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3 13:20:18
序論:在您撰寫邏輯結構分析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關鍵詞】 英語 科技文 長句 結構
英語科技文涉及科技領域專業(yè)知識的文章,反映全球科技的最新進展。文體多以議論文為主,說明文為輔。在語言結構層面具有長句錯綜、結構復雜、邏輯性強的特點。長句的結構分析是英語科技文閱讀和理解的關鍵性問題。
1 英語科技文長句結構分析的原則
英語科技文中的句子重語法結構,通過一系列的語法結構組合成句子,以形連表意連,通過各種限定成分、修飾成分以及補充成分來分析和說明問題、闡明客觀事實和道理,表達觀點和態(tài)度。因此在結構上首先可將其簡化成英語句子的兩個基本結構:主謂賓和主系表結構。其次要找到存在的并列關系(存在代詞指代問題和省略)、非謂語動詞、從句的引導詞、名詞性從句(主語從句、賓語從句、同位語從句和表語從句)、形容詞性從句(定語從句)、狀語從句和插入語等成分。另外還要了解主語、賓語和狀語的構成,明確副詞和介詞短語在文中的成分和作用。
2 英語科技文長句結構分析實例
(1)The things that chemists actually do to investigate the properties and reactions of matter vary widely,and are constantly undergoing change as new methods are developed, new equipment is invented, and new techniques devised.
本句的基本結構是:The things that…vary widely and are constanctly undergoing…as…。此句是一個由and引導的并列句,主語是The things,謂語是vary和are undergoing,前半句中由that引導的從句是定語從句修飾things,后半句中的as引導時間狀語從句。在這個時間狀語從句中有三個并列的簡單句,①new methods are developed.②new equipment is invented.③new techniques (are)devised.第三個簡單句中省略了are。
(2)Comfort care involves adjusting medications to obtain relief of symptoms,providing explanations of likely causes of symptoms,and reassuring families that the constellations of symptoms they witness are expected。
本句基本結構為:Comfort care(主語)involves(謂語)adjusting…,providing…and reassuring…that….(that)….。謂語動詞involves有三個并列的由動名詞短語構成的賓語。最后一個動名詞短語結構中,reassuring引導了一個賓語從句that the constellations of symptoms they witness are expected,在這個賓語從句中又包含一個省略引導詞that的定語從句“they witness”,修飾先行詞symptoms。
(3)Presidents run for office based on claims of what they will do for a vast and poorly understood economy composed of many unpredictably interacting sectors。
本句的基本結構是:Presidents(主語)run for(謂語)office(賓語)…。based on claims of…是過去分詞短語作原因狀語。what they will do是介詞of的賓語從句。Composed of是過去分詞短語修飾economy。
(4)The whole world today is so much shaken up with the word“biotechnology”that it has become a strong belief that this is “the field”which will give solution to our any problem.
本句的基本結構是:the whole world is so…that (結果狀語從句)…that(belief的同位語從句)…which(定語從句,修飾field)…。
(5)Up to this point architecture has been discussed as a series of linked spaces, each possessing a particular quality and each related to the other.
此句的基本結構為:Up to this point(狀語)architecture(主語)has been discussed(謂語)as a series of linked spaces(狀語), each possessing a particular quality and each related to the other(獨立主格結構作狀語)。獨立主格結構由邏輯主語each和兩個分詞(現(xiàn)在分詞possessing,過去分詞related to)構成,表伴隨。
(6)If we acknowledge that an objective of life is the achievement of a continuous flow of harmonious experiences, then the relationship of spaces to one another, as experienced over time,becomes a major design problem.
本句的結構是:If(條件狀語從句)… then(主句)…。在條件狀語從句中that引導定語從句修飾acknowledge,主句中非限制性定語從句as experienced over time修飾主句,有插入語的性質。主從句各部分的語法成分是:we(主語)acknowledge(謂語)that an objective of life (主語)is(系動詞)the achievement of a continuous flow of harmonious experiences(表語), then the relationship of spaces to one another(主語),as experienced over time(非限制性定語從句),becomes(系動詞)a major design problem(表語)。
參考文獻:
[1]楊朝軍,張玉紅,康天峰.英語科技文選[M].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6.
關鍵詞: 文化背景 語篇 修辭 體裁
英語專業(yè)學生在低年級完成了基礎階段的學習后,積累了較為扎實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如何有效地開展高級英語教學,實現(xiàn)學生由對英語基礎知識的掌握到運用英語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跨躍,是從事高級英語教學的教師一直思考和探索的問題。根據高等學校英語教學大綱對高級英語課程目標的描述,高級英語是一門訓練學生綜合英語技能,尤其是閱讀理解、語法修辭與寫作能力的課程,培養(yǎng)學生對名篇的分析和欣賞能力、邏輯思維與獨立思考的能力。為了實現(xiàn)這一課程目標,本文提出將文化背景分析語篇分析及修辭分析融入到高級英語教學中,以期為該課程教學探索出一條途徑,實現(xiàn)大綱規(guī)定的課程目標。
一、分析文化背景,提高學生文化意識
