高考失利或志愿填報不理想的同學,往往會產生厭學、退學的消極心理。

二、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模式設計

面對這些來自與環(huán)境與心理上的不適應的問題,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模式就絕對不能僅僅停留于簡單的課堂教學。針對目前新生入學教育“重教學內容,輕教育形式”的現(xiàn)狀,可以就具體的入學教學內容,采納不同的教育模式靈活多樣展現(xiàn)入學教育,以幫助新生真正實現(xiàn)大學生活的適應。

1、課堂教學。作為傳統(tǒng)的入學教育模式,課堂教學的確承擔了大部分的新生入學教育教學內容。在此部分教學中,建議納入愛國愛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律法規(guī)教育、校紀校規(guī)教育、誠實守信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和衛(wèi)生教育等適用于課堂教學的內容,而這部分的知識點,可以以班級為單位,由輔導員和班主任來完成教學。

2、專題講座。專題講座不同于普通的課堂教學,它要求講授者具有較高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不是普通的輔導員班主任所能完成的工作,因此,采用專題講座的模式,以一學院或多學院為單位,在大型的學術報告廳舉行專題講座,有效解決師資方面的不足。在新生入學教育中,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教育、人際關系交往教育、文明禮儀教育等方面的內容納入專題講座模式之中。

3、主題班會。課堂教學和專題講座的模式畢竟還是很有限,因為在一個相對安靜的教學環(huán)境中,必然會缺少了同學與同學之間的交流,因此,主題班會的召開,給新生入學教育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首先主題班會時間上可以靈活選擇,其次主持班會的同學也不必局限為輔導員班主任。比如晚上,當老師下班后,同學們都呆在寢室閑得發(fā)慌時,把新生聚集起來,就一些適應期遇到的問題進行交流,既能讓同學們盡快熟悉起來,也能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而這個組織者可以選用助理輔導員,助理輔導員是事先選拔并培訓后的高年級學生,學長比師長更能調動同學們的參與性,同時也可以讓輔導員和班主任在下班時間中得到休息。主題班會的內容不必刻板拘泥,學習上、生活上、認知上等方面的瑣碎的事情都可以納入其中。

4、座談會。座談會有別于主題班會,表現(xiàn)為迎新晚會、中秋晚會、師生見面會等,它在形式上更多樣更活潑,可以以年級為單位跨班級舉行,是新生入學教育模式中的一個有力補充。比如每年新生入校,都會迎來人生第一個沒有親人的中秋節(jié),如何組織學生愉快地度過這一天,舉行一個小型的中秋晚會,邀請學院領導、教師甚至高年級同學加入,讓新生感受到集體生活的溫暖。

5、個別談心。在新生入學教育模式中,個別談心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相結合,才能把入學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在以往發(fā)生于高校的一些極端案例中,都是由于對個別特殊同學的關注度不夠而造成,因此,輔導員班主任一定要重視個別談心這個環(huán)節(jié),主動與新生進行談心交流,不要讓新生入學教育出現(xiàn)缺陷。

第2篇

關鍵詞:新聞輿論;大學生;價值取向;有效影響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5194(2009)02-0127-04

一、有效影響的含義

新聞輿論作為上層建筑的意識形式,是具有主導性、前沿性、可控性的社會輿論,它在特定群體的價值觀所構成的精神環(huán)境中加以傳播。因此,新聞輿論對受眾的影響除了簡單的信息傳遞之外,更在通過新聞報道的影響來反映和引導社會輿論,依靠某種意識形態(tài)形成巨大的“精神鏈”,使每個社會成員無不在這條無形卻又實在的“精神鏈條”的影響下生活。新聞輿論正是通過新聞報道,逐步改變大眾固有的價值認知,樹立起群體性的價值觀,實現(xiàn)新聞輿論的導向功能。

當代大學生面對信息社會的挑戰(zhàn),習慣于通過新聞傳播來獲取信息,了解世界的變化。因為,通過媒介獲得信息不僅方便、快捷、實用,更符合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獲取新知識的方式,同時他們在選擇新聞信息的過程中,也會主動找尋有利于形成自身價值取向判斷的新聞信息。在這種動態(tài)平衡中,新聞輿論對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發(fā)揮著反映、導向和監(jiān)控的作用,即通過鮮明的、帶有傾向性的新聞輿論來影響當代大學生的言行,直至改變他們的基本立場和價值取向,從而達到與社會需求相一致的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

我們知道,任何價值觀的傳播,只有為廣大受眾所接受和內化,并轉化為具體情景下個體自我完善的價值觀念,才能真正具有傳播的效應。媒介的“說服”實際上是提供一種象征性的心理滿足。這種滿足在不少情況下是潛在的,它需要通過媒介的新聞反應才能轉化為一種態(tài)度或行為,最終達到輿論引導的目的。也就是說,只有新聞輿論真正作用于大學生的心理實際,滿足或者符合他們的需求,新聞輿論的價值引導作用才可能被實現(xiàn)。同樣,新聞輿論所倡導的價值觀念只有符合和尊重大學生主流的價值所需,才能真正被大學生所認同和接受,也才能真正達到應有的傳播效果。在這個過程中,新聞輿論對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的有效影響也就體現(xiàn)出以下三種不同的效果。其一,正效果。指新聞傳播引起的社會反應與傳播者預期要達到的社會目標一致。在我國當前的新聞報道中,價值取向突出正面導向,以弘揚主旋律的內容為主。新聞報道無論從內容、題材、手段、形式上,都要求提倡多樣化,做到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健康有益,充分體現(xiàn)媒體報道的真實性和生動性,做到主旋律和多樣化的高度統(tǒng)一。新聞輿論正效果所檢驗的基本尺度就是指新聞輿論能夠凝聚人心、激勵斗志、促進團結。其二,負效果。指新聞輿論引起的社會反應與傳播者期望達到的社會目標相反,這也是傳播者力求避免的一種效果。其中,逆反效果是其重要的表現(xiàn)形式。新聞輿論導向如果出現(xiàn)偏差甚至錯誤,就會引發(fā)負面的傳播效果,如混淆視聽、渙散人心,從而加速、加劇消極價值觀的滋生和蔓延。其三,零效果。指新聞輿論導向對社會沒有影響,即受眾在新聞輿論傳播前和傳播后其思想和行為沒有任何變化。

二、有效影響的原因

新聞輿論導向深刻制約著社會價值取向,這種制約關系是互動的、雙向的。新聞輿論對社會價值取向起著引領、導向的作用,而作為傳播對象中的特殊群體,同樣受制于新聞輿論所營造的精神環(huán)境。

(一)新聞受眾的特殊性

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精力充沛、情感豐富,同時,也是一個情緒不穩(wěn)定、意志力薄弱的特殊群體,他們對新鮮事物有著超強的敏感性。而新聞媒體報道求“新”的本質屬性與大學生求新、求變、求時尚的心理特征相吻合。新聞報道由于具有較強的時效性,與深沉的哲學思考有所不同。所以,馬克思說:“哲學同報紙那種反應敏捷、縱論時事、僅僅熱衷于新聞報道的性質形成鮮明對照。”換句話說,新聞報道選擇的新聞事件如果不新,不貼近時代,也就失去了報道的價值。

