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久久久字幕|亚洲精品成人 在线|视频精品5区|韩国国产一区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wǎng),期刊支持:400-888-9411 訂閱咨詢:400-888-1571股權代碼(211862)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八歷史下知識點總結范文

時間:2022-09-09 15:40:57

序論:在您撰寫八歷史下知識點總結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八歷史下知識點總結

第1篇

注意:

(1)一個力的產(chǎn)生一定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且同時存在。

(2)單獨一個物體不能產(chǎn)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發(fā)生在相互接觸的物體間,也可以發(fā)生在不直接接觸的物體間。

2、判斷力的存在可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判斷。

力的作用效果有兩個:

(1)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是指物體的快慢和運動方向發(fā)生改變)。

舉例:用力推小車,小車由靜止變?yōu)檫\動;守門員接住飛來的足球。

(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舉例:用力壓彈簧,彈簧變形;用力拉弓弓變形。

3、力的單位:牛頓(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稱為力的三要素。它們都能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畫力的示意圖。在受力物體上沿著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在線段的末端畫一個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線段的長表示力的大小,這種圖示法叫力的示意圖。

6、彈力。

(1)彈性:物體受力發(fā)生形變,不受力自動恢復原來形狀的特性;

塑性:物體受力發(fā)生形變,不受力不能自動恢復原來形狀的特性。

第2篇

書是隨時在近旁的顧問,隨時都可以供給你所需要的知識,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愿,重復這個顧問的次數(shù)。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八年級下物理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八年級下物理知識點1浮力知識點總結

1.浮力:一切浸入液體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力,這個力叫浮力。

浮力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物體在空氣中也受到浮力)

2.物體沉浮條件:(開始是浸沒在液體中)

方法一:(比浮力與物體重力大小)

(1)F浮 < G ,下沉;(2)F浮 > G ,上浮 (3)F浮 = G , 懸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體與液體的密度大小)

ρ物 < ρ液, 下沉;(2) ρ物 > ρ液, , 上浮 (3) ρ物 = ρ液,懸浮。(不會漂浮)

3.浮力產(chǎn)生的原因: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對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

(浸沒在氣體里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開氣體受到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6.計算浮力方法有:

(1)稱量法:F浮= G — F ,(G是物體受到重力,F(xiàn) 是物體浸入液體中彈簧秤的讀數(shù))

(2)壓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平衡法:F浮=G物 (適合漂浮、懸浮)

7.浮力利用

(1)輪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開更多的水。這就是制成輪船的道理。

(2)潛水艇:通過改變自身的重力來實現(xiàn)沉浮。

(3)氣球和飛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氣的氣體。

八年級下物理知識點2壓強知識點總結

1.壓力: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

2.壓強: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3.壓強公式:P=F/S

,式中p單位是:帕斯卡,簡稱:帕,1帕=1牛/米2,壓力F單位是:牛;受力面積S單位是:米2

4.增大壓強方法

:(1)S不變,F(xiàn);(2)F不變,S (3) 同時把F,S。而減小壓強方法則相反。

5.液體壓強產(chǎn)生的原因:是由于液體受到重力。

6.液體壓強特點:(1)液體對容器底和壁都有壓強,(2)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3)液體的壓強隨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4)不同液體的壓強還跟密度有關系。

7.-液體壓強計算公式:,(ρ是液體密度,單位是千克/米3;

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體自由液面到液體內部某點的豎直距離,單位是米。)

8.根據(jù)液體壓強公式:可得,液體的壓強與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有關,而與液體的體積和質量無關。

9.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實驗是馬德堡半球實驗。

10.大氣壓強產(chǎn)生的原因:空氣受到重力作用而產(chǎn)生的,大氣壓強隨高度的增大而減小。

11.測定大氣壓強值的實驗是:托里拆利實驗。

12.測定大氣壓的儀器是:氣壓計,常見氣壓計有水銀氣壓計和無液氣壓計(金屬盒氣壓計)。

13.標準大氣壓:把等于760毫米水銀柱的大氣壓。

1標準大氣壓=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點與氣壓關系:一切液體的沸點,都是氣壓減小時降低,氣壓增大時升高。