學習語言即學習文化。名家名篇之所以成為傳誦之作,是因為有文化融入其中。文化承載著特定的歷史,記錄著不同時代人們對環(huán)境、社會、國家、人生等各個方面的感悟。背景文化是指課文的宏觀語境,對語言外的關系意義起著連接作用,對正確地解讀篇章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理解語篇的過程其實是學生的背景知識與語篇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在理解語篇時,中西文化的差異往往給學生的理解帶來許多困難。很多學生由于缺乏相關的背景知識,嚴重影響了對篇章的正確理解。要讓學生正確深刻了解課文,教師就要給學生提供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如相關的歷史及地理知識;作者生平主要活動及寫作風格;相關國家的社會準則、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及審美觀念等。將背景知識融入到整篇課文的學習之中,還有助于為學生營造一個濃厚的文化氛圍,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和體會文中語言所表達的情感及意義,脫離文化背景理解語言定會走向斷章取義,而通過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去考慮作者筆下的人物性格及作者想表達的觀點,可以使學生在邏輯分析中養(yǎng)成勤于思考、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分析語篇,培養(yǎng)學生語篇分析能力
Halliday與Hasan在其合著的“Cohesim in Engish”一書中,將語篇定義為“在一定語境下語義完整的口語和書面語的段落”,可見語篇是具有完整意義和情節(jié)的有機整體。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多對語篇進行分析,向學生講解篇章的段落結構框架,力求保持文章內容和形式的完整,而不是把文章肢解成零碎的語言點和詞匯。對語篇進行結構分析能引導學生利用宏觀整體理解帶動微觀細節(jié)理解,以框架記憶帶動細節(jié)記憶,獲得既見樹木又見森林的理解效果。語篇分析著重分析語篇的結構,包括微觀結構分析和宏觀結構分析,微觀結構分析研究語篇連接的基本手段及語篇連接的機制,可以幫助學生掃清語言障礙,弄清句內及句際關系;宏觀結構分析主要研究篇章的謀篇布局,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整體意義。
三、導入修辭教學,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修辭,即美化語言。是增強言辭或文句效果的藝術手法。修辭手法的運用能提高語言的表現(xiàn)力、感染力、說明力。修辭能修飾文章的語言,從而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加深讀者的印象,并達到特定的藝術效果,使作者的思想更清楚、更明白地展現(xiàn)給讀者。理解修辭格是加強語言鑒賞力的重要手段,所以在高級英語教學中融入修辭格的有關講解分析很有必要。張漢熙先生主編的《高級英語》中語言文字優(yōu)美,篇章結構美妙,其主要的手段就是運用各種修辭達到了意味雋永的效果。如第一冊第一課《中東集市》中就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格,包括比喻、擬聲、對照、借代、押韻等,正是借助這些修辭格的運用,作者把古老的中東集市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不難想象如果沒有這些修辭格,文章的描述效果將大打折扣。對修辭格的理解有助于學生欣賞篇章語言所孕藏的美,提升學生的語言審美意識,進而帶動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提高。
四、確定文章體裁,深化語篇理解
文章題材大體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和描寫文。不同的題材具有不同的特征。記敘文多注重情節(jié)性,如第一冊第十課《震驚世界的審判》;說明文多注意條理性,如第二冊第二課《馬拉客什》;議論文多強調邏輯性,如第一冊第十一課《字典的用途是什么》;而描寫文則側重于情與境的關系,如第一冊第一課《中東集市》。另外,體裁不同,語言特色也不一樣。記敘文的語言或樸實或生動,或豪放或婉約,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說明文的語言特色是準確、簡潔;議論文的語言特色表現(xiàn)為準確、鮮明;描寫文的語言特色在于使用具體、形象的詞匯,為讀者勾勒出一幅生動的畫面。每篇課文因體裁不一,其教學重點、難點、分析和欣賞的內容也不相同。對于記敘文,學生要能理解全面意義和故事情節(jié),鑒賞文中的遣詞造句特色,敘述角度的選擇等重點內容;說明文中作者對事物說明的順序及層次是關鍵;議論文中最重要的是觀點、論據及論證方法的分析及上下文的邏輯關系;描寫文中要注意描法及修辭格的運用,等等。確定了文章的體裁,才能把對文章的理解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才能對篇章進行欣賞和評價。
高級英語課程對鞏固英語基礎,提高學生的理解、鑒賞及評判能力起著其他課程難以替代的作用。其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關系到學生是否能在綜合技能上實現(xiàn)質的飛躍。因此,從事高級英語教學的教師應該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理論聯(lián)系實際,提高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教學大綱[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Halliday,M.A.K&R,Has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85.
[關鍵詞]大學英語四級考試 完型填空 應試技巧
[中圖分類號]H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0)11-0031-01
一、完形填空題型綜述
四級完形填空是一種在語篇層面上對語言知識進行測試的題型。干擾項的設計體現(xiàn)了考試大綱評價目標的規(guī)定,考查學生能否正確應用所學的語言知識,是否有較好的語感,是一種注重應用的綜合題型。
二、大綱要求
四級完型填空測試學生各個層面的語言理解能力及運用能力。短文長度為220~250詞,內容為學生所熟悉的題材。這部分的分值比例為10%,考試時間為15分鐘。
完型填空部分的短文有20個空白,空白處所刪去的詞既有實詞也有虛詞,每個空白為一題,每題有四個選擇項。要求考生選擇一個最佳答案,使短文的意思和結構完整。
三、測試點剖析
知識面:社會生活常識、文化知識和科普知識。
語言基本功:詞匯知識、語法知識和閱讀能力。
綜合運用能力:分析能力、推斷能力和駕馭語篇能力。
四、完形填空要求考生有較高的語言知識和能力
(一)閱讀理解能力。完形填空作為語篇層次上的詞匯語法填空,必須以較高的閱讀理解能力為前提。
(二)整體語感和語篇分析能力。完形填空是語篇層次上的完句填空,短文在結構和意義上都是一個整體,它對考生的整體語感和語篇分析能力也有較高的要求。
(三)句法結構知識。四級考試中的完形填空雖大多為詞匯題,但句子和文章的理解,有時少不了一定的句法結構分析。
(四)詞匯知識。包括詞匯量、構詞知識,近義詞辨析、語義的內涵、外延、聯(lián)想和搭配等。
(五)句型搭配知識。包括動詞、名詞、形容詞的慣用句型,動詞、名詞、形容詞、副詞之間的搭配及其與介詞的習慣搭配等。
五、考生常犯錯誤分析
首先是基礎知識掌握方面的問題,例如詞匯量不足、語法知識薄弱、固定詞組和固定搭配不準確等。
其次是語言應用能力方面的不足??忌陂喿x詞匯題型中對于相同的知識點的處理比完型填空中要強得多。這說明很大一部分考生并不是語法或基礎詞匯知識薄弱,而是平時的學習過程中缺乏在功能語法方面的訓練,即應用語言的能力不足,從而在語篇層面上尚未形成較好的意義整合的能力,還只是停留在補全單句結構以及單句理解的層次上。