從受眾主體來看,市場經濟的大潮在極短的時間內把“象牙塔”內的這群學子推向了競爭的舞臺,五彩繽紛的大學生活與交費上大學、畢業(yè)雙向選擇、就業(yè)壓力不斷增大、用人單位條件越來越苛刻等社會現(xiàn)實使得他們再也無法保持精英的心態(tài),需要在內心樹立起把自己置于社會普通一員的“平民意識”。而現(xiàn)代傳媒技術的迅速普及極大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使其走向了跨時空、跨地域的網絡溝通時代,為他們施展才華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深刻的社會變革所帶來的生活變化及壓力中,他們通過媒介,通過社會實踐去深刻感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變革對個人命運及前途的影響。

在現(xiàn)代媒體時代,媒體在新聞報道中越來越多的熱衷名人新聞,重視和關注娛樂內容的新聞,且不惜筆墨,從各個角度不厭其煩地報道,而與廣大受眾利益相關的新聞卻有可能被遺漏。另一方面,在新聞消費市場上也確有個別學生處于好奇,判斷力缺乏,從而追逐暴力、隱私等格調不高的作品,媒體卻把所追逐的商業(yè)利益等同于讀者的興趣,甚至等同于讀者的利益。

而傳播學的“知識溝假說”則進一步告訴我們,大眾傳媒向社會傳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會經濟狀況較好的人將比社會經濟狀況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獲取這類信息。因此,在某種程度上,青年大學生們能夠比社會其他成員更快、更深刻地實現(xiàn)社會轉型期個人心態(tài)、觀念,價值取向的調整。一方面,他們認同社會價值取向的價值標準,重理想、重精神和重成就,而另外一方面,又認同個人價值取向的價值標準,精神需求遠遠居于次要位置,出現(xiàn)“觀念與行為脫節(jié)”、“價值判斷和選擇的矛盾和模糊”。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所在對各種群體的輿論調查中也發(fā)現(xiàn),最具有時代特征的是青年群體的輿論,矛盾最突出的輿論群體也是青年群體。這給新聞輿論如何有效地引導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增加了難度。

(二)有效影響的互動性

由于傳播者掌握傳播內容、傳播形式、傳播渠道,他們對傳播效果可以有組織、有目的地進行調控。就受眾而言,是一個數量大的、多層次的群體,受眾本身需求不同、心理素質不同、認知能力不同,同樣的新聞輿論會產生不同的引導效果。因此,盡管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是個體的主導行為,但“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現(xiàn)代社會的未來及精神生活是否安定,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傳播技術和個人的回應能力之間,是否能維持平衡。”這種平衡應該是一種互動的平衡關系。因此,曾指出:“一個報紙既已辦起來,就要當作一件事辦,一定要把它辦好。這不但是辦的人的責任,也是看的人的責任。看的人提出意見,寫短信短文寄去,表示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這是很重要的,這樣才能使這個報辦得 好”。

由于“媒介生態(tài)的巨大變動和外資與中資傳媒的競爭互動,中國傳媒業(yè)市場格局與業(yè)態(tài)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無論中資傳媒與外資傳媒之間,還是中國傳媒業(yè)的各種介質傳媒業(yè)、各地傳媒業(yè)甚至同一種介質傳媒內各企業(yè)各事業(yè)之間,都充滿著相互打拼、爭先恐后的激烈競爭”。在這種形勢下,新聞傳播受眾的注意力是最寶貴的資源。因此,新聞媒體“只有比過去更強的震動力才可能抓住公眾的注意力”。青年學生正是在這種喧囂甚上的新聞報道面前被動感染和熏陶。

另一方面,青年大學生在正確認識媒介虛擬環(huán)境與新聞輿論特殊性的前提條件下,會根據自己的特殊需求有效地利用媒介,正確判斷媒介信息,對媒體施加一定的影響,以便于更好地適應社會、更好地求得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自身價值。這種影響體現(xiàn)在:青年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新聞受眾消費群,會對傳播媒介傳播的內容和形式有著自己明確的要求。傳播媒介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份額,千方百計地滿足受眾的需求。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媒介產品的差別化和個性化。但就目前看來,媒介對青年學生的影響仍是主要的和持續(xù)的,青年學生對媒介的影響卻是有限的,甚至是短暫的、淺層次的。

三、有效影響的具體表現(xiàn)

新聞輿論通過對客觀事實作出評價,給社會公眾提供理性認識,為社會公眾提供一個共同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和理想目標一致的價值觀,從而實現(xiàn)價值取向的規(guī)范化?;诖耍侣勢浾搶η嗄甏髮W生價值取向的有效影響就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作用于當代大學生的心理

追逐新生事物與流行時尚是當代青年學生的一大心理特征,這種心理特征驅使他們通過對新聞輿論的把握獲得某種滿足。因此,大學生在接受新聞輿論時,除了合理的邏輯之外,還取決于接受新聞輿論時的心理前提,即接受的心理學依據,諸如接受時的心理需要、自我形象或心理平衡的狀況等。新聞媒介正是通過新聞報道為大學生提供一種象征性的心理滿足,使這種滿足需要通過內化作用才能有效地轉化為一種態(tài)度或行為。

筆者在重慶市高校開展的大學生接觸各類媒體的首選動機調查顯示,大學生在選擇一定媒體時,有著特定的消費心理需求。綜合他們在選擇電視、廣播、報紙、互聯(lián)網為代表的媒體使用情況可以得出大學生在媒體選擇和消費方面的一般心理特征。首先是對新聞資訊的需求,占62.8%。大學生在尋求“了解時尚和流行趨勢”這一心理需求的滿足,依次會轉向互聯(lián)網、電視、報紙等;大學生在尋求“了解新聞”的途徑和手段時,首選的載體是網絡,占89%;而青年在尋求“了解別人的意見”、“排遣寂寞”、“發(fā)泄”等心理需求的滿足時,沒有明顯地轉向某些媒體。

就實際生活情況來看,新聞輿論對大學生渴望成才的心理期待也特別大。近年來,由于新聞傳媒對一些演藝圈成功人士的過度渲染和炒作,導致學生的成才觀發(fā)生變化或扭曲,以至于對寒窗苦讀的重要性產生懷疑。誰都渴望能獲得成功,但青年大學生更渴望能夠在極短時間內取得成功。就現(xiàn)實環(huán)境來看,眾多的新聞輿論則為他們提供了一方培養(yǎng)自己的“現(xiàn)實”土壤,成為他們渴望迅速成名的必選手段。加之,在當下社會環(huán)境中借助新聞輿論走向成名的網絡紅人也不乏其人,從一炮走紅的網絡歌手雪村,到“不是黃蓉”的王蓉,到自信或者說有些自戀的芙蓉姐姐,甚至“超級女生”等等,他們中的多數人物是青年學生們所追慕的對象,他們都是通過新聞輿論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從而快速成為名人的,他們所倡導的價值觀都帶有極強的心理暗示作用,其生活方式、成才途徑自然對青年大學生產生強烈的示范效應,并產生有效影響。

(二)影響于當代大學生的認知

新聞輿論對青年學生認知的影響不僅是長期的、持續(xù)的,而且與青年大學生個體的原有認知結構、態(tài)度、個性及價值觀密切相關。大學生活經驗決定了他們對媒介的需要、媒介興趣和媒介選擇,通過選擇和接觸媒介,他們可能改變、增加或消除某種知識,甚至從根本上改變其認知。

