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7 20:43:36
序論:在您撰寫留學生教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1以“愛我中華”和“尋根訪故”為主題開展思想教育實踐活動,提高留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
愛國主義教育歷來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內容,開展以“愛我中華”和“尋根訪故”為主題的思想教育實踐活動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手段。由于留學生長期旅居海外,對祖國的自然風光及社會風俗了解的相對較少,但對我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很感興趣。以“愛我中華”和“尋根訪故”為主題開展思想教育實踐活動,提高留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使學生在實踐中通過親身感受祖國的山山水水,感知風土人情,探訪故人,逐漸培養(yǎng)他們對祖國的親近感和依戀感,喚起他們的民族意識,增強他們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熱愛家鄉(xiāng),認同民族文化的熱忱和意識,從而提升作為中華民族一份子的榮耀感。
因此,各涉外高校應高度重視留學生的主題思想教育活動,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計劃,積極組織以“愛我中華”和“尋根訪故”為主題的思想教育活動。比如,創(chuàng)建“愛我中華”、“絲綢之路”、“長江黃河溯源”、“勇攀五岳”、“古都探訪”等各類社會實踐團隊,讓留學生走遍祖國大江南北,不斷開闊眼界。開展上述活動,不僅可以豐富課余生活,加強師生的聯(lián)系和溝通,增強留學生對學校的感情,還可以使留學生正確認識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成就,增強對中國的理解和熱愛。此外,上述正而教育還可以有效地提高留學生而對有些海外傳媒負而報道的免疫力,提升留學生對中國的思想認識高度。
2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平臺,加強留學生和國內師生的融合與溝通,增強民族歸屬感
一、高校國際化下我國留學生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
隨著世界各國高等院校的改革與發(fā)展,高等院校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步伐不斷加快,高等院校已經意識到要在新世紀獲得生存和發(fā)展,必須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本著“擴大規(guī)模、提高層次、保證質量、完善管理”的原則,科學整合教育資源,大力擴大海外招生規(guī)模。
1.各招收海外留學生的高校之間存在激烈競爭。雖然來華留學生的人數(shù)會逐年增加,但短期內增加幅度不會太大。由于開展外國留學生教育的高校也在逐年增加,這樣一來,對各高校來說生員份額實際并沒有增加。所以,各高校必須在管理上下功夫,必須全面提高教學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并加大對留學生教育的硬件設施的投入。鄭州大學自開展留學生教育以來,投資興建了一批留學生教育設施,但隨著這幾年留學生教育的發(fā)展、留學生人數(shù)的不斷增加,使得我校的教育設施都到達了極限。為了更好地發(fā)展留學生教育,鄭州大學的留學生教育管理部門及時向上級主管部門打報告,學校主管領導也意識到留學生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決心盡快對留學生教育環(huán)境以及教育設施等方面加大投入,以便使學校的留學生教育發(fā)展上水平、上臺階。
2.來華留學生教育事業(yè)發(fā)展迅速,學位生、高層次進修生數(shù)量增長較快,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日益提高,留學生教育正面臨著從規(guī)模辦學到質量辦學的轉變。特別是一些留學生教育起步較早的國內著名大學,已經在適度控制語言進修生的規(guī)模,有計劃、有步驟地發(fā)展高層次留學生和學位生,并把留學生教學納入到學校的總體教學規(guī)劃和質量評估體系中,以提高學校的國際競爭力,爭創(chuàng)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大學。因此,留學生教育質量問題日益受到重視。與此相關,留學生的素質教育問題也日益凸現(xiàn)出來。在經濟全球化、教育國際化、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留學生素質教育已不僅僅是一個語言素質、專業(yè)素質等知識能力方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一個文化層面的問題。因此,從文化的層面來探討留學生素質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在留學生教育發(fā)展初期,由于受客觀條件(如人數(shù))和主觀條件(如認識)等方面的限制,我們一直把留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來對待。沒有真正把留學生教育納入到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去,使其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從而忽視了留學生的素質教育。這也是我們高等教育國際化過程中,留學生教育的一個瓶頸階段。