因此,在做完型填空時,考生一定要從上下文語境入手,重視對整篇文章的理解。
六、命題規(guī)律小結
(一)四級完型填空文章的體裁及趨向分析。四級完型填空所選文章的體裁多是觀點鮮明、條理清楚的說明文或議論文。題型改革后科普說明文數量增多。文章內容都涉及社會生活、科普知識方面。原四級題型多是議論文和記敘文,但新題型出現(xiàn)后,關于科學發(fā)現(xiàn)、新發(fā)明等科普知識的說明文占大多數,看來選擇科普題材應該是以后四級完型填空文章的基本趨勢,但仍然會有社會生活題材作為替換。
(二)四級完型填空考題范圍。從近十年的四級真題看,完型填空的考題范圍主要有三個方面:詞匯(包括詞義辨析和搭配)、語篇和語法。
各測試知識點的比例:在實詞中,動詞和名詞依舊占據高比例成為重點;而形容詞也是一個考點;副詞地位中等。在虛詞中,連詞依舊是每年都有一道;固定詞組比例大幅上升;代詞和語法的考查比例明顯下降,近兩次考試甚至沒有涉及。
實詞多考查近義詞、形近詞辨析,這表明實詞考點落在根據具體語境選擇合適詞匯方面,符合完型填空題型注重語言應用的特點。這要求考生在平時學習中要格外關注詞與詞之間的細微差別,注重應用。而比例調整后的虛詞只有連詞沒有削減,這正好符合完型填空側重語篇意義黏連的特點。因此,從根本上提高英語運用能力才是做好完型填空、決勝四級的關鍵。
七、步驟和方法
采用三步答題法,將時間分配為:15分鐘=通讀skimming(3分鐘)+答題(10分鐘,半分鐘一道)+回顧review(2分鐘)。
1.第一步,快速通覽全文,把握短文主題和要點;第二步,逐題解答,但碰到較難確定答案的個別試題先暫時不選;第三步,檢查并確定幾個較難空缺的答案。
2.立足本句,不忘全文。解答每一道試題時,在分析空缺所在句子時,一定要聯(lián)系上下文及全文的主題,這正是完形填空與單句填空不同的地方。
3.體會情景,順理成章。把握文章發(fā)展的基本線索。在解題過程中,設法把自己置身于短文所構造的情景或短文擴展的寫作思路之中。往往能順理成章,比較準確有把握地確定每一空缺該填的內容。
論文關鍵詞:法律規(guī)范;邏輯結構;邏輯關系
0法律規(guī)范的結構分析:
休謨與韋伯都認為法律的合理性來自于法本身的可計算性、可預測性。這種關于法律合理性的形式化理解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價值合理性(或實質合理性)的詰問,面對形式與內容關系的辯證考量,價值合理性的優(yōu)先選擇觀點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尤其是在中國,由于傳統(tǒng)型社會思維方式的延續(xù)與滲透,形式合理性很長時間門庭冷落。然而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社會認知環(huán)境,法治文明的整體構建才更應將重心向形式合理性方面進行轉移,在這個過程中對于法律規(guī)范結構的分析研究一定程度上成為了一條捷徑。法律規(guī)范是規(guī)定法律上的權利、義務、責任的準則、標;隹,或是賦予某種事實狀態(tài)以法律意義的指示、規(guī)定。法律規(guī)范所以區(qū)別于其他的社會規(guī)范,并不僅在于強制力的性質和程度、制定和實施方式、國家參與性方面,更在于其組成結構的獨特性。法律規(guī)范總是通過一定的結構表現(xiàn)出來,符合結構的一切特點。當然法律規(guī)范的結構從不同的角度又可以作出不同的分類,從法律的語言表現(xiàn)角度,存在法律規(guī)范文法結構;從法律體系角度,存在法律規(guī)范系統(tǒng)結構;從法律規(guī)范的組成要素的關系的角度,存在法律規(guī)范的邏輯結構。其中法律規(guī)范的邏輯結構則是我們研究的重點。
所謂法律規(guī)范的邏輯結構指的是組成法律規(guī)范的各要素之間存在的既定邏輯關系的方式和狀態(tài)。
1傳統(tǒng)法律規(guī)范結構觀分析
1.1傳統(tǒng)法律規(guī)范結構分析觀點
(1)舊三要素說。受到前蘇聯(lián)法學思想的影響,以孫國華為代表的國內一些學者認為法律規(guī)范由假定、處理和制裁三部分構成。所謂假定,是指法律規(guī)范中規(guī)定使用該規(guī)范的條件部分,它把規(guī)范的作用與一定的事實狀態(tài)聯(lián)系起來,指出在發(fā)生何種情況或具備何種條件時,法律規(guī)范中規(guī)定的行為模式便生效。所謂處理,是指法律規(guī)范中為主體規(guī)定的具體行為模式,即權利和義務,它指明人們可以怎么做,應該怎么做,不能怎么做,以此指導和衡量主體的行為。所謂制裁,是指法律規(guī)范中規(guī)定主體違反該規(guī)范時應當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接受怎樣的國家強制措施的部分。
(2)兩要素說。受到西方法學思想的影響,以沈宗靈為代表的國內一些學者認為法律規(guī)范由行為模式和法律后果兩個部分構成。所謂行為模式是指從大量實際行為中概括出來作為行為的理論抽象、基本框架或標準。從總體上可分為授權式行為模式、義務式行為模式、權義復合式行為模式三種。每種又可以繼續(xù)細化,比如授權式行為模式又可以細化為鼓勵式行為模式和容許式行為模式,命令式行為模式又可以細化為命令式行為模式和禁止式行為模式。所謂法律后果是指法律對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賦予的某種結果??煞譃榭隙ㄐ苑珊蠊头穸ㄐ苑珊蠊?。
(3)新三要素說。以張文顯為代表的國內學者在對兩要素說和傳統(tǒng)三要素說批判和整合的基礎上,提出法律規(guī)范由假定、行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部分構成。所謂假定是指法律規(guī)范對于行為發(fā)生時間、空間、主體、方式等事實狀態(tài)的預設。所謂行為模式是指法律規(guī)范中對于主體權利義務的規(guī)定。所謂法律后果則是關于是否按照法律規(guī)范要求行為所應承擔的后果。
(4)四要素說。以李步云為代表的國內學者則提出了法律規(guī)范由適用主體、適用條件、行為模式、行為后果等四個部分構成。所謂適用主體是指法律通過法律規(guī)范賦予哪些主體以一定的權利,約束了哪些主體以一定的義務,以及同時既賦予又約束了哪些主體以一定的職權或職責。所謂適用條件是指法律規(guī)范適用于具體主體時的條件,包括主體自身條件和非主體自身條件,也即包括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兩大類。所謂行為模式是指法律規(guī)范對于主體在一定條件下如何行為的規(guī)定。所謂行為后果是指對于主體依法行為和違法行為分別作出的評價和處理。
1.2傳統(tǒng)法律規(guī)范結構觀弊端分析
這四種觀點對于中國法律和法學的發(fā)展以及民眾知悉把握法律規(guī)范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對于法律規(guī)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發(fā)現(xiàn)乃至于新規(guī)范的理性建構以及舊規(guī)范的批判改造卻產生較大程度的阻礙。這些負面作用體現(xiàn)在以下五個方面:
(1)對法律規(guī)范的性質把握失于模糊,都未能通過邏輯構成角度離分法律規(guī)范與其他社會規(guī)范的本質不同。如宗教規(guī)范“行邪術的女人,不可容她存活”用四種要素觀去分析這條宗教規(guī)范都是可以進行的,也就是說以往的這些觀點都沒有觸及法律規(guī)范結構的特質。
(2)對法律規(guī)范的邏輯構成的分析過于主觀,未能呈現(xiàn)法律規(guī)范的作為認知世界客觀實在的性質;法律不是發(fā)明物,而是人類的一種發(fā)現(xiàn),法律規(guī)范的邏輯構成要素并不是法學家主觀意志的產物,而是一個客觀既定的本體論問題,它的結構狀態(tài)是具有規(guī)律性意義的客觀真實。
