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8 08:04:41
序論:在您撰寫小學數學結題報告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數學活動課是小學數學課程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以數學學科課一樣以社會發(fā)展需要為依據,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為核心。它以學生發(fā)展為基點,考慮到數學學科知識基礎的要求,充分發(fā)揮學生個性特長,強調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通過數學活動,手腦并用,獲得直接經驗,擴大視野,增長才干,培養(yǎng) 對數學的興趣和特長,培養(yǎng) 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但長期以來,小學數學課程基本上是學科本位主義課程,以致于給人一種錯覺,認為唯有數學學科課程才是最科學的趨向,不少教師對數學活動課感到茫然,存在著認識上的“盲區(qū)”,實踐中感到棘手的問題很多。為此,我們選擇了“小學數學活動課的實施”這一課題,試圖通過不斷地實踐、探索,上好數學活動課,提高學生素質。
二、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課題組把小學數學活動課的內容劃分五個方面:⑴生活中的數學;⑵生產中的數學;⑶科學技術中的數學;⑷與各學科相關的數學;⑸智力活動中的數學。
課題組在確定小學數學活動課內容時,除了圍繞目標考慮知識性、科學性、教育性和可接受性以外,還著重注意以下三個“性”:
1、趣味性。小學生好奇、好動、好問,求知欲強,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盡可能使活動題材新、奇、趣,為學生所喜聞樂見。在活動過程中做到“五個化”:⑴活動形式游戲化;⑵列舉范例生活化;⑶化解疑難故事化;⑷數的演算奇妙化;⑸介紹人物傳奇化。例如,根據街頭現象設計的“轉轉糖游戲”和“一元錢摸球中大獎”為題材的數學活動課,就是取材于生活,以模擬的轉糖,摸球開始,引導學生用數學知識去揭密,明白了這些都是騙局,使學生不僅學習和運用了數學知識,還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思考性。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數學活動的開展,必須讓學生通過活動,明白一個道理,悟出一種思想,掌握一種方法,以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五年級“測量的學問”一節(jié)數學活動課上,教師啟發(fā)學生如何利用普通的度量工具,去比較準確、簡單地量出一張紙的厚度,一個呼啦圈的周長和一捆亂鐵絲的長度等。通過實踐活動和思維活動,學生總結出“聚少為多,化曲為直,變長度為重量”的方法。一下課,同學們高興地說:“我們一下子聰明了許多!”
3、實踐性。在學科課程的知識教學中,小學生往往感到數學知識抽象,學起來很枯燥。數學活動課則測重于指導學生運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積極性。這種活動應盡可能反映現實的需要,使其成為日常生活中具體運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的一種嘗試或模擬。例如,在數學活動課上,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校門,組織“小交警”活動,不僅在繁華地段協(xié)助交通,同時還進行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流量統(tǒng)計,回校制成統(tǒng)計圖,孩子們的聰明才智和綜合能力得到發(fā)揮,同時對學習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學習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成果
1、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初步形成了開展數學活動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設置活動課程的第一手資料,為學校全面推行活動課程和進行規(guī)范化管理提供了經驗。
通過研究,課題組總結了開展數學活動的基本做法,可以歸納為兩個點:設計活動內容和形式時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作為對活動內容的“支撐點”;“圍繞三個字”活動的組織和展開時要突出一個“動”字,貫穿于一個“趣”字,體現一個“能”字。做到學生寓學于玩,玩中求知;以趣激學,趣中探知,使枯燥知識趣味化,書本知識實踐化,從而加深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3、數學活動課程教學流程的探索,為學科課程課堂教學改革打開了思路。
通過幾年的實踐,已基本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課程的教學“流程”?!∵@一在教師主導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流程”,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符合終身學習理論,是在培養(yǎng)適應未來知識經濟社會所需要的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第一┆diyiFANWEN.com整理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4、使教師的教育觀念逐步更新,教學水平有一定的提高,教學效果亦有明顯的提高。
四、問題探討
小學數學活動課程存在著許多問題,如: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fā)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數學是一門知識系統(tǒng)性強、邏輯性嚴密的學科,如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些基礎知識掌握不好或學得不扎實,就會對學習新知識造成障礙,時間長了這些學生就會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甚至厭學。如果這些學困生在班級里達到一定數量,就會影響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導致教師完不成教學任務。小學數學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石,研究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轉化策略,有利于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對他們未來的發(fā)展有著很大的幫助。我通過對班里的學困生進行摸底調查發(fā)現很多學困生的成績都不好,而且作業(yè)經常完不成,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很低。很多老師在碰到這些學困生時通常缺乏耐心,不注重對他們心理特點的研究,有時候會采取不正確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忽略了他們的內心感受。
因此,教師要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從自身行為上真正轉變教學觀念,預防并減少學困生的產生,有針對性地幫助學困生改變學習的態(tài)度,讓他們走出不想學習的陰影。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由、安全、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環(huán)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學習。我認為探索研究學困生轉化策略,讓他們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主要概念的界定
學困生,是指學習成績暫時落后或學習積極性很差的學生。學困生存在于每一個班里,如何轉化學困生是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的一項重要工作,只有把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做好了,才能讓所有學生都得到全面發(fā)展,完成教學任務。那些學習成績落后、學習積極性低的學生,主要表現為厭學、上課不認真聽講、經常不完成作業(yè)。