二、高等教育國際化下留學生素質教育的內容
1.留學生素質教育應以人文素質教育為重點。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越來越感到,素質教育的重心已經移到了人文方面,也就是說,在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別相對縮小的基礎上,人文素質在素質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素質教育主要體現(xiàn)在人文素質方面,素質教育有著人文化的趨勢。從留學生教育的角度來看,留學生的素質主要是指身體素質、語言素質、專業(yè)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基本道德規(guī)范素質等。
目前,我國來華留學生教育主要還是集中在語言知識、技能、能力及專業(yè)知識方面,這樣做有一定的道理,這是因為,留學生教育的目標也是培養(yǎng)具有一定專業(yè)知識和能力的人。但是,留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與本國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又存在著較大的不同,留學生教育服務于我國的主要方式不僅僅是培養(yǎng)我們所說的有用人才,更主要的是側重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國際交流。目前,隨著留學生教育的發(fā)展,語言水平、知識水平和能力日益提高,達到了較高的水平,而人文素質的教育由于認識不足、措施不力,暴露出的問題比較多,如自我文化優(yōu)越感、基本道德規(guī)范缺失、交際中的自我封閉、環(huán)境與文化認同中的焦慮感、留學生之間交往障礙等。這些問題帶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已經影響到了留學生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因此,我們必須依靠人文素質的提高來解決這一問題。
2.堅持以人為本,確立留學生的在素質教育中的主體地位。由于留學生管理工作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作。復雜性主要來自于留學生既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但組成群體的個體之間的差異又很大。他們帶著各自不同的文化觀念、風俗習慣、學習目的組合到一起。在學校管理要求的一致性和學生要求的個別性之間常常會出現(xiàn)沖突。對待他們,不能簡單地依靠法律法規(guī)、校紀校規(guī)說教或懲治來管理,遇到事情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之心服口服。當代社會普遍重視“以人為本”的理念,高校也應逐步確立留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性,平等溝通互動。不斷探索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特點、研究新課題、摸索新規(guī)律、解決新問題,把留學生放在首位,避免了因受經濟利益的驅動而影響或損害留學生的利益。
3.營造多元文化校園,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經濟全球化需要大批既熟悉經濟運作又了解各國國情、法律、文化以及科技發(fā)展水平與動向的、具有國際意識、國際知識和國際交往能力的“國際人”。在這樣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已不單單是為獲得某一狹義的職業(yè)而進行的專業(yè)訓練,而是轉向培養(yǎng)面向世界的通用性、復合性人才。高等教育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除了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上下功夫外,如果能讓學生生活在一個多元文化校園里,則必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校應經常舉辦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和心理咨詢校園文化活動。在豐富留學生學習生活的前提下,讓他
們在參加活動中增加語言實習的機會,減少留學生跨文化交際中出現(xiàn)的問題,消除文化誤解,加深對中國文化的了解。我校除課堂教學外還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例如,積極組織留學生參加學校組織舉辦的各種文體活動,學習氣功、太極拳,參觀名勝古跡,進行演講比賽等。這樣做既有利于留學生了解中國,學習漢語、學習醫(yī)學和中國文化,又有利于溝通感情,增進理解。這些活動不僅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延伸,而且有著課堂教學不可替代的作用。4.建立一支穩(wěn)定的、德才兼?zhèn)涞牧魧W生輔導員隊伍,是保證留學生素質教育的關鍵。輔導員是學生素質教育的主導者,因此一支穩(wěn)定的、專業(yè)的輔導員隊伍至關重要,他們不僅要熟悉留學生教育的規(guī)律特點,而且應具有較強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他們的角色是多重的,不僅是老師和管理者,還應當是留學生的朋友甚至是親人。