15.流體壓強大小與流速關系:在流體中流速越大地方,壓強越小;

流速越小的地方,壓強越大。

八年級下物理知識點3力知識點總結

1.什么是力: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個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力時,也同時受到后者對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還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物體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做形變。)

4.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合是N。

1牛頓大約是你拿起兩個雞蛋所用的力。

5.實驗室測力的工具是:彈簧測力計。

6.彈簧測力計的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與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彈簧測力計的用法:(1)要檢查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則要調零;

(2)認清最小刻度和測量范圍;(3)輕拉秤鉤幾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針是否回到零刻度,(4)測量時彈簧測力計內彈簧的軸線與所測力的方向一致;⑸觀察讀數(shù)時,視線必須與刻度盤垂直。(6)測量力時不能超過彈簧測力計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它們都能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圖就是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來表示力。

具體的畫法是:

(1)用線段的起點表示力的作用點;

(2)延力的方向畫一條帶箭頭的線段,箭頭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個圖中有幾個力,則力越大,線段應越長。有時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圖標出力的大小,

10.重力:地面附近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

重力。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11.重力的計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與質量的比值:g=9.8牛頓/千克,在粗略計算時也可取g=10牛頓/千克);

重力跟質量成正比。

12.重垂線是根據(jù)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重心: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重心。

14.摩擦力: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fā)生或

已經(jīng)發(fā)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是產(chǎn)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大小

有關系。壓力越大、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壓力和使接觸面粗糙些。

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觸面光滑和減小壓力;(2)用滾動代替滑動;(3)加油;(4)利用氣墊。(5)讓物體之間脫離接觸(如磁懸浮列車)。

八年級下物理知識點4簡單機械知識點總結

1.杠桿: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繞著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就叫杠桿。

2.什么是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1)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o)

(2)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F1)

(3)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F2)

(4)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的作用線的距離(L1)。

(5)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L2)

3.杠桿平衡的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寫作:F1L1=F2L2

或寫成。這個平衡條件也就是阿基米德發(fā)現(xiàn)的杠桿原理。

4.三種杠桿:

(1)省力杠桿:L1>L2,平衡時F1

(2)費力杠桿:L1F2。特點是費力,但省距離。(如釣魚杠,理發(fā)剪刀等)

(3)等臂杠桿:L1=L2,平衡時F1=F2。特點是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如:天平)

5.定滑輪特點:不省力,但能改變動力的方向。

(實質是個等臂杠桿)

6.動滑輪特點:省一半力,但不能改變動力方向,要費距離.(實質是動力臂為阻力臂二倍的杠桿)

7.滑輪組:使用滑輪組時,滑輪組用幾段繩子吊著物體,提起物體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

八年級下物理知識點5運動和力知識點總結

1.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牛頓第一定律是在經(jīng)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來的,因而不能用實驗來證明這一定律)。

2.慣性:物體保持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性質叫慣性。

牛頓第一定律也叫做慣性定律。

3.物體平衡狀態(tài):物體受到幾個力作用時,如果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我們就說這幾個力平衡。

當物體在兩個力的作用下處于平衡狀態(tài)時,就叫做二力平衡。

第3篇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7―0120―01

初中歷史課是一門需要記憶大量知識點的課程。由于初中學生學習負擔比較重,能花在記憶歷史基礎知識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為了提升學生的記憶效果,幫助學生尋求科學的記憶方法,筆者對其進行了實踐與探索?,F(xiàn)將有效提升學生記憶效果的方法小結于下:

一、理解記憶,及時復習

理解記憶的效果要好于機械記憶。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比如,在向學生講解“日本1868年的明治維新”時,可先向學生分析明治維新的背景及原因,當學生理解后,他們就很容易記住主要內容。