轉化策略是幫助學困生改變學習態(tài)度、引導他們去喜歡學習的方法或活動。做什么事都要對癥下藥,每個學困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和想法,對于不同的學困生要制定不同的轉化策略。只有用對了方法,才能讓他們更好更快地轉變學習的態(tài)度,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合適的轉化策略可以極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研究的目標、內容、對象、方法和過程
1.研究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為學困生提供表現的空間和時間,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幫助其克服自卑感、增強信心、磨練意志、邁向成功。
案例分析,要以點帶面,探索轉變學困生的方法和途徑,并進行總結、推廣。
2.研究內容
(1)調查分析
學困生的心理狀況,不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的原因。
(2)操作性研究
①在數學課堂上多創(chuàng)設條件,讓他們更多地參與其中,為“學困生”提供展示的平臺。
②每節(jié)數學課都巧設問題情境,從而激發(fā)學困生的積極情感。
③開展互幫互學的活動,盡量給學困生創(chuàng)設一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課后“小老師”的作用。
④發(fā)掘學困生的閃光點,在公共場合對他們多表揚、少批評。
3.研究對象
山東省臨沭縣玉山鎮(zhèn)益海小學學困生。
4.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現代教育理論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依據,這些都為研究工作的展開準備了良好的條件。
(2)調查分析法:通過對我班學困生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從中了解本班學困生的心理,從而不斷改進研究方法及措施。
(3)行動研究法:我們將主要運用行動研究法,尋找提高學困生積極參與學習的情感,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途徑、方法、措施,邊學習,邊實踐,邊探索,邊總結,使理論與實踐、成果與應用有機結合起來。
5.研究過程
(1)準備階段:
(2013年3月至2013年5月)收集有關資料,進行系統(tǒng)學習;制定研究計劃,形成實施方案;對學困生進行調查,并作出分析。
(2)實施階段:
(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實施研究方案。
①分析后進生學習數學不積極的形成原因和心理,針對后進生的現狀和成因,設計研究措施。
②進行培養(yǎng)學困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嘗試。
③建立課題博客,認真閱讀書籍,及時上傳讀書筆記。
在實施過程中不斷改進調整方案,召開兩次學困生的座談會,對促進其有效發(fā)展的具體措施進行科學、客觀的驗證。
(3)結題階段:
(2014年1月至2014年3月)檢測研究成效,撰寫課題結題報告。在觀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歸納、論證。
四、課題研究過程與措施
本課題研究工作已進行了一年有余,現已完成課題的研究工作。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從學困生的心理狀況進行分析,了解了學困生不能積極參加數學學習的原因,在課堂內外探索提升學困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的方法,并根據實踐研究,針對實際情況調整教育內容和方式方法。
1.對班級內數學學困生的成因進行分析
(1)客觀因素
①社會不良風氣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由于網絡的迅速發(fā)展,使得學生獲取信息的來源很廣泛。網絡上的很多信息對年幼的小學生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沖擊,他們無法正確分辨信息的利弊,再加上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退、打工潮的撞擊,極易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②家庭教育存在著差異。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當今社會家長的素質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他們受教育程度高低不一,有很多家長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還有很多家長缺少對孩子的關心,影響了孩子的身心發(fā)展,讓學生失去了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讓他們成為了老師、同學、家長眼中的“差生”。
③教材內容的呈現形式多樣化,而教學評價卻依然很單一?,F在的數學課本中很少直接告訴學生結論,而是通過給學生提供一個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去尋找并總結結論。這時老師就成為學生探究的引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的學習充滿了挑戰(zhàn)性。這樣的課堂為數學學習能力強的同學提供了自己探究的平臺,而讓那些知識薄弱的學困生徹底成為了觀眾,無法真正參與到其中。再加上現在教學評價的單一性,只用考試成績去衡量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優(yōu)生和學困生很明顯地拉開了距離。
(2)主觀因素
①學困生學習興趣低,他們缺少獨自面對困難的自信,更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單獨解決困難、克服困難。時間長了,他們就會徹底喪失學習的信心,然后就對學習產生了厭惡的心理,繼而放棄,最后給自己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在往后的學習中,他們就徹底自暴自棄了,一點也不求上進。
②學困生的知識過于零散,而且無序。學困生對于已學過的知識不能及時地掌握并運用好,從而無法把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技能。這樣就造成他們對于數學知識前后聯(lián)系不上,跟不上新的教學任務,從而導致學習分化,就會導致學困生開始產生厭學的情緒。
③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認知差異。新課程改革實施以后,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由原來的被動接受知識轉變?yōu)樽约禾剿鳌⒑献鹘涣魅W習新知識,而老師只是引導學生如何去探究。對于學困生,由于他們基礎知識薄弱,自主學習能力差,讓他們成了合作學習的觀望者。
2.數學學困生轉化策略的探索
(1)學困生轉化的前提是為學困生建立檔案,了解其原因。
要想轉化學困生,首先就得先調查了解學困生的基本情況及家庭教育情況,為每位學困生建立個人檔案,并對學困生的心理狀況和家庭情況進行分析整理。要結合學困生個人情況和家庭情況及其生活環(huán)境分析了解學困生的日常行為習慣、興趣愛好、思想狀況等心理特征,掌握學困生的學習能力表現、學習成績狀況,為制定轉化策略提供依據,為不同的學困生制定相對應的轉化策略。在為學困生建立個人檔案時,我們通過教師家訪、問卷調查、單獨交流等多種形式全面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知識儲備、家庭生活條件、對待日常學習的想法等方面的具體情況,為學困生建立的檔案有《家庭情況調查表》、《學困生數學學習成長檔案》、《學困生思想狀況調查表》并且保存了學困生轉化前后的各項作業(yè)。我們通過這些對每個學困生不想學習數學的原因進行了細致的分析,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出了相對應的轉化策略,幫助學困生走出厭學的困境。