1留學生學習漢語的中級階段
這一階段的留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漢語語音、語法,學習水平和難度都有了一定的提高。這時,留學生非常容易產生懈怠情緒。因為與初級階段相比他們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想要達到高級階段還有非常大的困難。例如有許多學生到了中級階段,仍然非常努力地學習,可是成績并不理想,不像初級階段學習時見效顯著,付出就會有回報。遇到這種情況,許多學生會感到無助,對漢語學習失去興趣,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失去信心。此時,老師通常會和學生聊天,了解學生最近的學習狀態(tài),并且寬慰學生,讓他們認識到學習的瓶頸期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如果學生在此階段稍稍取得了一點成績,老師應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墓膭钜约蔼剟?,并和學生一起總結成功經驗,讓他們對自己的漢語學習充滿自信。我個人認為,在這個階段,許多有經驗的對外漢語老師都是受到了斯金納操作性條件作用學說的影響。斯金納把條件作用分為兩類:應答性條件作用(即經典性條件作用)和反應性條件作用(即操作性條件作用)。經典性條件作用是刺激(S)—反應(R)的聯(lián)結,反應是由刺激引起的;而操作性條件作用則是操作(R)—強化(S)的過程,重要的是跟隨操作后的強化(即刺激)[4]。斯金納認為,操作性條件作用與兩個一般的原則相聯(lián)系:任何反應如果隨之緊跟強化(獎勵)刺激,這個反應都有重復出現(xiàn)的趨向。任何能提高操作反應率的刺激都是強化刺激。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學說也給了我們對外漢語教學一些啟示:當留學生處在學習的瓶頸期時,一旦做出了一些努力或者是取得了一些成績,教師應該給予口頭表揚或者物質獎勵,給學生一個強化刺激,讓他這個好的現(xiàn)象伴隨著強化不斷地出現(xiàn),從而提高漢語學習的水平。
2留學生學習漢語的高級階段
高級階段的留學生已經能和中國人用正常的語速進行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很少出現(xiàn)錯誤,基本能完整地用漢語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個階段的留學生漸漸開始向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發(fā)展。比如有的學生喜歡中國古典文學,課下他們會自己閱讀古典文學名著。在閱讀過程中,他們會遇到許多困難。但是基于他們已有的知識和對漢語的了解,他們可以借助工具書,憑借自己的能力解決相當一部分問題。這種現(xiàn)象可以用格式塔的學習理論進行解釋。德國格式塔心理學家苛勒于1913年至1917年用黑猩猩做了一系列試驗,證明了黑猩猩的學習是一種頓悟,而不是桑代克認為的嘗試錯誤。在格式塔心理學家看來,學習就是知覺的重新組織。人在認知活動中需要把感知到的信息組成有機的整體,在頭腦中構造和組織一種格式塔。這一過程不是漸進的嘗試與錯誤的過程,而是突然的頓悟。[5]試驗中的大猩猩,起初無論怎么努力都夠不到籠子外面的香蕉,但是當它將兩根竹竿連在一起的時候,發(fā)現(xiàn)可以觸碰到香蕉。這個過程非常的緩慢而且偶然,但是卻是大猩猩的突然發(fā)現(xiàn)。高級階段的留學生面對一些問題時,起初有可能會覺得無從下手,但是,當許多資料和已有的知識擺在一起的時候,他們將這些知識和技能在大腦中重新組合,也許會發(fā)現(xiàn)這些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突然頓悟,進而順利地解決問題。而留學生的漢語水平也在一次又一次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了質的飛躍。
3結語
1.專題報告會與師生座談會相結合原則
一般來說,留學新生入學后,根據(jù)學生年齡、語言種類、所屬二級學院、系所等,都會舉辦相應的迎新會和校情、校史、校規(guī)等專題報告會。在舉行此類專題報告會同時,為加深留學新生對教育內容的鞏固,進而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應輔以領導、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的班級小型座談會。廣泛深入了解掌握留學新生的所思、所想、所需,現(xiàn)場答疑解惑,形成學校與學生、教師與學生、校規(guī)校紀與學生行為的一致。讓留學新生既感知學校的可親、可敬、可愛,又懂得什么能做,該怎么做,為什么要這樣做,從而增強行為的自覺性,奠定留學學習的良好基礎。
2.現(xiàn)場咨詢與個別心理疏導相結合原則
