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8 05:23:02
序論:在您撰寫中國傳統(tǒng)藝術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關鍵詞:木雕藝術;道德文化;傳統(tǒng)
中圖分類號:J52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115(2014)03-183-2引言
傳統(tǒng)木雕藝術作為展現和傳承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重要民間藝術形式,其將忠義思想、愛國情懷、孝悌觀念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都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使當下充斥在各種高科技產品中的我們依舊能夠受到洗禮,提升個人的道德水平。所以,將滲透著我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傳統(tǒng)木雕藝術一直傳承下去是當下國人的責任和義務。
一、 傳統(tǒng)木雕藝術
傳統(tǒng)的木雕藝術是一種以裝飾紋樣以及動植物等為主要表現內容,并以木構件作為載體傳達給民眾道德內涵和審美思想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民間道德文化現象。我國傳統(tǒng)木雕發(fā)展到今天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在這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通過木雕這種形式將自然狀態(tài)下的動植物雕刻出來,促使自然狀態(tài)下的動植物精神層次的意義,表達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我國傳統(tǒng)木雕藝術具有顯而易見的教化作用,絕大多數的木雕作品都滲透了儒家的思想和價值觀念,而儒家思想的滲透主要是雕刻木雕的勞動人民借鑒小說、戲曲、歷史人物以及神話故事等來完成木雕作品,其不僅滲透了儒家思想和學說,更寄托人們對安定、美滿、幸福生活的向往。例如,傳統(tǒng)木雕藝術善于運用神作為保佑人們生活幸福,“福滿人間”(圖一)這個木雕作品中的彌勒佛是個樂天派長耳垂肩,彎眉笑眼,面相豐潤飽滿寓意為幸福灑滿人間;彌勒佛手執(zhí)佛珠,寓意為以慈悲為懷,寬恕人們的過錯,拯救處于水深火熱的人們,給他們以幸福,美滿的生活;彌勒佛又腳踏金元寶,象征招財納福,金元寶更是象征財富和榮華富貴寓意招財進寶。這充分地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通過雕刻“福滿人間”將所有對美好生活的期許寄托在彌勒佛祖的身上??梢?,傳統(tǒng)木雕藝術所傳達的意義真實地展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的思想和精神。
傳統(tǒng)木雕藝術也是歌頌歷史人物的一種方式,通過雕刻古代歷史人物,將他們或大義凌然、傲骨清風、堅強不屈的精神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以此來祭奠歷史人物。例如“李白”(圖二)木雕藝術品中李白雙手背在身后,頭高高地揚起,相似在深思、亦相似大義凜然,充分的體現了李白不為權貴折腰的形象。相信木雕藝人是懷著敬佩和感激的心情執(zhí)起雕具將李白的淡然、從容、脫俗一點一點地雕刻出來。所以說,傳統(tǒng)木雕藝術能夠成為我國藝術瑰寶是有原因的,將我國古代歷史人物所具有的高風亮節(jié)、堅強不屈、不同流合污等精神充分的展現出來,以此來無聲的教導人們要學習歷史人物所具有的精神。
圖一“福滿人間”傳統(tǒng)木雕藝術品(作者:鄭煌章)
圖二“李白”傳統(tǒng)木雕藝術品(作者:鄭煌章)
二、 傳統(tǒng)木雕藝術與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
傳統(tǒng)木雕藝術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行為準則與價值觀念。簡單來說,傳統(tǒng)木雕藝術與中國傳統(tǒng)道德藝術息息相關。傳統(tǒng)木雕藝術不僅在形式上展現中國傳統(tǒng)道德意識,還在內涵上反映中國道德思想,這使得傳統(tǒng)木雕藝術與傳統(tǒng)道德文化一直緊密相連。如若要具體說明傳統(tǒng)木雕藝術與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關系,筆者認為從傳統(tǒng)木雕藝術對愛國傳統(tǒng)和傳統(tǒng)美德的展現來說明,會更加的適合。更加真切,更加具有說服力。
(一) 傳統(tǒng)木雕藝術對愛國傳統(tǒng)的展現
“愛國”在我國古代是仁人志士一生所追求的。當然,作為戰(zhàn)亂犧牲者的廣大勞動人民的愛國情懷也是非常值得人們敬佩的,他們的愛國情懷與愛國將士的表達方式不同,他們是通過木雕作品的創(chuàng)作來展現的。
1、 以戲曲人物為題材,展現忠義思想。
在我國古代,通過木雕來表達人民群眾對國家的熱愛是非常盛行的,尤其是在我國處于封建社會時期。無論是臣子、將士還是廣大的勞動人民對君主的忠義都是深入骨髓的。將士以戰(zhàn)死沙場的決心來表示對國家的忠誠,為人臣子的學士大夫等是通過舉薦對策來捍衛(wèi)國家,而廣大的人民群眾則是通過雕刻各種戲曲中的英雄人物來表達愛國之心,像古代人民所雕刻的“桃園三結義”就是將自己的愛國思想通過木雕作品所體現出來的代表作品之一。這說明傳統(tǒng)木雕藝術能夠將人們心中忠義思想表達出來,而這也正是表達我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中忠義思想的良好方式。
2、 以山水花鳥為題材,表達愛國思想
古人有通過詩詞歌賦描寫山水花鳥來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當然,也有木雕藝人借山水素材來一展心中的愛國思想的行為。是的,我國古代的傳統(tǒng)木雕藝術善用山水素材來體現愛國思想??此坪唵蔚纳剿窨趟囆g其實是雕刻藝人在歌頌祖國的大好河山,表達自己愛國思想,這種借山水花鳥來抒情的雕刻方式充分的將我國道德文化中的愛國思想展現出來。
(二) 傳統(tǒng)木雕藝術對傳統(tǒng)美德的展現
傳統(tǒng)木雕藝術除了表達古人的愛國情懷外,還充分地展現了我國的傳統(tǒng)美德。運用傳統(tǒng)木雕藝術展現傳統(tǒng)美德的方式有雕刻吉祥圖案、雕刻風俗民情等等。
1、 雕刻吉祥圖案,寄托美好的愿望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處在戰(zhàn)亂中,對于平安、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別強烈。雕刻作為古代勞動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人們將對美好生活的期許雕刻在木雕上,它因此成為人們寄托情懷的一種手段,這使得各種不同類型吉祥圖案的木雕出現。傳統(tǒng)木雕藝術中對于美好祝愿的傳達是通過將各種動物、植物等雕刻在木雕上,通過動植物的諧音來構造吉祥圖案,像比較常見的“魚”的諧音為“余”,人們將其寓為年年有余之一。所以說,傳統(tǒng)木雕藝術也是人們寄托美好愿望的一種方式。
2、 雕刻風俗民情,表達孝悌觀念
“孝”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傳統(tǒng)木雕藝術通過風俗民情來體現孝悌的觀念。正所謂“百善孝為先”,盡孝是中國傳統(tǒng)美德文化內容之一,其中包括孝敬父母、敬愛兄長等。在我國傳統(tǒng)木雕藝術中以各種風俗民情為素材,將孝敬父母、敬愛兄長等孝道充分地表達出來,促使人們在欣賞傳統(tǒng)木雕藝術時能夠更加深刻地意識到盡孝這一美德。所以,傳統(tǒng)木雕藝術將孝悌觀念表達出來,就相當于間接地傳頌我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
結束語
傳承至今,傳統(tǒng)木雕已經有千百年的歷史了,它所具有的藝術魅力一直在深深地吸引人們,使人們致力于木雕事業(yè),更加注重傳統(tǒng)木雕藝術的傳承和發(fā)揚。要說傳統(tǒng)木雕藝術的魅力,筆者認為與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是分不開的,傳統(tǒng)木雕作品的內容和內涵充分地展現了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比如愛國思想、傳統(tǒng)美德。不管怎樣,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滲透在傳統(tǒng)木雕作品中,促使傳統(tǒng)木雕藝術更具魅力。
參考文獻:
[1]徐偉.談傳統(tǒng)木雕花板藝術與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J].成功(教育),2009,(02).