在全球化時代,由于信息化和開放性的使然,大學生不僅視野空前開闊,思維空前活躍,而且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空前活躍,叛逆也特別強。因此,課堂內或書本上所進行的價值觀教育和引導不一定完全有效,不一定就能夠使大學生真情實意地沿著所指引、所倡導的價值取向進行發(fā)展。很明顯的現(xiàn)象是,有的青年學生學習方法不適應,失去了高中階段學習尖子的地位,自尊心受到嚴重挫傷,少數大學生由自傲走向自卑,自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進取心,甚至出現(xiàn)目標模糊、迷茫失落的狀態(tài),不知道“我是誰”,不知道“我”要做什么、該做什么,表現(xiàn)出自我認知系統(tǒng)的失調甚至失控。

新聞輿論對大學生價值認知系統(tǒng)不僅發(fā)生影響、產生變化,它甚至可以改變或扭轉學生的認知,使其重新樹立新的價值取向,而這一切,根本不需深入實踐,就可以獲得“同步理解”。美國學者曾做過一項題為《偉大的美國價值觀試驗》的研究,研究人員在美國兩個條件相似的城市播發(fā)不同的有關美國價值觀的電視節(jié)目,在一段時間后的調查發(fā)現(xiàn),這兩個城市居民對價值觀念的排序是不一樣的。傳媒本身所擁有的這種巨大滲透作用往往是青年大學生所無法回避的,甚至在大多數環(huán)境下也是無法選擇的。因此,傳媒對人的影響力基本可以體現(xiàn)為一種社會認知的控制力。

當然,新聞輿論對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認知的改變,可能是出于隨眾與趨同。當新聞輿論的價值導向確立后,就會運用豐富多彩的新聞語言和表達方式,依靠其傳播手段,形成輿論強勢,通過培植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從而形成輿論波、輿論場,產生強大的社會聲勢,發(fā)揮巨大的鼓動作用,去感染、激發(fā)、引導受眾,為他們提供一個價值觀和行為規(guī)則的信息環(huán)境。而大多數青年學生在基于理性判斷所做出選擇時會有一種趨同心態(tài)。當他們的個人意見與其所屬群體或周圍環(huán)境的觀念發(fā)生背離時,他們中的個體往往會產生一種孤獨和恐懼感。于是,便會主動放棄自己的看法,逐漸變得沉默,最后轉變支持方向,與優(yōu)勢群體、優(yōu)勢意見保持一致,實現(xiàn)認知上的同一。因此,媒體在引導輿論時,保持新聞輿論的強勢,使青年學生被這種輿論環(huán)境所包裹,并將其引導到社會主流的價值認知系統(tǒng)十分重要。

(三)體現(xiàn)于當代大學生的行為

新聞輿論作用于青年學生的行為最終體現(xiàn)在青年學生對價值觀的選擇上,落實在實現(xiàn)自我價值實踐的具體行動上。新聞輿論“告知人們什么是合符規(guī)范的、允許做的,什么是違反常規(guī)的、行不通的,而且通過塑造和推出理想人物的方式強化它所倡導的價值取向,敦促人們去追求和實現(xiàn)這種理想的價值模式?!币?0世紀80年代初為例,當時在全社會開展的關于人的尊嚴與價值的討論,就以青年大學生們的討論最為激烈。作為一種社會輿論,要充分實現(xiàn)自己的意志必須借助新聞傳媒。一旦社會輿論得到新聞工具的宣傳引導,其影響范圍和速度就會遠遠超過社會輿論,形成巨大的輿論環(huán)境和輿論波, 影響每一個社會群體。因此,我們看到1980年5月以《中國青年》刊登的《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為標題的文章,以及《中國青年報》、《工人日報》的跟進報道,把這次討論推向了。“潘曉”成為那個時代青年們的代言人,他們是對祖國和事業(yè)充滿痛與愛的一代青年,他們在討論中充分表達了對人生的痛苦與迷惘的思索。這場人生觀大辨論的時代背景,正是“”之后的一代中國青年從狂熱盲目轉向苦悶迷茫的轉型期,由此也形成了上世紀八十年代青年人生價值觀變化的開端。而“在十多年后,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后掀起了我國經濟建設的,競爭、效益觀念深入人心,使得人們的思想行為都染上濃重的經濟色彩?!贝髮W生不可避免地受到來自社會、家庭的影響,所以,那時候在高校里涌起了學生經商熱的浪潮,出現(xiàn)了“經商一族”。大學生們開始注重實用價值,注重經濟效益。由此可見,青年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不是固定不變的,同樣與社會主流價值取向一致。換言之,社會主流價值取向往往是大學生個體價值取向的風向標、導航器,而大學生價值取向又反映著社會的主流價值取向,是社會價值取向的晴雨表。

新聞輿論作用于當代青年學生的行為,在國外也同樣如此。近年來,美國發(fā)生了多起校園槍擊案,有的新聞機構為了追求收視率,甚至在電視上還直播校園暴力事件。這類新聞作品把各種持槍犯罪活動的過程、手段、方法等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樣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使得青年學生崇尚暴力,自然會對刺激強度較大的極端行為進行模仿。

第3篇

[關鍵詞]體育文化活動 大學生 心理健康

[作者簡介]聶鍇(1979- ),男,遼寧丹東人,陜西科技大學體育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體育人文。(陜西 西安 710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1年度陜西科技大學教學改革項目“大學校園體育文化活動對學生網絡成癮的有效干預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1JG68)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11-0091-02

體育教育作為一種區(qū)別于其他教育活動的教學,在學生心理素質培養(yǎng)方面有著其他教學所不能替代的影響和效果。國家教委調查顯示,我國部分大學生存在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為了學生的身心健康,作為體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認真的思考和研究,并積極地行動起來。

一、健康與心理健康

1.健康的定義。1949年,聯(lián)合國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成立時的章程中指出,健康不僅僅是一個人沒有疾病,不體弱,而是指人的軀體、心理和社會功能均處于良好的狀態(tài)。1989年,WHO又進一步深化了健康的概念,提出健康應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的道德健康。

2.心理健康。指個體在各種環(huán)境中能保持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心理健康問題可以通過學校的醫(yī)務監(jiān)督、思想品德教育、心理衛(wèi)生保健措施和家庭教育等多種途徑解決。體育作為現(xiàn)代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為方式,進而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和效果是任何其他方法和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大學生所處的社會地位和所具有的文化層次決定了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會不斷遇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從而導致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教育部近年對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抽樣調查表明,50%以上的大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

1.自我為中心。目前在校的大學生幾乎都是90后,一帆風順、父母溺愛的獨生子女生活,形成了他們或多或少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觀,遇事總想著自己,推卸責任,不懂得反省,這種認知結構往往會造成與他人的矛盾與交往障礙。

2.社交能力弱。很多高校學生面對新環(huán)境,不能很好地處理同學關系、師生關系、舍友關系等。曾有調查顯示,相對城市大學生,農村大學生存在更多的心理困擾和壓力,更容易存在性格內向、心理自卑、缺乏自信、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

3.社會適應能力差。大多數大學生從小受到父母長輩的疼愛和庇護,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幫助完成,以致他們進入校園后不能很快地進入角色,對校園生活中各種突況的應對和處理不能很好地完成,有時甚至找各種理由逃避責任,這種策略和能力方面的限制使他們不能積極面對各種壓力,不能很快恢復心理平衡,處于心理亞健康的狀態(tài)。

4.自我意識不健全。曾有研究表明,大學生的心理困擾大部分與自我意識有關。自我意識是自己對自己身心活動的察覺,即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具體包括認識自己的心理狀況、心理特征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叭速F有自知之明”,只有正確地自我認知,客觀地自我評價,才能積極地提升自我,健康地發(fā)展自我。