從心理學方面來說,及時復習是鞏固記憶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學生學習完知識點后,教師要幫助學生及時復習鞏固。當然,復習可以是將知識點分配在不同的時段進行“零星式”的記憶,也可以是集中的復習。

二、 羅列知識點進行記憶

初中課本當中的許多知識點是比較零碎的,如果讓學生直接記憶這些知識點,一方面就會增加學生的記憶量,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將一些知識點忽略掉,記憶的效果反而不好。因此,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將一些知識點羅列起來進行記憶。例如,有一些要求學生記憶重要歷史人物的地方,教師就可以將與人物相關的重要年份以及所發(fā)生的重大事件羅列出來讓學生進行記憶,其他的內容則可以一筆帶過。而對于一些復雜的歷史事件則可以總結成為幾個字進行記憶,例如,日本大化改新的內容可以用“廢、行、改”三個字來概括:“廢”就是廢除貴族對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行”就是推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調制”;“改”就是改革行政制度,實行中央集權,這樣學生就很容易將大化改新的內容記住。

三、 運用歸類記憶法

當學習完一個單元后,或者在期末總復習時,教師就可以將大致相同的內容或者性質相同的知識點歸納到一起,這樣就可以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便于學生記憶。例如,在復習中國古代史時,教師就可以幫助學生按歷史事件性質分類進行復習記憶,如將相關知識點歸結為經(jīng)濟、政治、少數(shù)民族、農民戰(zhàn)爭、中外關系、科技發(fā)展等不同方面,這樣學生的記憶效果明顯好于單節(jié)或單章記憶。

四、 運用聯(lián)想記憶法

聯(lián)想記憶法就是由一個事件聯(lián)想到另一個事件的記憶方法。歷史課中許多知識點可以從原點衍生出其他的知識點,例如,由日本大化改新中推行的聯(lián)想到推行“班田收授法”,再可將“班田收授法”作為一個名詞解釋讓學生進行記憶,這種記憶法可以將所學的知識系統(tǒng)化地呈現(xiàn)于學生面前。

五、 運用比較記憶法

在學習完一個主題的內容后,教師可以將不同的知識點進行總結,并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幫助學生進行比較記憶,這樣可以降低學生記憶知識點的難度。例如,在學習完了的相關內容后,可將國共兩黨在抗戰(zhàn)方面的政策、重大戰(zhàn)役、重大事件進行對比,并找出相同點與不同點,這樣學生記起來相對就容易多了。

六、 運用歌謠記憶法

歌謠記憶法就是找出關鍵點或諧音相同的地方并將其編成順口溜的方法來記憶,如,把某一歷史現(xiàn)象經(jīng)過濃縮以歌謠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種記憶法既能使學生抓住重點,又能降低記憶的難度,更能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教師在讓學生記憶朝代時,編成這樣的朝代歌: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zhàn)國,一統(tǒng)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再如,將《》的內容總結為:遼、臺、澎湖兩億兩,沙、重、蘇杭開工廠等。

七、 運用諧音記憶法

諧音記憶法就是利用記憶內容的發(fā)音串編成為一些容易記憶的內容進行記憶的方法。例如,在讓學生記憶蘇聯(lián)成立時的四個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外高加索、俄羅斯和白俄羅斯時,可以串編成為“屋外兩只鵝”。這樣學生只是記住了每一個國家國名第一個字的諧音,其他的靠聯(lián)想便可想起來。