[2]李建華,馮丕紅.論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理念的分疏遞進[J].武陵學刊,2011,(04).
[3]孫文營.對社會主義榮辱觀與中華民族精神關系問題的思考[A].“社會發(fā)展與民族精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
[4]段小青.花腰傣傳統(tǒng)民居的文化功能與生態(tài)意義――對新平南堿村“傣卡”的田野考察[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
[5]建平.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創(chuàng)新關系之我見[A].傳統(tǒng)文化與先進文化構建[C],2004.
[6]梁昭華,高國珍,李永輪.明清民居木雕裝飾圖案造型的多樣性[J].美術大觀,2008,(11).
影響室內設計師設計理念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設計師的文化心態(tài)、思維方式以及審美觀點,總之,任何一個室內設計師都會受到傳統(tǒng)藝術文化或多或少的影響。就中國傳統(tǒng)藝術文化而言,其有著自身的特色,比如樸素、自然、真實以及簡約等等,這些特色使得傳統(tǒng)藝術文化得到廣大設計師以及使用者的青睞,當然,它也給室內設計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比如要求簡約之美、藝術之美以及設計實用等等,這些要求既與當下流行的室內設計風格相呼應,也促進了簡約風格在中國現代設計中的發(fā)展。
二、傳統(tǒng)藝術文化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一)室內設計中傳統(tǒng)藝術文化人文藝術思想的滲透人文藝術思想是影響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藝術創(chuàng)作的最重要因素,而人文藝術思想也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意象思維。在中國,意象思維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它強調人們必須把握真理,而掌握真理可以著重從特殊的、具體的直觀領域出發(fā),當然,這種意象思維有著自身的特色:首先,這種思維能夠永遠的保持活力,不斷的向前,不斷的發(fā)展;其次,這種思維能夠實現不斷的感悟,最終獲得發(fā)展的力量。為此,人們提出要將這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運用到室內設計中去,已到達預期的創(chuàng)意效果,當然,一個好的人文藝術思想的生成,必須伴有一定的條件,這就需要人們不斷的去發(fā)現,努力的去挖掘。
(二)傳統(tǒng)藝術文化中相關元素在裝飾藝術中的應用在漫長的歷史長河的中,中國不斷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文化藝術,這些藝術具體表現出來可以是不同的圖形以及不同的紋飾,當然,它也包括了各種各樣的圖像,比如動物、植物、圖騰、人物以及景物等等,最重要的,它還包括一些從遠古時期流傳下來的典故、成語等,這些紋飾、圖騰以及圖案等有著自身不同的內涵,在經歷成千上萬年的沉淀后,更是呈現出不同的比喻意義。21世紀的今天,人們提出要將傳統(tǒng)藝術文化運用到室內設計中去,那么這種運用具體怎么體現呢?本文提出應不斷的將設計語言與相關的傳統(tǒng)藝術文化相結合,不斷的用圖騰、符號以及各色各樣的紋飾去,裝飾室內,也就是說,可以直接把這些圖騰、符號當作室內設計的裝飾元素,不斷營造室內裝飾的“傳統(tǒng)”氛圍。
(三)傳統(tǒng)藝術文化在室內陳設藝術中的應用陳設藝術,顧名思義就是在室內設計中如何擺放相關的飾件等,它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此外,陳設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往往能夠很大程度的促進室內裝飾。在以前的中國,陳設風格往往帶有以下兩種品質:一是莊嚴典雅的氣度,二是瀟灑飄逸的氣韻??傊?,陳設藝術主要是指通過在現、點睛以及提煉等手法不斷的向人們傳遞那種深層次的、內在的、可延續(xù)的傳統(tǒng)。比如可以在室內設計中裝飾一些帶有情調的、能夠增加自然意境的飾物,此外,還可以在設計時加入一些自然物像麥穗或者是玉米串等等,這樣的設計會使得室內顯得格調高雅、造型優(yōu)美,既有利于讓陳設具有一定的內涵,以使人怡情悅目,也有利于賦予室內以一定的精神價值,最終促進室內設計的發(fā)展。
三、結語
【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元素;環(huán)境藝術設計
1、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
(1)思想元素
古代老子提出了動靜觀,認為萬物以靜為根本,進而生成主靜為無,寧靜致遠的思想。隨著動靜觀念在哲學上不斷發(fā)展,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相互轉化的動靜關系。正是這些“主靜”“動靜合一”等學說,不僅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也成為現代環(huán)境藝術設計的價值和審美主導,進而形成了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的“動靜相生”。在我國園林的整體布局,間架結構、景物分布、空間陳設等,“動靜相生”觀念在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得到廣泛應用。
(2)書法元素
傳統(tǒng)的書法作品直接應用于室內裝飾中,能引申哲理,突破室內的有限空間,它能指引鑒賞者從心里的角度產生人生的,歷史的,宇宙的哲學感悟。“屏刻”和“夾沙字畫”在室內空間的應用,是文字融入室內環(huán)境的一種很高雅的方式。
不同的線條組合成的字體就不一樣。字體與環(huán)境相配合是慎重考慮的問題,不同的字體在相同的環(huán)境,相同的字體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所呈現的景象是不一樣的。古典的亭臺樓閣壯觀雄偉,那里的店家、柱廊、所有的牌匾,都有書寫蒼勁秀美的書法。古老的建筑群,配著端莊神逸的書法,多么地協(xié)調、相得益彰。書法在這里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試設想,如果這里寫的都是歪七豎八,不成體統(tǒng)的字,再加上錯別字,那會是一種什么后果?又如北京的故宮,象征著皇權、雄偉、莊嚴、肅穆。那里面的字都是規(guī)規(guī)矩矩的,從沒有隨意性的字出現。那些規(guī)范嚴整的書體正好村托著周圍的一群宮殿式古建筑,有機地形成了一個統(tǒng)一體。假設其中夾雜著飛龍走鳳或雞飛蛋打式的字,再摻以錯別字比比皆是,那將是多么地一塌糊涂,像在漂亮的臉蛋上抹上黑墨一樣難看。
2、傳統(tǒng)文化要素與現代環(huán)境藝術設計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思想