三、體育文化活動活動對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體育文化活動有效緩解不良情緒。大學生身心發(fā)展處于由個體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來自學習、擇業(yè)、感情等各方面的壓力往往會造成大學生抑郁、焦慮等各種心理疾病。近年來,國內不少從事大學體育教學的教師進行了以體育運動為主要手段干預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實驗研究,實驗結果表明體育運動對預防和消除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持續(xù)性。如足球、籃球、排球、健美、慢跑等各種鍛煉形式均能改善有抑郁癥和焦慮癥等心理疾病的學生。而拔河、踢毽子、跳繩、輪滑等體育文化活動能使學生通過自我宣泄、減輕或遷移來自于生活、學習、就業(yè)等各方面的不良情緒,從而使學生性格開朗、樂觀、情緒振奮,起到有效的健心作用。

2.體育文化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能力素質。能力素質是潛藏在人體身上的一種能動力,包括工作能力、組織能力、決策能力、應變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素質,是影響青年成才的一種智能要素。校園體育文化活動可以補充和延伸學生缺失的一部分能力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激勵學生頑強拼搏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沉著冷靜、協(xié)作交流的能力素質。如學校間的友誼比賽和夏令營等各種形式的體育文化活動,都可以培養(yǎng)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和良好的集體責任感。

3.體育文化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社會適應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社會適應能力指社交能力、處事能力、人際關系能力。很多體育文化活動都具有集體性、協(xié)作性的特點,參與者無疑要進行有效的交往,在健身的同時,這種帶有娛樂性的體育活動能夠發(fā)展學生之間的友誼,消除不良的性格特點,提高學生對社會交往活動的適應性,有助于培養(yǎng)良好的情商,對存在人際關系敏感等心理問題的學生有明顯的調節(jié)作用。

四、高校體育文化活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途徑

從運動心理學看,體育教學包含多方面心理因素,既有對學生進行運動訓練及技術動作學習的心理因素,也有通過教學過程對學生進行意志及情感教育的心理因素等。這要求體育教師不光是單純的技術訓練,還要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和塑造,通過運動促進大學生整體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使其身心和諧發(fā)展。具體的途徑有以下幾種方式:

1.加強高校體育文化課程建設。筆者所在高校體育課設有球拍類項目(網球、乒乓球、羽毛球),集體球類項目(足球、籃球、排球),武術類項目(武術、太極、拳擊、跆拳道),休閑類項目(健美操、形體、游泳、輪滑、腰鼓),以必修和選修的形式按一定比例分班對全校大一、大二學生開設。一些娛樂功能較強的運動項目(如輪滑、臺球、體育舞蹈、游泳等)既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鍛煉積極性,又能滿足他們的興趣和愛好,起到調節(jié)和改善情緒狀態(tài)的作用。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體育教學中教師的教學心理和學生的學習心理相互呼應,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因素,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善于從心理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體育運動中,學生最能表現(xiàn)出自己的個性,合群與孤僻、好動與好靜、善斗與怕事、粗暴與文靜……都一覽無余,而這些表象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學生的心理問題。教師只有在認識學生的基礎上才能因材施教,在教學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要注意學生心理因素與生理因素的有機結合,發(fā)現(xiàn)每個可能引起生理和心理變化的現(xiàn)象,調整教學,減輕學生心理負荷,達到機體和心理的平衡。

3.豐富校園體育文化活動的形式。除基本的體育課程教學外,學校要積極開展各種類型的體育文化活動,注重活動健身的同時,也要注意娛樂性,例如花樣跳繩、舞龍舞獅等民間傳統(tǒng)體育項目,既可以豐富學生業(yè)余生活還可以豐富運動會開幕式的表演。學校還可以大膽引進特色體育課程,包括街舞、瑜伽、輪滑、國際象棋等課程,在運動健身的同時,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健康活潑的校園文化,促進和諧校園的建設。

校園體育文化活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有著不容忽視的積極作用,在校園體育文化活動建設中,學校應當加大投入,加強硬件建設,開展適合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運動項目。大學體育工作者應當發(fā)揮其特有的優(yōu)勢,努力開展各種形式的校園體育文化活動,引導大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大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馬啟偉.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劉相林.體育文化與和諧校園的構建[J].體育文化導刊,2006.

[3]周偉大,馬菲菲,高幕峰.重視高校課外體育活動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作用[J].體育科研,2002(6).

第4篇

關鍵詞 高校體育文化 心理健康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高校體育文化是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種具有深刻內涵和豐富外延的獨特文化現(xiàn)象,高校體育文化積極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活動方式和滿足現(xiàn)代大學生越來越強烈的心理需求及精神向往。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傳統(tǒng)思想和生活方式受到較大沖擊、各種壓力將出現(xiàn)在大學生面前,主要表現(xiàn)在家長期望值過高、心理比較閉鎖、自我認同危機、就業(yè)壓力等,這些都導致大學生心理疾病日趨上升。而體育是人類體育運動發(fā)展的產物,是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是人類維持、增強和改造自身機能、形態(tài)的科學實踐;是改造自身人文精神狀態(tài)的人文實踐,是人類文化組成部分,影響著人的意識形態(tài)和人的生活方式,如何進一步加強對高校體育文化的建設與研究,是當前應該引起注意的一個問題。

1高校體育文化的內涵及特征

1.1高校體育文化的概念

要對高校體育文化加以界定,首先要確定文化和校園文化的概念,文化是指人們在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校園文化是指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高校體育文化就是指在高校這一特定的范圍里,人們在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體育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高校體育文化指所有的學校師生員工在體育教學、健身運動、運動競賽、體育設施建設等活動中形成并擁有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狹義的高校體育文化則是指學校師生員工的體育觀念和體育意識。

1.2高校體育文化的內涵

高校體育文化和校園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構成了校園文化群。高校體育文化在校園文化群中較為特殊,它的內涵是高校師生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為實現(xiàn)高校培養(yǎng)合格人才總目標而實施的傳播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文化現(xiàn)象。它包括學校體育目標與任務,師生的體育愛好與志向,學校體育的風氣、傳統(tǒng)與習慣,學校體育管理隊伍及各種業(yè)余體育團體的組織機構、群體活動、課余訓練、各類競賽、體育管理制度等諸多方面。還包括體育道德風尚、體育精神價值等,但不等同于校園體育現(xiàn)象。

1.3高校體育文化的特征

高校體育文化從屬于校園文化,表現(xiàn)出鮮明的文化特征:

(1)高校體育文化建設在增長學生才干、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同時,對培養(yǎng)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堅忍不拔的意志、拼搏進取的精神有顯著教育意義;

(2)高校體育文化具有娛樂特點,能愉悅身心、調節(jié)情感,是有計劃、有組織進行的教育活動;

(3)由于社會思潮對大學生影響較大,在西方新思想涌入國內的同時,西方現(xiàn)代體育文化精髓不斷與中國傳統(tǒng)體育思想相融合;

(4)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已逐漸成熟,對體育項目的選擇、體育活動的參與,都有明顯的個體傾向,屬自由結合的群體性活動。