(2)轉化中要一直心存愛心,用愛來轉化學生。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用愛心去關心每一位學生,要時刻信任自己的學生。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教師的愛能喚醒學生的精神世界,能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加深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感情,讓學困生對自己充分信賴。我們每一個教師在幫助學困生轉化的過程中,要始終對學困生充滿愛心、信心、耐心。當他們對所學知識沒有掌握好時,要及時熱情地輔導他們;當他們犯錯時,不能帶著情緒上來就批評,要壓住心中的火氣,選擇適當的方法去教育他們;要容得下他們經常犯錯的行為。
我們班一個學困生A,父母離婚后跟隨父親生活。他父親平時也不怎么管教他,但該學困生一犯了錯就對他進行暴力毒打,A經常被打得傷痕累累。A在其父親的暴力行為影響下,在學校經常和同學打架,還經常說臟話,上課靜不下來,時常擾亂課堂秩序,影響了正常的教學。作業(yè)每次都不完成,考試成績也很差。有一次,A因和同學產生了一點小矛盾,為了解恨就把同學打了一頓,而且還把該同學的書包、衣服都給剪破了。老師把其父叫到學校來后,其父一腳把A踢倒,讓其跪在全班同學面前,強迫兒子向全班同學低頭認罪,嘴里還不停地說:“社會上的人都欺負我,你們班學生也欺負我兒子……”碰到如此家長,該如何教育這樣的學生?這樣的學困生該如何轉化?如何讓他像其他孩子一樣輕松愉快地學習?這是個很棘手的問題。教師和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能沒有愛,沒有了愛就好比池塘里沒有了水。從古到今,真正的教育家對待他們培養(yǎng)的每一個學生都是滿懷愛心,為他們付出畢生的精力。對學困生A,我在學習和生活上加大了情感投入:在學習上我讓班里同學平時多幫助他、多和他交流;在生活上我經常和他交談,了解他每天的生活狀況,并細心觀察他平時的學習行為、當他犯錯時我不再一味地批評他,而是給他更多的寬容、開導、教育;當他有進步時,我就抓住時機在全班面前表揚鼓勵他,給他一定的自信心。而且在平時我經常教育全班學生改變對他的看法,平時多和他交流,讓他感受到同學們還是喜歡他的、這個集體還是很關心他的,也讓他感覺到老師對他的格外關愛。在同學們的幫助下,學困生A的心理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他愿意和同學老師進行交流,愿意說出自己的想法。在上課的時候他也能積極回答老師問題,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數學作業(yè)也能夠及時完成,數學成績在逐漸提高,在期末考試中取得了優(yōu)秀成績,而且在下學期每次測試成績都在90分左右。當他的家長看到兒子的進步時,也被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實踐證明,愛心對學生的心靈來說是任何東西都不能替代的陽光。教師對學生的關愛,是幫助學困生轉化的核心。但學困生對老師往往時時戒備,時刻提防著老師,對老師的愛不予理睬。在這種逆反心理的作用下,老師對學生所有的關愛以及所有的努力都會白費。常言道: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只有學困生和老師在情感上能進行交流,學困生那緊閉的內心世界才能向老師敞開,這樣老師對學生的關愛才不會白費。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更多的溫暖,用真情感動他們,用愛心去熔化他們心中的冰山,喚醒他們內心的自信,讓他們釋放出他們隱藏的能量。
(3)課堂上多鼓勵,讓他們多參與其中
心理學認為,學生渴望獲得成功的心理是學生課堂學習的主要動機。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引導者,教師要多鼓勵學困生,給他們自信,讓他們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并且給他們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和平臺。在幫助學困生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時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是調整學困生的座位。很多學困生上課聽講不認真,愛做小動作,可以把他們安排在老師經常注意的位置上,讓他們心里有壓力要認真聽課。學困生的同桌安排學習成績好、愛幫助同學的學生,讓他在平時的學習中能多幫助幫助。
二是課堂上多關注學困生。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戰(zhàn)場,因此如何提高學困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多提問學困生,提問既可以讓學困生集中注意力聽講,又能檢驗他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但提問時要注意問題的難易程度,因為學困生本身基礎知識就比較薄弱,如果提問的問題難度太大,會打擊他們學習的自信心,而簡單一些的問題可以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體驗成功的喜悅。而且在學困生回答完問題后老師一定要及時給予評價。這樣不僅給了學困生一個表現的機會,也給知識的學習起到了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效果。
三是認真批閱學困生的作業(yè)。學困生的作業(yè)是反映他對新知識掌握情況的一個最真實的反饋,老師通過批閱學困生的作業(yè)可以了解他掌握的情況,決定是否要單獨再進行輔導。而且在批閱時評語要盡可能地寫詳細些,比如哪些地方進步了、哪些地方掌握得比較好、哪些地方還需要繼續(xù)努力等等。這樣可以讓學困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得到一個肯定的答復。
總之,課堂教學是學困生轉化的主陣地,學困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學習質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是轉化學困生的關鍵。
(4)及時激勵學困生,提高其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表揚激勵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要比平常高出3~4倍?!鼻‘數谋頁P和鼓勵,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提高其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善于發(fā)現學困生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①作業(yè)評語多些鼓勵。作業(yè)評語是老師和學生進行交流的一種很好的途徑。在批改作業(yè)時老師不要吝嗇自己贊美的話,尤其是對學困生,他們更希望能得到老師的肯定和鼓勵,恰當的評語能極大地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如“你做得真棒”、“進步真快”、“你的想法很棒”等評語,一句短短的評語所起的效果有時勝過與學生談一次話。當學困生的作業(yè)有錯時,可以寫上:“你能知道這道題錯在哪里嗎?”然后教師再針對錯因對其及時進行指導。作業(yè)有進步時,加上幾句鼓勵的批語,鼓勵他再接再厲繼續(xù)努力。這樣既拉近了師生之間的關系,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收到轉化的效果。
②課堂上多表揚多鼓勵。對于學困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教師要更加注意對他們的評價。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也是教師與學生直接進行交流的地方。課堂上適當的表揚鼓勵,可以極大地增強學困生的信心,可以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如:“你觀察得真仔細”,“試一試,相信自己可以的”,“你的見解很獨特”,能夠有效地增強教育教學的活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③對學困生的閃光點及時的表揚。如何提高學困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是提高學困生學習成績的根本,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當學困生在某一方面表現很好,對學習有了一點興趣時,教師一定要及時地抓住這個閃光點并及時地鼓勵。被教師們公認頭疼的學生B,做什么事都很拖拉,比較懶惰,課堂上很少發(fā)言,學習中只是死板地被動接受知識,一點也不愿意動腦去思考問題,成績總是跟不上去。但那次學校手抄報比賽她獲得了一等獎,讓大家刮目相看。教師以此為契機,利用主題班會進行宣傳表揚,并鼓勵她:若能在學習數學上刻苦努力,就更優(yōu)秀了。她聽了之后非常興奮,對學習數學有了很大的興趣,也有了十足的動力,產生了很強烈的求知欲。從那以后,她在課堂上能積極舉手回答問題了,而且課下也經常來問問題。加上教師及時的鼓勵表揚,并在課下多加輔導,她進步很快,本學期每次檢測都在82分以上,期末檢測取得了93分的好成績。