我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儒、釋、道相補充的文化特征。中國人一直把自己視為自然環(huán)境的一部分,與環(huán)境息息相通,這種自然觀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環(huán)境藝術設計及室內設計的基本思想,如中國園林就是一種把自然之美與人工之美高度結合起來的環(huán)境空間,人工環(huán)境與自然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正確處理技術與傳統(tǒng)文化、技術與環(huán)境等各種矛盾關系,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新型的設計道路,因地制宜地確立技術和生態(tài)在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的地位,并適當地調整它們之間的關系,探索其發(fā)展趨勢。人們應正確對待發(fā)展與環(huán)境的關系,悉心愛護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和藝術精神,用藝術設計的方式,走我們自己的發(fā)展之路,創(chuàng)造新的生存環(huán)境,這就是現代環(huán)境藝術設計的指導思想,這種自然景觀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發(fā)展。中國園林就是一種使人工美與自然之美高度結合起來的環(huán)境空間,人工環(huán)境與自然相得益彰,融為一體,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在不同的發(fā)展時期處于不同的層面上。人們潛意識被動地改造了自然生存的環(huán)境??萍嫉倪M步給人類的發(fā)展帶來了前所未存的物質財富。人與環(huán)境要有良好的方向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理論被人們普遍認同,“把自然還給人,把人還給自己”,這成為當代的主題。
3、加強中國傳統(tǒng)元素在現代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
將傳統(tǒng)的中國元素完美的融入進室內設計當中去是一門必修的課題。將現代元素導入其中,結合實用主義和功能主義,形成具有特色的現代中式設計。
(1)對傳統(tǒng)建筑文化進行發(fā)揚和轉化
將傳統(tǒng)建筑完全功能型、自發(fā)式的形式上升為概念化的,融入審美取向的和形式結構的藝術與功能并重,主動形式的形式語言。使當代建筑既含有傳統(tǒng)建筑的某些特征,又要保持與其距離,表現出創(chuàng)造性。吸收傳統(tǒng)建筑的就地取材的特點,盡量采集運輸便利的材料作為建筑和營造環(huán)境的原料和裝飾元素。包括使設計能充分利用當地的地理條件和氣候因素完成建筑的實用功能,減少資源的浪費,做到環(huán)保、節(jié)能、循環(huán)利用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傳統(tǒng)文化印記的設計更容易讓人接受,產生共鳴。在當前追求高效、簡潔、快速生活節(jié)奏的生存方式中,在傳統(tǒng)積留的生存經驗記憶中選取與之對應的設計元素,是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失時尚感的情況下追溯記憶,幻想與回歸久違的自然,完成一種感覺上的精神釋放與安逸。
(2)推陳出新
設計應具有強烈時代感環(huán)境藝術設計的目的旨在提供生存場所的合理創(chuàng)意和環(huán)境的適性整合,創(chuàng)造出一個即合乎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又合乎人文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具有較高品質的生存空間。
在現階段創(chuàng)新的前提應當是:我們設計的東西,首先是現代的,同時是中國的,如果是在某一個地區(qū),還應體現那里的地區(qū)特點,這才是扎根于時代和充滿鄉(xiāng)土氣息的有血有肉的好作品。對人的人文關懷是當代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的重點,這促使環(huán)境藝術的審美重心從審美客體轉向審美主體(人),同時也促使研究審美的注意力從“美”轉到“美感”上,在以人為主體的當代環(huán)境觀下,人的生理、心理需求的滿足構成了環(huán)境藝術審美的美感。相對于其它類別的藝術,生理上的舒適是環(huán)境藝術審美美感的一大特點。這是其它藝術所難以比擬的,因而生理需求的滿足在環(huán)境藝術審美中具有遠遠超出其它藝術審美中重要價值。任何藝術總是滿足心理、精神的需求為最高目的,人們審美意識不斷提高,人們已不滿足于環(huán)境藝術中的生理舒適。而將審美熱情更多地傾注于在環(huán)境藝術中獲得心理上的“幸福感”,更看重環(huán)境藝術中所蘊含的文化意韻,情感深度等等,從中獲得更感慰人心的精神享受。
4、結語
在眾多設計元素中,中式風格占著舉足輕重的位置,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國際設計界開始越來越重視中式元素和符號的使用。我國的環(huán)境藝術設計發(fā)展更要創(chuàng)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設計體系中展示出民族的精髓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創(chuàng)作適合和展現中國本土的民族性的作品。在傳統(tǒng)元素使用和結合的過程中要通過結合其精髓進行相應的設計流程和設計措施。所以設計的傳統(tǒng)文化靈感更主要的是契合居住者內心深處的深層次心理需求,是通過對民族文化的感情流露方式表現其內心活動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關鍵詞:音樂藝術;中國傳統(tǒng)聲樂;文化檢視;本體觀;功能觀;技能觀;審美文化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傳統(tǒng)聲樂是中國人秉持本民族固有文化觀念,運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創(chuàng)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tài)特征的聲樂。它不僅包括著歷史上產生、世代相傳至今和在歷史長河中湮滅了的古代聲樂作品,也包括著今人運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創(chuàng)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tài)特征的現代聲樂作品。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燦爛的民族傳統(tǒng)聲樂,其作品之豐富,形式之多樣,風格之獨特,在世界聲樂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成為世界聲樂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中國傳統(tǒng)聲樂源遠流長,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就產生了最初的歌曲,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聲樂文化已經相當發(fā)達?!