2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xiàn)狀及標準

2.1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xiàn)狀

目前大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主要有:焦慮、自卑、怯弱、孤傲、冷漠、問題行為以及軀體化癥狀等,具體表現(xiàn)為:過度依賴、不能自理自立、任性、自我中心、情感淡薄、心中無他人、驕橫、不合群、不善交往、缺乏承受挫折能力和生存能力等。近年來,由于大學生的心理障礙而導致的問題行為呈上升趨勢。據有關數據統(tǒng)計,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大學生23.35%有心理障礙,90年代上升到25%,2006年已達到30%。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應引起高校乃至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2.2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根據大學生心理發(fā)展的特征和特定社會角色的要求,其心理健康的標準主要有:滿意的心境、和諧的人際關系、正確的自我意識、良好的個性等。公認的心理健康狀況評價指標有3條原則和7種能力。3條原則是:心理與環(huán)境的協(xié)同性、心理與行為統(tǒng)一性、個性的穩(wěn)定性。7種能力是:適應能力、耐受能力、控制能力、知覺能力、思維能力、社交能力、康復能力。

3高校體育文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高校體育文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能產生極大的影響和積極作用,主要通過身心健康的交互作用實現(xiàn)。從生理學角度來講,身體的運動有利于學生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斗志,而擁有健康的體魄,對大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人的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來講,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礎,而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重要體現(xiàn)。健康的心理可以維持人的正常情緒,保持人的正常生理狀況,使人能適應環(huán)境、社會各種變化和刺激。體育通過向學生傳授體育技能,培養(yǎng)學生從事體育活動和體育鍛煉的方法和能力,一方面可以發(fā)展學生身體素質,使其在力量、耐力、速度、靈敏等方面得到提高,全面提高機體各器官功能;另一方面,許多學生將體育活動方式,作為娛樂消遣的生活方式之一固定下來,讓身體的生理改造和心理調適在健康的活動方式中得以實現(xiàn)。

3.1高校體育文化能幫助大學生準確評價與認識自我

心理健康的大學生能夠體驗自己存在的價值,即能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做出恰當的客觀評價,不會提出苛刻、不切實際的期望和要求,能持續(xù)健康地發(fā)展自己的內在潛力。高校體育文化的主要任務是大學生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通過參加各種體育社團的校園體育比賽,參與球類、棋類以及野營等形式的戶外活動,來維持和增進大學生的正常情緒狀態(tài)和生理狀況,適應各種環(huán)境變化的刺激,形成健康心理,全面提高機體各器官功能,使大學生在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中體驗健康的愉悅和自豪。

3.2高校體育文化能幫助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心理健康的大學生能積極主動與他人交往、與他人互相溝通,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能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體育運動是一種互動的活動,大學生在參與體育運動中既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特點,又要互相配合協(xié)助,共同體會體育的真正內涵;既要征服自我,又要征服對手,形成“勝不驕,敗不餒”的良好心態(tài),無論成功和失敗都是一個新的起點。這種精神可感染在場的參觀者、服務者,增強同學之間的合作與友誼,使個人利益融于集體利益。可見,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能提供一個自我教育和接受教育的良好氛圍,能培養(yǎng)團結協(xié)作精神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使大學生能客觀地對待人生和社會生活。

3.3高校體育文化能夠幫助大學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緒

心理健康的大學生能夠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喜不狂、憂不絕、自尊、自重、不畏懼、不貪求,爭取在社會行為準則范圍內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

大學生在緊張文化課學習之余,參加體育活動和觀看體育比賽,有利于心理調適并恢復到最佳心理狀態(tài)。體育給學生提供了自我表現(xiàn)和心理宣泄的機會,在動作完成過程中能得到心理滿足感,產生愉快情緒,體會到修身養(yǎng)性、謙虛忠誠的內涵,實現(xiàn)精神的升華;能使學生在面對學習壓力、心理、情緒失衡時能夠有效地調節(jié)不良情緒,形成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以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戰(zhàn)。

3.4高校體育文化能幫助大學生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具有自信、自強、寬容、大度、尊重他人、遵守規(guī)則等心理品質和行為素質。體育比賽是校園體育文化的主要活動形式,大學生利用公平合理競爭來表現(xiàn)自己,不僅鍛煉了身體,還能在競爭中表現(xiàn)自己的能力,增強自信心、上進心、無畏困難、敢于拼搏,有利于大學生擺脫猜疑和不信任,促進個體社會化。大學時期是大學生改造自我,適應社會的過渡階段,自身對外界的心理承受壓力的可控性顯得尤為重要。豐富多彩的校園體育文化對文化層次較高、年齡結構較輕、心理承受力較弱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能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4結論與建議

高校體育文化面對的是特殊群體,學生心理是否健康已成為現(xiàn)代教育所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也是整個社會能否向前發(fā)展的重要標志之一,現(xiàn)就如何利用高校體育文化的優(yōu)勢,如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建議從下面三個方向做起。

4.1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制定高校體育文化建設規(guī)劃

高校體育文化規(guī)劃是其長遠發(fā)展的重要條件。規(guī)劃應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制定,積極倡導健康的體育精神,如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以及拼搏進取、競爭、敬業(yè)精神等;規(guī)劃應把體育文化與學風建設融為一體,制定出遠期目標和近期的具體目標。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使師生認識到強身健體是人生的第一財富,是現(xiàn)代人生的基本條件,培養(yǎng)對體育的愛好、加強與終身體育的銜接,使大家更好的了解體育、參與體育、享受體育。

4.2加快體育設施的建設,增加高校體育文化的心理親和力

體育設施是高校體育文化環(huán)境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反映在學生對學校可利用的體育場館設施的滿意程度上。由于體育具有的實踐性特質,體育文化的傳遞和繼承,都與活動和練習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學校內擁有場地器材的多少,場館設施的質量等一系列物質條件,都將極大地促進或制約學校體育文化的傳播。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相對于高校其它文化建設來講,場館設施的建設水平直接影響著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完善的體育設施是促進和改善學校體育文化環(huán)境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4.3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體育文化

高校體育文化的特色是指一個學校在體育方面形成并能夠延續(xù)的相對穩(wěn)定的一種具有自身特點的文化形態(tài),表現(xiàn)為自覺的經常的基本特征,并具有教育、導向、規(guī)范、凝聚和激勵的力量。由于各高校的類型、規(guī)模、辦學條件和師生結構等不同,以及學校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氣候等差異,決定了建設高校體育文化的思路不同。因此,在建設高校體育文化過程中,各個學校應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發(fā)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體育文化。

總之,大學生是高知識群體,具備較為豐富的文化底蘊。他們學習體育文化范疇內的各種體育運動或運動技能,正是源于其對體育文化的認同、理解和需要。校園體育文化始終以學生為主體、以教育為手段、以多樣的體育文化活動為載體,錘煉大學生的意志,促使學生奮發(fā)進取,培養(yǎng)集體觀念,協(xié)調人際關系,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不僅可使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適時調整自己的行為,順利完成學業(yè),而且可使大學生畢業(yè)后盡快適應各種職業(yè)和社會環(huán)境。高校只有結合自身實際,加強人文文化建設,才能營造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使大學生在其中長期熏陶,形成終身體育觀,推動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為國家為社會培養(yǎng)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 于溪海.高校體育文化探析――兼談高水平運動隊管理觀念的革新[J].山東體育科技,2004(2):84-86.

[2] 周君華,韓曉東,丁永璽.學校體育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探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8):91-93.

[3] 馮霞,尹博.中國學校體育與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的文化對接[J].體育學刊,2004(4):5-7.

[4] 譚紅,陳中林.論校園體育文化的特性及價值向度[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4(2):109-111.

[5] 文世平,廖小林.加強大學生體育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J].體育科技,2002(2):11-14.