留學新生的入學教育,形式是多樣的。在安排心理、教學、行為規(guī)范等各類現(xiàn)場咨詢活動時,針對留學新生的年齡、地域、習俗等個性差異,及時結合開展針對性的個別疏導,可以將矛盾、問題化解于萌芽狀態(tài),避免意外事件的發(fā)生,可以達到穩(wěn)定其思想的目的,從而維護教育教學正常秩序。
3.現(xiàn)場實地參觀與留學新生參與體驗相結合原則
組織留學新生實地參觀學校榮譽室、陳列室、教育教學生活等設施,可使入學教育更加形象、直觀、鮮明。在此基礎上,結合留學生參與體驗,則教育更加深刻。如進行安全教育時,配合開展疏散演練,讓學生實際操作滅火器等消防器材及現(xiàn)場使用防衛(wèi)器械等。這就既能激發(fā)留學生學習興趣,又能提高其動手能力。
4.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原則
留學新生來到中國,學校在對其開展入學教育時,容易忽視的一個問題就是家庭教育的配合。究其原因主要是認為留學生家長在境外,不可能來學校參觀、參加家長會等,進而放棄這方面工作的開展。而實際上正因留學生遠涉重洋,家長對其子女在外學習、生活情況更加關心。學??赏ㄟ^網絡分地域、分語種建立學生家長QQ群,將學校教育情況、學生學習生活情況發(fā)給其家長,家長也一定會更積極主動配合學校,共同做好學生教育工作。通過溝通,學校也能更及時準確地了解學生所思所需,有利今后的教育。
5.文字資料介紹與專題片、宣傳畫冊并用相結合原則
對留學新生入學教育,根據(jù)具體教育內容不同,應采取不同方式方法。如針對一些學習、生活規(guī)章等,學??梢晕淖仲Y料等形式發(fā)放給學生,請其自覺遵守。對于學校光榮歷史、辦學成就、科研成果等,僅用文字介紹顯單調,可將其拍攝成專題片、宣傳畫冊,組織學生觀看,讓學生多種感觀參與教育活動,這樣會更形象生動、記憶深刻,教育效果顯著。
6.漢語說明與英語等多種語種相結合原則
我們工作對象是留學生,他們來自世界各地。因此,在進行入學教育時,在語種的選擇上,要多種語種并重。如針對華裔的留學新生,在漢語基礎上結合粵語給予說明;對英聯(lián)邦地域的留學新生,結合英語進行強調。
7.留學新生之間幫扶與以老帶新相結合原則
在留學生中倡導互幫互學、共同進步,可以采取幫扶結對方式。在對象的選擇上,可以留學新生之間互相結對幫扶,也可以師生之間結對幫扶。為增強教育針對性,也可在此基礎上采取以老帶新的方式結對幫扶,讓老留學生以自己的現(xiàn)身說法,引導幫助新留學生盡快適應、融入新的學習生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結語
1.1制度建設缺少針對性和合理性
中國人的老話講“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在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制度建設是保障,沒有規(guī)章制度在具體工作中就無法可依。有了制度自然要遵照執(zhí)行,而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經常會發(fā)現(xiàn)有些管理規(guī)定缺少可操作性,有的時候更是生硬地套搬了對中國學生的管理制度,沒有針對這些外國學生設定操作性強的管理辦法,更是缺少了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1.2留學生教育管理模式單一
沒有形成全方位的管理模式。一般民辦高校留學生管理機構基本不是獨立的,沒有獨立部門沒有專人負責,原因在于規(guī)模不大,投入不足,經了解基本是由外事辦或者國際合作交流處兼顧。加之留學生工作尚處起步階段,在學校的影響力也比較小,受重視程度不高,各部門在配合留學生工作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普遍認為留學生是某個部門內部的事情,沒有與外事部門站在同一個立場上,這給留學生的管理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沒有抓住課外教育管理的機會。一般在民辦高校的來華留學生大多是語言生,多為合作院校選派或者自費生,這些學生學習的核心內容是漢語,學習的時間相對又比較短,一般在一年以內。有的學校把課堂教學搞得有聲有色卻忽視了課后的輔導和文化交流的機會,不僅導致語言學習和應用的效果不好,還給留學生的日常管理增加了難度。
2.針對民辦高校在留學生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上述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幾點解決對策
2.1提高認識,更新觀念
留學生當然是和中國學生一樣是學校的“學生”,那就應該遵守學校制定的相關管理規(guī)定,不能允許他們特立獨行,更不能把他們視為完全的外國人而不與中國學生融合,在這方面要采取趨同化的管理。當然,我們還要認識到留學生自身的特殊性,那就是留學生與中國學生具有不同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種族和等成長背景,我們要在工作中尊重他們的特殊性,接納并理解他們的不同,使留學生在學校得到認同,這樣才能使留學生穩(wěn)定并健康發(fā)展。留學生來到異國他鄉(xiāng)會經歷一個漫長艱難的適應過程,作為學校要盡最大努力幫助他們縮短適應期,從而使留學生實現(xiàn)最大收貨。
2.2不斷提高留學生教育管理隊伍人員綜合素質