对娊洝肥俏覈F存最早的聲樂作品之集大成者,盡管其曲譜已經失傳,僅留存歌詞,但仍能從中領略當年歌詠的風采。其后傳統(tǒng)聲樂一路發(fā)展,曾多次出現過繁榮昌盛的時期。傳統(tǒng)聲樂的藝術形式呈現了多樣性特點,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以綜合藝術為主,以民歌、說唱、戲曲為代表的民間聲樂。中國國土遼闊,民族眾多,民風民俗千姿百態(tài),孕育了品種繁多的民間聲樂。僅是民歌,就達30萬首之多,這還不包括散落于各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民間歌謠,不少至今還呈現原生態(tài);戲劇曲藝亦是一朵傳統(tǒng)聲樂奇葩,據粗略統(tǒng)計,僅曲藝就有200多種,戲曲更超過360種,至于其中豐富多彩的曲目、劇目、聲腔、曲牌等等更是無法計數。
中國傳統(tǒng)聲樂植根于中華民族這塊豐沃的土壤之中,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內涵。深入地了解傳統(tǒng)聲樂的文化背景,認真地探究傳統(tǒng)聲樂的文化內涵,正確地認識傳統(tǒng)聲樂的文化精髓,對于民族聲樂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促進中國聲樂事業(yè)的改革和發(fā)展意義重大。本文擬就中國傳統(tǒng)聲樂藝術的本體觀、功能觀和技能觀作一探討,以期有助于厘清民族聲樂的文化內涵。
一、“心為樂之本”
聲樂是什么?它的本源又在哪里?關于聲樂本體的種種追問歷來一直是有志于聲樂研究的人們共同關注的重大理論問題?!八^本體,指終極存在,也就是表示事物內部根本屬性、質的規(guī)定性和本源,與現象相對?!甭晿繁倔w,與聲樂現象相對,即聲樂之所以被稱之為聲樂的質的規(guī)定性及其本源。然而,對于聲樂本體的認識,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度有著相異甚至完全對立的理解,形成了形形式式的聲樂本體觀。
西方,特別是歐美,他們雖然未給聲樂進行明確的界定,但卻對其上位概念“音樂”(包括聲樂和器樂)作出了如下的判斷:音樂是樂音運動的形式。由此推論聲樂則是利用人體器官發(fā)出的嗓音(樂音)有規(guī)則的運動方式。在他們看來,聲樂藝術僅僅是一種物質(樂音)運動,這是從經典物理學的角度給聲樂作出的科學解釋,然而卻忽略了人在聲樂過程中的意義和價值。正如李曙明先生尖銳指出的那樣:“縱觀古希臘至近現代西方音樂美學中的音樂定義大都為‘樂音運動’之審美客體定義,即實體音樂定義”,“人(主體的)現實的審美心靈活動完全被排斥在‘樂音運動’之外”。
而在我國,傳統(tǒng)聲樂不僅注意到審美客體,而且更注重審美主體:“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辈粌H承認樂“生于度量”,須要符合科學規(guī)律,而且更強調它的本源卻在“太一”,須要符合人文精神,“達天地之和而與人之氣相接?!奔瘸缪鰟?chuàng)造萬物的大自然,又重視人的內心體驗,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傳統(tǒng)哲學。由此,傳統(tǒng)聲樂從人本的角度對聲樂藝術作出自己的闡釋,認為“心為樂之本”。心靈,不僅是思維的器官,更是情感的器官,心為樂之本,即人的情感才是聲樂的本源,聲樂是人們情感表達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胺惨糁?,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我國古代音樂著作《樂記》中有過許多這樣的概括,揭示了傳統(tǒng)聲樂的本體觀。
人的情感是如何“形之于聲”的呢?《詩序》中有一段精彩的論述:“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言、嗟嘆、永歌,其含義如同我們今天所說的言語、吟誦、歌詠(唱)。論述顯然包含著兩層意思:其一,鑒于中國語言文字的獨特性,使語言向音樂的轉化具備了基礎條件。楊蔭瀏先生指出:“由語言而吟誦,由吟誦而歌唱,其間有著一貫的關系。吟誦調之用五音,可能是由于語言之有五音,而南曲之用五音,也可能是由于吟誦調之用五音?!薄拔逡簟毕嗤蚪咏?,使得言語與歌唱在音韻上得以整合,為從言――嗟嘆――永歌的轉化提供了條件。其二,從言――嗟嘆――永歌的轉化須要動因。動因是什么呢?是人的情感,是人情感抒發(fā)和表達的欲望?!斑壿嬚Z言,由于情感之推動,產生飛躍,成為音樂的語言,”“情不自禁,就要說出,普通的語言不夠表達,就要‘長言之’和‘嗟嘆之’(入腔和行腔)”,最終到達了“歌唱的境界”。所以聲樂“能夠以特殊的力量和準確性揭示語言表現所不能達到的最隱秘的情感運動、委婉的感情以及不可捉摸的流動的情緒?!币蛑?,聲樂在抒發(fā)和表達情感方面是比語言更直接更有效的方式。而這種源自人類本能的獨一無二的情感表達方式,不僅具有無可比擬的力量,抒發(fā)和傳遞難以名狀的喜怒哀樂之情,而且也最容易激活聽眾的情感共鳴,使之達到單靠語言永遠無法達到的程度和水平,最終發(fā)展成為一種人類相互傳承、共同追求的精神生活方式。
傳統(tǒng)聲樂不僅認定情感是聲樂的本體,還進一步認定情感與聲樂有著對應的關系。這種“音心對映”的關系在《樂記》中就有明確的表述:“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嘩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fā)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卑А?、喜、怒、敬、愛,是人在經歷心理體驗過后產生的情感,而“噍以殺”、“咩以緩”、“發(fā)以散”、“粗以厲”、“直以廉”、“和以柔”則是經歷過心理體驗后產生的情感在聲樂中的表現形態(tài)??梢?,中國傳統(tǒng)聲樂強調的是心聲相合或心物相合,而不是像西方那樣實行心聲兩分或心物兩分。傳統(tǒng)聲樂正是從中國辯證哲學的高度概括了聲樂藝術之主體心靈與客體聲響之間的相互協(xié)同作用。
心為樂之本,這便是傳統(tǒng)聲樂藝術的本體觀。
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
在古今中外各種各樣關于聲樂運用的描述中,聲樂藝術被賦予了不同的作用和價值,形成了不同的聲樂功能觀。具體說來,有的從調節(jié)生活的角度,強調了聲樂藝術娛樂消遣的功能;有的從藝術欣賞的角度,強調了聲樂藝術審美的功能; 有的從精神薰陶的角度,強調了聲樂藝術塑造人格的功能;有的從移風易俗的角度,強調了聲樂藝術治國安邦的功能;還有的則從情感傳遞的角度,強調了聲樂藝術人際溝通的功能……音樂人類學家梅里亞姆就曾列舉出10種音樂(聲樂)的社會功能。