總之,教師要善于捕捉學困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恰當的鼓勵,這樣可以喚醒學困生的積極性,讓學困生在學習上有充足的動力。
(5)家校及時溝通,全面了解學困生的日常表現。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往往是潛移默化的。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也在加快,很多家長忙于工作,沒時間去關心孩子,對孩子的學習放任自流。有的家長認為教育是學校和老師的任務,他們管不管無所謂,忽視了自身在孩子的學習生活中所應起的作用?!巴映升?,望女成鳳”是每一位家長的愿望,但現實卻往往事與愿違。當孩子的表現與家長的期望相差很多時,往往他們對孩子埋怨指責,給學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壓力,從而使孩子對學習失去了興趣甚至產生了抵觸或恐懼心理。因此,家校之間密切聯(lián)系,全面了解學困生的日常表現,增進家校間的溝通、理解、信任、支持尤為重要。實踐證明,教師與家長的密切聯(lián)系,可以很好地拉近教師與家長們的關系,拉近學校與家庭間的距離。學校家庭步調一致可以很好地促使他們的智力、情感和個性健全地發(fā)展,使之穩(wěn)步提高,走出學困生的行列。
(6)加強輔導,打好基礎。
學困生學習成績差、跟不上教學任務的根本原因是基礎知識差。基礎打不好,學習新知識肯定跟不上,時間一長就成了惡性循環(huán),導致不會的知識越積越多。因此,幫助學困生把基礎知識打牢,提高其基本技能,才是轉化學困生的保障措施。
①加強對學困生的輔導,課下幫學困生補習補習。
對于學困生來說,讓他們在課堂上把每一節(jié)課的知識全部掌握,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課后輔導就成了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不重視課外輔導,勢必會給他們造成前后知識銜接不牢固,時間長了,這些學困生的學習成績將會越來越差。因此,對學困生的個別輔導也是轉化工作中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應抓住以下幾點:
一是在課前對學困生進行輔導,為新課學習鋪墊好。學習就像蓋房子,基礎打不好,房子就蓋不高。因此,幫助學困生打好基礎,是其學習并掌握新知識的前提條件。對學困生來說,學習新知識之前,幫助他們把之前相關的知識復習一下,可以為他們學習新知做好鋪墊。
二是做好課后輔導工作。一節(jié)課的結束并不等于教學工作的結束,課堂教學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是對學困生作業(yè)中所出現的錯誤,老師要更加注意,要再多花些時間和精力,讓學生重現新知識的獲得過程,對學困生未解決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指導,當天的問題一定要當天解決。
三是淡化分數的概念。對于學困生成績,教師要淡化分數,讓學困生不再對測試產生恐懼心理。每次單元測試時,是學生最樂意接受知識、最樂意接受幫助的時候。教師可以借此機會穿梭于幾位學困生之間,適時予以點撥,學困生掌握知識的效果非常好。
四是測試后為學困生“開小灶”,幫助他們重樹信心。測試的目的是檢驗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同時也督促學生認真學習,不能讓分數成為最終的目的。測試后,如果“學困生”卷面答題不理想,可以先不給他們打分數,與他們進行交流后,再出一張題型相似、難度相近的試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珍惜第二次機會。當他們取得優(yōu)秀成績時,認識到“我能行”,也會和學優(yōu)生一樣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增強學習信心。
②同學、老師之間開展“互幫互助”活動,幫助學困生掌握新知識。
學困生很多時候不愿意向別人請教問題,他們內心都很自卑。實踐告訴我們,開展學生之間的互幫互助、老師與學困生之間的互幫互助活動可以及時地解決學困生遇到的難題。學習好的同學幫助學困生講解新知識、檢查作業(yè)等學習任務,既鍛煉了自己又幫助了同學,而且還減輕了老師課外輔導的壓力。學困生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了同學的關心,增進了他與其他同學之間的友誼,自己也在他們的幫助下取得了進步。
五、研究成果
1.初步成果
經過一年的研究實踐,10名學困生中,有2名已轉化為學優(yōu)生,4名基本脫困,還有4名在進步之中。研究實踐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仍有不足,需要我們進一步去努力去研究。
2.結果思考
在這一年多的實踐中,我對大多數學困生能在學習上取得如此進步感到很欣慰,付出的汗水沒有付之東流。有收獲但也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思考:
首先是對新課程實施的思考。新課程的實施,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學生通過自己探索、小組合作交流學習新知,學習的過程很快樂,但對于教師的要求卻是非常的高。教師不僅是課堂的組織者,更是引導者。教師在課堂上如何引導學生去探究新知?需要老師有扎實的理論知識、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和豐富的實踐能力,把生活中的數學帶到課堂,還要把課堂上的數學帶到社會。這樣就讓老師感到很累。
小學數學作為義務教育一門重要的基礎性學科,除了應傳授給學生一些初步的數學知識以外,還擔負著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和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歷史重任。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忽視知識的發(fā)生過程、忽視情意教學目標、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的現象,在傳統(tǒng)觀念的禁錮下,老師還有意無意地強化著學生對老師的依賴。從而造成了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學習負擔過重,探索精神與創(chuàng)新意識的匱乏。同時,在科技日益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們可以看到,任何大的科學研究和試驗、任何大的工程建設,都不可能由一個人獨立去完成,它需要集體的智慧與合作,合作精神和能力的培養(yǎng)正有日益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如何探索一條適合學生生動發(fā)展,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合作品質培養(yǎng)的教學路子,成為新時期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對的新課題。因此,我們決定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小學數學小組組合作學習”的研究,使教學過程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的基礎上,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的個性探索與小組的合作探索有機結合,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主體性、創(chuàng)造精神、實踐能力及合作意識、交往品質等多方面素質的協(xié)調發(fā)展。主要原因有三:
(1)新課程的需要:小組合作學習是對現行以知識本位、教師中心和傳授、灌輸為主要特征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造,使教學過程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主動探索的基礎上,通過學生全面、多樣的主體實踐活動,促進他們主體精神、實踐能力和多方面素質的專題發(fā)展;與此同時,實現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過程的根本性變革,以煥發(fā)出課堂教學的真正活力。良好的人際關系能促進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習心理狀態(tài)的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能在課堂上積極交往的機會,對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及在交往中養(yǎng)成良好的合作意識,培養(yǎng)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有極大作用的。
(2)提高課堂效率的需要:多向交往,除了師生討論外,允許學生互相學習,這樣有利于形成積極的課堂氛圍,有利于各類信息的溝通,有利于學生間的互幫互學、相互啟發(fā),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無論潛能還是差異,我們深切地體會到,它們都是亟待開發(fā)利用的教育資源。越是人數多的班級,越需要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學習既拓展了課堂教學的時空,又加強了教學的個別化;因小組的精誠合作,課堂才不會再有被冷落或遺忘的角落,效力才能全面提高。同時教學由師生的雙向交流變?yōu)閹熒?、生生的多向交流,形成網狀立體的交流。
(3)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民主、開放的教育環(huán)境中,學生所煥發(fā)的潛能和展現的差異,令人吃驚。這就要求在較短的課堂時間內給予學生較為充裕的活動時間,包括動手操作與相互交流、相互啟發(fā)、探索創(chuàng)新的時間,而小組合作學習就較好的解決了這一矛盾,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和學生的相互關心與相互信任相結合。學生就不會把教師單純地看成嚴厲的監(jiān)督者,也不會把評分當成一種棍棒。使學生能在和諧的氣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學習、逐步培養(yǎng)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凡是給人以成功的樂趣的腦力勞動,總會收到發(fā)展學生能力的結果的。因此我們要以課題研究為契機,探索一種科學的學習指導模式,全面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率,進一步推動我鎮(zhèn)教育教學改革。
二 課題實驗與研究的目的
1.通過實施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找到合作的途徑,掌握合作的基本方法。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探索出新的教學方式。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努力體現新課程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主體意識。
4.通過合作學習與教學評價整合實驗與研究,給教師創(chuàng)造一個參與學生合作學習的機會和評價學生的平臺。
三 課題實驗與研究的意義
交流、合作是人類社會生存至今的重要動力,面對知識經濟的到來和高科技的飛速發(fā)展,競爭越加激烈的21世紀社會,合作意識更是21世紀人才的重要意識。因此,在基礎教育改革浪潮中,實施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渠道的課堂教學,探索小組合作學習與小學生素質的發(fā)展,其實踐意義是很明顯的。該課題研究對課堂教學中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的途徑和教學模式、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小組合作學習與促進小學生社會化等教育教學理論問題也是一種有益的探索。
四 課題實驗與研究人員
1.花溝鎮(zhèn)研究人員:組長 賈美忠
主要成員 王君峰 賈學燕 陳秀榮 高春燕
2.實驗與研究人員分工
王君峰 理論研究、材料整理、成果積累、實驗與研究報告的撰寫
賈學燕 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教學的實驗和日常材料積累(1)
陳秀榮 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教學的實驗和日常材料積累(2)
高春燕 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教學實驗中數據的整理與收集
五 課題實驗與研究的方法
1.加強理論學習。
通過查閱報刊資料,上網搜索等收集有關小組合作學習方面的資料,研究內容,內化吸收,為實施小組合作學習作好理論準備。
2.理論指導實踐。
在課題實驗與研究中,我們采取了邊研究、邊實驗、邊總結、邊傳播的方法。實驗教師作為首批課題實驗與研究的教師,在教學中大膽實踐,注意及時反思總結經驗,并及時把經驗匯總,傳遞給第二批實驗教師,使第二批教師能夠更充分的認識小組合作學習,讓更多的教師參與到課題實驗與研究中來。
六、課題實驗與研究的內容
1.建立有實效的學習小組。
科學建立學習小組是成功的關鍵。①將同班的學生按異質分組的原則,把不同性別、不同成績、不同能力的四名同學按前后桌位排列,以便隨時討論。②在廣泛發(fā)動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推選組織能力強,有責任心,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擔任組長,負責組織、領導全組的討論活動。③對全班同學進行小組討論學習的動員和訓練,鼓勵每個學生都要主動參與,積極探索,在討論中爭做發(fā)現者、創(chuàng)新者,特別關注后進生,要克服自卑,認真研究,大膽發(fā)言,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④及時對小組長提出要求,提高其組織、領導能力。
2.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流程程序。
我們課題組經過反復實踐與論證,總結出了適合課堂教學的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流程:營造合作氛圍——明確合作目標——指導合作過程——匯報合作成果——評價合作結果。
3.在小組合作學習與教學評價整合的實驗與研究中,重點做了如下幾點:①在評價態(tài)度上,以尊重學生的人格為前提。②在評價內容上,既肯定學生學習的結果,又鼓勵學生學習的努力程度。③在評價的視角上,站在了學生的高度上。④在評價的標準上,以個體縱向比較為主。⑤在評價的公正上,讓學生有發(fā)展的信心。⑥在評價方式上,采取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家長評、成長記錄袋等。
七 課題實驗與研究的步驟及過程
第一步:(2002.1——2002.6)我們通過培養(yǎng)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意識,建立小組合作學習機制。
第二步:(2002.9——2003.6)在總結和改革第一步的同時,我們創(chuàng)造性構建出“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流程模式。
第三步:(2003.9——2004.6)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流程模式,進行了完善小組合作學習的擴大范圍實驗與研究,并取得了滿意效果。
第四步:(2004.9——2005.12)我們在完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基礎上,進行了小組合作學習與教學評價整合的研究和實驗,深化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
第五步:(2006.1——2006.12)我們針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實驗與研究成果,召開了課題實驗、研究的總結與交流會議,并撰寫了課題實驗與研究的工作總結和結題報告。
八 課題實驗與研究的成果。
1.小組合作學習實驗促進了學生的評價能力的提高,規(guī)范了學生的學習行為。