(3)對法律規(guī)范適用主體的分析過于片面,未能明確而全面地指出法律規(guī)范的適用主體范圍,僅將民眾的作為治理對象。但是法律秩序的實現(xiàn)實際上是通過多方位主體的互動來實現(xiàn)的,法律規(guī)范所面對的既包括普通民眾,也包括立法者、執(zhí)法者與司法者。
(4)對法律規(guī)范結構的分析從過程到結論得出過于武斷,歷時性推導過程到共時性結構得出明顯矛盾,因果關系式的規(guī)范構成要素推導,與規(guī)范邏輯結構得出南轅北轍。按照結構主義哲學的觀點,結構依賴于每個構成要素,離開任何一個要素,結構都不復存在;各要素之間是共在關系,任何要素都離不開其他要素而存在。也就是說“存在即同構,非同構不為存在”,那么四種要素觀都是在一種“因果關系式”鏈條中建立的,因果關系本身的過程性或歷時性特征與法律規(guī)范結構的共時性或同構性特征明顯矛盾。
(5)都只是對于法律規(guī)范間的關系的分析,是規(guī)范間結構的分析,而并不是對于單一法律規(guī)范結構的分析。比如有學者認為通常情形下法律規(guī)范的結構都不是以完整的形式存在的,往往需要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規(guī)范協(xié)作嵌套才能得以完整,譬如光指出“執(zhí)行調整功能的規(guī)范和執(zhí)行保護職能的規(guī)范之間在邏輯上有內在的聯(lián)系,二者必須結合起來,才能完整地發(fā)揮法律的職能。保護性規(guī)范中的假定,恰恰就是違反某個調整性規(guī)范中處理部分規(guī)定的事實狀態(tài)。我們將在內容上有必然關系的調整性規(guī)則和保護性規(guī)則結合起來,就形成了一個由假定、處理和制裁三要素構成的邏輯上完整的法律規(guī)范?!?/p>
2法律規(guī)范邏輯結構分析
由于法律規(guī)范的結構是結構理論中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具有嚴密整體性、靈活轉換性和自身調整性等特征。凱爾森主張:“強制的問題并不是保證規(guī)則實效的問題,而是規(guī)則內容的問題?!薄胺梢?guī)范如果有效力的話,就是規(guī)范?!狈梢?guī)范的效力與其實效存在著很明顯的區(qū)別。波普爾提出的“三個世界”理論中,分出“物理的世界”“心理現(xiàn)象世界”和“客觀知識的世界”,“客觀知識的世界”雖然是人的心理的創(chuàng)造,但一旦被人陳述出來,就成為了一種本體性的客觀實在。法律規(guī)范就是這樣的客觀存在。效力強調的是法律規(guī)范作為行為的尺度和標準,指出的是應為(當為)或須為的行為,法律規(guī)范必然具有效力,不是自然必然,而是邏輯上的必然,在規(guī)范邏輯世界中法律規(guī)定了行為標準,不存在例外情形;實效指的是行為標準實際被適用和服從,法律規(guī)范一般具有實效,這是事實上的概然,存在例外情形。也就是說法律規(guī)范的邏輯必然性或規(guī)范性是法律規(guī)范有效性的基礎,而這種規(guī)范性依賴于本法律規(guī)范邏輯結構中每個要素的互動協(xié)調,缺乏任何一個要素,結構都不復存在;反之,任何要素都不能離開其他要素而獨立存在,一個要素只能在與其他要素的共在關系中才能存在,法律規(guī)范的各個要素是按照一定組成規(guī)則構成的整體,各個要素的法律意義依賴于本法律規(guī)范整體的存在而獲得,法律規(guī)范的有效性則依賴于各要素的共時性同構而成立。
2.1結構組成部分(要素)
在規(guī)范當中,邏輯關系的基本公式是:如果……,則……,所以任何一項社會規(guī)范都可以被劃分為兩個基本組成部分,分別是“條件假設”和“行為處理”,“條件假設”是“如果……”所表明的部分“行為處理”是“則……”所表明的部分,也就是說如果出現(xiàn)和具備怎樣的條件,則可以怎樣行為,須得怎樣行為,或不得怎樣行為。法律規(guī)范不同于其他社會規(guī)范的地方在于其他社會規(guī)范通常都只具有單層邏輯結構,即只存在一次邏輯關系,而法律規(guī)范卻存在相關涉的三次邏輯關系,即三層邏輯結構。究其原因在于單層邏輯結構總是不嚴格、不完整,其規(guī)范自身很難以達到對人們行為的明確且徹底的指引,當規(guī)范的要求沒有被人們所遵循的時候規(guī)范本身無法提供進一步的行為指引,也缺乏對于被否定后的要求再次肯定的外力輔助,此外,當所制定的規(guī)范并不符合人們的利益或者制定者本身并不受其制約的時候,規(guī)范存在的合理性基礎便出現(xiàn)了漏洞。法律規(guī)范的邏輯結構是一種層級疊加式結構,從總體上來看有三次邏輯關系,而每次邏輯關系之間緊密聯(lián)接,每次邏輯關系都表現(xiàn)為條件關系,每次條件關系又都可以在適宜的情形下互換,繼而使得法律規(guī)范具有不同層面的意義。具體三層邏輯結構分析圖如下:
三者的關系是~種遞進關系,可分析如下
(如果……,則……)并且(如果……,則……)并且(然則……則……)
(如果……,則……)并且(如果……,則……)并且(否則……則……)
下面對此作出具體說明:
第一次邏輯關系:
行為條件、行為內容。行為條件是指立法主體在嚴格既定的立法程序約束制定的關于人們如何行為的前提條件的規(guī)定,即在什么樣的條件下人們可以、應該或不得進行行為。行為條件中的規(guī)定主要涉及:主體條件(包括年齡、能力、身份、職務等的規(guī)定)、時空條件(包括時候、時機、地方、場合、處所、位置、方向等的規(guī)定)、背景條件(事件、活動過程、狀態(tài)、環(huán)境等的規(guī)定)。行為內容是指立法主體在嚴格既定的立法程序約束制定的關于人們如何行為,是作為還是不作為,如何作為和不作為的規(guī)定,即在既定的條件下人們可以如何行為、不得如何行為、必須如何行為。
第二次邏輯關系:
適用主體、行為選擇及行為后果。適用主體指的是普通大眾。行為選擇是指普通大眾在以立法主體制定的法律規(guī)范中引導自己的行為,可以怎樣行為、必須怎樣行為或不得怎樣行為。行為后果是法律規(guī)范中關于人們在作出合式與否選擇時賦予相應后果,是普通大眾面對既定法律規(guī)范的行為認知。
第三次邏輯關系:
適用主體、適用條件與行為后果。此處的適用主體指的是擁有法律執(zhí)法及司法權的國家機構。適用條件指的是司法和執(zhí)法主體對于行為主體適用既定法律規(guī)范的行為方式判斷。行為后果指的是司法和執(zhí)法主體對于行為主體適用既定法律規(guī)范進行相應行為的條件判斷及其遵從和違背既定法律規(guī)范規(guī)定的行為賦予相應法律后果的規(guī)定。行為后果分為肯定性后果和否定性后果,肯定性后果是對合式選擇行為的保護、認可或獎勵;否定性后果是對違式選擇行為的否定、阻止、撤銷或制裁。
2.2實例分析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1l5條的規(guī)定為例:
放火、決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此處的法律規(guī)范結構分析如下:
第一次邏輯關系:
行為條件——公民個人;
行為內容——不得做出放火、決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
第二次邏輯關系:
適用主體——公民個人;
行為選擇——選擇為上述行為或不為上述行為;
行為后果——如果為上述行為,那么公民個人將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如果為不為上述行為,那么公民個人的行為受到國家的保護(隱含):
第三次邏輯關系:
適用主體——司法裁審人員
適用條件——某公民做出放火、決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
[關鍵詞] 系統(tǒng)工程;畢業(yè)論文寫作;霍爾三維模型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893X(2012)03?0042?04
一、畢業(yè)論文與系統(tǒng)工程