在中國傳統(tǒng)聲樂看來,聲樂藝術具有重要的社會教化作用。所謂“移風易俗,莫善于樂”,聲樂在改造社會不良風氣、改造社會陳規(guī)陋習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尤其是對人們道德的影響,更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孔子就對聲樂的社會教化功能有著深刻的認識,《論語?陽貨》集中反映了孔子的這一思想。他指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近之事父,遠之事君?!痹谶@里,“詩”指的是《詩經》中的詩歌(歌曲),即聲樂作品?!翱梢耘d”。即用起興的方法,詩歌(歌曲)可以感發(fā)意志,抒發(fā)感情,啟動想象;“可以觀”,即通過詩歌(歌曲),可以觀察風俗之盛衰,觀察道德之優(yōu)劣,以了解社情民意;“可以群”,即通過詩歌(歌曲),可以讓人流思想和情感,協(xié)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而保持社會的和諧安定;“可以怨”,即通過詩歌(歌曲)可以鞭笞不合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h惡和卑劣,引導人們加以鄙棄。質言之,詩歌(歌曲)可以塑造人格,可以安邦治世。這便是儒家的聲樂功能觀。由于儒家在長達三千年的中國社會歷史中始終被奉為正統(tǒng),因而這也就自然成為中國傳統(tǒng)聲樂的功能觀。曾遂今先生在分析傳統(tǒng)聲樂功能觀的社會特質時,還特別提及音樂(聲樂)的雙向作用,一方面“通過音樂,使人們體察到社會風氣,道德情操的健康向上或頹廢腐敗……”另一方面“音樂有可能影響到社會的精神狀態(tài)?!比寮也粌H充分肯定聲樂藝術的社會教化功能,而且將樂教視作實現政治理想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禮,是孔子畢生追求的政治理想,“夫禮,辨貴賤,序親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別之,然后上下粲然有倫,此禮之大經也?!笨梢?,禮強調的是社會群體必須有一定的結構和秩序,形成一定的倫理道德,不同等級的人都應在自己階層的特定準則下,依據倫理道德生活,不能超出范圍,社會才能治而不亂。而要實現這一政治理想,除了禮教外,還需要樂教。禮教與樂教的社會作用和功能是相輔相成的。儒家的這一思想在《樂記》中充分體現出來?!稑酚洝肥俏覈糯徊拷艹龅囊魳访缹W著作,它將孔子以來儒家的音樂美學思想加以系統(tǒng)化,“禮樂相濟”便是其論述的核心:“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Y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瓨氛齽t元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暴民不作,諸侯賓服,兵革不試,五刑不用,百姓無患,天子不怒,如此則樂達矣。合父子之親,明長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內天子,如此則禮行矣。”禮的作用是把不同等級的人區(qū)分開來,樂的作用是使不同等級或同一等級的人之間保持一種和諧的關系。禮教內容暢行,則“合父子之親,明長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內天子”;樂教目標達成,則“暴民不作,諸侯賓服,兵革不試,五刑不用,百姓無患,天子不怒。”禮行樂達,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多么和諧穩(wěn)定而又繁榮昌盛的治世、盛世的景象?!稑酚洝凡粌H認識到“樂”和“禮”的作用是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還進一步認識到樂教在實現治世、盛世中的特殊作用,因為禮教是通過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來實施的,而樂教則是通過藝術手段對內在的情感感化來實現的,“故樂也者,動于內者也;禮也者,動于外者也”,外部的行為規(guī)范只屬強制約束性質,而內在的情感感化必定使人心悅誠服地接受社會倫理道德的規(guī)范,因而樂教具有比禮教更好的效果。所以,孔子說實現“治世”的政治思想,“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移風易俗,莫善于樂”,這便是傳統(tǒng)聲樂藝術的功能觀。
三、“有韻則生”
聲樂技能觀反映了一個民族在聲樂創(chuàng)作中的審美情趣和美學理想,有什么樣的審美情趣和美學理想,就會有什么樣的聲樂技能觀。西洋聲樂,“唯美”是他們的美學理想,反映到技能觀上就在于追求華美之聲,要求用一種統(tǒng)一、華麗、完美的聲音藝術達到感染聽眾之目的。
中國傳統(tǒng)聲樂藝術如同其他藝術樣式一樣,“寫意”、“神似”是共同的美學理想,追求韻味就成為傳統(tǒng)聲樂藝術的技能觀,比之西方來,更多的是要求用一種變化、獨特、有個性的聲音藝術和真情去征服聽眾。事實上,“韻味”是中國聲樂藝術的生命,無韻味即無聲樂藝術可言。明人陸時雍說過:“有韻則生,無韻則死;有韻則雅,無韻則俗;有韻則響,無韻則沉;有韻則遠,無韻則局?!笨梢姡绊嵨丁睂τ谥袊鴤鹘y(tǒng)聲樂而言是何等重要。
什么是“韻昧”呢?“韻味”實質上就是歌唱中所含蓄的意味和情趣。它是歌唱者把內心最豐富、最真摯、最細膩的情感和藝術美感揉進歌聲和表演所呈現出來的一種聽覺感受?!坝嘁衾@梁”就是這樣的一種聽覺感受?!坝嘁衾@梁,三日不絕”,實際上并非指物理的聲音三日不息,而是指“歌聲中的那種生命狀態(tài)對聽者的生命狀態(tài)所產生的塑造過程既深且久,逾i日而仍未結束”,所以,“意韻蕭然,得于聲外。”這聲外,就是生命,就是對內在生命律動的深入體驗、感受、捉摸和表現。這當是中國傳統(tǒng)聲樂所竭力追求的最高境界。要唱出“韻味”,首先歌唱者就需要長期深入生活,扎根文化之中,認真體驗、感受和琢磨,非此是難以感悟的。其次,歌唱者還須錘煉自己的聲樂技巧,概括起來便是八個大字――“字正腔圓,聲情并茂?!彼腥齻€要點。
一要“字正”。字正是指歌唱中要講究語言的清晰、準確和純凈。以字帶聲,以字傳神,以字傳韻,字不正則這一切都無從說起。首先,字不正,則意義難明。聲樂藝術是時間的藝術,聲音稍縱即逝,它不可能給聽眾留下許多思考的時間。歌唱者吐字明晰,讓聽眾一聽就懂,方能實現雙方語義與情感的交流。倘若咬字不正,聽眾對語義不明,甚至產生歧義,語言與情感的交流就是一句空話。其次,字不正,則聲音難聽。藝術總是要讓人產生美感的,聲樂藝術同樣如此,它要講究聲音悅耳動聽,讓聽眾獲得審美享受。倘若咬字不正,聽眾就會覺得十分別扭,從而徹底破壞了藝術美感,產生厭惡情緒。
二是“腔圓”。腔圓是指歌唱中要講究行腔的順暢、圓通和完整。清代王德暉等人在《顧誤錄》中指出:“由字頭輕輕發(fā)音,漸轉字腹,徐歸字尾。其間運化,既貴輕圓,猶須熨貼?!薄拜p圓”、“熨貼”之說即是這層意義,惟其如此,才能構成聲腔的美感。而這一切關鍵在于氣息的拿捏和把握,輕重、強弱、疾徐、長短、直曲,必使得語調、語氣、語勢與歌曲作品的內容吻合,恰到好處地表現其意義和情感。
三要“情真”。情真是指歌唱中要講究情感的自然、真摯和貼切。字正,腔圓,并不能保證歌唱確有韻味,因為韻味的核心是一個“情”字。郭建民先生指出,歌唱中,咬字、行腔“只有通過情感的推動,將歌唱技巧與感情抒發(fā)融為一體,才能最終產生飛躍,使歌唱進入化境,成為有韻味的演唱?!边@即是說歌唱者不能機械地按照聲樂作品的文字、曲譜進行演唱,而必須揣摩聲樂作品的情感基礎,同時融人自身的真情實感,對聲樂作品進行再度創(chuàng)作,才能使咬字、行腔情感化,才能唱出韻味,達至化境。清代徐大椿在《樂府傳聲》中說:“唱曲之法,不但聲宜講,而得曲之情尤為重?!甭暻椴⒚?,其實情是重于聲的。
綜上所述,“字正”、“腔圓”、“情真”三位一體,才能真正實現有韻味的演唱,打動聽眾,“必一唱而形神畢出,隔垣聽之,其人之裝束形容,顏色氣象及舉止譫顧,宛然如見,才是曲之盡境?!?/p>