一線的教育管理人員是直接與留學生接觸的工作人員,他們的綜合能力和素質直接關系到工作效果的好壞。熱情周到并具有良好溝通能力的管理人員可以讓留學生很快放掉戒備心理,打開心扉來交流,更加容易適應學校的留學生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留學教育本身培養(yǎng)的是國際人才,那么作為這一行業(yè)的從業(yè)者首先應該是具備這樣素質的人。本文認為學校要培養(yǎng)吸納具有留學生工作熱情,有良好的語言溝通及表達能力,有良好的統(tǒng)籌協(xié)調能力,思想觀念進步的留學生管理者,打造素質過硬的留學生管理團隊,從而推進留學生工作的進步和發(fā)展。具體做法可以是經常選派一線的留學生工作人員參加相關的培訓,也可以是到國內外高校參觀學習,也可以是給予更多的實際工作鍛煉的機會,給予他們足夠的信任,讓他們感到工作的動力和壓力,從而實現(xiàn)能力的提升。
2.3建立有針對性操作性強的規(guī)章制度
關于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總理曾經說過:“政治上積極引導,不強加于人;學習上嚴格要求,熱情幫助;生活上嚴格管理,適當照顧?!边@是對留學生管理工作原則與標準的精辟概括。我們說留學生是具有不同成長背景的群體,留學生來到中國有個異國環(huán)境的適應問題也有留學生之間的異國文化的適應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制定管理制度時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把握大原則的情況下,讓制度更加符合學生的特點,同時要注意措辭即要意思明確又要避免生硬,這樣學生更容易接受也就更容易管理。
2.4加強部門之間的協(xié)作,課上課下緊密聯(lián)系
如果有條件,成立專門的管理部門,配備專門的管理人員當然是最好不過。若是資源有限,由外事部門兼管的話就要在留學生工作所涉及的所有部門中協(xié)調好。首先是態(tài)度正確,留學生教育管理是學校工作內容的一部分,不能有任何偏見。其次在具體工作中,切實解決工作中的問題,例如在后勤管理上適當給予住宿和飲食方面的關心,讓留學生能夠體會到學校對他們的管理與關愛,而不是完全推到外事部門來生硬管理。充分利用課下的學習交流的機會。留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也是理論占主導,課外時間對他們來說作用更大。我們可以組織留學生參與中國學生的日?;顒樱o留學生創(chuàng)造與中國學生交流的機會,例如參加學校的各種文藝演出,給活動本身增加亮點也提高他們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和了解;組織留學生參觀學校所在地的文化古跡、自然景觀等等;組織校際留學生的交流活動,提高學校留學生工作的知名度,擴大留學生視野;在留學生入校之即安排留學生與對外漢語專業(yè)學生或相應外語語種的中國學生進行一對一結對子,幫助留學生結交中國朋友實現(xiàn)中外學生互相學習的雙贏目的。
3.結語
(一)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不夠完善
人才培養(yǎng)方案是實施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基本指導性文件,是組織教育教學過程、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依據(jù)。目前,我國高校的留學生教學水平與國際一流高校相比還存在明顯的差距,主要原因是缺少合適的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專業(yè)及其課程設置。高等農業(yè)院校針對留學生開設的漢語言課程明顯不夠,對于一些專業(yè)術語的講授不夠深入,留學生普遍感覺雖然與教師交流沒有障礙,但進行課程學習的難度很大。很多留學生反映課堂上根本聽不懂教師講的是什么,因而慢慢失去了學習興趣。同時,高水平的國際性課程相對匱乏。受教師英語水平的制約,有些課程不能實現(xiàn)全英文教學,在制定人才培養(yǎng)方案時,教師傾向于開設自己熟悉的、能夠輕松駕馭的課程,對于那些留學生培養(yǎng)中需要的必修課程,很多時候教師選擇避重就輕。課程體系的不完善,學時、學分分布的欠科學導致留學生人才培養(yǎng)方案缺乏科學性和前沿性,需要進行修訂和完善。
(二)教學方法的選擇不夠科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多采用“滿堂灌”、“填鴨式”等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這些教學方法不能滿足留學生的學習需要,更不適合留學生的學習特點,嚴重扼殺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影響了留學生整體的學習質量。有些教師由于課前準備不夠充分,多媒體課件質量低,只是簡單地將教材章節(jié)、標題進行羅列。一些口語表達水平比較差的教師習慣將知識重點和難點以PPT的形式展示出來,缺少必要的教學解釋。課堂教學基本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參與互動的機會很少,教學氣氛比較沉悶。
二、教師教學發(fā)展的必要性
(一)從提高教學質量的角度來看
伴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加快,高等農業(yè)院校師資短缺成為越來越嚴重的問題。由于老教師的英語水平相對較低,對留學生的教學工作任務自然地轉移到英語基礎較好的青年教師身上。這些青年教師盡管英語水平較高,但學術基礎相對薄弱,在知識傳授上存在一些問題。因此,要想保障留學生教學質量,青年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深入鉆研,圍繞課程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深入改革,以提高教學效果。