大學生撰寫畢業(yè)論文是鍛煉大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及綜合運用知識、技能的過程,也是把所學的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過程。畢業(yè)論文的撰寫,使學生能夠以社會實際問題為出發(fā)點,來匯集知識以解決問題,把所學的理論和技能與社會實踐結合。畢業(yè)論文寫作是我國高校培養(yǎng)大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對于社會應用型人才、科技型人才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技能培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畢業(yè)論文也是對大學生所掌握理論知識和技能的綜合運用,其解決問題的水平直接反映著一所高校教學質量的整體水平[1]。教育部高度重視高校畢業(yè)論文寫作這一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強調確保畢業(yè)論文質量的重要性,在本科教學評估中,畢業(yè)論文寫作是集中反映高校的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考評環(huán)節(jié)。從國外的情況看,國外大學生畢業(yè)論文成果常常是對一個學生全部大學生涯的一次終結性體現(xiàn),對于學業(yè)成績的等級劃分、學位的授予,以至勞動就業(yè)市場上雇主的決定和研究生導師的選擇均是至關重要的顯性成果[2]。目前,我國高校本科畢業(yè)論文質量的整體下滑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探尋本科畢業(yè)論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改革和完善現(xiàn)有畢業(yè)論文教學模式乃至學生培養(yǎng)模式,提高本科教育質量,為國家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成了我們教育工作者當前急需研究和加以解決的課題。
在大學教學研究中,如何提高本科畢業(yè)論文寫作的質量和水平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從CNKI中國知網搜索“本科畢業(yè)論文”,2000年以來有700條文獻在討論和研究有關畢業(yè)論文的問題,并且呈現(xiàn)研究數量逐年增加、研究質量逐年提高的現(xiàn)象。對于目前大學教育作為一種“國民教育”,畢業(yè)論文是一種大學生從學生走向社會的學習階段檢驗,對于教學主導型大學來說尤為重要。
作為特定實踐范疇的系統(tǒng)工程,是一個綜合集成的實踐體系或行動體系。它運用系統(tǒng)科學的思想、方法與技術,將解決特定領域問題的工作,視為一個有機整體即“系統(tǒng)”,進而針對系統(tǒng)的目標,高效地綜合集成各學科、各領域的成果及資源(如法律、制度、標準、人才、技術、設備、信息、文化、藝術、資金等等),認識目標系統(tǒng)的規(guī)律,并努力使特定的目標系統(tǒng)變得最好、最佳或最優(yōu)。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中國的神舟載人航天計劃等,都是具體的大規(guī)模系統(tǒng)工程。畢業(yè)論文是針對某一領域問題而探尋規(guī)律及解決辦法,也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
二、本科生畢業(yè)論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原因
1. 缺乏研究問題的辨識與界定能力
選題是確定實踐問題的內容選擇,是畢業(yè)論文寫作的第一步,也是寫作成敗的關鍵。如果不能夠確定一個研究的科學問題,那么后面環(huán)節(jié)的意義就無從談起。在大學生畢業(yè)論文寫作選題環(huán)節(jié),目前通常由專業(yè)教師依據制定的培養(yǎng)目標,根據現(xiàn)實社會存在的客觀問題來擬訂,或者由大學生與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長和興趣共同商定,很少有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由選擇題目的。學生不直接參與選題,不是自己去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社會中的科學問題,導致大學生缺乏科學問題的辨識能力。表現(xiàn)在選題時常常是選擇的問題只看到表面現(xiàn)象而不明實質,找到一些偽問題來研究,根本談不上會有什么好的成果和創(chuàng)新觀點。如《某產業(yè)市場營銷戰(zhàn)略分析》,學生往往集中于市場競爭戰(zhàn)術的分析,對營銷手段、廣告方式等的分析耗費了大量篇幅,到了“戰(zhàn)略”研究,卻一筆帶過,忽略了企業(yè)市場競爭的市場細分、市場定位,以及產品創(chuàng)新等競爭戰(zhàn)略問題,從而缺乏對問題的辨識和研究范圍的界定。
目前,在我國中學和大學教育過程中,普遍存在注重理論學習,以學習的知識為中心去找問題,而我們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以解決生產生活實際問題為中心,形成為解決問題的理論知識集合,這也是我們常討論的系統(tǒng)工程,是把社會系統(tǒng)由一種狀態(tài)轉換到另一種狀態(tài)的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活動的集合。大學本科畢業(yè)論文是我們高等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要求我們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而我們大學生目前恰恰缺乏對實際問題的辨識和以問題為中心來形成理論和知識的集合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
2. 缺乏論文的謀篇布局能力
論文結構和問題功能分析是解決實踐問題的重要研究手段,缺乏研究問題結構和功能的分析,不知道“為什么?”談到論文,很多學生對論文整體模糊不清。缺乏畢業(yè)論文問題的實際認識與分析能力。選題意義是什么?問題的結構是什么?研究的思路和框架如何定?對這些問題沒有“成竹在胸”,所以就不知解決問題從哪里開始。找不到專業(yè)知識和理論對問題的解釋,更難形成自己應對所研究問題的理論知識體系。同時,系統(tǒng)分析問題和科學表達問題能力下降,突出表現(xiàn)在論文謀篇布局上,不知道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清楚問題的邏輯結構,無能力進行問題的系統(tǒng)分析,寫出來的論文令人無法判斷其問題的系統(tǒng)結構,論點與論據偏離,歸納演繹等混亂,立論、本論和結論無法統(tǒng)一等。
3. 缺乏對所研究問題的系統(tǒng)思考
大學教育在理論學習階段忽視了對學生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試教育造成大學生以考試為中心,以知識點為中心,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理論為主,不了解學生的知識需求,不斷強化學生的思維定勢,使學生缺乏針對實際問題來綜合集成知識的能力。這種教學模式導致學生不是以問題為中心,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不會發(fā)現(xiàn)問題,更不會以問題為中心來綜合知識。這種教學模式往往表現(xiàn)在雖然學生已經獲取了大量的理論知識,但常常無法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問題,缺乏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不能夠以問題為中心集成理論知識去解決問題。課堂教學側重于傳授知識而忽視了對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學習沒有主觀能動性。