關鍵詞:音樂藝術;中國傳統(tǒng)聲樂;文化觀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6-0103-01
一、前言
中國傳統(tǒng)聲樂主要繼承了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觀念,并且在此基礎上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聲樂。中國傳統(tǒng)聲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的、世代相傳下來的古代聲樂作品,而且也包括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現代聲樂作品。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歷史,并且在歷史的沉淀下孕育出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聲樂文化。中國傳統(tǒng)聲樂作品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形式也是多種多樣。中國傳統(tǒng)聲樂在世界聲樂史上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從而能夠在世界聲樂史上立于不敗之地。
二、中國傳統(tǒng)聲樂藝術的文化觀
(一)“心為樂之本”
在我國,傳統(tǒng)聲樂不僅關注審美客體,而且也關注審美主體。在中國傳統(tǒng)聲樂中要尊重科學的規(guī)律,并且更加注重傳統(tǒng)文化的本源。除此之外,中國傳統(tǒng)聲樂也注重人文精神,在中國傳統(tǒng)聲樂不僅能夠反映人的內心體驗,而且也能夠體現中國“天人合一”以及“天人感應”的哲學思想。所以,從人本的角度來分析傳統(tǒng)聲樂,心靈不僅是思維的器官,而且也是情感的器官,通過聲樂可以將人的情感反映出來。在中國古代音樂著作《樂記》中曾經這樣敘述過:“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這就深刻的將中國傳統(tǒng)聲樂的本體觀表現出來。怎么將人的情感滲透到中國傳統(tǒng)聲樂中呢?這主要是由于:第一,中國語言文字具有一定的獨特性,所以就為語言向著音樂轉化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基礎。第二,中國傳統(tǒng)聲樂的動機就是能夠將人的情感表現出來,從而能夠實現歌唱的最高境界。通過中國傳統(tǒng)聲樂可以將人類的感情抒發(fā)出來,并且在表達情感這一方面聲樂比語言更直接更有效果。在中國傳統(tǒng)聲樂中通過旋律的不同,可以將喜怒哀樂之情抒發(fā)出來,最終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從而使得中國傳統(tǒng)聲樂發(fā)展成為人們相互傳承以及共同追求的凈勝生活方式。
中國傳統(tǒng)聲樂不僅認為情感是聲樂的本體,而且認為情感與聲樂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樂記》中曾將“音心對映”的關系進行明確的闡述,音樂是通過聲音表現出來,但是音樂的本質來源于內心。如果內心是悲哀的,那么音樂的聲音也是悲哀的;如果內心是歡快的,那么音樂的聲音也是歡快的。人的內心感受不同表現出不同的聲音。所以中國傳統(tǒng)聲樂更加注重心聲的相結合,使得聲樂能夠將人的情感表現出來。
(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
聲樂在發(fā)展的過程中被賦予了不同的價值以及作用,從而具有不同的聲樂功能觀。從調節(jié)生活的角度來說,聲樂藝術更加注重娛樂消遣的功能;從藝術欣賞的角度來說,聲樂藝術更加注重審美功能;從精神熏陶的角度來說,聲樂藝術更加注重塑造人格的功能;從移風易俗的角度來說,聲樂藝術更加注重治國安邦的功能;從傳遞情感的角度來說,聲樂藝術更加注重人際溝通的功能。
從中國傳統(tǒng)聲樂角度來說,聲樂藝術具有一定的社會教化價值?!耙骑L易俗,莫善于樂”主要是指在改造社會不良風氣以及改造社會陋習方面,聲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且在道德這一方面,聲樂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孔子就表明了聲樂在社會教化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論語?陽貨》中,孔子指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其中的“詩”主要是指《詩經》中的歌曲,“可以興”就是通過使用比興的方法,可以通過歌曲將感情抒發(fā)出來;“可以觀”主要是指通過歌曲,可以了解到當時的社情民意以及當時的道德觀念以及社會價值;“可以群”主要是指通過歌曲可以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得到交流,最終能夠保證社會的安定;“可以怨”主要是指通過歌曲可以將內心的憤懣以及不滿表現出來,并且將社會中不公平的現象表現出來,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儒家思想不僅注重聲樂的社會教化功能,而且認為聲樂能夠很好的實現政治思想。通過聲樂能夠使得社會秩序達到穩(wěn)定,而且也能夠幫助人們形成一定的倫理道德,最終能夠使得社會和諧發(fā)展。樂教與禮教的社會作用以及功能是相輔相成的。樂教在古代社會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實現治世以及盛世中發(fā)揮著特殊的作用。
(三)有韻則生
在聲樂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審美情趣以及審美理想影響著聲樂技能觀。聲樂技能觀更加注重對華美之聲的追求,而且通過統(tǒng)一、華麗以及完美的聲音藝術來吸引觀眾。
與其他藝術相比較,中國傳統(tǒng)聲樂藝術具有一定的審美理想,并且中國傳統(tǒng)聲樂更加注重“韻味”,有韻味的音樂可以感染聽眾。有韻味的聲樂是指能夠將內心最豐富、最真摯以及最細膩的情感以及藝術美感滲透到歌聲里,從而使得歌聲具有一定的意境。在中國傳統(tǒng)聲樂中要注重把握以下幾個要點:第一,“字正”。字正主要是指在聲樂中要注重語言的清晰、準確以及純凈。語言的清晰以及準確,可以使得聽眾一聽就懂,并且能夠毫無障礙的了解到其中的感情,最終能夠產生一種美感。第二,“腔圓”。腔圓主要是在聲樂中要講究行腔的順暢、圓通以及完整。在聲樂中要將語調、語氣、語勢與聲樂作品的內容進行結合,從而能夠將聲樂的感情充分的表現出來。第三,“情真”。情真主要是在聲樂作品要講究情感的自然以及真摯,從而能夠使得聲樂作品能夠吸取越來越多的聽眾。情真能夠真正通過聲樂打動聽眾,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結束語
中國傳統(tǒng)聲樂具有悠久的歷史,并且在不斷的發(fā)展。在我國現存的最早的聲樂作品就是《詩經》,在《詩經》中將聲樂的重要性闡述出來,并且表現中國傳統(tǒng)聲樂的文化觀。中國傳統(tǒng)聲樂在繼承了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從而使得中國傳統(tǒng)聲樂藝術更加具有時代性。
參考文獻:
[1]李純.論中國傳統(tǒng)聲樂藝術的文化觀[J].藝術百家,2011,2(20):17-19.