(二)從學校和學生發(fā)展的角度來看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問題始終是高校改革與發(fā)展的核心問題和頭等大事,誰擁有一流的教師,誰就能在競爭中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師資是立教之基、興教之本、強教之源,是學校核心競爭力的綜合體現(xiàn)。留學生教育的最大支撐點是擁有一支素質優(yōu)良、數(shù)量充足的人才隊伍。教師只有充滿工作熱情,潛心投入教學,將時間和精力用于教學能力提升和個人素質提高,才能不斷地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與手段,引領學生學習前沿的知識和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保障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穩(wěn)步提升。
(三)從教師自身需要的角度來看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對教師的期望越來越高。傳道、授業(yè)、解惑被視為教師職業(yè)要求的代名詞。當傳承社會文明被定位為大學的首要職能時,人們對教師素養(yǎng)的要求逐漸提高。要想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高校教師,不僅要有廣闊的知識視野、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健康的心理素質,還要有開拓進取的精神、精湛的教學技藝。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相互促進的過程,教師只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將學習貫穿于自己的一生,不斷地汲取專業(yè)知識,提升教學能力,關注專業(yè)研究領域,研究最新的科研成果,才能使自己跟上時展的步伐。
三、基于留學生教育的教師教學發(fā)展模式
(一)項目培訓模式
教師教學發(fā)展需要學校為他們提供環(huán)境和平臺。由于留學生教育存在特殊性,對教師的英語表達能力要求較高,學校要加強對教師雙語教學能力的培訓。每學年初,學校應按照教師培養(yǎng)計劃設置培訓項目,教師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選擇培訓內容,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能力提升活動。同時,學校應通過派遣國內訪問學者的形式鼓勵教師到水平更高的學校研修學習,開闊教師的教學視野。學校還可以聘請校外專家對從事留學生教學的教師進行專業(yè)培訓,提升其語言表達能力和英語交流水平。
(二)專題研討模式
學校針對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及存在的困難設立專題,組織教師進行研究探討。通過教學工作坊、午茶會、主題沙龍等形式將教師聚集在一起,選定1~2名教師做主題發(fā)言,其他教師針對主題暢所欲言,積極參與討論。學??梢詾榻處煷罱ㄔ诰€學習交流的平臺,設置討論區(qū),根據(jù)課程對教學的要求,結合研討內容,引導教師自覺地通過“提出問題—積極研討—制定方案—解決問題”的方式分享教學經驗,探討教學疑難,優(yōu)化教學設計,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教改指導模式
教改指導是教師教學發(fā)展的一種實踐形式,教師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通過探究、合作、反思等學習方式,對教改內容進行深入研討。教改指導可以有效地促進教師教學的發(fā)展,有利于教師間形成互助互愛、共同進步的團隊提升合力,不僅能夠促進教師個人快速成長和提高,也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提高。教改指導內容和形式的選擇不是隨機的,要具有針對性和代表性,要結合教學工作中的問題進行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研究中提高教學研究技能。
四、結語
關鍵詞:互動;交流;聲樂;教學
現(xiàn)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師生的互動關系是課堂教學能夠進行的必要前提,師生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fā)生教學。
聲樂課在學前教育專業(yè)中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低年級的聲樂教學一般都是采用集體教學的方式,由于人數(shù)多,基礎差,學生的聲樂知識幾乎是空白的。而要使學生對聲樂知識的理解、接受變得容易,并解決學習中的困惑,提高學習質量,增強學習聲樂的自信心,就必須在聲樂教學中有效地更好地采用多種“互動與交流”的方式。筆者借此談談個人的教學體會。
一、“互動交流”——來自課前熱身運動課前是課堂的前奏,自由性和體驗性是它的兩大特點。