4. 缺乏研究問題的建模能力
建模是指通過對實際問題進行抽象、簡化,確定變量和參數,建立起變量、參數之間確定的關系,求解該數學問題,解釋、驗證所得到的解,從而確定能否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多次循環(huán)、不斷深化的過程。建模是理論知識和應用能力共同提高的最佳結合點,是啟迪創(chuàng)新意識、鍛煉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以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培養(yǎng),成為大學生應用能力水平的重要體現(xiàn),是理論課和實踐課之間的橋梁。目前,大學生對建模的興趣和熱情較高,但由于缺乏建模相關系統(tǒng)理論的指導,集成知識和理論的能力欠缺,在畢業(y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他們沒有能力構建所研究問題的模型[4]。
5. 缺乏搜集資料的方法與手段,不會搞調查研究
對于選題的資料收集是畢業(yè)論文寫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由于大學生對很多問題的認識僅僅是通過查閱期刊、借閱圖書或查詢網絡資源等手段獲得第二手資料,不注重實地調查,沒有第一手材料的支撐,無法形成對選題準確定位,導致論文不符合實際,也無法形成切實的論證,畢業(yè)論文既沒有理論意義也無實踐意義。直接觀察法是指對所發(fā)生的事或人的行為的直接觀察和記錄,是取得第一手原始資料的前置步驟。例如,在進行商場調查時,調研人員并不訪問任何人,只是觀察現(xiàn)場的基本情況,然后記錄備案,一般調研的內容有某段時間的客流量、顧客在各柜臺的停留時間、各組的銷售狀況、顧客的基本特征、售貨員的服務態(tài)度等方面的研究。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深入的調查研究是論文寫作的基石,對大量第一手資料的占有和文獻資料收集是寫好畢業(yè)論文的重要一環(huán)[5]。
三、用系統(tǒng)工程理論指導本科生畢業(yè)論文寫作
1. 系統(tǒng)方法論是思考和研究問題的方法論基礎
系統(tǒng)論是研究現(xiàn)實系統(tǒng)或者可能系統(tǒng)的一般規(guī)律和性質的理論。系統(tǒng)概念已普遍運用于現(xiàn)代科學的各個領域中,不僅應用于技術方面,而且也被應用于研究社會系統(tǒng)上。系統(tǒng)論的整體性、系統(tǒng)與環(huán)境、結構與功能,以及系統(tǒng)分析、系統(tǒng)建模、系統(tǒng)決策等對于培養(yǎng)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突破思維瓶頸,提高科研素質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 系統(tǒng)工程概念與畢業(yè)論文選題的辨識能力
顧名思義,“系統(tǒng)工程”=“系統(tǒng)”+“工程”,就是科學地認識和運用特定事物或問題(即“原型系統(tǒng)”)的規(guī)律,使特定事物(即“原型系統(tǒng)”)達到滿意狀態(tài)或特定問題(即“原型系統(tǒng)”)得到滿意解決的工程實踐,當然也包括這個工程實踐全過程所涉及到的所有因素。在畢業(yè)論文寫作中,學生往往善于抓住問題的部分進行深入研究,把局部研究的結論等同于總體問題的結論。其實不然,因為局部因素的特征和規(guī)律無法替代和代表整體。
在質量管理中,常常用魚刺圖來分析解決問題,產品質量是由人、機器、材料、方法、環(huán)境、測量六大因素組成。當分析機器對產品質量所產生影響時,我們會把研究中心專注于機器去解決問題,而忽視了產品質量整體因素,機器與人、材料、方法、環(huán)境、測量都是相關聯(lián)的變量,它們的整體才是產品質量的整體。毋庸質疑,整體性的思考才是思考的科學方法,系統(tǒng)概念的整體性和系統(tǒng)工程概念的運用將是我們識別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論和理論基礎。
3. 系統(tǒng)邏輯思維能力與畢業(yè)論文研究問題邏輯
邏輯關系是任何系統(tǒng)中的基本關系之一,邏輯結構也是任何系統(tǒng)中的基本結構之一。思維的邏輯性,是思維的品質之一,指的是善于在思考問題時遵循邏輯規(guī)律,如因果邏輯、并列邏輯、時間邏輯等。在人的各項素質中,邏輯思維素質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系統(tǒng)工程的這一法則要求研究和解決任何問題,都要把握各要素間的邏輯關系以及邏輯結構。培養(yǎng)系統(tǒng)的邏輯構造能力或邏輯思維能力,可以使寫作論文時的思維更加縝密、更加流暢。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可以使表達者思維清晰,語言精練,結構緊湊,具有邏輯性。強化系統(tǒng)的邏輯構造能力或邏輯思維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畢業(yè)論文將是一個培養(yǎng)系統(tǒng)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系統(tǒng)分析的目的,就是構建系統(tǒng)各組成部分之間以及系統(tǒng)與環(huán)境之間相互關聯(lián)、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模型。根據系統(tǒng)的關聯(lián)性,系統(tǒng)內部與外部間在不斷地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任何單個關聯(lián)要素的變化可能引起系統(tǒng)其他要素的變化,最終在整體上影響系統(tǒng)的特性與功能。發(fā)現(xiàn)關聯(lián)性,是透過現(xiàn)象抓本質的重要手段。數據挖掘、預測科學、系統(tǒng)動力學等方法與技術的關鍵,就是探尋系統(tǒng)內外各要素(包括數據要素)之間的關聯(lián)性。因此,對任何事物、問題或系統(tǒng)進行分析、研究時,必須顯化并理清其關聯(lián)性。
4. 系統(tǒng)結構與層次的分析和畢業(yè)論文研究問題結構與層次
馬克思提到:“系統(tǒng)的結構表示的各要素之間組成的形式。結構是系統(tǒng)的構成形式,是系統(tǒng)內部各要素的結合方式,每個系統(tǒng)都有自己的結構?!碑厴I(yè)論文作為一個研究問題的對象系統(tǒng),它有不同的結構,畢業(yè)論文問題界定的系統(tǒng)結構的變化直接影響著系統(tǒng)本質的變化,在研究中如果想要系統(tǒng)功能優(yōu)化,必須注重系統(tǒng)的結構分析。
任何系統(tǒng)組成都有著自己的不同層次性。任何一個系統(tǒng)都可以成為包括該系統(tǒng)在內的更龐大系統(tǒng)的要素,同樣,作為系統(tǒng)的要素也具有內部結構,相對于下一層次它又是一個系統(tǒng)。企業(yè)的公司系統(tǒng)包含了人力資源系統(tǒng)、財務系統(tǒng)、生產系統(tǒng)等。人力資源系統(tǒng)包含了招聘系統(tǒng)、考核系統(tǒng)、培訓系統(tǒng)等。畢業(yè)論文的問題層次也是一樣的,我們要善于劃分問題的層次,并能夠根據問題的層次性來構造和研究問題[6]。
5. 系統(tǒng)工程定量方法的應用