[2]尹萍.論中國傳統(tǒng)聲樂中的“形神合一”[J].藝術百家,2008,5(7):17-18.
關鍵詞:藝術教育 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師道 孝道 經典 內學
當代中國的藝術教育,應根植于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這塊土壤。這是藝術教育發(fā)展、成長的源泉,離開它,藝術教育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各種不同的藝術教育模式,不管是舶來的,還是本土的,無論是學習、繼承還是發(fā)展,我們本身應具有一個較高的視點去評判。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否則舶來的東西就難辨良莠,或導致另一個結果,即盲目地排外而妄自尊大。
由于歷史原因,我們今天的藝術教育出現了偏頗,即重技藝而輕人文。我們今天的藝術教育與傳統(tǒng)的人文教育產生了嚴重的斷層,這足以導致人的精神領域極其淺薄與蒼白,加之西方現代工業(yè)文明的介入,我們正在加速度地蛻變?yōu)椤跋憬度恕保覀兊乃囆g教育也增加了“功利”與“競爭”的傾向。過分重功利就會輕仁義,人與人的過度競爭會導致社會動蕩不安,國與國的過度競爭最終的結果將是共同毀滅。
一、東、西方兩種不同文化的比較
近現代西方注重的是科技教育。在科技進步帶來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如犯罪率上升、環(huán)境污染等。核能的開發(fā)本來是可以造福于人類的,但我們今天卻隨時都要遭受核戰(zhàn)爭的威脅。因此,人們形容科技是一把雙刃劍,盲目地發(fā)展科技無異于盲人騎瞎馬。
近現代西方注重的是競爭教育。孩子從小就被灌輸競爭意識,保護自己的個人利益。而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是教人禮讓、互助合作、共存共榮。中國古人并非不懂科技,但更懂得科技發(fā)展的弊端,因此,大力提倡發(fā)展人文教育,認為這樣,社會才能長治久安。當前是科技發(fā)展的時代,我們無意開歷史的倒車,只是盡可能地讓科技發(fā)展進入一個良性循環(huán)狀態(tài)??萍己盟埔黄ヒ榜R,需要一名睿智的騎手去駕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這一方面可以發(fā)揮其積極作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我們并非基于一種民族情結去贊美和宣揚自己的文化,也并非基于一種復古的情結而厚古薄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典集稱為經典,“經”是縱貫通達,“典”是典范、標準,古今一成不變之真理,可以超越過去、現在和未來。
二、 藝術教育包含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范疇之內
馬一浮先生在《論西來學術亦統(tǒng)于六藝》文中曾提到:“六藝不唯統(tǒng)攝中土一切學術,亦可統(tǒng)攝現在西來一切學術。舉其大概言之,如自然科學可統(tǒng)于《易》,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可統(tǒng)于《春秋》……文學、藝術統(tǒng)于《詩》《樂》。”藝術教育依托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不僅可使其理論更加完備、深廣,還可使其教育理念達到一個更高、更新的層面,在其空洞的“形式”中攝入更多的人文色彩,使其能夠更多地關注人本身、人類社會以及人類的前途命運。
三、藝術教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再現
藝術教育不應被認為僅僅是畫畫、唱歌、彈琴等技藝的傳授,藝術教育是要把人類最高的智慧、德能與才藝以藝術的形式表達出來造福于人類。
中國歷史中的繪畫、雕塑、戲劇等大多展示、宣揚的主題思想是“忠、孝、仁、義”,在娛樂之余不失其“成教化、助人倫”的社會教育功用。無論是過去的君主時代還是現在的民主時代,藝術教育也要承擔起一種責任與義務來改善我們的身、心、世界。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典集又可稱為內典,內典即是內學之典集,其中所盛載的智慧與德能來自心靈的最深處,是人心本來具有而非從外學來的一種親證的現量境界,不是一種想象、推理構建的理論。通過這些典集可以開啟我們內心深處處于休眠狀態(tài)的智慧,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啟發(fā)式教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就是國學,被馬一浮先生稱之為“六藝之學”。馬一浮先生在《論六藝統(tǒng)攝于一心》的文章中寫道:“舉網者必提其綱,振衣者必挈其領?!毕纫R得綱領,然后可及其條目。六藝之教可以統(tǒng)攝一切學術,這是一個總綱領,真是“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一遺。學者須知六藝本是吾人性分內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來。吾人性量本來廣大,性德本來具足,幫六藝之道即是此性德中自然流出的,性外無道也?!彼囆g也本是人心中分內的事。藝術教育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可以說是一種表里的關系。藝術教育中的“教育”本身就蘊含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藝術教育中的“教”,左邊是“孝”,意思是說老與子、上一代與下一代是一體;右邊是“文”,其意為文以載“道”。教育是師道,其根本是孝道。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本就是師道與孝道??鬃釉唬骸爸居诘?,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道是人生宇宙的真理、規(guī)律。在人與人之間表現為五倫十義,即“父子、夫婦、兄弟、君臣、朋友”,人與人的關系應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長惠幼序、朋誼友信、君敬臣忠等關系為原則。思想、行為不違背自然規(guī)律,并把這種品德保持、發(fā)揚、增長就是“育”,久而久之會有所得,德者,得也。人與人的關系依止于“仁”,仁者愛人,像愛護自己一樣愛護他人,這種愛是“仁愛、博愛”,而非貪愛,這種博大而崇高的品質正是出自這樣的文化背景的熏陶,這種品質可物化、外現于各種藝術表現形式。