第4篇

一、突出形象性與情感性,加深知識理解與記憶

由廣義上看,歷史就是客觀世界運動發(fā)展的過程,這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人類社會史與自然史。而由狹義上看,歷史就是人類社會發(fā)生以及發(fā)展的過程。在這些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了氣壯山河、宏偉悲壯的英雄贊歌;出現(xiàn)了發(fā)人深省、震撼人心的社會大變革等,這也是學生喜愛歷史的原因。對于初中生而言,往往喜觀聽、愿意記憶那些具有較強形象性的人物事跡以及歷史故事。因此,教師可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學習特點,加以因勢利導,以突出歷史教學的形象性以及情感性。如講解歷史事件時,教師可盡可能地渲染氛圍,將枯燥單調靜態(tài)的文字轉為具體、生動、形象的場面,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深化知識;在分析歷史人物時,教師需要突顯人物獨特鮮明的個性特點,讓學生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形成愛國主義精神。

再如學習《》一課時,教師可敘述道:由于社會制度的落后,清政府的腐敗,盡管中國人民展開了頑強抗爭,然而中國民族危機仍然全面加深。通過這一生動導入,可激發(fā)學生探知欲望,使其急于想知道《》產(chǎn)生的原因,以及這一條約對中國的具體危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出示八國聯(lián)軍侵華的動態(tài)示意圖及相關的紀錄片,八國聯(lián)軍在北京的暴行圖片及八國聯(lián)軍侵華紀錄片等。然后讓學生邊看邊歸納八國聯(lián)軍的暴行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搶劫——共計數(shù)億兩白銀;屠殺——不勝枚舉;焚燒——昔日北京,只余一二。)這樣,通過圖片、視頻,讓學生可直觀形象地感知給中國帶來的危害,讓學生從中總結經(jīng)驗教訓:落后就要挨打。同時,通過紀錄片,可激發(fā)學生愛國主義精神,使其樹立榮辱觀念,發(fā)奮圖強。

二、注重知識關聯(lián)性,理清歷史結構與發(fā)展

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對歷史知識而言也是如此,各知識點間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不但要講清本課知識點,而且要把握知識點間的縱橫聯(lián)系,以突出歷史知識的關聯(lián),讓學生理清其發(fā)展過程,把握知識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一般而言,教師需注意如下關聯(lián)。

第一,一堂課中歷史知識點的聯(lián)系。歷史事件的發(fā)生與發(fā)展有著其因果聯(lián)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以更好地理解知識。如學習《》一課時,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鴉片輸入及其危害的歷史材料,了解英國向中國大量輸入鴉片的原因,分析鴉片對那時中國造成的影響。面對鴉片帶給中國的災難,清政府有何反應?從而引出,這是爆發(fā)的直接原因。然后引導學講述的經(jīng)過及結果,分析中國戰(zhàn)敗的原因,并思考這一戰(zhàn)爭對中國所產(chǎn)生的影響,歸納出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

第二,新知與舊知的關聯(lián)。通過這一關聯(lián),可讓學生回顧知識,實現(xiàn)溫故而知新的教學效果。如學習《》時,教師可導入新課:從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后,百折不撓的中國人不斷展開抗爭與積極探索。那么,先進的中國人是如何探索的。①出現(xiàn)哪些階級?他們各提出了怎樣的主張?其結果如何?②這三個階段有何特征?引導學生思考近代探索中三個階段:是技術方面的探索;與是制度方面,而則是思想文化方面。這樣,讓學生學會聯(lián)系知識,認識到中國近代化探索是由表及里、從淺及深的過程。

第三,歷史和實際生活的內在聯(lián)系。歷史與現(xiàn)實也是密不可分的,歷史屬于過去現(xiàn)實,而現(xiàn)實又是歷史發(fā)展。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將所學知識與現(xiàn)實相聯(lián)系,以深化知識。比如中外文化科學知識、當前重大新聞等,均是聯(lián)系歷史與現(xiàn)實的良好素材。如教學“明治維新”這一知識時,歷史教師可分析日本向西方學習取得重大進步的有關事實,再聯(lián)系奴隸社會末日本向我國古代隋唐學習、日本社會性質出現(xiàn)根本變化的相關歷史,讓學生明白:對于一個民族而言,若想獲得發(fā)展與進步,不但需要歷史條件,也應具有開放胸懷,敢于學習其他國家的先進科學文化,增強他們對目前改革開放的正確理解。