第5篇

【關鍵詞】大學英語;學困生;心理;對策

獨立學院由于辦學性質的特殊性其學生的英語基礎總體偏弱,大學英語學困生占到相當比例,因此對英語學困生的教學是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的關鍵。但往往教師、學生都花了很多的精力,而效果不甚明顯,費時低效。

一、獨立學院大學英語學困生主要心理問題研究

對很多獨立學院的學生而言,其專業(yè)課程學習不差,但是由于英語基礎薄弱或者偏科等原因,導致在英語學習上產生了種種心理問題,而這種現(xiàn)象反過來又嚴重制約了英語學習的效果。大學英語學困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

1.悲觀心理

由于高考發(fā)揮不好以及偏科等種種問題,獨立學院學生內心總有些悲觀心理。而且,在英語學習方面,學困生英語基礎不扎實同時又找不到合理科學的學習方法,屢屢參加考試而成績不甚理想,導致信心不足甚至喪失信心,單詞不管怎么記就是記不住,聽力怎么聽就是聽不懂,由此認為自己很沒用,怎么也比不過別人,從而產生悲觀心理。學困生在課堂上極少主動發(fā)言,老師提問他們也總是回答“不知道”,他們喜歡把暫時的失敗或者不懂歸結于自己在語言上的天賦過低,不愿也幾乎沒有信心去面對和解決學習上的一些挫折,在行動上不愿花時間去找原因或者找方法去提高,在思想上自卑、自責,有種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其結果是進一步加重了自己的悲觀心理。

2.叛逆心理

大學英語學困生也有強烈的獨立意識,他們不愿意接受別人的安排和指導,或受英語學習尖子生在學習上表現(xiàn)出的強勢的刺激,加上自身不去積極面對這些,從而引起心理上的叛逆情緒。有些老師不了解自己的學生心理特點,往往居高臨下,指示學生必須怎樣想,必須怎樣做,根本不與學生進行思想交流,這更容易激起學困生的叛逆心理。他們不喜歡按照別人說的去做,認為在國內環(huán)境下大多數人學習英語是浪費時間,只要學好專業(yè)課就行了,英語學不學好無所謂,能畢業(yè)就行。一旦他們有了這些想法,不管老師和同學怎么勸他也不會改變主意。

3.應付心理

學困生在大學英語學習方面往往過于松散,不僅老師布置的課內作業(yè)和任務,更別提讓學生博覽群書了。這是緣于他們學習英語純粹是抱著應付的心理,能通過最后的考試就善莫大焉了,上英語課也是出于考勤需要。學困生大多數都在被動式地學習英語,認為英語是“副科”,消極地學習。學困生學習英語過于懶惰,喜歡臨考前記記單詞看看老師畫的重點來應付考試,上英語課遲到、早退、甚至曠課都成了規(guī)律。在英語學習上,他們稍微碰到一些小困難就把書撇至一邊,導致學習越來越困難,甚至產生極其討厭學習英語的心理。

二、對獨立學院大學英語學困生的教學對策

1.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作為教師,首先要學會關心學生,正確對待每一個英語學困生,教師不能歧視、一味地批評他們。當學生對教師有意見時,應該允許他們把意見提出來。學生學習英語出現(xiàn)厭煩心理,最好個別找他們交換思想。教師有什么要求,應以商量的口吻提出來,同他們交朋友,平等相待,坦誠相見,縮短心理上的距離,使師生之間達到心理相融、感情相通、氣氛適宜的教學環(huán)境。

2.加強大學英語教學的實踐應用性

大學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必修課程,而英語學困生因缺乏與同學、老師合作的精神,不愿參加學習過程,使因為他們學習英語的目的性不強,對學習英語缺乏興趣和自信心。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少一點語法知識的講解和灌輸,堅持以語言交流能力培養(yǎng)為重點,在課堂上盡力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語言情景,將他們置于感興趣的英語學習氣氛中,積極主動地提高英語應用的能力與技巧。課堂外,教師也可以指導他們利用一切機會去提高運用英語的綜合實際能力,讓英語學困生感受到不斷取得的進步,培養(yǎng)他們學習上的成就感,從而激發(fā)學習英語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增強英語學困生的參與意識,使他們學習英語不再被動、消極,把學習英語變成自己的一種內在需要,以積極的心態(tài)對待大學英語學習。

3.分級分班教學

獨立學院大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英語學困生占相當大比例,如果用統(tǒng)一的教學指導學生學習英語以及用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來評價學生,必然給英語學困生帶來很大的壓力和不滿,容易使英語學困生一直處于悲觀的氛圍中,喪失信心,造成很多負面影響,比如叛逆心理和應付心理。教師可用分級分班教學,建立多層次評價體系,為英語學困生設計有一定的難度但又是學生力所能及的教學進度,采用任務型教學法(TBLT)、交際語言教學法(CLT)、情境教學法(ST)來指導課堂教學。教材選用以能提高和增強學困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信心和有利于學困生開展自主學習為原則,使教學方法、教材和學生三者統(tǒng)一起來,優(yōu)化大學英語教學環(huán)境,減輕大學英語學困生心理負擔。

4.引導學困生形成合理科學的學習方法

英語作為一門外語,沒有母語學習的環(huán)境與時間優(yōu)勢,再加上學習者差異等原因,有時花相當多的時間進行聽、說、讀、寫的練習,也難收到預期的學習效果。為此,在進行大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必須引導學困生不斷探索、積累適合于自身特點的學習策略和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總之,獨立學院大學英語學困生具有特殊的心理特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力去了解這些學生的特點并加以分析,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合理科學的策略幫助和引導他們正確對待大學英語學習。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差生心理與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第6篇

論文關鍵詞:有氧健身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

 

根據有關資料研究表明: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中約有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精神疾病和其他心理障礙已成為大學生退學、休學等中斷學業(yè)的重要原因。甚至直接導致自殺傾向。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問題已經成為現(xiàn)階段心理學界乃至整個教育界的問題之一。因此,探索適合解決心理健康問題的方法是改善學生心理健康的關鍵所在。有氧健身操是增強體質、提高人體健康水平最常用、最有效方法,但同樣對人們的心理健康也能起到良好的調節(jié)作用。有氧健身操是女大學生健身運動中較常見和喜愛的一項體育運動項目。本研究以有氧健身操作為干預手段,制定干預方案, 試圖通過增強實驗者的體育活動來影響認知、情緒和行為,改善大學生的心肺功能,從而減輕實驗對象的心理問題。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金華職業(yè)技術學院師范學院和醫(yī)學院、生物工程學院的大專一年級1476名學生進行整體心理健康狀況普查,用SCL―90進行調查問卷。將SCL―90中強迫癥狀因子≥2.2分(共有240名)中,按照自愿報名的原則, 將一年級女大學生90人(表1) 分為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 ,作為本研究的正式研究對象。制定1學期有氧健身運動干預方案。實驗組每周訓練2次,每次時間為60 min。對照組除其他項目的體育課外,不進行有組織的體育鍛煉活動,自行調適。

1.2 研究工具

90項癥狀清單(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又名癥狀自評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計分方法采用李克特式總加量表法(Likert-type rating scale)的五點分量表方式編制而成,評分受試者根據題目所敘述內容,1.持續(xù)2.經常3.有時4.偶爾5.無體育論文,依序記4分、3分、2分、1分、0分。