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藝術教育以人為本,首先要確立一種正確的人生觀和藝術價值觀。藝術不僅僅是個人的事,它的出現對于社會人群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也是藝術教育首要關注的事情。高雅的藝術對于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的境界是大有益處的。藝術即使不能起到“成教化、助人倫”的社會功用,至少也不應是“精神污染”而有害于社會人群,何去何從基本上取決于藝術教育的導向。
【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戲曲;表演藝術;意境美
世界三大古老戲劇主要指的是古印度梵劇、古希臘戲劇以及中國傳統(tǒng)戲曲等,古老中國傳統(tǒng)戲曲可以追溯到上古對圖騰頂禮膜拜的歌舞,中國傳統(tǒng)戲曲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慢慢從上古歌舞孕育成明清傳奇、宋金院本、漢百戲、元雜劇以及唐戲弄等,表演藝術不斷完善,成為一門集合“雜技、表演、舞蹈、文學、美術、音樂、武術”等多門藝術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中國從古至今都是一個“詩”的國度,比如詩經、楚辭、漢樂府、唐詩宋詞等,通過幾千年凝聚以及升華,古代文人中已經形成了以“詩”為主體的一種審美模式。中國傳統(tǒng)戲曲蘊含了幾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蘊,散發(fā)著強烈的“詩”一般的氣質以及神韻,不管是表演還是文本,其審美思維都和西方戲劇存在很大差異。中國傳統(tǒng)戲劇之所以在世界戲壇上大放異彩,主要是因為傳統(tǒng)戲劇自身具備中華民族特有的“詩”性。意境屬于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的范疇,具有深邃幽遠、意與境諧、虛實相生等審美特征,這樣才可以引起讀者的聯想和想象,使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也可以感染到讀者的思想情感。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意境美不僅僅體現在文本的字里行間里,更重要的是體現在舞蹈表演中。下面是筆者對中國傳統(tǒng)戲曲表演藝術意境美的幾點思考。
一、情景交融的詩意化
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意境論中“劇詩”通常都是來自于詩歌的意境論,因此戲曲意境基本上和詩歌相同,這主要包括景、情兩方面。在《閑情偶寄》中,李漁指出“情”、“景”兩個字,情發(fā)欲言、景書所睹,景主要指外景,情是油然而生的,情景交融共同產生了意境美,但是這種意境美也不是簡單的疊加“情”和“景”,必須由外“景”和內“情”完美融合。本來情感是虛無縹緲、抽象的,中國傳統(tǒng)戲曲屬于代言體,戲劇中的人物思想感情無法讓全知全能的第三者進行表述,這就需要妥善的處理這種矛盾。《第七才子書琵琶記》中,毛聲山舉了一個令人深思的例子,月明、雪寒、花香等都是比較抽象的人體感官感受,并不能通過畫筆直接描繪出來,但是月下畫看書人、雪中畫擁爐之人、花旁畫碟等都是實在、具體的景象,可以勾起觀賞者的聯想和想象,更加深入的體會畫外的含義。這種詩詞比興手法以及繪畫手法實際上有異曲同工之妙。近年來,很多戲劇作家都在研究、分析詩詞比興手法以及繪畫手法的精華,有機結合了藏露、比興手法,使戲曲變得情景交融,整個戲曲也變得更加具有詩意化。繪畫、詩詞只是一種平面靜態(tài)欣賞,相對于繪畫、詩詞而言,中國傳統(tǒng)戲曲意境美的動感更加立體,因為戲曲藝術的綜合性比較強,包括劇作家的文本創(chuàng)作,以及演員的舞臺表演。因此,戲曲意境需要劇作家自己進行一度創(chuàng)作,同時也需要表演藝術家自己在舞臺上的真實演繹以及二度創(chuàng)作,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立體、直接的意境美更容易引起廣大觀眾的共鳴。中國傳統(tǒng)戲曲對于演員的基本功具有很高的要求,基本上可以把其概括為“四功五法”,具體而言就是“念、唱、打、做(四功)”、“手、步、身、眼、法(五法)”,其中“唱”是最好的抒情方式,基本上劇詩戲曲的意境美都是體現于演員的唱詞方面。
二、虛實結合的寫意化
在《詩格》中,盛唐詩人王昌齡曾經說過“一日物鏡,二日情境,三日意境”。意境都是各種藝術因素虛實結合形成的結果,由特定藝術形象及其表現出的藝術氣氛、藝術情趣、可能引發(fā)的幻想形象以及豐富的藝術聯想等共同組成。大多數中國古代文人不僅是詩人,同時也是畫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中國古代畫論以及詩論是相通的。詩詞中的實鏡以及虛鏡可以更加形象、深刻的理解中國畫的傳統(tǒng)技法??傮w而言,中國畫主要可以包括寫意畫、工筆畫兩種類型,其中“實”是指畫家用筆勾勒的實景,而“虛”指的是畫家下筆稀疏甚至完全空白的一部分。畫中雖然有實景、實物的景象,但是畫家往往對于空白的“虛化”更加重視,這部分“虛化”描繪才是構成意境美的關鍵。中國傳統(tǒng)戲曲實際上也是“劇詩”,因此也更容易受到“重神輕形”、“虛實相生”的影響,這樣就會形成“以虛帶實”、“以形傳神”的寫意化藝術風格。
1、時空寫意化
西方戲劇結構理論中提出一種“三一律”原則,使戲劇創(chuàng)作的情節(jié)、地點以及時間等均保持統(tǒng)一。但是中國傳統(tǒng)戲曲并不用遵守“三一律”的原則,可以自由變換舞臺的時間以及地點。舞臺表演時間不僅可以在白天進行,也可以選擇在黑夜進行。就算是十幾年也可以壓縮成幾分鐘,就算只是幾秒鐘的思想沖突也可以經過創(chuàng)作后成一場戲。比如,《水滸記》中,《坐樓殺惜》這部分的內容中,在黃昏的時候,宋江遇到閻婆后到烏龍院和閻惜姣會見。因為閻婆將房門反鎖,從深夜到五更天的這段期間,閻惜姣、宋江一直都各懷心事,相互不理睬,都是自己悶坐、悶睡,宋江一直到黎明才打開門下樓。這出戲描述了黃昏——深夜——黎明整個過程發(fā)生的事情,這很容易看出戲曲舞臺比較靈活、自由,橫跨度比較大。而且空間上也有很大的跨度。
2、道具寫意化
西方戲劇理論比較注重寫實再現手法,一直想方設法的采用各種道具將日常生活情境盡量重現,因此使用的道具數量通常比中國傳統(tǒng)戲曲更多。但是我國傳統(tǒng)戲曲恰恰相反,比較偏向虛擬的寫意手法,應用的道具比較有限、簡單。比如,戲曲舞臺上只是一張方桌、兩把方椅不僅可以設置深宮大院、歡快家宴、深閨小閣、都嚴肅公堂等情境,因此戲曲舞蹈道具設計比較自由、靈活,寫意化以及藝術化都比較強。綜上所述,中國傳統(tǒng)戲曲蘊含著我國幾千年來深厚的文化內涵,具有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魅力,也有獨特的意境美,深入研究分析中國傳統(tǒng)戲曲表演藝術的意境美,可以深入挖掘出戲曲獨立的審美價值,也有利于增強中國傳統(tǒng)戲曲表演的藝術魅力,進一步推動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