第5篇

一、理清線索,簡化關系,增強記憶

初一歷史下冊教材中第五課“和同為一家”和第九課“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歷史知識點相當龐雜,民族關系錯綜復雜,這就需要教師將縱橫相連的知識系統(tǒng)化、條理化、簡單化,幫助學生理清線索,使之形成一個立體的知識交叉網(wǎng)。為此,我設計了這樣兩個表格。

這兩個表格不僅涵蓋了整課重要的知識點,而且條理清楚,簡單明了,不僅有利于老師教,而且有利于學生學。尤其在記憶表格的時候,要求學生第一豎欄要按照順序記憶,表格一的冊封帝王一欄除了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是唐太宗所為,其他的都是唐玄宗的主要事跡。最后一豎欄的時間兩個7世紀、兩個8世紀;表格二的政權欄,遼、西夏和北宋并立,金和南宋并立;時間欄遼、西夏、金的建立時間分別是10世紀、11世紀、12世紀,北宋的起止時間960年到1127年,同時1127也是南宋建立的時間;通過比較稱謂欄,我們不難得出結論:三個太祖即遼是遼太祖、宋是宋太祖、金是金太祖;議和條款欄的相同點都有送歲幣。通過以上的兩個表格,唐和各民族的關系,以及北宋南宋時期的多個民族政權并立情況一目了然,雖然內容很龐雜,關系很復雜,但是通過運用表格將知識點進行橫向縱向聯(lián)系、比較,把握規(guī)律,對學生而言,不僅強化了記憶,而且避免了知識點混淆;不僅理清了線索,而且簡化了關系。

二、簡化歷史事件,構筑完整印記

借助圖表,可以幫助學生簡化歷史事件,增強教學的直觀效果,調動視覺功能,構筑對歷史事件較完整的印記,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達到增強記憶的目的。比如在講到第四課“唐朝科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節(jié)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表格。

通過這樣一個表格,學生很容易了解到科舉制度開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而為科舉制度的完善作出巨大貢獻的人物是唐朝的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則天。

三、同類比較、強化記憶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得好:“假如一個人能見出當下顯而易見之異,譬如,能區(qū)別一支筆與一個駱駝,則我們不會說這人有了了不起的聰明。同樣另一方面一個人能比較兩個近似的東西,如橡樹與槐樹,或寺院與教堂,而知其相似,我們也不能說他有很高的比較能力。我們所要求的,是能看出異中之同,或同中之異。”初一歷史下冊教材中相似的知識點相當多,歷史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對相似而不同的識記材料進行對比分析,弄清以至于把握它們的差異點與相同點。而表格更是一種分類比較,強化記憶的有效方法。例如:唐朝的三位詩人,中國的四大發(fā)明,以及明清的四大古典小說,雖然分布在同一課,但是內容比較相近,極易混淆,為此我設計了三張表格,如下。

通過以上三個表格,把文學藝術方面比較相似的歷史知識點進行了比較,不僅把雜亂的知識點進行了有序梳理,使之更加系統(tǒng)化、條理化,而且學生更容易抓住重點,對比強化記憶,減輕課業(yè)負擔。

四、歸納總結,提高綜合能力

歸納總結是把同類型的各個生命現(xiàn)象和規(guī)律進行比較,找出共性和相似性,并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面對錯綜復雜的歷史知識,教師應該找出各種相同性質的或相似性質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和規(guī)律,并利用表格歸納列舉出來,由點及線、由線及面。

以上的三個表格涉及了八個王朝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知識點,時間跨度非常大,同時也散亂地分布在書本各個章節(jié),講授新課的時候,學生掌握起來相對比較容易,但是綜合復習的時候,學生往往會張冠李戴,所以全面掌握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通過以上三個表格,將繁雜的歷史內容簡單化、特征化、條理化了,一目了然,不僅便于對比記憶,而且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作為一種直觀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師應該盡可能地把教學內容轉換為條理清晰的表格形式,合理、科學地設計不同形式、符合學生認知心理的特點、易于被學生接受的表格,使學生對教學內容一目了然,增強自主學習和活動的能力,這樣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獲取信息、加工信息、傳遞信息和掌握信息的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生的記憶力,以及綜合分析、運用知識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事半功倍。