課前的互動和交流是在課堂以外的時間和空間里進行的,學生可以自由地和教師交流,沒有緊張的心理,教師也可以隨機地在交流和互動中進行自由提問,了解學生的真正需求。因此,課前的交流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非常大的學習空間,教師可以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在有限的時間里精心設置互動和交流的內容及實施的方案,利用富有趣味性故事、談話或借助于現(xiàn)代話的電子、音響設備及課堂環(huán)境的布置,調動學生的中各種感官感受音樂。例如:彈奏一首學生們在小學、初中最喜歡唱的歌曲,讓他們回憶起童年時的美好時光,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中外世界名曲,熏染課前學習氣氛,還可以請敢于表現(xiàn)的同學演唱一首自己喜歡的歌或交流課后的歌唱練習體會。
總之,課前的交流和互動具有極大的靈活性,這種自由、歡樂的歌唱前“熱身運動”,為課間的歌唱教學奏響了一段很好的前奏。在這有限的時間里,學生在互動與交流中,能體現(xiàn)個性,明白了自己要唱好一首歌的不易和距離,增強了學習的欲望,并帶著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心理走進聲樂課堂的學習中。
二、“互動交流”——來自相互傾聽聲樂教學是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聲樂藝術表現(xiàn)力的雙向活動,教師在講授發(fā)聲方法和歌曲演唱的過程中,相互傾聽是一種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學手段。
師生間相互傾聽,互為主體,缺一不可。教師如何教、如何指導,學生首先都是通過傾聽教師的講解、示范、演唱進入聲樂學習的初步認識階段,學生在傾聽中辨別聲樂發(fā)聲的方法,在傾聽中模仿和學習正確的歌唱,在傾聽中辨別音高、節(jié)奏、位置、共鳴、情感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是通過傾聽學生的練習和歌唱,了解學生學習的難點、困惑和錯誤。教師還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法如:“傾聽中的比較”——正誤之間的比較?!皟A聽中的思考”——學習的要領及方法?!皟A聽中的探索”——通過錄音的方式傾聽自己歌唱,確立自己歌唱的努力方向。還可以通過多媒體等音像資料傾聽歌唱家們的演唱,開拓藝術視野。讓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帶著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課堂教學。例如:在學習《我愛你,塞北的雪》這首歌曲,借用多媒體的教學工具展示塞北風光,為課堂營造了一種音樂氣氛,學生們在傾聽中產生了一種入情入境的感受,使得學生迅速而自覺地進入學習活動中。在練習歌曲的過程中,重難點之處也是通過多次的傾聽教師的示范,學生的練習、模仿等,來解決歌唱的各類問題。通過傾聽,在課堂教學中就能做到學生與教師實質性的知識互動。這是聲樂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內容。
三、“互動交流”——來自平等和信任聲樂教學是建立在平等、信任與合作的基礎上,這是先決條件,一旦違背了這一先決條件,所有的教學努力都是徒勞的,尤其是對剛剛入學的新生,由于自身的聲音條件差,對聲樂課的不理解,缺乏信心,自暴自棄,產生自卑心理,這些現(xiàn)象都是直接影響聲樂教學的不良因素。
要使不良的因素轉變?yōu)榉e極的因素,教學中的互動與交流是實現(xiàn)良好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深入到學生的內心,尋找他們的個性特點,揚長避短,對條件差的學生以鼓勵為主不嫌棄,并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形式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我校學前教育專業(yè)每班只有2到3位男生,在上課時他們總是低著頭坐在課堂的最后面,為了消除他們不平等的心理壓力,筆者將他們調整到自己的身邊(鋼琴旁),上課時總是給他們送去鼓勵的眼神,在教學的內容上也選擇了適合男女聲演唱的歌曲,在課堂個別抽查的過程中,選擇適合的調讓他們演唱。對五音不全,連張口的勇氣都沒有的學生,教師不是用眼神去斥責學生,用動作去制止學生,而是要以平等的態(tài)度去對待他們,讓他們知道害怕就是自己的敵人,只有戰(zhàn)勝自己才能調整好心態(tài),每個人的學習都是從不會開始的,只要努力就會獲得好成績,就能獲得美好的歌唱。
在課堂提問的環(huán)節(jié)里,讓學生知道提問、抽查不是為了讓他們出丑,而是針對每位同學對知識理解的程度進行教學反饋或把他們存在的不同問題和錯誤進行糾正。以點帶面使沒機會被問到的同學也能進行自我更正。
在交流和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多用表揚、贊許的語言,哪怕是一個眼神和會心的微笑,也會讓他們對教師產生真正的信任,以便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效用,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消除過于緊張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端正學習態(tài)度,明確學習目的。低年級學生的聲樂基礎訓練過程由于聲樂理論比較抽象,技術性又很強,初級練聲曲也比較單調,又要不段反復地練習,因此就需要學生要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目的、堅定的信念,這樣才能與教師積極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計劃。