通過實驗,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減輕了學生的課外負擔,端正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態(tài)度,培養(yǎng)了他們良好的學習行為,而且他們在課堂上表現活躍,回答問題積極,社會實踐、調查能力增強,課堂氣氛活躍,性格發(fā)生了很大變化。
下邊是我們對陳秀榮老師執(zhí)教的三年級數學實驗班進行的學習行為問卷調查:
有效問卷
學習數學態(tài)度%
小組合作學習與評價的能力%
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評價他人的能力%
喜
歡
一
般
不
喜
歡
樂意合作與評價
一
般
不樂意合作與評價
積
極
一
般
不
積
極
樂
意
一
般
不
樂
意
前測94.7
19
58.3
38.9
2.8
60.2
21.1
18.7
53.3
15.2
31.5
52.6
28.5
18.9
后測97.3
19
76.3
23.7
84.2
15.8
75.6
24.4
81.6
15.4
3
比差
18
-15.2
-2.8
24
-5.3
-18.7
42.3
16
-31.5
29
數學作業(yè)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徑,是發(fā)展學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課堂教學的延續(xù)和補充,是學生學習數學、發(fā)展思維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同時,也是檢測學生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主要形式。
當前,社會上、教育部門談論最多的就是"減負"一詞。尤其是在小學,"減負"所指的是小學生沒有作業(yè)、不布置作業(yè)?做為我們教師來說,沒有相應的作業(yè)鞏固,學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學生智慧水平得不到相應發(fā)展,課堂教學得不到及時反饋與評價。但是通過調查發(fā)現,教師在實施有效備課中,只注重對學生數學知識的理解,但在作業(yè)設計方面,我們許多教師往往過多地依賴教科書,著迷于習題集,作業(yè)形式單一、陳舊,仍停留在以"練"為主的機械操作式的作業(yè)中,作業(yè)內容枯燥乏味,缺少個性化。這樣的作業(yè)設計不僅加重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而且制約了學生學習的靈活性、適當性,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作業(yè)設計的有效性得不到真正的體現。故我們決定將提出"小學數學課堂作業(yè)設計有效性研究"的實踐研究。
2.課題研究的目標
2.1在教學實踐中,結合教師布置作業(yè)的量、難易度、形式等進行研究,使作業(yè)起到真正的效果,既鞏固知識,又對教學進行延續(xù)與補充。
2.2為了關注每一個學生,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設計作業(yè)時應面向全體,在內容上,突出開放性和探究性;在容量上,考慮量力性和差異性;在形式上,體現新穎性和多樣性。
3.課題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本課題重點在1所1600余名學生的小學中進行。本次實驗主要采用"行動研究"法,同時還采用觀察法、調查問卷法、實驗法等。組內研究人員根據本課題的研究目標,通過邊實驗、邊研究、邊反思、邊總結經驗,獲得研究數據,得出結論,找出存在的問題,再修訂計劃,再研究,再反思,最終得出有效的措施。
4.課題研究的過程
4.1準備形成階段(2012年6月-2012年8月)
4.1.1總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優(yōu)化課題研究的內容。
4.1.2確立啟動課題研究的基本思路。
(1)成立課題研究組:為了使課題研究順利開展,本課題主要以本組成員為主研,個別數學教師參與。
(2)通過看、聽、訪等形式開展課題研究前期調研,搜集與課題相關的資料和信息,為課題研究工作提供依據。
4.1.3理論學習。通過自學、集中學習的形式,查閱相關教育教學理論,提高自身的理論知識與專業(yè)素養(yǎng),為課題研究做好知識儲備。
4.2研究實施階段(2012年9月-2013年5月)
4.2.1實施問卷調查,在一-六年級學生中各抽60名學生對作業(yè)布置的相關內容進行問卷調查。
4.2.2針對調查問卷與組員進行研討,尋找問題的關鍵,研究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在課堂中實驗。
4.2.3采取邊實驗、邊研究,不斷改進方法,總結經驗,認真撰寫研究心得。
4.2.4在三、四、五年級中全面實施數學作業(yè)有效設計活動,變枯燥的作業(yè)為多彩的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創(chuàng)新意識。
4.3研究總結階段(2013年6月-2013年8月)
4.3.1課題組成員對一年來的研究工作進行全面的分析和總結,將積累的過程性資料進行匯總、整理。
4.3.2總結課題研究中的經驗與不足,認真反思。
4.3.3收集研究成果,為課題的結題做準備。
4.3.4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認真做好實驗結題驗收與成果鑒定工作。
5.課題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過近一年的實踐與研究,我們課題組成員認真圍繞本課題的研究目標,積極開展一系列的課題研究活動,取得了一些成效。
5.1研究總結出了有效的實施方法。在課題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通過親自"實踐--研究--反思--再實踐--再研究"總結出了數學作業(yè)設計的有效實施方法,即優(yōu)化作業(yè)量、作業(yè)題型、作業(yè)類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形式的作業(yè),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讓學生在做作業(yè)過程中變得"想做"、"會做"、"愛做"、"樂做"。
5.2改變了教師的教育理念,加強了教師的研究意識。"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成為研究者",也就要求我們在從事教學工作的同時,要"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學"。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教師們研究目的明確,積極性高,研究意識、研究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通過不斷實踐、反思、研究,總結經驗,也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組內成員將研究過程中的一些做法、感想及時整理并發(fā)表于相關雜志、報刊上。
5.3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只有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學習的全過程。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教師在作業(yè)設計方面得到了創(chuàng)新,學生也從過去單一、枯燥的"題海"中解脫出來,變機械重復的作業(yè)為實踐性作業(yè),變硬性統(tǒng)一的作業(yè)為自主性的作業(yè),變封閉性的作業(yè)為開放性的作業(yè),變回家完成的作業(yè)為校內完成的作業(yè),將學生所獲得的數學知識向課外延伸,與生活接軌,同時,學習熱情也得到了轉變,已經由以往看到數學題就不想做、不愿做,轉變成為"想做"、 "愛做"、"樂做"。
數學課外作業(yè)是數學課堂教學的延續(xù),是整個數學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布置適量有效的課外作業(yè),不僅可以加深對課內所學知識的理解,促進課內的學習,而且能使學生開闊眼界,活躍思想,發(fā)展多方面的興趣愛好,養(yǎng)成自主探索學習的能力,以及把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的能力。尤其在新課程的理念下,學生的作業(yè)更要體現科學性及對學生的發(fā)展作用,設計信度較高的作業(yè)也是教師必備的基本功之一。