第6篇

一、必須在理解上下工夫

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盡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復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它是什么,為什么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么影響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歷史現(xiàn)象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自己也不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幻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顛三倒四或張冠李戴,有的則束手無策,不知所云。

二、關鍵詞記憶法

通過記住文字內容關鍵詞,學生可以理順記憶思路,展開聯(lián)想,想辦法恢復原有內容。例如:抗戰(zhàn)勝利的歷史意義可用“一勝二心奠基礎,重要組成主戰(zhàn)場;戰(zhàn)略配合大貢獻,國際地位得提高?!奔础耙话俣嗄陙淼谝淮畏吹鄱窢幍耐耆珓倮?,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為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的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的抗戰(zhàn),對世界反法西斯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三、專題記憶

我們可以把整個高中歷史分為以下幾個專題:第一專題世界民主政治的形成與發(fā)展;第二專題世界從分散走向整體;第三專題三農問題;第四專題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建立和諧社會;第五專題中國古代史專題復習――經(jīng)濟史(農業(yè));第六專題亞洲的崛起;第七專題改革開放;第八專題中國古代經(jīng)濟――繁榮的經(jīng)濟、領先的文明等進行復習。也可分為為政治史、經(jīng)濟史和思想文化史三個專題。

四、分類比較記憶

分類比較,是確立事物之間的同異和關系的過程。歷史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經(jīng)常會碰到對某些知識點進行比較區(qū)別,加以辨別。因此,對知識點的分類比較,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第7篇

關鍵詞: 初中歷史 自主學習 挖掘教材 解決問題 創(chuàng)造性

一、探索有效的知識掌握法

(一)探索知識點記憶的便捷途徑

知識的獲取速度、記憶的持久性及重現(xiàn)的準確性是學習效率的重要體現(xiàn)。不同的知識點、不同的概念具有對應的記憶方法,如何發(fā)現(xiàn)并掌握其規(guī)律,合理處理信息并探究其記憶方法,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效率。此時不但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一些相應的記憶技巧,引導學生學習,更需要學生舉一反三,并通過自己的研究發(fā)現(xiàn),掌握有效的知識點記憶技巧,熟練并準確地記憶各歷史知識點。例如在學習我國近代史侵略戰(zhàn)爭史時,可通過總結的方法,將、第二次、、八國聯(lián)軍侵華等戰(zhàn)爭史連成線,通過不同條約的不同內容,了解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二)探索知識點掌握的基本要領

歷史也是故事,因此不同的歷史事件往往都具有不同的背景、原因、經(jīng)過、影響等內容,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應該善于總結,提取要素,掌握重點,通過了解不同事件的中心思想了解并記憶歷史事件,掌握不同事件的基本要領。

(三)探索系統(tǒng)掌握學科知識的基本方法

歷史的各部分內容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并共同構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該善于對不同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將點連成線,線連成面,進而掌握整個知識體系。這需要學生做到如下兩點:掌握專題線索和掌握不同歷史階段特征。在專題線索方面,學生應該善于分出不同的專題并對不同專題進行歸納總結,例如經(jīng)濟專題可分為農業(yè)、手工業(yè)、工商業(yè)、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系等方面;在歷史階段特征方面,學生可通過對不同專題的概括,了解不同的階段特征。

二、深入挖掘教材,了解其中關聯(lián)

(一)挖掘教材的隱性知識

學習教材時,學生不僅要了解各部分文字、圖標等內容所展現(xiàn)出的顯性知識,還要深入挖掘其在某種程度上所反映出的隱性知識。例如1865年前蘇聯(lián)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表面上顯示的是美國1865年正在進行領土擴張,隱性則體現(xiàn)出前蘇聯(lián)在1865年之前是地跨歐亞美三大洲的大國。