這也就決定了平等與信任在聲樂學習的重要性。
四、“互動交流”——來自情感的體驗情感互動是師生互動中的高層需求,是知識互動中的另一種高級形式。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不容忽視,尤其在低年級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聲樂基礎差使得教學組織顯得重要而艱難。因此,建立親密的師生情感互動與交流是教學過程的動力。教師用自己的情感去撥動學生感情的琴弦,保持溫和熱情的教學態(tài)度,營造輕松和諧的氛圍,用鼓勵的眼神、甜美的微笑,消除學生的緊張感,使學生獲得全身心的放松,樂意與教師進行溝通,主動參與課堂的討論,積極的動腦、動口、動手,從中體驗和感受歌曲的演唱及作品的表現(xiàn)方式。
要達到真切的情感體驗,教學就必須設計豐富的內容,采用多種手段,創(chuàng)造多彩多姿的情境,例如:根據(jù)學前教育專業(yè)的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歌唱水準,教學內容可以從幼兒歌曲著手,如:《小烏鴉愛媽媽》、《搖籃》、《大鞋與小鞋》等不同風格,不同內容的歌曲進行歌唱訓練。這些歌曲短小、精練,音域也不寬,對剛學歌唱的同學來說容易接受,從中也增強了學習的信心。還可以增加一些他們喜歡的流行歌曲和藝術實踐。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預留一點時間,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自我展示、相互評價、挑戰(zhàn)自我。在活動中得到情感和心理的滿足,師生可以根據(jù)歌唱作品的內容一起進入教學內容所規(guī)定的角色,愉快地完成教學任務。
由此可見,情感的體驗與投入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要讓學生都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教師語言的情感成分和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情感把握與設計就顯得非常重要。例如在學習《繡紅旗》這一課時,教師預先讓學生上網查閱歌劇《江姐》的有關資料和片段,課堂上讓學生參與情景劇的表演,將情感體驗與創(chuàng)作表演融為一體,在身臨其境中體驗歌曲的美妙,深刻地感受革命先輩們對黨的熱愛和高尚的情懷。這就象人們常說的“上課如演戲”,“戲”的好壞離不開導演(即教師)的教學設計與編導,演員就是教師(也可以換位為學生),觀眾就是學生(也可以是教師)一場戲的好壞來自于臺上與臺下的共鳴。演員的好壞來至觀眾(學生或教師)認可和肯定。因此師生情感的互動從多個角度入手,了解學生的需要、興趣、愛好,這就是較好的一塊敲門磚。
五、“互動交流”——來自課后的知識鞏固課后的互動交流來自于學生的課后反饋作業(yè)和課后輔導。教師要求學生把課堂上的感受、收獲、難點、困惑及要求寫成書面作業(yè)交給老師。
這是檢測課堂教學互動的第一關,這種反饋形式讓教師能更具體更全面地了解每位學生在聲樂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要求。了解學生群體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對后面的教學提出更高要求,具體到可以將每一首歌曲的難點集中、匯冊。還可以使教師發(fā)現(xiàn)班級中的學習薄弱群體,以便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同時也是對課堂互動的補充和彌補。
課后輔導就是將這些在聲樂學習中的薄弱群體組織起來,針對他們的問題進行個別輔導,教師如果在教學過程中疏忽了班級中的薄弱群體,容易導致這個群體的增大和教學負面因素加大。因為課堂教學是面對整個集體,而這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畢竟是少數(shù),由于他們有心理負擔,不敢開口歌唱,往往容易被忽視,因此,在課后的輔導中教師輔導的不僅僅是歌唱的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使他們明白學習的理念,增加他們的信心,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采取針對性的交流與互動的方案和要求。真正解決他們存在的問題如:音準、咬字、頭腔共鳴、位置等。
總之,學生課堂互動與交流需要的滿足遠比純粹的知識、技能的學習來得重要的多,學生的課堂交流需要能否得到滿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和學生是否能共同創(chuàng)建健康的課堂交往環(huán)境、有效地師生互動。
參考文獻:
[1]劉何仙.對合作學習有效性的思考[J].中國音樂教育,2005,(2).
[2]楊方.談音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J],音樂天地,2006,(1).
[3]嚴鳳.聲樂演唱與教學指南[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1.