小學數學課外作業(yè)一般都采用配套使用的一課一練,這些作業(yè)基本任務是復習鞏固知識,是課本習題重復,(基本上與課堂作業(yè)本的內容形式相近),層級不高,在知識、技能、智力三個訓練層次中,知識層次耗時過多,技能和智力的訓練相對薄弱。不同層次的學生做著完全相同的作業(yè),有的“吃不飽”,有的“受不了”,因材施教的原則在數學課外作業(yè)設計中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
多樣化的數學課外作業(yè)將構成學生課外、校外(家庭、社會)生活的重要生活內容,每一次作業(yè)都將成為學生成長的足跡,不斷地激發(fā)著學生成長的積極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鑒于以上情況及其分析,我們決定致力于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在新課標的指導下,開展本課題的研究,旨在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生活實踐開展學習、收集、探究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活動空間,增加學生數學實踐的機會,拓展作業(yè)思路,創(chuàng)新作業(yè)方法,提高作業(yè)質量,實現作業(yè)的真正效能,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課外作業(yè)設計是教學工作中的基本環(huán)節(jié),也是實施素質教育、進行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其研究對于教學實踐的深化和教學理論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本課題以小學數學課外作業(yè)作為研究內容,分析當前作業(yè)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研究小學數學作業(yè)設計的原則和策略,探討怎樣進行課外作業(yè)設計才能充分發(fā)揮其在數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為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探索出一條有效的途徑。
三、課題研究的操作策略
數學作業(yè)設計,不應停留在對知識的重復模仿、機械記憶,而應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打破單一的書面作業(yè)形式,注重多樣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凸顯學生主體,變被動的完成任務為主動探索研究,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課題研究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要充分尊重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充分調動其完成數學課外作業(yè)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其才能,發(fā)展其個性,讓學生有自主選擇的權力。
2.實踐性原則。數學課外作業(yè)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年齡實際和知識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積極實踐,不斷地體驗,感受成長的足跡。
3.全面性原則。學生是各具特色、動態(tài)多變的個體。教師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個學生。要注意學生的差異性,充分發(fā)揮其自身優(yōu)勢,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從老師設計的課外作業(yè)中有不同的收獲。
五、研究成果
1.教師的論文、案例;2.學生的課外作業(yè)集。
六、研究的思考及展望
一年的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實驗組的教師們致力于小學數學課外作業(yè)的設計與探究的實踐,反饋、分析、總結、在實踐。實驗學生完成作業(yè)的興趣有了明顯的變化,在知識內化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知識運用能力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學生體驗到了自主的滿足與實踐的樂趣。一年的研究實踐,也是自身繼續(xù)學習提高的過程,促進教師對專業(yè)理論的學習。對學生而言,他們在學習中逐步認識到課外作業(yè)原來可以如此有趣,如此充滿魅力,孩子們完成課外作業(yè)有了動力,由原來的不完成作業(yè)變成了主動完成作業(yè)。如此自主開放非常規(guī)的課外作業(yè),不但減輕了學生的課余負擔,鞏固了課堂教學,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實踐的能力。
創(chuàng)新,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點,所以我們不能墨守成規(guī),我們要立足于傳統(tǒng)的基礎上敢于超越,善于發(fā)展,傳統(tǒng)作業(yè)的經典作業(yè)形式在今天仍然有它存在的理由和價值,我們要用科學的眼光,有效的手段賦予傳統(tǒng)作業(yè)新的生命,是課外作業(yè)更好地為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服務,要對它加以改進不使之異化為單純服從和服務于各種考試的工具。通過實踐,我們驚奇而驚喜的發(fā)現,這種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作業(yè)對促進學生發(fā)展所起的作用,即便從應對考試的角度看,他不僅使學生更有效地應對在學校期間將要面對的考試,而且對學生離開學校后迎接各方面的“考試”也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當然,研究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在以后的實踐中加以完善:
1.對研究的反饋功效發(fā)揮得不夠。有時候學生自主選擇作業(yè)花樣,品種繁多,給講評和展示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師往往在無意間忽視了反饋。課題后續(xù)研究跟不上,教師對學生完成作業(yè)的情緒、情感和方法的評價過于忽視。有待今后進一步努力。
2.家長參與不足。和城市相比較,團場孩子在家長參與方面還存在明顯差異。教師提供的訓練方案,城市孩子能成功扮演“家庭教師”的角色,這一方面分解了教師工作的壓力,更明顯的提升了作業(yè)的質量;而團場較多的家長往往因為工作關系,在知識儲備,對教育的人是等諸多原因不能配合教師對孩子的學習提供有效幫助。
課題組把小學數學活動課的內容劃分五個方面:⑴生活中的數學;⑵生產中的數學;⑶科學技術中的數學;⑷與各學科相關的數學;⑸智力活動中的數學。
課題組在確定小學數學活動課內容時,除了圍繞目標考慮知識性、科學性、教育性和可接受性以外,還著重注意以下三個“性”:
1、趣味性。小學生好奇、好動、好問,求知欲強,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盡可能使活動題材新、奇、趣,為學生所喜聞樂見。在活動過程中做到“五個化”:⑴活動形式游戲化;⑵列舉范例生活化;⑶化解疑難故事化;⑷數的演算奇妙化;⑸介紹人物傳奇化。例如,根據街頭現象設計的“轉轉糖游戲”和“一元錢摸球中大獎”為題材的數學活動課,就是取材于生活,以模擬的轉糖,摸球開始,引導學生用數學知識去揭密,明白了這些都是騙局,使學生不僅學習和運用了數學知識,還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思考性。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數學活動的開展,必須讓學生通過活動,明白一個道理,悟出一種思想,掌握一種方法,以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五年級“測量的學問”一節(jié)數學活動課上,教師啟發(fā)學生如何利用普通的度量工具,去比較準確、簡單地量出一張紙的厚度,一個呼啦圈的周長和一捆亂鐵絲的長度等。通過實踐活動和思維活動,學生總結出“聚少為多,化曲為直,變長度為重量”的方法。一下課,同學們高興地說:“我們一下子聰明了許多!”