1.3 研究方法

1.3.1 運動干預方案 運動干預方案按照趣味性、科學性、知識性、實用性的原則制定期刊網。具體內容有基本健美操,基本步伐操、排舞、拉丁操以及形體練習等。運動時間:每周2 次,每次60 min ,共計12周。運動強度: 基本控制在中等水平,也就是相當于最高心率的60%--75%,練習中心率一般控制在120~135次/min。

1.3.2 用SCL―90調查主要結果

1426名女大學生SCL-90測驗總均分即總癥狀指數(GSI),以常??偩值?1.96S為根本標準,將被測評為心理健康者(GSI<X+1.96S)心理問題者(GSI≥+1.96S)。

表1 1426女生大學生 SCL-90總均分評定結果(發(fā)生率%)

心理健康者心理問題者

GSI<+1.96S+1.96S≤GSI

人數1186240

百分比83.1316.87

表2 試驗前兩組間研究對象心理狀況比較(±S)

組別人數 人際敏感(In)強迫癥狀(Ob) 憂郁(De) 恐怖(Ph) 焦慮(An)偏執(zhí)(Pa)

實驗組 452.17±0.49 2.22±0.47 2.07±0.51 1.62±0.29 2.07±0.51 1.94±0.48

對照組 452.15±0.492.24±0.51 2.05±0.48 1.63±0.28 2.08±0.53 1.92±0.45

1.3.3 數據處理

數據采用SPSS11.0 統(tǒng)計軟件,對SCL-90進行統(tǒng)計分析。所有數據用平均值和標準差( X ±S) 表示,組間差異用t 檢驗。

2   結果與分析

2.1 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情況

通過對1426名女大學生SCL-90的心理測驗,結果(表1)有16.87%的學生存在心理健康的問題,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人際敏感(In) 、強迫癥狀(Ob) 、憂郁(De) 、恐怖(Ph) 、焦慮(An)、偏執(zhí)(Pa) 等方面。原因是:女生天性比較敏感,考慮問題比較細膩,一些小的事情也容易引起消極的情緒反應,同時,更在乎別人的評價,因此,體驗和感受到上述的心理癥狀。

2.2  有氧健身操干預前各組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從表2可知,試驗前,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在人際敏感、強迫癥狀、憂郁、恐怖、焦慮、偏執(zhí)的得分沒有明顯區(qū)別,說明試驗前2個組心理健康狀況一致。2.3有氧健身操干預后各組心理狀況變化比較

從表3可知,干預后與干預前相比體育論文,試驗組在人際敏感、強迫因子得分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抑郁因子得分差異有顯著性,其中恐怖、焦慮、偏執(zhí)因子得分雖然也減輕了一些,但無顯著的差異;而對照組干預前后基本上沒有變化。

表3  試驗前后兩組內研究對象心理狀況變化

指 標 對照組(n=45)實驗組(n=45)

干預前  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

人際敏感(In) 2.15±0.49 2.11±0.43 2.17±0.491.77±0.44**

強迫癥狀(Ob) 2.24±0.51 2.18±0.47 2.22±0.471.81±0.41**

憂郁(De) 2.05±0.48 2.0±0.412.07±0.511.70±0.46*

恐怖(Ph) 1.63±0.28 1.61±0.23 1.62±0.29 1.49±0.29

焦慮(An) 2.08±0.53 2.05±0.49 2.07±0.51 1.91±0.48

偏執(zhí)(Pa) 1.92±0.45 1.88±0.41 1.94±0.481.82±0.42

*表示干預后比較P < 0. 05 , **表示干預后比較P < 0. 01

3. 討論與建議

實驗組經12周,每周2次,每次時間為60 min的有氧健身操鍛煉,研究對象SCL-90量表得分有了顯著性下降,心理健康狀態(tài)得到明顯改善,可能由以下原因共同作用

3.1 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憂郁、恐怖、偏執(zhí)等癥狀,與國內外有關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3.2 有氧健身操展現(xiàn)的是人體美、動作美、音樂美及藝術美,能有效提高練習者對實際生活的審美情趣,重新找回對實際生活的美好憧憬,有利于轉移她們的注意力,樹立自信心。

3.3 有氧健身操練習強調鍛煉氣氛,練習間相互交流與互動,體現(xiàn)樂觀、友愛、偷快、同情等多樣的感,逐漸發(fā)現(xiàn)實際交往與溝通的美好與樂趣,從而有效緩解人際、強迫、憂郁癥狀,

3.4 有氧健身操能改善實驗組學生心肺功能,使安靜心跳率降低,每博輸出量增大體育論文,使動、靜脈含氧量差距加大。運動能加強新陳代謝,疏泄負性心理能量,產生積極的心理感受,預防和減輕強迫癥的一系列癥狀。

3.5 有氧健身操能有效增強心理問題者的身體素質,增強食欲,改善睡眠,提高學習效率與生活質量,能使心理問題者心情舒暢,從而改善心理健康。

3.6 有氧健身操對減輕強迫癥、人際關系敏感、憂郁等癥狀有顯著的效果;建議以后的研究中,擴大樣本,用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進行對比研究,尋找最好的方法和項目,進一步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王極盛.中學生SCL-90信度、效度檢驗與常摸的建立[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13(1):8-10。

[2]楊洪輝.試論大學生心理健康與體育鍛煉[J].山東體育科技,1998,20(4):65-69

[3]李斌,張孝民.分組群體評價教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上海體育科研,2003,24(6):60-61

[4]樊新生.體育教學如何增進和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J].體育學刊,2000,(2):99-101

[5]梁德清.高校學生的應激水平及其與體育鍛煉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4,(1):5-6.

[6]廖小華,黃曉麗.有氧健身操對網絡成癮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 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2010,24(6) :98-101

第7篇

為了對學生思想政治狀況進行全面考核,檢驗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效果,完善學生德育的評價體系,河北科技大學理工學院開展了德育答辯活動。實踐表明,德育答辯不失為構建大學生德育評價體系的重要平臺,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辯的實施過程

德育答辯是指應屆本科畢業(yè)生將自己在大學學習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紀、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規(guī)定的格式,以總結報告的文體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總結,形成個人德育狀況論文,并以班級為單位,通過答辯會的形式,向班級的同學、答辯委員會成員宣讀,同時接受提問,回答問題,由同學和答辯委員會就其德育表現(xiàn)作出評價。

(一)精心組織、嚴格要求,確保德育答辯教育效果

為了上好德育答辯這堂“課”,理工學院結合本院實際情況,制定了德育答辯實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領導、學工部(團委)負責同志、學部書記、輔導員、“兩課”教師為成員的畢業(yè)生德育答辯委員會。按照學院的總體部署,德育答辯分為撰寫論文、審核評閱、現(xiàn)場答辯三個階段。

撰寫論文階段。學院要求每個畢業(yè)生認真回顧自己四年的學習、生活,對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進行全面總結,尋找并彌補不足,調整發(fā)展方向,達到樹立正確價值觀的目的。

2010屆2196名畢業(yè)生全部撰寫了德育論文。

論文評閱階段。學院專門安排了德育答辯論文導師,對畢業(yè)生德育論文進行指導、審核、評閱,并寫出評閱意見。大部分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從思想認識、道德品質、人際關系、未來發(fā)展等方面做了認真總結,寫出了有質量的論文。

現(xiàn)場答辯階段。在德育答辯會上既有畢業(yè)生們的真情告白,也有獻給學校建設發(fā)展的合理建議。學院畢業(yè)生德育答辯委員會成員分組深入各學部,聽取學生陳述,進行現(xiàn)場提問,根據德育答辯評分標準評定現(xiàn)場答辯成績。