任何事物或任何系統(tǒng),既具有質的規(guī)定性,也具有量的規(guī)定性。17世紀,數學研究出現(xiàn)了巨大的轉折——人類創(chuàng)造出了變量(變數)概念,得以研究事物變化中的量與量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和圖形間的相互變換,從而使數學成為描述運動規(guī)律和辯證規(guī)律的工具。數學理論和方法往往具有非常抽象的表現(xiàn)形式,但正是這種非常抽象的表現(xiàn)形式,極其深刻地反映了現(xiàn)實世界中的各種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因此可以廣泛應用于人類科學技術、社會科學和人類活動的所有其他領域,通過構造和運用各種數學模型,成為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先進手段。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地把握事物或系統(tǒng),自然比單純定量地把握系統(tǒng),更進了一步。正如馬克思所言:“一門科學只有在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算達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p>
定量化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引入數學方法后出現(xiàn)的新術語,是指將原先只用定性方式描述的問題,也用數學的定量方式來描述。定量化的成果使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問題的表述更加科學、更加完整,也是人類科學(尤其是仍以定性描述為主的自然科學學科和社會科學學科)發(fā)展的重要趨勢之一。常用的數量化方法有指數法、累積分數法、統(tǒng)計分析法、綜合判斷法等。定量化革命是在原先定性描述、定性研究基礎上質的飛躍。它能夠揭示事物發(fā)展程度,提煉一些普適性的規(guī)律。研究問題只進行定性分析不能準確描述一個系統(tǒng),只有運用定量化分析方法后,人類對事物或系統(tǒng)的認識才能由模糊變得清晰,由抽象變得具體。
6. 霍爾三維模型與本科畢業(yè)論文寫作
霍爾的三維結構模式(Hall three dimensions structure),又稱硬系統(tǒng)方法論(Hard System Methodology,HSM),是美國系統(tǒng)工程專家霍爾(A?D?Hall)于1969年提出的一種系統(tǒng)工程方法論。它的出現(xiàn),為解決大型復雜系統(tǒng)的規(guī)劃、組織、管理問題提供了一種統(tǒng)一的思想方法,因而在世界各國得到了廣泛應用。霍爾三維結構是將系統(tǒng)工程整個活動過程分為由時間維、邏輯維和知識維所組成的三維空間結構,這為我們系統(tǒng)思考畢業(yè)論文的寫作問題提供了方法論基礎。在時間維度上,我們系統(tǒng)思考學科培養(yǎng)計劃和培養(yǎng)過程,分析存在的課程設置、課程教學問題。邏輯維是指時間維的每一個階段內所要進行的培養(yǎng)內容和應該遵循的思維程序,包括明確問題、確定目標、系統(tǒng)綜合、系統(tǒng)分析、優(yōu)化、決策、實施7個邏輯步驟,也是我們論文研究選題的邏輯。知識維表明我們研究問題所需要的經濟、管理、商業(yè)、法律、社會科學、藝術、等各種知識和技能,以問題為對象,形成理論和知識的集合,來解決實際問題[7]。三維結構體系形象地描述了系統(tǒng)工程研究的框架,對其中任一階段和每一個步驟,又可進一步展開,形成了分層次的樹狀體系,這給我們思考各層次的論文寫作問題提供了一個思考范式。
四、結語
從以上分析可見,系統(tǒng)工程理論應該是畢業(yè)論文寫作的理論基礎。因此,大學本科課程學習階段應加強《系統(tǒng)工程》理論的學習和系統(tǒng)工程方法的訓練,這對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問題為中心集成理論和知識的能力將是一個提升,能為畢業(yè)論文質量的提高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 鄭新廳,付宗堂,周偉,等.本科畢業(yè)論文系統(tǒng)模式構建與實踐[J].中國地質教育,2009(4):132-153.
[2] 張平,賈偉.建立畢業(yè)設計(論文)四階段三層次全程質量監(jiān)控體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7(01):31-35.
[3] 高艷陽,郭艷麗.強化質量監(jiān)控提高本科畢業(yè)設計(論文)的質量[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86(02):88-90.
[4] 曹成茂,李玉潔.畢業(yè)設計質量的影響因素與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6(05):113-118.
[5] 江臘生.地方高校本科畢業(yè)論文質量管理的跟蹤模式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178(02):18-20.
關鍵詞 銜接理論 高中英語 完形填空 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319.6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傳統(tǒng)的完形填空教學方式,注重于對詞匯意思、用法,分析語法結構以及句子結構的講解,很少關注語篇教學。高中英語完形填空要求學生根據上下文內容和文章意思準確選出最能反映文章意思、最符合要求的詞語,也就是說學生只有在理解全文和把握上下文語義的基礎上,才能順利完成完形填空,這就要求在教學中強調銜接理論的作用,并展開銜接理論教學訓練。
1 銜接理論
20世紀60年代開始銜接理論研究,Halliday和Hasan在《英語的銜接》中,深入闡述了銜接的概念。他們將銜接方式分為語法手段和詞匯手段兩種,其中語法手段包括指代、省略、連接和替代,詞匯手段分為復現(xiàn)和同現(xiàn),在這些連接方式中,指代和詞匯銜接在語篇中往往構成銜接鏈,這對于理解整篇文章具有積極作用。
在《語篇中的詞匯模式》一書中,Hoey對銜接做了細致的研究,他除了指出重復的方式外,還將詞匯的重復分為曲折轉述、同義轉述、簡單重復以及曲折重復,且將詞匯重復作為論述的重點,認為詞匯重復是可以計算和測量的。他認為在語篇閱讀中,若將三個或是具有更多詞匯銜接點的句子留下,將小于三個詞匯銜接點的句子舍掉,則會得到語篇的摘要,這符合文章的主旨通過文意重復或者詞句重復的特征,由此看來,這種方式有助于我們理解語篇主旨。
2 銜接理論在高中完形填空中的應用
傳統(tǒng)的高中英語完形填空教學中,忽視銜接理論教學。下面我們結合銜接理論在完形填空教學中的運用方式和實效,對銜接理論教學的作用性進行分析。
2.1 研究對象和方法
筆者將所執(zhí)教的高三年級(17)班、以及(18)班同學納入本次實驗研究過程當中。具體的實驗研究步驟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步,針對(17)班、(18)班同學設計內容、形式完全一致的完型填空題目,要求學生應用自身所掌握知識進行作答,筆者進行評分,并做好相應的記錄與統(tǒng)計工作;第二步:在執(zhí)教過程當中,針對(17)班、(18)班學生進行基于銜接理論的完形填空訓練。引導學生掌握將銜接理論應用于完形填空中的基本方法與技巧;第三步:在經過為期一個月的實驗之后,筆者另選內容不一致,但難度評估基本一致的完形填空,同時對(17)班、(18)班學生進行測驗,對兩個班級學生的完形填空測試結果進行記錄;第四步:對兩班學生兩次完形填空的測試結果進行綜合對比與分析。
2.2 銜接理論在完形填空教學中的實踐運用
2.2.1 文意的理解
完形填空要求在對文章正確理解的基礎上進行作答,一般來說,文章段落有主旨句、銜接句組成,而且重復出現(xiàn)的句子,一般是文章的主旨。在完形填空文章中往往含有一些情感因素,要選擇適當的情感詞語,必須深入理解文章情感和意思。如the next morning the stranger, actually a sorcerer (巫師),thanked her by granting (允準) her(26 )that anyone who climbed up her tree should not be able to come back down until she……26.A. suggestion B.demand C.permission D.wish。在下文中出現(xiàn)that引導的同位語從句的相關內容來看,此處應當表示她很難實現(xiàn)的愿望,故選D項。