3、實踐性。在學科課程的知識教學中,小學生往往感到數學知識抽象,學起來很枯燥。數學活動課則測重于指導學生運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積極性。這種活動應盡可能反映現實的需要,使其成為日常生活中具體運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的一種嘗試或模擬。例如,在數學活動課上,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校門,組織“小交警”活動,不僅在繁華地段協(xié)助交通,同時還進行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流量統(tǒng)計,回校制成統(tǒng)計圖,孩子們的聰明才智和綜合能力得到發(fā)揮,同時對學習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學習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二、課題的提出及意義
數學活動課是小學數學課程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以數學學科課一樣以社會發(fā)展需要為依據,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為核心。它以學生發(fā)展為基點,考慮到數學學科知識基礎的要求,充分發(fā)揮學生個性特長,強調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通過數學活動,手腦并用,獲得直接經驗,擴大視野,增長才干,培養(yǎng)對數學的興趣和特長,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但長期以來,小學數學課程基本上是學科本位主義課程,以致于給人一種錯覺,認為唯有數學學科課程才是最科學的趨向,不少教師對數學活動課感到茫然,存在著認識上的“盲區(qū)”,實踐中感到棘手的問題很多。為此,我們選擇了“小學數學活動課的實施”這一課題,試圖通過不斷地實踐、探索,上好數學活動課,提高學生素質。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成果
1、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初步形成了開展數學活動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設置活動課程的第一手資料,為學校全面推行活動課程和進行規(guī)范化管理提供了經驗。
通過研究,課題組總結了開展數學活動的基本做法,可以歸納為兩個點:設計活動內容和形式時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作為對活動內容的“支撐點”;“圍繞三個字”活動的組織和展開時要突出一個“動”字,貫穿于一個“趣”字,體現一個“能”字。做到學生寓學于玩,玩中求知;以趣激學,趣中探知,使枯燥知識趣味化,書本知識實踐化,從而加深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3、數學活動課程教學流程的探索,為學科課程課堂教學改革打開了思路。
通過幾年的實踐,已基本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課程的教學“流程”。這一在教師主導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流程”,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符合終身學習理論,是在培養(yǎng)適應未來知識經濟社會所需要的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4、使教師的教育觀念逐步更新,教學水平有一定的提高,教學效果亦有明顯的提高。
四、問題探討
小學數學活動課程存在著許多問題,如:
一、課題的提出
(一)現實依據及必要性
1、依據《美術課程標準》及《大綱》要求
《美術課程標準》提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2)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3)發(fā)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4)形成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5)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fā)展。
《課標》中指出“美術教育在于激發(fā)學生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chuàng)造的快樂”。美術欣賞是學生通過對大自然、美術作品、生活環(huán)境的感受、想像、體驗、理解和判斷等一系列相互聯(lián)系的心理活動,達到以美促知,以美啟智,以美怡情,以美促能的教育效果。從而獲得終身的、可持續(xù)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如何提高欣賞課的教學質量,值得我們美術教師去研究和探討。
2、目前小學欣賞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課程(課型)不被重視。我區(qū)現使用人美版教材每冊美術19課,專題欣賞只有1-2節(jié)課。市區(qū)級賽課活動中,容易出課堂效果的往往是實作課,許多學校對美術教師的考核機制和評價標準只看學生的繪畫作品……于是,美術課程偶被挪作他用,各級賽課的“指揮棒”導向,學校的評價標準,讓許多教師放棄上欣賞課。
(2)欣賞課教材與學生認知脫節(jié)。我區(qū)現用人美版美術教材,每冊一般在開始和結尾各安排一節(jié)專題欣賞課,但這些課程的內容普遍與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脫節(jié)。出現知識性、專業(yè)性上浮,趣味性偏低的局面,課程一旦游離于學生感知之外,欣賞難以直抵心靈,觸動共鳴。長期下去,學生與老師都會喪失教學興趣。
(3)美術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與欣賞課發(fā)展的不均衡關系。教師素質直接影響學生的欣賞能力。盡管,我校的美術教師均為專業(yè)美術院校畢業(yè)的專職教師,但欣賞課教學關乎這個教師的美術專業(yè)知識、其他領域知識、理論結構、表達方式等綜合人文素養(yǎng)。對于綜合性強的欣賞課教學,大家都感到難以駕馭。
(二)課題界定及研究的重要性
1、小學美術欣賞的概念界定
欣賞:欣賞就是從一個作品中發(fā)現有意義的地方,慢慢去品味,得到一種很愉快的感覺,是個看似簡單卻十分深奧的東西。
美術欣賞:美術欣賞是對美術作品進行欣賞,是運用感知、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lián)想、分析和判斷,從而獲得審美享受,并理解其作品背后的藝術現象的活動。
2、小學美術欣賞的重要性
美術欣賞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課業(yè)形式,是學生全面發(fā)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羅克韋爾?肯特曾說過:“藝術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們更深地懂得生活,進而更加熱愛生活。”所以,作為美術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同時,不僅僅是在課堂上欣賞好一張畫,一件工藝品,而更重要的是帶動學生能獨立的去認識美,有選擇的接受新的觀念。同時應重視思想素質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把他們引向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發(fā)展的道路。
因此,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本美術教研組確定了《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實踐研究》這一課題。
二、課題研究概況
(一)研究目標與內容
1、收集整理適合各年段的欣賞媒材。
2、探索小學各年段適合學生欣賞的美術內容,形成專題欣賞課。利用平時的教學,養(yǎng)成隨堂欣賞的習慣。
3、每天利用課前三分鐘,了解一位名家或欣賞一幅名畫。
4、有效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及鑒賞水品。
5、提高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美與生活的認識及應用。
6、使欣賞課程專題化,常態(tài)化,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欣賞課程。
(二)研究方法
1、調查法:對我校各年段的學生通過訪談、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他們感興趣的美術學習內容。
2、文獻檢索法:查閱資料,了解欣賞課教學已有的研究成果。
3、實驗法:將我校學生作為實驗對象,分年段進行實踐探索及研究。
4、案例分析法:針對具體的課例進行研討、分析。
(三)研究過程
1、前期準備階段(2011年5月―2011年6月)
(1)調查美術課堂現狀,了解學生美術欣賞興趣;(2)收集資料、學習理論;(3)討論制定實驗研究方案,撰寫課題申請報告及開題報告;(4)嘗試研究。
2、中期實施階段(2011年7月―2013年2月)
(1)調整課題實施計劃;(2)繼續(xù)收集文獻,充實理論基礎;(3)進行美術欣賞課堂教學策略的探究;(4)撰寫中期報告,總結反思。
3、后期總結階段(2013年3月―2013年5月)
(1)全面總結,歸因分析;(2)撰寫課題結題報告;(3)整理研究論文、教學案例等文字與光盤資料。
三、課題研究主要成果
通過兩年時間的實驗和研究,教師和學生都欣喜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收獲。
(一)學生方面
1、學生掌握了欣賞作品的方法,提高了美術欣賞的審美能力
研究之前,一件作品讓學生評述,他一般都只會說色彩鮮艷、非常有趣、好看或不好看等簡單、表面的評價詞。這是由于學生對作品缺乏深入感知,作品內涵沒有深入挖掘。通過欣賞教學后,學生逐漸明白,鑒賞一幅作品,是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過程。一般欣賞一個作品,先要看整體――看局部――看神態(tài),進行初步感知;接著了解作者――了解創(chuàng)作的歷史背景和創(chuàng)作動因――了解作品技法來自何種流派,進行深入了解、理性理解;最后結合自己的已有生活感受,思維作者意圖及作品思想、價值意義等,通過對美術作品的欣賞,開闊了學生的眼界,陶冶了情操,提高審美情趣,使學生逐步成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yǎng)和健康的審美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