(二)探究事物的規(guī)律和本質

首先,要進行歷史原因的探索,包括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客觀原因、主觀原因等多個方面;其次,要學會由表及里,通過事物的表象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質,并歸納總結出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例如失敗的原因:直接原因,的篡奪和對革命的背叛;具體原因,包括綱領、政黨農民、軍隊等多個方面;根本原因,中國尚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資產(chǎn)階級具有一定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是不徹底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通過革命的失敗還可得出一條結論: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的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三)總結知識的內部關聯(lián)

對歷史學科知識內部聯(lián)系的整理,是構建歷史知識體系的關鍵,是歷史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也是考試時命題的重點之一。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該注意不同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和對比,從橫向、縱向等多方面對不同區(qū)域、不同方面、不同專題等內容進行分析,了解其關聯(lián)和異同點,并嘗試對各部分內容進行重組,充分提高歸納概括能力。

(四)探索知識的滲透關聯(lián)

為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及應對考試,學生不僅要了解歷史學科知識的內部關聯(lián),還要重視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聯(lián)。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以歷史知識為立足點,聯(lián)系其他學科并從不同角度對比分析,并正確運用到不同問題中。例如教學改革開放時,可以聯(lián)系如今改革開放的成果,并思考改革開放在當今是如何實施的這一時事問題。又如教學美國西部開發(fā)時,可聯(lián)想到我國西部大開發(fā)這一時事問題。

三、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用所學知識解決考試難題

考試是對學生知識水平和能力檢測的重要手段,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鍛煉一種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考試問題的能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該不斷總結歸納不同題型的解題方法和解題技巧,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考試中遇到的難題。

(二)用所學知識解決現(xiàn)實問題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學習歷史,是為了通過歷史把握現(xiàn)在、了解未來。因此,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學生應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社會的經(jīng)濟、政治、生活等多方面問題,加深對當今社會現(xiàn)象的認知,并作出正確判斷與合理預測。除此之外,學生還應通過歷史經(jīng)驗剖析自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三)學會自我分析評價

在解決了考試難題與現(xiàn)實問題之后,學生應多進行自我評價與分析。通過分析考試與生活中的錯誤和問題,總結失敗原因,為自己更好地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四、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

(一)學生自己設計能力訓練題

學生學習歷史過程中,應善于將思考方式由被動轉為主動,從教師的角度出發(fā),自行設計能力訓練題,既能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加深學生對命題者的理解,又鍛煉學生的開發(fā)創(chuàng)造能力。設計訓練題時,學生可先參照相關考試題進行改造,熟練后再自行設計題型,突出題型的創(chuàng)新性與綜合性,同時可增強題型的趣味性。

(二)編寫研究報告與論文

在鍛煉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中,要適當?shù)刈寣W生編寫歷史研究報告與論文,根據(jù)所學知識進行研究,在報告或論文中歸納總結所學知識的異同點,理清不同歷史事件背后的必然規(guī)律,并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通過對不同歷史事件的研究,可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能力與綜合能力。

五、打破權威

(一)對教材、資料與教師的某些觀點提出質疑

由于歷史教材、資料等編制體制及編制者知識水平的局限性等多方面原因,歷史教材與資料并非完全正確,有時存在錯誤或者某些觀點上存在質疑。同樣,有時由于教師認識的局限性,不免會出現(xiàn)錯誤。因此學生應該敢于打破權威,對教材、資料和教師的某些觀點提出質疑,并共同討論進而解決問題。

(二)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

在對書本觀點或教師提出質疑之后,學生要將認識提升到某一高度,敢于大膽做出推理與假設,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

總之,在學習初中歷史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應從多方面多角度入手考慮問題,通過雙方努力,共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揚.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J].歷史教學,2002: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