(二)根據學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現(xiàn),評定德育答辯教育成績

學生德育答辯的成績由現(xiàn)實表現(xiàn)、書面總結、現(xiàn)場答辯、畢業(yè)離校期間表現(xiàn)四部分成績組成。其中,現(xiàn)實表現(xiàn)的成績占50%(輔導員打分)、德育論文的成績占20%(指導教師打分)、現(xiàn)場答辯的成績占30%(答辯評委打分)。

德育答辯的成績分為四個等級:優(yōu)(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對于成績評定為待考察的學生,指導教師給予相應的指導和幫助,進行二次答辯;二次答辯不及格的,按結業(yè)處理。

2010屆有2196名畢業(yè)生,其中有248名畢業(yè)生因工作需要(頂崗實習)不能回校答辯(但均提交了德育論文),在校答辯1948人,占畢業(yè)生總數的89%;有81名學生第一次答辯成績不合格,進行了二次答辯。

(三)發(fā)動低年級學生參與,延伸德育答辯教育效果現(xiàn)場答辯階段,學院鼓勵低年級學生旁聽。對于畢業(yè)生本人來說,這是對自己大學四年的總結和人生的升華,而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這是最好的心靈雞湯,為他們的大學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辯結束之后,德育答辯委員會評選出優(yōu)秀德育論文,將其集結成冊,提供給在校學生閱讀,進一步擴大德育答辯的影響力。同時,學院圍繞德育答辯成果開展新生入學教育,使畢業(yè)教育和入學教育首尾相連,把優(yōu)秀畢業(yè)生在德育答辯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感悟傳遞給新生,進一步促進了學院優(yōu)良學風、校風在高低年級間的傳承。

二、德育答辯的實際成效

實踐證明,德育答辯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對大學德育實施效果的全面檢驗,是對畢業(yè)生在高校學習階段的最后一個綜合性、總結性的考核評價環(huán)節(jié),是對學生在校期間思想狀況的全面考核,是大學畢業(yè)生德育狀況評價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一)德育答辯成為加強畢業(yè)生離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對于專業(yè)答辯,德育答辯形式更加靈活,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因此更具吸引力。這種新穎的畢業(yè)教育方式在畢業(yè)生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一位畢業(yè)生的感觸頗具代表性:“在離校前夕,能有這么一個機會與教育、幫助、關心我們四年的老師進行一次坦誠的溝通,實在是很難得。老師們不僅幫我分析了優(yōu)缺點,還給了不少中肯的建議,對我走向社會大有益處?!?/p>

通過德育答辯,學校全面考核了學生在校期間的思想政治表現(xiàn),進一步掌握了學生的成長軌跡,全面檢驗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效果,進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學校德育答辯工作還吸引了其他專業(yè)課教師和“兩課”教師,德育答辯的過程成為師生真情話別共敘情誼的過程,進一步密切了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增強了教育的感染力和親和力,及時疏導了離校前學生中存在的各種不良情緒,2010屆畢業(yè)生成為歷年來畢業(yè)離校期間表現(xiàn)最好的一屆畢業(yè)生。

(二)德育答辯成為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徑

為學生提供一個量身定做的教育環(huán)境是德育答辯工作的出發(fā)點之一。按照教育規(guī)律,大學教育是通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終以學生自我教育來實現(xiàn)的。而畢業(yè)生德育答辯活動的形式特點是,它從畢業(yè)生的思想和行為特點出發(fā),充分反映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作用,強調學生的參與和體驗。答辯會的時機、內容及形式為畢業(yè)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個個性互動的教育環(huán)境。學生有機會自我總結、交流、答辯、闡述,使學生在濃郁的人文氛圍中自覺地投入。經過學生入腦、入心的理智思考獲得的心靈體驗、思想升華的效果是任何灌輸式、說教式的教育方式所無法比擬的。

同時,學校注重將德育答辯理念加以推廣,發(fā)動低年級學生現(xiàn)場旁聽畢業(yè)生德育答辯,以德育答辯成果開展新生入學教育,使德育答辯成為貫穿所有年級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紐帶,成為學校德育教學和學生德育實踐的載體,成為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徑。

(二)德育答辯成為構建大學生德育工作體系的重要載體

如果說專業(yè)答辯是學生完成學業(yè)的檢驗,那么德育答辯就是對學生思想品德的綜合考核,是學習期間思想狀況的展示和總結。通過德育答辯,學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檢驗關,改變了以往學生重專業(yè)、輕德育的思想。與專業(yè)答辯相比,德育答辯更多的是一種思想與實踐的總結和展示。通過這種“出關”,更增強了大學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學生畢業(yè)走向社會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學理工學院的安排,在2010年畢業(yè)生德育答辯的基礎上,已組織新生結合入校以來的所感所想,在輔導員和個人成長導師的指導下,撰寫德育論文開題報告,認真規(guī)劃自己的大學生活,為自己4年的大學生活打下基礎,也為學習4年后的德育論文答辯積累資料。從入學教育時的“德育論文開題”到畢業(yè)教育時的“德育論文答辯”,畢業(yè)教育和入學教育首尾相連,同時輔以二、三年級德育論文的階段答辯,一個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體系正在該校逐步形成。

事實表明,河北科技大學理工學院以德育答辯為載體,以學校德育理論教學和學生德育實踐活動為核心,以學校教師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為支撐的模式,成為評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臺,“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為學院畢業(yè)生的普遍特點。學院2010年畢業(yè)生初次就業(yè)率達到94%,受到社會、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門的廣泛肯定。

三、德育答辯的實踐啟示

科學合理的德育評價對于高校優(yōu)化育人過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評價缺少人性化、動態(tài)化和多元化,影響了評價結論的客觀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進而影響了德育的實效性,高校德育評價體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學德育答辯工作的實踐表明,德育答辯正是實現(xiàn)高校德育評價體系改革的重要平臺。

(一)德育答辯能夠實現(xiàn)德育評價的人性化

重視人的差異性,突出人的主體性,這是人性化評價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辯認可了個體的差異性,注重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德育論文的開題報告、中期答辯、畢業(yè)答辯組成一個完整的道德評價過程。這個過程立足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通過評價前、評價中、評價后的全過程跟蹤管理,激起學生的主體參與積極性,提高他們自我檢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學生由對德育的外在要求轉化為內在的動力,促使評價活動成為學生自我教育、自我調節(jié)的有效載體,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德育評價的導向功能、調節(jié)功能、啟動功能和激勵功能,實現(xiàn)德育評價育人育才的真正意義。

(二)德育答辯能夠實現(xiàn)德育評價的動態(tài)化

長期以來,高校德育評價注重靜態(tài)取向,重視的是評價的判斷和鑒定功能,并進一步異化為片面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作用,以終結性評價結論來區(qū)分學生道德素質的高低,而忽視了大學生的心理與生理還處于成長的動態(tài)過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須以發(fā)展的目光、前進的觀念來看待每位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與行為表現(xiàn),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只看最終結果,而應關注其成長過程中取得的每一點成績,指引他們看到自己發(fā)展過程中的成功方向。通過對學生階段的、單元的和局部的道德發(fā)展水平評價,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全面發(fā)展,也能對德育工作進行不斷調整,改進德育體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構建。這樣,在學生自我發(fā)展和學校德育評價的互動中,學生不斷取得進步,德育工作目標也能夠最終實現(xiàn)。

(三)德育答辯能夠實現(xiàn)德育評價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