2.2.2 結構的分析
從文章題材來看,完形填空文章主要涉及記敘文、說明文和議論文三種,從結構上來看,分別用“What”、“How”和“Why”表示,在做完形填空時,首先要分清文章性質,并根據文章的提示語進行步步深入,把握住文章的大體結構,如在高中說明文文章“English as a universal language ”中,文章這樣描述“English prevails in transportation and the media; The language of the information age is English……English is the language of international youth culture”,這就從媒體交通、信息時代、青年文化等各方面,點出文章主旨在于強調英語是世界通用的語言,而每次都重復“English language”,正突出了文章的結構。
至于隱性的一些文章結構,具有上下連接的形式,這就要求對文章內部結構進行分析,根據實施主體、動作順序以及邏輯關系等判斷選詞。如看動作的執(zhí)行者,And video cameras can be used to ( ) people,s actions at home. “video cameras”是實施主體,因此,在選擇中,必須符合實施主體的特征,所以在A .make B. watch C .keep D. record 選項中,只有D符合要求。如根據行文關系判斷代詞,如2008年高考中,When the children came back to steal her 29 ,she had them stuck on the tree. They had to beg her long 30 she gave the tree permission to let 31 go.選項有A. it B.them C.him D.Her 根據文章意思是“她放走偷梨的孩子”,在31題中,指代孩子,因此選B
2.2.3 邏輯的把握
語篇中涉及轉折、遞進、因果、主次、并列等邏輯關系,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通過關鍵詞、上下內容,讓學生確定應當填寫的詞或是短語。如轉折關系,在In some places water is very shallow, but in some places water is().根據“but”轉折關系的詞語分析,要求所填詞語要與“shallow”詞義相反,因此要填“deep”;如并列關系中,表示并列的詞有“and”、“either”等,在詞語選擇時,要結合上下文詞句,明確上下句的邏輯關系,在Mrs. O, Neill asked ()questions and did not scold us either.中有選項A. more B. many C. no D. certain,根據and是一個并列連詞,either是副詞,且either僅僅起到加強語勢的作用,因此在選詞時要選擇具有否定意義的,所以選擇答案C;如上下順接關系,如在“After the test paper to hand in, the teacher found that there are 13 students appear when ( )errors.” A. completing B. answering C. examined D. marking,根據文章意思是教師閱卷中發(fā)現(xiàn)學生做題時出現(xiàn)的錯誤,因此,選項集中在C.D兩項,再從動詞形式上來看,C表示過去完成式,D表示那時正在進行的動作,而錯誤出現(xiàn)在學生做題過程中,是那時正在進行的行為,因此確定D選項。
3 效果分析
筆者通過為期一個月的實驗,通過百分制的評估方式,以(1)銜接詞使用量;(2)整體分值;(3)平均分值;(4)優(yōu)生率為指標,對學生完形填空的掌握程度進行綜合對比與分析。詳細數據如下表所示(見表1)。結合表1中的相關數據發(fā)現(xiàn):在完形填空中引入銜接理論,使得學生在銜接詞選擇正確性方面的平均分值提高了2~3.2分,效果顯著。同時,優(yōu)生率也實現(xiàn)了10%~12%比例的提升。換句話來說:在高中英語完形填空教學中引入銜接理論,能夠顯著提高學生完形填空的答題正確性,幫助學生對語篇進行有效的理解。
4 結束語
通過采用銜接詞、邏輯、結構,以及文意訓練后,學生做完形填空時對連接詞的選擇率、文章的邏輯把握、結構分析能力以及文章意思的理解力大大提升,這說明了將銜接理論引入完形填空教學中,有積極的作用。因此,高中英語完形填空教學,必須轉變單一的詞語意思、詞句結構教學的教學方式,積極運用銜接理論,以提升英語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雁冰.銜接與連貫理論的回顧[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從近三年來全國及各省高考英語試卷“完形填空”試題的命制,基本上遵循了“突出語篇,強調應用,注重實際”的設計思路。試題特點鮮明――“考查考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對詞匯知識的掌握情況”,即要求考生通讀短文,掌握文章大意,綜合運用所學的詞匯、語法等知識,從試題所提供的詞匯、短語中判斷出使短文意思通順、結構完整的詞匯或短語,在語篇中考查學生的語言知識靈活運用能力。目前年英語試題的完型選材多為學生相對熟悉的材料,材料貼近生活,原汁原味。??嘉捏w為:記敘文、說明文和議論文。有時出現(xiàn)夾敘夾議的文章。結構合理、嚴謹,層次分明,邏輯性強,語言地道、簡練。意義選擇填空為主,語法選擇填空為輔。單詞總量為230~300個,平均15個單詞左右設一個空格,密度合適。選項中的干擾項設置與語法結構錯誤無關,重在文意的干擾。難度略低于教材上課文文章。文章設空格20個,用時約18~20分鐘。
二、完形填空的命題特點
完形填空是一種測試學生語言水平和實際運用語言能力的綜合性題型,它要求學生掌握詞匯知識,習慣用語,語法知識,句法結構,而且要有一定的語篇領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感悟能力,是綜合了現(xiàn)行的單選和閱讀的考查,特別強調對語篇及上下文的理解和應用。
1、完形填空所考查的能力。詞匯(詞的基本用法、詞的搭配和習慣用語、同義詞/近義詞/形似詞的區(qū)分);語法(句型結構分析);閱讀理解能力(快速閱讀、找中心句和理順文章結構);推理、分析、判斷、歸納概括能力背景知識和生活常識。
2、完形填空的命題特點。⑴高考完形填空試題材料的詞匯量比以前有所增加,文章的難度也相應增大,考查由局部理解向整體理解轉移,增加了語篇理解的試題,設問角度突出考查對上下文乃至全篇的理解;⑵試題考查點減少了單句層次的試題,淡化語法,而被情景選擇所取代;⑶文章體裁仍以記敘文或夾敘夾議為主,選材體現(xiàn)時代性、思想健康。在布空方面以實詞為主,其中以動詞、名詞、形容詞、副詞為核心,另外,選項具有有效性和干擾性,充分體現(xiàn)語言知識靈活運用的特征;⑷對民族文化和語言背景知識的考查加大。
三、完形填空解題步驟
1、總覽全文,把握大局。(2~3分鐘)。以略讀方式快速瀏覽全文,從語篇整體上了解文章的主題,文體特征,結構框架,找出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思路,結合段首句、段尾句和含有連貫意義的詞語,找到文章展開的線索以及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系。
2、逐句閱讀,各個擊破。做到通讀全文與猜測并行,可針對不同情況分三輪解題。通俗地講就是,先做容易做的,不會的題目留到下一輪。
第一遍,對含義明顯的詞匯,固定搭配或習慣用法,常用句式等純語言知識問題,可以邊讀邊隨時猜測出答案。
第二遍,做那些在通讀過程中未能輕易猜測出答案的題目。這類題目的答案,不僅僅取決于對文章局部的理解,還要利用上下文、字里行間的線索猜測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